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華雨集(五)

中國佛教的由興到衰及其未來的展望[A1]

深秋風和日麗的早晨車行高速公路上漠然望著天邊浮雲心裡卻關心著身旁宏印法師所談著的佛教現況

九時出頭來到了新竹青草湖畔的福嚴精舍一年前這裡是美國佛教會所附設的譯經院而今則是真華法師和能淨法師所領導的福嚴佛學院未入大門一排青翠雄偉的龍柏樹就映入眼簾和著晴空的蔚藍直攝人心如茵的青草地上聳立著翩翩風采的一代高僧——印順法師他穿著一席玄色僧衣眼睛直望著來客卻笑容可掬地與身邊的性梵法師和明聖法師交談著性梵法師是精舍的現任住持宏印法師讚歎地對我說「導師看來還蠻健康的」我嘴裡附和著心中卻深深為中國佛教慶幸總覺得他老人家健朗一天中國佛教就輝煌一天悠悠然耳邊又響起在教內時常可以聽到的一句話現今真正能為中國佛教的未來說幾句話的非法師莫屬了

聆聽法師法音的除了性梵法師宏印法師和明聖法師之外還有新竹工業技術學院的許巍文博士許博士說遠在美國的李恒鉞博士也希望能夠聽聽導師的法音他預備把錄音帶寄到美國去臨別時許博士還特別叮嚀著這卷錄音帶要好好保存然而在這裡必須向各位道歉的是這次的錄音效果不佳底下的訪問稿漏掉了許多精彩而珍貴的片段雖然就是這些不完整的訪問記錄已足夠我們讚歎了聽了法師的法音真有「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感覺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餘年從隋唐的輝煌燦爛經宋明的守成而到今天的衰萎其中必有根本的原因正當今天中國佛教復興的時刻了解過去的輝煌守成和衰萎必定有助於未來佛教的復興與開展因此一開頭我們即首先請您說明過去中國佛教之所以輝煌燦爛的原因

中國佛教值得稱道的應該不只一宗一派像天台華嚴恢宏博大的教理研究禪宗淨土在修行方面的成就都是值得我人讚嘆的說到為什麼會有這些輝煌的業績可以從兩點來說明首先從宗教的本質來說各宗各派的成立都是建立在由修行而證得的某種體驗這不但限於禪淨這些注重修行的宗派就是台賢等注重教理開展的大德們也都是從修證而建立起他們的理論所以在《高僧傳》中賢等宗的大德們也都被稱為「禪師」而不單單是「法師」這就是所謂的「從禪出教」這種「從禪出教」的精神才能發揮宗教的真正偉大的力量所建立起來的理論也才具有生生不息的真實性這在中國是這樣在印度也是這樣

但是單單是修持還是不夠的在古代接受佛教的大多是知識份子像慧遠道安諸大師以及後來的智者法藏玄奘等大師他們之所以在教理上有那麼多殊勝的成就正因為他們對固有的中國文化有深刻的認識如此佛法與中國文化互用才開展出那麼宏偉的思想體系來不要說這些特重義學的宗派就是講究實修的禪宗淨土的大德們也是這樣例如明際的蓮池大師以及近代的印光大師他們為什麼能在佛教界有那麼大的成就這無非也是他們對傳統儒家有相當程度的認識從這一點來看知識份子的加入佛教是佛教能否輝煌的一個重要因素從各宗各派大德們的修持及世學的深刻認識中國佛教在過去的能夠輝煌可以說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

從您的分析使我們慶幸今天臺灣有大批的知識青年參與佛教的重建行列然而這是不夠的佛法浩如煙海沒有專業而長期的訓練必難登其堂奧因此我們不能坐待有成就的專家學者進入佛門而應該更主動更積極地廣設佛學研究院充實弘法人才的世學使每一個出家師父都成為學貫中西的學者這樣才可能開展出新的佛教前途其次請問佛教既然有這麼光輝的過去為什麼到後來卻漸漸衰萎只剩下禪淨二宗甚至脫離社會而被某些人視為悲觀消極的宗教

