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76]第十四篇[1]
四八四 稻田本生譚
〔菩薩=鸚鵡王〕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養母比丘所作之談話。此一譚將在睒摩賢者本生譚(第五四〇)中再出。佛喚此比丘近前問曰:「比丘!汝真養在家者耶?」「是為真實,世尊!」「彼為何人?」「為予之父母,世尊!」佛言:「甚善,汝比丘!昔之賢者等為動物時,雖生為鸚鵡,使老父母居巢,以口銜餌奉養。」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摩揭陀王於王舍城治國時,都之東北方有名薩林提耶之婆羅門村,於此東北地方有摩揭陀之田,其處有一名克西亞哥達之婆羅門住於薩林提耶村,彼種植僅千伽利娑[2]田之米。穀物熟時,建造堅固之垣牆,有者為五十伽利娑,有者為六十伽利娑,以五百伽利娑之田地[3],授與自己之僕役等輪班看守,餘五百伽利[P.277]娑之田地則以出資僱用一人看守,看守人建一小屋朝夕居於其處。
在田地東北方山上有一平地,生有絹綿樹之大樹林,樹上棲有數百隻鸚鵡。當時菩薩生為鸚鵡羣之王子,彼成長後,姿美力強,體如車轂之大小。彼之父王老時:「予已不能遠行,汝可護持此羣。」與支配權於其子。自翌日之後,彼不使父母往取食物,自率鸚鵡羣往雪山,於野生之稻叢中,食所喜之穀類,歸時取父母滿足之食物,以養父母。
某日鸚鵡等向彼談論:「往年今時,摩揭陀之田地稻熟,未知現已熟否?」「如此遣使往觀。」於是派遣二隻鸚鵡前往。鸚鵡翔往,降落於摩揭陀之田上。此田正為出資僱用之人看守之田。彼等食其穀後,銜一稻穗,歸至絹綿樹之林,落於摩訶薩之足下云:「彼處有如是之稻。」
翌日,鸚鵡王率鸚鵡羣往其處降落田上,看守人到處巡迴奔走,欲圖妨礙鸚鵡食穀,但皆無效。其他之鸚鵡食穀後空口而歸,惟鸚鵡王則持諸多稻穗一同銜歸,奉與父母。
[P.278]鸚鵡等由翌日起續往其處食穀,看守人自思:「若此等之鳥,再食數日,穀物將一無所有。婆羅門以穀之評價為予之酬金,予必須向彼告知。」於是攜一握之穀及持應有之贈物往訪婆羅門,恭敬問候,立於一方。婆羅門問曰:「看守人!稻田熟否?」答云:「婆羅門君!稻已成熟。」於是唱次之二偈:
一
二
婆羅門聞彼之語,對鸚鵡王生起愛慕之情,問守田人曰:「看守者!汝知掛網捕捉之事耶?」「唯然,予知此事。」於是〔婆羅門〕向彼語偈云:
三
守田人聞此,心喜不負以穀之評價而為酬金之責,彼往編織馬毛之網,偵察鸚鵡王降落之場所:「彼今日將於此處降落。」翌日晨朝,作一如壺大之籠,掛於網上,以觀鸚鵡之接近。彼坐於小屋之中。
[P.279]一方鸚鵡王由鸚鵡羣圍繞接近田地,彼因無貪欲,仍就昨日所食之場所,亦即掛網之處,其足恰落入其中。彼已知自己被捕,思:「若予立即舉聲為捕虜之哀鳴,則予之眷屬怖愕,將不食而逃。予須忍耐至彼等食餌終了。」彼知彼等飽食之後,愕然於死之恐怖,舉三度為捕虜之叫聲,於是鸚鵡等皆行逃散。
鸚鵡王嘆息:「只此予之眷屬竟無迴返探視我者,此概為予之宿世惡業耶?」彼唱偈曰:
四
守田人聞鸚鵡王被捕虜之叫聲及鸚鵡向空中逃散之音聲:「此究為何事?」彼由小屋降下,往掛網之所,見鸚鵡王大喜:「予為彼而掛網,今彼鳥正為我捕。」於是將鸚鵡王由網羅中解下,縛其雙足,往薩林提耶村,將年青之鸚鵡交婆羅門,婆羅門以強愛之態,緊捉摩訶薩之雙足,置於膝上,與彼交談,唱次之二偈:
五
六
鸚鵡王聞此,以如蜜之人聲唱第七之偈:
[P.280]七
於是婆羅門問彼曰:
八
如是鸚鵡王為婆羅門所問,為向彼說明唱次之四偈: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聞摩訶薩之法語,婆羅門歡喜唱次之二偈:
一三
[P.281]一四
如斯請向摩訶薩,如眺望自己之愛子,由足上解脫枷套,以煮百度之胡麻油塗脚,使坐幸運之座具,使食盛入黃金鉢之蜜與煎穀,飲以砂糖之水。
於是鸚鵡王云:「婆羅門!汝當勉勵。」為之說誡唱次之偈:
一五
婆羅門聞此,心甚滿足,發其感興唱次之偈:
一六
摩訶薩拒受婆羅門贈與自己千伽利娑之田地,僅只受領其八伽利娑。婆羅門掘立石柱以為與彼田地之境界,向菩薩合掌云:「君可去矣,以慰悲嘆盼歸之生身父母。」於是將彼釋放。彼意滿足,銜稻穗而歸,置於父母之前云:「母、父親請起進[P.282]食。」於是雙親之淚顏,破涕為笑[4]而起立。諸羣鸚鵡即刻集會問曰:「大君!如何而被解放耶?」彼向彼等詳細說明一切。而一方哥西雅實行鸚鵡王之教誡,由此以後,向正行之沙門婆羅門多行布施。
結分
佛為說明此意義,唱結語之偈:
一七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如是,汝比丘!奉養父母實賢者之慣習。」於是佛為說四諦之教——說四諦之法終了之同時,此比丘達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鸚鵡羣是佛之教團,父母是大王之族,守田人是車匿,婆羅門是阿難,鸚鵡王實即是我。」
四八五 月緊那羅本生譚
〔菩薩=緊那羅〕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迦毘羅城之近郊尼拘律樹園時,對住於王宮之羅睺羅母所作之談話。原此本生譚應由遠因緣譚〔漢譯南傳藏第三十一卷四頁以下〕開始敘述,然此一因緣譚,於杖林之優樓頻羅迦葉作獅子吼之前,在無戲論本生譚(第一、漢譯南傳藏第三十一卷一四九頁以下)中已為敘述。由此以後,至往迦毘羅城之旅以前,將於毘輸安呾囉王子本生譚〔第五四七〕中出現。
當佛坐於父之王宮食事之間,大護法本生譚〔第四四七〕中,已有說明。佛於食事終了時,坐於羅睺羅母之住所,為述彼女之德而說本章月緊那羅本生譚。佛如是思考,於是使王執鉢,與二大弟子一同往羅睺羅母之住所。爾時彼女之下有四萬[P.283]舞妓,其中千九十人為剎帝利之女。彼女知如來之來,告彼女等皆著袈裟,於是皆依言而行。佛至近前,依指示之座就座。爾時彼女等齊舉大聲而悲嘆,羅睺羅母嘆已,憂愁之情掃去,禮佛並對王以應為之尊敬,恭敬而就座。王開始稱讚彼女之德:「尊者!予媳聞爾被袈裟,則己亦被袈裟;聞爾不用華鬘,彼亦棄華鬘等;聞爾臥地上亦臥地上[1]。爾出家後,彼為寡婦,不受由他之諸王所贈之贈物,如是難抑之思,寄情於汝。」如是王讚彼女之德。佛言:「大王!此女於今我最後一生愛我,難抑思慕,不受他男之導引,實不足怪。彼女生於畜生之胎時,亦難抑對我之思慕,而不依他男之導引。」佛為應王之求,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摩訶薩於雪山地方生於緊那羅胎,彼之妻名為月姬,彼等二人住於以月為名之銀山。當時,波羅奈王委國政於大臣,身被二件袈裟,著五具之武器,只一人入於雪山。彼食鹿之肉,思往登一小山。
住於月山之緊那羅等,於雨季住於山中而不下,至夏期始行出山。爾時月緊那羅與自己之妻一同下山,於各處塗香,食花粉,纏花為上下衣,搖蔓草為戲,歌優美之歌聲。彼等來至小川,於灣曲處下水,於水中撒花游水,然後再纏以花之上下[P.284]衣,在銀板狀之白砂之上設花牀,執竹棒坐於牀上。然後月緊那羅擊竹為優美之歌聲,而月緊那羅女則曲纖手立於其傍且踊且歌。
此王聞彼等之聲,忍足音竊近其處,居於隱所觀彼緊那羅等,彼為緊那羅女而動心,彼思:「將彼緊那羅射死,與此女同棲。」於是向緊那樓射出一箭。彼痛極而泣,唱次之四偈:
一
二
三
四
摩訶薩以此四偈自嘆,倒於花牀,失氣反轉而臥;王則鵠立不動。今月姬一人[P.285]於摩訶薩自嘆時,自己正一心陶醉於樂中,不知彼被射之事,無意中見彼反轉倒臥,由傷口流出血液:「予夫起何痛苦?」大聲哭泣嘆息。
王思:「緊那羅概已死去。」於是彼前進現身,月姬見彼:「予之愛夫必為此匪賊所射。」彼女震動而逃,立於山頂,罵唱次之五偈:
五
六
七
八
九
王為慰藉唱此五偈而悲嘆立於山頂之彼女,唱偈曰:
一〇
[P.286]月姬聞彼之言曰:「汝何出此言?」彼女為獅子吼唱次之偈:
一一
彼聞彼女之言,失去情慾,更唱一偈:
一二
彼如是言已,毫無留戀而去。彼女知彼已去,由山上降下,將摩訶薩抱起,持登山頂,使寢於臺地之上。使彼之頭載於自己膝上,非常悲嘆,唱十二之偈:
一三
一四
一五
[P.287]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如是彼女悲嘆唱十二偈,以手撫摩訶薩之胸,知尚有溫暖,彼女思慮:「月尚有生命,予當先向諸神激昂求願,使彼甦生。」彼女激昂告曰:「抑此世界已無守護神[P.288]耶?抑或出旅而不在耶?不然則死去耶?是故對予之愛君而不為守護耶?」
因彼女悲嘆之力,使帝釋天之產下熾熱,彼觀察而知其原因,為婆羅門裝而近其前,由水壺汲水向摩訶薩注撒,忽然毒消,出來生氣,箭創均已不見。摩訶薩歡喜而起,月姬見自己愛主健在,浸泌愉悅之情,向帝釋足下頂禮唱次之偈:
二五
帝釋忠告彼等:「自此以後,勿由雪山降下,往人間所,只宜住於此處。」帝釋如是言已,回還自己之住所。月姬云:「夫君!予等處此危險場所,一無所是,予等仍歸月山。」於是唱最後之偈:
