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28]第六篇
第一章 阿瓦利耶品(渡守)
三七六 渡守本生譚
〔菩薩=婆羅門〕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渡守所作之談話。此渡守為一無知愚鈍之男,世間之人如是傳說。彼既不知佛寶等三寶之功德,亦不知其他世俗賢者之功德;彼易怒、粗魯且甚凶暴。爾時,某國之比丘欲侍佛而步行前來,某夕抵達阿致羅筏底河岸,而向渡守告曰:「優婆塞!予思渡向彼岸,請君出船渡我。」彼懇切請求,然渡守粗率回答:「賢者!今日時間已遲,可向他處宿泊。」比丘強求:「優婆塞!予來此處,不知向何處宿泊,請攜予至對方一行。」彼甚惱怒云:「汝來,和尚。」彼使長老登船,衝浪猛進,船被浪打,長老衣盡濕,於濛暗黃昏之中到達對岸,急赴精舍,但是日已不能侍佛。
次日,彼出至佛前,向佛敬禮,坐於一方。佛向彼會談問曰:「汝何時到來?」彼白佛曰:「昨日來此。」佛又問曰:「何故今日前來侍佛?」彼詳細告白理由,佛聞其事言曰:「比丘!彼之易怒非自今始,前生即已如是,今日不只汝為所苦,於前生賢人等亦為彼所苦。」佛應彼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婆羅門一族之中。成長後,[P.229]赴得叉尸羅,修得一切技術,遂出家,長久期間在雪山中食果實等以為生活。某時,為得鹽酢之日用品,來至波羅奈之都,宿於國王之禁苑。翌日行經都中各街行乞,爾時國王行經宮苑前來見彼,受彼威儀之感動,請至宮廷,供養飯食,並約定停留於宮苑之中,而日日起駕來訪,向彼表示敬意。爾時菩薩向彼說明此事:「大王!王實應捨離四種惡因,精進而善持忍,成就慈悲之念,以正法治國。」並教說兩種禁戒。
一
二
如是唱以上之二偈,如是菩薩日日向王說此等之偈不倦,王非常慶喜,施與菩薩價值一百千金之聚落,然彼與以拒絕;如是菩薩於此處住十二年間。彼自深思:「予在此處停留甚久,思欲由今立即巡錫國內,然後歸來。」菩薩秘密決心,不告於王,只向園丁語及此事云:「予今於此處,心感疲倦,暫時巡遊國內,再行歸來。汝[P.230]將此事,稟告王知。」當彼離去來至恒河岸邊之渡場,彼處有一阿瓦利耶毘陀之愚魯渡守,彼決不知有德人之德,又亦不知自己之得與不得。彼先渡欲渡恒河之人至對岸,然後收取工資,有時對不予船資之人發生爭鬥,多數被其打罵,實為不得利益之愚者。
佛現等覺者,就彼唱第三之偈:
三
菩薩往渡守之所云:「渡守!請渡予至對岸。」彼問曰:「沙門!汝得與吾如何之船資?」菩薩答曰:「吾友!予實為汝說示如何增長財寶、增長幸福、增長法功德。」渡守自思:「彼將如何對我說得?」於是渡彼至對岸,強請曰:「請與我船資。」菩薩向彼云:「甚善,吾友!」於是為說第一財寶增長之法,唱次之偈:
四
[P.231]渡守自思:「此實不過對予之訓誡。今彼此外將與我以何物?」於是菩薩又云:「船人!此實增長財寶之法。其次今說幸福與法寶之增長,汝宜善聽。」為唱次之偈:
五
如是,依此等之偈,說幸福與法寶增長之法。菩薩告曰:「此即為幸福與法寶之增長法。」愚癡之彼對其說法,更無何等考慮之迴轉而問曰:「此為汝所與之船資耶?」菩薩答曰:「唯然,船人!此即為船資。」渡守叫曰:「如此者於我何用?我所欲者由此以外之物。」菩薩答曰:「船人!除此之外,予無何物可與汝者。」渡守非常震怒:「然汝何故乘吾之船?」大聲咆哮,而將修行者拉至恒河岸邊,蹴其胸而毆其顏。
爾時佛言:「如是,比丘!此修行者對王說法而得聚落之賜,然為與此同一之說法,向無知之船人為之,卻得顏面之被毆。因此,若欲為勸言,應向有心人為之,向無知之人則不可為。」於是現等覺者唱次之偈:
六
彼船人毆打菩薩之時,彼妻為彼持食物來,而見此修行者驚呼曰:「夫!此修行者為王所歸依之人,決不可毆打。」彼益怒:「汝謂不可使我毆此偽裝之和尚耶?」彼起立毆倒彼女,飯盒壞散,妊婦遂即流產。因此,諸人將彼包圍:「此殺人之惡賊。」[P.232]叫喚捕彼,捆縛押至王前。國王加以訊問,遂處彼刑罰。
佛現等覺者布演此等之真義,唱最後之偈:
七
結分
如是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此比丘得須陀洹果——而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渡守是今之渡守,國王是阿難,修行者即是我。」
三七七 白旗婆羅門本生譚
〔菩薩=司祭〕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虛偽之比丘所作之談話。所起之事實,於鬱陀羅迦苦行者譚[1](第四八七)中將再說述。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為聞廣知名之師尊,向五百之弟子等說示咒文。同時有一青年名白旗,為彼等之年長者,於北方之婆羅門族出生,彼就族姓,甚為自慢。彼於某日與其他之青年等一同經過某村向他村旅行,見一旃[P.233]陀羅問曰:「汝為何種?」答曰:「予為旃陀羅。」彼對此男身所吹來之風,恐觸及自己之身體,彼叫曰:「汝後退,可咒之旃陀羅!向下風而行。」彼急往上風而行,然旃陀羅較彼迅速立於上風之處,因此,彼愈益發怒,吼叫曰:「汝退,可咒之惡奴!」彼喧囂叫罵。旃陀羅問彼曰:「汝為何種?」彼誇稱:「予為婆羅門。」彼旃陀羅又重問曰:「汝若為婆羅門,得答對予之質問耶?」彼云:「唯然,予對任何問題,皆得回答。」旃陀羅曰:「汝若不得回答,予將汝踏倒,伏入予之股下。」旃陀羅作是言,青年自恃無恐:「汝來,開始。」旃陀羅之子得對彼質問之同意,乃發問曰:「汝青年!方位云何?」「方位乃東南西北之四方。」旃陀羅云:「予所問者非如是之方位,汝對此事,尚且不知,咒罵我觸汝身體之風,實為可厭。」於是捉彼之肩,使身體彎曲,潛入自己之股下。
青年等歸來,將此事實向師尊稟告。師向彼問曰:「白旗!汝被旃陀羅捉而潛入股下之事,為事實耶?」彼答:「唯然,是為事實,尊師!此旃陀羅之子云我方位尚且不知,於是捉我潛入其股下。今將如何處之?予將使其蒙受重擊。」彼對旃陀羅之子發激烈之怒心。於是師尊教曰:「白旗!對彼不可發怒,此旃陀羅子乃一賢人。彼對汝非就此方位之質問,乃其他意義方位之質問,此為汝尚未嘗見聞覺知之事,世間尚有其他甚多未見未聞未覺知之事。」
於是師唱次之二偈:
一
二
[P.235]菩薩對此青年說如是之方位。彼愈思愈感恥辱:「予被旃陀羅捉而潛入股下。」彼遂離此而去,往得叉尸羅,於知名師尊之前,修學一切技術。得師之許可,離得叉尸羅,巡遊全國,實習一切技藝。彼來至某國境之一聚落時,見其附近住有五百之苦行者,彼習得彼等所學之技術、咒文、修法,遂依彼等亦為一苦行者,與彼等一同來至波羅奈之都,翌日行乞來至王之宮苑。王見苦行者等之威儀而感動,請彼等入內宮供養飲食,使彼等住於自己之禁苑。一日,王向苦行者奉獻飯食云:「今夕到禁苑,我將親自供養苦行者。」白旗往禁苑召集苦行者告曰:「諸賢!今日王將親臨。」而彼更向彼等下達命令:「實則我等一度被王尊敬,將得成一生幸福。因此,於此場合,或為飛躍之行、或臥刺座之上、或行五火之行、或為蹲踞之行、或為潛水之行、或讀誦聖典。」彼下此等命令後,彼則於自己庵室之門前,坐於安樂椅子之上,以五色之彩布包裝之書籍一冊置於極彩之桌上,向清秀之弟子四五人發問,解[P.236]答其義。爾時王駕臨此處,見此等邪行所為之風情,大為滿足,而來白旗之處,與彼會談,坐於一面。而彼與司祭耳語唱第三之偈:
三
司祭聞此唱第四之偈:
四
王聞此對苦行者失去尊敬之念。於是白旗自思:「此王對苦行者生有尊敬之念,然此司祭如以斧截斷,與以破壞,予必須與彼問答辯難。」彼與司祭論議唱第五之偈:
[P.237]五
司祭聞此唱第六之偈:
六
如是司祭論破白旗之所論,使彼等苦行者皆為居士,與彼等盾、矛,任命為大官,奉仕於國王之側。此所以被稱為大官族之緣由。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此白旗是虛偽之比丘,旃陀羅是舍利弗,司祭即是我。」
[P.238]三七八 達利穆迦辟支佛本生譚
〔菩薩=國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大解脫所作之談話。所起之事端,已於所說故事之中說明。
主分
