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10]第七品
第一 念行相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念者依幾何之行相而生耶?」
長老言:「大王!念是依十七行相[1]而生。大王!念是由自證而生,念是由外部之助成而生,念是由強印象而生,念是由饒益之知識而生,念是由非饒益之知識而生,念是由相似之相而生,念是由非相似之相而生,念是由談話之認知而生,念是由特相而生,念是由憶念而生,念是由記號而生,念是由算術而生,念是由憶持而生,念是由修習而生,念是由參考書藉而生,念是由抵當物而生,念是由已生之經驗而生。」
「尊者!念如何由自證而生耶?」
「大王!譬如尊者阿難與優婆夷久壽多羅隨念〔前〕生,或其他任何人憶念〔前〕生者亦隨念〔前〕生。如是,念是由自證而生。」
「尊者!念如何由外部之助成而生耶?」
「大王!有生來易忘之人,而其他人人為憶念[2]於彼而反復,依彼而憶念。如是,念是由外部之助成而生。」
「念如何由強印象而生耶?」
「大王!譬如灌頂即位,或達預流果之〔時〕,如是念是由強印象而生。」
「念如何由饒益之知識而生耶?」
[P.111]「譬如若於某事得幸福,於如是之事憶念得如是之幸福,如是念是依饒益之知識而生。」
「念如何由非饒益之知識而生耶?」
「譬如若於某事得苦,於如是之事憶念得如是之苦,如是念是由非饒益之知識而生。」
「念如何由相似之相而生耶?」
「如若見類似之人,或憶念母、或父、或兄弟、或姐妹,或見駱駝、或牡牛、或驢馬,憶念〔其他類似之動物〕,如是念是由相似之相而生。」
「念如何由非相似之相而生耶?」
「如對〔不類似〕之事物,憶念色如是,聲如是,香如是,味如是,所觸如是,如是念由非相似之相而生。」
「念如何由談話之認知而生耶?」
「有生來易忘之人,令憶念他人之彼,依此而彼憶念,如是念是由談話之認知而生。」
「念如何由特相而生耶?」
「如牛由特徵而知,如由特相而知,如是念是由特相而生。」
「念如何由憶念而生耶?」
「有生來易忘之人,對其人如是再三言憶念:『汝憶念!汝憶念!』如是念是由憶念而生。」
「念如何由記號[3]而生耶?」
「由學書寫,知書寫此字,立刻次知書此字,如是念是由記號而生。」
「念如何由算術而生耶?」
「計算者由學算術而憶念大數量,如是念是由算術而生。」
「念如何由憶持而生耶?」
「憶持者由學憶持而憶持大量,如是念是由憶持而生。」
「念如何由修習而生耶?」
[P.112]「此處比丘隨念種種之宿住,例如一生、二生、……乃至……如是狀態與方處俱隨念宿住,如是念是由修習而生。」
「念如何由參考書藉而生耶?」
「王隨念命令之時『持來此書』,依此書而憶念,如是念是由參考書藉而生。」
「念如何由抵當物而生耶?」
「見抵當之物品而憶念,如是念是由抵當物而生。」
「念如何由已得之經驗而生耶?」
「依曾見而憶念其色,依曾聞而憶念其聲,依曾嗅而憶念其香,依曾味而憶念其味,依曾觸而憶念其所觸,依曾識而憶念法,如是念是由已得之經驗而生。大王!念是由此等十七行相而生。」
「宜也,尊者那先!」
第二 作百年非福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卿等言:『雖作百年非福,但於臨終獲得佛歸依[4]之一念,則可往生天上。』予不信此言。又卿等如是言:『依一殺生而生於地獄。』予亦不信此言。」
長老言:「大王!卿如何思耶?小石雖非船,亦可浮於水上耶?」
「尊者!不然。」
「百車量之石,若乘載於船,可浮於水上耶?」
「尊者!然,可浮於水上。」
