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本生經

[P.276]第十四篇[1]

四八四 稻田本生譚

〔菩薩=鸚鵡王〕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養母比丘所作之談話此一譚將在睒摩賢者本生譚(第五四〇)中再出佛喚此比丘近前問曰「比丘汝真養在家者耶」「是為真實世尊」「彼為何人」「為予之父母世尊」佛言「甚善汝比丘昔之賢者等為動物時雖生為鸚鵡使老父母居巢以口銜餌奉養」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摩揭陀王於王舍城治國時都之東北方有名薩林提耶之婆羅門村於此東北地方有摩揭陀之田其處有一名克西亞哥達之婆羅門住於薩林提耶村彼種植僅千伽利娑[2]田之米穀物熟時建造堅固之垣牆有者為五十伽利娑有者為六十伽利娑以五百伽利娑之田地[3]授與自己之僕役等輪班看守餘五百伽利[P.277]娑之田地則以出資僱用一人看守看守人建一小屋朝夕居於其處

在田地東北方山上有一平地生有絹綿樹之大樹林樹上棲有數百隻鸚鵡當時菩薩生為鸚鵡羣之王子彼成長後姿美力強體如車轂之大小彼之父王老時「予已不能遠行汝可護持此羣」與支配權於其子自翌日之後彼不使父母往取食物自率鸚鵡羣往雪山於野生之稻叢中食所喜之穀類歸時取父母滿足之食物以養父母

某日鸚鵡等向彼談論「往年今時摩揭陀之田地稻熟未知現已熟否」「如此遣使往觀」於是派遣二隻鸚鵡前往鸚鵡翔往降落於摩揭陀之田上此田正為出資僱用之人看守之田彼等食其穀後銜一稻穗歸至絹綿樹之林落於摩訶薩之足下云「彼處有如是之稻

翌日鸚鵡王率鸚鵡羣往其處降落田上看守人到處巡迴奔走欲圖妨礙鸚鵡食穀但皆無效其他之鸚鵡食穀後空口而歸惟鸚鵡王則持諸多稻穗一同銜歸奉與父母

[P.278]鸚鵡等由翌日起續往其處食穀看守人自思「若此等之鳥再食數日穀物將一無所有婆羅門以穀之評價為予之酬金予必須向彼告知」於是攜一握之穀及持應有之贈物往訪婆羅門恭敬問候立於一方婆羅門問曰「看守人稻田熟否」答云「婆羅門君稻已成熟」於是唱次之二偈

稻田稔已熟     哥西雅諸鸚鵡盜食
婆羅門特來向君告     予無能妨止

其中有一鳥     彼為最美者
飽食田中穀     口銜多稻去

婆羅門聞彼之語對鸚鵡王生起愛慕之情問守田人曰「看守者汝知掛網捕捉之事耶」「唯然予知此事」於是〔婆羅門〕向彼語偈云

汝掛馬毛網     如法捉彼鳥
必須生捕彼     我欲得此鳥

守田人聞此心喜不負以穀之評價而為酬金之責彼往編織馬毛之網偵察鸚鵡王降落之場所「彼今日將於此處降落」翌日晨朝作一如壺大之籠掛於網上以觀鸚鵡之接近彼坐於小屋之中

[P.279]一方鸚鵡王由鸚鵡羣圍繞接近田地彼因無貪欲仍就昨日所食之場所亦即掛網之處其足恰落入其中彼已知自己被捕「若予立即舉聲為捕虜之哀鳴則予之眷屬怖愕將不食而逃予須忍耐至彼等食餌終了」彼知彼等飽食之後愕然於死之恐怖舉三度為捕虜之叫聲於是鸚鵡等皆行逃散

鸚鵡王嘆息「只此予之眷屬竟無迴返探視我者此概為予之宿世惡業耶」彼唱偈曰

鳥等空飛去     彼等食而逃
只我落捕網     我為何之咎

守田人聞鸚鵡王被捕虜之叫聲及鸚鵡向空中逃散之音聲「此究為何事」彼由小屋降下往掛網之所見鸚鵡王大喜「予為彼而掛網今彼鳥正為我捕」於是將鸚鵡王由網羅中解下縛其雙足往薩林提耶村將年青之鸚鵡交婆羅門婆羅門以強愛之態緊捉摩訶薩之雙足置於膝上與彼交談唱次之二偈

他者腹尚可     鸚鵡汝之腹特大
飽食吾之稻     口銜多穀去

或欲滿穀倉     鸚鵡或對我有怨
我問請相告     何處汝蓄穀

鸚鵡王聞此以如蜜之人聲唱第七之偈

[P.280]

我對汝無怨     我亦無穀倉
入絹綿樹林     與穀付負債
彼處蓄財寶     哥西雅如是汝當知

於是婆羅門問彼曰

何為汝負債     何為汝付債
告我何蓄財     汝可脫羅網

如是鸚鵡王為婆羅門所問為向彼說明唱次之四偈

我翼幼未伸     哥西雅彼時我為雛
彼等斯養我     負債與彼等

一〇

我有老父母     耆耄英氣去
運穀為彼等     先作付負債

一一

彼處有他鳥     羽翼皆耗弱
育彼為功德     此稱賢者寶

一二

我斯與負債     我斯付負債
我謂蓄財寶     哥西雅如斯汝當知

聞摩訶薩之法語婆羅門歡喜唱次之二偈

一三

此鳥實奇特     德高再生者
人間有德者     如斯實不多

[P.281]一四

稻穀汝飽食     與諸眷屬共
我等再相見     鸚鵡見汝我心喜

如斯請向摩訶薩如眺望自己之愛子由足上解脫枷套以煮百度之胡麻油塗脚使坐幸運之座具使食盛入黃金鉢之蜜與煎穀飲以砂糖之水

於是鸚鵡王云「婆羅門汝當勉勵」為之說誡唱次之偈

一五

食飲於汝家     汝前且愉樂
予友哥西雅     放棄諸武器
應養老父母     多行布施事

婆羅門聞此心甚滿足發其感興唱次之偈

一六

今日於我起幸會     我見最優再生者
我聞鸚鵡嘉言辭     數多功德我將積

摩訶薩拒受婆羅門贈與自己千伽利娑之田地僅只受領其八伽利娑婆羅門掘立石柱以為與彼田地之境界向菩薩合掌云「君可去矣以慰悲嘆盼歸之生身父母」於是將彼釋放彼意滿足銜稻穗而歸置於父母之前云「母父親請起進[P.282]」於是雙親之淚顏破涕為笑[4]而起立諸羣鸚鵡即刻集會問曰「大君如何而被解放耶」彼向彼等詳細說明一切而一方哥西雅實行鸚鵡王之教誡由此以後向正行之沙門婆羅門多行布施

結分

佛為說明此意義唱結語之偈

一七

歡喜愉悅哥西雅     多作食物與飲物
食物飲物持虔施     滿足沙門婆羅門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如是汝比丘奉養父母實賢者之慣習」於是佛為說四諦之教——說四諦之法終了之同時此比丘達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鸚鵡羣是佛之教團父母是大王之族守田人是車匿婆羅門是阿難鸚鵡王實即是我

四八五 月緊那羅本生譚

〔菩薩=緊那羅〕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迦毘羅城之近郊尼拘律樹園時對住於王宮之羅睺羅母所作之談話原此本生譚應由遠因緣譚〔漢譯南傳藏第三十一卷四頁以下〕開始敘述然此一因緣譚於杖林之優樓頻羅迦葉作獅子吼之前在無戲論本生譚(第一漢譯南傳藏第三十一卷一四九頁以下)中已為敘述由此以後至往迦毘羅城之旅以前將於毘輸安呾囉王子本生譚〔第五四七〕中出現

當佛坐於父之王宮食事之間大護法本生譚〔第四四七〕中已有說明佛於食事終了時坐於羅睺羅母之住所為述彼女之德而說本章月緊那羅本生譚佛如是思考於是使王執鉢與二大弟子一同往羅睺羅母之住所爾時彼女之下有四萬[P.283]舞妓其中千九十人為剎帝利之女彼女知如來之來告彼女等皆著袈裟於是皆依言而行佛至近前依指示之座就座爾時彼女等齊舉大聲而悲嘆羅睺羅母嘆已憂愁之情掃去禮佛並對王以應為之尊敬恭敬而就座王開始稱讚彼女之德「尊者予媳聞爾被袈裟則己亦被袈裟聞爾不用華鬘彼亦棄華鬘等聞爾臥地上亦臥地上[1]爾出家後彼為寡婦不受由他之諸王所贈之贈物如是難抑之思寄情於汝」如是王讚彼女之德佛言「大王此女於今我最後一生愛我難抑思慕不受他男之導引實不足怪彼女生於畜生之胎時亦難抑對我之思慕而不依他男之導引」佛為應王之求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摩訶薩於雪山地方生於緊那羅胎彼之妻名為月姬彼等二人住於以月為名之銀山當時波羅奈王委國政於大臣身被二件袈裟著五具之武器只一人入於雪山彼食鹿之肉思往登一小山

住於月山之緊那羅等於雨季住於山中而不下至夏期始行出山爾時月緊那羅與自己之妻一同下山於各處塗香食花粉纏花為上下衣搖蔓草為戲歌優美之歌聲彼等來至小川於灣曲處下水於水中撒花游水然後再纏以花之上下[P.284]在銀板狀之白砂之上設花牀執竹棒坐於牀上然後月緊那羅擊竹為優美之歌聲而月緊那羅女則曲纖手立於其傍且踊且歌

此王聞彼等之聲忍足音竊近其處居於隱所觀彼緊那羅等彼為緊那羅女而動心彼思「將彼緊那羅射死與此女同棲」於是向緊那樓射出一箭彼痛極而泣唱次之四偈

此事終接近     月姬血溢使我狂
我將失生命     月姬我將止生息

命沈我苦痛     胸燒氣已短
月姬是故汝悲痛     勿為他人悲

我死如林草     如河之涸竭
月姬是故汝悲痛     勿為他人悲

我之此淚流     如山麓之雨
月姬是故汝悲痛     勿為他人悲

摩訶薩以此四偈自嘆倒於花牀失氣反轉而臥王則鵠立不動今月姬一人[P.285]於摩訶薩自嘆時自己正一心陶醉於樂中不知彼被射之事無意中見彼反轉倒臥由傷口流出血液「予夫起何痛苦」大聲哭泣嘆息

王思「緊那羅概已死去」於是彼前進現身月姬見彼「予之愛夫必為此匪賊所射」彼女震動而逃立於山頂罵唱次之五偈

爾惡王子禍     可憐吾愛夫
傷臥林樹根     射彼臥大地

此事我心憂     王子汝將常負母
吾戀吾死夫     此事我心憂

我胸憂此事     汝將常負后
吾戀吾死夫     此事我心憂

汝向予為戲     殺我無罪夫
母亦失諸兒     王子妻不得見夫

汝向予為戲     殺我無罪夫
妻失諸兒夫     王子妻不得見夫

王為慰藉唱此五偈而悲嘆立於山頂之彼女唱偈曰

一〇

月姬勿泣亦勿愁     眼如森闇草(花)
吾以汝為后     服侍於王宮

[P.286]月姬聞彼之言曰「汝何出此言」彼女為獅子吼唱次之偈

一一

必也使我死     王子決不為汝物
汝對予為戲     殺我無罪夫

彼聞彼女之言失去情慾更唱一偈

一二

臆病者貪生     妖女雪山行
食格香藥草     汝喜森林獸

彼如是言已毫無留戀而去彼女知彼已去由山上降下將摩訶薩抱起持登山頂使寢於臺地之上使彼之頭載於自己膝上非常悲嘆唱十二之偈

一三

諸山有洞穴     亦有墓巖窟
彼處不見汝     夫予將如何持

一四

散敷此樹葉     猛獸彷徨樂
彼處不見汝     予將如何持

一五

散敷此多花     猛獸彷徨樂
彼處不見汝     予將如何持

[P.287]一六

谷川流清水     流中充滿花
彼處不見汝     使我如何持

一七

寶石濃藍輝     雪山之頂麗
彼處乃至如何持

一八

黃金耀金色     雪山之頂麗
彼處乃至如何持

一九

砒石輝銅赤     雪山之頂麗
彼處乃至如何持

二〇

聳立峰險峻     雪山之頂麗
彼處乃至如何持

二一

白銀白妙輝     雪山之頂麗
彼處乃至如何持

二二

七寶諸光輝     雪山之頂麗
彼處乃至如何持

二三

香醉山藥草     夜叉蔽羣棲
彼處乃至如何持

二四

香醉山藥草     妖怪蔽羣棲
彼處乃至如何持

如是彼女悲嘆唱十二偈以手撫摩訶薩之胸知尚有溫暖彼女思慮「月尚有生命予當先向諸神激昂求願使彼甦生」彼女激昂告曰「抑此世界已無守護神[P.288]抑或出旅而不在耶不然則死去耶是故對予之愛君而不為守護耶

