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本生經

[P.153]第五篇

第一章 摩尼耳環品

三五一 摩尼耳環本生譚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污染拘薩羅國王內宮之大臣所作之談話此譚已於前[1]

主分

菩薩於此處為波羅奈王惡棍之大臣攜同拘薩羅王使之取得迦尸國將王投入牢獄之中王入禪定於空中盤足而坐盜賊王之身體發熱彼往波羅奈王之所唱第一之偈

國馬摩尼珠耳環     妻子一同均被奪
所有財富無殘餘     何故憂時汝無苦

[P.154]菩薩聞此唱次之二偈

財富先捨人     人不先捨富
汝貪欲者有財富無常     憂時予不苦

月昇盈而虧     日暖物速沒
汝敵者予知世界法     故予不自苦

菩薩如斯語後為盜賊王說法次就彼之所行唱曰

在家樂欲不懶惰[2]     出家應有自制心
王不可為無慮行     賢者不可有怒質

剎帝利王有慮行     無慮之行不可為
大王王為有慮之行者     聲譽名聞可增大

[P.155]菩薩語畢〔拘薩羅王〕向菩薩謝罪交還王國回自己之國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拘薩羅王是阿難波羅奈王即是我

三五二 善生居士子本生譚

〔菩薩=居士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喪父之居士所作之談話彼因父親亡故而悲泣徘徊各處不能忘憂佛見彼可有入預流果之可能性佛於舍衛城托鉢步行之機會由一沙門隨行來至彼家就預設之座彼來向佛敬禮而坐佛問「信士汝悲痛耶」彼白佛云「尊師唯然」佛言「友昔之賢人等聞賢人等之言雖喪父親亦不悲痛」佛應彼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某居士家名為善生彼達成年時祖父死亡彼之父親因父之亡故沉於深憂由墓場持來骨片於自己之庭前建立土塔納入其處每於外出他往向塔供花追思而悲歎不作沐浴不用塗香不為食事亦不看顧工作

菩薩見此而自思「予父自祖父亡故以來悲傷而厭事各處徘徊除予之外[P.156]他人不能與父以覺醒予將以一方便使父止悲」彼於都城之外發現一頭死牛持來水草置於牛前謂曰「汝食汝食汝飲汝飲」每一來者見彼云「善生汝瘋狂耶何故以水草與死牛」彼不作任何之答於是彼等往其父之所云「汝子瘋狂以水草與死牛」居士聞此語失去對父之悲痛而起對子之悲痛彼急往子處云「吾子善生汝甚利巧何故以水草與死牛」為唱次之二偈

汝刈取綠草     頻頻云食食
死朽一老牛     何故與之語

飲料與食物     欲起死之牛
恰如乏智者     汝之語無效

菩薩聞此唱次之二偈

彼之頭如昔     手足尾亦然
耳亦如原狀     予思牛將起

祖父頭手足     不見土塔側
父身空悲泣     可謂乏智慧

[P.157]菩薩之父聞此語自思「予子甚賢明辨此世與彼世當為之事為為使予覺醒而為此事」彼云「吾子賢者善生予悟『諸行無常』此後予不再悲傷如此子之作為實可排除父之悲傷」彼讚譽其子〔唱次之四偈〕

如火注蘇油     吾心在燃燒
猶如水注火     彼消一切憂

吾胸所穿矢     彼為我拔取
予為悲所擊     除予對父悲

今吾得拔矢     離悲成無濁
青年我聞汝〔之語〕     不泣亦不悲

同情有智慧     恰如此善生
轉父之悲哀     彼能如是為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居士入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善生即是我

三五三 張枝本生譚

〔菩薩=師匠〕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跋祇之鱷山恐怖林中時對菩提王子所作之談話菩提王子為優填王之子此時住於鱷山招來一名技巧之木工建造一座其他國王不能比並之宮殿名曰拘迦那大宮殿建造後彼因邪慳之心「此木工將為其他國王建[P.158]造如此之宮殿」於是抉取木工之兩眼比丘眾聞知此事於法堂生起話題「諸位法友菩提王子如是如是抉取木工之雙眼實為暴虐殘忍無慈悲之行」佛出其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前生彼即為暴虐殘忍無慈悲者非今如此前生彼挖抉千人之王眼殺之以肉施行祭神」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於得叉尸羅名聞四方之師尊印度中之武士族及婆羅門族之青年悉皆至彼處修習學藝波羅奈王之子梵與王子亦於彼所學三吠陀彼之性情粗暴殘忍無情菩薩依人相術見其粗暴殘忍無情之性質告誡彼曰「汝粗暴殘忍而無慈悲無慈悲者雖得權威不能長保一旦失去權威即如海上之難船不得寄身因此不可為無慈悲者」菩薩為唱次之二偈

肉身安穩與豐饒     梵與此等安逸不常保
己利失時不可迷     恰如海中逢難船

人自所為事     後見己之身
為善者得善     為惡者得惡
自行播蒔種     收得相同果

[P.159]彼禮拜師尊還波羅奈向父示所修學藝即副王之位父死同時登上王位彼有一性質殘忍之司祭名頻祇耶彼為名譽之欲所驅使而自思「予王悉數取得印度中之王如此王為唯一人之王予為唯一人之司祭」彼向王進言得其承諾王率大軍出都包圍某王之都城俘虜其王依同一手段遂掌握全印度之主權攜回一千之王彼欲取得得叉尸羅之主權來至其所時菩薩實行都城之修理免為他物所破壞

波羅奈王於恒河之畔大尼拘律樹下張幕上懸天蓋下設臥榻住於其處彼率全印度一千之王戰鬥但不能取得得叉尸羅彼問司祭「尊師我等與儘此一千之王一同前來而不能取得得叉尸羅將如之何」「大王抉千人王之眼剖其腹[P.160]攜五種之香肉為出生於此尼拘律樹上之天人行祭於樹之周圍造起邊緣使血存留其中五指之深如此予等立即得獲勝利」王許可照辦於幕中置大力之力士將千人之王一一喚入擊打陷入昏迷狀態抉取其眼殺之而取肉殘骸流入恒河依言行祭擊打祭祀大鼓而行出戰

然此時由彼之瞭望臺上來一夜叉抉彼之右眼而去彼大感疼痛氣為疼痛而顛倒還至尼拘律樹下仰臥於臥榻之上恰於此時一隻鷲鳥持一尖椎之骨飛來止於樹頂食肉而捨骨骨之尖端如鐵籤落中王之左眼而崩潰爾時王思起菩薩之言彼喃喃自語「菩薩謂『自己之業收得相應之果恰如此等生物收得與種子相當的果實』菩薩之所云今已得見其言」彼唱次之二偈

此為師尊語     菩薩如是云
汝勿作邪業     使苦及汝身

頻祇耶於此尼拘律樹下     飾予塗以旃檀精
予害千人剎利種     後予還受此苦惱

[P.161]彼如是悲歎思起第一妃之事

優婆利四肢同黃金     塗以旃檀粉
素般迦那迦     如彼樹枝直
予未見彼女     予死大苦惱

彼喃喃唱出此偈死而生於地獄有權威欲之司祭不能得護彼王自己亦不能得權威彼死而軍隊四散奔逃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盜賊之王是菩提王子頻祇耶是提婆達多聞名四方之師尊即是我

[P.162]三五四 蛇本生譚

〔菩薩=婆羅門〕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與幼子死別之居士所作之談話此故事與妻死別[1]與父死別[2]居士之故事相同此處佛亦如以前往居士之家彼出來禮拜而坐佛問「友君悲痛否」彼云「尊師唯然我子亡故故我悲歎」「友應壞之質者壞應滅之質者滅此非唯一人之事亦非唯一村之事於無量數大世界[3]之中三世界之中無不死者因此被製作〔有為〕之物無一能長保者一切有情為應死之質物所作之物皆為應壞之質物昔之賢人等子死之時云『應滅之質者滅』而無悲痛」佛應彼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波羅奈門外之村婆羅門家依農事維持生計支持一家彼有一子一女子達成年由同等家世之家娶來兒媳如此合女之使者共為六人即菩薩妻子媳及使者為一同互相和睦歡樂之生活菩薩教他之五人而言曰「汝等各自於應得之處行施護戒法守布薩日行生死觀常念己等之死——此等有情確實皆死生則不定一切有為之法皆是無常為應滅之質者須晝夜勤勞勉勵」一同皆曰「謹遵如命」舉家應諾勤勞勉勵行生死觀

