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本生經

第二篇

[P.1]第一章 剛強品

一五一 王訓本生譚

(菩薩=國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國王訓誡之語本故事於後將見於三鳥本生譚(第五二一)中

某日拘薩羅王裁判來至王處訴訟難決之一事件王進朝食於洗手未乾中[1]乘坐裝飾之馬車抵達佛所禮拜世尊如白蓮之足退坐於一面佛問王曰「大王汝何事晝間而來此處」「世尊今日予裁判來予處訴訟之一難決事件實無閑暇今將終了食後手尚濕濡來謁世尊

佛曰「大王公正平等裁判事件實為善舉此乃上天之道而汝得如我全智者之教依此公正裁判無不思議然昔諸國王輩非全智者但唯聞博識之語公正平等裁判事件避四不可行之道不悖十種之王法正大治國上行天道此實不可思議」佛作此言已應王之請求而說此過去之事

[P.2]主分

昔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宿入第一妃之胎行妊娠祝禱由母胎安產而出於命名日命名為梵與王子成年達十六歲赴得叉尸羅究極一切學藝之奧義國王歿後登上王位公正平等治國不為慾念所牽引而行裁判因王公正治國臣等亦從傍公正處理事務因公正處理事務故無邪訴之人因此王廷之中不聞有為裁判而起喊叫之聲大臣等坐於裁判所中終日不見有來請求裁判之人裁判所形同廢止於是菩薩自思「因予依正義治國故無為請求裁判而來者騷動之聲絕於耳裁判所形同虛設今予必須探索予自身不德之處知予之德之點加以捨棄唯向德行爾後王問四周但宮廷之中無一人語王不德知予之不德之點加以捨棄唯向德行」爾後王問四周但宮廷之中無一語王不德唯聞語王之德聲王思「彼等懼予不語予之不德只語予之德也」王出宮廷調查外居之人亦不見聞於其處更又出而調查都中都外四門之外諸村但竟無一人語王之不德只聞語王之德聲王思「再至地方調查」將政事託付於大臣王著微服乘車只以御者一人為伴出都至地方探索向最邊鄙之地而行但仍無一人語己之不[P.3]唯聞己之德聲於是王由國境地方沿大道指向都城而還

然此時有拘薩羅國勝鬘王亦以正義治國為探索語己不德之人於王廷內外及其他之所均不見語不德唯聞語王之德聲更又探索地方亦來至此地二王均行至一窄窪車道之處彼此已無避車之餘地勝鬘王之御者呼波羅奈王之御者曰「汝將車向路側避開」而此方之御者亦曰「汝應將車向路側避開此車乃為波羅奈國主君梵與大王之所乘」對方之御者亦曰「此車乃為拘薩羅國之君勝鬘大王之所乘汝車應向路側避開使我王之車通過」波羅奈王之御者思想「兩者皆為王者如何處理為宜今有方便之道問明二王之年齡年幼之王應將車向路側避開尊讓年長之王通過」如是決定之後乃向對方御者詢問拘薩羅國王之年齡判知二王之年齡相同繼而更問國土兵力財產名譽種族種姓家世地位等項雙方國土皆為三百由旬之王兵力及其他各點皆屬同一於是思「對德高之王讓開場所」波羅奈王之御者問曰「汝王之德如何」有一人言「我王之德如是如是」於是舉自己王之不德以為德而說第一之偈曰

剛者勝鬘王     對柔投柔物
以善對諸善     不善克不善
此王乃如是     御者汝讓路

[P.4]波羅奈王之御者曰「此為君舉自王之德耶」曰「然」問曰「若斯以為德不德究為何物」曰「汝先以此為不德然君之王有如何之德」婆羅奈王之御者曰「汝宜諦聽」前言語畢即說第二之偈曰

以和克怒者[2]     以善克不善
以施克吝嗇     真實克偽語
我之王如是     御者汝讓路

於是勝鬘王及其御者二人由馬車降下解馬讓路與波羅奈王波羅奈王向勝[P.5]鬘王訓教曰「當為之事如是如是」王還歸波羅奈後多為施與及其他善業命終之後上生天道勝鬘王亦不忘其教探索國中不見有語己之不德者於是還歸自己都城多行施與及其他善業命終之後亦上生天道

結分

佛為教拘薩羅王而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曰「爾時勝鬘王之御者即是目連王即是阿難波羅奈王之御者是舍利弗王即是我

一五二 豺本生譚

(菩薩=獅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重閣講堂時對住於毘舍離理髮師之子所作之談話據傳其父為國王後宮王子王女等理鬚調髮編辮八束總理其事其父信心甚篤歸依三寶堅持五戒常聞世尊說教渡其時光一日彼理髮師前往宮中工作攜伴其子同行其子於宮中見一王女身著美飾貌如天女頓起愛慾之情彼與父一同回至家中彼對其父曰「我欲得此王女為妻否則我命不果」斷絕飲食抱病臥榻父來其所曰「我子不可戀慕身份不配之人汝生為理髮師之子王女乃武士族家汝如何能與彼女相配予將為汝尋一身世相同之女以為汝伴侶」其子不受父言爾後其父集合其母兄弟姊妹伯父伯母及親族朋友齊來勸諭均不得諭服其子終於乾瘐枯瘦而死

[P.6]其父燒子遺骸憑弔之後悲心稍止之時心欲拜佛遂多攜香華塗料往大林精舍奉佛頂禮坐於一方佛即問曰「信士何故此頃久未見汝」彼向佛告白其子之事佛曰「信士汝子對身份不相配合之人起戀慕之情為此而喪命此非由今日始前生即已如是」佛應信士之請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於雪山地方出生於獅子族中彼有六隻獅子之弟及一隻獅子之妹皆住於黃金窟中此窟附近有白銀山彼處有玻璃窟其中住有一豺[1]不久獅子之雙親死去六隻弟獅留其妹獅於窟中出獲食物攜肉歸來以饗其妹而白銀山之豺見此牝獅曾起戀慕之情但在牝獅雙親生存時不得交談機會

七隻牡獅為獲物而出豺由玻璃窟而下來至黃金窟入口處牝獅之前向牝獅求愛曰「獅妹我為四足汝亦四足汝為我妻我為汝夫我等彼此生活快樂爾後汝應以愛情與我相接」牝獅聞其語自思「此豺為四足類中之最賤者如人間之闡陀羅[2]我乃為最上之王族此物對我無禮作此不適之語此語為兄所聞將何以生我將止息而死」於是女又自思「我如就此而死甚為不宜今我兄等將歸[P.7]我將告我兄後而死」豺因不得牝獅回答思牝獅並不愛己心中沈悲還至玻璃窟中而臥

牡獅中一隻仔獅捕殺水牛與野猿食其肉後攜歸以與獅妹「獅妹汝可食此」妹曰「我不食肉我將死矣」「吾妹何故欲死」獅妹告以其故仔獅曰「此豺奴現居何處」獅妹誤記玻璃窟為野天「兄長汝如何不見彼現臥於白銀山上野天之處」仔獅不知豺臥於玻璃窟中誤以為在野天之處思欲捕殺此豺遂矯捷跳躍至白銀山上胸部觸入玻璃窟中心臟破裂而死落於山麓之下爾後又一牡獅歸來牝獅說如前語牡獅亦蹈同一覆轍而喪命落入山麓之下如此六隻弟獅皆死最後菩薩歸來牝獅仍如前語告其長兄菩薩問「彼居何處」曰「彼居白銀山頂臥於野天之處」菩薩自思「豺不臥於野外彼必臥於玻璃窟中」菩薩至山麓下見其六隻弟獅之身菩薩自思「彼等實愚無辨別智慧不知玻璃窟以胸突入而死慌忙有欠思慮而為此愚蠢之事」於是菩薩唱第一偈曰

行事無思慮     慌忙始事者
為己業所惱     如口飲熱湯

[P.8]牡獅唱偈已自思「吾弟等不知手段急欲跳躍殺豺遂遭自死然予不若是予將使豺臥於窟中破胸而死」於是彼察知豺之上下之道向其洞口作三度大獅子吼天空如響爆雷大地山谷震動豺於玻璃窟中恐怖戰慄肝膽皆裂破胸而死

佛云「此豺聞獅子吼而喪命」於是現等覺者唱第二之偈曰

獅作獅子吼     達陀羅山鳴
豺聞獅吼聲     怖慄心膽崩

[P.9]牡獅結果豺命葬六弟獅於一處歸告其妹並加安慰獅妹遂終生老於黃金窟中隨其業而生於應生之所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繼說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信士得入初果之位——佛乃作本生今昔之結語云「爾時之豺是理髮師之子牝獅子是王女六隻弟獅子是某某長老長兄之獅子即是我之前生

一五三 野豬本生譚

(菩薩=獅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年老長老所作之談話某日夜分開說法座佛立於香室入口以寶珠為飾之階梯上教誡比丘而入香室之中法將長老舍利弗禮拜佛已退入己室大目犍連亦退入己室暫休後至長老居所作質疑問答法將舍利弗每被問時恰如空中明月現出一一明確作答四眾佛弟子坐聞法門[1]時座中有一年老之長老自思「若我今於此集會中為使舍利弗返答困難而質疑集會大眾將以我為大善知識而加尊敬」彼於集會中起立進至長老之處立於一方曰「法友舍利弗予輩思向貴師一問乞與許可云何騷動與靜止拒絕與承諾一般性質與特殊請為我決定[2]」舍利弗長老見此自思「此老人未得離[P.10]空空而一無所知」於是不與彼語使彼感恥置扇下座歸己室而去目犍連長老亦歸己室諸人起立紛紛欲捕捉此問答不相宜之老人因其擾亂諸人聽聞奇妙法門老人急遁諸人追趕行至精舍終端老人踏糞壺之蓋落入壺中滿身塗糞諸人見狀不忍來至佛所佛見大眾一同問曰「諸信士此時外出何事而來」大眾一同說述前情佛曰「諸信士此老人自大不知己力與有大力者爭不只今生塗糞前生此人亦自大不知己力遭遇塗糞」佛應彼等之請語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於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獅子住雪山地方山窟中彼之棲處近一湖水湖畔多住野豬又近湖水處為諸苦行者所居之樹葉葺建之家某日獅子捕殺水牛野猿及其他獵物之一飽食後入湖中飲水上來爾時適有一野豬於湖畔尋覓獵物獅子見豬自思「終有一日我將食之然恐其見我二度不來此地」獅子恐其不至遂向一方而去野豬見獅亦自思惟「彼因懼予而不敢近汝豈能逃我當與汝決鬥」於是昂首向獅挑戰而唱第一偈曰

友者我為四足     友者汝亦四足
獅子汝其還來     何故怖畏逃去

[P.11]獅聞其言曰「野豬我輩今日不與汝戰七日之後於此決鬥」獅子言畢自去野豬大為喜悅對親族等言「獅子與我決戰」諸親戚一同聞彼之言心生恐怖而戰慄皆云「吾等一同將為所滅汝不知己力思與獅鬥獅子將取吾等一同之生命汝不可輕率以為此事」野豬此時亦心中恐怖戰慄問計於大眾於是野豬等曰「汝可行至諸苦行者大便之所入臭糞中滾轉身體乾後七日以露水潤濕於獅子未來之前計算風向立於上風獅子有潔癖聞汝身有臭氣不能近前勝利歸汝而去」於是彼依法施行於第七日立於其處獅子聞彼體臭知彼塗糞獅子曰「野豬汝巧案計略若不塗糞當場取汝生命今予不能以口咬以足踏勝利讓歸與汝」獅唱第二偈曰

不淨毛髮臭     汝身有惡臭
汝若思戰鬥     勝利與汝受

獅子還探獵物飲湖水向山窟而去野豬向親族言「獅子敗陣而去」親族等[P.12]「吾等不知何時將被獅子來取生命」一同恐怖戰慄逃往他方

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為本生之今昔作結語云「爾時野豬即是此自慢長老獅子即是我

一五四 龍本生譚

(菩薩=行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因對將軍間之不和而作之談話傳聞奉仕拘薩國王之軍隊首領大臣二人每次會面必定喧吵相爭二人情感惡劣都人徧知國王及彼等之親族友人亦未能使二人和好某日佛於晨起以慧眼徧觀所應濟度親族之中此二人俱有入預流向之能力翌日佛只一人行乞入舍衛城立於二人中一人之門首彼一人由內出受取佛鉢導佛入內設座禮佛佛坐其處為彼說修慈悲定之功德佛知其所能預想之事為彼說四諦之教說教終了彼已達預流果佛已知其達預流果即向彼取鉢而起座又至另一人門首站立彼一人亦出來禮佛「請尊師入內」言畢導佛入內設座爾後大臣攜鉢與佛同入家中佛為彼說慈悲之功德十一條[1]佛知其心所預調之事為說四諦之教說教終了彼亦入預流果如此彼等二人共為預流之人互相懺悔自白己過友誼親善同成樂心當日於佛前共進食事食畢佛還精舍彼等二人亦都攜華鬘香料塗香及[P.13]醍醐蜜糖其他諸物與佛同行比丘等對佛勤行畢佛教誡彼等後入於香室之中黃昏比丘等於法堂中閒話「佛為難於和解之法友相互和解二人大臣經國王親族朋友長久盡力不能使之友善如來於一日間能令相和」斯時佛由內出問曰「汝等比丘云何集於此處」比丘答稱「如是如是」佛云「汝等比丘我為此二人使之友善非自今始我於前生即已使此二人友善」於是佛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城中祭日狂歡集聚多人其中有天龍與金翅鳥[2]及其他諸物為觀人潮而來羣集時有一龍與一金翅鳥並立於一處龍不知為金翅鳥而以手搭其肩上金翅鳥以有搭其肩而反顧知其為龍龍此時亦知其為金翅鳥龍於生命危怖恐惶之中由城中逃出沿河邊逃走金翅鳥誓欲追捕隨後趕來斯時菩薩為一行者於河岸邊建一樹葉葺之屋而居為拂日中熱氣著水浴衣置皮衣於外面入河洗浴龍自思「依此出家比丘可救助生命」遂化為大寶珠之形入皮衣中金翅鳥由後追來見龍入衣中皮衣發出威光不得近前著手呼菩薩曰「尊師予腹內空飢請取皮衣我欲食龍」彼為說明此意而唱第一之偈曰

[P.14]

此處長龍曾逃入     化為石狀欲脫險
師之尊顏我敬仰     飢餓不能食彼肉

行者立於水中謝絕金翅鳥王唱第二之偈曰

梵天所護彼命長     天亦為汝現妙食
我對尊姿亦敬仰     雖飢勿思食彼肉

如是菩薩立於水中說述謝意出水著皮衣陪伴二人歸向道院說修慈悲定功德使彼二人和好友善自此以來二人友善快樂度日幸福

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為本生之今昔作結語云「爾時之龍與金翅鳥即是今之二人大臣行者即是我

[P.15]一五五 伽伽婆羅門本生譚

(菩薩=婆羅門)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附近波斯匿王所建王園精舍時對其自身噴嚏所作之談話某日佛於王園精舍坐於四眾弟子中央說法時忽作噴嚏比丘等齊說「世尊長命善逝長命」起大騷動因而法語中斷世尊告眾曰「爾等比丘人作噴嚏時說云長命是其為人之生死原因耶」「師尊彼非原因」「爾等比丘人作噴嚏時不可云長命說者觸惡作之罪

此時有人見比丘噴嚏而云「師尊長命」但比丘懷疑而不答諸人不平皆謂「云何釋尊弟子沙門對我等說『師尊長命』不予作答」向世尊告白此事佛說「爾等比丘在家人之言說為喜緣起之善者在家人之說『師尊長命』則即應答『長命』」比丘等繼問「說『師尊長命』而答以『長命』由何時而起」佛說「爾時比丘說『長命』而答以『長命』乃往昔所起」於是佛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迦尸國某婆羅門家彼父以商賈為生彼於菩薩十六歲時使背負寶玉之箱隨之走徧大小村落而抵達波羅奈國於守衛者之處準備食物而進食但不得宿所商人問「過時而來之商旅宿於何所」一人曰「城外有屋一處其中為怪物所棲汝等不懼可宿彼處」菩薩對父云「我等且往如為夜叉亦勿恐懼我可制服使之平伏於父之足下」於是伴[P.16]隨其父前往父臥於板牀之上彼則為父按摩其足而坐

其處棲住之夜叉十二年間奉仕毘沙門天而得此屋彼得毘沙門天許可「凡入此屋之人作噴嚏時必說『長命』而夜叉對之亦答以『長命』而除此相互回答者以外之人皆可食之」夜叉居於後棟木柱之上彼欲使菩薩之父噴嚏以己威力播撒細粉粉入其父之鼻孔父臥板牀之上即作噴嚏但菩薩未說「長命」夜叉欲食菩薩由柱上降下菩薩見彼下來菩薩自思「此必是使我父作噴嚏夜叉對人作噴嚏時不說『長命』者必將食之」於是菩薩就其父而唱第一之偈曰

伽伽汝生一百年     更活二十年
怪鬼難食我     伽伽汝活一百年

夜叉聞菩薩語自思「此青年說長命予不能食彼予可食其父」夜叉接近父傍父見彼前來自思「此夜叉為食不說長命之人而來予將答以長命」於是就其子而說第二之偈曰

汝亦生百年     更活二十年
怪鬼汝將食毒物     吾兒汝活一百年

[P.17]夜叉聞彼之語〔思〕「此二人均不能食」於是將欲回返菩薩問夜叉曰「汝何故得入此屋食人」「我奉仕毘沙門天十二年間得其許可」「汝盡人皆食耶」「除答『長命長命』者之外予皆食之」「夜叉汝昔為惡殘忍而無慈悲加害於人生為夜叉今又作此惡業是由暗入暗自今以後應止殺生」菩薩降服夜叉說地獄之可怖威脅於彼使守五戒夜叉遂為菩薩之使者翌日往來之人見此夜叉知其為菩薩降服遂向國王申報「大王某青年降服夜叉已為使者」國王喚菩薩前來俾予軍師之位亦授其父大榮譽國王命夜叉為徵稅之人彼隨菩薩之教多為施與行其他善業得上生天道而去

結分

佛說此法語云「『長命長命』之回答乃由彼時而起」於是佛為本生之結語「爾時國王是阿難父是迦葉子即是我

一五六 無私心本生譚

(菩薩=王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放棄精進努力比丘所作之談話世尊問[P.18]彼之比丘「比丘汝廢棄精進努力是真實耶」比丘答「世尊此為真實」世尊復對彼云「比丘汝昔曾為等同塊肉之年幼王子爭取十二由旬之波羅奈城王位如何於今出家於此教而廢棄精進努力耶」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其城附近有木工村落住有五百木工彼等乘船溯流於森林中砍伐木材以為建家材料準備建築一層二層及其他種種之家屋將一切樑柱等木材作為印記積入岸邊運船之中順流而下運還都中任人選用以建家屋彼等取金再赴其所運來建家材料

如斯生活之中某時彼等臨時所建伐木小舍之傍有一大象誤踏軻地羅樹之刺其刺傷脚劇痛腫脹出膿彼因劇痛體弱難行聞伐木之音彼思依賴木工以癒傷痛用三足近至彼等伐木之所坐於地上木工見大象脚腫有刺以利刃之斧刺脚周圍然後用繩纏縛木刺用力拔出拭去膿血洗以溫水敷以藥物不久傷癒大象自思「予受木工之福蔭救助予之生命予須使此諸人受益」自[P.19]此以後象與木工一同拔樹為木工運載砍伐之樹木及捲取斧頭及其用具曲鼻押住默斗繩之一端木工食時每人與象飯團一握每次進食象可得飯團五百

大象有仔象一隻全身白色品格善良大象自思「予今年老應捨仔象為諸人用我應離去」彼不語木工入森林中伴仔象歸來曰「此仔象為我子我被汝等救助生命為報療治之恩捨子與汝等今後彼為汝等工作」大象更又囑其子云「今後我之工作皆由汝來承擔」於是大象將子象交付木工等逕自進入森林而去爾後子象依木工之言為用隨教而行作一切事彼等每日與彼五百飯團以養生彼為諸事亦入河戲水木工諸子時捉其鼻於水陸共為遊戲品格高尚之物無論象馬或人均不在水中便溺因此子象不於水中便溺而便溺在河岸之上

某日河上降雨岸邊半乾之象糞為雨水沖入河中流下入於波羅奈城浴場中為一樹叢所阻國王之象奴欲使象浴水伴來五百頭象諸象嗅聞品格高象之糞味竟無一隻入河紛紛揚尾逃出水面看象者告知象師象師云「河中必有障礙[P.20]之物」於是清理河水見樹叢掛有品高象糞象師知其原因命持來水瓶盛滿混有象糞之水徧洒諸象身上諸象身放芳香於是陸續入河浴水象師奏知國王「大王應即探索香象伴其歸來

王乘船筏出河溯流而上抵達木工等住所子象正在河中游戲忽聞大鼓之音上岸至木工之所木工等迎王「大王大王如需木材何須親臨何不遣人來取」「予非為木材之用而來實為欲得此象」「大王即請捕象歸去」但子象不肯前去「子象因何不行」「大王予受木工等養育請賜與彼等養育所用之物」「香象予均照辦」國王於象之四足及鼻尾各掛十萬兩之金但象仍不前行木工等各以一套衣物與象木工之妻等亦與下衣並與國王約束與同遊夥伴兒童等以保護之責彼又頻頻回顧徧視木工等及妻女兒童等然後隨王而去王伴彼入都裝飾都城及象舍象於都中環繞遊行一周然後進入象舍與象以盛大裝飾並為之舉行儀式成為國王乘用之象居於國王親友之位以王國之半與彼與王具同[P.21]等之名譽自從象來之後印度之王權盡歸王手

斯時菩薩入於王第一妃之胎內當妃將至臨月之時國王突然亡故若象知國王駕崩必將當場心膽俱裂以故不使象知人人如此奉仕隣國拘薩羅國王聞知國王已故王思「此國空虛」率大軍前來包圍都城人民閉鎖都門致書拘薩羅王「我等國王第一之妃今正臨月自今七日後產兒人相者而告云若妃產男兒我等於第七日與汝交戰不能與王國於此期間請王等待」拘薩羅王承諾妃於第七日產生王子命名之日以多人均無私心而得生名為無私心王子

於彼出生之當日都中居民即開始與拘薩羅王戰鬥因無大將兵勢雖多不能取勝向後稍退大臣等奏明王妃「兵士退卻我等行將敗北我王崩御王子誕生拘薩羅王來戰等等之事王友玉象尚不得知此時何不使彼得知」王妃許諾裝飾王子使臥於黃麻布褥之上由宮殿下大臣一同引導前赴象舍菩薩臥於象[P.22]之脚下妃云「我主汝之友人已亡恐汝心膽俱裂至今未敢通知此汝友之子拘薩羅王前來圍國都城與汝子戰鬥我軍退卻請汝親自殺汝之子否則即請取此王國而代之

爾時象以鼻撫慰菩薩置菩薩於其頸之瘤上既泣且悲由背上放下菩薩臥於妃之手中象云「我必生擒拘薩羅王」於是由象舍出大臣為彼著鎧裝飾開啟都門由四方圍擁而出象出都城作中呻聲多數敵軍恐怖戰慄紛紛逃散

象即打破本陣執拘薩羅王髮髻捉回置於菩薩足前象立於拘薩羅王前以遮蔽欲殺王者象責王曰「爾後汝當謹慎勿以王子年幼為可欺」於告誡後釋王歸國自此以後印度全體之王權皆落於菩薩之手其他並無再起與菩薩對敵之人菩薩年七歲時行即位式號無私心王正當治國命終上生天界

結分

佛說此過去之因緣故事已現等覺者唱二首之偈曰

可依無私心王子     白象喜打大軍勢
生擒拘薩羅國王     以彼貪欲不滿足

今得如斯可依人     比丘應須行精進
為達安穩修善法     次第斷除諸結縛

[P.23]如斯世尊以不滅之大涅槃為其法語之極意更又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彼捨精進比丘即得阿羅漢果——為本生之今昔作結語云「爾時之母親是摩訶摩耶夫人父親是淨飯大王取與王國之象是此捨精進之比丘象之父是舍利弗無私心王子即是我也

一五七 有德本生譚

(菩薩=獅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阿難長老受得千件之衣所作之談話[P.24]老在拘薩羅王後宮說教之事已見於前之大精本生譚中(第九二)國王於長老說教時送來每件價值千金之衣壹仟件以其中五百件與五百宮女宮女等於翌日一日間置此衣物然後悉皆奉獻與阿難長老己身仍著舊衣著座隨王朝食王曰「予以每件千金之衣配與汝等何故不著而來」「國王陛下我等已皆捧獻與阿難長老」「阿難長老悉皆接受耶」「唯然已悉數領取矣」國王自思「等正覺者許其只得三件法衣察彼阿難長老思為商賣而受取如此眾多衣物」王對長老頗含怒意朝食終了王往精舍入長老之室禮拜長老著座問曰「尊者於予宮廷宮女等由尊者聞習法門耶」「大王全然如是應聞者聞應習者習」「皆僅聽聞法門耶抑或向尊者施與上下之衣物耶」「大王今日彼等贈我每件千金之衣五百件」「尊者受之耶」「唯然大王」「尊者佛制非只許法衣三件耶」「誠然如是大王世尊只許每一比丘唯有三法衣之衣料然並未禁止施與之受取因此為與法衣古舊之人而受此衣物」「然則諸眾比丘受汝衣物其古舊法衣如何處理」「古舊法衣作為[P.25]上衣」「古舊上衣如何處理」「作為內衣」「古舊內衣如何處理」「作為褥墊」「古舊褥墊如何處理」「作為地上之敷物」「古舊敷物如何處理」「作為拭足之拭布」「古舊拭布如何處理」「大王由信心所贈之物不能無用而後用剃刀將拭布割切混入粘土塗墁坐臥之處」「尊者汝等對施與之物乃至拭布均非無用」「唯然如是大王我等對所贈之物不能棄置皆具功用」國王歡喜滿足將其他置於宮中之五百件衣皆持來施與長老聞感謝之辭禮拜長老右繞三匝而去

長老以初得五百件之衣贈與法衣古舊諸人長老有五百弟子其中有一年少比丘長老深得其助彼掃除室之內外預備飲料用水刷牙楊枝洗面用物乃至清洗便所浴室舖陳臥室種種工作更為長老揉手槌背種種照拂長老乃以後得五百件之衣任己之意不留悉數贈與其得力助手之少年比丘然此比丘亦將此衣物悉數轉贈分配與同門之弟子諸人如斯得贈衣物諸比丘眾將此衣物裁剪染成如迦尼迦花色之法衣[1]為上下衣著往至佛所禮拜佛後坐於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有此入預流果之尊貴弟子等見人不同而施物〔不同〕之事耶」「汝等比丘尊貴弟子等無見人不同而施物之事」「世尊我等之和尚法藏之長老以每件價值千金之衣五百件唯只施與一年少比丘然此比丘以自己所受之物分配施與我等」「汝等[P.26]比丘阿難非見人不同而施物者彼年少比丘大為阿難之助因對助己之恩與德且任自己之意『對有恩者必須報恩』所謂由感謝之念而施與昔日賢人等對自己所受之恩應須返報」於是佛應彼等之請求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為獅子棲於山窟之中一日彼由窟出見一山麓環繞山麓有大湖水其一所高處上方泥團之處生有柔軟青草兔與羚羊及其他小動物之類遊於泥土之上啃食青草當日亦有一隻鹿來至彼處食草獅子欲捕其鹿由山頂躍身而下以猛勢搏鹿鹿驚恐戰慄悲鳴逃逸獅勢雖猛未能制伏陷入泥土之中而不能出四足猶如四柱直立七日間未得進食

其後一豺來彼處探物覓食見獅恐怖欲逃獅喚止之「豺汝勿恐怖予陷泥中不能動轉請汝助我出險」豺行至其側曰「我救汝起汝起之後恐將食我」「汝勿恐怖我不食汝且將與汝以大利益以何手段務救予起」豺依約束由獅子[P.27]四足之側除去泥土於四足之側挖掘洞穴導向水邊使水流入穴處泥土柔軟豺即入獅腹下用力擊獅之腹並大聲呼叫「汝用其力」獅奮迅用力由泥中跳出至陸上暫休之後入湖水中洗去泥土然後殺一水牛以齒裂肉謂豺曰「請君食之」置肉於豺前豺食之後獅亦自食豺後取肉一片獅問「君將何為」豺云「君應有妻予取與妻」獅云「君可取去」獅亦為其牝獅取肉後向豺云「予將至山頂探視吾友君之棲家」獅往其處與豺食肉並寬慰牡豺及牝豺曰「此後我養汝等」遂伴彼等至自己棲處使住他窟之中爾後出外探取獵物留牝獅與牝豺於窟中殺種種獸類當場食其二隻餘二隻攜歸與彼等之妻

