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本生經

[P.483]第九篇

四二七 鷹本生譚

〔菩薩=鷹〕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粗暴比丘之談話此一比丘生為族姓子信解脫之教而出家阿闍梨和尚及法友梵志等為彼設想「汝應如斯進如斯退汝應如斯見如斯不見汝應如斯屈伸動作內衣外衣應如斯著鉢應如斯持得維持生活之食物應善思考而食應閉五根之門注意食事一心不亂而食應知對向僧院來僧之義務此為對離去僧院僧之義務此為說〔律藏〕犍度之十四義務汝應遂行此八十正大義務此為十三頭陀支凡此種種應慎重遂行」對彼加以勸告然此比丘並不從順彼以無忍耐力不能恭謹容受勸告彼云「予未責難君等君等何以對我責難予為自己成與不成之事獨自思考」彼拒絕師等之忠告

比丘等聞知此比丘之不從順坐於法堂語彼之不德適佛入於法堂問曰「汝等比丘今汝等坐於此處有何語耶」彼等答曰「如是如是之語」佛喚彼比丘前[P.484]來問曰「聞汝不從順師言是真實耶」彼比丘答云「是為真實」佛言「汝比丘汝於如斯解脫教出家何故不從為汝設想諸人勸告之言汝之前生為汝不從賢人等之言為吠嵐婆風(颶風)所吹粉碎為微塵」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靈鷲山菩薩生而為鷹此鷹之子名蘇拔多彼為鷹王率數千之鷹具大力養自己之兩親因彼力強能飛翔至非常之遠方父向彼勸告曰「予子汝不可飛越如是如是之場所」彼答「謹如尊命」然於某降雨之日彼與他鷹一同高飛他鷹落後彼則飛翔至非常之遠方遂誤入至吠嵐婆風之範圍而被吹粉碎為微塵

佛宣明此事現等覺者說以下諸偈

鷲峰之古道     根株多險路
住有一隻鷹     奉養老雙親

彼身體強大     齎親多蛇脂
鷹子具強翼     高飛常遠翔
父遊知諸方     如是語其子

大洋所圍繞     地球圓如輪
下方見圓時     汝應立即歸
遙遠超彼方     不可有飛翔

然彼持強翼     無鳥能勝己
某日速高飛     下方見山森

地球如父聞     大洋圍如輪
圓形橫互見     然彼違父言

不守原限界     飛揚更超越
可怕吠嵐婆     強鳥粉微塵

不知限度人     應難再復歸
鳥為強風捕     終於遂慘死

[P.485]

鳥違父母言     不慮已橫死
子妻與婢僕     一切嚐不幸

不解古老言     不從古聖教
高飛越限度     如鷹之憍死
不用古老教     人皆斃災厄

[P.486]佛教示云「汝比丘汝不可倣傚此鷹之前例汝須從為汝設想諸人之諫言」彼比丘為佛作如此之訓誡爾後即成為柔順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粗暴之鷹即是今之粗暴比丘鷹之父即是我

四二八 憍賞彌本生譚

〔菩薩=王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憍賞彌附近之瞿私多園對於憍賞彌爭鬥諸人所作之談話此一爭鬥事件為律藏憍賞彌一節所出之故事此處只述其梗概依據傳說當時有二比丘住同一僧院一人精通律他一人精通經通經比丘某日偶然往便所時於洗面室中將嗽口之殘水留於器中而出爾後通律比丘入洗面室見殘留之水出而向通經比丘問曰「彼處殘留之水係貴君所為耶」通經比丘答「唯然」通律比丘云「貴君違反戒律而不知耶」通經比丘答「從來不知」通比丘云「法友是為罪過」通經比丘云「如是予將改正」通律比丘云「若君非故意而為乃是大意則不成罪過」如是通律比丘持赦而不咎之態度

然此通律比丘向自己之弟子等謂「此通經比丘犯罪而不自知為罪」通律比丘弟子等遇有通經比丘弟子等云「汝等之師犯罪而不自知為罪」於是通經比丘弟子等向師之前告白於是通經比丘云「此通律比丘以前云我無罪今云我有罪此男為噓言者」通經比丘弟子等往通律比丘弟子之所言曰「汝等之師為噓言者」如是[P.487]弟子等相互昇高爭論此後供養衣食之信者亦分為二派由受比丘教誡之比丘尼開始守護神友人知己最後至於梵天界空中住立之諸神乃至一切不歸依者皆分為二派此一爭鬥之喧囂終至及於色究竟天

於是有一比丘赴佛之前告知破眾諸人之事「彼用正當方法而破眾」而被破諸人曰「彼用不正當方法而破眾」擁護彼比丘者仍行破眾一方諸人所禁之事項佛二度反復曰「僧團已告分裂」於是即赴彼等爭執諸人之處對破眾一方諸人說破眾之惡果對被破一方諸人說不認罪之惡果然後離去

其後於一教區內之同一場所行布薩等儀式時彼等於食堂等處時起爭端佛為此「命兩派之人交互就座」制定食堂內之作法然佛聞「兩派尚有爭執之事」佛赴彼場所諭之曰「汝等比丘即應停止勿再爭鬥」如此每起爭執即為說法語佛為此痛心實不忍見彼等中一人言曰「諸位法友佛世尊為法王我等勿為惱佛之事應使佛安住於現法只由我等自身繼續為爭鬥與口論」於是佛向彼等言曰「汝等比丘昔日在波羅奈有自稱梵與之迦尸國王此梵與王由拘薩羅王第伽蒂手中奪取王權更將變裝生活之第伽蒂王處以死刑結果反被第伽烏王子救助自己之命其後兩人之間親交莫逆有此始末之語汝等比丘與以王芴與以軍隊之王等能得成如斯之事者皆為有忍耐與親切之故汝等比丘而況汝等於善說之法與律為出家之身必須有忍耐與親自示以親切」佛為此諫言更又三度制止「汝等比丘即應停止勿再爭鬥」然佛觀彼等尚不和睦佛言「此惡人等悉皆取物為憑之狀原宥彼等並非容易」於是離去其場翌日佛由托鉢歸來暫憩於香室後整頓房屋自攜自己之鉢與衣立止於僧團中央之空中說其次之偈

[P.488]

僧團將分裂     凡俗大聲喚
自思非愚人     無知己罪者

顛倒心自賢     隨意大口開
叫罵不自制     不知熟為師

侮我並打我     勝我並掠我
憤怒不絕者     無時得心靜

侮我並打我     勝我並掠我
棄此憤怒者     心常可安靜

蓋以怒鎮怒     不能得鎮定
鎮怒以親和     古今不變法

我等應制情     凡愚無由知
賢者知此道     爭鬥立即止

爭戰傷入骨     偏為殺戰事
掠取牛馬財     王國亦奪去
彼等親和尚     何汝不和親

若汝得賢友     行正且堅忍
與彼共遊行     逃一切災厄
更樂思惟道     探求常得進

若汝得賢友     行正且堅忍
與彼共遊行     王國得克獲
獨樂棄王國     無友如大象
遊行森林中     孤獨汝善活

一〇

孤獨生活優     愚人難親交
如大象少慾     常住森林中
棄離惡行為     淨業善獨活

[P.489]佛雖如此說法但彼等比丘尚不和睦佛往婆羅伽魯那迦羅村向跋窶長老說孤獨生活之幸福由彼處赴三人族姓子所住之場所對彼等說親和生活之樂更去其[P.490]地往波陀林滯留三月其後即再歸憍賞彌直向舍衛城而去

住憍賞彌信者等相互商談「憍賞彌此等比丘與我等多害佛為彼等所惱遂去此地我等對彼等不必交往彼等前來托鉢亦不與食物使彼等離去此地或去還俗或將對佛信賴」於是依議而行彼等比丘受此宗教上之罪非常困苦往舍衛城向佛謝罪