其後一日菩薩與子一同出往耕田其子掘一塵堆與以焚燒其側有一蟻窩[P.163]中棲毒蛇煙觸彼眼蛇怒奔出自思「必此奴所為」以四毒牙向彼嚙噬子即倒死地上菩薩見子倒死置牛來見知子已死將子抱起使臥於一樹根之傍以衣物覆蓋既不哭泣亦不悲哀「應壞之質者壞應死之質者死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終當死去」彼唯念無常仍耕種田地彼見一鄰人通過田側問曰「汝歸家否」彼應曰「諾」「如是請於過我家時向予家內言『今日不必持來二人份之飯食僅持一人份前來前此女僕一人運來飯食今日則四人一同著清淨衣裳攜帶香與花前來』」鄰人應諾而往向婆羅門之婦依言轉告「何人賴汝傳言」「由貴主人所言」婦人知自己之子已死然未見表現痛心之狀此心善積修練彼女著清淨衣裳手攜香花持食物與其他諸人一同往畑中而來其中皆無一人哭泣悲歎者菩薩坐於其子仰臥之樹蔭下進食食事終了皆集積薪木作火葬堆供養香花施行荼毘無誰落一滴淚者彼等皆作死之觀念修行

依彼等戒法之力帝釋天之座生起暖意彼云「究為何人使予由此所暖動[P.164]彼穿鑿洞觀知因彼等德之威光使座發熱彼起信仰之念自思「予往彼等之家使其每人作獅子吼然後使彼等之家充滿七寶予必須如此為之而歸來」於是急往其處立於墓場之側問曰「汝等何為」「尊者予等燒人」「汝等並非燒人乃在殺鹿燒烤」「尊者並非如此予等乃在燒人」「然則彼為汝等之敵人」於是菩薩云「尊者彼為予真實之子非為敵人」「然則彼為汝之可憎之子」「尊者彼實為予最可愛之子」「然則何以不泣」菩薩為說明不泣之理由唱第一之偈

如蛇捨古皮     己之身捨去
斯人已往死     其身無用時

此被燒之身     不知親屬悲
故吾無悲泣     彼已往去所

[P.165]帝釋天聞菩薩語問婆羅門婦曰「尊夫人死者為汝之何人」「尊者此為宿於予身十箇月飲乳取手立足哺育之子」「尊夫人父為男人可以無悲母親之心柔軟何為不泣」彼女為說明不泣之理由

彼由彼世不招來     今由此世不告去
去時猶如同來時     此處又有何悲泣

此一被燒者     不知親悲泣
故吾無所悲     彼已往去所

彼女唱上之二偈

帝釋天聞婆羅門婦之語問妹曰「貴女士彼死者為汝何人」「尊者彼為吾兄」「為姊妹者對弟兄應有愛情而汝何故不泣」彼女亦為說明自己不泣之理由

我泣我身瘦     於我竟何益
親屬與朋友     徒增不快感

[P.166]

此一被燒者     不知親悲泣
故此吾不悲     彼已往去所

彼女唱上之二偈

帝釋天聞其妹之說明問死者之妻曰「尊婦人此人為汝之何人」「尊者彼乃予之夫」「為婦人者夫死即為寡婦成無依之身汝何不悲泣」彼女為說明自己不泣之理由

如逐空中月     悲泣在少年
追逐死者悲     同為無效事

此一被燒者     不知親悲痛
故此吾不悲     彼已往去所

彼女唱上之二偈

[P.167]帝釋天聞妻之語問使者曰「汝婦人此人為汝之何人」「尊者彼為予之主人」「汝曾受此人壓制虐待所驅使耶因此汝思彼死之為宜而不泣耶」「尊者非如汝所說亦與主人不相符合我等之少主人堪忍力強情深而有憐憫之心彼為予抱於胸前而育成者」「然則汝何故不泣」彼女為說明不泣之理由

恰如水瓶破     不能得再接
追逐死者悲     同為無效事

一〇

此一被燒者     不知親悲泣
故此吾不悲     彼已往去所

彼女唱上之二偈

帝釋天聞一切正語起信仰心「汝等善勵修行死之觀法今後汝等無須以自己[P.168]之手工作我乃帝釋天王我將持來無限之七寶汝等勉勵勤行施捨守持戒法多行布薩」帝釋教彼等後向其家持來無量七寶而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居士入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使者是久壽多羅女是蓮華色子是羅睺羅母是讖摩而婆羅門即是我

三五五 蘇油王子本生譚

〔菩薩=王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拘薩羅國王之大臣所作之談話此故事與前(第二八二善人本生譚漢譯南傳藏第三十四卷一二九頁)出者相同此處國王對盡職之大臣授與大榮譽後對中傷之語信受為真縛彼投入牢獄彼坐於其處即入預流向王思起彼德與以赦免彼手攜香華往佛所禮佛而坐於是佛向彼問曰「聞汝遭遇不運之事」彼白佛云「唯然有之世尊然予之不運實即予之幸運予已得預流向」佛言「信士轉不運為幸運非只汝而已昔之賢人等亦為幸運」佛應彼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宿於第一妃之胎而出生命名為蘇油王子其後彼於得叉尸羅修習學藝正當治國彼之大臣中一人有污染內宮者為王親見得知將彼逐放於國外

時萬伽王於舍衛城治國彼往此王之處出仕如前所云之狀使王聽信自己之[P.169]往取波羅奈國王取得其國以鎖縛菩薩投入牢獄中菩薩入於禪定升入空中盤足而坐萬伽王感覺全身發熱彼往見菩薩尊嚴之顏如黃金之鏡開放之蓮華問菩薩而唱第一之偈

他人悲且泣     他人顏有淚
汝顏色澄清     蘇油何故汝不悲

菩薩語王以自己不悲之理由總唱以下之偈

悲過去無益     不齎未來樂
萬伽故我不悲痛     悲痛亦無友

悲者色青瘦     食亦不甘味
如箭射痛惱     空為敵者悅

村里與森林     大海與陸地
悲不達於吾     吾不見其蹤

自己所有欲     無有滿足者
全部之大地     不與彼樂事

[P.170]萬伽王聞此四偈向菩薩謝罪還國而去大士將國託付大臣等入雪山地方出家修禪定不怠成為生梵天世界之身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萬伽王是阿難而蘇油王則是我

三五六 伽藍第雅青年本生譚

〔菩薩=婆羅門〕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法將舍利弗所作之談話據傳長老對獵夫漁夫平日不守戒法者來每於會面時則云「汝等應受戒法」而授彼等戒法彼等因對長老尊敬之念不能違背其語而受得戒法但雖得受而不遵守仍為自己[P.171]之商估長老呼自己之弟子云「此人等於予之處接受戒法但不遵守」「尊師彼人等不喜持戒而師為授之彼人等不能違背師語而受此後師對此等諸人停止授與戒法」長老聞之甚不喜歡

比丘聞此傳說於法堂中開始議論「諸位法友長老舍利弗每逢見者即為授戒法之事」佛出其處問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彼於前生每逢見者未曾請求雖不願依而授與戒法」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婆羅門家達成年後於得叉尸羅為名聞四方師尊之長弟子此師尊每遇漁夫等未曾請求即云「汝應受戒汝應受戒」而授與戒法雖受戒法而無遵守者師尊對弟子等語此事弟子等云「尊師彼人等不喜而師與授戒因而破之因此今後師只對請求之人授與而對未請求人等則請勿授」師尊於是懷後悔之念雖然如此每逢會面者仍授戒法

如是某日之事由某村來人招請師尊謂請讀婆羅門之經文彼呼青年伽藍第雅云「予不前往汝率五百青年前往受取讀經〔謝禮〕持來予之一份」彼前往於歸來途中見一洞穴自思「我等之師每逢會面者未作請求而授戒法自此以[P.172]予將使師尊只對唯請求者始與授戒」此青年等皆精神愉快而坐彼則起立取起大石投入洞穴之中幾度幾度投入青年等向彼云「汝君何為」彼不作何言眾人急速歸還向師稟告師來與彼共語唱第一之偈