經時不久牝獅生仔三隻牝豺亦生仔二隻彼等互相友善生活某日牝獅心中自思「牡獅對二豺及其子等頻頻關愛此必對牝豺相親始如此關愛」於是牝[P.28]獅虐待牝豺並威嚇欲由此處趕走彼等每當牡獅相伴牡豺出外獵物時牝獅即虐待牝豺並與威嚇「汝等何故居於此處而不往他所」牝獅子等亦對豺之子等同樣威嚇牝豺以此事語告牡豺「牝獅必依牡獅之言始行如此吾等常居此處生命被奪不保我等仍回原處為宜」牡豺聞妻之語即往獅所「我等長久住於君之近處長久共住關係不佳當我與君外出獵物之時君妻對我妻為惡口雜言『何故居於此處而不退去』君之子亦對我子威嚇人居己側而起嫌厭則即速離去為宜惡口雜言有何必要」於是豺唱第一偈曰

傾心隨望所     獸王吼聲高
此有力者法     應知賴者生恐怖

[P.29]牡獅聞彼之語即向牝獅曰「前者如是如是之時予為取獵物而出七日之後與兩隻豺一起歸來之事汝還記得」「唯然予仍記得」「然予七日不還之理由汝可知曉」「夫君恕我不知」「汝可知我欲捕一鹿誤陷泥中而不能出七日之間立不得食我為豺君所救得以拾歸生命豺君實為與我生命之友能為交友之道友人非是弱者自今以後對我之友人及其妻子不可表示如此輕蔑之意」於是牡獅唱第二偈曰

力弱之友知友道     為我親族之友朋
有利齒者勿輕蔑     豺為我之生命親

牝獅聞牡獅之語向豺夫婦謝罪自此以後獅豺子等亦同在一起友善相處[P.30]共同遊戲兩親去世後彼等友誼不變仍然和睦共同生活繼續七代親交不替

結分

佛述此法語已說明聖諦之理——佛說聖諦之理竟有者成預流有者成一來有者成不還有者成阿羅漢——佛於是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豺是阿難獅子即是我也

一五八 善頰本生譚

(菩薩=大臣)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二人性情粗暴之比丘所作之談話爾時祇園精舍有一氣質粗暴喜好喧吵之比丘而於田舍間亦有如是比丘一人某日田舍比丘因事前來祇園精舍沙彌及年少比丘等皆知彼之氣質狂暴戲心導此比丘入於祇園狂暴比丘之室以觀此二人之喧吵然此二人會面後彼此友善和睦互揉手足按摩背部法堂之中頓起風評「我諸法友狂暴比丘對他人粗暴喧吵而其彼此之間相互友善生活快樂」佛適出堂問諸比丘「爾等比丘聚集此處作何談語」比丘答以「如是如是之語」「爾等比丘此非自今始彼等前生即對他人粗暴喧吵而彼等相互友善生活快樂」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備王諮詢商談國事之大臣無論[P.31]聖俗諸事不可或缺之一人國王性喜財物王有一匹烈馬名摩訶索拏某時北國馬商引來五百匹馬報知國王菩薩未曾議價照價買入王甚不滿另喚大臣囑曰「應予議價議價之先放摩訶索納入馬羣中凡為其咬傷之弱馬均與廉價買入」大臣謹遵如命

馬商甚為不快將此事告知菩薩菩薩問「汝等於自都中有無烈馬」「長官大人有烈馬一匹名善頰者性質狂暴」「汝於再來之時將彼帶來」彼等還都後果於來時帶烈馬至王聞馬商人來開獅子欄放出摩訶索拏商人見烈馬來亦放出善頰兩馬相會互舐對方之身然後靜立不動國王問菩薩曰「此二烈馬對他馬性暴喧吵加以咬傷何以彼此相會和睦相處」菩薩曰「此二馬性質相同行不相異」於是唱二偈曰

索拏與善頰     行性皆不異
索拏之性行     善頰亦如斯

[P.32]

膽大且無恥     常咬手綱繩
邪與邪者聚     不善和不善

菩薩說偈已更告誡國王曰「大王王以強欲損他人物實為不宜」於是付以馬價之金馬商等得其償金滿足歡喜而去後王隨菩薩之誡依業生於當生之所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於是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二馬即是今之二惡比丘國王即是阿難賢明之大臣即是我

[P.33]一五九 孔雀本生譚

(菩薩=孔雀)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厭出家生活之比丘所作之談話比丘等伴此比丘來至佛所佛曰「汝厭出家是否真實」「世尊是為真實」問曰「汝何所見」答曰「見一飾身之婦人」於是世尊曰「比丘如汝之心如何能不為婦人所動昔諸賢者聞婦人之聲七百年間未起煩惱機會一來瞬間即為不品行事清淨之人亦起煩惱譽高之人為不名譽況不淨者無待言矣」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宿某孔雀之胎卵中其殼如迦尼迦花蕾之色破卵而出作黃金色美麗可愛兩翼之間具有美麗赤色之線彼護己命越三山峰至第四檀特金山中之平原定為居所黎明之時彼立山頂觀日初昇為保護自己探取食物之所唱念梵呪

我此有眼唯一王     金色昇照世界者
我禮金色照世界     依汝守護渡一日

[P.34]菩薩以此偈禮拜太陽又唱第二之偈禮拜過去入於涅槃諸佛及其佛德

通一切法諸梵志     歸命汝等請護我
我拜諸佛拜菩提     拜解脫與得脫者

[P.35]如此日間出往各處黃昏立於山頂觀日之西沈思念佛德為保護所棲之家再唱梵呪如次曰

我此有眼唯一王     金色照沒世界者
我禮金色照世界     依汝守護過一夜

通一切法諸梵志     歸命汝等請護我
我拜諸佛拜菩提     拜解脫與得脫者

彼孔雀如此堅固守身於棲所

[P.36]爾後波羅奈城附近獵夫村住一獵夫徘徊於雪山地方見此檀特金山頂之菩薩告知其子其後某日波羅奈王妃開瑪夢見金色孔雀為其說法告王曰「大王予曾聞金色孔雀說法」王問大臣大臣等云「此事婆羅門等知之」婆羅門等答稱「確有金色孔雀」王問「在於何處」答云「獵夫知之」王集獵夫一一詢問彼獵夫之子云「唯然大王有檀特金山彼處棲一金色孔雀」王曰「汝可將其生擒捉來

獵夫至孔雀探餌之處張網然孔雀所踏之處網不能收獵夫終不得獲徘徊七年之間獵夫死於其處開瑪王妃亦於失望不果之中死去王因其妃之死憤慨王刻一金板納入箱中上書「雪山地方有檀特金山其處棲一金色孔雀食其肉者不老不死」國王死後他王即立王讀金板見有不老不死之語即遣獵夫往捕彼亦至其處不能捕得菩薩仍死於其處

如斯六代之王相繼去世至第七代王即位亦遣一獵夫前往彼至其處不於[P.37]菩薩足所踏處張網彼知菩薩以呪文護身往探餌之場彼下山至附近捕一雌孔雀加以訓練拍手即跳彈指即鳴如此習練熟慣伴至其處於孔雀尚未護身探餌之前晨起打橛張網使雌者鳴聲孔雀聞雌性特有之鳴聲引動愛慾呪文不能護身踏入網中為獵捕歸獻與波羅奈王

王見孔雀美麗之姿心中滿足賜彼以座菩薩就座問王曰「大王何故捕我」王曰「食汝肉者不老不死予欲食汝肉以求長生」「大王汝食我肉不老不死則我將死矣」王「汝必須死」「然我死之後汝食我肉如何得以不死」王「因汝身為黃金色據謂食之可以不老不死」「大王我不能謂我非黃金之色我之前生為此都城之轉輪聖王自持五戒使世間人等亦護持此戒我死生入三十三天於有生之間居於其處死後因其他所犯惡業之果出生為孔雀之身依昔日持戒威力為黃金色」王「汝為轉輪聖王持戒結果得黃金色此事如何使我等相信[P.38]誰為汝之證人」「大王我有證據」王「證據在何處」「大王我為轉輪聖王時乘以寶珠所造之車行於空中此車現埋於王園蓮池之中王可由蓮池中取出以為我之證據

王曰「甚善」於是王命抽乾蓮池之水取出寶車信菩薩之言菩薩曰「大王除不滅之大涅槃其他一切有為之法皆為不定無常滅盡之性質」於是為王說法使王守五戒王以信心奉王國於菩薩以表誠敬之意菩薩為王國之王住其處數日後語王曰「大王勿怠勤行」誡王之後騰空向檀特金山而去王從菩薩之教多行布施及其他善教應己之業生於當生之處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心厭出家比丘即得阿羅漢果——於是佛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金色孔雀即是我

一六〇 紺青鴉本生譚

(菩薩=國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對提婆達多模倣世尊事所作之談話提婆達多對佛之二大弟子來至象頭山時模倣世尊之坐相使二人見二長老於說法後[P.39]率領歸附己等諸人回返精舍佛問曰「提婆達多見汝等為何狀」二人曰「世尊彼模倣為世尊狀招大破滅」佛曰「舍利弗提婆達多模倣我狀陷於破滅非自今日始彼之前生即已陷於破滅」於是佛應長老之請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於毘提訶國彌絺羅城毘提訶王治國時菩薩由第一妃之腹出生成年後往得叉尸羅修諸學藝父死而繼承王位時有一金色鷲王於飼餌之場與一雌鴉同居雌鴉產子似母而不似其父

子之羽色紺青因以「紺青」為名鷲王常來探視其子爾後鷲王又得二隻雛鷲彼等見其父常往人間住處而問曰「父親何故汝常往人間之住處」「我子我與一鴉共棲生有一子名曰紺青我為見彼而往」「彼住何處」「毘提訶國彌絺羅城附近如斯如斯之所有多羅樹一株彼等棲於樹頂」「父親人間住處可畏我等憂心汝不宜往我等結伴前往」二雛鷲依父所教之標的尋訪終著其處使紺青立一木棍之上彼等各以口啣其一端飛臨彌絺羅城之上空

恰於此時毘提訶王乘全身白色之四匹辛頭[1]馬所駕之車堂堂巡視都中紺青見之而自思「我與毘提訶王有何不同王乘四匹辛頭馬車巡迴都中我乘鷲鳥所啣之車行於空中」於是紺青唱第一之偈曰

[P.40]

鷲鳥牽紺青     徘徊空中行
良馬牽王車     我與王亦同

二雛鷲聞紺青偈語心中憤怒思欲當處降落又恐受父譴責於是相伴至父所告紺青所作之語父亦憤怒曰「汝自命偉大以我子比為牽車之辛頭馬汝不辨自己分際此非汝應居之所汝速往汝母所棲之處」鷲鳥詰問紺青唱第二之偈曰

紺青仿惡路     居不宜居所
汝往近村去     歸返母棲所

鷲鳥言後即告其子曰「汝等可降落於彌絺羅城之芥捨場然後歸來」彼等依言而降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即為本生之今昔作結語「爾時紺青是提婆達多鷲雛即是二大弟子其父是阿難毘提訶王即是我

[P.41]第二章 親交品

一六一 因陀羅同姓本生譚

(菩薩=仙人師)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性質頑固之比丘所作之談話此一故事由第九篇鷹本生故事(第四二七)中而來佛向此比丘云「比丘因汝昔頑固不用賢者之言為狂象之脚踏死」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某婆羅門家年長後廢家族生活出家入仙人之道為五百仙人師住於雪山地方時苦行者中有名因陀羅同姓之苦行者性情頑固不從人教彼飼一象子菩薩聞之喚彼近前曰「汝飼象子是否真實」「師尊是為真實予飼喪親之象子一匹」「象子長大將殺飼主汝不可飼」「師尊我若無彼我不能生」「汝將有後悟之一日」象被飼養身軀漸大爾後某日仙人等至森林樹上採集種種果物而遠行暫行滯留其處南風吹來象生狂氣毀壞草屋打破水瓶拋棄石板折斷椅子彼思欲殺苦行者入於林[P.42]觀察苦行者歸來方向等待守候因陀羅同姓攜飼象食料先一步歸彼以平日飼象之心近象之傍象由林中奔出以鼻捲彼拋於地上以脚踏頭至於絕息然後猛烈狂吼入森林而去諸苦行者以此事告知菩薩菩薩曰「與惡人不能親近」於是唱下面二偈

賢者預知利不利     邪見之人不可親
與彼常住為惡事     如象對此苦行人

德行知識與學問     與己等者應相知
交往善人得安樂     可與此等為相親

[P.43]如斯菩薩云「不可有背他人之教須善學之」於是教仙人一同葬因陀羅同姓之屍骸修行梵住成上生梵王之身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為本生之今昔作結語「爾時因陀羅同姓即是此頑固者仙人羣之師即是我

一六二 親交本生譚

(菩薩=苦行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火神祭所作之談話此一故事與前之象尾本生譚(第一四四)中所出者同諸比丘等見祀火神者而問世尊「尊師結髮道人等為種種錯誤之苦行此有何利益」佛云「汝等比丘此無絲毫利益昔諸賢者信祀火神為有利益長久之間祭祀火神於行祀場所見無利益於是以水滅火用樹枝等物撲滅火焰更不返顧」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婆羅門家彼年十六父母取彼誕生時點來之火付彼曰「我子汝可攜汝誕生時所點之火入森林中奉仕火神或習三吠陀建設住宅為家族生活」彼云「予無為家族生活之心於森林中奉仕火神我以生梵天世界為目的」於是彼拜別父母攜火入森林中住居於草葺之家奉仕火神

[P.44]某日彼被招回家中得醍醐味之乳粥彼思「以此乳粥供養大梵王」於是持歸焚火自云「我今供養有福之火神以雜有醍醐味之乳粥」彼遂投粥於火中因將油氣甚強之乳粥投入火中火燃炎上燒毀草舍婆羅門恐怖戰慄逃避外出彼云「惡人非可相親者今為此火燒毀我辛苦所建之草舍」彼唱第一偈曰

親近惡人愈相親     世間無此更惡者
飽供醍醐之乳粥     火神燒我辛建舍

彼如斯云「予不用汝反逆之同黨」彼用水消火並以樹枝擊打撲滅遂入於雪山中見一牝羚羊舐獅處之顏彼思「與善人親交世間無此更善之事」彼唱第二偈曰

親近善人愈相親     世間無此更善者
[P.45]以善相親牝羚羊     能舐獅子虎豹顏

菩薩如斯云已入雪山深處出家為仙人之道修行神通與禪定臨終同時出生為梵天界之身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即為本生之今昔作結語「爾時之苦行者即是我

一六三 須師摩王本生譚

(菩薩=婆羅門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任意之奉施所作之談話舍衛城唯有一軒之家某時供養佛及比丘大界有時供養外道等更於某種場合組合多數人等施行團體供養更團結一街內者或全體都中住民任意寄附施物供養是時都中全體之人準備任意寄附之物施與一切生活必需品[1]當時意見分為兩部一部份人云「此一切生活必需品應施與外道諸人」其他一部之人云「此應施與佛及比丘大眾」如是幾度議論從外道謂應施外道從佛者謂應施佛及比丘最後取決於多數主張施與佛及比丘眾者居於多數彼等之言確受肯定使外道信者不能阻礙對佛之奉施都中之人招請佛及比丘大眾行七日間大施至第七日施與一切生[P.46]活之必需品佛致感謝之意對眾人教向果之道還歸祇園精舍比丘大眾對佛勤行終了佛立香室之前為說佛之教法入於香室黃昏時比丘等集於法堂中談話「諸法友等外道信者力圖阻礙奉佛之施與但終未得逞一切生活必需品之施物終於歸於佛之足下佛之力豈非大哉」爾時值佛出堂問曰「爾時比丘汝等何言集於此處」比丘告曰「如是如是」佛云「爾等比丘此外道信者等力圖阻礙施我之事非自今始前生即亦如是然其施物終歸於我之足下」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有蘇西瑪王爾時菩薩宿於王之司祭官夫人胎內彼年十六歲時其父死去彼於父生前即為王之象祝役於行象之祝事場所所有運來之物品及象之飾物均應歸入象祝之手如此每行一次祝事彼即能得千萬兩之金

恰於此時舉行象祝其他諸婆羅門至國王之處請曰「大王行象祝式時必行象祝儀式彼司祭官婆羅門之子年幼不知三吠陀及象之經文乞許我等以為象祝」王同意曰「可」婆羅門等云「不使司祭官之子為象祝我等可儲多金」莫[P.47]不歡喜迷心相慶四日後祝事將行菩薩之母聞此信息母曰「象祝之式七代之間均為我家執行今後家道中衰財產減少」心中悲痛而泣菩薩曰「母何故悲泣」聞其理由向母曰「我將行象祝之式」母曰「我子汝不知三吠陀及象之經文如何得行其式」「母親象之祝事何時施行」「由今後第四日」「母親詳知三吠陀及象之經文之師現住何處」「我子諸方聞名之師距離此方二千中旬之遙住於健馱邏國之得叉尸羅」「母親我為不使家世衰落明日一日之內即往得叉尸羅一夜之間修習三吠陀及象之經文於翌日即還第四日即可行象祝請母勿悲

菩薩安慰其母次日早起食事終了唯其一人開始旅途一日之內達得叉尸羅拜師坐於一面師曰「汝由何處而來」「尊師我由波羅奈城」「汝來何事」「於師之所欲修習三吠陀及象之經文為目的」「甚善汝請習之」菩薩云「予之工作急迫」於是告知一切之事「我一日間到達二千由旬之所請於今日一夜間教我自今第三日即行象祝予只一次受教而即皆得記入」菩薩得師許可洗師之足[P.48]千兩之金囊置於其前禮拜師尊坐於一面一一暗誦太陽東昇之時師已將三吠陀及象之經文教畢問師曰「尊師尚有其他應教者耶」師云「總皆終了再無其他」「尊師此卷有如是如是文句之說明有如是如是讀法錯誤之處今後伏請尊師如是教授弟子」菩薩正師之誤早起進食禮拜師足唯一日之內還歸波羅奈城拜見母親母親問「我子所受教者已得教耶」答曰「已得」母甚歡喜

翌日象祝之儀式開始準備一百頭大象飾以金飾豎立金旗上覆金網裝飾王宮之前庭婆羅門等云「我等將行象祝之式」皆以盛裝飾身蘇西瑪王亦以各種裝飾飾身並攜裝飾之道具來至象祝場所菩薩亦飾身如一王子前後添加應環繞其身之供物來至國王之前向王奏曰「大王陛下君上滅我之家命其他婆羅門等行象祝之式與彼等以象飾及物此事是否真實」於是菩薩唱第一偈曰

黑白牙之獸     汝覆以金網
蘇西瑪王陛下     汝憶祖若父
曾言此布施

[P.49]蘇西瑪王聞菩薩語唱第二之偈曰

黑白牙之獸     予覆金網飾
青年予憶祖若父     曾言此布施

於是菩薩向王奏曰「大王陛下予之家世及予自身之家世執掌王尚記憶奈何置予於不顧使他人行象祝之式」「人言汝不知三吠陀及象經因此使他之婆羅門行此儀式」「大王只此等婆羅門中若有一人能與我議論三吠陀及象經中之一節者即立其人為象祝此三吠陀象經及象祝之儀式作法全印度中除予之外[P.50]他人無有知者」於是菩薩作大獅子吼婆羅門等無一人能起立為其對手菩薩為自己之家建立不搖之基礎執行象祝之式攜得諸多財物歸還自家

結分

佛為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有者得預流果有者得一來果有者得不還果有者得阿羅漢果——於是佛為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母是摩訶摩耶夫人父是淨飯大王蘇西瑪王是阿難四方馳名師尊是舍利弗而此青年即是我

一六四 鷲本生譚

(菩薩=鷲)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奉養其母之比丘所作之談話此故事由睒摩賢者本生譚(第五四〇)中所出佛問此比丘曰「據云汝養在家人其事真實耶」「彼為真實」佛問「彼在家之人為誰」比丘白言「世尊乃我之父母」佛讚曰「善哉善哉汝等比丘對此比丘不可發怒昔諸賢人有依德扶助非己親屬之例而此人唯養己之父母」於是佛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為鷲山中之鷲身養其父母時值某日之事起大風雨鷲等不堪風雨寒侵往波羅奈城寒慄坐於塀側溝緣時有波羅奈之長者出城浴水途中見鷲等疲弊狀態皆使集於無雨之處焚火遣人至[P.51]捨牛之墓場持牛肉來與鷲等食加以保護待風雨止鷲等恢復體力紛向山間飛去於是一同集會商談「我等蒙受波羅奈長者之恩受恩當然報恩因此今後無論衣服裝飾道具等凡能入手之物均須送往長者之家投落外庭之上」自此以後鷲等見到衣服裝飾道具等物日晒晾乾之時乘人大意不備如鷹之攫取肉片急速掠去投落於長者之外庭長者知其為鷲所持來之物一總別置於一處

有人報告國王「鷲鳥行掠盜於都中」王曰「先捉一隻鷲來其他皆相伴而至」於是處處張羂掛網而養母之鷲為羂索所絡獵者捕得將獻與王波羅奈長者為向王問候途中見捕鷲者長者自思「勿殺此鷲」遂一同來至王所鷲被獻與王王問鷲曰「汝等於都中掠盜衣類及其他物品果有其事」「大王誠如所言」「送與何人」「波羅奈長者」「何故為此」「彼曾救助我等之生命受恩者須當報恩因此以衣物與長者」王向鷲云「距此百由旬應見棄屍之所汝何故未見羂索而為所捕」於是王唱第一偈曰

鷲隔百由旬     未見死屍耶
汝近羂網索     如何尚不覺

[P.52]鷲聞王語唱第二之偈曰

恰如應滅人     行將喪命時
接近羂索網     為捕尚不知

王聞鷲語問長者曰「汝大長者鷲等持衣及其他物至汝家為真實耶」「大王予均置於個別之處一切物品一一歸還失主願王釋此鷲」於是鷲被放還大長者亦歸還一切物品

結分

佛述此法話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理竟養育母之比丘已得入預流果——於是佛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波羅奈長者是舍利弗養育母之鷲即是我

一六五 鼬本生譚

(菩薩=仙人)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軍人等之爭所作之談話此故事與前之龍本生譚(第一五四)所出者同此處佛又云「此二大人依我為之和解非自今始前生我已為此人等互相和解」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於某村出生婆羅門之家成年後[P.53]得叉尸羅修習學藝捨家族生活出家入仙人之道得禪定與神通以拾落物為生於森林中以樹根果物為食住於雪山地方於彼經行場所之端有一蟻窩其中為一鼬所棲於其近處樹洞穴中住有一蛇此蛇與鼬二者時起爭端菩薩為說蛇鼬相爭之禍使聞念慈悲之德教以彼此必須和睦生活改正雙方之關係

爾後蛇出洞時鼬於經行處之端蟻窩穴之入口處伸頭露齒而臥開口呼吸而眠菩薩見其臥眠之狀問曰「爾因何恐怖」於是唱第一偈曰

汝鼬本水生     和合卵生蛇
汝尚露牙臥     心中有恐怖

菩薩述偈已鼬云「尊者敵不可輕敵實可怖」於是唱第二偈曰

敵唯可憚     友不可信
無怖之處     斷怖根本

[P.54]菩薩曰「汝勿心憂我已使蛇不與汝為敵以後勿須疑惑」菩薩教彼等修行四梵住行可生梵生蛇與鼬各依其業出生於應生之所

結分

佛述此法話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蛇與鼬是今之二大人爾時行者即是我

一六六 烏婆沙魯哈婆羅門本生譚

(菩薩=行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名烏婆沙魯哈伽之婆羅門執意墓場為不淨之談話彼為大富翁具有諸多財產因信仰不同與住於近所精舍之佛弟子等並不相親然彼之子賢而智慧彼已年老謂其子曰「我子彼低賤人之火葬墓場不可葬予汝應葬我屍骨於不污之所」「父親父之火葬適當場所我不能知父可與我結伴前行指定適當之場所」婆羅門於是與子結伴出都登靈鷲山頂謂其子曰「我子此處無一賤者火葬可於此處葬我」婆羅門與其子下山

佛於是日晨起觀察應濟度親族之中此父子二人具入預流向資格於是佛如獵夫攀尋山路向山麓前行等待彼等二人由山頂降下恰於降下時與佛相會佛與彼等喧談「汝婆羅門等曾往何處」青年婆羅門語其事「汝等善來今可再往汝[P.55]父所言之處」佛與父子二人相伴再登至山頂佛問「在於何處」青年曰「尊師我父指此三山之中間」佛云「青年汝父厭墓之不淨非自今始前生即為厭墓不淨之人汝父命汝葬彼於此處亦非自今始前生彼仍欲葬於此處」佛應青年之請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此人仍於王舍城其名仍為烏婆沙魯伽婆羅門青年仍為其子爾時菩薩出生於摩揭陀國婆羅門家修習學藝已盡出家入仙人之道得禪定與神通彼享禪定之樂久住雪山地方為得鹽酢等物住於靈鷲山上草舍之中爾時彼婆羅門以與今相同之語告其子子云「請教我安葬之處」彼仍教此所與其子由山降下來至菩薩之側菩薩亦問青年與今相同之語聞青年之語而行並謂「依汝父所語察看屍骸污與不污之所」與二人一同登至山頂青年云「此三山之中間為不污之所」佛曰「青年此處被火葬者其數之多不可勝數僅出生於此王舍城婆羅門之家如汝父烏婆沙魯伽之名而被火葬者即為一萬四千次在此大地之上未作火葬之所非墓場之所及未曾輾轉頭骨之所並無一處」於是菩薩教彼明宿住智而唱次之二偈曰

[P.56]

烏婆沙魯哈伽名     一萬四千人葬所
皆被荼毘於此處     世間無有不滅者

對人真實有正義     慈愛節制與克己
彼為貴中所尊敬     能於此世成不滅

如是向彼父子說法使聞修行四梵住法出生於梵天之世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父子已入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父子是今之父子行者即是我

一六七 完美本生譚

(菩薩=長老)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王舍城附近溫泉精舍時對三彌提長老所作之談話某時三彌提尊者一心不亂終夜坐禪後朝日昇時浴於溫泉黃金色之身將乾[P.57]內衣手執上衣而立身體如黃金之像甚為美觀三彌提(完美)其名當之無愧

斯時有一天女見此美極之身起戀慕之情向長老曰「比丘汝尚年少為一髮毛黑而美之青年精神充沛氣量宏偉甚可敬愛具此優美不求世間快樂而為出家有何效益先求世間快樂而後出家修行沙門之道豈非得體」長老對天女云「天女予經幾多之年將死予亦不知死時此對予為一秘密因此予於少年之時修行沙門之道思致終其苦惱」天女不得與長老相親即於其處消失長老參詣佛所告白此事佛曰「三彌提汝受天女之誘惑非自今始於前生出家時即曾遇天女之誘惑」佛應長老之請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迦師國某村之婆羅門家達成年後極一切學藝之奧義出家入仙人道得禪定與神通一心不亂坐禪後浴水著一樹皮製之衣手攜一件以待身乾而立

有一天女見彼至極優美之姿起戀慕之情誘惑菩薩而唱第一之偈曰

比丘汝不享欲而乞食     汝應享欲勿乞食
享欲而後再乞食     汝勿空過汝之時

[P.58]菩薩聞天女之語說明己志而唱第二偈曰

死時我不知     秘密不顯時
乞食不享欲     我時不空過

天女聞菩薩語即場而消失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天女是今之天女爾時行者即是我

一六八 鷹本生譚

(菩薩=鶉)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鳥訓經」述調御自身心地之談話某日佛喚諸比丘曰「汝等比丘各自回返父之鄉里托鉢」並說與此關聯「大品」中之一[P.59]佛云「汝等且待前生為畜生之類捨棄父母之處所至其他之處覓食陷入敵人手中其有智慧者巧用計略幸得脫出敵手」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為鶉身住於耕地之土壤間某日彼不於自己之食場覓食思欲往他處獵餌往森林之端一鷹見之鶉為鷹疾飛降而捕捉

彼隨鷹而行嘆曰「予等至為不運身少善業我等不應至其他之食場覓食而往其處獵餌若居於自己兩親遺留之處拾物汝雖前來我與汝戰將不負於汝」鷹曰「汝之兩親所遺之食處在於何處」鶉曰「在此耕地土壤之間」鷹信己力可勝鶉遂放鶉曰「汝其行矣雖歸彼處亦難逃脫」鶉回居所立大土塊上云「汝可來一搏」鶉向鷹呼喚叫戰鷹自持己力併翼俯衝鶉知鷹以非常之勢衝降搏己迅速避入土塊之中鷹來勢過猛不能自制胸撞土塊破裂眼球突出而亡

[P.60]佛語昔日故事使比丘聞「汝等比丘如畜生之類徘徊於非自己食處而落入敵手而於自己兩親所遺食之處則能卻敵因此汝等不可徘徊於非己之領域至他之領域魔見乘隙為魔之目標汝等比丘非己領域他之領域為何即是五種之欲五種之欲為何即眼所知之色等汝等比丘此非比丘自己之領分乃為他人之領分」於是現等覺者(佛)唱第一之偈