結分

於是佛述本生今昔之結語「父是淨飯大王母是大摩耶夫人第伽烏王子即是我

四二九 大鸚鵡本生譚

〔菩薩=鸚鵡〕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一比丘所作之談話依據傳說此比丘於佛前被授以業處禪定法彼住於拘薩羅國某國境之村近處之森林中村人與此比丘以晝夜之住所諸人於常時往來處所建立小舍對彼尊敬而師事之如是彼於彼處入於雨期然於最初之月其村被火燒盡村人之財產殆歸烏有是故村人不與此比丘以好味之食因此此比丘雖住甚好但為惡劣食物所惱使四道四果均不能逮得

如是三月雨期終了時比丘往佛前問候佛以親切言語與之交談後問曰「汝蓋多為食物所困擾住居尚合意否」比丘於申述一切事情佛知此比丘住居之樂佛語比丘「汝比丘沙門者若住居如意應捨欲望之行動滿足於任何食物之所食[P.491]應行沙門之法昔日之賢人生為畜生時自己住居於枯樹食樹之屑粉尚不為欲望所囚滿足而不棄友情不飛往他處汝何故云食物貧乏粗末捨汝之樂住居耶」佛應此比丘之請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在雪山中恒河之岸有一優曇波羅之森林於此森林中住數百千之鸚鵡其中有一隻鸚鵡之王彼於自己居住之樹無果實時殘餘之物無論樹之芽葉樹皮幼芽皆為食物飲恒河之水甚是寡慾而滿足決不飛往其他之處所帝釋天宮為彼寡慾滿足之德所震動帝釋思考立即前往觀察於彼於是帝釋思欲對彼試探依自己之神通力使樹枯槁因此其樹只餘幹穴暴露而立於風雨之中由幹穴之中散出屑粉此鸚鵡之王食其屑粉飲恒河之水而不飛往其他處所對於風與日光毫不掛慮仍然住於優曇波羅之頂上

帝釋知彼之甚是寡慾帝釋自思「自彼說示友情之德與彼以賜物於優曇波羅樹上結甘味之果」於是彼自變化為一隻鵞鳥之姿使其妻須闍化為阿修羅少女之姿立於先頭彼到達優曇波羅森林棲於其近處之一樹枝上爾時與鸚鵡開始交談而說第一之偈

樹多果實時     鳥羣來食實
知樹枯無實     飛往他諸所

[P.492]帝釋說如是第一偈後為使鸚鵡離去其樹而說第二之偈

紅嘴鳥何故汝不去     何故坐枯木
春鳥願聞何緣由     不棄離枯木

於是鸚鵡王向帝釋云「鵞鳥予之不捨此樹而去為對此樹存感謝之念」於是說次之二偈

鵞鳥死生苦樂皆相處     此為友人中友人
不以盛衰捨棄友     常念友人真與善

鵞鳥如是我亦盡親善     樹為我親亦友人
知樹破滅我願生     如此捨棄何得為

帝釋聞彼之言甚為滿足對彼讚賞後欲賜彼物而說次之二偈

[P.493]

善哉汝之友情與愛情     我今善得聞此語
汝今如此尊友情     賢者必可與賞讚

汝鳥鸚鵡請諦聽     我今與汝以賜物
汝有心中所欲者     任何皆可向我求

鸚鵡之王聞此選擇賜物而說第七之偈

鵞鳥若汝與賜物     再使此樹活
樹枝出果實     結實成累累
甘果連繁榮     美事映光輝

於是帝釋與彼賜物而說第八之偈

吾友汝見尊果樹之姿     樹枝出生多果實
優曇波羅汝可住     甘果連連美映輝

[P.494]帝釋說此終了棄鵞鳥之姿彼等夫妻現神通力由恒河以手掬水注入優曇波羅樹之幹上爾時樹之枝幹忽然茂盛生甘味之果實露出如意寶山之狀美麗榮輝鸚鵡之王見此心中喜悅讚賞帝釋而說第九之偈

眺得果實多     我心無限悅
帝釋之一族     為我降幸福

帝釋與鸚鵡賜物使優曇波羅生出美麗果實後連同帝妻須闇回歸自己住所

對此說話佛現等覺者說最後增添之偈

一〇

鸚鵡願如意     帝釋再生實
伴妻賢能去     回歸喜林苑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比丘昔之賢人生為畜生尚無貪慾之心然汝於如斯解脫之道出家何故不棄貪慾之心耶汝須早往此處所住居」佛命令彼並對彼說業處之禪定法——彼比丘立即赴森林行觀法得阿羅漢位——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帝釋是阿那律鸚鵡之王即是我

四三〇 小鸚鵡本生譚

〔菩薩=鸚鵡〕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律藏中之毘蘭若品所作之談話佛於毘蘭若渡過雨期其後到達舍衛城時比丘等集合於法堂開始談論「諸位法友如來為王族又為佛具大神通力受毘蘭若之一婆羅門招待三月間佛滯留之當時彼婆羅門或為惡魔入竅所宿由彼竟未受一日之招待然佛捨棄貪慾之所為三月之間只以少量之水與植物根之粉末支持生命而決不赴他處如來如何以寡慾而為[P.495]滿足者耶」時佛來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坐此處為何語耶」彼等答曰「如是如是之語」佛言「汝等比丘如來今棄貪慾之法無何不可思議如來於前生生為畜生時尚棄貪慾之法」佛為說過去之事其詳細情形與前揭示者同

主分

綠葉蔽諸樹     數多果實熟
何故汝鸚鵡     有心樂枯木

我等多年間     棲樹食果實
今雖無果實     友情不能變

此樹今果枯     無葉亦無實
鳥離此樹去     何故汝責求

彼等慕樹果     無果離樹去
彼等鳥類愚     只敏於自利

善哉友情與愛情     予善得此語
如是尊友情     賢者必賞讚

鸚鵡汝善鳥     我今與賜物
汝心所欲者     皆可向我求

我今無他願     惟見枯木生
葉茂果多熟     得寶如貧者
心悅我眺望     再三與再四

帝釋齎甘露     灌溉此枯木
樹枝忽繁茂     快速涼蔭生

眺得多果實     我悅實無限
帝釋之一族     為我降幸福

一〇

鸚鵡願如意     帝釋再生實
伴妻去彼處     回歸喜林苑

[P.496]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帝釋是阿那律鸚鵡之王即是我

四三一 哈利達仙本生譚

〔菩薩=仙人〕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心亂之比丘所作之談話彼比丘見一盛裝之婦人而心亂使指爪與毛髮伸長希望還歸俗人於是彼為阿闍梨及和尚相伴強制帶往佛前時佛向彼比丘問曰「聞汝心亂是為真實耶」彼答云「世尊是為真實」佛問「因何故耶」彼答「見盛裝婦人而起煩惱」佛言「汝比丘[P.497]煩惱破壞德行使人無氣力生於奈落此煩惱必定使汝惱亂何以故襲擊須彌山之風運去一枯葉乃無忝於恥也然為此煩惱隨順智慧而行既得五通得八等至淨行之大德亦有不能保心之統一而失去禪定」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某村有八億金財產之婆羅門家彼之顏色為黃金色人人稱以金膚童子之名彼生長後於得叉尸羅受教育養家族及父母死管理財產彼心中自思「財產雖然存在而製作財產之人則已不存在予面臨死時必被粉碎而終」彼為死之恐怖所震起以諾大財產與人入雪山為遁世生活七日間即逮得神通與等至於彼處所長久期間居住食森林樹根與果食支持身命

某時彼為求鹽與酢而下山其後達波羅奈於國王之御苑一泊翌日於波羅奈行托鉢達宮城之門國王見彼起歸依心呼彼近前而揭櫫白天蓋使彼坐於國王長椅之上勸彼食以優美好味之食物此比丘述禮以辭之時國王心中感覺更為滿足向彼問曰「貴師往何處去」彼答「大王予搜尋雨期之住所」王云「甚善予敬知之」朝食終了後國王伴彼赴御苑為彼於其處建造晝夜之住居規定御苑之守衛為其侍者如是國王向彼解釋後離彼處而去此大德其後常於宮城為食事十二年間住於其處