這可以從兩方面來看首先在教理方面隋唐時代天台賢首二宗已發展到很高的階段一般人學養不夠不容易完全了解這種高深博大的思想因此漸漸地各宗各派的後代弟子們都把祖師們的著作當做不可疑議不可更改的權威他們在教理上不能推陳出新只好走上圓融綜合的道路以致在思想上陳陳相因沒有批判的精神再加上印度方面沒有新的經論傳入佛教義學也就走上了衰萎的道路

另一方面宗教的本質是重實踐的只做學問的探討從宗教來說都只是第二義然而一般的信眾卻不容易把握實踐的本義經論上說修菩薩行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又說發菩提心者無量無邊而真正能夠成就的卻只有一這種真菩薩行的實踐本義對一般貪求個己解脫的眾生是難以信受的他們害怕困難的真菩薩行轉而要求簡易能行的法門於是淨等重視實修的簡易法門因此而普遍地發揚開來

然而淨土的本質是重來世重死後而不注重今生今世的實際安樂這可以稱之為「來生的佛教」而禪宗則是趨向山林靜修的「山林佛教」雖說什麼地方都可參禪但實際上所有禪宗的叢林都建立在人跡稀少的深山裡面在這種情形下重義理的宗派在多圓融少批判的思想下衰落了而禪淨這兩個盛極一時的宗派卻一個傾向山林一個傾向來生也許我們不一定要用「消極悲觀」的字眼來描寫這種畸形的佛教而實際上它的確是忽略現實脫離社會的佛教特別是在明太祖時代他受儒家的影響不讓佛教干預政治及社會事務他把所有的出家人都趕到山裡面去不讓出家人離開山林所以一般人認為佛教不問世事實際上佛教要問世事也不行你不問世事人家就攻擊你說是悲觀消極但是一旦你露出要問世事的跡象那又不得了了在這種情況下佛教自然一天天走上衰微的道路

所以修持當然是最重要的沒有修持就沒有宗教體驗沒有宗教體驗就不容易產生堅定的信仰但是奉勸淨土的行者在一心祈求往生之外也應該注重現生的實際事務要能夠學習永明延壽祖師「萬善同歸」[A2]的精神什麼事都要做一點不要荒廢世間的事務才好至於禪宗現在已經衰亡了因此也就不必去管它了我想在注重現生的實務這一方面當今的佛教徒也漸漸有所認識今後像「悲觀消極」的說法在佛教必定也會漸漸消失了

在教理方面佛教過去最輝煌的成就之一是各宗各派的「判教」判教可以說是對大小經論的消化融通有其特殊的意義然而各宗各派所判卻大相逕庭天台說法華最究竟華嚴不夠圓融華嚴則說華嚴最圓滿法華只是「同教一乘圓教」甚至天台山家山外之爭也似乎流於意氣不以立論的是否對錯為標準而以是否合乎自家思想而斷是非目前「判教」之風雖已時過境遷卻仍有許多人提倡這些請問在這諸種紛爭當中當今的佛教徒如何看待它們

簡單說判教是對佛法中各種不同說法的一種抉擇佛法中有許多不同的見解難免會有人想對全體佛法加以貫通調理使它們各安其位所以基本上判教不是抹煞別人雖然某些教法被判得較高而實際上還是承認別的教法不過在宗派的信仰上總是尊重推高自己而貶低他人所以在往返的討論當中難免發生一些小紛爭但是從世界各種思想宗教或政治的爭執來看佛法在判教上的差異只算是小小的爭執罷了隨著研究方法的革新以及隨之而來的佛教史的各種成就現代的佛教徒漸漸能夠看清佛法中之所以有各種不同學說的原因因此當今的佛教徒也比較能夠超然地欣賞古代各宗各派的判教太虛大師曾經說過各宗各派的不同說法都是適應某些時代某些地區某些信眾的思想而形成的所以它們都各有各的價值

