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本生經

[P.1]第十篇

四三九 四門本生譚

〔菩薩=諸神之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惡口比丘所作之談話此故事已於第九篇初頭之本生譚詳述於是佛問「人云汝為惡口比丘為真實耶」彼云「是為真實世尊」佛言「比丘汝前生不從順不從賢人之言觸剪刀之輪」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迦葉佛之時[1]在波羅奈都有八億財產豪商之子名知友者彼之父母雖已達須陀洹但彼為破戒不信之徒其後父死時家財監護人其母云「愛子汝之人生難以完成多與施物持戒行布薩聽聞佛法」然彼答曰「母親予無施物之必要母可不必言予亦隨意能為[2]」然至布薩會某日之事對此大言之徒母云「愛子今日為特定布薩會之日汝應往布薩會實修勤行於精舍終夜聽聞教法予與汝一千金幣」彼欲得金幣應允實習布薩會之勤行朝食後往精舍度[P.2]過一日夜間對教法一句亦不入耳於某場所橫臥而眠翌日晨起洗面還家而坐

然其母自思「今日予子前往聽聞教法必與長老說教者相伴而歸」於是準備粥與嚼食噉食設席以待彼之歸來但彼子唯獨自而歸母見而問曰「愛子何故未伴說法者而來」子曰「予無需有說教者之必要」「如是吾子飲粥」然彼云「母與我約束與我一千金幣須先與我而後飲粥」母云「愛兒汝先飲粥然後汝得千金」彼續云「得千金後再行飲粥」於是母以千金置於其前彼於飲粥後取千金之財袋開始營商不久即儲有二百萬金

爾時彼思起準備一船赴海外貿易彼將船預備妥當後語其母曰「母親予將乘船赴海外貿易」母禁止彼曰「愛兒爾為獨子我家財寶甚多出海頗為危險」然彼曰「予已決定成行母雖阻我無用」其母堅執子手不放彼強制脫手將母打倒在地而去於是登船揚帆出海

船行第七日因此執拗之「知友者」之故船身於大洋中不動防患之黑羽根之矢[3]三度落於知友者之手爾時眾人思考「為此人故多人之命將與喪失」於是與彼以筏將彼投入海中而船速即航行

彼亦乘筏到著某島彼處有水晶宮發現四種鬼女彼等七日間常期苦痛[P.3]七日間感覺幸福習以為常彼與彼等共享天之悅樂彼等前往忍受苦痛時謂彼曰「我等七日將歸君於我等歸來前居於此地勿悲」言畢而去

然彼為欲望所驅乘彼之板筏再出至大洋到著他島彼處有銀色宮殿發現八種鬼女而彼依此同樣方法於他島發現摩尼寶宮十六種鬼女其他黃金寶宮三十二種鬼女彼與彼女等俱共享天之悅樂然彼於彼等前往忍受苦痛時再出至大洋彼見有圍以四門之某城此實為一遊增小地獄為多數墮獄者受業報之處然對「知友者」而言則見如一裝飾之城彼思「予入此城將可為王」彼入城處見為剪刀之輪所托之受苦墮獄者然在「知友者」見來彼等頭戴剪刀之輪如一朵蓮花當胸五重之繩縛如同著鎧[4]由身體流出之血如赤白檀之香呻吟之聲如同梵唄之音彼近往墮獄者前云「蓮花久托汝等今可與予」墮獄者答「貴公此非蓮華乃剪刀輪」然彼詰問云「汝不與我莫作是言」墮獄者自思「予之罪業將消彼亦如予為打母者而來此處可與彼此剪刀之輪」於是墮獄者云「貴公請來取此蓮華」將剪刀之輪投向彼首輪落彼之頭上將彼挽倒即此一剎[P.4]知友者實際知為剪刀之輪後彼云「汝速取去汝之剪刀之輪取回汝之剪刀之輪」此時彼唯有苦悶號泣然投輪之他者早已不見

爾時菩薩與大眾俱遊行遊增小地獄到著其處知友者見彼問曰「諸神之王我主因陀羅此輪恰如以杵搗潰胡麻壓制於我究竟我為何惡業而得此」於是唱次之二偈

此城具四門     鐵扉堅壁壘
捕捉入內圍     究犯何惡罪

所有門閉塞     我被捕如鳥
夜叉神如何之緣故     車輪搗潰我

爾時諸神之王向彼說明一切理由唱次之六偈

汝儲百千幣     更增二十倍
親族言愍深     貴君叛其言

汝去越海洋     海島望得幸
由四著向八     由八向十六

十六三十二[5]     觸輪為利慾
殺彼人之慾     車輪迴首上

廣大而難遂     為利慾所執
惟有貪慾者     車輪常擔負

多財不放棄     不守應行路
不思應為者     車輪常擔負

[P.5]

見己大量富[6]     考慮己所業
何益亦不生     不隨順利慾
遵從善言語     愍深諸人言
車輪向此人     未必可轉動

[P.6]聞是語時知友者自思「此天子對予所業的確盡知則將知予之苦惱程度予將問彼」於是唱第九之偈

予罪如何長     車輪住予首
幾千歲後止     夜叉應說予之問

爾時菩薩為向彼說明唱第十之偈頌

一〇

惡趣惱無極[7]     知友者汝向我問聞
輪旋汝之首     命限不得脫

如斯語畢天子赴回自己之住居然彼則落入苦悶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知友者是惡口比丘諸神之王即是我

四四〇 黑賢者本生譚

〔菩薩=賢者〕

[P.7]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迦毘羅城附近尼拘律樹園時對微笑所作之談話即彼之當時佛於黃昏於尼拘律園為比丘眾圍繞散步時佛於某處面露微笑長老阿難自思「世尊之微笑有何緣因如無緣因如來決不微笑予將訊問」於是合掌伸手問微笑之所以[1]爾時佛向彼言「阿難昔有堪哈仙人彼住此之地上場所樂禪定而入定彼依戒力震動帝釋之國土」佛言此微笑之所以時長老對其事尚未能了解佛應長老之願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在波羅奈住有八億財產而無子之婆羅門受持戒律祈願授與彼一子息時菩薩乃於彼梵妻之胎出生然因其色黑於命名式之當日名之曰黑童子彼十六歲時如摩尼寶相之美為作學問被父遣往得叉尸羅修得學藝歸來而後父為彼娶得相應之女其後彼繼承父母所有之主權

其後某日彼視察寶庫後坐於華麗之牀座持黃金之器皿而來時見昔日之親族於黃金器皿上雕刻之言語——「如是諸財寶種種之人得他人亦如是能得諸財寶」——彼思「得此財寶者尚不了解此財寶只一表現何人亦難持去實際將財寶束包亦不能運往他界為五罪所伴隨[2]實無價值但若行布施則有價值身為諸病所伴隨則為無價值然向持戒者捧獻敬禮等之所行則有價值生命為無常所克服則無價值然為無常等正觀(毘婆舍那)則有價值故應以無價值之財寶把握為價值而行布施」彼立即由座立起往王之近前乞王之許可行大布施

[P.8]經過七日見財產猶未施盡彼思「雖有財產對予竟又何益於老齡未屆之前出家得達神通與成就法升到梵天境界」於是開舍宅所有之門告曰「盡能與之物任彼等(人民)取之」彼拒斥不淨之物捨棄俗事之快樂於民眾號泣悲鳴之中出城進入雪山地方然後就仙人出家搜索可住之快樂地上到達某一場所彼云「予將住於此處」彼選一古魯聖篤樹[3]為給食所留住於樹之根源之處彼捨棄村鎮之住所為阿蘭若住者不構草葺之家為露天住者樹下住者常坐不臥者若欲橫臥則橫臥地面以齒為杵咀嚼不用火煮炊之物包有穀殼之物皆不食之一日只食一食成為一食行者彼如此忍耐地水火風[4]多修此等苦行[5]之美德菩薩實於此本生譚中頗為少欲彼不久得達神通與成就法歡喜禪定之快樂住於其處為採果蓏決不赴他場所樹實熟時食實花開放時食花葉發出時食葉葉不出時食芽如此彼以非常滿足常住於此場所彼於每日午前採其樹之熟實早已不為生起欲行前往他所採取坐於原地於伸手所屆之處採取食物於其中美味與否不加試食盡手之所達者採而食之依彼戒德之光使彼帝釋以[P.9]黃布所覆之座石發熱實則此座石於帝釋之壽命將盡或為其美德將盡或有大威德者於其場所為祈願之時或依善良而有大威神力沙門及婆羅門戒德之光方始發熱

帝釋自思「究竟何人欲將予逐出耶」彼見此森林中住有黑仙人採集樹實彼思「此仙人為一抑制諸根之可怕苦行者予使此行者以法語為獅子吼聞幸福之因予以福利使之滿足而為此行者之故使此樹不斷結樹實後再行歸來」彼依大威德速行降落於彼樹之根元而立於彼仙人之背後彼試以語仙人自己之醜惡觀其怒否而唱第一之偈

此人實甚黑     彼食黑之果
住居黑土地     彼不如我意

黑賢者聞言「何人語我」彼以天眼觀察知為帝釋並不回顧即唱第二之偈

內德婆羅門     不依黑皮膚
誰為惡之業     彼斯則為黑帝釋[6]

如斯語後彼將此等眾生之黑性[7]惡業一一分類說明且對彼等之一切加以[P.10]非難復次稱揚戒德如月之昇天為帝釋說示教法帝釋聞彼教法歡喜滿足以福利招致菩薩而說第三之偈

依汝如斯善     復為說相應
予心所懸望     婆羅門我與汝福利

菩薩聞彼自思「彼為試予謂予自己之醜惡觀予是否動怒非難予皮膚之色與食物及住所今知予不怒滿足而與予以福利彼沉思默考以為予為得『帝釋之權勢及梵天之權勢』而修梵行為此予為除彼之疑惑必須對彼說把握四福利『對他人予不起忿怒與瞋恚或渴望有關他人之幸福或向他人不生戀愛乃至願成無記』」菩薩為除帝釋之疑惑把握四福利唱第四之偈

若與我福利     帝釋眾生主
善能無怒恨     無戀慕渴望
我願行我行     為我四福利

[P.11]於是帝釋自思「黑賢者所取福利為最無咎之福利予將問此等〔四〕福利之功德及罪惡」彼問黑賢者唱第五之偈

忿怒與瞋恚     渴望又戀慕
婆羅門君見何危險     我問請告我

爾時菩薩向彼云「如是諦聽」為說次之四偈

由小漸成大     任意盲行者
執著憂苦多     不喜此忿怒

惡人先有言     其次觸及手
更行握拳棒     最後揮舞劍
瞋恚由怒生     不喜此瞋恚

暴亂狼藉與掠奪     詐欺強佔與瞞騙
再再表現貪慾性     因此不喜此貪著

[P.12]

愛之繫縛生絆紲     意所成處葛蔓生
為此苦悶心痛楚     故此不喜此戀愛

[P.13]帝釋聞對自己之問所答彼云「黑賢者汝以佛之練達答此等之問予對汝意外滿足故欲汝取另外之福利」於是為唱第十之偈

一〇

依汝為斯善     且語相應言
婆羅門與汝以福利     汝心所望者

菩薩於其處唱次之偈

一一

與我以福利     帝釋眾生主
我住森林中     常為孤獨者
苦行之障害[8]     疾病早不起

帝釋聞彼自思「黑賢者已獲福利有關五欲任何物亦不取只享基於苦行之物」彼非常滿足更應與其他之福利而唱次偈

一二

依汝為斯善     且語相應言
婆羅門與汝以福利     汝心所望者

菩薩又以享福利之言說法唱最後之偈

[P.14]一三

帝釋眾生主     與我以福利[9]
我心並我軀     帝釋一切皆為我
誰彼皆無害     帝釋我望此福利

如是菩薩於六次之機會可得福利只取基於遁世之物而彼其身為任持疾病者若依帝釋則不能任持無病又知眾生於身口意三門之淨化亦不屬於帝釋雖然如此彼為說法語享受此等之福利他方帝釋使其樹之果實不斷稔熟後合掌當頭向菩薩敬禮並云「疾病離脫[10]此住此處」語畢回歸帝釋之住所菩薩亦入不滅之禪定得達於梵天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阿難此為我前生所住之場所」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帝釋是阿那律黑賢者即是我