[P.498]某日國王於鎮壓國境叛亂而出發之際向后云「汝須照顧為我等福田之彼人」王將照料大德之事託付於王后出征而去自此以來王后親自向大德勸進食事某日王后準備食事完畢但大德遲而未到自己以香湯沐浴完畢著柔軟衣裳開窗風涼身體橫臥於寢臺之上此大德是日稍遲著上下之衣手持鉢由空中飛至達到窗邊王后聞彼樹皮製衣之摺音立即站起其衣裳由身體滑落時王后之美姿映入大德之眼中於是彼之心中長達貳百千俱胝年月間所隱藏之煩惱恰如箱中蛇之擡頭禪定忽然消失彼心不能保持統一立即進前執王后之手於是二人立即放下窗簾彼與王后行不義後食事終了回歸御苑自此以後日日返復非行

彼與王后之非行傳徧全市大臣等向國王致書告王曰「哈利達仙人為此不義之行跡」國王自思「彼等思欲離間我等而為如此之言」不與置信其後國王平定叛亂歸波羅奈隊伍行列整齊巡行市之周圍然後來至王后前問曰「聞汝與仙人哈利達有不義之行是為真實」王后答「是為真實」雖然如此國王仍不置信國王自思「如是予將親向仙人質問」王往御苑會見之後坐於一方以第一之偈質問

予聞婆羅門之言     彼哈利達耽愛慾
然則何處有虛報     尊師必為清淨身

[P.499]仙人聞此心中自思「予若答以未耽享樂國王必信予言然此世界除真實無確切之依所棄真實之人如何坐菩提樹處即不能成就菩提予必須語以真實」仙人決心不可破戒原以菩薩依場合於五戒之中雖有破殺生偷盜邪淫飲酒之戒但妄語——妄語破事物之條理與虛偽為伴侶——此戒決不可破因此仙人為語真實說第二之偈

大王大王聞風說     不偽乃真實
五欲使心暗     迷入不正路

國王聞此說第三之偈

思惟善事銳智慧     如何如此亡失去
心中燃起愛慾火     如何之力不得鎮

於是哈利達仙人說示煩惱之力說第四之偈

大王於此之世間     有四強煩惱
貪瞋憍與癡     智慧光曇闇

[P.500]國王聞此說第五之偈

行淨戒律堅     哈利達聖仙
博學為賢者     來此受敬仕

其次哈利達仙人說第六之偈

惡念伴愛慾     相遇甚不幸
賢仙樂法德     忽焉迷岐路

於是國王勸彼捨離煩惱說第七之偈

身體所生煩惱現     污染汝之美心姿
汝捨離此有上幸     人皆認知汝賢人

於是大德再得心之統一力觀察愛慾之災害說第八之偈

諸般愛慾蔽慧眼     生出多苦為大害
我今探求此根源     斷除貪慾伴繫縛

[P.501]如此說後向國王云「大王請少假以時日」彼得國王許可入於小舍凝視「徧之輪」[1]再得禪定出小舍昇至空中結跏趺坐對國王說法「大王予自身住於不適當之處所於多數諸人當中得受恥辱請大王亦進而修解脫之道予將再入無婦人影之森林中」國王悲泣彼立赴雪山再由禪定不墮遂成入梵天界之身

佛知此事件現等覺者說次之偈

哈利達仙人     努勵為真理
捨離此貪慾     往生梵天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四諦之理——說四諦之理竟此心亂比丘得阿羅漢位——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國王是阿難哈利達仙人即是我

四三二 足跡善知童子本生譚

〔菩薩=童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童子所作之談話此童子為舍衛城某居士之子彼於七歲年齡之時既已具有知人足跡之巧慧彼父思欲對彼試驗於彼不知之間往友人之家彼不問父之去處彼尋覓父之足跡即往赴父所在之處而立於其面前某日父向彼問曰「予子予未示知予之去處然汝如何知予所往[P.502]之處所」彼答云「父親予善能分辨父之足跡予有知足跡之巧

於是父更為試彼父於早飯後由家中出發立即往赴隣家於是又出往第二之家第三之家再出回歸自己之家門然後到市之北門出市門往左赴祇園精舍向佛恭敬作禮坐而聽法彼童子問曰「予父往何處」答云「予等不知」於是童子從父之足跡先由隣家開始依父所行路線赴祇園精舍敬禮佛而立於父之近傍父問「予子汝如何知予來至此處」彼答「予辨認父之足跡而來此處

佛問曰「優婆塞汝為何語」父申述曰「世尊此子巧認足跡予思試彼以如是如是方法來至佛處此子在家因不見予之姿而追跡前來」佛言「優婆塞知地上之足跡無何不可思議昔之賢人於空中之足跡即為分辨」佛應彼〔優婆塞〕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都梵與王治國時其后行為不檢為王詰問之際后誓言曰「若予為邪淫之行使予為馬面夜叉」如是后死後生為某山麓之夜叉女住岩石之洞穴於大森林中捕捉由東方至西端往來通行大道之諸人而食習以為常依據傳聞彼女三年間奉侍夜叉王多聞天許可彼於縱三十由旬廣五由旬之地面捕食行人

某日之事一富有而又美貌之婆羅門率多數之從者登來彼道彼等見夜叉女開大口笑飛躍前來從者諸人盡皆逃去夜叉女奔馳而行迅速如風捕婆羅[P.503]門背脊負彼往洞窟之中夜叉女因接觸婆羅門而生煩惱對彼生起愛情於是夜叉女並未食彼而以為自己之夫如是彼等二人相互和睦生活自此以來夜叉女捕人時剝其衣著奪其米與婆羅門以種種美味之食而自己自身則食人肉夜叉女於出外時憂慮其夫逃走於洞穴入口塞以大石然後出發

二人如此親密度日之間菩薩之前生告終而以婆羅門為父宿於夜叉女胎內十月之後生為男子夜叉女對子與婆羅門生強烈之愛情養育二人其後其子及於長大夜叉女將其子亦與父一同入於洞穴之中緊閉洞戶某日菩薩知夜叉女出發將大石搬開伴父出外夜叉女歸來問曰「何人搬開石塊」子曰「母親我為取除我等不能坐於黑暗之所」夜叉女覺其子年幼可愛不作作何責言於是某日菩薩向父問曰「我母之口形與父之口形不同是何緣故」父答曰「予子汝母食人肉之夜叉我等二人乃人也」子云「如此我等何為住於此處我等可往人之住處」彼勸其父父云「予子如我等逃出汝母將殺我等二人」菩薩云「父親勿恐予伴父往人間住處為予之責任」菩薩勉勵其父翌日母外出後彼伴其父逃出夜叉女歸來不見彼等之姿立即隨後追來疾速如風捕獲彼等二人女云「汝婆羅門為何逃耶此處於汝有何不足之處」父答曰「予妻汝遺怒於我苦矣此為汝子伴我而出者」夜叉女因對子之愛亦無言責備反安慰二[P.504]於是將二三日間逃亡之彼等再行帶歸自己之住處

菩薩心中自思「我母必有固定之活動範圍予將問母自由活動場所之範圍然後逃出其區域之外」於是某日伴母而來坐於其側曰「母親我母之物應讓與子承受母之自由土地範圍請使我聞」夜叉女說示一切之方向及山等之目標向其子說明縱三十由旬橫五由旬之地域後云「予子予之活動範圍只此可告汝知之」經三日後彼於母往森林之間擔父於肩上依母所教之目標飛速如風到達境界之河岸夜叉女歸來不見彼等之姿立即隨後追趕爾時菩薩伴父已到達河之中央

