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本生經

[P.375]第十五篇[1]

四九七 摩登伽本生譚[2]

〔菩薩=闡陀羅之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跋蹉國王優陀延所作之談話爾時賓頭羅婆羅豆婆遮尊者由祇園飛馳於空中而赴憍賞彌常往優陀延王之御苑以卻除晝間之暑氣——長老於前生曾統治此國長期在王苑中受多數之廷臣圍繞享受幸福彼依過去之業常來此處為卻除晝間之暑氣而坐樂等至果之安樂

然某日彼往其處坐於盛開之娑羅樹下時優陀延王七日之間飲酒甚多云欲遊苑由多數廷臣隨行來至王苑王著於石製王之座席臥於一侍女之膝上入於沉睡以醒解其爛醉之酒坐於周圍歌舞之侍女等放下樂器往入園苑之深處各處搜集花與果物發現彼長老往其近前問候而坐聽聞長老坐著說法另一侍女搖膝使王醒覺「彼女人等前往何處」「彼等圍繞一沙門而坐」王怒往長老處極盡惡毒之詈罵讒謗「將此沙門以赤銅色之蟻食殺之」王怒氣不息打破充滿赤銅色蟻籠放於長老之身體上長老立於空中向王忠告後飛回祇園之香殿扉前降落如來問其前往何處彼告以此事於是佛言「婆羅豆婆遮優陀延王惱恨出家者非自今始前生亦復如是」佛應彼之請為說過去之事

[P.376]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摩訶薩生於郊外闡陀羅族之胎名為摩登伽後彼因得種種知識人稱摩登伽賢者甚為有名爾時有波羅奈某富豪女名提他曼伽利佳於一月二月之間必率多人往王苑遊覽某日摩訶薩因事入都於城門入口處遇見彼女彼為閃避寄身恰立於路側提他曼伽利佳於幕中見之問彼為何人答曰「貴女彼乃一闡陀羅」彼女云「此不得嘗見者予今竟見之」於是以香水洗淨其目由彼處折返而彼女同來之人等向彼罵曰「汝穢賤之闡陀羅奴今日託爾之蔭使我一頓酒食落空」言畢彼等憤怒忘形將摩登伽賢者拳擊足蹴結果使彼昏倒而去經時不久意識恢復摩訶薩自思「隨從提他曼伽利佳人等無故襲擊我無罪之人甚善予必獲得提他曼伽利佳此女——縱然不得亦無關緊要——予必竭力而為」彼下定決心往彼女之父家門前而臥其父問曰「君何故臥於此處」「予意無他故唯對貴女提他曼伽利佳有言相告」如是經過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而菩薩之意志終得貫澈由彼第七日諸人伴女出來交付於彼彼女向彼云「君且請起予往君家」「貴婦人予為貴女隨從人等所襲予已極弱請扶我起負我於貴女之背而行」彼女如彼所云於市中諸人觀看之下出市鎮往闡陀羅村

摩訶薩以種姓之相違對女無犯數日之間留住彼女於家中彼思「予須出家使彼女獲致最高之財寶與最高之榮譽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於是彼向彼女云[P.377]「貴女予須由森林採集食物否則予等無以為生汝於予歸來前不可發愁予往森林即歸」並囑告家中之人不可對彼女草率而後向森林出發如是彼出家為沙門七日間勉勵不懈獲八等至〔八定〕五神通彼思「如是將可扶養提他曼伽利佳矣」彼以神足來至闡陀羅村之入口由空中降下來至提他曼伽利佳門前彼女聞彼歸來出迎悲泣而言曰「君何故置予一人孤單而出家」「汝不可作如是之思予將使汝之榮譽較汝先所持者更為崇高——汝於多人之中能謂『予之夫非為摩登伽予之夫乃大梵天』否」「予能作是言貴君」「汝將被問及『貴女之夫今往何處』爾時汝答『彼往梵天世界』如被問及何時歸來請汝告知『由今七日之後滿月之日破月之面而歸』」彼遺此言後往喜馬拉雅大雪山而去

提他曼伽利佳於波羅奈城多人之中言彼所教之言如是如是諸人咸信「如彼為大梵天則將不來提他曼伽利佳之處相信決必如是」然至滿月之日菩薩洽於月懸中天之時以梵天之姿於距迦尸國十二由旬之波羅奈城輝耀一色之光劃破月面降至波羅奈之上空迴旋三次受諸人以香及華鬘之供養然後轉向闡陀羅村梵天之信者等亦均往闡陀羅村集合一處而提他曼伽利佳之住居圍以美麗[P.378]之布地面淨以四種之香水撒種種之花焚香擴展天棚廣設座席以香油燃燈於入口處敷撒銀板色之砂播花結於幡上如是裝飾其家摩訶薩由空中降來入於其中暫坐於座上爾時提他曼伽利佳洽當有月經之時彼以拇指觸彼女之臍只此一觸彼女腹中即宿有胎兒摩訶薩向彼女云「汝腹已宿有胎兒不久即將產子汝與汝子將獲得財寶及最上之榮譽——汝洗足之水將為全閻浮提〔全印度〕諸王灌頂之水汝之浴水將成不死之藥其水注撒於人之頭上能避不吉之黑耳[3]向汝之足臺觸頭禮拜者將付出千金能聽聞及汝之範圍者將付出百金能見到汝之範圍為禮者將付出一迦利沙鉢拏[4]以上與汝為禮汝不可懈怠」如斯教畢由家外出於多人遙望之中昇入月輪之中

梵天之信者等集聚站立一夜至天明次晨早起使彼提他曼伽利佳乘坐黃金之輿諸人肩負於頭上入往市內諸人以彼女為大梵天夫人均來近前供養香及華鬘頭觸彼女足臺禮拜者付出有入千金之囊能得聽聞彼女音聲之範圍禮拜者付出有入百金之囊能得見到彼女之範圍者付與一迦利沙鉢拏如是行列步行於波羅奈市中亙十二由旬實際獲得十八俱胝之財寶於市內巡迴擔架行列步行後於市中心建立一棟長大屋宇四周張幕圍繞裝飾美麗使彼女住於其中屋宇之前開始營造七座大門及七階之樓閣自此一切美好新生開始提他曼伽利佳[P.379]即於屋中分娩其子命名之日婆羅門等來集因係由大屋宇中所產之子命名為曼陀婆耶鳩摩羅樓閣逾十閱月完成自此以來彼女得美好之榮譽住於其中曼陀婆耶鳩摩羅由多人侍奉而成長七八年後之時集來閻浮提中最優秀之阿闍梨等教彼三吠陀十六歲後施與婆羅門等全部之食事經常有一萬六千之婆羅門前來就食更於四棲門處向婆羅門等施行布施某大祭之日其家準備甚多乳米一萬六千之婆羅門等坐於四樓門處受以新酥煮蜜搗碎砂糖與乳米調味——呈砂金之色——而享饕餐彼女之子亦以種種裝飾飾身足穿黃金之上靴手執黃金之杖彼云「施酥與蜜」而到處巡迴

爾時摩登伽賢者坐於雪山之仙處彼思「提他曼伽利佳之子狀況如何」彼知其子未入正道「今日予將出發前往改正其過失教其布施使得布施之大果報」彼如是思後即馳向空中赴阿耨達池洗面然後赴赤砒[5]之岩地著兩件染赤之著物繫帶更由塵土堆上拾得襤褸之上衣穿著[6]手執土製之鉢飛馳於空中於四樓門施所之處降落立於路側曼陀婆耶巡迴眺望向彼打量「此近似夜叉之穢污出家者汝究由何處而來」如是與彼作最初之交談唱最初之偈

[P.380]

爾由何處來     身著貧苦裝
棲身糞尿山     襤褸食肉鬼
頭面多污穢     周身結鶉衣
爾實為何者     布施爾不適

摩訶薩聞此充滿慈愛與彼談話唱第二之偈

高貴名聲者     此爾準備施
人得施食物     急食嚥入之
依他之布施     維生爾須知
往取餘食物     賤民亦應得

然而曼陀婆耶說偈云

吾所準備食     乃為婆羅門
吾之所為者     相信為利益
爾速行退去     何故立此處
如吾生活者     決不布施爾

[P.381]於是摩訶薩復唱偈曰

人之蒔種子     不論高低處
亦不論水地     皆望得收穫
然如爾之身     足得行布施

對此曼陀婆耶說偈云

吾今於此世     得見諸田地
於此諸田地     我應蒔種子
生尊知呪者     此等婆羅門
彼等於此世     實為愛樂田

於是摩訶薩唱次之二偈

高慢誇生尊     貪欲又瞋恚
倨傲且愚癡     此等為不德
彼等於此世     不為愛樂田

高慢誇生尊     貪欲又瞋恚
倨傲且愚癡     此等為不德
[P.382]彼等於此世     豈為愛樂田

摩訶薩幾次如此反復說明激起彼之怒意「此男特多饒舌守衛者往何處速將此闡陀羅奴牽出」即唱偈曰

烏婆覺提耶     汝今往何處
烏婆覺提耶     與班達庫器
唯汝二人者     速以杖笞彼
扼彼賤男首     打倒滾地上[7]

彼等聞言急速前來問候云「呼喚我等以為何用」「汝等曾見此穢惡之闡陀羅奴耶」「予等未曾見由何處而來予等不知」「彼為何人為幻術者抑為知呪文者」彼雖如是思立即又云「汝等何故滯立於此處」「我等將何所為」「撕破此男之面以杖篦笞裂其背然後捉其首打倒在地上由此處牽出」然摩訶薩於彼等未達己處之前即已上昇至空中而立唱偈云

[P.383]

爾以鼻穿山     爾以齒嚙鐵
爾嚥熾燃火     爾罵詈仙人

摩訶薩唱此偈時彼於此青年及婆羅門等觀望之時昇往高空

佛為說明此事而唱偈曰

一〇

仙人摩登伽     勵彼語真理
婆羅門注視     高行虛空去

彼向東方而行來至市中某街道降落為使知彼之足跡而印於地上於東門之附近索食而托鉢嚙碎混種種物之食物坐於堂中食其食物市內守護諸神「曼陀婆耶與我等大神之言實甚可惱」諸神不能忍耐而出發前來諸神之中最年長之夜叉捉住曼陀婆耶之襟首予以扭轉其他諸神亦捉住其他婆羅門等之襟首而扭轉然對菩薩有顧慮因彼乃菩薩之子不能殺之唯使其受苦而已曼陀婆耶之頭扭轉向背方向手足僵直固定而立眼如死人向上翻瞪——彼身體直硬而倒臥其他婆羅門等到處皆被扭轉由口中流液吐痰如兒童諸種相狀諸人急往告知提他曼伽利佳彼女聞知急速前來一眼觀見己子云「何為而致此」乃唱偈曰

一一

由背扭上體     伸腕不可為
白眼如死人     何物害吾子

[P.384]在場人告彼女而唱偈曰

一二

來此一沙門     身著貧苦裝
棲於糞尿山     襤褸食肉鬼
頭面多污穢     周身結鶉衣
實即彼沙門     如是語爾子

彼女聞此自思「他人外者應無此力此必賢者摩登伽所為然慈悲甚深之賢者決不可能使如此多人受苦彼究往何方而去」彼女心懷疑問而唱偈曰

一三

廣大智慧者     究往何方去
青年諸人人     語吾此之義
吾往彼之前     吾償子之罪
賢者發慈悲     扭轉吾子命

於是在場之人告彼女云

一四

廣大智慧者     彼已往大空
恰如十五夜     如月懸中天
次彼向東去     仙人見真理

彼女聞彼等之言「予將尋自己之夫」由侍女圍繞持黃金之水甕與黃金[P.385]之水瓶來至彼地上所印足跡之場所按此足跡而行見彼坐於木凳之上而食彼女向其前行進問候而立彼見彼女將飯少許入於鉢中提他曼伽利佳以黃金之甕供水彼洗手漱口彼女問曰「何故使予子為如此狀耶」彼女唱次之偈

一五

上身由背扭     伸腕無作用
白眼如死人     何物害吾子

以下為彼等間問答之偈

一六

實有夜叉極力強     從諸仙人具善見
彼見惡心擾人子     夜叉如斯害爾子

一七

夜叉如斯害吾子     行者然爾決不怒吾子
吾跪爾足願歸命     比丘吾悲吾子吾願從

一八

吾於彼時與今時     吾今亳末無怒心
爾子多學醉自負     雖學吠陀不知義

一九

比丘人間事實常如此     瞬間起意侵擾人
大慧人我子一罪且寬容     賢者當無強怒意

[P.386]彼女如斯請求寬容摩訶薩云「如是予與汝退散夜叉等不死之藥」而唱偈曰

二〇

此為吾之剩餘食     無智曼陀婆耶食
爾時夜叉不苦彼     爾子於此亦無疾

彼女聞摩訶薩之言「請君與我不死藥」付彼黃金之水瓶摩訶薩將剩餘之粥傾入瓶中「先初半分注入汝子之口餘者混以水甕之水注入其他婆羅門等之口中於是皆將成為無病」彼如是言畢昇入空中往雪山而去彼女將水瓶載於頭上「予已得來不死之藥」口中念誦歸至自己住處先最初以粥注入其子之口夜叉退散曼陀婆耶拂塵而起「母親此究為何事」「事汝自己所為汝應自知[P.387]汝試觀看汝所布施人等所有之慘狀」彼見此諸人等心生後悔彼母云「曼陀婆耶汝實愚昧汝不知布施有大果報應布施者非此等之輩乃如摩登伽賢者諸人今後向此等不守戒之人等不可布施應向守戒之人布施」更說偈曰

二一

曼陀婆耶爾愚少智慧     爾不知福田
布施不善者     穢行被縱者

二二

雜髯著獸皮     口如古水井
見此諸穢姿     不得守無智

二三

攘去無明者     貪受與瞋恚
漏盡阿羅漢     布施齎大果

「因此汝今後不可向此等不守戒律之人行布施凡居於此世得八等至得五神通之正當沙門婆羅門及辟支佛應多向此等人行布施汝向汝輩等人飲以不死藥[P.388]使之無病」如斯云畢持未食餘之粥置於水甕之中注入一萬六千婆羅門之口於是彼等各各拂塵而起但婆羅門族等人因此諸婆羅門飲闡陀羅者之殘食奪去婆羅門族之資格因此受此侮辱人等遂離去波羅奈赴梅佳國住於梅佳王之治下然曼陀婆耶則仍住於原處

爾時於衛陀瓦底市近郊流域之衛陀瓦底河岸住有一婆羅門出家名伽提滿陀者此人生來非常驕傲高慢摩訶薩思欲摧破此男之高慢來至此地於是於彼近處上流之地結庵居住某日摩訶薩口嚙楊枝彼思「予使此楊枝附著於伽提滿陀螺髻之上」於是用心投入河中而彼於河中洗物恰好著於其螺髻之上彼見此物「非人之奴必將消失此究由何處而來此不吉之物耶予將探尋」於是往上流見摩訶薩之居處彼問曰「君何族所生」「闡陀羅族」「向此河中投入楊枝者為汝耶」「此確為予所投」「汝非人之奴不吉之物汝不可住於此處汝往下流往下流住」雖然住於下流摩訶薩投入之楊枝溯河而上仍附著於彼之螺髻之上「汝非人之奴汝若仍住於此處予於第七日定碎汝之頭為七瓣」摩訶薩自思「自己若於此處對彼發怒即不能守護自己之戒今設方便摧破彼之高慢」於第七日彼妨礙太陽之上昇諸人困擾來至伽提滿陀苦行者處問曰「尊者君使太陽不能昇起耶」「非也予豈能為此事然在此河岸住一闡陀羅此必為彼奴之所為」諸人[P.389]來至摩訶薩處問曰「尊者貴君使太陽不昇耶」「諸君確係予所為」「何故為此」「因貴君等一族之苦行者咀呪我之無罪者汝等招其人來此請求恕罪匍伏於予之足前予將使太陽昇起」於是彼等前往將彼男強行捉來而使彼跪於摩訶薩之足前請恕罪後云「請使太陽昇起」「不也此時尚不能使太陽昇起予若使昇則此男之頭將碎為七瓣」「如是將如何為宜」「請持粘土之塊來」彼等持來「將粘土置於苦行者之頭上使苦行者下至水中而立」於是太陽昇起太陽光照射之同時粘土碎裂為七塊苦行者即跌入水中