二六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彼非自今始,前生彼女對我既難抑思慕,不為他男所導引。」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那律,月姬是羅睺羅母,緊那羅實即是我。」
四八六 大鶚本生譚
〔菩薩=獅子〕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友結[1]優婆塞所作之談話。彼實為舍[P.289]衛城中衰落家庭之子,彼遣友向良家之女求婚,但被問曰:「一旦有事,有無可以信賴之朋友與伴侶?」答曰:「無有。」「如是先應交友。」彼依忠言相告,先與四守門人為友,然後次第與警察官、司曆官、大臣等為友,更與將軍、副王相交往;而與彼等一同來往後,與王亦交往;爾後與八十人大上座,特別是與阿難上座結交,最後與如來亦為友。
於是佛使彼歸依及安立於五戒,王亦與彼權力,於是友結之名為人所知。爾後王與彼以大家,使舉行華燭之典禮,諸王及大眾皆有贈物。彼妻以王之贈物與副王,而副王與將軍,如此之風習方法,使全市民均對彼傾心。至第七日,彼懇切恭敬招十力者佛,以佛為主向五百人僧團行大布施,食事終了,聞佛之感謝言辭,夫妻共同安立至預流果。
比丘等於法堂開始談論:「諸位法友!友結優婆塞,信賴其妻,從彼女之言,與一切之人結為友,由王得大[2]尊敬,與佛交往,夫妻均至安立於預流果。」佛出彼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彼因其女博大名聲,非自今始,前生彼為動物時,彼從女之言,與多動物結交為友,免於子故之悲。」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邊地之住民數人,只為能得多數之肉,於[P.290]任何處皆設部落,彷徨於森林,殺鹿等取肉,來養妻子。距彼等之村不遠之處,有大天然湖,池之南側一隻之雄鷹,西側雌鷹,北側獸王獅子,東側鳥王之鶚棲息於四處。一方湖之中有一高堆(島)之處,棲息一龜。
爾時雄鷹向雌鷹求婚:「請為我妻。」於是雌鷹向彼云:「貴君有無友人?」「予無友人,麗人!」雌鷹曰:「一旦危險之事或痛苦之事於我等發生時,須得能除彼拂彼之伴侶。先請汝得友。」「予與何人為友耶?麗人!」「請與東側住之鶚王,北側之獅子與湖中之龜為友。」彼容納彼女之言,依如其言而行。於是彼等兩鳥同棲——於同湖之一島上有佳蘭芭樹一株,四方亦為水所圍——彼等於其樹上築巢而棲。
自此以後,彼等生有二雛。彼等之羽,尚未生長完備時,某日之事,田舍人等一日中於森林中巡迴奔跑,無何獲物:「予等不能空手歸家,須捕魚或龜。」進入湖中向彼島而行。於佳蘭芭樹下寢處,為蚊等所嚙,為驅逐蚊等,旋鑽火磨木使之發火起煙,煙霧上昇使鳥痛苦,鶵鳥鳴揚泣聲,田舍人聞之:「此鷹鶵之聲,起立預備火炬,予等不能空腹就寢,食鳥肉後再為寢處。」於是燃火準備火炬。
雌鷹聞彼等之聲自思:「此等諸人欲食我等之雛,我等為拂除此種危險,須得友[P.291]人之救助,遣夫往鶚王之所。」於是雌鷹謂其夫曰:「君速往報知鶚王,予等之雛遭遇危險。」遂唱第一之偈:
一
雄鷹急往鶚王之住所,揚鳴聲使知自己之來,得許可入時,近前敬禮。鶚王問曰:「緣何而來?」雄鷹被問,唱第二之偈:
二
鶚王安慰雄鷹:「請勿恐怖。」唱第三之偈:
三
[P.292]於是向彼問曰:「友!田舍人攀登樹耶?」「尚未登上,僅備火炬。」「如是君速行,慰我女友,告予來事。」彼依言而行。
鶚王隨即翔往,於距佳蘭芭樹不遠處,下望田舍人正向上攀登。鶚王止於一樹之頂,而於一田舍人攀登近巢時,彼使兩翼浸入湖水:口中銜水運來注於火炬之上,使火炬消滅。田舍人等曰:「誓將食此鷹及雛。」於是由樹降下,再燃火炬攀登,又被鶚王消滅。
如是行法,數度消滅火炬,已至夜半,鶚王非常疲困,下腹之皮已薄,眼呈赤色。雌鷹見之向夫云:「君,鰐王非常疲困,為使彼暫休,請向龜王一談。」雄鷹問彼女之言,先近鶚前,以偈告之云:
四
鶚王聞雄鷹之言,作獅子吼唱第五之偈:
五
[P.293]而第六之偈,為佛成等正覺者讚鶚王之德所唱:
六
鷹云:「鶚王!暫時充分休息,友!」語畢往龜之所,龜起問曰:「友!為何事而來?」雄鷹被問:「實有如是如是之危險,鶚王由初更直行奮鬥已疲,是故予來君所。」於是唱第七之偈:
七
龜聞此,唱答之偈:
八
爾時龜之子寢睡於傍,彼聞父言,自思:「不可使予父疲勞,予當接受父之工作。」於是唱第九之偈:
九
於是父以偈告子曰:
一〇
大龜如是言曰:「友勿恐,君請先行,予今立往。」龜送彼出後,降入水中,掘集泥土,然後持往島處,以其泥消滅火種,臥於彼處。田舍人云:「我等食鷹雛何能滿足,將此污穢之黑龜[4]翻轉殺之,彼可充分使我等飽食。」於是拔取蔓草,以蔓草縛之。更脫自己纏身布條於各處捆縛,但均不能翻轉龜身,龜反曳引諸人前進,落入深水之中。
彼等因對龜起貪慾,結果與龜一同落水,腹中滿吞污水,疲弊不堪,爬至岸上。「前為一鶚,於夜半之前,使我等之火炬消滅;今為一龜使我等落入水中,吞水滿腹;今當再製火種,待日初昇,燒此鷹雛而食。」於是又開始作火。
[P.295]雌鷹聞彼等之言,曰:「此等諸人,終將於某時食我等之雛而去。請往我等之友人獅子之前求援。」雄鷹於瞬間即飛往獅子之所,雄鷹被問:「緣何於此時刻,格外前來?」於是告以事之始末,唱第十一偈:
一一
獅子聞此唱偈曰:
一二
獅王如此唱後云:「汝行,安慰子等。」遣彼之後,獅子踏破寶玉色之水向前突進。田舍人等見彼接近:「鶚先消滅我等之火炬,龜又奪去我等之布條,今次最後,獅子將滅我等之命。」諸人為死之恐怖所擊,各處四散奔逃。
[P.296]獅子來至樹之根元,不見何物,於是鶚、龜、與鷹近前為禮。獅子向彼等說友情之功德:「以後不破友法,多事勤勉。」彼於教訓之後離去,彼等亦自歸住所。雌鷹見自己之雛自思:「賴朋友等之蔭,得保我等之子。」在此幸福之時,與雄鷹共同續語,為宣示友法,唱次之六偈: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P.297]如此以六偈述友法之德,彼等諸友皆不犯友法,度此一生,從其業而死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彼依妻得安樂非自今始,前生既已得安樂。」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彼時之雄鷹與雌鷹是此夫婦,子龜是羅睺羅,大龜是目犍連,鶚王是舍利弗,獅子實即是我。」
四八七 鬱陀羅迦苦行者本生譚
〔菩薩=司祭〕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詐欺漢所作之談話。即彼出家於導向解脫之教,而為得四資具行三種之詐欺。比丘等述彼之不德,於法堂開始談論:「諸位法友!某比丘出家,入於如此導向解脫之佛教,而依詐欺以立生計。」佛出彼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實即如是如是之言。」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彼即為詐欺漢。」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P.298]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王之司祭,賢明能達。彼某日往公園遊,見一美女,為彼魅惑,與彼女同棲,彼女為彼而妊娠,彼女知之向彼云:「貴君!予已身重有孕,若生子命名,應付彼祖父之名。」彼思:「遊女之腹所生者,不能命以家名。」彼云:「善女人!此防風樹名鬱陀羅,以此授與,汝可對彼命名為『鬱陀羅迦』。」於是與以附有印形之指環,繼謂:「若為女子,可於此養之。若為男子,達丁年後,自行看顧。」
彼女後生一男,名「鬱陀羅迦」,彼長大問其母曰:「母親!予父為何人?」「子!汝父為王之司祭。」「如此,予將學諸吠陀。」彼由母之手接過附以印形之指環及向教師持禮往得叉尸羅,於世間名高師尊之前,學習學術。彼見一羣之苦行者,彼思:「此等諸人之前,將有殊勝之學術,予將學之。」於是為得學術而出家。彼為彼等為各種之勤務,向彼等云:「諸位師尊!請教予貴君等所知之學術。」彼等依各自之知識,教授於彼。於是彼為五百苦行者中無比彼偉大之知者,彼實於彼等之中為智慧第一。於是彼等集會,讓師尊之地位與彼。
於是彼向彼等云:「諸位尊者!貴君等常食森林之草根樹果住於森林,何故不往世人之住處耶?」「尊者!世人行布施,為使感謝而語法語,為種種質問,予等恐懼不往其處。」「諸位尊者!汝等護持於我,即使轉輪王為質問,可使我負說教之重荷,[P.299]貴君等應請勿怖。」彼與彼等共同遊行,次第來至波羅奈,住於王苑,翌日一同往城外之村行乞,眾人為諸多布施。苦行者等次日入城內,眾人亦為諸多布施。苦行者鬱陀羅迦感謝祝福,並答質問。眾人精神和睦,布施諸多之資具。
全市人民云:「此一團之賢師,德高之苦行者來。」於是湧起傳聞,此事入於王耳。王問:「彼等住於何處?」答曰:「住於御苑。」王云:「甚善,今日為見彼等前往。」有人前往告鬱陀羅迦:「王為見貴君等前來。」彼呼隱者之羣集會云:「諸師!王將來此,而一旦為主權者合意,予等之生涯將得平安。」「尊師!然我等應為何事?」彼如是云:「汝等之中或為蝙蝠行者,或為蹲行,或臥茨牀,或行五熱苦行,或為浴行,或於此處彼處誦念真言。」彼等各依其言而行。而鬱陀羅迦則由八人至十人之賢善辯論家引伴,置精美之書籍於華麗之桌上,由弟子等圍繞,坐於特設有靠背之椅上。