四四一 四布薩誓願本生譚

此本生譚於比丘梨賢者本生譚[1]中出現

[P.15]四四二 桑伽婆羅門本生譚

〔菩薩=婆羅門〕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以所有資具布施所作之談話舍衛城中有一優婆塞聞如來之法語起歡喜心向佛申告明日之招待於自己之門前作幃幄而嚴飾翌日通知設齋佛由五百比丘圍繞赴其所坐於指定之華麗座席優婆塞以佛為上道與五百比丘眾以大施物並云「明日復施」如是七日間招待行大布施於第七日布施所有資具(必要品)而當布施中製作履物甚多與佛之一雙履物價值千金與二勝聲聞者價值五百金其餘與五百比丘者價值百金如斯為所有資具之布施後彼與自己之從者共同坐於世尊之前爾時佛對此以妙音表感謝佛言「優婆塞汝之所有資具之布施實甚廣大故汝喜悅當佛未出現於世之古昔人人皆與辟支佛一雙之履物而於海上遭遇海難無依之時依履物布施之果報得以獲救然汝以佛為上道對教團為所有資具之布施對汝之履物布施又如何無所救護耶」佛應彼之請願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此波羅奈之名為摩里尼在摩里尼城梵與王治國時有一桑伽婆羅門富裕且為大財產家彼於四城門與街之中央及自己家門作六處布施堂每日喜捨六十萬金幣向乞食與旅人行大布施某日彼自思「予家之財產將盡將不得為布施於財產未盡之間用船往金地國[1]得來財寶」彼裝船滿載商品呼妻子[P.16]近前告云「予歸來前布施不可中絕」彼由從者及奴隷圍繞取傘著履正午向港口街路出發

此一剎那於香醉山窟[2]有一辟支佛內省以天眼見有為持財寶來而赴海者彼知「此大人為得財寶而出發海上難免為風險所迫」彼熟思後知時間緊迫彼思「是人見予必施捨日傘及履物依其履物布施之果報遭遇海難時將得救護予應援助於彼」於是彼通過虛空飛來至桑伽婆羅門近前降落彼於烈風暑熱之中於整片如燃煤炭燒砂之上步行來至彼之面前

彼婆羅門見辟支佛時自思「福田[3]為予而來今日於此所予須播種布施行之種子」彼心歡喜急近辟支佛前敬禮後云「尊師尊身為授予援助請少移至路側至此樹根元處」辟支佛來至樹根元處時婆羅門於樹之根元敷砂擴展上衣使辟支佛坐後以濾過高薰之水為之洗足塗以香油脫自己之履物拂去塵土塗以香油使彼著履而後云「請著此履物頭上張日傘而去」與彼日傘及履彼辟支佛為授與婆羅門援助取此等物為使婆羅門信念倍增於彼向辟支佛凝視之間辟支佛飛躍往香醉山窟而去

菩薩見此起非常歡喜之心乘船出港而行而彼到大海之第七日船出漏洞汲水不出諸人受死之恐怖威脅向自己尊崇之諸神發出大聲求救菩薩選一使[P.17]全身塗油食熟酥與粉末狀之砂糖使者亦一同食畢後同登檣桅桿頂指示方向云「此方向為我等之城市」不顧魚龜之危難二人一同潛入海中一勒沙婆[4]之距離其他多人均死於海難然菩薩與使者俱能泳水渡海然泳渡七日之間只以鹽水嗽口完全斷食

彼時護國四天王向瑪妮美伽拉女神云「若歸依三寶或守具足戒律或尊敬父母之人等身遭海難受苦汝應守護彼等」吩咐女神加以守護女神於自己之權勢範圍七日間怠於守護至第七日眺望海中見戒行具足之桑伽婆羅門女神自思「此人落海已七日若彼死去予將大受責難」女神非常戰怖於是以一黃金器皿內盛充滿種種美味天之食物以如風之速力親赴其所立於虛空彼之面前云「婆羅門汝七日間未食請食此天之食物」婆羅門見女神答曰「尊神持來之食物請持去予為斷食者

爾時彼之使者由後游來彼不見女神只聞其聲彼思「此婆羅門實為情深之人七日間不為食事有病死之恐怖正在悲泣予對彼加以慰勉」於是唱第一之偈

桑伽予聞且清淨     見習婆羅門
[P.18]多言汝非時     除我汝答誰

彼〔婆羅門〕聞使者言自思「使者不得見女神」彼云「予非畏死然有與予對話之人」於是唱第二之偈

淨顏黃金飾     彼神持金皿
向我云取食     否決依信心

爾時彼使者對婆羅門唱第三之偈

婆羅門如是有幸人     見夜叉應問
合掌立善問     爾為天或人

[P.19]菩薩〔婆羅門〕云「汝善云」於是問女神唱第四之偈

多蒙汝現愛     云我應取食
我問權威女     汝神或女人

女神於其處唱次之二偈

桑伽此處海當中     女神有權威
持悲無惡心     為汝來此處

桑伽飲食有牀座     亦有種種草
此等予奉獻     汝有何念願

菩薩聞此語後自思「此女神在海上對予云『與如是如是之物』女神果然為依予之淨業而欲與之耶抑或女神依其自身之力而與之耶予即向彼女訊問」於是為質問唱第七之偈

所有於我供犧中     汝為英姿之女王
美腰麗眉丈高體     如何果報我所為

[P.20]女神聞此自思「思此婆羅門彼思予不知彼所為之淨業而向予質問為此予今向彼說明」為語其事唱第八之偈

疲勞足痛渴     暑路一比丘
桑伽捧履與日傘     喜捨今與樂

菩薩聞彼事自思「何以予於此無依之大海予之喜捨履物之布施成為予一切之與樂因緣嗚呼予向辟支佛之布施實為一恰當之喜捨」彼心滿足唱第九之偈

船應造厚板     適風不漏水
他乘物無此     使我返回城

[P.21]女神聞彼之言心甚滿意為造七寶所成之船長八勒沙婆[A1]寬四勒沙婆深二十雅提(杖)船由青玉所成檣有三根有黃金所成之綱具與銀所成之帆及黃金所成之櫓舵女神使船中滿載七寶抱婆羅門乘其裝備之船然彼女神對使者並不留意婆羅門以自己所行之淨業與使者以利得於是彼甚歡悅爾時女神亦抱彼乘船然後女神引導其船到達摩里尼城將財寶安置於婆羅門家中後回歸自己之住所

於是佛現等覺者唱最後之偈

一〇

滿足喜悅樂     彼女現美船
桑伽與從者     導歸快樂城

因此婆羅門一生涯中充滿無限之財寶住於家中而行布施守持戒律臨終與從者俱達天都

[P.22]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竟優婆塞安住於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女神是蓮華色尼從者是阿難桑伽婆羅門即是我

四四三 小菩提童子本生譚

〔菩薩=遊行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易怒者所作之談話即彼比丘於此引導解脫之教而出家但不能制御怒氣彼易怒而不沉著他人稍有關乎自己所言之事彼即忿怒責難攻擊反抗佛聞其易怒之癖性呼彼近前問曰「爾易怒果真實耶」彼答「世尊是為事實」佛言「比丘汝應抑制忿怒如斯惡行者實為此世彼世皆無可意汝於無忿怒正覺者之教出家已何故發怒耶昔之學者從外道[1]出家尚不表現忿怒」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在迦尸國某街住有一富裕之大資產家乃大富豪而無子之婆羅門彼之梵妻祈願授得一子爾時菩薩由梵天世界下降出生於梵妻之母胎而於命名式之當日命名為菩提童子彼達成年時住得叉尸羅修習一切學藝終了歸來後父母違背彼之希望為其娶同族良家之女彼女亦由梵天世界降來美麗非常如天仙美女彼等於互相相反之希望下結婚然彼等兩人未曾有不淨之行彼等亦不為情慾而互相凝視即於夢中亦決不為交接之事彼等之戒行如此清淨

[P.23]其後父母死時菩薩於彼等葬儀終了呼其妻云「吾妻汝可取此八億財產為幸福之生活」妻反問云「然則貴君之身」「財寶於予實無必要予入雪山地方出家以其處為自己之安穩場所」「然貴君之出家生活只有男人等輩為適當耶」「不然汝婦人亦可適當」「如是予亦不願以身受取此『吐痰之團子[2]財寶於予亦無必要予亦欲出家」「如此甚善」兩人同為大布施之行後由城市出發於喜樂之地所造隱居之家而出家取殘餘之果蓏以為生活而居於其所生活十年然彼等猶未達到禪定彼等於其處為出家幸福之生活經過十年後為獲得鹽與酸味之物遊行於田舍漸次到達波羅奈城住於王之庭園中

其後某日王見園丁持葉包之施物而來王云「我欲於庭園遊戲汝將庭園清掃」於是園丁準備清掃庭園王與多數家臣一同進入此一剎那發現彼等二人坐於園之一隅為出家之幸福狀王眺望非常愛嬌美麗之遊行尼王之胸中騷起煩惱王思「先問此遊行尼與此者二人有何關係」於是接近菩薩問曰「出家者此遊行尼與汝有如何關係」菩薩答曰「大王並無何等關係然在俗之時彼曾為我妻

王聞其事自思「此女與彼無何等關係然只在俗時為彼之妻如此若予以權勢攜此女而去彼將如何予速攜此女入宮」於是近彼唱第一之偈

[P.24]

彼眼實可愛     優笑談話女
人以力攜去     婆羅門汝意將如何

爾時菩薩聞此語唱第二之偈

於我彼生起     命之限彼生
猶如烈雨塵     更應速拂去

菩薩為如此之獅子吼然王雖聞此語因盲目之愚昧不能鎮靜自己之執著心彼命某一大臣「將此遊行尼帶往王宮」彼答「謹遵王命」彼女悲嘆云「非法不正世之常情」於是被大臣帶去菩薩聞悲泣之聲一度見女即不再見大臣遂將彼女悲泣帶入王宮

波羅奈王亦不能長久滯留庭園急赴宮殿召見遊行尼對彼女以非常尊敬之待遇彼女述說世俗之名譽無益與出家之利益王無論以如何之方法亦不得彼女之意王將彼女送入一屋自思「此遊行尼如此不欲名譽而彼道士攜此美婦人前來竟不怒僅一眼回顧相見出家人等實有甚多魔術無論施何策略對予均將無[P.25]如是予將往見彼坐為何事」於是王不停留即往庭園而去

菩薩於彼處坐而縫衣王與僅有少數從者相伴靜無足音近於其前菩薩不視王而仍縫衣王思「此道士怒而不與予談話」繼而自語曰「此邪惡之道士最初予不知生怒若知其生怒予將抑制此事」王繼自思「今彼頑固發怒不與予談話」於是王唱第三之偈