如是摩訶薩改悛彼之高慢後彼思「一萬六千婆羅門住於何處」彼知住於梅佳王之處「彼等亦當使之改悛」彼以神足飛馳空中往市之近處降落持鉢往市內托鉢而行彼婆羅門等見彼「彼男於此處住一日或二日予等自己將無立足之處」於是急急向王申述「一人能使幻術與呪文者前來請王捕彼」「甚善」國王接受請求

摩訶薩持混有種種混合食物坐於近牆壁之木凳上彼無餘念進食食物之時王遣諸人以刀斬之摩訶薩終於喪命彼於死後再生梵天界——此本生譚說明菩薩生於為穢之闡陀羅家[8]為奴隷種姓之人而以因緣關係終至喪命——諸神忿怒降熱灰之雨終使此國由地上諸國中抹除故云如次之狀

二四

名高摩登伽     喪命梅佳國
梅佳王與臣     一並遭滅亡

[P.390]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佛言「優陀延王惱恨出家者非自今始前生既已如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曼陀婆耶是優陀延王摩登伽賢者實即是我

四九八 質多三浮陀本生譚

〔菩薩=闡陀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長老摩訶迦葉尊者前友誼非常良好之二人共住弟子所作之談話此二人彼此食物分配不均不食二人實有無上之親密巡迴托鉢亦必一同出發一同歸來決不各別單獨行走比丘等坐於法堂讚嘆二人之親密佛出現於彼處問曰「諸比丘坐於此處有何語耶」「如是如是」佛言「諸比丘此二人一生親密不足珍奇昔之賢人等四生之間相互不破友愛之情」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阿槃提國鬱闍尼之都阿槃提大王治國時當時鬱闍尼郊外有一闡陀羅村摩訶薩生於此村另一人生為其母妹之子彼一人名曰質多另一人則名三浮陀二人成長後二人熟習闡陀羅族世襲多波那技藝[1]某日彼等云「今將在鬱闍尼城門顯現技術」一人於城之北門一人於城之東門各演其技藝

於此市中有名提陀曼伽利佳之二少女[2]一人為富豪之女一人為司祭官之女彼女等持多量之硬食及軟食等及華鬘香等謂往王苑遊玩一人由北門一人由東門而出二人均見闡陀羅子在演技藝[3]問彼為何人聞是闡陀羅子彼女等云「今見不應見之事」二人以香水洗眼而返回隨從人等云「汝穢賤之闡陀羅奴託汝[P.391]之蔭使予等白得酒肉之食不翼而飛」於是將彼等兄弟痛襲[4]彼等遭遇慘烈之打擊待二人各恢復意識醒覺起立回返彼等之處至某場所相遇二人互告慘痛之遭遇而悲泣彼等自思「此因自己生來卑賤始遇如此之痛苦今己不能再為闡陀羅之工作且置生來種姓之事完成作一婆羅門往得叉尸羅修習種種之技術」二人堅定決心往得叉尸羅而出發於聞名四方高尚之阿闍梨門下學種種之技術二人隱匿闡陀羅之生族修得種種之技術廣播聲名於閻浮提中彼等二人質多賢者技術修了然三浮陀則尚未完畢

於某日一村人欲主辦與婆羅門辯論會招待阿闍梨前往然當夜降雨道路多有坑穴翌朝晨起阿闍梨喚質多賢者云「予不能前往汝率弟子等往述祝福之言語汝等得物食之予之部分請持歸」語畢遣出彼受命率弟子等出發弟子等於沐浴洗面之間村中諸人調製乳米思已冷卻而放置弟子等於尚未冷卻間即入內就座諸人施布施之水置器皿於弟子等之前三浮陀生性稍有朦朧彼思[P.392]已冷取乳米之塊入口然其恰如熾熱之火球燒傷彼口彼混身顫抖未思前後見質多賢者以闡陀羅語云「實為甚熱」質多賢者亦於慌亂之中未加正確思考同樣以闡陀羅語云「吐出吐出」弟子等相互對視彼此私語「此為何種語言」質多賢者述祝福之言語當場無事完畢弟子等歸來此處一團彼處一團而坐思考彼等之言語終於明了為闡陀羅語言於是罵曰「此穢賤之闡陀羅奴長久期間善圖詐為婆羅門」於是將二人痛毆其中有一心善之人阻止彼等「何至如此」「此為汝等生來之罪汝等且去往他處出家為生」如是將二人遣送一方弟子等將二人為闡陀羅之緣由告知阿闍梨

二人入於森林出家成為仙人不久由彼處沒後轉生入棲於尼連禪河岸牝鹿胎彼等由母胎出生後一同行走決不個別分離某日彼等獲得食物於某樹之下彼此頭角與鼻緊緊相接反芻而食一獵師見之放箭於一擊之下均被射殺

彼等由彼處沒後轉生入棲於耐秣陀河岸鶚鳥之胎又於彼處長大後得來食物頭嘴互相接合而食而為以網夾取鳥之男發現一擊而掛於網夾之上被殺

由此處沒後質多賢者生為憍賞彌司祭官之子三浮陀賢者生為北般闍羅王之子彼等由命名之日憶起自己前生之事然二人之中三浮陀賢者不能全部依順序回憶彼只思出前四世闡陀羅之生活而質多賢者則按順序四生皆能憶起[P.393]多賢者十六歲之時即出家入喜馬拉雅山為仙人修行禪定與神通住於禪定安樂之生活三浮陀賢者於父死後立傘蓋而即王位彼於立傘蓋慶祝之日於多數諸人中作慶祝之歌心中感激而歌唱二偈諸人聞云「此為我等之王慶祝之歌」於是宮中之女官等音樂師等均歌唱此歌於是逐漸住於都中人等皆歌此王所愛好之歌一方質多賢者住於喜馬拉雅地方彼思「自己兄弟三浮陀未悉是否已得王之傘蓋」彼經熟思知其已得彼思「此王年輕今尚不能悟年老之後往彼之處說法使之出家」於是五年之間不往外出彼於王所生王子及王女長大之時以神足由空中而來降於王苑坐於吉祥石之臺上如黃金之像爾時一青年拾薪而歌王之歌質多賢者喚彼彼來至近前問候而立質多問彼云「君由晨起只歌此歌汝蓋不知其他之歌矣」「尊者其他之歌予知之甚多然此為吾王愛好之歌是故予歌此歌」「然則已無返唱國王歌之歌唱者」「尊者已無返歌之歌唱者」「君能歌返歌之歌否」「教之即能」「如是王如歌二歌君請歌此第三之歌」於是教其歌後云「請往國王之前歌之國王歡喜汝將得莫大之領地」於是送彼歸去彼急往其母處裝飾自己著華麗之衣後前往王宮之門得獲向王稟報[P.394]一青年言欲與國王共同歌其返歌「汝往」彼得許可來至王所申致問候彼受王訊問「汝謂能歌返歌」「大王誠然如是請王集會侍臣大眾」於是集合王之侍臣彼向王申述曰「大王請歌王之歌然後予歌返歌」於是王唱二偈

人之一切業     所行皆有果
無論如何業     最後皆不空
吾見三浮陀     具有大威力
依其所行業     彼獲福之果

人之一切業     所行皆有果
無論如何業     最後皆不空
賢者如質多     實恐亦如斯
有如吾之事     彼有意滿時

王歌終了青年續歌唱第三之偈

人之一切業     所行皆有果
無論如何業     最後皆不空
實則如斯事     王應知質多
有如爾之事     已成有意滿

王聞此唱第四之偈

爾為質多耶     或聞彼人耶
又爾為何人     得能語彼事
爾善為歌偈     於吾無疑處
優惠封土百     吾將授贈爾

[P.395]於是青年唱第五之偈

吾非為質多     吾聞彼之人
彼為一仙者     語吾此之義
王處歌返偈     王喜與爾惠

王聞此云「此必為自己之兄長質多速往彼處與彼相會」於是命令諸人唱次之二偈

美麗善造作     整裝備王車
為象飾結紐     善緊繫首飾

擊打大小鼓     吹鳴法螺貝
善結最速車     吾今赴仙處
彼處坐仙者     吾與仙者會

彼如斯云畢即乘優美之車倉皇出發而去於王苑入口停車行近質多賢者問候坐於一偶王充滿歡喜唱第八之偈

實則吾生活     獲得豐餘物
吾於廷臣中     善歌此諸偈
吾向有德人     歌此優仙者
放眼見四週     吾心娛極盛

[P.396]彼由見賢者質多時心中充滿歡喜「予為兄長展席」命令廷臣續為種種而唱第九之偈

座水與足膏     吾為尊者用
吾等與施食     尊者請受之

如此親致歡迎後欲以折半王國與賢者唱次之一偈

一〇

予建娛樂居     隨侍有女羣
吾等統領土     慈愍與承諾

質多賢者聞王之言為其說法唱次之六偈

一一

王見惡行果     又見大行果
吾自行克制     不望子財獸

一二

此世人命壽     實有十十年[5]
然未到極限     恰如斷蘆萎

一三

彼處何喜戲     何娛望何富
妻子於吾何大王     吾已脫繫縛

一四

此吾所了解     吾死不隨行
死魔所捉者     何娛何望富

[P.397]一五

大王人中最賤生     闡陀羅生者
人中之劣等     自為罪深業
吾等實嘗住     闡陀羅胎者

一六

吾等闡陀羅     昔在阿槃提
尼連禪河畔     生於鹿母胎
耐秣陀河岸     生為鶚禽鳥
今我婆羅門     王生剎帝利

[P.398]如是彼向王說過去之卑賤生及現在貴重之姓更示以生命易過使知福德之力唱下之四偈

一七

命壽將運去     持續亦更短
老逝無可避     亦無所依處[6]
般闍羅吾為如是說     勿為與苦業

一八

命壽將運去     持續亦更短
老逝無可避     亦無所依處
般闍羅吾為如是說     勿齎苦業果

一九

命壽將運去     持續亦更短
老逝無可避     亦無所依處
般闍羅吾為如是說     穢業勿滿頭

二〇

命壽將運去     持續亦更短
老逝無可避     亦無所依處
般闍羅吾為如是說     勿生地獄業

[P.399]依摩訶薩之言王甚滿足唱次之三偈

二一

爾言實真理     恰如仙者語
然吾愛欲深     比丘如吾實難除

二二

恰如象落泥海中     眼邊見陸不能行
愛慾泥海吾落入     比丘之道不適從

二三

恰如父母教其子     彼之安樂將如何
尊者如斯之事爾教吾     吾行之後可安樂

於是摩訶薩向彼云

二四

棄去諸愛欲     若爾不敢為
應具正供物     勿為不法者
應須多努力     正行勤布施

二五

使者環遊馳四方     勸請沙門婆羅門
奉仕彼等飲食物     衣藥乃至坐臥具

[P.400]二六

信仰篤者施飲食     滿足沙門婆羅門
力之能限行布施     死無罪過生善趣

二七

縱若心誇爾領有     圍繞爾有侍女羣
只此之偈心憶持     隨臣當中歌頌之

二八

無屋頂蓋臥野天     為乳育成運步行
身受野犬羣圍繞     可謂今日之王尊

如此摩訶薩忠告王後云「予唯忠告貴君而已貴君出家與否悉聽尊便予從[P.401]予自身之業果而行」於是昇入空中足塵落於王之頭上往雪山而去王亦見此甚實感動於是將王國讓與長子召集軍隊向雪山出發摩訶薩知王之到來彼由仙人羣圍繞來與王一同登山而使王出家教徧處定彼亦獲得禪定與神通——如是彼等二人均往生梵天界

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如此昔之賢人等互三生四生皆非常親密」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三浮陀賢者是阿難質多賢者實即是我

四九九 尸毘王本生譚[1]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無比之布施所作之談話此在第八篇〔八集〕之燃燒本生譚〔第四二四〕中已詳說爾時王於第七日布施一切之必需品望得祝福但佛別無何語出行而歸王於朝食完畢後即向精舍出發王云「世尊何以予不得被祝福」佛言「大王隨從人等不清淨之故」「實則心賤不至天界[2]」佛以偈說法王大喜悅以尸毘國產千金之上衣供養如來後而歸翌日比丘等集於法堂談此如花開放「諸位法友拘薩羅王以無比之物布施後雖然如此尚未滿足布施之心願十力尊為之說法王以布施尸毘國產千金之上衣諸位法友勿論此王對布施終無滿足」佛來彼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坐此處以為何語」「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外物之布施得以多為布施然昔之賢人使全閻浮提中之工作者皆停止工作每日以六十萬金作大布施如此外物之布施猶不能滿足而『以愛好之物布施使愛好者獲得』凡對來求施者甚至不惜刳目以為布施」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尸毘國之阿利達城尸毘大王治國時摩訶薩生為王子名為尸毘王[P.402]彼長大往得叉尸羅學習種種技術歸來向父王顯示其技術被與副王之位其後父王死後彼即王位停止錯誤之生活遵守十戒以正法治國於四門市之中央王宮入口六處設布施所每日以六十萬金大捨為布施而於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常往布施所視察布施情況某滿月之日王於晨起立白傘蓋坐於王座以考慮自己所行之布施「對外物之布施已知自己無有不布施者外物予無一不布施然予對外之布施尚不能滿足予望再作內面之布施今日往布施所時如有求施之人不求外物之布施或有提名求內面之布施者若或有人向予提求布施心臟予將以槍刺破胸膛恰如由流水中引出有莖之蓮抉出噴撒滴血之心臟為布施若復有人提求布施身體之肉者則予如鑿刻文字書寫之易狀割取身體之肉為布施若或有人提求血布施則向其口中流入或向其鉢中流滿為布施若或有人前來云『予家之工作不佳請至予家為奴隷工作』則予脫去王衣棄位外出告知予乃奴隷願為彼工作又或有人提求予之眼目則予如吸取多羅樹之髓剖眼而出以為施捨

人為何布施     吾未見不為
何人求吾眼     布施不躊躇」

彼如是思惟後彼以十六甕香水沐浴身著美麗之服食美味之食後堂堂跨[P.403]坐於美飾之象背往布施所出發帝釋知王之決意彼思「尸毘王對來求布施者思欲剖眼布施不知果能布施與否姑且見王一試」於是彼以盲目婆羅門之姿恰於王來布施所時立於較高之處向王大聲問候而立王向彼方向使象轉向其處問曰「婆羅門汝何所云」帝釋答曰「大王國王為布施之決心於此世界中到處無不寄與稱讚予為盲目而大王具有雙眼」彼如斯云要求乞眼唱最初之偈

盲目一長老     遙遠乞眼來
請賜吾一眼     吾等各有一

摩訶薩聞此心中大為歡喜「先時自己坐宮殿中思惟之事今果來到今日實為良機可償自己最初之願為未嘗布施之布施」於是唱第二之偈

何人教爾來     汝來此請求眼
請求人難棄     人之最優眼
人皆如是云     眼者人難棄

蘇加帕底在天界     人間呼彼摩佉婆
[P.404]吾來此處彼所教     乞者來此為求眼

此請物吾無上願     受請之人賜吾眼
無上之眼賜吾一     人云眼者人難棄

汝為此義來     此義吾所望
達此之目的     婆羅門汝取吾兩眼

爾請一隻眼     吾與汝兩眼
具眼人中行     適爾之所望

王只語此自思「於此處剖眼布施頗不適宜」於是攜彼婆羅門進入王宮坐於王座呼醫者尸婆至王命令「取出吾眼」一方市中大為騷動「吾王欲剖取雙眼布施與婆羅門」於是由將軍開始王之寵臣市中諸人及宮中女官等均皆來集為使王心翻悔唱次之三偈

絕勿捨雙眼     王為萬物捨一切
可與多財寶     水晶及瑠璃

馬車繫良馬     率意可賜與
賜與一大象     黃金之裝具

[P.405]

吾等尸毘民     持有諸馬車
一切為奉仕     主斯可為布施

於是王唱次之三偈

一〇

一度云與者     然不行布施
持此心意者     彼為陷穽縛

一一

一度云與者     然不行布施
持此心意者     往至閻魔家[3]

一二

如有被請即施與     不被請物不布施
彼婆羅門乞吾物     吾應以之行布施

於是廷臣等問曰「王布施眼有何望耶」唱次之偈

一三

王為命壽或美姿     抑為安樂有強力
人王何所希冀爾布施     尸毘王爾為來世布施眼

[P.406]王對彼等語偈

一四

布施吾非為名聲     子財王國吾不冀
古人履行此正法     只此吾意樂布施[4]