鶉於己食場     鷹以力陷之
急降難自制     為此遭逢死

鷹死而鶉出「予真見敵之背矣」鶉立其胸上喜而歌唱第二之偈

予知此方便     樂親傳食處
今喜敵之滅     見己之利益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諸多比丘達預流果及其他——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鷹是提婆達多鶉即是我

一六九 阿邏迦仙本生譚

(菩薩=師匠)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慈念經」[1]所作之談話某時佛喚諸比[P.61]丘曰「汝等比丘以心之解脫為目的反覆多行慈念增大倍加如載重要器物十分努力積集實行[2]期待能得十一種功德十一種功德為何睡眠平和醒覺平和不見惡夢人間敬愛鬼神敬愛天人保護不受火刀傷之果心速寂靜氣色沉著死時不迷上乘理解出生梵天汝等比丘心以解脫為目的反覆多行慈念增大乃至十分努力積集實行期待能得十一種功德」具有此十一種功德方被稱讚為慈念之修行佛云「汝等比丘比丘云者對一切生類個別或一般皆當修行慈念對善者須擴展善心對惡者亦應擴展善心對中位者亦應擴展善心如此對一切生類個別或一般皆當修行慈念皆當修行悲心喜心捨心當於四梵住之上努力如斯雖不達向果但可成生梵天世界之身昔之賢人等七年之間修行慈念於七度成劫壞劫之間唯只住於梵天世界」於是佛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於某劫之間菩薩出生於某婆羅門之家達成年後捨欲樂而出家入仙人之道達四梵住師名阿邏迦住雪山地方彼有眾多弟子彼教仙人之團體云「出家者當修行慈心當修行悲心喜心捨心所謂慈心即可使成就出生於梵天世界之目的」菩薩為說明慈愛之功德唱次之二偈

能以慈愛心     慈念世間物
上下又橫豎     到處無量心

對此有限物     起業使充實
無限善鍛練     無勝利益心

[P.62]如是菩薩對弟子說修行慈心之功德使之聞教修行自修禪定不廢出生於梵天世界於七度成劫壞劫之間不還來此世間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仙人團體是佛之侍眾阿邏迦師即是我

[P.63]一七〇 伽美雷翁本生譚

此一本生譚見於大隧道本生譚(Mahāummagga-jātaka)(第五四六)中

第三章 善法品

一七一 善法本生譚

(菩薩=長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聾婆婆所作之談話舍衛城中有一長者歸依三寶信心誠篤受持五戒某日彼攜酥酪藥品華香布疋欲向佛前聞法而去當彼外出之時其妻母亦攜帶嚼食噉食之物往長者家看望其女此母生來耳聾重聽彼與其女食事外為拂睡意對女閒談「汝夫婦彼此情感如何」女云「母親何出此言如吾家主之德備出家之人中亦甚難得」信女〔母親〕聞女言未加思考只聞「出家」二字即高聲曰「汝夫已出家耶」家中諸人亦皆以為長者出家而內外皆喧聲聞聲而來之家人伴侶訊問緣由家人皆答以「主人已出家他去

[P.64]長者聞十力佛之說法出精舍返回都城途中某人見長者云「聞尊者已出家家中人皆歎息」爾時長者自思「我雖未出家人皆以我出家我此善譽不可使無自今日始我應出家」於是復返佛所佛曰「信士汝今向佛奉仕所辦已畢去而復返將欲何為」彼白佛云「予身被善譽不可使無予欲出家故而復返」於是彼受出家之戒與僧伽諸具修行正道不久得阿羅漢位此事教團比丘徧知某日諸比丘眾集於法堂談話「諸君某甲長者身受善譽不可使無而出家今達阿羅漢位」適佛出堂問曰「汝等比丘今作何言坐於此處」比丘白言「如是如是」佛云「昔之賢人所起善譽不使無善評亦有出家」於是佛說過去之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都城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長者之家及長而父死後繼承為長者之家督某日彼出己家向王問候彼之妻母欲見其女往至其家女母耳患重聽聞如所說與今之話同彼問候王畢返回自己之家見某人云「尊者言欲出家尊家甚為悲歎

菩薩自思素有善譽此譽不可消滅後復返至王處王曰「汝大長者尊事已辦何為去而復返」長者曰「大王予在家而未出家眾人云我已出家深致歎息得此善譽不使消滅予願出家請王許可」為說明此意說次之偈

[P.65]

人主我云殊勝事     於世得名時
賢人不背名     善人心慚愧
持此慚愧心     我執出家軛

人主我云殊勝事     今世我得名
我今願出家     此世無何欲

菩薩如斯說已由王處得出家之許可行至雪山地方遂為仙人而出家修行威神力及定力最後生入梵天界中

結分

佛為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波羅奈長者即是我

一七二 達陀羅山本生譚

(菩薩=獅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拘迦利所作之談話[1]爾時諸多博識[P.66]比丘等於雄黃平原如幼獅之吼以使銀河墜落之勢於教團之中央讀誦經之文句其中有拘迦利於眾比丘讀經時不知己之頭腦空虛欲為比丘等讀經入於比丘之間未得教團許可到處宣揚曰「汝等可使我為汝等讀經」彼之言語傳徧比丘中間比丘等思欲使其一試語之曰「拘迦利師今日可向教團讀經」彼不自量力云「甚善」承諾而言「今日為汝等讀經」於是彼啜好乳粥取固食之物吸適意飲料於日沒說教聞法之時鳴楗集合比丘彼下著犍陀固蘭多草色袈裟衣外纏犍尼迦羅華色之上衣入教團中禮長老等昇上集會堂所備之裝飾寶石之法座執飾立之拂子云「開始讀經」彼於一剎那間忽然身體流汗心感恐怖彼讀罷前偈最初之句而次句立即忘卻不知彼羞愧戰慄由高座而下由教團中出還歸己舍而去改由其他博識比丘誦讀自此以來比丘等知其頭腦空虛某日比丘等集於法堂互語曰「最初我等不知拘迦利之空虛今由其自己呻吟始知其事」適佛出堂問諸比丘「汝等比丘今有何語坐於此處」比丘等白言「如是如是」佛云「汝等比丘拘迦利之呻吟非自今始前生即有此事」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之都城梵與王治國時菩薩於雪山地方出生為獅子為諸[P.67]多獅子之王彼與眾多之獅子臣下住於銀窟之中距其近處有一窟為豺所住某日晚雨晴後獅子羣出集於王之窟前為獅子吼作獅子遊戲當羣獅遊吼之時豺亦狂吠羣獅以與豺聲同吼思以為恥眾皆默然當眾之默時菩薩子之仔獅向父尋問「父王彼與獅子同吼使遊戲中獅子聞其聲以為恥而皆默然此一使己之聲欲為人知者彼係何物」於是唱第一之偈

誰為大音聲     達陀羅山響
獅子等不喜     大王此物究為誰

父獅聞子之言唱第二之偈

獸類中最卑     豺聲實可厭
嫌彼之素性     眾獅皆默然

結分

菩薩云「爾等比丘拘迦利舉己之聲使人知其價值非自今日始前生即已如是」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豺是拘迦利獅子是羅睺羅獅子之王即是我

[P.68]一七三 猿猴本生譚

(菩薩=道士)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對某一詐偽比丘所作之談話此一故事係於帕金納迦篇(Pakinnaka-nipāta)中鬱陀羅故事(Uddāla-jātaka)(第四八七)將予以說明爾時佛云「汝等比丘此比丘之詐偽非自今日始前生為猿之時為火而行詐偽」於是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之都城梵與王治國時菩薩於迦尸國某村之婆羅門家受生及長往得叉尸羅修習學業開始其世俗之生活其婆羅門夫人生有一男而於其子能行走跑跳之際辭世而去菩薩為其舉行葬儀畢覺此居家已無可戀之處於是攜子出家與親朋洒淚別去伴其子入雪山從仙人之教而出家食草根樹果居於草庵中

某日正於雨季天降豪雨彼等焚硬木取火暖身臥於牀上道士之子為其父擦拭兩足而坐此時林中住有一猿為寒所苦見道士於草庵中焚火猿自思「若我入草庵因我為猿必被驅逐我將不能取暖然我有一策我著道士之服以圖詐入」於是猿著死道士樹皮之衣執籠握曲杖於草庵入口處一陀羅樹下屈身[P.69]而立道士之子見之不以為猿思為一老道士寒苦為取火暖身而來思欲喚此道士入庵暖身以此事告白其父而唱第一之偈

父親陀羅樹傍     立一道士
欲入我家     可使彼入

菩薩聞其子言由座起立立於草庵入口處眺望知其為猿謂其子曰「人無此顏彼乃一猿不可呼之入內」於是唱第二之偈

勿招彼入內     污穢我之家
有德婆羅門     無有如是顏

菩薩手執火把投向猿曰「汝為何立於此處」猿即躲避

猿脫去樹皮之衣躍至樹上由此向森林逃去

菩薩修行四梵住觀得生梵天世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即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猿即是今之詐偽比丘道士之子是羅睺羅道士即是我

[P.70]一七四 叛逆猿猴本生譚

(菩薩=婆羅門)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對提婆遠多所作之談話某日比丘眾於法堂中對提婆達多忘恩叛逆行為彼此互語而坐佛云「汝等比丘提婆達多忘恩叛逆非自今日始前生即為如是」於是佛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之都城梵與王治國時菩薩於迦師國之某村婆羅門家受生及長為一家主某時於迦師國之大道邊有一人不能進入之深井過路之人對動物慈念以長繩釣瓶汲水盛滿桶中以為動物飲料深井周圍有大森林其中住有多數猿猴然此道路二三年間人不通行動物等不能獲得飲料有一猿猴苦渴為搜求飲物形態狼狽接近井邊

菩薩因事過此道路汲水飲用並洗手足為猿所見菩薩知猿苦渴汲水注入桶中與猿菩薩旅途勞頓臥於樹下休息猿飲水畢坐於近所以獰面恐嚇菩[P.71]菩薩見此行為叱猿曰「咄此畜生予因汝疲渴與汝飲水今反對予獰面恐嚇實甚可惡垂慈與汝亦竟何益」於是唱第一之偈

汝為暑渴苦     與汝多量水
飲畢發惡聲     不交惡為善

叛逆者猿猴聞此言曰「汝思如此為濟事耶我將於汝頭上落糞」於是猿唱第二之偈

猿守德義者     何處君聞見
今向汝著糞     此為吾常習

菩薩聞語起立欲行猿於剎那之間躍至樹上坐於樹稍如物懸落著糞彼頭一面狂叫入森林中菩薩亦洗身而去

[P.72]結分

佛云「汝等比丘提婆達多不只今日前生即不知我之德行」佛說此法語後即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猿是提婆達多婆羅門即是我

一七五 日輪供養本生譚

(菩薩=仙人之師主)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詐偽比丘所作之談話

主分

昔日波羅奈之都城梵與王治國時菩薩於迦尸國婆羅門之家受生及長於得叉尸羅之都城修習一切之學術遂得出家為仙人之願修行神通與定力有多數從者為一團體之教導者住於雪山彼因長住需鹽與酢為求入手於山麓某村近處結一草庵住居爾時一貪慾之猿於仙人大眾購物外出來至隱遁之所破壞庵中之物揚棄瓶中之水割裂抒水之瓢入聖火室中大便

道士等於雨季過後皆曰「今雪山中有無數華果快樂之時應返山中」於是紛向村民乞暇村人曰「尊者明日我等將攜食物來至庵中以享用以後再行起程」次日村人攜軟硬諸食來至庵所貪慾之猿見而自思「我以詭計騙此[P.73]諸人使彼等向我供獻食物」於是彼為苦行示人以有德者狀於諸道士相近之處禮拜太陽村人互語云「住近有德者之物亦自具備其德」於是唱第一之偈

一切生類中     德高心定者
不見此卑猿     奉仕太陽神

於是就猿之德人人互語菩薩見之告曰「汝等不知猿之貪慾性行為無理之讚歎」於是唱第二之偈

汝等不知猿性格     惟因不知妄讚歎
彼以糞尿污聖火     打破水瓶瓢兩瓣

人人得知猿之詐偽各執石棒向彼打擲食物與仙人之羣仙人等入雪山不廢禪定成為得生梵天之身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猿是今之詐偽比丘仙人之羣是佛之侍眾此羣之師即是我

[P.74]一七六 一握豌豆本生譚

(菩薩=大臣)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拘薩羅國王所之談話某時正值雨季拘薩羅王邊境之民叛亂所在軍隊二次三次征剿不能平復向王傳書雨季時惡王出都城於祇園附近紮營自思「予出非時洞窟窪地積水道路難行予至佛所佛必問予行程予告其故佛對未來示憫且就現在垂慈如進軍對予不利佛必言時不宜若為有利佛必默然不語」於是王入祇園禮佛坐於一面

佛問曰「雨季之初欲往何處」王曰「予為鎮壓邊境出發途經佛舍前來禮佛以表敬意」佛云「大王前生當率軍出發之時聽聞賢人之說停止非時之出陣」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王之大臣就俗事聖事萬事為王之顧問之職某時王之邊境民叛亂邊境軍隊向王傳書王於雨季出師紮營於遊園地區菩薩侍於王之左右此一剎那軍中為飼軍馬運來薰煮豌豆投入桶中遊園住有一猿由樹上躍下抓取豌豆納入口中然後雙捧握一捧坐於樹上嚼食在食豆中間有豌豆一粒由手中落於地上於是猿將口中及兩手所[P.75]捧之豌豆悉數拋棄落地搜尋失去之一粒豌豆而不獲於是再躍至樹上如人訴訟失敗損失千金之歎苦臉蹙眉坐於樹上王見猿之狀以問菩薩「君觀此猿何以如此」菩薩曰「大王不求於多只知求少無智愚者常為如是」於是菩薩說第一之偈

愚猿樹之王     大王彼不備智慧
不顧手握豆     落地尋一粒

菩薩唱此偈已再近向王唱第二之偈

大王我等亦如是     過為貪慾者
因小而失大     如猿與豌豆

[P.76]王聞菩薩之勸說遂返回波羅奈之都叛賊等風聞「王親破賊由都中出發」於是紛紛由國境逃去

結分

當時賊眾聞拘薩羅王出陣亦均紛紛逃去王聞佛之法語由座起立為最敬禮入王舍城而去

佛述此法語後即作本生今昔之結語「汝時之王是阿難賢者大臣即是我

一七七 鎮頭迦樹本生譚

(菩薩=猿之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般若波羅蜜所作之談話如佛在大菩提普行沙門本生故事(第五二八)及隧道本生故事(第五四六)中對聞他人讚歎佛本身之智慧佛云「汝等比丘如來具備智慧非自今日始於前生即具備智慧有臨機應變之策」於是佛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由猿胎生有八萬家臣猿眾住居於雪山地方接近國境有一小村時有人住時無人居其村中央生一枝葉繁茂果實如蜜之一棵鎮頭迦樹當人不住時猿來採食果實某果實生時此村住人[P.77]以竹葦環繞並於村之入口加以警護樹因果實量重其枝下垂猿彼此間自思「我等以前均於此村食鎮頭迦果今此樹是否生果村中是否住人」猿等如是思惟派遣一猿前往探視此猿見果實已生村中住有多人急歸報告猿等聞樹已生果急思食此鎮頭迦甜蜜之果實精神振奮向王報告猿王問曰「村中住人否」眾猿曰「人眾甚多」猿王曰「不可前往人甚狡猾」眾猿曰「大王我等可乘人熟睡之時於午夜往食」多數猿眾堅持欲往猿王承諾由雪山下於近村之所待人上牀臥於大岩石上午夜中刻人已睡熟眾猿上樹採食果實爾時一男內事外出至村中央驀見諸猿急告人知村人羣起攜弓帶箭手執武器及棍棒石頭將大樹包圍直待天明捕捉眾猿八萬眾猿籠罩於死亡恐怖之下皆謂「我等除求王相助之外別無他法」於是行至猿王之前唱第一之偈

眾手持弓箙     利劍與棍棒
四方圍我等     如何可脫難

[P.78]猿王聞眾猿之語慰之曰「汝等勿恐人事多變今當午夜畜勢待發我等設法擾亂彼等使起事端」於是猿王唱第二之偈

彼等事務多     使之生事端
樹實任我取     鎮頭迦之果

大士菩薩安慰眾猿實則眾猿不得安慰勢將心膽俱裂而死大士命令集合眾猿其中獨少大士之甥賽那迦一猿眾曰「賽那迦未曾參加」大士云「縱然賽那迦未至汝等亦勿憂心今彼與汝等幸福亦未可知」賽那迦於猿羣出發之時正寢醒來不見一猿彼即隨後追蹤而來見人羣聚集村中彼知羣猿危險於是彼行近至一焚火而睡老婆之處彼如村童手執火把行至田中立於上風之處放火焚[P.79]村人見村中火起便皆捨棄眾猿救火而去眾猿當得逃逸各各為賽那迦手執一果而逃歸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甥賽那是迦釋摩男眾猿是佛之侍眾猿王即是我

一七八 龜本生譚

(菩薩=瓶製造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免蛇風病事所作之談話於舍衛城某良家患蛇風病父母謂其子曰「汝已不能留於此家可破壁掘洞逃往他處以救汝命爾後歸來此處埋有一大寶庫汝可掘出恢復家財樂享餘生」其子聽從親命破壁逃出治癒己病歸來挖掘寶庫營俗生活某日彼持酥油布帛往祇園精舍禮佛著席就坐佛與彼親切交談佛問曰「聞汝家患蛇風病汝如何逃出」彼語事之緣由佛云「信士前生災難生時對己住處起愛著心外出者共喪其命不起愛著向外逃者共命時救」佛應其請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受生於某村造瓶者之家營瓶之製[P.80]造業以養妻子爾時波羅奈大河與一連綿不斷之大自然湖水相接湖水多時與河併而為一水乏之時與河分開魚龜深知今年雨降多寡住於湖中之魚龜知今年降雨量少於河湖連接之際則出湖而入河然有一龜自思「此予生所育所與父母生活之所予不能棄此所他去」彼不入河至盛暑之時湖水乾涸龜於菩薩取粘土處掘穴居住菩薩思取粘土於彼處以鋤挖掘地面傷及龜甲裂如粘土之塊落於地面龜痛難忍歎曰「我對自己住處不能捨棄以致成為破滅之身」於是唱以下之二偈

我之誕生地     我之養育地
我住於泥土     泥土害我身
陶師製瓶者     告汝聽我言

村森安樂處     智者誕生地
行可得活所     亡身慕故鄉

[P.81]彼如是語菩薩後死去菩薩手執彼身盡集村民而誡之曰「請觀此龜他之魚龜去大河時此龜對其住處不斷愛著之心不與彼等同行彼臥入予取粘土之場所予於彼處取粘土時誤以大鋤破其甲殼如粘土之塊落於地上彼思己之作業遺二首之偈悲歎而死彼對己之住處起愛著心以致慘死諸君不可如此龜行自今以往舉凡予之見者聞者嗅者味者觸者予之子女家僕金銀不可思起愛慾為享樂而執著任何生類皆為獨身流轉三界」菩薩以佛之威德對大眾授以教訓此一教訓擴及此一世界延續七千年間大眾守菩薩之教訓為慈善等善業遂行生於天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理竟良家之子得預流果——於是佛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龜是阿難造瓶者即是我

[P.82]一七九 正法婆羅門本生譚

(菩薩=旃陀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二十一種之不法所作之談話某時有多數比丘眾行醫業作使役為運搬任脚夫互相交換施捨食物等等依二十一種之不法以謀生計此事在娑祇多婆羅門本生譚(第二三七)中將再說明佛知彼等營此等生計佛曰「今多數比丘眾營不法生計彼等營此等生計不免為夜叉餓鬼生為擔負重荷之牛死將受生於地獄為彼等之利益與安樂應自有明瞭法語意義之必要」於是集合比丘團體佛云「汝等比丘不可依二十一種不法手段得生活之資料依不法而得施食可喻為吞赤熱銅丸訶羅訶羅毒藥者為不法之生計為佛辟支佛聲聞之所咎卑依不法得施食而食者無欣笑與歡喜如此所得之施食於我教說等同旃陀羅族之殘食而食此食者對奉正法弟子而言乃為食旃陀羅族之殘食者」於是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由旃陀羅胎生長大之後因事攜糧米飯器而上路

爾時波羅奈城有名為正法之一青年婆羅門為北方婆羅門大家所生彼亦因事未帶米與飯器而上路彼等二人於大道相遇於一處青年問菩薩曰「君為何生[P.83]菩薩告曰「我為旃陀羅之生」菩薩問「君為何生」青年曰「我為北方婆羅門之生」「彼此一同結伴而行」於是二人一同上路菩薩於朝食時刻坐於有水舒適之良好場所洗雙手開飯器向青年曰「君請用飯」青年曰「汝旃陀羅我不食汝飯」菩薩云「唯然甚善」於是使飯器之飯不受污損僅以自己所需者包入他葉緊縛飯器置於己側食後飲水兼洗手足攜帶米與殘飯曰「青年施主請上路」二人一同前行終日行至黃昏二人於有水舒適場所沐浴

菩薩坐於舒適場所開啟飯器對青年無語而自食青年終日行路既疲且飢彼立地眺望思欲得食菩薩默然無語自食青年自思「此旃陀羅對我無語而食飯將食盡飢火攻心我將取此飯團棄其沾污之部分食其殘食」於是終取殘飯食之彼於食際自思「我為與我姓氏族國不相應之事我食旃陀羅等之殘飯」青年心起非常悔恨之情心中熱血沸騰一時血飯相混由口中噴出悲哀之情叢起「實由微不足道之事我為此不當之行」一面悲泣一面唱第一之偈

[P.84]

些許之殘物     不止與我食
我生婆羅門     食此皆噴出

青年悲嘆自思「我為此不當之事如何生於世間」入於森林人不見處孤獨之身而死去

結分

佛說此過去之事後曰「汝等比丘正法青年婆羅門食旃陀羅之殘飯為食不當之食物歡笑不起今依佛法出家營不法生計以為生活之理由將不起歡笑」於是現等覺者〔佛〕唱第二之偈

如是棄正法     生活依非法
恰如婆羅門     得食亦不歡

[P.85]佛為此法語後說明四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多數之比丘眾得預流果——於是佛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我即是旃陀羅子

一八〇 難施本生譚

(菩薩=青年婆羅門)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團體之施與所作之談話舍衛城中有同僚二人皆為豪族出身之青年此二人集合同志準備資具招待以佛為上首諸比丘眾七日之間為盛大之施與於第七日將一切資具悉皆寄附施與彼二人中年長者前往禮佛坐於一方曰「世尊為施與者雖有多施與少施得大果報總為相同」而後獻出所有寄附之食物佛云「汝信士等與施物以佛為上首之團體如是施與實為非常之善業昔日賢人施與施物有如是之寄附」佛應青年之請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迦尸國婆羅門之家及長往得叉尸羅修習一切之學藝捨在家生活而出家為仙人成為團體之師長住雪山地方為得鹽酢巡迴地方到波羅奈之都止於國王之御苑翌日向市門近村行乞村人與以食物又翌日巡迴波羅奈之都市中諸人歡迎與以食物又集合同志準備大量施物施與仙人團體施與完畢其中年長者如前對佛所云如前之方法施與施物菩薩對眾曰「諸友者有信仰之處無些少施與者」菩薩述感謝之意唱第一之偈

[P.86]

施與非容易     業之最難者
愚惡人不行     賢善見習難

愚惡與賢善     死赴不同處
惡人赴地獄     善人終天界

如是菩薩表謝意度雨季四個月之生活雨季過後菩薩進入雪山修行禪定不怠得生於梵天界中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仙人之羣是佛之侍眾仙人之師即是我

第四章 無雙品

一八一 無雙王子本生譚

(菩薩=弓術士)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大出家所作之談話佛云「汝等比丘如來決心大出家非自今日始前生即棄寶蓋而出家」於是佛說過去之因緣

[P.87]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治國時菩薩宿於王之正妃胎中慶賀出生於命名式之日命名為無雙王子當王子能奔跑行路之時今更有一福德者宿入妃之胎中慶賀出生於命名式之日命名為梵與王子十六歲時菩薩往得叉尸羅就有名師傅修了三吠陀及十八種之學藝其弓術無能及者然後還歸波羅奈城王於臨終以王位授與無雙王子以副王位授與梵與王子王立遺囑後死去王死而菩薩拒絕承受王位諸臣推舉梵與王子即位菩薩云「我不欲王位亦不欲名譽」菩薩一無所求由王弟執掌政治菩薩仍居於原王之位

王之侍從等向王進讒言謂「無雙王子欲圖王位」王納侍從等之言起叛逆心遣人欲捕其兄爾時菩薩侍者報告菩薩菩薩怒王弟昏庸獨自前往他國彼為一弓術士立於王宮之前通知國王王問接待之人「索望薪給如何」接待人曰「年金十萬」王曰「可令其前來」於是王許來前立於其側向彼曰「汝弓術士耶」彼答「唯然」王曰「甚善汝可仕我

[P.88]彼於是為王侍者故弓術士等見彼支拂費用過高心懷不平

某日王往御苑於儀式用之盤石近處圍以屏風坐於菴羅樹下大牀之上王向上觀座見樹之尖端有一菴羅果串王思欲取喚弓術士等至王曰「攀登樹端不能取下汝等可箭射落果串」彼等曰「大王我等射果串並非難事我等之技能前此王已屢見不鮮但近時前來之弓術士待遇高出我等王可令彼射之以觀其能」王即喚菩薩問曰「汝能否射落菴羅果串」菩薩曰「大王我如得一[A1]場所即能射落」王曰「何處之場所」菩薩曰「大王牀之中央」王即移動牀位讓出場所

菩薩手不持弓束於下衣之內而行菩薩曰「請王圍以屏風」王即命人圍之菩薩入於屏風之中脫去上著之白衣以一片赤色之布為下著繫之以帶又將赤布緊縛腹部由袋中取出接合之刀結於左脇身著黃金之鎧背負箭筒取接合之槌形大弓張珊瑚色之弦頭被頭巾以指捻轉銳利之馬蹄形之矢將屏風左右分開宛如劈開地面出現一正裝之龍童子來至射矢場所以馬蹄形之矢擔弓扣弦[P.89]向王曰「王欲矢射果串矢頭向上而落抑或矢頭向下方而落」王曰「我於以前屢次所見皆為矢頭向上而落矢頭向下而落我未曾見汝可使矢頭向下而落」菩薩又云「大王此矢上昇行遠遠四天王界由此獨自降下王須忍耐至其降落」王亦承諾菩薩復云「此矢登行時正貫菴羅果串莖之中央降落之時羽毛尖端絕不到處飛散而皆附著於菴羅果串正落於射出之場所請王御覽」於是盡力開弓放矢其矢恰好正貫串菴羅果莖之中央而上昇

菩薩知此矢將達四天王世界於是今再發出較前矢力量更為強之矢在前進當中使之擊打前矢之尾羽使前矢掉頭折返而後矢獨自登入忉利天界為諸天捉住其矢而回返下方之矢風速音聲如同雷鳴下方羣眾問菩薩曰「此何聲耶」菩薩曰「此乃回矢之音聲」羣眾各人皆恐為回矢所擊中戰慄驚恐菩薩安慰大眾「予不使矢落地」當矢降落矢羽不散貫入果串直落地面當場菩薩不待[P.90]矢之落地一手執菴羅果串一手捉住箭矢之尾羽羣眾見此空前之事皆曰「我等見此前所未見之事」對此偉大之人大加賞讚有者揚聲歡呼有者拍手彈指數千觀眾揮舞布片王與侍臣等欣喜若狂立即贈與菩薩一千萬金更又賞賜諸多財寶授最高榮譽

菩薩由此受王尊敬住於此間有七人之王等知無雙王不在波羅奈率軍來攻圍波羅奈城向王通知「讓與王位否即戰爭」王大恐怖「我兄今在何處」眾謂「現仕隣國之王」王命使者前往向使者囑曰「我兄不來我命休矣汝傳我意我以至誠禮兄兩足向兄謝罪火速前來救我

使者一行往見菩薩告以國中現生大事菩薩向王乞假還歸波羅奈城王慰其弟勿恐並刻文字於矢上云「我無雙王子歸來我發一矢奪汝一同之命如欲保命可速逃生」王立望樓之上將矢射至七王之黃金食棹之上彼等見文畏死悉皆逃生而去小蝨蟲難吸大薩埵之血七王逃竄而去王用目注視其弟良久遂棄欲入山出家為仙人修道修得神通定力死生梵天界中

