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第二十二篇[1]
五三八 啞躄本生譚[2]
〔菩薩=啞躄之王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其大出離所作之談話。某日比丘等在法堂共坐,彼此相談世尊絕佳之大出離。佛來此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相互為何語耶?」「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我為完成諸波羅蜜[3],棄王國而敢行出離,決非稀有之事。何以故?我於智慧未熟之時,已有完成波羅蜜捨王國而去,敢行出離之事。」佛應比丘等之請,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迦尸拉迦(迦尸王)王正當治國。此王有一萬六千之夫人,但其中無有一人生產王子王女;都中之市民等云:「我等之王無有維護王統之王子。」此與姑尸王本生譚〔第五三一〕所述相同,一同集合,向王申述,祈禱王子。王向一萬六千夫人等言說祈得子息,夫人等向月光等作種種祈禱,然王子終不出生。王之第一后妃摩達王之王女羌達妃乃一貞淑夫人,王向此后妃云祈王子。后妃於滿月之日取布薩行[4],臥小寢牀,就自己之戒熟慮,而為誓言[5]:「若予不破戒,[P.2]依此真實,予生王子。」帝釋之住居為此有德之熱而熱。帝釋熟慮,知彼女之所業,於是彼思:「羌達后妃祈禱生子,予不能不與。」對彼女索求適當之王子,帝釋發現菩薩。菩薩在波羅奈二十年間治國之後而沒,出生於增盛地獄界,在彼處受八萬年之苦,次則再生三十三天,而在有壽之間,住於彼處;今則由此處沒後,思欲再生於以上之天界。帝釋往彼之處云:「汝若生於人間之世界,滿波羅蜜行,能為諸人齎造幸福。——迦尸王之羌達第一后妃,今祈願生子,可生於其胎。」菩薩承諾其請,與五百之神子等一同由諸神世界而沒,自己再生於后妃之胎,其他神子等則再生於大臣之夫人之胎。
后妃之胎如金剛石之充滿,彼女知已受胎向王告述。王對胎兒十分注意,而月滿之時,后妃分娩一有福相之王子;同日大臣等之諸家,亦產生五百人之男子。爾時王為大臣之羣圍繞,坐於殿上之大廣間中,於是王子出生被通知;王聞此通知,不知如何對兒童生起可愛之心情,如有割破皮膚,打斷骨髓之思,身內生起愛情,心臟爽快。王問大臣等:「予今生子,汝等快樂耶?」「大王!何出此言?予等以前未思國之守護者[6],今得世嗣之主,予等今能獲得未來之領主矣。」王命大將軍:「為予之子,辦理扈從,汝往調查大臣之家,今日生子幾人?」彼見有五百人子出生,向王告述。王向五百之子贈送王子所用之飾物,又送五百人之乳母,而對摩訶薩則供[P.3]用完全無過高之缺點,乳房不下垂,出甘乳六十四人之乳母。——究竟坐於女膝過高飲乳,則兒童之首長,坐於女膝過低飲乳,則首之骨縮,坐於過瘦者之膝飲乳,則兒童之腿痛,坐於過肥者女膝飲乳,則兒童之脚躄[7],又過黑者則身體過冷,過白者則身體過熱,乳房下垂之女,飲乳之子鼻被壓扁平,或者乳酸,或者乳苦等等之不同——。是故此等之缺點全無,過高等缺點皆為少見,乳房不下垂擠出甘乳,如此六十四人之乳母付與菩薩表出極為尊敬之一面。羌達后妃亦施與惠與,后妃亦將感受藏於心中。命名之日,王對長於占相婆羅門施大崇敬,詢問王子有無凶難之相,彼等見王子之吉相:「大王!王子具有富財福德之相,何止立於一洲之處,而能統治四大洲之國[8]。凶難之徵,不見少許。」彼等向王申述,王甚滿悅,為王子命名。彼因王子生誕之日,全迦尸國中降雨,因王子潤生之事,命名為提密耶王子。
如是諸人經一月之久,美麗裝飾王子,抱行於王前,王對可愛之王子特喜觀望,擁抱坐於自己膝上以為樂。恰於此時有四人盜賊被拴來,王命一人以有刺之鞭,鞭打千下,一人用鎖縛之投入獄中,其次一人用槍擊打,最後一人用杙穿刺。摩訶薩聞父王此言,心滿恐怖,彼自思考:「啊!父為王事,造作墮地獄之重大惡業。」次日諸人以白傘蓋之美飾,使彼寢臥於其下之美麗牀上,彼暫時入眠之後,開眼眺望[P.4]白傘蓋[9]四下觀看,非常美麗,於是常懷恐怖之彼,更起強烈之恐怖。彼加熟思:「予自己究竟由何處生來至此王家?」彼依智慧,思起前生,彼知由諸神世界而來,更又知此以前在地獄受苦之事,更又知思及以前於都中為王之事。「自己只在二十年間治理此國,八萬年間在小地獄中受苦,而今又生此盜賊之家。——昨日父王帶出四人之盜賊來時,曾說出如彼慘酷必墮地獄之言辭。自己若治國,必將更在此生於地獄受苦。」彼如此思惟,生起強烈之恐怖,而彼黃金色之身體,恰如以手揉潰之蓮華之狀,褪色而成真青。「予如何能由此盜賊之家脫出尚未可知。」彼仍橫臥思考。爾時於傘蓋之中棲一女神——某前生曾為彼之母親——安慰於彼云:「提密耶汝勿怖。若汝思欲由此脫出,汝非躄而作為躄狀,汝非聾而作為聾狀,汝非啞而作任何亦不說之啞狀。汝實行此三者,決不表示為賢者之狀。」彼女如是云唱最初之偈:
一
彼依此言語得安慰,唱次之偈:
二
如此,彼實行三事。國王不使王子寂寞,將五百人同日生之子等置於其前。子等為求乳而泣,然摩訶薩為地獄之恐怖所脅迫,彼思:「於其為王,不如渴死。」故[P.5]彼不哭泣。乳母等將此緣由向羌達后妃申述,后妃將此向王申述。王呼占相婆羅門等問故,彼等答云:「大王!請於過時間後向王子授乳,如是為之,王子將用力捉住乳房,自己吸飲。」爾後,則由常例時間過後授乳,而有時過一刻之時間與乳,有時一日之中而不與乳。然彼為地獄恐怖之威脅,雖然喉嚨乾渴欲乳,亦不哭泣。彼雖不哭泣,但母之后妃云:「予之王子腹空肌餓。」母之后妃使之飲乳,又乳母等亦復如是。其他子等不得乳時,必定哭泣,而彼不泣亦不眠,手足反曲亦不聞聲。
於是乳母等思考:「究[A1]竟如云為躄之手足,並非如此;為啞者之顎端亦非如是;謂之聾耳,亦非如此者。此必有理由,應加以一查觀看。」「以乳試之觀看。」一日之中不與彼以乳,彼雖喉嚨乾渴,但不云欲求乳而泣聲。於是母后云:「予之王子腹空飢餓,請與以乳。」使彼飲乳。如是時時與乳,一年之間加以試驗,亦不能看出空隙破綻。
於是云:「幼兒喜好點心糕餅及軟食之物,可與一試觀看。」使五百子等坐於王子之前,而持來種種食物,置於不遠之處云:「此食物請取喜好者。」而乳母自己等隱起。其他諸子等喧嘩互毆,取而食之,然而摩訶薩自己所思如是:「提密耶!汝欲墮地獄,可欲想此等點心糕餅之物。」彼恐怖墮入地獄,對食物不往觀看。如此以點心糕餅及軟食之物於一年間試驗,亦未能看出間隙破綻。
[P.6]更又云:「幼兒喜好種種果物。」於是持來各種果物加以試驗,其他諸子爭相食取,而彼則不往一顧。如此依種種果物試驗,繼續一年之間。
於是此次云:「幼兒喜好玩具。」於是以黃金等製造之象人形等物放置於不遠之處。其他子等完全以掠奪之狀捉取,但摩訶薩則不往一顧。如是依玩具試行一年之間。
其次又云:「四歲之兒童喜食堅固之食物,以彼作試驗一觀。」準備種種食物,其他子等切此等食物為小塊而食,然而摩訶菩薩則向自己云:「提密耶!汝若不取,則汝將無數度之再生[10]。」彼恐怖地獄,而不往一顧。而由心中即不願行之乳母等,不由自己使彼食物,[11]母后不堪忍受,而與以食物。
於是又云:「五歲之子恐火,以此試驗一觀。」於是造一入口眾多之大家,以多羅樹之葉覆蓋,使王子坐於當中,周圍以其他子等圍繞,然後點火使燃。其他子等大聲呼叫而逃走,摩訶薩自思:「此與地獄之苦相比較,此猶為勝。」彼有如入滅盡定之人,身不稍動。於是火熾燃前來,人們抱彼而外出。
於是又云:「六歲之兒童,恐懼醉象。」將善馴之象更善加馴練,使菩薩坐於御苑之中,由其他諸子等圍繞,然後將象解放。象大聲揚叫,用其鼻擊打地面以恐怖之勢而來。其他諸子等,如受死之恐怖之擊打,向四面八方而逃,然摩訶薩如受地獄恐怖之威脅,仍坐於其處。象原為善馴之物,以鼻捲彼揚起,向各處揮迴後,毫不疲勞置彼於地上而去。
