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華雨集(五)

答楊敏雄居士

前年在《中國佛教》上知道鍾慶吉君推重我所說的《中觀今論》並引起佛教界的一些反響我因為晚年衰病不顧問外邊事也就沒有去多注意這次寄來的文稿中這樣說「跟佛龍樹印順學足矣」這真是讚揚得離了譜我憑什麼能與佛及龍樹並列呢三十年前某法師(現在是楊居士)一再發表文字要台灣法師跟印順學為我增添了不少的困擾現在竟高推我與佛及龍樹並列如不是衰病已久寂寞無聞正不知要引起怎樣的騷動呢不過鍾君真能知道我對佛法的意趣嗎真能知道龍樹學與佛陀的正法嗎

我在〈福嚴閒話〉中說「有些人覺得我是個三論學者其實這並不十分確實我從不敢以此自居[A1]《中觀今論》的〈自序〉中說「我曾在〈為性空者辯〉中說到我不能屬於空宗的任何學派[A2]我多用性空緣起說但為什麼不願以空宗——中觀者自居呢這也許是鍾君所從來不曾想到過的我對於佛法——流傳於人間的佛法的根本信念與看法如《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序》所說(共八義)這就是民國三十一年寫作《印度之佛教》時的意趣其中說到

「佛法源於佛陀的正覺佛的應機說法隨宜立制並不等於佛的正覺但適合於人類的所知所能能依此而導入於正覺[A3]

「佛陀應機而說法立制就是世諦流布緣起的世諦流布不能不因時因地因人而有所演變有所發展由微而著由渾而劃是思想演進的必然程序因時地的適應因根性的契合而有重點的或部分的特別發達也是必然的現象對外界來說或因適應外學而有所適應(融攝)或因減少外力壓迫而有所修正在佛法的流行中也是無可避免的事[A4]

從佛教的發展演化過程中去體會佛法的根本特性及其發展演化中的種種方便希望擷取更適應於現代文明部分使佛法得到更有利的發揚這是我治佛學的根本立場(參閱〈談入世與佛學〉的末後部分)

佛正覺的「法」是離言自證而不是人類表達工具——思想語文(身體動作等)所能直接表示的只要落入思想語文就不能不是「二」——相對的如發展為思想體系必為其自身理論所局限而引起諍論也就因此宗教哲學或政治如以自己的思想體系為真理而否定其他一切的都是我所不能同意的(參閱〈「上帝愛世人」的再討論〉三)我在《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序》說「佛陀的說法立制(包含修持方法)並不等於佛的正覺而有因時因地因人的適應性在適應中自有向於正覺隨順正覺趨入正覺的可能性——這所以名為『方便』[A5]適應時地的方便能引導人或淺或深的趣入佛法予佛法以相當有力的發展但方便到底是方便尤其是特殊方便等到時地轉移了過去的妙方便可能成為不合時宜的阻力所以從現代弘法來說我繼承太虛大師的思想對於「天菩薩」(以佛菩薩示現夜叉等為主尊的)佛法不敢苟同

我從佛法的探究中發見大乘思想有三大系稱之為「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其實古代就有此三系說的只是名稱不同)內學院否定真常唯心為佛法正統我卻肯認為是的我雖對性空有廣泛的同情贊同「性空見」然在佛法的流行中覺得世諦流布的三大系對佛法是互有利弊的(見〈空有之間〉)所以我說大乘三系雖贊揚性空但只是辨了義與不了義(不了義只是不究竟不是全部要不得的)而且予以貫攝如《成佛之道》說

「諸法從緣起緣起無性空空故從緣起一切法成立現空中道義如上之所說[A6]——性空唯名依《般若經》及龍樹論

「一切法無性善入者能入或五事不具佛復解深密或是無自性或是自相有緣起自相有即虛妄分別依識立緣起因果善成立心外法非有心識理非無達無境唯識能入於真實[A7]——虛妄唯識依《解深密經》彌勒無著諸論

