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23-A 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蓋聞造化權輿之首天道未分龜龍繫象之初人文始著雖萬八千歲同臨有截之區七十二君詎識無邊之義由是人迷四忍輪迴於六趣之中家纏五蓋沒溺於三塗之下及夫鷲巖西峙象駕東驅慧日法王超四大而高視中天調御越十地以居尊包括鐵圍延促沙劫其為體也則不生不滅其為相也則無去無來念處正勤三十七品為其行慈悲喜捨四無量法運其心方便之力難思圓對之機多緒混太空而為量豈算數之能窮入纖芥之微區匪名言之可述無得而稱者其唯 大覺歟朕曩劫殖因叨承佛記金僊降旨大雲之偈先彰玉扆披詳寶雨之文後及加以積善餘慶俯集微躬遂得地平天成河清海晏殊禎絕瑞既日至而月書貝葉靈文亦時臻而歲洽踰海越漠獻賝之禮備焉架險航深重譯之詞罄矣。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斯乃諸佛之密藏如來之性海視之者莫識其指歸挹之者罕測其涯際有學無學志絕窺覦二乘三乘寧希聽受最勝種智莊嚴之跡既隆普賢文殊願行之因斯滿一句之內包法界之無邊一毫之中置剎土而非隘摩竭陀國肇興妙會之緣普光法堂爰敷寂滅之理緬惟奧義譯在晉朝時逾六代年將四百然一部之典纔獲三萬餘言唯啟半珠未窺全寶朕聞其梵本先在于闐國中遣使奉迎近方至此既覩百千之妙頌乃披十萬之正文粵以證聖元年歲次乙未月旅姑洗朔惟戊申以其十四日辛酉於大徧空寺親受筆削敬譯斯文遂得甘露流津預夢庚申之夕膏雨灑潤後覃壬戌之辰式開實相之門還符一味之澤以聖曆二年歲次[A1]己亥十月壬午朔八日[A2]己丑繕寫畢功添性海之波瀾廓法界之彊域大乘頓教普被於無窮方廣真詮遐該於有識豈謂後五百歲忽逢金口之言娑婆境中俄啟珠凾之祕所冀闡揚沙界宣暢塵區竝兩曜而長懸彌十方而永布一窺寶偈慶溢心靈三復幽宗喜盈身意雖則無說無示理符不二之門然因言顯言方闡大千之義輒申鄙作爰題序云。
No. 223-B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序
夫法界之真源也濬十重之藏海涌萬德之華王體用齊彰身剎互含於影像果因相入智悲交煥於靈真原其無性妙光若金波而粲影幻生齊應同眾水以分形良由瞥循一照之精明倐晦千光之圓鑒返認創成於心體雲點太清依心發動於輪迴波搖玉海故我毗盧遮那如來愍乎寢惑布以身雲於一切法而坐道場於一切智而成正覺說此大方廣佛華嚴經也繇是即閻浮之境界統華嚴之莊嚴星羅於五位神天鏡寫於十方剎海彫宮紺殿含莫限之勞生玉樹金臺誕微塵之佛子一念未移於蓮座九天同發於雷音神光開十會法門寶澤潤三周因果故此經初世主雲集同心嘿請有三十七問備陳體用因果法門則一部雄文之宗極也謂藏身為體行海為用以體起用斷習為因以用全體習盡為果中有神通之義心境互彰者則明因果相入體用一揆是以從心念法明體起用則菩薩神通從境宣音明用全體則佛神通咸諸妙門同醻此問若夫法無宗旨人莫准憑爰彰古佛之果因以顯今人之證信是以初會世尊光騰皓齒海眾雲舒則示乎果也次乃玉毫相中誕諸佛子則示乎因也後以普賢承威宣華藏海則因全果也然以毗盧印之則明古佛果因總答前法又以智海無性因覺妄而成凡達妄原虗即凡心而見佛故第二會普光明殿以佛果為凡心信因三會妙峯山凡心相盡成佛住四會夜摩天以智從用成佛行五會兜率天智行相入成佛迴向六會他化天自他同體成佛地七會三禪天智行清淨成佛華八會普光明殿自因成果為佛出現九會普光明殿因果圓融即普賢常行十會給孤園諸位齊明同彰法界此則發心因果總答前法次復圓悟一真恐迷修進不盡千門之惑習焉成萬行之智悲故以善財特行軌範初參文殊佛智信因南詢諸友發行治習入慈氏閣習盡成果再面文殊因果同時便見普賢法界原行此顯修道行門一周因果良以三周十會之玄稱三十七義之指歸一字法門書海墨而無盡二乘權學諒涯涘而莫窮故此教非貝巖所編乃文殊結集總三部一部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一部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一部有十萬偈四十八品隱乎龍藏未擅閻浮逮從正法光餘年將五百則第十四代祖師龍樹運神海藏觀前二部非世人所及乃誦後部歸于五天傳布千年方垂華夏東晉初譯地涌靈泉唐朝次翻天降甘露玄宗開元中太原有逸士李通玄者間代淨名也而神鑒物表陶情釋氏因閱華嚴義疏嘆云大教弘芳多家繁製勞文白首豈暇進修遂窮八十卷之真詮總括四十軸之玄論夜驅神筆舒玉齒之祥光日探幽玄感天童之給饍張皇教海羅列義天大中載無諸有高僧志寧緬思後進之披尋難測法門之豐富遂合經論文旨相須然其義類繁衍未圓品藻慧研因參雲水叨覽指歸敢搵牋毫整斯漏略列經論以標舉彰教理而相收義朗文清不假猊臺而抱帙神輝智發何勞鷲嶺以尋師總圓一部一百二十卷粤有報恩光教道場正覺空慧禪師永安傳心祖印味道華嚴仰聞 王旨以傾金開印傳通而廣益慧研虔膺制命俾序真文輙述大綱深慚麗則所冀長光佛日將兩曜以齊明永贊金輪等二儀而遠大。
時龍集乾德歲旅丁卯蕤賓之月望日序
No. 223-C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序
邈矣曠古太素為混沌之先存而不論道為一生之始洪儒之子浴歸沂水之濱周聖孔明樂在先王之道安有得於太空之量現法界於一塵之中耘除始終蔑彼生滅太虗不能齊量無為猶是假名常用而常無居有而非有華嚴經者蓋非羅漢結集亦非小聖傳持大本華嚴非佛不能知見中本華嚴住地菩薩乃能知之小本華嚴即十萬之偈今之所傳只獲四萬五千餘偈即八十卷經是也(此准華嚴經纂靈記中說也)經云此經不入二乘人手若無大心凡夫此之法門即當散滅經有十玄六相義如結綰眾絲帝網天珠重重各有條貫談端舉一則萬類齊歸義海千殊爛如星布以緣生為旨以法界性為宗法身與報化同時體用別無二相以華嚴為遊履以菩提心為家以萬德萬行為家業以文殊為種智以普賢為行華以毗盧遮那為結果之身以四十二位而為眷屬演則彌綸法界卷則巨海毛端會萬象雖以云多入塵毛尚有餘地圓融行布理事互參行布圓融主伴交現如斷金之杖一即是多如斷杖之金多即是一隨觀一境四種法界圓頓現前一地初登百門妙義聯綿俱集證趣七地功用方休八地定力轉深起智還由諸佛風帆既便任運而行其勢不停直至法雲之地會中十地普眼初遊未見普賢佛前大智十大聲聞不覩逝多之勝事良由發心既小大願未圓等覺妙覺現前爾乃二愚方盡此經法界無始無終佛身非有成與不成大智無滅無生常以利人為本普慧二百大問普賢二千法詶法界性本如如出沒卷舒自在(經云如人化心化作佛化與不化等無異一切諸佛成菩提成與不成無差別)善財童子成道只在一生六千比丘發智不由多劫白牛之駕將悟即以超於大乘金色世界現前文殊之智全證法華龍女成佛只在剎那妙峯見佛光明初住便登正覺但隨圓見网取漸修頓悟只在剎那如牛食肥膩之草大唐忻代之間有長者姓李號通玄其實異人莫知來處造斯經論四十卷成彼有記云猛虎䭾經引於巖下下筆之後常得天人餉食乃至論終身亦去世後人獲其藁本傳寫流行其論所明與諸家疏義稍有差別經有十處十會義搜瓔珞經文(瓔珞經兩卷是)四十品之妙文文在第三禪說十十以為圓數豈合只有三十九品之文恐是梵本翻譯之時有所流落今尋經見義又似貫華甘露澤流猶如瓶寫去聖懸遠誰復證明十萬之途孰能往檢亦如生公忍死清辯留身後若勘同方知義在普光明殿三會豈乃成三善財福城之東良亦成其會數志寧雖不親觀造論皆憑人世盛傳覽此論文稍似得其大意今見此方君子好善之流以論與經難為和會志寧不揆衰邁才無能為今將論文注於經下使後之覽者無費乃心纔始開經便得見論稽首諸佛毗盧遮那一切聖賢願垂加護論從第八卷起註入經兼論與經共成一百二十卷願諸達士罔有怪焉論有會釋七卷不入註文今亦寫附於初矣。
