佛學大系
- 一 三唯論
- 二 三唯論之含攝
- 甲 三唯論的各攝
- 乙 三唯論的互攝
- 三 三唯論之貫通
- 甲 三唯論與大乘宗
- 乙 三唯論與哲學
一 三唯論
凡治徹頭徹尾之學,有「展手撐破虛空邊,伸腳踏透宇宙底」之大丈夫志量者,殆皆有三個疑問橫亙心中,務求個完全解決。那三個疑問呢?一、名名色色的「本來」是什麼?二、名名色色的「現行」是什麼?三、名名色色的「究極」是什麼?若有此三個疑問必求解決,便於一切宗教、哲學、皆有了研究的需要;若求個完全解決,則佛學便成了唯一的需要。
佛學於上列三大問題的答案怎麼樣?
名名(精神的種現)色色(物質的種現)是無數無數差異區別的,此無數無數差異區別的一一各各,都不是永久不壞滅的!是由生起始成而且不是永久不壞滅的,則一一各各便都是暫有、偶有的!細細看來,不單是暫有、偶有,而且是無而忽有,有而即無,變時極速疾的。但恆通遍滿於無數無數類差各別,極速極速生成壞滅的名名色色,確實是有未嘗異未嘗變、永不異永不變之性的。譬如有不隔不別不壞不失的水,故那洶洶異相滔滔變現的波浪,得以無際無斷。但名名色色都是變異的,不是不變異的,故此不變異的雖不可無亦不能有,祗得強名之曰「如」。換言之,則祗可強對此恆遍而不變異的作個記號,名之曰「如」耳。其餘既都是變變異異的名名色色,則便都不是真實的。蓋真實的必常如是,常如是的必遍如是,然則真的必是無變無異的,無變無異的方是真的,故名名色色皆不是真,唯「如」是真,強謂之曰「真如」。真如既是無乎不在無乎不然的,便可知佛學於名名色色之本體是甚麼的答案,就是「真如」了。
「真如」是虛豁圓活的,是無形對無識別的,然則那無數無數物差類別、無常無常生成壞滅的名名色色,是怎麼樣現起存在的呢?實在的祗是「真如」,實無他物;然現為名名色色者,即由真如是無形對無識別的,所以不曾自知(無明);復由真如是虛豁圓活的,所以又得欲知之心;欲知之心乍動,所知之境隨變,乃現為名名色色而真如終不見,真如雖不見而名名色色實皆真如也。名名色色之貫持者,乃心之發生力的意;名名色色之變異者,乃心之了別力的識;於是亦便可知佛學於名名色色之生緣是甚麼的答案,就是「意識」了。
「意識」是參錯流動的,是有執見有創造的;然則那意識又何以不能契證真如,但發生了別那變異的名名色色呢?就因為意識是真如不自知而起的欲知,故所知的皆是所變生的名名色色而不能知真如也。然在意識持變的名名色色中,每每免不了迷悶及牽逼之苦,由是意識對於名名色色又起了悟徹及解脫的心願。信有不由意識而生起存在的不變不異真如覺性,一旦契會,便得透脫名名色色,自在遍照。如此第一步便觀察名名色色皆是意識變生的;此第一層已明確證知,則名名色色都唯意識,意識便不去求知名名色色,貫持變異名名色色的力量便消減了。進觀意識即真如,真如即意識——意識即真如,故意識便不生幻夢質礙;真如即意識,故真如便圓成了「妙覺明知」。真如圓成了妙覺明知,故徹體圓照名名色色而自性虛靈不昧;意識不生幻夢質礙,故隨緣普現名名色色而當相融映無盡;是之謂無上正等覺。於此便可知佛學於名名色色之究極是甚麼的答案,就是「妙覺」了。
將上來所說的歸納起來,便結成三唯勝義。那三唯勝義是:第一、說明「實在」是「真如」的「唯性論」,第二、說明「現有」是「意識」的「唯心論」,第三、說明「究極」是「妙覺」的「唯智論」。此三唯論,便是佛學的大系了。
二 三唯論之含攝
甲 三唯論的各攝