一人於林中     取石投山窟
伽藍第雅徒     汝欲為何事

彼聞此欲使師悟唱第二之偈

土山與石山     繞海有大陸
欲使平如掌     投石填山窟

婆羅門聞此唱第三之偈

大地汝一人     不堪平如掌
伽藍第雅汝思埋此窟     無果離生界

[P.173]青年聞此唱第四之偈

大地唯一人     不能使平坦
婆羅門汝亦與彼同     不得導異見

師尊聞此知自己受挫謂曰「伽藍第雅汝言適切自今以後予不為此事」於是唱第五之偈

伽藍第雅汝以簡捷形     向吾說是義
大地一人力     不得使平坦
同此異見者     人亦不可導

如此師尊向青年述說謝意青年亦於教師後相攜而還家

[P.174]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婆羅門是舍利弗而伽藍第雅青年即是我

三五七 鶉本生譚

〔菩薩=象〕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提婆達多所作之談話某日之事比丘於法堂中開始談論「諸位法友提婆達多粗暴而殘忍無情彼對生物不存愛憐之情」佛出其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彼亦無愛憐之情」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象之一族年長後身體可愛而長大為象羣之長率領八萬頭之象棲於雪山地方爾時有一隻雌鶉於象羣徘徊之處產卵卵被十分保溫破卵而出來雛鶉鶉之羽未伸尚不能善飛之中大士率領八萬之象羣搜獲食物行進途中來至其所鶉見此自思「此象王以足踏予之子將被殺害予將請求勿傷予之子」彼女併兩翼於一處立於象王之前唱第一偈

汝大象年齡六十棲森林     拜汝譽高象羣長
我以兩翼合掌禮     我兒力弱請勿傷

[P.175]大士云「汝心勿憂予將保護汝子」八萬之象悉數通過於雛鶉之上象王呼母鶉近前云「予等之後一獨行之象前來彼不用吾等之語彼來汝可向其乞願以圖子等之安全」言畢而去母鶉向彼出迎以兩翼行合掌禮唱第二之偈云

汝大象獨行棲於森林中     石山土山來求食
我以兩翼合掌禮     我兒力弱勿傷害

彼聞鶉語第三之偈

汝鶉予殺汝兒等     對予有何悲
殺汝百千者     只用左脚蹄

[P.176]彼如斯云用脚踏斃鶉之子等流小便大吼而去鶉落於樹枝之上云「今汝吼叫而去數日之中將知予之所為汝不知智慧之力較汝身體之力偉大予將向汝示知」鶉罵彼唱第四之偈

力非用於一切處     此力乃為害愚者
象王兒等力弱遭汝害     我將陷汝於不利

彼如斯云數日間彼伺奉一鴉鴉甚滿足云「予為汝能為何事」鶉云「主人予無他求惟願您用嘴啄傷彼獨行象之眼」「謹遵如命」鴉與允諾於是鶉又向一青蠅伺奉青蠅云「予能為汝為何事」鶉云「彼鴉啄傷獨行象之兩眼貴君可於其處產卵」青蠅允諾「謹遵如命」於是鶉又伺奉一蛙蛙云「為汝能為何事」「彼獨行象於搜尋水時汝於山之絕壁頂上鳴叫當彼昇至山之絕頂之時貴君降至崖下鳴叫此為予向汝之所願」蛙聞鶉之語云「謹遵如命」予以同意

[P.177]此後一日鴉以嘴啄傷象之兩眼蠅即產卵於其中象為蛆蟲所食痛極顛狂喉乾不堪步行搜水爾時蛙於山之絕頂鳴叫象思「彼處有水」登往山上蛙下降往崖上鳴叫象云「此處有水」向崖下而行轉落崖下喪失生命鶉知彼死云「予已敗敵」彼歡喜滿足於象之死骸上巡迴走過其後從業而往其應往之所

結分

佛言「汝等比丘對任何人不可構造敵意有如此大力之象尚為此四隻生物一同之力而殞命

蛙與青蠅鴉與鶉     此等四者畢象命
見怨生怨有怨者     勿懷怨對任何人

此為現等覺者所唱之偈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獨行象是提婆達多而羣象之長即是我

三五八 小護法王子本生譚

〔菩薩=王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對提婆達多奸計殺〔佛〕事所作之談話[P.178]於其他之本生譚提婆達多使菩薩恐怖之事尚且不能然在此小護法王子本生譚中菩薩出生七箇月時使斬斷手足及首為弄刀之戲於山本生譚中[1]則為扭捩其首而殺之炙其肉於竈上而食於堪忍宗本生譚中〔第三一三漢譯南傳藏第三十四卷二二八頁〕則為鞭彼兩千次斬斷手足及耳鼻捉髻扯倒在地上使之仰臥以足蹴其腹而去菩薩於當日即喪失生命於小難提猿本生譚[2]及大猿本生譚〔第五一六〕彼使人殺害〔菩薩〕如是長久期間奸計於殺害之事於佛世之時彼仍奸計於此

於是一日於法堂中開始談論「諸位法友提婆達多為欲殺佛用盡手段雇射手殺正等覺者以石投之放那羅義利猛象」佛出其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為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彼奸計殺予非自今日始前生即已如是然尚不能使我怖畏昔我為護法王子時我為彼自身之子殺我以為弄刀之戲」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有大光輝王時菩薩宿於第一月妃之胎出生命名為護法於彼生滿七箇月時母以香水浴彼著飾玩耍而坐王來妃之住居妃使幼兒玩耍為愛子所牽見王未有起立國王自思「今為幼兒尚起慢心不思予為何人幼兒長大更將不思予為人矣於今時之中不免殺之」王坐王座呼盜賊處刑吏近[P.179]前云「汝去準備」處刑吏肩纏黃色之衣服手執赤色之花環肩擔大斧攜處刑之道具前來拜謁國王「大王有何吩咐」「往妃之寢殿攜護法來

妃知王忿怒而歸抱菩薩啜泣而坐處刑吏來至其處捶妃之背由妃手中奪取王子往王之所向王云「大王如何處置」王云「持一板來置於其前使彼睡臥」彼依言而行月妃悲歎隨幼兒之後而至復次處刑吏問王曰「大王如何處置」「斬斷護法之手」月妃云「大王陛下予子為七月之嬰兒何亦不知此非其罪若有罪在我因此請斷我手」妃為明此意義唱第一之偈

草妃背王意     向王缺敬禮
大王請釋護法兒     願斷草妃手

王視處刑吏「大王如何處置」「不可猶豫斬斷其手」命令之同時處刑[P.180]吏以銳斧如切幼筍斬斷王子之兩手王子之手雖被切斷但不泣亦不悲堪忍與慈愛第一之菩薩堪忍此苦月妃將被切之腕端以裙包裹生血塗襟而悲歎往返行走

復次處刑吏問「大王陛下如何處置」王命曰「斬斷雙足」月妃聞此唱第二之偈

草妃背王意     向王缺敬禮
大王請釋護法兒     草妃願斷足

王再命處刑吏彼又切斷王子雙足月妃亦用裙包裹其中為生血所塗而悲泣妃云「大光輝王大王陛下手足被切之嬰兒必須母親養育草妃願作女工養育我子請將子交付草妃」處刑吏問曰「大王有何指示予之任務是否終了」「否尚未完畢」「如何處置」「斬斷其首」於是月妃唱第三之偈

草妃背王意     向王未敬禮
大王請放護法兒     草妃願切首

如斯語畢伸首待斬

復次處刑吏問曰「大王如何處置」「切彼之首」彼切斷王子之首問曰「依大王陛下指示任務是否終了」王云「尚未完畢」「然則如何處置」「用刀尖接取為弄刀之戲」處刑吏將王子死骸投往空中然後用刀尖接取為弄刀之戲然後投於牀上骨肉分散月妃用裙包菩薩之肉伏於大地而哭泣

[P.181]

勿害己生子     世無如此王
親朋與大臣     應向彼陳諫

勿害己實子     世無如此王
親友與同族     應向彼陳諫

唱以上之二偈唱此二偈已月妃以雙手撫胸押心肉唱第三之偈

王子大地主     塗以栴檀精
腕斷命切除     草妃命已盡

彼女如斯悲歎如竹林焚燒之竹心臟碎裂當場命亡王亦不能留於座上而落於牀上牀板破裂為二王又落於地上於是二十四萬由旬厚度之大地亦不[P.182]堪承受王之惡德裂開一大穴由無間地獄現網如用傳家毛巾包裹之狀捕王投入無間地獄大臣等則為月妃及菩薩之死料理善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提婆達多月妃是大愛道護法王子即是我

