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華嚴經合論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六十二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十

【經】佛子菩薩住此地入菩薩善觀擇三昧善擇義三昧最勝慧三昧分別義藏三昧如實分別義三昧善住堅固根三昧智慧神通門三昧法界業三昧如來勝利三昧種種義藏生死涅槃門三昧入如是等具足大智神通門百千三昧淨治此地是菩薩得此三昧善治淨方便慧故大悲力故超過二乘地得觀察智慧地

【論】第五佛子[A1]已下一段有七行半經明十種善擇三昧分釋義中分為兩段一佛子菩薩住此地[A2]已下至淨治此地有五行半經明得十種三昧分二是菩薩得此三昧[A3]已下至智慧地有一行半經明得十大三昧超過二乘地分此應云超過三乘地為此是學三乘人等共譯此經不善知教意但云超過二乘不云超過三乘若也但超二乘者如此經頌云一切世間羣生類尠有欲求聲聞道求緣覺者轉復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為甚難若此地但超過二乘者此四乘義若為安置何得一部經義前後義意不相貫通只為三乘之種智迷誤題聖旨後有善達君子無依此言應云超過三乘不可云二乘也經云菩薩住此地入菩薩善觀擇三昧者明此位菩薩入觀擇諸三昧次第是色界定是無色界定是聲聞是緣覺是三乘定一乘定善擇義三昧者明善簡擇世間義出世間義是正義是邪義最勝慧三昧者是一乘佛慧故分別義藏三昧者是小乘藏是大乘藏是一乘藏如實分別義三昧者如實知諸法不妄解故善住堅固根三昧者無退轉故智慧神通門三昧者以此智慧能起種種神通法門故法界業三昧者心境動止無不真故如來勝利三昧者無心無思智隨三世教化眾生而無往來之相故種種義藏三昧者都含萬法無不達也生死涅槃三昧者明以涅槃常寂滅法而有生死常以生死以為涅槃二俱無體性故寂用一真故無我無人智能隨俗利羣生故[A4]已下總結如文自具

【經】佛子菩薩住此地善淨無量身業無相行善淨無量語業無相行善淨無量意業無相行故得無生法忍光明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初地來所有無量身語意業豈不超過二乘耶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彼悉超過然但以願求諸佛法故非是自智觀察之力今第七地自智力故一切二乘所不能及譬如王子生在王家王后所生具足王相生[A5]已即勝一切臣眾但以王力非是自力若身長大藝業悉成乃以自力超過一切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初發心時以志求大法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今住此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過一切二乘之上

【論】第六佛子菩薩[A6]已下一段有十二行半經明從初地來所有三業勝二乘分釋義中分為五段一佛子菩薩住此地[A7]已下至法忍光明有兩行半經明此地菩薩無量身語意業皆無相行分二解脫月[A8]已下至超過三乘耶可兩行經是解脫月起問分三金剛藏[A9]已下至一切三乘所不能及有兩行半經是金剛藏菩薩答所問分四譬如[A10]已下至自力超過有兩行半經明舉喻況說分五一切菩薩[A11]已下至出過一切三乘之上可三行經明此地菩薩是自力超過三乘非是初地[A12]已來志求大法超過故[A13]已上十二行半經意明此地菩薩無量身語意業自力超過三乘智外修空但行六度菩薩及聲聞緣覺折伏煩惱現行不生得變易生死於他方或云上方別有十地菩薩淨土如是三乘皆是如來權時且免麤苦方便安立非如此教依智發心即此娑婆便為淨國華藏世界等徧虗空淨穢含容一塵多剎無有彼此往來等見翻經之眾未詳佛意誤題聖旨云超二乘後有學徒勿從此失又明從初地[A14]已來至第六地是志求大法及願力超過非是自力過也此第七地明自力超三乘故如文自明

【經】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常行身語意業勤求上道而不捨離是故菩薩雖行實際而不作證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何地來能入滅定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從第六地來能入滅定今住此地能念念入亦念念起而不作證故此菩薩名為成就不可思議身語意業行於實際而不作證譬如有人乘船入海以善巧力不遭水難此地菩薩亦復如是乘波羅蜜船行實際海以願力故而不證滅