[P.113]「大王!善業恰如可見是船隻。」
「宜也,尊者那先!」
第三 未來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卿等為過去苦之捨離而精進耶?」
長老言:「大王!不然。」
「尊者!然者,為未來苦之捨離而精進耶?」
「大王!不然。」
「尊者!然者,為現在苦之捨離而精進耶?」
「大王!不然。」
「尊者!卿等非為過去苦之捨離而精進,非為未來苦之捨離而精進,非為現在苦之捨離而精進,為如何目的而精進耶?」
長老言:「大王!『願此苦滅,他苦不生。』為此目的而精進。」
「尊者那先!然者,未來之苦存在耶?」
「大王!然[6]。」
[P.114]「尊者那先!卿等為現在不存在苦之捨離而精進,卿等為甚賢。」
「大王!於卿誰是敵王、仇敵、有反對者之反抗耶?」
「尊者!然,有。」
「大王!卿及時挖掘塹壕,作堡壘,築造城門,築造望塔,搬運穀類耶?」
「尊者!不然,有預先準備。」
「大王!卿及時學習象〔術〕,學習馬〔術〕,學習車〔術〕,學習弓〔術〕,學習劍〔術〕耶?」
「尊者!不然,有預先學習。」
「為如何目的而作耶?」
「為防禦未來之怖畏而作。」
「大王!未來之怖畏存在耶?」
「尊者!存在。」
「大王!卿等〔現不存在〕為防禦未來之怖畏而準備,是甚賢。」
「請再譬喻之。」
「大王!卿如何思耶?卿臨渴之時,『予欲喝飲物』而挖掘小井,挖掘蓮池,挖掘水池耶?」
「尊者!不然。有預先準備。」
「為如何目的而作耶?」
「尊者!為未來防禦渴而準備。」
「大王!未來之渴存在耶?」
「尊者!存在。」
「大王!卿等現不存在而為防禦未來口渴而準備者甚賢。」
「請再譬喻之。」
[P.115]「大王!卿如何思耶?卿臨空腹之時,『予欲食食物』而耕作田地,割稻,割麥,收割[A1]穀類耶?」
「尊者!不然。有預先準備。」
「為如何目的而作耶?」
「為防禦未來飢餓而作。」
「大王!未來之飢餓存在耶?」
「尊者!存在。」
「大王!卿等現不存在而為防禦未來飢餓而準備甚賢。」
「宜也,尊者那先!」
第四 對梵天界距離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梵天界由此有幾何之距離耶?」
「大王!梵天界由此很遠。雖有重閣亦有落石之時分,一晝夜落四萬八千由旬,於四個月止於地上。」
「尊者那先!卿等言:『例如力強之人或伸曲腕,或曲伸腕,如是有神通力,心達自在之比丘於閻浮提沒而現於梵天界。』予不信此言。如是得速行幾百由旬耶?」
長老言:「大王!卿之出生地是何處耶?」
「尊者!有名之阿拉刪達島,予生於其處。」
「大王!阿拉刪達由此有幾何之距離耶?」
「尊者!有二百由旬。」
「大王!卿在其處曾有所作,今認為憶認〔彼〕耶?」
「尊者!然,予憶。」
[P.116]「大王!卿亦速行二百由旬。」
「宜也,尊者那先!」
第五 梵天界與迦濕彌羅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於此處死之人生於梵天界與於此處死之人生於迦濕彌羅[7]者,何者遲,何者速耶?」
長老言:「大王!同時。」
「請譬喻之。」
「大王!卿之出生地是何處耶?」
「尊者!有迦拉濕羅村[8],予生於其處。」
「大王!迦拉濕羅村由此有幾何之距離耶?」
「尊者!有二百由旬。」
「大王!迦濕彌羅由彼有幾何之距離耶?」
「尊者!有十二由旬。」
「大王!然,卿思念迦拉濕羅村。」
「尊者!思念。」
「大王!卿思念迦濕彌羅。」
「尊者!思念。」
「大王!何者思念遲,何者思念速耶?」
「尊者!同時。」
「大王!如是,於此處死之人生於梵天界與於此處死之人生於迦濕彌羅者,於同時生。」
