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18]第七品
第一 還俗之問
「尊者那先!此如來之教是宏大、堅實、最勝、最秀、極勝、無比、清淨、無垢、純白、無瑕。令在家者立速出家者不宜,教導在家者令入一果,不再轉歸者之時,可令出家。所以者何,此等之邪人若立速於其清淨之教出家,轉變還俗,彼等還〔俗〕之故,此眾多之世人如是思惟:『沙門瞿曇之教實是空洞而彼等退轉。』此是其理由。」
「大王!如有充滿清淨無垢之冷水池,塗垢泥、污穢之人,行其池,不浴而穢還。大王!世人對此污穢之人與池,該責難何者耶?」
「尊者!世人應責難污穢之人,言:『彼行於池,不浴而穢還。不欲浴之彼如何池自令浴耶?池有何過耶?』」
「大王!如是,如來滿最勝解脫之水,造最勝正法之池,言:『污穢於煩惱垢,有思之智者,於此浴可除一切之煩惱。』若某人,行其最勝正法之池,不浴而煩惱如常,若轉變還俗,世人應責難彼人,言:『彼於勝者之教而出家,於是不得安立而[P.319]還俗。不行道之彼如何勝者之教令自淨耶?勝者之教有何過耶?』
大王!如有重病之人,知病因,見不妄、確實、有效處置之醫師,不受治療,如常有病而還者,世人對此病人與醫師,該責難何者耶?」
「尊者,世人應責難病人,言:『彼知病因,見不妄、確實、有效處置之醫師,不受治療,如常有病而還。不受治療之彼如何醫師自己令治療耶?醫師有何過耶?』」
「大王!如來,於如來教之藥籠中,鎮治一切煩惱之病,入癒一切不死之靈藥。言:『惱於煩惱之病,有思之智者飲此不死之靈藥,鎮息一切煩惱之病。』若某人。不飲其不死靈藥,如常有煩惱,轉變還俗,世人應責難彼人,言:『彼於勝者之教出家,因此不得安立而還俗,不行道之彼如何勝者之教令自淨耶?勝者之教有何過耶?』
大王!又如有空腹之人,行往盛大福食配分之處,不食其食,如常空腹而還,世人對此空腹者與福食,該責難何者耶?」
「尊者!世人應責難空腹者,言:『彼為飢餓所迫得福食,不食如常空腹而還。[P.320]對不食之彼口如何食物令自入耶?食物有何過耶?』」
「大王!如是,於如來教籠之中、入最極勝、善美、祥福、殊妙、不死、最甘美、身至念之食,言:『內疲於煩惱,征服意之渴愛,有思之智者食此食,於欲有、色有、無色有,可放捨一切之渴愛。』若某人,不食其食,如常執著渴愛而還,還俗,世人應責難彼人,言:『彼於勝者之教而出家,因此不得安立而還俗,不行道之彼如何勝者之教令自淨耶?勝者之教有何過耶?』
大王!若如來教導在家者而令入一果,唯令出家,其出家不為煩惱之捨離,不為清淨,出家為無用。大王!如有人,依數百人之作業而掘池,對眾人如是告言:『諸賢!污穢之人勿入予之此池,除去塵垢而清淨、無垢、清潔者入此池。』大王!除去塵垢而清淨、無垢、清潔者需要其池耶?」
「否,尊者!彼等至其池目的之所作,於他處作已,彼等何要其池!」
「大王!如是,若如來教導在家者令入一果,唯令出家,彼等之應作者於其處作已,彼等何需出家。
[P.321]大王!又如為真性仙人之後裔,憶持所聞祕典之句,不思索,知病因,不妄、確實、有效處置之醫師,收集治癒一切病之良藥,對眾人告言:『諸賢!有病之人勿來予之處,無病無疾人來予之處。』大王!彼等無病、無疾、健全、快活之人需要其醫師耶?」
「否,尊者!彼等至其醫師之處,目的之所作,於他處作已,彼等何需其醫師。」