摩訶薩不顧廷臣等未能了解摩訶薩之語以偈向尸婆醫云

一五

尸婆爾為吾友吾伴侶     善諾吾言爾技高
爾取此眼成吾願     置彼乞者之掌中

尸婆告王曰「眼布施乃為重大事請善為三思大王」「尸婆予已充分考[P.407]汝勿遲愚予不再多言」於是尸婆自思「自己為一技高之醫取眼而用刀剜殊為不宜」彼以種種之藥調和以其藥粉混塗青蓮之花然後以輕撫王之右眼眼即迴轉而起劇痛之感「大王善思予之力尚能使之恢復原狀」「汝速為之勿再遲愚」於是彼再以混塗之藥撫之眼由眼窩脫離較先起更大之疼痛「大王請善思予仍能使之恢復原狀」「汝不可遲愚」彼三度更強烈著付混塗之藥眼因藥之效力緩緩迴轉由眼窩出離只有眼筋懸吊「大王大王請善思予仍有力使之復原」「汝勿遲愚」此時引起劇烈疼痛血由眼窩中流出濡染上衣宮女與廷臣等倒臥王之足前「吾王不可以眼布施」眾皆大聲悲泣然王忍痛曰「尸婆不可遲愚」尸婆云「謹遵王命」右手執刀割斷眼筋取眼置於摩訶薩之手上王以左眼觀望其右眼後忍痛言曰「婆羅門」彼呼婆羅門近前云「予愛一切智見之眼百倍千倍勝於此眼」於是付眼與婆羅門彼取之立即納入己之眼中依彼之神力恰如青蓮華之開放適整嵌入眼內摩訶薩以左眼見之「予之布施實[P.408]為美好之布施」內心揚溢歡喜深即感動於是將另一眼亦與布施帝釋亦將其納入自己眼中離王宮而出在多人觀看之中出都城而歸往天界去

佛為說明此事唱一又半偈

一六

尸婆為王迫     忠實從王言
取出王之眼     付與婆羅門
婆羅門有眼     王則成盲目

不久之後王之眼已癒合眼癒之後由眼窩中生長如絲毛之肉毬盛滿內而未達窩之上方完全如繪畫中人眼之狀一切痛楚均已停止

摩訶薩數日之間住於王宮自思「王國諸事於盲者何用國事委諸廷臣自己將往王苑出家行沙門之法」於是呼集廷臣將此事告知彼等「予欲得一適當之人為予作洗面工作汝等為予充份準備予所需之物為予備繩引導」於是喚御者準備馬車然廷臣等不使王乘車而往使乘黃金之輿使坐於王苑蓮池之岸邊一切守護十分完備而後歸去王結跏趺坐對自己之布施思惟爾時帝釋之座發熱帝釋善思得知為王之故「自己將往施惠於王使眼復元」彼來至彼處於距王不遠之處來往經行

佛為說明此事唱次之偈

一七

施眼數日後     靜居待眼癒
萬民增養者     彼呼御者來

[P.409]一八

御者準備馬車來     備成告吾知
吾將赴王苑     林畔有蓮池

一九

接近蓮池岸     彼結跏趺坐
彼處現帝釋     蘇加帕底神

摩訶薩聞足音問為何人帝釋唱偈曰

二〇

吾神王帝釋     爾心望何惠
為爾前來訪     王者是仙人
一任汝選擇

王問此唱偈云

二一

天帝予之財數多     寶藏亦不尠
而今成盲目     予只喜死去

於是帝釋云「尸毘王貴君望死然汝究竟欲死耶抑為盲目之故耶」「天帝予為盲目之故」「大王布施者並非一切皆可布施為未來生活應為布施之同時更有為現在生活之理由貴君不顧被乞一眼而布施兩眼貴君應為真實之誓言者」帝釋言此唱創作之偈

二二

人王爾有諸真實     剎帝利予今宣示汝
爾宣真實言     再與爾雙眼

摩訶薩聞此云「尊神勿以其他之方便給與予眼為予布施之結果使予得生眼」帝釋云「大王予為帝釋諸神之王不能與他人之眼貴君布施之結果貴君能生眼」王云「如是自己之布施為充份」於是為真實之誓言

[P.410]二三

來向吾請者     無論為何族
亦或求何物     吾心所慈愛
若此真實言     使吾眼再生

彼之誓言終了立即生出第一之眼於是為生第二之眼唱次之二偈

二四

來向吾請者     有彼婆羅門
彼欲乞隻眼     吾與彼雙眼

二五

彼之所為業     吾愈入歡喜
予為尠布施     使彼得安穩
若此真實言     使生第二眼

於此瞬間第二眼生出然此兩眼雖生並非如神所生之眼亦非為婆羅門帝[P.411]釋所乞之雙眼更非為受傷所生之眼此實應稱之為實諦波羅蜜眼帝釋於彼雙眼生時以威神力使王之家臣侍從等均皆來集於是帝釋於諸多人眾中唱讚嘆之二偈

二六

尸毘增養者     爾偈如法言
如斯兩天眼     被與爾之前

二七

牆岩障彼方     越山遙展望
四方百由旬     爾得見其相

於是彼於諸多人眾中語此偈後昇至虛空「慎勿懈怠」向摩訶薩忠告後往天界去摩訶薩由眾多人圍繞受熱烈之崇敬入於市中登入羌多佳宮殿王之雙眼復原國內徧知國中人等為來瞻仰持諸多贈物前來摩訶薩自思「於此眾多人集合中予將說明自己布施事」於王宮入口建大屋舍於其中立白傘蓋坐於王座擊大鼓於市中宣告而行集合軍隊之全部王曰「尸毘國之人民大眾今予已得天眼今後如不布施則決不食自己之食」於是王為說法唱次之四偈

二八

此世有何人     乞財不布施
縱為最優者     並最勝果報
尸毘國之民     今皆來此集
今日且觀吾     見吾兩天眼

[P.412]二九

牆岩障彼方     越山遙展望
四方百由旬     吾得見其相

三〇

自身施捨非他物     任何之物皆施捨
於此世間享生者     應於人間為布施
人間之眼吾布施     吾獲非是人間眼

三一

尸毘之民汝等今日見此事     為諸布施自得食
各各自思適己力     且行布施且飲食
爾等一生無罪過     得赴天國昇天去

王以此四偈說法由此以後每月二回於每十五日之布薩日集會眾多之人常以此四偈說法諸多之人聞此皆為布施等福德之行死後往生天界使天界充滿

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佛言「如是昔之賢人等對外物之布施不能滿足人之前來乞請時甚至剖取自己之眼以行布施」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尸婆醫是阿難帝釋是阿那律其他諸人是佛之從人等尸毘王實即是我

五〇〇 榮者之愚本生譚

榮者之愚本生譚包攝在大隧道本生譚〔第五四六〕中

[P.413]五〇一 魯般達鹿本生譚

〔菩薩=鹿王〕

序分

此本生譚[1]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對尊者阿難生命犧牲所作之談話又彼之此次生命犧牲於第二十一篇小鵞本生譚〔第五三三〕中調御守財象事將為之詳述如是彼為師犧牲生命時法堂中諸人為以下傳言「阿難尊者達有學無礙辯為十力尊犧牲生命」佛見而問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語而集於此處」「如是如是之言」於比丘答時佛言「汝等比丘彼為予犧牲生命非自今始於前生亦然」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第一妃名曰凱瑪菩薩爾時於雪山生為黃金色之鹿其弟名支陀鹿亦為黃金色有妹名須陀娜亦為同色摩訶薩名魯般達身為鹿王彼住於越二山脈之第三山脈中名稱魯般達湖水之近傍受八萬隻鹿圍繞奉養盲目年老之雙親

爾時距波羅奈不遠獵師村住有一獵師之子入雪山見摩訶薩歸自己之村後於臨終之際告其子曰「我子於我等之區域如是如是之場所住有黃金色之鹿若國王問及可稟告之」某日天明之時凱瑪妃得一夢彼女之夢見黃金色之鹿坐黃金之座以恰如響金鈴愉快之聲向妃說法妃聞法而喝采鹿於法語未終而去妃云「速捕此鹿」於呼喚中醒覺使者聞妃之呼聲笑而言曰「此宮殿門窗緊閉密無通風之處而妃云捕鹿」妃於此瞬間始知為夢彼女自思「雖然為夢王對[P.414]女人之願望不至反對反而注意使予得聞黃金色鹿之語」於是假為罹病臥於床上王來問曰「愛妃有何不快耶」「大王別無他故予有切望」「有何所欲」「欲聞黃金色鹿之語」「愛妃汝對不存在之物而起欲望世間無黃金色之鹿」「若不能得予將死矣」於是以背向王而臥王云「若果有存在可適汝願」於是王坐於會眾之中依孔雀本生譚〔第一五九第四九一〕所述之方法向大臣及婆羅門詢問黃金色之鹿究竟有否集合獵師問曰「如此之鹿有誰見之有誰聞之」獵師之子依由父所聞者答之王云「爾若能將鹿伴來此處與爾厚遇」與以費用送彼而出「大王若予不能伴來此鹿則持其皮來如若不能則持其毛來請王勿憂」於是歸家以費用金交付妻子後往彼處所以尋鹿王彼思「將於何處掛設蹄套以捕捉之」彼見有水邊空地彼撚強力之革紐於摩訶薩飲水場所之木樁處掛設蹄套

翌日摩訶薩與八萬之鹿共同探取食物而出發彼思「仍至常時之水邊飲水」彼往彼處而下觸掛於蹄套之上彼思「予若揚聲鳴聲被捕則予之緣類一羣[P.415]將不飲而恐怖逃竄」彼仍就縛於樁傍自由而如飲水之狀八萬之鹿飲水已畢由水中出來停留之時彼欲切斷蹄套三度以身掙扎第一度割皮第二度割肉第三度割腱皮套深觸及骨彼不能斷揚聲鳴叫被捕鹿羣恐怖分三組逃竄其弟支陀鹿於三組均未發現有摩訶薩彼思「今起之怖畏必為吾兄所生」支陀行至彼之近前見彼被捕而摩訶薩見彼云「弟勿近前此處危險」為使彼離去唱第一偈

支陀吾見此等諸鹿羣     死之畏怖紛逃去
汝亦應行勿躊躇     汝與彼等共生存

由此以下兩者之間交互唱次之三偈

魯般達我不欲行去     我心沉悲痛
我不能捨汝     於此斷生命

彼等盲者無指導     兩親今將到死地
汝亦應行勿躊躇     汝與彼等共生存

魯般達我不欲行去     我心沉悲痛
我不捨汝縛     於此斷生命

[P.416]彼立於菩薩之右側支持撫慰菩薩小牝鹿須陀娜亦於鹿羣中奔逃巡迴不見兩兄彼女自思「此一畏怖由予之兄長而起」彼女回返來至彼等近前摩訶薩見彼女唱第五之偈

速行逃去膽怯者     我已縛於鐵蹄套
汝亦應行勿躊躇     汝與彼等共生存

此處以下三偈與前二四之三偈同

我不欲行去     我心沉悲痛
我不能捨汝     於此斷生命

彼等盲者無指導     兩親今將到死地
汝亦應行勿躊躇     汝與彼等共生存

魯般達我不欲行去     我心沉悲痛
我不捨汝縛     於此斷生命

彼女亦同樣拒絕立於左側慰撫摩訶薩

獵師見鹿逃亡聞捕縛鹿之叫聲彼云「被縛者恐為鹿王」彼繫緊腰帶取其殺鹿之槍迅速前來

摩訶薩向來近其前者唱第九之偈

獵師容貌惡     手持武器來
彼今以矢槍     將欲殺我等

[P.417]支陀鹿見彼並未逃走須陀娜不得以自力停留彼女驚懼死之怖畏逃奔少許自思「予捨兩兄能往何處」彼女對自己之生命無望額中豫期將死又再返回立於兄之左側

佛為說明此事唱第十之偈

一〇

嚇於畏怖住畏怖     牝鹿逃亡一瞬間
至上困難為生離     今為赴死故回返

獵師近前見三鹿一同站定起慈悲心獵師想像彼等為同胎所生之弟兄彼思「先是鹿王被蹄套所捕縛他之二鹿亦被可敬捕縛彼等何故對彼如是耶」於是向彼問曰

一一

彼等鹿何故     對汝如是親
彼等自由身     願為被捕縛
生命之所繫     不欲捨汝去

於是菩薩答曰

一二

獵師彼等我兄弟     同母同胎生
雖然捨生命     不欲捨我去

彼聞菩薩之言心中更為溫和鹿王之弟支陀知彼心之溫和向獵師云「友汝勿只思鹿王其為鹿彼乃八萬鹿之王具足德行對一切有類有溫和心且有大慧奉養年老盲目之兩親若汝殺此正直者則由殺彼而殺兩親與我及我妹合五匹之生類反之汝救吾兄之生命則汝與我等五匹之生命」於是唱次之偈

[P.418]一三

彼等盲者無指導     兩親今將到死地
五匹生命汝應與     獵師汝應解放吾兄弟

彼聞鹿之言心甚歡喜彼云「鹿王勿怖」唱次之偈

一四

鹿能養兩親     我實欲解放
兩親見大鹿     心中應歡喜

彼如是思惟「由王獲榮譽於予何為若予殺鹿王則地裂予將陷入裂縫或電光雷火落予頭上我將解放彼等」於是彼近至摩訶薩前打倒棒樁割斷革紐抱鹿王寢於岸邊以親切之心輕輕解放蹄套使腱與腱合肉與肉合皮與皮合以水洗血以慈悲心數度為彼擦拭依彼之慈悲力與摩訶薩之完成力一切腱肉與皮相結合足為皮毛所掩蔽無人能知此等之處被傷摩訶薩得幸福而起立支陀鹿見彼心喜感謝獵師唱次之偈

一五

獵師汝與一切親族共     汝亦正應有歡喜
恰於今日我解放     如見大鹿親歡喜

於是摩訶薩自思「究竟獵師捕獲予等由其職業耶或依其他之命令耶」彼問獵師之理由此老獵師之子云「鹿王予對汝等並無何用然王第一之妃凱瑪欲聞汝等之法語為此依王之命令汝為予所捕縛」「友如是之故汝解放吾汝為[P.419]至難事汝速伴予見王為妃說法」「主王為一粗暴者將起何事不得而知予由王得榮譽亦無所用汝請自由歸去」摩訶薩再度自思「彼解放予依彼為至難事予當求使彼得榮譽之手段」彼云「友汝以手擦予之脊背」彼擦之後手中充滿黃金色之鹿毛獵師之子云「主此等之毛將為何用」「友此等持歸使王與妃見『此乃黃金鹿之毛』請汝以此等之偈向妃說法聞汝所云事可使妃望止」並對王云「大王應行如是之法云云」於是摩訶薩教十法行之偈熱心授與五戒教誡而去獵師之子置摩訶薩於阿闍梨之地位三度右繞為四處恭敬[2]取毛包以蓮華之葉而去兩鹿隨菩薩而行取食物與水入口前往兩親之前兩親問曰「吾子魯般達聞汝被捕縛如何而得脫」於是唱偈曰

一六

汝之生命正終時     如何復生又得脫
獵師蹄套之繫絆     如何使汝得解放

菩薩聞此唱次三偈

一七

支陀之言悅耳聞     入心說述適心言
依彼所說善言語     是故獵師解放予

一八

須陀娜言悅耳聞     入心說述適心言
依彼所說善言語     是故獵師解放予

[P.420]一九

於耳得聞愉快語     入心得聞適心言
又聞所說諸善語     獵師使我得解放

於是兩親歡喜唱偈云

二〇

魯般達歸來     我等今日喜
獵師與妻共     亦應有歡喜

獵師去森林前往王家向王恭敬坐於一方王見彼云

二一

獵師汝不是云乎     汝持鹿皮來
然依何理由     未持鹿皮至

獵師聞此云

二二

此鹿來我勢力內     落入蹄套被捕縛
其他未被捕縛者     皆向鹿王為奉仕

二三

對彼恐怖未曾有     我之毛髮皆豎立
我如當時殺此鹿     今日我已失生命

二四

獵師彼等如何鹿     如何正直鹿
彼等如何色     如何之性質
聞汝如是言     極端為讚賞

[P.421]如此王甚吃驚幾度詢問獵師唱偈曰

二五

彼有白角清淨尾     皮膚等同黃金色
足赤其目如塗飾     使人見之生愛慕

彼為是言以摩訶薩黃金色之毛交付王手彼一面說明此等鹿之身體之特色一面唱偈曰

二六

大王彼為如是鹿     如是有正行
奉養雙親王     故我未伴來

而後彼說明摩訶薩支陀鹿須陀娜仔牝鹿之德彼云「大王予由鹿王示以[P.422]自己之毛並命予曰『汝代予依十法行之偈對妃說法』」於是坐黃金之座依此等偈說法使妃望得止[3]王甚滿足使獵師之子依大榮譽得大歡喜唱次之諸偈

