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本生經

[P.271]第三篇

第一章 思惟品

二五一 思惟本生譚

〔菩薩=行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厭出家比丘所作之談話彼為住於舍衛城內某良家之子歸依佛法而出家某日彼於舍衛城中巡迴托鉢見一裝飾美麗之婦人起愛執之心心情不快而漫步

師尊等[1]見之問其不快之理由知彼欲思還俗「法友佛為愛慾及其他煩惱所惱者除去煩惱說四諦之教導致預流果及其他可伴汝往佛所」於是來至佛所佛曰「汝等比丘何故伴來厭出家之比丘」比丘以其由白佛佛問「比丘所云厭出家之事真實耶」云「真實」問「如何耶」彼於其處說其理由

佛對彼曰「比丘所謂婦人者昔以禪定之力斷盡煩惱清淨之人尚起煩惱況汝空虛之人如何不起煩惱清淨之人一起煩惱世譽至高之人則名譽墜落[P.272]而不清淨之人更無足論矣搖動須彌山之風無不搖動古草之傘此一煩惱即使坐菩提道場開悟之人尚且不免動搖汝又如何不為所動」佛為應所求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有八億財之婆羅門大家達成年後往得叉尸羅學所有學藝歸至波羅奈娶妻兩親亡故營死後之哀弔看守多金彼思「此寶今在此處但作出寶物之人已不生存」心情悲痛身體流汗彼長期為家庭生活後與人多財棄浮世之欲拋棄親族人等入雪山地方於適合己意之土地上葺建一樹葉小屋抱拾取落物主義食森林中樹根及種種果物以維持生命不久即得神通與禪定思久享禪定之樂「行往人住之里攝取鹽味及酸味如此予之身體可以健強又能運動他人向如予之德行高者施捨及禮拜將可往生天人世界」於是彼由雪山降下次第遊行於太陽沒時到達波羅奈城探求宿所見國王之御苑彼思「此處適宜於單獨坐禪」於是入於御苑坐一樹下耽於禪定之樂而過夜

翌日打扮身體午前整髮及著羚羊之皮衣攜托鉢之器制心及諸根具威[P.273]只見身前六尺之處以殊勝之姿具備美之焦點惹人注目入於都中為托鉢而到處行走抵達王宮門前斯時國王正在大高臺上散步由窗間見菩薩具有威儀國王自思「若世間有安靜之道不可無此人之身」於是命一大臣「伴彼行者前來」大臣前往取托鉢之器[2]「尊師國王召汝」菩薩云「大功德主王不知我」「如是尊師待我歸來請待此處」大臣向王申述此事王命大臣「從無行者來我宮中汝往伴彼前來」王並自窗中伸手召喚「尊師可來我處

菩薩向大臣之手交與托鉢之器登大高臺之上王禮拜菩薩使坐玉座之上自為調粥及以硬食供養食事已畢開始詢問王依菩薩之對答間愈益對彼信仰禮拜「尊師現住何處由何處而來」「大王予住雪山地方由雪山地方而來」王次又云「因何緣故」「大王大雨降時須得定住之所」「如此尊師可住苑中四事品物[3]汝勿憂心予將行生入天人世界之助力與善業」王與菩薩約束朝食終了即與菩薩共往御苑以樹葉葺建小屋作經行場所及晝夜住處調配出家用之一切道具「請尊師居住快樂」王語畢交代守苑之人而去

[P.274]菩薩爾後十二年間住於其處某時國境地方亂起王思前往鎮壓呼妃至曰「我妃予或汝必須留於都中」妃曰「是何緣故請王示知」「我妃因彼高德行者在此」妃「如彼之事我將十分留意有關師之瑣事予可為之代勞王可放心出發」國王出發之後妃如前之恭仕菩薩

王去之後菩薩於自己洽意之時常時前來入於宮中進食某日菩薩來時甚遲妃調配所有軟硬食物進行沐浴然後著飾預備低榻以待菩薩到來而妃則隨意著薰香之下衣臥於其處菩薩計時攜托鉢之器由空中飛至來至大窗入口之處妃聞彼皮衣之聲急速起立落下黃色之香衣菩薩不制六根見其隱處而生迷惑爾時用禪定之力抑制但煩惱恰如箱中之毒蛇豎起鎌首又如橡樹為刃物所傷煩惱生起失去禪定之力六根污染菩薩如同失翼之鳥彼已不能如以前[P.275]坐而進食妃於是為彼將軟硬食物納入器中菩薩以前食事終了時皆由窗飛出行於空中此日不能如是攜食物由大階梯下來往苑中而去妃亦知彼相思於己之事彼歸御苑不為食事放鉢於寢臺之下思妃之美手美足腰之周圍股之形狀口發囈語七日之間倒臥食物腐敗集滿青蠅