三五九 金鹿本生譚

〔菩薩=鹿〕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舍衛城某良家女所作之談話據傳此女為居於舍衛城之〔舍利弗目犍連〕兩大弟子之信者家中之女信心誠篤有純淨之心歸依佛法僧三寶行善且賢樂施與及其他善行雖然如此仍與於舍衛城中素性相同之邪教信者之家結緣論嫁於是彼兩親云「予等之女信心誠篤有純淨之心歸依三寶樂施與及其他善行汝等宗旨相違如汝等不允依其所望為施捨參寺聞法守戒法行布薩則予等不允出嫁汝等自身可由同宗旨之家娶得女人

為彼女兩親之拒絕男家云「汝等之女來予等之宅後一切如其所望予等決不阻礙請允嫁女」「如是可與應從」於是於星運之吉時舉行慶祝婚儀將女由自己之家伴來彼女克盡婦道勤勞不怠謹事其夫如天對翁姑守分

一日彼女語夫云「君予思欲供養來予等家之長老等」「甚善如汝所願實行供養」彼女一日招待長老等表大敬意奉獻美味之食物坐於一方彼女云「諸位尊師此家人等為邪教信者無信心不知三寶之德因此只由予一人實行供養請與受之」長老承諾常時僅於女處飲食次彼女復向夫云「君長老等常[P.183]時來予處何故君不能相見」女夫聞此「甚善彼此相見」翌日長老等食事終了女告知其夫夫往長老之所與長老等會見坐於一方於是法將〔舍利弗〕為彼說法彼對法將之說法與行儀起信仰心自此以後彼為長老設座漉水於食事中間聽聞法門其後彼之邪教終告破壞

於是一日長老為彼二人說法說明聖諦之理說明終了二人均入預流果自此以後自其父母以下使者佣男之輩一總捨棄邪教歸依佛法僧三寶一日彼妻向夫云「予欲出家」彼謂「甚善予亦欲出家」於是與多人之伴侶一同送彼女往比丘尼道院使彼女出家自己又往佛所乞願出家佛使彼出家後授與具足戒彼等二人共修觀法不久即達阿羅漢果

於是一日法堂之中開始談論「諸位法友如是如是年少比丘尼自己與夫有出家之緣出家而修觀行達阿羅漢果」佛出其處問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語」佛言「汝等比丘此女使夫由貪欲之羂得免非自今始前生彼女亦使昔之賢人等由死之羂得免」言畢默止佛應彼等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治國時菩薩於雪山地方出生於鹿之族中成長後[P.184]美麗可愛為黃金色手脚如塗漆兩角似銀繩兩眼如摩尼寶珠顏如捲赤毛布之光亮彼之配偶牝鹿亦甚美麗兩鹿和睦快樂生活各種之鹿有八萬隻均相隨於菩薩

彼等於此於此生活中一獵夫於鹿之通路敷設羂索一日菩薩步履於羣鹿之先脚為羂索所縛彼思「切斷〔羂〕索」用力掙扎而皮破再掙而肉破再掙而筋破羂繫入骨彼不能掙斷羂索覺死之恐怖於被捕時揚聲悲鳴鹿羣聞此恐怖逃散其妻亦逃於鹿羣中巡迴不見菩薩「彼必觸及災難」於是急往彼所流淚泣叫云「君汝非持大力者耶而如何不能掙脫速速加力掙脫」彼女使彼加力唱第一之偈

大鹿汝振勇     汝為金脚者
奮力斷草羂     我獨林中樂

[P.185]菩薩聞此唱第二之偈

全力我振勇     自由不能得
強固草之羂     緊縛捉我足

於是牝鹿云「君心勿憂予以自己之力向獵夫願求付出予之生命救助汝之生命」彼女安慰大士緊抱塗血之菩薩居於其處獵夫攜帶刀槍如劫末之大火奔來牝鹿見此向菩薩云「君獵夫前來予以予之力使汝得釋放汝心勿憂」彼女退往獵夫之來路立於一面拜彼而言曰「恩主予夫黃金色善品行為八萬之鹿王」彼女言菩薩之德為使鹿王獲釋請殺自己而唱第三之偈

獵夫敷展樹葉床     請拔汝之刀
汝今先殺我     次再殺大鹿

獵夫聞此思為不可思議「人間尚無為自己之夫而奉獻生命者而況獸類不待[P.186]言矣此為何耶此鹿以人言而為善聲善語予今日應與此鹿及夫之生命」彼對彼女起信仰心而唱第四之偈

牝鹿發人語     未見亦未聞
牝鹿汝今身有幸     大鹿亦如之

牝鹿見菩薩之得樂大喜而述謝意唱第五之偈

今日放大鹿     喜悅如我願
獵夫汝為此義舉     一切親族樂

菩薩更又思考「予之生命牝鹿之生命八萬鹿之生命皆為此獵夫之所賜[P.187]彼助予予亦應助彼」由自己德之最優者而言「對施與者當然應與返施」彼往獲食之所發現一摩尼珠之山施之與彼「友自此以後勿為殺生以此立家而養妻子施捨及為其他之善行」菩薩與彼訓誡而往森林之中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獵夫是車匿牝鹿是此年少比丘尼鹿王即是我

三六〇 須遜第妃本生譚

〔菩薩=金翅鳥〕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厭出家之比丘所作之談話佛問彼曰「比丘汝厭出家為真實耶」比丘白佛「是為真實」佛言「汝何所見」答「因見一美貌婦人」佛言「婦人為不可守者昔之賢人等伴彼女往金翅鳥之棲所加以守護而不能如願」佛應彼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銅〕王治國時彼之第一妃名須遜提為眉目美麗之女爾時菩薩生為金翅鳥之一族彼時龍島稱為塞魯瑪島菩薩住於島中金翅鳥之棲所彼化為青年之相往波羅奈與銅王相互賭博有見彼之姿顏美貌向須遜提妃報告「如斯之青年與予等之王一同賭博」彼女思欲見之一日身著美艷裝飾[P.188]至賭博場內混雜於使者之間見彼彼亦見妃二人互起愛著之念金翅鳥王以威神之力使都中吹起大風家屋倒塌人人恐怖由王城之中逃出

彼以自身之威力使世間黑暗彼伴妃通行於空中到著自己棲所之龍島須遜提亦不知其來去之處彼與妃共同行樂而與王共同賭博

王有一音樂師名天之乾闥婆為侍者王不知妃之行蹤呼彼音樂師謂曰「汝往陸道海道一總各處搜索無遺發現妃之行蹤」王遣其行於是彼攜帶路用由都門之外搜尋到達婆留迦車國此時婆留迦車之商人等欲乘船往金地而行彼往商人等之處云「予為一音樂師請免船資予將為汝等演奏音樂請攜予前往」彼等云「甚善」彼乘船出海船亦順利走出一同謂彼曰「請為予等演奏音樂」「予將演奏然予演奏時魚類將出而騷動破壞我等之船」「汝只演奏人間之音樂則魚類將不出騷動請與演奏」彼云「然予演技甚劣請勿為怪」彼彈琵琶線音不礙歌聲所奏之樂音色美妙使魚類騷動一尾摩竭魚跳落船上船被破壞彼音樂師臥於船板之上任風漂行到著龍島金翅鳥之棲所一株尼拘律樹側

須遜提妃於金翅鳥王往賭博時由宮殿下降至海濱散步逍遙於彼處見音樂師[P.189]彼女識彼問曰「何以來至此處」音樂師說明一切「汝勿憂心」妃對彼安慰攜手登上宮殿使彼睡於臥榻之上彼恢復元氣與以天人之食以天人之香水沐浴著天人之衣服飾以天人之香花次再使彼臥於天人之臥榻如是對彼照料金翅鳥王歸來時則將彼藏慝往時則與彼縱情婬樂如是一月又半之時波羅奈住民之商人等為得薪柴及水到達此島尼拘律樹下彼與此等商人一同乘船返還波羅奈謁王王正在賭博彼取琵琶奏樂唱第一之偈

提米羅樹放香氣[1]     小海於傍發潮音
須遜第妃雖遠離     銅王陛下諸欲惱人實刺吾

金翅鳥聞此而唱第二之偈

如何汝渡海     如何見龍島
樂天汝與彼女會     汝云如何事

[P.190]於是樂天(乾闥婆)唱次之三偈

婆魯迦車諸商人     為欲求寶船出海
船為摩竭魚所壞     我依船板得漂浮

彼女身有栴檀香     常慰勞吾優柔語
彼如生母抱其子     彼女對吾行抱持

飲食衣服與臥具     彼女一切供養吾
彼女又自拋愛眼     銅王陛下如是之事汝應知

音樂師語畢金翅鳥起悔悟之念「予雖住金翅鳥之棲所但不能守護彼女如此無身價之女人又有何用」於是彼將彼女運回交還銅王而去自此以後即不再來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明聖諦之理竟厭出家之比丘入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金翅鳥王即是我

