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
第一 小、隨小學處之問
「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說:『諸比丘!我證知而說法,不證知而不說。』然,又對律之制定,如是言:『阿難!我死後,僧伽若欲者,可廢棄小、隨小之學處[1]。』尊者那先!世尊自己死後,令廢棄小、隨小之學處,小、隨小之學處被惡制定耶?或又對無根據,不知〔事實〕而制定耶?尊者那先!若依世尊言:『諸比丘!我證知而說法,不證知而不說。』然者『阿難!我死後,僧伽若欲者,可廢棄小、隨小之學處』之言是邪。若依如來,對律之制定,如是言:『阿難!我死後,僧伽若欲者,可應廢棄小、隨小之學處。』然者『諸比丘!我證知而說法,不證知而不說』之言是[P.198]邪。此亦兩刀論法之問。精緻、微妙、極微妙、甚深、極甚深而難解明。此向卿提出。於此,卿恰如行於大海中之摩竭魚,以示智力之廣大。」
「大王!依世尊如是說:『諸比丘!我證知而說法,不證知而不說。』然,又對律之制定,如是言:『阿難!我死後,僧伽若欲者,可廢棄小、隨小之學處。』大王!如來試對諸比丘如是說:『我死後,我諸弟子允許廢棄之時,欲捨小、隨小之學處耶?或受持耶?』大王!譬如轉輪王對〔其〕諸子言:『愛兒等!此之大地域於一切諸方以周邊〔擴〕海。愛兒等!只少許軍隊難維持其國。愛兒等!然,汝等於予死後,放棄各邊境地方。』大王!然,彼諸王子於父死後,已入其手中之地域,放棄其等一切邊境地方耶?」
「尊者!不然。尊者!〔彼等〕統治者更貪婪。諸王子由於政權欲,從此更貪求二倍三倍之地域。彼等放棄已入其手中之地域耶?」
「大王!如是,如來試諸比丘而如是說:『阿難!我死後,僧伽若欲者,可廢棄小、隨小之學處。』大王!諸佛子為苦之解脫,為冀望正法,其他更應護持百五十之學處。何故放棄本來所制定之學處耶?」
[P.199]「尊者那先!世尊之說:『小、隨小之學處。』而『小學處者何耶?隨小學處者何耶?』此人人墮於惑、生疑、困惑、疑惑。」
「大王!小學處者是惡作,隨小學處者是惡語。此等之二者是小、隨小學處。大王!往時之大長老亦隨之生疑,於法結集之時,彼等亦非一決。依世尊,既已豫見此問題。」
「尊者那先!長久期間所伏藏之勝者(佛)之秘密,今已顯明於世。」
第二 問當捨置之問
「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說:『阿難!如來之法無緊握於阿闍梨[2]。』然,長老摩倫庫耶普達[3]問而不解答。尊者那先!此問題有由不知耶?由秘密耶?之二端。即依其中之一。尊者那先!若依世尊言:『阿難!如來之法無緊握於阿闍梨。』然者不知故,不解答長老摩倫庫耶普達。若知而不解答,然者如來之法有緊握於阿闍梨。此亦兩刀論法之問,向卿提出。此依卿而解。」
「大王!依世尊如是說:『阿難!如來之法無緊握於阿闍梨。』而且,不解答長老摩倫庫耶普達之所問。然,彼非不知故,非秘密故。大王!此等有四種所問之解答[4]。何等為四耶?一向可解答之問。分別而後可解答之問。由於反問而可解答之[P.200]問。可捨置之問。大王!何為一向可解答之問耶?所言『色是無常耶?』是一向可解答之問。所言『受是無常耶?』、『想是無常耶?』、『行是無常耶?』、『識是無常耶?』乃一向可解答之問。此是一向可解答之問。何為分別而可解答之問耶?所言『無常是色耶?』乃分別而可解答之問。所言『無常是受耶?』、『無常是想耶?』、『無常是行耶?』、『無常是識耶?』乃分別而可解答之問。此是分別而可解答之問。何為由於反問而可解答之問耶?所言『依眼而識一切耶?』是由於反問而可解答之問。何為可捨置之問耶?所言『世界是常住耶?』乃是可捨置之問。所言『世界是非常住耶?』、『世界是有邊耶?』、『世界是無邊耶?』、『世界是有邊而無邊耶?』、『世界是亦非有邊亦非無邊耶?』、『命(靈)與身是同耶?』、『命與身是異耶?』、『如來[5]死後存在耶?』、『如來死後不存在耶?』、『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耶?』、『如來死後亦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耶?』乃是可捨置之問。大王!世尊不解答長老摩倫庫耶普達是其可捨置之問。然者,其問何故可捨置耶?對此無因、無理由可答。是故,其問是可捨置。對諸佛世尊無因、無理由之言,其所言是不存在。」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P.201]第三 死怖畏之問