昔日,於王舍城摩揭陀王治國時,菩薩託生於王妃之胎內而出生,彼名呼為梵與王子。於彼出生之日,王之司祭之子亦同日出生,因彼容顏甚美,故名為達利穆迦。彼等均於宮中養育,互為親密之友人。彼等十六歲之時,往得叉尸羅,修學一切之技術,然彼等思考:「我等修學一切法則技術,亦欲知各國之風俗習慣。」於是越村巡街,遂來至波羅奈之都,泊於某寺院中。翌日,出往波羅奈之街行乞而行。爾時於某家庭:「向婆羅門供養飯食,欲聞其教。」炊粥設席以待其來。彼等見此二人行乞巡迴而來:「有婆羅門來。」於其家中請待,於菩薩之座席,敷以純白之絹布,於達利穆迦之座席,則敷以真紅之毛布。達利穆迦見此狀況,彼有所悟:「吾友將為波羅奈王,予將為其將軍。」彼等於接受供養後而為說法,與彼等以稱心之法悅終了而去,歸來至王之禁苑。菩薩坐於美麗之王之牀几,達利穆迦則撫其脚而坐於其側。
爾時,波羅奈之王亡故已第七日,司祭為王之葬儀終了,然王尚未立王儲,七日之間,出動喪車。此喪車之儀,於摩訶伽那迦本生譚(第五三九)將再說明。喪[P.239]車離都之時,由四軍之儀仗兵守護,由數千之樂器演奏,到達宮苑之門前。達利穆迦聞樂器之音:「喪車已來我友之處,今彼將為王,將與予將軍之地位,予將如何?若欲為俗人,勿寧前往出家。」彼對菩薩一言亦不告,彼隱於某一場所而立。司祭於宮苑之入口停車,入來宮苑之內,見菩薩坐於美麗牀几之上,而見其足有吉祥之相,司祭:「彼具有周圍以二千島圍繞四大洲王之威德,然其勇氣如何?」對之抱有疑念,一切樂器一時轟鳴。菩薩開眼見之,由面上取布,眺望大眾,再又用布覆面,暫時橫臥。喪車停止時,彼起立,於石牀上結跏趺坐。司祭屈膝云:「聖者!尊身請即王位。」菩薩問曰:「王實無嗣子耶?」司祭答:「唯然,陛下!」於是菩薩:「然則甚善。」與以承諾。彼等立即於宮苑為彼行灌頂式,彼為此偉大之光榮,將達利穆迦之事,全已忘記。彼乘車由大眾圍繞入都,在眾人歡呼中到達宮城之門前,彼通過文武百官之歡迎,登上階梯。爾時達利穆迦自思:「今宮苑之中無人居住。」彼往坐王之石牀,爾時彼之面前忽有一枯葉落下,彼見落葉,悟諸行無常,覺得三法印,使大地震動,悟入辟支佛之境地。即此瞬間,彼滅居士之相,神通及不可思議之衣鉢由虛空降來,著於彼之身體,而立即具足八要具,成就行住坐臥之威相,如百歲[P.240]長老之狀。依神通力飛翔於虛空,往難陀姆羅岩窟而去。
菩薩以正法治國,而更得大名聲,然為彼名聲過大,反而忘卻不思四年間達利穆迦之事。但於第四年時,彼憶起彼之事故:「吾有友人達利穆迦,今彼往何處?」思欲見彼;於是彼於後宮中及於公眾之前:「我友達利穆迦今往何處?若有告我彼之住所者,予將與彼最大名譽。」王發公告,如是反覆不絕憶起彼之事故,遂又經過次之十年。辟支佛達利穆迦經過五十年後憶起,彼知:「予友憶予之事。」彼心中密思:「今彼已近老境,而多有王子王女,予往說正法,使彼出家。」彼依神通力,由虛空飛來,到達宮苑,如黃金之像,坐於石牀之上。園丁見彼,來至近傍問曰:「賢者!汝由何處而來?」彼答:「由難陀姆羅伽岩窟而來。」園丁重又問曰:「賢者!汝名為何?」答曰:「我為辟支佛達利穆迦。」問曰:「賢者!若然我等稟王得知。」答曰:「甚善,我為居士時,我等為親密之友。」「賢者!吾王熱望會汝,予今將汝來之事向王稟知。」彼命園丁:「速往告知。」園丁立即前往,告王彼來坐於石牀之事。王云:「我友來訪,予速往見彼。」王乘寶車由大眾圍繞到達宮苑,會見辟支佛,向之敬禮坐於一方。爾時辟支佛問曰:「梵與王!依正法治國耶?未行邪法耶?為金錢而未有壓迫人民耶?積布施等之善根耶?一切如何耶?」如是問此等事後,親切交談:[P.241]「梵與王!王已達老境,今應為斷諸慾出家得道之時。」彼如是教王,說此法唱第一偈:
一
[P.242]王聞之,說彼因煩惱而自縛之事,唱第二之偈:
二
[P.243]菩薩云:「予不能出家。」辟支佛達利穆迦則不斷念,為次之說法:
三
四
[P.244]彼說以上二偈,如此達利穆迦辟支佛說胎動及由胎動所生之苦,今更說由生產所生之苦:
五
六
(a)
彼唱一偈半。
[P.245]今佛現等覺者云:「如是彼辟支佛依善巧之所說,救王超脫。」唱最後之後半偈:
(b)
辟支佛說諸欲之罪障,解釋自己之所說:「大王!今出家或不然,無論如何,我已說諸欲是苦,出家為幸福,向王說明,王今熟慮。」彼諫言已畢,如金色之鵞王昇[P.246]入雲中而沒其姿,歸還難陀姆羅之岩窟。菩薩合十指,叉手合掌,彎腰高舉於頭上,見彼之極姿,唱南無歸命。如是彼招彼之王儲,委以國政,於大眾悲泣裡,斷諸欲,入雪山,結草菴,出家入仙人之道,不久得神通力與定力,於命終同時生梵天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多數之人得須陀洹等——而佛述作本生今昔之結語:「此國王即是我。」
三七九 呢魯黃金山本生譚
〔菩薩=鵝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比丘所作之談話。此比丘近侍佛而得業處,往邊境之村,諸人感服彼之威儀,供養於彼,得彼之同意,於村之森林結草菴而住,彼等對彼與最大尊敬之念。爾時有常見論者來至此村,彼等聞此等論者之所說,遂棄長者而加入常見論者行列之中,對彼等施與尊敬。又次有斷見論者來至此處,彼等又捨常見論者而為斷見論者;然裸形外道又來至此處,彼等捨斷見論者而為裸形論者。彼與此等不知德不德人等之相接,過不幸之生活,彼於雨期安居終了後,歸來至佛之處,向佛問候。佛問曰:「汝往何處度過雨季?」彼答:「世尊!於鄰村度過。」佛再問:「汝生活幸福?」答曰:「世尊!於不知德不德諸人之間度過,誠然不幸。」佛言:「比丘!古之賢者生為畜生時,尚不與此不知德不德人等一日相處而生活,然汝自己如何在此不知德不德諸人之處而生活耶?」於是佛應彼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為金色之鵝鳥,彼有一弟鵝,[P.247]彼等住於心峯山,於雪山中食自然之粳米以為生活。一日彼等離去此處,由他之路途歸心峯山時,見名呢魯之黃金山,暫住於其頂上。又此山附近有住各種鳥獸甚多之牧場,因彼等住此山時,此方因其光明而成金色。菩薩之弟見之,不知其原因:「今此處有何種之原因?」彼與兄共語唱此二偈:
一
二
菩薩聞此言唱第三之偈:
三
弟聞此唱最後之偈:
四
五
[P.248]六
唱如是之偈已,彼等鵝鳥飛去,歸至心峯山。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此比丘得須陀洹果——而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此弟之鵝鳥是阿難,兄即是我。」
三八〇 疑姬本生譚
〔菩薩=苦行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受故妻誘惑者所作之談話。此一故事之內容將在根本生譚(第四二三)中說明。此處佛問比丘:「汝甚煩惱,為真實耶?」比丘答:「世尊!是為真實。」佛再問曰:「因何而煩惱?」彼答:「實因故妻而煩惱。」爾時佛言:「沙門!彼女與汝苦惱非自今始,前生汝為彼女,棄四軍,入雪山中,三年之間,受大苦惱。」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迦師國某村婆羅門家,及[P.249]彼成長,往得叉尸羅習得諸技藝後,出家入於仙人之道,食草根與果實,得神通力與定力,解脫而住於雪山之中。爾時有一福德兼備之士,由三十三天歿而來至此之場所,於某蓮池中一蓮花臺上生為女兒之身;他之古老蓮花古老枯落時,惟此蓮花大而膨漲。爾時苦行者前來水浴發現,彼思:「其他蓮花,皆已枯落,惟此蓮花大為膨脹而立,究為何故?」彼著浴水衣游渡涉往蓮所,見其花開,其中臥一可愛之女兒。彼有自己女兒之感,加以抱持,攜歸草庵養育。其後彼女至十六歲時,容色益為美麗,優於一切諸人,但尚未及天女之容色。
爾時帝釋天為奉侍菩薩來至此處,彼見此女問曰:「此女為誰?」聞其得女之經過,問曰:「彼女欲得何物?」菩薩答:「友!彼女欲有住居、衣服及裝飾物品。」彼云:「甚善,賢者!」於是造水晶之宮殿以為彼女之住居,具備天人之玉座,天人之衣服及裝飾乃至天人之飲食。彼水晶宮於彼女欲昇時,則如意降落止於地上,上昇終了,再止住於虛空。彼女在水晶之宮殿,為菩薩作種種奉仕看顧,一園丁見此問曰:「賢者!此為何人?」菩薩答曰:「彼為我之女兒。」彼聞此言,往波羅奈之街:「大王!我於雪山中見如是苦行者美麗之女兒。」彼向王告以詳細。王聞此事,心中大受誘惑,以園丁為嚮導,引率四軍,往其場所,張布陣營,帶領園丁,伴諸大臣,[P.250]訪彼草庵,而向菩薩會談云:「賢者!女人乃梵行者之魔障,予為守護汝女。」
