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華嚴經合論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四十二

兜率天宮偈讚品第二十四

【論】將釋此品三門如前第一釋品名目者明以金剛幢等十菩薩各從異佛剎來處兜率天宮至如來所各化作妙寶師子之座[A1]已各以十迴向法門因果而偈讚之故名偈讚品異佛剎者從十行中來入十迴向第二釋品來意者此品為欲成十迴向中因果法門故須此品來也第三隨文解釋中義分為二第一長科經意第二隨文釋義一長科經意者於此一品大意前後總作十一段長科

【經】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萬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從萬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來詣佛所其名曰金剛幢菩薩堅固幢菩薩勇猛幢菩薩光明幢菩薩智幢菩薩寶幢菩薩精進幢菩薩離垢幢菩薩星宿幢菩薩法幢菩薩所從來國謂妙寶世界妙樂世界妙銀世界妙金世界妙摩尼世界妙金剛世界妙波頭摩世界妙優鉢羅世界妙栴檀世界妙香世界各於佛所淨修梵行所謂無盡幢佛風幢佛解脫幢佛威儀幢佛明相幢佛常幢佛最勝幢佛自在幢佛梵幢佛觀察幢佛其諸菩薩至佛所[A2]已頂禮佛足以佛神力即化作妙寶藏師子之座寶網彌覆周帀徧滿諸菩薩眾隨所來方各於其上結加趺坐其身悉放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清淨光明此無量光皆從菩薩清淨心寶離眾過惡大願所起顯示一切諸佛自在清淨之法以諸菩薩平等願力能普救護一切眾生一切世間之所樂見見者不虗悉得調伏其菩薩眾悉[A3]已成就無量功德所謂徧遊一切諸佛國土無所障礙見無依止清淨法身以智慧身現無量身徧往十方承事諸佛入於諸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自在之法住於無量一切智門以智光明善了諸法於諸法中得無所畏隨所演說窮未來際辯才無盡以大智慧開總持門慧眼清淨入深法界智慧境界無有邊際究竟清淨猶若虗空如此世界兜率天宮諸菩薩眾如是來集十方一切兜率天宮悉有如是名號菩薩而來集會所從來國諸佛名號亦皆同等無有差別爾時世尊從兩膝輪放百千億那由他光明普照十方盡法界虗空界一切世界彼諸菩薩皆見於此佛神變相此諸菩薩亦見於彼一切如來神變之相如是菩薩皆與毗盧遮那如來於往昔時同種善根修菩薩行悉[A4]已悟入諸佛自在甚深解脫得無差別法界之身入一切土而無所住見無量佛悉往承事於一念中周行法界自在無礙心意清淨如無價寶無量無數諸佛如來常加護念其與其力到於究竟第一彼岸恒以淨念住無上覺念念恒入一切智處以小入大以大入小皆得自在通達無礙[A5]已得佛身與佛同住獲一切智從一切智而生其身一切如來所行之處悉能隨入開闡無量智慧法門到金剛幢大智彼岸獲金剛定斷諸疑惑[A6]已得諸佛自在神通普於一切十方國土教化調伏百千萬億無數眾生於一切數雖無所著善能修學成就究竟方便安立一切諸法如是等百千億那由他不可說無盡清淨三世一切無量功德藏諸菩薩眾皆來集會在於佛所因光所見一切佛所悉亦如是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論】一從爾時佛神力故[A7]已下至而說頌言五十二行經明金剛幢等十菩薩眾十方來集彰因示果不二分於此分中義分為十段一爾時佛神力故[A8]已下至來詣佛所是諸眾來集分二其名曰[A9]已下至法幢菩薩舉所來十菩薩名號分三所從來國[A10]已下至妙香世界是諸菩薩所從來國土分四各於佛所淨修梵行[A11]已下至觀察幢佛舉本所事佛之號分五其諸菩薩[A12]已下至無量功德有八行經明諸來菩薩化座而坐放光顯德饒益分六所謂[A13]已下至猶若虗空有七行經明諸來菩薩見無依止清淨法身智慧徧遊十方事佛自在無礙分七如此世界[A14]已下至無有差別明都結十方同此來集分八爾時世尊[A15]已下至神變之相明如來放光所在普照十方彼此大眾皆相見分九如是菩薩[A16]已下至皆來集會有十六行經明諸來菩薩往因同佛善根至法究竟自在分十在於佛所因光所見[A17]已下至頌有兩行經明都結十方同此世界菩薩集會分第二隨文解釋者於此五十二行經約立十門一明十方菩薩所來之法二釋菩薩名下之義三釋十世界之所表四釋十佛名號之因果五釋十菩薩來至佛所所化之座體六釋菩薩身光之因七明菩薩所得何法而能自在化滿十方八釋如來放光處所表法九明諸來菩薩眾海從誰發心十明隨位進修因果一明菩薩所來之法者經云一一各與萬佛剎微塵數者為明昇進之法智之知見勝前位