先時為豪語     如有大力者
至今為沉默[3]     縫衣而獨坐

菩薩聞此語畢自思「此王以予忿怒不與彼談話予將對彼說明忿怒之力對予不能支配之事實」於是為說第四之偈

於我彼生起     命之限彼生
猶如烈雨塵     我速與拂去

王聞此語後自思「此菩薩究竟述其有關忿怒之事耶抑或有關其他學藝之事耶予應即刻向彼訊問」於是唱第五之偈

何者彼生起     彼生一生[4]
猶如烈雨塵     汝所拂者何

[P.26]菩薩聞此已云「大王忿怒與種種之危險招大破滅因此若一度於予生起予將已生之忿怒現慈悲心加以鎮定」於是菩薩說明於忿怒之危險而唱次之諸偈

起而不見自他利[5]     善見不起自他利
於我起而不可生     忿怒無智之餌食

任誰起而皆歡喜     希為惡事成為敵
於我起而不可生     忿怒無智之餌食

無論任誰復有起     障己善道已生起
於我起而不可生     忿怒無智之餌食

戰勝他人捨幸福     自己大利亦除去
忿怒暴虐破壞者     大王忿怒於予不可生

一〇

摩擦乾之薪     赤火炎炎起
火由其所生     燃盡彼之薪

一一

如斯愚昧人     愚昧不了解
怒生由喧嘩     彼亦持燃怒

一二

其人擴展怒     火逢枯草木
如月逢暗夜[6]     其人失名譽

一三

其人能鎮怒     如火無燃料
如月逢月夜     其人昇名譽

[P.27]王聞菩薩之法語甚為滿足命一大臣攜遊行尼來後云「尊師無忿怒之道士汝等二人以出家為幸福住此庭園共度時光予隨法為汝等作庇護與防禦」王向彼等乞恕敬禮而去彼等二人亦共同止住於其處其後遊行尼死菩薩於彼女死後赴雪山體得神通力與解脫然後修習梵住達梵天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竟忿怒比丘安住於不還果——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遊行尼是羅睺羅之母遊行者即是我

四四四 康哈提帕耶那道士本生譚

〔菩薩=道士〕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不平比丘所作之談話此故事於姑尸王本生譚〔第五三一〕中將再出現佛就其比丘問曰「汝為不平比丘真實耶」答[P.28]「是為真實」佛言「比丘於佛未出現此世以前之學人等從外道出家五十有餘年不樂修梵行對罪業慚愧與畏懼恐有損傷自己之不平不向任何人言語爾何故於此導人解脫之教出家安住於如我可為尊敬之佛面前而於四眾之中云說不平耶何為對自己之罪業不守慚愧與畏怖耶」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拔沙國之憍賞彌都城有名憍賞彌迦王治國時彼之當時某街有八億財產互為親友之二人婆羅門認知愛欲之弊害行大布施二人同捨愛欲於大眾悲泣之間離去於雪山地方築隱舍而出家以拾落穗及林間樹根與果蓏維繫生命止住五十年間終未能達得禪定

彼等經過五十年間後為求鹽與酸味向地方出發遊行達迦尸國彼處某街有提帕耶那道士之在俗友人名曼達宇耶者居住彼等二人赴彼之前彼見彼等時甚為滿足為造草庵施於四依[1]彼等於其處住三四年後乞假遊行出發至波羅奈居住於阿提目多迦樹茂密之墓地提帕耶那隨意居留其處再往彼之友人之前彼處為曼達宇耶道士所居

某日一盜賊於街內施行偷盜取多數財寶逃出時為家主警覺知為盜賊與警官等追逐而盜賊通過下水溝快速進入墓地於道士草葺庵門之側放棄諸多之物品而逃走

[P.29]財寶之持主等發現諸多之物品云「此惡行者夜為偷盜晝為道士之姿而遊行」於是恐嚇拷問[2]將彼逮捕帶至王所王未加訊問命令帶去以木橛刺殺彼等將彼帶至墓地以硬木之樹橛突刺但木橛不能穿通道士身體於是持來絍婆樹木橛仍不能穿通於是又用鐵橛亦不能穿通道士自思「予前生為何業耶」彼加以觀察浮出憶念前生之智慧依此觀察前生之業然彼前生之業究竟為何乃為以黑檀之木籤刺蠅彼實際乃前生為木工之子父往伐樹場所彼捕一蠅以黑檀破片作為籤狀刺殺此時到來時彼覺察出為此惡業彼知「因此惡業殆不能免」彼向王之家臣等云「若欲刺殺我時可持黑檀之木橛來」彼等依言以黑檀木橛刺通後遺留看守之人而去

守衛諸人隱慝監視近彼之來者爾時提帕耶那云「予自會友以來已久未見」彼來至曼達宇耶之前時於途中聞彼被木橛刺殺消息於是彼往其場所立於一隅問曰「愛友汝究竟何為」彼云「予無何為」又問「汝能否抑制自己之惡意」曼達宇耶答「愛友予對捕予者及王均不持惡意」「如是言之如斯具德者之影依予觀之為可悅意」於是提帕耶那近木橛而坐時曼達宇耶身體所流之血滴落於彼之身體上滴落於黃金色身體上乾後成為黑色自此以來彼命名為黑提帕耶那彼終夜坐於其處

[P.30]翌日守衛者往王城向王報告發生之事王思「予為不注意之事耶」急往其處向提帕耶那問曰「出家者汝何故坐於木橛之側」提帕耶那云「大王予為護此道士而坐然王是否知悉此人之行狀及其所為之事」王告以就其所行未加訊問提帕耶那對王云「大王為王為必須深思注意以處事享樂愛慾之愚癡在家者非善云云」彼為王說示教法

王認知曼達宇耶無罪之事命為之拔橛但雖然拔橛而不能拔出曼達宇耶云「大王予曾因行業之罪蒙如此之不名譽由予之體不能拔橛若思與予壽命可持鋸來將此橛由近皮膚處鋸下」王如其言但體內之橛則殘留不出當時恰為彼以細籤突刺[3]蠅之肛門籤殘留蠅之體內為此蠅未死亡待其壽命盡時而死今彼身亦如是不死

王向道士等敬禮乞恕使兩人共住於庭園而交談自此以來曼達宇耶以木釘曼達宇耶為名彼即住於王之近所然提帕耶那於曼達宇耶之傷癒後回返自己在俗之友曼達宇耶之前彼進入草庵時向彼友曼達宇耶報告彼所見者彼聞之心歡持有多量之香鬘油糖赴彼之草庵與提帕耶那寒[A2]暄畢洗足然後塗以香油而飲水後坐而聞木釘曼達宇耶所發生事

爾時彼之子祭施童子於〔僧庵〕廊下之端為球之遊戲其處有一蟻巢為蛇所居童子於地面投球滾入蟻巢之穴落於蛇之頭上童子不知以手入穴蛇怒嚙彼[P.31]之手彼因毒之力身體僵直倒於其處彼之父母判為蛇咬急抱童子來道士前放置於足下云「尊師出家者知藥與護符[4]請使予等之子恢復健康」道士答曰「予不知藥無法治療」彼等云「尊師貴君為出家人請捨慈悲誦念真言[5]」道士云「善哉予為誦真言」於是手托載祭施童子之頭唱第一之偈

七日予心淨     求德修梵行
更又予得生     五十有餘年
遊行得快樂     有幸持真實
速速拂毒去     祭施得再生

彼唱真言立即由祭施胸部毒液流出沈於地面童子開眼視其父母云「母親」然後轉向而臥爾時黑提帕耶那向其父云「予已盡力之限度汝亦應示自己之力」父云「予亦唱真言」於是以手托載其子之胸唱第二之偈

[P.32]

予見遊行者     求宿到來時
予嘗不喜捨     沙門婆羅門
布施不快樂     幸後持真實
速速拂毒去     祭施得再生

父為唱如斯真言祭施由腰部毒液流出沉於地面童子起立後復坐然不能復立爾時彼之父向其母曰「予已盡自己之力汝今唱真言使我等之子起立行走」彼女答曰「予亦有真言(真實)然在汝身之前則不能唱」彼夫云「汝如實使予子恢復健康」彼女云「善哉」同意為唱真言(真實)唱第三之偈

吾子強力之毒蛇     此出蟻巢穴
此物咬我子     我心實不快
與父無差異     幸持此真實
速速拂毒去     祭施得再生

[P.33]彼女唱真言所有之毒立即流出沉於地面祭施離脫蛇毒起牀開始遊玩此子起立之時曼達宇耶問提帕耶那之意向唱第四之偈

出家清淨自制者     除汝無有不快姿
提帕耶那何為汝嫌厭苦行     不樂於修習梵行

提帕耶那向彼說明理由唱第五之偈

信而出家又復歸     彼如聾啞與畜類
對此言辭生嫌惡     予修梵行不快樂
聖人讚賞住居善     然予亦成善行者

[P.34]如斯彼告自己意向後再問曼達宇耶唱第六之偈

遊行沙門婆羅門     汝以飲食為供養
汝此家如如意堂[6]     汝以飲食為具備
如何汝言多嫌惡     為此布施不快樂

於是曼達宇耶說明自己之意向唱第七之偈

我父祖父皆正信     為施主又有慈悲
予守家庭之義務     若使我家中道衰
對此言辭生嫌惡     予為布施不快樂

然彼如斯云後曼達宇耶問自己之妻唱第八之偈

[P.35]

智能未熟少女時     美女我由親族攜汝來
對予無愛不示告     近侍多年無戀慕
吾妻予不知汝為何事     如此共存與予俱

彼女為答彼唱第九之偈

常久以來實難言     此家不得見二夫
妾須守家庭義務     勿使予家成屑碎[7]
於此言辭生嫌惡     與君生活不快樂

[P.36]然如斯云後彼女自思「予於夫前語未曾說述之秘密終了彼對予將發怒予於予等家庭之友道士面前乞彼寬恕」彼女為得寬恕唱第十之偈頌

一〇

曼達宇耶妾述不可語     為子請恕予
無勝愛子者     吾子祭施生

曼達宇耶向彼女云「吾妻汝起立予恕汝然此後勿起慳邪之心予非不愛汝」菩薩亦向曼達宇耶云「吾友汝集難得之財寶更又不信善業與果報行不當之布施此後應信行布施」彼云「予遵君命」彼同意後向菩薩云「尊師君身受我供物之際行不當而又不快樂梵行自此以後應業如有大果持鎮靜清淨之心依禪定充滿歡喜以修梵行」於是彼等向菩薩敬禮而去自此以來妻愛其夫而清淨心之曼達宇耶信因果而行布施菩薩拭去不快依禪定現神通力得赴梵天境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竟不平者達預流果——於是[P.37]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曼達宇耶是阿難妻是毘舍佉子是羅睺羅木釘曼達宇耶是舍利弗黑提帕耶那即是我

四四五 尼拘律童子本生譚

〔菩薩=童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對提婆達多所作之談話即某日之事比丘等對彼云「法友提婆達多佛為汝之庇護者汝於佛之蔭得以出家受具足戒了解三藏之佛語得達禪定汝之名聞利養尚又辜負十力〔佛〕」彼棄一草葉答曰「予所為之德並未多依沙門瞿曇而受」彼等於法堂就此事開始談論佛適出於其所問曰「汝等比丘今為何語集於此處」彼等答曰「如是云云」佛言「汝等比丘提婆達多忘恩對友邪惡非自今始前生亦即如是」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王舍城摩揭陀大王治國當時王舍城之一豪商為自己之子娶來田舍豪商之女為妻彼女無子於是其後對彼女不與尊敬「我等之子家中住一石女[1]家門如何繁榮」豪商故使彼得聞向諸人閒話彼女聞後自思「予將偽裝妊娠之狀瞞過此等諸人」於是向忠實自己之乳母問妊娠[2]之心得「予之愛母妊娠究應如何為之」彼女聞乳母教示隱瞞月經之時顯示嗜好酸物更於手足腫漲時期將手足之手打腫以布帶[3]使每日腹部增大乳頭變黑凡此種種彼女於造作之時除乳母外不於任何人前為之其夫亦向彼女與胎兒之注意

[P.38]如此情況經過九個月彼女思住父家生產向翁姑乞假乘車伴多數從者由王舍城出發走向歸家之途然在彼等之前方時有商隊行路商隊過一夜後晨起出發時彼女於朝飯之頃到達商隊離去之場所

某日之事其商隊中有可憐一人獨行之女人於夜間在某尼拘律之根元處生子當日晨起出發時彼女自思「予如不與商隊一同則不能成行如有壽命可復得子」於是將胎盤及胎內不淨物掩埋捨兒於其處而去幼兒為樹神守護彼為誰人彼非凡人實為菩薩當時如此再生

