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彌蘭王問經

[P.490]第三 轉輪王品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地之五支』何等是應把持其五支

「大王譬如於地雖散布好不好即散布樟腦沈香多揭羅香栴檀香鬱金香或散布膽汁脂肪關節滑液大小便等亦相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好不好即於利不利名聲不名聲毀譽樂苦一切處應亦相同大王此應把持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地是無飾莊飾徧佈自己之香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無莊飾應徧佈自己之戒香大王此應把持地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地是無障無空隙無空洞重厚稠密伸長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戒應無隙無缺無空隙無空洞重厚稠密伸長大王此應把持地之第三支大王又次如地是運載村里聚落都城地方蓮池女之群亦不疲勞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教誡教授教導教示勸導激勵鼓舞於說法亦不疲勞大王此應把持地[P.491]之第四支大王又次如地無愛憎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無愛憎等於地住其心大王此應把持之第五支大王又小須跋陀優婆夷稱讚自己之沙門時如是說

我心若忿人
以斧切手腕
我〔心〕若喜人
〔猶如身〕塗香
對我不瞋恚
對我不喜愛
彼等心等地
如是我沙門」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水之五支』何等是應把持其五支

「大王如水是堅固不動自性清淨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遠離詭詐饒舌占相奸策其行是堅固不動不亂自性清淨大王此應把持水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水有清冷之性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對一切有情具足慰哀憐饒益哀愍大王此應把持水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水者令不淨為淨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某村里某阿練若等於和尚阿闍梨對於人人於一切處不諍論不作其機大王此應把持水之第三支大王又次如水是眾多[P.492]人所喜好大王瑜伽者瑜伽行是少欲知足遠離宴默常喜好於一切世間大王此應把持水之第四支大王又次如水於任何人亦不與不利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與他人所生之口論諍論異執異論無禪不樂者之惡於身口心而不作大王此應把持水之第五支大王依天中天之世尊於乾波本生譚如是說

帝釋一切有情主
若期望我與之物
帝釋何人於何處
為我不與意身惱
帝釋此望中之望[1]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火之五支』何等是應把持其五支

「大王譬如火燃燒草大王瑜伽者瑜伽行是經驗好不好之所緣悉以智火燃燒內外之煩惱大王此應把持火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火是不憐無悲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一切煩惱不作悲大王此應把持火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火是防冷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令生精進之熱可防煩惱大王此應把持火之第三支大王火是脫離愛憎令生煖大王[P.493]伽者瑜伽行者脫離愛憎以心住如火大王此應把持火之第四支大王又次如火是破闇顯現光明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破無明之闇暗顯現智慧之光明大王此應把持火之第五支大王又天中天之世尊教誡自己之子羅睺羅時如是說『羅睺羅作如火之修習羅睺羅若作如火之修習則未生之不善法不生已生之不善法不徧取心而存[2]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風之五支』何等是應把持其五支

「大王譬如風善吹花開於林間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最勝解脫俱斯摩華開之所緣林中而快樂大王此應把持風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風搖動植物樹木之林大王此應把持風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風行於空中大王瑜伽者[P.494]伽行者令意行於出世間法中大王此應把持風之第三支大王又次如風有香〔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有自己之戒妙香大王此應把持風之第四支大王又次如風是無家無屋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亦是無家無屋無住一切處解脫者大王此應把持風之第五支大王依天中之世尊於經集如是說

住屋生怖畏
自屋生塵垢
無屋無住者
此為牟尼見[3]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巖之五支』何等是應把持其五支

「大王譬如巖是不動不搖不震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尊敬輕侮尊重不尊重恭敬不恭敬名聲不名聲毀譽樂苦好不好一切處於色不貪染所貪不瞋怒所瞋不味癡所癡不動不動搖恰如不動之巖大王此應把持巖之第一支大王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說

如堅牢巖石
不為風所動
如是諸賢者
毀譽中不動[4]

[P.495]大王又次如巖堅固而不與任何物混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堅固不雜居不與任何人交往大王此應把持巖之第二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說

在家出家者
兩者不交往
少欲無[A1]往者
我稱婆羅門[5]

大王又次如於巖種子不生長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自己之意不令煩惱成長大王此應把持巖之第三支大王依長老須菩提如是說

伴貪心於我不生
自省察我獨調伏
汝貪染貪瞋怒瞋
癡味癡汝去森林
此住清淨苦行者
勿污清淨去森林

大王又次如巖之聳立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依智而聳立大王此應把持巖之第四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說

賢者不放逸
除去放逸時
昇上慧高樓
瞰去憂之眾
如立山上人
俯瞰立地者[6]

[P.496]大王又次如巖者不屈服不翹曲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不可屈服不可翹曲大王此應把持巖之第五支大王又小須跋陀優陀夷稱讚自己之沙門時如是說

世間利屈服
不利而翹曲
利不利同等
如是我沙門」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虛空之五支』何等是應把持其五支

