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古千秋一聖僧》序[A1]
佛法東來,隋唐為盛,師宗輩出,而德業之高勝,玄奘三藏其標領也。為正法而西行,無貪性命;譯梵文為華典,無墮寸陰。譽滿中天,道重帝室。景行令德,彥悰《慈恩三藏法師傳》言之詳矣。
夫奘公少而入道,遍遊講肆;中年西行,勤求正法;晚返中夏,傳其所學。一生唯法是務,然則奘公之高勝,其唯依所學所傳而後知之。奘公自謂「遠人來譯,音訓不同,去聖時遙,義類差舛。遂使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他化不二之宗,析為南北兩道。紛紜諍論,凡數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A2];「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并取《十七地論》以釋眾疑」[A3]。是則有感於華夏佛法之紛歧,乃欲直探西方梵本,依彌勒菩薩論義為準繩,而定佛法於中正也。
《十七地論》為《瑜伽師地論》五分之一,傳彌勒之學也。源本阿含,通賅論義,普為三乘,而宏闡菩薩之正道。慨五事不具之機,空成惡取,乃依《解深密經》,說依他起有,明唯識所現。無著承其學,造三大乘論——《大乘莊嚴經論》、《攝大乘論》、《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申正義而通異說。《大乘莊嚴經論》以真如無差別說如來藏,空性清淨為如來大我,心真如為自性清淨心。《攝大乘論》則依他起性通二分,旁申一意識師。三論並說「四意趣」、「四秘密」,以善通一切法門。於「轉變秘密」,明「以欲離欲」、「二二數會」之密義。庶免依文作解,流為魔外之儔。三論之說阿賴耶識,重種子義,故傳為一能變說。得論意則善巧無乖,如隨言迷旨,有濫於真常一心之虞。世親繼起,廣釋經論,別造唯識二論:《唯識二十論》以遮外境,《唯識三十論》以明唯識。義宗《瑜伽師地論》,阿賴耶識重現行,說三能變;而後如來藏一心之說,不可得而惑也。世親弟子陳那,深究因明;經護法而傳戒賢,即奘公所師承。正宗《瑜伽師地論》,旁通因明,辨析精嚴,有非唯識初興諸論所可及者。所謂「誓遊西方以問所惑,并取《十七地論》以釋眾疑」者,即斯學也。
觀奘公之譯業,亦可以見所學。貞觀二十年,初譯《瑜伽師地論》,次及因明、唯識諸論以示所宗。永徽、顯慶之際,廣譯阿毘達磨——六足、《發智論》、《大毘婆沙論》、《俱舍論》、《順正理論》諸論,以見由小入大之跡。顯慶四年,乃依護法義,兼取《唯識三十論》諸家之釋,出《成唯識論》,集唯識學之大成;而奘公所學所傳,於焉大備。後譯《大般若經》,出眾人所請,非所宗也。《成唯識論》成立別有阿賴耶識,五教依於大經,十理並探阿含;經說心性本淨,依心空理所顯真如,或約心體非煩惱說;如來四智菩提,生滅而非常住。宗《瑜伽師地論》而詳唯識,法義純淨,而常心、真我、欲為方便之說遠矣!
奘公所譯,文則一身備通華梵,故得精審允正,非餘譯所及。義則宗本《瑜伽》,大成唯識,傳西元七世紀初那爛陀寺之顯學。廣譯阿毘達磨論,於法義之演化,史跡可尋。奘公所譯,每獨備於中華,可謂中國佛教之寶矣!
光中法師住玄奘寺,發願精校《慈恩三藏法師傳》,並以有關史事為附編,欲以發揚奘公之盛德也。問序於予,自慚昔於斯學,薄致聞思,雖欽仰無已,而以志存通學,不及精研。今則義多廢忘,文思蹇澀,又何足以光斯編!謹敘奘公所學所傳之勝義所在,用申讚慕之情云耳!民國七十四年五月,印順序於華雨精舍。
校注
【經文資訊】《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第 29 冊 No. 29 華雨集(五)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所編輯
【原始資料】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