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71]第三品
第一 時間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過去時之根本是何耶?未來時之根本是何耶?現在時之根本是何耶?」
長老言:「大王!過去時、未來時、現在時之根本是無明,以無明為緣而行生,以行為緣而識生,以識為緣而名色生,以名色為緣而六處生,以六處為緣而觸生,以觸為緣而受生,以受為緣而愛生,以愛為緣而取生,以取為緣而有生,以有為緣而生生,以生為緣而老死愁悲苦憂惱生。如是[1],此全時間最初之始是不能認識。」
「宜也,尊者那先!」
第二 最初之始〔是不能認識耶〕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卿言:『最初之始是不能認識。』其最初之始是何耶?」
「大王![2]最初之始是過去時之那樣。」
「尊者那先!依如何之理由而最初之始是不能認識耶?」
「某物能認識,某物不能認識。」
「尊者!如何是能認識,如何是不能認識耶?」
長老言:「依此,以前一切悉於一切處無明全不存在,如是最初之始是不能認[P.72]識。〔以前〕不存在,〔今〕生而存在或如〔再〕滅,如是最初之始是能認識。」
「尊者那先!卿言最初之始不能認識,對此請譬喻之。」
「大王!譬如地中所植之小種子次第生葉、花、實,增大、增長、生長而結實。〔取其實而植於地中〕,依其〔實〕之芽又次第生葉、花、實,增大、增長而生長,此相續有終耶?」
「尊者!無。」
「大王!如是,時間最初之始是不能認識。」
「尊者!請再譬喻之。」
「大王!譬如卵由雞〔而生〕,雞由卵〔而生〕,又卵由雞〔而生〕。此之相續有終耶?」
「尊者!無。」
「大王!如是,時間最初之始是不能認識。」
「尊者!請再譬喻之。」
長老畫圓圈於地上,如是言彌蘭王:「大王!此圓圈有終耶?」
「尊者!無。」
「大王!如是,依世尊如次循環所說。依眼與色而眼識生[3],三者和合而觸生,以觸為緣而受生,以受為緣而愛生,以愛為緣而取生,以取為緣而業生,由業而眼又生。如是,此之相續有終耶?」
「尊者!無。」
[P.73]「大王!依耳與聲而耳識生……乃至……依意與法而意識生,三者和合而觸生,以觸為緣而受生,以受為緣而愛生,以愛為緣而取生,以取為緣而業生,由業意又生。如是,此之相續有終耶?」
「尊者!無。」
「大王!如是,時間最初之始是不能認識。」
「宜也,尊者那先!」
第三 最初始之問
王問:「尊者那先!卿言:『某物者為能認識,某物者為不能認識。』其如何能認識,其如何不能認識耶?」
「大王!依此,如以前一切悉一切處,無明全不存在,如是最初之始是不能認識。〔以前〕不存在,〔今〕生而存在或如〔再〕滅,如是最初之始是能認識。」
王言:「〔以前〕不存在,〔今〕生而存在,若或〔再〕滅,兩端斷而非消滅耶?」
長老言:「大王[4]!若兩端不斷者,乃不得再增大耶?」
「然,得增大。然予非問彼。由端〔斷〕得增大耶?」
「然,得增大。」
「請譬喻之。」
長老對王作樹木〔與種子〕之譬喻。〔五〕蘊是全苦蘊之種子。
「宜也,尊者那先!」
[P.74]第四 諸行生耶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有諸行而生者耶?」
長老言:「有諸行而生者。」
「尊者!如何之諸行耶?」