故十住云百十行云千十迴向云萬俱從萬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來詣佛所者明迷法云外世界智達名來詣佛所云萬佛剎微塵數者是迷悟之數也二釋菩薩名下之義者其名曰金剛幢菩薩者菩薩前[A18]已釋訖金剛幢者明堅固不動義前十行位菩薩名林表行覆蔭廣多義故此位菩薩以幢為稱者明大悲之行處生死大海能摧破一切眾生煩惱自智無傾動故十行明以行[1]自卑和怨義十迴向明大智堅強隨悲破怨自在義此約檀度行堅固幢菩薩者此大悲為戒體故勇猛幢菩薩者此約大悲為忍是勇猛義光明幢菩薩者此約大悲為精進之體長處生死之夜以智發明故智幢菩薩者此位大智於生死之中恒明常破闇故以為定體寶幢菩薩者明以大悲大智慧善施教網名為寶幢明教可貴故非世寶也精進幢菩薩者此位是第七方便行善能知根同事處俗不迷同塵不污是精進幢義故離垢幢菩薩者此是第八願波羅蜜自無生死以智隨願利生故常無垢也星宿幢菩薩者此力波羅蜜法王位成差別智明善知眾根猶如星宿大小皆明法幢菩薩者此位是智波羅蜜善安立諸法無能摧破者是法幢義故此[A19]已上是能行行之人三釋世界名者所從來國謂妙寶世界明以妙法普施含生是可貴義世界名妙樂者明大悲為戒處生死利眾生令得大樂妙銀世界者明以法身理智以成忍體猶如白銀柔耎明淨妙金世界者明精進利俗無有勞倦不虧真理黃中致福悉皆金色也妙摩尼世界者明法性自淨用而無垢自在以為定體故妙金剛世界者明無性妙慧能破虗妄不自壞故妙波頭摩世界者是赤蓮華也明此以大悲方能同色香而無染故妙優鉢羅華世界者青蓮華色也第八以智隨悲之行清潔不汙以青蓮華色處泥不汙以用表之妙栴檀世界者以此法師位成說法香也妙香世界者明此位大智大悲隨位功終以無依無作之妙智而滿十方無來去智法音隨徧無有形故但云妙香不云形類表勝前有跡故此[A20]已上十世界名是此十迴向位行中之法故言妙世界者是隨生死教化眾生理智妙用也世間以土地山河為世界智仁以智德妙用為世界四攝十佛名號因果者經云各於佛所淨修梵行者明隨位進修加行佛果即如下十箇佛是所謂無盡幢佛者明此十迴向大悲之位所施無盡以成佛果之號其施如下迴向品自明風幢佛者明巽為風為白淨為言說為赤為日為明為白淨即如風無形色而香臰悉吹皆令淨故又巽為鷄知時而鳴故像知根而垂教也上值天門開眾善也巽為[A21]已盛陽之始也定是非之時也明齋戒法則之時故巽為言說為口為面門談眾善也能治辛丑丑為小男以眾言說化童蒙也以此言之風幢佛是此戒波羅蜜之風化果號也解脫幢佛者是忍位中果也忍力[A22]已成無不解脫此是西方兌為卑下義威儀幢佛此主北方佛果共信位中北方威儀智佛同號此主北方師範位也以威儀庠序以接童蒙故以約行為果號明相幢佛此與十信位東北方明相智佛同號故明約坎為所治丑為信心寅為契理始明借方表法也主丑為山山為不動不動即靜靜能發明明禪之始也入定之始正慧開敷以十迴向之位不離十信所信之法於彼法上以為安立此明十迴向之定體能發大悲利俗之明慧故如常幢佛與十信中第六究竟智佛亦相似總約隨位昇進波羅蜜上立佛果號之名總不離十信所信果一如善財至彌勒佛果還指善財見文殊者是也明文殊是啟蒙信果之位發行進修不離舊跡今文殊菩薩住清涼山是此閻浮一境之東北主艮位表啟蒙發明之首故故為童子菩薩以實言之本是十方諸佛無性理之妙慧成佛莫不由之此門即一切眾生盡有迷理自惑而不見若悟理者現行分別是也以定照之方明故艮為止也自餘准例隨名會位知之五釋諸菩薩來所化座之體者經云化作[1]妙寶師子之座以法寶利生教行網故以寶網彌覆座上十信位中座體約果成名以寶蓮華藏為體十住位中約得如來智慧大悲而成體即以毗盧遮那藏為體即師子座號毗盧遮那藏十行位中以行淨離垢師子座即以蓮華藏為體十迴向位明大悲處生死設教行普該萬法不拘一法故座體直以寶為名不限色類以教行徧周而漉眾生故座有寶網彌覆其上六釋菩薩身光者明此位菩薩以大悲行處世利物任智慧而照眾生即淨光恒照七明菩薩得何法而自在者經云見無依止清淨法身以智身現無量故是明見法無依止性一切無明便為妙用智慧即能通化無方八釋如來放光處所表法者明十信足下輪中放光以信為初如十住足指端明入聖位之初十行足趺明依聖性法身起行十迴向即於膝上放光者明表法光明以膝者人之坐起迴旋卷舒自在之所由也明此迴向位法門是迴真處俗解脫無染之大智以悲願利生處生死而恒涅槃處涅槃與生死無礙自在以放光處表之十地眉間表中道果光也九明諸菩薩從誰發心者皆於自心無始分別無明為發心之始達此無始無明為大圓鏡智故即與十方毗盧遮那如來同善根故若離此智無成佛期無見佛日是故經云如是菩薩皆與毗盧遮那往昔同善根故明達自無明成大智體諸佛共此智也十明隨位進修因果者明金剛幢菩薩是所修行之人妙寶世界是所修之行無盡幢佛是所行之果餘九例知倣此[A23]已下有十段頌一段十行一行一頌所頌之法是此當位十迴向位中都調治綱紀之門如文自具更加文釋文繁義沉表法難知方可約釋餘如文自具