「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說:
然,又言:『阿羅漢超越一切怖畏。』尊者那先!阿羅漢對刀杖之怖畏而戰慄耶?或墮獄之有情於地獄燃、煮、燒,其所燃之火焰由大地獄脫離[7]之時,亦恐怖其死耶?尊者那先!依世尊言:『一切物恐懼刀杖,一切物怖畏死亡。』然者『阿羅漢超越一切怖畏』之言是邪。若依世尊言:『阿羅漢超越一切怖畏。』然者『一切物恐懼刀杖,一切物怖畏死亡』之言是邪。此亦兩刀論法之問,向卿提出,此可依卿而解。」
「大王!『一切者死懼刀杖,一切物怖畏死亡』之言,關於阿羅漢,世尊不宣說。於此事,阿羅漢被除外,阿羅漢斷絕怖畏之因。大王!一切有情有煩惱,又有強我之隨見,又浮沈於苦樂之中,關於此等之物,依世尊言:『一切物恐懼刀杖,一切物怖畏死亡。』大王!阿羅漢斷絕一切趣,胎壞,斷絕結生,破壞桷(煩惱),斷一切有之執著,斷絕一切諸行,斷絕善不善,斷絕無明,識無種子,燒盡一切煩惱,[P.202]超越〔八〕世間法。是故,阿羅漢對一切怖畏不戰慄。大王!譬如於王有四位大臣,忠勤而有聲譽,被信任,立於高位權勢之地位。而王或生危急之時,只要於自國內命令一切人民言:『一切者納稅於予,命令汝等四位大臣對其危急〔之事態〕加以處置。』大王!彼等四位之大臣,租稅之怖畏而生戰慄耶?」「尊者!不然。」
「大王!依如何之理由耶?」
「尊者!彼等因王而立於最上之地位。彼等不納稅,彼等是超過納稅者。關於彼等以外者,依王命令言:『一切人納稅!』」
「大王!如是,此言關於阿羅漢者非世尊說,於此事阿羅漢除外。阿羅漢已絕怖畏之因。大王!一切有情有煩惱,又有強我之隨見,又浮沈於苦樂之中,關於此等之人,依世尊言:『一切物恐懼刀杖,一切物怖畏死亡。』是故,阿羅漢由一切怖畏而不戰慄。」
「尊者那先!所言『一切物』者,此語非有餘,此無餘之語。確立此語,更告我彼以上之根據。」
「大王!譬如於村裏,村主命令布令者:『然,汝布令者!只有於村裏之村民等速集我處。』彼之布令者允諾言:『尊命,主人!』而立於村中,三度呼叫:『村裏所有村民一切速集村主之處。』由此其村民等依布令者之言而忙[8]集,告村主言:[P.203]『主!一切村民已集。請卿處置。』大王!如是,彼之村主令集戶主,命令一切村民。彼等所命令,非全部之集,唯戶主之集。然,村主言:『我之村命只有此。』如是承認。然,其他不來者更多。即婦人、男子、下婢、下僕、雇人、使用人[9]、病者、盲人、驢馬、山羊、羊、象、犬、牡牛、牝牛。所不來之彼等一切不計算,唯有戶主,而命令『集合一切人』。大王!如是,此言關於阿羅漢非世尊所說,於此事阿羅漢除外。阿羅漢已絕怖畏之因。大王!一切有情有煩惱,又有強我之隨見,又浮沈於苦樂之中,關於此等之人,依世尊說:『一切者恐懼刀杖,一切者怖畏死亡。』是故,阿羅漢由一切怖畏而不戰慄。大王!有言有餘而義有餘,有言有餘而義無餘。有言無餘而義有餘。有言無餘而義無餘。義者依各各可認受。大王!義乃依五種可認受。即依引用句、依內容、依師傳、依思量、依充分之根據。此中,引用句即經之意義。內容即隨順經〔之內容〕。師傳即師之所說。思量即自己之見解。充分之根據即此等四種所結合之根據。大王!義依此等五種之根據可以認受。如是,此問能判決矣。」
「尊者那先!其應然。其如是予認受。阿羅漢於此事除外,其他之人人應怖畏。然,墮獄之有情,於地獄感受苦痛、痛烈、激烈、酷烈之受,燃燒、極燒全肢節,其面流涕、憐憫、涕泣、悲嘆、慟哭,無法忍受痛烈被苦痛所征,無所守護,無歸[P.204]依處,無歸依處者,惱於大憂苦,到極惡最低之趣,一向終於憂苦,燒於燒熱、酷烈、激烈、慘酷之火焰,生起恐懼、叫喚怖畏、作大聲,錯綜六種火焰之鬘所包圍者,此等徧擴於百由旬,迅速逼迫來火焰之慘,由炎熱大地獄中脫離之時,亦恐怖其死耶?」
「然,大王!」
「尊者那先!地獄是一向無苦之感受耶?然,何故彼等墮獄有情一向苦之感受,由地獄脫離之時,亦恐怖其死耶?彼等於地獄歡愉耶?」
「大王!彼等墮獄有情於地獄不歡愉,彼等欲由地獄脫出。大王!對於彼等所生畏懼是其死之威力。」