七歲之時,於王子坐處,由諸子等圍繞,放出幾條拔牙縛頭之蛇。其他諸子等大聲喊叫而逃走,但摩訶薩思考地獄之恐怖:「為可怖之毒蛇所咬,尚來到死之時期。」彼少許亦不動身。於是蛇等卷繞彼之身體,於彼頭上作一龍蓋[12]而坐,但彼身[P.7]形不動。如是時時試驗觀察,未能見出彼之間隙破綻。
於是此次又云:「兒童喜好觀世間物。」使王子與五百人之子等一同坐於王苑之中,以觀舞踊。其他諸子等皆云絕妙而大聲歡笑,然而摩訶薩思地獄之恐怖:「地獄再生之時,汝等已無此喜笑之瞬間。」彼不動身,亦不欲觀賞。如是時時加以試驗,亦不能見出彼之間隙破綻。
其次:「以劍為試驗以觀。」使王子與諸子等坐於王苑之中。諸子等各處遊玩之時,有一男子揮舞水晶狀之劍,忽叫忽跳,突進前來:「迦尸王之不吉王子在何處?予將輕取其頭。」其他諸子等見此,驚怖大聲揚聲而逃走,然而菩薩思地獄之恐怖,如不知狀而坐。於是彼男將劍觸於王子之頭上:「予斬汝之頭去。」彼雖出言恐嚇,但結果無效而去。如此時時試驗以觀,但並未能窺見彼之間隙與破綻。
十歲之時為試驗是否為聾,將寢牀用麻布包卷,其四面開孔,使王子不得見狀,於寢牀之下,使吹法螺貝殼幾人圍坐,而一次吹奏法螺貝殼——舉揚一大音響。大臣等立於四方之側,由麻布之孔窺見觀察,一日之中所見,亦未能見出摩訶薩困苦之狀,手足動搖,微小顫動亦未見出現。如此經過一年,更於次年同樣以大鼓之音相試亦未見有間隙與破綻。
更又云:「以燈火試驗一觀。」於夜間完全黑暗之中,為觀其手足動作與否,於幾個壺中置有燈燭,其他之燈燭,全部消滅,於暫時之間,置王子坐於完全黑暗之中,然後將壺燈持來,使之明亮,觀察其舉動。如此一年間試驗觀察,亦不能見其聊有舉動。
[P.8]其次:「將彼以糖蜜試驗。」於身體中塗以糖蜜,使其寢臥於蠅虫多居之處,搔撥蠅虫。蠅等圍繞王子身體中,如針突刺之狀吮食糖蜜,然彼如入滅盡定之狀,身體不稍動作。如此一年間試驗,不能見出彼之間隙破綻。
當彼成為十四歲之時,據云:「彼已長大,將喜潔淨而嫌污穢,以不潔之事試驗以觀。」其後持此說者,既不為彼洗浴,亦不使之漱口,彼大便小便垂下,落於寢牀,而仍橫臥。惡臭噴噴,恰如由內所藏之物排出時之狀,於是蠅虫集聚而食。諸人圍繞於四周:「提密耶!汝已長大,誰能任何時見視汝之污穢累贅耶?汝不可恥耶?為何仍坐於其處,汝應起立整齊身體。」人們雖對之罵詈讒謗,但彼依然落入於糞尿塊中,如在糞尿地獄[13]之劇烈惡臭,立於其中一百由旬者,心臟破裂——彼思其惡臭,完全成為無關心之狀。如是一年間雖時時試驗,亦不能窺見出其間隙與破綻。
於是此次於寢牀下置一火壺:「用幾何之熱度,使彼不堪受苦痛而表現身悶之狀。」如是思惟。彼身體出現水腫之狀,雖然如此,摩訶薩自思:「阿鼻地獄[14]之火,彌漫一百由旬,由其苦與此苦相較,實為百倍千倍之樂。」於是耐此而身不動。如是兩親實為胸中割裂狀之思,命令諸人折返,將王子由火中移出,而云:「提密耶!予等知汝不躄,如是之人之足、口、耳,並非如彼之狀。汝為吾等祈願之王子,因祈願之故,勿使我等毀滅。於閻浮提[15]中之王者,勿使我等為愚癡之狀。」彼等如是乞願,然彼對兩親如是之請願,充耳不聞,亦不動身。於是兩親淚眼濛然而退去。某[P.9]時只有父王一人近來祈願,某時只有母后前來祈願,如此一年之間,時時試驗,但亦不能見彼之間隙與破綻。
彼達十六歲之時,諸人思考:「彼既非為躄,亦非聾啞,依年齡而論,見樂事而不喜,對惡事而不以為惡,絕不得有。時來則花開,乃自然之法則,且使彼觀看戲劇以試。」於是呼喚集合最美之姿,恰如天女之狀而富魅惑之女等:「誰能使王子笑者或能使起煩惱之心者,即可成為第一后妃。」如是云之使聞;而將王子洗以香水,美飾如神子之狀,設於適合於神之宮殿寢室之中,載於極為美麗之牀上,以香紐、花鬘、芬芳之物、香料、酒精等於房間之中,具有上好香味,人人出入其中。於是彼女等圍繞王子,歌踊喃喃辭語,以種種方法努力使之喜悅。然彼以最高智慧眺望彼女等:「此等諸女不可觸及自己之身體。」彼抑制呼吸,使彼之身體僵直。女等不能觸及彼之身體:「此人身直僵硬,此非人間,乃為夜叉。」彼等向兩親申述。如此時時試驗,兩親亦不能看出彼之間隙與破綻。
如此十六年之間,十六之大試驗及多數之小試驗,依此試驗終不能捕捉彼之本心。王深悔,呼喚集合占相之賢者等云:「汝等於王子誕生之際,曾告予彼有富財福德之相,無凶難之徵,然此子生來為躄、啞、聾者。何以與汝等言辭,不相一致耶?」[P.10]「大王!依阿闍梨無不能見者。然大王一家所祈願而得王子,如申告為不吉者,則知一同之悲嘆,因此忌憚申告。」「然則將如何處理為宜耶?」「大王!此王子住於宮中,有三凶難——於大王之御命、傘蓋〔王位〕、或第一之后妃有難。因有此凶難,應用不吉之馬車,繫不吉之馬,使王子寢於其中,由西門運出,於葬屍骸之處,與以埋葬為宜。」
王聞凶難吃驚,承諾建言。羌達后妃聞此緣由,來至王處:「大王!請授予惠與,予於心中領受,今請授予。」「予願授與之,后妃!」「請授國與王子。」「否!此不能為,后妃!王子乃不吉之物。」「然則,大王!王子生活之時間中,不說此。請只授與七年間之國。」「不成,后妃!」「如是則只授與六年、五年、四、三、二、一年,七個月、六、五、四、三、二、一、半個月。」「不成,后妃!」「若然請只授與七日。」「甚善!只授與七日。」
后妃美麗裝飾王子,以大鼓巡迴宣布令王子統治之緣由,而裝飾街市,載王子於象背,頭上覆以白傘蓋,右繞市中巡迴而行;歸來使臥於美觀之牀上,后妃徹夜懇願:「汝提密耶!予為汝十六年間予不眠而歎泣,使眼泣腫,為心悲痛,而胸腔張裂。予知汝非躄、非聾、非啞,願汝勿使予陷於絕望。」如此云狀,次日復次日,五日間繼續懇願。
第六日王命蘇南達馭者:「明日晨朝於不吉之馬車繫不吉之馬,使王子寢於其中,由西門運出,往葬屍骸之處,掘四角之穴,將王子投入其中,用鋤背裂其頭至[P.11]死。於其上覆以塵土與地面平均,善洗自己之身體歸來。」
第六日之夜,后妃尚向王子懇願:「吾子!迦尸王於葬屍骸之場所,命令明日埋汝。明日必死,王子!」摩訶薩聞此自思:「提密耶!十六年之努力,遂至終結。」彼心湧起歡喜。與彼相反母后之胸,今將張裂,雖然如此,但彼自己希望之目的,不能不至終結,對其母后之言不予聽從。
其夜至明,晨朝馭者蘇南達繫馬車置於入口之處,而來入寢室,彼云:「后妃殿下!汝勿憤吾,此乃大王之命令。」彼抱起王子,以手掌攘退后妃,宛如持花束之狀,持起王子退出宮殿而去。羌達后妃擊打胸膛,大聲哭泣,殘留於殿上大廣間中。摩訶薩臨去之時,眺望后妃:「自己無語,將使彼心臟張裂。」思欲向其說話,然思及:「若自己說話,則十六年間自己之努力,將歸為水泡。予雖不講話,自己自身與兩親亦能成為救助之緣。」彼思而堪忍。馭者載彼於車上,本思向西門奔馳,但卻向東門馭出,車輪衝撞門之下端。摩訶薩聞其音:「自己所望之目的,遂至終結。」於是心更安適。車由街市馳出,依神力行至三由旬處,彼處有甚深森林,馭者思為葬屍骸之處,彼思:「此一場所恰好。」彼將馬車由道路乘離置於道路之橫處。彼由車降下,將摩訶薩之裝身具完全取去,將其束置。然後取鋤,於其近處掘穴。
時菩薩自思:「此為自己努力終結之時。自己十六年間手足雖然不動,果然手足有效或無效?」於是開始立起。於是用左手撫摸右手,又用右手撫摸左手,又用兩方[P.12]之手撫迴兩足,有欲由車降下之意。彼以足踏著之場所,恰好如同滿風所孕育風箱之軟革狀,彼觸及到大地所持載上來車之後端,〔車為軟革所裝飾〕,彼由車上降下暫立之間,此處彼處前行退返,彼判別:「如此情況,有一日行百由旬之力。」彼思:「若馭者對自己有阻礙之事,自己果有抗彼之力,尚不可知。」彼捉住車之後端,恰如兒童等持玩具車之舉起,於是判定:「予有抗彼之力。」彼心中生起欲裝飾身體之欲望。爾時帝釋之住居出現熱之徵候,帝釋知彼事情言:「提密耶王子所望之目的,遂告終了,今彼生起欲著飾身體之心。但如何能使著人間之裝飾?」彼取神之裝身品物,向毘首羯摩[16]命令:「汝往莊嚴迦尸王子。」彼出發前往,以一萬之布纏縛王子,以神之莊嚴與人之莊嚴著飾為帝釋之狀。