彼女洽於次日朝飯之頃到達其處彼女自思「予須排泄方便」於是與乳母赴尼拘律樹之根元彼女(豪商之妻)於彼處發現一金色之幼兒彼女喜曰「愛母予等終於達成任務」彼女解開纏附之布於膝部塗以胎血及胎內不淨之物告諸人以自己生產之事如是不久從者為彼女四周張開天幕充滿喜氣向王舍城送出信息而彼女之翁姑以為「兒媳生子如何再赴母家今應速返」於是遣使告知彼女折返歸路入王舍城其家人等往迎彼女為幼兒命名因當於尼拘律樹根元所生命名為尼拘律童子

洽於其日豪商之妹亦於歸母家途中在某樹之枝下生子於是其子命名為樹枝童子是日復有住於豪商之側有一裁縫之妻於布帶之內產子其子命名為普提迦(貧乏人)[4]豪商以彼等二人之幼兒與尼拘律童子之誕生日相同亦接領與尼拘律童子一同養育

[P.39]三人一同成長達成年後彼等往得叉尸羅勤勉學藝豪商之子等二人向師尊支付束修二千金幣而尼拘律童子使普提迦童子於自己之側學習學藝完全終了彼等向師尊乞假云「我等將學習田舍之習慣」於是一同出發經過時日之內到著波羅奈宿泊於某一軒之寺中

爾時波羅奈之王亡七日諸人云「明日我等將準備祭車」於是告示之大鼓徧打於市內彼等三人橫臥於樹之根元而眠普提迦童子於天明即起接近尼拘律童子而坐而棲於大樹上之雄鳥中居於上方之雄鳥落糞於下方雄鳥之體上下之雄鳥向上之雄鳥云「誰落此糞」「親愛之友予不知而落糞請恕我」「汝以我身體為汝之便所我之品位汝尚不知」爾時上之雄鳥向彼云「予實不知觸汝之怒汝究有何品位」彼曰「殺予而食肉者晨起可獲得千金若然何故予不得誇耀耶」爾時他鳥向彼云「汝有是位之事即行誇耀然若殺予食脂肉者晨起成為王者食中肉者為將軍食附骨肉者為出納官

普提迦童子聞其語後自思「於我等〔獲得〕千金又有何益取王國者方可滿足」於是彼徐徐登樹捕獲上方睡眠之雄鳥殺之以炭火燒之脂肉與尼拘律童子中肉以樹枝童子附骨之肉則自己食之食事終了時彼云「親愛吾友尼拘律童子汝身今日將為王者親愛吾友樹枝童子汝身將為將軍然予將為出納官」問曰[P.40]「爾何故知之」於是告以先前聽聞之語彼等於朝飯時進入波羅奈於某婆羅門家食熟酥混砂糖之米粥然後出市外進入公園尼拘律童子橫臥於石板[5]之上其他二人則橫臥於其外側

此時人人乘載王者五象徵[6]於祭車之內出發有關此一詳細譚見摩訶伽那迦本生譚〔第五三九〕之說明祭車往公園轉方向後停留作登山之準備司祭官自思「公園必有有德者居住」彼進入公園發現童子將衣服自足退下見其足底認有王者之相車輪之印於是云「童子適宜為全閻浮提之王今將波羅奈國與彼治理亦無妨礙」於是擊打銅鑼及其他鳴物

尼拘律童子醒來將布片由頭面扯下彼觀見大眾後復轉向而寢經少時之後於石板上結跏趺坐爾時司祭官跪向彼曰「天王國臨於御身」而彼答「善哉」爾時司祭官使彼於其處財寶積聚之上立彼而灌頂

彼即王位後與樹枝童子以將軍之位置得大尊敬而入街普提迦[7]童子常時與彼等一同出行自此以來菩薩(尼拘律童子)於波羅奈如法治理王國某日彼思念父母向樹枝童子云「親愛之吾友予無父母不能生活汝與多數從者前往陪伴父母來我等之前」樹枝童子加以拒絕云「此非予之工作」於是彼命普提迦童子前往童子云「謹遵王命」往彼父母之所向尼拘律父母曰「貴身之子繼承王位請即前往」然彼兩親云「予等為富豪已為充分不思前往彼所」加以拒絕樹枝童子之父母亦云彼等不欲前往彼向自己之父母亦云然彼等曰「予等為裁縫工作之生活此亦充分」亦與拒絕

彼不得兩親之同意歸來波羅奈彼思「予於將軍之家癒休旅途之疲勞後[P.41]往會尼拘律童子」於是彼行至將軍住居之門前向守衛者云「將軍之友普提迦童子求見請轉告將軍」門班依言通知

然樹枝童子自思「彼不與我王國而與彼友尼拘律童子」彼起恨意而今聞普提迦童子前來心中大怒云「彼之友為誰彼乃亂心奴隷之子為予摑之」於是門班撲打[8]彼之手足膝臂捉捕頸而將彼擲出

於是彼思「樹枝童子因予而得將軍之地位彼不感謝而反戈相向將予痛打擲出然尼拘律童子為賢明者為一感謝甚深之善人予往其人之前」彼往王之門前使門班通知「貴君之友普提迦童子求見」王呼延見見彼之來出座相迎表示歡迎然後使之整理鬚髮著種種裝飾物品款待種種優美美味食物然後與彼共坐快談而問及父母之近況聞悉不來此方

樹枝童子更又自思「此普提迦必在王之面前誹謗於予然予往其處使彼不能有何所言」於是前往王所普提迦童子於彼之前向王云「大王予因旅途勞頓予思『往樹枝童子之家休息後再來此處』因此予往其處然樹枝童子云『予不識彼』並痛擊於我引頸擲出此事王能置信耶」於是唱次之三偈

此事實是予不知     誰為此事誰之子
樹枝童子如是云     尼拘律大王如何作思惟

彼更摑我喉     諸人擲出我
顏面加一擊     謂從樹枝言

忘恩愚昧反戈者     此為汝友劣樹枝
彼為如斯下劣業     君王此為彼之惡人行

[P.42]尼拘律童子聞此唱次之四偈

此事實是予不知     何人對予亦未言
樹枝所為之惡業     汝今語我我始知

樹枝我兩友     汝為助糊口
人中大威者     主權與我等
依汝得威德     是無可疑惑

種子在火內     燃燒不能生
邪惡人行為     破滅不發芽

人若感謝恩     行為有高德
美田蒔種子     行為不破滅

尼拘律童子如是總唱此等時樹枝童子猶立於其處王向彼曰「樹枝童子爾不識此普提迦耶」彼默然無語王向彼課以王罰[9]唱第八之偈頌

心懷邪惡想     可哀詐欺漢
以劍殺樹枝     我不欲彼命

普提迦童子聞此後自思「予不欲此愚痴者為予捨命」於是唱第九之偈

[P.43]

大王且赦彼     命亡難返回
天尚恕惡人     我不欲殺生

王聞彼之言赦免樹枝童子而欲以將軍之職與普提迦童子然彼不希望於是與彼適於計劃協定之出納官之職以前無此特殊職務之官職此為此後之新設其後普提迦出納官受子女之祝福而對子女教誡唱最後之偈

一〇

近侍尼拘律     不與樹枝共
殉死[10]尼拘律     勿生樹枝側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云「汝等比丘提婆達多前生即如此之忘恩」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樹枝童子是提婆達多普提迦是阿難尼拘律童子即是我

四四六 球莖本生譚

〔菩薩=智賢童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扶養父親之一優婆塞所作之談話彼對貧乏之家庭與以再生彼母亡故後彼晨間早起用楊枝刷牙淨面洗手後即耕作傭工得金儲蓄準備粥飯扶養父親父向彼云「愛子爾單獨為內外工作[P.44]汝娶一良家之女如是彼女為汝作家庭工作」其子答曰「吾父女入家庭於父於予決不快樂父勿為是想予盡一生扶養尊身尊身死後再作考慮

彼父不顧子之不喜歡終於攜來一女為子之妻彼女善於言辭行為下賤其夫以其對父能言善語心中歡喜而彼所得歡喜之物皆與彼女然彼女即交與翁其後彼女自思「予夫所得總不與父僅只與予彼確已對父失愛予以方便違逆我夫將老人由家趕出」自此以來彼女以過熱或過冷之水過於鹹辣或全無鹽氣之食物乃至非常濃或非常稀薄之粥與翁如是漸次為敢行虐待之原因而當彼怒時彼女亦使用粗暴之言辭互相喧鬧「何人能與此老人交談」彼女到處吐痰使夫惱怒而云「汝觀父之所行『彼亦不可此亦不可』」彼女所云使彼發怒彼女又謂「此家汝父所居否則則予所居」爾時彼對彼女云「予妻汝尚年少何處汝皆能生活然予父年老若汝不支持予父汝可由此家出往他處」彼女驚懼云「今後決不如此」於是向翁之足前平伏謝罪而如日常行法看顧於翁

先日以來彼惱於彼女之所行彼優婆塞未來佛前聽聞說法直至彼女恢復本來性情彼來至佛所爾時佛問曰「優婆塞汝何故七八日間未來聽聞說法耶」彼說明其理由佛言「汝不從女之言逐出汝父然前生汝受其言伴父至墓場欲埋之而死時予年七歲頃向汝語父母之美德制止汝殺親之所行[1]當時汝聞我之法語終生看顧汝父得赴天界依我與汝此一教誡汝於後生亦不捨離依此理由汝不受[2]彼女之言逐父他去」佛依彼之乞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都梵與王治國時迦尸國某村之一家庭有一名瓦西塔伽[P.45]之青年獨子彼看顧其父母其後母親亡故扶養父親此譚完全如現在之事實〔序分之語〕然其相異之處則如下所述彼女云「請觀汝父之所行『此亦不可彼亦不可』」彼聞之而怒復云「汝父性情粗暴常事喧嘩老衰為魔所惱不久將死予與此等之人不能住於一家然此人自身二三日中死逝汝伴彼前往墓場於其所掘穴埋彼然後以鋤打碎其頭絕命上覆以土再歸

彼女再三云時彼云「殺人乃重大之事予如何能殺其人」「予向汝說明方法」「如是請講」彼女云「汝於天明之時往汝父之寢處大聲呼喚使眾聞之『父親汝於某村索債之債務者予往而不歸還若汝亡故彼不歸還〔債務〕矣因此汝與予明日乘車晨起出發』汝如此宣告於其時刻起床準備車輛使其乘向其處伴往墓場埋於穴中之後大聲呼喚強盜奪財於殺彼終了塞穴之後洗頭歸來」瓦西塔伽云「誠為善法」彼同意彼女之言準備車輛出發

然彼有一七歲賢而聰明之子此子聞母之言語自思「予母邪見殺家之祖父為殺親之事予不贊成」彼靜往祖父之側就寢瓦西塔伽為妻所告時準備車輛「父[P.46]請乘車予等前往清算債務」彼使父乘車然童子最先坐於車內瓦西塔伽不能制止於是一同往墓場而行彼父與彼子乘車於其處等待彼則獨自下車持鋤與籠至某一秘密處所開始掘四角之穴童子下車前往其側如作不知之狀唱第一之偈

無有球根與球莖     比拉莉與卡蘭巴[3]
獨自塚間森林中     予父不知汝掘何等穴

彼父於其時唱第二之偈

爾之祖父身太弱     為諸病苦所煩惱
予今將彼埋入穴     彼之生存予不喜

童子聞此唱次半偈

三(A)

父懷思惟為邪惡     汝為非業得慘果

然後如斯語後由父手取鋤於近處開掘一他穴

[P.47]爾時父往彼處問曰「愛兒何故汝欲掘穴」彼向父說明唱第三之偈

三(B)