爾時王由司祭及諸多之侍從相隨,來至御苑,見彼等錯誤之苦行,王思:「彼等將離惡趣之恐怖。」心中喜悅,往鬱陀羅迦之處,恭敬問候,坐於一方。王心甚滿足與司祭共語,唱第一之偈:
一
[P.300]司祭聞此自思:「此王錯喜場所,予不可沉默。」於是唱第二之偈:
二
鬱陀羅迦聞此言自思:「王對隱者等尚持和睦之氣氛,然此婆羅門言行太過,擊打牛鼻,向他人所盛食物,投擲污物,予將與彼對話。」彼為與婆羅門對談唱第三之偈:
三
[P.301]於是司祭唱第四之偈:
四
鬱陀羅迦聞此自思:「予不能與此人為敵,予如云予為貴君之子,則不能無愛,予將語彼予為其子之事。」於是唱第五之偈:
五
彼云:「汝確為鬱陀羅迦耶?」答云:「唯然。」「予曾與汝母以標章,此物現在何處?」子云:「婆羅門!彼在於此。」於是將附印形之指環,交與彼手。婆羅門見印形指環識之,謂其子曰:「汝確為婆羅門,然婆羅門法汝知之耶?」菩薩為問婆羅門法唱第六偈:
[P.302]六
鬱陀羅迦向彼說明唱第七偈:
七
司祭聞此,非難彼所說之婆羅門法,唱第八偈:
八
於是鬱陀羅迦云:「若謂斯者非婆羅門,如何始得為婆羅門?」為問彼而唱第九偈:
九
[P.303]司祭欲為彼說,更唱偈曰:
一〇
於是鬱陀羅迦唱偈:
一一
於是向彼示以「到達阿羅漢位,無高下之分」,婆羅門為之唱偈:
一二
於是鬱陀羅迦非難彼唱次之一偈:
一三
[P.304]於是司祭為以譬喻教彼唱次之二偈:
一四
一五
此時鬱陀羅迦不能應答,於是不言而坐。於是婆羅門向王曰:「大王!所有此等之詐欺漢等,將以詐欺滅全閻浮提;可使鬱陀羅迦由教團退出,以為副司祭,其餘諸人亦由教團退出,與以楯及武器,使為從者。」王云:「甚善,師尊!」王依其言,使彼等隨侍王而生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此男非只於今,前生已為詐欺漢。」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鬱陀羅迦是欺瞞比丘,王是阿難,司祭實即是我。」
四八八 蓮根本生譚
〔菩薩=婆羅門之長子〕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持煩惱之某比丘所作之談話。此一本[P.305]生譚將在姑尸王本生譚(第五三一)中再出。爾時佛問:「比丘!汝持煩惱為真實耶?」「是為真實,世尊!」「緣何而來?」「依自己之煩惱,世尊!」佛言:「於如此導至解脫之教出家,如何惱於煩惱?昔之賢者等於佛未出世時,出家為外道,發誓遠離物欲煩惱,除去惹起此等之思想。」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為有八十俱胝財產之婆羅門大家之子,命名為金太童子。當彼能步行之時,次子誕生,雙親命名為金次童子,如此順次出生七子,而最末者為一女子,彼為雙親命名為金子姬。
金太童子於年長後,由得叉尸羅修習一切學術歸來,然其父母欲以傳宗接代縛彼,向彼云:「我等為汝尋得一與自己素性相近之女以接續世代。」彼云:「母親!父親!予不望接續世代,予思三有如火燃之可怖,如牢屋窮屈,如糞山之可嫌,婬欲之事,至今夢亦無緣,予有其他之兄弟諸人,可呼彼等,以承繼世代。」彼幾度請求,並遣友使友為之請求,不望繼承。友等問曰:「吾友!然君有何望,不欲享諸欲耶?」彼告彼等有出家之意向,彼之父母聞之,呼其他諸子至,彼等亦均不望,而金子姬亦不希望。
其後父母死去,金太賢者對父母應作之葬式終了,以八十俱胝之財產向可哀之人及流浪之旅人為諸多之布施,彼與六人之弟、一人之妹及一奴僕、一婢女、一友[P.306]人,為出家之計劃入於雪山。彼等於其處,在蓮池之邊美麗之場所結庵,為出家之生活,食野生之草根與樹果。
彼等往森林之時,皆一同前往,如有一人發現一實一葉,則呼其他諸人,相互語其所見所聞之事,更集合拾物,恰如村之市場。爾時師尊金太苦行者自思:「棄八十俱胝財產而出家之我等,今仍為此貪欲所支配,巡迴尋求種種之果實,實所不宜。自今日起,只由自己採來種種果實。」於歸庵後,於黃昏集合弟妹,就其事告曰:「君等於此處須為沙門之行法,由予採集種種果實。」於是金次等向彼云:「師尊!我等依貴君而出家,請貴君只於此處為沙門之行法,使我等之妹亦請留於此處,婢女居於彼女之側。我等男子八人輪班採集果實,只有貴君等三人請為班外。」於是得彼之同意。
自此以後,八人之中,每人輪班採集種種果實,他人各取自分,往己住居,僅住於己之草庵,無理由不能共居一處。當班者採來種種果實——其處為一圓形之圍地——於其石板之上,分為十一部分,以鐘為號令,各持自己之分,入於住居,有殘餘者,依鐘之號令出來,不可喧吵,以尊重恭敬之態度而行,各取自己應取之分,持往住居而食,行沙門行法之風。彼等其後採蓮根而食,如是行熾熱之苦行,可懼之苦行,絕滅感官之作用,為修十徧處之預備修行而住於其處。
[P.307]爾時彼等戒德之熾熱,震動帝釋天之宮殿,帝釋天尋思:「此等隱者真正離欲與否?」彼思:「先向隱者等為一試驗。」於是依自己之威力,使摩訶薩三日間之食分消失不見。摩訶薩於第一日不見其食分,自思:「彼等遺忘予之食分。」第二日彼思:「自己必有罪過,惟以對予過於尊敬,而不置予之食分。」第三日彼思:「是何緣故彼等不置予之食分,若自己獲有罪過,應請赦免。」於是於黃昏時,彼為鐘之號令。
一眾皆集問曰:「何人為鐘之號令?」「諸君!乃予為之。」「緣何鳴鐘?師尊!」「諸君!三日前,何人採來各種果實?」一人起立敬禮云:「乃予為之,師尊!」「君作分配時,為作予之食分耶?」「唯然,師尊!予已為作長老之食分。」「昨日何人採集而來?」他之一人起立:「乃予為之,師尊!」彼敬禮而立。「分配之時,曾否思及於予?」「予為貴君,依例放置長老之食分。」「今日為何人採來耶?」他之一人起立:「乃予為之。」敬禮而立。「分配之時,曾思及予之事耶?」「予為貴君曾作長老之食分。」
菩薩云:「諸君!今日予由未得予之食分已第三日矣。第一日未見予之食分,予思於分配之時,將予忘記;第二日予思予或有某種罪過;然於今日予思予若有罪過,乞求赦免,故以鐘之號令,集合諸君。諸君雖云為予作蓮根之食分,然予未得,故必須知盜食此者。向捨欲愛出家者盜蓮根之事,實為不適。」彼等聞彼之言,皆激昂憤慨云:「此為野蠻之行為。」
[P.308]於庵之近處森林中,有居於最古樹之神降臨,坐於彼等之傍。又有一象,於受不動調教之際,不能忍受其苦,折斷木樁走出,入於森林,時時向隱者之羣表示敬意,彼亦來此,立止於一方。又有一弄蛇之猿,由弄蛇者之手逃入森林,恰亦住於其庵,彼於是日向隱者之羣表示敬意,坐於一方。帝釋天為試探隱者之羣,於彼等之傍,隱身而立。
恰於其時,菩薩之弟金次由座起立,向菩薩敬禮,向餘者亦表敬意,而後問曰:「尊師!予使其他諸人除外,只予自己可否作一自清?」「汝言甚善。」彼立於隱者等之正中曰:「若予食貴君之蓮根,即將真正成為此物。」彼為立咒咀唱第一之偈:
一
隱者等聞此,皆掩耳云:「君莫作是言,君之誓過矣。」菩薩亦向彼曰:「親愛之弟!汝誓過重其言,汝未食彼,汝著蓆座。」彼立誓而坐時,其次弟起立,向摩訶薩恭敬,為以誓自清,唱第二之偈:
[P.309]二
彼坐之時,其餘諸人,從各自之意趣,各唱一偈:
三
四
五
六
七
[P.310]八
九
一〇
一一
[P.311]一二
一三
[P.312]如是彼等十三人以咒詛為誓時,摩訶薩自思:「或此諸人實並無失而語其失,對予發生嫌疑。予自己亦須咒詛為誓。」於是彼唱第十四偈:
一四
然隱者等為誓時,帝釋天自思:「汝等勿畏,我為試驗諸人使蓮根失去。此等諸人非難欲愛如吐痰塊而為咒詛之誓,予須問彼等非難欲愛之理由。」於是現姿禮菩薩為問,唱次之一偈:
一五
於是為答彼之問,摩訶薩唱次之二偈:
一六
一七
帝釋天聞摩訶薩之語而感動,唱次之偈:
一八
菩薩聞此唱偈曰:
一九
爾時帝釋天向彼乞赦唱第二十偈:
二〇
[P.314]摩訶薩赦諸天王帝釋,並為帝釋向諸隱者之羣乞赦而唱偈曰:
二一
帝釋天向隱者羣敬禮,歸天界而去。隱者羣亦心生四禪及六神通,成達梵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如是汝等比丘!古之賢者立誓拋棄煩惱。」於是宣明四諦,宣明四諦終了,持惱比丘得預流果,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而唱三偈:
二二
二三
二四
四八九 善喜王本生譚
〔菩薩=帝釋天〕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住於近舍衛城之彌迦羅母高樓(鹿母講堂)對大優婆夷毘舍佉之得八願所作之談話。某日彼女於祇園精舍聞法後,謂將於翌日晨旦供養招[P.315]待世尊與比丘僧伽,後彼離去。然當夜過半,四洲降下綿延大雨。世尊告比丘等:「汝等比丘!如祇園之降雨狀,四洲皆降。汝等比丘!使身體濡雨,此為我於四洲所降最後之大雨。」於是佛與比丘等皆依神通力由祇園消失而現身於毘舍佉之邸宅。