王子以諸神王之優雅姿態,來至馭者掘穴之處,站立於穴之邊緣唱第三之偈:
三
馭者聞此,依然掘穴,未向上見,唱第四之偈:
四
於是摩訶薩云:
五
[P.13]六
馭者自思:「彼由來時只說明自己之事,究竟此為誰耶?」彼停止掘穴,向上觀察,見出一非常美姿之人:「彼為人歟?抑為神歟?」彼為誰耶不能判定,唱次之偈:
七
於是摩訶薩向彼說明自己之事,說法示彼:
八
九
一〇
一一
[P.14]菩薩雖言此語,而彼不能信任。於是摩訶薩欲使彼相信,而依諸神之喝采及自己之聲音,鳴響於甚深森林,彼為崇敬友人,開始唱十偈: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P.15]蘇南達對此多偈之說法不顧,彼尚未留意:「此究為誰?」彼言說而步行近至車傍。彼處車與裝身具之束物,兩方均已不見,再返來向彼眺望,馭者始知彼即王子,於是向其足前投身合掌,唱次之偈:
二二
摩訶薩答曰:
二三
馭者云: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P.16]摩訶薩云:
二八
二九
如此摩訶薩想起自己之諸德,心悅湧然而踴躍,於是由喜悅之衝動如意,歌唱愉悅之歌:
三〇
三一
馭者云:
三二
於是摩訶薩云:
三三
三四
三五
[P.17]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P.18]蘇南達聞此:「此王子將如斯之王位,如棄屍骸之狀棄捨,不破自己出家之決心而入森林。對予自己而言,如此痛苦之生活將有何意義,自己亦與王子一同出家。」彼如此思惟而唱偈:
四三
對彼如此之願,摩訶薩思惟:「若自己使此男出家,為彼之兩親損失,又馬與馬車、裝飾之束物均將無有,而其兩親對自己將起非難云:『彼乃夜叉,馭者為彼所食。』」彼自己為免除非難並考慮兩親之財物,將馬與馬車及裝飾之束物交付馭者,更示以此事而唱偈:
四四
馭者聞此思惟:「若予自己往市中之時,彼往其他之場所,而彼父王聞彼之事情,欲來見王子,而彼不得見——王必處罰於予。因此予將說明自己之立場,與彼約束,彼不往其他之處。」於是彼唱二偈:
四五
四六
[P.19]於是摩訶薩云:
四七
四八
馭者得此教示——
四九
爾時羌達后妃開窗,向馭者歸來之道路方向眺望:「就予之王子之命令行事,彼已如何?」彼見只有馭者一人歸來,后妃哭泣崩潰。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五〇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P.20]馭者云:
五六
於是羌達后妃向彼云:
五七
於是馭者語云:
五八
五九
六〇
六一
六二
六三
[P.21]王子遣送馭者後,心起願為出家者。帝釋知此之心,向毘首羯摩命令:「提蜜耶王子思欲出家,汝往為彼作葉之庵及出家人必要之物。」彼承諾此事,至急前來製作。於三由旬甚深森林之中,建立仙處[30],夜之居處、晝之居處、池水井,使具果樹,乃至出家之人一切必要之物裝作之後,向自己之住居歸來。摩訶薩見此,知為帝釋所贈之物,於是進入葉庵,脫去衣物,上下皆著赤樹皮之衣,一方之肩上著羚羊之皮,結螺髻[31],肩擔持棒取杖,而由仙處出來。彼運作出家者之光輝,各處經行:「啊!愉快,愉快!」彼云敘其喜樂。然後再入葉庵之中,坐於以小枝所作之蓆上,修得五種神通。夕方黃昏之時,彼由家中出來,取彼處所生之迦羅樹葉,於入帝釋贈物之容器中,浸入無鹽氣、酪氣之無臭水中,彼如甘露之狀,食後修四梵住,於彼處整頓住居。一方迦尸王聞蘇南達之言,喚來大將軍準備出發云:
六四
六五
六六
六七
六八
[P.22]如是受王命之馭者等繫馬於車,置於王宮之門,向王告述。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六九
於是王云:
七〇
當王往王子之前行時,集合四種之階級、十八之組合[33],又一切之軍隊。軍隊全部集合須要三日,第四日王持適當出發之日,彼持此日前往仙處。彼受王子之歡迎,自己也顯示歡待之意。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七一
七二
七三
[P.23]七四
七五
七六
七七
七八
七九
八〇
八一
八二
[P.24]然王[34]為敬摩訶薩不坐椅子。於是摩訶薩云:「若不坐椅子,請敷葉蓆。」敷彼而唱偈:
八三
然王為尊敬不坐葉蓆,坐於地面之上。摩訶薩入於庵中,取迦羅樹葉招待於王而唱偈:
八四
於是王向彼云:
八五
此時羌達后妃受宮女等圍繞而來,而把握愛子之足為禮,眼中滿湛淚水坐於一傍。王向后妃云:「后妃!請觀王子之食物。」以少許置后妃手上,對其他婦人等亦與少許。彼女等云:「如此之食物貴君食之耶?」「貴君實為不易為之事。」取此而坐。王曰:「對自己而言,此實未曾有之事。」而唱偈云:
八六
[P.25]於是彼向王說云:
八七
八八
八九
九〇
王自思惟:「使彼灌頂即位伴歸。」以王位勸彼云:
九一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由此以下為菩薩之法語:[37]
九六
[P.26]九七
九八
九九
一〇〇
一〇一
一〇二
一〇三
一〇四
一〇五
一〇六
一〇七
[P.27]王聞摩訶薩法語,嫌厭住家,欲願出家:「自己已不再歸返都城,在此處將欲出家。若吾王子為歸都之狀,予將與彼白之傘蓋。」彼試圖以王位勸彼:
一〇八
一〇九
一一〇
一一一
一一二
一一三
於是摩訶薩說示王位之無意義:
一一四
一一五
一一六
[P.28]一一七
一一八
一一九
一二〇
摩訶薩之結論教示宣告終了,王聞此與羌達后妃開始一萬六千宮女均願出家。王於市中以大鼓巡迴宣告:「凡於我王子之前,願欲希望出家者,均可出家。」於是[P.29]將黃金寶藏一切之扉開放後:「於如斯如斯之場所,於如斯如斯之場所,有大伏藏之壺,可與取出。」彼將所云之事,刻於黃金板上,結附於殿上大廣間之柱上[39]。市中諸人亦恰如公開市場之狀,各自開放自己之家扉,棄家來至王處。王與此眾多人等一同在摩訶薩之前出家,帝釋贈物之仙處,綿經三由旬。摩訶薩善調諸多之葉庵,正中之葉庵,交與諸婦人等,因彼女等怖畏之故,而與男人等以外側之葉庵。於布薩日彼等在毗首羯磨作出之果樹之下,立於地上取樹實而食,行沙門法。其中有觀愛慾觀、瞋恚觀、害惡觀者,摩訶薩知彼等之心中,坐於空中為之說法,彼等聞此速得神通與等至[40]。
鄰國之某王聞迦尸王出家,欲取波羅奈之國,入來市中。然彼見街市完全裝飾之原狀,眺望宮殿之上有七種優良之財寶,彼思:「此財寶之周圍,必有某種之危險。」彼呼出泥醉漢問王由何門出行,答由東門,彼由其門出沿河岸而行。摩訶薩知彼前來,往其處坐於空中說法,彼與附隨而來者等一同至摩訶薩之前出家。如此一人之王出家,捨棄三之王國。象成野生之象,馬成野生之馬,馬車於森林中腐朽原狀,寶藏之貨幣,撒布為仙處之砂。此諸人等皆獲得八等至,死後被約束生於梵天界中。諸獸類——象與馬——亦對仙人之羣保持清淨之心,再生於六欲天中。
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言:「汝等比丘!不只今生,我前生亦有棄國出離之事。」而為本生今昔之結語:「彼時棲於傘蓋之女神是優鉢羅色(蓮華色),馭者是舍利弗,[P.30]父母是今大王之一家,從者是佛之弟子等,而啞躄之賢者,實即是我也。」