「尊者那先!欲由地獄脫出者對死生畏懼者予不信。尊者那先!彼等獲得所希求,是可欣喜之理由。以其事例,令予理解。」
「大王!言死是不見此〔四〕諦,是怖畏之理由。此等之人隨此怖畏戰慄。大王!恐懼黑蛇者,彼恐懼死亡故以恐懼黑蛇。大王!恐懼大象者……乃至……恐懼獅子、虎、豹、熊、鬣狗、水牛、牛、火、水、[A1]刺、夜叉[10]、羅剎者,彼恐懼死亡故以恐懼〔羅剎〕。大王!此是死亡真實本性之威力。因此真本性之威力,伴煩惱之有情,恐懼戰慄死亡。大王!墮獄之有情是欲由地獄脫出,為恐懼戰慄死亡。大王!譬如有人,身生癰腫。彼為其病患所苦,欲由脫其癰腫,請外科醫生,其外科醫生允諾彼,為[P.205]除彼病患,令準備醫療器具,使用銳利之刀針,置入腐蝕針於火中,以加里鹽摺石擦潰。大王!由於以銳利刀針切開,由於以一雙之腐蝕針加以焚燒,由流入加里鹽,於其患者生畏懼耶?」
「尊者!然。」
「大王!如是,其患者欲由脫激烈之病患,由苦痛之怖畏生畏懼。大王!如是,墮獄之有情雖欲脫地獄,但亦由死亡之怖畏生畏懼。大王!譬如有人,犯國事之犯,以鎖束縛,投身於牢獄,欲以釋放。國王傳喚彼令以釋放。大王!犯其國事之犯,若識知『我作惡事』,由於國王之接見而生畏懼耶?」
「尊者!然。」
「大王!如是,犯其國事之犯者,雖欲釋放,亦對國王之怖畏而生畏懼。大王!如是,墮獄之有情雖欲脫地獄,亦由死之怖畏而生畏懼。」
「尊者!予得以承服,更示彼以上之事例。」
「大王!譬如有人,被毒蛇咬傷,彼因其毒之作用而顛倒、轉、反轉。爾時,有[P.206]人依有效之呪文,將其毒蛇帶來,令吸出其毒。大王!為痊癒而近其毒蛇,對受其毒之人生畏懼耶?」
「尊者!然。」
「大王!如是,為痊癒而近如是之蛇,彼生畏懼。大王!如是,墮獄之有情雖欲脫地獄,亦由死之怖畏而生畏懼。大王!死是一切有情之所不欲。是故,墮獄之有情雖欲脫地獄,亦怖畏死亡。」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第四 脫死魔羂縛之問
「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說:
然,又依世尊說護呪。即蘊護呪、安全護呪、孔雀護呪、幢首護呪、阿吒曩胝護呪[12]。尊者那先!若行於虛空,行於海中,行於樓閣、房屋、洞窟、山穴、穴、洞穴、山間、山中,亦不得脫死魔之羂縛者,然,作護呪是邪。若由作護呪,能得脫死魔之羂縛,然者『雖行於空中……乃至……得脫死魔羂縛之處世界中無』之言是邪。此亦兩刀論法之問,比結節更連結。此向卿提出,此可依卿而解。」
[P.207]「大王!依世尊如是說:
然,又依世尊說護呪。然其壽命有殘餘,富於春秋,對於無業障者。大王!令壽命盡者久住,所作或方法不存在。大王!譬如枯死、乾、乾燥、無生氣、失去活力之樹木,雖撒布千桶之水,亦無欣欣之生,又無出芽翠綠。大王!如是,由於醫藥、護呪,令壽命盡者久住,無所作或方法。大王!存地上一切藥草、醫藥,對壽命盡者無用處。大王!壽命有殘餘,富於春秋,護呪守護、保護無業障者。為如是之人,依世尊說護呪。大王!譬如有農夫,穀物成熟,穀粒與稻稈枯死時,當停止引水入田。然穀粒之未熟,而無如雲之色,有生氣者依增大其水而成長。大王!如是,對於壽命已盡者停止棄掉所用醫藥、護呪。然壽命有殘餘,富於春秋,護呪醫藥一切[P.208]人人所宣示,其人人依護呪醫藥而有增益。」
「尊者那先!若壽命已盡者死,壽命有殘餘者存命,然者,護呪醫藥無益。」
「大王!卿曾見病患依醫藥而恢復者耶?」
「尊者!然。見幾百之〔病患依醫藥而恢復〕。」
「然者,大王!『護呪醫藥無益』之言是邪。」
「尊者那先!見〔患者〕隨醫師之處置而飲用、塗用醫藥。病患依醫師之處置而恢復。」
「大王!聞唱誦護呪者之音聲,舌頭乾燥,心藏靜止,咽喉嘶啞,依其所作之讀誦,一切病平息,一切疾離散。又,大王!為〔毒〕蛇咬傷之人,依呪文驅除〔毒蛇咬傷之〕毒,吸出上下〔之毒〕,卿曾見耶?」
「尊者!然。其今日亦尚行於世間。」
「然者,大王!『護呪醫藥無益』之言是邪。唱護呪之人人,欲毒蛇咬不咬,閉開之口。盜賊揮動打棒而不打彼,盜賊放棄打棒而盡親切。暴象見彼亦靜止。燃上之大火聚近彼亦消失。所食之劇毒亦變為阿迦陀藥,或滋養品。殺害者欲殺而近彼,即變如奴隷。以陷彼之羂亦不捉彼。大王!對孔雀唱誦護呪[13],七百年間獵夫不得誘於羂中。然,不作護呪,是日立即得誘於羂,卿曾聞耶?」