No. 223-D 釋大方廣佛華嚴經論主李長者事迹
李長者諱通玄莫詳所自或有詢其本者但言滄州人開元[1]二十七年三月望日曳策荷笈至于太原盂縣西四十里同穎鄉村名大賢有高山奴者尚德慕士延納無倦長者徑詣其門山奴諦瞻神儀知非常器遂罄折禮接請歸安居每旦唯食棗十顆柏葉餅子如匕大者一枚自爾不交外人掩室獨處含毫臨紙曾無虗時如是者三稔一旦捨山奴南去五六里至馬氏古佛堂自搆土室寓于其側端居宴默于茲十年後復囊挈經書遵道而去二十里餘次韓氏別業即今冠蓋村焉忽逢一虎當塗馴伏如有所待長者語之曰吾將著論釋華嚴經可與吾擇一捿止處言畢虎起長者徐而撫之遂將所挈之囊挂于虎背任其所止於是虎望神福山原直下三十餘里當一土龕前便自蹲駐長者旋收囊裝置於龕內虎乃屢顧妥尾而去其龕瑩潔圓迴廣袤尋丈自然而有非人力成龕之四旁舊無泉㵎長者始來之夕風雷暴作拔去一古松高三百餘尺及旦松根之下化為一潭深極數尋迴還五十餘步甘逾瑞露色奪琉璃時人號為長者泉至今澄明未曾增減𠍴陽之歲祈之必應長者製論之夕心窮玄奧口出白光照耀龕中以代燈燭居山之後忽有二女子容華絕世皆可笄年俱衣大布之衣悉以白巾幪首姓氏居處一無所言常為長者汲水焚香供給紙筆卯辰之際輙具淨饌甘珍畢備置長者前齋罷撤器莫知所止歷于五祀曾不闕時及其著論將終遂爾絕迹謹按華嚴舊傳東晉三藏佛䭾䟦陀羅於江都謝司空寺譯經有二青衣童子忽自庭沼而出承事梵僧爇香添缾不離座右每欲將夕還潛沼中日日皆然率為常事及譯畢寫淨沉默無迹長者感通事符曩昔長者身長七尺二寸廣眉朗目丹唇紫肥長髯美茂修臂圓直髮彩紺色毛端右旋質狀無倫風姿特異殊妙之相靡不具足首冠樺皮之冠身披麻衣長裙博袖散腰而行亦無韋帶居常跣足不務將迎放曠人天無所拘制忽一日出山訪舊止之里適值野人聚族合樂長者徧語之曰汝等好住吾將欲歸眾乃罷樂驚惶相顧咸皆惻愴必謂長者却還滄州揮涕同詞懇請留止長者曰縱在百年會當歸去於是舉眾却送長者入山至其龕所復語之曰去住常然耳汝等可各還家及眾旋踵之頃嵐霧四起景物不分行路之人咸共駭異翌日長叟結徒登山禮候但見姿容端儼[A3]已坐化於龕中矣時當三月二十八日報齡九十六有一巨蛇蟠當龕外張目呀口不可向近眾乃歸誠致祝某等今欲收長者全身將營殯藏乞潛威靈願得就事蛇因攝形不現耆舊潸泣舉荷擇地於大山之陰累石為墳蓋取堅淨即神福山逝多蘭若今方山是也初長者隱化之日及成墳之時煙雲凝布巖谷震蕩有二白鶴哀唳當空二鹿相叫連夕其餘飛走悲鳴滿山鄉原之人相率變服追攀孺慕若喪所天每當建齋即墳上雲起七七如是良足異夫長者平昔之時每年常於三月末間設十方賢聖淨會不以女人造食貴使觸事精誠至於棗核米泔不許輙棄齋畢任用犬彘徧霑如斯之會遵承到今未曾廢絕至大曆九年二月六日有僧廣超於逝多蘭若獲長者所著論二部一是大方廣佛新華嚴經論四十卷一是十二緣生解迷顯智成悲十明論一卷傳寫揚顯徧於并汾廣超門人道光能繼師志肩負二論同遊燕趙昭示淮泗使後代南北學人悉得參閱論文宗承長者皆超光二僧流布之功耳其為論也統貫經意標表法身廓性海於無邊歷剎塵而不動分泮眾教極彼源流融鎔上乘會此華藏俾迷徑者獲道滯教者忘機可謂毗盧之指歸華嚴之日月矣若非聖人愍世降生開導昏瞑孰能條釋大典指授大心歟長者行止玄微固難遐究虗空不可等度況擬求邊際耶比歲僧元覘特抵方山求長者遺迹初禮石墳次尋龕址龕前有松三株一[A4]已查立俱是長者手植長者將化之月一株遂枯至今二株常有靈鶴結巢於頂又於壽陽南界解愁村遇李士源者乃傳論僧廣超之猶子也示長者真容圖瞻禮而迴斯為滿願矣向之云云蓋在摭實枝葉華藻無所務焉。
雲居散人馬支纂錄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目錄
- 序一(沙門慧研奉王旨撰)
- 序二(沙門志寧)
- 論主事迹
- 目錄
- 卷第一之第七
- 會釋
- 卷第八
-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一
- 卷第九
-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二
- 卷第十
-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三
- 卷第十一
-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四
- 卷第十二
-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五
- 卷第十三
-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六
- 卷第十四
-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七
- 卷第十五
-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八
- 卷第十六
-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九
- 卷第十七
-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十
- 卷第十八
- 如來現相品第二
- 卷第十九
- 如來現相品第二之餘
- 普賢三昧品第三
- 卷第二十
- 世界成就品第四
- 卷第二十一
- 華藏世界品第五之一
- 卷第二十二
- 華藏世界品第五之二
- 卷第二十三
- 華藏世界品第五之三
- 卷第二十四
- 毗盧遮那品第六
- 卷第二十五
- 佛名號品第七
- 卷第二十六
- 佛名號品第七之餘
- 卷第二十七
- 四聖諦品第八
- 光明覺品第九
- 卷第二十八
- 光明覺品第九之餘
- 菩薩問明品第十
- 卷第二十九
- 菩薩問明品第十之餘
- 淨行品第十一
- 賢首品第十二之一
- 卷第三十
- 賢首品第十二之二
- 卷第三十一
- 賢首品第十二之三
- 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 卷第三十二
-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之餘
- 十住品第十五
- 卷第三十三
- 十住品第十五之餘
- 卷第三十四
- 梵行品第十六
-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 卷第三十五
-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之餘
- 明法品第十八
- 卷第三十六
- 明法品第十八之餘
- 昇夜摩天宮品第十九
- 卷第三十七
- 夜摩天宮偈讚品第二十
- 十行品第二十一
- 卷第三十八
-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餘