菩薩:「此一蓮花為何?」由於彼之疑念而涉水攜歸之女,故命名彼女為「疑」。彼向王云:「彼女不能直接攜歸,大王!若汝能知此女之名,汝可攜往。」王向菩薩云:「賢者!若汝言其名,予將知之。」菩薩答曰:「予不可言之,由爾自行思考得出,即可攜往。」王曰:「甚善。」即與承諾。自此以來,王集合諸大臣:「彼女之名云何?」集議商談;王舉諸多難解之名數之:「非此之名耶?」彼問菩薩,然菩薩皆云:「非為彼名。」予以否定。王如是思考其名之中,經歷一年之久,其間獅子或其他野獸,傷害人馬,更有毒蛇之危險,虻蠅之危難,為嚴寒所惱,多人死亡。王告菩薩:「予今為彼女更有何求?」王欲歸去。
爾時,疑女開水晶宮之窗而立,王見彼女告曰:「我等不能得知汝名,汝將永住雪山之中,我等今將歸去。」然而女云:「大王!若汝今歸去,予將不能得為王妃。今三十三天心蘿園內有阿薩瓦提蔓草,其果實內部含有神酒,一度飲之,四月之間[P.251]陶醉,臥於神牀。然彼千年始得一度結實,諸神之子,為飲神酒一醉:『我等不遠將來,將得其果實。』為飲神酒而堪忍千年不絕,而云:『彼實即將善出。』而皆看守蔓草不去。爾今一年,即已倦怠,爾欲得希望之果,實為幸福,決不可厭飽而去。」彼女唱次之三偈:
一
二
三
王對彼女之言牽引其心,再呼集大臣等,至過其年為止,詮議其名,漸得十名,然此十名之中,並無其真實之名,任何一名皆被菩薩所否定。王更又云:「予對彼女更何所求?」王欲歸去。爾時女再現其姿而立於窗邊。王云:「汝居其處,我等業已[P.252]為歸之計。」女問曰:「大王何故為歸?」王答:「因不能得知汝名。」爾時女云:「大王!為何不能明了其名?希望實不會無果而終。一隻青鷺,立於山頂亦得充滿自己之希望,況為王者,如何不能得遂其望,王須忍耐。」而彼女更進而謂曰:「一隻青鷺於某蓮池求餌,彼飛去止於某山之頂,彼於其日翌日止於彼處思考:『予在此頂為幸福之生活,若今後不由此下降,常坐此處取食物,飲飲物,能度其日,實為幸福。』然於其日,諸天之王帝釋天折伏阿修羅等,於三十三天為諸天之王,彼思:『我之心願實已滿足,然於此森林之中,有無心願不滿者在?』彼顧盼時,見此青鷺:『予今將滿彼之望。』爾時恰由青鷺止住棲木不遠之處,有一小溪,帝釋天使此小川之流氾濫,橫溢至山頂,青鷺坐於彼處而得為食魚飲水之生活。如是其後,水漸次減退而去。如是大王,青鷺依自己之希望而得果,何況大王如何不能得果耶?」「王應抱希望。」彼女熱心勸告。王聞女言,魅於其姿,心為其言所誘,遂不能行,[P.253]再集合大臣而為作百名,更費一年之久。彼如此經過三年,往菩薩之所問曰:「百名之中,有其名耶?」菩薩毫無情義回答:「爾尚未能得知?」彼云:「如是我更須歸去。」彼向菩薩會見而去。
疑女立於水晶宮之窗邊,王見彼女:「汝止於此,我等將歸。」爾時女問曰:「大王何故為歸?」王:「只能依汝之言,使我滿足,而非依汝之愛。為汝之甘言所誘,我空過三年之歲月,今予愈將作歸城之思。」云:
四
五
六
七
[P.254]彼高唱此等之偈,「疑」女聞王之言曰:「大王!爾已知我之名,爾正說到我名。速將我之名告知我父,請攜我而行。」彼女繼續與王共語。
八
於是王往菩薩之所敬禮云:「賢者!汝女之名為疑。」菩薩答曰:「汝已知其名,可攜其行矣。」彼向菩薩敬禮,來至水晶宮前告曰:「汝父將汝與我,今須速來。」女曰:「大王!汝來,予等向父告別。」女由水晶宮降下,向菩薩敬禮,得其許可,遂來王之前,王攜彼女歸波羅奈之都,多產子女,和平度日。菩薩入不壞禪定,生梵天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煩惱比丘得須陀洹果——而佛作本生今昔之結語:「此疑女是故妻,王是煩惱之比丘,苦行者即是我。」
[P.255]三八一 米伽羅巴兀鷹本生譚
〔菩薩=兀鷹〕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粗暴比丘所作之談話。佛向此比丘問曰:「人謂汝粗暴為事實耶?」比丘白佛:「世尊!誠然如是。」佛言:「比丘!汝非自今始,前生汝亦為粗暴,而更依粗暴之行,不守賢者之教,遂遭毘藍婆風而死。」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為兀鷹,名阿婆藍那兀鷹,彼由諸多兀鷹眷屬圍繞居住於耆闍崛山(靈鷲山)。彼之子名米伽羅巴,其力甚強,彼能昇高至其他兀鷹之上飛翔。他之兀鷹等憂心:「彼之子飛行甚遠。」而將其事報告兀鷹之王。兀鷹之王呼其子至近前云:「眾云汝飛過高,若飛過高,有殞命之事。」於是使聞而唱次之三偈:
一
二
三
[P.256]然米伽羅巴傑傲不遜,不順其父之言,昇而再昇,已達父云之限界,彼猶超越限界飛行,黑風雖然來襲,更向頂上突進,而遂正面受到毘藍婆風。其風強烈吹觸其身,彼為強風擊打,裂為碎片,飛散於空中。
四
五
六
此等三偈為現等覺者所說。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此米伽羅巴是粗暴比丘,阿婆藍那即是我。」
[P.257]三八二 吉祥黑耳本生譚
〔菩薩=商主〕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給孤獨長者所作之談話。彼實由得須陀洹果以來,常守不壞之五戒,彼之妻、子女、侍女、傭人乃至奴婢,皆善守之。然某日於法堂開始議論:「諸位法友!給孤獨長者於日常所行,甚為清淨,同時其眷屬亦清淨耶?」爾時,佛出問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語而羣集耶?」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緣由。」佛言:「汝等比丘!古之賢者,其眷屬亦為清淨。」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為某豪商,布施多財,守戒行,為菩薩之行;其妻亦保持五戒,由子女至奴婢均持五戒,因此彼被知名為清淨眷屬商主。彼自思:「若有人較我更善保清淨戒者來此,予不應與其人我之坐椅及與予之臥榻,而應與以一度未曾使用之不穢之物品。」於是於自己屋室之側,預置未曾使用之椅子與臥榻。
爾時,四天王廣目天王之女名黑耳,持國天王之女名吉祥,二人持諸多之薰香與花鬘云:「我等往無熱惱湖一遊。」來至無熱惱湖邊,於彼湖水更有諸多之浴場。[P.258]佛之浴場為佛入浴,辟支佛之浴場為辟支佛入浴,比丘之浴場為比丘、苦行者之浴場為苦行者〔之入浴〕,四天王等之六欲天天子之浴場為天子等,天女等之浴場為天女等,各有入浴之場所。二人來此:「予先入浴」,「不然,予應在先」,就浴場之事,互相爭執。黑耳女云:「予有周行世界之力,因此予應先第一入浴。」吉祥女云:「予為有支配諸人主權之源,因此予應第一入浴。」於是二人云:「唯四天王能知於我等之中,何者應先第一入浴。」二人共至彼天王之處問曰:「我等之中,熟先足為第一入浴者?」持國天、廣目天云:「我等亦難判斷。」於是使增長天、多聞天負其責任。彼等云:「我等亦難能為,將此送往我主之足下。」於是引導二人至帝釋天之前。帝釋天聞彼等之話云:「此二人俱為我臣下之女,於此場合,予亦難能判斷。」於是告彼二人曰:「於波羅奈之都有清淨眷屬之商主,於彼之家有未曾使用之椅子與臥榻,先得之者即應先第一入浴。」黑耳女聞此,於瞬間著碧綠之衣服,塗綠之香油,飾碧綠之寶石,彼如石弩之由天而歿,及於午夜三更之頃,在豪商所住居室之入口,距[P.259]椅子不遠之處,放出光明立於空中。商主凝視彼女,依彼觀察,彼女為無慈無愛之相,彼與彼女共語,唱第一之偈:
一
黑耳女聞此唱第二之偈:
二
於是菩薩更唱第三之偈:
三
於是彼女說自己之德唱第四之偈:
四
[P.260]彼女尚更唱次之第五第六第七之偈:
五
六
七
[P.261]因此,菩薩責彼女唱第八之偈:
八
黑耳聞此抱憂,唱次之偈:
九
彼女去後,吉祥天女著金色衣服,塗金色之塗香,為金色之裝飾,立於富豪之門前,放黃金之光明,於平坦之地上,等足恭敬站立。菩薩見彼唱第十之偈:
一〇
[P.262]吉祥女聞此唱第十一偈:
一一
於是商主次又問曰: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吉祥女對商主之問,作如是之答。
[P.264]於是菩薩歡喜吉祥天女之語,告曰:「此處有清淨椅子臥榻,與汝相應坐於其上,臥於其上。」彼女止於此處,翌朝離去,往四王天界,彼第一入無熱惱湖水入浴。其臥榻因為吉祥天女使用之物,諸人名之為吉祥臥榻,此即此臥榻之傳說;依此等理由,今日仍呼為吉祥臥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此吉祥天女是蓮華色尼,清淨眷屬商主即是我。」