不過在現代科學進步工業發達的時代當中現代人的想法需求必不同於古代的社會因此為了適應當前的思潮也可能產生不同的判教我們不必一定以為過去的說法都是要不得的不過我們也應該洞澈當代人的需要本著全體人類的共同趨勢提出比較能夠適應當代人的看法

那麼請問當代人需要什麼樣的佛教

太虛大師曾經依過去中國佛教的情況說了一些話過去的中國佛教徒偏重於自修而對現實世間的事務較少過問如果以後再繼續這樣下去的話中國佛教終究免不了消極悲觀之譏另一方面過去的中國佛教對天神乃至具有神力的菩薩談得較多如果以後再繼續這樣談下去的話中國佛教也難逃迷信落伍之譏所以太虛大師提倡他所謂的「人生佛教」他說每一個佛教徒都應該立足於現實人生當中以追求德行的圓滿用一句中國的老話說就是所謂的做「好人」所以大師說人成佛即成這的確把握住大乘的真精神了

但是中國佛教向來是過分迎合民間信仰的所以神話的色彩相當濃厚什麼天啦神啦對一些神秘的境界也極盡其讚美之能事這樣一來雖是「人生佛教」仍然免不了受過去包袱的拖累而抹上一層出世消極和迷信的色彩所以我就進一步提倡「人間佛教」因為釋迦牟尼佛是在人間成佛的所謂「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A3]這是佛法本有的原始思想也是大乘佛法入世的真正精神

其次從原始佛法的研究我深深體會到佛教是「法」與「律」合一的當然「法」是諸法的實相是成佛的關鍵所在但是為了得到這「法」不同的人可以結合在一起彼此互相切磋研究這就引生了「律」佛陀在世的時代依「律」而和合起來的出家人稱為「僧伽」僧伽中的個人由於團體的提攜勉勵而有更快更高的成就現在時代不太一樣了除了出家眾之外還有許多在家的修行者他們也可以組成在家的團體(像居士會)這些團體不應該只限於定期做做法會念念佛打打坐而應在組織方面加強做一些更能適應當代思潮的活動如此佛法才能夠在現時代生根茁壯

說到當代人所適合的佛教就想起當代佛教徒常有的一個問題在這工商業的繁忙社會中一個佛教徒如何修行請導師開示

談到修行方法雖然有很多但是其中有許多都是從宗教儀式轉變過來的例如禮佛拜山等等它們不過是一種外表的儀式而已我以為真正的修行還是離不開戒慧三增上學沒有這三學其他都只是外表的形式的而已不過修定修慧是不容易的在這裡讓我來介紹一個大乘初期的修行方法從各種經論看來當時的大乘行者雖然也修禪定不過他們都像《阿含經》的彌勒菩薩一樣不修深定因為修深定必會耽著於禪樂當中而成小乘所以小乘行者說證得什麼「果」而大乘則說得到什麼「忍」——柔順忍無生法忍到了無生法忍好像已經修行得很高深了但還是沒有證入實際這不是說大乘菩薩沒有能力證入而是他們不願意證入因為他們要「留惑潤生」救度眾生

其次談到修慧也就是修般若空慧這必須在現實的世俗事務當中觀空而求得勝解然後把它表現在日常的生活當中以做教化事業容易被誤解成消極的而實際上空是最積極的得空慧的勝解之後即能不怕生死輪迴的痛苦而努力地去度眾這並不是說修空慧的菩薩沒有痛苦或不知痛苦而是說他們雖有痛苦知道痛苦卻能依照空慧所顯發出來的勝解了知其如幻如化而已這些說法不但早期的般若中觀這麼說就是稍後的唯識經論也是這麼說只是方式有點改變而已所以談到適應當代思潮人心的修行法門我就想到了早期大乘的般若法門也就是《阿含經》中彌勒菩薩所示現的榜樣——不修(深)禪定不斷煩惱