- 卷第三十九
-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
- 卷第四十
- 昇兜率天宮品第二十三
- 卷第四十一
- 昇兜率天宮品第二十三之餘
- 卷第四十二
- 兜率天宮偈讚品第二十四
-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 卷第四十三
-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 卷第四十四
-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三
- 卷第四十五
-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四
- 卷第四十六
-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五
- 卷第四十七
-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六
- 卷第四十八
-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七
- 卷第四十九
-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八
- 卷第五十
-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九
- 卷第五十一
-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十
- 卷第五十二
-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一
- 卷第五十三
-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二
-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
- 卷第五十四
-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 卷第五十五
-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
- 卷第五十六
-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 卷第五十七
-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
- 卷第五十八
-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
- 卷第五十九
-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七
- 卷第六十
-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八
- 卷第六十一
-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九
- 卷第六十二
-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十
- 卷第六十三
-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十一
- 卷第六十四
-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十二
- 卷第六十五
-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十三
- 卷第六十六
-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十四
- 卷第六十七
-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
- 卷第六十八
-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二
- 卷第六十九
-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三
- 卷第七十
-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
- 卷第七十一
-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五
- 十通品第二十八
- 卷第七十二
- 十通品第二十八之餘
- 十忍品第二十九
- 卷第七十三
- 阿僧祇品第三十
- 壽量品第三十一
- 菩薩住處品第三十二
- 卷第七十四
- 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一
- 卷第七十五
- 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餘
- 如來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 卷第七十六
- 如來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之餘
-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 卷第七十七
-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之餘
-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 卷第七十八
-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一
- 卷第七十九
-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
- 卷第八十
-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三
- 卷第八十一
-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一
- 卷第八十二
-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二
- 卷第八十三
-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三
- 卷第八十四