[P.265]三八三 鷄本生譚
〔菩薩=鷄〕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煩惱比丘所作之談話。佛問此比丘:「如何汝煩惱耶?」比丘白佛:「世尊!予見某美裝之婦人而起欲念。」佛言:「比丘!婦人者實如貓善欺人,以甘言籠絡,如己意而為,遂使人破滅。」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為某森林之鷄,與眾多鷄之眷族俱住。其森林附近住有一隻牝貓,彼女除菩薩外,巧騙其他之鷄,全部與以食盡,然唯菩薩不陷彼女術中。彼女心中密思:「此鷄甚為利巧,然彼或不知予之巧妙計劃與策略,予以甘言欺彼:『予為汝之妻。』使彼入予掌中之時,必能食之。」於是彼女往彼所棲樹之根前,問彼唱第一之偈:
一
菩薩聞之:「予之一切眷族,均為彼女所食,而今又計欲食吾,吾將追逐彼女歸去。」彼一面思考唱第二之偈:
二
[P.266]於是彼女自思:「此為最佳之思考,然予必須另擬善策,欺彼而食之。」於是唱第三之偈:
三
菩薩於是思罵彼女追逐使歸,唱第四之偈:
四
彼女因此言遂被追逐,不能再來視彼而去。
五
六
[P.267]七
此為現等覺者之偈。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煩惱比丘得須陀洹果——而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此鷄王即是我。」
三八四 法幢本生譚
〔菩薩=鳥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欺瞞比丘所作之談話。此處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彼即有欺人之事。」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為一鳥,成長時為多數之他鳥所護,住於海洋中一孤島上。爾時,迦尸國住某商人捕得一隻能示知方位之鴉,與之乘船航海出行,然船於海洋中遭遇船難,於是此知方位之鴉來至此島,自思:「此處有甚多鳥羣,予今擬具對策,欺瞞彼等,可食此等鳥之卵及雛。」彼迅速飛往鳥羣之中,開口而立一足於地上。諸鳥等思其甚不思議:「汝究為何者?」鴉答:「予為持[P.268]法者。」諸鳥重問曰:「何故汝以一足而立?」答曰:「予若雙足置於地上,則大地不能支持。」其次鳥等復問:「汝何故開口而立?」答曰:「予之食物除風露之外,別無他物。」彼如是云,再向鳥等曰:「予今為汝等說法,汝等暫為諦聽。」彼以說法之口調唱第一之偈:
一
彼如是欺瞞說法,諸鳥不知彼欲食彼等之卵,反而讚彼而唱第二之偈:
二
諸鳥完全信用此偽善者,向彼云:「爾只吸露,不攝其他食物,請務必為我等看守卵雛。」彼等於是為探求食餌而出發。此惡漢於彼等飛去之後,食卵與雛,飽滿果腹,彼等歸來時,彼則澄顏開口,一足獨立。鳥等歸來,不見雛鳥及卵:「究被何物所食?」大聲鳴叫,然就彼鴉之持法者,不稍起疑念。
然菩薩某日自思:「此處至今未起任何禍端,自此物來後,始起如是之事,因此對彼有監察之必要。」彼作為與諸鳥一同出發探餌之風貌,而立即返回,暗中隱於不[P.269]見之場所。鴉見諸鳥出發,毫無恐懼,前往食卵及雛,然後再歸於開口一足而立。鳥王於眾鳥歸來時呼集彼等所有一切:「予今日始知予之雛鳥等之危險,予見此知方位之惡鴉食之,因此我等必須儘快捕彼。」於是鳥羣相伴將其包圍:「彼若有逃走形狀,希即將其捕捉。」於是菩薩唱最後之偈:
三
四
五
六
[P.270]鳥王如是語畢,自行飛臨彼之頭上以嘴啄之。其他之鳥亦以嘴、翼、蹶爪強行擊打,於是彼遂喪命於其處。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此鴉是欺瞞比丘,鳥之王即是我。」
三八五 難提鹿王本生譚
〔菩薩=鹿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扶養母親之比丘所作之談話。佛問彼云:「比丘!汝扶養家族之事為真實耶?」比丘白佛:「世尊!是為真實。」佛重問曰:「彼家族為誰?」彼曰:「世尊!乃予之父母。」佛言:「善哉,善哉!比丘!古之賢者亦扶持其家族,古之賢者生為畜生,為父母而奉獻生命。」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拘薩羅國之娑祇多都城拘薩羅王治國時,菩薩生為鹿之族,彼成長時,名難提鹿,守道謹行,常善扶養父母。彼時拘薩羅王喜好獵鹿,對人民農業之事等不稍作為,由多數之臣下圍繞,日日出發狩鹿。眾人互相集議:「諸君!彼王障礙我等所作之工作,我等之生活,日日感受威脅。今我等圍繞安闍那林宮苑,作門、掘水槽、植草、如是我等各人手執棍棒,入森林敲擊雜樹雜草,追鹿出林,如牛之入牧場,包圍四周,將之追入宮苑安置,然後閉門告其事於王,各自從事各自之家業,以為如何?」彼此互相商量,皆曰:「甚善。」一同贊成,對宮苑作各種準備,[P.271]到森林數由旬地方,互相採取包圍形勢。爾時難提於某小藪蔭中與父母共臥於地上,多數之人攜盾鉾種種武器,各各手執圍繞草藪。某人探鹿進入藪中。
難提見彼等自思:「予今應速捨命以救父母。」彼起立往父母之處竊告曰:「我父我母!今彼諸人來入此藪中,予等將被發現,唯一方法,唯只救命。今我父母之命最為重要,因此,予將為父母捨命。予立於藪端,當眾人開始敲打草藪之時,予即將跳出,如此,彼等以為『於此草藪只有一鹿』,不疑其他,於是不向深處來入,請父母善加注意。」彼得兩親許可,一聲高叫由藪蔭中走出,彼等眾人思考:「此草藪中只有一鹿。」於是不深入其藪,難提走入他鹿羣中,眾人追逐彼等,將所有之鹿追入宮苑之中,而閉其門扉,向王告述緣由後,各自歸理自己之家業。自彼時以來,王自行逐一射鹿,前往捉之,遣人持歸。鹿亦按班等待,當班之鹿凝立於一方,眾人射而捕之。難提沉著,飲池之水,嚼食牧草,然彼尚未到當班之時。
如是經過諸多時日,彼之兩親思欲見彼:「我等之子難提鹿王,持如大象之力,[P.272]若彼尚生,當越柵與我等相會,我等如何向彼遣使?」父母如是思考之時,立於道路之傍,見一婆羅門,彼等作人間之聲問曰:「賢者!汝往何處?」婆羅門答曰:「往娑祇多。」彼等請求向其子送信為使,唱第一之偈:
一
彼云:「甚善。」予以承諾,往娑祇多,翌日抵達宮苑問曰:「難提鹿何處?」鹿即飛奔而來立於其側答曰:「予即難提。」婆羅門語彼為使之事實。難提聞此曰:「婆羅門!若予思往,必能越過此柵,然予由王受得種種飲食,予由彼蒙多大之恩惠,更與此等諸鹿,長久共同生活。因此,予對王與諸鹿未報此等之恩,未示自己之全力而去,實為不適。因此,當自己之順班來時,予將為相當此等之報恩後,再快樂歸去。」示此等之意,唱次之二偈:
二
三
[P.273]婆羅門聞此而歸去,其後彼之順班日來到,王伴多數之家臣來至宮苑,菩薩於一方凝立,王以矢搭付弓上,開始射鹿。菩薩不如他鹿受死之恐怖威脅而為巡迴逃避之狀,而泰然自若顯示仁慈教導之風情,挺身愉快,嚴肅而立。王為其仁慈之風格所威壓,不能放矢。菩薩叫曰:「大王何不放矢?請速放矢。」王答曰:「鹿王!予不能為此。」菩薩嚴肅而言曰:「大王!有德者之威德,王應知矣。」於是王為菩薩之言所感動,捨棄弓矢云:「此無情木片之矢,尚感知汝德,而況予為有情之人間,如何不知。請汝原諒,予助汝之命。」鹿王問曰:「大王!王赦我之命,然此宮苑中其他之鹿羣,將如何為之?」「予亦救助彼等。」如是菩薩如榕樹鹿王本生譚(第一二,南傳藏,第三十一卷一九九頁以下)所說,舉凡森林所居之鹿,空中所飛之鳥,水中所浮之魚,一切皆得身之安全。菩薩告王,使王護五戒:「大王!王者實須破惡法,實施王之十法,依正法而治國。」
[P.274]四
五
如是以偈之形說述王之正法,彼更於數日之間,居於王前,王宣言於其國中守護一切有情之命,擊打金鼓,遍歷各處,而後菩薩云:「大王!勤政愛民。」彼於是為會父母而歸。
六
七
八
此為現等覺者之偈。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扶養其母之比丘得須陀洹果——而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此父母是王族,婆羅門是舍利弗,王是阿難,鹿王即是我。」