因彼女悲嘆之力使帝釋天之產下熾熱彼觀察而知其原因為婆羅門裝而近其前由水壺汲水向摩訶薩注撒忽然毒消出來生氣箭創均已不見摩訶薩歡喜而起月姬見自己愛主健在浸泌愉悅之情向帝釋足下頂禮唱次之偈

二五

爾尊者恭禮婆羅門     憫女救愛夫
注撒甘露水     會得無上樂

帝釋忠告彼等「自此以後勿由雪山降下往人間所只宜住於此處」帝釋如是言已回還自己之住所月姬云「夫君予等處此危險場所一無所是予等仍歸月山」於是唱最後之偈

二六

嗟予共諸彷徨行     美谷川邊流滿花
種種諸樹私語處     形影相見交睦言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彼非自今始前生彼女對我既難抑思慕不為他男所導引」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那律月姬是羅睺羅母緊那羅實即是我

四八六 大鶚本生譚

〔菩薩=獅子〕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友結[1]優婆塞所作之談話彼實為舍[P.289]衛城中衰落家庭之子彼遣友向良家之女求婚但被問曰「一旦有事有無可以信賴之朋友與伴侶」答曰「無有」「如是先應交友」彼依忠言相告先與四守門人為友然後次第與警察官司曆官大臣等為友更與將軍副王相交往而與彼等一同來往後與王亦交往爾後與八十人大上座特別是與阿難上座結交最後與如來亦為友

於是佛使彼歸依及安立於五戒王亦與彼權力於是友結之名為人所知爾後王與彼以大家使舉行華燭之典禮諸王及大眾皆有贈物彼妻以王之贈物與副王而副王與將軍如此之風習方法使全市民均對彼傾心至第七日彼懇切恭敬招十力者佛以佛為主向五百人僧團行大布施食事終了聞佛之感謝言辭夫妻共同安立至預流果

比丘等於法堂開始談論「諸位法友友結優婆塞信賴其妻從彼女之言與一切之人結為友由王得大[2]尊敬與佛交往夫妻均至安立於預流果」佛出彼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彼因其女博大名聲非自今始前生彼為動物時彼從女之言與多動物結交為友免於子故之悲」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邊地之住民數人只為能得多數之肉[P.290]任何處皆設部落彷徨於森林殺鹿等取肉來養妻子距彼等之村不遠之處有大天然湖池之南側一隻之雄鷹西側雌鷹北側獸王獅子東側鳥王之鶚棲息於四處一方湖之中有一高堆(島)之處棲息一龜

爾時雄鷹向雌鷹求婚「請為我妻」於是雌鷹向彼云「貴君有無友人」「予無友人麗人」雌鷹曰「一旦危險之事或痛苦之事於我等發生時須得能除彼拂彼之伴侶先請汝得友」「予與何人為友耶麗人」「請與東側住之鶚王北側之獅子與湖中之龜為友」彼容納彼女之言依如其言而行於是彼等兩鳥同棲——於同湖之一島上有佳蘭芭樹一株四方亦為水所圍——彼等於其樹上築巢而棲

自此以後彼等生有二雛彼等之羽尚未生長完備時某日之事田舍人等一日中於森林中巡迴奔跑無何獲物「予等不能空手歸家須捕魚或龜」進入湖中向彼島而行於佳蘭芭樹下寢處為蚊等所嚙為驅逐蚊等旋鑽火磨木使之發火起煙煙霧上昇使鳥痛苦鶵鳥鳴揚泣聲田舍人聞之「此鷹鶵之聲起立預備火炬予等不能空腹就寢食鳥肉後再為寢處」於是燃火準備火炬

雌鷹聞彼等之聲自思「此等諸人欲食我等之雛我等為拂除此種危險須得友[P.291]人之救助遣夫往鶚王之所」於是雌鷹謂其夫曰「君速往報知鶚王予等之雛遭遇危險」遂唱第一之偈

鄙人燃火炬     希欲食我子
我夫告朋友     眷屬再生者

雄鷹急往鶚王之住所揚鳴聲使知自己之來得許可入時近前敬禮鶚王問曰「緣何而來」雄鷹被問唱第二之偈

鳥中之優鳥     鶚王我來求庇護
卑鄙之獵人     希欲食我子

鶚王安慰雄鷹「請勿恐怖」唱第三之偈

賢者交友朋     善惡時求幸
汝鷹為汝行義利     當為盡義務

[P.292]於是向彼問曰「友田舍人攀登樹耶」「尚未登上僅備火炬」「如是君速行慰我女友告予來事」彼依言而行

鶚王隨即翔往於距佳蘭芭樹不遠處下望田舍人正向上攀登鶚王止於一樹之頂而於一田舍人攀登近巢時彼使兩翼浸入湖水口中銜水運來注於火炬之上使火炬消滅田舍人等曰「誓將食此鷹及雛」於是由樹降下再燃火炬攀登又被鶚王消滅

如是行法數度消滅火炬已至夜半鶚王非常疲困下腹之皮已薄眼呈赤色雌鷹見之向夫云「君鰐王非常疲困為使彼暫休請向龜王一談」雄鷹問彼女之言先近鶚前以偈告之云

有憐憫心者     汝已盡義務
汝為尊貴人     已盡貴人事
應守自己身     勿使皆耗盡
我等可保雛     汝之命有限

鶚王聞雄鷹之言作獅子吼唱第五之偈

為汝力守護     身滅我不懼
我此為朋友     朋友所當為
善者之習慣     彼等棄生命

[P.293]而第六之偈為佛成等正覺者讚鶚王之德所唱

卵生天翔鳥     實為最難業
夜半未來間     鶚為雛盡力

鷹云「鶚王暫時充分休息」語畢往龜之所龜起問曰「友為何事而來」雄鷹被問「實有如是如是之危險鶚王由初更直行奮鬥已疲是故予來君所」於是唱第七之偈

己依諸惡業     墜墮諸人欺
依友之憐愍     今尚得安立
我子蒙困厄     我來求庇護
水中之隱者     望求行義利

龜聞此唱答之偈

己身持財穀     賢者保朋友
鷹王我行此義利     為汝盡義務
貴者為貴者     要在行義利

爾時龜之子寢睡於傍彼聞父言自思「不可使予父疲勞予當接受父之工作」於是唱第九之偈

使爾坐安樂     子為父利行[3]
[P.294]為爾行義利     鷹雛可獲救

於是父以偈告子曰

一〇

子為父利行     善人之慣習
我身長且大     當無害鷹雛

大龜如是言曰「友勿恐君請先行予今立往」龜送彼出後降入水中掘集泥土然後持往島處以其泥消滅火種臥於彼處田舍人云「我等食鷹雛何能滿足將此污穢之黑龜[4]翻轉殺之彼可充分使我等飽食」於是拔取蔓草以蔓草縛之更脫自己纏身布條於各處捆縛但均不能翻轉龜身龜反曳引諸人前進落入深水之中

彼等因對龜起貪慾結果與龜一同落水腹中滿吞污水疲弊不堪爬至岸上「前為一鶚於夜半之前使我等之火炬消滅今為一龜使我等落入水中吞水滿腹今當再製火種待日初昇燒此鷹雛而食」於是又開始作火

[P.295]雌鷹聞彼等之言「此等諸人終將於某時食我等之雛而去請往我等之友人獅子之前求援」雄鷹於瞬間即飛往獅子之所雄鷹被問「緣何於此時刻格外前來」於是告以事之始末唱第十一偈

一一

野獸[5]最雄者     人畜皆罕見
畏怖煩惱時     前求最勝者
子等受苦困     我來求庇獲
汝為我等王     使我得安樂

獅子聞此唱偈曰

一二

為汝行義利     為汝誅眾敵
智者強慮深     努力保朋友

獅王如此唱後云「汝行安慰子等」遣彼之後獅子踏破寶玉色之水向前突進田舍人等見彼接近「鶚先消滅我等之火炬龜又奪去我等之布條今次最後獅子將滅我等之命」諸人為死之恐怖所擊各處四散奔逃

[P.296]獅子來至樹之根元不見何物於是鶚與鷹近前為禮獅子向彼等說友情之功德「以後不破友法多事勤勉」彼於教訓之後離去彼等亦自歸住所雌鷹見自己之雛自思「賴朋友等之蔭得保我等之子」在此幸福之時與雄鷹共同續語為宣示友法唱次之六偈

一三

汝能交友家多朋     汝交貴友齎幸福
如纏甲冑可碎矢     依友保子我等樂

一四

因朋得救援     我等不逃避
雛鳴心愉快     鳴應親鳥聲

一五

賢者得朋友     諸兒樂財畜
予與子夫共     團圓依友愍

一六

王者勇者為友者     友情圓滿得利益
博得名聲擅榮達     慾願多者現世樂

一七

友為赤貧人     夫此亦應交際
汝見我等依友愍     諸子得安全

一八

強力之勇者     鳥為造友垣
如予之與汝     彼施如此惠

[P.297]如此以六偈述友法之德彼等諸友皆不犯友法度此一生從其業而死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彼依妻得安樂非自今始前生既已得安樂」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彼時之雄鷹與雌鷹是此夫婦子龜是羅睺羅大龜是目犍連鶚王是舍利弗獅子實即是我

四八七 鬱陀羅迦苦行者本生譚

〔菩薩=司祭〕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詐欺漢所作之談話即彼出家於導向解脫之教而為得四資具行三種之詐欺比丘等述彼之不德於法堂開始談論「諸位法友某比丘出家入於如此導向解脫之佛教而依詐欺以立生計」佛出彼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實即如是如是之言」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彼即為詐欺漢」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P.298]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王之司祭賢明能達彼某日往公園遊見一美女為彼魅惑與彼女同棲彼女為彼而妊娠彼女知之向彼云「貴君予已身重有孕若生子命名應付彼祖父之名」彼思「遊女之腹所生者不能命以家名」彼云「善女人此防風樹名鬱陀羅以此授與汝可對彼命名為『鬱陀羅迦』」於是與以附有印形之指環繼謂「若為女子可於此養之若為男子達丁年後自行看顧

彼女後生一男名「鬱陀羅迦」彼長大問其母曰「母親予父為何人」「子汝父為王之司祭」「如此予將學諸吠陀」彼由母之手接過附以印形之指環及向教師持禮往得叉尸羅於世間名高師尊之前學習學術彼見一羣之苦行者彼思「此等諸人之前將有殊勝之學術予將學之」於是為得學術而出家彼為彼等為各種之勤務向彼等云「諸位師尊請教予貴君等所知之學術」彼等依各自之知識教授於彼於是彼為五百苦行者中無比彼偉大之知者彼實於彼等之中為智慧第一於是彼等集會讓師尊之地位與彼

於是彼向彼等云「諸位尊者貴君等常食森林之草根樹果住於森林何故不往世人之住處耶」「尊者世人行布施為使感謝而語法語為種種質問予等恐懼不往其處」「諸位尊者汝等護持於我即使轉輪王為質問可使我負說教之重荷[P.299]貴君等應請勿怖」彼與彼等共同遊行次第來至波羅奈住於王苑翌日一同往城外之村行乞眾人為諸多布施苦行者等次日入城內眾人亦為諸多布施苦行者鬱陀羅迦感謝祝福並答質問眾人精神和睦布施諸多之資具

全市人民云「此一團之賢師德高之苦行者來」於是湧起傳聞此事入於王耳王問「彼等住於何處」答曰「住於御苑」王云「甚善今日為見彼等前往」有人前往告鬱陀羅迦「王為見貴君等前來」彼呼隱者之羣集會云「諸師王將來此而一旦為主權者合意予等之生涯將得平安」「尊師然我等應為何事」彼如是云「汝等之中或為蝙蝠行者或為蹲行或臥茨牀或行五熱苦行或為浴行或於此處彼處誦念真言」彼等各依其言而行而鬱陀羅迦則由八人至十人之賢善辯論家引伴置精美之書籍於華麗之桌上由弟子等圍繞坐於特設有靠背之椅上