-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四
- 卷第八十五
-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五
- 卷第八十六
-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六
- 卷第八十七
-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七
- 卷第八十八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
- 卷第八十九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
- 卷第九十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
- 卷第九十一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四
- 卷第九十二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五
- 卷第九十三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六
- 卷第九十四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七
- 卷第九十五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八
- 卷第九十六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九
- 卷第九十七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
- 卷第九十八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一
- 卷第九十九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二
- 卷第一百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三
- 卷第一百一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四
- 卷第一百二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五
- 卷第一百三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六
- 卷第一百四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七
- 卷第一百五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 卷第一百六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九
- 卷第一百七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
- 卷第一百八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
- 卷第一百九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二
- 卷第一百十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三
- 卷第一百十一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四
- 卷第一百十二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五
- 卷第一百十三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六
- 卷第一百十四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七
- 卷第一百十五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八
- 卷第一百十六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九
- 卷第一百十七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十
- 卷第一百十八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十一
- 卷第一百十九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十二
- 卷第一百二十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十三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目錄
音切
(思閏切)。
煥(呼貫切)。
粲(且旦切)。
瞥(疋滅切)。
倐(式六切)。
晦(荒內切)。
鑒(古陷切)。
創(楚亮切)。
搖(餘昭切)。
寢(七稔切)。
繇(由音)。
彤(徒工切)。
紺(古暗切)。
誕(徒旱切)。
嘿(莫北切)。
備(皮祕切)。
皓(胡老切)。
軌(居水切)。
範(犯音)。
詢(息遵切)。
諒(力尚切)。
涘(牀史切)。
編(布玄切)。
擅(視戰切)。
逮(徒載切)。
閱(余說切)。
暇(何嫁切)。
詮(七全切)。
軸(逐音)。
驅(豈俱切)。
探(他紺切)。
饍(時戰切)。
緬(彌演切)。
衍(演音)。
藻(早音)。
研(五堅切)。
搵(烏困切)。
牋(則千切)。
摽(卑遙切)。
假(居馬切)。
猊(五兮切)。
抱(薄保切)。
帙(池質切)。
輝(虗韋切)。
嶺(力井切)。
傾(口營切)。
虔(奇連切)。
膺(於陵切)。
俾(必弭切)。
慙(昨酣切)。
麗(郎計切)。
贊(祖旦切)。
蕤(植之切)。
邈(墨角切)。
曠(苦浪切)。
儒(人朱切)。
沂(魚衣切)。
濱(必鄰切)。
耘(禹軍切)。
蔑(莫結切)。
纂(作管切)。
綰(烏板切)。
爛(郎肝切)。
履(力几切)。
綸(輪音)。
融(以戎切)。
聯(力然切)。
帆(凡梵二音)。
醻(時遊切)。
肥(扶非切)。
膩(女致切)。
忻(喜斤切)。
䭾(徒賀切)。
巖(五銜切)。
餉(失向切)。
藁(古老切)。
稍(所教色)搜(色流切)。
翻(番音)。
途(度胡切)。
孰(熟音)。
撿(居冉切)。
勘(苦紺切)。
覽(力敢切)。
揆(葵癸切)。
邁(莫芥切)。