「大王!有眼有色時,有眼識;有眼識時,有眼觸;有眼觸時,有受;有受時,有愛;有愛時,有取;有取時,有有;有有時,有生;有生時,老死愁悲苦憂惱生。如是,有此全苦蘊之集……乃至……大王!有意有法時,有意識;有意識時,有意觸;有意觸時,有受;有受時,有愛;有愛時,有取;有取時,有有;有有時,有生;有生時,老死愁悲苦憂惱生。如是,有此全苦蘊之集。大王!無眼無色時,無眼識;無眼識時,無眼觸;無眼觸時,無受;無受時,無愛;無愛時,無取;無取時,無有;無有時,無生;無生時,老死愁悲苦憂惱滅。如是,有此全苦蘊之滅。」
「宜也,尊者那先!」
[P.75]第五 諸行現存在無有而生耶之問
王言:「有諸行現存在無有而生者耶?」
長老言:「大王!諸行是無現存在而不生。大王!諸行是現存在而生。大王!卿所坐此家無現存在而生耶?」
「尊者!此處無現存在而生者亦無何物。現存在而生。」
「大王!譬如,此木材在於林中,此土在於地中,依女子與男子之勞力,如是此家生。大王!如是,諸行無現存在者而無生。大王!諸行現存在而生。」
「請譬喻之。」
「大王!譬如小種子生於地中,次第生葉、花、實。其木現存在無有而生耶?」
「尊者!其木現存在而生。」
「大王!如是,諸行無現存在者而無生。是現存在而生。」
「請再譬喻之。」
「大王!譬如陶工由地中[A1]掘出粘土,作種種之容器,其等之容器現存在非無有而生,是現存在而生。大王!如是,諸行無現存在者而無生,是現存而生。」
「請再譬喻之。」
「大王!譬如箜篌無柱,無皮,無筒,無頸,無弦,無弓,若無人適當之勞力乃音生耶?」
「尊者!不然。」
[P.76]「又大王!箜篌有柱,有皮,有筒,有胴體,有頸,有弦,有弓,若有人適當之勞力,乃音生耶?」
「尊者!然,應生。」
「大王!如是,諸行無現存在者而無生。諸行現存在而生。」
「尊者!請再譬喻之。」
「大王!譬如無鑽木,無小鑽木,無鑽木之綱,無上鑽木,無火絨,若人適當之勞力,彼火生耶?」
「尊者!不然。」
「又大王!有鑽木,有小鑽木,有鑽木之綱,有上鑽木,有火絨,若有人適當之勞力,彼火生耶?」
「尊者!然,應生。」
「大王!如是,諸行無現存在者而無生。諸行現存在而生。」
「請再譬喻之。」
「大王!譬如無〔取火〕珠,無太陽之光,若無〔乾〕牛糞,彼火生耶?」
「尊者!不然。」
「又大王!有〔取火〕珠,有太陽之光,若有〔乾〕牛糞,彼火生耶?」
「尊者!然,應生。」
「大王!如是,諸行無現存在者而無生。諸行現存在而生。」
「請再譬喻之。」
「大王!譬如無鏡,無光,若無顏,自身之〔像〕者生耶?」
「尊者!不然。」
「大王!有鏡,有光,若有顏,自身之像者生耶?」
[P.77]「尊者!然,應生。」
「大王!如是,諸行無現存在者而無生。諸行現存在而生。」
「宜也,尊者那先!」
第六 靈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靈能得耶?」
長老言:「其靈者何耶?」
「尊者!凡內之命〔靈〕以眼見色,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觸所觸,以意識法。譬如此處坐於樓閣之我等,欲眺望於任何之窗,由窗可眺。即由東窗亦可眺望,由西窗亦可眺望,由北窗亦可眺望,由南窗亦可眺望。尊者!如是,內之命欲可見任何之〔根〕門,由〔根〕門可見。以眼見色,以耳聞聲……乃至……以意識法。」
長老言:「大王!我解答[5]之。譬如此處坐於樓閣之我等,欲眺望於任何之窗,由窗可眺其色。即由東窗、由西窗、由北窗、由南窗亦可眺其色。〔然〕如是,依內之命以眼亦可見色,以耳亦可見色,以鼻亦可見色,以舌亦可見色,以身亦可見色,[P.78]以意亦可見色耶?以眼亦可聞聲,以鼻亦可聞聲,以舌亦可聞聲,以身亦可聞聲,以意亦可聞聲耶?以眼亦可嗅香,以耳亦可嗅香,以舌亦可嗅香,以身亦可嗅香,以意亦可嗅香耶?以眼亦可味味,以耳亦可味味,以鼻亦可味味,以身亦可味味,以意亦可味味耶?以眼亦可觸所觸,以耳亦可觸所觸,以鼻亦可觸所觸,以舌亦可觸所觸,以意亦可觸所觸耶?以眼亦可識法,以耳亦可識法,以鼻亦可識法,以舌亦可識法,以身亦可識法耶?」