二七

獵師與汝百尼伽[4]     寶珠與耳環
美如亞麻華     四角長椅子[5]

二八

二人同等妻     牡牛百牝牛
治國依正法     獵師汝為我大用

二九

獵師農業與商業     經營得財貨
秋收拾落穗[6]     依此為生活
可以養妻子     勿再為惡業

[P.423]彼聞王語白王云「予住家無用請允許出家」彼得王許可將由王得來之財產付與妻子入雪山出家為仙人修八等至得生於梵天界王亦守摩訶薩之教誡得達天界教誡繼續一千年之間

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阿難前生為我亦曾犧牲生命」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獵者是車匿王是舍利弗凱瑪妃是某一比丘尼兩親是大王之家族須陀娜鹿是蓮花色尼支陀鹿是阿難八萬鹿是釋迦族魯般達鹿王即是我

五〇二 白鳥本生譚

〔菩薩=白鳥王〕

序分

此本生譚[1]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對阿難長老犧牲生命所作之談話此時比丘亦於法堂談論有關長老之德時佛見而問佛言「汝等比丘阿難為我犧牲生命非自今始前生即已如是」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巴布浮達迦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有凱瑪第一妃爾時摩訶薩生為黃金色之白鳥由九萬白鳥圍繞住於奇達庫陀山爾時妃亦如前章所述見夢[P.424]金色之白鳥為之說法妃向王告白切願聞白鳥前來說法王問他人答曰「黃金色之白鳥住於奇達庫陀山中」王聞之命造一凱瑪池於四隅植有種種之飼料與穀物每日發出此池無有危險之風聲又使一獵師之子從事捕捉白鳥作看守白鳥之狀王命於白鳥來時作敷設蹄套之方法使摩訶薩為蹄套捕縛然白鳥將軍蘇木伽於三羣白鳥中不得發現而回返凡此等一切在大鵞本生譚〔第五三四〕中將為詳述此處摩訶薩亦被棒樁之蹄套所捕縛彼垂落於棒樁之下伸首望白鳥等之去路彼望蘇木伽之來彼思「予將於彼到來時一試」當彼到時唱三偈云

此等白鳥羣     畏怖盡逃去
黃金蘇木伽     爾去可隨意

我等一族羣     捨棄皆離去
捨唯一之我     速去無顧慮
唯汝因何故     獨留而不去

鳥中優者被捕無友情     勿怠速逃去
為使不得苦     蘇木伽汝去可隨意

[P.425]於是蘇木伽坐於泥上唱偈云

提頭賴吒白鳥王汝今受苦惱     我不捨汝去
無論生與死     我皆與汝共

如此蘇木伽作獅子吼時提頭賴吒唱偈云

汝今所說者     聖者之善言
我對汝審查     汝應速飛去

獵師之子迅速取杖向彼等交談之處而來蘇木伽向獵師之子前表敬意並說述白鳥王之德獵師即刻心現溫和彼知獵師溫和之心再往安慰白鳥王而立獵師前近白鳥王唱第六之偈

飛鳥越大空     來去無足跡
最勝白鳥王     遠不見蹄網

摩訶薩云

生命喪失際     滅亡到來時
人雖行接近     蹄網亦不知[2]

[P.426]獵師對白鳥王之言甚為歡喜彼一方與蘇木伽共語唱次之三偈

此等白鳥羣     畏怖盡逃去
黃金色之鳥     汝獨留此處

彼等空飛鳥     求食且求飲
飛去無顧慮     汝獨留奉仕

一〇

汝為自由身     侍彼被捕者
彼為汝何親     何故汝獨留

蘇木伽云

一一

此鳥我之王     等命為至友
終我之生命     我不捨彼去

獵師聞此心喜彼思「若予有背如此之持戒者則地將陷裂與予報由王獲得財產又有何用予將解放彼等」於是唱次之偈

一二

汝為汝之友[3]     欲捨汝生命
我解放汝友     汝可從汝王

[P.427]於是將提頭賴吒由棒樁之蹄套中解下伴往岸邊解開繫縛以溫和之心洗血合上腱肉依彼之溫和心與摩訶薩之完成力立即足上生皮不見縛處蘇木伽見摩訶薩心甚滿足不斷感謝而唱偈曰

一三

獵師汝與汝親族     正應共歡喜[4]
鳥王被解放     如我今日喜

獵師聞此云「友汝可行矣」於是摩訶薩向彼問曰「友汝為自己而縛我耶抑或受他人之命令耶」彼聞獵師語其原因自思「以後予往奇達庫陀山為宜耶或往市內為宜耶」「予如往市內則獵師之子可得財產妃之切望亦得安靜而蘇木伽之友情特質亦將為王所知依予之智慧力使無恐怖之凱瑪池亦將成為贈物而獲得是故往市內較為適宜」彼得此結論向獵師云「獵師汝今日以棒肩負我等一同近於王前我等若有被王解放之希望則將獲得自由」「友王甚粗暴汝等速歸」「如此已柔和汝獵師使王柔和滿足我等更有何困難汝伴我等前往」彼依言而行王見白鳥心喜使坐於黃金之座食以付蜜之穀物飲以入蜜之水合掌乞說法語白鳥王知彼之欲聞法先表佳意此處有白鳥與王對話之偈

一四

王之幸福為如何     王之健康為如何
此一富有之王國     王依正法支配耶

[P.428]一五

白鳥王我之生活有幸福     我之身體有健康
此一富有之王國     我依正法為支配[5]

一六

且如王之大臣中     得無何等過失耶
王之敵人遠離耶     恰如南影彼不長

一七

我於我之大臣中     審察彼等無過失
我之敵人已遠離     恰如南影彼不長

一八

汝之妃之身分等     柔順而又語快活
子女美貌有名譽     皆從汝之意志耶

一九

我妻與我身分等     柔順而又語快活
子女美貌有名譽     皆能隨從我意志

二〇

增大國者汝生而良善     敏捷有智慧
到處人喜敬     多有子女耶

二一

提頭賴吒白鳥王我生有多諸子女     共有一百零一人
汝向彼等說義務     彼遵汝言不等閑

摩訶薩聞此為與彼等教誡唱次之五偈

二二

雖善具身分     不力行義務
遲後努力者     應落不幸地[6]

[P.429]二三

智慧衰弱者     易生大過失
譬如夜盲人     只能見粗色

二四

對無價值者     使知相應值
此實不相應     不得見真理
恰於山難路     如鹿倒懸崖

二五

生來雖低賤     活氣有勇氣
正行戒具足     如火於夜輝

二六

我今以此為比喻     養育子女知與語
恰如知者於雨中     如同培養田種子

[P.430]如是摩訶薩終夜向王說法因而妃之切望亦歸平靜菩薩於是出為王授戒熱心教誡後與蘇木伽共同由北窗出往奇達庫陀山而去

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如是昔日彼亦為我犧牲生命」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獵師是車匿國王是舍利弗王妃是某一比丘尼白鳥之羣是釋迦族蘇木伽是阿難白鳥王即是我

五〇三 薩提坤巴(槍羣)妥鸚鵡本生譚

〔菩薩=鸚鵡〕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鹿野苑時對提婆達多所作之談話提婆達多投石其破片傷世尊之足爾時世尊非常疼痛為救護如來多數比丘前來集合世尊見多數比丘眾來集佛言「汝等比丘此一場所過於狹小汝等多數集合可以擔架將予運至鹿野苑中」比丘等依言而行醫生耆婆為如來治療足痛比丘等坐於佛之近所為以下之座談「諸位法友提婆達多為一惡人彼之友伴亦為惡人即彼惡人住於惡人圍繞中」佛問曰「汝等為何語耶」比丘答云「如是如是」佛言「提婆達多為惡人圍繞非自今始彼於前生即亦如是」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優多羅般闍羅市般闍羅王治國時菩薩生於森林處木綿樹之山林為鸚鵡王之子彼與兄弟共為二人於此山之上風有盜賊村住有五百之盜賊其下風處住有五百仙人鸚鵡之子於換毛之時忽起旋風為風所襲一隻鸚鵡之子[P.431]落於盜賊村之盜賊武器之間於是彼等於其落處命名為槍羣而另一隻鸚鵡落於仙人住處之砂地花間彼等為其命名為花於是槍羣於盜賊中花於仙人中養育成長某日之時王以一切莊嚴之飾乘最上之車與多數之從臣等共為狩鹿入於市之近處善開花結實之快樂小園中王云「凡由其人之側使鹿逃脫則其人之首危險」王由車上下來隱於提供彼之屋中手執弓箭而立諸人為追鹿出擊打林藪之時羚羊驚起探尋逃路彼見王立之處未有何人於是向此方向突進而逃大臣等問曰「鹿由何人之側逃脫」彼等知由王之側而對王嘲笑王甚傲慢不堪嘲笑彼云「予將捕此鹿」王即乘車命御者曰「急速出發」追往鹿行之路從臣等因王車行過速不能追及御者伴王行至正午不得見鹿而折返於此盜賊村之近處見一安樂之洞窟王下車沐浴並飲水上岸御者持來車棚圍布於樹蔭之下王橫臥於彼處御者亦坐而為王按摩王時睡時醒住盜賊村居之盜賊為保護於王均進入森林村中只遺留槍羣鸚鵡及帕提寇蘭巴一厨夫兩者恰於此時槍羣鸚鵡出村見王彼思「殺此睡眠者我等奪其裝飾」於是往帕提寇蘭巴之前告知此事

[P.432]佛為說明此事唱次之五偈

般闍羅國鹿獵師     御者之主為大王
軍隊與共出狩獵     脫離羣眾入森林

彼於森林見小屋     此為盜賊之所建
鸚鵡由此小屋出     彼言如次之粗言

一青年人乘馬車     耳邊配戴磨耳環
頭頂赤冠耀光輝     如同日中之太陽

王由御者來相伴     日中正午今猶眠
我等速奪彼裝飾     彼之一切為我有

王由御者來相伴     於今中夜孤獨眠
殺彼隱蔽以樹枝     奪取衣珠與耳環

彼聞此言往觀知為國王心中恐懼唱次之偈

槍羣汝如一狂者     聞汝語何言
王如熾燃火     襲彼得勝難

槍羣鸚鵡以偈答彼云

帕提寇蘭巴     汝始為發狂
我母近裸形     何故汝嫌盜[1]

[P.433]國王醒覺聞鸚鵡與厨夫共作人間之語互相交談王自思「此之場所危險」為使御者速起唱次之偈

汝應急起立     御者付馬就車行
我不喜此鳥     速往仙人處

御者起立付馬就車而唱偈曰

大王車已被付馬     強馬付車行
大王速乘車     去往仙人處

王於乘坐時信度駿馬其快如風之奔馳槍羣鸚鵡見車之行狼狽而唱次之二偈

一〇

住於此處眾夥伴     諸人皆往何處行
彼等不見此等故     般闍羅王自由去

一一

應取石弓與劍槍     於般闍羅去路上
正應殺彼取其命     勿使自由得解放

如此彼到處叫喊巡迴奔走之間王已到達仙人之住處恰於此時仙人等為採[P.434]集果實而外出只有花鸚鵡在仙人之住處彼見王出迎優遇招待

佛為說明此事唱次之四偈

一二

爾時鸚鵡以赤嘴     問候國王禮遇言
大王汝善來此甚相宜     稀有到來自在主
今來此處緣何故     敢請大王共應語

一三

鎮頭迦果庇雅拉     迦斯瑪利與蜜果
大王此等果實小且少     應視為食最上物

一四

此水亦清涼     自山窟來者
大王汝若欲飲之     可飲仙境水

一五

此處住夥伴     採果入森林
王可自立取     我無與汝手

王對彼之優遇甚為滿足唱次之二偈

一六

此鳥甚善良     是為最正鳥
然另他鸚鵡     喜為粗惡言

一七

我達仙人處     我對慈者告
縛我欲殺我     生命勿解放

花鸚鵡聞王之言唱次之二偈

一八

我等本兄弟     同為一母生
育成於一樹     共往異土地

一九

槍羣入盜賊     我來仙人處
彼惡我為善     彼盜我為仙

[P.435]彼為區別彼此之性質唱次之二偈

二〇

傷害與束縛     奸策與詐欺
掠奪與粗暴     此等彼學習

二一

修習真實與正法     節制制根不殺生
施捨床座與飲料     我於此處育成者

今向王說法唱以下諸偈

二二

無論善與惡     持戒與破戒
常從其人者     則為彼支配

二三

無論如何人     為友或奉仕
一切如其人     共住相類似

二四

友愛化為友     漸觸漸影響
又如塗毒矣     如污未污矢

二五

智者怖染污     不為惡人友
若有臭氣魚     觸草草亦臭
奉仕惡人者     染污亦如是

[P.436]二六

若有格香樹     觸蘇芳樹葉
其葉亦芬芳     仕智者如斯

二七

智者果實籠     如彼知成熟
自己知發展     仕善不仕惡
惡人到地獄     善人得善趣

王喜聞彼之法語此時仙人等歸來王向仙人等問候云「諸大德等對予同情請住予之居所」王得彼等許可同往市內並與花鸚鵡生命之安全仙人等亦住於此處王使仙人等住於王園盡自己之一生予以照料死後得生天國彼之子亦高揭王傘保護仙人之羣[2]其王族繼續七代之王續行布施摩訶薩住於森林向通於正業之運命精進

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如是提婆達多於前生亦被惡人所圍[P.437]」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槍羣鸚鵡是提婆達多盜賊是提婆達多之夥伴王是阿難仙人羣是佛之徒眾花鸚鵡即是我

五〇四 巴拉提雅本生譚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茉莉妃所作之談話[1]某日王與妃因寢室之事爭執王怒對妃不顧妃自思「今如來尚不知王對予發怒之事」佛知此事翌日由比丘眾圍繞入舍衛城托鉢到王宮門前王出迎取鉢導佛入宮殿比丘眾順次就坐與以洗水招待以精美之食物食事終了時坐於一方佛問曰「大王茉莉妃何故不出」答曰「彼女只醉心於自己之幸福」佛言「汝於前生生於非人之胎與非人之妻作一夜間之分離彷徨悲哀於七百年間」佛應其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帕拉提雅王治國時王思「欲食炭焙之鹿肉」王將王政委之於大臣等自以五種之武器武裝其身由一羣善加訓練之犬圍繞自市內出發入大雪山沿恒河而行直至更再向上不能攀登發現向恒河流入之河流沿之前進殺鹿與豚等用炭火焙肉而食後登至甚高之場所彼處有美麗之河流滿水之時水及於胸其他處所水僅達於膝種種之魚與龜游弋其中水邊有銀板色之砂兩岸有種種花實滿枝而低垂之樹為花實之蜜汁所醉之種種鳥及蜜蜂羣所圍繞[P.438]蔭之下有種種野獸來往尋訪於如此美麗之雪山川岸有二人之非人互相擁抱接吻以種種之方式悲鳴而泣王登至彼河岸之犍陀摩羅山見此非人之狀自思「彼等非人何故如此悲哀予試問其故」王顧犬而彈指善加訓練純種之犬依王之指示入於藪中之腹道王知犬已隱藏王將弓與箭筒及武器放置於樹根之近傍然後躡足無聲徐徐往彼等之前向非人問曰「汝等緣何因由而泣

佛為說明此事唱次之三偈

帕拉提雅王     離位出狩獵
彼往香醉山     得見彼非人

犬羣王抑止     弓箭置樹側
往非人住所     彼等為對話

雪山冬去時     止於河岸邊
汝等因何故     不絕語悲痛
我問於汝等     疑似人間體
如何於人界     得知為汝名

非人聞王之言默然不語彼之妻女與王語曰

馬拉吉利山     班達拉伽山
提庫達之山     逍遙水河邊
我等實野獸     容貌似人間
[P.439]獵師知我等     呼我人非人

其次王唱三偈

彼此互愛相擁抱     汝等不幸緣何惱
似人體者我問汝     何故林中失望泣

彼此相愛互擁抱     汝等不幸緣何惱
似人體者我問汝     何故林中失望嘆

彼此相愛互擁抱     汝等不幸緣何惱
似人體者我問汝     何故林中失望悲

此後兩者之間有其他對話之偈

獵師我等某夜將別離     相互憶念無欲望
回顧彼此心悲痛     此夜一過不再來

[P.440]