[P.209]「尊者!然,曾聞。其話宣揚於人天界。」
「大王!然者『護呪醫藥無益』之言是邪。大王!又卿曾聞耶?〔鬼神〕檀那韋欲保護其妻,吞入於箱放於胃中。時有一持明呪者,由其鬼神檀那韋之口進入,與娛其妻。其鬼神檀那韋知此,即吐出而開其箱,於開不開箱時,持明呪者隨聞所欲而去。」
「然,尊者!曾聞。其話亦宣揚於人天界。」
「大王!其持明呪者不依護呪之力而不脫捕縛耶?」
「然,尊者!」
「大王!然者護呪之力是存在。大王!卿曾聞耶?其他之持明呪者於波羅奈王之宮廷與大妃作不義。被逮捕之一瞬間,依其呪文之力而不見。」
「尊者!然,亦曾聞。」
「大王其持明呪者非依護呪之力而被捕縛不脫耶?」
「然,尊者!」
「大王!然者,護呪之力存在。」
「尊者那先!護呪守護一切物耶?」
「大王!守護某人,不守護某人。」
「尊者那先!然者,護呪非利益於一切物。」
「大王!然,食物對一切者,守護生命耶?」
「尊者!守護某人,不守護某人。」
「何故耶?」
「尊者!一切之人[14]雖食〔同食物〕,過食者由下痢而死。」
「大王!然者,食物對一切者,非守護生命耶?」
[P.210]「尊者那先!食物因二事而奪生命。或過食,或消化力微弱。尊者那先!與命之食物亦因惡用而奪命。」
「大王!如是,護呪守護某人,不守護某人。大王!護呪因三事不守護。即因業障、因煩惱障、因不信。大王!隨護有情之護呪亦依〔有情〕自身之所作而放棄守護。大王!譬如母以慈愛保育宿胎之子,以注意而生,生後取除不淨物、垢穢、鼻水,塗抹最上最勝之好香。其他[15]之〔子等〕駡或打其子,則興奮,捕捉彼等帶至夫處。然,若其子沒規矩而遲者未〔歸宅〕,則以棒打,以手打擲其膝。大王!然,彼母照顧彼,得拉到夫處耶?」
「尊者!不然。」
「大王!何故耶?」
「尊者!為〔子〕自身之罪。」
「大王!如是,雖以護呪守護有情,由〔有情〕自身作罪,亦不得成就。」
「尊者那先!問者能決判。稠林明了,黑闇得光明,見網得解。卿為率伽那者中之最勝者、極勝者。」
[P.211]第五 世尊供養障礙之問
「尊者那先!卿等言:『如來是衣服、飲食、牀座、醫藥資具之受得者。』然又〔言〕:『如來入婆羅門村般奢沙羅乞食,何物亦不得,持如洗(無物)之缽而去。』尊者那先!若如來是衣服、飲食、牀座、醫藥資具之受得者,則『如來入婆羅門村般奢沙羅乞食,何物亦不得,持如洗(無物)之缽而去』之言是邪。若〔如來〕入婆羅門村般奢沙羅,何物亦不得,持如洗(無物)之缽而去,然者『如來是衣服、飲食、牀座、醫藥資具之受得者』之言是邪。此亦兩刀論法之問,甚難而難解。〔此〕向卿提出。此可依卿而解。」
「大王!如來是服、飲食、牀座、醫藥資具之受得者。然,又進入婆羅門村般奢沙羅乞食,何物亦不得,持如洗(無物)之缽而去。然,彼由魔波旬之所為。」
「尊者那先!然者於超越算數路之〔無量〕劫[16]所累積世尊之善已終耶[17]?其〔之善〕由今出現之魔波旬,由不善之力,勢力擴大而閉塞耶?尊者那先!然者,於此事『不善比善強,魔力比佛力強』之二點生難詰。然者,頂比樹根還重,惡人比功[P.212]德充滿者強。」
「大王!唯此不得言:『不善比善強,魔力比佛力強。』對此可望〔舉〕事例。大王!譬如有人,為轉輪王持來蜜或蜜房或其他之獻上物,王之守門者對彼如是言:『今非謁見王時。是故,君!於王沒罰汝之前汝持所獻上物速回。』其人從此因刀杖之怖畏而戰慄、恐怖[18],持所獻上物速歸。大王!然,其轉輪王言:『只因〔所持來之〕獻上物於非時,比此守門者微力』耶?而且,已或不得受他之獻上物耶?」「尊者!不然。尊者!其守門者有嫉妬性,排斥獻上物。而由他門,將百千倍之獻上物持至王所。」
「大王!如是,魔波旬有嫉妬性,收般奢沙羅村之婆羅門、居士眾於手中。然,其他幾百千之天神取不死天之滋養素而近世尊,欲供奉滋養素於世尊之身,合掌禮拜世尊而立。」
「尊者那先!彼然。四資具於世間最上人之世尊應易得。世尊[19]隨所欲而得多大之施食。世尊實由人天之請,享受四資具。然,〔供養〕食物於世尊之障礙,只限於[P.213]魔之意趣是成就。尊者!對此疑惑予不斷。對此,予生疑起猶豫。是應供、正等覺者,人天世界中之最勝、人中之第一、有最勝之善與福者、無等等者、無比者、無對者之如來受〔供養〕,對此魔是下卑、陋劣、矮小、惡辣、下賤之障礙,對予心不自在。」