「或以生滅法縛脫難可立畏於無我句佛又方便攝甚深如來藏是善不善因無始習所熏名為阿賴耶由此有生死及涅槃證得佛說法空性以為如來藏真如無差別勿濫外道見[A8]——真常唯心依《楞伽經》等

「方便轉轉勝法空性無二智者善貫攝一道一清淨[A9]

流傳中的佛法我分之為「佛法」「大乘佛法」「祕密大乘佛法」——三大類也就是佛教的三個時期如分「大乘佛法」為初期與後期那就有四期了我怎樣判攝流傳中的一切佛法呢龍樹說到四悉檀與覺音所作四部《阿含經》的注釋名目意義相當這才知道「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是實無相違背」(見《大智度論》)[A10]的四悉檀是《阿含經》的判攝表示不同的宗趣我從《阿含講要》(《佛法概論》的初稿)以來就一再說到四悉檀作為貫攝一切佛法的方便我以此四大宗趣判攝佛法如《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說

「依古人的傳承解說以修多羅根本部分為主的《相應部》(《雜阿含經》)是顯揚真義——第一義悉檀以分別抉擇為主的《中部》是破斥猶疑——對治悉檀以教化弟子啟發世出世善的(《增支部》)是滿足希求——為人(生善)悉檀以佛陀超越天魔梵為主的(《長部》)是吉祥悅意——世間悉檀這是佛法適應世間化導世間的四大宗趣也是學(佛法)者所能得的或淺或深的四類利益[A11]

「從(佛法)長期發展的觀點來看每一階段聖典的特色以《相應部》為主的四部阿含是佛法的第一義悉檀無邊的甚深法義都從此根源而流衍出來大乘佛法初期的大乘空相應教以遣除一切情執契入無我空性為主重在對治悉檀(「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A12]大乘佛法後期為真常不空的如來藏(佛性)教點出眾生心自性清淨而為生善解脫成佛的本因重在為人生善悉檀(如來藏佛性的根源——心性本淨我在《唯識學探源》中早就說到心性本淨在轉凡成聖的實踐上有它特殊的意義)(四)祕密大乘佛教流行(這是)劣慧諸眾生以癡愛自蔽唯依於有著為度彼等故隨順說是法(或說「劣慧所不堪兼存有相說」[A13]這是重在世間悉檀佛法一切聖典的集成只是四大宗趣的重點開展在不同適應的底裡直接於佛陀自證的真實佛法的世間悉檀還是勝於世間的神教因為這還有傾向於解脫的成分[A14]

你來信說「就義理方面不知導師你的意見如何有多少的百分率符合導師你的意思」我多用緣起性空義他也說緣起性空這當然有些共同處然從佛法化導世間利益眾生的意趣如我在上文所說的可說沒有一些些的共同在我寫作或講記中你見到有鍾君那樣的極端嗎惡意的醜化古德作人身攻擊嗎他引用我的著作多數與原文不合試舉例說

1.〈揭開謎底〉說「十方佛現在說的興起是佛教精神的迷失佛經作者要求佛是存在的於是佛輪迴成為可能」(見《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p. 848