五 蘊┐ 十 二 處├根本法性┐ 十 八 界┘ │ 三 毒┐ │ 三 業├六凡法性├真如性 三 有┘ │ 四 聖 諦┐ │ 十二緣起├四聖法性┘ 六度萬行│ 二 轉 依┘ ┌─八識心王─┐ ├─五類心所─┼實┐ ├─十一色法─┘ │ ┌─阿羅漢 四聖六凡─┤ ├有為─意識心─無為┼─辟支覺 ├─分 位 假─┐ │ ├─菩薩 ├─和 合 假─┼假┘ └─如來 └─相 續 假─┘ ┌淹通世學 ┌聞慧┤ │ └博達法藏 │ ┌解決事理 ┌因智┤思慧┤ │ │ └悟徹性相 │ │ ┌施戒慧 │ │ ┌資糧┤ ┌出世智┤ └修慧┤ └忍定慧 │ │ │ ┌尋思智 │ │ └加行┤ │ │ └如實智 │ │ ┌一 切 智─────┐ 妙覺智┤ └智果┤道 種 智──┐ ├根本智……如理智 │ └一切種智──┼──┘ │ ┌知世間業果智─┐ │ └救世智┤ ├─┴───後得智……如量智 └知出世邪歧智─┘
乙 三唯論的互攝
┌迷……染……苦……凡……生……唯心論 心──唯性論┤ └悟……淨……樂……聖……佛……唯智論 ┌體──唯性論 眾生──唯心論┤ └用──唯智論 ┌性──唯性論 佛──唯智論┤ └相──唯心論
心佛及眾生,無差別而三;眾生心及佛,三而無差別。是謂三唯論互攝之妙法。
三 三唯論之貫通
甲 三唯論與大乘宗
┌從「教觀」入者…………嘉祥宗 真如的唯性論┤ └從「證悟」入者…………少室宗 ┌…………注重理論者……慈恩宗 意識的唯心論┤ └…………注重行為者……南山宗 ┌實智證現者……清涼宗 ┌智性者┤ │ └權智施顯者……天台宗 妙覺的唯智論┤ │ ┌正報加持者……開元宗 └智相者┤ └依報引歸者……廬山宗
乙 三唯論與哲學
哲學上唯一大事之本體論(亦曰元論、玄論),雖各有種種的說明不同,說明到「離過絕非」、畢竟平等、不可破壞、遣無可遣、立無可立的,必以佛學之真如的唯性論為極則。哲學對於宇宙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生命現象、亦須有因果、生滅、成壞、恆轉、分合、業用、功能、造化等關係的相當說明,其說明雖亦種種不同,而佛學之意識的唯心論,實能總集其成,使種種不同之世論,皆得一容存的位置。哲學之所由治者,唯在要知識實體之真相和幻象之通性;換言之,則謂由要獲一最正確最普通最永久的知識亦無不可。故近來哲學上之知識論——亦曰認識論,乃視本體論尤為重要。對於本體所知識者益真確、則宇宙現象之虛渺益明顯。由之可反證宇宙現象,皆由對於本體的錯誤知識所生起;理正那錯誤的知識成正確的知識,則本體洞徹現象、現象洞徹本體,便理事一致了。以言正確知識,則佛學之妙覺的唯智論更是擅長了。
要之、本真如體元絕對都無認識;元無認識、故得起錯誤認識。忽起錯誤認識,故將錯就錯、錯上加錯,謬種流傳,迷眼深積,錯錯相結而不解,錯錯相引而不斷,故有眾生、世界、業果之相續。若自知向來之認識都錯誤了,革了那錯誤認識的命,化為真確之知識,認識一一法自性的本體;如十字街頭撞見親阿爺一般,一絲一亳都沒有錯誤了,即為成了佛。有了都無錯誤的認識,故不復得起錯誤;此便是即人成佛之學。成佛不是件奇怪的事,人人可即成的,但也要有些丈夫的志量始得。
【經文資訊】《太虛大師全書》第 X01 冊 No. TX01n0001 第一編 佛法總學(第1卷-第26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太虛大師全書》所編輯
【原始資料】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