【論】第七段有九行半經明此地遠離有無行常行身語意業常入滅定而不作證分釋義中分為五段一佛子菩薩[A15]已下至雖行實際而不作證有兩行半經明不住無行常行三業不證涅槃分二解脫月[A16]已下至能入滅定有一行經是解脫月起問分三金剛藏菩薩言[A17]已下至而不作證故可兩行經明此位及第六地菩薩能入滅定而不作證分四此菩薩[A18]已下至行於實際而不作證有一行半經明此位菩薩三業不思議不取證寂滅分五譬如有人[A19]已下至而不證滅有兩行半經明舉乘船入海不遭水難喻分自第六地[A20]已來及七地菩薩入滅定者非如上界四禪四空息想證滅亦非如羅漢厭苦修空隨空性滅悲智不生如太虗空更無所作乃至經劫不覺頭上擊鼓不復聞聲亦有化火自焚入變易生死亦非如緣覺觀十二緣空順空想滅悲智不生亦非如權教菩薩㭊法明空隨空任理性自無生以本願力并修六度麤識[A21]已無細識猶在隨願力故生於淨土或云報土在於色界[A22]已上出過三界之身為心有依止淨業為緣所有生處還有依止如此一乘中十住第六住心如海幢比丘於經行道側結跏趺坐離出入息隨其身分對現色身起化如雲徧周剎海此約根本普光明智自體寂用無限法界之門不同三乘皆有業果報生依止處所設為化事皆有分限如此十地第六地即以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力明[A23]已能守護心城非定亂所攝所行世事是同事所須非自業有故七地是有用有開發如前三空而起行故是故善財此位中知識號開敷樹華明三空恒開發行華也是故從第六地[A24]已來能入滅定即十住第六住以海幢比丘為樣自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每第六心總例然設不入定者即但明十住海幢為體餘後是海幢中大用餘意如經自明[A25]已上一段明不證涅槃門

【經】佛子此菩薩得如是三昧智力以大方便雖示現生死而恒住涅槃雖眷屬圍遶而常樂遠離雖以願力三界受生而不為世法所染雖常寂滅以方便力而還熾然雖然不燒雖隨順佛智而示入聲聞辟支佛地雖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境界雖超魔道而現行魔法雖示同外道行而不捨佛法雖示隨順一切世間而常行一切出世間法所有一切莊嚴之事出過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及非人帝釋梵王四天王等之所有者而不捨離樂法之心

【論】第八段有十一行經明以方便示入生死一切諸道而住佛法分釋義云以滅定方便起十種示現出過於世不捨樂法之心如經云雖然隨順佛智而示現入聲聞辟支佛地者明二乘人得果之後厭患其所受父母分段胎生之身自化其火自焚其身入變易生死身餘如文自明下云天者[A26]已上欲界色界無色界天龍者是世間諸龍夜叉者此云苦活或曰伺察或云捷疾乾闥婆者此曰食香或曰尋香此香神設樂求食阿脩羅者此是天趣所攝此云無天妙樂迦樓羅者此云悲苦聲以食龍在嗉中猶活有悲苦聲亦為寶翅鳥緊那羅此曰疑神頭上有角人見生疑為人耶為非人耶摩睺羅伽者此云胷腹行此是諸畜是同龍輩古云大蟒神人及非人非人是鬼類帝釋此云能主梵天王是初禪王梵者淨也以過欲界名為淨王明此位菩薩能徧同其類引之修學菩提福智而無樂著故云不捨樂法之心餘如文自具又明自忻後地未滿須當勤心樂法也