爾時王由司祭及諸多之侍從相隨來至御苑見彼等錯誤之苦行王思「彼等將離惡趣之恐怖」心中喜悅往鬱陀羅迦之處恭敬問候坐於一方王心甚滿足與司祭共語唱第一之偈

結髮者齒污     著粗羚羊皮
顏容不修飾     彼等誦真言
人間生業中     如何能如此
知彼離惡趣     將成解脫者

[P.300]司祭聞此自思「此王錯喜場所予不可沉默」於是唱第二之偈

大王若人作惡業     多聞不行法
雖學千吠陀     不行不免苦

鬱陀羅迦聞此言自思「王對隱者等尚持和睦之氣氛然此婆羅門言行太過擊打牛鼻向他人所盛食物投擲污物予將與彼對話」彼為與婆羅門對談唱第三之偈

學千吠陀人     不行不免苦
吠陀終無益     自制為真諦

[P.301]於是司祭唱第四之偈

吠陀非無益     自制非真諦
若人學吠陀     可以得聲譽
能為自制者     實行到靜寂

鬱陀羅迦聞此自思「予不能與此人為敵予如云予為貴君之子則不能無愛予將語彼予為其子之事」於是唱第五之偈

母只草囊子屬父     子實生父之自體[1]
鬱陀羅迦我卿子     我為學者之族出

彼云「汝確為鬱陀羅迦耶」答云「唯然」「予曾與汝母以標章此物現在何處」子云「婆羅門彼在於此」於是將附印形之指環交與彼手婆羅門見印形指環識之謂其子曰「汝確為婆羅門然婆羅門法汝知之耶」菩薩為問婆羅門法唱第六偈

[P.302]

如何得為婆羅門     如何得為獨存者
更又如何至圓寂     如何被稱住法者

鬱陀羅迦向彼說明唱第七偈

不絕持火婆羅門     灌水建柱供犧牲
婆羅門為靜和者     是故稱彼住法者

司祭聞此非難彼所說之婆羅門法唱第八偈

灌水非清淨     亦非獨存者
忍辱與柔和     彼可至圓寂

於是鬱陀羅迦云「若謂斯者非婆羅門如何始得為婆羅門」為問彼而唱第九偈

如何得為婆羅門     如何得為獨存者
如何始可至圓寂     如何人稱住法者

[P.303]司祭欲為彼說更唱偈曰

一〇

無有田地無親緣     無我所執無欲望
無欲盡老無邪貪     斯行者為婆羅門
婆羅門為靜和者     是故稱彼住法者

於是鬱陀羅迦唱偈

一一

剎帝利與婆羅門     吠舍首陀旃陀羅
此外尚有補羯娑     一切並且有柔和
寂靜者有優劣耶     有節制皆圓寂耶

於是向彼示以「到達阿羅漢位無高下之分」婆羅門為之唱偈

一二

剎帝利與婆羅門     吠舍首陀旃陀羅
此外尚有補羯娑     一切並且有柔和
寂靜者中無優劣     若有節制皆圓寂

於是鬱陀羅迦非難彼唱次之一偈

一三

剎帝利與婆羅門     吠舍首陀旃陀羅
此外尚有補羯娑     一切並且有柔和
若有節制皆圓寂     寂靜者無優劣耶
婆羅門位為學者     彼無家系之生耶

[P.304]於是司祭為以譬喻教彼唱次之二偈

一四

種種染色布     宮殿被掩蔽
然此非布蔭     其色求不得[2]

一五

於人亦如是     青年若[3]淨者
善人知彼德     不問其生處

此時鬱陀羅迦不能應答於是不言而坐於是婆羅門向王曰「大王所有此等之詐欺漢等將以詐欺滅全閻浮提可使鬱陀羅迦由教團退出以為副司祭其餘諸人亦由教團退出與以楯及武器使為從者」王云「甚善師尊」王依其言使彼等隨侍王而生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此男非只於今前生已為詐欺漢」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鬱陀羅迦是欺瞞比丘王是阿難司祭實即是我

四八八 蓮根本生譚

〔菩薩=婆羅門之長子〕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持煩惱之某比丘所作之談話此一本[P.305]生譚將在姑尸王本生譚(第五三一)中再出爾時佛問「比丘汝持煩惱為真實耶」「是為真實世尊」「緣何而來」「依自己之煩惱世尊」佛言「於如此導至解脫之教出家如何惱於煩惱昔之賢者等於佛未出世時出家為外道發誓遠離物欲煩惱除去惹起此等之思想」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為有八十俱胝財產之婆羅門大家之子命名為金太童子當彼能步行之時次子誕生雙親命名為金次童子如此順次出生七子而最末者為一女子彼為雙親命名為金子姬

金太童子於年長後由得叉尸羅修習一切學術歸來然其父母欲以傳宗接代縛彼向彼云「我等為汝尋得一與自己素性相近之女以接續世代」彼云「母親父親予不望接續世代予思三有如火燃之可怖如牢屋窮屈如糞山之可嫌婬欲之事至今夢亦無緣予有其他之兄弟諸人可呼彼等以承繼世代」彼幾度請求並遣友使友為之請求不望繼承友等問曰「吾友然君有何望不欲享諸欲耶」彼告彼等有出家之意向彼之父母聞之呼其他諸子至彼等亦均不望而金子姬亦不希望

其後父母死去金太賢者對父母應作之葬式終了以八十俱胝之財產向可哀之人及流浪之旅人為諸多之布施彼與六人之弟一人之妹及一奴僕一婢女一友[P.306]為出家之計劃入於雪山彼等於其處在蓮池之邊美麗之場所結庵為出家之生活食野生之草根與樹果

彼等往森林之時皆一同前往如有一人發現一實一葉則呼其他諸人相互語其所見所聞之事更集合拾物恰如村之市場爾時師尊金太苦行者自思「棄八十俱胝財產而出家之我等今仍為此貪欲所支配巡迴尋求種種之果實實所不宜自今日起只由自己採來種種果實」於歸庵後於黃昏集合弟妹就其事告曰「君等於此處須為沙門之行法由予採集種種果實」於是金次等向彼云「師尊我等依貴君而出家請貴君只於此處為沙門之行法使我等之妹亦請留於此處婢女居於彼女之側我等男子八人輪班採集果實只有貴君等三人請為班外」於是得彼之同意

自此以後八人之中每人輪班採集種種果實他人各取自分往己住居僅住於己之草庵無理由不能共居一處當班者採來種種果實——其處為一圓形之圍地——於其石板之上分為十一部分以鐘為號令各持自己之分入於住居有殘餘者依鐘之號令出來不可喧吵以尊重恭敬之態度而行各取自己應取之分持往住居而食行沙門行法之風彼等其後採蓮根而食如是行熾熱之苦行可懼之苦行絕滅感官之作用為修十徧處之預備修行而住於其處

[P.307]爾時彼等戒德之熾熱震動帝釋天之宮殿帝釋天尋思「此等隱者真正離欲與否」彼思「先向隱者等為一試驗」於是依自己之威力使摩訶薩三日間之食分消失不見摩訶薩於第一日不見其食分自思「彼等遺忘予之食分」第二日彼思「自己必有罪過惟以對予過於尊敬而不置予之食分」第三日彼思「是何緣故彼等不置予之食分若自己獲有罪過應請赦免」於是於黃昏時彼為鐘之號令

一眾皆集問曰「何人為鐘之號令」「諸君乃予為之」「緣何鳴鐘師尊」「諸君三日前何人採來各種果實」一人起立敬禮云「乃予為之師尊」「君作分配時為作予之食分耶」「唯然師尊予已為作長老之食分」「昨日何人採集而來」他之一人起立「乃予為之師尊」彼敬禮而立「分配之時曾否思及於予」「予為貴君依例放置長老之食分」「今日為何人採來耶」他之一人起立「乃予為之」敬禮而立「分配之時曾思及予之事耶」「予為貴君曾作長老之食分

菩薩云「諸君今日予由未得予之食分已第三日矣第一日未見予之食分予思於分配之時將予忘記第二日予思予或有某種罪過然於今日予思予若有罪過乞求赦免故以鐘之號令集合諸君諸君雖云為予作蓮根之食分然予未得故必須知盜食此者向捨欲愛出家者盜蓮根之事實為不適」彼等聞彼之言皆激昂憤慨云「此為野蠻之行為

[P.308]於庵之近處森林中有居於最古樹之神降臨坐於彼等之傍又有一象於受不動調教之際不能忍受其苦折斷木樁走出入於森林時時向隱者之羣表示敬意彼亦來此立止於一方又有一弄蛇之猿由弄蛇者之手逃入森林恰亦住於其庵彼於是日向隱者之羣表示敬意坐於一方帝釋天為試探隱者之羣於彼等之傍隱身而立

恰於其時菩薩之弟金次由座起立向菩薩敬禮向餘者亦表敬意而後問曰「尊師予使其他諸人除外只予自己可否作一自清」「汝言甚善」彼立於隱者等之正中曰「若予食貴君之蓮根即將真正成為此物」彼為立咒咀唱第一之偈

馬牛白銀與黃金     心魅妻者欲得之
彼具諸子與其婦     婆羅門彼持爾之蓮藕去

隱者等聞此皆掩耳云「君莫作是言君之誓過矣」菩薩亦向彼曰「親愛之弟汝誓過重其言汝未食彼汝著蓆座」彼立誓而坐時其次弟起立向摩訶薩恭敬為以誓自清唱第二之偈

[P.309]

華鬘迦尸旃檀香     彼欲著者有多子
渴望深者對諸欲     婆羅門彼持爾之蓮藕去

彼坐之時其餘諸人從各自之意趣各唱一偈

穀物耕地與名譽     諸子財寶一切欲
住家觀老家住者     婆羅門彼持爾之蓮藕去

彼振權力剎帝利     王上之王強高譽
彼治大地四方端     婆羅門彼持爾之蓮藕去

星宿之道為國師     不離貪欲婆羅門
國主敬彼有榮譽     婆羅門彼持爾之蓮藕去

完成吠陀研究者     世間思為苦行者
人民對彼一致敬     婆羅門彼持爾之蓮藕去

具四長所最上村     彼之享受如帝釋
不離貪欲遭死報     婆羅門彼持爾之蓮藕去

[P.310]

圍諸伴侶為村長     聲歌妙舞多歡娛
由王不受何災難     婆羅門彼持爾之蓮藕去

最上王土被征服     有女冊立為上首
結分髮女最優者     婆羅門彼持爾之蓮藕去

一〇

並集婢女之中坐     彼女飲酒不戰慄
誇示所得徒步行     婆羅門彼持爾之蓮藕去

一一

羯朱嗢祇羅市中     住僧大寺再建者
彼只每日造一窗     婆羅門彼持爾之蓮藕去

[P.311]一二

數百桎梏縛六處     由樂森林導王都
被打兩刺十鈷棒     婆羅門彼持爾之蓮藕去

一三

頭掛阿拉伽華鬘     耳插錫製之耳飾
以棒擊打近蛇口     被縛恭敬走路邊
我今發此咒詛誓     婆羅門彼持爾之蓮藕去

[P.312]如是彼等十三人以咒詛為誓時摩訶薩自思「或此諸人實並無失而語其失對予發生嫌疑予自己亦須咒詛為誓」於是彼唱第十四偈

一四

實以無失語有失     彼獲諸欲且享樂
居於家中直到死     諸師懷疑之人亦如是

然隱者等為誓時帝釋天自思「汝等勿畏我為試驗諸人使蓮根失去此等諸人非難欲愛如吐痰塊而為咒詛之誓予須問彼等非難欲愛之理由」於是現姿禮菩薩為問唱次之一偈

一五

此世彷徨人人求     多為欲者與愛者
渴愛愉快生此世     何故隱者無欲愛

於是為答彼之問摩訶薩唱次之二偈

一六

欲愛之故受笞縛     欲愛之故苦畏生
上主人人醉心為欲愛     諸般惡業癡者為

一七

由惡性格生惡故     身形崩時赴地獄
[P.313]然見五欲過失故     是故隱者不稱欲

帝釋天聞摩訶薩之語而感動唱次之偈

一八

為試汝等諸隱者     取去蓮藕埋岸岡
清淨離惡隱者住     梵行者此為汝之蓮藕食

菩薩聞此唱偈曰

一九

我等非汝玩弄者     汝非伴侶非緣者
千眼者汝緣何事來依止     天王與我隱者汝為戲

爾時帝釋天向彼乞赦唱第二十偈

二〇

汝為我師實我父     婆羅門傾躓之人我救護
博學者唯一罪過請赦我     賢者不以怒為力

[P.314]摩訶薩赦諸天王帝釋並為帝釋向諸隱者之羣乞赦而唱偈曰

二一

萬物之主我等見     此夜幸福諸隱者
師等一切心和合     予婆羅門藕再得

帝釋天向隱者羣敬禮歸天界而去隱者羣亦心生四禪及六神通成達梵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如是汝等比丘古之賢者立誓拋棄煩惱」於是宣明四諦宣明四諦終了持惱比丘得預流果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而唱三偈