[P.191]第二章 色高品

三六一 色高本生譚

〔菩薩=樹神〕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為向〔舍利弗目犍連〕殊勝弟子二人所作之談話某時之事二人大長老等「於雨安居間住空屋以為樂」向佛拜辭棄弟子羣自身攜衣鉢離祇園而去住於某邊鄙村落森林之中以一食殘食之男供長老等之役使住於同處之傍彼見長老等之和睦生活自思「此二人生活非常融洽予能否使彼二人之關係分裂」彼往長老舍利弗之所問曰「尊師汝與彼尊者大目犍連長老彼此有無某種怨懟」「汝何出此言」「尊師彼於我見面時云『舍利弗之出生種姓族類地位其他各點如見聞書籍知識及神通等等之上如何能與我一同』儘為舉出汝之缺點」長老發笑言曰「汝勿言且他去

彼其後一日又往大目犍連長老之處為同樣之話長老亦發笑而言曰「汝勿言且他去」於是即往長老舍利弗之處問曰「彼食殘食之男往汝處作某種之言耶」「唯然法友與予讒言可將彼驅去為宜」「誠如所言逐彼離去」於是目犍連謂曰「汝不可住於此處」彈指追彼離去二人和睦相處赴佛之處禮拜而坐佛於會見後問曰「安居生活快樂否」「世尊食殘食者一人欲分裂我等友誼分裂不成而逃走」佛言「舍利弗此人思欲分裂汝等分裂未能成就而逃非自今始前生亦復如是」佛應長老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森林中之樹神此頃獅子與虎棲於[P.192]森林之山窟中有一隻豺奉仕此二獅虎食彼等之殘食身體壯大一日彼思「我尚未曾食獅虎之肉我須使此二者相互惡化使二者衝突打架而死然後我食其肉」彼往獅子之處問曰「主人汝與虎先生似乎彼此含有嫌隙」「汝由何而知」「主人彼於我往見時云『獅子身體之毛色高大素性力量及能率均不及我之十六分之一』彼儘舉君之缺點」獅子問後云「汝勿言且去彼決不云此事」豺於是又往虎之所語相同之話虎聞其言往獅子處問曰「吾兄君為如是如是之言」唱第一之偈

色高生有力     精進且剛牙
強腕無能勝     汝曾為此言

剛牙獅子聞此唱次之四偈

色高生有力     精進力腕強
剛牙無能勝     予曾為此言

全等斯共棲     友強腕者汝若興害意
今與汝共住     我心實不快

好聞他人語     如實生信者
與朋友疾離     且多起怨懟

心常放逸疑無因     只求瑕疵非友誼
[P.193]如兒偃臥母之懷     不信讒言真友誼

獅子以此四偈說友之德使虎聞之虎云「是予之過」彼向獅子謝罪彼等仍於其處和睦生活而豺則逃往他處

結分

佛述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豺是食殘食之男獅子是舍利弗虎是目犍連而對事體經過目覩者森林中棲住之神即是我

三六二 驗德本生譚

〔菩薩=婆羅門〕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以德試驗之婆羅門所作之談話據傳王云「此〔婆羅門〕為德具備之人」而比對其他之婆羅門更加另眼看待彼自思「王以我為『具德者』比對其他之人特別看待又以我為『過目不忘多聞者』學問品行皆甚偉大我今將加以試驗」一日彼由知藏官(庫官)室盜取金貨知藏官對彼表示敬意而無任何之言然彼於第三次時則以彼為盜賊於飯時加以逮捕引至王前王問「此何為者」官云「彼盜王之寶」王問「婆羅門此真實耶[P.194]答曰「大王予非盜王之寶予因對學問與品行何者偉大發生疑問思欲探究其中之理三度竊取金貨而被此人所縛伴來王之眼前予至今始知品行較學問尤為重大予已無為家族生活之必要予請求出家」彼被許可出家自己宅門不曾一顧往祇園精舍向佛發願出家佛許彼出家受戒彼於受戒後不久達內觀之結果入最上果(阿羅漢果)

於法堂之中開始論議「諸位法友如是如是之婆羅門為試自身之品行出家修行內觀達阿羅漢果」佛出彼處問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不只此人前生亦有賢人等試品行而出家為自身等得安住之處」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某婆羅門家達成年後於得叉尸羅修習一切學藝往波羅奈謁見國王王與彼司祭之地位彼守五種戒法王以彼為正直之人持有敬意彼思「究竟王對予之德行持有敬意或認予具有聞而不忘之才」一切與如上所說之故事相同然於此處婆羅門云「今予知品行較學問尤為重大」而唱次之五偈

戒勝抑學勝     吾先懷疑惑
今知戒勝學     吾已無疑惑

生空族亦空     戒為最上者
凡不具戒者     學亦無有要

不立於法剎帝利     不依法之毘舍種
凡此兩者棄此世     將生惡道定無疑

剎帝利與婆羅門     毘舍首陀旃陀羅
弗拘沙(清掃夫)等皆守法     昇入天界為平等

[P.195]

種族友吠陀     來世不安樂
己持清戒者     來世得安樂

大士語如是之戒德王許其出家即日入雪山出家入仙人道得神通與禪定成為生梵天界之身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試品行出家入仙人道者即是我

[P.196]三六三 慚本生譚

〔菩薩=長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給孤獨長者之友住於邊鄙地之長者所作之談話此故事二者皆於第一篇第九章最後之本生譚〔第九〇忘恩本生譚漢譯南傳藏第三十一卷一九五頁〕中詳細說明然此處住於邊鄙地長者之男等失去一切之路費失自己之所有物而逃向波羅奈之長者求援長者云「對向自己之處來者不為應為之事者為不知報恩之人」於是唱次之諸偈

主分

嫌無慚恥意     只言汝為友
不為勝行者     吾不思為友

身行口始言[1]     不行口不言
不行而言者     賢者所藐視

常行放逸疑無因[2]     只求瑕疵非友者
如兒臥於母懷中     摯友不被他分裂

具有效果與功德     擔負人間之重荷
心中生起歡喜事     齎與讚賞增快樂

獨處有妙味[3]     味寂靜妙味
吸法悅妙味     無惡無怖畏

[P.197]如斯大士恐交惡友依獨棲達不死之大涅槃把握教之極意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波羅奈之長者即是我

三六四 螢本生譚

此一螢本生譚問答於大墜道本生譚(第五四六)中將詳細說出

三六五 蛇使本生譚

〔菩薩=穀物商〕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老人所作之談話此故事於以前薩拉迦猿本生譚〔第二四九漢譯南傳藏第三十三卷二七〇頁〕中已詳加說明此處則[P.198]說此老人對一村中出家少年責罵鞭笞少年逃避脫去法衣再使少年出家仍如前狀三次還俗又再出家使少年不喜再見彼

法堂之中開始談論「諸位法友如是如是之老人與自己之沙彌不能為共同或各別之生活沙彌知其惡處不喜見彼少年為一心地善良者」佛出其處問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此沙彌前生即心地善良度日知人之惡點二度不喜再見其人」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經商穀物之家達成年後販賣穀物以營生計

時有一弄蛇人捕一猿調教諸藝使其弄蛇當波羅奈告示祭日之時彼託猿於穀物商之處七日間步履巡迴弄蛇舞踊商人亦與猿種種食物至第七日弄蛇人由熱中祭樂場中歸來以竹杖三度打猿攜彼往園中加以捆縛然後自己就寢猿解其縛跳上菴羅果樹食菴羅果弄蛇人醒覺見猿在樹上彼思「必須以甘言誘出加以捕獲」彼與猿談話唱第一之偈

汝友有善顏     吾因賭博負
投予熟菴羅     因汝而有食

猿聞此唱殘餘之偈

吾友汝實為偽者     虛言以讚吾
何時見聞汝     對猿有善顏

[P.199]