「大王!如是,若如來教導令在家者入一果,唯令出家,彼等之應作者於其處作已,彼等何需出家。
大王!又如鍋準備煮數百盤之食物,對眾人告言:『諸賢!空腹之人勿來此食配分之處,充分食、滿腹、飽滿、飽食、飽足、滿足之人來此食施。』大王!彼等食已,滿腹、飽滿、飽食、飽足、滿足之人需要其食物耶?」
「否,尊者!彼等來其食配分之處,目的之所作,於他處作已,彼等何需其食施。」
「大王!如是,若如來教導在家者令入一果,唯令出家,彼等之應作者於其處作已,彼等何需出家。
[P.322]大王!然,還俗者顯示勝者之教五種無比之德。何等為五?即顯示〔勝者教之〕地大,顯示清淨無垢之事,顯示不得與惡人共住,顯示難通達,顯示應護眾多之律儀者。
如何而顯示〔勝者教之〕地大耶?大王!譬如有人,無財、卑賤而不殊勝,無覺慧掌握大政亦不久,由聲望顛落、失脚、衰退、不能保持主權。何故耶?以主權之大故。大王!如是,不殊勝,不作福,無覺慧之人,即於勝者之教出家,彼等亦不能保持其極勝最上之出家,不久而由勝者之教顛落、失脚、衰退、還俗,不能保持勝者之教。何故耶?以勝者教之地大故。如是,顯示〔勝者教之〕地大也。
如何而顯示〔勝者教之〕清淨無垢耶?大王!如蓮葉上之水離散、落、顛、失、不凝著。何故耶?以蓮葉清淨無垢之故。大王!如是,誑、欺、詐、曲、惡見者即於勝者之教出家,不久亦由清淨無垢、無棘、淨白、最勝、極勝之教而散、落、顛,不安立,不凝著而還俗。何故耶?以勝者教之地大故。如是,顯示〔勝者教之〕清淨無垢者。
[P.323]如何而顯示〔勝者教之〕不得與惡人共住耶?大王!如大海不與屍體共住,若大海有屍體,則迅速被推上岸,或推上陸地。何故耶?以大海是大有類棲之處故。大王!如是,惡者、無行作、拋棄精進、腐敗、雜染之邪人,即於勝者之教出家,不久亦由勝者之教、阿羅漢之無垢、漏盡大有類之棲處退去而不得共住,還俗。何故耶?以勝者之教不得與惡人共住故。如是,顯示〔勝者之教〕不得與惡人共住。
如何而顯示〔勝者教之〕難通達耶?大王!不巧、不熟練、無技、無智之射手不能射穿毛端,落空、逸向之。何故耶?以毛端之柔軟、微細而難射穿故。大王!如是,無慧、愚鈍、啞羊、愚昧、遲鈍者,即於勝者之教出家,亦不能通達極勝、微細之四諦,由勝者之教外離、偏向,不久而還俗。何故耶?以四諦之極勝、柔軟、微細而難通達故。如是顯示〔勝者教之〕難通達也。
如何而顯示〔勝者教之〕應護眾多之律儀耶?大王!如有人,行大戰鬥之地,四方四維為敵軍徧處包圍,見手持刀者迫來,怖畏、退、退卻、遁走。何故耶?以[P.324]應守[1]多種之戰線故。大王!如是,惡者[2]、無防護、無慚、無行作、不忍、動、顫動、陋劣之愚人,即於勝者之教出家,亦不能護多種之學處,退、退卻、遁走,不久而還俗。何故耶?以勝者之教應護多種律儀故。如是顯示〔勝者教之〕應護多種之律儀者。
大王!於陸生〔之花〕中最上之素馨叢中,有蟲害之花,其芽枯萎中途掉落,然其等之落時,素馨叢無所輕賤。因此,確立花之正以香令[A1]馥郁四方四維。大王!如是,即於勝者之教出家,還俗者於勝者之教,為蟲所害,無素馨花之色香,其戒無色相,至不能增大。然,彼等因還俗,勝者之教無所輕賤。於此,確立之諸比丘,將天界與此世界以最勝戒香令[A2]馥郁。