年老斯行為     尊身應受者
予行家義務     掘穴為埋汝

於是其父唱第四之偈

相逼以惡口     童子汝語予之側
爾為予實子     奈何無慈悲

智賢童子對斯語作答辯一偈與感興二偈唱次之三偈

父親予非無慈悲     勿寧慈悲深
尊身犯非業[4]     予實為防彼

父親父母為何者     無罪非法殺
身壞命終時     無疑墮地獄

父親父母為何者     扶助以飲食
[P.48]身壞命終時     無疑生天界

父聞其子之法語已唱第八偈

愛兒汝非無慈悲     對我慈悲深
予受汝母言     為此悲慘事

童子聞此云「父親女人者犯罪不受非難則再三為惡然為使不復為如此之事則必須屈服吾母」於是唱第九偈

尊身之妻為下賤     然彼為我親生母
將彼由我家逐出     為父招來他苦故

瓦西塔伽聞其賢子之語心甚滿足彼云「愛兒予等回返」於是祖子三人乘車而去然此破廉恥之彼女自思「此不吉[5]者離我家去」彼女心中歡躍以有濕氣之牛糞掃除其家後煮米粥而往眺望彼等歸來之路時見彼等前來而離去之不吉者又復攜歸彼女怒鳴曰「嗚呼汝不運之人奈何又將此不吉者攜歸」瓦西塔伽一言不發由車上解軛向彼女云「汝破廉恥之輩汝竟何言」使彼女[P.49]吃強大打擊將彼女之足捕捉擲出並云「今後不得再入此家」然後使父與子入浴後自己亦入浴三人食其米粥然此惡性之彼女數日間於他家逗留

爾時子向父云「予母尚未充分會得明白尊身為使予母生起煩惱聲言『如是如是之村有叔父之女彼女將前來扶養予父與子及予予將攜彼女前來』並持華環香水備車出發而於某地方徘徊至黃昏再行歸來」彼依其子之言而行

近所之女等語彼女曰「貴女之夫為攜其他之妻前來往如是如是之村出發」彼女聞此恐懼戰慄而言曰「予今零落無復再歸之機會」而思「惟有乞願於己子」於是急往其子之處平伏彼足之前言曰「除汝之外予無避難之所今後予對汝父與祖父看顧如莊嚴之廟堂因此希能再入此家」子云「善哉若母二度勿為此事予可達成此一約束母須正心著意」彼於其父歸來時唱第十之偈

一〇

尊身之妻為下賤     然為我之親生母
今被調御如馴象     惡性之女可歸來

如此彼向彼父語後出往伴母歸來彼女向夫與翁謝罪而自此以後心被調御具足正法看顧夫翁及子兩人均從子之教誡為布施等之淨業得赴天界

[P.50]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竟扶養父者達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父子及妻是如今之三者智賢童子即是我

四四七 大護法本生譚

〔菩薩=護法童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向迦毘羅城作最初出發之旅行在其父之尼拘律樹園時對王之不信心所作之談話實則於當時淨飯大王於自己之住所向二千比丘眾圍繞之世尊奉粥飯而於食事途中交相歡談王語曰「世尊尊身於修業中諸神來住虛空而向予告曰『汝子悉達多太子為苦行中不取食事而死去』」其時佛反問曰「大王卿信之耶」王答曰「世尊予不與置信神住虛空雖如是告『菩提樹下我子不達成佛不入般涅槃』予如是反駁」佛言「大王卿於前生為大護法時有名之師尊雖然示語『爾子已死此為其骨』然卿自思『我等之家庭無幼時死者之事』不與置信然卿今又何以能信乎」彼應王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在迦尸國有名護法之村其村因為護法家之住所故得此名其處有為遵守十善業道護法而知名之一婆羅門住居在其家上下由奴隷乃至小使均行布施守戒修布薩行當時菩薩再生於彼之家庭名護法童子其後彼達成年其父與彼一千兩(金幣)為修得學藝往得叉尸羅彼往其所於有名師尊前修得學藝成為五百青年婆羅門中之高足弟子

[P.51]當時師尊之長男死去師尊受青年婆羅門等圍繞與親族一同泣往墓場舉行葬式師尊親族人等及彼之弟子等於其處一同悲泣惟獨護法不悲不泣其後彼等五百之婆羅門由墓地返來坐於師尊近前「嗚呼如斯有德之青年婆羅門猶於少時即死別父母」彼等相互為語時護法答曰「親愛諸友汝等云『年少之時』何以彼尚年少而死年少之時而死為不合理之事」時彼等向彼云「親愛之吾友汝對此等有情之死何以無知」彼云「予實知之然青年之時不死年老之時方死」「諸行無常非變易者耶」「無常乃為理然諸有情青年之時不死年老之後方死」彼等問曰「親愛之友護法爾之家如何誰亦不死耶而汝謂青年之時不死年老之後方死此究為汝家之習慣耶」彼答「唯然此為我家之習慣

青年婆羅門等以此語告知師尊於是彼呼護法近前問曰「可愛之護法聞汝家青少時不死是真實耶」答曰「是為真實師尊」師聞其言自思「此漢所云非常不可思議予往其父之前訊問若真屬實則予將實踐其法德

彼對其子應為之義務處理完畢後經過七八日呼護法近前云「親愛之弟子[P.52]予將旅行汝可待予歸來間教授此等青年婆羅門學藝」彼言畢執一隻小羊之骨洒以清淨香水納入袋中帶領一暫用之小童由得叉尸羅出發漸次抵達彼村彼於此處問「大護法家為何處耶」向彼方而行立於其處之門前

婆羅門之諸使役中第一班見師尊者由師手取過日傘脫靴由小童之手接受其袋小童向彼等曰「請轉告護法童子之父『卿之子護法童子之師前來拜望立於門前』」門班云「謹遵臺命」於是向童子之父報告彼父急往門前「敬請入內」引師至家中坐於坐席之上然後為之淨足一總應為之事

師尊食後於對坐歡談之時師云「婆羅門尊者卿之子護法童子聰明智慧成就三吠陀及十八學藝然於某不幸事件喪命諸行無常無可悲者」婆羅門拍手大笑師云「卿何故笑」彼答「予子不死此或為他之某人死去」師云「婆羅門尊者汝子已死可見骨為信」於是將骨取出云「此卿子之骨」婆羅門云「此為小羊或犬之骨而予子不死予家七代之間無青年之時夭死之事尊師乃為虛言」於此大眾皆拍手大笑

師尊見此不可思議之事心甚歡喜師問「婆羅門尊者卿之家風青年之人不死不得毫無理由依如何理由青年之人不死耶」師唱第一之偈

如何梵行汝遵誓     如何善行此果報
婆羅門尊者請君為我語其義     汝之青年何不死

[P.53]婆羅門聞此後說明此家依如何之德青年之人得以不死唱如下諸偈

不吐虛妄行正法     避免邪惡之行為
厭離[1]一切不淨法     我等[2]青年得不死

善惡之法雖得聞     不善之法皆不染
不捨善友離惡友     我等青年得不死

布施為先心滿足     得行布施心喜悅
勵行布施心不悔     我等青年得不死

沙門婆羅門旅人     行者乞食與貧民
予等供養以飲食     我等青年得不死

我等決不輕視妻     妻對我等不輕視
何處俱皆修梵行     我等青年得不死

此等美德婦人生     子等聰明智慧深
通曉吠陀[3]且多聞     我等青年得不死

父母兄弟並姊妹     乃至妻子總我等
皆為來世修正法     我等青年得不死

隨順使女並僕役     家臣從者悉隨順
[P.54]皆為來世修正法     我等青年得不死

最後彼以次之二偈語正法實修者之美德

一〇

護持正法實修者[4]     善行正法齎幸福
善行正法成功德     實修正法離惡趣

一一

護持正法實修者     洽如雨季大天蓋
護法童子護正法     童子幸福骨為他

[P.55]先生聞此云「予此次之旅行為一競技之旅行有效果而非無效果」而彼充滿喜悅向護法童子之父謝罪云「予為試卿持此小羊之骨而來卿之子無病息災[5]請與我卿之護法」於是書記於葉[6]之上逗留其處數日之後返往得叉尸羅而彼為修得所有護法之學藝付送多數之從者以為回報

結分

佛向淨飯大王說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竟王達不還果——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父母是大王之家族師尊是舍利弗從者是佛陀之隨身者護法童子即是我

四四八 雄雞本生譚

〔菩薩=雄雞〕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對企圖殺生所作之談話比丘等於法堂云「諸位法友提婆達多以使用射手等為殺十力〔佛〕之方便」就有關提婆達多不德[P.56]開始談論適佛出於其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集於此處為如何之語」答云「為如斯如是之語」佛言「汝等比丘此者企圖殺我非自今始前生即亦如是」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憍賞彌國名憍賞彌迦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竹林精舍某牝雞之母胎而其後有幾百隻雞為從者棲於森林之中其近處住有一鷹彼為方便日日執一雞而食以為生彼除菩薩外食盡所有殘餘之雞只餘菩薩一隻然彼菩薩不放逸於適當時刻求餌進住於竹藪之中使鷹不能捉彼鷹思「予以方便說服彼而捕捉之」於是停留於近彼之枝上云「我可愛之雞王汝何故對予懷有恐怖耶予欲與汝親密此處彼處充滿食餌雙方俱於其處覓餌相互友善生活」爾時菩薩對彼云「君對予而言不能與汝親密汝去」「君以予曾為惡事之行動使汝不能信用今後予將不為如此之事」「對予而言予無交如此友之必要汝去」如此三度拒絕「與具有如此性質者不能親密」彼菩薩之音聲響徹於密林於諸神贊同時為法語唱此等之偈

妄語之人我不信     惡行之人我不信
利己之人我不信     偽善之人我不信

彼常有諸人     喉之渴如牛
予思交[1]友誼     空言事不行

伸手空合掌     隱慝言辭影
不懷感謝念     不實人勿來

[P.57]

浮薄我不信     為女或為男
結約又破約[2]     斯人不得信

下行不淨業     殺害總不定
秘行銳如劍     斯人不得信

偽裝友之姿     無情以甘言
弄種種方便     斯人不得信

食物與財寶     發現有場所[3]
愚人叛其友     殺之往其處

[P.58]次現等覺者四偈乃由法王所唱

多數持友態     敵隱為近侍
善拾此惡人     如雄雞於鷹

突發之物事     不立起回憶
屈從敵之力     終必至後悔

一〇

突發之物事     立即注其意
免敵之迫壓     如雄雞於鷹

一一

彼之陷阱置森林     常為破壞行非法
此等敵人速遠離     竹藪雄雞之於鷹

然彼唱此偈終了後呼喚鷹曰「爾若居此場所予知汝所為之事」對鷹加以威嚇鷹由此處飛向他處而去

[P.59]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提婆達多前生如是企圖殺我」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鷹是提婆達多雄雞即是我

四四九 輝煌耳環本生譚

〔菩薩=天神之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喪子長者所作之談話某時於舍衛城一事佛長者喪失其愛子因過於悲傷忘卻入浴與食事不顧自己之工作事佛亦呈怠惰唯只悲泣云「予可愛之子捨予而死先予而行

晨起佛眺望世界時觀知彼男可入預流之初地翌日佛由比丘等圍繞往舍衛城乞食食事終了使比丘等還佛由長老阿難相從移步至彼男之家諸人告長者佛來之事家中人等設座請佛呼長者來近佛長者會見佛畢著座於一面佛以溫暖同情之言辭與語佛問曰「優婆塞汝失一子而悲痛耶」彼應佛之問答云「唯然」佛續言曰「優婆塞古之賢者失子沉於悲傷聞賢人之語『去者不能再得』知此真理遂無少悲」佛應長者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一有力之婆羅門子年僅十五六歲為痰病纏綿而死生天上界其父婆羅門因失子往墓地繞於一堆灰之周圍悲痛完全停止工作終日只沉於愁思其天神之子見此情狀自思「思惟如何之方法取去[P.60]其愁苦」於是前往墓地值父前來悲痛之時其子現身著華麗之飾物出現於一方雙手抱頭大聲哭泣婆羅門聞聲見為其子對子心感愛情行近其子而問曰「愛子汝於此墓地之中何所悲耶」於是唱最初之偈

凝裝輝煌之耳環     花環飾身薰黃檀
寂寞墓間舉腕泣     吾子究有如何悲

青年答以第二之偈

我御黃金車     車體甚輝煌
如何無兩輪     知死故傷悲

婆羅門同情其子唱第三之偈

黃金與白金     金屬或寶珠
調御汝所望     我與汝雙輪

對聞此青年述所述偈

四(A)