「大王譬如虛空於何處亦不能捕捉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依煩惱於何處亦不捕捉大王此應把持虛空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虛空依仙人苦行者有類鳥類而飛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是無常無我於諸行而令行其意大王此應把持虛空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虛空者有所戰慄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對一切有之結生令悚懼其意不可嚐味大王此應把持虛空之第三支大王又次如虛空是無邊無量不可計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是成無邊智無量大王此應把持虛空之第四支大王又次如虛空是不添著不染著不依[P.497]無障礙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家住處障礙物資具一切煩惱一切處而不添著不染著不依止無障礙大王天中天之世尊教誡自己之子羅睺羅如是說『羅睺羅例如虛空於何處亦不依止羅睺羅汝如虛空作修習羅睺羅若如虛空作修習則已生之可意不可意觸者不徧取其心而存[7]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月之五支』何等是應把持其五支

「大王譬如於白分昇行之月逐漸增大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逐漸增大正行務之行道聖教之得達宴默〔四〕念處根門守護食知量警寤策勵大王此應把持月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月是宏大為主大王瑜伽者瑜伽行是宏大志欲之主大王此應把持月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月是夜間運行[P.498]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是遠離大王此應把持月之第三支大王又次如月是以天宮為旗幟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是以戒為旗幟大王此應把持月之第四支大王又次如月之昇是願望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願望而至於諸家大王此應把持月之第五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於最勝相應部如是說『諸比丘如至諸家之月抑制其身抑制其心常不傲慢於諸家如新來者[8]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太陽之七支』何等是應把持其七支

「大王譬如太陽者乾一切水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乾不餘一切之煩惱大王此應把持太陽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太陽破黑闇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破貪闇[A2]癡闇慢闇見闇煩惱闇一切惡行闇大王此應把持太陽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太陽常運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常作如理作意大王此應把持太陽之第三支大王如太陽之有暈輪瑜伽者瑜伽行者有所緣之暈輪[P.499]大王此應把持太陽之第四支大王又次如太陽暖大人聚而運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依正行務之行道〔四〕禪〔八〕解脫〔四〕定〔八〕等至〔五〕根〔五〕力〔七〕覺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以暖人天世界大王此應把持太陽之第五支大王又次如太陽怖畏羅睺(蝕)而運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纏繞於惡行惡趣險路業報墮處煩惱之網縛繫於見之縺鎖進惡路見行惡道之有情以大悚懼怖畏令懼畏其意大王此應把持太陽之第六支大王又次如太陽顯示善者惡者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顯示〔五〕根〔五〕力〔七〕覺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世間法出世間法大王此應把持太陽之第七支大王又依長老鵬耆沙如是說

如太陽昇起之時
顯示淨不淨善惡
如生類之〔種種〕色
以持法之比丘者
為無明所覆蔽人
以顯示種種之道
猶如昇起之太陽」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帝釋之三支』何等是應把持其三支

[P.500]「大王譬如帝釋具足一向樂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是樂一向遠離之樂大王此應把持帝釋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帝釋見諸天而攝受令欣喜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對於善法攝受不滯不鈍寂靜之意令欣笑令奮起令奮勵令努力大王此應把持帝釋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帝釋不樂是不生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空閑處不令生不樂大王此應把持帝釋之第三支大王又依長老須菩提如是說大勇

我於汝之教
自出家以來
以伴欲之意
不知有生起」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轉輪王之四支』何等是應把持其四支

「大王譬如轉輪王以四攝事攝護人人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攝護隨護令喜四眾之意大王此應把持轉輪王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賊不存於轉輪王之領土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不令生欲貪瞋恚害之尋大王此應把持轉輪[P.501]王之第二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說

樂尋之寂滅
時常於正念
修習不淨〔觀〕
彼除魔王縛
彼斷魔王縛[9]

大王又次如轉輪王日日以巡行海周邊之大地探索善人惡人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應日日省察身業語業意業『於此之三處我是否過無罪之一日』大王此應把持轉輪王之第三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於最勝增一部[10]如是說『如何而我過夜出家者屢屢省察[11]大王又次如轉輪王是善配置內外之守護者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是為內外煩惱之守護以置念門衛大王此應把[P.502]持轉輪王之第四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說『諸比丘聖弟子以念為門衛捨不善修習善捨有罪修習無罪自己保持清淨』」

攝頌曰

地與水及火
乃至風與巖
虛空月太陽
帝釋轉輪〔王〕

校注

[0221001] J. no. 440 kaṇha-jātaka V. 13(漢譯南傳三六乾波本生譚) [0222002] cf. M. I. p. 424 [0223003] Sn. V 207 [0223004] Dha. V. 81 [0224005] Sn. V. 628(Dhp. v. 404) [0225006] Dhp. V. 28 [0226007] M. I. p. 424 [0227008] S. II. p. 198 [0230009] Dhp. V. 350 [0231010] Ekuttarikānikāya- 於巴利聖典通常為 Aṅguttara-nikāya(增支部)此處出增一與漢譯增一一致 [0231011] A. V. P. 88
[A1] 往【CB】住【南傳】
[A2] 闇【CB】闍【南傳】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