夜叉女追及立於岸邊彼等已知在其自己地域境界之外而始停留於其場不進女云「予子速伴汝父返來予有何罪汝等有何不足予夫汝速歸來」彼女向子與夫嘆願懇求爾時婆羅門已渡過河去夜叉女尚又向其子嘆願懇求云「予子汝勿如此請速回返」子答曰「母親我等為人汝為夜叉我等不能住於汝之身邊」於是母問曰「如是予子汝終不歸耶」子答曰「母親我等不歸」母云「汝若不歸——汝於人世生活苦痛無何技能者則不能生活——予知名如意寶之陀羅尼依其法力可以追出過去十二年間倒退諸人之足跡依此可為汝之生活之法予子汝可受持此尊貴之呪文再去」夜叉女雖然非常苦悶煩惱但為對子之愛[P.505]以此呪文授彼菩薩立於河中向母為敬禮合手如龜狀受持呪文再向母為敬禮云「母親再見」夜叉女云「予子汝不歸來予不能活」彼女捶胸對子悲哀忽然心臟破裂死倒於當場菩薩知母已死呼迎其父往母之前積薪附以火葬然後消滅火葬場之火供以種種各色之花悲泣掩埋伴父赴波羅奈

於是精通足跡之童子來至城門之處而立門衛通告國王國王命引導入宮城向國王交談之時國王問曰「汝能為何事」彼答曰「陛下過去十二年間被盜之物品予尋覓足跡能往追捕」國王命曰「如此汝可仕予」彼云「日可領得千金予將出仕」國王云「甚善汝可如此為仕」於是每日以千金與彼

某日司祭官向王勸說「大王此童子以彼之特別技能力並未作任何事件因此彼果有如此技能與否我等不能得知今且對彼加以試探」國王同意「如此照辦」於是國王與司祭官向看守種種寶物之守衛者告以預加秘密注意將最要寶物持出繞宮城三週後架梯子越過牆頂外出然後入裁判所於一旦就座席後再度出發架梯子越過城牆降落市內然後赴水坑之岸邊三度圍繞水坑之周圍[P.506]降下於水坑中放置其寶昇往宮城之某高臺上

翌日宮城大起騷動謂「有由宮城盜去寶物者」翌日國王佯若不知喚菩薩前來謂曰「吾友諸多寶物由宮城被盜必須追跡搜尋」彼云「大王予於過去十二年間被盜物品前往尋覓彼盜賊之足跡亦能搜索前來今僅一晝夜前被盜去之物品如將其取回並無何稀奇之處予將其取回請勿擔心」於是國王命令曰「如此請即取來」彼答曰「陛下謹遵臺命」言畢出發彼先向死去亡母禮拜唱念呪文爾時彼立於宮城所建之高臺上云「大王發現盜賊二人之足跡」彼追尋國王與司祭官之足跡入國王之寢室由此處而去由高臺降下繞宮城三週更追尋往宮牆附近立於牆上云「大王於此場所足跡由牆脫離出現於空中請借梯子一用」彼架設梯子越過牆之頂上出至外側由此循足跡往裁判所再歸宮城又架設梯子越過城牆而下降達至水坑遶彼三次後彼云「大王盜賊降往水坑之中」彼自己將如以前所置之物品取出交付國王而謂曰「大王此二盜賊乃有名之大盜彼等通過此路昇往宮城」人民等非常歡喜彈指作響開始揮動布帛

國王於心中思考「此童子往覓足跡能知盜賊藏匿之物品但只不過如此思惟而已彼將不能捕捉盜賊」於是國王對彼問曰「汝已將盜賊盜去之物品取回交付[P.507]於我等然汝能否將盜賊等捕獲引渡至我等之所」彼答曰「大王盜賊在於此處不在於遠」國王問曰「何人與何人」彼云「大王任何人欲為盜賊者則置之為盜賊可矣物品既已返回王手盜賊又有何必要請王勿尋」國王命令曰「予日日與汝千金汝須捕捉盜賊引渡」彼云「大王寶已取回何有搜尋盜賊之必要」國王斷然言曰「我等應須捕盜重於寶物」彼云「大王予不能申告『如是如是之人乃為盜賊』予謹向王一談昔日所起之事件王若賢明則可理解說此語之動機」於是說昔日之事

——「大王昔日在由波羅奈途程不遠之河岸之村住有帕他拉之名舞蹈者某日彼連同其妻入波羅奈歌舞儲金於彼慶祝之日終了時買入諸多飲料及米歸回自己之村到達河岸爾時彼見新鮮之流水因飲酒坐醉於是不自量力彼思『將此大琵琶結付於首上渡過河去』遂牽妻之手而入河爾時由琵琶之穴灌水琵琶加重彼之身體下沉其妻棄彼登岸立於其處舞蹈者帕他拉載沉載浮大量飲水肚腹膨脹飽滿非常爾時彼妻自思『予夫已將死予如何能得彼一歌使予於羣眾之中歌唱以維生計』其妻云『予夫君今時溺水請向我一歌依此予得維持生計』於是為說此偈

歌之聖手帕他拉     恒河之水運汝去
幸運降臨於汝身     向我小歌使我聞

[P.508]於是舞蹈者帕他拉向彼女曰『予妻如何使汝能聞歌常為人之保護者之水今竟將殺我』於是說次之偈

苦者與惱者     此水與潤澤
溺中我將死     護者生恐怖」

菩薩說示此偈向王申述曰「大王水為庶民之保護者為生命之所寄國王亦為庶民之保護者若由國王之手邊生恐怖之事則何人能得除去」又云「大王此次事件為一秘密予向賢人所說立即得悟大王請與了解」國王云「此種暗示之語予不向不解汝將盜賊捕獲引渡與予」於是菩薩向國王云「如是大王請聽聞次之語王可了解」於是更語其他之語

——「陛下昔日在波羅奈市外之村有一陶器師彼為製陶器採集粘土彼於同一場所不絕採集於洞穴之中掘穿大孔某日彼於採集粘土時不時生起雨雲大雨傾注水盛流入使洞穴之岸崩潰因此彼之頭被擊破裂彼悲泣而說此偈

有情住大地     種子生彼處
護者生恐怖     今我頭粉碎

陛下大地為庶民之依所打碎陶器師之頭同樣國王為庶民之依所亦與大[P.509]地相等國王起而為盜賊之行動何人能得防之大王予為如是暗示之話大王盜賊為誰將可了解」彼如是申述國王云「予不了解如此隱晦之意義汝須明示『此即盜賊』希望捕來與我」彼尚為擁護國王不能明言「貴君即為盜賊」於是更說其他之語

——「大王昔日此城某人之家被燒彼向他人曰『汝速入內搬出物品』此人入其家搬取物品時門戶突閉此人為煙所燻目不得見身受焦熱痛苦立其家內悲泣而述此偈

煮沸或防寒     以火盡其務
今燒我手足     護者生恐怖

大王與火同樣為庶民所依之人盜取諸寶之包願大王勿向我尋問誰為盜賊」國王繼續主張「汝速捕盜賊引渡交我」彼對國王不言「貴君即為盜賊」更引他例而言曰

——「陛下昔日此市中有一男人因食過量消化不良苦痛心亂悲痛而說此偈

王族婆羅門     食物繫生命
今我為食傷     護者生死怖

大王與食物同樣為庶民所依之人今盜此寶而去今此包既已得回何故貴君仍追尋盜賊」國王強烈主張云「若汝能捕獲盜賊速引渡與我」彼為使國王了解更說他之實例

[P.510]——「大王昔日此市起暴風一男人四肢被擊碎其人悲痛而說此偈

暑季最後月(六月)     賢人祈此風
今我四肢碎     護者生恐怖

大王如斯由保護者所生之恐怖請了解此意義」國王云「捕盜賊來」彼為使國王了解更說他之實例

——「陛下昔日雪山之中腰有分出多枝之大樹住有數千之鳥然此樹之二枝相觸生煙火花亂散鳥王說此偈曰

我等日居住     此樹散火花
諸友何處疾散去     護者生恐怖

陛下樹為鳥類之保護者國王為庶民之保護者若國王為盜賊行為之際誰得防之陛下請善思之」國王云「總之交出盜賊」於是彼更語他之實例

——「大王在迦師國一村落有某豪家此家西側為一住有殘忍鰐魚之河流此豪家有一子父死之後養母為生其母違反子之意志為子娶某豪家之女此女最初對姑非常重視爾後自己之子女生產眾多遂欲將姑除去而此女之母亦在其家同居女於夫前舉姑之種種缺點講離間語『予不能養育汝母請殺汝母[P.511]夫云『殺人為非常重大之事如何能殺己母』妻云『於汝母熟睡之時連諸夜具一同持往投入鰐魚河內如此將為鰐魚所殺』夫問『汝母在於何處』答曰『寢於汝母之側』夫云『如是汝即前往向吾母寢處之寢牀結紐作一記號』妻依其言行後告夫曰『已作記號』夫云『汝且稍待俟家族之人先行寢睡』於是自己先作寢狀輾轉牀上然後暗中起牀前往將其紐結換至妻母之寢牀而歸俟其妻起兩人一同前往連同結紐寢牀一同擡起投入河內女母立即為鰐所殺食

