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王舍城。爾時六群比丘多畜衣服,入聚落著異衣、出聚落著異衣、食時著異衣、食竟著異衣、怛鉢那時著異衣、怛鉢那竟著異衣、食前著異衣、食後著異衣、初夜著異衣、中夜著異衣、後夜著異衣、入廁著異衣、出廁著異衣、洗大便時著異衣、洗大便竟著異衣、小便時著異衣、小便竟著異衣、入浴室著異衣、出浴室著異衣,畜積如是種種餘衣,朽爛虫壞不用。是中有比丘少欲知足行頭陀,聞見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1]嘖六群比丘:「云何名比丘多畜衣服,入聚落著異衣、出聚落著異衣、食時著異衣、食竟著異衣、怛鉢那時著異衣、怛鉢那竟著異衣、食前著異衣、食後著異衣、初夜著異衣、中夜著異衣、後夜著異衣、入廁著異衣、出廁著異衣、洗大便時著異衣、洗大便竟著異衣、小便時著異衣、小便竟著異衣、入浴室著異衣、出浴室著異衣,畜積如是種種餘衣,朽爛虫壞不用?」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知而故問六群比丘:「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六群比丘:「云何名比丘,多畜衣服,入聚落著異衣、出聚落著異衣、食時著異衣、食竟著異衣、怛鉢那時著異衣、怛鉢那竟著異衣、食前著異衣、食後著異衣、初夜著異衣、中夜著異衣、後夜著異衣、入廁著異衣、出廁著異衣、洗大便時著異衣、洗大便竟著異衣、小便時著異衣、小便竟著異衣、入浴室著異衣、出浴室著異衣,畜積如是種種餘衣,朽爛虫壞不用?」佛如是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衣竟,已捨迦絺那衣,畜長衣得至十日。若過是畜者,尼薩耆波[2]夜提。」
是中或有衣竟,非捨迦絺那衣;或捨迦絺那衣、非衣竟;或衣竟、亦捨迦絺那衣;或非衣竟、亦非捨迦絺那衣。衣竟非捨迦絺那衣者,若比丘衣竟,未捨迦絺那衣,是名衣竟非捨迦絺那衣。[3]捨迦絺那衣非衣竟者,若比丘捨迦絺那衣,衣不竟,是名捨迦絺那衣非衣竟。衣竟亦捨迦絺那衣者,若比丘衣竟,捨迦絺那衣,是名衣竟[4]亦捨迦絺那衣。非衣竟亦非捨迦絺那衣者,若比丘衣不竟,非捨迦絺那衣,是名非衣竟亦非捨迦絺那衣。
長衣者,除僧伽梨、欝多羅僧、安陀衛,餘殘衣名為長衣。
尼薩耆波夜提者,是衣應捨,波夜提罪應悔過。
是中犯者,若比丘,初一日得衣畜二日捨、二日得衣三日捨、三日得衣四日捨、四日得衣五日捨、五日得衣六日捨、六日得衣七日捨、七日得衣八日捨、八日得衣九日捨、九日得衣十日捨,十日得衣十日時,比丘是衣應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一日得衣二日更得,畜一捨一。二日得衣三日更得,畜一捨一。三日得衣四日更得,畜一捨一。四日得衣五日更得,畜一捨一。五日得衣六日更得,畜一捨一。六日得衣七日更得,畜一捨一。七日得衣八日更得,畜一捨一。八日得衣九日更得,畜一捨一。九日得衣十日更得,畜一捨一。十日時比丘是衣,應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一日得衣二日更得,捨前畜後。二日得衣三日更得,捨前畜後。三日得衣四日更得,捨前畜後。四日得衣五日更得,捨前畜後。五日得衣六日更得,捨前畜後。六日得衣七日更得,捨前畜後。七日得衣八日更得,捨前畜後。八日得衣九日更得,捨前畜後。九日得衣十日更得,捨前畜後。十日時比丘是衣,應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一日得衣二日更得,畜前捨後。二日得衣三日更得,畜前捨後。三日得衣四日更得,畜前捨後。四日得衣五日更得,畜前捨後。五日得衣六日更得,畜前[5]舍後。六日得衣七日更得,畜前捨後。七日得衣八日更得,畜前捨後。八日得衣九日更得,畜前捨後。九日得衣十日更得,畜前捨後。十日時比丘是衣,應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一日得衣畜,二日不得,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日不得,十日時比丘是衣,應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一日得衣畜,二日得衣畜,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日得衣畜,十日時比丘是衣,皆應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初日得衣,用作僧伽梨最下九條,成分別若干長、若干短,總說九條。作衣竟日,即應受持,作是言:「我是最下僧伽梨九條作持。」餘殘物及先僧伽梨,應與人、若作淨、若受持。
若比丘初日得衣,用作欝多羅僧七條,成分別若干長、若干短,總說七條。作衣竟日,即應受持,作是言:「我是欝多羅僧七條作持。」餘殘物及先欝多羅僧,[1]應與人、若作淨、若受持。
若比丘初日得衣,用作安陀衛五條,成分別若干長、若干短,總說五條。作衣竟日,即應受持,作是言:「我是安陀衛[2]五條作持。」餘殘物及先安陀衛,應與人、若作淨、若受持。
若比丘得新衣,二重作僧伽梨、一重作欝多羅僧、一重作安陀衛、二重作尼師壇,若欲三重作僧伽梨、三重作尼師壇,若更以新衣重縫,是比丘重縫衣故,突吉羅。若過十日,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得故衣,作四重僧伽梨、二重欝多羅僧、二重安陀衛、四重尼師壇,若更以新衣重縫,是比丘重縫衣故,突吉羅。若過十日,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得新衣,二重作僧伽梨、二重[3]尼師壇、若三重僧伽梨、三重尼師壇,若還摘却,作是念:「是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還摘衣,突吉羅。若過十日,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得故衣,四重作僧伽梨、二重欝多羅僧、二重安陀衛、四重尼師壇,若還摘却,作是念:「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還摘衣故,突吉羅。若過十日,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得新衣,二重作僧伽梨、二重尼師壇、若三重僧伽梨、三重尼師壇,若還摘却,作是念:「若浣、若染、若轉易表裏。」還摘衣故,突吉羅。若過十日,無犯。
若比丘得故衣,四重作僧伽梨、二重欝多羅[4]僧、二重安[5]陀衛、四重尼師壇,若還摘却,作是念:「若浣、若染、若轉易表裏。」還摘衣故,突吉羅。若過十日,無犯。
若比丘有捨墮衣,未捨罪、未悔過,次續未斷,若更得衣,是後衣[6]本衣因緣故,得尼薩耆波夜提。
復次比丘有捨墮衣,已捨罪、未悔過,次續未斷,若更得衣,是後衣本衣因緣故,得尼薩耆波逸提。
復次比丘有捨墮衣,已捨罪、已悔過,次續未斷,若更得衣,是後衣本衣因緣故,得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有捨墮衣,已捨罪、已悔過,次續已斷,若更得衣,無犯。(一事竟)
佛在王舍城。爾時六群比丘處處留衣,著上下衣遊行諸國,趣著弊衣無有威儀。諸受寄舊比丘,與六群比丘架上取衣舒曬抖擻,卷[7]牒著衣囊中繫舉,以是因緣妨廢讀經坐禪行道。是中有比丘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六群比丘:「云何名比丘,處處留衣,著上下衣遊行諸國,趣著弊衣無有威儀。諸受寄舊比丘與汝架上取衣舒曬抖擻,卷牒著衣囊中繫舉,以是因緣妨廢讀經坐禪行道?」諸比丘如是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比丘僧,[8]佛知而故問六群比丘:「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六群比丘:「云何名比丘,處處留衣,著上下衣遊行諸國,趣著弊衣無有威儀。諸受寄舊比丘與汝架上取衣舒曬抖擻,卷牒著衣囊中繫舉,以是因緣妨廢讀經坐禪行道?」佛以是事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衣竟捨迦絺那衣已,三衣中若離一衣,乃至一夜[9]宿,尼薩耆波逸提,除僧羯磨。」
一夜者,從日沒至明相未出。
三衣中若離一衣者,若離僧伽梨、若離欝多羅僧、若離安陀衛。
除僧羯磨者,僧羯磨名如大迦葉,以因緣故,留僧伽梨耆闍崛山中,著上下衣來入竹園。時遇天雨,不得還[10]上耆闍崛山,離僧伽梨宿。是大迦葉語諸比丘:「我以因緣故,留僧伽梨耆闍崛山中,今遇天雨不得還山,離僧伽梨宿。今當云何?」諸比丘以是事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佛知而故問大迦葉:「汝實留僧伽梨[11]山中,著上下衣來入竹園,[12]時天雨不得還山。是事問諸比丘:『我留僧伽梨耆闍崛山中,著上下衣來入竹園,今遇天雨不得還山。今當云何?』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以種種因緣讚戒、讚持戒,讚戒、讚持戒已,語諸比丘:「從今[13]日聽一布薩共住處結不離衣羯磨。不離衣羯磨法者,[14]一心和合僧,一比丘應僧中唱:『大德僧聽!是一布薩共住處僧先所結共布薩界,是中除聚落及聚落界、取空地及住處。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一布薩共住處作不離衣羯磨。白如是。』『大德僧聽!是一布薩共住處僧先所結共布薩界,是中除聚落及聚落界、取空地及住處,作不離衣羯磨。誰諸長老忍是一布薩共住處作不離衣羯磨者默然,誰不忍者是長老說。』『僧已結一布薩共住處作不離衣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是名除僧羯磨。」