「大王!〔施物之〕障礙有四。即不指定人〔施物之〕障礙、指定〔為某人〕〔施物之〕障礙、已準備〔施物〕之障礙、〔施物〕享受之障礙。此中,言『不指定人〔施物之〕障礙』者,雖何人亦不指定,對所準備之施物不見〔人〕,或者以『施他人何』為障礙,此是不指定人〔施物之〕障礙。如何是指定〔為某人〕〔施物之〕障礙耶?此處指示某人,準備所指定之食物,對此或者為障礙,此為指定〔為某人〕〔施物之〕障礙。如何是已準備〔施物之〕障礙耶?此處有已準備而未接受之〔施物〕,對此或者為障礙,此是已準備〔施物之〕障礙。如何是〔施物〕享受之障礙耶?於此有所享受,對此或者為障礙,此是〔施物〕享受之障礙。大王!此等是〔施物之〕四障礙。然,魔波旬收般奢沙羅村之婆羅門、居士眾於手中,此非為世尊〔施物〕享受之障礙,非是〔為世尊〕所準備〔施物〕之障礙,非是〔為世尊〕所指定〔施物〕之障礙。此是未到來,未到著,未見〔其人〕,為〔不指定人施物〕之障礙。此不[P.214]唯世尊一人,爾時,赴於彼處,前往者其日盡不得食物。大王!於含括天界、魔界、梵天界之世界,於含括沙門婆羅門、人天人人之中,我不見為彼世尊所指定之〔施物〕行障礙、為世尊所準備之〔施物〕行障礙、為世尊〔施物之〕享受行障礙。若或者由嫉妬,為〔世尊〕所指定之施物行障礙,為世尊所準備之施物行障礙,為世尊之施物享受行障礙,彼之頭將破或百或千。
大王!如來雖依何人亦不障蓋,有此等四種之功德。何等為四?大王!為世尊所指定之施物,為世尊所準備之施物,雖依何人亦不得障礙。大王!世尊之身周一尋之光,何人亦不得障礙。大王!世尊一切知性之智寶,何人亦不得障礙。大王!世尊之生命,何人亦不得障礙。大王!此等對如來,何人亦不得障礙之四種功德。大王!此等一切之功德是一味而不衰,不動搖,由他不迫害[20]。大王!魔波旬不見其姿而潛伏,收般奢沙羅村之婆羅門、居士眾於手中。大王!譬如有夫之婦人不見其姿而潛伏,隨其他之男子。大王!如是,魔波旬不見其姿而潛伏,收般奢沙羅村之婆羅門、居士眾於手中[21]。大王!若婦人於夫之面前從其他之男子,尚彼婦人還得安全耶?」
「尊者!不然。尊者!夫見[22]彼女耶!可殺,可打、可縛,可令為下婢。」
[P.215]「大王!如是,魔波旬不見其姿而潛伏,收般奢沙羅村之婆羅門、居士眾於手中。大王!若魔波旬為世尊所指定之〔施物行障礙,為世尊所準備之施物〕行障礙,為世尊〔施物之〕享受行障礙,彼之頭即破或百或千。大王!譬如王於險阻之邊境地方,盜賊不見其姿而潛伏,危殆其道,若王發現彼等盜賊,尚使彼等盜賊得安全耶?」
「尊者!不然。將以斧碎其頭或百或千。」
「大王!如是,魔波旬不見其姿而潛伏,收般奢沙羅村之婆羅門、居士眾於手中。大王!若魔波旬為世尊所指示之〔施物〕行障礙,為世尊所準備之〔施物〕行障礙,為世尊〔施物之〕享受行障礙,彼之頭將破碎或百或千。」
「尊者那先!如是,盜賊之所業[23]依魔波旬而為。魔波旬潛伏,收般奢沙羅村之婆羅門、居士眾於手中。尊者那先!若魔波旬為世尊所指定之〔施物〕行障礙,為世尊所準備之〔施物〕行障礙,為世尊〔施物〕之享受行障礙,彼之頭將破碎或百或千,又彼之身如一握之籾殼而離散。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第六 如來之一切有情饒益行之問
「尊者那先!卿等言:『如來令一切之有情,遠離不饒益,給予饒益。』然,卿等又言:『說火聚喻之法門時,六十人比丘不執而由漏心解脫。六十人之比丘癈修[P.216]學而還俗。六十人之比丘由口吐熱血[24]。』尊者那先!若如來令一切之有情,遠離不饒益,給予饒益,然者『說火聚喻之法門時,六十人比丘由口吐熱血』之言是邪。若說火聚喻之法門時,六十人之比丘口吐熱血,然者『如來令一切有情,遠離不饒益,給予饒益』之言是邪。此亦兩刀論法之問,廣大、甚深。〔此向〕卿提出,此可依卿而解。」
「大王!如來令一切之有情遠離不饒益,給予饒益。然,說火聚喻之法門時,六十人之比丘由口而吐火。然,彼非依如來之加害[25],依彼等自身之所作。」
「尊者那先!若如來不說火聚喻之法門,彼等由口而吐熱血耶?」
「大王!不然。聞如來之法,於彼等邪行者之身生熱惱,依其熱惱,彼等由口吐熱血。」
「尊者那先!然者依如來之所作,彼等由口吐熱血。對此,如來令彼等至破滅之主因。尊者那先!譬如蛇入蟻垤。時,有欲土塵之一人,破毀蟻垤,欲運土塵。彼因運土塵而塞蟻垤之穴,其蛇即不得入息而死。尊者!其蛇非依其人之加害而死耶?」
「然,大王!」
[P.217]「尊者那先!如是,對此如來令彼等至破滅之主因。」