【經】

如來不出世  亦無有涅槃  以本大願力
示現自在法  是法難思議  非心所行處
智慧到彼岸  乃見諸佛境  色身非是佛
音聲亦復然  亦不離色聲  見佛神通力
少智不能知  諸佛實境界  久修清淨業
於此乃能了  正覺無來處  去亦無所從
清淨妙色身  神力故顯現  無量世界中
示現如來身  廣說微妙法  其心無所著
智慧無邊際  了達一切法  普入於法界
示現自在力  眾生及諸法  了達皆無礙
普現眾色像  徧於一切剎  欲求一切智
速成無上覺  應以淨妙心  修習菩提行
若有見如來  如是威神力  當於最勝尊
供養勿生疑

【論】二如來不出世[A24]已下有十行頌明佛以實示權分

【經】爾時堅固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如來勝無比  甚深不可說  出過[2]語言道
清淨如虗空  汝觀人師子  自在神通力
[A25]已離於分別  而令分別見  導師為開演
甚深微妙法  以是因緣故  現此無比身
此是大智慧  諸佛所行處  若欲了知者
常應親近佛  意業常清淨  供養諸如來
終無疲厭心  能入於佛道  具無盡功德
堅住菩提心  以是疑網除  觀佛無厭足
通達一切法  是乃真佛子  此人能了知
諸佛自在力  廣大智所說  欲為諸法本
應起勝希望  志求無上覺  若有尊敬佛
念報於佛恩  彼人終不離  一切諸佛住
何有智慧人  於佛得見聞  不修清淨願
履佛所行道