[P.275]第二章 賽那迦品
三八六 驢馬子本生譚
〔菩薩=帝釋天〕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比丘受前妻誘惑所作之談話。佛對比丘問曰:「汝甚煩惱,此為事實耶?」比丘白佛:「世尊!是為事實。」佛重問曰:「汝因何煩惱?」答曰:「為前妻而煩惱。」於是佛言:「比丘!此婦人不只與汝以煩惱,汝於前生為彼女將被投入火中而死時,依賢人得救汝之生命。」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賽那迦王治國時,菩薩為帝釋天。爾時賽那迦王與某龍王親密交際。傳說此龍王由住所出,為向此世界探尋食物,爾時某村之兒童等見彼叫曰:「此為一蛇。」向彼投擲石塊,時王策遊宮苑見之問曰:「汝兒童等何所為耶?」答曰:「打一隻蛇。」王命曰:「汝等不可擊彼,速速逃去。」兒童逃散,龍王獲救,歸至其國,持甚多之寶玉,於夜半來至王之寢宮,捧其寶玉獻王云:「予因貴君之蔭,得以獲命。」其後愈益與王相親結交,屢來謁王。彼於諸多之龍女中選一最富精力之一人前來侍王,並為守護者,而云:「若不見彼女之姿時,請反復念此咒文。」彼教王念一咒文而去。一日國王往宮苑,與龍女共同於某蓮池入浴,爾時龍女見一水蛇,忽然變姿為蛇,與水蛇共為愛語。王不見彼女之姿:「彼往何處?」於是反復[P.276]念誦咒文,發現彼女之邪行,以竹杖強擊,彼女大為忿怒,歸還龍王之國。龍王問曰:「汝如何歸來?」彼女答:「汝友不從主人之命令,強擊予背。」於是使見被擊之痕。龍王不知事實,命四隻小龍:「汝等往入賽那迦王之寢所,怒之以鼻息,使之粉碎如吹穀殼之狀。」龍王命令遣派彼等,彼等前來,於王在寢室休息之時,潛入其室內。當彼等潛入室內時,王向王妃言曰:「王妃!汝知今日龍女回歸之事耶?」王妃答:「否,大王!予一概不知。」「今日我於蓮池遊戲之時,彼女變姿與一水蛇共為邪淫,以故予示懲戒之意,以竹杖強擊彼女,使彼女不可為此之事。彼女歸還龍王之國,向予友為何偽言,恐傷予等之友情,故此憂心。」幼龍聞此,立即離去,歸國向龍王報告事由。龍王甚為後悔,一瞬之間,即往王之寢所,向彼詳審說明事情,請王原宥云:「此為予贖罪之印鑑。」於是與王以能知所有音聲之咒文:「大王!此為貴重之咒文。若貴君與此咒文於他人,於授終之時,即沒入火中而死。」如此告王,王云:「甚善。」與以接受。由此以來,蟲蟻之聲,皆能得知。
某日彼坐於大多羅樹之樹蔭,食蜜菓子與砂糖菓子時,一片蜜菓子及砂糖菓子之塊落於地上,為一隻蟻蟲發現:「國王於大多羅樹之樹蔭,破壞蜜甕,大量之糖蜜[P.277]與糖菓滴落,我等速食其糖蜜與糖菓。」彼四處奔走叫集。王聞彼等之語,不覺失笑,王妃坐於王傍,心中竊思:「大王觀何物而為笑耶?」然仍默然食其菓子。王為水浴後,結跏趺而坐,爾時恰有一隻蠅對其妻云:「吾妻!速來,相交和睦。」其妻對主人云:「汝且稍待,主人!彼等家臣將共同為王持來塗香,王用塗香,於其足下將落香粉,予於彼處將沐沾其馥郁之芳香。然後我等止於王之背後,將甚快樂。」蠅蟲互語,使王聞聲失笑。王妃自思:「王觀何物以為笑耶?」其次王於晚餐之時,一飯塊掉落地上,蟻等集合叫曰:「積飯之車於王之宮廷中破壞,而其食物,竟無人食。」王聞之更為失笑。王妃於是執黃金之匙,向王奉仕,而彼自思:「王見予如此,必定失笑。」彼女與王共往寢所休憩之時,王妃問曰:「大王何故失笑?」王答曰:「予對汝無何可笑者。」然彼女屢次返復訊問,王遂語其語。爾時彼女:「請王教予王所知之咒文。」彼女向王強請。王:「此不能與以任何之人。」加以拒絕。然王妃強求不止,王告曰:「若予將此咒文與汝,予則必死。」妃:「縱有任何之事,亦務必告我。」王妃再次強要。王難敵婦人之力,遂云:「甚善。」與以承諾。王云:「予今與此咒文終了,自身將沒入火中。」於是驅馬車往宮苑而行。
爾時諸神之王帝釋天瞰望地上,見此情景:「此愚王敗於一婦人之力,自將投[P.278]火,急欲赴死,予必須救彼之命。」於是攜同彼妻阿修羅之女須闍往波羅奈。彼女化為牝山羊而自己化為牡山羊,擬定策劃:「決不使人得見。」行於王馬車之前,而只有曳王馬車之辛頭馬能得見彼,其他之物,任何皆不能得見。彼為引出話端,與牝山羊同為愛染之低語,駕車之辛頭馬一匹見彼云:「山羊君!予前曾聞山羊愚而無恥,然未曾真見此事,今汝等於此諸人之前,敢為此竊隱之事,不稍思恥。今現前之事實與予以前之所聞完全一致。」於是唱第一之偈:
一
山羊聞之唱第二之偈:
二
三
[P.279]王對彼等兩者之語善能理解,因而聞之更加速驅車。馬聞此語唱第四之偈:
四
山羊聞之唱第五之偈:
五
王聞此偈,向彼乞願:「山羊王!汝必使我等能得幸福,請語我今應如何為之?」於是山羊王向彼云:「大王!一切生物之中,無有不愛己者,今為一愛人而捨棄自[P.280]己,失去所得之名聲,為不可稱讚。」於是唱第六之偈:
六
菩薩如是與王以訓言,王大為滿足,問曰:「山羊王!汝往何處?」山羊王答曰:「大王!我為帝釋天,我甚為愍念於汝,為救汝之死而來。」於是王問曰:「天王!予曾約束向彼女與以咒文之事,予今將如何處理為宜?」「今爾等二人實無死之必要。汝告彼女:『此為妖術。』並鞭打彼女,依此方法,彼女便停止得咒。」如是教王,王大歡喜曰:「善哉!」予以謹知。菩薩與王以教,還往帝釋天上。
王往宮院呼王妃近前問曰:「吾妃!汝欲思彼咒文耶?」王妃答曰:「唯然,大[P.281]王!」告曰:「然汝應從得彼之例法。」王妃問:「例法為何?」王曰:「須鞭背百次而不得一言出聲。」彼女為欲得咒文,云:「甚善。」予以承諾。王向奴隸使持鞭強擊彼女之兩肩,彼女忍耐二三鞭打,終於不能忍耐云:「予再不欲得此咒文。」於是王向彼女云:「汝不云予雖死亦欲得咒文耶?」於是擊打至裂開彼女之背皮而赦免。彼女以後再就此事不能有任何之言說。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煩惱之比丘得須陀洹果——而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此國王是煩惱比丘,王妃是以前之妻,辛頭馬是舍利弗,帝釋天即是我。」
三八七 縫針本生譚
〔菩薩=鍛冶工〕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有關般若波羅蜜所作之談話。此譚將在大墜道本生譚〔第五四六〕中說明。此處佛對諸比丘言:「汝等比丘!非只今日,前生如來即有智慧為善巧方便。」於是佛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迦師國某鐵匠之家庭,彼之父母非常貧窮。距由彼等之村不遠之處,有由千戶所成其他鐵匠之村,於千戶之鐵匠中,有最勝之鐵匠之家,受王之愛顧,富有諸多財寶,彼有一女,甚為美麗,恰如天女,於其國中現一切美人之相。鄰村諸人為訂製剃刀、斧、鋤、鍬及其他道具,將來此村,大抵來者皆見此女而歸去;彼等歸往各各之村,於飲茶閒話之時,或其[P.282]他集會之時,均讚美彼女美麗之姿容不止。菩薩聞彼女之事,彼只聞傳言,即已魅於彼女之姿,彼思:「予欲彼女為自己之妻。」於是選最佳種類之鐵,作一根細堅之針,向之通線浸水,而又作與針同形之鞘而通線;依此等方法逐漸作成七重之鞘。彼如何作成此物,任何人均不能得教,何以故?唯有依菩薩之博大知識始能完成。彼將針入於管中,外觀為圓管之形,往彼村尋問鐵匠長者所住之街,到達彼處,立於門前叫賣:「我此手製之針,有否以相當之價買針之人?」一面為針之說明,立於長者家之附近唱第一之偈:
一
又再三褒美唱第二之偈:
二
[P.283]爾時此女,為父於朝食之後休息疲勞,倚小牀几,由後方以棕櫚之扇煽風,聞菩薩優雅之聲,如新肉嘔心,又如以千甕之水洗除傷痛。「何人為此優雅之聲?於住鐵匠家之街賣針而步行,又為何種商販而來?我欲知之。」彼女置棕櫚之扇於其處,出門立於露臺之外,與彼共語。於是菩薩達成目的,彼實為此目的而來此村。彼女與彼共語云:「青年人!於此領域之內,一切住民為買針與其他道具而來此村,然今汝來此鐵匠家村為賣針之事,實為至愚,縱然終日說針之效用,不見一人有由汝手中取針者;若汝思得利益,請往他村。」於是唱次之二偈:
三
四
菩薩聞此語云:「貴女!汝無所知,亦無何等知識,而云此語。」於是為唱次之二偈:
[P.284]五
六