大王!又無疾而赤色之稻中,名迦崙婆加種類之稻成長耶?中途而衰滅。然,依其衰滅而赤稻無所輕賤。於此,確立稻是王所食。大王!如是,即於勝者之教出家,而還俗者,恰如赤稻中之迦崙婆加,於勝者之教不增大,不增進,中途還俗。[P.325]然,因彼等還俗,勝者之教無所輕賤。於此,確立諸比丘相應至於阿羅漢果。
大王!願一切欲望摩尼寶,一部分亦生粗惡之箇所,然而依粗惡之箇所生摩尼寶無所輕賤。摩尼寶之清淨箇所,令人欣笑、大王!如是,即於勝者之教出家而還俗者,於勝者之教為粗惡之顛落者。然,因彼等之還俗,勝者之教無所輕賤。於此,確立諸比丘令人天欣笑。
大王!又良質之赤栴檀一部分腐蝕、無香。然,依此,赤栴檀無所輕賤。無腐、芳香有普遍[A3]馥郁。大王!如是,即於勝者之教出家而還俗者,如真正赤栴檀中之腐敗部,於勝者之教應除去。然,彼等因還俗,勝者之教無所輕賤。於此,確立諸比丘是天界與此世界最勝戒之[A4]栴檀香而薰。」
「善哉,尊者那先!以各種適當、各種適切之事例證明於勝者之教無所過,明其最勝者。還俗者却能明勝者教之最勝。」
第二 阿羅漢之身受、心受之問
「尊者那先!卿等言:『阿羅漢感一受為身受,不感心受。』[1]尊者那先!阿羅漢彼心對於依止所現轉之身不為主宰者,不為主,不為自在耶?」
[P.326]「然,大王!」
「尊者那先!自己之心對於〔依止而〕現轉之身不為主宰者,不為主,不為自在者是為不正。尊者!連鳥住巢期間,其處為主宰者,為主,為自在。」
「大王!此等十種之隨身法生生世世隨身流轉,隨轉。何等為十?是冷、煖、饑、渴、尿、昏、沈、睡眠、老、病、死。大王!此等十種之隨身法生生世世隨身流轉,隨轉。於其處,阿羅漢不為主宰者,不為主,不為自在。」
「尊者那先!以何故,阿羅漢對身不發命令,不為主宰耶?言予其理由。」
「大王!如依止於地之有情一切依止於地而步行、住、行儀。大王!然,對地而發命令耶?主宰耶?」
「否,尊者!」
「大王!如是,阿羅漢之心依止於身而活動,阿羅漢對身而不發命令,亦不主宰。」
「尊者那先!以何故凡夫身受心受皆感耶?」
「大王!以己不修凡夫身受心受皆感。大王!如空腹而顫抖之牛,即為軟弱、微弱之小草與蔓草所縛,其牛忿怒之時,與縛繩共突進。大王!如是,心不修習者受[P.327](苦痛)生或心激,心激則身屈、扭轉、輾轉、又其心不修習者戰慄、叫喚、放恐怖之叫。大王!此為凡夫所以亦感心受之理由。
其次,阿羅漢所以一受即感身受,不感心受之理由者如何。
大王!阿羅漢之心修習,善修習,調御,善調御,傾聽,遵守。彼觸及苦受之時,堅捉『無常』,結心於定柱,結定柱之彼心不顫動,不動搖,確立,不散亂。然,由於受之異變擴大,彼之身屈,扭轉,輾轉。大王!此為阿羅漢所以一受即感身受,不感心受之理由。」
「尊者那先!身動之時,心不動者此世為希有。說其理由。」
「大王!譬如幹、枝、葉繁茂之極大樹為風力所打之時,枝動。然,其幹亦動耶?」
「否,尊者!」
「大王!如是,阿羅漢觸及苦受之時,堅捉『無常』,結心於定柱,結定柱之彼心不顫動,不動搖,確立,不散亂。然,由於受之異變擴大,彼之身屈,扭轉,輾轉。然,彼之心不顫動,不動搖,恰如極大樹之幹。」
[P.328]「希有哉,尊者那先!未曾有哉,尊者那先!如是,予未曾見常時〔光耀之〕法燈。」
第三 在家之時,於犯波羅夷有法現觀之障耶之問
「尊者那先!此處有在家者犯波羅夷者,彼後日出家不識『我在家之時,犯波羅夷』,又其他之人不告訴彼『汝在家之時,犯波羅夷』,而彼如實行道,彼有法現觀耶?」
「否,大王!」
「尊者!何以故耶?」