「尊者!不然。」
「大王!卿所言前與後不結合,或後與前不結合。大王!譬如此處坐於樓閣之我等,開窗之時,臉向外出,通過大虛空,更能眺望色。如是,除去眼門之時,彼內知之命,臉面向外而出[6],通過大虛空,更能見色,除去耳〔門〕之時、除去鼻〔門〕之時、除去舌〔門〕之時、除去身〔門〕之時、除去意〔門〕之時,臉面向外而出,通過大虛空,更能聞聲、嗅香、味味、觸所觸耶?」
「尊者!不然。」
「大王!卿所言前與後不結合,或後與前不結合。大王!譬如此提因那出於外,立[7]於門房之外。大王!卿知『此提因那出於外,立於門房之外』耶?」
「尊者!然,予知。」
「又大王!譬如此提因那入於內,立於卿之前。大王!卿知『此提因那入於內,立於我前』耶?」
「尊者!然,予知。」
「大王!如是,味置於舌之時,彼內之命者知或酸,或鹹,或苦,或辣,或澀,或甘耶?」
「尊者!然,知。」
「味入胃之時,彼內之命者知或酸,或鹹,或苦,或辣,或澀,或甘耶?」
「尊者!不然。」
[P.79]「大王!卿所言前與後不結合,或後與前不結合。大王!譬如某人持來百個蜜甕,蜜桶滿後,鉗一人之口而投入蜜桶。大王!其人知蜜甘耶?或不甘耶?」
「尊者!不然。」
「大王!依如何之理由耶?」
「尊者!其人蜜不能入於口。」
「大王!卿所言前與後不結合。」
「尊者!予不得與如卿之論師相對論。尊者!若言義,則幸。」
長老以阿毘達磨相應之語體會彌蘭王:「大王!此處緣眼與色而眼識生,受、想、思、觸、作意[8]者與彼俱生。如是,其等之法由緣而生。彼處,靈者不存在。緣耳與聲而耳識生……乃至……緣意與法而意識生,受、想、思、觸、作意者與彼俱生。如是,此等之法由緣而生。彼處不得靈。」
「宜也,尊者那先!」
第七 眼識意識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眼識之生者意識亦生耶?」
「大王!然,眼識之生者意識亦生。」
「尊者那先!初生眼識,後生意識耶?或初生意識,後生眼識耶?」
[P.80]「大王!初生眼識,後生意識。」
「尊者那先!眼識對意識指示為『我生汝亦生』耶?或意識對眼識指示為『汝生我亦生』耶?」
「大王!不然,於此等之間,無互相之商量。」
「尊者那先!眼識之生者,意識亦如何而生耶?」
「大王!有傾向、門、習慣、練習之故。」
「尊者那先!有如何傾向之故,眼識生者意識亦生耶?請譬喻之。」
「大王!卿如何思耶?降雨之時,水由何而流耶?」
「尊者!水由〔地面〕有傾斜之處而流。」
「又大王!其次,再降雨之時,水由何而流耶?」
「尊者!由初水流之處而流。」
「大王!初水對後水指示『由我所流,汝亦流』耶?或後水對初水指示『汝之所流,我亦流』耶?」
「尊者!不然。對此等之間,無互相之商量。水由〔地面〕有傾斜之處而流。」
「大王!如是,有傾向之故,眼識生者意識亦生。然,眼識非對意識指示『我生[P.81]汝亦生』,又意識非對眼識指示『汝生我亦生』,於此等之間,無互相商量。有傾向之故〔眼識生意識亦〕生。」
「尊者那先!有如何門之故,眼識生意識亦生耶?請譬喻之。」
長老言:「大王!卿如何思耶?王國境之都城是堅固、重厚而有望塔,有城壁與堡[A2]壘,唯有一門。至其都城之人欲由彼而出,彼則由何而出耶?」
「尊者!由門而出。」
「又有他人欲由彼而出,彼由何而出耶?」
「尊者!前者之行,後者亦可由其〔門〕而行。」