鐵匠長者聞此等一切之會話終了問曰:「吾女!汝與何人對話?」女答:「吾父!與一青年賣針者相談。」彼命女云:「呼賣針者前來。」彼女立即前往伴彼而來。菩薩向鐵匠長者敬禮,立於其傍,於是長者問曰:「汝住何處之村?」答曰:「予住遠村為某鐵匠家之子。」問曰:「汝何為而來此?」答曰:「為賣針而來此。」長者云:「然[P.285]則使我觀看汝之針。」菩薩思於眾人之前顯現威德,對長者云:「今一人見針莫如於多人之前見之,豈不為善?」彼云:「如此甚善。」於是集合多數之鐵匠家來。菩薩於彼等之中,長者云:「請將針持來此處。」菩薩云:「尊師!請再持來一鐵砧及一充滿水之銅器。」彼物持來後,菩薩由圓筒取出針管,鐵匠長者手執其針問曰:「咄!此為針耶?」彼答:「此為其鞘,此非為針。」彼雖作種種觀察,彼處既不見端,亦不見尖,菩薩由彼等之手取針,彼以手指拂鞘,彼向大眾示知:「此乃為針,此乃為鞘。」於是將針交付長者之手,其鞘置於彼之足下。繼之長者云:「誠然此為針焉?」此時菩薩又云:「此仍為鞘。」彼用指拂鞘。如此次第以六鞘置於鐵匠長者之足下,而曰:「此乃真實之針。」然後置於彼之手中。一千之鐵匠家盛讚而拍手喝采,歡呼震動,揚起一千之袖。爾時鐵匠長者問彼曰:「此針有如何之力?」菩薩云:「尊師!可命力士端起鐵砧,於鐵砧之下置以水器,於鐵砧之中央,以針深入突刺以觀。」為證此事,彼向鐵砧中央,以針之尖突刺,見針順利刺透鐵砧,達到水面,上下不動直如毛髮突立。所有鐵匠家眾口皆云:「予等多年言有此鐵匠,即令傳聞有如此鐵匠家之事亦[P.286]未曾有。」於是拍手喝采,歡呼震動一千之袖。鐵匠長者呼其女,於此諸多眾人之中謂曰:「此青年真為汝之夫也。」於是於彼之頭上行灌頂之儀式,彼其後於鐵匠長者死後,即為其村之鐵匠長者。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聖諦之理,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鐵匠長者之女是羅睺羅之母,賢者鐵匠家之子即是我。」
三八八 鼻豚本生譚
〔菩薩=豚〕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畏死之某比丘所作之談話。彼生於舍衛國之某名家,雖依佛之教出家,但非常畏死,彼聞見樹枝微細搖動,棒杖跌倒及鳥獸之音聲,即生畏死之念,如同腹部受傷之兔,戰慄而馳走。比丘等集於法堂開始議論:「諸位法友!某比丘為死之恐怖所襲,對微細之聲音即恐怖戰慄而逃遁。於此世有情之死,乃為事實,生命無常,故於此事實,應深心考慮。」爾時佛出而問曰:「汝等比丘!汝等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等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呼彼比丘問曰:「汝為死之恐怖所襲事,為事實耶?」比丘白佛:「世尊!是為事實。」依此事實,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彼亦為死之恐怖所襲。」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菩薩宿於牝豚之胎,其牝豚月滿之時,產有兩隻之子豚。一日牝豚攜兩子豚出,臥於窪地;爾時在波羅奈都門之近村住一[P.287]老婆,由綿畑之籠,採入滿籠之綿,拄杖於大地而歸來,牝豚聞其足音,為死之恐怖所襲,棄置子豚於其處而遁去。老婆發現牝豚之子,抱持如我子之感,放入綿籠,帶歸家中,其大者為兄名大鼻與其小者為弟名小鼻,亦如其子而育護。彼等其後漸次成長為大豚。人問老婆:「汝不賣此等之豚易錢耶?」彼女云:「此為予可愛之子。」決不賣出。
然於某祭日,眾多博奕之徒,飲酒食肉,更思:「何處能得有上肉之處?」因知此老婆家中有豚,於是持錢而往彼處,彼等問曰:「婆婆!與汝此錢,與我豚一隻。」彼女喃喃自語:「諸君!請勿再言,予賣此兒與食肉之人,世間希有,實為愚蠢之事。」當下拒絕。博奕之徒等曰:「婆婆!豚非人子,莫作是言,請讓渡一隻。」彼等屢次請求,然終不能入手。於是彼等策劃與老婆飲以多量之酒,恰到好處時,向老婆云:「婆婆!汝對豚如此持重,究將何為?請勿言不近人情之事,請取此錢,可買己歡喜之物。」於是將錢使之握於手中,彼女取錢答曰:「諸位!予不與大鼻,請帶小鼻離去。」彼等返問:「彼在於何處?」彼女答:「於彼處樹叢之中。」「請婆婆以音聲喚出。」老婆云:「今恰未存食餌。」博奕之徒立即出金買來一皿食物,老婆取餌,向置於門傍之餌槽中滿滿注入,立於其傍等待,三十人手持繩索一同站立。
老婆呼曰:「小鼻速來。」大鼻聞聲自思:「以前我母未曾先呼小鼻之名,任何時[P.288]皆先呼予名,此必然對我等發生某種恐怖之事。」彼告弟曰:「我母呼汝之名,速往見之再來。」彼往其處而來時,發現餌槽之傍等待彼等之事:「[A1]嗚呼!今日予將被殺。」小鼻思此,突然為死之恐怖所襲,身體震顫歸來兄處。戰慄震動而步履蹣跚,身體凝然不支。大鼻見彼問曰:「吾弟!汝今日深受震動,步調不整,汝只往入口之處一見,何故為如是之狀?」彼以彼所見之事端語之,唱第一之偈:
一
菩薩聞此:「汝小鼻!我等之母養豚至今日,其目的果何為耶?今日彼已達到目[P.289]的,汝何故思想煩惱?」菩薩以慈愛之聲說佛之妙法,唱次之二偈:
二
三
彼以心念十波羅蜜,其中以慈悲波羅蜜置於當頭,發出第一句後,其音聲響徹一切諸方,達到十二由旬彼方之波羅奈都城,於聞此聲響之瞬間,國王大臣以下,波羅奈之眾人悉皆出動,其不能出來之人,亦均在家傾耳聽聞。王之家臣包圍樹叢,使地上平坦,散布砂石;博奕之徒由醉中醒來,捨繩為聽聞妙法而均立於彼處;老婆此時,亦由醉中驚醒。菩薩出於大眾中,為小鼻開始說示妙法。
[P.290]小鼻聞彼所說而問曰:「兄為我說如是,然跳入蓮池浴水,洗去我身汙垢,塗新香油,無論如何非我等之習慣,何故兄為如是之說?」於是唱第四之偈:
四
菩薩聞此云:「汝傾耳諦聽。」於是說佛之方便法:
五
六
[P.292]此為所說之偈。菩薩如是以妙音依佛之妙相而說法,大眾報以百千之掌聲,歡呼而振袖,天空轟動一片歡呼之聲,波羅奈之王以王禮待遇菩薩,並以大榮譽與老婆,彼等二豚以香水浴之,給與衣服,以花鬘飾其首部,攜歸都城,立為太子之位,命諸多侍臣奉仕。菩薩更與王五戒,一切波羅奈之住民及迦尸國之住民,皆使持戒行。菩薩為彼等於齎日說法,而並詳細查問事件與以裁定,於彼有生之間,不稍行邪法。
其後不久國王故去,菩薩厚葬其遺骸,整理裁判事件為一冊之書籍,而彼云:「見此書籍以裁判事件。」對多數之人與法並詳加說明。彼於一切諸人悲泣之中與小鼻同歸森林,而菩薩之說法得行於六千年之間。
[P.293]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畏死比丘得須陀洹果——而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此王是阿難,小鼻是畏死之比丘,諸人是佛之眷屬,大鼻即是我。」
三八九 金色蟹本生譚
〔菩薩=婆羅門〕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有關長老阿難自為捨身之事所作之談話。此一譚為於司祭官本生譚〔第五四二〕中,就雇弓術師之事,於小鵞本生譚〔第五三三〕中,就守財象咆哮之事而說者。於是彼等諸比丘於法堂開始議論:「諸位法友!法寶之持者阿難長老,得有學之智慧後,於守財象奔來時,有為等正覺者奉獻身命之事。」佛出此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彼等白佛:「如是如是之緣由。」佛言:「汝等比丘!阿難為我奉獻身命非自今始,前生亦為如是。」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居於王舍城之東方有稱為薩林提耶之婆羅門村。爾時菩薩生於彼村某農夫之婆羅門家,及至成長,繼承財產,於其村之東北某摩揭陀地方之田地擁有千頃,施行耕作。彼於某日與雇人同往畑中,命彼等開始工作,彼則為洗面而來至田端大池之傍。爾時池中住一金色之蟹,實為一美麗可愛之蟹,菩薩口咬牙籤下入[P.294]池中,當彼欲洗面之時,其蟹來至近傍,於是彼將之捉起,包於自己外衣之中歸來畑內;工作終了之時,任何時彼均將蟹放還於池內,然後還家。自此以來,彼每往畑內時,先往池中用外衣包蟹而歸,然後從事工作,如是彼等相互建立深厚友情,菩薩不斷前往畑內。