翌日妻知自己之母被殺女云『吾夫吾母被殺今度將殺汝母』夫答『如此甚善予將照辦』女云『於火葬場中堆積薪木投入火中殺之』於是兩人將睡眠之母運往火葬場內放置於其處爾時夫向妻問『爾持火來耶』妻答『吾夫予忘攜來』夫云『汝往持火來』妻云『予一人不能前往又汝行予亦不能停留此處二人一同前往』於是彼等兩人去後老母為冷風所吹醒覺知其處為火葬場彼思『此兩人思欲殺我今彼等前往執火彼等不知我之力量』老母自語移一屍體於寢牀之上以布遮蔽自己逃往同一場所入某洞穴之中彼等兩人持火歸來思屍體為老母附火葬後離場而去

然老母進入之洞穴一盜賊忘置一包裹而去彼盜賊思回返取包裹歸洞穴見一老女彼思『此必為夜叉予之包裹已為夜叉所盜』於是彼伴來一專治惡魔之醫生彼醫生唱呪文進入洞穴老女見醫生云『予非夜叉予二人可分食此寶』醫生云『彼此如何信用』老女云『汝舌可置於予舌之上』醫生依言爾時老女咬斷其舌而吐出專治惡魔醫生思此確為夜叉無疑由舌根出血大聲叫喚而逃出

[P.512]翌日老母著輕爽之衣服持種種寶石之包裹歸來家中彼女見而問曰『老母彼由何處得來』老母云『於火葬場被積薪火葬之人均可得此寶石』彼女希望欲得寶石之包不告其夫往火葬場自投火中夫於翌日不見其妻之姿問曰『母親我妻今未往母處耶』母向其子云『汝惡人死人如何能歸來』母責彼而說此偈

薰香飾花環     喜悅迎新婦
我由家放逐     護者生恐怖

大王婦為姑之保護者同樣國王為人民之保護者若由國王之身邊生有危險事則如何均無能為用陛下應請注意」國王云「吾友汝語之言予不能解汝將盜賊帶來」彼雖然如此仍思擁護國王更說他例

——「陛下昔日此市中有一男人云『天授予一男之子』彼非常喜悅養育此男之子至成年時為其娶妻爾後為自己年老不能工作爾時其子向父云[P.513]『你不能工作請由此處出去』由家中將彼放逐彼為乞食受苦難之慘狀維繫生命悲痛而說此偈

彼生我歡喜     彼思願生存
由家放逐我     護者生恐怖

大王父年老應受有力量兒子之保護與此同樣一切人民應受國王之保護然今眼前之恐怖由保護一切庶民之國王身邊而起由此事即可望得知『如此如此之人即是盜賊』」雖然如此國王尚猶謂「此事真實與否予全然不能了解如將盜賊帶來否則汝應為盜賊」再三再四追求誰為盜賊

於是童子向國王問曰「大王如是您終於思欲捕得盜賊耶」國王答「誠然如是」彼云「如是予將於羣眾中明言『此人與此人即是盜賊』」國王云「如是為之」彼聞此言自思「此國王對予已無再與以擁護之餘地如是予今將捕盜賊」彼集合人民來時向彼等說偈

一〇

集合市內外     諸君我言聽
水今將發火     安泰生恐怖

一一

國王司祭官     掠奪今王國
汝等自警戒     護者生恐怖

[P.514]彼等人民聞彼之語自思「此國王應保護人民然今欲向他人之上被罪將自己之寶隱置於自己水坑之中而立盜賊之詮議為今後再無竊盜之舉動應殺此惡王」於是彼等手執杖與棍棒立起將國王與司祭官當場擊殺於是對菩薩行灌頂式即國王之位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優婆塞知地上足跡之事無何不可思議昔日賢人於空中亦能知足跡」佛為說明四諦之理——說四諦竟優婆塞與其子得預流果——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父是迦葉精通足跡童子即是我

四三三 多毛迦葉本生譚

〔菩薩=多毛迦葉〕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為一女人所煩惱之比丘之談話佛對比丘問曰「聞汝為女人所惱此為真實耶」比丘答「是為真實」佛言「比丘得有名聲諸人亦得有不名譽煩惱淨化之諸人亦有墮落之事何況於汝」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P.515]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有一梵與王子王子與司祭官之子迦葉為友於同一師尊之前作一切學問爾後其父王死王子即位迦葉自思「予友今為國王今後將與予以極大權力然而權力於予又何所用予將向父母及國王告假出家」於是向父母及國王乞假入雪山為隱遁生活七日間得通力與等至拾落穗以維生活彼處出家人等附以名為多毛迦葉

彼絕五官之慾為酷怖之苦行因彼之苦行震動帝釋之住居帝釋思其原因立即知彼之所為心中自思「此苦行者持非常嚴竣之苦行力使自己由帝釋之地位振落自己將與波羅奈王一同破壞彼之苦行」帝釋自己依神通力於午夜中頃入於波羅奈王之寢室於寢室中以身光照耀立於國王近處之空中喚醒國王「大王汝起」國王醒來問曰「君為何人」帝釋答曰「予為帝釋」國王曰「君有何事而來」帝釋問曰「大王貴君豈非欲為全世界唯一之主權者」國王答曰「如何不欲」帝釋言曰「如是招多毛迦葉屠殺獸類犧牲奉神如是貴君與帝釋相等可得不老不死將得全世界之主權」於是為說第一之偈

聖仙多毛迦葉招     殺生犧牲奉獻神
汝與帝釋等為王     不老不死得永遠

國王聞帝釋之言同意承諾「予知照辦」帝釋云「如是時不可移立即往行」言畢而去

[P.516]翌日國王呼大臣稱作薩羿哈者前來謂曰「卿汝到我親友多毛迦葉處傳予言『貴君請往作犧牲祭國王欲為全世界之王國王將贈與汝所希望之土地望請與予一同來行犧牲祭』如是向彼懇求」大臣答「謹遵王命」大臣為知苦行者所住之處所於市中擊大鼓巡迴傳訊一住森林之人申述曰「予知仙人之住所」於是大臣以彼為嚮導率多數之從者赴彼處所會晤仙人就坐於一方座席通知國王之使命爾時仙人向大臣曰「薩羿哈汝何為而云此事」仙人堅決拒絕說以下四偈

四面海環繞     此護領土境
予行不欲得     薩羿哈汝不知我心

多譽與財寶     婆羅門我對此呪詛
此行諸人人     非行誘衰落

我縱攜我鉢     無家而行乞
非法之行為     我生優於彼

縱使我無家     徘徊守不害
雖為世界主     我生優於彼

大臣聞彼之語歸向國王申述其由國王自思「彼若不來任何事只得停止[P.517]遂噤口不言帝釋再於午夜中前來立於空中問曰「大王貴君已招多毛迦葉行犧牲祭耶」國王答曰「招之不來」帝釋云「大王貴君可盛裝王之王女羌達瓦蒂使薩羿哈伴去告謂『若汝往行犧牲祭國王將此王女與汝』彼對王女生愛著心必可前來」國王同意「予依言照辦」翌日薩羿哈伴隨王女送去薩羿哈伴王女赴迦葉前會見親切交談後使美如天女之王女與之對面彼則於一方等待而立彼未守護根見王女見而同時生愛著心失去禪定大臣知彼已失於愛著心謂曰「聖仙若汝自往行犧牲祭國王對汝將以王女與汝為妻」彼因煩惱顫抖而問曰「國王與予王女耶」大臣答「若汝自身前往施行國王能與王女」彼云「甚善予當照辦如得此王女將往行犧牲祭」於是束髮為仙人之姿伴王女乘盛裝之車赴波羅奈

