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序——從佛教思想看華嚴大意——[A1]
現實人間的佛法,本於釋迦如來菩提樹下的妙悟,如來自覺的聖智境界,不是一般思惟分別所能想像的。適應現實人間所能理解的,所能持行的,施設一切教化,無非是誘導人類趨向正覺的方便。釋尊的化跡、身教與言教,依法攝僧的律制,流傳在人間,但這是依於自覺聖智所流出的方便(法界等流),並不等於釋尊圓證的實際。這點,聲聞的《雜藏》經頌,已說到「若以色量我,以音聲尋我,欲貪所執持,彼不能知我(佛)」[A2]了!在聖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中,通過崇高的信仰與理想,甚深的體驗,而釋尊自證的圓滿淨德顯現出來,被稱為毘盧遮那,就是釋尊的別名。圓滿的佛德,表現於《華嚴經》中,是聖弟子本著甚深體悟而表示出來的。說到大乘的最甚深處,是真如,法界、實際的平等不二。文殊師利所說契經,已說到了一切佛(化主)平等,一切國土(化處)平等,一切(化)法平等,一切(所化)眾生平等。在佛、佛土、佛法、佛所化眾生外,《華嚴經》更說到佛教化的時劫平等,一切都平等不二而互相涉入。佛(與佛土、法、眾生、時劫)的圓滿顯示,成為學佛者的崇高理想與信仰,由此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經十地等行位,從利他中完成自利,達到自覺圓滿而無邊無盡的悲濟眾生。這被稱為普賢行願的,就是一切佛修行的歷程。〈入法界品〉的善財童子,發菩提心,學菩薩行,為學者提供了深入法界的榜樣。
《華嚴經》著重於如來的果德因行。傳到中國來之後,經由北土地論師的宏傳,發展為華嚴宗學,對平等涉入,事事無礙的玄理,有了獨到的闡揚。《華嚴經》所顯示的果德因行,當然也出於聖弟子的體會,並不等於如來圓證的實際,所以「果分不可說」。依菩薩因行而方便安立,不是為了組成偉大的理論體系,而是啟發學人來發心趣入。所以,在印度的大乘佛教,有所得於華嚴而發展的,或依「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A3];「心如工畫師,……無法而不造」[A4];「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A5],成為(釋尊所曾經說過的)染淨由心的「唯(心)識」說。或依「如來智慧,無相智慧,無礙智慧,具足在於眾生身中」[A6],成為心為如來淨因的「如來藏」說。直從眾生身心(經中或作「眾生」,或作「蘊界處」,或作「心」)中,點出迷悟,染淨根元,化導學者修學,以達轉迷啟悟,離染顯淨。印度所傳的,也許多為眾生設想,所以略於玄理,而宗重在離妄執而契入平等不二的真如。
近代學人方東美先生,以哲學家而旁及佛法,探究「華嚴」,終於對華嚴宗學,給以無上崇高的評價。楊居士政河,從方先生修學,整理方先生的講學錄音資料,也宣講華嚴宗學的勝義多年。最近將其所作有關華嚴經教、華嚴玄理的論文稿件,綜集成《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一書,印行流通。此書通過哲學的理解來發揚華嚴宗學,對誘導世間學者進入佛法領域來說,是有良好與重要德用的。在佛法的領域中,我著重於印度傳來,譯梵為華的三藏,對於後來發展而成立於中國的佛學,如臺、賢、禪、淨,都不曾深入,所以略序佛教思想史上所見《華嚴經》的大意,以表示我對華嚴的讚揚!
校注
【經文資訊】《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第 29 冊 No. 29 華雨集(五)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所編輯
【原始資料】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