彼婆羅門之眼有五種優良之美性與三種美麗之彩光,因其非常美妙清淨受極大之好評,然於田畑之一隅生有一多羅樹,樹上烏造一巢,一雌烏居於樹上,見彼婆羅門之眼,起思欲食之欲望,於是彼女向雄烏問曰:「吾夫!汝能為滿吾之願事耶?」彼返問曰:「汝究為如何之望?」彼女答曰:「予無他望,惟欲食彼婆羅門之眼。」彼云:「汝持過奢之望,我等如何能食彼。」對彼女加以節制。彼女教彼云:「汝雖不能,但己有所思考,距此多羅樹不遠之處有一蟻窩,其中住一黑蛇,汝使馴熟,然後由彼囓殺彼婆羅門,爾時汝可剖刳彼眼,予亦可以得食。」彼云:「甚善。」與以承諾。其後不久,彼使黑蛇馴熟,同時菩薩播種穀物生芽之時,彼蟹已生長甚大。
某日其蛇對烏云:「蒙君時時照顧,予思予須為君有所作為。」烏云:「若然,吾友!予之妻欲得此土地主人之眼,請君助力得此土地持主之眼,此實為彼此種種之看顧。」蛇云:「甚佳甚佳!此事易舉,為汝取之。」蛇鼓勵安慰於彼,而於翌日婆羅[P.295]門前來途中,隱於畑畔道傍樹叢之中,睨彼之來,預備待發。菩薩到來,首先第一下往池內洗面,以示真正友愛之情,捉起金色之蟹,包入外衣歸至畑內。蛇見彼歸來,突然躍至,齧其脚部之肉,當即倒地,而蛇立即向蟻窩方向遁去。黃金之蟹於菩薩倒地之同時,由外衣中躍出,與此前後,烏亦飛來落於菩薩胸上;烏落即向眼上突出其嘴,爾時蟹突然思及:「此烏將對予之親友發生恐怖之事,若予捉彼,蛇將出來。」於是如鐵匠以火著夾物之狀,以鋏緊挾烏首,使烏痛苦力弱後,稍加鬆弛,烏對蛇呼救:「吾友!何故汝捨我而遁耶?此蟹使我痛苦,請於我不死之中來助。」彼呼蛇唱第一之偈:
一
蛇聞其言,膨脹其頭,為援烏而出。
佛布演此義,現等覺者唱第二之偈:
[P.296]二
如是蟹使彼力弱稍加鬆弛,爾時蛇思:「此蟹實不欲食烏肉蛇肉,究竟為何此蟹捕捉我等?」蛇向彼質問唱第三之偈:
三
蟹聞之說明捕捉之理由,唱次之二偈:
四
五
[P.297]蛇聞之竊思:「予以策略欺彼,烏與自己得脫。」於是欺彼唱第六之偈:
六
蟹聞之自思:「彼以策略欺予使兩者得以逃脫,彼尚未知我之巧妙策略,予今使蛇得動,稍鬆予鋏,然烏則不予鬆弛。」於是唱第七之偈:
[P.298]七
彼如是云,使蛇只得適當之活動而鬆其鋏。蛇取毒去,菩薩之身體成為自由,彼無稍苦痛而起,一如平常而立。蟹思:「予若釋放此兩者,則予友仍不得繁榮,殺之為宜。」於是如折枯疊之蓮臺,以鋏切斷蛇、烏之首而絕命。雌烏見此,即由其場所不知向何處飛去。菩薩以棒強擊蛇之死骸,投捨於樹叢之中,而將金色之蟹送還池內,自為水浴,然後歸往薩林提耶村而去。自此以後彼與蟹友誼愈益和睦而生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多人得須陀洹等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唱最後之偈:
八
雌烏於偈中未說,彼女是栴闍摩那祇。
[P.299]三九〇 我有鳥本生譚
〔菩薩=商主〕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一商主所作之談話。某時舍衛城有某一商主,彼為富豪,多持財產,然彼以財產既不為自己享樂,亦不施與他人,對於種種珍味之調理,彼亦不喜,彼喜食酸米之米粥。若為準備有香味之絹布,彼則取而置之,而著用粗糙之毛織衣服;雖為預備駿馬所曳之金色燦爛馬車,而彼則捨棄而乘坐以樹葉為傘蓋之帷幔馬車;彼如是一生中不施慈善,不與他人功德,遂於命終之後,墮入叫喚地獄。因彼無繼世之子,其財產由王沒收,王之家臣,費時七日七夜,始漸次運入宮中。於皆運畢之時,王用早餐後,赴祇園精舍,向佛稽首作禮,爾時佛問曰:「大王!何故近頃未來佛所訪問?」王曰:「舍衛城中某一商主死去,彼之財產無繼承者,運往宮廷,費七日七夜之時日。彼持諸多之財寶,既不自為享樂,亦不施與他人;彼之財產恰如為鬼神所護之蓮池,彼對一日之珍味享受亦與拒絕,終於落入死魔之國。如是貪欲非道之男,如何積得如此多之財產?而又何故對之不生享樂之心?」王向佛訊問,佛言:「大王!財產家得財產而不得享受,有如是之理由。」佛應彼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波羅奈有一商主,為一不信他人甚為利己之人,彼不施任何之物與人,對任何人亦不為救助。一日彼往伺候國王,途中見名稱為多迦羅支棄之辟支佛,向彼敬禮問曰:「尊者!得施食否?」辟支佛答:「予今正[P.300]在行乞。」彼命下僕:「汝伴此位至家,請坐予之座席,將為予準備之食物,滿入於乞鉢,捧獻與彼。」下僕引導辟支佛至家中,請就座席,告於商主之婦,於是彼女以種種珍味之食物,入滿鉢中捧獻於彼。彼得食物之後,離商主之家,出往街路,商主由宮中退出,於途中見彼,向彼敬禮問曰:「尊者已得食物耶?」彼答:「大商主!我已得之。」彼見鉢中之物,心中感覺不滿。彼思:「若我之僕婢或佣人等食此等予之食物,彼等將盡力為予工作,予今實為失敗之事。」彼之後來所思,使此事不能完全。實則布施者,惟有完全得具如次三心之人,始有大果。
「如是,大王!某一商主依布施多迦羅支棄辟支佛而得諸多之財寶。然於布施後,因其不能起淨心,故不能樂其財產。」王問曰:「然何故彼無嗣子?」佛言:「大王!其不得嗣子有如是之理由。」佛應彼之請求,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之都治國時,菩薩生於百萬長者之家。彼成長時,失去雙親,必須養育其弟,整理家事;彼於門前建布施堂,行大布施,彼自住於其[P.301]中。其間生有一子,彼之子漸能步行之時,彼知諸欲之苦惱及捨家之功德,對妻與其子之一切財產,託付其弟而命令曰:「努力多行布施。」於是彼出家入仙人之道,獲神通力與定力,住於雪山之麓。然其弟又得一兒,彼見其子成長,心中竊思:「若予兄之子生活,財產須頒二分,予於此間殺兄之子。」於是一日,彼攜兄子往川上,將其沉入川中而殺之,而自身浴水歸家。兄之妻對彼問曰:「予子前往何處?」彼答:「彼遊於川上,突然失蹤,多方探尋不見,總未發現。」彼女哭泣,未發一言。
菩薩得知此事:「此事件必須究明。」彼由空中飛來至波羅奈,著美衣立於彼之門前,然彼之布施堂已完全不見,彼思:「予家已為此等不善之人所破壞。」弟聞彼來訪,前來向菩薩敬禮,導彼入於室內,以種種珍味招待,彼於食事終了時,對坐相互快談。菩薩問曰:「不見予子之姿,彼往何處?」彼答:「吾兄!彼已死去。」「如何緣由而死?」「彼於水浴場中死去,不知其如何死因。」菩薩叱彼曰:「汝言不知者!如何云汝不知?依汝之行為所為,予深了解,依汝如斯所作,非殺彼之人耶?依王等之權力,汝被沒收時,思得任何時所有財產耶?汝與我有鳥有何差別?」於是菩薩以佛之威相而說法,唱此等之偈:
一
[P.302]二
三
四
五
六
[P.303]菩薩如是說法,使再行布施,然後還雪山入不壞之禪定,成可生梵天界之身。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大王!其某商主,殺其兄之子,終不得子與女。」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此弟是某商主,兄即是我。」
三九一 害魔法本生譚
〔菩薩=帝釋天〕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為世間利益行脚之事所作之談話。此一譚內容將在大黑犬本生譚〔第四六九〕中說明。爾時佛言:「汝等比丘!非只現在,前生如來即為世間之利益行脚。」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為帝釋天,爾時有一魔法師以魔術潛入王宮,侵犯波羅奈王之王妃,彼女之侍女等,遂亦知其事。王妃自至王前云:「大王!一男子於夜半潛入我之寢室犯我。」王問:「對彼能為何印證否?」答曰:「能為,大王!」彼女持紅皿來,彼男子於夜半潛來,充分享樂而歸時,於其背[P.304]上付以五指之痕,翌朝告王。王命家臣:「普往探尋,見背後有指紋之人,即速捕來。」魔法師夜為惡行,晝間於骨堂禮拜太陽,以隻脚停立;王之家臣發現彼之蹤跡,將彼包圍,彼思:「我之所行已被發覺。」於是,使魔法昇於空中而逃去。王向見此而歸來之諸人問曰:「發現行蹤否?」彼等答曰:「大王!我等已發現彼。」王曰:「此究為何人?」答曰:「大王!彼為一出家之人。」
彼實於夜間為惡行,而於日間為出家之姿而生活。王自思:「此等人日間著用沙門之法衣經行,夜間而為惡行。」王甚震怒,對出家乃至抱有偏見,於是發布命令:「於我國內一切出家人均予以追放,如發現彼等,無論何時,均可對彼等處罰。」並以大鼓鳴傳,普行公告。由三百由旬之迦尸國追放之出家者等,均往他國而去,如是於迦尸國內普為諸人說法之持法沙門與婆羅門竟無一人。因無任何說法者,眾人之心成為粗暴,布施持戒等閑視之,死後皆墮惡趣,生天者已無一人。