二二

我與舍利弗     目犍連迦葉
阿難阿那律     尚有富樓那
爾時共七人     彼此為兄弟

二三

蓮華色女為吾妹     久壽多羅爾時婢
家長質多為奴僕     夜叉婆多智利是

二四

波陀乃為爾時象     猿為摩頭婆私吒
迦留陀夷為帝釋     如斯本生汝覺知

四八九 善喜王本生譚

〔菩薩=帝釋天〕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住於近舍衛城之彌迦羅母高樓(鹿母講堂)對大優婆夷毘舍佉之得八願所作之談話某日彼女於祇園精舍聞法後謂將於翌日晨旦供養招[P.315]待世尊與比丘僧伽後彼離去然當夜過半四洲降下綿延大雨世尊告比丘等「汝等比丘如祇園之降雨狀四洲皆降汝等比丘使身體濡雨此為我於四洲所降最後之大雨」於是佛與比丘等皆依神通力由祇園消失而現身於毘舍佉之邸宅

優婆夷見之叫曰「諸友實甚奇妙諸友不可思議如來有大神通有大威力洪水起而達於膝洪水起而達於腰然即皆無使一人比丘之濡足與衣者」使彼女身毛豎立心揚喜氣於是以佛為上首招待比丘僧伽食事之行事完畢向佛作如次之告白「世尊實予願向世尊乞願」「毘舍佉諸佛如來實為超越諸願者」「世尊此乃適當之願不能非難者」「如是汝說毘舍佉

「世尊予平生對比丘僧伽發願布施雨季用之外衣來客之食物出行者之衣物病人之食物看病人之食物病人之藥及日常之粥又平生發願向比丘尼布施浴衣」佛繼問曰「然則毘舍佉汝望得如何之利益向如來乞八願耶」彼女語所願之利益佛言「善哉善哉毘舍佉汝毘舍佉汝望此利益向如來乞求八願實為甚善」佛許毘舍佉之八願聽許八願後述禮出發而去

某日佛住於東園時法堂中開始如此議論「諸友大優婆夷毘舍佉雖為女人然由十力者〔佛〕許可得八願」佛出彼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語」佛言「汝等比丘毘舍佉由我許可諸願非自今始前生即已許可」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彌絺羅善喜王治國時生得一男子名善喜王子彼成長後思欲往得叉尸羅學習學術彼往彼處坐於城入口之堂前時波羅奈王之子名梵與[P.316]王子亦往彼處恰亦坐於善喜王子所坐之凳上彼等相互詢問彼此相親一同往師尊前付教授金修習學術不久學術修了向師尊乞暇歸路時一同稍行立於歧路時互相擁抱為守友情彼此約束「若予生男子君生女子或君生男子予生女子我等彼此互通婚姻

彼等治世時善喜大王生一男子命名彼為善喜王子梵與王生一女子命名彼女為善慧公主善喜王子成長後往得叉尸羅學習學術歸來爾時父王為彼灌頂思欲使即王位王思「予友波羅奈王有女以彼女為彼第一之妃」於是為彼女多以贈物遣大臣等前往

彼等前往未到著時波羅奈王既已問其妃「貴妃為女人最大之苦為何」「共有一夫之女由怒而來之苦陛下」「如是貴妃為使我等唯一之女善慧公主免受其苦我等只與娶一人之人婚配」彼等大臣到來就彼女問名時王云「諸卿予確曾於前就予女與予友約束然予等不願將予女投入羣女之中予欲嫁予女只一人得彼之人

彼等大臣向自己等之王前遣送信息王聞之不悅「我等為大國彌絺羅城周圍有七由旬國境亙三百由旬宮中至少須持一萬六千之女人」然善喜王子聞善慧公[P.317]主具備美容只聞而未見心已為所虜「予只欲得彼一人予不欲一羣之女唯請迎彼女一人前來」彼遣使告其父母彼等不能打破其意志送付諸多之財物使眾多之從者迎彼女前來為王子第一之妃一同灌頂即位彼善喜大王以正法治世與彼女相愛而同棲

然彼女住於王家一萬年不能生男育女市民集於王庭毀謗王云「此為何事」眾云「無他缺點唯王無守王統之男子王只夫人一人而我等之王家至少須有一萬六千之女王持一羣之女其中有一福德之女亦將得一男子」王云「卿等是何言哉予守不持他女之約束不能出為謊言予不欲一羣之女」於是彼等為王拒絕而去

善慧夫人聞彼之言自思「王概為真實之言故而不使他之女等前來然予自將為彼選來」於是彼女為妻之同時亦兼立於王母之地位依自之所好選剎帝利之女千人大臣等之女千人家長等之女千人以任何人為對相之歌女千人共為四千人帶進宮中彼女等住於王家一萬年亦未生男育女依同等之方法別又各三度帶來彼女等亦不得男子與女子如此先後共帶來一萬六千人經四萬年與彼女一人度過之一萬年共五萬年

於是市民再度集會毀謗王云「此究為何事」市民云「大王請王命令諸女[P.318]願生男子」王云「甚善」王依言謂彼女等「貴女等今後乞願得生男子」自此以後彼女等不斷求願敬拜種種之神行種種之誓行但仍不生男子於是王向善慧夫人云「貴妃汝應求願願生男子」彼女云「諾」彼女於十五日之布薩日行八支具足之布薩於寢殿猶續思八戒愉快坐於寢牀他之女等為山羊之誓牛誓於公園行之

依善慧夫人之戒力使帝釋天之宮殿震動帝釋天巡迴善思「善慧夫人乞願求生男子應授與一男然不能任意授與一男須與彼女適當之子」於是探求見有籠作天子彼即為具足福德之人彼於前生住波羅奈彼於播種時往田地途中見一辟支佛彼向農奴等云「汝等播種」彼自己回返引導辟支佛至於家中饗餐彼與其子同以烏曇跋羅樹造有壁之土臺以蘆草造壁結草庵安置門戶造經行臺使辟支佛止住於彼處三閱月於雨安居終了時父子二人施彼三衣而去於是先後使七人辟支佛住此草庵皆布施三衣父子二人為作籠者於恒河之岸採竹時見辟支佛皆如是為之彼等於死後生於三十三天往返上下於六欲天之間不斷逍遙享受天之榮耀快樂彼等於爾時轉生發願欲生上方之天界

[P.319]帝釋天認知其中一人將成如來到彼等天宮之門口問候而向彼云「祝君平安君須往人間界一行」「大王人間界實甚可厭使人不愉快住於彼處諸人植諸布施等之福德望生天界予往彼處將欲何為」「友貴君於天界能享樂之幸福可於人間界亦享樂之可住於二十五由旬高之寶玉瑤臺望汝應允」彼於是承諾

帝釋天得彼之受諾為隱者之裝往王之宮園於彼女等頭上之虛空逍遙而現姿云「予向任一女人授男子之願何人欲得男子之願」「尊者請授與予請授與予」彼女等伸出數千隻手於是帝釋天云「予向戒行正當之女等授子汝等之戒如何行又如何」彼女等將上伸之手放下云「若授與戒行正當者請向善慧夫人之前出之」彼翔行於虛空立於彼女寢室之窗前彼女以非常畏敬近前開格子之窗云「尊者貴君授男子之願與戒行正當之女果為真實」帝釋云「唯然予授」「如是請授與予」「然汝之守戒為何請試言以觀若合予意願授與汝」彼女聞彼之言云「如是請聞」為述自己之戒德唱十五之偈

喜妻為大后     最初被導來
善喜與予婚     經過一萬年

婆羅門予之身語意     皆為持正覺
毘提訶國王     建都彌絺羅
吾敬善喜王     於前亦於後

[P.320]

此等真實語     隱者為生男子故
予言如詐偽     予頭裂七處

夫父與我姑     夫母與我翁
彼等生限內     婆羅門為我教導此

喜法之行者     予悅不傷害
晝衣侍彼等     曾無疲倦容

此等真實語故乃至

一萬六千女     與予共為妻婆羅門
然而從未有     彼此起妬忿

予喜彼女等利益     任何之女予無憎
予憐彼等為側室     常與比並如自己

此等真實語故乃至

一〇

奴隸奴僕與使者     以及其他之從者
使用彼等常依法     顏容柔和不動怒

一一

此等真實語故乃至

一二

沙門婆羅門     他之乞食者
常以清淨手     飲食為饗餐

一三

此等真實語故乃至

一四

十四十五夜     半月第八夜
神變分之際     具足八支齋
予為行布薩     身常守持戒

一五

此等真實語     為生男子故
予言如詐偽     予頭裂七處

[P.321]如是彼女以百偈千偈述德實則其德亦無限際彼女以十五偈述起自己之德時帝釋天雖然自己有諸多應為之事但仍不遮彼女之談話而聆聽「汝之德實為眾多且未曾有」彼稱讚彼女唱次二偈

一六

一切汝正德     王女國中徧名聲
善女人汝德汝存知     汝自讚汝德

一七

正生剎帝利     高生有榮譽
毘提訶之主     彼為正義王
今生為汝子     汝須善教養

彼女聞彼之言心意歡喜為向彼詢問唱次之二偈

[P.322]一八

汝身不塗油     不為塵垢障
立於虛空中     快言徹我胸

一九

汝為天神耶     隱者大神通
緣何來此處     告予汝為誰

彼為告彼女唱次之六偈

二〇

諸神尊帝釋     集於善法堂
我具有千眼     為汝來此處

二一

生類之世界     有女住安靜
德高思慮深     崇姑忠實妻

二二

聰明且智慧     行純之婦女
非人之諸神     欲來見人女

二三

貴妃汝依善所行     又因宿世善
今生於王家     充滿一切愛

二四

王女此即汝之德     得獲兩種彩
死後生天界     今生有榮譽

二五

聰明之妃     善自守法
尚得永安     往我天界
三十三天     我喜見汝

[P.323]帝釋續云「天界我應為之工作尚多我將去矣汝勿怠」於是與彼女教誡而去

於是籠作天子於天曉之時由天降入彼女之腹再生人界彼女知此而告王王行護胎之式經十閱月彼女生下一男雙親為彼命名摩訶波羅那兩國之住民皆來「主君我等贈王子之乳料」於是每人各投一枚金幣於王庭成一堆積王雖拒絕但住民等曰「主君此將為王子長大時之費用」終不再取而去

王子以大尊敬而養育之成長至十六歲時於一切之學術已達圓熟王思考王子之年齡向王妃云「貴妃我子灌頂之時應為彼造一精神愉快之瑤臺舉行灌頂儀式」彼女云「甚佳甚佳大王」妃亦承諾王召家相師等「諸卿選一工匠於距我住居不遠處為我子建一瑤臺我將為彼行王位之灌頂」彼等「謹遵王命」為之檢察地點

恰於此時帝釋天之座示現熱相帝釋天知其緣由呼毘首羯摩「卿汝行為摩訶波羅那王子建造縱橫各半由旬高二十五由旬之寶玉瑤臺」派遣前往彼以天工匠之服裝往工匠等之處謂工匠曰「汝等且往朝食再來」彼遣去工匠後以棒敲地即時建起如前述之七層瑤臺

王為摩訶波羅那王子一同舉行瑤臺祭禮天蓋祭禮成婚祭禮之三種祭禮於祭禮之場所兩國之住民齋來參集祭禮經過七年之久而王不召還彼等彼等之衣服裝飾硬軟之食物等一切為王家之物

[P.324]彼等經過七年之時開始發出非難善喜大王問「此為何故」彼等云「大王我等樂於祭禮之間已過七年何時祭禮始行終了」於是王云「予諸親愛者我子前此無有笑容彼如發笑汝等可歸」於是大眾巡迴鳴擊大鼓集聚演藝者千人分為七組舞踊而不能使王發笑何以故彼已見天之演藝而對此等之舞踊不感愉快

爾時有禿耳與黃耳二人為善巧之演藝者二人誓言「我等將使王笑」於是禿耳於王宮之門前建起奇大命名無雙之菴羅樹以粗繩上拋掛於樹枝然後循繩攀登無雙之菴羅樹此無雙之菴羅樹實為毘沙門天之菴羅樹於是毘沙門天之奴僕等將彼擒拿切落大小肢節拋下而其餘之演藝人等將其肢節結合注水而前之演藝者則被花之上衣與下衣起立歌踊但摩訶波羅那見此決無笑容黃耳演藝者於王庭堆積木材彼與自己伙伴一同入於火中火消之時向積木注水彼與伙伴皆被花之上下下衣起立歌誦王見此亦不見笑容