「請再譬喻之。」
「大王!譬如二羽之鳥欲飛於空中,其中一羽止於低樹,一羽止於高樹。彼等於同時止之時,何者之影初映於地上耶?何者之影遲映於地上耶?」
「尊者!同時。」
「大王!如是,於此處死之人生於梵天界與於此處死之人生於迦濕彌羅者,於同時生。」
「請再譬喻之。」[9]
[P.117]「大王!視我。」
「尊者!視。」
「視日月。」
「尊者!視。」
「大王!卿視我遲耶?或視四萬二千由旬〔遠方〕之日月遲耶?」
「視是同時、等時。」
「大王!如是,有一人於此處死生於梵天界與有一人於此處而生於迦濕彌羅者,生是同時。」
「宜也,尊者那先!」
第六 往他界色之問[10]
王言:「尊者那先!我欲問速行事[11]。尊者那先!有情往他界之時,或青、或赤、或黃、或白、或茜、或光輝——以何色而行耶?或以象色、馬色、車色而行耶?」
「大王!此不由世尊所說,不存在於三藏佛語中。」
「尊者那先!沙門瞿曇不說:『有情往他界之時,或有青、赤、黃、白、茜、光輝耶?』如何知一切耶?有情不行於他界。尊者那先!德者邪命〔外道〕之言者是如,是真。彼之阿闍梨是賢者哉!彼言:『世界是無,他界是無,有情行於他界是無。』」
「大王!請聞我所說。」
「尊者那先!然。予聞卿之所說。」
[P.118]「大王!自我口所發,達卿耳之語言,於途中或見青、赤……乃至……光輝,耶?」
「尊者那先!予無見者。」
「大王!若我之言語於途中,或不見青、赤……乃至……光輝,我之語言不達卿耳耶?卿言虛妄耶?」
「尊者那先!予不言虛妄。如語言者於途中不能知或青、或赤〔……乃至……光輝〕,卿之語言乃達於予之耳。」
「大王!如是,如有情往他界之時,於途中使不能知或青、或赤〔……乃至……光輝〕,有情往他界恰如語言。」
「希有哉,尊者那先!未曾有哉,尊者那先!於全閻浮提之大國請享受食。此等之五蘊是不往他界,如是之五蘊不往者,則無輪迴者耶?」
「大王!卿耕作其田耶?」
「尊者那先!然。予耕作其田,播植稻〔種〕。」
「大王!卿植於地上之稻〔種〕行於上方、稻〔穗〕端耶?如是之物生於稻之〔穗〕端耶?」
「尊者那先!植於地上稻〔種〕於上方、非行稻〔穗〕端,又如是之物非生於稻〔穗〕之端。」
「大王!若植於地上稻〔種〕於上方、非行稻〔穗〕端,又如是之物非生於稻〔穗〕端,名稻者無耶?」
「尊者那先!稻非無,稻存。尊者那先!若植於地上之稻〔種〕於上、行稻之〔穗〕端者,於上方得稻〔種〕。若如是之物生於稻〔穗〕之端者,等於稻穗端之穀粒生,等重〔之穀粒〕生。」
[P.119]「大王!如是,若此等之五蘊往他界,盲為再盲,啞為再啞。如何作福耶?若如是之五蘊生,應依不善業而行於地獄。」
「請再譬喻之。」
「大王!例如〔點火之時〕,由一燈或焰、或炎轉移他燈耶?如是之物生耶?」
「尊者那先!非由一燈或焰、或炎轉移他燈,如是之物非生。」
「如是,大王!此等之五蘊非往他界,又如是之五蘊亦非生。」
「尊者那先!受蘊往他界耶?」
「大王!若受蘊往他界者,此等五蘊中唯受之彼等有情往他界而為受蘊耶?」
「尊者那先!不然。」
「大王!知其理由。於此自體之受蘊不往他界。」
「尊者那先!想蘊往他界耶?」
「大王!若想蘊往他界者,於此自體切斷其手者、切斷其足者,有『往他界切斷其手、切斷其足者』之想耶?」
「尊者!無。」
「大王!知其理由。於此自體之想蘊不往他界。」
「請再譬喻之。」
「大王!卿有圓鏡耶?」
「大王!然,有。」
[P.120]「大王!卿取圓鏡而立於前!」
「尊者!立。」
「大王!於此圓鏡能見卿之眼、耳、鼻、齒耶?或能見原樣之卿耶?」
「尊者那先!於圓鏡〔所見之〕眼、耳、鼻、齒者予之物。」