帝釋天不見有新來諸神而自思:「此究為何故?」依神通力得知波羅奈之王忿怒,抱有偏見,將沙門等由國內追放驅逐。彼思:「除我之外,任何他人將無得破王之偏見,而予欲為救王與其人民者。」於是往難陀姆羅洞穴訪辟支佛,彼云:「尊者!請與我一長老辟支佛,予今思欲濟度迦尸國。」彼立即得一長老。於是彼持鉢著法衣,使長者在前,自己隨從於後,親自合掌敬禮辟支佛,自己化為一美麗之青年,三度由端至端巡行所有之街,到達王宮之門前,佇立於空中。眾人告王云:「大王!今有[P.305]一美麗之青年伴一沙門立於王宮門前之空中。」王由王座起立,立於窗際問曰:「青年!汝具美姿,何故著此醜陋沙門之衣,執鉢歸依而立?」而如此與彼共語唱第一之偈:
一
爾時帝釋天向彼云:「大王!沙門者乃居於尊師之地位者,予不得為呼其名,今只告爾予之名。」為唱第二之偈:
二
王聞此由第三之偈問歸依比丘之功德:
三
爾時帝釋天唱第四之偈:
四
王聞帝釋天之所說,破自己之偏見,自生喜悅之心,唱第五之偈:
五
帝釋天聞彼之言,對賢者為讚美唱第六之偈:
六
[P.307]王聞此唱第七之偈:
七
唱如是偈,彼由宮殿下降,敬禮辟支佛,恭立於一面。辟支佛於空中結跏趺而坐,向王說法:「大王!魔法師非沙門,由此應知此世界非無益,若知有持正法沙門婆羅門之事,爾應為布施、守戒律、為齋日之行。」帝釋天更依帝釋天之威相立於空中,告誡人民:「汝諸人等!今後多為善根。」「遁去之沙門婆羅門應與呼返。」鳴鼓各處探索宣告,如是彼等二人歸處所而去。王其後固守訓言,多為善事。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聖諦之理,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此辟支佛入於涅槃,王是阿難,帝釋天即是我。」
三九二 蓮花本生譚
〔菩薩=苦行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比丘所作之談話。彼去祇園精舍,往[P.308]拘薩羅國某樹林中,住於附近,某日下蓮池,發現花開之蓮,彼立於下風以嗅其香。爾時住於森林之女神,恐嚇於彼:「汝盜花香實為盜人之一種。」彼聞此語,大為恐怖,再歸祇園,向佛敬禮,坐於其處。佛問:「汝往何處?」彼答:「予居如是如是之森林中,然女神如是言語恐嚇於予。」爾時佛言:「比丘!嗅蓮花之香為女神所恐嚇,非只汝也,古之賢者,亦遭恐嚇。」佛應彼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迦尸某街之婆羅門家。及彼成長,往得叉尸羅學一切技術,其後出家入仙人之道,住於某蓮池附近。某日下往池中,見滿開之蓮花,彼嗅其香而立其處。爾時一女神居樹之洞穴,恐嚇於彼,唱第一之偈:
一
菩薩聞此唱第二之偈:
二
恰於此時,一男子於池中挖掘蓮根傷蓮,菩薩見此曰:「若遙立遠方嗅香者,汝[P.309]呼為盜人,何故彼男不被如此稱呼?」菩薩與彼女爭論唱第三之偈:
三
於是女神說明不呼彼之理由,唱第五之偈:
四
五
菩薩為彼女意外之言所驚,於驚異之餘,唱第六之偈:
六
爾時女神唱第七之偈:
七
[P.310]彼女為彼如是說法,然後回歸彼女自身之住所。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比丘得須陀洹果——而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此女神是蓮華色尼,苦行者即是我。」
三九三 殘滓本生譚
〔菩薩=帝釋天〕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東園時,對好遊之比丘等所作之談話。長老大目犍連震動彼等之住所,使彼等驚嚇。比丘等集於法堂,對彼等之不德互相議論。爾時佛出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彼等白佛:「如是如是之緣由。」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前生彼等即為好遊。」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帝釋天。當時迦尸國有七兄弟,痛感諸欲念之罪過,捨諸欲念,出家入仙人之道,住於美佳園中。然彼等於修行中不稍為修行之事,盡全力為種種遊戲之生活,諸神之王帝釋云:「予將與彼等警告。」彼化為鸚鵡來至彼等之住所,落於一株樹上,向彼等警告唱第一之偈:
[P.311]一
爾時彼等中之一人聞彼之言,告其他諸人唱第二之偈:
二
爾時鸚鵡遮責彼等唱第三之偈:
三
彼等聞彼之言唱第四之偈:
四
菩薩責彼等唱第五之偈:
五
[P.312]苦行者聞此云:「若我等非食殘滓者,何人今能為如彼等之食殘滓者?」於是彼向彼等說明真意:
六
菩薩如是叱責彼等,歸自己之住所而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彼等七人之兄弟是此等遊戲之比丘,帝釋天即是我。」
三九四 鶉本生譚
〔菩薩=鶉〕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貪欲比丘所作之談話。佛問彼曰:「汝為貪欲之事為真實耶?」彼白佛:「世尊!是為真實。」於是佛言:「比丘!汝貪欲非自今始,前生即亦如是。於波羅奈時,汝由貪欲之心,對象、牛、馬及其他人之屍體不能滿足,汝思『予欲往得較此更上之物』,而入往森林之中。」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為鶉,住於某森林之中,食雜草及種子等為生。爾時波羅奈有一貪欲之烏,彼食象之腐肉不能滿足,彼思:「予今欲食較此以上之物。」彼向森林飛來,發現噉種種果實之菩薩,彼思:「此鶉實甚肥大,概彼為食甘味之食物所致,予亦尋彼之食物食之,將欲與彼同等之肥大。」[P.313]於是彼止於菩薩所住居之樹枝上。菩薩於問彼之先,向彼交談唱第一之偈:
一
烏聞之唱次之三偈:
二
三
四
菩薩聞此,說自己肥滿之理由:
五
六
菩薩為唱此等之偈。
[P.314]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貪欲比丘得須陀洹果——而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此烏是貪欲比丘,鶉即是我。」
三九五 烏本生譚
〔菩薩=鳩〕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貪欲比丘所作之談話。所說之內容與上記之譚同一。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一隻鳩鳥,彼被飼養於波羅奈某商人廚房之巢籠中。一隻烏鳥與彼相善,更亦住於彼處,此事應與附言〔第四二,鳩本生譚(漢譯南傳藏第三十一卷三一四頁),及貪欲本生譚(同上第三十四卷九一頁)參照〕。
廚司捉烏,拔羽,於身體塗以麥粉,於頸上付以貝殼之首輪,然後投入籠中。菩薩由森林歸來見彼而戲唱第一之偈:
一
[P.315]烏聞之唱第二之偈:
二
爾時菩薩唱第三之偈:
三
爾時烏唱次之二偈:
四
五
菩薩聞此唱第六之偈:
六
[P.316]彼如是說已,彼往他之場所飛去,烏於是於彼處倒下而失命。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而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此烏是貪欲比丘,鳩即是我。」
校注
[0083001] 本文亦稱為鬱陀羅迦苦行者譚,於第四八七有 uddālaka-jātaka。 [0101001] 本偈出於第三二〇喜捨本生譚之第二偈(南傳藏第三十四卷)及第三六三慚本生譚之第二偈(本卷四四頁)。 [0113001] 第六第七之二偈與第三四二猿本生譚之第三第四偈大略相同。 [0140001] 與第二六七,蟹本生譚之第一偈(南傳藏第三十四卷)參照。【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35 冊 No. 18 本生經(第7卷-第9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