此青年和之

[P.61]現等正覺者之佛為述初句

(B)彼處日月輝

我有黃金車
青年無兩輪(日月)

其餘之句為青年所述婆羅門立即續云

愚哉汝青年     所望不可得
爾死予無奈     日月不可獲

青年更說

日月之行程     見其來往姿
死者不可見     悲戀何太愚

婆羅門聞此青年語悟曰

青年汝語實真實     我悲實太愚
幼童泣獲月     如我戀死者

如是婆羅門聞青年之語由悲中解脫感謝青年唱次之諸偈

如火注入油     熱中予為熱
如以水注火     汝我皆拔苦

[P.62]

我心食入箭     汝為我拔去
我心沉悲苦     子為我拂除

一〇

我箭已拔除     我無悲無憂
青年我今聞汝語     我無悲無憂

於是青年曰「婆羅門予即是汝悲念之子予已生天界今後決勿再事嘆息只應行布施守戒律勿怠於布薩」如是述說自己之地位還天國而去於是婆羅門亦守其語為行布施等德行死後亦生於天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竟長者得預流果——佛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說法之子天神即是我

四五〇 布施比丘本生譚

〔菩薩=帝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行布施之比丘所作之談話某時比丘聞佛之教與其教共鳴出家以來多行布施以行布施為樂由食器所受之食物如不分配與他人則自己不食所受飲物如不分配與他人則自己不入於口彼如是喜行布施爾時諸人集於法堂語其德性佛來其處問比丘等共為何語比丘等語布施比丘之事佛呼彼比丘「汝行布施樂為布施之語為真實耶」比丘告以實不相違佛於此曰「汝等比丘此比丘前生為不信心者因無信仰心故甚至著於草端之油滴亦不知布施我制彼比丘自省教以布施之果使深染布施之心雖他生受生亦不拔去」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菩薩為於富裕家之青年管理家財[P.63]父歿繼承財產某日之事彼見自己之財產自思「此處有財產然未考慮利用之法因此予將投出財產自己為布施之事」於是建施物堂終生行大布施「縱然命盡亦行此布施代代不斷」以此教訓其子彼於忉利天再生為帝釋

子亦如父行布施而對其子遺相同之教訓命終再生成為月天子其次其子成為日天子其次之子成為天之御者其子再生為乾闥婆之子五頂然第六代之主人為不信心者頑固而無情愛吝嗇而不布施燒毀布施會堂逐打乞食者而追散之著於草尖一滴之油亦不與

天主帝釋觀察前此之行為「彼等果然繼承布施之遺業與否」觀察所見——自己之子行布施再生成為月天子其子成為日天子又其子成為天之御者又其子再生為五頂至第六代則此遺業中斷於是帝釋自思「制此惡法必須使知布施之果」如是彼集合月天子日天子天之御者及五頂謂曰「我等之家系第六代主人燒毀布施會堂追散乞食者何物亦不布施因此我等對彼思與教化」於是一同前往波羅奈城

此時富裕主人之統治事務終了移足出至第七門倉庫眺望街中帝釋向四人云「君等可隨我之後」言畢接近富裕主人之前而立曰「若長者能與我以食物」「婆羅[P.64]今此處未有食事請往他處」「大長者婆羅門乞食之時無拒絕者」「婆羅門予家既未調理食事亦未有食事之材料請往他處」「大長者我為汝唱詩一首汝請聞之」「我等無聞汝詩之必要汝請他往勿立於此處

帝釋若不聞其語之狀唱次之二偈

賢者雖不備     調食為乞者
汝為有備者     立於不與處

吝物自恣者     布施不能與
望福行布施     此為賢者業

主人聞此云「如是請入家中少坐予行少量供養」帝釋唱此等偈頌入內而坐

其次月天子進出乞食「予無與汝之食物汝請他往」彼聞主人之言云「大長者汝屋內有一婆羅門若有婆羅門之供養予亦可入內」主人云「除婆羅門之供養外決無其他汝請他往」彼若未聞「大長者先請聞偈」於是唱次之二偈

不行布施人     堂事起吝怖
因不布施故     於是有吝怖
吝惜財物者     恐飢且怖渴
此世彼世怖     愚人徒受苦

善與制諸慾     若然無吝怖
來世多福德     必待其人受

[P.65]長者聞此語云「如是請入內少為供養」月天子入內坐於帝釋近傍

由此稍後日天子來求食事唱次之二偈

難施為布施     難為布施者
傚法不善者     難從善人法

善人與惡人     歸趣故有別
不善趣地獄     善者行天界

長者只聞其言而不向彼觀望云「如是請入坐婆羅門之側少受供養

繼之則為天之御者前來乞食彼云「無有食事」御者唱第七之偈

貧者有布施     富者不欲與
貧者與奉施     可當其千倍

[P.66]長者云「如是請入就坐

其次不久五頂前來乞食長者云「此處無有請至他處」「前此予往任何處均有婆羅門受供養之例因此予思此家亦有婆羅門之供養」於是說法唱第八之偈

生活雖貧行正道     零細養育與子孫
若人千百為供犧     比此少分無價值

長者聞五頂之語自思「予將聞此為何無價值」於是唱第九之偈

何故廣大多供費     比正布施無價值
何故數千為供犧     無此少分布施價

[P.67]五頂答此唱最後之偈

一〇

若人住於不正思     布施使彼苦殺悲
屠殺滴淚行奉施     何可相等正布施
如是幾千運供犧     一分不值此布施

長者聞五頂之教云「如是請入家就坐少行供養」於是五頂往婆羅門之側著座

爾時長者呼其使者命之曰「向此婆羅門等供養少許粃米」女人取粃米謂曰「可於何處煮食」「予等不觸粃米」使者云「主人婆羅門不觸粃米」「如是施與白米」使者持白米云「請取白米」「予等不取未煮者」使者云「主人彼等不取未煮者」「如是以鍋備以牛之食物與之」使者為婆羅門以鍋準備牛之食物持來與之

此五人婆羅門吞食皆滿口張頰結於喉中轉眼吐出翻倒如同死人使者[P.68]見此思為已死驚向長者報告「婆羅門等不能吞下牛食而死」長者自思「人等非難『汝此暴漢對善良之婆羅門與以牛食使婆羅門不能吞下而死』」於是命使者「速行取去婆羅門等鍋中之食物而準備上等之甘食」長者步出道路呼集諸人等辯解曰「予經常以予食之食物供養此等婆羅門然婆羅門等慾深大肆羅致食之遂致結喉而死諸位應知此非予之過失

此時於羣集諸人之前婆羅門起立環視諸人云「此富人謊言彼云供養自己所食之食物但首先與我等以牛之食物而於予等如死人狀倒臥期間準備此等食物」言畢由口中吐出所食之食物於地上使人得見於是羣眾非難長者云「汝盲目之愚人破壞自己之家規燒布施之會堂摑乞食者之首予以追散皆汝之所為對此善良之婆羅門等與以牛之食物汝往彼世之時可將汝之家財結帶於首上而去耶

此時帝釋問羣眾曰「君等知此家財為誰之物」「予等不知」「君等以前未聞昔日於此街上有波羅奈大豪商建立布施堂實行大布施之人耶」「唯然予等曾聞」「彼長者即予是因行布施再生為帝釋天神之王予之子不破遺業再生為月天子其子為日天子其子為天之御者其子再生為乾闥婆之子五頂於此諸人之內[P.69]於此處者為月天子此為日天子此為天之御者此即惡人之父乾闥婆之子五頂如此皆為布施福德多者賢者應善為善事」為釋羣眾之疑帝釋昇至空中依大威力具多數之從者立放光輝全市街如現光明照耀帝釋呼羣眾曰「我等自天上捨光榮而降來我家系最後所現之家系穢惡之富人長者處此惡人滅我等家系之遺訓燒毀布施之會堂捕捉乞食者之首而追出捨棄我等之家訓否定布施之教將來必墮地獄因此以哀愍降來此處」帝釋示布施之德為羣眾說法

長者於是合掌立誓曰「天神予自今以後不捨傳來之家訓多行布施自今日起假令一滴之水由清淨牙齒之清涼劑開始苟為自得食物不與他者決不入口

帝釋訓彼應須自制授與五戒與四人天神之子共同歸還自己之住所長者亦於如是有命之期間多行布施再生於忉利天上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此一比丘前生為不信心不行任何布施而予訓示比丘使知布施之果今雖轉生仍不捨其心」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長者是今之布施比丘月天子是舍利弗日天子是目犍連天之御者是迦葉五頂是阿難帝釋即是我

[P.70]四五一 鴛鴦本生譚

〔菩薩=鴛鴦〕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貪食之比丘所作之談話此比丘對所與之衣食不能滿足彼云「何處有施食者耶」各處行走搜索聞有美食之語則大歡喜爾時對此比丘持有好意之比丘等憐憫此比丘而向佛申述佛喚此比丘問其是否如人人所說之貪食彼申說果如所言佛言「比丘汝依我出離之教而出家何故貪食耶貪食乃為罪惡爾於前生即因貪食於波羅奈不滿足象之死體等而入於大森林中」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治國時在波羅奈有一隻貪食之烏彼對象之死體等不滿足彼思「森林為如何之物」於是彼往森林對木實亦不滿足彼往恆河之岸巡迴行走之間見一對鴛鴦之鳥非常美麗彼云「此必在恆河岸邊多有肉食予將問此鳥往其搜索食物之場所食同等之物成為美麗之毛色」於是接近鴛鴦而坐唱詢問之二偈

麗色美形姿     羽色帶赤輝
鴛鴦爾形真美麗     諸根亦清淨

帕提那與帕烏薩     瓦拉迦與穆恩迦
羅稀他與諸魚類     恆河岸邊爾為食

鴛鴦駁斥其言唱第三之偈

[P.71]

林中不求食     亦不搜水中
苔草帕那迦     吾友此為吾之食

烏於是唱二偈

鴛鴦汝吾友     汝食我不信
我於人里中     鹽油調味食

人調之米飯     甘味加肉汁
然我此羽色     鴛鴦何以不如汝

於是鴛鴦告以烏之羽色醜陋之原因訓烏說法唱次之諸偈

害人與惡意     時於己心持
食時自戰怖     故汝如斯羽

烏友世間汝落伍     依有惡業故
不樂得團食     故汝如斯羽

吾友我雖食水草     不傷諸生類
少欲無疑懼     無憂亦無怖

如斯保威儀     惡行應捨離
於世不為害     如我為人愛

一〇

不使人殺不自殺     不使人征不自征
有慈悲分對諸有     對任何人無憎惡

[P.72]鴛鴦為烏說法「若汝為世間所愛則須完全離去惡意」烏云「對予說汝等飲食之道又有何益」於是呀呀而鳴飛往波羅奈穢物之地而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竟貪食之比丘得不還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烏是貪食之比丘雌鴛鴦是羅睺羅之母雄鴛鴦即是我

四五二 布利般哈本生譚

此見於隧道本生譚中(隧道本生譚=大墜道本生譚《五四六》)

四五三 大吉兆本生譚

〔菩薩=師尊〕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有關吉兆之經典所作之談話於王舍城為起某種事業有多人集合之中一人云「今日為予當吉兆之日」彼起立出發而去其他一人聞之曰「彼男云吉兆等語而去究竟何為吉兆

又其他一男云「吉兆為見吉祥之相若人早起外出見純白之牡牛見懷妊之女或見赤色之魚滿裝之蘇油新搾之牛酪或見未洗之衣類或見粥食之事此外別無吉兆」其他一男云「確係如此」加以贊成