優婆夷見之叫曰:「諸友!實甚奇妙,諸友!不可思議。如來有大神通,有大威力!洪水起而達於膝,洪水起而達於腰,然即皆無使一人比丘之濡足與衣者。」使彼女身毛豎立,心揚喜氣。於是以佛為上首,招待比丘僧伽。食事之行事完畢,向佛作如次之告白:「世尊!實予願向世尊乞願。」「毘舍佉!諸佛如來實為超越諸願者。」「世尊!此乃適當之願,不能非難者。」「如是汝說,毘舍佉!」
「世尊!予平生對比丘僧伽發願布施雨季用之外衣、來客之食物、出行者之衣物,病人之食物、看病人之食物,病人之藥及日常之粥。又平生發願向比丘尼布施浴衣。」佛繼問曰:「然則,毘舍佉!汝望得如何之利益向如來乞八願耶?」彼女語所願之利益,佛言:「善哉,善哉!毘舍佉!汝毘舍佉!汝望此利益向如來乞求八願,實為甚善。」佛許毘舍佉之八願。聽許八願後,述禮出發而去。
某日佛住於東園時,法堂中開始如此議論:「諸友!大優婆夷毘舍佉雖為女人,然由十力者〔佛〕許可得八願。」佛出彼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語。」佛言:「汝等比丘!毘舍佉由我許可諸願,非自今始,前生即已許可。」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彌絺羅善喜王治國時,生得一男子,名善喜王子。彼成長後,思欲往得叉尸羅學習學術;彼往彼處,坐於城入口之堂前。時波羅奈王之子名梵與[P.316]王子亦往彼處,恰亦坐於善喜王子所坐之凳上。彼等相互詢問,彼此相親,一同往師尊前,付教授金,修習學術。不久學術修了,向師尊乞暇,歸路時一同稍行,立於歧路時互相擁抱,為守友情,彼此約束:「若予生男子,君生女子;或君生男子,予生女子,我等彼此互通婚姻。」
彼等治世時,善喜大王生一男子,命名彼為善喜王子;梵與王生一女子,命名彼女為善慧公主。善喜王子成長後,往得叉尸羅學習學術歸來。爾時,父王為彼灌頂,思欲使即王位,王思:「予友波羅奈王有女,以彼女為彼第一之妃。」於是為彼女多以贈物,遣大臣等前往。
彼等前往未到著時,波羅奈王既已問其妃:「貴妃!為女人最大之苦為何?」「共有一夫之女,由怒而來之苦,陛下!」「如是貴妃!為使我等唯一之女善慧公主免受其苦,我等只與娶一人之人婚配。」彼等大臣到來,就彼女問名時,王云:「諸卿!予確曾於前就予女與予友約束,然予等不願將予女投入羣女之中,予欲嫁予女只一人得彼之人。」
彼等大臣向自己等之王前遣送信息,王聞之不悅:「我等為大國,彌絺羅城周圍有七由旬,國境亙三百由旬,宮中至少須持一萬六千之女人。」然善喜王子聞善慧公[P.317]主具備美容,只聞而未見,心已為所虜:「予只欲得彼一人,予不欲一羣之女。唯請迎彼女一人前來。」彼遣使告其父母,彼等不能打破其意志,送付諸多之財物,使眾多之從者迎彼女前來,為王子第一之妃,一同灌頂即位。彼善喜大王以正法治世,與彼女相愛而同棲。
然彼女住於王家一萬年,不能生男育女,市民集於王庭毀謗。王云:「此為何事?」眾云:「無他缺點,唯王無守王統之男子。王只夫人一人,而我等之王家至少須有一萬六千之女。王持一羣之女,其中有一福德之女,亦將得一男子。」王云:「卿等是何言哉?予守不持他女之約束,不能出為謊言,予不欲一羣之女。」於是彼等為王拒絕而去。
善慧夫人聞彼之言自思:「王概為真實之言故,而不使他之女等前來。然予自將為彼選來。」於是彼女為妻之同時亦兼立於王母之地位,依自之所好,選剎帝利之女千人,大臣等之女千人,家長等之女千人,以任何人為對相之歌女千人,共為四千人帶進宮中。彼女等住於王家一萬年,亦未生男育女。依同等之方法,別又各三度帶來,彼女等亦不得男子與女子。如此先後共帶來一萬六千人,經四萬年與彼女一人度過之一萬年,共五萬年。
於是市民再度集會毀謗。王云:「此究為何事?」市民云:「大王!請王命令諸女[P.318]願生男子。」王云:「甚善。」王依言謂彼女等:「貴女等!今後乞願得生男子。」自此以後,彼女等不斷求願,敬拜種種之神,行種種之誓行,但仍不生男子。於是王向善慧夫人云:「貴妃!汝應求願願生男子。」彼女云:「諾!」彼女於十五日之布薩日行八支具足之布薩,於寢殿猶續思八戒,愉快坐於寢牀。他之女等為山羊之誓、牛誓,於公園行之。
依善慧夫人之戒力使帝釋天之宮殿震動。帝釋天巡迴善思:「善慧夫人乞願求生男子,應授與一男。然不能任意授與一男,須與彼女適當之子。」於是探求,見有籠作天子,彼即為具足福德之人。彼於前生住波羅奈,彼於播種時,往田地途中見一辟支佛,彼向農奴等云:「汝等播種。」彼自己回返,引導辟支佛至於家中饗餐。彼與其子同以烏曇跋羅樹造有壁之土臺,以蘆草造壁,結草庵、安置門戶,造經行臺,使辟支佛止住於彼處三閱月;於雨安居終了時,父子二人施彼三衣而去。於是先後使七人辟支佛住此草庵,皆布施三衣。父子二人為作籠者,於恒河之岸採竹時見辟支佛,皆如是為之。彼等於死後,生於三十三天,往返上下於六欲天之間,不斷逍遙享受天之榮耀快樂。彼等於爾時轉生,發願欲生上方之天界。
[P.319]帝釋天認知其中一人將成如來,到彼等天宮之門口,問候而向彼云:「祝君平安!君須往人間界一行。」「大王!人間界實甚可厭,使人不愉快。住於彼處諸人,植諸布施等之福德,望生天界。予往彼處,將欲何為?」「友!貴君於天界能享樂之幸福,可於人間界亦享樂之;可住於二十五由旬高之寶玉瑤臺,望汝應允。」彼於是承諾。
帝釋天得彼之受諾,為隱者之裝,往王之宮園,於彼女等頭上之虛空逍遙而現姿云:「予向任一女人授男子之願,何人欲得男子之願?」「尊者!請授與予,請授與予!」彼女等伸出數千隻手。於是帝釋天云:「予向戒行正當之女等授子,汝等之戒如何,行又如何?」彼女等將上伸之手放下云:「若授與戒行正當者,請向善慧夫人之前出之。」彼翔行於虛空,立於彼女寢室之窗前。彼女以非常畏敬近前開格子之窗云:「尊者!貴君授男子之願與戒行正當之女,果為真實?」帝釋云:「唯然,予授。」「如是請授與予。」「然汝之守戒為何,請試言以觀,若合予意,願授與汝。」彼女聞彼之言云:「如是請聞。」為述自己之戒德,唱十五之偈:
一
二
[P.320]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P.321]如是彼女以百偈千偈述德,實則其德亦無限際。彼女以十五偈述起自己之德時,帝釋天雖然自己有諸多應為之事,但仍不遮彼女之談話而聆聽:「汝之德實為眾多且未曾有。」彼稱讚彼女唱次二偈:
一六
一七
彼女聞彼之言,心意歡喜,為向彼詢問,唱次之二偈:
[P.322]一八
一九
彼為告彼女,唱次之六偈: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P.323]帝釋續云:「天界我應為之工作尚多,我將去矣,汝勿怠。」於是與彼女教誡而去。
於是籠作天子於天曉之時,由天降入彼女之腹,再生人界。彼女知此而告王,王行護胎之式;經十閱月,彼女生下一男,雙親為彼命名摩訶波羅那。兩國之住民皆來:「主君!我等贈王子之乳料。」於是每人各投一枚金幣,於王庭成一堆積。王雖拒絕,但住民等曰:「主君!此將為王子長大時之費用。」終不再取而去。
王子以大尊敬而養育之,成長至十六歲時,於一切之學術,已達圓熟。王思考王子之年齡,向王妃云:「貴妃!我子灌頂之時,應為彼造一精神愉快之瑤臺,舉行灌頂儀式。」彼女云:「甚佳甚佳,大王!」妃亦承諾。王召家相師等:「諸卿!選一工匠,於距我住居不遠處,為我子建一瑤臺,我將為彼行王位之灌頂。」彼等:「謹遵王命。」為之檢察地點。
恰於此時,帝釋天之座示現熱相。帝釋天知其緣由,呼毘首羯摩:「卿!汝行,為摩訶波羅那王子建造縱橫各半由旬,高二十五由旬之寶玉瑤臺。」派遣前往。彼以天工匠之服裝,往工匠等之處,謂工匠曰:「汝等且往,朝食再來。」彼遣去工匠後,以棒敲地,即時建起如前述之七層瑤臺。
王為摩訶波羅那王子一同舉行瑤臺祭禮、天蓋祭禮、成婚祭禮之三種祭禮,於祭禮之場所,兩國之住民齋來參集。祭禮經過七年之久,而王不召還彼等,彼等之衣服、裝飾、硬軟之食物等,一切為王家之物。
[P.324]彼等經過七年之時,開始發出非難,善喜大王問:「此為何故?」彼等云:「大王!我等樂於祭禮之間已過七年,何時祭禮始行終了?」於是王云:「予諸親愛者!我子前此無有笑容,彼如發笑,汝等可歸。」於是大眾巡迴鳴擊大鼓,集聚演藝者千人,分為七組舞踊,而不能使王發笑。何以故?彼已見天之演藝,而對此等之舞踊不感愉快。
爾時有禿耳與黃耳二人,為善巧之演藝者,二人誓言:「我等將使王笑。」於是禿耳於王宮之門前建起奇大命名無雙之菴羅樹,以粗繩上拋,掛於樹枝,然後循繩攀登無雙之菴羅樹。此無雙之菴羅樹實為毘沙門天之菴羅樹,於是毘沙門天之奴僕等將彼擒拿,切落大小肢節拋下,而其餘之演藝人等將其肢節結合注水,而前之演藝者則被花之上衣與下衣,起立歌踊;但摩訶波羅那見此決無笑容。黃耳演藝者於王庭堆積木材,彼與自己伙伴一同入於火中,火消之時,向積木注水,彼與伙伴皆被花之上下下衣,起立歌誦;王見此亦不見笑容。
[P.325]如是彼等不能使彼發笑,頗感困惑。帝釋天見其事,遣天之演藝者:「親愛者!汝行,使摩訶波羅那發笑。」於是彼來此處,立於王庭空中,使見其半身之舞踊。即隻手、隻足、隻眼、半邊之齒列之舞踊,搖擺震動,而其餘之半邊則完全不動。摩訶波羅那見此,面現微笑;然而觀者大眾則哄笑不能抑制,心念不能保持鎮靜,手足搖幌,跌倒在王庭之上。爾時祭禮到此告終。殘餘之話,由以下:
依摩訶波羅那王本生譚(第二六四、漢譯南傳藏第三十四卷六一頁以下)與以說明。摩訶波羅那王作布施等之福德,盡壽命實往天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如是,汝等比丘!毘舍佉前生亦由我得願。」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摩訶波羅那是跋陀羅,善慧夫人是毘舍佉,毘首羯羅是阿難,帝釋實即是我。」
四九〇 五者布薩會本生譚
〔菩薩=苦行者〕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入於布薩會之五百優婆塞所作之談話。爾時佛於法堂,坐於四眾中央之莊嚴佛座之上,心境慈愛,觀見諸人自思:「今日將為優婆塞關聯之說法。」而向優婆塞等言曰:「汝等優婆塞!汝等於此處入布薩會耶?」優婆塞白佛:「唯然,世尊!」佛言:「汝等為此,實為善舉。實則布薩會乃為昔日賢者等之習慣,昔日賢者等為制御貪欲等煩惱,而住止於布薩會中。」佛應彼等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摩揭陀國等三國之間,有一森林。菩薩生於摩揭陀國婆羅門之優良家世,成人後捨愛慾而出家,入彼森林,結庵而住。距其庵不遠處有一深竹林,[P.326]其處有一鳩與自己之妻一同居住,一蟻穴有蛇,某一茂林有豺,某一茂林有熊居住;此四物時時往仙人之處聞法。
某日,鳩與其妻一同出巢,為探尋食物而出發。雌鳩行於其後,為一鷹捉去,雄鳩聞妻之悲鳴,返回觀望,見鷹運妻而去。鷹殺泣叫之雌鳩,予以吞食。鳩與妻別,由愛情燃起之悲哀而痛心,彼思:「愛情使予非常苦惱,在不能制御之內,實不欲探食。」彼絕食而往苦行者之近處,為制御愛情而加入布薩會中。一方蛇亦欲探求食物由住處出來,於前村牛之往來處覓食;爾時村長之全身純白美麗之牛,因取食物,在蟻穴上面用膝行步,用角突土為戲,蛇懼牛之足音,入往蟻穴之中,爾時牛用足踏來,是故蛇怒嚙彼,牛於是殞命。村民聞牛死去,皆一同出來,對牛哭泣,用花環供養,掘穴埋葬而歸。蛇於彼等去後出來,彼思:「予為怒而殺生物,使諸人之心悲哀。今於不能制御此怒之內,不欲探求食物。」而歸來往庵中,為制御此怒,入布薩會,坐於一方。同時豺亦為探求食物而行,彼發現一匹死象:「予得一大食物。」彼心歡喜,往近前嚙象之鼻,恰如嚙柱時之狀,且味亦不美;彼往嚙牙,如同嚙石[P.327]時之狀;嚙腹如同嚙籠時之狀;嚙尾如嚙鐵皿時之狀;嚙尻如同嚙乾酪菓子之狀。彼因貪食,進入內腹之中,於是餓時食肉,渴時飲血,橫臥時,有內側與肺為遮蔽,彼如是思想:「此處為予整備飲食與寢牀,更何須有往他處行之必要?」於是彼喜而不出,住於象腹之內側。而其中漸為風與熱使象之死體乾枯,肛門之出口緊閉,豺於腹中痛苦,肉血漸少,身呈黃色,彼尋覓不得外出之方法。某日不時生雲降雨,肛門柔濕,現出隙縫。豺見有穴,思由此穴逃出,以頭觸擊肛門,但通路狹窄,急往出口之處鑽動,使身體受傷,因肛門之阻塞,豺之身毛皆拔,如同棕櫚之樹幹,無毛而出。於是彼思:「予為貪欲而受此苦惱,今於不能制御之內,不欲往求食物。」於是彼往庵行,為制御貪欲入布薩會,坐於一方。
熊由森林出來,彼為激烈欲望之捕虜,往末羅國之前村,村民等見熊來大叫:「熊來!」手持弓棒,包圍熊入茂密之處;彼知已被多人包圍,奔出逃竄,彼於逃竄[P.328]之時,為弓棒所擊打,頭部負傷滴血,歸還自己之住居。彼思:「此苦乃為我之激烈貪欲所致,今在未能制御之內,不去選擇食物。」於是往庵而行,為抑制激烈之貪欲,入布薩會,坐於一方。
苦行者以自己之出生尊貴,起高慢之心,不能入於禪定,爾時有一辟支佛,知其高慢,自思:「此非卑者,彼乃成佛之人物,於此劫即將成為一切智者。予將使其高慢得以制御,到達禪定。」於是彼由自己所坐之草庵出來,自北部雪山而下,坐於彼苦行者石板之上。苦行者出,見他人坐自己之座席,彼因高慢不能自制,來至近前,彈指鳴聲云:「汝應識相,卑下者!汝非人之和尚沙門,為何坐予之座位?」於是彼曰:「善男子!何故爾為高慢?予為辟支佛智慧之知達者。爾於此劫將為一切知之覺者,乃為成佛之人物,滿諸波羅蜜,經如是如是之劫而成佛,成佛時將名悉達多。」於是將名、姓、族及第一弟子等悉皆告之,並云:「爾何故高慢粗暴?於爾實不相應。」彼與以教誡。苦行者雖受如是言後,並未向彼敬禮,亦未問及何時成佛,於是辟支佛云:「爾應知爾之生不如予之德之價值偉大,若爾能修行,亦將如予之飛行於虛空。」於是昇至虛空,以自己之足塵,於彼之結髮之上,撒一圓圈,往北部雪山而去。
苦行者於彼行時,為悲痛所襲,彼思:「此沙門以如此沉重之身體,而如木桶之狀,懸空而步行。予自請生身尊貴,而向如是之辟支佛不與敬禮,亦未問予何時成[P.329]佛,此予之出生又有何益?此世惟有戒行,最為偉大,予之高慢增上,必將墮入地獄。在此未能抑制高慢之內,將不往探求樹實。」於是入草庵,為制御高慢入布薩會,坐於筵席之上。此賢善男子制御高慢終了,行十徧處,實現神通與禪定,於是往經行臺之一端,坐於座席之上。
爾時鳩等近前飛來,敬禮坐於一方。大士問鳩曰:「汝等前日此時未曾來此,而往探求食物,今日入布薩會耶?」「唯然,尊者!」於是彼問:「是緣何故?」而唱最初之偈:
一
鳩聞之唱次之二偈:
二
三
[P.330]鳩自己說明參加布薩會時,大士又向蛇等各各問之,彼等亦說明原委。以下為問答之偈: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如此四者說明自己之參加布薩會而立,向大士敬禮,問曰:「尊者!由先日此時,尊者皆前往探尋樹實,今日未往,何故入布薩會?」於是唱次之偈:
一四
[P.332]於是彼向彼等說明:
一五
一六
大士如斯自語入布薩會之原因,教示彼等,告別而入草庵,彼等亦往各各自己之場所。大士不捨禪定,成應生梵天界之身,而他之諸物亦依彼之教訓而安立,得成應生天界之身。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優婆塞!此實為昔之賢者等之習慣,汝等應住於布薩會。」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鳩是阿那律,熊是迦葉,豺是目連,蛇是舍利弗,苦行者即是我。」
四九一 大孔雀王本生譚
〔菩薩=孔雀〕
[P.333]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持惱心之一比丘所作之談話。佛問:「汝之煩惱是真實耶?」比丘白佛:「是為真實,世尊!」佛言:「比丘!此歡樂之欲望,如汝者能不為所迷耶?能吹壞須彌山之大風,竟對一枯樹之葉而無可奈何。前生心地清淨之眾生,七百年間住於制御內心煩惱之行,而為欲望所迷。」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再生於鄰國雌孔雀之胎內。彼於胎內成長時,其母於尋求食物之土地產卵落下而去。因母體健康,亦無其他蛇等之害,此卵無損,因此,此一如迦尼迦羅樹芽狀之金色之卵,時期成熟,以自己之力破卵,生出一金色孔雀之雛。其雙眼如軍迦之赤實,嘴呈珊瑚色,迴繞頸部有三赤線,達於背之中央。彼成長後,身體大如隊商之車而甚美麗,青孔雀等皆來集合圍繞,以彼為王。
某日,彼由池上飲水,見自己姿容之美,彼思:「予於所有孔雀之中,姿容最為優美,若予與彼等住於人交往之處,予將發生危險。予將往雪山之處,安心居住。」於是彼於夜間孔雀等休息之時,無人知曉,入於雪山,越三山脈,達第四層。彼處在一森林中,有一為蓮華遮蔽之大自然湖,由此距離不遠之處,近於丘崗聳立一株大尼拘律樹,彼止於枝上。於此山之中央有一愉快之洞窟,而彼思欲住於其處,於是由山之入口平地處降落。
[P.334]彼之場所均不能由下方登臨或由上方降下,乃一脫離鳥貓蛇人恐怖之處。於是彼思:「此處為我安居之處。」彼即日住於彼處,次日由山洞出,於山頂向東方而坐,見日輪東昇,彼為求日之守護,稱念救護咒曰:「此一切眼唯一之王昇」,為求食物,則下至地上尋求。入夜歸來,於山頂向西而坐,見日輪西沉,為求夜之守護,稱救護咒:「此一切眼唯一之王沉」,彼如是而住。某日,一獵人彷徨於森林,見坐於山頂之孔雀,彼歸自己之住家,於死時告其子曰:「吾子!第四層山脈之森林中住一金色之孔雀,若王欲求之,汝可告之。」
爾時,某日波羅奈王之妃懺摩,天曉時入夢,彼之夢如是:即見一金色孔雀王說法,彼女頷而聞法;孔雀王說法後,起立離去,彼女云:「孔雀王行,速與捕獲。」於是驚醒,醒後始知是夢。彼女自思:「若予云夢,王不介意,若云有孕之女人所望者,王必留心。」於是裝作有孕之女著牀。爾時王來彼女近前問曰:「妃!汝感何處心意不快?」「予有願望。」「妃!汝有何欲願?」「予欲聞金色孔雀說法。」「妃!如何能得此種孔雀?」「大王!若不能得,予將死矣。」「妃!汝勿憂煩,若某處住有此物,則必能得之。」
[P.335]王慰彼女而出,坐於王座問大臣曰:「諸君!吾妃欲聞金色孔雀之法,世有金色之孔雀耶?」答曰:「婆羅門知之。」王問婆羅門等,婆羅門等如是答之:「大王!水之生物魚龜蟹,陸之生物鹿鵠孔雀鷓[A1]鴣等,此等動物與人,皆有金色者。此為我等之相好咒中所云。」
王將自己國中之獵師集於一堂,問曰:「汝等嘗見金色之孔雀耶?」答云:「未嘗見之。」唯其中一人,其父曾見,彼謂:「予雖未嘗見之,然予父云某處有金色之孔雀。」王向彼云:「甚善,如是予將能與妃生命,汝往捕捉前來。」王與以諸多之財物使往。