汝等失財或死父     此一夜間故回顧
汝等因何為別離     似人體者我問汝

一〇

汝見河流速     多樹蔽岩間
阻塞河急流     爾時愛人渡
我欲思從彼     共同渡彼岸

一一

安寇拉伽善思花     薩他利優泰伽花
為我愛人飾華鬘     我戴華鬘思逢彼

一二

我集具羅波劫花     鬱陀羅華波吒利
此外尚須一種花     其名興度瓦利他
為我愛人飾華鬘     我戴華鬘思逢彼

一三

娑羅樹之華滿開[2]     我作華鬘集樹華
為我愛人飾華鬘     我戴華鬘思逢彼

一四

娑羅樹之華滿開     我集諸華與積葉
可作我等寢床用     我等今夜過彼處

一五

我有沉香[3]與栴檀     以石碎破不注意
故為愛人塗肢體     我亦塗香思逢彼

一六

娑羅樹與薩拉拉     我集羯尼迦樹花[4]
[P.441]我到達時流水滿     河川忽然橫溢發
夜渡之事我不能     空對岸無方法

一七

爾時我等立兩岸     彼此相互共眺望
一度哭泣一度笑     一夜度過甚煩惱

一八

獵師晨朝太陽昇起時     水流引退河得渡
我等兩者互擁抱     一度哭泣一度笑

一九

獵師昔日此處相別離     不足三滿七百年
獵師唯一生命今僅住     誰能得住無愛人

二〇

汝等壽命為幾何     若能知得請語我
上座長老有傳說     告我壽命勿躊躇

二一

獵師我等壽命一千年     其間生活無惡病
我等不能離貪欲     苦少樂多終生命

[P.442]國王聞此自思「彼等雖為動物為一夜之別離哭泣彷徨七百年間然予於亙三百由旬之大王國捨大名譽而彷徨入於森林中完全未完成予之義務」於是回[P.443]返波羅奈市彼由大臣等問及「大王於雪山曾見如何稀有之事」王即說明一切王自此以來多行布施善用財產

佛為說明此意義唱次之偈

二二

聞此人非人之語     生命苦短王自思
歸返治國斷狩獵     善用財產行布施

述此偈後更為說明唱次之二偈

二三

聞此人非人之語     汝等協同勿鬥爭
如彼人非人經驗     依己罪業勿煩惱

二四

聞此人非人之語     汝等協同勿爭論
如彼人非人經驗     依己罪業勿煩惱

茉莉妃聞如來之法語由座起立合掌讚嘆具備十力之佛唱最後之偈

二五

依佛之說我歸依     聞佛種種有益言
佛說法語斷怖畏     齎幸福之沙門
汝將為我永長生

[P.444]拘薩羅王自此後以來與妃共渡和合之生活

結分

佛說此法話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人非人是拘薩羅王人非人之妻女是茉莉妃帕拉提雅王即是我

五〇五 蘇馬拿薩王子本生譚

〔菩薩=王子〕

序分

此本生譚[1]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提婆達多欲害佛所作之談話爾時佛告諸比丘「諸比丘彼欲殺我非自今始前生亦如是」佛而說古譚

主分

昔日於拘樓國優多羅般[A1]闍羅市雷努王治國時一苦行者名摩訶羅棄多由五百苦行者圍繞住於雪山為求鹽與酸味遊行到優多羅般闍羅市住於王園與夥伴一同行乞到達宮門王見仙羣之威儀甚為滿足使彼等坐於高處招待精美之飲食以厚遇之王告曰「諸位大德於此雨期請住我園中」王與彼等共往園所為造居處與出家生活之必要物品王於看顧之後離去自此後以來彼等一切生活於王所王無子女切望生王子

雨期終了時摩訶羅棄多云「雪山風景優美我等回返彼處」彼等得王之允許受王之款待與尊敬而後出發途中於正午脫離道路彼與夥伴一同坐於一多蔭大樹下之嫩草地上苦行者等開始交談「王家無保持血統之王子彼若能得子即能持續其種族王則實甚幸福」摩訶羅棄多聞彼等之語彼思「王究竟能否生子[P.445]彼知王可生子如是告曰「予諸友等請勿憂心今日晨朝之時天子將降入王第一妃之胎得以再生」其中有一編髮之偽梵志彼思「予今往為王家之夥伴」彼於苦行者等出發時假稱臥病「我等將行」彼被催促彼云「予不能行」摩訶羅棄多已知其詐病之緣由彼云「如能行時請隨後趕來」於是伴隨仙羣往雪山而去詐欺者至急回返立於王宮之前告王曰「摩訶羅棄多徒眾之苦行者歸來」王立即召登宮殿使彼坐於指定之席位王向詐欺者寒[A2]暄坐於一方尋問仙人等之健康王云「大德汝甚早回返何故如是提前歸來」「大王予確已快樂住於仙羣中彼等曾謂若王能生子護持種族生得王子實甚幸福予聞此語予思王果能生子與否予以天眼眺望見有大威力之天子降入第一妃蘇月瑪之胎以為再生予為此向王告述大王予言已畢予將行矣」王云「大德汝勿歸去」王甚滿足歡喜引導詐欺者住於園中為彼準備場所彼自此以來住於王園受食於是自名為天眼苦行者爾時菩薩由三十三天降下再生彼於命名之日諸人稱其名為蘇馬拿薩王子王子受相當關心而育成此詐欺之苦行者於園之一方側面作種種羹菜並種植蔬菜播蒔蔓草將此等物賣與菜販收積財產菩薩七歲之時[P.446]王因邊境之戰亂為平靜邊境而出發行前囑託王子「對天眼苦行者不可怠慢」於是某日王子思欲往晤編髮梵志前往王園見偽編髮梵志上下著有結節之黃衣兩手持水瓶向菜田中灌水彼知「此偽編髮梵志自己不為沙門之法竟作販賣蔬菜之業」彼問曰「販菜之主汝何為耶」王子辱彼不顧而去偽梵志自思「彼只今已為我之敵人爾後彼不知將為何事於此期間應將彼殺之」彼於王歸來之時將石板投出於一邊打破水瓶拆散草庵之草全身塗油入於庵中遮蔽頭部作非常痛苦之狀橫臥於牀上王歸市內右繞而不入宮殿思欲晤「吾友天眼」來至草庵門前見狀云「此究為何事耶」王入庵內見彼橫臥撫其足而唱第一之偈

何人惱害汝     何故汝沮喪
今日無兩親     汝對何人泣
今日於地上     何故絕氣臥

偽編髮梵志聞此呻吟起立唱第二之偈

大王見汝我滿足     地之保護者長久不見汝
[P.447]雷努王汝子侵害我     我不能抵抗

以下依列舉之結合偈[2]得知始末

門衛速去身帶劍     執行死刑入內室
蘇馬拿薩王子死     速持彼之首級來

王之使者被遣去     彼向王子如斯云
汝今為王見捨棄     王子汝身不免遭破滅

王子心悲痛     十指合掌云
我欲保生命     應使我見王[3]

彼聞王子語     使者稟白王
王子由遠方     得見彼父王

帶劍門衛速行至     大王執行死刑者殺我
今日我身犯何罪     我問理由王請答

[P.448]王云「位最高者亦能成最低汝之過失甚大」為說明其過失唱次之偈

朝晚浴於水     常不怠事火
如此梵行者     何故稱菜主

王子云「大王予呼其為菜主有何過失」於是唱偈云

大王多羅樹根與果實     此等多種彼所有
貯藏保護彼不怠     此婆羅門為菜主

王子更云「予稱其為菜主有其理由如王不信可問四門之菜販」王果使[P.449]人往問彼等告曰「我等確由彼手買得種種蔬菜及果實」王又調查種種蔬菜物品事實已被判明王子之同伴入草庵中將賣得蔬菜之金幣及磨沙加貨幣之束持來示王王知菩薩無罪唱次之偈曰

一〇

王子汝實真實語     彼所有多種
貯藏與保護     為此彼不怠
是故婆羅門     汝稱為菜主

此後菩薩自思「與如是愚癡之王近住不如入雪山出家為宜予向眾人顯示其非予得許可於今日中出發出家」彼向眾人敬禮唱次之偈

一一

我集眾人聞我言     無論都會田舍人
我王聽聞愚人語     毫無理由欲殺我

彼如是云要求離家唱次之偈

一二

樹強能擴展     吾為汝分枝
大王向汝足敬禮     大王允許我出家

[P.450]自此以下為王與王子對話之偈

一三

王子多財汝享受     我與汝主權
今日汝為王     出家實甚苦

一四

大王汝雖有財產     於世無所得
昔我於天界     依意樂五欲[4]

一五

大王我於三十三天中     天女[5]圍繞享財寶[6]
王愚為他所支配     如斯王族不欲住

一六

為他支配我真愚     王子許我只此一回罪
然若再有如斯過     汝可如意為喜樂

摩訶薩為教誡王唱次之八偈

[P.451]一七

作業不注意     思慮不確實
如用藥失敗     結果必成惡

一八

注意為作業     確實為思慮
如用藥成功     結果是為善

一九

在家怠惰享諸欲     出家不自制欲心
王者所行不注意     發怒賢者失正當

二〇

剎帝利王善注意     不注意事不可為
大王凡事注意而為者     增大名譽與光榮[7]

二一

王應注意科刑罰     保護者速急所作留煩惱
正行為人有決心     事後於汝無悔恨

二二

分別作業於此世     所作為者無悔事
賢者讚賞有幸福[8]     長老讚歎有德者

二三

帶劍門衛速行至     執行死刑者殺我
大王時我正坐母膝上     彼等無理且粗暴

二四

大王為得美好之生命[9]     苦難苦痛得解脫
今日殺戮幸逃得     我望出家入雪山

[P.452]如是依摩訶薩說法時王向妃交談唱次之偈

二五

蘇丹瑪蘇馬拿薩此幼子     王子實為有慈愍
我向彼言已成空     今日汝應向彼請

然妃為勸子出家唱次之偈

二六

吾子為比丘行應可喜     注意正法應出家
一切有類刑罰廢     無過失者到梵處

於是王唱次之偈

二七

汝言稀有實奇特     蘇丹瑪汝言實甚苦惱我
[P.453]予言請子且留住     汝更嗾使子出家

妃再唱偈云

二八

樂無過失脫煩惱     遊行此世入涅槃
王子有志修聖道     我不得為妨礙事

王聞此言唱結偈云

二九

有想多聞博智慧     其人實應被奉仕[10]
如是得聞諸善說     汝心平靜已無憂

摩訶薩向兩親問候云「若予有過失請與諒許」王子對大眾合掌而向雪山出發諸人歸去時諸神化為人姿而來與菩薩超越七山之頂到雪山依毘首羯磨妙匠所建之草庵為仙道而出家彼於其處十六年間諸神以王族供奉者之姿奉事於彼城中大眾亦攻擊偽編髮梵志至死菩薩得神通力達於梵界

[P.454]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昔日如是彼亦欲企圖殺我」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詐欺梵志是提婆達多母是摩耶夫人摩訶羅棄多是舍利弗王子蘇馬拿薩即是我

五〇六 羌培耶本生譚

〔菩薩=龍王〕

序分

此本生譚[1]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布薩會所作之談話爾時佛言「優婆塞等守布薩會者為宜昔之賢者捨龍之榮譽守布薩會」佛應彼等之請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鴦伽國之鴦伽王摩揭陀國之摩揭陀王各自治國時在鴦伽與摩揭陀兩國之間有一河名瞻波彼處為龍王之住處為羌培耶龍王所支配某時摩揭陀王攻取鴦伽國某時鴦伽王攻取摩揭陀國某日摩揭陀王與鴦伽王戰爭王敗戰乘馬而逃為鴦伽王之兵士追趕至氾濫之瞻波河邊王思「於其死於敵手不如入河而死為宜」於是與馬共同入河爾時羌培耶龍王建造一寶石之珍亭受大羣水族圍繞而享欲馬與王皆沉於水中降至龍王之前龍王見充分著飾之王心生愛慕由座起立云「大王勿恐」使王坐於自己之長椅尋問沉水之緣由王語一切於是彼慰王曰「大王勿恐予使王為兩國之支配者七日間得大榮譽」至第七日摩揭陀王與龍王離龍王住處彼依龍王之威力捕獲鴦伽王奪其生命行兩國之政治[P.455]自此以後王與龍王親密加深王每年於瞻波河畔為造珍寶之亭大出費用向龍王捧獻供物龍王由大羣水族圍繞由龍之住處出來受取供物大眾眺望龍王之幸福

爾時菩薩生於貧困之家庭為王之從者與王同往河岸見龍王之幸福而起欲望彼為[2]布施守戒於羌培耶龍王死後第七日死去再生於龍宮王之室牀上彼之身體特別偉大如同素馨樹之花冠彼見而後悔「予為善業之結果當生六天欲界最高天(他化自在天)恰如儲藏室中配置之穀物皆須依予而得然今予再生此獸類之胎生命有何必要」彼起心思欲死去爾時有一名蘇摩娜之龍童女見彼自思「此乃有大威力帝釋之再生」指示其龍童女等手執種種樂器前來吹奏供養使彼龍之住處如同帝釋之住處於是彼捨棄死之觀念廢棄蛇身一切莊嚴莊飾坐於牀上由此以來彼之名聲漸高彼於是治理龍國後又悔恨自思「生為獸類又有何益應為守布薩會可自由往人間界會得真理以為滅苦之道」於是於宮殿中為布薩會然盛裝之龍童女來彼之近前使彼破戒彼於其後遂離宮殿前往園中然彼等跟隨前往於是布薩破壞彼思「今後予離龍之住處前往人間世界正守布薩會[P.456]」爾後於布薩日彼離龍之住處至某邊境之村於大道傍坐於某蟻穴之頂曰「有欲予之皮者可來取之欲使予為蛇藝者予將為之」彼以身體為無條件之施物而不顧彼盤捲而坐守布薩會

大道往來之人見彼皆以香花等物供養而過邊境之村人云「龍王有大威力」於彼之座位上建小屋一面撒沙供養香等爾後以來人人信仰摩訶薩予以供養求願子女摩訶薩於半月之第十四日第十五日行布薩會坐於蟻穴之頂而於半月之第一日則歸於龍之住處如此為布薩經過相當之時日某日龍王妃蘇摩娜云「大王汝往人間世界行布薩而住人間世界充滿恐怖甚是危險若汝發生危險有恐怖時我等依如何之前兆能得知耶試請告我」於是摩訶薩伴妃往吉祥蓮池之岸云「吾愛若有人打我受困則蓮池之水混濁若我為金翅鳥[3]所捕則水涸竭若我為弄蛇者所捕則水成血色」彼語彼女如是之三前兆[4]為行第十四日之布薩龍由龍之住處出往其處坐於蟻穴之頂身體之光輝照耀蟻穴彼之身體如銀蠅之白頭如赤羊毛之球菩薩於此生之身體如鋤柄之大小於槃達龍王之一生[5]則如人腿之大小而於護蠅龍王之一生[6]則如獨木舟之大小

於此當時於波羅奈住一童子往得叉尸羅在有名阿闍梨之側修學有關以五[P.457]根為對象之咒文彼於歸國途中見摩訶薩彼思「捕得此蛇於村都中現藝可得無數之財產」以持有魔力之藥品誦魔法之咒文行近彼前摩訶薩聽聞魔法咒文時耳中如投入木片燃燒之感頭如為劍尖粉碎之痛彼思「彼究為何人」於盤捲之中舉頭觀望彼見弄蛇童子彼思「予之毒強烈若予發怒射出鼻風則彼之身體如一握之穀殼而破碎然爾時予則破戒予不能為」彼閉目納頭於盤捲之中弄蛇之婆羅門口中嚼藥誦念咒文向摩訶薩之身體吐唾依藥與咒文之威力唾及之處其處即現腫物之狀於是彼捉其尾使之直長延伸抑制於山羊足杖之上橫臥強行繫縛其微弱之頭使摩訶薩開口彼向口中唾藥使之折齒血滿口中摩訶薩惟恐破戒閉目耐此苦狀而不觀看彼思「予已使龍弱」於是由尾開始恰如粉身碎骨施行擊打全身然後用卷帶卷起用磨線磨之捉尾用布片抽打[7]磨訶薩之全身塗滿血污彼忍受極大痛苦