【論】三爾時堅固幢菩薩[A26]已下有十行頌明歎佛身性相無比要常親近供養無疲大願成滿方能履佛所行道分

【經】爾時勇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明淨眼  因日覩眾色  淨心亦復然
佛力見如來  如以精進力  能盡海源底
智力亦如是  得見無量佛  譬如良沃田
所種必滋長  如是淨心地  出生諸佛法
如人獲寶藏  永離貧窮苦  菩薩得佛法
離垢心清淨  譬如伽陀藥  能消一切毒
佛法亦如是  滅諸煩惱患  真實善知識
如來所稱讚  以彼威神故  得聞諸佛法
設於無數劫  財寶施於佛  不知佛實相
此亦不名施  無量眾色相  莊嚴於佛身
非於色相中  而能見於佛  如來等正覺
寂然恒不動  而能普現身  徧滿十方界
譬如虗空界  不生亦不滅  諸佛法如是
畢竟無生滅

【論】四爾時勇猛幢菩薩[A27]已下有十行頌明佛及法要以淨心淨行方了見佛有為不堪分

【經】爾時光明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人間及天上  一切諸世界  普見於如來
清淨妙色身  譬如一心力  能生種種心
如是一佛身  普現一切佛  菩提無二法
亦復無諸相  而於二法中  現相莊嚴身
了法性空寂  如幻而生起  所行無有盡
導師如是現  三世一切佛  法身悉清淨
隨其所應化  普現妙色身  如來不念言
我作如是身  自然而示現  未甞起分別
法界無差別  亦無所依止  而於世間中
示現無量身  佛身非變化  亦復非非化
於無化法中  示有變化形  正覺不可量
法界虗空等  深廣無涯底  言語道悉絕
如來善通達  一切處行道  法界眾國土
所往皆無礙

【論】五光明幢菩薩有十行頌明一佛身而生多佛身如幻而生起分

【經】爾時智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若人能信受  一切智無礙  修習菩提行
其心不可量  一切國土中  普現無量身
而身不在處  亦不住於法  一一諸如來
神力示現身  不可思議劫  算數莫能盡
三世諸眾生  悉可知其數  如來所示現
其數不可得  或時示一二  乃至無量身
普現十方剎  其實無二種  譬如淨滿月
普現一切水  影像雖無量  本月未曾二
如是無礙智  成就等正覺  普現一切剎
佛體亦無二  非一亦非二  亦復非無量
隨其所應化  示現無量身  佛身非過去
亦復非未來  一念現出生  成道及涅槃
如幻所作色  無生亦無起  佛身亦如是
示現無有生

【論】六爾時智幢菩薩[A28]已下有十行頌明佛智無依無作不造不內不外而能現形普徧分

【經】爾時寶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佛身無有量  能示有量身  隨其所應覩
導師如是現  佛身無處所  充滿一切處
如空無邊際  如是難思議  非心所行處
心不於中起  諸佛境界中  畢竟無生滅
如翳眼所覩  非內亦非外  世間見諸佛
應知亦如是  饒益眾生故  如來出世間
眾生見有出  而實無興世  不可以國土
晝夜而見佛  歲月一剎那  當知悉如是
眾生如是說  某日佛成道  如來得菩提
實不繫於日  如來離分別  非世超諸數
三世諸導師  出現皆如是  譬如淨日輪
不與昏夜合  而說某日夜  諸佛法如是
三世一切劫  不與如來合  而說三世佛
導師法如是

【論】七爾時寶幢菩薩[A29]已下有十行頌明如來所有應現非情所為任智無功眾生自業應見分此段約自修行之行智現相應故非時分知立時分者是情故多時少時俱是情

【經】爾時精進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一切諸導師  身同義亦然  普於十方剎
隨應種種現  汝觀牟尼尊  所作甚奇特
充滿於法界  一切悉無餘  佛身不在內
亦復不在外  神力故顯現  導師法如是
隨諸眾生類  先世所集業  如是種種身
示現各不同  諸佛身如是  無量不可數
唯除大覺尊  無有能思議  如以我難思
心業莫能取  佛難思亦爾  非心業[1]所現
如剎不可思  而見淨莊嚴  佛難思亦爾
妙相無不現  譬如一切法  眾緣故生起
見佛亦復然  必假眾善業  譬如隨意珠
能滿眾生心  諸佛法如是  悉滿一切願
無量國土中  導師興於世  隨其願力故
普應於十方