復有僧羯磨,如長老舍利弗病,欲一月遊行諸國。僧伽梨重,時舍利弗語諸比丘:「我欲一月遊行,我今有病,僧伽梨重,今當云何?」諸比丘以是事白佛,佛以是因緣集比丘僧,知而故問舍利弗:「汝實語諸比丘:『我欲一月遊行,今我有病,僧伽梨重,今當云何?』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以種種因緣讚戒、讚持戒、讚戒。讚持戒已,語諸比丘:「從今聽老比丘病比丘,作一月不離僧伽梨宿羯磨。乞羯磨法者,是老病比丘,僧和合時,偏袒右肩、脫革屣、胡跪合掌,言:『諸長老憶念!我某甲比丘老病,欲一月遊行,僧伽梨重,今從僧乞一月不離僧伽梨宿羯磨。僧憐愍故,與我一月不離僧伽梨宿羯磨。』如是三說。是中僧應籌量,若是比丘言:『我老病。』而實不老、不病,不應與。若實老、實病,應與。若言:『僧伽梨重。』而實不重,不應與。若實重,應與。與法者,僧一心和合,一比丘僧中唱:『大德僧聽![1]是某甲比丘老病,欲一月遊行,僧伽梨重。若僧時到僧忍聽,[2]僧與某甲比丘老病一月不離僧伽梨宿羯磨。白如是。』如是白二羯磨。『僧已與某甲比丘老病一月不離僧伽梨宿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乃至九月亦爾。如僧伽梨、若欝多羅僧、安陀衛亦如是。」
是中若未結不離衣法,比丘在聚落,衣亦在聚落,比丘應至衣所。若比丘在聚落,衣在阿練[3]若處,比丘應至衣所。若比丘在阿蘭若處,衣在聚落,比丘應至衣所。若比丘在阿蘭若處,衣亦在阿蘭若處,比丘應至衣所。若已結不離衣法,若比丘在聚落,衣亦在聚落,比丘應至衣所。若比丘在聚落,衣在阿蘭若處,比丘應出聚落界。若比丘在阿蘭若處,衣在聚落,比丘應至衣所。若比丘在阿蘭若處,衣亦在阿蘭若處,不犯。
聚落者,若一家、二家、眾多家,有居士共妻子、奴婢、人民共住,是名聚落。聚落有一界亦有別界,一家中亦有一界、有別界。
不相接聚落界者,若雞飛所及處、若棄糞掃所及處、若有慚愧人所[4]大便處、若箭射所及處。若比丘在一聚落,衣在餘聚落,[5]比丘應取衣來,若至衣所,若受餘衣;若不取衣來,不至衣所,不受餘衣,至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
相接聚落界者,若容十桄梯、若十二桄[A1]梯、若容載梁車迴轉、若聚落有牆壁籬圍遶外至幾許名為界。是中界者,謂牆外容作事處、若聚落有塹圍遶,外至幾許名為界。是中界者,謂擲糞掃所及處。若比丘在一聚落,衣在餘聚落,比丘應取衣來,若至衣所,若受餘衣。若不取衣來,不至衣所,不受餘衣,至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
同族有一界亦有別界,[6]是中同族別界者,謂門屋食[7]堂中庭廁處取水處。若比丘在一族,衣在餘族,比丘應取衣來,若至衣所,若受餘衣;若不取衣來,不至衣所,不受餘衣,至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
家有一界亦有別界,是中別界者,謂戶處食處中庭廁處取水處。若比丘在一家,衣在餘家,應取衣來,若至衣所,若受餘衣;若不取衣來,不至衣所,不受餘衣,至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
重閣舍有一界有別界,是中界者,謂中重下重是上重界,一戶入故。中重上重是下重界,一戶入故。下重是中重界,一戶入故。若比丘在異重,衣在異重,比丘應取衣來,若至衣所,若受餘衣;若不取衣來,不至衣所,不受餘衣,至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若是重閣屬一人者,無犯。
外道人舍有一界亦有別界,外道名阿視毘尼揵子老弟子梵志等,除佛五眾,餘殘出家人皆名外道。是[8]外道舍界者,謂門屋食堂中庭廁處取水處。若比丘在一外道舍,衣在餘外道舍,應取衣來,若至衣所,若受餘衣;若不取衣來,不至衣所,不受餘衣,至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若諸外道同見同論,無犯。
輪行人處有一界有別界,輪行人,[9]若伎人、歌舞人、躑絕人、相打人、相撲人、俳笑人,以麁輪載[10]財物,細輪載妻子,遊行諸國營輪住宿。是中界者,謂門處食處中[11]𨓍廁處取水處。若比丘在一家,衣在餘家,應取衣來,若至衣所,若受餘衣;若不取衣來,不至衣所,不受餘衣,至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若是輪行人屬一人者,無犯。
場處有一界有別界,是中界者,謂門處食處中庭廁處取水處。若比丘在[12]一場,衣在餘場,應取衣來,若至衣所,若受餘衣;若不取衣來,不至衣所,不受餘衣,至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
場舍有一界有別界,是中界者,謂門處食處中庭廁處取水處。若比丘在一場舍,[13]衣在餘場舍,應取衣來,若至衣所,若受餘衣;若不取衣來,不至衣所,不受餘衣,至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園有一界有別界,是中界者,謂門處食處中庭廁處取水處。若比丘在一園中,衣在餘園,應取衣來,若至衣所,若受餘衣;若不取衣來,不至衣所,不受餘衣,至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園舍有一界有別界,是中界者,謂門處食處中庭廁處取水處。若比丘在一園舍,衣在餘園舍,應取衣來,若至衣所,若受餘衣;若不取衣來,不至衣所,不受餘衣,至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車行有一界有別界,是中前車界者,謂向中車杖所及處。中車界者,謂向前車後車杖所及處。後車界者,謂向中車杖所及處。若比丘在一車界,衣在餘車界,應取衣來,若至衣所,若受餘衣;若不取衣來,不至衣所,不受餘衣,至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
[1]單[2]船有一界有別界,是中單船界者,謂船所繫處,若柱、若橛、若板處。若比丘在一船,衣在餘船,應取衣來,若至衣所,若受餘衣;若不取衣來,不至衣所,不受餘衣,至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舫船界亦如是。
樹有一界有別界,是中不相接樹界者,若日中時影所陰處、若雨墮時水不及著枝葉處。若比丘在一樹下,衣在餘樹下,應取衣來,若至衣所,若受餘衣;若不取衣來,不至衣所,不受餘衣,至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
相接樹界者,若是諸樹枝葉相接,乃至一拘盧舍,是中隨所著衣至地了時,無犯。
四十九尋衣角,如比丘與和[3]上阿闍梨擔衣道中行,若在前、若在後,四十九尋內不離;若過四十九尋,至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有諸比丘持衣鉢著一處,在衣四邊臥。是中一比丘若起去,離可得還取處,至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有比丘二界中臥,衣離身,乃至半寸墮他界中,得突吉羅[4]罪。若衣一角在身上,無犯。(二事竟)
佛在王舍城。爾時六群比丘得非時衣畜,作是念:「是不相似留置,若得相似者當作[5]成衣。」是六群比丘,若先得青衣後得黃衣,作是念:「不相似留置,若先得黃衣,後得赤衣、白衣、麻衣、野麻衣、芻摩衣、憍[6]奢耶衣、翅夷羅衣、欽婆羅衣、劫貝衣。」得已作是念:「不相似留置,若得相似者當作成衣。」是中有比丘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六群比丘:「云何名比丘,得非時衣畜,以不相似故留置,若得相似者當作成衣。先得青衣後得黃衣,作是念:『不相似留置。若先得黃衣,後得赤衣、白衣、麻衣、野麻衣、芻摩衣、憍奢耶衣、翅夷羅衣、欽婆羅衣、劫貝衣。』得已作是念:『不相似留置,若得相似者當作成衣。』」如是諸比丘種種因緣呵責已,是事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知而故問六群比丘:「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六群比丘:「云何名比丘,得非時衣畜,以不相似故留置,若得相似者當作成衣。若先得青衣後得黃衣,作是念:『不相似留置,若先得黃衣,後得赤衣、白衣、麻衣、野麻衣、芻摩衣[7]奢施耶衣、翅夷羅衣、欽婆羅衣、劫貝衣。』得已作是念:『不相似留置,若得相似者當作成衣。』」佛如是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衣竟,已捨迦絺那衣,若得非時衣,比丘須者當自手取速作[8]衣持,若足者善。若不足者,更望得衣令具足故,停是衣乃至一月。過是停者,尼薩耆波夜提。」
非時者,謂除別房衣、家中施衣、[9]除安居衣,餘殘衣名非時衣。
自手取速作受持者,是衣若作僧伽梨、若作欝多羅僧、若作安陀衛。
更望得衣者,此比丘作是念:「若母與我、若父、若兄[A2]弟、姊妹、兒女、本第二,若有般闍婆瑟會(五歲會也)、若有沙婆婆瑟會(六歲會也)、若二月會、若入舍會,我此[10]一月中,會當能集成是衣。」
不足令足者,若僧伽梨少、若欝多羅僧少、若安陀衛少,作令具足。
