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喻問
[P.468]要目
「尊者那先!具足何支之比丘以作證阿羅漢果耶?」
「大王!此處,欲作證阿羅漢果之比丘應把持驢馬之一支,應把持雞之五支,應把持栗鼠之一支,應把持牝豹之一支,應把持牡豹之二支,應把持龜之五支,應把持竹之一支,應把持弓之一支,應把持烏之二支,應把持猿之二支。
應把持葫蘆之一支,應把持蓮華之三支,應把持種子之二支,應把持美沙羅樹之一支,應把持船之三支,應把持錨之二支,應把持檣之一支,應把持操縱者之三支,應把持水夫之一支,應把持海之五支。
應把持地之五支,應把持水之五支,應把持火之五支,應把持風之五支,應把[P.469]持巖之五支,應把持虛空之五支,應把持月之五支,應把持太陽之七支,應把持帝釋之三支,應把持轉輪王之四支。
應把持白蟻之一支,應把持貓之二支,應把持鼠之一支,應把持蠍之一支,應把持鼬之一支,應把持老野干之二支,應把持鹿之三支,應把持牡牛之四支,應把持豬之二支,應把持象之五支。
應把持獅子之七支,應把持鴛鴦之三支,應把持培那喜迦鳥之二支,應把持家鳩一支,應把持梟之一支,應把持啄木鳥之一支,應把持蝙蝠之二支,應把持蛭之一支,應把持蛇之三支,應把持大蛇之一支。
應把持路蜘蛛之一支,應把持乳兒之一支,應把持斑龜之一支,應把持杯之五[P.470]支,應把持樹之三支,應把持雨之五支,應把持摩尼寶之三支,應把持獵夫之四支,應把持漁夫之二支,應把持木匠之二支。
應把持瓶之一支,應把持鐵之二支,應把持傘之三支,應把持田之三支,應把持阿伽陀藥(解毒劑)之二支,應把持食物之三支,應把持射手之四支,應把持王之四支,應把持看門者之二支,應把持砥石之一支。
應把持燈火之二支,應把持孔雀之二支,應把持馬之二支,應把持酒屋之二支,應把持門閾之二支,應把持秤之一支,應把持劍之二支,應把持魚之二支,應把持負債者之一支。
應把持病者之二支,應把持死者之二支,應把持河之二支,應把持牡牛之一支,[P.471]應把持道之二支,應把持收稅官之一支,應把持盜賊之三支,應把持鷹之一支,應把持犬之一支,應把持醫師之三支,應把持姙婦之二支。
應把持黎牛之一支,應把持牝鷄之二支,應把持鳩之三支,應把持一眼者之二支,應把持農夫之三支,應把持牝豺之一支,應把持濾水器之二支,應把持匙之一支,應把持負債支辨者之三支,應把持舵手之一支。
應把持馭者之二支,應把持食者之二支,應把持裁縫師之一支,應把持乘船者之一支,應把持蜂之二支。」
要目 畢
第一 驢馬品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驢馬之一支。』何等是應把持其一支。」
[P.472]「大王!譬如驢馬雖於應塵之堆積,於四衢,於十字路,於村里之門,於稻殼之聚積,於任何之處亦臥,無貪臥牀。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雖於草座,於葉座,於木牀,於地面,於任何處亦可臥,不貪臥。大王!此是應把持驢馬之一支。大王!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說:『諸比丘!今我諸弟子以木片為枕,不逸、熱心而住於精勤。』大王!又依長老舍利弗法將軍如是說: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雞之五支。』何等是應把持其五支。」
「大王!譬如雞適時、宜時入雞窩。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適時、宜時掃塔廟之庭,準備飲料食物,留意身體,沐浴,禮拜塔廟,為見耆宿比丘而行,應適時宜時入空閑處。大王!此是把持雞之第一支。大王!其次,雞是如適時、宜時起。大[P.473]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適時、宜時而起,掃塔廟之庭,準備飲料食物,留意身體,禮拜塔廟,應再入空閑處。大王!此是應把持雞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雞亦幾度掘地而啄食。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應亦幾度省察而取食。不為遊戲,不為憍慢,不為裝飾,不為莊嚴,為此身體之存續,為維持,為防害,言:『如是,我無舊苦痛,不令生新苦痛。又於我無罪與安樂住。』只是為攝益梵行。大王!此是應把持雞之第三支。又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說:
大王!又次如雞雖有眼,但夜為盲。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應不盲而如盲。即於阿練若,得食物於村里,為乞食而行乞時,對於愛染之色、聲、香、味、觸、法,如盲、如聾、如啞、不可把持其相,不可把持隨相。大王!此是應把持雞之第四支。大王!又依長老大迦旃延如是說:
[P.474]大王!又次如以土塊、杖、棒、鎚打,亦不去自己之家。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為裁縫時,為工事時,為各種勤務時,為誦〔經〕時,為令〔他〕誦念時,不應捨棄如理作意。大王!此是瑜伽者自己之家,謂如理作意。大王!此是應把持雞之第五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說:『諸比丘!何等是比丘自己之行境、父祖之境,謂四念處。』[4]大王!又依長老舍利弗法將軍如是說: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栗鼠之一支。』何等是應把持其一支。」
「大王!譬如敵人來襲之時,栗鼠敲其尾令變大,其尾以防敵。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煩惱之敵來襲時,敲四念處之棒,令變大,其四念處之棒,以防一切煩惱。大王!此是應把持栗鼠之一支。大王!又依長老周梨般[A1]特如是說: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牝豹之一支。』何等是應把持其一支。」
「大王!譬如牝豹若一度懷胎,不再近雄豹。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見未來之結生、再生、托胎、死去、壞滅、滅盡、滅亡、輪迴之怖畏、危難迫害之惡趣,言:『我不再有結生。』而應如理作意。大王!此是把持牝豹之一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於經集牧牛者陀尼耶經如是說: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牡豹二支。』何等是應把持其二支」