國王聞仙人來設犧牲獸之繫留坑實施一切準備國王見仙人來語之曰「若卿行犧牲祭則予相等於因陀羅犧牲祭終時則予與女於卿」迦葉同意「謹遵王命」翌日國王率迦葉與羌達瓦蒂一同赴犧牲獸之繫留坑其處並列象馬牡牛[P.518]等一切四足獸迦葉開始著手殺戮一切之獸以供犧牲集於現場庶民見迦葉語之曰「多毛迦葉汝之此舉為不適當不適合之事汝何以行如斯之事」於是悲傷說次之二偈

月有力而日有力     沙門婆羅門有力
大海潮時更有力     婦人之力勝諸力

蓋為羌達瓦蒂女     為王繁榮與汝語
不見迦葉苦行者     竟為得女行供犧

爾時迦葉為行犧牲祭自思「予先擊殺犧牲象之頸」於是舉起寶劍象見此為死之恐怖所嚇舉大聲悲鳴其他象牡牛聞其叫聲亦為死之恐怖而叫庶民等亦同等舉起叫聲迦葉聞此大叫之聲催動悲情眺望自身之束髮爾時於迦葉之眼中映現束髮鬚髯及胸腹之毛彼生悔恨之念云「予犯不適合之罪」為表明感情說第八之偈

[P.519]

因望王女之情懷     予由愛慾為殘忍
予今探求此根源     斷除繫縛之貪愛

爾時國王向彼云「吾友勿恐予與汝王女王國並七寶汝速行供犧」迦葉聞其言曰「大王予早已不望彼之煩惱」於是說最後之偈

予呪世界多愛慾     國王苦行優於五官慾
我捨愛慾修苦行     王國王女汝應有

彼如此說畢心專注於徧業處得一旦失去之超自然力於虛空結跏趺坐為國王說法勸云「王應向解脫之道前進破壞犧牲獸之繫留坑」使國王向一般庶民與無畏施如是不顧國王之留住彼由虛空飛行向自己之住所而去其後彼一生涯行梵住遂成受生梵天世界之身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四諦之理——說四諦竟此為愛慾所惱之比丘得阿羅漢位——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薩羿哈大臣是舍利弗多毛迦葉即是我

[P.520]四三四 鴛鴦本生譚

〔菩薩=鴛鴦〕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貪慾之比丘所作之談話根據傳說彼其貪慾貪比丘日常之使用品放棄阿闍梨及和尚之義務朝起入舍衛城於毗舍佉之家一同飲美味之粥與幾多之食物晝間更食種種好味之粳米於此仍不滿足更由此訪問如小給孤獨拘薩羅王所說種種之家

某日對此比丘貪欲之事於法堂開始談論佛來法堂問曰「汝等比丘汝等為何語坐於此處」彼等答「如是如是之語」佛喚彼比丘近前問曰「聞汝貪慾是為真實耶」比丘答「是為真實」佛言「比丘汝何故為貪慾耶汝前生即為貪慾於波羅奈對食象之屍體猶不滿足更由彼處出發往恒河之岸居住最終遂入雪山」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有一隻貪慾之烏於波羅奈食象之屍肉等徘徊而不滿足彼云「往恒河之岸食魚之脂」往赴其處食死魚住二三日其後更入雪山食諸種類之果實其後更又達到住魚鱉眾多之大蓮池見於彼處有二鴛鴦食水草青苔而住彼思「此鳥具非常美麗之色現為幸福之生活彼等之食物亦必為佳味予將探問彼等之食物為何如與彼食同等之食物自己亦將成為金色」於是往彼等之居所而行為親切之交談棲於枝之一端讚美彼等說最初之偈

二鳥相並樂彷徨     我問金色之衣鳥
於人人間被賞讚     何種之鳥善告我

[P.521]鴛鴦聞此說第二之偈

人人皆來讚我等     樂住鴛鴦為賞讚
鳥類崇貴幸福者     彷徨池面無恐怖

烏聞此說第三之偈

鴛鴦汝等於池面     如何食果實
肉由何處來     求來為食耶
汝如何得食     崇高有如是
諸種力與色     使汝如此優

[P.522]於是鴛鴦說第四之偈

我等於此池     更未食果實
我等由何處     得以求肉食
除去爛樹皮     即食青苔草
不為口腹慾     身不犯惡行

爾後烏說次之二偈

鴛鴦汝等所語者     悉皆悖我心
我思汝美麗     食物必甚佳
至今我考慮     與前為相異
然則我心中     忽焉現疑念

我食肉與果     米鹽及油類
勝戰如勇士     得人中佳味
鴛鴦我姿不如汝     不美何理由

[P.523]鴛鴦因烏之色彩不美反問自己具美麗色彩之理由於是說以下之殘偈

汝食為不淨     見而忽往採
此肉與飲料     貪求多苦惱
汝以樹之實     食之心不安
墓場食腐肉     慾望不滿足

任意往採食     忽爾赴貪求
慾惱失色力     心之本性污

欲得和平者     僅少貪食味
不稍依暴力     亦無害他事
人之色與力     自然能得者
一切雜色彩     不由食物得

[P.524]於是鴛鴦以種種方法非難於烏烏被非難云「予自己不欲美麗之色彩」呀呀而鳴叫飛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四諦之理——說四諦竟此貪慾比丘得不還果——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鳥是今之貪慾比丘雌之鴛鴦是羅睺羅之母雄之鴛鴦即是我

四三五 散亂本生譚

〔菩薩=仙人〕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為淫女誘惑之青年所作之談話此一事件出於第十三篇小那羅陀苦行者本生譚〔第四七七〕

主分

此女由古之傳說學知此一青年苦行者如一度捨棄戒律必可成為自己之物於是此女自思「使此苦行者迷惑須伴彼至人家多住之處」於是向苦行者云「無美色誘惑五官於森林中守持戒律無大效果於諸人眾多之住處近諸美色時守持戒律有大效果汝可與我一同前往彼處守持戒律居此森林為何耶」於是說第一之偈

離里林住居     守戒甚容易
入村堪誘惑     較汝尚可尊

[P.525]青年苦行者聞此云「予父往森林不在家中予父歸來得其許可而行」女心中自思「彼有父若彼父見予必將以棒端將予打殺予必須先行出發」於是彼女向彼云「予先行向道路付以目標汝由後來」彼於女去後既不取薪亦不備水一人獨坐沉思於父歸來時彼亦不出迎

其父見此知其子為女所迷其父問曰「吾子汝何故不持薪來不準備飲水與應食之食物只坐而思考耶」青年苦行者曰「父親人云於森林守戒無大效果於諸人眾多住處有大效果予思往其處守持戒律友人向予云『汝由後來』彼已先行予思與彼一同前往若往彼處後住有何人可以師事為宜耶」於是說第二之偈

離林去往村     如何守戒儀
求人可師事     願父指教之

於是父答說殘餘之偈

吾子汝今離林去     信汝予聽之
與汝同棲者     仕求堪信人

汝今離林去     身口意勿失
求人為師者     應懷抱崇思

汝今離林去     不識行正法
如行解脫道     應崇賢士師

汝今離林去     落魄非人狀
猿心動不止     是人勿師事

人避瞋怒蛇     馭者避險路
污物塗道路     汝應遠避之

[P.526]