於是彼以財產與妻子,向彼處出發而去。彼為見大士而張網,彼思:「今日我將捕得,今日我將捕得。」如是在未能捕得之中而死去,王妃亦因願望未適而死去。王怒含恨:「為彼孔雀使予之愛妻死去。」王於金板留書,將板入於美好之木函中,上書:「雪山第四層山脈住有金色孔雀,食其肉者得不老不死。」其後國王死去,他王見彼所書之金板文字,自思:「得不老不死。」於是派遣獵師一人,彼亦死於其處。
如是六人之王承繼王位,六人之獵師死於雪山。第七代之王所遣第七次之獵師自思:「予今日捕得,予今日捕得。」如是七年之間,未能捕得。獵師自思:「何以此[P.336]孔雀之足,不於任何網中來食?」於是在彼處看守,見彼朝夕誦救護咒,獵人最後推定:「在此場所,無他孔雀,此鳥必為修梵行者,彼依梵行之力與救護咒之力而不為網捕。」於是往近處捕一雌孔雀,以拍手之音,使之鳴舉叫聲,拍手使之舞踊,馴熟之後,攜往山處,於菩薩稱誦救護咒間,於近處張網,彈指出音,使雌孔雀揚起叫聲。孔雀聞彼女之鳴聲,於是七百年間靜止之煩惱,如蛇被擊打時昂起鎌首,而彼為煩惱所惱,不能稱念救護之咒,急往彼女之近前,由空中降下,足踏入網。七百年間未能捕捉之網,瞬間捕捉其足而縛之。
獵師自思:「此孔雀王經六人之獵師均未能捕得,予亦於七年之間未能捕得,今日彼為此雌孔雀而惱於煩惱,不能稱誦救護之咒,飛來為網所捕而低頭。為我所苦之物,乃如此之高德。如將此物持往為他人之贈物,實不相應,而王與我之名譽,又有何益?我將使彼逃走。」彼又尋思:「此鳥有象之力,具有威力,予若接近,彼思:『彼來殺予』,為死之恐怖而戰慄,將傷及其足翼,予隱不近彼而立,以矢切斷彼網。如是彼依自己之望可行。」於是彼立於隱處,以矢搭弓待發。
[P.337]一方,孔雀亦思:「此獵師知予惱於煩惱,使予成為被捕之身,彼未介意而坐,彼現在何處?」於是四處巡迴觀察,彼見獵人張弓而立:「彼將殺我而攜行。」彼思被殺之恐怖而戰慄,願求助命而唱最初之偈:
一
獵師聞此自思:「孔雀王見予搭弓欲射,予應安慰於彼。」於是唱第二之偈:
二
於是孔雀唱次之二偈:
三
四
[P.338]獵師更又云:
五
孔雀王答曰:
六
獵師又云:
七
大士聞此,為說明他方世界之狀態,於網棒之前低頭唱次之偈:
八
[P.339]獵師唱偈云:
九
於是大士向彼云:
一〇
大士說此時,獵師善思,唱次之二偈:
一一
一二
[P.340]大士聞此之時自思:「若予答此問說時,人間世界將成空寂;予將為說信法沙門婆羅門之狀態。」為唱次之二偈:
一三
一四
大士如是云,使獵師恐懼地獄。實則彼已成就為辟支菩薩之波羅蜜,如一成熟之蓮華尚在尋求觸及太陽之光線,彼已得完全智而生活。彼聞其法語立即領解諸行,知悉三法印,證得辟支佛智。此一知解與大士之由網解脫為同一瞬間。彼辟支佛滅一切煩惱,立於有生之終端,而為感興之詩唱偈曰:
[P.341]一五
彼歌此感興詩後自思:「予今由一切煩惱之繫縛解脫,然家中尚有諸多之鳥被縛而生,予將如何解放彼等?」於是向大士問曰:「孔雀王!予之家尚縛有諸多之鳥,彼等應如何與以解放?」
菩薩具有較辟支佛為大之知方便攝取一切智慧,於是菩薩向彼云:「尊身依道而破煩惱,已證辟支佛智,應為有關此之誓言,則全閻浮提中被繫縛之眾生,皆被解脫。」於是彼入於依菩薩所與之門而為誓言:
一六
[P.342]彼唱此偈,於是依彼之誓言,彼眾鳥立即由一切之繫縛中解放,彼等揚溢喜聲,各往自己之家而去。於此瞬間,全閻浮提各各之家,自貓以下,一切被繫縛眾生,皆不存在。辟支佛舉手觸頭,於是家居之標示消失,出家之標示出現,彼如六十歲長老之狀,著衣持八種之必須品,向孔雀王合掌云:「尊身為予偉大之救主。」於是右繞為禮,昇至虛空,向難陀姆羅山頂而去。孔雀王則由棒之先端飛起,取食物往自己之家而行。
結分
獵師於此處七年之間,以手結網而住,依孔雀王而得解脫,佛述說此事唱結語之偈:
一七
佛為此法語後,說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持惱心之比丘得阿羅漢——而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孔雀王即是我。」
四九二 木工養豬本生譚[1]
〔菩薩=樹神〕
[P.343]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二年老之長老所作之談話。摩訶拘薩羅王將其女與頻婆娑羅王時,並與以迦尸村為其女作沐浴之用,後波斯匿王於阿闍世王弒其父頻婆娑羅王時,破壞此村,為此發生戰鬥。開始時,阿闍世王勝利,拘薩羅王敗績,彼問大臣:「以如何方法,可生擒阿闍世王?」「大王!比丘善巧於咒文,王遣使者赴精舍聽取比丘等之意見。」王曰:「甚善。」王與同意,於是命大臣等云:「汝等前往,可隱身聽取尊者等之意見。」
在祇園精舍中有多數王者之眷屬出家,彼等中有二年老長老於精舍附近之草庵居住。一為弓術師帝須長老、一為曼提達陀長老。彼等於夜間睡眠,次晨醒覺,彼等之中,帝須長老點火云:「尊者達陀長老!」達陀云:「尊者!何事?」帝須:「貴君善眠耶?」達陀:「予未成眠,將如之何?」帝須:「尊者!此拘薩羅王實為愚者,彼不過只知食盛入食器之食物而已,是故為阿闍世王所敗。」達陀:「尊者!汝言如何?」帝須:「彼竟被不過如自己腹中小蟲之阿闍世所敗。」達陀:「尊者!然則如之何則可?」帝須:「尊者達陀長老!戰者實有輜重軍、戰車軍及蓮華軍三種,於此等之中,以輜重軍可捕阿闍世王。於某山頂之兩側配置勇士,前面顯示軍勢,俟了解其進入中間後,由兩側之勇士叫囂而躍上,則彼如魚之入網,如魚之入於筌中,即可成擒。」
王所派遣諸人,將此語聞告於王,王率大軍,依言而捕阿闍世王,鎖縛數日懲處之後,對彼教誡曰:「爾以後不可再為此事。」將彼解放,交付其母金剛女,為大行列之行軍而歸。
「拘薩羅王以弓術師帝須長老之計劃擒阿闍世王。」比丘等之間開始宣揚,法堂中亦同樣開始議論,佛出於彼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語。」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之事,前生弓術師帝須即巧於戰爭之配備。」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P.344]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城近於城門之村,住一木工。彼往林中伐木,見一幼豬落入穴中,將其帶回,命名為「木工養豬」加以養育。豬受彼之召使,以鼻轉木推來,以牙牽引墨繩,以口銜斧、鑿、木槌運來供用。
彼成長後,力強身大,木工愛彼如子,木工以住於此處,恐人傷害,將彼逃放於森林。於是豬思:「予於此森林之中,不能單獨居住,將求得親類,為彼等圍繞而居。」於是彼往森林茂密之處探索,發現甚多豬隻,彼滿足而唱次之三偈:
一
二
三
彼等聞此語,唱第四之偈:
四
五
[P.345]六
七
八
於是「木工養豬」使豬等成為一心,然後問曰:「虎何時將至?」「今日晨朝捕一隻而去,明日晨朝彼將再至。」彼於戰爭巧為佈置,彼云:「立於此之場所,必能勝利。」彼知便利之地形,於是檢查各處場所。夜間使豬等取用食物,晨朝起時,彼說明戰時有輜重軍等三種,設蓮華軍於中央之所,安置飲乳之仔豬,而以彼之母親等圍繞彼等,其外再圍以不產仔之牝豬,其次為幼豬,其次為將出牙之幼豬,其次為有大牙之豬,其次為年老之豬;如是於各處作十組二十組三十組之分隊,配置有力之軍隊。彼為自己掘一大穴,為虎之陷落掘一簸籠式之穴,二穴之間為自己作一立足休息之地。於是攜同有力之戰士豬等往各處激勵士氣而行。
[P.346]如是作為之間,太陽昇起,於是虎王由偽行者之庵出來,立於山頂。豬等見虎告彼曰:「貴君!敵來。」彼云:「勿恐,一切皆如彼而行。」虎搖擺身體,如欲出發而放尿,豬等亦如彼之狀;虎見豬等,出大吼聲,彼等亦如彼而為之。於是虎見彼等之動作而自思:「此非以前之狀,今日向予敵對,分組而立,彼等有軍師而為此配列,今日予不近彼等而歸去。」彼恐戰死而歸,往偽行者之傍。彼偽行者見虎空手而來,唱第九之偈:
九
於是虎唱次之三偈:
一〇
一一
[P.347]一二
偽行者聞此唱次之偈:
一三
於是虎唱偈曰:
一四
偽行者再行對彼激勵,唱次之二偈:
一五
一六
[P.348]而彼如是云:「虎王!汝不知自己之力耶?汝勿恐,汝唯一度大吼,即飛撲上去,彼兩隻不能一同奔逃。」彼再激勵,虎依其言而為。
為說明此意義,佛為唱偈:
一七
於是虎又歸往,暫立於山頂。豬等又告木工:「盜賊又復前來。」彼激勵彼等:「勿恐。」彼起立至兩穴之間暫作休息之處,虎出速力近木工養豬之前,飛撲上來,木工養豬向後迴轉,落入第一穴內;虎不能制止其速力前進,落入簸籠之形穴內,彼如同土塊所作之物,立於其中。木工養豬忽然飛出,以牙齒突入其內股,刺破心[P.349]臟,食其肉而以口嚙之,落於外穴,彼云:「予已捕此奴隸矣。」最初往者,食滿其口,最後往者云:「虎肉究為何味?」木工養豬由穴中上來,見豬等曰:「汝等不滿足耶?」「大王!貴君殺一隻虎,尚有其他惡於十虎者在。」「彼為何人?」「彼為虎常運肉與彼食之偽行者。」「如是皆來,捕彼惡漢。」彼等共同意急行前往。偽行者以為虎將立即歸來,然見豬等由路上奔來,彼思:「此等豬已殺虎,此似為前來殺予。」於是急馳攀登烏曇跋羅樹上。「汝等勿憂,彼將立即被捕。」於是呼幼豬由樹根刨土,牝豬用口滿含水來,大樹直立而露根,於是命其餘之豬等:「汝等可往彼處咬斷其根。」於是倒退膝行,以牙切斷樹根,牙利如斧,大樹斷根,猛然翻轉倒下,偽行者落下,分裂碎斷,肉均被食。樹神見此不可思議,而唱偈曰:
一八
彼等之中,人與虎被殺,佛為說明此事,唱他之偈:
一九
[P.350]於是木工養豬問曰:「尚有其他之敵否?」豬云:「大王!已無矣。」豬等皆曰:「吾等為彼灌頂作我等之王。」於是求水,見偽行者飲水使用之法螺貝,以此右旋法螺貝之寶,滿盛以水運來,使木工養豬於烏曇跋羅樹根之下灌頂,於是以灌頂之水灌撒一牝豬為彼之妃。由此以來,坐於烏曇跋羅之吉祥賀喜凳上,用右旋法螺貝水灌頂成為後世灌頂大典之慣習,乃即由此時開始。
結分
佛為說明其意義唱結語之偈:
二〇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弓術師帝須即巧於戰爭之計劃。」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偽行者是提婆達多,木工養豬是弓術師帝須,樹神即是我。」
四九三 大商人本生譚
〔菩薩=隊商之長〕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住舍衛城之商人等所作之談話。彼等為經商而出發時,向佛為大布施,立足於歸依處與戒律向世尊言曰:「若我等健全歸來,唯一即為向世尊之足頂禮。」於是彼等與五百之車共同出發,達曠野處,迷失道路,無水無食,於森林中左轉右轉,見一龍住之尼拘律樹,解車坐於樹根。彼等見水濕充滿之樹葉與充滿水分之樹枝,自思:「此樹通水,切其東枝,將見我等之飲水。」[P.351]於是一人登樹切枝,由多羅之幹,涌出水流,於是大眾浴水飲水;然後斷其向南出之枝,由其中出來種種食物,大眾食之;然後向西切枝,由其處出來著飾之女人,大眾與彼女等同樂;然後斷其向北之枝,其中充滿七寶,裝入五百車中;於是返回舍衛城,守其財寶。彼等手執香及花環等往祇園精舍,向佛敬禮供養,坐於一方,敬聞法語,而於次日施大布施。彼等云:「世尊!予等以此布施功德,讓給與我等財寶之樹神。」於是商人等皆讓與功德。佛於食事終了後問曰:「功德讓與如何之樹神?」商人等語如來由尼拘律樹受得財寶之事,佛言:「汝等知量,不住欲望,故得財寶。前生有諸人不知量,住於欲望,故失財寶與生命。」佛應彼等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城近處有荒野之土地,生有尼拘律樹,商人等迷失道路,見尼拘律樹。
佛為等正覺說明其意義: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P.352]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P.353]於是龍王見彼等欲斷樹根,自思:「予對此等諸人欲飲時與水,更與天食、臥榻、侍女及滿載五百車之諸寶,而今又欲由根伐斷吾樹,彼等過分貪慾,除隊商之長外,其他諸人,悉數格殺。」於是彼召集:「如是如是之武裝兵士,如是如是執弓箭者,如是如是著甲冑者」前來。
佛為說明此事唱偈:
二〇
於是龍王唱偈云:
[P.354]二一
龍等依言而行,將以上覆蓋之物使乘於五百車中,而使商隊長載入自己車內運往波羅奈,將一切財寶置彼家中,遣彼歸自己龍宮而去。
結分
佛為教訓,使知其意,唱次之二偈:
二二
二三
而述此法語後,佛言:「汝優婆塞等!如是前生住於貪欲之諸商人等至大破滅,是故不可住於貪欲。」於是佛為說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此商人等到達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龍王是舍利弗,隊商之長即是我。」
[P.355]四九四 娑提那王本生譚
〔菩薩=王〕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入布薩會之優婆塞所作之談話。爾時佛言:「汝等優婆塞!昔之賢人等依自己之布薩業,以人間之身體往天界長期居住。」佛應彼等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彌絺羅城有名娑提那王者,從正法以治國。彼在城之四門,城之中央及宮殿之門前,造六布施堂,於全閻浮提休假日行大布施,每日行六十萬之消費。彼守五戒,入布薩會。王國之住民,立足於彼之教誡之上,積布施之功德,死後生於天之城市,於帝釋天之善法講堂,天子充滿而坐,稱讚娑提那王戒行等之德。其他諸神聞之,起欲見王之望,諸神之王帝釋天知彼等之心,云:「諸位欲見娑提那王耶?」答曰:「唯然,天王!」於是彼命摩兜麗曰:「汝往,付馬駕超勝車,伴娑提那王前來。」於是彼云:「謹遵王命。」同意付馬駕車向毘提訶王國而行。
爾時為滿月之日,摩兜麗於諸人夜食,坐於門前笑語之時,與月輪一同驅車前進,諸人望天云:「有兩月出現於空中。」彼等見車通過月輪向前行進乃曰:「此非月乃車,此天子出現。此究為何人結此如意所向之辛頭馬驅天車而行耶?除吾王之外,將無他人,我等之王實為信心甚深之法王。」諸人十分歡喜,合掌而立,唱第一之偈:
一
[P.356]摩兜麗驅車,由諸人供養香及花環等物崇拜,彼右繞城三周,往王之宮門之所停車,立於西方窗之下端,準備登門而立。
是日,王往巡視諸布施堂,並與指示:「以如此方法與布施為宜。」於是入布薩會過此一日。而彼時由大臣等圍繞,坐於裝飾之宮殿屋頂華麗之露臺之上,向東窗說有關正法之話。爾時摩兜麗招手向彼為乘車狀,而於招手後即伴之而行:
佛為說明此意義唱偈: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P.357]諸神之王帝釋分與廣一萬由旬天城市之半,一俱胝天女之半及天宮之半與彼。於是彼歡樂於所與之幸福,依人間之數,已過七百年間。彼如是居住之內,於天界自己之功德已盡,心中感不滿足,為此彼與帝釋天如是相語,唱次之偈:
八
於是帝釋天向彼云:
九
一〇
[P.358]爾時大士拒絕云:
一一
一二
一三
爾時帝釋聞彼之言,命摩兜麗:「汝往,汝伴娑提那王往彌絺羅城,置於王之遊園之上。」於是彼依言而為。王巡迴步行於遊園之中,遊園之管理人見彼詢問後,往那羅陀王之所告稟。於是聞王之到來:「汝先行為彼王與予準備二席置之。」王遣遊園管理人先行,於是彼依命而行。爾時娑提那王問彼曰:「何故設二座席之位?」答曰:「一為貴王,一為我王而設。」於是王云:「他為如何之人,將坐於予面前之席上?」王坐一席,而置足於另一席上。那羅陀王出發前往,向彼之足敬禮,坐於一方。彼乃娑提那王第七代之後裔,爾時之人壽為百歲之時,而大士依功德之力,過如此之時光。彼執那羅陀王之手,於遊園巡迴散步,唱次之三偈:
一四
[P.359]一五
一六
爾時那羅陀向彼云:「大王!貴王因往天界,經七百年,予乃貴王第七代之後裔。貴王之臣下,均已墮入死域,然此為貴王自己之王國,請受取之。」王曰:「那羅陀!予非為王而來此處,予為行功德而來,予只為欲作功德。」於是唱次之四偈:
一七
一八
一九
[P.360]二〇
如是大士為此等偈,以智慧集唱,盡知一切。爾時那羅陀更向彼云:「大王!請與指導王國。」彼答:「王子!予不望王位,望與我七日間行七百年間之布施。」那羅陀云:「甚善。」接受彼之言行大布施。王行布施七日間,至第七日娑提那王死,生入三十三天。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布薩業應真誠住之始為相應。」於是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優婆塞之中,有者入預流果,有者入一來果——而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那羅陀王是阿難,帝釋天是阿那律,娑提那王即是我。」
四九五 十婆羅門本生譚
〔菩薩=賢者〕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無比之布施所作之談話,此於第八篇蘇企羅本生譚[1]中將被詳說。王當與此布施時,對以佛為上首之五百比丘,加以考察,對滅煩惱之比丘則與之。於是比丘等於法堂開始談論,說王之功德:「諸位法友!王與不等之布施,當布施時,考察而施與有大果者。」佛出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語。」佛言:「汝等比丘!拘薩羅王[P.361]為如我佛之弟子,考察而與布施,實無不可思議,昔之賢者等於佛未出世時,即與考察之布施。」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拘樓國之因陀羅波羅薩多城之優第提羅系之高羅婆王治國時,有彼之大臣毘樓指導俗事與聖事。王行動搖全閻浮提之大布施,而受布施之食者中,守五戒者全無一人,皆為破戒者,因而布施使王不能滿足。於是王思:「如行考察之布施,其果甚大。」於是彼望與守戒律人以布施,彼思:「與賢人毘樓互相商談。」於是於彼侍奉來時,使坐於座席,向彼諮問。