【論】八爾時精進幢菩薩[A30]已下有十行頌明佛身非內外十方佛同等無有內身對眾生業現分

【經】爾時離垢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如來大智光  普淨諸世間  世間既淨[A31]
開示諸佛法  設有人欲見  眾生數等佛
靡不應其心  而實無來處  以佛為境界
專念而不息  此人得見佛  其數與心等
成就白淨法  具足諸功德  彼於一切智
專念心不捨  導師為眾生  如應演說法
隨於可化處  普現最勝身  佛身及世間
一切皆無我  悟此成正覺  復為眾生說
一切人師子  無量自在力  示現念等身
其身各不同  世間如是身  諸佛身亦然
了知其自性  是則說名佛  如來普知見
明了一切法  佛法及菩提  二俱不可得
導師無來去  亦復無所住  遠離諸顛倒
是名等正覺

【論】九爾時離垢幢菩薩[A32]已下有十行頌明如來以無心無思無依之智性無表裏對現十方隨根普應分

【經】爾時星宿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如來無所住  普住一切剎  一切土皆往
一切處咸見  佛隨眾生心  普現一切身
成道轉法輪  及以般涅槃  諸佛不思議
誰能思議佛  誰能見正覺  誰能現最勝
一切法皆如  諸佛境亦然  乃至無一法
如中有生滅  眾生妄分別  是佛是世界
了達法性者  無佛無世界  如來普現前
令眾生信喜  佛體不可得  彼亦無所見
若能於世間  遠離一切著  無礙心歡喜
於法得開悟  神力之所現  即此說名佛
三世一切時  求悉無所有  若能如是知
心意及諸法  一切悉知見  疾得成如來
言語中顯示  一切佛自在  正覺超語言
假以語言說

【論】十爾時星宿幢菩薩[A33]已下有十行頌明以如來無心意識可名為佛眾生以有心意識及住寂滅心者總不能見佛分

【經】爾時法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寧可恒具受  一切世間苦  終不遠如來
不覩自在力  若有諸眾生  未發菩提心
一得聞佛名  決定成菩提  若有智慧人
一念發道心  必成無上尊  慎莫生疑惑
如來自在力  無量劫難遇  若生一念信
速登無上道  設於念念中  供養無量佛
未知真實法  不名為供養  若聞如是法
諸佛從此生  雖經無量苦  不捨菩提行
一聞大智慧  諸佛所入法  普於法界中
成三世導師  雖盡未來際  徧遊諸佛剎
不求此妙法  終不成菩提  眾生無始來
生死久流轉  不了真實法  諸佛故興世
諸法不可壞  亦無能壞者  自在大光明
普示於世間