「若〔於圓鏡中〕除去卿之眼,除去卿之耳,除去卿之鼻,除去卿之齒,大王!卿乃為盲,為不具者耶?」
「尊者那先!不為不具者。尊者那先!圓鏡中之影像依止於予而映。非如原樣之物。」
「大王!如是,此等之五蘊不往他界,又亦非生原樣之五蘊。恰如圓鏡之影像,依止於之五蘊之有情依善、不善業而結生於母胎。」
「宜也,尊者那先!」
第七 母胎結生之問[12]
王言:「尊者那先!有情結生於母胎時,通行於如何之門而結生耶?」
「大王!有情通行於此結生母胎之門不存在。」
「請譬喻之。」
「大王!卿有寶篋耶?」
「尊者!然,有。」
「大王!卿思念寶篋!」
「尊者!思念。」
「大王!卿之心行於寶篋時,通行於如何之門耶?」
「尊者那先!予之心行於彼寶篋時,通行之門不存在。」
[P.121]「大王!有情結生於母胎時,門之不存在與此相同。恰如卿之心思念寶篋,有情結生於母胎。」
「希有哉,尊者那先!未曾有哉,尊者那先!多彩之問有所解答。宜也,尊者那先!若佛在,亦應發『善哉』。『善哉,尊者那先!善哉,尊者那先!』」
第八 七覺支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覺支有幾何耶?」
「大王!覺支有七。」
「尊者!依幾何之覺支而覺證耶?」
「大王!依一覺支而覺證。」
「尊者!如何之一覺支耶?」
「是擇法覺支。」
「然者,何故稱七覺支耶?」
「大王!卿如何思耶?劍置於鞘中,不取於手時,得斬耶?」
「尊者!不然。」
「大王!如是,無〔其他之〕六覺支者,依擇法覺支而不得覺證。」
「宜也,尊者那先!」
第九 惡與福何者為大耶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福與非福何者為大耶?」
長老言:「大王!福為大,非福為小。」
「尊者那先!如何福為大,非福為小耶?」
[P.122]「大王!作非福者悔過『我作惡業』。依此理由,惡不增大。大王!作福者無悔過,無悔過而極喜生,極喜生者喜生,心喜者身輕安,身輕安者感受其樂,樂者得心定。依此理由,福乃增大。大王!〔犯罪受刑〕被切斷手足之人,獻上一束蓮華於世尊,九十一劫之間,不行於墮處[13]。大王!依此之理由,我等言:『福為重大,非福為輕少。』」
「宜也,尊者那先!」
第十 知作惡業與不知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知作惡業者與不知作惡業者,何者非福大耶?」
長老言:「大王!不知作惡業者之非福大。」
「尊者那先!然者,予之王子或侍臣者不知而作惡業,予科罰二倍。」
「大王!卿如何思耶?灼熱、燃燒、炎熱、炎上之鐵丸,一人不知而抓,一人知而抓,何者火傷甚耶?」
「尊者!不知而抓住之人火傷甚。」
「大王!如是,不知而作惡業非福大。」
「宜也,尊者那先!」
[P.123]第十一 鬱單越洲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此〔現〕身俱行於鬱單越洲,或有得行於梵天界或他洲者耶?」
長老言:「大王!有以此四大種〔所造〕之身而行於鬱單越洲,或得行於梵天界或他洲。」
「尊者!如何以此四大種所造之身而行於鬱單越洲,或行於梵天界或他洲耶?」
「大王!卿認為此地上一脹手或一肘飛耶?」
「尊者!予飛八肘。尊者!予承認。」
「大王!卿如何飛八肘耶?」
「尊者!予心發起『向此飛下』。隨此心發起身輕。」
「大王!如是,有神通力,心得自在之比丘,以身上昇於心中,依心之修習而行於空中。」
「宜也,尊者那先!」
第十二 長骨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卿言有『百由旬之長骨』。樹本亦無百由旬之物,何處有百由旬之長骨耶?」