弄蛇者如我在汝心     汝尚在我心
汝狂入穀倉     鞭笞飢餓吾

我思苦臥事     至今吾戰慄
縱然登王位     不與菴羅果

住室之良家     幸福且無慾
賢者如斯者     適當結友誼

猿為斯語後入森林中而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弄蛇人是此老人猿是沙彌穀物商即是我

[P.200]三六六 棍比耶夜叉本生譚

〔菩薩=隊商〕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厭出家之比丘所作之談話佛向彼問曰「比丘汝厭出家是真實耶」比丘白佛「世尊是為真實」問「見何耶」白曰「見著飾物之婦人」佛言「比丘此五種之欲乃一棍比耶夜叉混以毒物置於路上如蜜之物」佛應彼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隊商之家達成年後由波羅奈載五百車商品為販賣而出發行至大道森林之入口時召集隊商於前教示曰「此路上有含毒之樹葉花及果實汝等食此前所未食之物如不問予即不可食又怪鬼類棄置盛以生薑飯之袋及種種攙毒之甜蜜果實如不告我則不可食」於是出發前行有一名棍比耶夜叉於森林中央道路某處敷展樹葉攙入毒性之蜜汁自己則於道路近傍為採集蜜汁之狀叩擊樹木各處徘徊不知者思為「此乃為修功德而置者」取而食之即喪失生命而為怪鬼類來食人

菩薩之隊商等或有貪欲之性質者不能忍耐而食賢明人等云「使菩薩聞知而後食」於是持蜜葉而站立菩薩見此使持蜜葉者捨棄而最初食者已死半分食[P.201]者與以吐藥使毒物吐出更與四種之蜜以救助惠蔭彼得以保住生命菩薩則往自己所望之處賣去商品還歸自己之家

毒物為蜜色     蜜味與蜜香
棍比耶夜叉     森林內投毒
為餌求食者     以為彼食物

人思此為蜜     誤而食其毒
因而得苦果     彼等遭逢死

善慮此之毒     賢者能避之
病毒被燒者     幸福得安樂

人間亦如是     諸欲如投毒
為欲所縛者     肉身為死虜

弱者亦同此     助長增煩惱
常避此等欲     超越世之執

結分

佛述此等唱現等覺者之偈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厭出家比[P.202]丘入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隊商之長即是我

三六七 九官鳥本生譚

〔菩薩=少年〕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佛說「諸位法友提婆達多尚不能使我怖畏」所作之談話

主分

梵與王於波羅奈治國時菩薩出生於某資財富有之家幼年之時與其他幼童等同在村之入口尼拘律樹下玩耍時有一貧困生活之醫生彼於村中不得任何工作離家來至此處見一蛇於樹叉處出首而眠彼思「予於村中未得分文今騙此兒童等使為蛇咬然後予為癒之可有收獲」彼向菩薩云「汝見九官鳥之[P.203]子可以捕之」「唯諾予將捕之」「汝觀彼眠於樹叉」彼不知為蛇登樹上攫取其首始知為蛇然亦不能退返於是急行捉住而投出蛇落於醫生項上緊緊纏繞強力嚙之醫生倒地彼即逃去諸人集合大士前來為諸人說法

彼指此黑蛇     九官鳥之子
彼為邪教導     終為蛇嚙倒

不打不殺者     彼欲打殺之
如斯敗臥事     如此倒地人

不打不傷者     彼欲打傷之
如斯敗臥事     如此倒地人

如人握塵土     逆風投散之
此塵傷其身     如此倒地人

對無害者興害意     違逆清淨無執人
對此愚者禍還來     猶如逆風投細塵

菩薩唱此等之偈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貧乏生活之醫生是提婆達多知物之少年即是我

[P.204]三六八 竹銬本生譚

〔菩薩=少年〕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有關般若波羅蜜所作之談話爾時佛言「汝等比丘不只現在前生如來即有智慧方便善巧」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資產財富之家一總應為如前之故事然唯此處醫生之死村人謂其殺人以革紐縛起諸兒童等云「此事應引至王前」於是將彼等送往波羅奈菩薩於途中教示其他諸兒童等「汝等勿懼勿怖於王前應有快樂氣氛國王陛下將先問我等然後由予承接」皆曰「甚善」依菩薩之言予以同意

王見一同不畏不怖氣度大方自思「村人謂此輩殺人以革紐縛來彼等遭遇此等苦痛而不怖畏氣度大方此輩緣何心不憂慮予將問彼等」於是唱第一之偈

落入敵手中     以竹銬打縛
顏色甚沉著     何故汝無憂

菩薩聞此唱他之四偈

依憂與依歎     不得少許利
知彼之憂苦     使敵心歡愉

[P.205]

賢者應知事決處     災禍逢時不動容
彼之顏色仍依舊     敵者見之心煩惱

讀誦神咒及愛言     依予家系善施與
得利之法亦有時     依彼致力為家計

此利吾與他     皆知非應得
無憂心斷念     業牢今奈何

[P.206]王聞菩薩說法調查事之緣由判明彼等無罪除去革紐授大士以大名譽任命為王自身之聖事俗事兩方之顧問大臣寶其他諸兒童等亦授大名譽各各授與土地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波羅奈王是阿難兒童等是首位次位之長老而賢明少年則是我

三六九 知友本生譚[1]

〔菩薩=天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不從順之比丘所作之談話此故事於四門本生譚[2]中將再說明

主分

彼知友者被投入海中因彼之欲深更向前行於地獄中被煮之有情所居之突起地獄彼思為一都會入於其中頭為入掛有剃刀之車輪時菩薩為天子巡迴至突起地獄彼〔知友者〕見而問唱第一之偈

對天人言予何為     如何邪事予曾為
予之頭將被拔去     車輪在予頭上繞

[P.207]菩薩聞此唱第二之偈

悅樂興宴水晶宮     白銀宮與摩尼宮
超梵天有黃金宮     汝有何要來此處

爾後知友者唱第三之偈

比此更有一富樂     此處應有如彼處
依如是想我前來     汝今見予陷破滅

於是菩薩唱其他之偈

以四欲得八     以八得十六
十六三十二     汝貪得車輪
因貪得災者     車輪頂上繞

欲上難擴充     因貪乃至於
世間貪欲人     頭負刀車輪

知友者為此話已身被磨碎車輪倒下彼不再能言天子回歸天上自己之處

[P.208]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知友者是此不從順比丘天子即是我

三七〇 蘇芳樹本生譚

〔菩薩=鵞鳥〕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調伏煩惱所作之談話此故事在水本生譚〔第四五九〕中將再說明此處佛呼比丘言曰「煩惱乃可怖之物縱令少許亦如尼拘樹林之狀使人陷於破滅昔之智慧者等皆以為可怖之物」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金色鵞鳥之一族達成年後住於心峯山之黃金窟中食雪山地方之自然池沼中之稻食後歸還如是彼於往來之中途有大蘇芳樹彼往時於其處休息而往還時亦於其處休息而還於是與宿於其樹之樹神相親其後有一鳥於一株尼拘律樹上啄食一粒果實往落於蘇芳樹上落糞於樹叉之間其後尼拘律樹成株當其四指大時芽葉赤色非常美麗鵞王見此呼樹神曰「蘇芳樹君尼拘律樹生於樹上生長而行破壞不可使之生長破壞汝之宮殿汝應拔除之應怖之物當怖之」彼與蘇芳樹神共語唱第一之偈

[P.209]

鵞鳥敬告蘇芳樹     貴君尼拘律苗生汝處
根幹行將抱汝腰     汝之生命將斷除

蘇芳樹神聞彼之語不與接受唱第二之偈

尼拘律樹生長善     予將賴彼得茁壯
猶如予之父或母[1]     彼亦如是為生長

鵞鳥於是唱第三之偈

乳樹生乳汁[2]     汝腰實可恐
予將呼飛去     不喜其生長

如是言畢鵞王展翼向心峯山飛去自此以後再不來息其後尼拘律樹生長於樹生一樹神因尼拘律之生長蘇芳樹毀壞樹神宮殿與樹枝一同落下爾時樹[P.210]神回憶云「鵞王言見此未到之災難然予未依其言」樹神悲歎唱第四之偈

我今甚恐怖     喻如須彌山
不守鵞鳥語     我今逢大難

尼拘律樹生長蘇芳樹皆被破壞僅餘樹株樹神之宮殿消滅無餘

生長危害己所依     賢士不讚此生長
深恐自己之潰滅     智者努力絕其根

此第五之偈為現等覺者之偈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五百之比丘達阿羅漢果——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金色之鵞鳥即是我