「大王!前者對後者指示『由我所行汝亦行』耶?或後者對前者指示『由汝所行我亦行』耶?」
「尊者!不然。於彼等之間,無互相商量。有門之故可行。」
「大王!如是,有門之故,眼識生者識亦生。然而,眼識非對意識指示『我生汝亦生』,又意識非對眼識指示『汝生我亦生』,於此等之間,無互相商量。有門之故,〔眼識生者意識亦生〕。」
「尊者那先!有如何習慣之故,眼識生者意識亦生耶?尊者!請譬喻之。」
[P.82]「大王!卿如何思耶?最初一車通過,次車由何通過耶?」
「尊者!後車應由初車通過之處而通過。」
「大王!初車對後車指示『由我通之處汝亦通之』耶?或後車對初車指示『由汝通之處我亦通』耶?」
「尊者!不然,於此等之間,無互相商量。有習慣故通。」
「大王!如是,有習慣之故,眼識生者意識亦生。然,眼識非對意識指示『我生者汝亦生』,又意識非對眼識指示『汝生者我亦生』,於此等之間,無互相商量。有習慣之故〔眼識生者意識亦〕生。」
「尊者那先!有練習之故,眼識生者意識亦生耶?請譬喻之。」
「大王!譬如於印算、算術、目算、習字、弓術之技術,初學者初為拙劣,然後因細心與練習而巧妙。如是,大王!有練習之故,眼識生者意識亦生。然,眼識非對意識指示『我生者汝亦生』,又意識非對眼識指示『汝生者我亦生』,於此等之間,無互相商量。有練習之故〔眼識生者意識亦〕生。」
[P.83]「尊者!耳識生者……鼻識生者……舌識生者……身識生者意識亦生耶?」
「大王!然。身識生者意識亦生。」
「尊者那先!於初身識生而後意識生耶?或於初意識生而後身識耶?」
「大王!於初身識生而後意識生。」
「尊者那先!……乃至……」
「……乃至……於此等之間,無互相商量。有練習之故〔身識生者意識亦〕生。」
「宜也,尊者那先!」
第八 觸特相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意識[9]生者受亦生耶?」
長老言:「大王!然,意識生者受亦生、想亦生、思亦生、觸亦生、作意亦生、尋亦生、伺亦生、一切觸等之諸法亦生。」
「尊者!觸以何為特相耶?」
「大王!觸者以觸接為特相。」
「請譬喻之。」
「大王!譬如二隻牡羊爭鬥,眼恰如視一方之牡羊,色恰如視他方之牡羊,觸者恰如視其等〔兩者〕之相遇。」
「請再譬喻之。」
「大王!譬如兩手相打,眼恰如視一方之手,色恰如視他方之手,觸恰如視兩手之會合。」
「請再譬喻之。」
[P.84]「大王!譬如鐃鈸奏樂,眼恰如視一方之鐃鈸,色恰如視他方之鐃鈸,觸恰如視其等之逢合。」
「宜也,尊者那先!」
第九 受特相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受以何為特相耶?」
長老言:「大王!受以感受為特相,又以領納為特相。」
「請譬喻之。」
「大王!譬如某人處理王之政務。王滿足彼,委以政務。彼依其政務而得滿足,耽溺於五種之欲。彼謂:『以前王之政務依我所處理,王滿足於我而委以政務,今日我因彼而感受此受。』大王!又譬如某人作善業,身壞命終之後,往生於善趣、天界,而彼於其處得滿足、耽溺於天的五種之欲。彼謂:『我於前生作善業,其我因彼感受此受。』大王!如是,受以感受為特相,又以領納為特相。」
「宜也,尊者那先!」
第十 想特相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想以何為特相耶?」
長老言:「大王!想以知覺為特相。」
「何是知覺耶?」
「以知覺青,以知覺黃,以知覺赤,以知覺白,以知覺茜。大王!如是,想以知覺為特相。」
「尊者!請譬喻之。」