「大王!卿如何思耶?卿曾聞大海有五百由旬之魚耶?」
「尊者!然。予曾聞大海有五百由旬之魚。」
「大王!五百由旬之魚非有五百由旬之長骨耶?」
「宜也,尊者那先!」
[P.124]第十三 止滅出息入息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卿言得止滅出息入息耶?」
「大王!得止滅出息入息。」
「尊者!如何而得耶?」
「大王!卿如何思耶?卿曾聞幾何人之鼾聲耶?」
「尊者!然,曾聞。」
「大王!其鼾聲回轉其身之時不止耶?」
「尊者!然,應止。」
「大王!其鼾聲,以不修習其身、不修習其戒、不修習其心者,回轉其身時止。如何以修習其身、修習其戒、修習其心、達第四禪者,不能止滅出息入息者耶?」
「宜也,尊者那先!」
第十四 海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有〕言海〔之語〕,依如何之理由水言為海耶?」
長老言:「大王!有水同量之鹽,有鹽同量之水,依此而言為海[14]。」
王言:「尊者那先!依如何之理由海是一鹹味耶?」
長老言:「大王!依水之久住海成一鹹味。」
「宜也,尊者那先!」
第十五 截斷最微細者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得截斷最微細者耶?」
長老言:「大王!得截斷最微細者。」
「尊者!最微細者何耶?」
[P.125]「大王!法最微細。大王!然諸法(現象)非悉微細,諸法謂或細或粗。一切可截斷者悉依慧而截斷,依慧以外之物無截斷。」
「宜也,尊者那先!」
第十六[15] 慧所住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慧住於何處耶?」
「大王!何處亦不住。」
「尊者那先!然者,無慧耶?」
「大王!卿如何思耶?風住於何處耶?」
「尊者!何處亦不住。」
「大王!然者,無風耶?」
「宜也,尊者那先!」
第十七 識與慧與命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或言識,或言慧,或言於有類之命〔靈〕,此等之諸法是義異,語亦異耶?或義同而唯語異耶?」
長老言:「大王!識以了別為特相,慧以般若為特相,於有類之命是不得。」
王言:「若命不存在,誰依眼而見色,依耳而聞聲,依鼻而嗅香,依舌而味味,依身而觸所觸,依意而識法耶?」
長老言:「[16]若命依眼而見色……乃至……依意而識法,眼被除去之時,其命顏面出於外,通過大虛空,更見色……耳被除去之時……鼻被除去之時……舌被除去之時[P.126]……身被除去之時……意被除去之時,顏面出於外,通過大虛空,更識法耶?」
「尊者!不然。」
「大王!然者,於有類之命是不得。」
「宜也,尊者那先!」
第十八 非色法分析之問
長老言:「大王!世尊作難事。」
「尊者那先!世尊所作之難事者何耶?」
「大王!世尊作難事。即對一所緣而作用,說此等非色之心心所法之分析,『此是觸,此是受,此是想,此是思,此是心』。」
「請譬喻之。」
「大王!譬如有人以乘船出於大海,以手凹處掬取海水,以舌味味而知『此是恆河之水,此是搖尤那河之水,此是薩羅浮河之水,此是阿夷羅跋底河之水,此是摩企河之水』耶?」
「尊者!彼難知。」
「大王!由此更難者依世尊而作。即對一所緣而作用,說此等之心心所法之分析,『此是觸,此是受,此是想,此是思,此是心』。」
王隨喜言:「善也,尊者!」
[P.127]第十九 〔問答終〕
「大王!知今如何之時刻耶?」
