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蘇建華居士
居士讀《妙雲選集》,發現問題,來函請為解答。謹答一二,希慧鑒也。
常道,對方便道說。菩薩常道,並非太虛大師創說,乃大乘法門之共軌也。大乘以成佛為宗極;菩薩發心,於歷劫生死中修行,積集廣大福慧資糧,以之利他,即以自利,展轉增廣,終乃圓成究竟佛果。此乃大乘通軌,雖法門無量,意趣則一。或願生人中、天上(非長壽天),或願生無佛法處,或生其他佛土:悲心廣運,歷劫修行,為菩薩特有之勝德,非急於自了生死者之可比。
大乘法中,有念佛法門,是易行道、方便道。龍樹菩薩《十住毘婆沙論》云:「汝言阿惟越致(不退轉)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A1]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云:「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大心)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A2]無著菩薩《攝大乘論》云:「別時意趣,謂如說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即不退)。又如說言: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A3]依印度大菩薩之開示,方便易行道,乃對初學者、根性怯弱者所設之方便,用以維護信心,免其退失大心。法門之用意在此,與一般中國人所說不同。且念佛,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通於一切佛,如多寶佛、彌陀佛。「聞釋迦牟尼,稱譽名號,善根成就,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4],出《觀世音菩薩授記經》,非念佛但指阿彌陀佛也。且念佛之念,乃繫心一境。或繫念佛功德,或繫念佛相好,或繫念佛名號,或繫念佛實相。如《大品經》云:「無所念,是為念佛。」[A5]念佛法門是易行道,然亦法門廣大。中國之念佛者,捨一切佛而專念阿彌陀佛;捨功德、相好等而專稱名號,使廣大法門狹而不廣、拘而不通!吾人應依經論所說,勿信末世人師!如自覺根性怯弱,尚不堪大心久行,則修易行方便道,如稱念阿彌陀佛等,藉此維護信心,自屬合理。如謂末法修行,非此不可,非此一法門不可,則是偏見曲說,故與經論相違!《大集經》懸記,念佛得度生死,亦是維護信心、漸度生死之意。且念佛亦多矣,何必如某大德所說!
某大德所說,專重惡業;意謂人多惡業,易墮惡道,如不能今生了脫,未來幾乎無望。此等言說,用以激勸修行則可,論理則似是而非。蓋知惡業之可畏,而不知功德之殊勝也。如求人天功德,則福報愈大,墮落之危機愈多。然佛法中,正信三寶,心期大覺,所有功德,不可與人天功德相比。學大乘人,所有功德,悉以迴向,如云:「願以此功德,迴向於一切,吾等及眾生,皆共成佛道。」一切為佛道、為眾生,則與佛及眾生有緣。來生得生人間(天上),見佛聞法,善知識之所攝持,必也功德展轉增上。佛法中之功德,豈惡業所能及!故經謂「一歷耳根,永劫不失」。經謂發菩提心者,永不失壞。雖或墮落,以菩提心善根力故,迅即解脫。若於佛法得正知見,則「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A6]。佛法,尤以大乘善根之殊勝,為難可及也!善既勝惡,又不為人天善根自誤,此所以能歷劫生死而行菩薩道也。釋迦佛初發心時,逢古釋迦佛,略申供養。以此功德,展轉增勝,乃得圓成佛道。吾人為釋迦弟子,釋迦佛之本行,豈非學佛人最佳榜樣!
太虛大師學發菩薩心,學修菩薩行,鑒於世之學佛者,大多逃空遁世,不為世間正常善業。以大乘之名,行小乘之實,故舉「人生佛教」以為勸。今既生而為人,即應不廢人生正常之善行。以此功德,迴向佛道,即是大乘行。大師逝世,或稱其上昇兜率,此亦善頌善禱之詞,非大師本人之事。稱其上昇兜率,以兜率天有彌勒菩薩。大乘經中,每有菩薩自兜率天來,智慧善根殊勝。蓋以兜率天有一生所繫菩薩,當來成佛,可以親近。又如未來彌勒下生,則生兜率天者,或隨佛下生,為佛弟子,直往菩提。以此,故俗以上昇兜率為頌也。兜率天有彌勒淨土,亦屬易行道,為心性怯弱者說。彌勒淨土,以歸依三寶,受持五戒、八齋,作福,念彌勒名號,即可往生,不必「一心不亂」。兜率天與此世界,同屬欲界,同屬散地,同在一世界之內。對此土眾生說,則往生為易,故虛大師亦曾宣說之。總之,佛法本自無諍,一切皆可貫通,惟偏執一佛、一經、一咒者,乃障法界耳!
校注
【經文資訊】《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第 29 冊 No. 29 華雨集(五)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所編輯
【原始資料】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