【論】十一爾時法幢菩薩[A34]已下有十行頌明寧受眾苦不捨如來分[A35]已上各說一法共成十迴向心或但說有眾生著有或但說無眾生著無如經星宿幢菩薩頌云眾生妄分別是佛是世界了達法性者無佛無世界如下文法幢菩薩頌云寧可恒具受一切世間苦終不遠如來不覩自在力此二頌皆相成就有無恐墮邊見餘例知如觀十方何意為觀眾意之同別亦觀十方世界諸佛法同不二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論】將釋此品三門如前一釋品名目者此品何故名為十迴向答曰以十住初生諸佛智慧家雖有第七方便波羅蜜成大悲行然為創始應真修理智出世心多行悲行劣故於初發心住於妙峯山頂見比丘名為德雲得憶念諸佛智慧光明門雖知[A36]已後次第十善知識以十波羅蜜互相參入和融諸行早以具足然當隨本位行門勝劣全異此明同中別令昇進故如十行位中為行之首即以三眼國比丘名善見即以林中經行用表其十行以智眼慧眼法眼觀根利生化令出俗故以比丘所表為十行廣大覆蔭眾多以林所表如此十迴向位中明前二位出俗心多大悲行劣以將十住初心所得諸佛之智慧十行之中出世之行門處俗利生故名迴向迴真入俗利生故名迴向是故此位表法善知識即以鬻香長者名號青蓮華表之明此十迴向法門如合和香法以將諸眾香合成為一丸互相資益以成徧熏十迴向者亦復如是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之香和合大慈大悲諸波羅蜜四攝四無量涅槃生死諸塵勞門共成一箇法界之真香皆從大願為首是故此位名為迴向長者名青蓮華者表此位行不染垢淨涅槃也又長者明處俗流智長於世人名之為長者青蓮華者明色諸華之中此華色香第一以表五位行門此十迴向法門第一何以然者為此十迴向法門以大願力會融悲智生死涅槃成一法界之真自在法故能資前位佛果使具普賢行門圓滿故亦成後位十地十一地行門使慣習自在故明前後十住十行十地十一地總是此十迴向位中理智大類大智大悲所圓融故以此十迴向位通前徹後總通收故故表青蓮華眾華之中色香最為殊勝出過餘華也又以表兜率天宮於諸三界此天殊勝何以故為世間三世諸佛皆在此天長菩提心滿化世間故向上化樂天他化天樂放逸故又向上色界無色界是樂靜心多故[A37]已下夜摩忉利是著樂之處天非知足故四天王天四面而居非正位故是故此天處欲界之天上下處中故又此天而修三福德人之共生處故何者為三一修施二持戒三修定自餘諸天不修三福令均平故皆偏多也修戒施二福是故餘天或多放逸或多樂靜是故上生經云樂欲長菩提心者來生此天是故此天說此十迴向門於此表法勝故又向下忉利夜摩向上化樂他化此天於此五天處中故故說十迴向和會智悲均平令處中故故於此天說十迴向故故將此處表所說法門又將鬻香長者號青蓮華所表法位以此義之可解是故名十迴向以表十波羅蜜行參和一多同別之門故為十種迴向以表無盡故以大願風吹智慈雲令普雨故二釋品來意者大意如前所述可知三隨文釋義者義分為二第一長科經意第二隨文釋義一長科經意者從爾時[A38]已下至第三十三卷末總作十五段長科

【經】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智光三昧入是三昧[A39]已十方各過十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號金剛幢而現其前咸稱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入此菩薩智光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神力共加於汝亦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及由汝智慧清淨故諸菩薩善根增勝故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說法為令諸菩薩得清淨無畏故具無礙辯才故入無礙智地故住一切智大心故成就無盡善根故滿足無礙白法故入於普門法界故現一切佛神力故前際念智不斷故得一切佛護持諸根故以無量門廣說眾法故聞悉解了受持不忘故攝諸菩薩一切善根故成辦出世助道故不斷一切智智故開發大願故解釋實義故了知法界故令諸菩薩皆悉[1]三喜故修一切佛平等善根故護持一切如來種性故所謂演說諸菩薩十迴向佛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得佛護念故安住佛家故增益出世功德故得陀羅尼光明故入無障礙佛法故大光[2]明普照法界故集無過失淨法故住廣大智境界故得無障礙法光故爾時諸佛即與金剛幢菩薩無量智慧與無留礙辯與分別句義善方便與無礙法光明與如來平等身與無量差別淨音聲與菩薩不思議善觀察三昧與不可沮壞一切善根迴向智與觀察一切法成就巧方便與一切處說一切法無斷辯何以故入此三昧善根力故爾時諸佛各以右手摩金剛幢菩薩頂金剛幢菩薩得摩頂[A40]已即從定起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不可思議大願充滿法界普能救護一切眾生所謂修學去來現在一切佛迴向