錫哈拉島[41]而來,住於曼伽那之庫茲達迦提薩長老,大般薩迦長老,住於伽塔堪達迦拉之普薩德拔長老,住於鳥帕利曼達伽瑪拉之大拉氣陀長老,住巴伽利之大提薩長老,住拔瑪他帕帕拉之大錫拔長老,住伽拉衛啦之大瑪利亞德拔長老——此等長老為鋤賢人本生譚〔第七〇〕啞躄王子本生譚〔第五三八〕鐵屋本生譚〔第五一〇〕護象本生譚〔第五〇九〕之各會眾[42]。又住於瑪茲達之大那伽長老與瑪利亞大德拔長老於涅槃日時云:「吾友!啞躄王子本生譚之隨從者已於今日命盡。何以故?因自己彼時為泥醉漢,與自己飲酒之其他人等已均不在,而自己乃最後出離出家之故。」
五三九 摩訶伽那迦本生譚[1]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大出離事所作之談話。某日,比丘等於法堂讚嘆如來之大出離事而坐。佛於彼處現身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一同坐言何語耶?」「如是如是!」「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曾於昔日,如來敢行大出離。」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毘提訶國彌絺羅市有摩訶伽那迦王治國,彼有阿利陀伽那迦與波羅伽那迦之二王子。王於彼等之中,以兄為副王之位,弟與將軍之地位。其後摩訶伽那迦王死去,阿利陀伽那迦為王,另一人則與副王之位。一人之從者於王前進出告曰:「大王!副王對王持有敵意。」王因聞其反復申告,遂生疑心,將波羅伽那迦鎖縛,使住於距王宮不遠之某家,附以看守之人。王子誓言:「自己若對兄如有敵意,則自己之鎖不解,扉亦不開,若非如是,則鎖解扉開。」如是誓言,忽然鎖解扉開,[P.31]彼即外出至邊境之村住居,邊境住人等知彼之事與以服侍,使王不能捕捉。
王子漸次使邊境之國國入手,隨從者日益增多。以前彼對兄無敵意,然今則懷有敵意矣。彼有多人圍繞,到達彌絺羅,於城外宿營。市人聞波羅伽那迦到來,持象及其他騎獸來至彼前,其他各市之人亦前來歸附。彼送通牒與兄云:「以前自己對貴君無有敵意,然今已有敵意,將傘蓋與我,否則戰爭。」王應對戰爭,當出發時告第一后妃云:「后妃!戰爭之勝敗不可知,自己若有事,汝須注重胎兒。」如此言畢出發而去。而於戰爭中,波羅伽那迦之軍隊,使王至死。
王被殺後,市內大起動搖。后妃知王之死,急將黃金及其他重要之物,藏入籠中,上面擴入襤褸之布,上撒穀皮,自己著襤褸之穢衣,改變姿態,將籠載於頭上天明出行,任誰一人,無有知彼女者。彼女由此門出,但無所行之處,不明道路,不能固定方位,只聽聞有伽拉瞻波市[2]:「有無往伽拉瞻波市之人耶?」彼女詢問而坐。
然彼女之胎並非普通之人,實為成滿波羅蜜摩訶薩再生而來,依彼之威力使帝釋之住居動搖,帝釋熟惟,知彼之所業。「彼女之胎再生之人,具大福德,自己必須前往。」於是化作馬車其中敷設寢牀,彼為老人之姿,馭馬車而來,立於彼女所坐房舍之入口。
[P.32]帝釋詢問:「有無往伽拉瞻波市之人?」「老爺爺!予往。」「如是,貴婦人請乘車。」「老爺爺!予將臨月,不能乘車,予隨後行,然予之籠,請借一車位乘籠而行。」「貴婦人是何言哉!予馭車巧妙,無有能與予相較者,勿怖請乘。」彼於彼女乘時,依自己之威力,車離地面,僅後端觸地。彼女乘車,橫臥於牀上,知此人必是神仙。彼女橫臥神之寢牀,立即入眠,如是帝釋來至三十由旬之處,到達某一河邊,呼彼女醒來:「貴婦人!請由車降下,在河中沐浴。寢牀之頭處有衣著之物,請即著用。車中有果子點心,請即食用。」彼女如所云而為,然後再事橫臥。日暮黃昏到達瞻波。彼女見城門、望樓及城壁:「老爺爺!此為何市?」「貴婦人!此即瞻波之市。」「老爺爺!汝言云何?予等由彌絺羅市至瞻波市距離為六十由旬。」「雖然如此,貴婦人!然予知直接之道路。」如此使彼女於南門之近處卸下。「貴婦人!予等之村,更在對方,貴女可自入市較佳。」語畢向對方而去。於是帝釋之姿消失,歸回自己之住居。
后妃坐於某公堂之處,彼時住於瞻波有一唱誦聖典之婆羅門,由五百之弟子圍繞,前來沐浴。彼由遠方觀望,發現彼女——實為美貌無雙美麗大方,坐於彼處。彼女依胎兒之威力,使彼見彼女而發生兄妹之愛情。彼留置弟子,一人入於公堂之中前往詢問:「妹!現住於何處之村?」「予乃彌絺羅阿利陀伽那迦王之第一后妃。」「為何前來此處?」「王為其弟波羅伽那迦所殺,予畏怖危險,為護胎兒前來此地。」「然於此市有誰為貴女之親戚?」「不也,予無親戚,敬告貴君!」「如此,請勿憂心,予為北方之婆羅門,多有財寶,四方聞名之阿闍梨。予願以貴女為妹,與以照顧。」[P.33]「如為吾兄,請摑捉予足而泣。」彼女於是大聲張揚,於彼婆羅門足前投身,於是二人互相哭泣悲痛。弟子等疾馳前來詢問:「先生因何哭泣?」「此為予妹,乃予不在之時,彼時所生。」「先生已與妹相逢,可勿心憂。」彼持來有覆棚之馬車,使彼女坐於其中。彼向馭者云:「向予家內說明予妹之事,給與一切必要之物。」彼遣馭者送彼女至其家。於是婆羅門之妻以熱水使之沐浴後,敷牀而臥。婆羅門沐浴後歸來,食事之時,呼其妹與彼女一同進食,而於家中善加看顧彼女。彼女不久產子,彼取其祖父之名,命名為摩訶迦那迦王子。
彼漸長大與兒童等遊玩,兒童等任何人皆云自己等為純粹剎帝利所生,怒欺於彼。然彼有大力,不負嫌厭,強打彼等,彼等大聲哭泣叫喚,人問:「為誰所打?」皆云無父之子。王子自思:「奴等云自己之事為無父之子,一是向母詢問。」某日問曰:「母親!吾父為誰?」「汝父為婆羅門!」彼女詐言。
彼翌日打架,被云無父之子時,返謂:「予之父親確為婆羅門。」「汝為婆羅門,為何事者?」彼自思:「奴等問予婆羅門為何事者,母親未告自己其理由,母親掩飾未對予言,予今必得問明。」彼於吸乳之時,嚙母之乳房曰:「請對予言明吾父之事,母如不言,予將咬斷乳房。」彼女不能詐言:「汝乃彌絺羅之阿利陀伽那迦王之王子,汝父為其弟波羅伽那迦所殺,予為護汝,始來此市。此婆羅門以予為妹,與以看顧。」
自此以來彼被云為無父之子亦不發怒,而彼於十六歲前之間,獲得三吠陀及一[P.34]切之學問,十六歲時彼為姿最優美之少年。彼自思惟:「予將取返父王之王國。」彼問母曰:「母親!汝手中尚有幾何?若無,則予經商製作財產,取返吾父之王國。」「子!予非空手而來,真珠、摩尼珠、金剛石等貴重物品,各各皆有,取國之資足額。可持往取返己國,不可經商。」「母親!請與我財寶,然予只索半分,向蘇般納普密[3](金地國)出發,持甚多之財寶來,以取返王國。」彼如是云,只得半分,買入商品,而與往蘇般納普密幾位商人,一同將商品堆積船中後,往其母之處行告別之禮:「母親!予往蘇般納普密(金地國)。」「子!海者成功少而危險多,不可往行。為取回王國,予有充分之財寶。」然彼云出發,不聽母言,向母作禮出行,乘入船中。恰於其日波羅伽那迦王之身體患病,臥於寢牀不能起立。
船中乘坐七百餘人,七日之間,船行七百由旬。船行過度,不能前進,船板破壞,處處上水,於大海之中,船正開始沈沒,諸人泣喚,向種種之神祈願,但摩訶薩並不泣喚,亦不向諸神祈禱。彼知船沈之事,彼以酥與砂糖混合,食飽滿腹,將兩件著物塗油,緊著於身上,彼近船檣而立,船雖沈而檣直立。諸人成為魚龜之餌食,水面成血染之彩。摩訶薩在船檣頂上:「此方向可達彌絺羅。」彼固定方向後,由檣上跳起,越過魚龜之上,以其大力落於隔一烏薩巴[4]之處落下——其日正為波羅伽那迦之死期——由彼處摩訶薩於摩尼珠色之波浪間前進,恰似黃金之塊狀,在[P.35]海中漂流而行。彼如一日間之狀漂流達七日之久,然彼知其日為布薩日,彼用鹽水[5]洗面而行布薩。
爾時四天王使瑪尼昧伽拉神之女立於海中守護:「凡具有尊敬母等之德,陷入大海而不適合之諸人,注意此等之人。」彼女七日間未曾見海,——彼為陶醉於[6]神之幸福,彼女之心可謂為朦朧之狀,又亦可謂諸神施行集會——。彼女思欲巡迴眺望:「今日已第七日,予未曾見海,究竟誰將落海不知。」彼著眼見摩訶薩,彼女自思:「若摩訶伽那迦王子亡於海中,予將不入諸神集合之中。」由摩訶薩不遠之空中,彼女立莊嚴之身體,而語摩訶薩唱最初之偈:
一
摩訶薩云:「今日漂海已第七日,其他生者皆不見,究竟誰在說話?」彼向上望見空中,發現彼女,於是唱第二之偈:
二
女神聞彼法語更唱一偈:
三
於是摩訶薩云:「汝何以所云如是?予努力雖死,自己須免於非難。」唱次之偈:
[P.36]四
如是女神唱次之偈:
五
摩訶薩據其如是所云,知與彼女不容易抗論,於是唱次之偈:
六
七
八
九
[P.37]女神聞彼之以強言,讚嘆而唱偈:
一〇
如斯所云女神問曰:「為大努力之賢者!予伴貴君往何處耶?」「彌絺羅之市爾聞之耶?」彼女將摩訶薩如持花鬘之束提起,把握兩腕,橫於胸部[7],完全如持愛子之行,飛上空中。摩訶薩七日間為鹽水焦泡身體,為接觸於神,陷入睡夢。女神送彼至彌絺羅,放置菩薩右脇橫臥於菴婆園之吉祥平石台上,向園林諸神取得守護之承諾後,返回自己之住居。
波羅伽那迦無有王子,然有一女名尸婆羅姬,非常賢慧。王臨死臥於牀時,諸人問曰:「大王!貴君神去之時,我等交付王國於誰人?」「可授與能為吾女尸婆羅姬所喜之事者,知四角寢牀之頭者,引掣千人力之弓者,可取出十六大伏藏者。」「大王!請教授我等彼等之伏藏之頌文。」
王云:
一一
[P.38]一二
一三
彼與伏藏一同有關其他者之頌文亦與說出。
王死之後,大臣等為彼完成死者之葬儀,而於第七日一同集議:「王云向使自己之女喜者授國,誰能為使彼歡喜之事者耶?」於是諸人云:「將軍可以中意。」向彼遣送使書,彼云甚善,可得王位,來至宮門,彼示知王女自己之存在。王女知彼前來之理由而自思:「彼果有光榮維持傘蓋之力耶?」彼女為試驗於彼云:「可來此處。」彼聞命令,為使彼女歡喜由階段之入口連續跳躍而上,行至彼女之前而立。於是彼女試驗於彼:「請以急速度行走殿上之大廣間。」彼思為使王女歡喜,急速跳躍而行,如是彼女云:「降下前來!」彼又再速歸來。王女知彼無有能力,而云:「請揉予之足。」彼為使彼女歡喜,坐而揉其兩足,彼女以足蹴彼之胸,使彼仰向仆倒。王女指示侍女云:「彼之眼不能見,無何能力之凡庸,撲打而摑其首與以放出。」侍女等依言而作。——「將軍如何?」有人問彼,「不可說!彼女非人間之女。」回答而去。其次司寶藏者往試,同樣為彼女所恥。如此之狀,有豪商持傘之男,持大力者,彼女皆使抱恥而去。
於是諸人又復相商:「此無彼女所喜之人,現以能掣千人力之弓者授與。」然無任何人能掣引其弓。「其次向能知四角之寢床者授與。」但亦無誰能知者。更云:「向[P.39]能取出十六大伏藏者授與。」然無人能以取出。於是諸人相商:「今王不在,不能護國,究應如何為宜?」時司祭官向彼等云:「汝等勿須憂心,作華車[8]能行之狀,而發現華車而出者,即是國王,彼能治全閻浮提中之國。」諸人齊云善哉贊同,裝飾市內,於吉祥車上繫四匹白蓮華色之馬,使被上等之被,載五種王之標幟,以四軍之兵圍繞。因若主車之諸種樂器在車前演奏,非主車在車後演奏——,因此司祭官命令樂器在車後奏樂,然後用黃金之水甕向車之革紐及突棒灌水後向車祝告:「若誰有治國福德之人在,則往其人之處行。」
車由右繞王宮觸及大鼓之道進行,由將軍開始諸人自思:「華車必定來至自己之處。」但車通過一切之家,右繞市中後,由東門出向王苑之方向進行,諸人見車之速度行去過速云:「將車拉回。」司祭妨止而云:「不可拉回,依其所欲之處,雖百由旬亦須任其行進。」
車入王苑右繞吉祥平石之台,如乘車預備來此之狀而停止。司祭官見摩訶薩橫臥之狀向大臣等云:「注意!平石台上一人橫臥!然此人適不適於具有就白傘蓋(王位)之力,於自己不知。若為具福德之人,則不作目不轉瞬迴顧之狀,若為不吉之徒,則喫驚坐起,抖顫注視。——汝等全部急鳴樂器!」諸人立即數百之樂器一時齊鳴,完全如海嘯之狀。摩訶薩聞其聲而醒,拂去頭上覆物眺望,見有諸多之人,明了:「此為授白傘蓋而來。」彼再矇裹頭部,翻身用左脇而橫臥。司祭官取下懸被彼足之覆物,眺望其吉祥之相,彼知:「此人能為治理一洲乃至四洲諸國之君。」更使[P.40]諸人鳴奏樂器。摩訶薩取除顏面之覆物,變更方向,右脇而橫臥,巡迴眺望諸多之人人,司祭官鎮靜諸人之後,合掌低曲腰而云:「請起,大王!王國乃為貴君之物。」〔菩薩問:〕「貴君之王往何處去?」「已崩故矣!」「彼王無王子與弟耶?」「無王子與弟,大王!」「甚善!予當治國。」言畢起立,彼於平石台上結跏趺坐。如是諸人於其場為彼灌頂,稱為摩訶伽那迦王。
王更乘優美莊嚴華麗可觀之車,以示豪華繁榮,入市而行,而登往王宮。彼思而又思:「將軍等眾,仍置於原位。」於是登往殿上之大廣間。
王女仍以最初時之狀試王,命令一男子:「汝往王處行近申告,尸婆羅姬呼喚貴君,請立即前往。」賢明之王為完全不入耳之狀而云:「實為絺麗!」說贊美宮殿之話。彼男因王不能入耳之事,空自回返申告王女:「姬君!予雖向大王申告貴女之言,彼則只說稱贊宮殿之事,貴女之言只為如此而不受取。」王女自思:「此乃持大思考之人。」於是二次三次遣人。王亦如自己所欲之狀,以普通之步法然具獅子之狀進登宮殿而行。當彼接近來時,王女為彼之威光不能止於其席,自動前來貸腕與彼。王則靠近彼女之手登至殿上之大廣間,於豎白傘蓋之下坐於王座,而向大臣等詢問:「究竟先王臨終之際,未有某些教言授與君等耶?」「有之,大王!」「請述以觀。」「向能為尸婆羅姬為所喜之事者授國。」「尸婆羅姬前來,貸腕與予,以此而言,予已為彼女所喜之事。此外所云之事,言之一觀。」「大王!對能知四角寢牀頭之人授國。」[P.41]王思:「此為難辨之事,然以某種方法能知。」彼由頭上拔下黃金之針,以之交付尸婆羅姬之手。「請與放置。」彼女取之,置於寢牀牀頭之方。——云已與劍(暗示牀頭之意)——王以其狀,判知牀頭之所在,但如未聞,彼問:「汝何語耶?」彼女亦一次如前之狀言之,王言:「知此亦並不難,此方為牀頭也。」王再詢問:「此外更有何言?」「大王!先王命對能挽引千人力之弓者授與國政。」王云:「如是持來。」持來其弓,王坐於座上挽引,恰如婦人掣彈綿之小弓同樣挽開。王問:「此外尚有何語?」「對能取出十六大伏藏者,授國。」「有何頌文?」「是!有也。」「陽昇時之伏藏」,語「云云」之頌文。
彼只聞此,彼已恰如天穹之月狀,明瞭其事,於是向彼等云:「今日確已無時間,明日予為取出伏藏。」翌日彼集合諸大臣等詢問:「汝等之王與辟支佛等以食耶?」答云:「已與。」彼自思惟:「所謂陽者,非是太陽,乃是與太陽相等辟支佛等所謂為陽;因此與彼等相會之場所,必有伏藏。」於是王詢問:「辟支佛等來時,與之出會往何場所而行?」「如是如是之場所。」「掘彼場所,可取出伏藏。」如王所云而取出。又詢問:「行去之時,就此而行,立於何處而告別耶?」「如是如是之場所。」「由彼處可取出財寶。」如王所言而取出。此時多人大聲叫喊以表喜悅,彼等云:「所謂『陽昇之時』,彼等於太陽昇起之方位掘地而無所見;『日落之時』,彼等於太陽沉沒之方向掘地而無所見。」王云:「此乃為真正之財寶,實際此中有不可思議存在。」於是彼敘說彼之喜悅。
所謂「內伏藏」,乃是王宮大門口之國(音域門限「門坎」)內之財寶[P.42]可與取出;「外伏藏」,乃是國外之財寶;「非內非外」,乃是國下面之財寶;「於乘車時」,乃吉祥之王乘象之時延伸黃金之梯子所立場所之財寶,由其所立之處取出;「降落車時」,乃是由象背降落之場所取出財寶;「四大婆羅樹」,乃是吉祥王之寢牀之四脚由婆羅樹所作,於四脚之下,有四個伏藏之甕,與以取出;「其周一由旬」,由旬乃車之軛,吉利王寢床四周一車軛距離之處,有幾多之甕伏藏可與取出;「牙齒之端大伏藏」,乃吉祥王之象所立居之場所,在其二齒牙所指向之處可取出兩甕之伏藏;「尾端」,是指吉祥王之馬所居之處,由馬之尻尾指向場所取出伏藏;「泉中」,乃為由吉祥王之蓮池汲水出而露出伏藏;「樹端大伏藏」,乃在王苑大娑羅樹之根元處,恰於正午出來圓形樹蔭之內,可取出幾多伏藏之甕。