[P.91]結分

佛曰「汝等比丘無雙王子如此嚇走七王不戰而勝」遂出家為仙人佛現等覺者唱如下之偈

強力弓術士     王子號無雙
遠射如電光     無堅攻不挫

每凡與敵戰     心膽無少怯
導弟有幸福     出家生梵天

[P.92]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弟是阿難無雙王子即是我

一八二 戰場住居本生譚

(菩薩=象師)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難陀大德所作之談話佛初次還鄉為迦毘羅城之旅使其弟難陀王子出家由迦毘羅城出漸行至舍衛城住於彼處爾時難陀尊者執佛鉢與佛一同出家時其國美婦人聞難陀王子與佛同去髮亂披肩由窗中外望呼喚難陀曰「貴公子早日歸來」難陀思念婦人之言心為悲哀憂愁之念所繫血管露出

佛知此事佛思欲使難陀得阿羅漢果至彼庵室準備著席時問曰「難陀汝樂此佛法否」難陀曰「世尊我為國美奪心無少快樂」佛言「難陀汝曾至雪山行脚否」難陀「予尚未往」佛言「一同前往」難陀「我無神通力如何可行」佛言「依我之神通力攜汝前往」佛執難陀之手昇至空中途中見田中燃燒野火其中一雌猿坐於燒斷之樹上鼻尾皆被燒斷毛亦燒焦身之上皮剝落僅存下皮血漫全身佛曰「見彼雌猿否」難陀曰「已見」佛曰「汝宜諦觀

於是佛攜難陀擴展悉使見六十由旬之雄黃平原阿耨達池等七大池五大河金山銀山寶玉山及其他數百可愛之山裝飾圍繞之雪山佛向難陀問曰「汝見[P.93]忉利天否」難陀答「世尊予未得見」佛曰「難陀汝來予將使見忉利天」於是相協行至其所坐於黃色[1]石牀之上諸天王及帝釋天於兩天神之世界率諸天團體來會向佛敬禮坐於一面侍女二千五百萬人鳩足天女五百人亦來禮佛坐於一面佛使難陀生起煩惱使其時時眺望五百天女佛問「汝見此鳩足天女否」難陀答曰「已見」佛曰「天女美耶或國美較美耶」難陀「國美與醜陋雌猿之差猶如天女與醜陋國美之不同」佛「難陀汝意云何」難陀「我今如何可得天女」佛「汝為沙門修行可得天女」難陀「我為沙門修行可得天女如能有所保證我即為沙門修行」佛言「難陀如是甚善我為汝之證人

於是難陀大德於諸天團體之正中以如來為證人難陀云「我今毫無躊躇回歸彼處我將為沙門之修行」佛遂伴彼還祇園精舍難陀大德開始為沙門之修行佛向法將舍利弗曰「舍利弗我弟難陀於忉利天諸天集合之正中有關天女之事立我為證人」於是佛告此事於大目犍連大德大迦葉大德阿那律大德及法寶管理者阿難大德等八十人之大弟子乃至諸多其餘之比丘等法將舍利弗大德接近難陀曰「難陀汝於忉利天諸天集結正中聲言欲得天女方為沙門之修行並立十力(佛)為證人此事是否事實」更續言曰「果然若是汝之清淨修行乃為[P.94]關係於婦人之事乃為關係於煩惱之事為婦人而作沙門之修行與汝為薪金而工作之職人何異」舍利弗對難陀與以羞辱使之不安於是八十大弟子及其餘諸比丘皆對難陀如此施壓難陀實感慚愧「我實為無理之事」於是起勇猛精進之心勵行觀念三昧獲得阿羅漢果後來至佛所云「世尊我今解除佛之誓約」佛曰「難陀若汝得阿羅漢果時我應解除誓約

[A2]比丘等知悉此事集於法堂開始談論「諸位如難陀大德洵為易於教導之人依一徧之教誡即起慚愧之心為沙門之修行得阿羅漢果」佛適出堂問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言而集會」比丘等答「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難陀之易於教導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復如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象師之家及長身為象師技術精達奉仕波羅奈王敵國之王彼為敵王之重要大象充分善加訓練敵王欲取波羅奈國乘其常用之象率大軍至波羅奈城四面包圍敵王發出書信通知「汝讓與王國否則戰爭」梵與王決心一戰於城壁城門天守閣監視台各處佈置軍隊戰爭於是開始敵王武裝其常用之象躬身親著甲冑坐於象背手執銳利之刺棒攻城殺敵使大象向城門前進象見對方放種種之投射物心中畏死不能接近反而退卻

[P.95]爾時象師近至象前曰「汝豪壯以戰場為住家者若於此處退卻實不相應」如此警誡其象唱次之偈

戰場為住家     強力豪壯者
既臨城門下     汝象何故反退卻

速取城門閂     打倒城門柱
粉碎彼城門     汝象速速入城去

象聞此語受菩薩之一次教誡重復折返以鼻捲門柱如同拔草粉碎城門拋棄門閂破門而入城市佔領國土獻上於王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即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象是難陀王是阿難象師即是我

一八三 濾水本生譚

(菩薩=大臣)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五百人之殘食生活者所作之談話某時[P.96]舍衛城有五百優婆塞以家事付諸子女一同前往聽聞佛之說法彼等之中有得預流果者有得一來果者有得不還果者其中無一俗人佛受招待此等優婆塞亦加入受招待之行列而供應此等優婆塞楊枝嗽水薰香華鬘者有五百使用之人彼等以殘食為生彼等於朝食後一睡而起齊赴阿致羅筏底河之河岸大聲喧鬧為末羅族之競技但五百優婆塞則無聲靜肅坐禪佛為五百殘食者之大聲噪耳問阿難曰「此何事喧囂」阿難答曰「世尊此為殘食生活者之騷動音」佛云「阿難此等殘食生活者食殘食及叫喚之聲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復如是又彼優婆塞等靜坐亦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復如是」佛應阿難大德之請求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大臣之家及長為王之顧問總攬聖俗諸事某時王聞邊境人民叛亂準備五百辛頭產之駿馬率四種之軍隊往邊境鎮駐王歸波羅奈命令曰「駿馬疲勞與彼等含汁之食物並與葡萄之汁」駿馬飲香味之汁後入廐立於各各之住處彼等食餘之殘物既少甘味且復難食諸人問王如何處理王命曰「以粗布混水過濾以運駿馬之糧與驢馬食之」驢馬等飲此無味之水醉而長鳴聲震王宮內庭王開窗眺望內庭向近前侍立之菩薩問[P.97]「汝觀此驢馬等飲無味之水醉而長鳴跳躍飛步而辛頭家所生駿馬飲香味之水無聲靜坐而不跳躍此何緣由」於是王唱第一之偈

飲無味[A3]濾水     驢馬皆爛醉
飲美味水者     駿馬不酩酊

時菩薩說明緣由唱第二之偈

卑賤出生者     人主少飲即酩酊
良家千里馬     上味不爛醉

王聞菩薩之言將驢馬由王庭逐出王從菩薩之教誡行施捨之慈善從其業報生於應生之所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五百之驢馬是今之殘食黨五百之駿馬是今之優婆塞王是阿難博學之大臣即是我

[P.98]一八四 山牙本生譚

(菩薩=大臣)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賣國賊所作之談話此故事已於女顏象本生譚(第二六)中說明佛云「汝等比丘此比丘為賣國賊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復如是」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睒摩王於波羅奈治國時爾時菩薩生於大臣之家及長為王之顧問官為王總理聖俗之事務王有一常用之馬名白善馬夫之名曰山牙為一跛脚之人馬見馬夫執綱繩在其前跛脚快步行進自思「彼如此教育我身」於是馬亦效馬夫為跛脚前進諸人向王報告「馬為跛脚」王遣醫師數人檢查其身體不見疾病向王回報王遣菩薩「友汝可前往調查原因」菩薩知馬與跛脚馬夫相處馬亦效為跛脚向王告其原由「與惡者交而成此害」菩薩唱第一之偈

王之白善馬     效法跛山牙
失其前本性     彼成今之習

王問菩薩「將如之何」菩薩告王「得一身體正常之馬夫馬即恢復原狀」於是唱第二之偈

[P.99]

風貌適當人     捉馬繞場行
捨其前惡癖     其人可見習

王即如此行之馬即恢復本性王大歡喜「汝善知畜生之性癖」王以大榮譽與菩薩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即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山牙是提婆達多馬是賣國之比丘王是阿難博學大臣即是我

一八五 不喜本生譚

(菩薩=師尊)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婆羅門童子所作之談話某時舍衛城有一婆羅門童子通三部之吠陀彼教剎帝利與婆羅門之童子等真言彼後入俗為俗人建立生計日思衣服裝飾男傭女傭田畑野牛子息子女等事為貪慾瞋恚愚癡之煩惱所支配心勞日拙忘記真言

[P.100]某日彼多攜香華往祇園精舍禮拜供佛坐於一方佛與彼交談問曰「童子汝前讀誦真言尚諳記否」彼答「世尊予前諳記之真言因俗事關係擾亂心思真言已不能諳記」爾時佛云「童子汝心惱亂不記真言心為貪慾等所亂真言之不浮現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復如是」佛應其請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婆羅門之豪族及長於得叉尸羅修學真言名譽甚高之師尊於波羅奈教眾多婆羅門剎帝利青年之真言爾時有一婆羅門童子諳誦三部之吠陀不錯一句彼為副師口授真言此人後日入俗為俗人生活以俗事亂心不能諳記真言爾時彼之師尊親自前來問彼「童子汝尚諳記真言否」彼云「俗事亂心不能諳記真言」師云「惱亂之心真言不能浮現心不惱亂則諳誦即無停滯」於是唱次之二偈

濁水不澄清     魚羣不得見
珠貝亦不現     心濁無功德

透明澄清水     魚羣乃得見
[P.101]珠貝亦出現     心清見功德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為本生之今昔作結語「爾時之童子是今之彼童子師尊即是我

一八六 凝乳運搬王本生譚

(菩薩=大臣)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對某賣國賊所作之談話此故事與前所說者相同於是佛云「汝等比丘與惡友交為惡而不利益不但人與惡友交為不利之原因即如前生與使人不快無甘味之絍婆樹交者無心之菴羅樹原為甘味如蜜等同天人之所食物亦竟苦而不甜」於是佛說此事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迦尸國有四兄弟婆羅門為仙人而出家於雪山地方結一列之草庵而居其中長兄死生帝釋天界彼知與三兄弟之因緣每七日[P.102]或第八日時下界與兄弟交談聚合某日彼向三人中最長之道士敬禮坐於一面問曰「尊者有何所需」罹黃疸病之道士曰「予每日需火」帝釋天人與彼一剃刀斧——(古註云)剃刀斧插柄可為剃刀亦可為斧——道士云「誰為予攜來薪木」其時帝釋天曰「尊者汝欲需薪可以手叩斧『為我持薪來我欲焚火』如此祝告薪即持來而得焚火」帝釋天予剃刀斧後更近至第二兄弟問曰「尊者有何所需」彼之草庵近處有象之通路彼為象所惱彼云「予為象所苦請為驅逐」帝釋天與彼一大鼓告曰「尊者汝敲此側敵即逃走汝敲此側為慈愛心深之人即有四種之軍前來圍繞」帝釋天與大鼓後更近至最幼之弟問曰「尊者有何所需」彼亦罹黃疸之疾彼云「予欲凝乳」帝釋天與彼一凝乳甕而告曰「若欲凝乳可倒轉此甕彼且可起大洪水並可為汝取得王國」帝釋天語畢而去其後剃刀斧為長兄造火次者敲大鼓而象逃最幼之弟得食凝乳

爾時有一野豬徘徊於村中彼見一具威神力之寶石彼啣此寶石依威神力[P.103]昇至虛空見大海中一島自思「此為予適當之住處」彼由虛空降落遂心情愉快定居於一無花果樹下

某日此野豬置寶石於其前於樹下睡眠時有一迦尸國人因其無濟於事為父母由家中趕出彼為向某港航海者之僕役乘船於大海中遇難浮載於一木板之上漂流至此島彼於採食果實之間見野豬睡眠彼靜行其前攫取寶石依威神力昇至虛空坐無花果樹上自思「此野豬係依寶石之威神力飛行於虛空得住於此島予先殺之食其肉而後再行」彼以一根粗枝折斷落於野豬頭上野豬醒來不見寶石身體顫抖四處尋找坐於樹上之人咯咯大笑野豬仰首見此男人以頭觸樹而死

此男人由樹降下焚火料理野豬之肉而食然後昇至虛空過雪山之頂上時見仙人之住處彼於長兄道士之草庵前降落住二三日為道士服一切勤務彼見剃刀斧之威神力思欲得之乃以寶石之威神力示道士曰「尊者汝可取寶石而將剃刀斧與我」道士思欲飛行虛空乃取寶石而與剃刀斧此男取得剃刀斧前行不久即叩剃刀斧曰「剃刀斧可取道士之頭及寶石歸來」剃刀斧於是前往割道士[P.104]之頭及持寶石而來彼置剃刀斧於隱處又近至次中道士之處住數日間見大鼓之威神力彼取得大鼓仍如前法割取次中道士之頭然後近至最幼道士見凝乳之甕之威神力彼與寶石而取得凝乳之甕仍如前法割此道士之頭於是彼攜寶石剃刀斧大鼓及凝乳之甕昇至虛空於近波羅奈城處站立以書信交付某男之手轉送波羅奈王曰「戰爭抑或讓與王位

王聞其書中之言曰「逮捕此叛賊」率軍出城此男敲大鼓之一側立即有四種之軍兵圍繞彼見王之軍兵展開彼由甕中放出洪流諸多民眾溺水不能逃生此男叩剃刀斧曰「持王之頭來」剃刀斧奪來王之頭投於此男之足下於是無一武器能敵此男為強有力之軍隊圍繞而入城行即位式名凝乳運搬王彼依正義推行政治

某日王於大河作撒網遊戲天神喜悅由雪山之鈍角湖流來一個菴羅之果掛於網上曳網之人獻上與王此果碩大如甕圓形呈黃金色王問材務官曰「此為何果」答「此為菴羅果」王聞後剖而食之命將果核植於王之園林灌以乳水樹植三年結實對菴羅樹舉行盛大之供養諸人灌以乳水與五指厚之香料以華[P.105]鬘圍包點香油之燈明樹之周圍張以絹幕果實甘甜呈黃金色王贈菴羅果與其他諸王時恐以果核種植於果核出芽處刺以荊針彼等食果後植核而不生芽幾經尋問知其緣由其中一王呼園丁至謂曰「汝有何法使凝乳運搬王之菴羅果實成為苦味」園丁答曰「大王予能」王予園丁千金命其前往

彼往波羅奈參謁凝乳運搬王王喚彼入宮向王敬禮王問「汝園丁耶」答「大王予為園丁」彼即向王吹噓善通園藝之道自慢為權威之人王云「汝可協助園丁」自此以來二人共同看管園林新來之園丁不時使花卉開放使果樹生實使園林茂盛愉快彼得王之信用王將原有之園丁趕出使彼專負園林之任彼知園林已落己手於菴羅樹周圍種植絍婆樹及蔓草絍婆樹漸漸生長菴羅樹之根枝與之互相連交成為一體在與無甘味之樹木相交菴羅果之甘味變為絍婆樹葉之苦味園丁知目的已達即行逃去王往園林食菴羅菓味如絍婆樹果不能下咽立即吐出

爾時菩薩為總理王之公私事務之顧問官王問菩薩曰「賢者此樹較以前怠於注意以致果實變苦是何緣故」王唱第一之偈

[P.106]

前此菴羅果     色香味具備
何時生變故     何故成苦惱

菩薩為說明其理由唱第二之偈

菴羅與絍婆     大王根與根相接
枝與枝相抱     惡樹實苦澀

王聞菩薩之言立即割斷絍婆樹根清除雜草除去周圍之瘠土投入沃土用乳水糖水香水精心培育如此菴羅樹與甘味接觸果實再成甜味王將原有園丁招回再任園林之事務王全天命依業生於當生之所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即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賢者大臣即是我

一八七 四美本生譚

(菩薩=樹神)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老比丘所作之談話某日二上首比丘[P.107](舍利弗與目犍連)互相對坐問答時一老比丘行近其前為第三者加入坐談曰「尊者我等向尊者有所發問尊者如有疑難亦請向我等發問」二人厭彼起座而去爾時聞二人說教之聽眾於集會解散時來至佛前佛曰「爾等何故非時而來」眾白其故佛曰「汝等比丘舍利弗與目犍連嫌厭於彼不與交談而去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復如是」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於森林中為樹神爾時有二隻白鵠之雛由心峯山出止於樹上彼等覓食歸來假樹休息然後回心峯山去因常時來往與菩薩(樹神)親密彼等每次來往必與菩薩寒[A4]交談法語而別某日彼等止於樹梢與菩薩交談時適有一豺立於樹下與白鵠之雛交談唱第一之偈

汝等居上權     離他為獨語
汝等降下語     可聽獸王言

白鵠之雛心起厭惡飛回心峯山而去彼等去後菩薩為豺唱第二之偈

美鳥與美鳥     天可與天語
汝非四美者[1]     汝豺可入穴中息

[P.108]結分

佛為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豺是今之老比丘二隻白鵠之雛是舍利弗目犍連樹神即是我

一八八 獅子豺本生譚

(菩薩=獅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拘迦利所作之談話某日拘迦利見其他多聞之人為法語時自身亦思升座讀誦法語有關此事前已詳細說明佛聞此事告比丘曰「汝等比丘拘迦利依自己之聲以自己之愚示人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復如是」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為雪山地方之獅子與一隻雌豺同居遂舉一子此子之爪形似其父音聲似其母某日降雨後獅子等天晴外出作獅子遊戲時此子亦為獅之同伴思如獅吼發出豺之啼聲眾獅聞聲默然爾時有與菩薩同種之一子獅聞其聲而問曰「父親彼獅形色與我等同惟聲則異彼為何物」於是說第一之偈

獅子之指爪     佇立如獅足
彼於獅集中     唯有啼聲異

[P.109]菩薩聞此語而告曰「我子汝之兄弟為我與雌豺所生之子毛色似我聲與母同」繼而誡豺之子曰「汝今後住於此處宜持緘默若再啼吼則人知汝為豺」於是唱第二之偈

百獸之王子     緘默住林中
依聲人知汝     汝聲不似父

彼聞菩薩誡語後即不再啼吼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即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豺是拘迦利同類獅子是羅睺羅獸之王即是我

一八九 獅子皮本生譚

(菩薩=農夫)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拘迦利所作之談話爾時彼欲修習梵唄佛聞此事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農家及長營農業為生計爾時有一商人以驢馬運載商品販賣所到之處彼由驢背卸下商品以獅子毛皮纏[P.110]敷驢身放入米麥田畑之中田畑守護之人見為獅子不敢接近某日商人於村中人家住宿準備朝食之間又將乘驢纏敷獅皮放入田中畑中守護之人見為獅子不敢接近逐家報告村民皆攜武器吹法螺貝鳴擊大鼓行近田畑大聲叫喝驢心恐怖發聲長鳴菩薩知其為驢乃唱第一之偈

此非獅子吼     亦非虎豹聲
纏敷獅毛皮     卑怯作驢鳴

村民知其為驢施以致命之打擊取獅皮而去爾時商人趕至見驢已將滅乃作第二之偈

久置田畑中     驢得食麥緣
纏敷獅毛皮     驢鳴致死滅

如是唱偈之間驢當場死亡商人即捨彼而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即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驢馬是拘迦利農夫即是我

[P.111]一九〇 戒德利益本生譚

(菩薩=海神)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信仰誠篤之信者所作之談話彼為一具有堅強信仰持清淨心之佛弟子某日彼往祇園精舍途中黃昏抵達阿致羅筏底河岸然而船家將船撤至岸上為聽法語而去彼至渡場不見有船彼對佛具歡喜心涉水入河兩足不沉彼於水中如履平地至河中央浪花頓起爾時彼對佛之歡喜心衰時兩足即沉彼再對佛歡喜心強兩足又浮水面彼入祇園精舍禮佛坐於一方

佛與彼交談後問曰「信者汝步行而來無疲倦否」彼答「世尊對佛起歡喜心即能立於水面如履平地而至」佛云「信者憶念佛之威德不但今生得以佇立即於前生信者船破之時憶念佛之威德亦得佇立」佛應彼之請求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迦葉等正覺者之時有得預流果佛弟子與一富裕理髮師同乘一船理髮師之妻託付其夫與信者之手行前曰「尊者今託予夫同行苦樂與共」船行第七日於海中大破二人臥於一片木板之上到一小島理髮人殺鳥為食間與信者信者辭謝不食信者自思「此處除三寶外我等別無可依」於是憶念[P.112]三寶之威德彼虔誠頻頻憶念於此小島受生之龍王以自己身體變現為一大船海神為舵手船中滿載七寶有三根青玉桅檣黃金之錨以銀為船體金為船板海神立於船中大聲曰「有往閻浮洲行者耶」信者忙應之曰「予等願往」海神曰「如此請來登船」信者招理髮人同乘海神曰「唯汝一人可乘彼不能登」信者「何故不能登乘」海神「因彼不守道德之人我等為汝駛船而來並非為彼」信者「甚善予將授彼以予所行布施持戒及禪定之功德」理髮人向信者感謝海神「今可結伴同行」於是彼等乘船同渡大海溯河至波羅奈依此威神力兩人還家具備財產海神云「人應與賢人交往此理髮人如不與此信者交往則必亡身於大海之中」海神說與賢人交往之功德唱如下之偈

信仰與戒德     布施見善果
龍神為船裝     運載信仰人

與賢人交往     與賢人相親
與善人為伴     理髮人幸福

[P.113]唱此偈畢海神立於虛空為說法語教誡後與龍神相伴回歸自己宮殿而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信士得一來果——佛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預流果之信士入般涅槃龍神是舍利弗海神即是我

第五章 魯哈迦品

一九一 魯哈迦婆羅門本生譚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受出家以前之妻所誘惑者之談話此一故事將於第八篇之根本生譚(第四二三)中說明佛對受誘惑之比丘曰「比丘此婦人為汝之害彼於前生使汝於擁戴王之大眾中受辱而為汝逐彼出門之原因」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王第一夫人之胎及長父王死後繼承王位依正義治世王有司祭名魯哈迦其妻為一老婆羅門婦人王賜婆羅門一匹飾以馬具駿馬彼乘馬為王之隨行彼乘騎於裝飾美麗馬背之上立於街[P.114]中人眾處處同聲讚譽「此馬美麗馬身光澤」彼往家中登上樓閣對其夫人云「汝觀我馬實甚美麗街道兩側諸人同聲讚賞」此婆羅門夫人心頗慳貪具惡智慧彼對婆羅門曰「汝不知馬美之緣故此馬有馬具裝飾故為甚美汝若希望如馬之美麗亦用馬具裝飾出至道路中央效馬用四足走路會見國王王必讚譽諸人亦必讚譽」此婆羅門頗有狂氣彼聞其妻之言不辨何種原因一心思得國王與諸人之讚譽竟如其妻之言而行諸人見之皆大笑悉云「先生真美」王見之而對彼曰「先生為何事所障竟罹此狂態」王對彼羞辱婆羅門感受恥辱對其妻忿怒自思「我為無意義之事為王於大眾中羞辱我必對此惡女加以笞責逐其出門」彼立即還家此惡知識之婆羅門夫人知其夫忿怒歸來豫先由便門逃出至王宮停留數日國王已知其始末喚司祭前來慰之曰「先生如此婦人罪惡深重夫人之事忍耐為宜」國王勸勉彼以堪忍為目的而唱第一之偈

弓弦被切斷     尚可再續繫
魯哈迦和解元夫人     勿為怒左右

[P.115]魯哈迦聞之唱第二偈

我有軟樹皮     可造新弓弦
新者可換舊     舊者我已厭

魯哈迦述斯語後即將彼女逐出家門另迎新婆羅門之女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心持煩惱之比丘即得預流果——於是佛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夫人是今之先妻魯哈迦是此悲比丘波羅奈王即是我

一九二 吉祥黑耳本生譚

此一本生譚將於大隧道本生譚(第五四六)中說明

一九三 小蓮華王本生譚[1]

(菩薩=蓮華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心有煩惱比丘所作之談話此故事將於烏姆摩登提女本生譚(第五二七)中說明

佛問此比丘「汝心真有煩惱耶」答「世尊唯然」問「誰與汝煩惱」答「世尊予見一盛裝之婦人心起慾情而煩惱

佛謂彼曰「比丘婦人實為忘恩無信義者昔日意志堅強之賢者[2]為婦人一生貢獻心血尚不能獲得其心」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P.116]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由第一王妃之胎出生於命名日名為蓮華童子於其後生有兄弟六人七人漸次成長居於宮中如同王友

某日王立御苑中見此七兄弟有多人從者隨侍近前迎王王心恐怖「彼等中或有欲弒予奪取王位者在」王呼彼等曰「汝等王子不宜止住市間分往他所至予死時歸來各就自己所屬之王位

彼等接受父王之言涕泣告別往覓自己之屬處「任足所向而行以求生活」各以己之王妃為伴離城奔波於道路彼等踏入荒野不獲食物「我等為求生存將為犧牲」於是殺最幼者之王妃作十三分而食菩薩與其妃將分得兩分而留一而分餘一而為二各分食之如此六日之間殺六人之妃菩薩每日各留一份存貯至第七日將殺菩薩之妃時菩薩以存貯之六分予其兄弟曰「汝等食此明日再作計議」彼等食肉後入睡菩薩攜妃於夜間遁去

前行不久妃云「王子我實無力前行」菩薩於是負彼女於肩上於朝日初昇走出荒野妃曰「王子我欲飲水」菩薩曰「此處無水」但妃數度呼渴[P.117]菩薩以刀劃右膝出血「汝可坐起飲我之血」妃飲血後二人前行至大恒河飲水沐浴食彼處樹上果實擇一舒適場所休養於恒河之曲角作庵住居

恰於此時某日諸人由恒河上流之流來一獨木舟上載一人斬斷手足割去耳鼻大聲呼痛彼為危害王者之盜賊菩薩聞其悲歎之聲自思「有我在世勿使苦痛之生類滅死」菩薩來至恒河岸邊救彼登岸伴其來至庵內洗滌瘡傷塗以藥劑予以治療王妃云「汝何故由河中救此殘障之人[3]帶歸庵中與以看顧」彼女嫌厭對之唾棄不置

菩薩見其傷已漸次痊癒留其與王妃於庵中一人入森林採取果實以養二人在此二人共住期間彼女之心竟為殘障者所奪共犯非道之罪二人通奸之後彼女思欲除去菩薩於是告菩薩曰「王子當予被君負於肩上由荒野中出時見高山住有高貴之神予向山神求願『若我與主人能安然度日我將向神供養』今[P.118]已安然脫險我思欲登山拜神祭謝」菩薩不識奸計欣然同意準備供物使妃持供器二人一同登至山頂妃向王子曰「王子汝雖非神但我尊汝為最貴之神我當先以野花祭汝為右繞之禮後再向神捧獻供物」於是妃令菩薩面向谷立妃以野花祭之為右繞之禮妃偽裝道行敬禮之狀恰於其時由背後立猛向菩薩背上一擊將菩薩推落谷中並謂「予見敵之背部永不再見其面」彼女歡悅由山頂下來歸庵而去

當菩薩由山頂轉落谷中之時為無刺之優曇跋羅樹葉叢枝掛住不得落至山麓谷底於是彼食優曇跋羅之果坐於枝上休憩爾時有一大蜥蜴王由山麓登樹來食樹果彼見菩薩驚懼而逃次日又至食一側方之果實而歸如此每日前來與菩薩成為友好彼問「君因何來至此處」菩薩答以「如是如是」蜥蜴王曰「汝可勿憂予救汝歸」於是使菩薩坐其背上由樹而下出森林至大道謂曰「汝可由此路而行」蜥蜴遂歸林而去

菩薩行至某村住於其處聞知父已亡故遂往波羅奈於自己之屬地登上王位號稱蓮華王彼遵父王所行之十善法依正義以行政治於四門中央宮殿門首六處建救恤院每日投六百千金以為救恤

一方彼惡女負殘障者於肩上由森林出行至人居之處乞食集得粥飯以養彼[P.119]殘障者人問「此為汝何人」女答「予為此人母弟之女此人為予父兄之子予嫁此人為妻我夫雖處斬罪予將長期抱負乞食養之」人人讚歎彼女為忠實賢良之妻多與粥飯更有人謂「汝不可於此處擔誤時間今波羅奈城蓮華王即位因王之救恤於全印度頗有人望王見汝之遭遇必予同情憐憫多與施物汝可載汝夫速往」同時給予構造堅固之柳籃此一無品德之女人將殘障者載於柳籃之上抱持柳籃往波羅奈於救恤院中得食而生活