「法現觀之因於彼一切已斷,故無有法現觀。」
「尊者那先!卿等言:『識者有惡作(後悔),若有惡作則有蓋,心蓋則無法現觀。』然,彼不識,不起惡作,寂靜心而住時,何故無法現觀耶?此問由一難至一難。熟慮而後解。」
「大王!善耕良泥之肥田,秋善植之種子成長耶?」
「然,尊者!」
「大王!然,其種子成長於堅硬之岩石地耶?」
「否,尊者!」
「大王!何故其種子成長於泥土,何故不成長於堅硬之岩石耶?」
「尊者!其種子成長之因是無硬岩。無因故種子不成長。」
[P.329]「大王!如是,彼所以有法現觀之因於彼已斷。無因之故無法現觀。
大王!又如杖、土塊、棒、鎚確立於地。大王!然,其等之杖、土塊、棒、鎚確立於空中耶?」
「否,尊者!」
「大王!然者,其等之杖、土塊、棒、鎚所以不確立於空中之理由者如何。何故不確立於空中耶?」
「尊者!其等之杖、土塊、棒、鎚無確立之因於虛空。無因故不確立。」
「大王!如是,依其過,彼法現觀之因已斷。因芟除者,無因故無法現觀。
大王!又如火燃燒於地上,然大王!其火燃燒於水中耶?」
「否,尊者!」
「大王!然者,其火所以燃燒於地上之理由者如何。何故不燃燒於水中耶?」
「尊者!火燃燒之因不在水中。無因故不燃。」
「大王!如是,依其過,彼法現觀之因已斷。因芟除者,無因故無法現觀。」
「尊者那先!又考慮此事,言:『不識者無惡作(後悔),而有蓋。』對此予心不能理解。以事例令予理解。」
「大王!譬如即不識而食,哈羅哈羅猛毒亦奪命耶?」
「然,尊者!」
「大王!如是,如即不識而作,罪亦為法現觀之障。大王!如即不識而近,火亦燒耶?」
「然,尊者!」
[P.330]「大王!如是,如即不識而作,罪亦為法現觀之障。大王!譬如即不識〔毒蛇〕,若為毒蛇所咬,則奪命耶?」
「然,尊者!」
「大王!如是,如即不識而作,罪亦為法現觀之障。大王!迦陵識王沙摩那庫蘭尼耶[1]若具足七寶,乘象王為訪問良家而行時,即不識〔彼〕,亦非不能行於菩提道場之上耶?大王!此譬如即不識而作,罪亦所以為現觀之障理由。」
「尊者那先!不能駁勝者所說之理由,此是其義。予如是認受。」
第四 無戒沙門與無戒在家之問
「尊者那先!無戒之在家與無戒之沙門有何之相異,有何之差異耶?此等兩者之趣是等等,兩者之報是等等耶?或又有差異耶?」
「大王!有此等之十德,無戒之沙門比無戒之在家勝,依十事而施更清淨。何等無戒之沙門比無戒之在家勝十德。大王!無戒之沙門尊敬佛,尊敬法,尊敬僧,尊[P.331]敬同梵行者,精進於總說、質問,是多聞。大王!譬如即破戒,無戒之沙門眾交之時,注意於外見,恐批評問難之故,護持身業、語業,彼之心向對精勤,與比丘交住。大王!無戒之沙門即作惡事,亦秘密而作。大王!如有夫之婦人隱藏秘密作惡事。大王!無戒之沙門即作惡事亦祕密而作。大王!此等無戒之沙門比無戒之在家勝十德。
何等依十事施更清淨。由於著無罪之鎧而令施清淨。由於與仙人交,持剃頭之相而令施清淨。由於入僧之集會而令施清淨。由於婦依佛法僧而令施清淨。由於住精勤之住屋而令施清淨。由於求勝者教之財而令施清淨。由於說示極勝之法而令施清淨。由於以法為洲、為趣、為依據而令施清淨。由於佛為最高是一向正直之見而令施清淨。由於持布薩而令施清淨。大王!依此等之十事而施更清淨。