如此十六伏藏取出後,彼問:「此外尚有未取出者?」「大王!無有!」諸人回答,皆大歡喜。王云:「將此財物依布施與以撒散。」於是於市之中央及四門之處,共作五布施堂,行大布施。由伽拉瞻波市將母與婆羅門喚來,作無上非常之尊敬。
彼於統治之初期,稱為阿利陀伽那迦王之子摩訶伽那迦王,統治毘提訶國全體。諸人皆云:「王實賢明,應與參拜。」市內為拜王而大起騷動,到處人人持諸多之贈物,於市內準備祭拜。王之住居,展飾各各象之覆被[9]等物,懸掛香紐及花鬘之紐,為撒散炒穀物、花、香水、薰香等物,使天空發暗,整備各種飲料、食物。為向王[P.43]贈送物品,於金皿銀皿中盛滿種種固體食物、柔軟食物、飲物、果物等等,多彩多姿,圍繞陳列。大臣團體坐於一處,婆羅門羣坐於一處,彼處有豪富商人等,此處有最美姿態歌誦兒等同坐。有歌頌詞婆羅門等——有諸人等以吉祥之口吻唱吉祥之歌,歌種種之歌,奏幾百之樂器。——王之住居恰如在由犍陀羅[10]海中之狀,為一大音響。在能見限度之處,皆大震動。摩訶薩坐於白傘蓋下之王座,表現出似帝釋之莊嚴,非常莊嚴與美麗。彼思起於大海中自己努力奮鬥:「唯有努力可為適當之事。若自己在大海中不加努力,則必不能得今日之幸福。」彼如此思考想起其努力之事,心中湧起湧然喜悅。彼於感興之餘,歌敘感興之歌。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P.44]爾來王不擾亂十王法,正確統治王國,更奉事辟支佛等。其後尸婆羅后妃產一有富德之相王子,名之為提伽瓦王子。彼成人時,王與以副王之位。
某日由王苑之園長持來種種之果物與花時,王見之非常歡喜。向彼褒美受取後云:「喂!園長!予欲觀王苑,汝應置之為美麗。」園長答稱謹遵王命,彼如命傳達。王乘優良甚佳象之背上,與數多之家臣等一同來至王苑之入口。彼處有二株紺青色光輝之菴婆樹,一株無實,一株有實,然實之味甚美。在王未食之前,無人敢食,王乘象背之上取其一實食之,當果實至於彼舌之際,感覺完全如天國之風味,彼思:「歸時將多食之。」但諸人已知王食最初之實,由副王開始至馭象者為止,皆取其實食之,而未能取得實者,以枝毀枝,一葉無存——將樹完全糟塌;然無實之一株,則如摩尼珠山之狀,美麗光輝而立。王由王苑將出時注視此樹向大臣等問曰:「何以如此?」「大王!因謂王已最初摘實而食,多數之人與以掠取。」「然此樹之葉色何以[P.45]未毀?」「因其無實,故未被毀,大王!」王非常痛心:「此樹無實而仍為紺青色豎立光輝,此為有實則完全被毀。今此王位之事,亦與此有實之樹同樣,出家之事,乃無實樹之狀;具有某種之物者則有恐怖,然無有一物者則無此恐怖。自己不履此有實樹之轍,予望與無實之樹同樣,捨棄地上一切之幸福出家,予將為出家之事。」彼有堅決之決心。
王入市內立於宮殿之入口,呼喚將軍云:「將軍!今日以後,運來食物者,留置一人侍者為之以水洗顏,以楊枝磨齒,其他者予一切不見。汝率以前之裁判官等可統治國家,予今後於殿上之大廣間修沙門之法。」彼登殿上,唯一人修沙門之法。如是經過時日,諸人集來於王宮之庭,而不見摩訶薩,皆云:「我王非昔日之王狀。」唱次之二偈:
二〇
二一
於是諸人運送食物者向侍者問:「大王與爾等為何語耶?」答曰:「無之!王不言語。」是故如此所云,王不執著於愛欲,完全持遠離之心;彼想起其一家之友辟支佛等,彼自獨白:「已具戒等之德而無任何執著者,此人等之住處,究竟誰得向自己言耶?」於是唱次三偈,以敘感興:
二二
[P.46]二三
二四
彼在宮殿修沙門法四個月,彼之心愈益向出家方向行進,以家庭視為如世中之地獄,思三界如火燃之狀。彼心為向出家之方向,彼思:「予捨棄如帝釋世界之狀美麗整飾之彌絺羅,入雪山為出家者之時,究竟何時自己始能成就到來?」彼就彌絺羅開始敘述: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P.47]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〇
五一
[P.48]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〇
六一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〇
七一
[P.49]七二
七三
七四
七五
七六
七七
七八
七九
八〇
八一
八二
八三
八四
八五
八六
[P.50]八七
八八
八九
九〇
九一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九六
九七
九八
九九
一〇〇
一〇一
一〇二
一〇三
一〇四
一〇五
一〇六
[P.51]一〇七
一〇八
一〇九
一一〇
一一一
一一二
一一三
一一四
一一五
[P.52]彼於人壽一萬歲之時生來,七千年間統治其國後,其壽命尚餘三千年時出家。當彼出家之際,因見彼之王苑入口之菴婆樹,而於王宮之中四個月之間過生活,彼思:「出家之姿勝過如此之姿。」彼密向侍者言告:「汝勿使任何人知,由市場買來數袈裟及土製之鉢。」侍者依言而為,王喚理髮人至,刈取鬚髮後,理髮人自去。彼以一袈裟為下著,其上圍掛一,另一枚包住肩胛,土製之鉢藏入囊中,吊掛在肩上,而後持杖於殿上大廣間,幾次前進回返,多次經行,彼已味得辟支佛之安樂。是日彼雖仍在彼處,次日太陽昇起同時,彼由宮殿開始降下。
時尸婆羅后妃,呼喚其寵愛之七百宮女云:「我等未見大王,時間甚久,已經過四個月時間。今日我等與王見面,皆應盡其所能美麗粧飾,表現出女人之嬌態美容,努力顯示出為煩惱繫縛之狀。」於是各以美麗之裝飾,鮮艷之衣物,后妃與彼女等一[P.53]同登上與王相會之宮殿,在行進途中,與王降來相逢,彼等並未注意,思之以為:「此為教王而來之辟支佛。」彼等行禮貌辭儀立於一方,摩訶薩遂由殿上降下而去。
彼女等登上宮殿,接近王之寢牀,見蜜蜂色[17]之髮毛,及裝身之物品:「彼非辟支佛,乃我等親愛之主人,願即使之回返。」彼等由殿上大廣間降下,來至王宮之庭中,后妃與宮女等全部理解髮毛之事,背中激擾,以手捶胸:「大王!如何為如此之事耶?」彼等非常憐泣悲哀,隨王之後而行。市中生起動搖,市內諸人:「我等之王現已出家,今後如此正直之大王能由何處得來!」大眾同聲泣喚追隨王之後而行。
佛為說明王捨棄悲泣之后妃宮女等而行之事,佛言曰:
一一六
一一七
一一八
一一九
一二〇
一二一
[P.54]一二二
尸婆羅后妃悲泣,不能勸返大王,彼女思考方便之策,呼喚大將軍命令曰:「汝觀王所行去之方位在於何處,在其前方向破壞舊家及公堂燃火,積聚草葉,施放黑煙。」將軍依言實行。而后妃前往王處,投身於王之足前,告以彌絺羅燃燒之事,而唱次之二偈:
一二三
一二四
於是摩訶薩云:「后妃,汝何言耶?有某些人等燃燒其物,然予亦一無所有。」而為說明,唱次之偈:
一二五
[P.55]摩訶薩如是云畢,由北門出行,宮女等亦隨之出行。尸婆羅后妃更又思考一方便之策,命令:「各村施行劫掠,表現出國中遭受掠奪之狀,或將身體敷擦赤色染料以為受傷之狀,橫臥板上為死狀運出使王得見。」使人人發出非難之聲:「大王!貴君存命之時,國中即被劫掠,人民即被殺戮。」而后妃為懇願王之回返而唱偈曰:
一二六
王自思考:「在自己存命之間,決不得有起賊匪之亂毀滅國家之事,此必為尸婆羅后妃使之所起之事。」彼對彼女之言,不加信任。
一二七
一二八
王雖如是云,諸人仍隨王之後扈從而行。於是王自思考:「此諸人不返,予將使彼等回歸。」當彼行來至半伽浮他〔八分之一由旬〕之路程時,以踵環繞,立於街道[P.56]之上向大臣等云:「此為誰人統治之處耶?」「大王!此為貴君。」「如此,有越此橫線者,將與處罰。」如斯所云,以杖畫一橫線。具有威光之王所劃之線,無人敢能橫越,諸人於線之限界大聲哭泣悲哀,后妃亦不能橫越其線。后妃見王背向而行,悲痛難耐,捶胸叩首,橫仆於大道之上,而滾越橫線而行;諸人云:「應守線之人已破線而行。」於是諸人就后妃之行道而行。摩訶薩向北方雪山之山地而去,后妃亦與一切兵隊及乘物一同從王而行。王不能歸返諸人,如是進行六十由旬之道。