菩薩乘於美飾之象背之上赴救恤院親自施捨八至十人然後回宮習以為常此不品德之女使殘障者坐於籃中抱持柳籃立於王來之道上王見而問之曰「此為何人」左右曰「大王此為忠實賢良之女人」王呼女近前已確知其為何人王使殘障者由柳籃降下王問「彼為汝之何人」女曰「大王此予父之兄子在家被選為予之夫」諸人不辨仔細皆云「實為令人感佩之女」對此不品德之女大加讚賞王問「汝謂此殘障者為汝在家被選與之夫耶」女仍未能辨認王夫大膽答曰「大王誠為如是

於是王曰「汝所云者是否包括此波羅奈王之王子在內汝非蓮華王子之妃某某王之王女耶汝乃某某之名者飲予膝之血心為此殘障者所奪推予落谷者[P.120]非汝耶汝今額頭已貼死印汝以為我已喪命然予之命特長而未死」王更向大臣云「汝等大臣予曾對汝等之質疑有所說明『予之六兄弟殺六女而食其肉然予未傷予妻相伴往恒河之岸住於庵中予曾救起被處斬罪之殘障者給與看顧然妃心為此男所奪將予推落山麓然予因己之慈悲心而得以長命』實則由山頂將予推落者即為此不品德之女而被處斬罪成為殘障者即是此之男」於是王唱以下之偈

此女即彼女     犯法亦成謎
此男即彼男     斷手殘障者
君我幼時影     言之實可哂
此女實應死     彼無誠信者

彼持殘忍心     可比一僵屍
犯不義之罪     應以棒奪命
更應以刑罰     淪為有罪身
此女如生存     亦應削耳鼻

[P.121]菩薩怒不可忍對彼等處此刑罰然實際並未執行菩薩平息忿怒將柳籃重新綁縛彼女頭上不使脫落使殘障者載於其上由國中驅逐出境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持煩惱之比丘得須陀洹果——佛即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六兄弟是今之長老王妃是旃闍少女殘障者是提婆達多蜥蜴王是阿難而蓮華王實即是我

一九四 寶珠竊盜本生譚

(菩薩=良家之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提婆心欲害佛而徘徊之事所作之談話聞提婆心欲害佛而左右徘徊之事佛云「汝等比丘此非自今日始前生提婆亦欲害我而徘徊彼終不能殺我」佛於是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受生於近村之良家成長之後由波羅奈近娶良家之女此女非常美麗可愛如同天女又如蔓草中之花遊戲之仙人其名善生行儀從順端正勤勞無怠對主人翁姑克盡家務深受菩薩敬愛[P.122]此二人生活一心琴瑟相和某日善生女謂菩薩曰「予欲探望兩親」菩薩曰「甚善我為充分準備途中糧食」於是料理途中實用之食物載入車中菩薩坐於前方妻乘後方駕御馬車而往二人近至市郊卸下車馬洗身進食菩薩整頓車馬坐於前方善生女更衣化粧坐於後方當馬車入市內時波羅奈王乘壯麗大象對城市為右繞之禮來至市內善生女下車隨於車後步行王見彼女心目為其所奪王問一大臣「汝往調查此女有無夫婿」大臣前行知其有夫回報王曰「大王彼女有夫坐前車之男即為其夫」而王戀慕之情不能排除為煩惱所苦自思「以何方法殺彼男人使婦人入手」於是王向一男子曰「汝可接近彼男子之車將此前髮之寶石秘密投入彼男子之車中」王授前髮寶石與男子命其前往此男子持寶石秘密投入車中還報王曰「予已如王命照辦

不久王告左右「予之前髮寶石失竊」臣眾大為譁然王曰「可緊閉所有城門遮斷交通探查盜人」王臣均依命行事全市頓時呈大混亂而投石之男子率[P.123]同數人行近菩薩曰「汝之馬車停進王之前髮寶石失竊我等須檢查馬車」此男子在檢查之中將自己所秘密放置之處取出寶石捕捉菩薩為竊寶石之賊痛打後背綁其手引至王前曰「此為竊寶之賊」王命斬頭示眾王臣於十字街頭將菩薩鞭打由南門出市而行善生女棄車伸張雙手大聲慟哭「夫主為予之故累汝受苦」善生女見菩薩仰面於車上自思自身之德行「有德之人反受苦惱惡逆暴戾之人天神不能防止」彼女於慟哭中說第一之偈

神不在世間     神逃外國去
實際此世間     已無守護者
荒暴惡德者     無人能遮攔

[P.124]於此道德堅固之婦人慟哭之間帝釋天之座席頓感大熱帝釋天自思「誰人起念動我帝釋天之位」帝釋立知其緣由「波羅奈王暴戾至極使道德堅固之善生女受苦我今當往處斷」帝釋由天上降下以大威神之力使惡王由象背滾落至刑場仰面而臥使菩薩起立以美麗之王服飾身坐於象背之上行刑者斷王之頭斷頭之後始知為前王之頭帝釋天現身行近菩薩使菩薩承接王位善生女為第一夫人大臣婆羅門家主(居士)等見帝釋天而歡聲雷動「今殺不義之王我等擁戴帝釋天主所授之王」帝釋天立於虛空曰「此為帝釋天授與汝等之王今後依正義施行政治如王為不正則非時降雨應降而不降將起飢饉疾病刀劍之三種畏怖」帝釋天於告誡後唱第二之偈

惡王非時雨     以時雨不降
彼由天謫貶[1]     是故遭天譴

[P.125]帝釋天與訓誡後歸天上而去菩薩依正義執行政治得生入天上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不正義之王是提婆帝釋天是阿那律善生女是羅睺羅之母由帝釋天所授之王即是我

一九五 山麓本生譚

(菩薩=大臣)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拘薩羅國王所作之談話某時拘薩羅王之大臣於後宮為不義之行王於察知後知此事確實王思「予將白佛」王往祇園精舍向佛敬禮問佛曰「一大臣於予後宮為不義之事請問應如何處置」佛問「大王彼大臣為王重要之人耶彼婦人為王所寵愛者耶」王答「唯然彼為非常重要之大臣掌一切宮廷之事務而彼婦人亦為予所寵愛者」於是佛曰「大王彼為重要之臣婦人為王所愛二者俱不可傷願王從諸賢者之言以平靜心處之此古有先例」佛應王之請求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受生於大臣之家成長後就王公私之事為顧問官某時王之一大臣於後宮為不義之行王知其事王思「大臣對我[P.126]甚為重要婦人亦為我所愛者二人均不可亡我將向賢明之大臣質詢若可忍者則忍之若不可忍者則不忍」於是喚菩薩至賜與座席王云「予有質詢之事」菩薩曰「大王請問予將備詢」王為質詢唱第一之偈

山麓之美所     吉祥有蓮池
知獅在守護     豺竟趣其處

菩薩已確知某大臣於後宮為不義之行於是唱第二之偈

大王所有諸獸類     皆飲大河水
不可云河非     有愛應須忍

[P.127]菩薩與王如是告誡王守告誡訓誡大臣爾後不可再為此惡行對二人予以赦免彼等亦從此斷絕關係王行施捨等慈善善行命終生於天上界

拘薩羅王問佛之法語後亦赦免彼等二人心歸平靜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賢明大臣即是我

一九六 雲馬本生譚

(菩薩=雲馬)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心有煩惱之弟子所作之談話佛問曰「比丘汝心真有煩惱耶」答「誠如尊言」佛再質問「因何緣故」對曰「見盛裝婦人為欲情所驅

於是佛向彼云「比丘實此婦人依其容色更依婦人之魅力奪男子之心使從己意知從其意而使人失節操失財產故[1]此謂之為夜叉女彼夜叉女於前生亦依其魅力近某隊商奪商侶之心使從己意更見及其他男子一總奪命由兩頰垂滴赤血食人嘎吱作響」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錫蘭島有錫里薩瓦陀夜叉之街彼處住有夜叉女海上遇有船難之人漂來彼等盛裝攜帶食物(嚼食噉食固體流體)腰纏子女侍女扶侍[P.128]往見受難商侶商侶以為抵達人住之處夜叉各處置有農夫造牧者之人家畜鷄犬等使商侶得見彼等接近商侶勸食粥飯果品[2]商侶為其所騙食其菜飯食後休息時彼等溫柔問話「諸君由何處來往何處去來此所為何事」商侶答「予等遭遇船難漂來此處

夜叉女曰「予等之夫乘船遠行今已三年恐已遇難亡故汝等為商侶我等理應照拂」彼等以女人魅力蠱惑商侶相伴進入夜叉街內而前此所捕捉之人則被鐵鍊鎖於懲罰屋中如彼等於自己住處不得船難者時則遠至迦梨耶那近至龍島之間海岸一帶搜索彼等習以為常

某日有五百人商侶遭遇船難漂著於此街岸邊夜叉女對彼等施以蠱惑伴入街內而將前所捕捉之商侶又用鎖鍊鎖於懲罰屋之中然後夜叉女首長與商侶之首長以其他五百夜叉女與其餘五百之商侶分別配為夫婦

夜叉女首長於夜間商侶睡眠時起而奔赴懲罰屋中殺人而食其肉其他夜叉[P.129]女亦同樣為之夜叉女首長食人肉歸來時身體冰冷商侶首長擁抱其體知其為夜叉女彼思「此五百之女均為夜叉我等必須逃遁

翌日早晨洗面之時商侶首長告其他同伴「彼等乃夜叉女並非人類此後其他船難者來時我等必被殺食而彼等以後來者為夫因此我等速逃」然商侶中二百五十人云「我等難捨汝等可去」商侶首長於是率二百五十人之聽從者乘夜遁走[3]

爾時菩薩由雲馬之胎出生全身白色頭如烏狀毛如文叉草具有神通力能飛翔於天空彼由雪山凌空飛揚渡錫蘭島於錫蘭池沼食自然出生之稻更進而三度以慈愛之聲作人言曰「有願往人之住處者否有願往人之住處者否有願往人之住處者否

商侶等聞此言近前合掌曰「君可載我等往人之住處」菩薩曰「可登吾背上」於是有登於背上者有把握馬尾者有合掌而立者菩薩一總連同雙手合掌者均升至空中此二百五十人商侶依菩薩之神通力悉數運往住人之處各自得安堵之住處各還己家而夜叉女等待後來者抵達時將其餘之二百五十商侶悉數殺食

結分

佛向比丘曰「汝等比丘恰如此從夜叉女之意之商侶而喪失生命從雲馬王忠告之商侶者得各自安堵之住處不行佛訓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P.130]於四惡趣——為依五種縛受罪報之處所——受極大苦然從佛訓者得至三種之幸福世界六之樂天界二十之梵天界[4]而達此住處證不滅之大涅槃體味極大之快樂」說此語後佛現等覺者唱以下之偈

不行佛訓者     墮入四惡趣
如不運商侶     夜叉女所食

遵行佛訓者     生入幸福界
如依雲馬商     各得安堵處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持煩惱之比丘得預流果其他多人達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等諸果——佛於是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從雲馬王言之二百五十商侶是佛陀之侍眾雲馬王即是我

一九七 怨親本生譚

(菩薩=仙人之師)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舍衛城時對某比丘所作之談話某比丘自信「我取此物我之師尊和尚不會責備」彼取和尚蓄存之布片製一鞋袋然後來和尚處告[P.131]爾時和尚問曰「汝何故取我之物」答曰「我取布片相信尊師不予責備」和尚曰「我與汝之間並未建立任何信用」和尚發怒起立責打比丘此事為眾比丘所知某日眾比丘於法堂談論此事「諸君比丘某甲相信師尊和尚取布片製作鞋袋爾時和尚云『我與汝彼此之間並未建立任何信用』和尚發怒起立責打比丘某甲」適值佛出問比丘曰「汝等比丘今有何事而集」比丘等答「如是等語」佛云「汝等比丘此比丘對同僚間之不信用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復如是」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受生於迦尸地方婆羅門之家成長後就仙人而出家修行神通力及定力為大眾之師尊定居於雪山地方此仙人羣中有一行者不從菩薩之言看顧一亡母之小象其象長大後殺害行者逃往森林仙人大眾行葬儀後圍繞菩薩問曰「師尊如何能分別友人與敵人」菩薩說明理由唱如下之偈

見人不微笑     亦不表歡迎
不與其人眼     何事皆逆出

此等人不覺     怨敵之徵候
賢者有見聞     知敵與友人

[P.132]菩薩說示怨親之分別修行梵觀生梵天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即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育象仔之行者是此弟子比丘象仔是今之和尚仙人羣是佛之侍眾仙人羣之師即是我

一九八 羅陀鸚鵡本生譚

(菩薩=鸚鵡)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心持煩惱之某比丘所作之談話此比丘被佛問「汝心持煩惱是真實耶」答「世尊此乃事實」佛問因何緣故比丘告白「見一盛飾之婦人而起煩惱」爾時佛云「比丘所謂女人為不能看護者前生有附以看護者而看護之結果仍然失敗汝對女人能如之何假令入手亦不能看護」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受生為鸚鵡其名羅陀有弟名布吒[P.133]波陀此二隻鸚鵡幼年時為一獵師所捕獲送與波羅奈之某婆羅門婆羅門看顧如子然婆羅門之夫人性質慳貪不稍愛護婆羅門因商業外出時對二鸚鵡曰「汝等於我經商外出時對汝等之母(婆羅門夫人)所為加以監視注意其他男人之出入」婆羅門於囑託後出發而去彼女於其夫走後開始為不義之行無分晝夜出入者不知其數布吒波陀見之對羅陀曰「主人婆羅門託夫人與我等彼女為此惡事應須警告其注意」羅陀曰「汝不可說」布吒波陀不聽向夫人警告注意夫人頓起殺機喚布吒波陀曰「汝為我子我今後不為此事汝近前來」夫人頻示愛語布吒波陀接近夫人立被捕捉「汝來誡我不知死活」即扼殺之投入竈內

婆羅門歸來休息後問羅陀曰「羅陀汝母有行不義之事否」於是唱第一之偈

我由旅還來     尚未經幾程
汝母與他男     有無相關事

羅陀曰「賢者實際不語於己身無益之有無事」於是唱第二之偈

[P.134]

事實在言中     告亦不相宜
布吒波陀弟     燒入火竈中

菩薩向婆羅門如此說法後自思「我亦不能住於斯所」於是向婆羅門告別飛向森林而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心持煩惱比丘得預流果——佛於是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布吒波陀是阿難羅陀即是我

一九九 家長本生譚

(菩薩=家長)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心持煩惱比丘所作之談話佛云「女人為難以看護者為惡事用手段欺瞞其夫」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受生於迦尸國之家長家成長後[P.135]在家人之生活其妻不守道義與村長通姦菩薩知之注意不怠時值雨季穀類種子為雨水浸洗流失全村飢饉等待穀物發芽時全村一致向村長請求「自今兩個月後穀物收割再行交穀」由村長之手借得一隻老牛分食其肉某時村長乘菩薩外出時潛入其家彼等二人正樂臥時菩薩由村之入口向家中歸來其妻向村之入口方向眺望「是誰前來」彼女立即認知「是彼歸來」告知村長村長恐懼戰慄菩薩妻曰「汝勿恐怖共思一策予等曾食汝之牛肉汝今偽為前來討債予登入倉庫立入口處予謂現無穀種汝立於我家屋中汝謂『予家子女眾多請償肉債』汝可再三催促」於是彼女登上倉庫坐入口處村長立於屋中云「請償肉債」女云「倉中無穀待收割時償付汝請歸去」菩薩入家見彼二人所作知為不德女之策向村長曰「村長我等食汝牛肉言明經兩個月後還穀今尚未到半月何故前來討債汝來非為此故為其他原因而來予對汝之所作[P.136]實深厭惡彼無品行不德之女知倉庫無穀今故登上倉庫偽稱無穀汝亦偽作討債對汝二人之奸計予實厭惡」菩薩為說明此意義而唱如下之偈

兩者予難忍     兩者予不快
此女登倉庫     詭云不能償

村長我今正告汝     生活我極貧
食汝老牛肉     與汝兩月約
未到期催討     此為我不快

菩薩捉住村長前髮引曳至屋之當中打倒在地上彼呼叫曰「我為村長」菩薩嘲曰「汝為污他人所守之寶者」且打且曳直至使之疲弊不起捉其首而曳出然後捉住女髮由倉庫拉下與以痛責「二次再犯更將重責」自此以後村長不敢窺其門此惡夫人心中不敢稍存惡念行此惡事

[P.137]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此心持煩惱比丘得預流果——佛云「彼時懲處村長之家長即是我

二〇〇 善戒本生譚

(菩薩=婆羅門之師尊)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婆羅門所作之談話此婆羅門有四女有四男子求婚一為體格強健之美男子一為年老之人一為家境富有者一為道德家婆羅門自思「四人供養於家中我此四女分別嫁與此四者之何人實難分曉」「我將請等正覺者(佛)評判擇其中之適當者配與」於是執香花往精舍向佛敬禮坐於一面語其始末「世尊此四人中配與何人較為適宜」佛云「諸賢人等於前生曾答此問題多生以來而人不得知」佛應其請求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受生於婆羅門家成長後於得叉尸羅修習學藝還波羅奈為世間有名之師尊時一婆羅門有四女四人之男求婚婆羅門自思「與誰適宜」判斷不決「我問師尊與應與者」於是至師尊前詢問此事唱第一之偈

美貌或年長     性善或德望
我今問尊師     應選熟為婿

[P.138]師尊聞之曰「雖有美貌及其他資格但缺道德則排斥美貌等非人之標準我等須愛好具備道德之人」菩薩為明此義唱第二之偈

美貌亦為良     年長為我敬
素性善亦良     我喜有德者

婆羅門從其言以女配與有德者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婆羅門得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婆羅門是今之婆羅門有名之師尊即是我

[P.139]第六章 那塔木達魯哈品[1]

二〇一 獄舍本生譚

(菩薩=貧乏出家)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獄舍所作之談話爾時諸役押解詐欺搶掠殺人等多數盜賊往見拘薩羅王王命將彼等用桎梏刑具用繩鎖繫縛投入獄舍之中

住於該地方三十人比丘欲來見佛彼等見佛禮拜後次日托鉢迴行至獄舍之處見彼盜賊彼等托鉢歸來傍晚參謁如來訊問「世尊今日我等托鉢環繞獄舍見多數盜賊縛以桎梏受非常之苦彼等不可能破縛逃走究竟世間尚有較此等之縛更為強靭之縛耶」佛云「汝等比丘此等稱之為縛然對財寶妻子等所謂貪愛煩惱之縛較今之縛乃為百倍千倍強靭然昔日之賢者曾斷此難斷之大縛入雪山出家」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生活貧苦之豪家彼長大後父親死去彼以所勞得銀扶養其母雖然彼不願娶但其母仍為彼迎娶某家之女[P.140]久其母亦往生他界彼對其妻之妊娠不加留意謂妻曰「汝可依勞銀度日予將出家」妻云「予今妊娠俟予產後汝可見子之後出家」彼云「甚善」即與應允當彼女生產時彼問曰「汝已安產我當出家」彼女曰「待兒離乳時汝再出家」如此彼女又復妊娠彼思「如此一再應允不能出走予將不告逃走而出家」於是不告而於夜間逃出然為夜間之衛兵所捕獲彼向衛兵請求「予為扶養母親請與放行」彼得衛兵許可於某處停留後然後由正門走出入雪山出家成為仙人修得神通與等至耽於禪定之樂以度日彼住於其處自思「我已斷除如此難斷妻子之縛煩惱之縛」菩薩感興而歌唱以下之偈

鐵造木造或葦造[2]     智慧人言縛不牢
摩尼耳環欲愛強     妻子情染縛牢固

智慧人言此縛牢     導入惡趣難覺脫
有智慧者斷此行     彼無慾念棄愛樂

[P.141]如此菩薩歌此感興之歌禪定不懈成生梵天界之身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有者證預流果有者證一來果有者證不還果有者證阿羅漢果——佛云「爾時之母親是摩訶摩耶父是淨飯大王妻是羅睺羅之母子是羅睺羅而捨妻子出家之人即是我

[P.142]二〇二 耽戲本生譚

(菩薩=帝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尊者羅婆那拔提所作之談話彼尊者為佛教有名之人持有智慧美聲譽雖有善法語達於無障礙而得於漏盡然於八十人之上座中身量最短如同一矮小之沙彌供人展覽之物某日彼參拜如來後行至祇園樓門處時有住於地方之三十人比丘為拜十力尊而來入祇園於精舍之樓門會見尊者彼等以為此是沙彌於是執上座之衣角捉手提頭撮鼻擰耳以手旋轉多方惡作然後整鉢與上衣參詣佛所禮拜問訊坐於一面而後佛穩靜表示歡迎之意彼等向佛問訊曰「世尊羅婆那拔提佛弟子善美於法語今在何處」世尊「汝等比丘欲會尊者耶」比丘等「唯然世尊」世尊「汝等比丘汝等於樓門處所見執其衣角以手為惡作者即為其人」比丘等「世尊如此能達所望付合眾望之弟子緣何生為力弱之質」世尊「此為其本身之惡業所招」於是佛應彼等之請求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諸天之王帝釋國中老年之人牛等皆不使梵與王得見因王耽於戲樂如見此老人等物立即綑縛見舊車即予打破見年老女人喚至近前擊腹而使倒臥再起之時多方恐嚇並令年長之男人於地面旋轉作各種技藝表演如果不見有老人便耳語左右「明日此家[P.143]必須有老人在」然後呼喚以為樂國中人人以為恥辱紛紛送自己父母出國居住於是孝養父母已近絕跡而王之侍者亦均耽於戲樂因此諸人死後墮四惡趣諸天天眾因而減少

帝釋生來尚未見有如此之天相緣何理由如是熟慮之後亦知其故帝釋自思「我將制御彼」於是化為老人之身於古車之上載二甕之酪漿繫以兩頭年老之牡牛於某祭日梵與王乘坐美飾之象著美飾之衣右繞都城之時帝釋纏襤褸之著物驅車向王處而來王見古車命速曳去左右諸人曰「車在何處我等未見」帝釋依其威神力僅使王見彼處有多人前來帝釋驅車至王頭上打破一甕折返途中再使一甕破裂於是由王之頭上到處流落酪漿王感恥辱困惑心起憎惡帝釋知其已得困擾心感疲憊於是收車現其本相手執金剛寶杵立於空中言曰「汝不法之惡王汝如何得長年不老如何衰老不迫近汝身終日耽於戲樂使年老諸人苦惱唯為汝一人使諸人倣效為此惡業死後彼等充滿惡趣人人不得扶養父母汝今後若不終止此事予將以金剛寶杵破汝頭腦今後斷然不可為此」帝釋於嚇阻之後為說父母之德並教示說明尊敬年老者應得之福果然後歸返天庭而去自此以後王更不再起耽樂之心

[P.144]佛述此法話已現等覺者唱以下之偈

鷲鳥蒼鷺及孔雀[1]     諸象乃至斑點鹿
一切畏怖獅子吼     諸類身量不等齊

如是人中亦如是     身量雖小有智慧
是故彼為偉大者     愚者身大智不大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彼等比丘有證預流果者有證一來果者更有證阿羅漢果者——佛於是為說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羅婆那拔提因其耽於戲樂今亦生來為他人戲樂之種而帝釋實即是我

二〇三 犍度本生譚[-1]

(菩薩=仙人師)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時對某比丘所作之談話彼比丘於浴室入口處劈割薪木由腐木中出來一蛇囓其足指彼當場毒發而死此事傳遍精舍內外皆知比丘等於法堂中議論紛如花放「諸位法友如此比丘於浴室入口劈割薪木[P.145]蛇所嚙當場死亡」適佛來此處問曰「汝等比丘今有何事集於此處」比丘等云「如是如是」佛云「汝等比丘若彼比丘對四大龍王之一族多修慈行即不被蛇嚙昔日諸仙人於佛未出世時對龍王之一族多修慈行得免於為龍王一族所惹起之危險」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迦尸國之婆羅門族年長棄愛欲出家為仙人修得神通與等至彼於雪山地方恒伽河屈曲之處作為隱棲之所耽樂禪定住於仙人之羣圍繞之處時恒伽河峯有種種爬蟲動物居住與諸仙人眾多危險諸多仙人之生命為其所取仙人等以此事告之於菩薩菩薩集合全部仙人曰「若汝等對四大龍王多修慈行則蛇將不嚙汝等因此今後應對四大龍王應修如是等慈行」於是菩薩唱如下之偈

今對龍王我修慈     毘棲博叉伊羅鉢
尸婆弗多羅諸龍     四大龍王黑瞿曇

如此告示四大龍王之族「設若汝等對此等之物多修慈行則汝等將不為蛇所嚙不為蛇所惱」於是菩薩唱第二之偈

[P.146]

對無足者我修慈     對二足者我修慈
對四足者我修慈     對多足者我修慈

如此依同一形式修持慈行後今再依請願以告示之為唱以下之偈

汝無足者勿害我     汝二足者勿害我
汝四足者勿害我     汝多足者勿害我

菩薩更對一般修行者告示唱以下之偈

一切有情一切生     一切存在皆與共
一切之物見幸福     任何之物勿來惡

[P.147]如是「對一切有情修一般的慈行」更須憶持三寶之德「佛無限法無限僧無限

如是菩薩又云「須憶持三寶之德」菩薩示三寶無限之德後更說明有情之有限「爬蟲之類為有限之物無論蛇百足蜘蛛蜥蜴鼠類皆是如此

如是菩薩教示「此等之物怒心有限因此此等爬蟲之類為有限之物」「修無限之三寶此為我等有限者日夜應請自衛之策」「如此須憶持三寶之德」於是菩薩更加示應為之道唱以下之偈

我為防衛我自衛     諸般生物離遠行
此我歸依佛世尊     七人覺者我歸命

[P.148]如是菩薩對仙人之羣宣示「憶持七佛向之歸依諸仙應把握此一防衛之道

爾來仙人之羣守菩薩之忠告多修慈行憶持諸佛之德如此彼等憶持諸佛之德爬蟲之類離之遠去菩薩更勤修梵住得再生於梵天界中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即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仙人羣即是今之佛之侍眾仙人羣之師實即是我

二〇四 維拉迦烏本生譚

(菩薩=水鳥)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模倣善逝者所作之談話諸上座等前往奪取提婆達多之眾歸來時佛問曰「舍利弗提婆見汝等時有何所作」答曰「模擬善逝使我等見」佛云「舍利弗提婆模擬為我以至破滅非自今日始於前生即已招致破滅」佛應上座之請求為說過去之因緣

[P.149]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再生於雪山地方棲住水烏之胎住於某一湖水近處彼之名為維拉迦當時於迦尸國難得布施人們所殘留之食物尚不足以供養烏何況龍與夜叉因此鳥眾由飢餓之國逃出多入森林之中爾時住於波羅奈有一鳥名薩維陀迦與雌鳥一同來至維拉迦之住所於湖水之近處營造棲所某日彼於湖畔索取食物見維拉迦入湖水中食魚復出乾燥身體彼思「如依賴此烏則自己可獲得多量之魚予可侍彼為伴」於是向維拉迦接近維拉迦問曰「汝欲何為」曰「予欲供君使用」「如此甚善」維拉迦快諾爾來薩維陀伽為彼聽用彼取魚食後亦分一部分與薩維陀迦薩維陀迦食後以殘物與雌鳥為食爾後薩維陀迦性變高慢彼思「此水烏黑色我亦為黑色嘴及足與彼無異今後我無向彼討要捕得魚之必要我將自行捕捉」彼行至維拉迦處言曰「今後我將自行入水捕魚」菩薩阻止其行曰「汝非生為入水捕魚之烏(鵜)類將有破滅之危險」但薩維陀迦不聽其言自入水中為水草絆住堅不得出身掛於水[P.150]草之間只有嘴端露出水面彼呼吸困難終於水中喪失生命彼妻見彼不歸至維拉迦處探知此事「君曾見薩維陀迦否彼往何處而去」於是唱最初之偈

維拉伽汝未見我夫[1]     優美聲之鳥
等同孔雀頸     我主薩維陀

維拉迦聞之曰「我知汝夫之行處」為唱第二之偈

水陸皆行烏     彼常食生魚
模擬入水中     為苔包纏死

雌鳥聞之悲泣遂飛往波羅奈而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薩維陀迦是提婆維拉迦即是我

[P.151]二〇五 恒伽魚本生譚

(菩薩=樹神)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二人之年少比丘所作之談話彼二人住於舍衛城為豪家之子雖依佛教出家但不修[1]不淨觀誇稱容姿以傲世某日二人各就自己容姿之美麗而起爭論見距彼等不遠坐一年老之上座二人欲請上座對容姿美麗作一判定行近上座而問曰「尊者我等誰為美麗」上座答「二位法友比較君等我最為美麗」年少之彼等以此人年老答非所問於是對上座施以惡口之言而去