[P.73]於是又他一男云「彼非吉兆吉兆為所聞之事如聞某人云『滿足』又如聞『生長』『正生長』或聞『食』『嚙』等語除此之外別無吉兆」某人聞此語同意贊成曰「如是如是

其次他之一男云「彼非吉兆吉兆乃感覺之事即早起外出對地有感或感綠草濕牛糞清淨上衣赤色之魚金銀或感食物除此之外無有吉兆」又某人聞此語加以贊成「實為如是

如此用眼見吉兆用耳聞吉兆除此以外用感覺所感吉兆三種主張者互相不能說服對方於是由地神至梵天界諸神不能真實得知「此即為吉兆」因此帝釋自思「此吉兆之問題於人天之內除世尊之外無能說此者予往世尊之處詢問」帝釋於夜分往佛之處敬禮合掌發問「多數之天及人」佛為此以十二偈說示三十八種吉兆反復反復頌出吉兆經典千俱胝之諸神得阿羅漢位得預流等三位者不計其數帝釋聞此吉兆後返還自身之住所由佛聞吉兆之人天均喜悅云「善哉所說

時在法堂稱讚如來之德諸人曰「諸子如來合入人天之心說此他人完全難近之吉兆問題使人疑惑澄清有如昇虛空之月如來完全為大知者」如來適近其處問曰「汝等比丘於此處為何語耶」比丘申述「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如是達正覺之我說示有關吉兆之語非自今始我行菩薩之行時亦為人天解疑說吉兆之問題」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P.74]主分

昔日菩薩生於某街市有勢力婆羅門之家命名為拉其達童子達青年時在得叉尸羅修習學問娶妻其父母死而調查財寶時決意為大布施遂捨慾於雪山地方出家如是依禪定得神通食森林之草根果實在某地為住居經時而弟子大增有五百之追隨者某日之事弟子等苦行者近菩薩前曰「師尊雨季之間由雪山降下為準備鹽與酸物思欲往地方行如此則予等身體強健且能各處巡禮」弟子等乞求許可菩薩曰「如是汝等前往甚善只予一人留住此處」弟子等聞師之語為告別之言下雪山行到著波羅奈市住居於王園之內於其處受大歡迎與尊敬

某日之事波羅奈王城諸人集合之時掀起有關吉兆問題之消息此於序文中已有說明惟於此時為解諸人之疑問未能發現有關吉兆問題之有力說明者於是諸人往王園詢問行者等吉兆之問題行者等答王云「大王予等不能解說此問題予等師尊拉其達仙人具有大智今住於雪山彼知對此吉兆問題之解說使合於天界乃至與人界者共同之心」王曰「諸位尊者雪山處於遠方尊師到底不能前來雖云如此我等亦難前往將如之何汝等前往詢問汝等師尊學得再歸語與我等」行者應王之請云「善哉」同意其請歸至師尊之處申訴問語師問王之安否及人民之狀況時行者等就眼所見有關吉兆等問題之始末向師尊談及自己[P.75]等為求此問題之解答特別前來向師說明願望「師尊請為我等解說吉兆之問題」此時弟子之長老向師問以第一之偈

人望吉祥時     應唱如何語
讀誦何聖典     或誦何天啟
此人於此世     或者於彼世
以如何行作     得祥福之惠

如是弟子之長者問吉兆之問題時大士菩薩為除人天之疑為覺者之善導「如是如是」說明吉兆

如何諸神一切父     乃至爬虫諸有類
互以慈悲相敬愛     此為有類中吉祥

[P.76]如是大士說第一吉祥畢其次說第二之吉祥

人為世間持善心     男女子弟行謙讓
遇罵忍辱不反駁     人人呼此為吉祥

有學家系善     生為富貴者
同僚不相輕     友誼有吉祥

善友與善人     不欺得信用
均富不害友     友間有吉祥

同年妻女愛     從順有子孫
教養德行高     妻女中吉祥

王有名聲有類主     清淨生活持勢力
民我不二為我友     此為王中之吉祥

食與飲物施信者     香與香水與花環
胸滿歡喜心寂定     此為天上之吉祥

諸賢尊彼清聖法     成滿善人住寂靜
[P.77]多聞持戒諸仙敬     此為阿羅漢吉祥

[P.78]大士唱此等之偈大士依此之偈使彼教說達阿羅漢教之最高頂以上八偈說示吉祥依此等吉祥使彼等滿足說最後之偈

一〇

此等實為世吉祥     智者稱讚心快適
有智者應從此教     吉兆之內無真理

行者等聞此等之吉兆停留於七八日間辭師下山出行王迎行者等詢問行者等依師所教語王吉兆之問題後遂還雪山由此之後吉兆之事為世所明有關吉兆有此規範人人死後得生天道菩薩亦於遊化完畢與諸仙行者生於天界

[P.79]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我非只今日於前生即說吉兆之問題」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諸仙人是佛弟子等問吉兆問題之弟子是長老舍利弗師尊即是我

四五四 迦達賢者本生譚

〔菩薩=賢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兒童之死所作之談話事情完全與輝煌耳環本生譚相同佛向優婆塞發問「優婆塞汝愁煩耶」答曰「唯然」佛對此云「優婆塞古之賢者聞賢人之語對兒童之死而無悲」佛應其求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瑪伽堪薩王於鬱多拉巴達地方之堪薩國阿西丹伽那城治國時王有二位王子堪薩與宇婆堪薩及王女一人德瓦格芭王女出生之日婆羅門預言者來預言曰「此女之腹所宿之子將滅堪薩國之堪薩王系」王為愛情不忍扼殺王女王思「彼兄弟二王將可善為圖謀」王年老而薨因王之死堪薩繼承王位宇婆堪薩為副王

二人思考「若予等使吾妹亡故則必受非難如是使彼女獨身不與任何人結婚使人看守」於是建造一柱為中心之塔使王女居住而以王女之侍女難陀句芭及其夫安達卡溫夫使者為看守之人

時在宇達拉瑪都拉地方有摩訶薩拉王君臨治國彼有二位王子薩伽拉與宇婆薩伽拉其父王死後薩伽拉承受王位宇婆薩伽拉為副王宇婆薩伽拉與宇婆堪薩於同一師尊處共同修學宇婆薩伽拉侵入兄王之婦人室內被捕逃往堪薩國宇婆[P.80]堪薩之處宇婆堪薩介紹彼與堪薩王王對宇婆薩伽拉以優厚之待遇

宇婆薩伽拉事王之時見德瓦格芭所居一柱為中心之塔彼問「此為何人居住」彼聞其理由對德瓦格芭寄與同情某日之事德瓦格芭見與其兄宇婆堪薩一同仕王之王子彼女問「此為何人」侍女難陀句芭答「此摩訶薩伽拉國之王子」於是彼女私戀王子而宇婆薩伽拉對使者難陀句芭加以用心彼云「汝能否使予與王女會面」彼女云「王子此事甚易」於是彼女轉告王女王女本即傾心於王子彼女聞使者之言云「其善」與以同意難陀句芭向王子預為轉達其意夜導王子至王女之住居王子遂得與王女共同居住

如是二人時時相會之中王女懷孕其後王女有孕之事告知兄王兄之二王子問難陀句芭使乞求恕罪言述事之始末王兄弟聞此思考「妹不能亡故生女亦無亡故之必要若生王子則必須不許存活」於是將王女配與王子

王女月滿生一女子兄等聞之大為喜悅命名為安佳納德威王與彼等名哥瓦達瑪那之富村於是宇婆薩伽拉與王女共住於哥瓦達瑪那村王女又再懷孕而使者亦同日懷孕二人月滿同日王女生一男子使者生一女子王女恐殺其子[P.81]秘密將其子送往使者之所而將使者之女取為己女於是二人生子女之事向王兄弟告知王兄弟問「為男抑或為女」聞知又生一女王云「如此繼續養育」如此以同一方法王女先後生十人之男子而使者生十人之女子十人之男子皆育於使者之處十人之女子則在王女之所此事無任何一人得知

王女德瓦格芭之長子名世天第二子力天第三子月天第四子日天第五子火天第六子水天第七子阿周那第八子拔周那第九子伽達賢者第十子安庫拉彼等作達卡溫夫之子為十人被使役之兄弟

時間經過兄弟成長強而有力具有殘忍粗暴之性質步入掠奪之行徑終於劫掠向王奉獻之貢物諸人集聚云「使者安達卡溫夫之子十人兄弟行將掠奪王國」對宮廷之優柔加以非難王呼安達卡溫夫結問曰「何故汝子等為掠奪事」王多次遣人威脅使者對之責難使者大為恐怖戰慄求王寬恕向王告白曰「大王彼等非我子實為宇婆薩伽拉之子」王集合宮臣協議「以如何方法捕縛此十人兄弟」宮臣等云「大王彼等為拳鬥士可於城中召開拳鬥大會呼喚彼等至拳鬥場再捕殺之」並於城中鳴擊大鼓傳布命令云「自今七日舉行拳鬥競技」於王宮門前準備拳鬥場周圍作柵欄裝飾場內以勝利之幢豎著於欄杆之上全城之內湧起熱潮車輪相接為得座席擁集而來

彼等命洽努拉與穆提伽往拳鬥場咆哮跳躍闊步彈指耀武揚威而十人之兄弟亦前往欲為公眾之掠奪身著美麗上衣於香市掠奪香料於花市掠奪花鬘[P.82]四肢塗香油身著花鬘耳飾耳環跳躍咆哮彈指闊步神彩飛揚出現於拳鬥場上

爾時洽努拉不斷彈指拉近力天見此曰「予不用手觸」由象小屋中取繫象之大繩大叫一聲跳起投繩圍繞洽努拉之腹繩之兩端卷合為一旋轉於頭上擊打倒於地上然後將之扔擲於柵欄之外

洽努拉當場摔斃王呼穆提伽彼起立跳上咆哮彈指力天擊彼骨碎彼叫曰「予非拳鬥士」力天曰「予不知汝為拳鬥士與否」捉其雙手撲打倒於地上氣絕然後扔出柵欄之外穆提伽臨死時立誓云「予將為藥叉吞食此男」彼於伽拉瑪提亞森林中再生為藥叉王起立云「召捕十人兄弟

恰於是時世天以鐵輪為武器投落於王之兄弟二人頸上民眾戰怖平伏於十人兄弟之足下云「請饒恕我等」十王子殺其二人叔父據阿西丹伽那城治其國家迎父母於其地十王子更考慮「以全印度之王國為我等之物」進而往伽拉塞那王所居之阿約迦城將城包圍平雜木林破周圍之城壁捕虜其王王國入於其手

其次向都瓦拉瓦提地方前進其市面臨海一方高山聳立內住有妖怪有藥[P.83]叉護持其市見敵至輒現驢馬之姿揚起鳴聲此時依藥叉之威力舉全城於海中置於一孤島之上敵去再行復置於原地如是之驢馬知十王子來揚起鳴聲使城上昇立於孤島城之姿態忽然消失王子離去其所城再來立於原地十王子來而驢馬又如前狀

十王子對都瓦提城之王國不能入手於是往黑底帕雅那道士之前表示敬意「尊師我等不能得都瓦拉瓦提王國請告我等以何方法」道士告曰「於如是如是之溝所有一驢馬居住彼見敵而長鳴爾時城即上昇汝等捕捉其足彼可告汝等之方法」王子等作禮而去往驢馬之足下向驢馬請求「吾友除汝之外別無可助予等者予等攻城之時請勿長鳴」驢馬告曰「使予不鳴勢不可得然汝等中四人先行取大鐵鋤於四方之城門向地中入大鐵棒於城上昇時手持鐵鋤附著之鐵鎖與鐵棒相結合於是城即不能舉起」十王子云「甚善」彼等於驢馬未鳴之間取鋤來向四門打入鐵棒時驢馬長鳴城開始上昇但四門立四持鋤者以附著鐵鋤之鐵鎖結住鐵棒城遂不能舉起十王子於是入城殺王使王國成為彼物

[P.84]如是彼等十人之兄弟以鐵輪殺及全印度六萬三千之王如是十王子住於都瓦拉瓦提配分王國為十分爾時忘卻其姊安佳納德威於是十兄弟云「如是可分為十一分」然最少之安庫拉云「予之一分請與予姊予為商賈以維生活但諸兄長等使各自之人民對予獻與年稅」兄等贊成將其配分贈與其姊於是其姊與九人之王子住於都瓦拉瓦提安庫拉則為一商人爾時人壽為二萬歲