爾時有那羅陀苦行者住雪山黃金窟,有五神通。彼於禪定之安樂中度日,經七日後由禪定中起立,彼以歡聲自敘:「啊!快樂,啊!快樂。」彼思:「究竟在閻浮提中有誰人希冀安樂者不知。」彼以天眼通巡迴眺望,發現可以成佛之人摩訶伽那迦。彼思:「此王為敢行大出離者,以尸婆羅后妃為首之數多人等不能使之回返。然此等諸人實為王之妨害者,予將往忠告使王具極堅強之決心。」彼以神通力疾行,立於王前方之空中,而向彼云可激勵之言:
一二九
王答言:
一三〇
[P.57]於是彼為激勵於王更唱偈:
一三一
於是摩訶薩云:
一三二
如是彼對王說示其障礙唱偈:
一三三
[P.58]摩訶薩稱頌於彼唱偈:
一三四
於是那羅陀向彼云:
一三五
一三六
一三七
彼如此教示摩訶薩後,回歸自己之住居。彼行去時,又有其他一位苦行者名密迦吉那,同樣由禪定起立,巡迴眺望見到摩訶薩:「予使諸人回返,教王運作。」同樣前來,於空中現姿,彼云:
[P.59]一三八
於是摩訶薩云:
一四〇
彼對此問回答後,更示以成為出家者之理由云:
一四一
[P.60]彼苦行者思欲詳聞此理由而唱偈:
一四二
於是摩訶薩答曰:
一四三
彼如斯云,彼由何目的從初即說示出家云:
一四四
一四五
一四六
一四七
[P.61]一四八
一四九
密迦吉那聞此,與王忠告:「勿懈勿怠」後,歸往自己之住居。彼去之時,尸婆羅后妃投身王之足下云:
一五〇
一五一
於是菩薩答曰:
一五二
后妃云:「王出家後予將如何而為?」王回答曰:「依予之教而工作,依予所云而實行即可。」即說偈曰:
一五三(1)
一五三(2)
摩訶薩如是忠告后妃。彼等相互行會話之內,太陽已西沉,后妃於適當場所張幕野營,摩訶薩亦近坐於某一樹之根元,於彼處一夜至天明,次日修飾身後,沿道路進行。后妃亦云:「軍隊後續。」於王之後行進,彼等於行乞行中到達多納市。
恰於此時,一人男子由肉屋買一大片肉來,彼於炭火之上燒烤炙熟之後,思欲使冷,置於板端。然彼因某外事未曾注意之間,一隻犬來奪肉而逃,彼隨後追逐,往南門之外而行,因疲勞而回返。王與后妃各別來至犬前,犬甚恐懼,捨肉而逃。[P.63]摩訶薩見此思惟:「此犬吐棄肉不顧而逃去,此外亦未見到任何持主,如此無有非難者施食之物,絕無僅有。此予可食之。」彼取出土製之鉢,取肉片善加擦拭,放入鉢中,而往有水心情快樂場所開始食[21]之。后妃自思:「若為值尊治國之人,則不應食此穢賤埃塗犬棄之物,如此等人已對我等為無價值。」於是問曰:「大王!貴君食用如此可憎之賤物耶?」彼如是云:「后妃!汝為暗愚,不明此施食之性質。」彼於肉落之處,善為檢查,完全如食甘露之狀而食,食畢拭口洗浴手足。
彼時后妃對彼非難而云:
一五四
摩訶薩答曰:
一五五
如是彼此對話來至市之入口。彼處兒童等遊戲,彼時有一小女用小篩籠篩砂,其一方之手戴一腕環,另一方手戴二腕環,有二環者,互相碰撞,有一環之方,則無音聲。王知此事而思惟:「尸婆羅雖由自己之後而來,然而女人者乃為穢物,諸人對自己難免非難,謂彼人雖然出家而不能捨妻。若此小女為賢者,予將對彼言說使尸婆羅后妃回返之方法。由小女聞話,使尸婆羅返回。」而向小女云:
一五六
小女答曰:
一五七
一五八
一五九
[P.65]王聞小女之言,深持信賴。而向后妃言:
一六〇
一六一
后妃聞彼之言,「大王!貴君請取最佳之右道,予則選取左道。」如此云畢,稍向前行,悲痛不能忍耐,再又歸來。而彼女與王一同進入市內。
為說明此事,佛唱半偈:
一六二
[P.66]而於入市之後,摩訶薩繼續行乞來至作箭家之入口處,尸婆羅亦立於其傍。彼時作箭者於土鍋炭火之中熱箭,而以粥濕之,彼閉一隻眼目,只有一隻眼目見物,為筆直之一直線觀察。摩訶薩見此自思:「若此男為一賢人,則必能對自己說其理由。」於是近前而行。
為說明此事,佛言:
一六三
摩訶薩向彼云:
一六四
於是作箭者向彼言曰:
一六五
一六六
一六七
[P.67]如斯彼與忠告而沉默不語。摩訶薩亦行乞集來種種食物之混合物出來後,由市中出坐於有水心情快樂場所,而為應為之事終了[24],取鉢收入囊中,告尸婆羅云:
一六八
一六九
后妃:「貴君不呼予為妻[25]。」彼女雖云,仍隨摩訶薩之後而行。王不能回返於彼,諸人亦隨後追來,但距甚深森林不遠。摩訶薩見紺青色之林緣,思欲進行回返彼女,而在道傍見有猛佳之蘆葦,彼拔此蘆葦云:「尸婆羅請觀!此已不能如原狀矣,與此同樣,予與汝亦不能如元來之同棲矣。」彼唱次之半偈:
一七〇
彼女聞此:「自今以後,予已不能與人王摩訶伽那迦同住。」悲痛不堪,兩手捶[P.68]打胸膛,失去意識,仆倒於大道之上。摩訶薩知彼女失去意識之事,彼消失足跡,入於森林之中。大臣等趕來,以水潑洒彼女之身體,摩擦手足,恢復意識。后妃詢問:「王往何處耶?」「不得而知。」「遠行搜索!」雖然各處巡迴奔走,終未發現。彼女激情悲嘆至日暮,而於王所立居之場所,建造紀念塔[26],用香及華鬘供養後返回彌絺羅都市。
摩訶薩進入雪山山地,七日之中修得五神通及八等至,再已不來至人里。又后妃於與造箭者談話之處,與小女談話之處,食肉之處,與密迦吉那談話之處,與那羅陀談話之處——在此等一切場所營造紀念塔,供養香及華鬘。而彼女為軍隊圍繞歸彌絺羅後,於菴婆園為王子灌頂,使即王位,由軍隊圍繞,遣送新王入市後,彼女自己出家,成為仙人,住於王苑之中,為徧處定之修業,修得禪定,成為再生梵天界之人。
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言曰:「汝等比丘!此非由今日始,我昔日嘗有敢行大出離之事。」然為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海神優鉢羅色是〔蓮華色〕,那羅陀是舍利弗,密迦吉那是目犍連,小女是差摩比丘尼,箭作者是阿難,尸婆是羅羅睺羅之母,第迦烏王子是羅睺羅,父母是今大王一家,而摩訶伽那迦大王,實即是我也。」
校注
[0208001] 本篇為 Mahānipāta(大集)。 [0208002] 暹羅本題為 Temiya-jātaka。Gp. 26, Temiya;六度集經四、(三八)太子墓魄經(大正藏卷三、二〇b)太子墓魄經(大正藏卷三、四〇八b 別譯四一〇a)。此浮彫圖存在於 Bharhut(Barāhat);題為 Muga-pakiya(Cunningham, PL. XXV, 4)。 [0208003] Pāramī(or pāramitā)度,譯為到彼岸,為菩薩之大行。依此行事,得度涅槃之彼岸。 [0209004] Uposatga 月之新月、滿月之日及其中間之日(八日、二十三日)為安息日,印度古來之習慣作為齋日。此日休業、持戒、斷食慶祝,以此儀式謂之布薩。在佛教出家者普通四人以上共住,以為說戒懺悔之儀式,在家者受八齋戒,終日住於清淨。 [0209005] Saccakiriya 真實之所作,真實事。真實與否為自己衡量而作成誓言。 [0210006] Nātha 守護者領主等之意。 [0210007] 依異本讀為 pakkhapāda。 [0210008] 以須彌山為中心之一世界人間居住之地,由四個地方形成,在此處為全世界之意。 [0211009] Setachatta 白傘蓋為王位之標幟,王之上常掛起此一傘蓋。 [0214010] 在此有苦之世不作幾次之輪迴再生。 [0214011] 此一行乃由異本補足。 [0215012] Pgaṇa 展開龍頭部之貌。 [0217013] Gūthaniraya 糞尿地獄。 [0217014] Avīciniraya 無間地獄,八熱地獄之一,極苦之地獄。 [0217015] Jambudīpa 贍部洲,須彌山南之一洲,說明為我等人間居住之處,其形略為三角,人壽百歲。