彼等之所為為諸比丘眾得知某日集於法堂為此事議論問話「諸位法友彼老上座實為對為容姿囚繫之二比丘施以羞恥之言」適佛來至此處問曰「汝等比丘今為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等答「如是如是」佛云「汝等比丘此二人年少比丘誇稱容姿非自今日始彼等前生即以容姿傲世」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住恒伽河岸之樹神時於恒伽河與耶蒲那河之合流處住有恒伽魚與耶蒲那魚兩尾之魚彼等「我之容色美麗君之容色亦可稱美麗」兩者就容姿美麗之事發生爭執而離程不遠由恒伽河岸見有一龜「彼可為我等判定熟為美麗」二魚行近龜處問曰「龜先生究竟恒伽魚為美麗抑或耶蒲那魚為美麗」龜云「恒伽魚亦甚美麗耶蒲那魚亦甚美麗但予較汝二者更為美麗」龜為說明此事唱第一之偈

[P.152]

恒伽河之諸魚美     耶蒲那魚亦美麗
然我四足所生物     尼物律樹體圓圍
長首伸出如車轅     一切龜類實美麗

魚聞其答云「汝惡龜汝未答我等之所問只言他事」於是唱第二之偈

問彼彼不說     問彼言他事
自詡高慢者     此我等不喜

結分

佛述此法話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二尾之魚是年少比丘龜是年長比丘而始終目擊者恒伽河畔再生之樹神即是我

二〇六 羚羊本生譚[1]

(菩薩=鹿)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對提婆達多所作之談話時佛耳聞提婆欲努力害佛佛云「汝等比丘提婆欲殺害我非自今日始前生即已如是」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P.153]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一羚羊近於一湖水某叢林中營造棲家同一湖水距離不遠之樹頂棲一啄木鳥湖水之中為龜棲處此三者互為親愛之友誼共同居住爾時有一獵鹿師巡迴森林之中於湖水飲水處發現菩薩之足跡彼以革紐製作一如鐵鎖縛足之圈套佈置而去菩薩於夜初更為飲水而來陷入套中發出悲鳴樹上之啄木鳥及水中之龜聞聲而至彼等思案「如何搶救吾友」啄木鳥謂龜曰「君有齒可斷其套我可設計使彼不來我等二人奮鬥以救吾友」彼為說明此事唱第一之偈

革紐為鎖套     龜以齒斷切
我引彼獵夫     使勿來此處

於是龜開始以齒嚙其革紐啄木鳥飛往獵師所住之村獵師於夜過將明之時持劍準備出發鳥知其將欲出發於正門出口處大聲鳴叫以羽搏打獵師顏面獵師為此不吉之鳥所擊打折返家中暫時就寢不久又取劍準備出發鳥判斷前此由正門出口出發此次必由裏門出口出發於是大聲鳴叫飛向裏門向獵師之面撲[P.154]獵師兩度被打自謂「此不吉之鳥不欲使我出發」於是回返至太陽昇起寢臥然後再行出發

鳥於此時至急飛返向菩薩告知獵師將至此時龜已只餘一革紐未斷其餘均已咬開然而龜齒破裂流血已不堪應用菩薩見獵師持劍如電光之速奔來於是掙斷革紐逃入森林之中鳥則飛落於樹頂只有龜之力弱當場橫臥獵師放龜入袋中掛於殘枝之上菩薩轉來見龜已被捕〔思〕「友人之生命不可不救」但體弱力盡出現於獵師之前師以其力弱執劍向菩薩追殺菩薩既不遠離亦不接近與獵師同入林中菩薩韜晦足跡由他道如疾風歸來以角挑落布袋於地上破壞將龜引出啄木鳥亦由樹上降下菩薩對兩者忠告「予之生命得君等之蔭助挽救君等已盡友者之所應為今獵人歸來將捕捉君等因此啄木鳥君汝可攜帶子女他往龜先生君應早入水中」彼等均如菩薩之言而行

於是佛等覺者唱第二之偈

[P.155]

龜游入水中     羚羊入森林
樹梢啄木鳥     遠伴子等去

獵師歸來至其住處不見一物手持破袋心情持重回歸自家而去彼三友於有生之間相互信賴不破各各從其業報而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獵師是提婆達多啄木鳥是舍利弗龜是目犍連羚羊即是我

二〇七 阿薩迦王本生譚[1]

(菩薩=行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戀前妻之比丘所作之談話佛問彼比丘「比丘汝真對彼起戀情」答「確為如此」問「戀慕何人」答「予之前妻」佛云「比丘汝對彼女所持戀情非自今日始汝於前生為彼女受劇烈之苦」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迦尸國補多勒迦市阿薩迦王治國彼之第一妃烏婆利具有魅惑之愛力姿容甚美眉目如畫天姿少有世間無雙彼女不幸死亡為妃之死國王悲傷度日怏怏不樂彼將妃之屍骸裝棺其中填入油及泥土置於臥榻之下[P.156]王不攝食物悲歎而臥兩親親族友人廷臣婆羅門居士等云「大王請節哀勿悲諸行無常」但王對任何進言均不入耳如此悲歎已過七日

時菩薩為已獲五神通八等至之行者住於雪山地方彼以天眼觀察眺望閻浮提洲見王之悲歎謂「予將施救」於是以神足之威力昇至空中下至王之御苑恰似黃金之像坐於吉祥之平石上時補多勒迦市住有一婆羅門族之青年偶爾來至王苑瞥見菩薩向前寒[A5]坐於其傍菩薩示彼好意「青年汝王之所行正直否」答曰「尊者我王正直然因妃亡故王將妃之屍骸入於棺中悲歎而臥今已七日尊者有何方能取除王之此苦如尊者有德之人在世我王受此痛苦實不相應」菩薩曰「青年予與王無一面之識若王能外出問予予可告以妃之往生之處進而於王之御前使妃與王對話」青年「我可引導吾王前來請尊者坐於此處」青年得菩薩之約束行至王前告知此事「請王至具有天眼人之處」王聞悉「能與烏婆利妃相會」心中大喜乘車至其場所與菩薩寒[A6]坐於一傍王問「尊者真知妃之再生所至之處」菩薩「大王妃因誇耀容姿怠惰而不積善[P.157]因此再生於食御苑牛糞之甲蟲胎中」國王「不能此事予不相信」菩薩「如此可使與彼相會而對話」「甚善我當親見其言語」菩薩於是以威神力使兩隻甲蟲移動牛糞塊來至王前此二甲蟲依菩薩所示而至菩薩指一甲蟲曰「此即烏婆利妃彼捨棄大王今追隨於食牛糞甲蟲之後請大王仔細觀察」王曰「尊者予妃烏婆利再生為食牛糞甲蟲之胎予不相信」菩薩「大王現在可使其對話」菩薩以威神力使彼女發聲菩薩曰「烏婆利妃」彼女以人語答曰「尊者何事」「汝之前生為何名位」「尊者予為阿薩迦王之第一妃名烏婆利」「汝今仍愛阿薩迦王否或是喜好食牛糞之甲蟲否」「尊者如云予前生時事爾時予於御苑與王一同樂色聲香味觸等然今死變重生前生之事於我何益今我欲殺阿薩迦王以其首之血塗我食牛糞甲蟲夫之足」彼於眾人當中以人語唱以下之偈

阿薩迦王苑     我與共遊步
互愛亦被愛     可愛與夫共

新苦新樂故     古舊既無遮
比起阿薩王     我更愛甲蟲

[P.158]阿薩迦王聞之後悔當場命令取去妃之屍骸後洗其頭與菩薩寒[A7]暄入市而以其他婦人為第一妃正當治國菩薩予王忠告息悲後歸雪山而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起戀情比丘即證得預流果——佛於是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烏婆利是以前之妻阿薩迦王是起戀情之比丘青年是舍利弗行者即是我

二〇八 鰐本生譚[1]

(菩薩=猿)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提婆達多努力害佛之事所作之談話時佛聞提婆達多欲努力殺害佛而言曰「汝等比丘提婆欲努力殺我非自今日始彼於前生即已如是然未能使我絲毫恐怖」佛於是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住於雪山地方再生之猿胎彼有如象之強力身體大而且美於恒伽河之屈曲處森林中營造棲家居住爾時恒伽河中[P.159]住有一鰐鰐魚之妻見菩薩之身體對彼心臟之肉起非常之欲望於是對鰐魚云「夫君我欲食彼猿王心臟之肉」「我妻我等為棲於水中之物彼為陸上所行之物如何可以捕捉」「請用某種手段捕之否則我將死矣」「汝勿憂慮我有一法使汝得食彼心臟之肉」鰐魚安慰其妻彼於菩薩就恒伽河飲水坐於河岸之時進前曰「森林之王者君於此處食劣果實君不往慣行以外之處恒伽河對岸有菴羅及波羅蜜樹實大而味美果物無盡君何不往彼處採食種種之果物」猿曰「鰐魚之王恒伽河大河難渡如何能往彼處」「汝欲渡河可載於我之背上相伴而渡」菩薩信彼之言即予承諾「請乘坐於我背上」於是猿乘背上鰐魚稍行即向水中沉下菩薩曰「鰐魚汝欲使我沉沒是何緣故」「予並非依正路伴君渡河予妻欲食君心臟之肉是故予為使吾妻得食心臟之肉而捕汝」「鰐魚汝對予所言者亦皆為善事如果我等心臟收藏於體內則我等於樹梢跳躍之時心臟將[P.160]毀壞為微塵」鰐「然則汝置心臟於何處」菩薩指示不遠處一株烏曇跋羅樹上生長熟圓之果實「汝且觀看我之心臟即垂掛在烏曇跋羅樹下」鰐「汝若使我見到心臟我即不殺汝」「如此汝可與我伴行至彼處我將使汝得見垂掛於樹上之心臟」於是鰐魚與彼同行菩薩由鰐背跳登烏曇跋羅樹上對鰐魚曰「愚蠢之鰐魚一切生物之心臟汝以為掛於樹頂汝太愚蠢汝已受騙汝可取大量之果物但只胴體龐大而智慧缺少則不得成功」菩薩為說明此事唱以下之偈

大河彼岸生多樹     菴羅樹與閻浮樹
半娜娑樹為何用     烏曇跋羅樹最優

爾體實是最偉大     然而智慧不相應
鰐魚爾今為我欺     不如好自回歸去

鰐魚如失千金之悲苦完全挫敗回返自家棲處而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即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鰐是提婆達多鰐之妻是栴闍女猿即是我

二〇九 鷓鴣本生譚[1]

(菩薩=樹神)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法將舍利弗與共住年少比丘所作之談[P.161]彼年少比丘對衛護自己身體特別注意他憂心「自己身體不能幸福」對過冷過熱食物均不攝取恐怖寒暑疲勞身體不敢外出水氣過多之粥米質過多之粥均不敢食彼之善護身體為僧團之間所徧知比丘等於法堂中談如花放「諸位法友如是年少比丘實際如是愛護身體」適值佛來問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語集於此處」答曰「如是如是」佛云「汝等比丘此比丘之精心衛護身體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復如是」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森林中樹神有一捕鳥之獵師以一隻鷓鴣媒鳥製造毛網持杖於森林中各處尋索鷓鴣爾時一年老鷓鴣為獵人追逐逃入森林彼鳥善巧不為所捉且飛且止獵人以樹枝嫩草隱蔽其身再三再四用杖及套索捕捉彼鷓鴣出人言之聲羞辱獵師唱第一之偈

森林不見我     惟見有諸樹
阿沙干那樹     毘鞞得迦樹
今見爾行動     諸樹並不動

鷓鴣作人語後逃往他處而去於彼逃去時獵人唱第二之偈

[P.162]

年老之鷓鴣     破籠飛他處
不近毛索套     賢哉作人語

獵師語已圍繞森林持其所獲之物歸家而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即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獵師是提婆達多善巧衛護身體之鷓鴣是今之少年比丘目擊始末之樹神即是我

二一〇 堪達伽羅迦啄木鳥本生譚

(菩薩=啄木鳥)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對模擬善逝者所作之談話爾時佛耳聞提婆達多為摸擬善逝佛云「提婆為模擬我招致破滅非自今日始前生既已至於滅亡」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再生棲於雪山地方啄木鳥之胎於朅地羅樹森林中營運生活名迦第拉瓦尼亞彼有一啄木鳥友名堪達伽羅迦彼鳥於巴利巴達迦樹之森林中度日某日出發來至迦第拉瓦尼亞處迦第拉瓦尼亞因友人來此便引曳堪達伽羅伽入朅地羅樹森林中用嘴啄樹幹由樹中取蟲與之堪達[P.163]伽羅迦食得甚多如甘菓之蟲[1]彼於食中起意念「此鳥為啄木鳥胎生者自己亦復如是今由此鳥受食殊為不當我今亦將於朅地羅樹森林中生活」於是彼向迦第拉瓦尼亞曰「君可勿憂予今亦欲單獨於朅地羅樹森林中生活」但迦第拉瓦尼亞言彼曰「君生於樹心不堅之睒婆梨樹及巴利巴達迦樹森林中生活之類而朅地羅樹之樹心甚堅」「君勿啄此堅心之木」堪達伽羅迦曰「我亦為啄木鳥胎所生者」彼不聽勸告急飛至朅地樹上用嘴啄木彼之嘴之角質破裂雙眼亦將曝出頭部壞損彼不能止於樹幹跌落地上唱最初之偈

嗚呼此樹為何名     葉冷且多刺
彼處只一擊     頭部即破裂

迦第拉瓦尼亞聞此語唱第二之偈

體心不堅諸樹木[2]     此鳥啄之度生活
然遇堅心朅地羅     此鳥頭部被打破[3]

[P.164]迦第拉瓦尼亞言畢復云「堪達伽羅迦君汝頭部被破碎之樹即朅地羅堅心之樹」於是堪達伽羅迦當場絕命而亡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即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堪達伽羅迦是提婆達多迦第拉瓦尼亞實即是我

第七章 香草叢品

二一一 蘇摩達陀婆羅門子本生譚

(菩薩=婆羅門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愚鈍之優陀夷所作之談話此比丘於二三人之間一言之法語皆不能出十分膽怯心思欲言因他事而又忘卻彼之[P.165]如此行為為比丘等於法堂互坐談論之話題佛來其處問比丘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言集會於此」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云「汝等比丘優陀夷之怯懦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復如是」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迦尸國某婆羅門家年長於得叉尸羅學習諸學術技藝畢已再歸家中知父母貧困彼欲再興家業向雙親請願至波羅奈仕奉國王彼受王之信愛與器重彼父使用牡牛二頭耕作以維生計一牛病死彼至菩薩之處謂「家中一牛死去不能耕作汝可向王請求一頭」菩薩「父親予與王見面之時已經甚久今向王請求頗不適宜願父親自行向王請求」父親「我甚膽怯汝所不知實際於二三人之前不能請話若我至王前請求一牛恐將我僅有之一牛亦將與王而歸去」菩薩「父親既然如此我雖不能向王請求我可使父親練習請求之言語」父親「如此甚善開始練習」菩薩陪伴其父來至香草茂盛之墓地於各處捆縛草把指示與其父「此為國王此為副王此為將軍」種種名稱菩薩「父親汝行至王前首謂『大王大勝利者』然後唱請求賜牛之偈

大王我有二頭牛     以此我耕田
大王一牛今死去     剎帝利與我第二頭」

[P.166]婆羅門於一年之間練習此偈記憶之後對菩薩曰「汝蘇摩達陀我已習憶此偈今無論於任何人前均可唱出汝可伴我去至王所」菩薩「如是甚善」於是攜帶適當之禮物陪伴其父行至王前婆羅門曰「大王大勝利者」然後送上禮物王曰「蘇摩達陀此婆羅門為何人」菩薩曰「大王此為我父」王問「前來何事」爾時婆羅門唱請求賜牛之偈

大王我有二頭牛     以此我耕田
大王一牛今死去     剎帝利爾取第二頭

國王知婆羅門言語顛倒錯誤微笑曰「蘇摩達陀予思汝家有牛甚多」菩薩「大王我父意欲請求大王賜牛耕種」王喜菩薩之言贈與婆羅門十六頭牛及裝飾之具乃至住居之村落以為禮物以非常之榮譽送婆羅門還家婆羅門乘全身純白之辛頭馬所牽之馬車有許多從者隨從歸村而來菩薩與父共坐車中於歸途道中菩薩對父云「父親我與父親滿一年間之練習但父親最後之時父親竟說將牛贈與大王」菩薩於是唱最初之偈

一年之間香草叢     不斷訓練無懈怠
父於眾中竟翻意     缺少智慧難週衛

[P.167]婆羅門聞彼之言唱第二之偈

世間一切請求者     蘇摩達陀爾須知
得財不得皆可遇     世間之事實如是

結分

佛云「汝等比丘優陀夷之膽怯非自今日始前生即為一膽怯者」佛述此語後即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蘇摩達陀之父是優陀夷蘇摩達陀實即是我

二一二 殘食本生譚

(菩薩=輕業師)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戀前妻比丘所作之談話佛問彼比丘「比丘汝真有戀情耶」答「真實不虛」佛問言「汝戀何人」答「予之前妻」佛對彼云「比丘彼婦人對汝有不利益之行動彼於前生使汝食彼情人之殘食」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巡迴乞食以維生計某貧窮演藝人家彼年長貧困輕賤難堪各處奔波維持生活時迦尸國某村有一婆羅門之妻[P.168]為一無德不貞之惡婦某日婆羅門因事外出時彼女之情人有機可乘進入其家彼女與彼通情之後云「少時之間食事再行」為作食物盛以咖哩調以熱飯女與彼食「汝請用飯」而其自身則立於戶外張望婆羅門之歸來菩薩恰於此時正在此女情人食事中前來乞食立於門外此時正為婆羅門歸來之時婆羅門之妻見其歸來大為焦急入內曰「汝速起去婆羅門歸來」情人遂入穴藏之中而下婆羅門入門坐定與洗手之水彼女以情人所食冷飯之上盛以熱飯為婆羅門端出彼以手插入飯中見上熱下冷自思「此為何人所食之剩飯」彼問其妻唱第一之偈

上為此樣飯     下為異樣者
我實問我妻     上下何相異

婆羅門之妻恐其行為暴露無論婆羅門幾度追問彼均默然不答爾時演藝者之子自思「穴中藏匿者為彼女之情人而此男人定是主人婆羅門之妻恐怖自己[P.169]之行為洩露故不答一言如此我對婆羅門告此女之所為並告以其情人坐於穴藏之中」於是彼謂婆羅門離家外出今有一男入內為不義之事食上等之食物而女則立於門外張望此男進入穴藏之中將此一切始末全部告知唱第二之偈

我為演技者     乞食來此處
彼穴藏地下     爾可索其人

彼於是捉住此男之頂髻由穴中拉出而告以更不可為此惡行應持正心而後離去婆羅門對此二人鞭打威嚇教以不得更再為此惡事而後從其業報而行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時起戀情比丘證預流果——於是佛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女是彼之前妻婆羅門是起戀情之比丘演技者實即是我

二一三 巴魯王本生譚

(菩薩=行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拘薩羅王所作之談話世尊與比丘眾受王之施物與尊敬甚大如下之風聞爾時世尊受王尊敬尊重崇敬供養尊崇得衣與乞食之食受坐臥之具病藥及其他諸多必需之品諸比丘亦受尊敬乃至受必需之品然其他之外道出家者則不受尊敬乃至不得必需品外道者如此不得施物及不受尊敬日夜秘密會合集議「沙門瞿曇出現以來我等不得施物不受尊敬[P.170]而沙門瞿曇則多得施物大受尊敬是何緣由彼有如是幸福」於是其中一人曰「沙門瞿曇住於全閻浮提中之最佳住處最優土地因此彼得食物受大尊敬」其他者云「以是理由我等於祇園之內建一外道僧院如此我等亦可得甚多之收入」彼等全部到達贊成之結論彼此相議「然若我等不告於王而自興建佛之比丘必加妨礙雖然獲得難保不被中斷故須向王餽贈賄賂以取得僧院之地域」於是向王之家臣請託與王贈十萬金並請曰「大王我等於祇園之內欲建外道之僧院若佛之比丘不使建造許可故向王申請無須等待彼等之回答」王受賄賂當然認可外道者籠絡王已終了即集合木工開始興作園內大起騷動

佛問曰「阿難門外高大聲音究為何事」答曰「世尊外道諸人於祇園之內建造外道之僧院此為彼處騷亂之聲」佛云「阿難於此場所建外道僧院甚不適當外道之人喜好高聲與彼等不能住於一處」佛當即集合比丘告曰「汝等比丘向王申訴使外道停止建立僧院」眾比丘等出發行立於王之宮居入口王聞比丘之來思此必為僧院之事王既取賄賂乃傳言「王不在宮中」比丘等歸來白佛佛謂「王得賄賂故為如此」佛遣二大弟子前往王聞二人之來仍以同前之言遣之二人歸來白佛佛曰「舍利弗此次王不在宮中顯係外出」佛於此日早晨著下衣持鉢與五百比丘眾俱來至王宮入口國王聞佛至由宮殿下降為佛執鉢招入內庭以佛為上首對比丘眾施粥捨飯後向佛頂禮坐於一傍佛向王始作法語「大王昔日諸王取人賄賂為有德人等所爭論失去自國首領之地位招致大破滅之災禍」佛應王之請求為說過去之因緣

[P.171]主分

昔日巴魯國巴魯王治國時菩薩為五神通八等至之行者為教仙人羣之師尊常住雪山地方彼為求鹽及酸味之物隨五百人行者由雪山下來至巴魯市巡迴乞食出至街中坐於北門處枝葉茂盛榕樹根下進食並於此樹下營建住居此仙人羣住於其處甫經半月後又有仙人之羣五百行者圍繞他之師尊來市彼等亦入街中巡迴行乞後由街出至南門處亦坐於前述同樣之榕樹根下調製食事亦於其處營造住居如此二仙人羣只於喜好之間暫住然後歸於雪山當彼等歸去南門處之榕樹枯死

於其次歸來之時南門處榕樹下居住之人首先第一來到彼等知自己所居之榕樹枯死於巡迴行乞後出至北門處榕樹之根下調製食事營造住居然今另一方之仙人後至於街內巡迴行乞後來至自己所居之樹下調製食事但已無處可居彼等謂「此非君等之樹乃為我等先居之處」於是互起辯論爭執擴大一方謂「我等最初居住之場所君等不能佔取」一方謂「此次我等最先到來汝等不能侵奪」如此自稱我為所有者自稱我之所有物彼此爭執不下遂由樹下起立去至王所

[P.172]王以最初居住之仙人羣為所有者然另一方者諸人以「我等敗於彼等」心有不甘彼等不言自己之過以天眼迴望見一轉輪聖王使用馬車之車體以此賄賂贈與國王「大王請判歸我等為所有者」王取賄賂判為「二羣諸人兩方所有」但他方之仙人等更又持附於馬車車體之寶輪賄賂與王「大王請只判歸於我等一方」王於是又依其請求

諸仙人等思「我等為捨財欲愛欲之出家者由樹下之事而起爭論餽贈賄賂誠不相應」於是大為後悔急歸雪山而去住於巴魯王國中諸天意見一致「使有德人等惹起爭端實王之所為不當」對王發怒向三百由旬之巴魯王國漲起海水全國淹沒如此因巴魯王一人之所為使國中住人均至破滅

結分

佛述此過去之法語後現等覺者唱以下之偈

使此仙人羣生隙     巴魯國王終破滅
彼國眾生與此王     我聞均已赴死域

意欲慳貪出惡業     此實賢者不稱道
應語心無邪惡者     言行必須具真理

[P.173]佛述此法語後「大王不可任從意欲而為二羣之出家者不可使相爭」於是佛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我即是最年長之仙人」王為如來準備食事佛與弟子等歸後王即遣人毀外道之僧院於是外道者仍無憑藉之處而去

二一四 河水滿本生譚

(菩薩=司祭官)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智慧波羅蜜所作之談話某時比丘等於法堂有關如來智慧之話談如花放「諸位法友等正覺者有大智廣智明智有敏捷之智慧銳利之智慧透徹之智慧為具足方便智者」佛來此處問曰「汝等比丘今作何語集於此處」答曰「如是如是」「汝等比丘此非自今日始如來前生即有智慧有方便與善巧」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再生於司祭官之家年長後於得叉尸羅學一切技藝畢已於父死後得司祭官之地位為波羅奈王俗事聖事之顧問其後王受離間者之言憤怒曰「於我面前之事無如此者」王將菩薩由波羅奈放逐他處菩薩率妻子至迦尸國某村居住其後王又追思其德王思「任遣何人使[P.174]予能喚回彼阿闍梨者均不相應予今作一偈記於貝葉之信上煮鳥之肉用白布包裹葉書與肉加蓋王印送去

若彼為賢者於讀信之後知為鳥肉必定歸來

否則彼即不歸」王作河水滿之偈記於樹葉之上

河水滿時得飲水[1]     穀草茂時得藏身
遠行旅人我呼喚     如鴉歸來然則食

王以此偈記於樹葉之上送交菩薩菩薩讀信知王思欲與己相會於是唱第二之偈

[P.175]

王今思起我     送鴉來如何
鷲鳥與蒼鷺     孔雀皆不想
因王不思起     實是我為惡

菩薩準備乘物彼往謁王王喜再俾以司祭官地位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彼時之王是阿難司祭官實即是我

二一五 龜本生譚[1]

(菩薩=大臣)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拘迦利所作之談話此故事將於陀伽利耶青年本生譚(第四八一)中再說佛云「拘迦利為言語而被殺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復如是」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大臣之家年長後為王之俗事聖[P.176]事之顧問然王性喜多言彼談話時他人無插語之隙菩薩思欲矯正王之多言思慮方法

爾時雪山地方一湖水中棲有一龜有二鵞鳥前來索食與龜相知彼等相互非常信賴某日鵞向龜云「龜君我等於雪山心峯山中黃金窟中居住彼處為一心情爽快之處君可與我等一同前往」「我如何能去」「我等可伴汝前往若君能緘口對任何人不發一言」「予可緘口不言請攜予伴行」「如是甚善」彼等以一木棒令龜咬緊兩鵞銜其兩端飛上空中於是龜與二隻鵞鳥相伴而行村中少年見兩隻鵞鳥用木棒抬一龜飛行揶揄而笑立龜欲開口言「縱令友人伴我飛行於汝等何干餓鬼惡者」時二鵞鳥快速飛行經過波羅奈市王宮上空恰於此時龜口鬆放咬棒落於開闊之庭前身軀裂為兩半王為菩薩及廷臣圍繞來至現場王見龜而問菩薩「賢者此物因何由空中跌落」菩薩長期以來自己思欲向王忠告今得窺此機會菩薩「此龜概與鵞鳥互相信賴和合鵞鳥欲伴龜飛往雪山龜於空中[P.177]咬緊木棒此龜概以聞他人之言不能緘口思欲對話而開口放棒如此龜由空中落下而絕命」「大王無端而多言遂受此苦」菩薩唱以下之偈

龜出無用言     實乃自殺身
應強捉木片     絕命以多言

王為人中最強者     賢者善語勿多言
爾今不見多言者     龜身遂自陷破滅

王知彼就王自身而言「賢者係就予所言耶」菩薩明言曰「大王予言為大王或為他人亦未可知言過多者有此破滅」爾來王止多言而寡言語

[P.178]結分

佛述此法話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龜是拘迦利二隻鵞鳥是二大長老王是阿難賢明大臣實即是我

二一六 魚本生譚[1]

(菩薩=司察官)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戀前妻比丘所作之談話佛問「比丘汝真有戀情耶」答「世尊真實」「汝戀何人」「以前之妻」佛向比丘云「比丘彼婦女前生對汝即為不利益之事汝為彼婦人而被串刺將置於火上炙烤幸藉賢者之恩蔭取回汝之生命」佛於是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司祭官某日見漁師取下掛於網上一尾之魚置於熱砂之上漁夫作串云「我欲置魚於炭火之上炙烤而食之」彼魚思魚妻而泣唱以下之偈

此火我不苦     串刺亦非苦
他女同快樂     我妻思我苦

戀火實燒我     亦使我心苦
善士解放我     勿殺愛戀者

[P.179]爾時菩薩偶然經過河岸聞彼魚悲歎遂近漁師之前使彼解放其魚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起戀情比丘證預流果——佛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魚妻是前妻起戀情比丘是彼魚司祭官實即是我

二一七 塞句女本生譚

(菩薩=樹神)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青菜商優婆塞所作之談話此事於第一篇已為廣說[1]此處佛問優婆塞「優婆塞汝長期均往何處」「世尊我有一女時破顏微笑予曾試驗我女現已嫁入一良家少年為婦因此種種事務不遑禮拜世尊」佛云「優婆塞汝女有德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復如是汝試汝女亦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復如是」佛應彼之請求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一樹神爾時青菜商優婆塞欲試[P.180]其女伴行至森林中緊握女手動之以欲情似欲得彼女之身悲歎向其女唱第一之偈