[P.85]「大王!譬如王之守藏官,入王之藏庫,視青、黃、赤、白、茜等王之財寶而知覺〔之〕。大王!如是,想以知覺為特相。」
「宜也,尊者那先!」
第十一 思特相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思以何為特相耶?」
長老言:「大王!思以思已為特相,又以為作為特相。」
「請譬喻之。」
「大王!譬如某人準備毒藥自飲,令他人亦飲。彼自苦,他人亦苦。大王!如是,某人於此世,以思思已為不善業,身壞命終之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倣仿於彼者,身壞命終之後,亦生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大王!又某人混合醍醐、熟酥、生酥、油、蜜、砂糖而自飲,令他人亦飲。彼自愉快,他人亦愉快。大王!如是,某人於此世,以思思已善業,身壞命終之後,生於善趣、天界。倣仿於彼者,身壞命終之後,亦生於善趣、天界。大王!如是,思以思已為特相,又以為作為特相。」
「宜也,尊者那先!」
[P.86]第十二 識特相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識以何為特相耶?」
長老言:「識以了別為特相。」
「請譬喻之。」
「大王!譬如都城之看守坐於都城中央之四衢,見由東方而來之人,見由南方而來之人,見由西方而來之人,見由北方而來之人。大王!如是,凡以眼見色,依識而了別;以耳聞聲,依識而了別;以鼻嗅香,依識而了別;以舌味味,依識而了別;以身觸所觸,依識而了別;以意識法,依識而了別。大王!如是,識以了別為特相。」
「宜也,尊者那先!」
第十三 尋特相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尋以何為特相耶?」
長老言:「大王!尋以安止為特相。」
「請譬喻之。」
「大王!譬如工匠巧妙所工作之木材,〔入〕繼目而令安定之。大王!如是,尋以安止為特相。」
「宜也,尊者那先!」
第十四 伺特相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伺以何為特相耶?」
長老言:「大王!伺以繼續思惟為特相。」
「請譬喻之。」
[P.87]「大王!譬如打擊銅鑼,後有餘韻,有餘響。大王!尋者恰如視打擊〔銅鑼〕,伺恰如視餘韻。」
「宜也,尊者那先!」
校注
[0082001] 從羅馬字本。底本亦不可有「如是有全苦蘊之集」之句。 [0083002] 以下六行羅馬字本無。 [0084003] 從羅馬字本。底本亦誤入有「眼、耳、鼻、舌、身、意」之句。 [0085004] 以下三行從羅馬字本。 [0090005] 羅馬字本有「五門」,底本之 paccuttarim 讀為 paccuttaram。羅馬字本之「聞彼云云」之一文底本亦無。 [0091006] 與羅馬字本相異。 [0092007] 底本 ṭhito 從羅馬字本改為 titteyya。 [0093008] 羅馬字本作為觸、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 [0097009] 底本為「眼識」,但改為如羅馬字本。【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63 冊 No. 31 彌蘭王問經(第1卷-第13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