國王於國境地方鎮亂歸來施莊飾巡視都中入於王宮之中王思「欲見菩薩」來到苑內見道院荒蕪之狀「彼或往他處而去矣」王邊言邊行開啟草舍之門口入內見彼臥處王思「彼必何處不適」拋棄腐敗之食物整理草舍王問曰「尊師何處不適」菩薩「大王予被刺傷」國王自思「予之敵人不能奈何於我今欲削弱我所重視之人而來刺傷」於是翻轉行者身體探索被刺之所但不見傷王問「尊師何處被刺」菩薩「予非由他物所刺乃自刺自胸」菩薩起立著座唱如下之偈[4]

予為貪欲所洗浴     想像思惟所研磨
非為有飾吉祥物     亦非作箭之箭師

非為耳內插真珠     亦非孔雀羽飾者
予之全身為所燒     為此燒物刺我胸

[P.276]

予之血流出     但不見傷痕
失去心之誠     此予自招苦

如此菩薩唱此三偈為國王說法使王出草舍之外菩薩為觀法之預備修行再得一度失去之禪定出草舍之外坐於空中與國王以訓誡告王曰「大王予將歸雪山地方」王云「尊師不可前往」王雖作是說「大王予住此處出此不祥之事予不能住於此處」菩薩不以國王之願為意昇入空中赴雪山地方終生居於其處為生梵天界之身

[P.277]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厭出家之比丘入阿羅漢果有者達預流果有者達一來果有者達不還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國王是阿難行者即是我

二五二 一握胡麻本生譚

〔菩薩=阿闍梨〕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一易怒比丘所作之談話彼比丘實易怒甚不穩〔靜〕彼稍受〔人〕言即顯示忿怒憎惡與不滿

比丘等於法堂中作如下之議論「諸位法友某比丘易怒頗為不穩恰如投入竈中之鹽沸然之狀如此向無瞋恚為〔本質〕之宗教出家一旦發怒而不能抑制」佛聞其語遣一比丘喚彼比丘而問曰「比丘爾易怒之事真實耶」「世尊實為真實」佛云「汝等比丘此〔比丘〕易怒非自今日始昔日亦同樣如是」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之都治國時有名梵與王子之王子昔日諸王縱然於自己城下雖有世間有名之阿闍梨居住「然而為抑制王子等高慢尊大使之耐寒暑通曉世道」更為己之王子等學藝熟練通達將之派遣至遠方國外因此國王喚十六歲之王子至其前與以單底之靴樹葉製之遮日傘一千金幣「汝可往[P.278]得叉尸羅修習學藝」王送王子出宮王子「謹遵父命」與父母告別登上旅程

不久抵達得叉尸羅往訪阿闍梨之宅阿闍梨已為青年婆羅門等講義完畢起座於家之門口經行時王子到著其家佇立其所彼見阿闍梨立即脫靴摺傘向阿闍梨敬禮畢立於〔一方〕阿闍梨知彼之疲勞對此新來者頗加憐憫

王子食事畢暫休息後往阿闍梨前敬禮侍立阿闍梨「由何處來」王子「由波羅奈」阿闍梨「汝為誰之子」王子「波羅奈王之子」阿闍梨「為何而來」王子「為修習學藝」阿闍梨「向阿闍梨之謝禮持來否抑或為隨身侍耶」王子「向阿闍梨之謝禮已持來」王子持出千枚〔貨幣〕錢袋放置於阿闍梨之足前向師敬禮所謂隨身侍晝間為阿闍梨聽用夜間修習學藝而向阿闍梨出謝禮者則在其家如同長男只修學藝因此阿闍梨亦日夜穩靜教授王子修習學藝