註(之喻切)。
怪(古壞切)。
曳(弋勢切)。
笈(其立切)。
盂(羽俱切)。
穎(余頃切)。
顆(苦果切)。
匕(必以切)。
枚(莫回切)。
稔(如枕切)。
搆(古候切)。
挈(苦結切)。
馴(似均切)。
撫(孚武切)。
龕(苦含切)。
蹲(拄昆切)。
駐(丈具切)。
屢(良遇切)。
妥(湯果切)。
饌(士卷切)。
撤(直列切)。
沼(支紹切)。
爇(而悅切)。
缾(蒲丁切)。
髯(汝占切)。
樺(胡化切)。
跣(蘇殄切)。
惶(胡光切)。
惻(楚力切)。
愴(楚上切)。
駭(胡騃切)。
翌(與職切)。
儼(宜檢切)。
呀(虗牙切)。
殯(俾刃切)。
潸(所班切)。
轝(羊恕切)。
核(下革切)。
泔(古三切)。
彘(直例切)。
汾(扶云切)。
泮(普旦切)。
瞑(面音)。
覘(敕亷切)。
址(諸耳切)。
摭(之石切)。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一
【論】夫以有情之本依智海以為源含識之流總法身而為體只為情生智隔想變體殊達本情亡知心體合今此大方廣佛華嚴經者明眾生之本際示諸佛之果源其為本也不可以功成其為源也不可以行得功亡本就行盡源成源本無功能隨緣自在者即此毗盧遮那也以本性為先智隨根應大悲濟物以此為名依本如是設其教澤滂流法界以潤含生於是寄位四天示形八相菩提場內現蘭若以始成普光法堂處報身之大宅普賢長子舉果德於藏身文殊小男創啟蒙於金色以海印三昧周法界而降靈用普眼之法門覩塵中之剎海依正二報身土交參因果兩門體用相徹以釋天之寶網彰十剎以重重取離垢之摩尼明十身而隱隱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移於當念其為廣也以虗空而為量其為小也處極微而無跡十方無卷匪虧於小相之中纖塵不舒含十方而非礙於智海果德殊分於五位之門常住法堂示進修於九天之上此方如是十剎同然聖眾如雲海會相入智凡不礙狀多鏡以納眾形彼此無妨若千燈而共一室此經總有四十品之勝典玄開果德之門百萬億之妙言咸舉佛華之行海十身十會闡十十之法門十處十方啟十通而疏十辯出現品內示因果以結始終給孤獨園利人天之明法界目連鶖子隔視聽於對顏六千比丘啟十明於路上覺城東際五眾咸臻古佛廟前同登十智善財發明導首用彰來眾齊然又成五位法門具德行其軌範令使啟蒙易達解行無疑還信首文殊之前正證妙峯之頂經過五眾成一百一十之法門至慈氏之園結會一生之佛果返示文殊之初友明以果同因後入普賢之妙身彰體用圓極此經名大方廣佛華嚴經者大以無方為義方以理智為功廣則毫剎相含佛乃體用無作華喻行門可樂能敷理事之功嚴即依正莊嚴經即貫穿縫綴世主妙嚴品者菩薩示生皆為世主同臻海會故號妙嚴品者類會同流法門均隔為品此經總有四十品之勝典此品建初故稱第一是故言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
釋此一部之經總作十門分別第一明依教分宗第二明依宗教別第三明教義差別第四明成佛同別第五明見佛差別第六明說教時分第七明淨土權實第八明攝化境界第九明因果延促第十明會教始終。
第一明依教分宗
夫如來成道體應真源理事二門一多相徹智境圓寂何法不周只為器有差殊軌儀各異始終漸頓隨根不同設法應宜大小全別時分因果延促不同化佛本身施詮各異國土淨穢增減不同地位果因自有投分創學之流未諳教跡執權成實迷不進修若不咸舉眾宗類其損益無以了其迷滯者矣今略分十法以辯闡猷使得學者知宗遷權就實不滯其行速證菩提第一小乘戒經為情有為宗第二菩薩戒為情有及真俱示為宗第三般若教說空彰實為宗第四解深密經為不空不有為宗第五楞伽經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宗第六維摩經以會融染淨二見現不思議為宗第七法華經會權就實為宗第八大集經以守護正法為宗第九涅槃經明佛性為宗第十名大方廣佛華嚴經以此經名一切諸佛根本智慈因圓果滿一多相徹法界理事自在緣起無礙佛乘為宗[A5]已上分宗皆是承前先德所立宗旨設有少分增減不同為見解各別大意名目亦多相似如西域及此方諸德各立宗教後當更明。
第一小乘戒經為情有為宗者為如來創為凡夫造業處說是應作是不應作捨者善不捨者不善如此立教未為實有如此有教且約凡情虗妄之處橫計諸惡以教制之令生人天是故戒序云若欲生天上及生人中者常當護戒足勿令有毀損眾生有為作業虗妄非實得故生人天無常虗妄非實未得法身智身非為實有宗且為情有宗於小乘中為軌持教也如華嚴經持戒即不然經云身是梵行耶身業四威儀乃至佛法僧十眾七遮和尚羯磨壇場等是梵行耶如是諦觀求梵行者了不可得是故名為清淨梵行如梵行品說如是清淨行者名持佛性戒得佛法身故乃至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以持佛性戒故與佛體齊理事平等混真法界如是持戒不見自身能持戒者不見他身有破戒者非凡夫行非賢聖行不見自身發菩提心不見諸佛成等正覺若好若惡若有少法可得不名菩提不名淨行當如是觀如是性戒即法身也法身者即如來智慧也如來智慧者即正覺也是故不同小乘有取捨故。
第二如梵網經菩薩戒為情有及真俱示為宗者如來為凡夫之中有大心眾生樂行慈悲有忻求佛果者說盧舍那佛為本身千百億為化身頓令識末還本故經言如是千百億各接微塵眾俱來至我所又言若人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A6]已真是諸佛子即為性戒故即為真宗此乃為大心眾生頓示法身性戒下劣者得漸一教應二根如是千百億各接微塵眾俱來至我所明捨權而就實此為實有教當教之內頓示權實故不同小乘前亦無常後亦無常為但生人天故雖然立實有宗不同華嚴經毗盧遮那所說也此經仍隨化身所化方來至本身也圓教之宗一下頓示本身本法界大智報身因果理事齊彰又如華嚴經中世界量與梵網經中蓮華形量亦不同廣狹全別廣如下文所說。
第三般若教為說空彰實為宗者為如來初為人天凡夫說二乘教繫著理事俱實不能離障為說空教破所繫著故般若經中說十八種空法世間三寶四諦三世等一切皆空空亦空廣如經說此乃空却無明諸障等業無明總盡障業皆無自性涅槃自然顯著此為真有不名空宗雖然為真有所說教門多有成壞故未可為圓如華嚴經具報相好莊嚴能虗能實當部之內當品之中十十菩薩等上下自相輪貫空有之法不獨孤行又以普賢文殊上下交參理事相徹互相交映一部之典品品相徹句句相參一品之中四十品經同入一言之內十萬頌之齊麾一成即一切成一壞即一切壞總以性齊時齊行齊故如上等齊說法亦齊如是齊故如今成佛與三世佛齊成佛故為無三世故為無時故不同彼教成壞別時故因果前後故。