[P.325]如是彼等不能使彼發笑頗感困惑帝釋天見其事遣天之演藝者「親愛者汝行使摩訶波羅那發笑」於是彼來此處立於王庭空中使見其半身之舞踊即隻手隻足隻眼半邊之齒列之舞踊搖擺震動而其餘之半邊則完全不動摩訶波羅那見此面現微笑然而觀者大眾則哄笑不能抑制心念不能保持鎮靜手足搖幌跌倒在王庭之上爾時祭禮到此告終殘餘之話由以下

王名波羅那
宮殿有黃金

依摩訶波羅那王本生譚(第二六四漢譯南傳藏第三十四卷六一頁以下)與以說明摩訶波羅那王作布施等之福德盡壽命實往天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如是汝等比丘毘舍佉前生亦由我得願」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摩訶波羅那是跋陀羅善慧夫人是毘舍佉毘首羯羅是阿難帝釋實即是我

四九〇 五者布薩會本生譚

〔菩薩=苦行者〕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入於布薩會之五百優婆塞所作之談話爾時佛於法堂坐於四眾中央之莊嚴佛座之上心境慈愛觀見諸人自思「今日將為優婆塞關聯之說法」而向優婆塞等言曰「汝等優婆塞汝等於此處入布薩會耶」優婆塞白佛「唯然世尊」佛言「汝等為此實為善舉實則布薩會乃為昔日賢者等之習慣昔日賢者等為制御貪欲等煩惱而住止於布薩會中」佛應彼等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摩揭陀國等三國之間有一森林菩薩生於摩揭陀國婆羅門之優良家世成人後捨愛慾而出家入彼森林結庵而住距其庵不遠處有一深竹林[P.326]其處有一鳩與自己之妻一同居住一蟻穴有蛇某一茂林有豺某一茂林有熊居住此四物時時往仙人之處聞法

某日鳩與其妻一同出巢為探尋食物而出發雌鳩行於其後為一鷹捉去雄鳩聞妻之悲鳴返回觀望見鷹運妻而去鷹殺泣叫之雌鳩予以吞食鳩與妻別由愛情燃起之悲哀而痛心彼思「愛情使予非常苦惱在不能制御之內實不欲探食」彼絕食而往苦行者之近處為制御愛情而加入布薩會中一方蛇亦欲探求食物由住處出來於前村牛之往來處覓食爾時村長之全身純白美麗之牛因取食物在蟻穴上面用膝行步用角突土為戲蛇懼牛之足音入往蟻穴之中爾時牛用足踏來是故蛇怒嚙彼牛於是殞命村民聞牛死去皆一同出來對牛哭泣用花環供養掘穴埋葬而歸蛇於彼等去後出來彼思「予為怒而殺生物使諸人之心悲哀今於不能制御此怒之內不欲探求食物」而歸來往庵中為制御此怒入布薩會坐於一方同時豺亦為探求食物而行彼發現一匹死象「予得一大食物」彼心歡喜往近前嚙象之鼻恰如嚙柱時之狀且味亦不美彼往嚙牙如同嚙石[P.327]時之狀嚙腹如同嚙籠時之狀嚙尾如嚙鐵皿時之狀嚙尻如同嚙乾酪菓子之狀彼因貪食進入內腹之中於是餓時食肉渴時飲血橫臥時有內側與肺為遮蔽彼如是思想「此處為予整備飲食與寢牀更何須有往他處行之必要」於是彼喜而不出住於象腹之內側而其中漸為風與熱使象之死體乾枯肛門之出口緊閉豺於腹中痛苦肉血漸少身呈黃色彼尋覓不得外出之方法某日不時生雲降雨肛門柔濕現出隙縫豺見有穴思由此穴逃出以頭觸擊肛門但通路狹窄急往出口之處鑽動使身體受傷因肛門之阻塞豺之身毛皆拔如同棕櫚之樹幹無毛而出於是彼思「予為貪欲而受此苦惱今於不能制御之內不欲往求食物」於是彼往庵行為制御貪欲入布薩會坐於一方

熊由森林出來彼為激烈欲望之捕虜往末羅國之前村村民等見熊來大叫「熊來」手持弓棒包圍熊入茂密之處彼知已被多人包圍奔出逃竄彼於逃竄[P.328]之時為弓棒所擊打頭部負傷滴血歸還自己之住居彼思「此苦乃為我之激烈貪欲所致今在未能制御之內不去選擇食物」於是往庵而行為抑制激烈之貪欲入布薩會坐於一方

苦行者以自己之出生尊貴起高慢之心不能入於禪定爾時有一辟支佛知其高慢自思「此非卑者彼乃成佛之人物於此劫即將成為一切智者予將使其高慢得以制御到達禪定」於是彼由自己所坐之草庵出來自北部雪山而下坐於彼苦行者石板之上苦行者出見他人坐自己之座席彼因高慢不能自制來至近前彈指鳴聲云「汝應識相卑下者汝非人之和尚沙門為何坐予之座位」於是彼曰「善男子何故爾為高慢予為辟支佛智慧之知達者爾於此劫將為一切知之覺者乃為成佛之人物滿諸波羅蜜經如是如是之劫而成佛成佛時將名悉達多」於是將名族及第一弟子等悉皆告之並云「爾何故高慢粗暴於爾實不相應」彼與以教誡苦行者雖受如是言後並未向彼敬禮亦未問及何時成佛於是辟支佛云「爾應知爾之生不如予之德之價值偉大若爾能修行亦將如予之飛行於虛空」於是昇至虛空以自己之足塵於彼之結髮之上撒一圓圈往北部雪山而去

苦行者於彼行時為悲痛所襲彼思「此沙門以如此沉重之身體而如木桶之狀懸空而步行予自請生身尊貴而向如是之辟支佛不與敬禮亦未問予何時成[P.329]此予之出生又有何益此世惟有戒行最為偉大予之高慢增上必將墮入地獄在此未能抑制高慢之內將不往探求樹實」於是入草庵為制御高慢入布薩會坐於筵席之上此賢善男子制御高慢終了行十徧處實現神通與禪定於是往經行臺之一端坐於座席之上

爾時鳩等近前飛來敬禮坐於一方大士問鳩曰「汝等前日此時未曾來此而往探求食物今日入布薩會耶」「唯然尊者」於是彼問「是緣何故」而唱最初之偈

今爾滿足少     爾不欲食物
忍耐飢與渴     鳩何故取布薩

鳩聞之唱次之二偈

吾與雌鳩滿貪欲     兩者皆樂居此地
爾時鷹捉雌鳩去     予無彼女失愛欲

數多之姿別彼女     由心起苦吾煩惱
是故吾入布薩會     貪愛於吾不再起

[P.330]鳩自己說明參加布薩會時大士又向蛇等各各問之彼等亦說明原委以下為問答之偈

曲行逼行者     有二叉舌者
牙裝有劇毒     忍耐飢與渴
爾長身之蛇     何故入布薩

村長牛有力     肉隆且震奮
行近來我方     心恐吾嚙彼
牛痛心苦悶     毒發而身亡

是故村人出     泣叫來近前
故吾入布薩     吾怒不再起

腐肉墓地多     食物心不喜
忍耐飢與渴     豺何故入布薩

吾入大象腹     樂貪象屍肉
暑風激日光     肛門出口乾

尊者吾瘦為黃色     吾無出行路
大雲突降雨     肛門出口濕

一〇

尊者吾由肛門出     月現羅睺口
[P.331]故吾入布薩     貪欲不再起

一一

蟻穴之塔蟻     前此爾殺食
忍耐飢與渴     熊何故入布薩

一二

蔑視自己家     激望末羅村
諸人由村出     弩弓將吾傷

一三

頭傷足出血     再歸自家來
故吾入布薩     不再起激望

如此四者說明自己之參加布薩會而立向大士敬禮問曰「尊者由先日此時尊者皆前往探尋樹實今日未往何故入布薩會」於是唱次之偈

一四

尊者我等答爾問     凡從智慧說
尊者我等重問爾     婆羅門何故入布薩

[P.332]於是彼向彼等說明

一五

無污辟支佛來庵     暫坐之時彼語我
爾時語我未來事     名姓與行一切語

一六

我向彼足不敬禮     高慢所縛不問彼
是故我入布薩會     我願高慢不再起

大士如斯自語入布薩會之原因教示彼等告別而入草庵彼等亦往各各自己之場所大士不捨禪定成應生梵天界之身而他之諸物亦依彼之教訓而安立得成應生天界之身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優婆塞此實為昔之賢者等之習慣汝等應住於布薩會」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鳩是阿那律熊是迦葉豺是目連蛇是舍利弗苦行者即是我

四九一 大孔雀王本生譚

〔菩薩=孔雀〕

[P.333]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持惱心之一比丘所作之談話佛問「汝之煩惱是真實耶」比丘白佛「是為真實世尊」佛言「比丘此歡樂之欲望如汝者能不為所迷耶能吹壞須彌山之大風竟對一枯樹之葉而無可奈何前生心地清淨之眾生七百年間住於制御內心煩惱之行而為欲望所迷」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再生於鄰國雌孔雀之胎內彼於胎內成長時其母於尋求食物之土地產卵落下而去因母體健康亦無其他蛇等之害此卵無損因此此一如迦尼迦羅樹芽狀之金色之卵時期成熟以自己之力破卵生出一金色孔雀之雛其雙眼如軍迦之赤實嘴呈珊瑚色迴繞頸部有三赤線達於背之中央彼成長後身體大如隊商之車而甚美麗青孔雀等皆來集合圍繞以彼為王

某日彼由池上飲水見自己姿容之美彼思「予於所有孔雀之中姿容最為優美若予與彼等住於人交往之處予將發生危險予將往雪山之處安心居住」於是彼於夜間孔雀等休息之時無人知曉入於雪山越三山脈達第四層彼處在一森林中有一為蓮華遮蔽之大自然湖由此距離不遠之處近於丘崗聳立一株大尼拘律樹彼止於枝上於此山之中央有一愉快之洞窟而彼思欲住於其處於是由山之入口平地處降落

[P.334]彼之場所均不能由下方登臨或由上方降下乃一脫離鳥貓蛇人恐怖之處於是彼思「此處為我安居之處」彼即日住於彼處次日由山洞出於山頂向東方而坐見日輪東昇彼為求日之守護稱念救護咒曰「此一切眼唯一之王昇」為求食物則下至地上尋求入夜歸來於山頂向西而坐見日輪西沉為求夜之守護稱救護咒「此一切眼唯一之王沉」彼如是而住某日一獵人彷徨於森林見坐於山頂之孔雀彼歸自己之住家於死時告其子曰「吾子第四層山脈之森林中住一金色之孔雀若王欲求之汝可告之

爾時某日波羅奈王之妃懺摩天曉時入夢彼之夢如是即見一金色孔雀王說法彼女頷而聞法孔雀王說法後起立離去彼女云「孔雀王行速與捕獲」於是驚醒醒後始知是夢彼女自思「若予云夢王不介意若云有孕之女人所望者王必留心」於是裝作有孕之女著牀爾時王來彼女近前問曰「妃汝感何處心意不快」「予有願望」「妃汝有何欲願」「予欲聞金色孔雀說法」「妃如何能得此種孔雀」「大王若不能得予將死矣」「妃汝勿憂煩若某處住有此物則必能得之

[P.335]王慰彼女而出坐於王座問大臣曰「諸君吾妃欲聞金色孔雀之法世有金色之孔雀耶」答曰「婆羅門知之」王問婆羅門等婆羅門等如是答之「大王水之生物魚龜蟹陸之生物鹿鵠孔雀鷓[A1]鴣等此等動物與人皆有金色者此為我等之相好咒中所云

王將自己國中之獵師集於一堂問曰「汝等嘗見金色之孔雀耶」答云「未嘗見之」唯其中一人其父曾見彼謂「予雖未嘗見之然予父云某處有金色之孔雀」王向彼云「甚善如是予將能與妃生命汝往捕捉前來」王與以諸多之財物使往

於是彼以財產與妻子向彼處出發而去彼為見大士而張網彼思「今日我將捕得今日我將捕得」如是在未能捕得之中而死去王妃亦因願望未適而死去王怒含恨「為彼孔雀使予之愛妻死去」王於金板留書將板入於美好之木函中上書「雪山第四層山脈住有金色孔雀食其肉者得不老不死」其後國王死去他王見彼所書之金板文字自思「得不老不死」於是派遣獵師一人彼亦死於其處