「大王!如來說法之時,不為愛好與嫌惡,由脫離愛好與嫌惡而說法。大王!如來說法之時,正行者覺,然而邪行者墮。大王!譬如人欲搖無實之菴婆樹、閻浮樹、都迦樹,鞏固固著之果實不落而止,軸腐敗,鬆弛之果實掉落。大王!如是,如來說法之時,不為愛好與嫌惡,由脫離愛好與嫌惡而說法。如是,如來說法之時,正行者覺,然,邪行者墮。大王!又譬如有農夫,〔不久〕欲刈取穀物,耕作其田。彼等耕作之時,幾百千之草死滅。大王!如是,如來令意成熟之有情覺悟而說法,由脫離愛好與嫌惡而說法。如是,如來說法之時,正行之有情者覺,然,邪行之有情者恰如草之死滅。大王!譬如為人人之味覺,以製糖機壓搾甘蔗,彼等壓搾甘蔗之時,於製糖機口之蟲亦死[26]。大王!如是,如來令意成熟之有情覺悟而壓搾法之製糖機。邪行者恰如蟲死。」
「尊者那先!彼等六十人之比丘非依其說法而墮耶?」
[P.218]「大王!然。大王!然者,工匠〔單〕守護木材[27]之時,端直木材,為清淨耶?」
「尊者!不然。尊者!應除去者盡取去,如是此之工匠以端直木材、清淨。」
「大王!如是,如來〔單〕守護會眾之時,不得令覺可覺之有情。遠離邪行之有情,令覺此等可覺之有情。大王!彼等邪行者依自己之所作而墮。大王!又譬如盜賊依自己之所作而被處眼之抉摘、杙刺、手足切斷、斬首。大王!如是,一切彼等邪行者依自己之所作,由勝者之教而墮。大王!又譬如巴蕉、竹、牝騾馬依自己生者而滅。如是,大王!一切彼等邪行者依自己之所作而墮。大王!六十人之比丘由口吐熱血,非依世尊之所作,又非依他人之所作,唯依自己之所作。大王!又譬如有人,對一切之人將與不死〔之食〕。彼等食其不死〔之食〕而無病長壽,脫離一切之病。然,一分之人食彼而為無病長壽,一分之人因惡用彼而至死。大王!給予不死〔之食〕,彼人依其因而犯非福耶?」
「尊者!不然。」
「大王!如是,如來於十千之人天世界作不死之法施。而一切之有能者依不死之[P.219]法而覺,一切無能者依不死之法而墮。彼等聞其不死之法而墮,沙門位是灌頂不死〔之法水〕而到達。大王!食物是守護一切有情之生命。或者食彼依下痢而死。然,施食者對彼而不犯非福。」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第七 最勝法之問
「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說:『婆斯陀!法雖於現法,雖於未來是人中之最勝[28]。』然,又在家之優婆塞而為預流,斷惡生,達〔智〕見,識知教者,問訊起迎或比丘或沙彌之〔仍〕凡夫。尊者那先!若依世尊言:『婆斯陀!法雖於現法,於未來是人中之最勝。』者,然者,『在家之優婆塞而為預流,斷惡生,達〔智〕見,識知其教者問訊起迎或比丘或沙彌之〔仍然〕凡夫』之言是邪。若在家之優婆塞而為預流,斷惡生,達〔智〕見,識知教者問訊起迎或比丘或沙彌之〔仍然〕凡夫,然者,『法是人中之最勝』之言是邪。此亦兩刀論法之問,此可依卿而解。」
「大王!依世尊如是說:『婆斯陀!法雖於現法,雖於未來是人中之最勝。』然,又在家之優婆塞而為預流,斷惡生,達〔智〕見,識知教者問訊起迎或比丘或沙彌〔仍然〕凡夫。然而,其理由是存在。如何其理由耶?大王!令沙門而似沙門,[P.220]有此等二十法與二外相,依此沙門應問訊、起迎、尊敬、供養。如何令沙門嚴緊沙門之二十法與二外相耶?即喜最勝之制伏、第一之制御、正行、正行履、自制、律儀、忍辱、柔和、一向行、一向喜、宴坐、慚、愧、精進、不放逸、學處之說示、質門、戒等,以無屋、學處圓滿、持袈裟、圓顱[29]。大王!此等令沙門嚴緊沙門之二十法與二外相。比丘持此等之德,由此等法之無缺、圓滿、具足而入無學地、阿羅漢地,於地上[30]之最勝者。言『彼與阿羅漢接近』,優婆塞而為預流者亦問訊起迎比丘〔仍然〕凡夫亦是相應。言『彼與漏盡者交,然而如是之會無我』,優婆塞而為預流者問訊起迎比丘〔仍然〕凡夫是相應。言『彼接近第一之眾,然我不接近於如是之地』,優婆塞而為預流者問訊起迎比丘〔仍然〕凡夫是相應。言『彼得聞波羅提木叉之讀誦,然我不得聞之』優婆塞而為預流者問訊起迎比丘之〔仍然〕凡夫是相應。言『彼之比丘令他人出家,令受具足戒,得令增大勝者之教,然我亦不得為其[P.221]一』,優婆塞而為預流者問訊起迎比丘〔仍然〕凡夫是相應。言『彼完全護持無量之學處,然而我不行之』,優婆塞而為預流者問訊起迎比丘〔仍然〕凡夫是相應。