汝如從愚人     災厄生不絕
愚人勿共住     如同伴敵人

雖然予勸汝     汝從予言否
愚人勿共棲     交愚只苦痛

彼如此受父教誡之後云「父親予往諸人眾多之村恐亦不能得如吾父之賢人予往其處其為恐懼予仍如前住於吾父之前而不他往」於是父再教誡彼後教以徧業處之預備修行彼不久即得神通與等至與父共成應受生梵天界之身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四諦之理——說四諦竟受女誘惑之比丘得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青年苦行者是受今女誘惑之比丘又彼女是今之女爾時之父即是我

[P.527]四三六 箱本生譚

〔菩薩=仙人〕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為女所惱之比丘所作之談話佛向彼比丘問曰「聞汝為女所惱是真實耶」彼答「世尊是為真實」佛言「比丘何故汝希望女耶女為罪深忘恩者於前生有阿修羅鬼嚥女於腹中與以保護尚望其只忠實於一人雖然如此彼尚不能護女而況汝又何能」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棄愛慾入雪山為隱遁生活得神通與等至食野生果實支持生命距仙人小舍路程不遠之所住有一阿修羅鬼時時來此大德之前聽法彼亦立於森林中人行往來大道捕人而食當時迦尸國有一家世善良之女具優美之容貌嫁與國境之某村

某日其女往會父母於歸途中阿修羅見護衛之諸人現恐怖之相飛撲捉女於是隨行諸人紛紛捨棄武器而逃走阿修羅見美婦人坐於車中心起愛著攜歸自家以為妻自此以來阿修羅以熟酥白米魚肉甘果等物持來與婦人以衣裳寶石裝飾婦人更為保護彼之婦人使彼女入於一箱彼將箱嚥入腹中以保護之然某日阿修羅思欲沐浴赴某湖水於是吐出木箱將女由箱中取出使之沐浴塗油著飾對女云「汝身暫居野外與空氣接觸」使女立於箱傍自己則降往沐浴場所如是彼不疑婦人稍往離處沐浴

[P.528]爾時風神婆由之子飛行空中彼為一魔術者佩帶寶劍婦人見彼用手招來於是婆由之子立即降落婦人入彼於箱中張望阿修羅之歸來坐於箱上不久見阿修羅來故為現自己之姿於阿修羅尚未近箱之間自行開箱進入橫臥於魔術師之上於其上覆蓋自己之外套阿修羅至其處見箱未改觀思其中只彼之婦人將箱嚥入向家中歸來然途中忽然思起「予久未造訪仙人由此往彼之前問候」於是往仙人之前而來

仙人由遠見阿修羅來知有二人隱於腹中彼向阿修羅交談說第一之偈

三人之友汝等何處來     善來可坐此之席
諸友無事且健全     絕久未曾來

阿修羅聞此自思「予自己一人來此仙人之所然仙人云有三人彼究為何所云彼知實際事情而為此語耶抑或狂氣而云此事耶」彼行近仙人恭敬為禮佔坐一端與仙人交談言辭說第二之偈

[P.529]

今予一人來此處     予之外無第二者
聖仙何由作斯語     三人之友何處來

仙人向阿修羅問曰「吾友汝實際欲聞此耶」彼云「予必欲得聞之」仙人云「如是語汝」為說第三之偈

汝與汝妻各一人     彼現隱藏在箱中
依汝常守在腹內     彼與婆由子作樂

阿修羅聞此自思「彼魔術師具大魔術如彼持劍將破予腹而逃」如此思考彼恐懼戰慄將箱吐出置於面前

佛現等覺者宣明此事說第四之偈

聞此彼懼劍     立吐箱出見
[P.530]妻著美花環     婆由子出現

正於開箱之際此魔術師持劍唱呪文飛上空中阿修羅見此對大德生滿悅之心為讚美菩薩說其他諸偈

汝善明察力     觀破斯事實
諸人溺婦人     甚為低下事
護藏如生命     女與他為樂

日夜服侍彼     如行者事火
捨法行非法     善避親婦事

淫蕩露不知     彼於我身中
我思為「我物」     護藏如生命
捨法行非法     善避親婦事

我今善護彼     賢者如何信
無力護多情     女使人墮滅
恰似在斷崖     迷此災禍斃

規避婦人時     幸福離悲哀
此之禪定樂     至福最上者
如成切望者     應止親婦事

[P.531]阿修羅如斯語後向大德之足下平伏曰「聖仙予之生命為汝所救予為姦婦險遭魔術師所殺」彼讚美大德大德更為彼說法云「不可加害於女人嚴守戒律」授彼五戒阿修羅云「女入於腹中加以守護終於不能守護彼女而況住何一人無能守護女者」於是棄女歸自己森林而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四諦之理——說四諦竟為女所惱之比丘得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得天眼通之仙人即是我

[P.532]四三七 腐肉豺本生譚

〔菩薩=樹神〕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五根之抑制所作之談話某時諸多比丘不能守五根之門佛向阿難長老言「此等比丘須加教誡」佛因彼等缺乏抑制集合僧團佛自身佔坐於莊嚴華美之椅子中央向集合之比丘等說法曰「汝等比丘不可為美姿執著於名色等相若如是執著時一旦死去必定墮入奈落等處因此於色等不可執著美相比丘不可執著於名色等境界於現在執著於色等境界諸人為陷於大破滅者是故汝等比丘寧使鐵釘打入眼根善為護持」佛更加詳細言曰「於汝有應見色時與不應見時於見時勿因見美故而見應見不美如此由汝之境界無墮之事汝之境界為何即四念處聖八正道九出世間法是只要汝等步入自身之境界則惡魔不得有侵入汝等之機會若為煩惱所囚有為見美之事則如腐肉豺由自身之境界墮落」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在雪山中腰森林地之洞窟住有數百野生之山羊而距彼等住所不遠之洞穴中住有名為腐肉之豺與妻牝豺委妮同棲某日彼與妻一同散步見彼山羊彼思「以何方法可得食此山羊之肉」於是依某種方法殺每一個別之山羊夫婦食山羊之肉氣力增強身體壯大如此山羊之數日漸減少

[P.533]山羊之中有名美拉瑪達之牝山羊一隻豺雖用盡巧妙方法但不能殺此牝山羊某日彼與妻豺商談「予妻山羊皆失必須殺此牝山羊以為食此處予洽有一良策汝往山羊之所與彼女親交為友彼女如對汝信賴予即寢臥偽裝死去汝往彼女之所告謂『吾友吾夫死亡吾無依賴除汝之外無一知人汝可與予一同悲泣處理屍體』汝伴彼女前來即可爾時予將撲向牝山羊咬其頸而殺之」妻豺同意「予當照辦

於是妻豺出往牝山羊處結為朋友俟牝山羊信賴之時豺妻依夫所云牝山羊曰「我同族之山羊皆為汝夫所食予甚恐怖不能前往」豺妻云「汝勿心憂死者有何作用」牝山羊云「汝夫作法殘酷予如何不懼」牝山羊始終不應豺妻再三請求彼女自思「如是豺必真死」於是承諾與豺妻同行然於途中彼女復起疑慮「豺為何事不知」彼女使豺妻先行彼女恐豺仍在用眼監視四週前進

豺聞二人之足音自思「牝山羊已來」舉頭睜眼眺望牝山羊見豺之形相知云「此惡漢瞞我欲殺偽裝橫臥為死狀」於是急速旋踵逃走豺妻問曰「何故逃走」爾時牝山羊說其理由唱第一之偈

[P.534]

腐肉豺凝視     此為我不喜
此種惡朋友     遠避有若無

如此述畢牝山羊逃歸自己住所豺妻不能阻止牝山羊對其慍怒往其夫之前沈思而坐爾時豺責其妻說第二之偈

委妮心狂亂     向夫讚友人
旋踵急逃走     憶此牝山羊

豺妻聞此說第三之偈

汝心始狂亂     愚而不怜俐
假死非其時     開眼為凝視

賢人眺得時     非時不凝視
非時若凝視     與豺同受苦

此為現等覺者之偈

[P.535]豺妻委妮安慰其夫腐肉豺云「吾夫勿憂予用方法再一度伴彼女前來俟彼女來時注意捕之」於是豺妻赴牝山羊之前懇求曰「友因汝之來我等得大利益恰於汝來之時予夫恢復生機今又再生汝往與彼為友」於是說第五之偈