世人皆樂欲     然爾竟無知
今我握汝手     汝將叫如何

彼女聞之泣曰「父啊予為一幼女予不知婬欲事」於是唱第二之偈

應護我離苦     父對我無信
我歎樹林中     護者強我為

如是青菜商試其女後伴歸家中嫁女為良家青年之婦然後依其業報離此世而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青菜商證預流果——而佛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女是今之女父是今之父而目擊其始末之樹神實即是我

[P.181]二一八 詐騙商人本生譚

(菩薩=司法官)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詐騙商人所作之談話住於舍衛城有詐騙商人與賢明商人二人合組積聚五百車之商品由東方向西方行商獲得多金歸舍衛城賢明商人向詐騙商人曰「予等現可分金」詐騙商人自思「彼長期寢臥惡榻食惡劣食物現甚疲弊今至家中食諸種美食壞腹必死所得儲金均歸為己」於是推稱「今日星宿運行不佳日辰不吉待至明日可判」於是明日復明日向後延期但賢明商人向彼逼迫結果二人遂分儲積金賢明商人持香及花鬘來佛前供養禮拜後坐於一面佛問「汝何時歸來」答「世尊半月以前歸來」問「何故遲來佛前供養」彼於是向佛告白始末佛云「優婆塞彼男非自今日始前生即為詐騙之商人」佛應彼之請求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大臣之家年長後為司法官時住於村與住於街有二商人互為朋友住村商人於住街商人處存放五百鋤頭住街商人賣其鋤為儲積金於置鋤處遍撒鼠糞後住村之商人前來索鋤詐騙之商人云「君之鋤為鼠所食」並示以鼠糞村之商人謂「為鼠所食亦未可知鼠食之所者亦無可奈何」彼稱欲往游水於是伴詐騙商人之子出至某友人之家對其[P.182]友人云「此子暫置汝之家中深處勿使其向任何處出走」村中商人遊水畢來至詐騙商人之家中「我子現在何處」「我置汝子於岸邊入水游泳爾時飛來一鷹用爪捉去爾子飛上空中而去予於水中擊手大聲呼喚雖經種種努力終未能放」「汝為虛言鷹無捕捉兒童之事」「或許如是亦未可知然汝謂無此事我亦無如之何事實鷹已捉汝子而去」「汝盜賊殺人者我至裁判所使汝吐實」彼出惡言相罵「悉聽尊便」於是相伴至裁判所

詐騙商人向菩薩云「此男伴我子游水而去[A8]問我子去至何處彼云為鷹所攫去我故對彼訴訟請求裁判」菩薩問另一方曰「汝可據實申訴」「予與其子一同出遊為鷹攫去亦為事實」菩薩「然此世間鷹如何能持人之子而行」賢明商人「我亦欲請問法官鷹既不能捉人子飛至空中而行然鼠又如何能食鐵鋤」菩薩「誠然不能」賢明商人「法官我於此男之家置放五百鋤頭然彼謂均被老鼠所食並示我以食鋤之鼠糞若鼠得食鋤則鷹亦可攫去人子如鼠不能食鋤[P.183]則鷹亦不能攫走人子但此男謂鋤被鼠食是否鼠得食鋤與否願法官調查請對予之訴請予以裁判」菩薩判曰「此男狡猾思以詐騙得勝汝言甚是」遂唱第一之偈

報欺瞞者實欺瞞     以詐騙對詐騙者
鼠子若能食犛鋤     如何鷹不攫人子

世間欺瞞數實多     欺治他人欺人者
失子者應返失鋤     失鋤不可奪人子

[P.184]如是失子者取回其子失鋤者取返其鋤此二人依其業報終離此世而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詐騙之商人是今之詐騙商人爾時賢明之商人是今之賢明商人司法官即是我

二一九 誹謗本生譚

(菩薩=猿)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心中鬱鬱不樂比丘所作之談話此比丘一人不得把握禪坐之對象諸比丘等首先伴此心中不樂比丘來至佛前彼為佛訊問「汝真感覺有所不滿耶」答「誠然有所不滿」佛問「是何緣由」答「為煩惱之故」佛云「比丘煩惱之一物前生為畜生之所誹謗汝今於此於佛教出家如何為畜生所誹謗之煩惱而感覺不滿」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再生為雪山地方之猿胎彼為一獵師所捕獻與王前彼於王宮長住之間對王奉仕不懈舉凡人間世界所行之慣習殆皆憶記國王嘉勉其奉仕熱心命獵師「將此所捕之猿放回原地同一場所」獵師依命而行事

猿羣知菩薩歸來集合會彼於一大岩石之上而向菩薩致歡迎詞後問曰「君於何處居住如此長久時間」「予於波羅奈王宮中生活」「然則如何得釋放歸來」「王以我為娛樂用之猿王嘉勉予之善能奉仕故與放回」而猿等又問「君於人間[P.185]世界所行之習慣當能記憶請語我等願聞其詳」「汝等不可問我人間之習慣」「務請告知我等願聞」「所謂人之為物無論剎帝利或婆羅門皆自謂『我的我所有』乃不知有無常之理彼等為暗愚之作法〔汝等〕諦聽入耳」於是菩薩唱如下之偈

此乃我黃金     人此朝暮言
諸人不賢明     不能見聖法

家住二家長     一人為無髯
辮髮垂乳房     更又耳穿孔
多財買奴婢     彼使佣人苦

[P.186]猿等聞此皆云「汝勿再言言已太多我等所聞皆不相應」諸猿用雙手強覆其耳「我等於此場所聞之實不相應」即今此場所亦覺可誹皆向他處而去而此一平告遂得誹謗平岩之名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彼比丘證預流果——而佛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猿羣是佛之侍眾猿王即是我

二二〇 法幢本生譚[1]

(菩薩=司祭官)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對企圖殺害佛所作之談話爾時佛云「汝等比丘提婆達多非自今日始彼於前生即努力害我但僅有之恐怖亦不能與」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雅薩帕尼王治國時伽拉迦為其將軍時菩薩為王之祭祀官名曰法幢王之飾頭理髮人名洽達帕尼王正當治國但將軍執行王之裁判收受賄賂行賄者為一粗敝之人喜好讒謗他人將軍因取賄賂以非所有主為所[P.187]有主某日敗訴之人展腕泣叫來至裁判所恰遇奉仕王之起居菩薩外出彼認知為菩薩投身於其足下「長官為王教管聖俗諸事今伽拉迦將軍收受賄賂非所有主者判為所有主」自己敗訴以告菩薩菩薩起慈悲之情「汝今善來我為汝裁訴」於是伴彼至裁判所集合多數之人菩薩直彼之訴裁判所有者為所有者大眾拍手喝采其聲甚大為王所聞問為何音左右白王「法幢賢者改判不正之裁判引起大眾之拍手喝采」王聞甚喜呼菩薩曰「阿闍梨汝裁判此訟耶」「唯然大王伽拉迦為不正之裁判予改正其判決」王曰「今後汝可裁判訴訟予樂耳聞世間者亦以為榮」彼雖不欲但為哀愍眾生承諾王之所記坐於裁判所中判所有者歸所有者

伽拉迦自此以來賄賂不入無有儲積金於是行離間王與菩薩之策向王云「大王法幢賢者欲圖謀王之王國」王不信其言「汝勿作是言」予以反駁然彼再云「王如不信予言可於其出差之時由窗內觀望便可了知城中之人如何掌握於其手中」國王望見向菩薩處來申訴之人眾王心中自思「誠然此均為從彼之[P.188]人眾」王心完全被離王曰「將如之何為善」「王可殺之」「彼無大罪如何能殺」「予有一法」「方法為何」「與彼以不可能為之事如彼不能為則依罪殺之」「然不可能為之事為何」「大王欲作園囿肥沃土地蒔種育果亦須二三年時間王可喚彼告以思明日欲於苑囿中娛樂若彼不能為則依罪殺之」於是王呼菩薩「賢者予等前於苑囿娛樂隔時甚久今思欲在新苑囿中娛樂明日即行開始汝應速為之如若不能則汝將無生命」菩薩明了「此為伽拉迦因無賄賂可取為予與王之間造成分裂」菩薩答言「能為與否將試為之大王」菩薩歸家食美味後橫身於臥榻思考

爾時帝釋宮中現熱徵候帝釋熟思知菩薩之煩惱急至菩薩寢室立於空中「賢者思考何為」「君為何人」「我為帝釋」「王命我作苑囿我正思考」「賢者勿憂我當為汝精作難陀歡喜苑及心羅苑同樣之苑囿未悉作於何處」「作於如是如是之場所」帝釋作後回歸諸天之都城翌日菩薩實際察看苑囿然後至王處申報「大王苑囿已成請王清遊」王出行見其苑囿——圍以十八肘赤砒色之[P.189]圍牆具有望棲之門飾以種種樹木花與果實撓屈其枝——王問伽拉迦曰「賢者彼如予等之言所為今將如何」「大王僅一夜之間即能作成苑囿又如何有不能奪取王國之理」「如何將如之何為善」「更以他之不可能為之事使為之」「汝言為何」「使之為七寶造蓮池」王即承諾告菩薩曰「阿闍梨苑囿已作今再作與苑囿相應之七寶造蓮池若不能作則汝無生命」菩薩承諾「大王予盡力而為」於是帝釋為彼更作蓮池甚為光輝具百水浴所千之曲路五色蓮華覆蓋如歡喜苑蓮池翌日菩薩於實見後向王申白「大王蓮池已造完成」王見此後問伽拉迦「今應如何」「命其造與御苑相應之館大王」王告菩薩「阿闍梨今再作與此苑囿蓮池相應一切以象牙所造之館若不能作應思汝則無生命」於是帝釋又為其造館作家菩薩翌日實見後向王申白王見之問伽拉迦「今應如何」「命其作與家相應之摩尼珠大王」王向菩薩曰「賢者再作與此家相應之摩尼珠以摩尼珠之光行路若不能行則汝無生命」於是帝釋又為彼作摩尼珠[P.190]薩於翌日實見後向王申白王見之問伽拉迦曰「今將如何」「大王法幢婆羅門所望之任何事皆有天神為之適作今可命天神所不能作者命其作一天神所不能作之具備四德之人」王告菩薩「阿闍梨汝已為予作苑囿蓮池象牙之樓閣及照耀光輝之摩尼珠今再作一守護苑囿具足四德之園丁若不能作則汝無生命」菩薩云「如此之人可得與否容予思考」菩薩歸家食美食後而臥次晨醒覺坐於臥榻之上自思「諸天之王帝釋已為自作得各物然不能作四德具足之園丁如此憑他人之手而死勿寧於森林中無依藉而死為宜」彼不告何人下樓閣開正門出城入於森林坐於樹下熟考善法而坐帝釋知其始末扮身為獵師之姿接近菩薩曰「婆羅門汝為弱者前此無任何苦惱之事何以入森林中獨坐」問其理由為唱第一之偈

見爾安樂度生活     今去人里入森林
爾只一人林中坐     樹下思惟乞人事

[P.191]菩薩聞之唱第二之偈

安樂度生活     去里入森林
此只我一人     獨坐於樹下
思惟乞人事     憶得諸善法

於是帝釋對彼曰「果爾若是汝婆羅門何故坐於此處」「國王命伴來四德具足之園丁然如是之人不可得予思憑他人之手如何皆得死勿寧入森森之中無依藉而死為宜是故來坐於此處」「婆羅門我為諸天之王帝釋我已為汝作苑囿等然我不可能作具足四德之園丁為汝王飾頭之理髮人洽達帕尼具足四德[P.192]園丁為必要時可以此理髮人任此工作」帝釋如此忠告菩薩「汝勿憂慮」帝釋安慰菩薩後回宮而去菩薩歸家於朝食完畢行至王宮入口與洽達帕尼相見菩薩執其手問曰「君為具足四德者耶」「予之具足四德誰語汝者」「諸天之王帝釋教我」「彼何故教汝」「因有如是如是之理由」菩薩告以事之始末洽達帕尼云「余為具四德者」於是菩薩執其手行至王前「大王此洽達帕尼具足四德如要園丁可請其為之」於是王問「汝真具足四德耶」「唯然大王」問「具足如何之四德

大王我無嫉妒     我不飲酒
我無情愛     我無瞋恚

於是王問彼曰「洽達帕尼汝真無嫉耶」「唯然大王我無嫉妒」「汝因如何之原因而無嫉妒」「大王請聽」彼為說自己無嫉之理由唱以下之偈

我昔稱王為女人[2]     命司法官逮捕彼
聞彼對我辯事理     是故我今無嫉妒

[P.193]王又問彼「洽達帕尼因如何原因汝不飲酒」彼為說明其理由唱如下之偈

大王我因酒醉故[3]     食我子之肉
為此我悲痛     廢棄飲酒事

[P.194]王復問彼「汝因如何原因汝無情愛」彼為說明其理由唱如下之偈

大王奇達瓦薩是我名[4]     我之身邊有一子
彼毀辟支佛鐵鉢     我子為此受死果
以此理由我悲痛     緣此我今無情愛

[P.195]於是王再問彼「究因如何原因汝無瞋恚」彼為說明其理由唱如下之偈

阿邏迦仙慈悲心[5]     七年之間苦修行
生梵天界七劫間     是故我今無瞋恚

[P.196]如是恰達帕尼語自己四德終了時王對家臣等作既定之指示爾時廷臣等婆羅門及居士等均行起立彼等對伽拉迦「汝今賄賂之惡漢汝無賄賂收入讒謗賢者欲行殺害」於是捉伽拉迦之手足由王宮拉出用石及棍棒手執之物擊碎其頭生命終了後捉其足曳行投棄於塵埃之堆中爾時王正治其國從其業報而終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加拉迦將軍是提婆達多洽達帕尼理髮師是舍利弗法幢即是我

第八章 袈裟品

二二一 袈裟本生譚[1]

(菩薩=象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提婆達多所作之談話然事件則起於王舍城某時法將舍利弗與五百比丘共住於竹林精舍提婆達多亦與其自身相應之破戒隨從者等圍繞住於象頭山爾時王舍城之市民等集合大量之食物準備布施然為商賈而來有一商人「予出此外衣亦欲參加布施行列」彼付出非常高價之香袈裟市民等整備莫大之布施物集合大量迦利沙波拏[2](貨幣)唯有此一香袈裟為一單數諸人集合思考「此一香袈裟單數之物布施何人與舍利弗上座耶[P.197]與提婆達多耶」而一部之人欲與舍利弗他之一部人以舍利弗上座只有數日之滯留隨時出發而去然而提婆達多上座常住於我城附近無論吉凶此人乃我近邊之人應布施與彼而取決於多數亦為主張布施與提婆達多者多於是此袈裟與提婆達多提婆達多截袈裟之緣縫以補布美麗光輝如黃金板樣之色以著用之

時有三十比丘由王舍城至舍衛城禮佛[A9]暄交談後向佛告白其始末「世尊提婆達多著用如此與其本身不相應之阿羅漢標幟」佛云「汝等比丘提婆達多著用與彼自身不相應之阿羅漢標幟非自今日始彼於前生即已著用」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雪山地方之象族及至年長為八萬象羣圍繞之象王居於森林深處時有一貧窮男人住於波羅奈城偶爾於造象牙之街見象牙腕環之製作彼問「是否買取來之象牙」「唯然取來則買」於是彼持兇器著袈裟身扮辟支佛之姿上出假髮立於象之通路以兇器殺象取象牙歸於波羅奈賣之以維生計其後彼開始隨菩薩之象羣殺象羣中最後之象象數日見減少諸象問菩薩「何故象數減少」菩薩熟慮思考「有一男人為辟支佛[P.198]立於象之通路路端概彼殺象予將調查」某日象等前行菩薩自己落於最後彼男見菩薩取出凶器向前追逐菩薩轉身停立將彼打倒於地面伸鼻將欲殺之然見此男身著袈裟「此為阿羅漢之標幟予當施尊敬」於是縮回所伸之鼻「咄汝男子此阿羅漢之標幟於汝甚不相應何故著此」菩薩唱如下之偈

穢者衣袈裟[3]     著用此法衣
無法遠真理     著衣汝不值

而彼無穢者     持戒善專心
有德近真理     著衣實值得

[P.199]如此菩薩向此男使聞所言之理由「今後不可再來若再前來則汝無生命」於是將彼恐嚇而逐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殺象之男是提婆達多象王實即是我

二二二 小難提耶猿本生譚[1]

(菩薩=猿)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提婆達多所作之談話某日比丘等集於法堂語如花放「諸位法友提婆達多性情強暴粗野殘忍對等正覺者使山賊投石放那羅祇梨象對如來毫無堪忍慈悲憐憫之情」適佛來此處「汝等比丘今為何語集於此處」「如是如是」比丘答佛之問「汝等比丘提婆達多非自今日始前生即強暴粗野無慈愍之心」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住於雪山地方名難提耶猿其弟曰小難提耶彼等二人率八萬之猿羣於雪山地方扶養盲母而生活彼等於寢牀茂密的樹中置留母親入於森林採擇種種美味果實歸來孝養母親然代送之猿多不交付其母其母飢餽受苦只餘皮骨菩薩歸來見此「母親予等送交美味果[P.200]何故如此孱弱」「汝未使我得汝任何之物」菩薩自思「我只注意於猿羣我母將死去我將捨棄猿羣只作扶養母親」彼喚小難提耶曰「汝可注意猿羣我將扶養母親」彼弟亦云「兄長予注意猿羣我可為何予亦願扶養母親」於是彼等二人同意捨迷猿羣伴其母親由雪山而下於邊境尼拘律樹上經營住居扶養其母

時住波羅奈一青年婆羅門居於得叉尸羅世間聞名最高之阿闍梨處修習一切技藝後向阿闍梨提出歸國請求阿闍梨以觀相識知此男強暴粗野殘忍對之忠告「汝性強暴粗野殘忍如是之人任何時處皆不得榮蒙大破滅招大苦痛汝性不可強暴後悔之業斷不可為」彼與阿闍梨道別歸波羅奈經營自家然其依何技藝均不能維持生計於是充當獵師度弓尖之生活彼去波羅奈住於邊境之村彼身配帶弓與箭囊入森林中殺種種野獸賣肉為生

某日彼於森林中未得任何獲物而歸途中於無樹空地之端見生有尼拘律樹彼思「此中或有獲物亦未可知」彼向尼拘律樹而行時值彼猿兄弟二人奉母食果物後坐於其母背後之枝中菩薩見彼男來「彼發現我等之母將欲何為」於是隱匿枝中彼殘忍之男行至樹下見彼等之母親年老力弱目盲自己不[P.201]堪空手而歸自思「我須射下此老猿而回」於是執弓欲射菩薩見此謂其弟曰「小難提耶此男將欲射殺我等之母我將以身代之我死之後汝可扶養母親」於是由枝間出現曰「汝人勿射我母我母目盲年老體弱我以身代汝可殺我請勿殺我母」菩薩坐於當箭之處待彼之承諾此男毫無憐愍之心於射落菩薩後又欲搭弓殺此母猿小難提耶見此「此男欲射吾母我母縱然生存一日我亦願以身代」小難提耶由枝間出現曰「汝人勿射我母我願以身代之汝取我二人生命願救我母之生命」彼亦坐於當箭之處待彼男與以承諾於是此男將此猿亦射殺後云「可與我家兒童」於是又將彼等之母親射落然後將三隻死猿放入挑筐之中轉回家路然此惡人之家遭遇落雷妻與二子皆於家中被雷火燒死房棟僅餘竹柱彼歸來至村之入口處一男識彼告以始末彼對妻子悲慘之打擊投出肉筐及弓箭捨脫衣著為裸體展腕號泣回至家中樑柱脫落擊中頭部地面裂開由阿鼻地獄噴出火焰當彼將被吞入地中時思起阿闍梨之忠告彼悲痛[P.202]言曰「曾豫見此事之波羅奢那婆羅門曾對予忠告」於是唱如下之二偈

波羅奢那阿闍梨     對我忠告善言語
實則爾今勿為惡     為惡爾後招後悔

人之所為者     必自見其果
善業得善果     惡業得惡果
如是種蒔者     必齎如是果

如是彼於悲歎下落入地中生於阿鼻地獄

結分

佛云「汝等比丘提婆達多強暴粗野非自今日始前生即已如是」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殘酷之人是提婆達多世間聞名最高之阿闍梨是舍利弗小難提耶是阿難母猿是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大難提耶實即是我

二二三 囊食本生譚

(菩薩=大臣)

[P.203]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家主所作之談話住於舍衛城之一家主與住於地方之一家主二人因有詞訟之事彼伴其妻往欠債者之處但欠債者云「予無力償還」彼一無所得彼怒不食而出途中空腹飢餓路中行人云「與汝夫妻請共食用」與彼一食物之囊彼受囊後思不與妻食「此處賊所居處汝宜先行」彼遣其妻食盡囊中食物然後以空囊相示「得一未入食物之空囊」其妻知夫一人自食心感不釋二人於祇園後方通過精舍欲求飲水入祇園精舍之中佛見二人前來如獵夫警守於路坐於香室之蔭二人見佛近前禮拜而坐佛以和顏相迎佛問曰「優婆夷汝夫思汝利益及愛念汝否」「世尊予對彼頗有愛情彼則對我無有愛情他日之事不言今日即今日之事彼於途中得一飯囊彼自食之而不與我」「優婆夷汝何時皆思彼之利益愛念於彼然後無有愛情然汝託賢人之蔭知汝之德讓汝一切之權威」佛應彼女之請求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大臣之家成年後為王俗事聖事之顧問時王疑自己之子「此兒對予謀行叛逆」處以放逐之罪王子由己妻相伴退出都城定居於迦尸之某村其後聞父王已死彼云「我將得屬於我家之王位[P.204]於是還來波羅奈國途中有謂「請汝夫婦共用」贈與裝入食物之飯囊而王子自食不與其妻其妻甚不愉快「此人實太不近人情」彼於波羅奈繼承王位彼女據於第一之妃位王云「即此彼已足矣」對妃別無款待尊敬之意至彼女如何生活亦不聞問菩薩自思「我等之王妃甚能助王亦有愛情然王對妃之事絲毫不思我須使其款待尊敬」菩薩來王妃之所示親密敬意退於一面而立妃云「汝有何事」菩薩曰「王妃予有申言特來晉見予父年邁衣食不足乞能賜與衣服碎片食物少許」「予自身未得任何之物又何能與汝予有所得時當然贈與只今國王無一物與予不云餘外之施彼欲得王位來時途中得食物之囊彼自食之尚不與我」菩薩曰「王妃汝於大王之側能言此事否」「當然能言」「如此今日予立於王側我問此語請妃如此回答今日予將使王知汝之德」如是語畢菩薩先行立於王側妃亦行近王所而立菩薩向妃曰「王妃不近人情對予為予父請求衣服碎片及食物少許皆不賜與」「予自身由王處未得一物又何能與汝」「然則妃已獲得第一妃之位」「我既不受尊敬第一妃之位又成何用[P.205]大王對我及汝等早已不作任何賜與大王於途中得食物之囊彼自食之未嘗與我其中少許」菩薩曰「大王果如是乎」國王當即承認菩薩知王承認此事乃曰「王妃既已生厭何故仍住於此處世間與可厭者同居實為痛苦所謂人者與自己相親者親與不相親者不親妃應去至他所世間之棲所甚大有之」菩薩為唱以下之偈

敬他人者敬之     親他人者親之
為報事者行事     思不利者勿利
與人不相睦者     亦勿與之相睦

棄棄己者     不起欲愛
散亂心人     不與相睦
有鳥之樹     知無果實
世界廣大     應向他求

波羅奈王聞此讓與王妃所有權威自此以後相和相樂度日

[P.206]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夫婦二人共得預流果——佛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夫婦是今之夫婦賢明大臣即是我

二二四 鰐本生譚

序分

此本生譚為佛在竹林精舍時對提婆達多所作之談話

主分

猿王真實與正義     堅忍與捨施
如汝有四法     彼超越邪見

人能有四法     此為極善德
如無此四事     不得超邪見

二二五 堪忍禮讚者本生譚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拘薩羅國王所作之談話據傳為王極大助力之大臣於王之後宮為不義之事王知為己之助力者加以寬恕而白於佛佛云「大王昔日大王亦依然寬恕」佛應彼之請求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一大臣於王之後宮為不義之行而大臣之使用人亦於其家為不義之行大臣不能恕其罪伴彼赴王前「大王此為我之侍[P.207]負一切事務但此人於我家行不義之事如何處置為宜」於是彼唱第一之偈

大王我有一佣人     勤勞諸事務
彼今行不義     王作如何思

國王聞此唱此第二之偈

我等亦有似此人     彼今即在我此處
難得具備諸種德     我等堪忍為樂所

大臣知王所言為有關其自身之事自此以後不敢於後宮行不義之事彼使用之人亦知事上申於王自此以後亦不為此不義之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波羅奈王即是我」彼大臣又知王向佛告白自此以後不敢再為此行

[P.208]二二六 梟本生譚

(菩薩=大臣)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拘薩羅王所作之談話拘薩羅王為欲平定邊境非時而出發此一故事已如上(第一七六)所述但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王非時外出於御苑中擺設陣營爾時有一梟鳥隱入竹藪之中鴉羣適來「搜索彼梟之來處」羣鴉將梟包圍梟鳥不待日沒非時出現欲逃為羣鴉包圍以嘴喙梟落於地上王問菩薩「賢士此羣鴉何故將梟啄落」菩薩云「大王非時之外出離自己棲所受此苦難因此非時不可出離自己之棲所」為說此意義唱以下之二偈

外出得時是     不得時非是
非時若外出     何利亦不生
羣眾惱一人     羣鴉惱一梟

賢知制度與安排     智曉他人之短處
征服所有之敵人     得如梟鳥之安穩

[P.209]國王聞菩薩之言引兵而返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國王是阿難而賢能之大臣即是我

二二七 糞食蟲本生譚

(菩薩=森林神)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比丘所作之談話彼時由祇園距離[P.210]一牛呼半由旬[1]之處有一市場村彼處行配給籤籌供養每半月行供養之食甚多彼處有一鐵面皮漢好行質問若年青比丘或沙彌往受籌食半月食者彼必質問「誰為食者誰為飲者誰為受用者」如不回答必受其辱彼等恐懼此人均不往其村受此籌食半月食一日有一比丘來此配籌之室問曰「此村有籌供養半月供養耶」「唯然然彼處有鐵面皮漢一人好為質問而不能回答者必遭惡口詈罵因恐其人無人願往」彼云「尊師我願當此供養我將說服其人柔順今後使其見諸位而逃遁」比丘等云「甚善」同意彼當其處之供養

彼行至其處於村之入口穿著法衣鐵面皮漢見之發怒如牡羊驀直前來「沙門請答我之質問」「優婆塞予繞村而得食請先許我通過設座席之堂」彼攜粥鉢入於設有座席之堂後仍如先時受相同之質問比丘云「請許我啜粥請許我掃堂請許我先持得供養之物」彼持得供養之物後將鉢交付其人「現可應汝之質問」於是比丘伴鐵面皮漢至村外捲起法衣置於肩上由彼手上接過鉢來直立於前於是彼向比丘「沙門請答予之質問」比丘云「現在答汝質問」兜頭一擊將彼打倒在地徹骨捶擊向顏面塗糞「今後凡來此村比丘不論何人若再作質問使汝應知後果」於是嚇彼使去爾時彼見比丘即行遁走

爾後此比丘之行傳知於比丘眾之間一日於法堂中開始談論「諸位法友此比丘不知恥向男人顏面塗糞」適佛來此處問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話題集於此處」比丘等白佛「如是如是」「爾等比丘此比丘以污物辱人非自今日始前生即亦如是」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P.211]主分

昔日鴦伽摩揭陀兩國之住民相互交往泊於兩國境一軒之家於其處飲酒啖魚肉翌日早晨疾速準備乘物而去彼等去後一隻食糞蟲嗅糞之臭來至此處見人飲酒處所棄之酒彼欲飲水飲之而醉彼爬行糞堆之上柔糞經彼爬過稍現凹曲彼呼叫云「大地不能支持我身」恰於此一剎那一頭醉象向此方面而來嗅糞之臭而厭退彼見此自思「此象恐我而遁我須與之戰鬥」彼呼喚而唱第一之偈

雄士與雄士     大力來相會
汝象可還來     何故恐而遁
予與汝武勇     可示兩國人

大象藉耳聞此言辭轉至彼側責彼而唱第二之偈

殺汝不用脚     亦不用牙鼻
以污物殺汝     臭者得臭果

[P.212]於是向彼之頭落大糞塊並注以尿當場結束彼之生命象大吼而入森林之中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食糞蟲是鐵面皮漢象是此比丘而直接知其故棲於森林中之神即是我

二二八 迦瑪尼他婆羅門本生譚

(菩薩=帝釋天)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迦瑪尼他婆羅門所作之談話此一談語無論現在與過去皆在第十二篇欲愛本生譚(第四六七)中記載