言『彼具備沙門之外相,住立佛陀之意趣,然我由其外相而遠離』,優婆塞而為預流者問訊起迎比丘〔仍然〕凡夫是相應。言『彼欲延腋下之毛、爪、身毛,不塗香,不嚴飾,塗戒香,然我喜嚴飾、裝飾』,優婆塞而為預流者問訊起迎比丘〔仍然〕凡夫是相應。大王!又言『令一切沙門之二十法與二外相之此等一切法者存於彼比丘,彼憶持彼等之法,其他者亦隨之修學,然於我其傳承與學處亦不存』,優婆塞而為預流者問訊起迎比丘〔仍〕凡夫是相應。依譬喻究明其義。大王!譬如王子於司祭之處學明(學問),學剎帝利法。至後,彼雖灌頂為王,問訊起迎〔其〕阿闍梨言:『彼是我教師。』大王!如是,言『比丘是教師,是傳統者』,優婆塞而為預流者問訊起迎比丘〔仍然〕凡夫是相應。大王!又依此方法而知比丘是地大者,為無等、宏大者。大王!若優婆塞而為預流作證阿羅漢位者,彼即日般涅槃,或成至比丘之狀態耶?彼有此二途無他。大王!蓋彼比丘地是不動之出家,是宏大、清淨、崇高。」
「尊者那先!有深義之問,依有力傑出覺慧之卿以理解。除覺慧之卿,其他任何人亦不能如是理解此問。」
第八 如來之眾不分裂之問
「尊者那先!卿等言:『如來之眾不分裂。』然又言:『因提婆達多一擊而五百之比丘分裂。』尊者那先!若如來之眾不分裂,然者『因提婆達多一擊而五百之比丘分裂』之言是邪。若因提婆達多一擊而五百之比丘分裂,然者,『如來之眾不分裂』之言是邪。此亦兩刀論法之問,此比結節更結。〔此〕何卿提出。望將此問除去。人隨此而眼蔽、障礙、妨害、障蔽。對反對者之說而示卿之智力。」
「大王!如來之眾不分裂。然,又因提婆達多一擊而五百之比丘分裂。然〔此由破壞者之力〕,蓋破壞者之存在時,無不分裂。破壞者之存在時,母亦由子而分,子亦由母而分,父亦由子而分,子亦由父而分,兄弟亦由姊妹而分,姊妹亦由兄弟而分,朋友亦由朋友而分,以種種木材所組成之船隻亦因浪力之打擊而破壞,長滿甘[P.223]甜[31]果實之樹木亦因風力之打擊而折損,良質之金亦因銅而分。大王!言『如來之眾不分裂』者,此非諸智之意趣,此非諸佛之勝解,此非諸賢者之欲求。然,於彼有根據,依其根據而言『如來之眾不分裂』。如何是其根據耶?大王!如來所行因取(不施),或由不愛語,或由不利行,或由不同事,或任何事亦無所行之時,言『眾分裂』者未曾聞。依此根據言『如來之眾不分裂』。大王!卿當知。於九分之佛語中,依此根據,由菩薩之所作,〔認為〕『如來之眾分裂』者存在耶?」
「尊者!不存在。彼於世間不見亦不聞。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第九 不知惡行非福之問
「尊者那先!卿等言:『凡不知而殺生者積更大之非福。』然又依世尊於律之制定,言:『不知是不犯。』尊者那先!若不知而殺生者積更大之非福,然者『不知是[P.224]不犯』之言是邪。若不知是不犯,然者『不知而殺生者積更大之非福』之言是邪。此亦兩刀論法之問,向卿提出,彼難超越,難度彼岸,此可依卿而解。」
「大王!依世尊如是說:『凡不知而殺生者積更大之非福。』然又於律之制定,依世尊言:『不知是不犯。』對此有二義。何等為二義耶?大王!有無想作之犯,有非無想作之犯。大王!關於此無想之犯,世尊言:『不知是不犯。』」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第十 世尊比丘伽那愛執之問
「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說:『阿難!如來不作此念:「我應指導比丘僧伽。」或:「比丘僧伽以我為指示者。」』然又明彌勒世尊之性德時,如是說:『彼應指導幾千之比丘僧伽,例如我今指導幾百之比丘僧伽。』[32]尊者那先!若依世尊言:『阿難!如來不作此念,言:「我應指導比丘僧伽。」或:「比丘僧伽以我為指示者。」』然者,明彌勒世尊之性德時,如是說:『彼應指導幾千之比丘僧伽,例如我今指導幾百[P.225]之比丘僧伽。』之言是邪。若明彌勒世尊之性德時,如是言:『彼應指導幾千之比丘僧伽,例如我今指導幾百之比丘僧伽。』然者,『阿難!如來不作此念,言:「我應指導比丘僧伽。」或:「比丘僧伽以我為指示者。」之言是邪。』此亦兩刀論法之問,向卿提出,此可依卿而解。」