大王!如即非行,無戒之沙門亦令施者之施清淨。大王!如即為濁,水亦除泥、濘、塵埃。大王!如即非行,無戒之沙門亦令施者之施清淨。大王!又如即煮沸,[P.332]湯亦消除炎炎之大火聚。大王!如即非行,無戒之沙門亦令施者之施清淨。大王!又如即食物無味,亦除空腹、衰弱。大王!如即非行,無戒之沙門亦令施者之施清淨。大王!於最勝寄與、中部之施分別之答,依天中天而如是說:
「希有哉,尊者那先!未曾有哉,尊者那先!卿以譬喻及理由令予明所問之一切,令聽聞甘之甘露〔法〕。尊者譬如廚師或廚師之徒弟得許多之肉,以各種之助味調理,供於王。尊者那先!卿以譬喻及理由令予明所問之一切,令聽聞甘之甘露〔法〕。」
第五 水之命、靈之問
「尊者那先!此水於火中變熱之時,產生咻咻種種聲音。尊者那先!水是生物耶?生起遊戲之聲音耶?或對他物生苦痛之音耶?」
[P.333]「大王!水非生物,水無命、無靈。大王!然,由於火熱力大,水生咻咻種種之聲音。」
「尊者那先!此處有一部外學言:『水是生物。』以冷水退卻而熱水,令變異而食。彼等批評責難、輕蔑卿等言:『諸釋子沙門害一根之生物。』除、離、除去彼等之批評責難、輕蔑。」
「大王!水非生物。大王!水無命、無靈。大王!然,由於火熱力大,水生咻咻種種之聲音。大王!譬如在窪、池、小河、沼、湖、洞、穴、泉、低地、蓮池之水,由於風與太陽之熱力大而晒乾、涸渴。然,其狀態,水產生咻咻種種之聲音耶?」
「否,尊者!」
「大王!若水是生物,其狀態亦生聲音。大王!依此理由而知『水無命、無靈。由於火熱力大,水生咻咻種種之聲音』。
大王!又『水無命、無靈。由於火熱力大,水生咻咻種種之聲音』。更聽聞其以上之理由。大王!水與米混合,入容器而蓋,未置於爐灶之時,其時水生聲音耶?」
「否,尊者!不動,靜止。」
「大王!然,入容器之水,燃燒其火而置爐灶上,其時水不動,靜止耶?」
[P.334]「否,尊者,動、震動、動搖、旋回、起波、行上、下、四方四維、上昇、漲、為泡之華[A5]鬘。」
「大王!何故,自然之水不動,靜止耶?何故,點火之水動、震動、動搖、旋轉、生波、行於上、下、四方四維,為泡之華鬘耶?」
「尊者!自然之水不動,然點火之水由於火熱力大,生咻咻種種之聲音。」
「大王!依此理由,亦知『水無命、無靈。由於火熱力大,水生聲音』。
大王!又『水無命、無靈。由於火熱力大,水生聲音』,更聽聞其以上之理由。大王!水入於各家水桶,而蓋耶?」
「然,尊者!」
「大王!其水動、震動、動搖、旋轉、生波、行於上、下、四方四維、上昇、漲、為泡之華鬘耶?」
「否,尊者!入水桶,其自然之水不動。」
「大王!卿曾聽聞耶?言:『大海之水動、動搖、振動、旋轉、生波、行於上、下、四方四維、上昇、漲、為泡之華鬘、奔騰,打上岸,生種種之聲音。』」
「然,尊者!予曾聽聞過,曾看見過。大海之水百肘或二百肘皆向空中奔騰。」
「大王!何故,入水桶之水不動,不生聲音耶?何故,大海之水動、生聲音耶?」
[P.335]「尊者!由於風力大,大海之水動,生聲音。入水桶,何物亦不能打之水不動,不生聲音。」
「大王!譬如由於風力大,大海之水動,生聲音。由於火熱力大,水生聲音。
大王!人人善以乾牛皮張大鼓皮耶?」
「然,尊者!」
「大王!大鼓有命耶?有靈耶?」
「無,尊者!」
「大王!然者,何故大鼓生聲音耶?」
「尊者!由於女子或男子適當之力。」
「大王!譬如由於女子或男子適當之力,大鼓由於火熱力之大,水由火熱力大水生聲音。大王!即依此理由,『水亦無命,無靈。由於火熱力大,水生聲音』。