2.〈空的威力〉說「十方佛現在存有放光說法倒駕慈航全是基於無明妄執後有愛的要求」(《學佛三要》 p. 223《佛法概論》 p. 72

3.〈揭開謎底〉說「《佛法概論》最後一頁現在十方佛是眾生自我意欲的客觀化神化

1.依佛法說十方世界無量眾生也多這個世界有佛出世為什麼十方世界沒有佛出呢現在十方世界有佛我從來沒有反對過我在原書中並沒有說十方佛現在說的興起是佛教精神的迷失特別是說「於是佛輪迴成為可能」這句話不但我沒有說一切經論沒有說相信真正的佛弟子都不會這樣說「佛輪迴成為可能」說得未免過分離譜2.我沒有說十方佛現在基於無明妄執後有愛我是說生死輪迴眾生的死了又再生是基於「後有愛」3.「現在十方佛是眾生自我意欲的客觀化神化」《佛法概論》末頁並沒有這樣說鍾君如不信十方現在佛那是個人信仰自由何必一再引用我的著作來作虛偽的證明要知道人類的眼睛是雪亮的這種現前妄語終歸是要為人揭穿的在鍾君的文稿中離奇怪誕的想法非常多例如〈空的威力〉中以「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及「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落入空間時間可以輕易的推翻阿彌陀佛照他說落入時空就可以推翻他是佛如真的這樣那麼釋迦牟尼佛生於二千五百餘年前的印度有時間有空間也可以輕易的推翻是佛了我實在不了解到現在還自以為信佛的鍾君在他的心目中佛到底是怎樣的「有人說他(指鍾君)拿的是導師的招牌卻砸了導師的台不知導師認為如何(來信這樣說)」我想多少會有點影響的鍾君未必能精讀我的一切作品理解我在佛法中的意趣只是偶爾發見一絲微光通過他自己的意解構成自己的想像這才一再引用我的作品而多數是偽證與原文不合「拿我的招牌」對別人說也不過哄哄初學的青年而已對他自己說也只是滿足自以為然誇大傲慢的習性而已我是個平凡的人既不曾建起高台又怕什麼砸呢佛說「諸行無常」讓他在時間中慢慢消失吧

鍾君偏執空義以輕毀刻薄惡毒的語句毀斥無邊佛法這那裡合於龍樹那裡是佛法龍樹的《中論》固然是說一切法空然《中論》也說「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A15]佛法是不妨說實有的又龍樹《大智度論》說

「諸佛法無量有若大海隨眾生意故種種說法如是等種種異說無智聞之謂為乖錯智者入三種法門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背[A16]

「何等是三門一者蜫勒門二者阿毘曇門三者空門若人入此三門則知佛法義不相違背能知是事即是般若波羅蜜力於一切法無所罣礙若不得般若波羅蜜法入阿毘曇門則墮有中若入空門則墮無中若入蜫勒門則墮有無中[A17]

佛(的教)法是隨順眾生意而說的如知道一切是應機說法那適應人心而展開的無邊佛法似乎說有實(性)說無實(性)等各各不同而在般若離執(佛法是滅煩惱處)中能貫攝無礙如《大品般若經》說「新發意菩薩聞是一切法皆畢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幻心則驚怖(有退失佛法信心的可能)為是新發意菩薩故分別(說)生滅者如化不生不滅者不如化[A18]不如化的不生不滅的涅槃不正是如化生滅外別有不生不滅的常住涅槃嗎如知道這是適應初機的方便攝受那是大善巧與一切法如幻如化說有什麼可諍呢這可見鍾君執空而誹毀一切是與龍樹說不相符合的說到佛鍾君似乎否定絕大部分的經典是佛說(我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雖與一般的傳說有點不同但我末後的結論「大乘是佛說」)他所能接受是佛說的大概是《阿含經》吧希望你告訴他在現存的《阿含經》中沒有說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也沒有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這樣鍾君所標揭的「佛龍樹印順」所說不全是無稽之談嗎

說到這裡我不願以空宗自居也可以明白了民國四十四年我在〈福嚴閒話〉中說

「『予學尚自由不強人以從己』這是我的一貫作風我自覺到我所認識的佛法所授與人的不一定就夠圓滿[A19]

「大家在初學期間應當從博學中求得廣泛的了解然後再隨各人的根性好樂選擇一門深入這無論是中觀唯識或天台賢首都好[A20]

「對於整個佛法有了廣泛的認識然後依著各人的思想見解認為那宗教理究竟了義或者更能適應現代思潮引導世道人心(向上)那麼盡可隨意去研究去弘揚只要真切明了不作門戶之見而抹煞其他因為這等於破壞完整的佛法廢棄無邊的佛法[A21]