如是六人之王承繼王位六人之獵師死於雪山第七代之王所遣第七次之獵師自思「予今日捕得予今日捕得」如是七年之間未能捕得獵師自思「何以此[P.336]孔雀之足不於任何網中來食」於是在彼處看守見彼朝夕誦救護咒獵人最後推定「在此場所無他孔雀此鳥必為修梵行者彼依梵行之力與救護咒之力而不為網捕」於是往近處捕一雌孔雀以拍手之音使之鳴舉叫聲拍手使之舞踊馴熟之後攜往山處於菩薩稱誦救護咒間於近處張網彈指出音使雌孔雀揚起叫聲孔雀聞彼女之鳴聲於是七百年間靜止之煩惱如蛇被擊打時昂起鎌首而彼為煩惱所惱不能稱念救護之咒急往彼女之近前由空中降下足踏入網七百年間未能捕捉之網瞬間捕捉其足而縛之

獵師自思「此孔雀王經六人之獵師均未能捕得予亦於七年之間未能捕得今日彼為此雌孔雀而惱於煩惱不能稱誦救護之咒飛來為網所捕而低頭為我所苦之物乃如此之高德如將此物持往為他人之贈物實不相應而王與我之名譽又有何益我將使彼逃走」彼又尋思「此鳥有象之力具有威力予若接近彼思『彼來殺予』為死之恐怖而戰慄將傷及其足翼予隱不近彼而立以矢切斷彼網如是彼依自己之望可行」於是彼立於隱處以矢搭弓待發

[P.337]一方孔雀亦思「此獵師知予惱於煩惱使予成為被捕之身彼未介意而坐彼現在何處」於是四處巡迴觀察彼見獵人張弓而立「彼將殺我而攜行」彼思被殺之恐怖而戰慄願求助命而唱最初之偈

若爾欲財寶     捕我勿殺我
伴我至王前     汝得多財寶

獵師聞此自思「孔雀王見予搭弓欲射予應安慰於彼」於是唱第二之偈

今我矢搭弓     不為欲殺汝
孔雀王我思壞此網     任爾喜應行

於是孔雀唱次之二偈

獵者晝夜耐飢渴     追我七歲間
捕我入網中     何故欲脫縛

今日離殺生     與眾生無畏
爾捕我入網     又欲我脫縛

[P.338]獵師更又云

誓離殺生人     與眾生無畏
去世何幸福     孔雀王我此今問爾

孔雀王答曰

誓離殺生者     與眾生無畏
現在得稱讚     身滅而昇天

獵師又云

或云神不在     現生趣斷滅
善惡報亦然     布施為愚蠢
阿羅漢等言     是故吾捕鳥

大士聞此為說明他方世界之狀態於網棒之前低頭唱次之偈

月日兩善見     光輝行虛空
下界與他界     何只人間界

[P.339]獵師唱偈云

月日兩善見     光輝行虛空
他界非下界     神與人間界

於是大士向彼云

一〇

否認善惡報     業果亦否認
以施為愚蠢     卑說無因論

大士說此時獵師善思唱次之二偈

一一

爾言實真實     如何施無報
善惡報亦然     如何說為愚

一二

為何如何為     如何為行為
苦行如何修     修何等苦行
孔雀王其義汝語吾     為不墮地獄

[P.340]大士聞此之時自思「若予答此問說時人間世界將成空寂予將為說信法沙門婆羅門之狀態」為唱次之二偈

一三

地上沙門人間少     不住家內纏袈裟
正時托鉢行四方     非時止行為善人

一四

近斯善人爾應問     彼能使爾心歡喜
從自智慧彼語爾     此世彼世說明白

大士如是云使獵師恐懼地獄實則彼已成就為辟支菩薩之波羅蜜如一成熟之蓮華尚在尋求觸及太陽之光線彼已得完全智而生活彼聞其法語立即領解諸行知悉三法印證得辟支佛智此一知解與大士之由網解脫為同一瞬間彼辟支佛滅一切煩惱立於有生之終端而為感興之詩唱偈曰

[P.341]一五

如蛇之捨古破皮     如綠樹之捨黃葉
今日我捨獵生活     獵師生活我捨棄

彼歌此感興詩後自思「予今由一切煩惱之繫縛解脫然家中尚有諸多之鳥被縛而生予將如何解放彼等」於是向大士問曰「孔雀王予之家尚縛有諸多之鳥彼等應如何與以解放

菩薩具有較辟支佛為大之知方便攝取一切智慧於是菩薩向彼云「尊身依道而破煩惱已證辟支佛智應為有關此之誓言則全閻浮提中被繫縛之眾生皆被解脫」於是彼入於依菩薩所與之門而為誓言

一六

為數幾百鳥     被縛於我家
彼等之生命     我今與解放
今日使彼等     各歸自己家

[P.342]彼唱此偈於是依彼之誓言彼眾鳥立即由一切之繫縛中解放彼等揚溢喜聲各往自己之家而去於此瞬間全閻浮提各各之家自貓以下一切被繫縛眾生皆不存在辟支佛舉手觸頭於是家居之標示消失出家之標示出現彼如六十歲長老之狀著衣持八種之必須品向孔雀王合掌云「尊身為予偉大之救主」於是右繞為禮昇至虛空向難陀姆羅山頂而去孔雀王則由棒之先端飛起取食物往自己之家而行

結分

獵師於此處七年之間以手結網而住依孔雀王而得解脫佛述說此事唱結語之偈

一七

獵師住森林     親手為結網
光榮孔雀王     終被彼捕獲
彼由苦解脫     如我之解脫

佛為此法語後說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持惱心之比丘得阿羅漢——而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孔雀王即是我

四九二 木工養豬本生譚[1]

〔菩薩=樹神〕

[P.343]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二年老之長老所作之談話摩訶拘薩羅王將其女與頻婆娑羅王時並與以迦尸村為其女作沐浴之用後波斯匿王於阿闍世王弒其父頻婆娑羅王時破壞此村為此發生戰鬥開始時阿闍世王勝利拘薩羅王敗績彼問大臣「以如何方法可生擒阿闍世王」「大王比丘善巧於咒文王遣使者赴精舍聽取比丘等之意見」王曰「甚善」王與同意於是命大臣等云「汝等前往可隱身聽取尊者等之意見

在祇園精舍中有多數王者之眷屬出家彼等中有二年老長老於精舍附近之草庵居住一為弓術師帝須長老一為曼提達陀長老彼等於夜間睡眠次晨醒覺彼等之中帝須長老點火云「尊者達陀長老」達陀云「尊者何事」帝須「貴君善眠耶」達陀「予未成眠將如之何」帝須「尊者此拘薩羅王實為愚者彼不過只知食盛入食器之食物而已是故為阿闍世王所敗」達陀「尊者汝言如何」帝須「彼竟被不過如自己腹中小蟲之阿闍世所敗」達陀「尊者然則如之何則可」帝須「尊者達陀長老戰者實有輜重軍戰車軍及蓮華軍三種於此等之中以輜重軍可捕阿闍世王於某山頂之兩側配置勇士前面顯示軍勢俟了解其進入中間後由兩側之勇士叫囂而躍上則彼如魚之入網如魚之入於筌中即可成擒

王所派遣諸人將此語聞告於王王率大軍依言而捕阿闍世王鎖縛數日懲處之後對彼教誡曰「爾以後不可再為此事」將彼解放交付其母金剛女為大行列之行軍而歸

「拘薩羅王以弓術師帝須長老之計劃擒阿闍世王」比丘等之間開始宣揚法堂中亦同樣開始議論佛出於彼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語」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之事前生弓術師帝須即巧於戰爭之配備」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P.344]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城近於城門之村住一木工彼往林中伐木見一幼豬落入穴中將其帶回命名為「木工養豬」加以養育豬受彼之召使以鼻轉木推來以牙牽引墨繩以口銜斧木槌運來供用

彼成長後力強身大木工愛彼如子木工以住於此處恐人傷害將彼逃放於森林於是豬思「予於此森林之中不能單獨居住將求得親類為彼等圍繞而居」於是彼往森林茂密之處探索發現甚多豬隻彼滿足而唱次之三偈

我往山與林     探求為步履
求得我親族     今我得成遂

樹根與實多     食物亦不少
覩此山川樂     居住可平安

一切親類等     共住於此處
恬淡無慾惱     何處亦無懼

彼等聞此語唱第四之偈

汝求其隱家     此處有敵人
「木工」彼來此處時     殺我最上者

誰為我等敵     親族汝等善來集
尚未被殺者     我問請答我

[P.345]

獸王有條紋     有力具銳齒
木工彼來此處時     殺我最上豬

我等非無牙     身體具有力
我等共一團     合力將戰勝

我等聞爾言     心喜耳亦樂
戰時如逃去     我等命將斷

於是「木工養豬」使豬等成為一心然後問曰「虎何時將至」「今日晨朝捕一隻而去明日晨朝彼將再至」彼於戰爭巧為佈置彼云「立於此之場所必能勝利」彼知便利之地形於是檢查各處場所夜間使豬等取用食物晨朝起時彼說明戰時有輜重軍等三種設蓮華軍於中央之所安置飲乳之仔豬而以彼之母親等圍繞彼等其外再圍以不產仔之牝豬其次為幼豬其次為將出牙之幼豬其次為有大牙之豬其次為年老之豬如是於各處作十組二十組三十組之分隊配置有力之軍隊彼為自己掘一大穴為虎之陷落掘一簸籠式之穴二穴之間為自己作一立足休息之地於是攜同有力之戰士豬等往各處激勵士氣而行

[P.346]如是作為之間太陽昇起於是虎王由偽行者之庵出來立於山頂豬等見虎告彼曰「貴君敵來」彼云「勿恐一切皆如彼而行」虎搖擺身體如欲出發而放尿豬等亦如彼之狀虎見豬等出大吼聲彼等亦如彼而為之於是虎見彼等之動作而自思「此非以前之狀今日向予敵對分組而立彼等有軍師而為此配列今日予不近彼等而歸去」彼恐戰死而歸往偽行者之傍彼偽行者見虎空手而來唱第九之偈

汝於今日離殺生     對諸生物與無畏
見羣歸來如乞食     虎實有齒爪無勇氣

於是虎唱次之三偈

一〇

予之齒爪非不利     予之身體具有力
彼親族等為一團     是故彷徨我獨步

一一

嘗見懼戰者     逃散求隱家
今共為一羣     吟聲作哼語
今彼立原地     我恐敗彼難

[P.347]一二

彼等有軍師     言說皆一致
成團欲殺我     是故我不欲

偽行者聞此唱次之偈

一三

帝釋戰勝阿修羅     一隻之鷹殺羣鳥
一頭之虎見羣獸     殺最上者有此力

於是虎唱偈曰

一四

不論帝釋鷹     雖云獸王虎
親族結一團     虎力不得動

偽行者再行對彼激勵唱次之二偈

一五

迦陵頻伽鳥     為集作羣飛
彼等喜一處     飛翔空中去

一六

彼等之飛行     唯一離羣飛
是故為鷹襲     虎亦當如是

[P.348]而彼如是云「虎王汝不知自己之力耶汝勿恐汝唯一度大吼即飛撲上去彼兩隻不能一同奔逃」彼再激勵虎依其言而為

為說明此意義佛為唱偈

一七

偽行者所勵     狂持貪欲眼
彼思仍如前     躍向有牙者

於是虎又歸往暫立於山頂豬等又告木工「盜賊又復前來」彼激勵彼等「勿恐」彼起立至兩穴之間暫作休息之處虎出速力近木工養豬之前飛撲上來木工養豬向後迴轉落入第一穴內虎不能制止其速力前進落入簸籠之形穴內彼如同土塊所作之物立於其中木工養豬忽然飛出以牙齒突入其內股刺破心[P.349]食其肉而以口嚙之落於外穴彼云「予已捕此奴隸矣」最初往者食滿其口最後往者云「虎肉究為何味」木工養豬由穴中上來見豬等曰「汝等不滿足耶」「大王貴君殺一隻虎尚有其他惡於十虎者在」「彼為何人」「彼為虎常運肉與彼食之偽行者」「如是皆來捕彼惡漢」彼等共同意急行前往偽行者以為虎將立即歸來然見豬等由路上奔來彼思「此等豬已殺虎此似為前來殺予」於是急馳攀登烏曇跋羅樹上「汝等勿憂彼將立即被捕」於是呼幼豬由樹根刨土牝豬用口滿含水來大樹直立而露根於是命其餘之豬等「汝等可往彼處咬斷其根」於是倒退膝行以牙切斷樹根牙利如斧大樹斷根猛然翻轉倒下偽行者落下分裂碎斷肉均被食樹神見此不可思議而唱偈曰