王子於就學中之某日與阿闍梨一同前往入浴彼時有一老婆準備於〔天日〕之下擴晒白胡麻坐而看守王子見白胡麻時欲食遂取一握之胡麻食之老婆自思「此輩必係餓急」不語而默然聽之王子翌日又於彼時同樣為之彼女亦復不言何事彼於第三日亦為此同樣之事爾時老婆自思「有名之阿闍梨使諸弟子來予[P.279]處掠奪」於是舉雙手高聲歎叫阿闍梨向後轉問「婆婆何故」老婆「先生汝之弟子今日食我白胡麻一握昨日亦一握前日亦一握如此食之予物豈非盡失」阿闍梨「婆婆勿憂予將付汝代價」老婆「先生予不需金望此青年勿再為此事希與教之」阿闍梨「如此婆婆善為看守」於是使二青年捕捉王子雙手用竹棍擊打王子之背三次「如此之事再不可為」王子向阿闍梨發怒眼中充血由頭至足睨視不已阿闍梨知王子發怒

王子熱心用功成就學藝後自思「予必殺此人〔阿闍梨〕」彼心中秘記阿闍梨所犯之罪歸國之際向阿闍梨敬禮「阿闍梨予如於波羅奈繼承王位必遣使者來師前彼時望師前來」王子懇切寄語約束出發而去

彼到著波羅奈後謁見父母稟告學藝之事王思「因長生故予能再見予子〔出世〕於予有生之年願見其為王之尊嚴」王使王子登上王位彼於享受王尊嚴之間追憶阿闍梨所犯之罪燃起瞋恚之火自思「我將殺彼」為喚阿闍梨前來派遣使者前往阿闍梨自思「於青年時彼〔王〕不能宥我」於是不行於王達中年之時彼思「今王能宥我」於是出發來至王宮立於宮門曰「得叉尸羅阿闍梨求見」傳稟於王

王喜呼婆羅門使入來至王前謁見王怒眼中充血王呼大臣曰「予友[P.280]為阿闍梨所打之處至今猶痛阿闍梨彼額現死〔相〕[1]『自己將死』而來今日彼將無命」於是唱初之二偈

今我猶思起     為一握胡麻
彼捕我之腕     以棒打我背

汝不樂此生     婆羅門何故汝來此
汝捕我腕者     三度打我者

如此告彼以死威脅聞王之言終了阿闍梨唱第三之偈

下賤之所作     聖者以笞制
為教不為恨     賢者應斯知

[P.281]「因此大王汝自身應如是知於如是之時懷恨實是正理之外大王汝身若不受我如斯之教經時日久則菓子砂糖及種種果物均將取得惑溺於盜行逐漸成為竊盜搶劫強盜等行為王之長時為盜賊贓物一同捕至王前之同時王云『速退對彼罪課以相當之刑罰』汝身受王之所罰遇憂患[2]之事然則[P.282]汝今由何處得如此光榮之身汝身得此主權非我之所為耶」如此阿闍梨說服國王圍繞侍立之大臣等聞彼之言皆云「帝王此主權實一方依阿闍梨之恩蔭所致」於此一剎那王體會阿闍梨之美德「阿闍梨所有統治權奉獻與汝請汝接受王國」阿闍梨云「大王予不望王國」加以固辭王遣使者往得叉尸羅迎來阿闍梨之妻子而後以阿闍梨為司祭官附與大權崇立如父之地位王從彼之諫言為布施等之淨業得成赴天上之身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易怒比丘得不還果多數之人成為預流一來不還佛云「爾時之王是易怒比丘阿闍梨即是我

二五三 寶珠頸龍王本生譚

〔菩薩=行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阿羅毘郊外阿伽羅婆寺時對僧房建立規則所作之談話實則住在阿羅毘之托鉢僧等因建立僧房而云此等語「請出人請提供助手」專心於行乞勸進為行乞勸進所惱諸人見比丘等或驚或恐或逃

某時尊者大迦葉來阿羅毘行乞人人見長老前來亦同樣如前逃去[1]彼食後由行乞歸來呼比丘等問曰「諸位法友以前此阿羅毘得食容易今如何得食困難」尊者聞其原因後於世尊來阿羅毘住在阿伽羅婆寺時往詣世尊之所申述此[P.283]因此佛集比丘眾問住在阿羅毘比丘等曰「汝等比丘汝等依行乞[2]建立僧房之事為真實耶」比丘答「世尊是乃真實」佛責比丘等云「汝等比丘此種行乞即令充滿七寶住於龍宮之龍王亦不喜好何況向欲得一錢之人等恰似由石中取肉時之難」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菩薩生於大富豪婆羅門之家庭彼於能巡迴走路之時另他有德者由母胎中出生彼等兄弟二人達成年後對父母之死起悲哀心隱遁於恒河岸邊結草庵而住兄之庵在恒河上流弟之庵在恒河下流