[P.211]第三章 半品

三七一 長災拘薩羅王本生譚

〔菩薩=王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於憍賞彌城引起紛爭者等之談話當大眾皆來祇園精舍懺悔時佛呼彼等言曰「汝等比丘汝等為予之實子為由予口所生之幼子父所與之教訓而為幼子踏破蹂躪實為不宜然汝等不行予之教訓昔之賢人等使殺兩親奪王位之賊於森林中入自己手中因向賊云『兩親所與之〔教訓〕不可違背』而不與殺戮」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於此本生譚之中於僧伽貝達伽本生譚[1]中有詳細說明

主分

長壽王子於森林之中彼取枕於自己之膝而臥之波羅奈王之髻彼云「今可切割殺予兩親之賊為十四片」彼將刀舉起只於此一剎那彼憶起兩親所與之教訓彼思「縱令捨棄生命亦不可違背兩親之教訓只可對王予以責難」於是唱第一之偈

大王王所為如是     一切任予意
使予由苦脫     是為何道理

王聞之唱第二之偈

我所為如是     一切隨汝意
使予得脫苦     並無何道理

[P.212]於是菩薩唱其他之偈

善行為於外     善言表於外
死時為有護     非是他財寶

罵我與打我     勝我奪我物
如是懷思者     不得息其怒

罵我與打我     勝我奪我物
不懷如是思     其怒自平息

以怒為怒者     終難得鎮定
以愛可鎮怒     此為永久法

菩薩如此語畢云「大王予不傷卿請卿殺予」彼以手中之刀使王握之王曰「否予決不對汝傷害」王立誓後與彼一同還都王向大臣等介紹「諸位[P.213]拘薩羅王之王子是長壽王彼為對予施與生命之人對此人不可與任何傷害」王以自己之姬妻與之使彼坐於其父王之王位自此以後二人彼此和睦共行王事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父母是今王族長壽王子即是我

三七二 鹿兒本生譚

〔菩薩=帝釋天〕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老人所作之談話彼使一兒童出家為沙彌對彼恭謹仕奉後得病死老人因彼之死悲痛不堪大聲喊叫哭泣到處狼狽巡迴比丘等亦不能使其斷念於法堂中開始議論「諸位法友如是如是之老人因沙彌之死而泣叫徘徊此概為彼怠於死觀之修行」佛出其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此非今始前生此者之死彼亦泣叫徘徊而走」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成為帝釋天之身時有迦尸國一住民彼入雪山地方出家修仙人之道取種種果實維持生命一日彼於森林中發現一喪母之鹿兒彼伴歸道院與以食物養育鹿兒形體殊勝美麗無比行者看顧如子不厭其煩某日鹿兒食草過多消化不良而亡行者云「我兒死去」泣叫徘徊於各處時帝釋天王巡察世界發現行者「予將使其感化」立於空中[P.214]唱第一之偈

捨棄在家身     出家為沙門
汝由死者後     憂心非善事

行者聞此唱第二之偈

帝釋天不論人或獸     同為共住者
胸中起愛念     不能無憂慮

於是帝釋天唱次之二偈

已死又歎死     泣叫訴愚癡
仙人汝勿泣     賢者言無益

婆羅門死者已去     泣若復甦
相互皆集     為親者泣

帝釋天說此語行者知泣之無益彼謝帝釋天唱次之三偈

[P.215]

如火注蘇油     不斷燃燒我
如以水注之     消怖無所餘

我胸插一箭     彼實為拔取
煩惱憂我兒     今已盡除去

為吾拔取箭     離憂心澄澈
婆娑婆予今聞汝言     無憂亦無泣

帝釋天於教誡行者後歸自己之處而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行者是此老人鹿是沙彌帝釋天即是我

三七三 鼠本生譚

〔菩薩=師尊〕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有關對阿闍世王所作之談話此本生譚於稃本生譚(第三三八南傳藏第三十四卷)中詳細說明此處佛見王仍同樣一度與王子戲一度聞法佛知「王因〔王子〕將起恐怖之事」佛言「大王昔之諸王對可疑者疑而云『予等成為荼毘之煙時彼等仍將歸來為王』終能退除不幸恐怖之事」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於得叉尸羅出生於一婆羅門家為一名高之師尊波羅奈王之雅瓦王子在彼之前修習一切學藝彼思欲得離去之許可向師尊說明師尊自思「此者將為其子而有災難」彼依人相術得知「予將為之讓[P.216]」彼於是尋一譬喻之例爾時彼有一馬脚生腫物為癒其馬伴馬至廐中近廐有一井由其廐出來一鼠咬馬脚之腫物馬不能避一日馬不能耐痛鼠來咬其腫物馬以脚踢殺落於井中馬夫等不見鼠云「此間鼠來咬其腫物近頃不見彼往何處」菩薩善知其理由「彼等不知鼠往何處殺鼠投入井中之事唯予知之」彼以此理由為譬喻作第一之偈贈與王子彼今繼續探尋譬喻彼馬之腫物痊癒時由其處出而入於麥畑「可食麥」菩薩見馬首由垣穴突入以此為喻作第二之偈贈與王子而第三之偈則以自己智慧之力綴成亦贈與王子菩薩云「王子汝登上王位後往黃昏水浴場之蓮池時行至最上之階梯中唱第一之偈汝入汝住居之宮殿時行至最下階梯中唱第二之偈然後行至階梯之最高之中唱第三之偈

彼王子還為副王父王崩後繼承王位彼得一子王子十六歲時思得王位欲殺其父王向其屬下人等云「予父尚年少待吾父為荼毘之煙時予已年老瘠弱此時予得王位有何利益」屬下皆言「王子殿下汝自不能往邊鄙之地作賊[P.217]將以某種手段殺之以取其位」彼云「甚善」於王宮中前往王於黃昏浴水之蓮池近傍〔思〕「於彼處殺王」於是彼手持短刀站立王於黃昏云「蓮池之上景色奇麗予將為水浴」王遣一婢女名鼠者前往蓮池水面掃除發現王子王子恐自己工作暴露將彼女切成兩段投入池中王往水浴其他人等云「今日鼠婢女未還彼女前往何處前往何處」王曰

何處能行去     斯言人騷動
唯吾一人知     鼠被殺井中

王唱第一之偈來至池畔

王子云「予之事已為予父所知」於是恐懼而逃向自己之從者告知經過七八日時彼等又向王子云「王子殿下若王得知決不沈默彼概以想像之言請即殺之」彼於後日再手執短刀立於階梯之下各處等待下手之機會王曰

此處又彼處     汝還如驢馬
殺鼠投井中     今又欲食王

[P.218]王唱第二之偈而來王子又以為父所發現恐怖而逃去經半月後「今可扔擲鐵鏟殺王」於是取一長柄之鐵鏟等待王曰

汝幼無智者     初立為少年
今取長鏟待     不與汝生命

王唱第三之偈畢登至階梯之最上階彼於是日不能得逃彼伏於王之足下云「大王饒命」國王責彼繫之以鎖投入獄中王於白傘之下坐於裝飾王座云「吾等之師尊乃聞名四方之婆羅門知予有此災難授予三偈」王大歡喜自述感興唱餘下之偈

居天堂世界     無兒女孝心
我兒為所魅     不得由災脫

修習一切學     劣優與中等
知一切之意     雖然不應用
如是有時節     聞者有意義

[P.219]其後王死王子登上王位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四方聞名之師尊即是我

三七四 小弓術師本生譚

〔菩薩=帝釋天〕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有關故妻誘惑所作之談話彼比丘白佛「世尊予因故妻而厭出家」佛言「比丘此婦人為汝不利之事非自今始前生即為此女而有被以刀切首之事」佛應比丘等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帝釋天時波羅奈有一青年婆羅門於得叉尸羅修學一切學藝人呼其名為小弓術師賢者爾後其師云「此人修學與我同等之學藝終了」以自己之女許彼為妻彼伴女往波羅奈旅行途中有一大象所居[P.220]之空曠之處彼處無一人能入小弓術師賢者對彼遮路並不在意伴妻進入森林於林之中部大象出來彼以箭射穿象之額頭箭由後方穿出象當場倒地弓術師賢者安全通過其處更進而達到他一森林其處有五十人盜賊於道路打劫彼亦不聽人之遮攔逕入其處賊等殺鹿於道側為料理肉食彼適來至餐食之處賊等見彼附有裝飾道具及美飾之妻一齊抖摟精神欲行捕捉