佛為說明此意,唱次之半偈,其他半偈以下為王與毘樓之問答。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P.362]高羅婆王云:
七
八
九
一〇
高羅婆王云: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高羅婆王云: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P.363]高羅婆王云: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高羅婆王云: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高羅婆王云:
二八
二九
[P.364]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高羅婆王云: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高羅婆王云:
四〇
[P.365]四一
四二
四三
高羅婆王云:
四四
[P.367]四五
如是說明普通一般具有虛名之婆羅門等,以下為說明最上之婆羅門等,唱次之二偈:
四六
四七
王聞其語問曰:「友!毘樓!如是可尊敬之第一婆羅門等住於何處?」「大王!彼等居於北部雪山之難陀姆羅洞窟之中。」「賢者!如是以爾之力,為予將此婆羅門等伴來此處。」王心滿足唱次之偈:
四八
大士云:「善哉。」接受王言,向王曰:「如是,大王!裝飾城市,一切城中住民,皆行布施,入布薩會,守持戒律,擊大鼓布告,王與臣下共行布薩。」而菩薩自己於[P.368]晨早為食事,行布薩會,日暮取出肉豆蔻色之箱,與王共同五體投地平伏其身,憶諸辟支佛之羣而敬禮祝告曰:「北部雪山難陀姆羅洞窟所住五百辟支佛等!明日受我等之供養,前來受食。」於是向虛空八度散撒滿握於拳中之花,爾時五百辟支佛之處,華往落於其上。彼等思忖,知其理由:「諸卿!我等將受毘樓尊者招待,彼實非卑劣眾生,彼為成佛人物,此劫即將作佛。我等應寄以善意。」於是承諾其招待。大士見華未歸來,已知彼等承諾。菩薩云:「大王!明日辟支佛等將來,請施以尊敬與尊崇。」
王於翌日為大尊崇,於大露臺之最淨之所設席。於無熱惱湖之辟支佛,思惟其身體要求已生時,凌虛空而前來,於王庭落下。王與菩薩深具信心,由彼等之手受鉢,使坐於宮殿露臺之上,捧獻供養之水後,準備硬軟之食以為供養。食事終時,為次日而作招待,如是七日間招待,行大布施。第七日時,與彼等必要之物品,爾時彼等感謝,昇於虛空,歸往彼處,必要物品亦與彼等同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拘薩羅王為予之弟子,行考察布施,實非不可思議,昔之賢者於佛未出世時,亦同行布施。」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毘樓賢者即是我。」
[P.369]四九六 次第供養本生譚
〔菩薩=苦行者〕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地主所作之談話。彼為善良而信心甚深之人,向如來及僧團常為大崇敬,某日彼作如是思考:「予對佛寶僧寶供養食與柔衣,常為大崇敬,今將向法寶為之。其所為崇敬,將應如何為之?」
於是彼取諸多之香與花環等往祇園精舍敬禮世尊,問曰:「世尊!予欲為法寶之崇敬,其崇敬應如何為之?」佛對彼言曰:「若欲為崇敬法寶,當向法寶之保持者阿難以為崇敬。」於是彼云:「謹如尊命。」同意而為對長老之招待。次日對長老大為崇敬,引導至家中,使坐於極為安靜之座席,敬獻香與花環等物,施種種優味之食,食後並施與作比丘三衣之十分高價布料。長老自思:「此崇敬乃對法寶之所為,對自己頗不相應,應與第一之法將為最相應。」於是將供養食物入於鉢內,連同衣料運往精舍,交與舍利弗。然彼亦自思:「此崇敬為對法寶,應徧及法主等正覺者為相應。」於是彼施與十力尊。佛見無比自己至上者,於是受入鉢供養之食,並受取衣之布施。比丘等於法堂開始談論:「諸位法友!某地主為崇敬法寶而思惟,向法寶保持者長老阿難而為布施。長老謂:『施予為不相應。』而施與法將;彼亦謂:『此對予亦不相應。』而奉獻與如來。如來不能發現其他之至上者,依自己為法主故:『彼於我相應。』於是食彼鉢之供養食,受衣之布料。如是彼鉢之供養食,相應如法次第至其主之足前。」佛出其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鉢之供養食如法次第至予之所,非自今始,前生佛未出世時亦有相同之事。」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P.370]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止惡行,不亂十種王法,以正法治國,如是行之,彼之法庭成空。王為發現自己有無不德,由住於近處住者開始,於任何人問之,如宮內之婦人等,城內之人,城門近處之村,均未發現自己之不德者。於是彼思:「予往地方探討。」於是使大臣等任王國之事,彼與司祭變裝,徧歷迦尸國境,然亦未發現任何人語王之不德。
彼等來至國境之某市,坐於無門戶之講堂。爾時有市中居住有八十俱胝財產之富豪地主,作大行列之入浴而來,見坐於講堂中金色優雅風姿之王,心生愛慕之情,入於講堂云:「請貴君稍待。」彼歸家製造種種非常美味之食物,為大行列持食事之器皿而來。
爾時有住雪山持五神通力之苦行者前來坐於彼處,而由難陀姆羅洞窟之辟支佛亦來坐於其處。地主與王以洗手水後,以種種美味之咖哩食物,調入食器,運送王前;王受之與司祭之婆羅門,婆羅門受之與苦行者,苦行者行辟支佛之面前,以左手按食器,右手取水甕,與布施之水後,將食物入於鉢中,於是彼辟支佛不對任何人招待,不乞求許可而自食。在彼為食事終了時,地主自思:「予與王食物,王與婆羅門,婆羅門與苦行者,苦行者與辟支佛,而辟支佛不向任何人乞許而食。此等布[P.371]施之理由為何?」「此不向他人乞許而食之理由為何?予將依次詢問。」於是彼向每人各各敬禮發問,而彼等亦向彼說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P.372]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P.373]地主聞此言,唱次之二結偈:
一九
二〇
辟支佛向彼說法,往自己之住所,苦行者亦復如是。王尚住於彼之近處數日,歸回波羅奈。
[P.374]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此鉢如法相應往彼處者非自今始,前生即已如是行之。」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欲為崇敬法寶之地主是此地主,王是阿難,司祭是舍利弗,住雪山之苦行者即是我。」
校注
[0158001] 本篇為雜集(Pakiṇṇaka-Nipāta)。 [0158002] 伽利娑(Karīsa)此為由穀物量之單位轉為種植穀物土地面積之單位。 [0159003] 「田地」,此將原語 Kattikhetta 為如此之譯語。但 Katti 之意義不明,暹羅本無此語。 [0164004] 破涕為笑,底本作 bhāsamānā,今如脚註 Cs 取為 hasamānā。 [0166001] 聞彼臥於地上亦臥地上,底本只有 bhūmisayanā va jātā,今依脚註補譯。 [0173001] 友結,底本為 Mittagandhaka,今讀為 Mittabandhaka。 [0174002] 大,底本為 Makā,應為 Mahā。 [0178003] 子為父利行,此句底本為 putto pitu Caratī atthacariyaṁ,今讀為 putto hi carati pituattha-cariyam。 [0179004] 污穢黑色,從底本之脚註加入 Kāla 讀之。 [0180005] 野獸,底本為 Mīga,應為 Miga。 [0186001] 母……乃至……自體二句,底本為 Bhaccā mātāpitā bandhū, yena jato sa yeva so,今從 Stede's Dic, bhacca 之條(Mahābhārata I, 74, 110)為 bhastrā mātā, pituḥputro, yena jāto sa eva saḥ。 [0189002] 追求不可得,底本作 anupajjhatha,今讀為 Nānup。 [0189003] 若,底本為 Sadā,今從註文讀為 Yadā。 [0229001] 同樣之譚見第二八三工匠養豬本生譚(漢譯南傳藏第三十四卷一三二頁)。 [0250001] 蘇企羅本生譚,原無此名,此相當於第四二四之燃燒本生譚。 [0255002] 阿摩晝之種,為婆羅門與吠舍之混種。【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37 冊 No. 18 本生經(第14卷-第16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