【論】第一從品初爾時[A41]已下至去來現在一切佛迴向有三十三行經是十方諸佛加金剛幢菩薩令說十迴向分於此分中復分為四段一爾時金剛幢菩薩[A42]已下至演說諸菩薩十迴向有十八行半經明金剛幢菩薩入定諸佛與同號加持分二佛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A43]已下至無障礙法光故有四行半經明諸佛勸說十迴向法門分三爾時[A44]已下至善根力故六行經明諸佛與金剛幢十種法力加持分四爾時[A45]已下至去來現在一切佛迴向有四行經明諸佛以手摩頂令金剛幢菩薩出定說法分第二隨文釋義者約立十門一釋入三昧因緣二釋三昧之名三明諸來佛剎遠近四明諸佛之數五明諸佛同號所緣六明佛來現前稱[1]三七明諸佛共加入定八明諸佛摩頂因緣九明出定告眾歎法十明正說十種迴向第一明入三昧之因緣者為欲令後學菩薩知軌則故為知三昧方便現智令明淨故為知三昧之力能令說法智慧簡擇自在分明故三世諸佛法則合如是故故須入定二釋三昧之名者何故名為智光三昧為以成就大悲之門非大智而不顯如十住中顯佛智慧與自心同合即以方便三昧無作無思如淨水澄明日月萬象自然現徹如十行之內三昧即名號善思惟則明於理隨事法差別名善思惟如此十迴向所入三昧名智光者則以智行悲明處俗無染以此智光照俗無俗不真是以鬻香長者青蓮華表之用明處俗無染十住十行比丘以為標首以明出俗之功一依善財知識表之是故此位圓悲智之自在故故三昧名為智光三昧三明諸來佛剎遠近者明隨位勝進智慧增廣十行云萬佛剎塵此位云十萬佛剎微塵表勝進過前四明諸佛之數者經云十方各十萬佛剎微塵數明進修智業廣大與十方如來智體功用合故五諸佛同號所緣者何故十方諸佛與入定菩薩同號為金剛幢而現其前者有二義一如前所釋進修智會二以佛名號及如來身而現入定菩薩前明處位不惑斷自他之疑故成法印故又智既合同身亦無二故六明諸佛來現稱讚金剛幢明以言加令入定者印法不惑亦令當學之徒斷除疑惑故又身智既同說法亦等故七明諸佛共加入定者所云共加者有二義一自智所會合佛德故二諸佛隨智與力二緣會故名之為加又為自雖不疑斷他惑故諸佛與加成法則故又說佛加持有六一同名號加與同名故二現身加而現其前故三言讚加以言讚歎故四毗盧遮那往昔願力加五與十種法加如文自具六以十方諸佛手摩其頂加八明諸佛手摩其頂因緣何故手摩其頂明右手者作用之便明諸佛以右手引接令出定說法又自作用與諸佛作用相及故又諸佛許可到法際故以當位有自位際法也九明出定告眾歎法者經文自具十明正說十種迴向如經下文此釋初段三十三行經竟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四十二

音切

(於計切)

(呼昆切)

(渠卷切)

(似羊切)

(烏哭切)

(羊六切)


校注

[0287001] 自宋論作日 [0288001] 妙寶下南北論有藏字 [0288002] 語言南北宋藏作言語 [0290001] 所南藏作取 [0291001] 三異作歡 [0291002] 南北宋藏俱無明字 [0292001] 三異作讚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已【CB】巳【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A23] 已【CB】巳【卍續】
[A24] 已【CB】巳【卍續】
[A25] 已【CB】巳【卍續】
[A26] 已【CB】巳【卍續】
[A27] 已【CB】巳【卍續】
[A28] 已【CB】巳【卍續】
[A29] 已【CB】巳【卍續】
[A30] 已【CB】巳【卍續】
[A31] 已【CB】巳【卍續】
[A32] 已【CB】巳【卍續】
[A33] 已【CB】巳【卍續】
[A34] 已【CB】巳【卍續】
[A35] 已【CB】巳【卍續】
[A36] 已【CB】巳【卍續】
[A37] 已【CB】巳【卍續】
[A38] 已【CB】巳【卍續】
[A39] 已【CB】巳【卍續】
[A40] 已【CB】巳【卍續】
[A41] 已【CB】巳【卍續】
[A42] 已【CB】巳【卍續】
[A43] 已【CB】巳【卍續】
[A44] 已【CB】巳【卍續】
[A45]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