總之我們應該了解生命是無限延伸的我們應該在長遠的生命之流當中時時刻刻不斷的努力不要急著想一下子就跳出這生命之流因為跳出生命之流必定脫離眾生而落入了急求解脫的小乘行所以太虛大師說他自己「無求即時成佛之貪心」[A4]真正的修行應該是無限的奉獻一切功德迴向十方眾生本著這樣的精神念佛打坐才能契入大乘的心髓

您時時提到太虛大師以及他所提倡的「人生佛教」對老一輩的大德長老們來說太虛大師的德行及其對中國佛教的貢獻都耳熟能詳然而對現在的臺灣年輕的佛教徒來說虛大師的行誼仍然相當陌生您能為我們分析一下為什麼虛大師的佛教改革運動沒有更輝煌的成就

談到太虛大師的佛教改革運動之所以受到那麼大的阻力那是理所必然的宗教改革和政治改革一樣不單單是一種思想一種理論的改革而且牽涉到整個制度的改革就制度的改革這一方面必然的會開罪當時各寺廟各叢林的既得利益者改革的呼聲愈大這些既得利益者的壓力也就愈大另一方面當時民智初開隨著宋明以來佛教的沒落當時佛教徒的知識水準相當低落他們總以為傳統的祖師所立下的教條制度如何如何圓滿偉大卻不能像大師那樣看到新時代所面臨的各種新問題在這種情形下虛大師的改革運動自然會遭到難以想像的阻力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新一代的年輕佛教徒已經具備開放的心胸前進的學養因此雖然目前沒有像虛大師那樣的偉人出來領導佛教的改革但是卻也漸漸能夠體會其苦心而走向革新之道

現在讓我們換一個話題您是目前國內在佛學研究方面最有成就的學者也是少數幾個能指出中國佛學研究方向的專家之一請問一個佛學研究者應該注意的是什麼中國佛學研究應走什麼樣的一條路

我覺得一個佛學研究者不管是走考證的路或做義理的闡發都必須以佛法的立場來研究一個佛學研究者最忌諱做各種的附會例如把佛法說成與某某大哲學家或流行的思想相似然後就沾沾自喜以為佛教因此就偉大高超了起來這種做法出自於對佛法的信心不夠才需要攀龍附鳳地附會其次一個佛學研究者應該為求真理而研究不要表現自己研究佛法的人應該抱著但問耕耘不求收穫的心情一個問題即使一輩子研究不出結果來也無所謂第三一個佛學研究者必須具備客觀的精神他的最高目標應該在找出佛法中最足以啟發人類改善社會人心的教理把佛法的真正面目真實地呈現在世人面前不要自以為佛法中什麼都好什麼都有要知道佛法只要有其不同於其他世間學問的地方那怕是微乎其微的一點點佛法仍然會永遠地流傳下去因為人們需要它

在傳統的中國佛教徒當中要研究佛法是不容易的因為他們認為佛是修行出來的那裡需要研究佛法這話雖然說得不錯卻足以造成偏差所以在寺廟裡想要做深入的研究相當不容易尤其是個人的精力時間都非常有限想要在佛學研究方面有大成就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如果一些有志於佛學研究的人能夠聚在一起互相討論切磋這樣團體式地工作我相信比較可能有成功的機會我們看看日本他們這方面的研究相當成功姑不論他們研究的方向是否正確但是他們的成果卻受到舉世的注目因此也提高了日本佛教的世界地位我們實在有向他們學習的必要

說到了日本佛學研究的興盛我就想起國內有些人士對日本佛教的歧視他們說日本佛教和中國佛教完全不同不足以效法這種說法您認為怎樣

在古代大小乘佛教的思想差異曾經爭執得互不相容而現在卻漸漸成了過去彼此也漸漸地傾向於互相容忍瞭解像泰國錫蘭這些小乘國家的出家人也慢慢地走向了社會而對經典的成立年代過程大乘佛教的信眾也在多方研究會通之下承認某些以往所不願面對的事實我想中國和日本的佛教之間也是這個樣子