第四解深密經為不空不有宗者如來說於有教空教之後說此一部之教和會有無二見為不空不有即說九識為純淨無染識如瀑水流生多波浪諸波浪等以水為依五六七八等識皆以阿陀那識為依故如彼波浪以水為依如深密經云如善鏡面若有一影生緣現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緣現前有多影起非此鏡面轉變為影亦無受用滅盡可得此明五六七八識所依第九淨識處也又云如是菩薩雖由法住智為依止為建立故此經意欲令於識處便明識體本唯真智故如彼瀑流不離水體而生波浪又如明鏡依彼淨體無所分別含多影像不礙有而常無故如是自心所現識相不離本體無作淨智所現影相都無自他內外等執任用隨智無所分別以破空有二繫為不空不有故深密經頌曰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阿陀那識甚深細者引彼凡流就識成智不同二乘及漸始學菩薩破相成空不同凡夫繫而實有不同彼故不空不有何法不空為智能隨緣照機利物故何法不有為智正隨緣時無性相故無生住滅故以是義故名不空不有此經雖復如是於心識之處令知空有無二華嚴經則不然但彰本身本法界一真之根本智佛體用故混真性相法報之海直為上上根人頓示佛果德一真法界本智以為開示悟入之門不論隨妄而生識等法華經以佛智慧示悟眾生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故不為餘乘若二若三又三乘之人於佛性相之法如來不許彼知解故法華經云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舍利弗辟支佛及不退諸菩薩皆悉不能知以法華經會三乘權學來歸佛乘實法界故門前三駕且受權乘露地白牛方明實德以此義故於中有少分義意與華嚴經相符龍女即是所乘白牛之乘又與善財同其所得是故華嚴教門直彰本體用法界佛果門直授上根凡夫令其悟入不同深密經中安立五六七八九識施設權門如深密經權施第九阿陀那識意有異途為二乘之人久厭患生死修空滅識直趣空寂又第二時說般若等教為迴二乘及漸學菩薩多說空破有以六波羅蜜為行所乘於中二乘雖少分迴心及漸學菩薩樂空增勝為彼權學菩薩初對治門還與小乘初對治門少分相似但有一分慈悲增勝未證法身佛性根本智等道理但以空門而為所乘六波羅蜜而為行相初對治門還同二乘無常不淨白骨微塵等觀方入空觀二乘趣滅菩薩留生以空無我等觀折伏我法不令增長元來未是法身佛性根本智為見未真故樂空增勝以是義故解深密經方便安立七八識外別說九識為純淨識云七八識以淨識為依止故未即直為說第八種子識為如來藏者為彼學徒畏苦習故若說業種恒真生怖難信故是故權且安立第九阿陀那識為淨識故欲令不滅識性長大菩提是故維摩經云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受既不滅想識亦然如楞伽經直為根熟者說第八識業種為如來藏下文更明維摩經云塵勞之疇為如來種等夫修道之士品類異途解行差殊千端萬別除二乘之外菩薩之乘有四品不同一修空無我菩薩二漸見佛性菩薩三頓見佛性菩薩四以如來自性清淨智以五位加行起差別智滿普賢行成大慈悲菩薩究竟不出剎那際充滿十方佛果門此略示名目下文廣明如華嚴經說有一類菩薩經百千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不生佛家猶名假名菩薩廣會在下文以雖見佛性未彰智業猶名假名菩薩。
第五楞伽經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宗者彼經於南海中楞伽山說如來於此山下過羅婆那夜叉王與摩諦菩薩乘華宮殿來請如來於此山上說法其山高峻下瞻大海傍無門戶得神通者堪能昇往乃表心地法門無修無證者方能昇也下瞻大海表其心海本自清淨因境風所轉識浪波動欲明達境自空心海自寂心境俱寂事無不照猶如大海無風日月參羅煥然明現彼經意直為根熟菩薩頓說種子業識為如來藏異彼二乘滅識趣寂者故亦為異彼般若修空菩薩樂空增勝者故直明識體本性全真便成智用故如彼大海無風即境像更明心海法門亦復如是了真即識成智此經異彼深密經意別立九識接引初根漸令留惑長大菩提故不令其心植種於空亦不令其心如彼敗種解深密經乃是入惑之初門楞伽維摩直示惑之本實楞伽即明八識為如來藏淨名即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淨名與楞伽略同深密經文與此二部少別也如華嚴經不爾佛身及境界法門行相懸自不同說彼楞伽經即是化身所說境界即是穢土山峯所居法門說識境界為真問答即以大慧菩薩為首化身明教是權大慧且論簡擇如華嚴經教佛身即是本真法報境界即是華藏所居法門即是佛果法界為門問答即是文殊普賢理事智之妙用五位行相因果互融十剎十身體徹相入若論同別未可具言更待下文依位廣辯。
第六維摩經不思議為宗者維摩經與華嚴十種別一種同別者一淨土莊嚴別二佛身諸相報化別三不思議德神通別四所設法門對根別五諸有聞法來眾別六設教安立法門別七淨名菩薩建行別八所闡法門處所別九常隨佛眾部從別十所付法藏流通別一同者入道方便法門略同一淨土莊嚴別者如維摩經中所說淨土如來以足指按地即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而未說無盡佛剎莊嚴等事在一毫塵中如華嚴經中具說十佛毗盧遮那境界十蓮華藏世界海一一世界海有無盡世界海重重相入一塵之內有無盡世界海圓滿十方佛境界眾生境界互相涉入不相障礙眾寶莊嚴如光如影廣如經說不但獨言三千大千世界之所嚴淨二佛身諸相報化別者說此維摩經是三十二大人之相化佛所說說華嚴經佛是九十七大人之相及十華藏世界海微塵數大人之相實報如來之所說也三不思議德神通別者如維摩經說菩薩神通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能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又小室之內能容三萬二千師子之座各各高八萬四千由旬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維摩詰置其右手掌擎其大眾往詣菴園又以手斷取東方妙喜佛國來至此土示於大眾送還本處如是神變且為權學三乘聲聞菩薩等眾現如斯事何以故為權教聲聞菩薩等見道未實自他未亡所現神變依根所見皆有往來分劑限量又是一時之間聖意以神力變化起諸小根令漸增進故非是法爾力故如華嚴經中以本法力法如是故能以一塵之內含容十方一切佛剎眾生剎總在塵中世界不小微塵不大十方世界所有微塵一一塵中總皆如是如經所說菩薩於一小眾生身中成等正覺廣度眾生其小眾生不知不覺當知佛以權教引小根故身外見佛現神通力而有來去實教之中以自本覺自覺本心身心性相與佛無異無有內外往來諸見是故毗盧遮那佛不移本處而身徧坐一切道場十方來眾不移本處而隨化往都無來去亦無神力所致是故經言法如是故經中每言以佛神力及法如是力者以佛神力推佛為尊法如是故推其本德都無變化一一國剎身心性相以依本故不隨妄故大小諸境皆如光如影互相映徹周徧十方都無往來都無分限即一一眾生身諸毛孔之內周遍十方不同權教以其神力分劑往來擎來送去致斯妄見違本法身障真菩提本覺性智是故淨名菩薩現斯神變[A7]已方陳實教維摩經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如阿閦佛品廣明是故權教小見樂欲希奇菩薩稱根麤施接引令生樂學方授實門不可以執化成真恒迷智眼識權就實遷入法界之門有作之法難成隨緣無作無辦作者勞而無功不作隨緣自就無功之功功不虗棄有功之功功皆無常多劫積修終歸敗壞不如一念緣起無生超彼三乘權學等見四所設法門對根別者彼維摩經對二乘根令迴向菩提入大乘故又對大乘中滯淨菩薩悲智未滿者令進修故即如眾香世界諸來菩薩眾欲還本土請佛世尊願賜少法如來依根見彼菩薩滯於淨[A8]土悲智心劣便為說法令學有盡無盡解脫門下文云不離大慈不捨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