[P.458]弄蛇者知彼之弱態於是以蔓草作籠放入其中攜彼入於邊境之村於大眾中作藝摩訶薩以青色等等色彩變換圓形四角等形為大小之變化一如婆羅門所望者跳躍並百次千次舉起頭頂之物大眾歡喜與以諸多之財物一日之中彼得一千金幣及價值一千之道具最初婆羅門思欲得一千金幣之後放彼歸去但繼思「在此邊境之村不過只得如此之財物若能接近國王及大臣則將更得甚多」彼得一如意之貨車將道具放置車上心情愉快乘坐其上與多數從者往諸村市等處使摩訶薩作藝彼云「吾等往波羅奈烏伽塞那王處演藝後放彼歸去」彼以所殺之蛙與龍王食龍王幾度自思「我不可殺生」終不食之彼又與甘旨之穀物摩訶薩自思「予若食此食物將老死於籠中」於是終又不食婆羅門經一月後到達波羅奈於城門前之村作藝獲得無數之財物王呼彼至云「汝為我等表演」「大王謹遵王命明十五日為王演藝」王云「明日龍王於王庭舞蹈可集合大眾前來觀賞」命令擊鼓傳知次日裝飾王庭呼婆羅門至彼入摩訶薩於寶籠之中上覆美麗之毛布彼自己亦就坐王由高臺而下由大眾圍繞坐於王座婆羅門引摩訶薩出籠使之跳舞大眾不能自制掀起數千衣服之波浪紛紛解囊於是七寶如雨降落於菩薩身上

彼被捕以來經過一月其間未食何物蘇摩娜自思「吾夫長久滯在外面月餘[P.459]不見歸來究有何事」彼女往池邊眺望見水為紅色知其為弄蛇者所捕彼女由住處出往蟻穴附近見摩訶薩被捕之場所及其受苦之場所彼女悲痛往邊境之村尋找彼女聞發生之事往波羅奈立於會眾集合之王庭上空之中哭泣王於彼入於籠中之時云「此究為何事耶」於是向各處眺望見彼女立於上空而唱第一之偈

目如電光曉明星     照耀空中汝何人
汝為天女乾闥婆     我思汝非人間者

今彼等之間有問答之偈

我非為天女     亦非乾闥婆
更非為人類     大王我實為龍女
來此有目的     為尋我夫主

汝心已混亂     諸根生煩惱
眼中流痛淚     汝有何失耶
龍女緣何來此處     我問汝告我

大王強而有偉力     呼彼龍與蛇
某人為生活     捕去為作藝
彼為我夫主     請解彼束縛

具備勇力者     如何陷敵手
龍女汝語其理由     我等知如何

[P.460]

龍可使市為灰燼     具備如是之勇力
然龍尊重行正法     是故努力行苦行

王問「龍於何處被捕」於是龍女為說明唱次之偈

大王龍於十四十五日     於十字路住布薩
某人捕彼為生活     請王解放彼束縛

如是語畢再次請求唱次之二偈

寶珠飾耳環     家住依水處
一萬六千女     向汝為歸依

不依暴威力     我依正法求
鄉村與都會     賠償牛百頭
蛇身與解放     使彼得自由
我今求善者     速解彼束縛

[P.461]爾時王唱三偈

一〇

不依暴威力     我依正法求
鄉村與都會     賠償牛百頭
蛇身與解放     使彼得自由
今為求善者     應解彼束縛

一一

獵師我與百尼伽     高價珠耳環
亞麻花美輝     四角長椅子

一二

二人同等妻     牡牛百牝牛
我與此等物[8]     蛇身得自由
今為求善者     應解彼束縛

於是獵師向彼云

一三

大王雖無多贈物     汝之言甚重
我等解束縛     蛇身得自由
今為求善者     應解彼束縛

如是云畢摩訶薩由籠中出龍王出後入於花間捨自己之身莊嚴為童子之形大地如同崩裂彼出來站立蘇摩娜亦由上空降下立於彼之近傍龍王合掌向王敬禮而立

[P.462]佛為說明此事唱次之二偈

一四

羌培耶伽龍     向王為禮云
迦尸王我今禮敬汝     迦尸國之增益者我今禮敬汝
我向汝合掌     能重回居所

一五

人間曾有如是云     龍蛇之言不可信
汝若向我語真實     龍王我等願見汝居所

於是摩訶薩為使彼信而為誓言唱次之二偈

一六

假令風運山     日月落地上
一切河逆流     大王我不為妄語

一七

大空裂而大洋涸     大地迴轉富者負[9]
須彌山根遭破壞     大王我終不為妄語者

彼由摩訶薩如是云時仍不相信

[P.463]一八

人間曾有如是云     龍蛇之言不可信
汝若向我語真實     龍王我等願見汝居所

王唱同一之偈謂龍王曰「汝應感謝我所作之功德相信汝言與否事實之正與不正須有決定」王為說明唱他之偈

一九

汝等實可怖     具有強烈毒
汝有大偉力     迅速善發怒
汝由束縛中     為我所解放
我等之所作     汝等應得知

於是摩訶薩為彼不信而發誓唱偈

二〇

如我不為善業者     可恐形相地獄煮
不得肉身之快樂     再捕入籠近死亡

於是王信彼讚歎而唱偈

二一

汝為真實之誓語     汝不發怒無惡意
恰如夏季人捨火     願金翅鳥捨龍族

摩訶薩為王讚歎唱次之偈

二二

恰如母對最愛子     大王汝對龍族施哀愍
我今與我龍族共     最大奉仕為王行

[P.464]王聞此欲往龍之住處為令軍隊準備出發唱次之偈

二三

劍蒲闍駿馬     斑色御王車
付龍黃金飾     我往龍住所

次乃等正覺之偈

二四

大鼓杖鼓與鑼螺     贈與烏伽塞那王
王受尊敬出發去     燦然光輝女羣中

王由市中出發時摩訶薩自己以神通力於龍之住處作諸寶之壁得見有門塔莊嚴裝飾通往龍宮之路王與從者經通路入於龍宮見有美麗之場所與宮殿

佛為說明此事唱次之偈

二五

迦尸國之主     見此黃金殿
黃金堆砌地     蔽以琉璃板

二六

龍王身放光     光彩等太陽
身如青銅色     輝耀如電光
羌培耶住所     直如在天宮

二七

種種樹遮蔽     充滿諸色香
迦尸國王入     羌培耶之宮

二八

迦尸國之王     進入龍宮時
龍女為舞蹈     齊奏天之樂

[P.465]二九

國王心歡喜     訪問龍女羣
身塗白檀香     宮中最上品
坐有支柱椅     黃金所造成

當王向此處坐時彼等持來最上之美味向王運送天上之食物又與一萬六千之女及其他從者王與從者七日間飲食天之食物樂天之情慾坐幸福之席王稱讚摩訶薩之榮譽問曰「龍王汝捨如此之幸福於人間界坐於蟻穴之上何故住於布薩會耶」彼答覆王

為說明此事佛言

三〇

國王樂向龍王語     天宮光輝如太陽
此等最勝非人界     龍王緣何目的汝苦行

三一

龍女圓指赤手足     金環裝飾著美衣
血色優美取飲物     殷勤勸進他飲食
如是最勝非人界     龍王緣何目的汝苦行

[P.466]三二

河川平靜有鰭魚     阿達薩鳥昆達鳥
錦鱗游泳天真樂     淺灘充滿美妙音
如是最勝非人界     龍王緣何目的汝苦行

三三

蒼鷺孔雀天白鳥     美妙鳴聲杜鵑翔
如是最勝非人界     龍王緣何目的汝苦行

三四

菴羅娑羅提拉伽     閻浮樹與鬱多羅
此等諸樹花開放     尚有波吒梨樹花
如是最勝非人界     龍王緣何目的汝苦行

三五

到處存有汝蓮池     天之香氣常發散
如是最勝非人界     龍王緣何目的汝苦行

三六

非為財產非為子     大王又非為我延壽命
予所切望人間胎     故我努力行苦行

彼如是云時王唱次之偈

三七

汝有赤眼廣闊胸     刈髮與髭為莊嚴
巧塗紫檀香樹料     如乾闥婆照諸方

三八

汝有神通大威力     具備一切大欲望
龍王我今問汝何理由     人間如何優此界

[P.467]於是龍王為向彼說明而如是云

三九

大王惟有人間界     清淨有節制
我得人間胎     欲能終生死

王聞此唱偈云

四〇

有想多聞博智慧     其人實應受奉仕[10]
龍王我今見汝與龍女     多為善行可轉世

於是龍王向彼云

四一

有想多聞博智慧     其人實應受奉仕
大王汝今見我與龍女     一切善行可多為

如此語畢時王欲歸去向龍王乞許「龍王我等長留現欲歸去」於是摩訶薩向彼云「大王請王取所欲之財物」龍王示其財產而唱偈云

四二

諸多黃金我所有     堆積多羅樹之高
由此運去造家屋     且可人人造銀壁

[P.468]四三

我有真珠毘琉璃     混合亦有五千車
由此運去撒內室     無有污染無塵垢

四四

最勝王汝心如是廣光輝     可築最勝諸天宮
富而且榮波羅奈     汝住其處智治國

王聞彼語與同意於是摩訶薩於龍王住處擊鼓傳知云「諸王臣等可隨意運取黃金與財物」而積數百車贈為王之財產爾時王得大榮譽由龍宮出發往波羅奈由此以來傳聞閻浮提之平地即產黃金

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佛言「如是昔之賢者捨龍之幸福而住於布薩」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弄蛇者是提婆達多蘇摩娜是羅睺羅之母烏伽塞那王是舍利弗羌培耶龍王即是我

五〇七 大誘惑本生譚

〔菩薩=王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聖者墮落所作之談話此事已於〔第二六三〕詳述此處佛亦言「汝等比丘此女亦使聖者墮落」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P.469]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如是此事詳述於小誘惑本生譚中〔第二六三〕昔日之事爾時菩薩由梵天世界降生為迦尸國之王子其名為阿尼提健多〔不好婦人之香〕王子王子不安住於婦人之手中飲母乳時亦作男裝為之住於遠離之禪堂不見婦人之面

佛為說明此事語次之四偈

神子持大力     降由梵天界
一切法充足     生為國王子

愛欲與欲念     梵天界不存
王子悟此道     彼亦厭愛欲

彼於王宮內     設置修禪室
獨自入其中     住於深思念

子心父煩惱     國王亦歎息
予只一人子     彼不樂愛欲

第五偈為國王語苦惱之偈

此有如何術     何人告知予
喚起吾子愛     何人能誘導

次之一偈半為等覺者之偈

此有一少女     歌舞容色麗
優於奏管絃     出至國王前

[P.470]

賜為王子妃[A3]     予能捉其心

少女唱以上半偈

國王答此向少女云

汝能惑王子     則彼為汝夫

王並云「與此少女十分之便利」王遣少女往侍王子彼女於天明之時攜琵琶往王子寢室之邊間近所佇立彼女欲誘惑王子以指尖彈琵琶為優美之音聲而歌

佛為說明此事作如次之言

少女入王宮     包含諸愛情
擾心使娛樂     歌優美之歌

少女之歌聲     入於王子耳
欲樂情湧起     彼向侍臣問

一〇

何人之歌聲     樣樣起高亢
亂心擾吾耳     速行往調查

一一

王子此為一少女     美麗多愛嬌
向君有愛情     更增可愛性

一二

伴來使近前     庵室近我身
伴入彼室中     可聞彼歌唱

一三

壁外為歌唱     少女入室內
如森林捕象     陷阱捉王子

一四

王子醒愛欲     嫉妒之念生
惟我獨佔愛     不使他人生

一五

取劍殺諸人     王子出宮門
惟我愛少女     不使他人生

[P.471]一六

國中住諸人     皆集而歎息
大王君之御王子     殺傷無罪人

一七

王原為武士     國外逐王子
於吾領域內     汝不可為止

一八

王子攜妻去     徘徊著海邊
安置於草庵     入林拾樹實

一九

爾時一仙人     飛來由海上
今待食事時     飛入草庵中

二〇

其妻惑仙者     汝觀非行為何事
梵行彼消去     失去神通力

二一

不久將入夜     王子集果實
多數攜歸來     庵之軒上掛

二二

仙人見王子     急往海邊遁
彼思飛空中     反向大海沉

二三

王子見仙人     深沉往水底
湧出憐憫情     彼唱次偈文

二四

飛來依仙術     汝不沉於水
因邪惡婦女     沉往大海底

二五

詐偽惹心動     修業妨梵行
沉墮彼婦人     知者應遠避

二六

言語多溫柔     猶如川水流
沉墮彼婦女     知者應遠避

二七

婦女為己欲     侍人為黃金
如燒火焰薪     忽焉男灼盡

二八

彼聞王子言     仙者得解脫
再復禪定道     飛往空中去

二九

王子見遠空     目送仙者行
心內歎無常     決心誓出家

三〇

此世得解脫     王子心欲樂
清淨皆捨去     上生梵天界

[P.473]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佛語「如是汝等比丘為婦人聖者亦為墮落」於是佛為說明四諦之理——說示終了不幸之比丘得阿羅漢果——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阿尼提健多王子實即是我

五〇八 五賢人本生譚

五賢人本生譚包攝於大隧道本生譚〔第五四六〕中

五〇九 護象本生譚

〔菩薩=司祭官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出離之事所作之談話爾時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如來於前生即已行出離」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有鬱瘦歌羅王王之司祭官為王幼時之親友此二人均無子女某日二人暢敘而坐彼等自思「我等榮譽已達極點但無子女將如之何」爾時王對司祭官云「友若君家有子使繼承我王國之王位若予有子則繼承君家之財產」二人彼此如是約定

某日司祭官往自己食邑之村歸來將由南門而入時見都城外側有一貧窮婦人[P.474]抱諸多之子共有七人均甚健康一子抱食用之鉢與器皿一子持長凳與蓆又一子在前一子在後隨同步行一子牽於婦手其次一子掛於腰間最後一子負於肩上司祭官問婦人曰「此兒童等之父現在何處」「大人此兒童確為無父之人」「然則如何汝有七人之子」婦人不向林外之處而向城門處所生之尼拘律樹指曰「大人予向此尼拘律樹棲住之樹神祈求而得樹神授我如此之子等」司祭官曰「汝引我往樹處」於是通過婦人引導彼由馬車降下近於尼拘律樹之根前用手取其枝而搖動不已「汝樹神汝對王不公王每年以千金向汝奉獻供物而汝對王不授與子息而彼貧窮之女究竟有何等供養汝竟授與子息七人若汝不對我王授與子息由今日至七日後予將必剝汝之根截取而寸斷之」司祭官如此脅迫樹神而去彼以如此方法日復一日六日之間繼續脅迫至第六日彼捉樹枝曰「樹神今只餘一晚若不授與我王王子則明日汝將脫離此世再見

樹神善自思考此事已完全判明「若不授與彼婆羅門子息則予之棲所必將破壞予須善為計劃授彼子息」於是彼往四大天王處告知此事然此諸神無授子之力不與採納於是其次又向二十八人夜叉大將之處求授亦同樣無用於是向諸[P.475]神之王帝釋之處稟告帝釋自思「究竟與王以子與否」而彼發現有福德成熟四位神子彼等前生於波羅奈為織物師以工作所得分為五分以四分為各各自頒領之分使用而取此第五分共同為布施之善業四人死後均得生入三十三天為生夜摩天國彼等修此六天國順逆經巡之成就法恰於此時由三十三天沒而變生於夜摩天國之時帝釋往彼等之處喚止其行「諸兄貴君等須往人間一行變生鬱瘦歌羅王第一后妃之胎」「謹遵臺命予等前往」但彼等曰「但予等並不出生於王族而為生於司祭官之家予等將於青年之際收棄愛欲而出家」帝釋只有承諾將彼等同意之事告知樹神樹神大喜向帝釋問候後歸來自己之棲所

翌日司祭官集合強力之男士手執斧與劈刀來至木樹根前彼捉樹枝而言曰「樹神今日為予請託之第七日亦為汝將告別之時」於是樹神以大威神力破開樹幹而出以美妙之聲向彼言曰「婆羅門汝只求一子可以止矣予與汝四子」「子息於我不成問題請授與我王子息」「不然只授與汝」「此不公平請授與予及吾王各二子息」「不也不能授王只授四子與貴君然唯得授貴君但此四人之子不能居家於青年時代即應出家」「汝只授與子息即可不使彼等出家乃為我等之事」樹神向司祭官惠賜子息之事調適之後入於自己之棲居中自有此事以來對樹神之崇拜大為盛典