【經】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住遠行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於彼佛所以廣大心增勝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於佛所恭敬聽法聞[A27]已受持獲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於諸佛所護持正法常為如來之所讚喜一切二乘所有問難無能退屈利益眾生法忍清淨如是經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增勝譬如真金以眾妙寶間錯莊嚴轉更增勝倍益光明餘莊嚴具所不能及菩薩住此第七地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慧力轉更明淨非是二乘之所能及佛子譬如日光星月等光無能及者閻浮提地所有泥潦悉能乾竭此遠行地菩薩亦復如是一切二乘無有能及悉能乾竭一切眾生[1]識惑泥潦此菩薩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七遠行地菩薩住此地多作自在天王善為眾生說證智法令其證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百千億那由他三昧乃至示現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論】第九段有二十九行半經明此位菩薩以願力見佛廣多及受職分釋義中分為五段一佛子菩薩[A28]已下至餘莊嚴具所不能及有十二行半經明此遠行地得見多佛及供養聞法轉增勝分二菩薩住此第七地[A29]已下至一切眾生識惑泥潦有五行半經明三乘之所不過分三此菩薩[A30]已下至七遠行地有兩行半經明此地所修行門分四菩薩住此地[A31]已下至一切智智依止者有五行經明此位菩薩受職堪為眾生依止求智分五此菩薩若發勤精進[A32]已下有四行半經明此位菩薩以自精進力及願所得法門三昧眷屬之量分如鍊真金轉明淨喻第六地[A33]已前但明鍊治磨鎣轉令明淨者為加戒定慧四念觀十二緣觀等淨治智地令此地善入世間方便示現種種眾生行皆能同事教化眾生故明以種種眾妙寶間錯莊嚴明以淨妙之智嚴種種眾行以種種眾行而莊嚴智地互相顯發更增明淨意明此地以普光明智用嚴萬行以世間利益眾生之行起智用自在彰智更明故智不對萬行而明者智無大[1]師即三乘是也萬行不得智而行者即有限礙即人天外道善行故餘文如經自具

【經】

第一義智三昧道  六地修行心滿足
即時成就方便慧  菩薩以此入七地
雖明三脫起慈悲  雖等如來勤供佛
雖觀於空集福德  菩薩以此昇七地
遠離三界而莊嚴  滅除惑火而起𦦨
知法無二勤作業  了剎皆空樂嚴土
解身不動具諸相  達聲性離善開演
入於一念事各別  智者以此昇七地
觀察此法得明了  廣為羣迷興利益
入眾生界無有邊  佛教化業亦無量
國土諸法與劫數  解欲心行悉能入
說三乘法亦無限  如是教化諸羣生
菩薩勤求最勝道  動息不捨方便慧
一一迴向佛菩提  念念成就波羅蜜
發心迴向是布施  滅惑為戒不害忍
求善無厭斯進策  於道不動即修禪
忍受無生名般若  迴向方便希求願
無能摧力善了智  如是一切皆成滿
初地攀緣功德滿  二地離垢三諍息
四地入道五順行  第六無生智光照
七住菩提功德滿  種種大願皆具足
以是能令八地中  一切所作咸清淨
此地難過智乃起  譬如世界二中間
亦如聖王無染著  然未名為總超度
若住第八智地中  爾乃踰於心境界
如梵觀世超人位  如蓮處水無染著
此地雖超諸惑眾  不名有惑非無惑
以無煩惱於中行  而求佛智心未足
世間所有眾技藝  經書詞論普明了
禪定三昧及神通  如是修行悉成就
菩薩修成七住道  超過一切二乘行
初地願[2]成此由智  譬如王子力具足
成就甚深仍進道  心心寂滅不取證
譬如乘船入海中  在水不為水所溺
方便慧行功德具  一切世間無能了
供養多佛心益明  如以妙寶莊嚴[3]
此地菩薩智最明  如日舒光竭愛水
又作自在天中主  化導羣生修正智
若以勇猛精進力  獲多三昧見多佛
百千億數那由他  願力自在復過是
此是菩薩遠行地  方便智慧清淨道
一切世間天及人  聲聞獨覺無能知