某日有一名寶珠頸龍王由棲家外出化作婆羅門狀於恒河岸邊遊步往弟之庵處寒[A1]坐於一方彼等互相交談甚為親密彼此不能捨離寶珠頸屢次前來行者(弟)之前坐而閒談臨行時對行者表示愛著現出自己之姿將行者盤圍抱住載於龍頭大鎌首之上偎依不久後除去愛著之身解開〔捲曲〕與行者寒[A2]歸還自己棲所行者對彼恐怖瘠衰可哀顏面褪為黃色筋脈出現於身體之表面

某日彼來至兄前爾時兄問彼曰「汝如何如此瘠衰可哀顏色漸次褪黃[P.284]脈出現身體表面」其弟告彼發生之事「予兄汝意云何汝對彼龍之來喜與不喜」兄「予不喜」兄又問曰「彼龍來汝所時著何莊飾」弟「彼有摩尼寶」兄「汝於彼龍來汝之所未坐之間向彼乞求『請與我摩尼』於是彼龍必不再盤圍汝而去翌日汝立於庵之門口俟龍爬來之時向彼再乞摩尼第三日汝於恒河岸邊俟龍將出水時向彼再乞於是彼將不再來」行者〔弟〕答「謹遵兄命」回歸自己草庵翌日龍來將立起之間弟云「請與汝身摩尼之飾與我」於是龍不坐而走去其後第二日弟立於庵之門口當龍爬行而來之時向彼云「昨日汝未以摩尼寶與我今日予必獲得」於是龍不入庵而逃去第三日龍將由水出時弟向彼云「今日為予向汝乞願之第三日此次汝必予我摩尼寶」龍王立於水中拒絕行者唱如下之二偈

我得許多豐饒食     皆為此一摩尼出
懇切乞願不與汝     我再不來汝之庵

如持光輝劍青年     乞此寶石汝脅我
懇切乞願不與汝     我再不來汝之庵

[P.285]斯言終後彼龍王潛入水中往自己之龍宮再不復返而行者不見彼美麗之龍王益形瘠衰可哀漸次褪為黃色筋脈現於身體表面爾時兄之行者前來「見弟之容姿」見弟益為形現黃色「何以汝益形見黃」弟答「因不見彼之美龍」兄聞之自思「此行者與龍王不能相離」於是唱第三之偈

勿願汝所望之寶     為此多求存憎惡
龍為行者乞摩尼     爾來彼不現而去

[P.286]斯云終後「此後汝勿再悲」兄加以慰藉歸自己之庵而去其後彼等兄弟二人均得神通而解脫得生梵天界中

結分

佛云「汝等比丘如是住於滿七寶龍宮之龍尚不喜懇切求願更何況為人間」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弟是阿難其兄實即是我

二五四 糠腹辛頭馬本生譚

〔菩薩=伯樂〕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長老舍利弗所作之談話某時等正覺者於舍衛城住雨安居遊行終了再歸時諸人自思「予等應歡待客僧[1]」於是向以佛為上首之僧團布施精舍中之傳法僧[2]往各處每數人比丘各依其希望分與布施之物

爾時有一貧窮老婆唯準備一人之份中午之時各人向比丘分配施物派送完畢貧婆來至傳法僧之前云「請為我分配一人比丘之施物」彼云「所有比丘皆已分配完畢今只長老舍利弗居於精舍汝可分與長老」彼女云「謹遵臺命」心甚滿足立於祇園精舍門首於長老來時敬禮由彼之手中取鉢導至家中供設座席

「實則為一老婆法將〔舍利弗〕於其家被供設座席」此一風聲為多數誠篤信心之人所聞就中拘薩羅國波斯匿王聞得其事王曰「我應向奉侍尊者之〔老婆〕[P.287]使著此衣服使用此等金幣以作對長老之饗應」於是將衣服與一千〔金幣之錢袋〕一同放入充滿食物之器內送與彼女而如王之所為有給孤獨小給孤獨及大優婆塞衛薩伽亦各有贈送又其他諸人各應自己財力贈送百二百之金幣如此唯一日間老婆得〔財富〕十萬長老啜彼女所與之粥食彼女所作之飯食表謝意後使彼女得預流果回歸精舍