是中犯者,若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是比丘隨得衣日,即作是念:「我十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十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日作是念:「我九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九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逸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三日作是念:「我八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八日內應作衣,若與人、[11]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四日作是念:「我七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七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五日作是念:「我六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六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六日作是念:「我五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五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七日作是念:「我四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四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八日作是念:「我三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三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九日作是念:「我二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二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日作是念:「我一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一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一日,作是念:「我此十一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十一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二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二日,作是念:「我此十二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十二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三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三日,作是念:「我此十三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十三日應[1]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四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四日,作是念:「我此十四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十四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五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五日,作是念:「我此十五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十五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六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六日,作是念:「我此十六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十六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七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七日,作是念:「我此十七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十七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八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八日,作是念:「我此十八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十八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九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九日,作是念:「我此十九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十九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日,作是念:「我此二十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二十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一日,作是念:「我此二十一日所望必不能得。」[2]是衣二十一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二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3]衣故,至二十二日,作是念:「我此二十二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二十二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三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三日,作是念:「我此二十三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二十三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四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四日,作是念:「我此二十四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二十四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五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五日,作是念:「我此二十五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二十五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六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六日,作是念:「我此二十六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二十六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七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七日,作是念:「我此二十七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1]二十七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八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八日,作是念:「我此二十八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二十八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九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九日,作是念:「我此二十九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二十九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三十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三十日,作是念:「我此三十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三十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三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即停衣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2]至二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九