時長兄世天王失去其一愛子王甚愁惱捨棄一切工作終日著於寢床之一部而哭泣不止伽達賢者自思「除我之外無能去兄之憂者我須以方法除兄之憂」於是彼扮成狂人巡迴於城內自向空中胡言「與我以兔與我以兔」城中起大騷動傳云「伽達賢者發狂」此時大臣羅希內雅向世天王近前告白事由唱第一之偈

堪哈族之君君起何橫臥     貪眠有何益
君弟望虛空     身內躍狂氣
開薩瓦伽達賢者王     口中說虛語

[P.85]聞大臣如是之語佛知王心動現等覺者唱第二之偈

開薩瓦汝聞大臣語     為恐怖所襲
因有親弟憂     打破汝沉寂

王起立速由王宮而下往伽達賢者之處雙手緊握其弟語述第三之偈

如何汝狂氣     彷徨於都城
口中呼兔走     誰取去汝兔

伽達聞王之語仍不關心仍反覆同一之言不變王又唱次之二偈

黃金與寶珠     白銀他金屬
寶石珊瑚貝     望兔為汝作

且於他森林     為作兔餌場
為汝齎彼等     汝望如何兔

賢者聞王之言述第六之偈

地上所住兔     一切非我求
我願住月兔     開薩瓦汝可交付我

王聞此語「無疑地予弟確已發狂」於是悲傷述第七偈

[P.86]

親弟汝必捨生命     生命實可貴
月中求取兔     勿望不可望

伽達賢者聞王之語身不動而立向王云「兄長汝知失生命求兔亦不可得何故死子而如是悲痛耶」於是唱第八之偈

堪哈王陛下若知此     堪為他者訓
奈何昔逝子     今更添愁煩

伽達語畢立於道之中央云「兄長予只望可知(可見)者然汝悲痛不可知(不可見)者」賢者為王說法唱次之二偈

依神或依人     不得留永久
我子生不死     何能以求得

一〇

咒文樹根皮     藥草與財寶
堪哈死子汝悲痛     無力使子甦

王聞此語云「可愛者善哉汝之意圖為除予憂而試為此」王稱讚伽達賢者說次之四偈

[P.87]一一

依此大臣與賢者     雖已對予有忠言
無如今日得正覺     伽達為我人間師

一二

如火注入油(與第四四九第八偈同)

一三

我心食入箭(同第四四九第九偈)

一四

我箭已拔除(同第四四九第十偈)

最後現等覺者說偈

一五

有同情者     有斯智慧
由憂免除     伽達慰兄

其次世天王以伽達童子之力免去憂愁支配王國甚久時十王子之童子等思考「黑底帕雅那道士具有天眼予等對彼一試」使一青年童子美裝扮為懷孕之人於腹部附以如和尚枕狀之物往彼之處問曰「此婦人何時生子」行者見此知此兄弟十人滅亡之時到來又知今日為自己之死期彼答王子曰「汝諸童子汝等與此男子有何關連」王子等云「回答予等問題」彼等向道人進迫行者答云「此男自今至第七日將產竭地羅樹(堅木)木片因此而世天之一族滅亡總之汝等取竭地羅樹之木片燒灰投諸流水」彼等云「此男一派胡言男人如何生子」於是作絲繩絞殺行者

[P.88]王呼王子等問曰「何故殺行者耶」王聞語之始末心懷死懼命人看守此男至第七日由腹部生出竭地羅樹木片燒之成灰投捨於河中其後生長為愛拉伽樹

其後某日之事王子等欲往遊水往城門入口處所設之臨時假屋大為裝飾於中飲食遊樂之間手足互相抵觸遂分成兩圍互相亂鬥

時有一人未帶棍棒彼往愛拉伽樹摘取愛拉伽樹葉在其摘取完了之時竟成為愛拉伽樹之棍棒此男依此而席捲一切其他諸童子亦皆往取成為棍棒彼等互毆終至全部滅亡其中只餘世天力天姊安佳納德威及司祭官四人生還乘馬車逃逸彼等四人逃至伽拉瑪提亞森林中此森林為前拳鬥士穆提伽依願生為藥叉之所彼見力天接近於是化現一城自為拳鬥士之姿跳躍而大聲叫曰「誰與我戰鬥」力天見此云「兄長予與此男戰鬥」世天阻止不聽彼由車飛降行近彼前彈指藥叉伸手捕彼將彼如食球根之野菜而吞入腹中

世天知其弟被殺與其姊及司祭官連夜攅行日出之時行近村落彼向二人云「請料理食事前來」其姊與司祭官入村彼則隱於灌木之間時有一獵師名伽拉者見彼往灌木之間而去思為野豚以槍向世天足下投刺「何人向予投刺」彼聞人[P.89]知被刺者為人驚而逃去王驚魂甫定起立云「汝勿恐懼可近前來」彼向前來之男問曰「汝名為何」「予名伽拉(老年)」王曰「人為老年所刺必死古人有如是之說予今必死無疑」王呼伽拉「汝其勿恐前來為予縛傷」伽拉為世天縛紮傷口後離去

王非常痛苦對二人持來之食物亦不能食王向二人云「予今將死君等纖弱不可能為其他工作而生活可學此咒文」於是口教咒文向彼等告別當場命終如是除佳納德威之外王之一族全部滅亡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優婆塞聞此古賢之語人可免自己失子之愁而勿悲」於是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竟優婆塞證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羅希內雅是阿難世天是舍利弗其他者是佛之僧團諸人伽達賢者即是我


校注

[0131001] 原文 Kassapadasabala譯迦葉十力即迦葉佛之事為過去古佛中七佛中之第六佛 [0131002] 「隨意能為」原文 ahaṁ yathākammaṁ gamissami逐字譯為「隨我所行而行」今意譯為「隨意能為」 [0133003] 黑羽根之矢原文 kāla-kaṇṇi-salākā譯為黑耳之矢即黑羽根之矢意味有不幸凶事之前兆 [0133004] 「鎧」原文 ura-cchada-pasādhana 譯為防胸之飾即指鎧而言 [0135005] 「三十二」原文 dvattiṁsā因音律之關係改為 battiṁsa [0135006] 「如法大量富」原文 Vipulañ ca bhogaṁ註釋為 dhammaladdhaṁ dhanarāsim從註釋譯為「大量如法之富」 [0136007] 「惡趣惱無極」從註釋為添加之譯 [0137001] 微笑之所以底本為 Sita-karaṇa(微笑之事)而其次又有 Sita-kāraṇa 可為參照今採用後者 [0138002] 五罪所伴隨原文有 Pañca-sādhāraṇa-bhāva脚註為 pañcannaṁ verānaṁ sādhāraṇa-bhāva譯為隨伴五罪之事而五罪即是破五戒 [0139003] 古魯聖篤樹原文 indavāruṇika-rukkha葫蘆科植物之一種 [0139004] 地水火風原文有 Paṭhaviāpa tejavāyusamo hutvā譯為成如地水火風如地水火風四大解作無感覺之意味 [0139005] 苦行原文為 dhutaguṇa dhutaṅga即修行法(頭陀支)之意 [0140006] 斯將巴提(Sujampati)帝釋之名(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6]今於此處加上[06]之註標 [0140007] 黑性(kaṇha-bhava)意味罪惡所行之果報 [0143008] 障害原文為 antarāyakarā為 ābādhā 之有財釋故譯為「障害」之物而依註釋為苦行有障害之意以故添加為「對苦行」之字義 [0143009] 此偈亦出於 Milinda-pañha P. 384 [0144010] 疾病原文為 ārogā而譯註讀為 arogā 或改為 ārogyā 較好 [0145001] Puṇṇaka-jātaka「奔那伽樹本生譚」於本生譚集中未有出現彼為第五四五本生譚之一部分 [0147001] 金地國(Suvaṇṇabhūmi)指今之緬甸及泰國地方 [0147002] 香醉山窟(Gandhamādana)為喜馬拉雅山之洞窟 [0147003] 「福田」(Puññakkhetta)謂教團之聖眾 [0148004] 「勒沙婆」(Usabha)印度里程之名約二十尋(一尋八尺) [0153001] 「外道」底本為 bāhira-āsana係 bāhira-sāsana 之誤 [0154002] 「吐痰之團子」chaddi-takheḷapiṇḍa意味出家者財寶為不必要 [0156003] 「沉默」底本為 tuṇhi-kkhako今改從脚註 tuṇhi-kkato 且為參酌偈領而為斯譯 [0157004] 「一生」在原文因韻律關係用 aorist文意上譯為未來 [0157005] 「自他利」(attatha-parattha)為從偈頌之註釋插入者 [0158006] 「暗夜」原語 kāḷapakkha意為月不出之夜指無月之十四日間故暗夜之月乃月不現之狀 [0160001] 四依為比丘生活四種必要之物即衣服飲食臥具湯藥 [0161002] 拷問底本為 Potheti但應改讀為 sodheti如 PTS 巴英字典所云 [0162003] sakalika-hīra 譯為「刺」 [0163004] 護符譯為 Paritta 真言或譯咒法為宜 [0163005] saccakiriya 譯為真言真譯為「真實動作」之意有關於呪法譯為「真言」較佳 [0165006] 如意堂 opāna-bhūta從註釋為如十字路公共蓮池之物文意上用為施食堂之意故譯為如意堂 [0166007] 「家之碎屑」為 "kule antimagandhino" 之意譯直譯為於家之最後之物換言之指墮落者 [0169001] 石女 Vañjh'itthi(無子之女)從佛教用語而譯 [0169002] 妊娠原語 gabbhiniparihāra意味妊娠中之起居動作乃至就胎兒之注意 [0169003] 布帶原語 pilotikā-veṭhana [0171004] 普提迦(pottika 貧乏人)從註為 potthika與 pontī 同義「襤褸」之意且有「貧乏人」之意 [0172005] 石板(silā-paṭṭa)為石造之休息臺公園內王之休息用石板即指玉座而言 [0172006] 王者之五象徵(pañca rāja-kakudhabhaṇḍāni)為劍天蓋王冠上靴及扇五種 [0173007] pottiya 普提迦俗稱 pottika 貧乏人常被如此使用 [0174008] 「撲打」底本為(koṭṭhāpeti)今從註 koṭṭāpeti 為正 [0175009] 「王罰」底本祇有王字依註為 rāja-daṇḍa(王罰依王命刑罰之意)今從此譯 [0176010] 「殉死」mataṁ seyyo按文意之意譯 [0179001] 殺親之所行(Pitughātaka-kamma)底本為 PitughātaKamma今從脚註而譯 [0179002] 「不受」底本 gahetvā今從脚註改為 agahetvā [0181003] 比拉莉(Biḷālī)及卡蘭巴(Kalamba)俱為食用草根之名 [0182004] 非業(ludda-kamma)謂「殘忍之行」底本有 kamma karosi luddaṁ, kammaṁ K. 為脚註之誤植 [0183005] 不吉之原語為 kāḷa-kaṇṇin黑耳之意黑耳為不吉之兆 [0188001] 「厭離」底本為 Parivajjemu應為 Parivajjema [0188002] 「我等」底本為 amhaṁ此為單數不合故從註釋譯為 amhākaṁ蓋 amhaṁ 為由音律關係而來者 [0189003] 「通曉吠陀」為 Vedaguno從脚註讀為 Vedaguṇā [0189004] 此一偈見於 Dhp. P. 126, Jāt. I. p. 31, Theragāthā P. 35 [0190005] 「無病息災」原文為 ārogo 係 arogo 之誤 [0190006] 「葉」Paṇṇa 單譯為葉按印度之習慣為多羅(tāla)葉即指貝葉 [0192001] 「交」ghaṁsati 譯為磨或養依文意上意譯為「交」 [0193002] 「結約破約」nānā va katvā saṁsaggaṁ按文字為「結種種協約」之意從註釋意譯為「結約又破約」 [0193003] 「有場所」yattha從註為 "sahāyassa geho" 指有所指食財之友家
[A1] [-]【CB】[04]【南傳】
[A2] 暄【CB】喧【南傳】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