倦於四攝法常念順行在諸禪定如地獄想於生死中如園觀想見來求者如善師想廣如維摩經說彼經對二乘三乘悲智未滿令且漸修增長悲智未即一下頓示佛門未即說言十住初心便成正覺未即示其廣大妙事皆有分劑故五諸有來眾聞法別者如維摩經中所有來眾除文殊慈氏等大菩薩眾舍利弗等影響聲聞餘外來眾總是三乘之中權學之眾設有於中菩薩生於諸趣同類俱來皆欲成就三乘權學漸令增進未說圓滿諸佛本乘如華嚴經中所有來眾皆是乘如來乘佛智果德自體法身具普賢行而隨影現十方剎海一切道場還成如來所乘本法無有一箇三乘根機設有三乘根機如盲如聾不知不覺猶如盲人對於日月猶如聾人聽天樂音如業貧人對天寶藏如大福德處於地獄亦如餓鬼臨大海邊三乘之器道力未窮未迴心者常居法界海中諸佛境界與佛同德同身終不能信不覺不知別求佛見如華嚴經云佛子設有菩薩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功德法門或時聞[A9]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當知聞法眾全別維摩經中娑婆之眾彼此未亡香積諸徒垢淨全在當知此類並是見解未真守一方之淨剎雖名菩薩諦道未圓如是之徒未詳佛意雖有忻菩提之志願滯淨剎以居心彼與法身智身懸隔是故法華經云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恒沙亦復不能知即如華嚴之眾自身與佛身無別自智與佛智無差性相含容一多同別居法界海之智水示作魚龍住涅槃之大宅現陰陽而化物主伴自在交暎相參師弟互融因果通徹並是如斯之眾也六設教安立法門別者彼維摩經以淨名居士現少許不思議之通變令二乘迴心又處於生死現身有疾令知染淨無二又表菩薩大悲有疾菩薩具陳不二之門建定慧觀智用彰不求之法最要故云夫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然未似華嚴經具陳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五位六位行相因果同別法門七淨名菩薩示行別者淨名為表大悲示入生死現其病行華嚴經毗盧遮那以大悲示入生死成正覺行彰大智能出世故八所闡法門處所別者說維摩經在毗耶離城菴羅園及在淨名之室說華嚴經在摩竭國菩提場中及一切世界及一切塵中說九常隨佛眾別者說維摩經時聲聞為常隨佛眾但具五百說華嚴經時總是一乘大菩薩眾為常隨佛眾具十佛剎微塵大眾總是具普賢文殊體用等眾十所付法藏流通別者彼維摩經囑累品中說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以是無量億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付囑於汝故即以其經付囑[A10]已成菩薩[A11]已生佛家者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中付囑流通即以其經法付囑凡夫初心始能見道生在佛家者何以然此經難入許人能證以自證故方堪能說表三乘是權但以聖勸修證所有得法未成實故所有說法者亦未實故華嚴經云此經珍寶不入一切餘眾生手唯除如來法王真子生如來家種如來種諸善根者佛子若無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門不久散滅問曰若計佛之真子即十方世界無盡無邊以世界微塵莫知其數何須慮此經若無真子即便散滅答曰此經意者付囑凡夫令覺悟入此法門故令生佛家使其轉教佛種不斷即凡夫令得入真之境若囑累諸大菩薩凡夫無緣諸聖自明無凡夫修學者凡夫道中佛種即斷此經散滅以此義故付囑凡夫令修不付[A12]已前大菩薩舊見道者一入道方便同者維摩經云夫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乃至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無住等是初觀智門略同於入道行相門戶次第軌則全別廣如下明。
第七法華經會權入實為宗者此經引彼三根之人歸一乘實教故引眾流而歸大海攝三末而還源藏法師等前諸大德會為共教一乘為三乘同聞故華嚴經為別教一乘為不與三乘同聞故參詳此理會此二門法華經引權器以歸真華嚴者頓示大根而直受雖一乘名合法事略同論其軌範有多差別今欲備舉事廣難周略舉十門用知綱目十門者一者教主別二放光別三國土別四請法主別五大會莊嚴真化別六序分之中列眾別七龍女轉身成佛別八龍女成佛所居國土別九六千之眾發心別十受諸聲聞遠記別一教主別者說此法華經即是化身佛說還過去滅度多寶佛來證成此經三世諸佛同共宣說如華嚴經即不然教主即是毗盧遮那為教主故即是法報理智真身具無量相海功德之身之所莊嚴三世諸佛同為一際一時一法界報相重重無有障礙古今一際非三世故舊佛非過去今佛非新出為根本智性相齊理事不異故如是本佛說本法頓受大根故不是化佛故不似法華經有舊佛滅度多寶如來今佛出世說法華經以是義故言教主別二放光明別者說法華經雖放眉間毫相果光所照境界但言萬八千土皆如金色仍有限量不稱無邊無量無盡故但彰果法不彰因位華嚴一部經典教行因果表法光明始終具十後當更明三國土別者說法華經時三變世界令成淨土移諸天人置於他土然後安置他方來眾變此穢境令成淨剎說華嚴經時即此娑婆世界即是蓮華藏世界一一世界互相含入經云一一世界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世界不增亦不減無比功德故如是又云諸佛成道在一小眾生身中化無量眾其彼小眾生不知不覺只為凡聖同體無移轉相纖塵之內自他同體不同法華之會移轉人天方明淨剎此是對權根乃分自他滯見者之所建立是故今明國土別也四請法主別者說法華經時請法主者即是舍利弗以為勸請之首說華嚴經時佛令文殊普賢隨位菩薩各自說自位法門為說法首佛表果法舉果為因起大悲行成根本智果體自成故無言不說也以大悲行從無作根本智起故文殊普賢表因位可[1]說佛果法示悟眾生阿僧祇品世間數法廣大難量唯佛究竟不屬五位中因果門故是佛自位內法門還佛自說隨好光明功德品即是如來自成因果後自說佛法法爾之力恒常福智光明之法門亦不屬五位之內行相因果故佛亦自說此明佛果無二愚也除此二品經外諸餘三十八品皆是五位之內行相法門是故佛不自說總令十信十住十行等當位之內菩薩自說佛但放光表之其所放光表法之相後當廣明當說華嚴經時一無聲聞及小菩薩為請法主皆佛果位內諸大菩薩自相問答安立佛果法門行相為悟大根者故頓將佛果直受為因因即以果為因果即以因為果如種種子等以定慧力思之可見是故今言請法主別五大會莊嚴真化別者如法華會令三千大千世界清淨莊嚴其諸化眾亦皆充滿所來諸佛皆云是化華嚴經即不爾即有十處十會眾皆滿十方不移本處而充法界一一身相及身毛孔國剎重重菩薩佛身互相徹入雜類眾生亦皆無礙身土相徹如影含容所來之眾不壞法身而隨相好法身相好一際無差即相全真無有化也不同餘教說化說真有相參會是故今言大會別也六序分之中列眾別者法華會中先列聲聞眾萬二千人俱次列摩訶波闍波提與眷屬六千人俱此為姨母六千人俱次列耶輸陀羅比丘尼此是佛為太子時夫人佛為太子時有三夫人一名瞿夷二名耶輸三名摩奴舍瞿夷是善財童子十地法雲地善知識表十地法悅能慈故為法利生