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乃至九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3]乃至十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一日應即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一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一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二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4]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二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二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三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三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三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四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四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四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五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五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五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六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六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六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七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七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七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八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八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八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九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九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九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一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一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二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二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二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三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三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三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四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四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四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五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五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五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六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六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六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七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七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七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八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八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八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九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九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九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三十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三十日不得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三十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三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1]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即得衣日斷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十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日斷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九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三日斷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八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乃至九日斷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日斷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2]十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一日斷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十一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二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3]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二日斷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十二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三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三日斷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十三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四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四日斷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十四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五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五日斷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十五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六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六日斷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十六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七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七日斷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十七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八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八日斷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十八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九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九日斷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十九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日斷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一日斷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一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二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二日斷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二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三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三日斷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三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四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四日斷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四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五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五日斷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五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六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六日斷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六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七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七日斷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七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八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八日斷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八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九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九日斷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九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三十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三十日斷所望得,非望而得,是衣三十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三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1]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即得衣日不得所望、不斷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2]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日不得所望、不斷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九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三日不得所望、不斷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八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乃至九日不得所望、不斷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日不得所望、不斷所望、非望而得,是衣[3]一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一日不得所望、不斷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一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二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4]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二日不得所望、不斷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二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三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三日不得所望、不斷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三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四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四日不得所望、不斷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四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五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五日不得所望、不斷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五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六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六日不得所望、不斷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六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七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七日不得所望、不斷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七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八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八日不得所望、不斷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八