法堂中比丘等就長老之美德開始作如下之議論「諸位法友法將〔舍利弗〕救老婆於貧困為後援者而由彼女所與之食物不厭而食」佛適出於其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等云「如是如是之語」佛云「汝等比丘舍利弗為此老婆之後援者非自今日始之事又由彼女與以食物不厭而食亦非自今日始以前亦曾食之」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之都治國時菩薩生於北國之商家居於北國地方之五百伯樂帶馬來波羅奈販賣

某伯樂帶五百頭馬向波羅奈之大道而來途中距波羅奈不遠處有一街其處嘗為大富豪商人所居有大宅邸家族漸次死亡只有老婆一人生存住其宅邸伯樂到達其街「支付宿金」住其宅邸將馬繫於一隅恰於其日彼之一匹臨月牝馬產生一仔彼逗留二三日後欲往見王帶馬出發老婆向彼云「請支付[P.288]宿金」伯樂云「謹遵臺命現與支付」老婆云「汝如支付宿金將此馬子送我可由宿金中扣除如何」伯樂依其所求而出發老婆對此子馬懸念慈愛如對己子與以絞碎炒熟食殘飯及草養育此馬

其後菩薩〔伯樂〕帶同五百頭馬來時亦宿於老婆之家當眾馬嗅到由以穀糠為常食之辛頭駒[3]馬廐之臭味時一匹馬亦不入其家因此菩薩問老婆曰「老婆婆汝家有馬」老婆「只有一匹馬駒予將此一匹駒如同飼育我子」菩薩「老婆婆此馬現在何處」老婆「外出漫步[4]」菩薩「何時歸來」老婆「恰到歸來之時分」菩薩待其駒歸來將〔自己〕之馬繫於外邊然後坐下而辛頭駒恰於此時漫步歸來菩薩觀看穀糠腹之辛頭駒計其諸相自思「此一辛頭馬有無限之價值予付老婆以代價將其帶走」辛頭馬進入家中自己之馬廐一剎那間他之諸馬亦均進入此家

菩薩逗留二三日喜愛馬於出發時曰「老婆婆予付代價請將此駒予我」老婆「汝何出此言使我賣子」菩薩「老婆婆汝其食何物而養育」老婆「予[P.289]使其食飯炒飯殘飯及草而養育」菩薩「彼入我手使食美味廐張天幕地敷毛氈」老婆「汝能如此則予子幸福請帶其行

於是菩薩將馬之四足尾部頭部分別計值置與合於六個〔千金幣〕錢袋使老婆著新衣付裝飾立於辛頭駒之前駒開眼見婆而流淚然彼撫馬脊背曰「我已得養育金我子汝可去」於是駒即出行

翌日菩薩為駒準備美味之食物自思「予今將試見駒是否真正知自己之力」於桶中注入糠汁與食駒不食糠汁〔示意如言〕「予不食此食物」菩薩為試彼而唱第一之偈

汝食草殘飯     汝食粥穀糠
此為汝常食     何以今不食

辛頭駒聞後唱次之二偈

種姓與行為     不為人所知
汝大婆羅門     粥穀糠已足

然汝能知我     我為一良馬
我來知我力     不食汝穀糠

[P.290]菩薩聞之曰「我為試汝而為此汝勿惱怒」於是以美味使彼食之而後帶彼一同前往御苑於一方之側繫五百頭馬他方之側以美麗帳幔圍繞下敷毛氈上張天幕入辛頭駒於內

王來見馬問曰「此馬何故獨離」菩薩「大王如不將辛頭馬單獨離置則此等之馬將四散奔逃」王問「辛頭駒如是可觀耶」菩薩「如是大王」王云「如是予將見其快速」於是菩薩整備其馬而乘騎「大王請觀」於是逐退諸人於御苑中跑馬但見馬之連鎖圍繞之狀使御苑全部不見間隙菩薩又云「大王請觀辛頭駒之速力」再度奔馳使人不能見出馬影其次再以紅布裹縛馬腹而馳則人人只能見有紅布而彼馬奔馳於市內一庭園之蓮池水面越過水面之時蹄之[P.291]尖端無少許濕濡更又乘越蓮葉之上時竟無一枝蓮葉沉入水中

如是顯示此馬非常之速力後菩薩下馬拍手而伸掌馬走近前四足併在一起立於掌上爾時菩薩向王曰「大王依所有方法顯示其速力之時即令大海之四周對此馬而言亦無所不及」王甚滿足與菩薩半分王國為辛頭馬灌頂稱吉祥馬彼馬受王寵愛並大受尊敬其廐建造之華麗有如王之寢室以四種之香水塗牀懸掛薰香多束及花環上方鏤以金星之天蓋四方圍繞華麗之幔帳常點香油之燈大小兩便所置有黃金之器彼所食者唯適應王意之食物