法悅身心是其妻義次列菩薩八萬人俱次列諸天龍鬼等華嚴經即不然先列菩薩上首有十佛世界微塵數不論其從者次列執金剛神眾[A13]已後諸神龍天等眾部類總有五十五眾一一部從各別各各部從各有佛世界微塵數眾或有部從直言無量且於初會通菩提場眾有五十五部眾其於十會之眾後當更明大意論之佛身眾海無邊法界以重重一一諸身普含容而無際一身即以法界為量自他之境都亡法界即自身遍周能所之情見絕約略論之如是十會列眾後當更明從初至八會都不聞聲聞之名九會之中始有比丘三眾至位方明行相七龍女轉身成佛別者如法華經龍女於剎那之際即轉女身具菩薩行南方成佛如華嚴經即不然但使自無情見大智逾明即萬法體真無轉變相如維摩經中舍利弗謂天女曰何故不轉女身天女謂舍利弗我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如菴提遮女謂舍利弗自男生我女當知萬法本自體如有何可轉如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善知識文殊普賢比丘比丘尼長者童子優婆夷童女仙人外道五十三人各各自具菩薩行自具佛法隨諸眾生見身不同不云有轉若以法眼觀無俗不真若以世間肉眼觀無真不俗以法華經對權教三根見未盡者令成信種且將女相速轉成佛令生奇特方始發心趣真知見不堪本法而起善根此明且引三權令歸一實又破彼時劫定執三僧祇令於剎那證三世性本來一際無始無終稱法平等裂三乘之見網撤菩薩之草菴令歸法界之門入佛真實之宅故令龍女成佛明非過去久修年始八歲又表今非舊學轉女時分不逾剎那具行佛果無虧毫念法本如是自體無時權學三根自將見隔自迷實法返稱為化不知躬[A14]己本事如斯全處宅中猶懷滯見云何界外懸指僧祇此見不離定乖永劫迴心見謝方始舊居何如今時滅諸見業徒煩多劫苦困方迴如華嚴經法界緣起門明凡聖一真猶存見隔見在即凡情亡即佛稱性緣起俯仰進退屈伸謙敬皆菩薩行無有一法可轉變相有生住滅是故不同龍女轉身成佛八龍女成佛所居國土別者即言南方無垢世界非此娑婆解云心得應真故稱無垢正順本覺故號南方為南北為正故又南為明為虗南為離離中虗八卦中離法心心虗無故則明還依世俗八卦表之餘方雖無八卦之名其方法是一法也故雖然理如是有理即有事故還須有國眾所歸依若有別住南方自他彼此猶隔此乃猶順三乘分引權根而生信解還就佛乘故為三乘餘執勢分難摧且有一分迴心自他之情未絕頓印法界之體不同華嚴自他相徹一一微塵之內住因陀羅網之門是故今言所居國土別九六千之眾發心別者如法華經云龍女成佛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舉眾皆遙見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又下文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雖智積菩薩[1]反舍利弗而為智士寄在迷流為利啟蒙故遣教行益濟凡學令成軌躅既娑婆之眾皆遙敬禮六千發意彼此未亡但順三乘權學有為菩提未得普門法界本覺菩提自他同體以此義故故有遙敬禮華嚴經即不然即以普門法界普見法門如來藏身三昧之境因陀羅網莊嚴法門世界海漩重重妙智一時同得為一證一切證一斷一切斷故即自身之內有十身諸佛剎海莊嚴佛身之內即自身之境重重隱現十方世界法爾如斯猶如眾流歸於大海雖未入海潤性無差若入大海皆同鹹味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迷之與悟雖然有殊本來佛海元本不異云何法華經中娑婆之眾有遙敬禮以此事儀法則與華嚴全別只如法界品內六千之眾剎那十眼逾明五百小童一生十身咸證餘眾皆爾善財南詢諸友佛果文殊慈氏[A15]已圓復入普賢之身海漩漩門總備理事齊亘無法不彰法界既處塵中何得有遙敬禮是故今言六千之眾發心別十授聲聞遠記別者為法華之中龍女雖復頓印法界無時之門全彰佛果三乘權學雖有信順之心餘風未珍未能頓證遠劫方登故受遠記不同華嚴迷即處凡悟即是佛設有餘習以佛知見而用治之無佛知見但成折伏不得入佛駛水之流還經遠劫方能入也為三乘之初心信根下劣故不能離縛籠繫煩多樂著生死雖求出世根器下劣滯住退還如來於是以生老病死無常不淨剎那滅壞念念不住如是等觀使令觀之令生厭離捨厭心成心居淨穢如來於化教之中為此根故雖復勸修悲智以求佛果仍推淨土在於餘方為彼三乘見分未亡見此娑婆恒常是穢說因說果破彼疑心暫化令淨却攝神力還當見穢三乘教印自有明文則因斯無常觀智習性難迴龍女雖頓示佛乘雖信未能即證以是義故法華會內所受記別皆蒙遠劫法華漸引來歸華嚴當時直授發心即佛故以此義故行相不同其此一部之經同門有二一乘如來乘直至道場如來乘者即一乘也如華嚴經賢首品云一切世間羣生類尠有欲求聲聞乘求緣覺者轉復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甚為難又經云若有諸眾生其心饜沒者為說聲聞道令離於眾苦若復有眾生其心少明利為說因緣法令得辟支佛若復有眾生樂學慈悲心廣饒益眾生為說菩薩道若復有眾生決定樂大事轉無盡佛法為說一乘道此乃華嚴經中分四乘義也如法華經中門前三駕且示權門露地白牛方明正教佛乘唯有一無二亦無三二三門外之權宗方明露地之實教四乘契會二教共同施設化儀各有差殊又法華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准此一文似立三乘論其契會還成四法唯此一事實者即佛乘事實餘二者即菩薩大乘通緣覺聲聞是餘二為緣覺聲聞厭苦相似故足為龜鏡可以明鑑二龍女一剎那之際印三世性又從凡夫即聖不移毫分此乃與善財童子解行入道法門略同善財一生成佛者不離剎那際證三世性古今總齊還與龍女一剎那際轉身具行成佛一時總畢皆稱本法法如是故立時劫者眾生情塵也善財證此名為一生為三世時劫既盡更有何生故名為一生諸餘施設十種不同前[A16]已論訖龍女轉身善財不變為轉無所轉有異故。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一
音切
(普郎切)。
徹(丑列切)。
匪(非尾切)。
虧(去危切)。
鶖(秋音)。
穿(尺絹切)。
縫(逢音)。
綴(陟衛切)。
諳(烏含切)。
猷(由音)。
遷(千音)。
狹(侯夾切)。
繫(古詣切)。
互(于音)。
暎(於敬切)。
麾(許為切)。
瀑(蒲木切)。
疇(直由切)。
峻(私閏切)。
飾(舒弋切)。
擎(巨京切)。
劑(抂細切)。
閦(初六切)。
輸(式朱切)。
瞿(其俱切)。
逾(羊朱切)。
宍(肉音)。
裂(列音)。
撤(直列切)。
庵(諳音)。
摧(昨回切)。
躅(直錄切)。
漩(似專切)。
鹹(咸音)。
殄(徒典切)。
駛(使音)。
尠(息淺切)。
饜(於豔切)。
鑑(監音)。
校注
[0007001] 二十恐剩 [0017001] 說下北板多說字 [0018001] 反疑及【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 冊 No. 223 華嚴經合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3-1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