大王!又可應問於卿,如是此問為善抉擇。大王!即以任何之容器,水加熱之時,生聲音耶?或以某種之容器,水加熱時,生聲音耶?」
「尊者!即以任何之容器,水加熱時,非生聲音,以某種之容器,水加熱時,生聲音。」
「大王!然者,卿之說應捨,卿歸於我之境域。水無命、無靈。大王!若以任何之容器,水加熱之時,生聲音者,所言[1]『水是生物』是正。大王!『生聲音者,不[P.336]生聲音者』水非是二類。若水為生物,則體軀肥滿巨象之發情,以鼻吸水,注入於口,入胃之時,其水於象之齒間,壓迫之時。又堆積重物,滿載數百千之物,百肘之大船航行於大海,船壓迫其水之時生聲音。又身長數百由旬巨大之魚、帝魔、帝麑伽羅、帝麑羅頻伽羅潛入大海正中央,以大海為家而棲,吞入大潮流,吐出,水於其齒間,或於胃中壓迫之時生聲音。大王!然,如是壓迫於巨大之能壓者,水無生聲音故,亦言:『水無命、無靈。』如是請憶持。」
「善哉,尊者那先!所論之問以適切之分別而理解。尊者那先!譬如極高價之寶珠,入於巧妙、善巧、習熟寶石師之手,得高評、賞讚、歎稱;真珠寶入於真珠師之手;寶衣入於衣服師之手;赤旃檀香入於香師之手,得高評、賞讚、歎稱。尊者那先!如是,所論之問以適切之分別而理解。彼然,予如是認受。」
[P.337]第六 世有無之問
「尊者那先!世有諸佛,有諸辟支佛,有如來之諸聲聞,有諸轉輪聖王,有諸地方王,有諸人天,有諸富者,有諸貧者,有諸幸福者,有諸不幸者,有現男子之女相,有現女子之男相,有善行、惡行之業,有受善惡業報之諸有情,世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之諸有情,有無足、兩足、四足、多足之諸有情,世有夜叉、羅剎、鳩槃荼、阿修羅、陀那婆、犍闥婆、餓鬼、食人鬼,有緊那羅、摩睺羅伽、龍、金翅鳥、魔術師、持明咒者,有象、馬、牡牛、水牛、駱駝、驢馬、山羊、羊、鹿、豚、獅子、虎、彪、熊、狼、鬣狗、犬、野干,有多種之鳥,有金、銀、真珠、摩尼、螺貝、寶石、珊瑚、赤珠、瑪瑙、琉璃、金剛、水晶、鐵、銅鑛、銀鑛[1]、青銅鑛,亞麻、絹、木棉、麻、大麻、褐,有米、粳、麥、稷、稗、荳、小麥、[A6]綠荳、胡麻、豌豆,有根香、幹香、薄皮香、皮香、葉香、花香、果香、一切香,有草、[P.338]蔓草、灌木、樹、藥草、森、川、山、海、魚、龜,世有一切之物。尊者!若世有無之物對予語。」
「大王!此等之三者於世無。何等為三?盡管有思有、無思有,無老死於世無,諸行之常性是無,於第一義靈[2]不可得。大王!此等之三者於世無。」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第七 阿羅漢之念忘失之問
「尊者那先!阿羅漢有念忘失耶?」
「大王!阿羅漢離念忘失。阿羅漢無念忘失。」
「復阿羅漢有作犯耶?」
「然,大王!」
「於如何之事耶?」
「大王!於思房[1]之建立、媒介[2]、非時之時[3],不思於所招待[4],非殘〔食〕於思為殘〔食〕[5]。」
「尊者那先!卿等言:『作犯者依二因而犯。依不恭敬或依不知而作。』尊者!阿羅漢作犯,是於阿羅漢有不恭敬耶?」
「否,大王!」
「尊者那先!若阿羅漢作犯,而無對阿羅漢不恭敬,然者,阿羅漢有念忘失耶?」
「大王!阿羅漢無念忘失。然,阿羅漢作犯。」
「尊者!然者,以此理由令予理解。其理由者如何。」