「大王!依世尊如是說:『阿難!如來不作此念,言:「我應指導比丘僧伽。」或:「比丘僧伽以我為指示者。」』然,又明彌勒世尊之性德時,世尊如是說:『彼應指導幾千之比丘僧伽,例如我今指導幾百之比丘僧伽。』大王!於此之問題,一義是有餘,而一義是無餘。大王!如來非追隨於眾,而眾追隨於如來。大王!言我、我所者,此是世俗〔諦〕,此非第一義〔諦〕。大王!如來離愛著,離執著。於如來不存在『我所』之執,〔如來〕是他人之所依。大王!譬如大地是立於地上有情之住立所、依所,而此等之有情雖立於大地,然於大地無『此等之有情是我所』之愛執。大王![P.226]如是,如來是一切有情之住立所、依所,而此等之有情雖立足於如來,然對於如來無『此等有情是我所』之愛執。大王!譬如降大雲雨之時,令草、木、獸、人成長,守護〔其〕存續,此等有情依一切雨而生長延續,然而對於大雲無『此等〔有情〕是我所有』之愛執。大王!如是,如來令一切有情生善法,以戒守護,此等一切有情依佛而生,然而對於如來無『有情是我所』之愛執。其何故耶?是我見之斷絕。」
「善哉,尊者那先!甚深之問依種種之事例而善解、闡明,除結節,稠林明,黑闇令光明,粉碎反對者之論,勝者(佛)之子眼生。」
校注
[0233001] D. II. p. 154; Cp. p. 287。 [0235002] D. II. p. 100 阿闍梨之拳即阿闍梨秘而不教之意。 [0235003] M. I. p. 427f 中阿含二二一(大正一、八〇四b)、箭喻經(大正一、九一七c)。 [0235004] D. III. p. 229; A. II. p. 46 長阿含(大正一、五一b)、大集法門經上(大正一、二三〇a)、集異門足論八(大正二六、四〇一b)。 [0236005] 漢譯南傳第六卷長部第一經梵網經註[18]參照。 [0237006] Dhp. V. 129 法句經上(大正四、五六五b)。 [0237007] muccamāna 羅馬字本為 cavamānā。 [0239008] 從羅馬字本。 [0239009] 以下之二者由羅馬字本加入,盲人以下與羅馬字本異。 [0241010] 夜叉、羅剎羅馬字本無。 [0243011] Dhp. V. 127 法句經上(大正四、五六五a)、法句譬喻經二(大正四、五九一b)。 [0243012] 蘊護咒出於 A. II. p. 72f; Vin. II. p. 110 安全護咒出於 J. no. 444; Cp. p. 100 孔雀護咒出於 J. no. 159; no. 461 幢首護咒出於 S. I. pp. 218-220 雜阿含九八一(大正二、二五五a)、增一阿含一四(大正二、六一五a)阿吒曩胝護咒出於 D. III. p. 195ff。羅馬字本無安全護咒,別出寶經與鴦掘魔護咒。 [0245013] 此故事出 J. no. 159; no. 491。底本為百年,依本生話及羅馬字本而取七百年。 [0247014] 與羅馬字本異。 [0247015] 從羅馬字本。 [0249016] 底本 kappe 前之 na 應除去。 [0249017] 底本 kiṁ nu,羅馬字本 kinti,次文亦異。 [0249018] ubbhīto 羅馬字本為 ubbiggo。 [0250019] 此文羅馬字本無。 [0252020] 次之 aphusāni kiriyāni 不明。 [0252021] 此譬喻與次之譬喻與羅馬字本順序相反。 [0252022] 底本缺 disvā。 [0253023] coriyakammaṁ 羅馬字本 corikāya。 [0253024] 羅馬字本終了唯出「六十人比丘口吐熱血」。 [0254025] vihesāya 羅馬字本 katena。 [0255026] maranti 羅馬字本 pīḷiyanti。 [0255027] gacchanto 從羅馬字本改為 rakkhanto。 [0257028] D. III. p. 83。 [0257029] 底本之 seṭṭhabhūmisayo niyamo 從羅馬字本改為 seṭṭho yamo。尚且以下亦不一致。 [0258030] 從羅馬字本。 [0260031] 從羅馬字本。 [0261032] D. II. p. 100。【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63 冊 No. 31 彌蘭王問經(第1卷-第13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