一八

如樹生森林     親族善團結
豬等為一團     一度虎被殺

彼等之中人與虎被殺佛為說明此事唱他之偈

一九

婆羅門與虎     兩者終被殺
豬等皆歡喜     齊為大聲吼

[P.350]於是木工養豬問曰「尚有其他之敵否」豬云「大王已無矣」豬等皆曰「吾等為彼灌頂作我等之王」於是求水見偽行者飲水使用之法螺貝以此右旋法螺貝之寶滿盛以水運來使木工養豬於烏曇跋羅樹根之下灌頂於是以灌頂之水灌撒一牝豬為彼之妃由此以來坐於烏曇跋羅之吉祥賀喜凳上用右旋法螺貝水灌頂成為後世灌頂大典之慣習乃即由此時開始

結分

佛為說明其意義唱結語之偈

二〇

烏曇跋羅樹根元     於此豬等齊來聚
木工養豬受灌頂     爾為吾等主君王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弓術師帝須即巧於戰爭之計劃」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偽行者是提婆達多木工養豬是弓術師帝須樹神即是我

四九三 大商人本生譚

〔菩薩=隊商之長〕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住舍衛城之商人等所作之談話彼等為經商而出發時向佛為大布施立足於歸依處與戒律向世尊言曰「若我等健全歸來唯一即為向世尊之足頂禮」於是彼等與五百之車共同出發達曠野處迷失道路無水無食於森林中左轉右轉見一龍住之尼拘律樹解車坐於樹根彼等見水濕充滿之樹葉與充滿水分之樹枝自思「此樹通水切其東枝將見我等之飲水[P.351]於是一人登樹切枝由多羅之幹涌出水流於是大眾浴水飲水然後斷其向南出之枝由其中出來種種食物大眾食之然後向西切枝由其處出來著飾之女人大眾與彼女等同樂然後斷其向北之枝其中充滿七寶裝入五百車中於是返回舍衛城守其財寶彼等手執香及花環等往祇園精舍向佛敬禮供養坐於一方敬聞法語而於次日施大布施彼等云「世尊予等以此布施功德讓給與我等財寶之樹神」於是商人等皆讓與功德佛於食事終了後問曰「功德讓與如何之樹神」商人等語如來由尼拘律樹受得財寶之事佛言「汝等知量不住欲望故得財寶前生有諸人不知量住於欲望故失財寶與生命」佛應彼等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城近處有荒野之土地生有尼拘律樹商人等迷失道路見尼拘律樹

佛為等正覺說明其意義

商人等為集     乃由諸國來
一人為隊長     出往得財寶

彼等行曠野     少食又無水
見大尼拘律     蔭涼心歡喜

於此樹之蔭     彼等坐其處
愚為愚癡蔽     商人等尋思

此樹有濕氣     而且涌水流
商人我等斷其枝     先切東向者

彼等切其枝     無污得清水
滿足商人望     既浴且飲用

愚為愚癡蔽     二度彼等思
商人我等斷其枝     今切南向者

[P.352]

彼等切其枝     米肉少水粥
生薑與豆汁     多得枝中流

商人遂其望     彼處食且飲
愚為愚癡蔽     三度彼等思

商人吾等斷其枝     今切西向者
彼等切其枝     得諸女著飾

一〇

身被種種衣     寶玉與耳環
一人得一女     二十五人居

一一

於此樹蔭中     女等所包圍
商人遂其望     四方侍為樂

一二

愚為愚癡蔽     四度彼等思
商人吾等斷其枝     今切北向者

一三

彼等切其枝     金銀珠琉璃
價尊白毛布     多得枝中流

一四

又有迦尸布     北方之毛布
商人遂其望     捆縛入車中

一五

愚為愚癡蔽     五度彼等思
吾等斷此根     將得更佳物

一六

隊商之長立     合掌為乞願
商人彼樹何所逆     幸福與爾等

一七

東枝與爾水     南枝與飲食
西枝與女人     北枝遂欲望
商人彼樹何所逆     幸福與爾等

一八

於此樹蔭中     坐而且發誓
不得傷其根     害友為惡人

一九

勢多不納一人言     彼等對彼不介意
手持銳斧由根斷     尼拘律遭彼等襲

[P.353]於是龍王見彼等欲斷樹根自思「予對此等諸人欲飲時與水更與天食臥榻侍女及滿載五百車之諸寶而今又欲由根伐斷吾樹彼等過分貪慾除隊商之長外其他諸人悉數格殺」於是彼召集「如是如是之武裝兵士如是如是執弓箭者如是如是著甲冑者」前來

佛為說明此事唱偈

二〇

由此二十五條蛇     堅固之身出臨陣
又執弓者有三百     著甲冑者六百多

於是龍王唱偈云

[P.354]二一

此等諸人皆縛打     勿使生命得救助
其中除去商隊長     一切諸人為灰燼

龍等依言而行將以上覆蓋之物使乘於五百車中而使商隊長載入自己車內運往波羅奈將一切財寶置彼家中遣彼歸自己龍宮而去

結分

佛為教訓使知其意唱次之二偈

二二

是故古賢人     得見自利益
不為貪欲制     解除敵之心

二三

愛慾苦之源     應知其危險
離執去愛欲     出家作比丘

而述此法語後佛言「汝優婆塞等如是前生住於貪欲之諸商人等至大破滅是故不可住於貪欲」於是佛為說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此商人等到達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龍王是舍利弗隊商之長即是我

[P.355]四九四 娑提那王本生譚

〔菩薩=王〕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入布薩會之優婆塞所作之談話爾時佛言「汝等優婆塞昔之賢人等依自己之布薩業以人間之身體往天界長期居住」佛應彼等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彌絺羅城有名娑提那王者從正法以治國彼在城之四門城之中央及宮殿之門前造六布施堂於全閻浮提休假日行大布施每日行六十萬之消費彼守五戒入布薩會王國之住民立足於彼之教誡之上積布施之功德死後生於天之城市於帝釋天之善法講堂天子充滿而坐稱讚娑提那王戒行等之德其他諸神聞之起欲見王之望諸神之王帝釋天知彼等之心「諸位欲見娑提那王耶」答曰「唯然天王」於是彼命摩兜麗曰「汝往付馬駕超勝車伴娑提那王前來」於是彼云「謹遵王命」同意付馬駕車向毘提訶王國而行

爾時為滿月之日摩兜麗於諸人夜食坐於門前笑語之時與月輪一同驅車前進諸人望天云「有兩月出現於空中」彼等見車通過月輪向前行進乃曰「此非月乃車此天子出現此究為何人結此如意所向之辛頭馬驅天車而行耶除吾王之外將無他人我等之王實為信心甚深之法王」諸人十分歡喜合掌而立唱第一之偈

歡喜豎毛髮     此世不思議
天車現虛空     吾王有光榮

[P.356]摩兜麗驅車由諸人供養香及花環等物崇拜彼右繞城三周往王之宮門之所停車立於西方窗之下端準備登門而立

是日王往巡視諸布施堂並與指示「以如此方法與布施為宜」於是入布薩會過此一日而彼時由大臣等圍繞坐於裝飾之宮殿屋頂華麗之露臺之上向東窗說有關正法之話爾時摩兜麗招手向彼為乘車狀而於招手後即伴之而行

佛為說明此意義唱偈

神力偉大之天子     天之御者摩兜麗
彼招彌絺羅城主     毘提訶王受招待

王中最優王     乘此天車來
帝釋希見爾     三十三天上
諸天皆憶爾     共坐善法堂

娑提那王見     迴面乘天車
天車軛千馬     馳往諸神前

見此王到著     諸神喜相近
大王爾善來相伴     相伴爾善來
大王諸神之王座     王可坐其傍

帝釋喜相迎     毘提訶之王
婆娑婆招待     座席與欲樂

強力諸神之住居     王來居住誠善事
大王一切欲樂悉成就     諸神望汝與共住
三十三天皆共有     所享欲樂非人間

[P.357]諸神之王帝釋分與廣一萬由旬天城市之半一俱胝天女之半及天宮之半與彼於是彼歡樂於所與之幸福依人間之數已過七百年間彼如是居住之內於天界自己之功德已盡心中感不滿足為此彼與帝釋天如是相語唱次之偈

舞踊歌謠與史話     皆云生天有快樂
今我在天已不樂     壽命將盡近死期
汝為諸王最上者     是否予將作愚人

於是帝釋天向彼云

爾之死尚遠     壽命亦未盡
有力最上者     爾尚不成愚
然爾功德少     異熟果未盡

一〇

依我天之力     使汝住天上
最上王三十三天內     享非人間樂

[P.358]爾時大士拒絕云

一一

如借他車乘     如借他財寶
由他得布施     如此享幸福

一二

由他得布施     此非我所望
自為之功德     財寶我特有

一三

是故我將行     布施住寂靜
攝制又自制     多為諸善行
為時為幸福     無感後悔事

爾時帝釋聞彼之言命摩兜麗「汝往汝伴娑提那王往彌絺羅城置於王之遊園之上」於是彼依言而為王巡迴步行於遊園之中遊園之管理人見彼詢問後往那羅陀王之所告稟於是聞王之到來「汝先行為彼王與予準備二席置之」王遣遊園管理人先行於是彼依命而行爾時娑提那王問彼曰「何故設二座席之位」答曰「一為貴王一為我王而設」於是王云「他為如何之人將坐於予面前之席上」王坐一席而置足於另一席上那羅陀王出發前往向彼之足敬禮坐於一方彼乃娑提那王第七代之後裔爾時之人壽為百歲之時而大士依功德之力過如此之時光彼執那羅陀王之手於遊園巡迴散步唱次之三偈

一四

此處有旱田     有水流溝渠
此等諸小川     為此綠草蔽

[P.359]一五

此有蓮池樂     鴛鴦鳴聲滿
曼陀羅之華     白蓮青蓮蔽
與我共居人     今往何處去

一六

此等旱田為地面     彼處樂園有森林
相知之人何不見     那羅陀予見此如空漠所

爾時那羅陀向彼云「大王貴王因往天界經七百年予乃貴王第七代之後裔貴王之臣下均已墮入死域然此為貴王自己之王國請受取之」王曰「那羅陀予非為王而來此處予為行功德而來予只為欲作功德」於是唱次之四偈

一七

我見天宮殿     光輝耀四方
面向諸天王     亦見諸天子

一八

予住天之居     予享天欲樂
三十三天內     一切欲樂遂

一九

我見為如斯     來此為功德
我只為行法     王位我不望

[P.360]二〇

勿導罪咎道     等正覺者說
有德人進道     我亦欲踏進

如是大士為此等偈以智慧集唱盡知一切爾時那羅陀更向彼云「大王請與指導王國」彼答「王子予不望王位望與我七日間行七百年間之布施」那羅陀云「甚善」接受彼之言行大布施王行布施七日間至第七日娑提那王死生入三十三天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布薩業應真誠住之始為相應」於是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優婆塞之中有者入預流果有者入一來果——而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那羅陀王是阿難帝釋天是阿那律娑提那王即是我

四九五 十婆羅門本生譚

〔菩薩=賢者〕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無比之布施所作之談話此於第八篇蘇企羅本生譚[1]中將被詳說王當與此布施時對以佛為上首之五百比丘加以考察對滅煩惱之比丘則與之於是比丘等於法堂開始談論說王之功德「諸位法友王與不等之布施當布施時考察而施與有大果者」佛出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語」佛言「汝等比丘拘薩羅王[P.361]為如我佛之弟子考察而與布施實無不可思議昔之賢者等於佛未出世時即與考察之布施」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拘樓國之因陀羅波羅薩多城之優第提羅系之高羅婆王治國時有彼之大臣毘樓指導俗事與聖事王行動搖全閻浮提之大布施而受布施之食者中守五戒者全無一人皆為破戒者因而布施使王不能滿足於是王思「如行考察之布施其果甚大」於是彼望與守戒律人以布施彼思「與賢人毘樓互相商談」於是於彼侍奉來時使坐於座席向彼諮問