【論】第六段中有四十二行頌重頌前法分如文自具

第八不動地將釋此地五門如前一釋地名目者此地何故名不動地明此位菩薩於處世間智不須功用神智思量不思不為而智隨萬有通化無方名為不動地二明此地行何行門者此地行願波羅蜜為此地智增以智體本淨以願興行轉更自在若不以願起智恐還同二乘以願防之不令滯淨至此地[A34]已法合得諸佛三加七種勸令念本願起生智用任運能起廣大慈悲便能成無作智悲任用圓滿前第七成入世間中有行有開發此地成有行有開發中無行無開發任智用滿大悲故仍於後善慧未自在故又以任運智慧增明非待作意故三善財表法者善財於此行中所見善知識在此道場中者明八地稱理入真智稱無作契會中義故云在此道場中明智契中道名之為中理無彼此我人自他名之為道場此善知識號大願精進力救護一切眾生者明此位中方能赴其本願救生無限為表第七地隨悲修智者難成故此位隨智行悲濟物廣大易成故為智體徧周十方對現隨眾生廣狹故如響應聲無心而與一切眾音合故其智無思與等虗空界法界一切眾生所樂心合而以利之而無我所而無作者是故以夜天號大願精進力救護一切眾生坐普現一切宮殿摩尼王藏師子之座者明大慈悲普覆一切眾生為宮以智對現利生為殿智無染淨為摩尼隨居染淨而無功而廣救眾生名之為王故普現法界國土摩尼寶網彌覆其上者表智境普含隨根設教名之為網以智無體能現眾法而無作者名曰摩尼此明約智用利生所報依果觀因知果舉果勸因故乃至廣如經說明此八地教門是所修行之法夜天名大願精進力是行行之人四明於三界中此地得何解脫者明得智用利物徧周恒無功而解脫明從初地[A35]已來至於七地有為無為皆有修學此八地二行[A36]已終如菩薩行中此地功畢諸佛十力十八不共自在十地方終五隨文釋義者二義如前一長科經意者於此八地約分十二段長科

【經】

是時天王及天眾  聞此勝行皆歡喜
為欲供養於如來  及以無央大菩薩
雨妙華幡及幢蓋  香鬘纓絡與寶衣
無量無邊千萬種  悉以摩尼作嚴飾
天女同時奏天樂  普發種種妙音聲
供養於佛并佛子  共作是言而讚歎
一切見者兩足尊  哀愍眾生現神力
令此種種諸天樂  普發妙音咸得聞
於一毛端百千億  那由他國微塵數
如是無量諸如來  於中安住說妙法
一毛孔內無量剎  各有四洲及大海
須彌鐵圍亦復然  悉見在中無迫隘
一毛端處有六趣  三種惡道及人天
諸龍神眾阿脩羅  各隨自業受果報
於彼一切剎土中  悉有如來演妙音
隨順一切眾生心  為轉最上淨法輪
剎中種種眾生身  身中復有種種剎
人天諸趣各各異  佛悉知[A37]已為說法
大剎隨念變為小  小剎隨念亦變大
如是神通無有量  世間共說不能盡
普發此等妙音聲  稱讚如來功德[A38]
眾會歡喜默然住  一心瞻仰欲聽[1]

【論】第一是時天王及天眾[A39]已下至一心瞻仰欲聽法有二十二行頌明諸天聞法興供歎佛神德分

【經】

時解脫月復請言  今此眾會皆寂靜
願說隨次之所入  第八地中諸行相

【論】第二時解脫月[A40]已下兩行頌明請說八地分

【經】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善清淨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眾生入無量智道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無性為性初中後際皆悉平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虗空入一切法如虗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

【論】第三爾時[A41]已下一段有十行經明修第八地向入無生法忍分第二隨文釋義者經云入一切法如虗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者明初地[A42]已來至七地是順無生忍八地方得無生忍八地[A43]已前有為無為皆有覺觀修學至此八地二行方終自餘文義如文自明

【經】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離諸諠諍寂滅現前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悉皆止息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不動地即捨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渡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1]覺寤既[*]覺寤[A44]已所作皆息菩薩亦爾見眾生身在四流中為救渡故發大勇猛起大精進以勇猛精進故至[2]此不動地既至此[A45]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現前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煩惱皆不現前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此菩薩摩訶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