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九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A3]衣故,至十九日不得所望、不斷所望、非望而得,是衣十九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日不得所望、不斷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一日不得所望、不斷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一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二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二日不得所望、不斷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二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三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三日不得所望、不斷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三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四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四日不得所望、不斷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四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五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五日不得所望、不斷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五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六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六日不得所望、不斷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六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七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七日不得所望、不斷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七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八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八日不得所望、不斷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八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九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九日不得所望、不斷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二十九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三十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三十日不得所望、不斷所望、非望而得,是衣三十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三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1]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即得衣日作是念:「我此三十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十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日作是念:「我此二十九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九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三日作是念:「我二十八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八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乃至九日作是念:「我二十二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二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日作是念:「我二十一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一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一日作是念:「我二十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十一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二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1]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十二日作是念:「我十九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十二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三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三日作是念:「我十八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十三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四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四日作是念:「我十七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十四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五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五日作是念:「我十六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十五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六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六日作是念:「我十五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十六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七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七日作是念:「我十四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十七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八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十八日作是念:「我十三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十八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十九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A4]衣故,至十九日作是念:「我十二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十九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日作是念:「我十一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二十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一日作是念:「我十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二十一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二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二日作是念:「我九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二十二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三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三日作是念:「我八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二十三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四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四日作是念:「我七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二十四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五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五日作是念:「我六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二十五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六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六日作是念:「我五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二十六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七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七日作是念:「我四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二十七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八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八日作是念:「我三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二十八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二十九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二十九日作是念:「我二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二十九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三十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衣故,至三十日作是念:「我一日所望必不能得。」是衣三十日應作衣,若與人、若作淨、若受持。若不作衣、不與人、不作淨、不受持,至三十一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
[1]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多衣故,即得衣日不得所望亦不斷望、非望而許,復勤求所望,是望亦斷、非望更得,是衣十日應作衣,若足者善,[2]若不足者留。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多衣故,至二日不得所望,亦不斷望、非望而許,復勤求所望,是望亦斷、非望更得,是衣九日應作衣,若足者善,不足者留。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多衣故,乃至九日不得所望,亦不斷望、非望而許,復勤求[3]所望,是望亦斷、非望更得,是衣二日應作衣,若足者善,不足者留。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多衣故,至十日不得所望,亦不斷望、非望而許,復勤求所望,是望亦斷、非望更得,是衣[4]十日應作衣,若足者善,不足者留。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多衣故,至十一日不得所望,亦不斷望、非望而許,復勤求所望,是望亦斷、非望更得,是衣十一日應作衣,若足者善,不足者留。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多衣故,至十二日不得所望,亦不斷望、非望而許,復勤求所望,是望亦斷、非望更得,是衣十二日[5]即應作衣,若足者善,不足者留。
[6]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多衣故,至十三日不得所望,亦不斷望、非望而許,復勤求所望,是望亦斷、非望更得,是衣十三日應作衣,若足者善,不足者留。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多衣故,至十四日不得所望,亦不斷望、非望而許,復勤求所望,是望亦斷、非望更得,是衣十四日應作衣,若足者善,不足者留。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多衣故,至十五日不得所望,亦不斷望、非望而許,復勤求所望,是望亦斷、非望更得,是衣十五日應作衣,若足者善,不足者留。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多衣故,至十六日不得所望,亦不斷望、非望而許,復勤求所望,是望亦斷、非望更得,是衣十六日應作衣,若足者善,不足者留。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多衣故,至十七日不得所望,亦不斷望、非望而許,復勤求所望,是望亦斷、非望更得,是衣十七日應作衣,若足者善,不足者留。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多衣故,至十八日不得所望,亦不斷望、非望而許,復勤求所望,是望亦斷、非望更得,是衣十八日應作衣,若足者善,不足者留。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多衣故,至十九日不得所望,亦不斷望、非望而許,復勤求所望,是望亦斷、非望更得,是衣十九日應作衣,若足者善,不足者留。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多衣故,至二十日不得所望,亦不斷望、非望而許,復勤求所望,是望亦斷、非望更得,是衣二十日應作衣,若足者善,不足者留。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多衣故,至二十一日不得所望,亦不斷望、非望而許,復勤求所望,是望亦斷、非望更得,是衣二十一日應作衣,若足者善,不足者留。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多衣故,至二十二日不得所望,亦不斷望、非望而許,復勤求所望,是望亦斷、非望更得,是衣二十二日應作衣,若足者善,不足者留。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多衣故,至二十三日不得所望,亦不斷望、非望而許,復勤求所望,是望亦斷、非望更得,是衣二十三日應作衣,若足者善,不足者留。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多衣故,至二十四日不得所望,亦不斷望、非望而許,復勤求所望,是望亦斷、非望更得,是衣二十四日應作衣,若足者善,不足者留。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多衣故,至二十五日不得所望,亦不斷望、非望而許,復勤求所望,是望亦斷、非望更得,是衣二十五日應作衣,若足者善,不足者留。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多衣故,至二十六日不得所望,亦不斷望、非望而許,復勤求所望,是望亦斷、非望更得,是衣二十六日應作衣,若足者善,不足者留。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多衣故,至二十七日不得所望,亦不斷望、非望而許,復勤求所望,是望亦斷、非望更得,是衣二十七日應作衣,若足者善,不足者留。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多衣故,至二十八日不得所望,亦不斷望、非望而許,復勤求所望,是望亦斷、非望更得,是衣二十八日應作衣,若足者善,不足者留。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多衣故,至二十九日不得所望,亦不斷望、非望而許,復勤求所望,是望亦斷、非望更得,是衣二十九日應作衣,若足者善,不足者留。
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多衣故,至三十日不得所望,亦不斷望、非望而許,復勤求所望,是望亦斷、非望更得,是衣三十日應作衣,若足者善,不足者留。
若比丘有捨墮衣,未捨罪、未悔過,次續不斷,更得衣,尼薩耆波夜提,本衣因緣故。
又比丘有捨墮衣,已捨罪、未悔過,次續不斷,更得衣,尼薩耆波夜提,本衣因緣故。
又比丘有捨墮衣,已捨罪、已悔過,次續不斷,更得衣,尼薩耆波夜提,本衣因緣故。
又比丘有捨墮衣,已捨罪、已悔過,次續已斷,更得衣,不犯。