汝再示友情     我來訪佳賓
夫今再生存     汝來為樂語

爾時牝山羊自思「此惡者騙我今有敵意之行動予不宜出予用方法欺瞞彼女」於是為說第六之偈

予再示友情     訪汝為來賓
我有諸從者     疾去備饗宴

於是豺妻就彼之從者而問說第七之偈

我可列饗宴     從者為何者
彼等幾多人     彼名請告我

牝山羊示此說第八之偈

灰色鳶色諸獵犬     夜摩犬與鏘布伽
[P.536]此即我之諸從者     汝為彼等備食用

牝山羊更續語曰「此各有五百犬隨行因此合計有二千之從者隨行若彼等無食之時將殺汝等二人以為食」豺妻聞此心中大震豺妻自思「此牝山羊來生大變故予當設法阻止其來」於是說第九之偈

汝今若離家     家財忽滅去
我今為汝友     善向汝傳言
汝仍住此處     訪問思中止

豺妻為死之恐怖所震如此留言急到其夫之前相伴逃去再不得歸其場所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我即為在彼場所住於老樹之神

四三八 鷓鴣本生譚

〔菩薩=鷓鴣〕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靈鷲山時對提婆達多徘徊殺佛所作之談話爾時比丘等集於法堂開始談論「諸位法友提婆達多陋劣無恥與阿闍世王結托或教唆弓術師或投岩石或放那羅祇梨象欲殺戮最勝有德正等覺者構築種種方法」爾時佛來法堂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坐此處為何語耶」彼等白佛言「如是如是[P.537]之語」佛言「汝等比丘提婆達多欲殺我而徘徊非自今日始前生即亦如是然彼不能使我戰慄」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有一有名師尊於波羅奈教五百青年婆羅門以學問某日彼心中自思「自己住於此處頗有障礙不能十分教育弟子等予將入雪山地方之森林住於其處以施教」於是曉諭弟子準備胡麻白米油及衣物入於森林距大道途程不遠之處建一仙人小舍定居於其處弟子等亦各建小舍於是弟子等之親戚贈白米等物又彼之地方住者因有名之師尊住於如是如是之場所聞彼教授學問亦贈送米等而住於森林諸人亦為贈物某人為師飲料得搾牛乳贈送一犢及一頭牛

於此近師之小舍住有帶有二子之蜥蜴獅子與虎亦均師事師尊又有一隻鷓鴣常住某處彼聞師尊教弟子等聖典亦能暗誦三吠陀弟子等與鷓鴣非常相親其後師尊於弟子等學業尚未十分終了之中逝世弟子等將彼屍體火葬築砂墓手持種種鮮花向墓悲泣

爾時鷓鴣向彼等問曰「何故悲泣」彼等答曰「師尊於我等學問尚在中途既已逝去此能不悲泣耶」鷓鴣云「若謂此事無憂慮之必要予可代教汝等學問」彼等問曰「汝如何得知」鷓鴣答曰「予聞師尊教汝等者予能暗誦三吠陀」彼[P.538]等懇願曰「如是請汝暗誦願得受教」鷓鴣云「如是請善聽聞」於是恰如由山頂注入河水向彼等說明要所弟子等心悅滿足於鷓鴣賢人之前修習學問彼就師尊之寶座教彼等學問弟子等為造黃金之籠上結天蓋於黃金器中供入蜜與炒米等物手執種種鮮花表示莫大敬意於是鷓鴣於森林地教五百弟子聖典消息徧知於全世界

此時於印度舉行與山上集會相等之大祭消息傳來父母向諸弟子遣使送信要諸弟子前來觀祭弟子等向鷓鴣賢人告知因由將鷓鴣賢人乃至一切小舍一任蜥蜴照看各歸自己之城此時有一惡德仙人放浪諸所來至此處蜥蜴見彼親切相迎告知米油及其他物品各各場所並請其煮米而食蜥蜴交代完畢便往探取自己食物此仙人早起煮米殺蜥蜴之二子調理甘旨而食晝間殺鷓鴣賢人及犢而食晚間見乳牛歸來此亦殺之而食其肉然後枕樹根而臥鼾聲大作熟睡夢鄉

蜥蜴黃昏歸來不見二子之姿巡迴搜索樹神見蜥蜴不見其子而顫抖於是彼依神力立於樹叉之空洞上告曰「蜥蜴止顫汝子鷓鴣賢人犢及乳牛皆為此惡人殺之無餘汝可咬其頸而殺之」於是說第一之偈

[P.539]

彼之得多食     殺汝無罪子
汝以牙咬貫     當場可殺之

爾後蜥蜴說此之二偈

貪慾苛酷人     血污如褓手
予牙雖欲立     不欲見其所

不知恩之輩     不絕襲空隙
假令與全土     彼亦不滿足

蜥蜴如斯說後心中自思「此人醒來予必被食」為保護自己性命而逃走

然而獅子與虎為鷓鴣之朋友彼等有時前來與鷓鴣相會又有時鷓鴣出往對彼等說法歸來是日獅子向虎云「友我等長久未會鷓鴣已有七八日之多由今往看鷓鴣望得調知其近況」虎云「謹遵臺命」與以同意洽於蜥蜴逃去之時彼等赴其處見惡者之眠狀於仙人束髮之間有鷓鴣賢人之毛交混周圍有乳牛與[P.540]犢之骨虎王見此一切狀況見黃金之籠鷓鴣賢人不在虎思「此等皆為此惡人所殺

於是虎蹴仙人之足使之覺醒仙人見虎恐懼戰抖虎向仙人問曰「此等之物為汝殺食耶」仙人答「予未殺食」虎嚇之曰「汝惡漢汝若未殺誰為殺者汝須坦白否則汝即無命」仙人雖為種種辯解虎終不信問曰「汝由何處而來」彼云「予於羯陵伽國呼賣商品為生活而為種種工作今日來至此處」彼將以前所為一切之事說明爾時虎云「汝惡漢汝未殺鷓鴣則無其他任何人殺之予將汝帶至獸王獅子之處」虎使彼行於先頭威嚇來至獅處獅子見虎王帶仙人前來以質問之意說第四之偈

善腕(虎名)汝伴青年來     緣何意倉皇
今汝為何事     我問速語我

[P.541]虎聞之說第五之偈

汝友鷓鴣尊     今已死近去
聞此惡人事     鷓鴣難得吉

於是獅子說第六之偈

此人犯何罪     生活所關聯
彼如何告白     疑彼殺鷓鴣

爾時虎向獅子說明說殘餘之偈

羯陵伽國賣商品     手執刀杖尋險路
馬戲團羣入持網     眾人戰中振棍棒

捕捉鳥類朦穀量     時賭骰子放縱活
暗夜罪行常流血     燒手燃指受施食

[P.542]

彼之所行皆履魔     與彼生活相關聯
蜥蜴犢牛皆彼殺     鷓鴣之毛殘可疑
然此鷓鴣尊之死     如不由彼應由誰

[P.543]爾時獅子向彼男問曰「鷓鴣賢人為汝所殺耶」彼答「唯然予殺而食之」獅子聞彼真實白狀思欲赦彼然虎王云「此惡人殺之適當」立於現場突牙刺之穿穴而殺爾後諸弟子等歸來因鷓鴣賢人不在悲泣而離去其場所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如是提婆達多於前生即思欲殺我而徘徊」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束髮仙人是提婆達多蜥蜴是翅舍憍答彌虎是目犍連獅子是舍利弗名高之師是迦葉鷓鴣賢人即是我


校注

[0087001] 「徧之輪」(Kasiṇa-maṇḍala)為修地徧處定所用土製之輪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