賊首善觀人相彼見此人知為非常之人不許任何人立起弓術師賢者向其妻云「汝往請求與我等一串肉食將肉持來」彼女前往云「請與一串肉」賊首云「此為予未曾見有之人」命令與彼女以串肉眾賊說「竟然請他品嚐煮肉」彼等將未煮之肉串遞過弓術師賢者只自視甚高彼怒云「竟與我以未煮之肉」眾賊云「汝何言汝為男人我等亦非女人」語中含毒起立相向而來弓術師賢者以四十九隻箭射倒四十九人但無射賊首之箭彼之箭囊恰有五十隻箭其中一隻射象四十九隻射賊彼將賊首打倒坐其胸上「予取此賊之首」由妻之手[P.221]持刀使近前來此一剎那其妻起戀慕賊首之念以刀靶交賊之手使夫握刀鞘之尖賊首拔刀出鞘切斷弓術師賢者之首賊殺彼後伴女而行行走中間問其家世女云「吾為得叉尸羅四方聞名箭師之女」「如何與彼男相結合」「予父謂『此子修習學藝與予相等』喜而將予嫁與此人予因對汝生有愛情使自己家中招贅之夫主為汝所殺」賊首自思「自家招贅之夫被殺他日彼又發現一男予將依然如此被殺予必須捨棄此女」二人行至途中遇一淺川到處積滿流水彼云「川中鰐魚猛惡一同如何得過」女云「汝將飾物道具及予之上著一同持往彼岸然後返來伴我渡過」男云「甚善」將飾物及道具一切攜帶無餘入川故作深渡之狀到達彼岸棄女不顧而去女見此高呼「夫主汝何故無端欲行棄我請還來伴我而行」彼女與彼共語唱第一之偈

婆羅門一總汝荷取     汝已到彼岸
由今速還來     使我一同渡

盜賊聞此立於對岸唱第二之偈

長親不相親     有信者無信
[P.222]婦人汝欲更換新     吾亦換他人
吾今由此去     更為遠旅程

盜賊云「吾由此更有遠行汝且立此」女聞泣叫賊則持飾物道具而逃彼女因愚而慾深陷於如此之破滅成為無依之身來至耶拉伽拉草叢之中臥地而泣在此一剎那帝釋天巡察世界見彼女為過慾而損身主人情人均皆喪失帝釋思對之「與以嘲弄羞辱」與摩兜麗(天之御者)及五髻(乾闥婆)往其處立於川岸帝釋命令「摩兜麗汝化為魚五髻汝化為鳥予化為豺口中食肉經過彼女面前予行其處摩兜麗汝由水中跳出落於予前於是予棄口中之肉跳往取魚此一剎那五髻汝挑起肉片飛往空中摩兜麗汝則跳沒於水中」於是摩兜麗為魚五髻為鳥帝釋天為豺口含一片之肉來至彼女之前魚由水中跳出落於豺之前豺棄口中肉片為取魚而跳起魚跳起落於水中鳥則挑起肉片凌空而去豺則雙方喪失女於耶拉伽拉草叢中見之面現陰鬱而坐彼女知此「因[P.223]慾過深受損魚肉均不可得」如家之破棟縱聲大笑豺聞此唱第三之偈

耶拉伽拉叢     誰為呵呵笑
此處無歌踊     亦無拍掌者[1]
汝此美牝犬     何故泣時笑

彼女聞此唱第四之偈

汝豺江步伽     愚昧乏智慧
魚肉均被奪     如同乞食悲

於是豺唱第五之偈

易見他人過     見己之過難
失夫與情人     汝亦如是悲

[P.224]女聞豺之語云

獸王江步伽     誠如汝所言
今後吾將行     從順依夫者

帝釋天王聞彼女之無品行不道德之言唱最終之偈

盜土器者     將盜金器
汝既犯罪     再又為惡

帝釋為斯語使彼知恥悟非歸自己之處而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厭出家比丘入預流果——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弓術師是厭出家之比丘彼女是比丘之故妻帝釋天王即是我

三七五 鳩本生譚[1]

〔菩薩=鳩〕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關於一欲深比丘所作之談話有關欲深之故事前已屢屢詳述佛對此比丘問曰「比丘汝之欲深為真實耶」比丘白佛「世尊予實如是」佛言「比丘此非自今始前生汝即欲深為欲深而失去生命」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P.225]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鳩之一族棲於波羅奈長者廚房之柳籃中有一隻鴉貪食魚肉與彼為友棲於同所一日彼見諸多之魚肉思欲食之現出呃逆之狀臥於柳籃之中鳩云「君來同我前往拾餌」鴉云「予消化不良而臥君自前往」彼自不往鳩行之後彼思「妨礙予之敵者已去於是可以隨心所欲食魚及肉」而唱第一之偈

今我安易無病障     鳩之出行我歡喜
我今隨心得欲為     如是肉菜我著力

廚夫等煮魚肉而出廚房使風吹身體之汗彼由籃出隱於盛美味食物之鉢中[P.226]鉢乃嘩啦作響廚夫急來捕鴉以生薑及白芥子為粉混入腐酪以小石摩洞擦入身體之中以線縛彼之頸投入柳籃之中而去鳩返來見此云「何處來此蠢物乃臥於予友籃中予友粗暴歸來必將殺彼」鳩嘲鴉唱第二之偈

汝有冠之鶴[2]     以鹿為祖父
此賊為誰者     汝鶴速由此處去
予友鴉凶猛     彼歸汝無命

鴉聞此唱第三之偈

我被廚司兒     抓我為如是
揑粉塗我身     汝止勿笑我

彼尚為戲言更唱第四之偈

善浴善塗     飲食物飽
琉璃之玉     繫於汝頸
迦且遮羅     汝往該城

於是鴉唱第五之偈

無論汝之友與敵     迦且遮羅不可去
我於彼處切斷尾     頸上為我懸小石

[P.227]鳩聞此唱最後之偈

汝今遭逢此     如是汝之運
人間之榮華     非鳥受用所

鳩為是言誡鴉不住其處展翼飛往他所鴉則亡命於其場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欲深之比丘入不還果——於是佛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鴉是欲深之比丘鳩即是我


校注

[0001001] 與第二五二一握胡麻本生譚(漢譯南傳藏第三十四卷七頁)及第三〇三一王本生譚(同上二〇〇頁)參照 [0002002] 此二偈已於第三三二之偈中揭出可參照漢譯南傳藏第三十四卷車鞭本生譚之偈 [0010001] 可與妻之死別故事參照第三二八不可悲本生譚(漢譯南傳藏第三十四卷不可悲本生譚) [0010002] 可與父之死別故事參照第三五二善生居士子本生譚(本卷三頁) [0010003] 大世界即鐵圍山之事三世界即三有之事謂欲界色界無色界 [0025001] 山本生譚(Daddara-jātaka)雖於第一七二(漢譯南傳藏第三十三卷六三頁)及第三〇四(同上第三十四卷二〇二頁)皆曾載出但無如以上所引用之文意 [0025002] 小難提耶猿本生譚底本為 Cullanandaka-j. 今從異本及第二二二(漢譯南傳藏第三十三卷二〇〇頁)讀為 Cūlanandiya-j. [0036001] 依註釋書提米羅樹在尼拘律樹之周圍小海為在尼拘律樹側之海 [0044001] 此為第三二〇喜捨本生譚之第二偈所出參照漢譯南傳藏第三十四卷喜捨本生譚之偈 [0044002] 此為第三六一色高本生譚第五偈所出 [0045003] 此為法句經第二之五偈 [0054001] 可參照第四一羅娑伽長老本生譚(漢譯南傳藏第三十一卷三〇四頁)第八二知友本生譚(同上第三十二卷一二六頁)第一〇四知友比丘本生譚(同上一八六頁) [0054002] 此處之大知友本生譚即指四門本生譚(第四三九)而言 [0057001] 「猶如予之父或母」彼生長後至如父母老後時期兒女即為所依賴者此句為將為予之依賴之意 [0058002] 尼拘律樹分泌如乳汁狀之膠質甚多故稱為乳樹 [0060001] 於現存之本生譚中無僧伽貝達本生譚之名此或係山提貝達本生譚(第三四九破和睦本生譚)之誤 [0072001] tālaṁ vā susamāhitaṁ 為手掌落下即不能鳴之意 [0074001] 可與第四二鳩本生譚(漢譯南傳藏第三十一卷)及第二七四貪欲本生譚(同上第三十四卷)參照 [0075002] 此偈及次之第六偈出自上記之貪欲本生譚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