佛為說明此意唱次之半偈其他半偈以下為王與毘樓之問答

愛法優第提羅王     彼向毘樓云考察
毘樓凡來我前求施者     護戒有學婆羅門

離不淨行者     食我供養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與

大王護戒有學識     遠離不淨行
難見婆羅門     食爾供養食

大王婆羅門種類     實則有十種
彼等詳區別     我說請聽聞

或者背負袋     堅縛如根滿
集合諸藥草     入浴口誦咒

大王醫師與同等     亦稱婆羅門
大王彼等語資格     斯可伴來否

[P.362]高羅婆王云

彼等婆羅門相遠     不可云彼婆羅門
毘樓汝語他之婆羅門     尋求護戒有學者

離不淨行者     食我供養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與

或者車附鈴     前行使錚鳴
彼常為行使     馴馬能御車

一〇

大王與使者同等     亦稱婆羅門
大王彼等語資格     斯可伴來否

高羅婆王云

一一

彼等婆羅門相遠     不可云彼婆羅門
毘樓汝語他之婆羅門     尋求護戒有學者

一二

離不淨行者     食我供養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與

一三

更有婆羅門     持水甕曲杖
城村與街市     王之近處行

一四

城村與森林     不施我不走
大王壓制者同等     亦稱婆羅門
大王彼等語資格     斯可伴來否

高羅婆王云

一五

彼等婆羅門相遠     不可云彼婆羅門
毘樓汝語他之婆羅門     尋求護戒有學者

一六

離不淨行者     食我供養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與

一七

爪髮長如草     齒污體垢穢
塵埃塗滿身     彼等乞食行

一八

大王樹樵亦同等     亦稱婆羅門
大王彼等語資格     斯可伴來否

[P.363]高羅婆王云

一九

彼等婆羅門相遠     不可云彼婆羅門
毘樓汝語他之婆羅門     尋求護戒有學者

二〇

離不淨行者     食我供養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與

二一

阿梨勒果阿摩勒     菴羅果與閻浮果
威比他佳麥粉果     齒楊子與橡樹板

二二

羅闍那樹糖果籠     煙管蜂蜜軟膏等
大王聲高四處為叫賣     彼為商賈到處行

二三

大王與商人同等     亦稱婆羅門
大王彼等語資格     斯可伴來否

高羅婆王云

二四

彼等婆羅門相遠     不可云彼婆羅門
毘樓汝語他之婆羅門     尋求護戒有學者

二五

離不淨行者     食我供養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與

二六

經營農商業     畜養山羊羊
得金與子女     使之論嫁娶

二七

阿摩晝之種[2]     吠舍種同等
彼等為混血     亦稱婆羅門
大王彼等語資格     斯可伴來否

高羅婆王云

二八

彼等婆羅門相遠     不可云彼婆羅門
毘樓汝語他之婆羅門     尋求護戒有學者

二九

離不淨行者     食我供養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與

[P.364]三〇

諸村為司祭     出行享乞食
多求為諸獸     去勢並付印

三一

牛豚與山羊     屠殺家畜者
大王屠牛者同等     亦稱婆羅門
大王彼等語資格     斯可伴來否

三二

彼等婆羅門相遠     不可云彼婆羅門
毘樓汝語他之婆羅門     尋求護戒有學者

三三

離不淨行者     食我供養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與

三四

或有婆羅門     手持刀劍盾
立於通路上     引導隊商行

三五

彼等牧獸者     盜賊與同等
強取並索要     亦稱婆羅門
彼等語資格     斯可伴來否

高羅婆王云

三六

彼等婆羅門相遠     不可云彼婆羅門
毘樓汝語他之婆羅門     尋求護戒有學者

三七

離不淨行者     食我供養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與

三八

森林造小屋     張網為獵戶
兔貓並蜥蜴     魚龜皆遭捕

三九

大王彼等為獵師     亦稱婆羅門
大王彼等語資格     斯可伴來否

高羅婆王云

四〇

彼等婆羅門相遠     不可云彼婆羅門
毘樓汝語他之婆羅門     尋求護戒有學者

[P.365]四一

離不淨行者     食我供養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與

四二

財寶之欲所驅使     橫入牀下為竊賊
蘇摩酒祭行犧牲     王於其上得入浴

四三

大王理髮師同等     亦稱婆羅門
大王彼等語資格     斯可伴來否

高羅婆王云

四四

彼等婆羅門相遠     不可云彼婆羅門
毘樓汝語他之婆羅門     尋求護戒有學者

[P.367]四五

離不淨行者     食我供養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與

如是說明普通一般具有虛名之婆羅門等以下為說明最上之婆羅門等唱次之二偈

四六

大王護戒有學識     遠離不淨行
此等婆羅門     可享食供養

四七

一食食米食     並且不飲酒
大王彼等語資格     斯可伴來否

王聞其語問曰「友毘樓如是可尊敬之第一婆羅門等住於何處」「大王彼等居於北部雪山之難陀姆羅洞窟之中」「賢者如是以爾之力為予將此婆羅門等伴來此處」王心滿足唱次之偈

四八

毘樓此等婆羅門     護戒有學識
毘樓汝速索彼等     可招彼等來

大士云「善哉」接受王言向王曰「如是大王裝飾城市一切城中住民皆行布施入布薩會守持戒律擊大鼓布告王與臣下共行布薩」而菩薩自己於[P.368]晨早為食事行布薩會日暮取出肉豆蔻色之箱與王共同五體投地平伏其身憶諸辟支佛之羣而敬禮祝告曰「北部雪山難陀姆羅洞窟所住五百辟支佛等明日受我等之供養前來受食」於是向虛空八度散撒滿握於拳中之花爾時五百辟支佛之處華往落於其上彼等思忖知其理由「諸卿我等將受毘樓尊者招待彼實非卑劣眾生彼為成佛人物此劫即將作佛我等應寄以善意」於是承諾其招待大士見華未歸來已知彼等承諾菩薩云「大王明日辟支佛等將來請施以尊敬與尊崇

王於翌日為大尊崇於大露臺之最淨之所設席於無熱惱湖之辟支佛思惟其身體要求已生時凌虛空而前來於王庭落下王與菩薩深具信心由彼等之手受鉢使坐於宮殿露臺之上捧獻供養之水後準備硬軟之食以為供養食事終時為次日而作招待如是七日間招待行大布施第七日時與彼等必要之物品爾時彼等感謝昇於虛空歸往彼處必要物品亦與彼等同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拘薩羅王為予之弟子行考察布施實非不可思議昔之賢者於佛未出世時亦同行布施」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毘樓賢者即是我

[P.369]四九六 次第供養本生譚

〔菩薩=苦行者〕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地主所作之談話彼為善良而信心甚深之人向如來及僧團常為大崇敬某日彼作如是思考「予對佛寶僧寶供養食與柔衣常為大崇敬今將向法寶為之其所為崇敬將應如何為之

於是彼取諸多之香與花環等往祇園精舍敬禮世尊問曰「世尊予欲為法寶之崇敬其崇敬應如何為之」佛對彼言曰「若欲為崇敬法寶當向法寶之保持者阿難以為崇敬」於是彼云「謹如尊命」同意而為對長老之招待次日對長老大為崇敬引導至家中使坐於極為安靜之座席敬獻香與花環等物施種種優味之食食後並施與作比丘三衣之十分高價布料長老自思「此崇敬乃對法寶之所為對自己頗不相應應與第一之法將為最相應」於是將供養食物入於鉢內連同衣料運往精舍交與舍利弗然彼亦自思「此崇敬為對法寶應徧及法主等正覺者為相應」於是彼施與十力尊佛見無比自己至上者於是受入鉢供養之食並受取衣之布施比丘等於法堂開始談論「諸位法友某地主為崇敬法寶而思惟向法寶保持者長老阿難而為布施長老謂『施予為不相應』而施與法將彼亦謂『此對予亦不相應』而奉獻與如來如來不能發現其他之至上者依自己為法主故『彼於我相應』於是食彼鉢之供養食受衣之布料如是彼鉢之供養食相應如法次第至其主之足前」佛出其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鉢之供養食如法次第至予之所非自今始前生佛未出世時亦有相同之事」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P.370]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止惡行不亂十種王法以正法治國如是行之彼之法庭成空王為發現自己有無不德由住於近處住者開始於任何人問之如宮內之婦人等城內之人城門近處之村均未發現自己之不德者於是彼思「予往地方探討」於是使大臣等任王國之事彼與司祭變裝徧歷迦尸國境然亦未發現任何人語王之不德

彼等來至國境之某市坐於無門戶之講堂爾時有市中居住有八十俱胝財產之富豪地主作大行列之入浴而來見坐於講堂中金色優雅風姿之王心生愛慕之情入於講堂云「請貴君稍待」彼歸家製造種種非常美味之食物為大行列持食事之器皿而來

爾時有住雪山持五神通力之苦行者前來坐於彼處而由難陀姆羅洞窟之辟支佛亦來坐於其處地主與王以洗手水後以種種美味之咖哩食物調入食器運送王前王受之與司祭之婆羅門婆羅門受之與苦行者苦行者行辟支佛之面前以左手按食器右手取水甕與布施之水後將食物入於鉢中於是彼辟支佛不對任何人招待不乞求許可而自食在彼為食事終了時地主自思「予與王食物王與婆羅門婆羅門與苦行者苦行者與辟支佛而辟支佛不向任何人乞許而食此等布[P.371]施之理由為何」「此不向他人乞許而食之理由為何予將依次詢問」於是彼向每人各各敬禮發問而彼等亦向彼說明

我見姿優人     王國荒野來
彼住優高閣     大牀彼橫臥

我此有愛慕     優煮米之食
清淨去黑米     覆肉與米飯

爾受此食物     緣何不自食
布施婆羅門     此爾為何法

我師婆羅門     熱心諸義務
尊貴應招待     與彼食相應

王之崇信者     我問婆羅門
清淨覆肉食     何故王與爾

爾今受此食     不知爾目的
施食與仙士     此爾為何法

我為家所縛     養育我妻子
人間樂愛慾     以法教我王

仙士住森林     年老積修行
我向苦行者     與食甚相應

皮下筋脈見     爪髮長如草
齒污體覆塵     我問瘦仙士

一〇

一人爾住林     人生不持望
爾與比丘食     彼有何處優

一一

球根與草根     我掘球狀物
搖落黍稻粒     壓輾為乾粉

一二

野菜蓮根蜜     肉棗阿摩勒
運來為我食     亦為我財產

[P.372]一三

我為廚役故     與非廚役人
我為所有故     與無所有人
我為取得故     與未取得人
是故我與食     與食我相應

一四

我今默然坐     問高德比丘
清淨肉覆飯     仙士與爾食

一五

爾取彼之食     獨自默然食
他人不勸請     爾取為何法

一六

我不為廚役     亦不使廚役
我不為切割     亦不使切割
知我無所有     遠離一切惡

一七

左手供養食     右手取水甕
仙士與我者     清淨覆肉食

一八

所有財產者     彼等施相應
勸請布施物     我思為反對

[P.373]地主聞此言唱次之二結偈

一九

戰車之主來此處     此誠對我有幸福
布施之果大無比     由今以前我不知

二〇

王對王國有貪欲     婆羅門有諸義務
仙士貪求根與果     而比丘等得解脫

辟支佛向彼說法往自己之住所苦行者亦復如是王尚住於彼之近處數日歸回波羅奈

[P.374]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此鉢如法相應往彼處者非自今始前生即已如是行之」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欲為崇敬法寶之地主是此地主王是阿難司祭是舍利弗住雪山之苦行者即是我


校注

[0158001] 本篇為雜集(Pakiṇṇaka-Nipāta) [0158002] 伽利娑(Karīsa)此為由穀物量之單位轉為種植穀物土地面積之單位 [0159003] 「田地」此將原語 Kattikhetta 為如此之譯語但 Katti 之意義不明暹羅本無此語 [0164004] 破涕為笑底本作 bhāsamānā今如脚註 Cs 取為 hasamānā [0166001] 聞彼臥於地上亦臥地上底本只有 bhūmisayanā va jātā今依脚註補譯 [0173001] 友結底本為 Mittagandhaka今讀為 Mittabandhaka [0174002]底本為 Makā應為 Mahā [0178003] 子為父利行此句底本為 putto pitu Caratī atthacariyaṁ今讀為 putto hi carati pituattha-cariyam [0179004] 污穢黑色從底本之脚註加入 Kāla 讀之 [0180005] 野獸底本為 Mīga應為 Miga [0186001]乃至自體二句底本為 Bhaccā mātāpitā bandhū, yena jato sa yeva so今從 Stede's Dic, bhacca 之條(Mahābhārata I, 74, 110)為 bhastrā mātā, pituḥputro, yena jāto sa eva saḥ [0189002] 追求不可得底本作 anupajjhatha今讀為 Nānup [0189003]底本為 Sadā今從註文讀為 Yadā [0229001] 同樣之譚見第二八三工匠養豬本生譚(漢譯南傳藏第三十四卷一三二頁) [0250001] 蘇企羅本生譚原無此名此相當於第四二四之燃燒本生譚 [0255002] 阿摩晝之種為婆羅門與吠舍之混種
[A1] 鴣【CB】鵠【南傳】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