【論】第四佛子菩薩成就此忍[A46]已下有十七行經明此位菩薩入無功用分釋義中分為四段一佛子菩薩[A47]已下至皆悉止息有五行半經明入第八不動地離一切想寂滅現前二乘滅定所不及分二菩薩摩訶薩[A48]已下至二行相行悉不現前可八行經明自初地[A49]已來方便功終無功二行不現前分三佛子[A50]已下至皆不現前可兩行經明舉生梵世欲界煩惱不現前喻分四此菩薩摩訶薩[A51]已下一行半經明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前分經云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者為二乘是厭有證無不同有無二行滿任無作功離諸諠諍寂滅現前有無二諍功[A52]已滿故無有諍故五地世技達六地三空智慧終七地大悲諸行滿八地任運無功智自在大化利生故無作者故經云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者約小況大如比丘得出三界定無三界心但隨淨定力以出三界妙淨意化現神通其通有六一身通二天耳通三天眼通四宿命通五他心通六漏盡通如是二乘六通與淨土菩薩名數相似但通用廣狹不同二乘神通變化不得徧他方佛土淨土菩薩神通得往他方淨土一乘菩薩神通十方佛剎眾生剎總納於毛孔三乘以漏盡通為證一乘菩薩雖離諸欲不以漏盡通為證三乘六通皆有限量一乘十通無限如下十通品自明如淨名經云雖行六通而不盡漏以智自在不同小果三乘通皆有往來如三乘經云我欲還歸本土等是一乘菩薩所有神通依理智印性自徧周等虗空界應物施為無有去來中邊之性所以一乘菩薩不證漏盡通者為以明處智境界不見漏性及以無漏有取有捨萬法性自法界故以智自在故攝生行徧故不同三乘有忻厭取捨故是故今此以小況大喻如下以夢況法喻者明初地至七地有學有修如夢所作未寤八地如夢[A53]已覺故萬事總無任用從智以智自在號智為王自餘如文自明

【經】佛子此地菩薩本願力故諸佛世尊親現其前與如來智令其得入法流門中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應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復放捨於此忍門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觀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眾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又善男子汝觀我等身相無量智慧無量國土無量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淨音聲亦無有量汝今宜應成就此事又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無生無分別善男子如來法明無量入無量作無量轉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應修行成就此法又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量法種種差別悉應如實通達其事佛子諸佛世尊與此菩薩如是等無量起智門令其能起無量無邊差別智業佛子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以諸佛與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門故於一念頃所生智業從初發心乃至七地所修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分亦不及一如是阿僧祇分歌羅分算數分譬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佛子是菩薩先以一身起行今住此地得無量身無量音聲無量智慧無量受生無量淨國教化無量眾生供養無量諸佛入無量法門具無量神通有無量眾會道場差別住無量身語意業集一切菩薩行以不動法故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於海多用功力若至海[A54]已但隨風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於未至其未至時設經百歲亦不能及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積集廣大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於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經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論】第五佛子此地菩薩[A55]已下一段有四十行半經明此位入無功用[A56]已諸佛以十種勸發加持分釋義中約分十二段一佛子此菩薩[A57]已下至於此忍門有五行半經是十方諸佛現加勸修諸如來十八不共法分二又善男子[A58]已下至汝當愍如是眾生有兩行半經是諸佛勸歎得無生忍念度煩惱惡覺眾生分三又善男子汝當憶念[A59]已下至智慧之門有兩行經是諸佛勸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眾生分四又善男子[A60]已下至得此無分別法有兩行半經明諸佛勸不住法性分五又善男子汝觀我等身相[A61]已下至成就此事有兩行半經是諸佛加勸令修福德智慧說法音聲分六又善男子[A62]已下至成就此法有三行半經明諸佛勸修無量法明分七又善男子[A63]已下至通達其事有兩行經是諸佛勸修種種差別如實通達其事分如上二十行半經總有三加七勸三加者一諸佛現身二與智三言讚善哉善哉及與摩頂七勸者如上科文作七段是也八佛子諸佛世尊[A64]已下至差別智業有兩行經明諸佛以七勸三加令起差別業分九佛子[A65]已下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有七行經明[A66]已得起智門超前初發心不可比對分十何以故[A67]已下至以不動法故有五行經明得無量身語意業分十一佛子[A68]已下至設經百歲亦不能及有三行經明舉喻況乘船至海速疾超過百歲分十二佛子[A69]已下至不能及有四行經明乘一乘船至此無功行海分如是勸加從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一一位初首皆諸佛勸歎加持說法者令說法故至此八地三加七勸明自修行者明自行無功所得及故於此地中法爾智現諸佛加持法相應故堪領受一切諸佛廣大法故如世帝王德備即鳳翔麟應是德所感也明此八地無功智現即十方諸佛感應是法爾合然故經云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法者明此地得無生忍非如第六七地[A70]已前順忍故此忍第一順諸佛法者明此無生忍是諸佛本體智性故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者即處非處力等及四無畏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者明勸昇進如來自在不令住在無功用中十八不共者一無有悞失二無卒暴音三無忘失念四無不定心五無種種想六無不擇捨七志欲無退八精進無退九念無退十定無退十一慧無退十二解脫無退十三一切身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十四一切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十五一切意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十六知過去世無著十七知未來世無著十八知現在世無著四無畏者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說障道無畏四說盡苦道無畏十力如先[A71]已明如汝雖得是寂滅解脫[A72]已下勸令念未得眾生令念本願普大饒益[A73]已下通有三加七勸如文自明以此七勸令起無量差別智業如歌羅分者此云豎㭊人身上一毛為百分中一分或曰為十六分之一分以西域十六升為一斗所謂此地起智昇進不可以前地法能比對少分故優波尼沙陀分者優波此云近也沙陀云對明此地起智利物之廣大前地設經百千億不可數劫所作利益亦不比竝此之少許微毫之益故為明前地以益劣故以此地起無限化身之益故餘如文自具[A74]已上一段以明三加七勸安立法則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第八位中大勢共同總明十住初心一念入道生如來智慧家時一切法總具防之然法須安立次第昇進不滯諸行故令諸始發心者知軌度故從初發心興大願故令大悲智而與法身齊昇進故設教前却學者一時智有迷悟淺深自露以智境界非有前後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六十二