「大王!有此等之二煩惱,世間罪與制定罪。何等是世間罪?是十不善業道。言[P.339]此為世間罪。何者是制定罪?於在家者不為罪,沙門者於世有不適、不宜。於此,世尊為諸弟子制定終生不可犯之學處。大王!非時食於世間不為罪,於勝者之教是有罪。大王!害植物於世間不為罪,於勝者之教是有罪。水中笑戲於世間不為罪,於勝者之教是有罪。大王!如以上於勝者之教是有罪。言此為制定罪。世間罪之煩惱漏盡者(阿羅漢)不可能犯,制定罪之煩惱於不知而犯。大王!於一部分之阿羅漢,知一切為非境,於彼無知一切之力。大王!男女之名與姓,阿羅漢皆不知,地上之路亦不知。大王!一部分之阿羅漢知解脫,六通之阿羅漢知自己之境。大王!唯一切知之如來知一切。」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第八 涅槃存在之問
「尊者那先!世有業所生者,世有因所生者,世有時節所生者。世有非業生、非因生、非時節生者,則語予。」
「大王!於世,此等二者非業生、非因生、非時節生。何等為二?大王!虛空是非業生、非因生、非時節生。大王!涅槃是非業生、非因生、非時節生。大王!此等二者非業生、非因生、非時節生。」
[P.340]「尊者那先!勿污勝者之言,不知勿回答其問。」
「大王!我言何耶?卿對我如是言耶?『尊者那先!勿污勝者之言,不知勿回答其問。』」
「尊者那先!『虛空非業生、非因生、非時節生。』唯言如是為宜。然,尊者那先!世尊以幾百之方法對諸弟子說至涅槃作證之道。然,卿如是言:『涅槃非因生。』」
「大王!世尊以幾百之方法對諸弟子說至涅槃作證之道是真。然,不說涅槃生起之因。」
「尊者那先!予於此自闇,更入黑闇;由林,更入深林;由稠林,更入密稠林。即『至涅槃作證之因是有,然而其法(涅槃)生起之因是無』。尊者那先!若有涅槃作證之因,則涅槃生起之因亦可期待。尊者那先!譬如於子有父,依其理,於父亦期待父。譬如於門弟有師,依其理,於師亦期待師。譬如於幼芽有種子,依其理,於種子亦期待種子。尊者那先!與彼同,若有涅槃作證之因,依其理,亦期待涅槃[P.341]生起之因。譬如樹木與蔓草有頂,依其理,中亦有,根亦有。大王!若有涅槃作證之因,依其理,亦期待涅槃生起之因。」
「大王!涅槃非生起者,故涅槃生起之因不能說。」
「尊者那先!示其理由,以理由令予理解。即予知『涅槃作證之因是有,涅槃生起之因是無』。」
「大王!然者,恭敬而傾耳,善聽聞,我當說其事由。大王!人依生來之力,得由此處到山王雪山耶?」
「然,尊者!」
「大王!又,其人依生來之力,得以山王雪山持來此處耶?」
「否,尊者!」
「大王!如是,得說至涅槃作證之道,不得示涅槃生起之因。大王!人依生來之力,以船渡大海,得行於彼岸耶?」
「然,尊者!」
「大王!其人依生來之力,得以大海之彼岸持來此處耶?」
「否,尊者!」
「大王!如是,得說至涅槃作證之道,不得示涅槃生起之因。何故耶?以法(涅槃)是無為故。」
「尊者那先!涅槃是無為耶?」
[P.342]「然,大王!涅槃是無為。依何物亦不能造。大王!不可說涅槃已生、未生、當生、過去、未來、現在、是眼所識、耳所識、鼻所識、舌所識、身所識。」
「尊者那先!若涅槃非已生、非未生、非當生、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眼所識、非耳所識、非鼻所識、非舌所識、非身所識者。尊者那先!然者,卿示涅槃之不存在。涅槃是不存在。」