佛在舍衛國,與大比丘眾安居。爾時諸比丘多得布施衣畜,佛欲制諸比丘多畜衣故,語安居比丘:「我欲制諸比丘多畜衣故,[1]語安居比丘:我欲四月[2]燕坐。令諸比丘不得來至我所。除一送食比丘及布薩。」諸安居比丘受佛教,還眾中,立如是制:若比丘非一送食及布薩至佛所者,得波夜提[3]罪。立是制已,白佛,佛默然可之。爾時長老優波斯那,與多比丘眾五百人,俱皆阿練兒,著[4]納衣、一食、乞食、空[A5]地坐,來去坐臥視瞻進止威儀清淨,持僧伽梨執鉢安[5]庠,從憍薩羅遊行到舍衛國。時多比丘祇[6]桓門間經行,長老優波斯那問諸比丘:「佛今所在?」諸比丘言:「佛在彼東向大房,一[7]板[8]為戶內。若欲往者隨意。」時長老[9]憂波斯那,往大房所,到已謦欬以指扣戶。佛與開[10]戶,長老優波斯那即入[11]大房[12]舍內到佛所,頭面禮足一面坐。佛知故問[13]言:「汝徒眾清淨善好,汝眾何因緣故[14]清淨威儀?」答言:「世尊!若比丘來至我所,求讀誦經求依止者,我語是比丘:『汝能盡形作阿練兒,著糞掃衣、乞食、一食、空地坐,我當教汝讀經與汝依止。』若比丘能行是頭陀法者,我教讀經與依止。以是故,世尊!我徒眾威儀清淨。」佛問優波斯那:「舊比丘立制,汝知不?」答言:「不知。世尊!舊比丘云何立制?」佛語優波斯那:「我欲四月[15]燕坐,語諸比丘:『汝諸比丘不得來至我所,除一送食及布薩。』諸比丘受我語,還眾中立制:若比丘非一送食及布薩往佛所,得波夜提罪。諸比丘立制已來語我,我即[16]默然可之。」優波斯那言:「世尊!舊比丘知此意不?」佛言:「何以不知?」佛言:「我從今聽阿練兒著糞掃衣頭陀比丘,若送食、不送食、若布薩、不布薩,隨意來至我所。」舊比丘聞長老優波斯那非送食、非布薩欲見佛故便到佛所,聞已集比丘僧,[17]集已喚優波斯那來。眾僧已集,爾時長老優波斯那即到僧中頭面禮上坐足,隨次坐已,舊比丘問優波斯那:「汝知舊比丘立制不?」答言:「不知。」問上坐言:「舊比丘立制云何?」答言:「優波斯那!佛語安居比丘:『我欲四月燕坐,諸比丘不得來至我所,除一送食及布薩。』我等受佛教,立制:若比丘非一送食、非布薩往佛所者,得波夜提罪。佛即默然可之。汝優波斯那!非一送食、非布薩往到佛所,得波夜提罪。汝應如法悔過,汝當發露,是罪莫覆藏。」優波斯那言:「上座知不?我到佛所頭面禮足一面坐已,佛知故問我言:『優波斯那!汝徒眾何因緣故威儀清淨?』我言:『世尊!若有比丘來至我所,求讀誦經、若求依止,我語是比丘:「汝能盡形作阿練兒,著糞掃衣、乞食、一食、空地坐,我當教汝讀經與汝依止。」若比丘能行是頭陀法者,我教讀經與依止。以是故,世尊!我徒眾威儀清淨。』佛問我言:『舊比丘立制,汝知不?』答言:『不知。世尊!云何立制?』佛言:『優波斯那!我欲四月燕坐,語諸比丘:「令諸比丘不得來至我所,除一送食及布薩。」諸比丘受我語,還眾立制:若比丘非一送食非布薩往佛所者,犯波夜提。我即可之。』我言:『世尊!彼舊比丘知此意不?』佛言:『何以不知?』佛言:『我從今聽阿練兒著納衣頭陀比丘,若一送食非送食、若布薩非布薩,隨意來至我所。』」爾時諸比丘作是念:「我等何不捨居士衣著納衣耶?」即時諸比丘捨居士衣,皆著糞掃[18]衣。(三事竟)
十誦律卷第五
此卷第二十六張第二行,夜提(之下)「乃至三十日皆如上說」者,丹本無此中九字,而有「又比丘得不具足衣(乃至)至三十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等凡九十一行文,國本宋本並無者,今依丹本遆而足之。
同卷二十七張第十三行,即今正本第三十一張第十三行,尼薩耆波夜提(之下)「十二日乃至三十日亦如上說」者,丹本無此中十二字,而有「又比丘得不具足衣,停更望得(乃至)至三十日地了時,尼薩耆波夜提」(等凡)九十二行文,國本宋本並無者,今依丹本遆而足之。
同卷第二十九張第四行,即今正本第三十七張第四行,尼薩耆波夜提(之下)「十二日乃至三十日皆如上說」者,丹本無此中十二字,而有「又比丘得不具足衣(乃至)尼薩耆波夜提」(等凡)九十七行文,國本宋本所無者,今依丹本遆而足之。
校注
[0029019] 此卷宮本缺 [0029020] 初誦之五【大】,〔-〕【宋】 [0029021] 明【大】,〔-〕【宋】【元】【明】 [0029022] 三十尼薩耆法之一【大】,初誦之五(三十尼薩耆法之一)【宋】 [0030001] 嘖【大】,責【宋】【元】【明】 [0030002] 夜【大】*,逸【宋】*【元】*【明】* [0030003] (捨迦…衣竟)八字【大】,非衣竟捨迦絺那衣【宋】【元】【明】 [0030004] 亦【大】,〔-〕【宋】【元】【明】 [0030005] 舍【大】,捨【宋】【元】【明】 [0031001] 應【大】,若【宋】【元】【明】 [0031002] 五條【大】,受五條【宋】【元】【明】 [0031003] 尼【大】,作尼【宋】【元】【明】 [0031004] 僧【大】,陀僧【元】 [0031005] 陀【大】,〔-〕【元】 [0031006] 本衣因緣【大】*,先心相續【宋】【元】*,先衣相續【明】 [0031007] 牒【大】*,揲【明】* [0031008] 佛【大】*,〔-〕【宋】*【元】*【明】* [0031009] 宿【大】,〔-〕【宋】【元】【明】 [0031010] 上耆闍崛【大】,〔-〕【宋】【元】【明】 [0031011] 山【大】,耆闍崛山【宋】【元】【明】 [0031012] 時【大】,時遇【宋】【元】【明】 [0031013] 日【大】,〔-〕【宋】【元】【明】 [0031014] 一心和合僧【大】,僧一心和合【宋】【元】【明】 [0032001] 是【大】,〔-〕【宋】【元】【明】 [0032002] 僧【大】,〔-〕【宋】【元】【明】 [0032003] 若【大】,兒【宋】【元】 [0032004] 大【大】,大小【宋】【元】【明】 [0032005] 比丘【大】,〔-〕【宋】【元】【明】 [0032006] 是中【大】,〔-〕【宋】【元】【明】 [0032007] 堂【大】,屋【宋】【元】【明】 [0032008] 外道【大】,〔-〕【宋】【元】【明】 [0032009] 若【大】,名【宋】【元】【明】 [0032010] 財【大】,〔-〕【宋】【元】【明】 [0032011] 𨓍【大】,庭【宋】【元】【明】 [0032012] 一【大】,此【宋】【元】【明】 [0032013] 衣【CB】【麗-CB】【宋】【元】【明】,應【大】 [0033001] 單【大】,〔-〕【宋】【元】【明】 [0033002] 船【大】*,舡【宋】* [0033003] 上【大】,尚【宋】【元】【明】 [0033004] 罪【大】,〔-〕【宋】【元】【明】 [0033005] 成【大】,〔-〕【宋】【元】【明】 [0033006] 奢【大】*,施【宋】*【元】*【明】* [0033007] 奢【大】,憍【宋】【元】【明】 [0033008] 衣【大】,受【宋】【元】【明】 [0033009] 除【大】,〔-〕【宋】【元】【明】 [0033010] 一【大】,二【元】【明】 [0033011] 若【大】,莫【明】 [0034001] 即【大】,〔-〕【宋】【元】【明】 [0034002] 是【大】,〔-〕【宋】【元】【明】 [0034003] 衣【大】,水【明】 [0035001] 二【大】,至二【宋】【元】【明】 [0035002] 至【大】,〔-〕【宋】【元】【明】 [0035003] 乃【大】,〔-〕【宋】【元】【明】 [0035004] (又比丘…尼薩耆波夜提)一千二百六十九字【大】,十二日乃至三十日皆如上說【宋】【元】【明】 [0036001] 又【大】,若【宋】【元】【明】 [0036002] 十【大】,一【明】 [0036003] (又比丘…尼薩耆波夜提)一千二百六十九字【大】,十二日乃至三十日亦如上說【宋】【元】【明】 [0037001] 又【大】,若【宋】【元】【明】 [0037002] 若【大】,〔-〕【宋】【元】【明】 [0037003] 一【大】,十【宋】【元】 [0037004] (又比丘…尼薩耆波夜提)一千三百四十一字【大】,十二日乃至三十日皆如上說【宋】【元】【明】 [0038001] 又【大】,若【宋】【元】【明】 [0039001] (又比丘…尼薩耆波夜提)一千三百四十九字【大】,十二日乃至三十日皆如上說【宋】【元】【明】 [0040001] 又【大】,若【宋】【元】【明】 [0040002] 若【大】,〔-〕【宋】【元】【明】 [0040003] 所【大】,可【宋】【元】【明】 [0040004] 十【大】,一【宋】【元】【明】 [0040005] 即【大】,〔-〕【宋】【元】【明】 [0040006] (又比丘…不足者留)一千二十一字【大】,十二日乃至三十日皆如上說【宋】【元】【明】 [0041001] 語【大】,諸【宋】【元】【明】 [0041002] 燕【大】*,宴【宋】*【元】*【明】* [0041003] 罪【大】*,〔-〕【宋】*【元】*【明】* [0041004] 納【大】*,衲【宋】*【元】*【明】* [0041005] 庠【大】,詳【宋】【元】 [0041006] 桓【大】,洹【宋】【元】【明】 [0041007] 板【大】,扇【宋】【元】【明】 [0041008] 為【大】,〔-〕【宋】【元】【明】 [0041009] 憂【大】,優【宋】【元】【明】 [0041010] 戶【大】,房【宋】【元】【明】 [0041011] 大【大】,〔-〕【宋】【元】【明】 [0041012] 舍【大】,〔-〕【宋】【元】【明】 [0041013] 言【大】,〔-〕【宋】【元】【明】 [0041014] 清淨威儀【大】,威儀清淨【宋】【元】【明】 [0041015] 燕【大】,宴【明】 [0041016] 默然【大】*,〔-〕【宋】*【元】*【明】* [0041017] 集【大】,集僧【宋】【元】【明】 [0041018] 衣【大】,〔-〕【明】 [0042001] (此卷…足之)二百七十二字【大】,〔-〕【宋】【元】【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3 冊 No. 1435 十誦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3-0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伽耶山基金會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釋本禪法師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