音切

(郎到切)

(渠列切)

(普班切)

(五故切)

(莫閉切)

(七各切)

(於良切)

(許元切)

(息淺切)

(蘇即切)

(疾葉切)

(相使切)

(素音)

(昇志切)

(莫朗切)

(於芥切)

(尺革切)

(古孝切)


校注

[0421001] 識宋南北藏作諸 [0422001] 師異作用 [0422002] 成宋論作故 [0422003] 光異作金 [0423001] 說宋論作法 [0424001] 覺寤宋論作𭔏 [0424002] 宋論無此字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已【CB】巳【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A23] 已【CB】巳【卍續】
[A24] 已【CB】巳【卍續】
[A25] 已【CB】巳【卍續】
[A26] 已【CB】巳【卍續】
[A27] 已【CB】巳【卍續】
[A28] 已【CB】巳【卍續】
[A29] 已【CB】巳【卍續】
[A30] 已【CB】巳【卍續】
[A31] 已【CB】巳【卍續】
[A32] 已【CB】巳【卍續】
[A33] 已【CB】巳【卍續】
[A34] 已【CB】巳【卍續】
[A35] 已【CB】巳【卍續】
[A36] 已【CB】巳【卍續】
[A37] 已【CB】巳【卍續】
[A38] 已【CB】巳【卍續】
[A39] 已【CB】巳【卍續】
[A40] 已【CB】巳【卍續】
[A41] 已【CB】巳【卍續】
[A42] 已【CB】巳【卍續】
[A43] 已【CB】巳【卍續】
[A44] 已【CB】巳【卍續】
[A45] 已【CB】巳【卍續】
[A46] 已【CB】巳【卍續】
[A47] 已【CB】巳【卍續】
[A48] 已【CB】巳【卍續】
[A49] 已【CB】巳【卍續】
[A50] 已【CB】巳【卍續】
[A51] 已【CB】巳【卍續】
[A52] 已【CB】巳【卍續】
[A53] 已【CB】巳【卍續】
[A54] 已【CB】巳【卍續】
[A55] 已【CB】巳【卍續】
[A56] 已【CB】巳【卍續】
[A57] 已【CB】巳【卍續】
[A58] 已【CB】巳【卍續】
[A59] 已【CB】巳【卍續】
[A60] 已【CB】巳【卍續】
[A61] 已【CB】巳【卍續】
[A62] 已【CB】巳【卍續】
[A63] 已【CB】巳【卍續】
[A64] 已【CB】巳【卍續】
[A65] 已【CB】巳【卍續】
[A66] 已【CB】巳【卍續】
[A67] 已【CB】巳【卍續】
[A68] 已【CB】巳【卍續】
[A69] 已【CB】巳【卍續】
[A70] 已【CB】巳【卍續】
[A71] 已【CB】巳【卍續】
[A72] 已【CB】巳【卍續】
[A73] 已【CB】巳【卍續】
[A74]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