你希望我「開示以解迷津」你對佛法有一分信心讀過我的幾種作品也有好感所以上來說明了我的立場意趣外再真心誠意的告訴你佛法是以修行為主的由於佛法在流行中適應教內的需要求得佛法的明確完整適應外界的阻力不得不作破他顯自的說明義理一天天發展起來而有「教法」「證法」分立傾向適應不同時地的文明適應不同人心的思想方式形成不同的思想系這都是應機的方便施設而主要是為了修持的離煩惱以入正法的如得教證兼通的真善知識明佛法宗要示修持正道於佛法而學有所得也許是有可能的如要廣博正確的理解教法知同知異而能貫攝無礙這是不能速成的決不能浮光掠影東翻幾頁西抓幾句自以為把握真正的佛法而否斥其餘佛法的我說佛法以修行為主譬如說「空」《中論》說「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阿含經》說「空於五欲」[A22]「空我我所」[A23]「空於貪空於瞋空於癡」[A24]是為了離煩惱而說的所以「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為邪空[A25]你想如沒有真正的信心沒有良善的戒行連生活起居都不能正常充滿了貢高我慢敵視一切(存有嚴重的反抗心理)的惡意於空還能有正見嗎不要以為聰明單是聰明有什麼用這世間大胡塗事大罪惡都是那些聰明人幹的何況以解脫為理想的佛法一點世智辯聰有什麼用呢真正的學佛或弘法要有純正的動機尤其是如不放下諍勝的心理是難以有所成就的


校注

[A1] (ref yinshun::vol:21;page:p221)
[A2] (ref yinshun::vol:9;page:pa1)
[A3] (ref yinshun::vol:36;page:pa2)
[A4] (ref yinshun::vol:36;page:pa2-a3)
[A5] (ref yinshun::vol:36;page:pa2)
[A6] (ref yinshun::vol:12;page:pb15)
[A7] (ref yinshun::vol:12;page:pb15-b16)
[A8] (ref yinshun::vol:12;page:pb16)
[A9] (ref yinshun::vol:12;page:pb16)
[A10] 《大智度論》卷1〈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59, b20-22)
[A11] (ref yinshun::vol:35;page:p878)
[A12] 《中論》卷2〈13 觀行品〉(CBETA, T30, no. 1564, p. 18, c16)
[A13]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7〈5 真言事業品〉「劣慧所不堪為應彼等故兼存有相說」(CBETA, T18, no. 848, p. 54, c25-26)
[A14] (ref yinshun::vol:35;page:p878-879)
[A15] 《中論》卷3〈18 觀法品〉(CBETA, T30, no. 1564, p. 24, a5-6)
[A16] 《大智度論》卷18〈1 序品〉「諸佛法無量有若大海隨眾生意故種種說法或說有或說無或說常或說無常或說苦或說樂或說我或說無我或說懃行三業攝諸善法或說一切諸法無作相如是等種種異[8]說無智[9]聞之謂為乖錯智者入三種法門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背」(CBETA, T25, no. 1509, p. 192, a23-29)[8]〔說〕-【宮】【石】[9]聞=間【石】
[A17] 《大智度論》卷18〈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192, a29-p. 194, b1)
[A18]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6〈87 如化品〉(CBETA, T08, no. 223, p. 416, a11-14)
[A19] (ref yinshun::vol:21;page:p221)
[A20] (ref yinshun::vol:21;page:p222)
[A21] (ref yinshun::vol:21;page:p225)
[A22] 《雜阿含經》卷20「於此五欲功德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渴是名空欲」(CBETA, T02, no. 99, p. 144, c7-8)
[A23] 《雜阿含經》卷11(CBETA, T02, no. 99, p. 72, c18)
[A24] 《雜阿含經》卷21「無諍者空於貪空於恚癡空」(CBETA, T02, no. 99, p. 150, a9-10)
[A25] 《大智度論》卷18〈1 序品〉「觀真空人先有無量布施持戒禪定其心柔軟諸結使薄然後得真空邪見中無此事但欲以憶想分別邪心取空」(CBETA, T25, no. 1509, p. 194, a15-18)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