此即為印度之事。 [0221016] Vissakamma 諸神之大工。 [0223017] Gandhabba 譯為食香、香陰等,亦有香神、樂神、執樂天之稱,乃帝釋天之音樂神。 [0223018] purindada Sakka 之形容語,見 Puraṁ√dṛ 城砦破壞者之意。然「在市街布施之故,被稱為 Purindada」(Vimāna Vatthu-A. P. 171)之說,見 pure √dā,同樣之說明亦見於 Dgp. -A, I. P. 185。 [0223019] 此一句見 Petavatthu P. 24。 [0223020] 此偈見 J. V, P. 240; Petavatthu. P23。 [0224021] 依註釋此為就 Sīvalī(比丘尼)之事說明者 Dhp. A. II, P. 196; J. VI, P. 30F(Mahājanaka)參照。 [0224022] 註釋云為 Sankicca-Sāmaṇera(仙人)之事。Dhp. A. II, P. 240F 參照。 [0224023] 在註釋中為 Jotipāla 之事(司祭之子,佛之前生)。D. II, P. 230F(mahāgovinda);長阿五(典尊經)(大正藏卷一、三〇b)Jotipāla(焰鬘)參照。 [0224024] 在註釋中為 Citta-gahapati(比丘尼)Dhp. -A. , II. P. 74F 參照。 [0224025] 註釋為 Anātgapiṇḍika 之事。S. 10. 8. 及其註,雜阿二二(大正藏卷二、一五七b)Vin. CV. VI, A. P. I;四分律五〇(大正藏卷二二、九三八b)等參照。 [0225026] 註釋中有說為 Cullapaduma-jātaka no. 193.(J. II. P. 115)(小蓮華王本生譚)。 [0225027] 依註釋 Kuraraggariya-Soṇattgera 之母之家(拘羅羅家)有盜賊侵入之事。Dhp. -A. IV, P. 101F(Kuraraghara Soṇakoṭikaṇṇa《摩訶迦旃延弟子》之母參照)。 [0226028] ratha 但應讀為 raṭṭha? [0231029] 依埋殺而使土增殖之意。 [0233030] assama, or assamapada 在一定之區域內為仙人度日而有適當之種種建築物(葉庵)場所物等設備之仙處。 [0233031] jaṭāmaṇḍala 螺髻之環。螺髻是將頂髮結為螺見之形。婆羅門稱謂結螺髻祭火之隱者之羣為 jaṭila,譯為螺髮梵士。 [0235032] Sindhu 西方印度之國,產駿馬而有名。 [0235033] Seṇi 所謂比擬吉爾持(guild)之一種同業組合。在本生譚(jātak a)十八種之中,不過舉出四種。即大工、鐵工、製皮、繪書。Cambridge History I. P. 206(C. A. F. Rgys. Davids)參照。 [0237034] 底本置於註釋之最後,此應入於本文。又為……pallaṅke na nisi i P. 24 最初之一行,亦為同樣。 [0238035] 應讀為 accgerakam maṁ……。 [0239036] 註釋中有四人之街市姑娘(Caturā nāgaraka ittthiyo)。 [0240037] 底本將此文入於註釋之最後。 [0243038] 二七、二八之二偈亦出於 J. IV, P. 127。 [0244039] 從異本讀為 magātale。如此之告示板結附於殿上廣間之柱上云云,例如在 J. IV, P. 488 所出者。 [0244040] Samāpati 依定力而心得平等,身心安和。有八種,云八等至。 [0245041] Sīgaladipa(Siṁhala,Siṁhakalpa)僧伽羅、師子劫,為錫蘭島之事。 [0245042] J. IV. P. 490 參照。 [0250001] Mahājanaka-jātaka 參照賢愚經八(大正卷四、四〇五b)六度集經一(大正卷三、四a), S, B. E. L, P. 300 等。有此浮雕圖 Barāhat(Bharhut),記銘中在各人物之上有 "usukāra, janako rāja, sivali devi"(Cunningham, PL. XI. IV, 2)。 [0252002] Kāla campā Aṅga 與(鴦伽)國之首都 Campā 同。 [0255003] Suvaṇṇabhūmi(Suvarṇabhūmi)普通以此為今之 Burma 然可懷疑。(參照 Geiger: Mahāvaṁsa, 英譯 P. 86)。 [0256004] Usabna(ṛṣabha)長度之單位,與 20 yaṭṭhi(yaṣṭi)相當。 [0256005] 讀為 Loṇodaka。 [0256006] 讀為 dibba-sampattiṃ(異本)見 text, P 83。 [0258007] 讀為 Nipajjapetvā。 [0261008] Phussa-ratha(Puṣpa. ratha)獨自無馭者而行之不思議之馬車。如意行車。 [0265009] hatthatthara 象之被等,馬之被(assatthara)車之被(rathatthara)等省略之故(參照 D. I, P. 7; A. I, P. 181)。在祭日儀式等宮廷之象、馬、車以被裝飾。 [0266010] Yugandhara 譯為持雙。為圍繞須彌山七金山之第一,此山與第二 īsadhara(伊沙陀羅)山之間有內海即 Yugandhara-sāgara(由犍陀羅海)。 [0267011] 以上六偈出自 J. IV, P. 369。 [0272012] 同一之句出自 J. IV, P. 359。 [0272013] CF. J. V, P. 258。 [0272014] CF. J. V, P. 259。 [0272015] CF. J. V, P. 259。 [0280016] CF. J. IV, P. 172。 [0281017] 讀為 bhamara-vaṇṇa(異本)。 [0283018] 同一之句出自 Dhp. V. 200; mahābhārata, XII, 9917, 529, 6641。 [0286019] 同一之句出自 S. I, P. 7。 [0289020] 此後之一句出自 J. VI, P. 15。 [0291021] 讀為 Paribhunjituṁ arabbhi(異本)。 [0293022] Dutiya 第二之物。為伴倡,友之意。出家者之原妻謂之 Purāna-dutiyā(故二)。 [0293023] 讀為 mā vaca(異本)。 [0295024] 為食事試口洗手及鉢等事終了之意。 [0295025] 讀為 mā vaca(異本)。 [0296026] Cetiya(caitya)音譯為支提、制底等。總云廣大禮拜之對象,一切塔(stūpa, thūpa)、聖樹、聖處、聖物等皆是支提。然在狹義則係指特定建造之物,即亦可得謂支提堂。但在此與 thūpo(Stūpa)混同場合,可看作為 Cetiya。Cetiya 由古代以來即存在於印度民俗信仰之中,所謂神詞被信為夜叉之住處。於佛教內與佛相結合之處,一切物皆作為 cetiya 以供養。就此後者而言,見 J. IV. P 228。【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40 冊 No. 18 本生經(第23卷-第24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