最年長之神子由天界沒生於司祭官夫人之胎命名之日名之為護象為不[P.476]使之出家委諸象役之手養育當彼能站立行步之時第二之神子由天界沒生於同一夫人之胎出生後命名為護馬交與馬役養育長大第三子命名為護牛交與牛役之處第四子命名為護羊交付與羊役之處於是各各長成育為成長美麗之少年

然恐此等青年出家凡出家者均由國中逐出使迦尸國中無一出家之人四人青年性情粗野無論走向何處所到之處必由彼邊持來掠奪物

護象年已十六身體見如成年之人王與司祭官思考「子息等已甚長大於樹立王標幟傘蓋之時彼等究將如何彼等於灌頂儀式完畢其後將於諸人中有破壞規定者出如是則出家者亦必前來此子等見出家者必皆出家如此則國中起大動搖——今且以一子試之然後再採行灌頂之儀式為宜」如是思考二人扮作仙人姿態欲索食物來至護象青年住居之入口處彼見二人大為歡喜往二人之近前問候已畢唱次之三偈

我等實未見     婆羅門汝似天人姿
髮結大螺髻     肩上負荷物
齒黑污不潔     頭上被塵土

我等實未見     仙人娛正德
外著黃袈裟     身纏樹皮衣

尊者請受座與水     為足塗膏油
招待佳餚饌     尊者請受食

[P.477]彼如是對二人一一禮敬爾時司祭官云「汝護象汝不知我等為何人而為是言汝思我等為住於雪山地方之仙人我等非是仙人此為鬱瘦歌羅王予乃汝之父司祭官也」「然則何為扮為仙人之姿」「思欲對汝試探」「為何對予試探」「若汝見我等不思出家吾等思使汝取行灌頂得即王位以是之故而來」「父親王國對予實無意義予欲出家」「汝護象不可」父云「此非汝出家之時機」彼為斯言向子諭其意志唱第四之偈

先學吠陀善理財     護象子孫住居應確立
諸香諸味汝樂受     而後應讚彼牟尼

於是護象以偈答曰

我學吠陀非真理     護得財物為何用
[P.478]雖得子孫不攘老     諸香諸味我解脫
實依我今所為業     我得梵天再生果

王聞青年之言唱偈云

爾言實然有真理     依業爾有再生果
然爾父母斯老去     冀爾健全保百壽

青年聞此云「大王王何出此言」於是唱次之二偈

大王死為不離之友情     老為難絕之友愛
然能得知不死者     可冀健全保百壽

恰如人浮於船舟     駕彼運行至彼岸
如此病老不絕間     運人最後至死手

[P.479]彼向二人教示如此有情之壽命如何短促「大王大王且立於彼處予與大王言語——只此之時予即為病老死所逼迫王勿懈怠」彼遺留忠告向王與父為禮後與自己隨從人等棄波羅奈國出家而去諸多人眾云「出家乃極正當之事」於是一同隨之出發長達一由旬之行列隨同護象人等一同來至恒伽河之河岸彼眺望恒伽河之水流為必要之準備而入禪定彼思「此來集之諸人必非常之多」「予將使自己三人之弟兩親王與后妃乃至其扈從人等——一無所遺悉皆出家於是波羅奈市將為全空在此等人眾集來之前自己將居留於此處」於是彼坐於其所教導諸多人眾

翌日王與司祭官自思「護象捨棄王國與諸多人等往恒河之岸邊出家今向護馬作一試探使為之灌頂」二人仍為仙人之姿來至彼家之門前護馬見二人心甚歡喜來至近前彼此問答仍如以前之言語二人亦說明前來之動機「兄長護象居於予上奈何首先第一持白傘蓋來予之處」「此因汝兄無意於王國而請求出家」「予[P.480]兄今在何處」「今坐於恒河之岸邊」「予兄所唾棄之痰對予如何為用世間之有情誠為愚而無智慧者是故不能棄捨煩惱然予必棄之」於是彼向王及自己之父說法唱次之二偈

愛如泥海似濘土[1]     魅惑煩惱不得越
溺於其中到魔國     心賤難得渡彼岸

一〇

此者嘗為非道業     彼受其果難解脫
彼者成就我守護     非道之業不可為

「貴君等請站立稍待予向君等有語相談——此時君等已為病老死所追迫」彼[P.481]與此忠告後諸人相從綿亙一由旬往護象之處而去護象坐於空中說法「吾弟來集之諸人甚多我等止於此處為宜」護馬答稱「甚善

翌日王與司祭官往訪護牛之住居而受同前之歡迎彼等說明來訪之緣由彼亦與護馬同樣加以拒絕「予自久以前即思欲出家恰如於森林中走失牡牛予為把握出家生活而彷徨今已發現牡牛之足跡予已發現予等弟兄能行之道予取其道而行」於是彼唱次之偈

一一

恰如林中走失牛     大王為發現彼窮搜索
大王如斯吾失真目的     大王使吾如何不搜索

二人云「一日二日或三日皆可汝來我等之處如何汝使我等安心而後出家」「大王今日應為之事不可明日為之為善之事應於今日今日當下為之」彼如是云唱次之一偈

一二

明日復明日[2]     人徒過時光
不還再不來     推攘賢者善

[P.482]如是護牛以上二偈說法後「貴君請立於彼處稍待予與貴君有語相談——此時貴君等即為病老死所追迫」於是彼由諸人相隨一由旬往彼二位兄長之處而去護象亦由空中向彼說法而教之

又於次日王與司祭官同往訪護羊而受歡迎並說來訪之緣由王如是云「汝立傘蓋繼承王位」彼即訊問「予兄等現居何處」「彼等無意於王國棄白傘蓋而出家三由旬人等隨往坐於恒河之岸邊」「兄等唾棄之痰以予之頭而受之予實為愚癡之事予亦欲出家」「汝尚年幼尚為我等看顧之身伺至年老再行出家」「是何言耶——實際有情年少年老同皆死去此人年幼而死彼人年老而死死於何人之手足並無標幟予不知予之死期只今予欲出家」於是唱次之二偈

一三

年青處女有光輝     艷姿醉人似桃花
無上快樂味不久     死魔之神捉彼去[3]

一四

年青美貌佳瞳目     黃金之色髯紅藍
吾離愛欲棄家去     大王請與寬恕吾出家

[P.483]彼如斯云「請貴君立於彼處稍待予與貴君有語交談——此時貴君等即為病老死所追迫」彼向二人問候已畢後諸人伴隨一由旬往恒河之岸而去護象於空中說法後云「來此集合之人必定甚多」彼依然坐於彼處

翌日司祭官坐於坐褥當中自思「自己之子等皆已出家自己完全成為如掉落枝葉之一株斷木自己亦將出家」於是與其妻商談

一五

樹依枝葉始得名     已掉枝葉只樹株
今吾四子並失去     婆斯搋今予應入托鉢時

彼唱此偈後呼集婆羅門等六萬之婆羅門集合而來彼問曰「君等思欲何[P.484]」「尊師貴君究欲何為」「予思往予子等處出家」「如是地獄不只為貴君而失熱予等亦欲出家」彼與其妻遺八十俱胝財產由婆羅門羣相隨一由旬往子等之居所護象於空中為彼與其隨來之人等說法

翌日婆羅門妻自思「予之四子棄白傘蓋出家而去吾夫婆羅門亦捨棄司祭官之地位與八十俱胝之財產往予子等之處而去如是予將如何處之——是矣予亦往行與子等相同之道」彼女依古例敘其感動之偈

一六

恰過雨期時[4]     破去陷網羅
鵝自由飛翔[5]     我子背吾去
如蒼鷺飛空     如何不追索

「知此以上情形如何能不出家」彼女決心呼集婆羅門之女等「貴女等思欲何[P.485]」「夫人貴女究欲何為」「予思欲出家」「如是予等亦欲出家」彼女捨棄榮耀由婆羅門女等伴隨一由旬往其等之處護象亦於空中為彼女及隨從之女眾說法

翌日王問「司祭官往何處耶」「大王司祭官閣下及其夫人完全捨棄自己之財寶由諸人隨從二三由旬前往其子等所居之處」王云「如是將無主之財產沒收運往自己之處」命令由司祭官之家運來財產然王之第一后妃見此向王問訊究欲何為「由司祭官之家運來財產」「司祭官今往何處」「與夫人出家而去」后妃聞此自思「此王實愚今將彼婆羅門與其夫人及四子等所棄之糞唾吐之痰運至自己之家實甚迷執予以譬喻使王開眼」於是由屠宰場持來畜肉堆積王苑之中張網圍繞惟於垂直向上置一通路禿鷹由遠方見肉降來其所然其中之賢者則發現張網自思若身體過重不能直飛上去於是吐棄所食之肉不掛於網直飛上去但愚者之鷹等則連吐棄之肉亦食身體加重不能直飛上而掛於網上侍臣等捕其一隻獻與后妃后妃持之往王前云「大王請來請王觀賞王庭有趣之事物」后妃言畢開啟大窗「大王請看請觀賞彼禿鷹等」於是唱次之二偈

一七

鳥等食而棄     得逃飛高空
食而不棄者     捕入我手中

[P.486]一八

今有婆羅門     吐棄諸愛欲
大王爾食吐棄食     彼實值賞讚

王聞此終日垂悔恨之淚彼思三界如火燒「今日自己將棄王國而出家」彼深受感動唱讚歎后妃之偈

一九

人墜泥海濘土中     恰有強男舉弱者
爾今舉喻為渡我     梨我以美偈讚歎汝

彼如斯云畢瞬間即欲出家呼集廷臣等至「爾等欲為何思」「大王王究欲何為」「予思欲往護象之處出家」「如是予等亦欲出家大王」王捨十二由旬之波羅奈市及其王國王云「望白傘蓋者可立之繼承王位」王為廷臣等圍繞諸人相隨三由旬向子等所居之處出發護象於空中為王及其從來諸人說法

佛為說明王之出家事唱次之偈

二〇

鬱瘦歌羅王     棄國出家去
如龍象斷網     今後得自由

[P.487]次日市內最後所餘之人等集於一處來至王宮入口彼等請求面謁后妃彼等入於宮內向后妃申致問候立於其傍以偈申述云

二一

王既樂出家     捨棄王國去
鬱瘦歌羅王     人中最秀者
妃實亦如王     爾今臨國事
請妃統御國     吾等願守護

后妃聞多人等之所云唱餘偈云

二二

王既樂出家     捨棄王國去
鬱瘦歌羅王     人中最秀者
吾亦欲一人     彷徨於此世
心捨諸欲愛     棄去徒然樂

二三

王既樂出家     捨棄王國去
鬱瘦歌羅王     人中之秀者
吾亦欲一人     彷徨於此世
心捨諸欲愛     棄去所有愛

二四

時間已過逝[6]     夜夜亙綿綿
青春之紐帶     逐年消失去
吾亦欲一人     彷徨於此世
心捨諸欲愛     棄去徒然樂

二五

時間已過逝     世世亙綿綿
青春之紐帶     逐年消失去
吾亦欲一人     彷徨於此世
成為寂靜身     超越一切縛

二六

時間已過逝     世世亙綿綿
青春之紐帶     逐年消失去
吾亦欲一人     彷徨於此世
成為寂靜身     超越一切縛

[P.488]后妃以此等偈教民眾後集合廷臣之夫人等「汝等思欲何為」「后妃夫人貴女究欲何為」「予思欲出家」「然則予等亦欲出家」后妃允其所請於是於宮廷中開啟黃金之藏處處充滿莫大之財寶后妃於黃金板上刻字云「此為布施故可隨意持去」然後將黃金板結縛於宮殿之屋柱之上並以大鼓巡迴傳知市中如是毫無悋惜捨棄一切之榮譽與財產出市而去爾時市中之人等起大動搖「王與后妃皆言棄國出家而去我等將如之何」於是諸人放棄家庭牽子女之手出市而去店舖排列空無一人亦無一人回顧諸人隨同后妃三由旬往彼之處所出發護象於空中為后妃及從來諸人說法於是長達十二由旬諸人隨彼向雪山出發

護象使十二由旬之波羅奈市成空彼率出家之諸人眾往雪山而行彼等到達其處將行出家生活迦尸國中人眾大為動搖而來最終隨從護象人等總數長達三十由旬彼與此等諸人相隨進入雪山

[P.489]帝釋冥想已知其事「護象青年毅然出家其集合之人等當然甚眾住居場所當然不足」於是命天匠毘首羯磨「汝往建設長三十六由旬幅十五由旬之仙處為出家者整備必要之物品」天匠受命於恒伽河之河岸居住舒適之場所建造依據命令之仙處於草庵之中作小枝之敷物及樹葉之敷物——如是設置座席及造作出家人所需之一切物品每一庵之入口各有一經行之處並區分晝夜之場所具備塗漆之板凳在各各場所有開滿種種顏色之香花花藪每一經行處之端則有一充滿清水之水桶於各各庵前生長果樹——樹上均有種種成長之果實凡此一切皆依神力而成毘首羯磨如是建設仙處於草庵中為出家者等整備必要之物品後以自然所生之朱色刻畫於壁上云「不問何人凡愛樂出家者可取此資具」更依神力使恐怖之鳥獸音聲及人非人等由其場所遠離於是向帝釋之處歸去護象青年經小徑進入帝釋所贈之仙處見有朱色刻文「帝釋知自己斷行此大出離之事」彼啟扉入庵彼持仙者之標幟出至經行處於是一時往返經行後使其他諸人亦如法行之彼善調仙處使持年幼兒童之婦人居於中央之庵中其次為年老之婦人其次使未產子之婦人入庵周圍則為男人之庵圍繞

[P.490]時有一王聞波羅奈無王居住而前來彼觀市容裝飾美麗整齊登上王宮到處積滿財寶彼思「棄如是之市而斷然出家足證出家實為善舉」彼思出家實有正理彼醉心於問道往護象之處而來護象來至森林之一端出而與彼相會坐於空中為其諸人說法而來此仙處諸人全部皆使出家

如此同一情形其他有六人之王出家而此等七人之王均皆棄其財寶而三十六由旬之仙境為此毫無虛隙各處充滿凡有愛想而運思之人偉大之護象即向其人說法教以梵住法及徧處法之修行彼等大部分皆修得禪定與神通三分之二再生於梵天界其餘第三部分再行三分一入梵天界一生六欲天一則勤於仙人之用而生於人間此三者皆再生於三善趣如此護象所教者無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之世界

結分

於此丹巴攀尼(錫蘭)島使大地震撼之曇摩崛多長老住於卡達堪達伽拉之布薩提婆長老住於鳥婆利曼達伽瑪拉雅之摩訶桑伽拉其達長老瑪利摩訶提瓦長老住巴吉利之摩訶提瓦長老住瓦曼陀巴巴拉之摩訶錫瓦長老住伽拉瓦利曼他巴之摩訶那伽長老——與庫達拉之會眾無迦巴迦者之會眾秋拉蘇塔索瑪之會眾賢者之會眾及護象之會眾皆置一切不顧而敢為出離之人佛亦作是言曰「善事應急[7]何以故善事不急則不成就

[P.491]佛說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如是如來於前生亦敢為大出離」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鬱瘦歌羅王是輸頭檀那大王后妃是摩訶摩耶司祭官是迦葉司祭官之妻是跋陀迦比羅護馬是阿那律護牛是目犍連護羊是舍利弗其他諸人是從佛之諸人而護象即是我

五一〇 鐵屋本生譚[1]

〔菩薩=王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大出離所作之談話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如來於前生即行大出離」佛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之都治國時梵與王第一之妃懷姙對胎兒注意看顧恰於月滿夜明之時分娩王子——於前生有一與彼女同事一夫之女為彼女之戀敵此女立誓云「貴女所產之子予必食之」事實此女自身為一石女對其母子怨恨遂抱此誓變生為夜叉之胎而另一方之彼女則變生為王之第一之妃今遂產此子——然彼夜叉之女今得見有機會前來現恐怖之姿現於后妃之前攫捉王子而逃去后妃大聲喧叫「夜叉捉我王子逃去」然對方之夜叉女食此子如食大葱頭頃刻嚼食已盡並揮舞手式向后妃怒視威脅而去王聞知此事自思「應以何法對此夜叉之女」除默然之外別無良策