「然,尊者!予知,今初更過後而為中更,松火點燃。」
「四旒之旛立,王所贈〔之品〕自庫而出。」
臾那人如是言:「大王!卿是明達,比丘是賢者。」
「然,實有如彼之阿闍梨與如予之弟子,應不長時理解其法。」
滿足對解答彼問之王,贈予長老那先價百千之褐子:「尊者那先!今日以後八百日之間,予欲準備食物於卿,於宮中適合〔於卿〕之物,即任何物予亦獻。」
長老言:「大王!請止,我得生活。」
「尊者那先!卿得生活予善知。然,護自又護予。如何而護自耶?那先『令彌蘭王起淨信,何物亦不獲』當行世評,故自護。如何而護予耶?彌蘭王『起淨信而不示淨信之相』當行世評,故護予。」
「大王!然。」
「尊者!例如獅子獸王入黃金之檻,面亦向外,如是,尊者!予為在家生活,面亦應向外。尊者!若我自在家至出家者,應不長生,我敵多。」
[P.128]時,尊者那先即解彌蘭王之問,從座而起,行至僧伽藍。尊者那先離去不久時,彌蘭王謂:「依予作何問耶?依尊者作何解答耶?」時,彌蘭王如是思惟:「一切依予是正問,一切依尊者是正解答。」
行至僧伽藍之尊者那先謂:「何者依彌蘭王而問耶?何者依予而解答耶?時,尊者那先如是思惟:一切依彌蘭王而正問,一切依我而正解答。」
時,尊者那先過其夜,翌朝著內衣,持衣鉢,前往彌蘭王之宮殿,至已坐所設之座。時,彌蘭王接近尊者那先之處,近已問訊尊者那先,坐於一方。坐於一方之彌蘭王對尊者那先如是言:「尊者那先!尊者勿如是思惟:『予問那先之喜悅,予過其夜終夜〔不眠〕。』非應如是見。尊者!予其夜終夜如是思惟:『何依予而問耶?何依尊者而解耶?』『一切依予而正問,一切依尊者而正解答。』」
長老言:「大王!卿勿如是思惟:『以我對彌蘭王解答其問之喜悅,我過其夜終不眠。』非應如是見。大王!我其夜終夜如是思惟:『何是依彌蘭王而問耶?何是依[P.129]我而解答耶?』『一切依彌蘭王而正問,一切依我而正解答。』」如是兩賢者隨喜相互之正說與正話。
時,尊者那先還至僧伽藍[17]。
校注
[0136001] 羅馬字本雖有十六行相,而舉十七。底本是十七行相。 [0137002] 從羅馬字本。 [0138003] 底本 muddhato 如羅馬字本改為 muddāto。 [0140004] ekaṁ Buddhasaranagataṁ satiṁ 羅馬字本為 ekaṁ Buddhagataṁ satiṁ。 [0141005] 此偈頌羅馬字本無。 [0142006] 羅馬字本否定,於底本以下之情形亦皆肯定。 [0146007] 底本為 Kasmīranagara,省略 nagara。 [0146008] Kālasira 羅馬字本為 Kalasi。 [0148009] 此譬喻羅馬字本無。 [0148010] 此節羅馬字本無。 [0148011] 速行事(turitakāraṇa)言受前二節之文而往他界之速。 [0153012] 此節羅馬字本無。 [0155013] 底本 vipakam gacchissati 依羅馬字本改為 vinipātaiṁ na gacchissati。 [0159014] 將海(samudda)作為 sama(等)與 uda(水)之合成為俗解。 [0160015] 與此幾乎同文出第六品第八。羅馬字本此處不出。 [0161016] 參照第三品第六。 [0164017] 底本出於難問偈之前。此處不出。羅馬字本無。【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63 冊 No. 31 彌蘭王問經(第1卷-第13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