「大王!涅槃是存在。涅槃是意所識。依清淨[1]、寂靜、殊妙、端直、無蓋、不染污之意而行正道之聖弟子見涅槃。」
「尊者!其涅槃是何樣之物耶?以比喻可明白之。其存在依比喻可明耶?以理由令予理解。」
「大王!名風之物存在耶?」
「然,尊者!」
「大王!示風之容狀是微、大、長、短耶?」
「尊者那先!風不能示,風以手不能捕捉,又無法觸摩。然,其風存在。」
「大王!若風不能示,然者,風不存在。」
「尊者那先!予知,風是存在。此是予所確信。然,予不能示風。」
「大王!與彼同,涅槃是存在。然,不能示涅槃之容狀。」
[P.343]「善哉,尊者那先!以善示比喻,善明理由,彼然,予如是認受,『涅槃是存在』。」
第九 業生非業生之問
「尊者那先!其中,何者是業生,何者是因生,何者是時節生,何者是非業生,非因生,非時節生。」
「大王!有情之有思一切是業生。火、一切種子生者是因生。地、山、水、風,此等一切是時節生。虛空、涅槃,此二者乃非業生,非因生,非時節生。大王!不可言:『涅槃是業生,或因生,或時節生,或已生,或未生,或當生,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眼所識,或耳所識,或鼻所識,或舌為識,或身所識。』大王!涅槃是意所識,彼正行道之聖弟子依清淨智而見。」
「尊者那先!最勝極勝之眾主近於卿,問者快決擇,無惑,決定,猶豫已斷。」
校注
[0053001] 底本及羅馬字本為 rakkhanabhayā 德譯改為 bhāva。今從德譯。 [0053002] pāpakā 應改為 pākatā(里斯.蕾維慈巴英辭典 pakata 之項參照)。 [0054001] 前卷七二頁參照。 [0059001] J. no. 470 kālingabodhi-jātaka 參照。於本生經唯有迦陵誐王而無沙摩哥蘭若之名。(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1],今於此處加上[01]之註標。) [0061001] M. no. 142 Dakkhiṇāvibhanga-sutta V. 1。 [0065001] 底本 Vuttaṁ 依羅馬字本改為 Vattuṁ(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1],今於此處加上[01]之註標。) [0067001] rajataloha 羅馬字本為 vaṭṭaloha。 [0067002] sattūpaladdhi natthi satta 而用 jīva, puggala,指實體之靈魂。 [0068001] 僧殘第六參照。 [0068002] 僧殘第五參照。 [0068003] 波逸提第三十七參照。 [0068004] 波逸提第四十六參照。 [0068005] 波逸提第三十五參照。 [0072001] santena 羅馬字本無。【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64 冊 No. 31 彌蘭王問經(第14卷-第25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