后妃於再分娩王子之時王嚴重加以警戒然后妃產落王子之同時夜叉女再現食王子而去於第三度摩訶薩得於后妃之胎再生王集合多人問曰「后妃產[P.492]此夜叉女來食究有何法保護為宜」有者答曰「夜叉畏多羅樹之葉於后妃手足可結縛多羅樹之葉」又有他者答曰「夜叉畏鐵屋可造一鐵屋為宜」王從後者之言呼集國中之鐵匠命造一鐵屋且任命一監督者彼等於城內選擇適當之場所建造鐵屋一切樑柱及屋之各部均完全用鐵九閱月中完成一四角鐵所造之屋其中常用燈火照明王知后妃產月將滿與后妃一同進入此一裝飾美麗之鐵屋后妃於此屋中分娩一具有福德相之王子命名為鐵屋王子王將王子交付乳母之手並派遣多人守護王與后妃一同巡迴右繞市中後登上高閣一方夜叉之女不能食子為往毘沙門神處索水遂至喪命

摩訶薩於鐵屋中長成具有智慧於鐵屋中修習一切技術王問廷臣「予子今年長幾歲」「大王王子今已十六勇敢而且有力雖有千之夜叉亦能接受」王聞之思欲讓王國與彼於是完全裝飾市內命令將王子由鐵屋內放出伴來廷臣受命將亙十二由旬之波羅奈市完全裝飾並牽引一美麗裝飾之吉祥象往鐵屋而來王子亦著美飾坐於象背「王子殿下屬汝一家之市完全裝飾請右繞此市向汝父王迦尸國之王問候今日大白傘蓋將入汝手」摩訶薩右繞巡迴市中彼巡迴眺望精神愉快之森林精神愉快之色彩池沼及土地及至精神愉快之高閣等等[P.493]彼自思「吾父王長久使自己住於牢獄之中不使得見如是美麗之都市究竟自己所犯何過」彼問廷臣等彼等答曰「王子殿下無過殿下有二位兄長有一夜叉連食彼二人因此殿下之父王使殿下住於鐵屋之中有此鐵屋可保殿下之生命無事」彼聞此言自思「自己於十閱月間如在鐵籠地獄[2]如墮沸屎地獄[3]嚐受其苦住母胎中而由母胎出生之時開始十六年間住此牢獄鐵屋之中不適於眺望外界雖然由夜叉女之手能以逃脫但自己既不能不老亦不能不死王國又為何物一旦君臨王國之朝便難有出離之望今日即向父乞願許得出家於是予往雪山出家如願

彼由市右繞巡迴後入宮向王問候立於其傍王不斷望彼美麗之姿心中籠罩強烈父愛之情王轉眼望廷臣廷臣等云「大王我等應為何事」「將予之積累如山之財寶完全付與王子並以三法螺貝灌頂戴黃金之華鬘為之樹立大白傘蓋」但摩訶薩向父王作禮云「王國於我無用予欲出家請王許可」「爾拒絕王國究為何故而請許出家」「大王予於母親胎中十閱月如居沸屎地獄嚐受其苦由母胎生出而又畏怖夜叉只使十六年歲月住於牢獄之中不適於眺望外界完全如墮於小地獄中如此雖然能由夜叉之女逃脫然予既非不老亦非不死之身任何人亦不能戰勝死亡予已對生之愛慕之思已盡在病老死尚未追迫之前希望出家實踐佛法王國對我已甚飽滿請王許我出家」彼於是向父王說法

[P.494]

一夜一度於胎內     住於其中有幼者
胎中恰如生黑雲     經過成形無逆轉[4]

好戰者與具力者     何人不老能不死
一切生老被壓服     吾意如斯吾行法

與敵戰慄有四兵     以兵致勝王國主
然對死亡不得勝     吾意如斯吾行法

象兵馬兵車步兵     雖被包圍有逃者
然對死亡不得逃     吾意如斯〔吾行法〕

象兵馬兵車步兵     勇者粉碎善擊破
然對死亡不得破     吾意如斯〔吾行法〕

暴惡之象交尾期     顳顬之上汗液滴
瘋狂闖入各城市     破壞禾苗踏殺人
然對死亡踏不破     吾意如期〔吾行法〕

技術熟練強射手     目不注物射遠離
然對死亡不得射     吾意如斯〔吾行法〕

大海山林並大地     一切有盡互長時
一切崩潰時進行[5]     吾意如斯〔吾行法〕

一切男女諸生命     於此世間皆彷徨
如醉漢衣河岸樹[6]     吾意如斯〔吾行法〕

[P.495]一〇

幼童青年與老者     男女無性之黃門[7]
身壞如風落樹果     吾意如斯〔吾行法〕

一一

青年不似星之王[8]     曾經過去今不再
老者無喜何有樂     吾意如斯〔吾行法〕

一二

夜叉食肉鬼餓鬼     吹散人間以怒毒
然對死亡吹不散     吾意如斯〔吾行法〕

一三

夜叉食肉鬼餓鬼     人人供物以鎮怒
然對死亡不得鎮     吾意如斯〔吾行法〕

一四

有罪穢國禁錮者     諸王笞打勘罪過
然對死亡不得笞     吾意如斯〔吾行法〕

一五

有罪污國禁錮者     諸王適時可鎮壓
然對死亡不得鎮     吾意如斯〔吾行法〕

一六

剎帝利與婆羅門     財富有力偉大者
死王對之無徧私     吾意如斯〔吾行法〕

一七

獅子虎豹諸猛獸     強力噉食抗鬥者
然對死亡不能噉     吾意如斯〔吾行法〕

一八

舞臺演技幻術者     常可眩惑人之眼
然對死亡不得惑     吾意如斯〔吾行法〕

[P.496]一九

蛇之發毒有猛毒     彼對諸人可咬殺
然彼不能咬死亡     吾意如斯〔吾行法〕

二〇

其人雖被毒蛇咬     名醫可為消去毒
然彼不能消死毒     吾意如斯〔吾行法〕

二一

丹曼達利與勃伽     偉達拉尼諸名醫[9]
有人如為毒蛇咬     彼等能消蛇之毒
然聞彼等皆命終     吾意如斯〔吾行法〕

二二

憶持可怖魔法者     以魔藥草得隱身
隱身不適見死王     吾意如斯〔吾行法〕

二三

正法護持行法者[10]     能行善法齎安樂
行善法時有善果     不墮惡趣行法者

二四

正法與非法[11]     兩者報不同
非法導地獄     正法到善趣

[P.499]如是摩訶薩以二十四偈向父王說法後

「大王貴君之王國請由貴君自身統治王國對予無用對貴君相談此語之時病老死正向予追迫而來請父王留住」彼如強力之象斷一切鐵鎖又如獅子壞黃金之檻捨棄愛欲向父母禮敬而去彼父王以「王國對吾已無意義」亦棄王國與其子一同出城而去王之出走后妃廷臣婆羅門等富有之家乃至市中一切人眾皆棄家追隨而去集合之人甚多從王者達十二由旬摩訶薩與彼等一同入喜馬拉雅山而去

帝釋知彼之出離於是遣毘首羯磨作長十二由旬寬七由旬之仙處為出家者整備一切必要之物

以下摩訶薩出家之事說法教眾再生至梵天界以及隨彼之人眾不墮惡趣等等——一切皆如前譚所云相同可以了解

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如來於前生即如此行大出離之事」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兩親是今大王之一家隨從人等是今佛之從人等而鐵屋賢者即是我


校注

[0001001] 本篇為二十集(Visati-nipāta) [0001002] Cariuyāpitaka 17Mātaṅga 參照 [0005003] 黑耳(Kaḷakaṇṇi)為不吉凶之意義 [0005004] 迦利沙鉢拏(Kahāpana)四角之銅錢為貨幣之一單位 [0006005] Manasilā-tala 為雪山之一地名雞冠石(赤砒)之地之意 [0006006] Paṁsukūla-saṁghati 糞掃衣 [0009007] 最終之二句出於 Jātaka IV, P. 205 [0016008] Koṇḍa-damaka 意義不明德譯讀為 Koṇḍa-dama = ka為大蜥蜴之調御者英譯相同 [0018001] 多波那(Dhopana)一種現技藝者 [0018002] 提陀曼伽利佳(Diṭṭhamaṅgalikā)為「常見吉祥女」之意曾出於以前之本生譚 [0018003] 此處於二門所起同樣之事件於一次敘述原文用複數形式 [0018004] 實際為從兄弟 [0025005] 十十年(Dasa Vassadasā)依註釋為 Dasa-vasadasā即 Dasa-dasakā1. Manda-dasaka(無知之十年一~一〇)2. Khiḍḍā-dasaka(遊戲之十年一一~二〇)3. Vaṇṇa-d(美姿之十年二一~三〇)4. bala-d(力量之十年三一~四〇)5. Pañña-d(智慧之十年四一~五〇)6. hāni-d(減衰之十年五一~六〇)7. Pabbāra-d(老衰之十年六〇~七〇)8. Vaṅka-d(腰屈之十年七一~八〇)9. momnūha-d(癡愚之十年八一~九一)10. Sayana-d(床眠之十年九一~一〇〇) [0026006] 最初之二句出自 Samyutta IP. 2 [0030001] 有關尸毘王譚大致得分三類即施眼與對鷲施眼及對為鷲所進之鴿施肉三者按文獻(一)jātaka mālā 2, Sivi; Cariyāpiṭaka 8, Sivirāja(二)Avadānasataka I, P. 183 撰記百緣經四(大正藏卷四二一八a)(三)六度集經一薩婆達本生譚本生鬘論一尸毘王救鴿命緣起賢愚經一(大正藏卷四三五一c)大莊嚴論經十二(大正藏卷四三二一a)大智度論四(大正藏卷二五八八a)法顯傳(大正藏卷五一八五八a)西域記三(大正藏卷五一八八三a)等此彫刻之圖 Amarā vati(Fergu ssonPLI, XXX III, 1, PL, I, X, 1)Mathurā(Vogel〔Ars Asia tica XV〕, PL, XX. c)Ajaṇtā, Ca ve XVII(Herrin gham, PL, XVI)ete [0030002] Dhammapada V177 [0035003] Yamavihāra 依註釋為閻魔之支配處即 Uasada 地獄 [0035004] 依註釋在 Cariyāpiṭaka 中為等正覺者示法第一之舍利弗長老「更應愛一切智勝過自己之二眼」更為說明而言曰「吾非厭兩眼亦非厭己身吾愛一切智布施吾兩眼」此偈出自 Cariyāpiṭaka, P. 78 [0044001] 十誦律第三十六(大正藏第二十三卷二六三頁)鼻奈耶卷第五(大正藏第二十四卷八七二頁)六度集經卷第六之五八(大正藏第三卷三三頁)參照 [0051002] Thānesi 讀為 Thānesu四處普通指為額足之五處 [0054003] 由「汝代予依十法行之偈對妃說法」以下至「使妃望得止」之間底本之脚註依照緬甸本補入以下一段諸偈王聞此語使彼坐於鏤七寶之王座自己與妃坐於低席之一方向彼懇願合掌於是彼為之說法云一大王王族對兩親者應行此法行此法者王到天界二大王王族對妻子者應行此法行此法者王到天界三大王王族對友與臣應行此法行此法者王到天界四大王對乘物軍隊應行此法行此法者王到天界五大王對村落都市應行此法行此法者王到天界六大王對王國領土應行此法行此法者王到天界七大王對沙門梵志應行此法行此法者王到天界八大王對於鳥獸應行此法行此法者王到天界九大王善修此法修法齎樂修此法者王到天界一〇大王應行此法有因陀羅諸神與共及婆羅門王修此法勿等閑視一一此等警句乃為正教仕慧者之王迦梨耶那進達三天獵師之子依摩訶薩說示之方法如虛空之恒河流於地上依佛之威嚴而說法大眾齊呼千之善哉妃聞此法語後切望之心歸於平靜 [0054004] 尼伽金幣名 [0054005] 四角之長椅(Catussada)依譯本之脚註讀為 Caturassa [0054006] 「落穗」(uñchāriyāya)與前之格不一致故讀為 Uñehāriyā [0058001] 十誦律卷第三十六(大正藏第二十三卷二六三頁)鼻奈耶卷第五(大正藏第二十四卷八七三頁)雜寶藏經卷第九之一〇一(大正藏第四卷四八九頁)大方便佛報恩經卷第四(大正藏第三卷一四四頁)本生譚第五三三第五三四參照 [0060002] 本生譚第一六四之第二偈第三九九之第六偈參照 [0061003]Hutu 讀為 Hetu [0061004] 本生譚第三九九之第七偈前半參照 [0062005] 支配 anusāsati 依異本之脚註讀為 anusāsami [0063006] 不幸 āpāsu 依異本之脚註讀為 āpādāsu [0068001] 依註釋母為盜賊頭之妻著折枝之衣是故而謂何故汝嫌盜之意 [0072002] 發揮王威之意 [0073001] 本生譚三〇六參照 [0077002] 娑羅樹 Sālissa 如第十四偈讀為 Sālassu [0077003] 沈香 Akalu 與梵語 Agaru 同解 [0077004] Mudaṁ(集合)依註釋讀為 Haruntaṁ [0080001] 所行藏經二四八【南傳】~二六三參照 [0083002] Pāḷinayena [0084003] janinda 讀為 janindaṁ [0086004] passehi 讀為 Phassehi [0086005] accharāsaṁ 讀為 acchāranaṁ 或 accharasaṁ [0086006] Parivāritā 讀為 parivāritena [0087007] 第十九偈及第二十偈可與本生譚三三二之第三偈與第四偈及與本生譚三五一之第四偈與第五偈參照 [0087008] viññūpasatthāni 不能解為 vi-ni-upassaṭṭhani應讀為 viññū-pa-ssutthāni [0087009] laddha 讀為 laddhmṅ [0088010] 本生譚三九一之第六偈前半參照 [0090001] 雜寶藏經三之三〇(大正藏第四卷四六三頁)所行藏經一六七~一七二mahāvastu 第二卷一七七頁~一八八頁參照 [0091002] upoṭṭhayamāno 依異本脚註讀為 patthayamāno [0093003] 龍之敵 [0093004] adhitthāya 讀為 adhitthātum [0093005] 本生譚第五四三 [0093006] 本生譚第五二四 [0094007] 用帶捲線磨布打思為馴蛇之方法 [0098008] 第十一偈與第十二偈前半可與本生譚第五〇一之第二十七偈及第二十八偈前半參照 [0099009] Samvattayam 讀為 Samvattaye [0104010] 本生譚第五〇五之第二十九偈前半參照 [0119001] JātakaIII, P. 241 參照 [0120002] 人云此為 Bhaddekaratta-sutta M. III, PP. 187-189 之所說 [0121003] 同偈出於 jātaka III, P. 395 [0123004] him'aecaye 註釋解為 vassān'accaye [0123005] 依註釋——昔日有九萬六千隻黃金色之鵝鳥於雨季在堪洽那山窟中充分貯藏食米因恐寒氣於窟中四閱月中均不外出此時有瘟納納蟹蜘蛛於洞之入口處結一大網雨期過後鵝鳥羣中有二鵝鳥開闢二穴更有生而有強力之二鵝鳥突破蛛網外出其他鵝鳥均依此通路得以出去此一譚見 jātaka V, P. 469f [0126006] 最初之二偈亦出於 Saṁyutta 1, P. 3 [0130007] Dhamapada V, 116 參照 [0131001] Jātakamālā 32, Ayoghrha Cariyāpiṭaka 23, Ayaghara 參照 [0133002] Lohakumbhi-niraya 鐵甕之意 [0133003] Gūtha-niraya 糞尿之意 [0134004] 在註釋引用之偈中(出自 Saṁyutta, l, P. 206)最初為羯邏藍(膜)由羯邏藍而成頞部曇(皰)由頞部曇生閉戶(軟骨)由閉戶生鍵南(堅肉)由鍵南生鉢羅奢佉(支節)生髮毛爪飲食之物使食母之所食胎兒於母胎由此生長 [0135005] 依註釋此一意義詳見 Satasuriya-sutta [0135006] 依註釋醉漢見酒竟連圍腰之布與為飲酒之代價又生於河岸之樹岸崩則與之俱崩有情生命之彷徨恰如此布與樹 [0136007] 「黃門」Majjhimaporisa於男女間持兩者之相之中性者 [0136008] tārakārāyā 此云月 [0137009] 三人皆為名醫 [0137010] 同偈出於 Theragāthā P. 35; Jātaka I, P. 31; Dhamapada-Aṭṭhakathā P. 10 [0138011] 同偈出於 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P. 90
[A1] 闍【CB】闇【南傳】
[A2] 暄【CB】喧【南傳】
[A3] [-]【CB】[01]【南傳】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