主分

彼二位王子中兄為波羅奈王弟為副王二人之中王對物質欲煩惱欲不知厭飽欲望財物時菩薩生為帝釋天王觀察閻浮洲知王以二種欲不知滿足「予將逼使此王知恥開悟」遂化作青年婆羅門之相出現於王之眼前王問「汝青年何事而來」「大王予見有要塞安全食物豐富步四兵甚多黃金瓔珞之類充滿之三大都市以少數之兵即可取得予為取得向王獻上而來」「汝青年何時前往」答曰「大王明白」「如此明朝速來」「大王謹導王命請急速準備兵馬」帝釋語畢歸還己所

[P.213]翌日王命巡迴擊鼓調度四兵呼集大臣「昨日有一青年婆羅門申告為取得北般闍羅因陀羅波羅薩多克伽伽三都市之王權受予差遣予思欲得三都之王權使彼青年隨行速喚彼來」「大王彼住於何處」「彼未告予所住之家」「大王是否付與旅店之費」「此亦未曾付與」「如此何處與之相會」「可至街路尋覓」大臣一同尋覓不見「大王各處均不見此青年

王不得見青年「損失如此巨大王位」大為憂惱心臟發燒心血騷動患起漏血之痢病醫生束手無法醫治經三四日帝釋天為彼醫病前來探索化為婆羅門之相立於王之門前「醫者婆羅門前來為王醫病」稟告王後王聞之曰「予之太醫侍醫均不能醫癒予病與以宿資送還」帝釋天聞之曰「予不需旅費亦不索醫資予可癒王之疾請王與我會面」王聞之「可喚其進來」帝釋天入內祝王勝運[1]立於一方「汝能癒予之疾」帝釋「予當一試大王」王「如此請醫」帝釋「謹遵御命請王告予病況緣何而起依飲食所見[P.214]聞等等而起耶」王「予之疾病由所聞而起」帝釋「所聞為何」王「一青年來予所請予取三都之王權而予對彼之住所旅費均未言及支付概彼因此遣怒於予而至其他國王之處由此巨大王位損失而憂心患此疾病如能醫癒由欲心而出之予疾病敬請診視」為說明此意義國王唱第一之偈

三都之國予欲得     拘樓克伽般闍羅
汝婆羅門我今欲得以上物     汝婆羅門癒予為欲所引疾

於是帝釋天向彼云「大王此非根藥之所能醫癒必須以智慧之藥醫之」帝釋唱第二之偈

[P.215]

醫者能癒黑蚖咬     智者能癒怪鬼縛
何人能癒欲引者     超白善者何法醫[2]

如是大士示此理由更續語云「大王若王得此三都主權則行四都政治一次著四領之衣裳食盛四金鉢之飯臥於四臥榻上大王勿為欲所縛欲愛乃不幸之本若增長欲愛如此使欲愛增長之入被投入八大地獄之中十六突起地獄[3]之中乃是其他有種種差別地獄之中」如是以地獄之恐怖責王大士為之說法[P.216]更聞其說法而離憂惱不久即成無病之人帝釋天教王守五戒之誡歸天界而去王又自此以來多行施與及其他善業隨己業生於應生之所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引欲婆羅門而帝釋天即是我

二二九 逃亡本生譚

(菩薩=國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逃亡遊行者所作之談話據傳彼為議論環繞遊行閻浮提全部未得一議論之對手次第來至舍衛城問曰「有誰能為我議論之對手」人云「如君之千人議論者雖有議論於一切智者兩足尊法王擊破他人議論之大瞿曇之前縱令全閻浮提對他所起之議論亦無超過此世尊者一如海濱捲來之波浪所有議論來至世尊之足前即形粉碎為微塵」如此稱揚佛德遊行者問「其人今於何處」「祇園精舍」「如是今將詰問其人」於是在大眾圍繞下赴祇園精舍見祇陀太子投七千萬之財所建精舍之門問曰「此沙門瞿曇所住之宮殿耶」「此為大門」彼聞之曰「首先之門尚如此所住之家又將如何」「至如香室則更不能推量」「如此沙門進能議論」如此言畢即由現場逃去諸人大譁然入於精舍佛云「時外何故來此」諸人告白其事佛云「諸優婆塞彼非自今日始前生既已見我住所而逃」佛應大眾之請求為說過去之因緣

[P.217]主分

昔日於犍馱邏國之得叉尸羅菩薩為國王波羅奈國梵與國王欲取得叉尸羅率大軍止於都城附近號令軍兵「如此先遣象軍如此馬軍如斯車軍步軍繼送如此競投武器如雲降大雨射出箭雨」而唱以下二偈

依勝象之雲[1]     依勝馬華環[2]
車軍如波浪     箭出似大雨
強打諸武士     取劍善轉刺
得叉尸羅城     四方被包圍

疾走且速起     有牙象與共
種種叫號聲     今日有強響
音震雨雲中     圍取都如電

[P.218]如斯彼王號令軍勢接近都府之城門王眺望其門問曰「此王之任居耶」「此為城門」「城門先已如是王之住居又將如何」「彼如帝釋之最勝殿」王聞之「予不能與如是有譽之國王戰鬥」於是只見城門即行引還逃歸波羅奈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波羅奈王是此逃亡之遊行者得叉尸羅王即是我

[P.219]二三〇 第二逃亡本生譚

(菩薩=國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逃亡遊行者所作之談話此一故事為彼遊行者入於祇園瞬間見佛為大眾環繞坐於嚴飾之法座於赤砒之盤石上如獅子之獅子吼狀說法[1]遊行者見十力佛之梵天身姿容如滿月之榮顏額如黃金之薄葉「誰能具此殊勝者」彼反身雜於人羣之中而逃大眾隨後追彼還以其事白佛佛云「彼遊行者見我金色之顏而逃非自今日始前生即亦如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菩薩於波羅奈國治國時得叉尸羅有一犍馱邏王彼云欲取波羅奈率四種之軍來包圍都城王位於城門瞭望軍勢「有誰能克如此之軍勢」為褒揚自己之軍唱第一之偈

無端難量難勝軍     如難飲乾黑鴉海
強風不得搖山動     今日無能勝我者

[P.220]然而菩薩示現自身似滿月之顏「愚者勿空作大言今汝之軍勢將如狂醉良象踐踏葦林而被踏碎」菩薩責彼而唱第二之偈

己愚勿逞口     汝云如無物
燒汝不得護     獨行狂象逢
彼以脚踏汝     猶如踏葦林

[P.221]如是聞責彼之語犍馱邏王向上觀看見似金葉之大額彼深恐被捕遂逃還自己都城而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犍馱邏王是今之逃亡遊行者波羅奈王即是我

第九章 革履品

二三一 革履本生譚

(菩薩=象使)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對提婆達多所作之談話比丘等於法堂開始談論「諸位法友提婆達多背師與如來對敵陷大破滅」適佛來其處問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汝等比丘提婆達多背師與如來為敵陷大破滅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同樣陷入」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象使之家達成年後通達象藝之奧義於是迦尸村有一青年前來菩薩之前學藝菩薩之為人為使習得學藝[P.222]不吝師教盡己所知悉皆教授是故此青年對菩薩所知之藝皆盡習得向菩薩云「師尊予欲向王效勞」菩薩云「甚善」於是向王申述「大王予之弟子欲供王使役」「其善可仕於予」「請決定其俸給」「彼為汝弟子不能與汝同給汝取百兩彼取五十兩汝取二百兩彼取百兩」彼返宅語其事與弟子弟子云「師尊予與師心得同藝若與師俸銀相同則予就職否則不就」菩薩以其事告王王云「若其人與汝所行事同能與汝表現同藝則支付與同俸之銀」菩薩語其事於彼彼言「甚善予將展現所學」菩薩向王復命王曰「明日獻藝」二人齊謂「謹遵王命使王觀藝請擊鼓迴傳」王云「明日師弟二人獻象使之藝欲觀覽者明白於王宮庭前集合」於是擊鼓迴傳師尊自思「我之弟子尚不知巧妙之術」彼捕一頭象一夜之間施行反向之逆訓練彼令象向前進而象反後退令後退而象反前進謂取反置謂置反取翌日騎象去至宮廷弟子亦騎一頭稱[P.223]心如意之象多數羣眾前來集合二人同時表演相同之藝然後菩薩更使自己之象作逆表演彼云前進則後退彼云彼退則前進云立則臥云臥則立云取則棄云棄則取於是多數人云「汝奇怪之弟子不可與師尊比賽競技不辨身份之分際思欲與師尊具同等之心得」於是諸人以土塊木杖及其他之物擲打弟子當場氣絕身亡

菩薩由象身躍下去至王所「大王所謂藝者乃為自身之樂而習然某人所習之藝如著壞履反陷身於沒落」於是唱次之二偈

為樂而除苦     如人購足履
耗底受熱燒     如同咬其足

家世不貴者     借聞師之學
為聞欲喪身     不貴喻惡履

[P.224]王甚滿足授菩薩以大名譽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弟子是提婆達多師尊即是我

二三二 琵琶竿本生譚

(菩薩=長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幼女所作之談話據傳彼女為舍衛城一長者之女彼於自己之家見對牛王付以敬意問其乳母「乳母彼受諸人如此尊敬者究為何物」「姑娘彼為牛王

[P.225]後一日彼女居高樓之上下望街路之中見一傴僂之人自思「牛中之長牛背上有瘤人中之長者亦當有瘤我須為此人之妻」彼女遣使女告彼曰「長者之女願與汝同去汝至某處等待」於是彼女攜帶重要之物變裝下樓與彼男一同逃走其後此事傳徧都中比丘眾之間皆知比丘大眾於法堂之中開始談論「諸位法友如是如是長者之女與傴僂一同逃走」適佛現此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言「如是如是」佛云「汝等比丘彼女仰慕傴僂非自今日始前生即已仰慕」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一市場村之長者家達成年娶妻養育子女為自己之子女更領受波羅奈長者之女決定婚禮之日往取長者之女見自己之家恭敬尊重牛王問其乳母「彼為何物」乳母云「彼為牛王」彼女聞之又目擊街路之中行一傴僂〔思〕「此概為人中之長」於是攜重要之物與彼同逃去菩薩欲伴長者之女來家由多人陪伴往波羅奈通過同一之道路彼二人終夜步行傴僂終夜為寒氣所侵日出之時身起疝氣感覺劇痛彼脫離路旁痛弱結果首如琵琶歪曲而臥長者之女亦臥於其足端菩薩見長者之女臥於傴僂之足端已知其事近前欲與女談話唱第一之偈

[P.226]

此事乃汝所思考     彼為愚者非長者
公主汝與背曲傴僂人     不能共同向前行

長者之女聞彼之言唱第二之偈

我思人中之牛王     我慕此一傴僂者
彼今彎曲臥路旁     恰似斷絲之琵琶

菩薩知彼女變相而出用水洗浴為彼化粧乘車還家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長者之女是今長者之女波羅奈之長者即是我

[P.227]二三三 鐖箭本生譚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厭出家之一比丘所作之談話彼被伴入法堂佛問「據云汝厭出家此為真實耶」「確為真實」「何故汝厭出家」「為有五種之欲[1]」於是佛云「五種之欲宛如附鐖之箭一旦立於胸中正如鰐為鐖箭所中立即殞命」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菩薩於波羅奈國正當治世一日遊於王苑來至蓮池之邊一時舞踊音樂及其他技巧之物各各演奏蓮池中之魚龜魅於樂音羣集一處與王共動王見魚類之羣如多羅樹幹之多問大臣曰「此魚羣何以與予共同而動」大臣等曰「彼等在侍王之愉悅」王喜「此等物類善侍予之愉悅」不斷向魚羣投擲餌食每日每日炊安摩納[2]量之米至餌食之時因魚來或不來以致食餌腐壞臣屬奏明此事王曰「自今以後於餌食之時叩擊大鼓俟魚來集合再行投餌」於是司餌之人叩擊大鼓集來魚類然後投餌於是魚又依大鼓之號令集合食餌當魚羣集合食餌之時即有一鰐前來食魚司餌者向王報告王曰「俟鰐食魚時[P.228]鐖箭射而捕之」「謹遵王命」司餌者立於船頭以鐖箭對來食魚之鰐射之箭中鰐背鰐受傷力弱負痛逃去司餌者知已刺中連呼彼鰐唱第一之偈

欲望何處隨意行     鐖箭突中汝要害
汝以欲心追殺魚     終為餌與樂所滅

鰐魚抵達自己之棲家而結束了生命

結分

佛示此理由現等正覺者唱第二之偈

貪世間之樂     任心受其害
親朋遇害事     如追魚之鰐

[P.229]如是佛為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厭出家之比丘得預流果——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波羅奈王即是我

二三四 阿西達布妃本生譚[1]

(菩薩=行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童女所作之談話據傳於舍衛城在舍利弗目犍連兩大弟子之信者某家中有一童女姿容美麗無比彼女成年時與其家世相同之某家締結姻緣夫對彼女之事不稍置念心向外追求彼女對彼不關心自己之事亦不在意彼女招二大弟子行大施捨聽聞說法入預流果自此以來彼女浸於向果之樂度日彼女自思「主人對我無愛予又不用家庭生活不如出家為宜」於是告知父母出家得阿羅漢果此一行動徧知於比丘眾中一日比丘等於法堂中開始談論「諸位法友如是如是之家童女為一求法益者知不為夫所愛聞大弟子之法入預流果更得父母之許可出家已達阿羅漢果諸位法友彼童女為如此求法益者」適佛來此處問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云「汝等比丘彼童女為求法益非自今日始前生即有求法之事」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家入仙人之道得神通力與禪定定居於雪山地方時波羅奈王見其子梵與王子之伴隨者均甚優秀起猜忌心將彼[P.230]放逐於國外彼與其妃阿西達布相伴入雪山中食魚肉果實之類住居於草舍之中彼見一緊那羅女起戀慕之心思欲以彼女為妻對阿西達布不與關心追逐於其後彼女見彼對緊那羅女追逐不捨「此人已不關心於我彼為緊那羅女所縛此種人又有何用」心中惱怒來菩薩處禮拜聞預備修行觀念之語開始行修觀念得神通與禪定禮拜菩薩而還立於草堂入口之處梵與王子追逐緊那羅女到處徘徊不見行蹤王子絕望向草舍回轉阿西達布見王子來即騰空而起立於空中現摩尼色「王子予藉君之恩惠得此禪定之樂」於是唱第一之偈

汝今行此事     予愛念已去
不再為所繫     如鋸斷象齒

王子見妃上昇向他方而去彼女行後彼悲嘆唱第二之偈

[P.231]

過望與過欲     為過欲所醉
如此離利事     如予之離妃

彼以此偈表悲嘆之意唯其一人住森林中父死即行即位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子及妃即是今之二人行者即是我

二三五 越闍那迦遊行者本生譚

(菩薩=遊行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末羅人盧夷所作之談話彼為阿難尊者俗人時代之友人一日向長老致書希望前來一敘長老得佛之許可前往彼以種種上味之飲食饗宴坐於一方彼與長老親密相談以俗人之享樂及五種之欲以誘長老「阿難尊師予家有數多之有心無心寶物[1]今分為二一分與汝二人共度家庭生活」長老語彼家庭生活之患難起座歸還精舍佛問「阿難汝會盧夷否」「世尊予已會彼」「彼云何事」「世尊盧夷勸我具有家庭然我語彼家庭生活及五種欲之患難」佛云「盧夷勸出家為家庭生活非自今日始彼於前生即有勸此之事」佛應阿難之請求為說過去之因緣

[P.232]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某市場村婆羅門家達成年後出家為仙人之身久居雪山地方其後為得鹽及酸物來波羅奈留於王苑之中翌日入城波羅奈長者對其善行生起信心伴來家中供養飲食互相約束住於王苑之內住於其處時加照看二人互生親愛之心

某日波羅奈長者由對菩薩愛慕之情彼思「出家實苦予使友人越闍那迦沙門還俗予之財產悉分為二以半數予彼二人共度友善生活」一日彼於食事終了時彼以極為親密之語云「越闍那迦尊師出家為苦者在家乃樂者予等二人友善享樂諸欲之生活」於是為唱第一之偈

越闍那迦友     黃金財產樂
家中飲且食     無勞得偃臥

菩薩聞此云「大長者汝無智溺欲汝謂在家有功德而出家無功德予今語汝在家之無功德汝今諦聽」於是為唱第二之偈

[P.233]

無家無勞作     無家無虛言
不與他人笞     無不加罰家
家多隙難制     誰能為善養

如是大士說住於在家之過向王苑方面而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波羅奈長者是末羅人之盧夷越闍那迦遊行者即是我

二三六 青鷺本生譚

(菩薩=魚)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欺詐漢所作之談話當彼伴來為佛所見佛云「汝等比丘此男不僅於今日前生即為一詐欺漢」於是為說過去之因緣

[P.234]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雪山地方一湖水中之魚與多數之伴侶住於其中爾時有一青鷺思欲食魚於近湖水之處垂頭擴翼悠悠眺望以待魚之疏忽而立於此剎那菩薩與諸侶相伴探索食餌來至此處魚羣見青鷺唱第一之偈

拘勿頭華實善哉     此鳥似為二生者[1]
未悉[A10]斂翼欲何為     我等唯有徐思考

而菩薩見彼唱第二之偈

汝等未知彼之德     惟因未知而信彼
二生者不護我等     此鳥因此而不動

菩薩言此魚羣濺起水波逐彼青鷺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青鷺是詐欺漢魚之王即是我

二三七 娑祇多婆羅門本生譚

(菩薩=婆羅門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娑祇多城附近時對娑祇多婆羅門所作之談話然此一故事無論今昔皆已於第一篇(第六八娑祇多城本生譚)中記出

[P.235]主分

如來入精舍中比丘問「世尊此愛情如何得保」於是唱第一之偈

世尊對某者而言     情念全滅卻
對某者而言     由何心信愛

佛對彼等說示愛情之原因唱第二之偈

依前生共棲     依現生利益
如斯生愛情     猶水中蓮華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婆羅門及婆羅門夫人是此二人其子即是我

[P.236]二三八 一句本生譚

(菩薩=長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豪家主人所作之談話彼為住於舍衛城之家主一日彼為其抱腰之幼兒詢問何為利益之門[1]彼思「此一質詢僅為佛所受持他人不得回答」於是伴其幼兒赴祇園精舍禮拜佛云「世尊予為此子抱膝問我利益之門予不能解故來拜謁請世尊答此詢問」佛云「優婆塞此幼兒為求利益非自今日始前生亦為一利益求者質問諸賢人昔之賢人已為此作答然彼幾生重疊今已不能思出」佛應彼之請求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長者之家父死得長者之地位而彼之子為一抱膝之幼兒向父云「父親請說唯一句一事務含種種之意語使我聞之」於是唱第一之偈

我願父為說     有種種意義
一句攝多句     依此成利益

彼父對此回答唱第二之偈

我子精進為一句     具有多種意
此與戒相結     此與忍辱伴
應使諸友樂     足使敵受苦

[P.237]菩薩如此答其子之質問彼亦依父所說求自己之利益隨其業報出生應生之所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父與子同入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子是此子波羅奈長者即是我

二三九 綠母本生譚

(菩薩=青蛙)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對阿闍世王所作之談話拘薩羅王之父大拘薩羅以王女嫁與頻婆娑羅王時附以迦尸村為王女湯沐之邑阿闍世弒其父王彼女對王深具愛情不久亦即死去阿闍世王於母死後將該村據為己有拘薩羅王云「予家所屬之村不與弒父之盜賊」於是與彼戰鬥有時舅父拘薩羅王得勝有時其甥阿闍世王得勝阿闍世勝時於馬車豎立旗幟準備盛大行列入都然彼敗時則陷於憂沉無人知曉而還一日比丘於法堂中開始談論「諸位法友阿闍[P.238]世勝其舅父則喜敗則憂沉」適值佛出問曰「爾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談話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云「汝等比丘彼非只今日前生亦勝則喜敗則憂沉」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青蛙之族彼時人為捕魚於河瀧其他之處張設魚網有多數之魚入一網中有一水棲毒蛇不斷食魚亦落入網中為多數之羣魚一齊痛嚙徧體是血彼不得助恐怖戰慄由網口脫出因傷痛孱弱臥於水邊爾時有一青蛙亦於網之入口處而臥毒蛇不得尋覓裁判之場所見青蛙臥居之處問曰「青蛙君魚等之作為君喜樂否」於是唱第一之偈

我為毒蛇     入魚網中
魚類食予     綠母喜否

[P.239]於是綠色蛙曰「蛇君予甚歡喜何以故若君食向君處所來之魚則魚亦如君食向自處所來之物自己於自己受持之土地餌處所無有弱者」於是蛙唱第二之偈

己有威力間     人唯知掠他
須知掠他時     己有被他掠

菩薩裁判此事件畢魚羣已知水蛇弱而無力皆云「現可捕敵」紛紛由網口脫出於彼處奪其生命而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即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水棲毒蛇是阿闍世青蛙即是我

二四〇 大黃王本生譚

(菩薩=王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提婆達多所作之談話提婆達多對佛抱有惡意經九個月後彼於祇園精舍入口處墮入大地之中祇園之住民等及彼國[P.240]之人民等皆甚喜悅「佛之敵提婆達多墮入地中等正覺之敵已歸破滅」此一消息次第傳聞全閻浮提中之人民夜叉鬼神天人之類皆大歡喜

其後某日比丘等於法堂中開始談論「諸位法友提婆達多墮入大地多數之人均以佛之敵提婆達多墮入地中之事而喜悅」適值佛出問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云「提婆達多之死多人喜笑非自今日始前生即有此喜笑之事」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有大黃王不正不公平治國諸多欲心為種種之惡鞭笞課稅割脛沒收以及用其他之方法如同機械搾甘蔗壓制人民鬼域技倆殘忍刻薄對於他人絲毫不具同情之心居家之婦人兒童大臣婆羅門居士以及其他諸人莫不對王憎嫌如人眼中之塵埃飯中之有砂粒或如荊棘之貫掌

爾時菩薩生為大黃王之子王於長期行政後死亡王死波羅奈城中人民大為喜悅高聲談笑燃千台之車薪火葬王之尸骸入以數千瓶之水消火葬之火使菩薩即國王之位人民皆大喜悅皆云「我等得正義之王」於是環擊祝賀之大鼓揭舉旗幟裝飾都門搭蓋假屋撒炒米香花坐於裝飾之假舍中且飲且食

菩薩於嚴飾之廣場坐於由大白傘翳遮之寶座當中受一切臣民之敬禮由大[P.241]婆羅門居士馭者守衛及其他諸人立於國王之周圍然有一侍衛立於其側不斷呼吸啜泣菩薩見此問曰「守衛者予父王之死皆大喜悅到處祝賀汝之啜泣係汝獨愛予之父王耶」於是唱第一之偈

人人皆為黃王虐     彼死一總皆感喜
獨汝喜好黃目王[1]     門衛何故汝啜泣

彼聞王語曰「予非為大黃王之亡而悲泣予之頭託王之福蔭將甚快樂大黃王每於出入殿堂之時如鍛鐵人之錘鐵擊予之頭八下王今行於彼世亦將如毆予之頭毆打地獄獄卒及閻魔王之頭如此彼等將謂『此人對我等構成威脅』如此又將遣回原處予頭又有被毆之憂是以啜泣」為說明其意唱第二之偈

[P.242]

我非喜好黃目王     彼將還來我恐怖
彼去此處虐死亡     死亡送彼還此處

菩薩向門衛曰「王已用千臺之薪火葬用千瓶之水散撒由四方掘土培蓋凡往他世者皆住於他之世界不能還元本來之身體汝可勿恐」菩薩對彼安慰唱以下之偈

彼以千車之薪燒     彼以百瓶之水注
彼之墓場土掘蓋     彼不能還汝勿恐

自此以後門衛受得安慰菩薩正當治國多為施捨及其他善業隨其業報生於應生之處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大黃王是提婆達多其子即是我

第十章 豺品

二四一 一切牙豺本生譚

(菩薩=司祭)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中時對提婆達多所作之談話提婆達多使王子阿闍世歸為己黨執意取得利益與名譽但未能保持於永久對彼使役那羅祇梨[P.243]象時佛曾顯現不可思議自彼時以來彼之利益與名譽消失無蹤某日比丘等於法堂中開始談論「諸位法友提婆達多執意取得利益與名譽但不能保持永久」佛適來此處問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云「汝等比丘提婆達多失去其執意取得之利益與名譽非自今日始前生即有如是之事」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司祭熟達三吠陀及十八種之學術彼知降服世界神咒降服世界神咒乃為勝軍之神咒

其後某日菩薩欲唱神咒坐於森林中空地石上開始唱念因此神咒不可使不持戒者或其他之人得聞是故菩薩於此處唱念彼於唱念之時適有一豺臥於穴中聞此神咒加以諳誦彼之前生為一婆羅門即曾諳誦此降伏世界神咒唱念終了菩薩起立「予今已諳誦此一神咒矣」豺由穴出曰「汝婆羅門予較汝前既已記此神咒」言畢逃去菩薩曰「此豺將作大惡事予須捕之予須捕之」菩薩由後追來豺逃入森林之中彼往牝豺之處稍觸其身牝豺曰「汝欲何為」豺曰「汝知我否」曰「知之」豺告其故彼唱降伏世界神咒向數百之豺下達命令使所有象獅子鹿乃至其他四足類屬來至己側自稱一切牙之[P.244]立一牝豺為妃於二象之背乘獅子於獅子背上為一切牙豺王與其第一妃牝豺所乘受大敬禮彼受大敬禮心感沉醉頓起慢心思欲取得波羅奈國彼受所有四足類者之圍繞來至波羅奈都城近郊列隊長達十二由旬彼於都之附近遣使至王所云「速讓汝國否則即戰」波羅奈之住民恐怖戰慄緊閉都門菩薩來至王處「大王勿恐對一切牙豺戰鬥為予之責任除予之外他人均不能與之戰鬥」菩薩安慰王與都中人民菩薩云「予將先問一切牙用何手段取此國王」於是登至都門上之望樓問曰「汝依何手段取此王國」答曰「使獅子大吼以其音聲恐嚇多數之人而取得」「誠如是耶」菩薩已悟由望樓降下於是擊鼓巡迴傳告十四由旬間之波羅奈住民皆以豆揑粉塞滿耳孔人民聞大鼓之傳導對一切四足類乃至貓狗及自身等之耳孔皆用豆粉塞滿對外界之音聲不稍聞得然後菩薩又登上望樓呼曰「一切牙」「何事婆羅門」「汝用如何手段取此王國」「使獅子吼恐[P.245]嚇人民喪失生命而取得」「汝不能供獅子吼叫善生長鬣手足毛色甚佳之獅子王不能聽汝瘠瘦老豺之命令」豺之慢心甚強對菩薩云「其他獅子稍待予可令予所乘之獅子吼之」「如此可使之吼叫一觀」於是豺以足作信號令彼所乘獅子吼叫獅子以口對象額之瘤作前此未聞之聲三度大吼象驚恐魄散將豺震落於足下足踏其頭立成微塵一切牙當場殞命又諸象聞獅子吼聲驚恐互刺亦當場殞命除獅子外其餘鹿豬其他乃至兔貓之屬所有四足之類亦同時死去獅子逃入森林之中十二由旬之間獸體積滿菩薩由望樓降下開啟都門告曰「汝諸人可由耳中取出塞耳之豆粉欲取肉者可來取肉」向都中以大鼓傳告人人食其生肉殘餘者晾成乾肉所謂肉乾即由彼時開始出現者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次唱現等覺者之偈作本生今昔之結語

豺之慢心強     望得多伴當
更得大土地     總稱有牙王

此等人之中     欲望多臣僕
唯我獨偉大     如此有牙豺

[P.246]「爾時之豺是提婆達多王是舍利弗而司祭即是我

二四二 犬本生譚

(菩薩=賢人)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安巴拉樓門之休息小屋[1]中飼養犬所作之談話據傳彼生來即與汲水夫等相伴而來此處飼養犬於其處得食逐漸長大

一日時有住某村之男前來此處見犬彼與汲水夫等上衣與金錢將犬縛以革紐伴行而去犬伴其行並未吠叫與以食物即食隨後伴行爾後此男云「此犬已與我熟慣」解去革紐犬被解縛即向休息小屋方向疾馳而去比丘等見知此事夕刻集於法堂中開始談論「諸位法友彼休息小屋之犬巧脫束縛一經放開又還原處」適佛出問「汝等比丘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云「汝等比丘此犬巧脫束縛非自今日始前生亦有此事」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迦尸國某大富戶家達成年後營家族生活時波羅奈有一男持有一犬此犬每日與以飯團逐漸體大而村里住[P.247]一男人來波羅奈見犬此男以上衣及金錢獲得此犬縛以革紐捉紐之先端而歸行至森林附近入一小屋中臥於板上而寢

爾時菩薩因事欲入森林見紐縛一犬唱第一之偈

此犬實甚愚     斷紐脫束縛
可成自由身     奔家竟不為

犬聞之唱第二之偈

我心我決定     我藏之於胸
人之就眠前     我待時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