「大王!譬如牡豹隱於森林之密叢、密林、山藪之附近以捕鹿。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遠離,即阿練若、樹下、山、洞穴、山窟、塚間、林藪、露地、藁堆之無音、無騷而無人之警戒,隱密於人而住,受用適於宴默之處。大王!瑜伽者、瑜伽[P.476]行者受用遠離之時,不久於六通而自在。大王!此是應把持牡豹之一支。大王!又依法結集之諸長老如是說:
大王!又次如牡豹獵殺任何獸,於不倒左脇而食。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雖依竹之施、依葉施、依花施、依果實之施、依沐浴之施、肥皂之施、依肥皂粉之施、依揚枝之施、依漱水之施、依訶諛,依出任之語,依逢迎之語,依走使,依醫業,依各使者之行,依使丁之行,依食之贈答,依施物之贈答,依占家相,依星占,依手足之占,依佛所呵責之任何邪命[6]所得之食物亦不可食。大王!此是應把持牡豹之第二支。大王!又依長老舍利弗法將如是說: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龜之五支。』何等是應把持其五支。」
「大王!譬如水棲之龜於水中造棲處。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欲一切生類、有類、人之利益,伴慈廣大、無量、無怨、無恚之心,令徧滿含一切世界而住。大王!此是應把持龜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龜浮游於水時,拳頭,若誰見耶?立即沈下潛入,言:『彼等不再見我。』大王!如是,瑜伽者、瑜伽行者煩惱侵襲時,沈下潛入所緣之精髓,言:『煩惱不再見我。』大王!此是應把持龜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龜由水而出煖其身。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由坐、立、臥、經行而令離意,應於正勤而煖意。大王!此是應把持龜之第三支。大王!又次如龜掘地而遠離,造棲[P.478]處。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捨利養、尊重、名聞,沈於空閑遠離之山林、林藪、山、洞穴、山窟之無音、無騷之遠離處,應住於遠離處。大王!此是應把持龜之第四支。大王!又依長老優婆斯那婆檀提子如是說:
大王!又次如龜轉轉匍匐之時,若誰見又聞音,則四肢頭縮進自己之龜甲而不動,默而止,保護其身。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一切處色、聲、香、味、觸、法來襲時,閉六〔根〕門之律儀門,攝意而防護,正念正知防護沙門法而住。大王!此是應把持龜之第五支。大王!依天中天之世尊,於最勝寄與相應部龜喻經如是說:
[P.479]「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竹之一支。』何等是應把持其一支。」
「大王!譬如竹隨有風之方而飄動,不隨他方。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隨順佛世尊所說之九分教,確立適正、無罪者而尋求沙門法。大王!此是應把持竹之一支。大王!又依長老羅睺羅如是說: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弓之一支。』何等是應把持其一支。」
「大王!譬如巧造均整之弓由上端至下端,均等隨曲而不硬直。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對於長老、新參、中年、同年者隨順不頑傲。大王!此是應把持弓之一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於此豆梨不那奇本生譚如是說: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烏鴉之二支。』何等是應把持其二支。」
「大王!譬如烏鴉配慮、憂慮、用心、慎重而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配慮、[P.480]憂慮、用心、慎重、確立其念,防護其根而行。大王!此是應把持烏鴉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烏鴉發現任何食物耶?與同類分食。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如法而正所得,若至一鉢之物,不可不分與持戒之同梵行者。大王!此是應把持烏鴉之第二支。大王!依長老舍利弗法將軍而如是所說: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猿之二支。』何等是應把持其二支。」
「大王!譬如猿得棲處之時,於靜閑所至有枝,避難極大之樹。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有恥、快適、持戒、善美、多聞、持法、可愛、尊嚴而所尊重作適語,言柔順,教誡,通告,指示,指導,激勵,令喜,如是可住於善友阿闍梨之處。大王!此是應把持猿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猿行、立、坐於樹上,若入睡眠,於其處過[P.481]夜。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林面前,於林中作經行、坐、臥、睡眠,於其處可受用〔四〕念處。大王!此是應把持猿之第二支。大王!又依長者舍利弗法將軍如是說:
攝頌曰:
校注
[0196001] Thag. V. 985。 [0197002] cf. S. II. p. 98。 [0198003] Thag. V. 501。 [0198004] S. V. p. 146。 [0200005] Sn. v. 29。 [0202006] cf. Mahāniddesa p. 372。 [0202007] Vm. p. 42。 [0204008] S. I. p. 7。 [0205009] J. no. 545 V. 159。【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64 冊 No. 31 彌蘭王問經(第14卷-第25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