中國佛教目前以淨土宗最為盛行其實日本的佛教像親鸞以及東本願寺西本願寺這一派實際上也是繼承中國本有的淨土思想日本這一派的佛教以信仰為主這正是中國兩個淨土思想中曇鸞善導這一流的說法他們不重視戒慧的有無而特重信願往生所以發展出在家人住持寺院的情形這當然和目前流傳在中國的淨土思想不完全相同目前流傳在中國的淨土思想如印光大師等是比較接近慧遠這一派的思想而慧遠大師不但信願持名還重視戒定慧的修學

中國佛教的本質是偏重修行的然而目前在修行方面有幾個大成就的在教義的研究上又比不上人家我們實在應該老實承認自己的不足好好地努力

最後是否可以請您談談您研究佛法的經過我相信這一定有助於那些有志於研究佛法的道友

最初我看了一點佛書我發現經論上所說的佛教似乎和一般寺廟或出家人所說的不太一樣所以我一直想要知道真正的佛教到底是什麼乃至為什麼眼前的中國佛教有不同於經論中所說的現象

我真正開始研究佛法是先從三論唯識入手的不過對這些經論也沒有什麼心得這也許是因為我的興趣比較廣泛看的經論也是多方面的關係所以我只能說是個「通」(泛)字並沒有對一經一論做特別深入的研究後來我又看了一些小乘的論典在四川因為法尊法師的關係也接觸了一些西藏佛教尤其是藏傳有關中後期中觀的思想因此我也開始寫了一點自己的東西緊接著我希望對初期的佛法有進一步的瞭解所以我看了早期的一些經典像《阿含經》等特別是律藏我發現律藏不僅僅是記載出家人的戒條而且對佛陀時代的佛教制度乃至稍後各派都有記載

在大乘佛法方面起初我是依論典去了解的後來我有了不同的看法有人建議我把早期的作品——《印度之佛教》重新付印我卻一直反對原因是我不滿意那本作品那本作品雖有特色因為它在印度的中觀唯識二大系之外又提出了以如來藏為中心思想的真常系但是它的參考材料卻是以論典為主的而我發現不管是小乘或大乘都是先有經後有論的例如中觀論系是依初期的大乘經而結合了北方說一切有部的思想較後的唯識論典雖尊重初期大乘經但卻是依後期大乘經結合了經部思想而成的這兩系的思想雖然不很相同卻都是依經而造論的既然這樣要說明佛教思想的變遷就不能以論為主而應以經為主這是我不同意把該書再版的原因(按該書在各方請求之下已於日前再版

另外我還發現釋迦牟尼說法的時候並沒有完整地記錄下來而是口口流傳於當時乃至稍後的弟子當中如此展轉傳誦等到以文字記載下來已不免因時因地而多少有所改變又如佛經上說到許多天文地理這都是適合於當時的常識卻未必與現在的科學相應我總以為這些天文地理都不是佛法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教義有它或沒有它都無所謂它們是否合於當代科學也無關緊要這啟發我對各種不同思想乃至不同宗派採取容忍欣賞的態度把它們看成是適應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所以原則上我對各宗各派沒有特別的偏見有人說我主張這個打倒那個實際上我只關心什麼思想才是真正佛的本懷最近我正著手寫一本有關初期大乘佛教的書(按指《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業已出版)然而年紀大了體力也漸漸衰了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完成了(訪問記錄者郭忠生)


校注

[A1] 民國六九年講
[A2] 《萬善同歸集》卷1(CBETA, T48, no. 2017, p. 958, a20)
[A3] 《增壹阿含經》卷26〈34 等見品〉(CBETA, T02, no. 125, p. 694, a4-5)
[A4] (ref taixu::vol:1;page:p444)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