而此馬到來以來全閻浮洲之主權歸屬於王王從菩薩之訓誡為淨布施得生於天上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有者為預流有者為一來有者為不還——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老婆是此老婆辛頭馬是舍利弗王是阿難伯樂即是我

二五五 鸚鵡本生譚

〔菩薩=鸚鵡〕

[P.292]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過餘多食不能消化而死之一比丘所作之談話如此於彼死時比丘等於法堂中就彼之無德開始議論「諸位法友某比丘不知自己腹之分量過餘多食不能消化而死」佛適來彼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究有何語集於此所」比丘答「如是如是之語」佛云「汝等比丘此者緣過食而死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如是」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之都治國時菩薩生於雪山地方鸚鵡之胎為住於雪山之山腹連綿至海數千鸚鵡之王彼有一隻子鳥彼子鳥成長力強之時菩薩之眼力已弱鸚鵡之速力驚人因此彼等年老之時首先眼力變弱菩薩之子鳥入父母於巢[1]持餌來巢餵養

某日彼向有餌場所行進立於山顛眺望大海發現一島而彼處有美味金色果實之菴羅林彼於翌日取餌之時飛往菴羅林中落下飲菴羅汁取菴羅果實而歸與其父母菩薩食其果實時知味曰「我子此非某島之菴羅果耶」「唯然吾父」「我子往彼島之鸚鵡必然壽命不能長保汝不可一次前往」但子鳥不聽其言而去

[P.293]某日彼飲大量菴羅汁後取與父母之菴羅果實越海而來時因長途搬運身體疲困丟盹瞌睡將辛苦持來之菴羅果實由口中脫落彼漸漸脫離原來之道路來至水面遂墜入水中為一魚捕食

於應歸來之時而不返菩薩知其「墜海而死」而彼之父母因不得食物亦飢餓而死

結分

佛述此昔日之故事後現成正覺之佛乃唱此偈

鳥之於食     限知分量
長時生活     又養父母

然彼過分     攝受食故
彼不節制     於此沉海

不貪食者     善知分量
不節銷沉     節制則無

[P.294]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多人或得預流或得一來或得不還或得阿羅漢——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鸚鵡之子是食不節制比丘鸚鵡之王即是我

二五六 古井本生譚

〔菩薩=商隊主〕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居住在舍衛城商人所作之談話彼等於舍衛城收買商品用車滿載後為販賣而出發時招待如來行大布施歸依持戒禮敬佛畢「世尊予等為生意而長途跋涉販賣商品成功無恙歸來時再行問候」於是登上旅程

彼等於困難途中見一古井「此井無水然吾等咽喉甚渴試向下挖掘」於[P.295]挖掘間相繼獲得量多之鐵與琉璃等物彼等喜甚將此等財寶滿載車中安全歸來抵達舍衛城彼等處理持歸之財寶畢招待如來行布施後禮敬坐於一方彼等以自己獲得財寶方法向佛告白佛云「汝等優婆塞實為滿足其財寶知其分量保存財寶支持生活然昔日有不滿足不知分量不從賢者之言喪失生命者」於是佛應彼等請求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商人之家庭達成年後為商隊主彼於波羅奈買入商品滿載車中與多數商人為伴走上難路其處見一古井彼等商人欲思「飲水」向下挖掘相繼獲諸多鐵等彼等獲得諸多財寶然不滿足思之「此處必更有美好之物」於是更向深處挖掘

爾時菩薩向彼等云「汝等商人貪慾為滅亡之根本吾等既已獲得諸多財寶就此滿足勿多下掘」彼等不受菩薩阻止繼續挖掘

[P.296]然此井為龍所獨占住於井下之龍王自己之棲家破壞於土塊塵芥落下時怒起除菩薩外均被龍之鼻息擊死而後龍由龍宮出付軛於車上滿載財寶協助菩薩心情愉快坐於車上使幼龍曳車伴隨菩薩至波羅奈入於家後將財寶依順序善置然後自己等歸於龍宮而去菩薩賣財寶行布施獎勵全閻浮洲耕作[1]護戒行布薩臨終成生天上界之身

結分

佛述此昔日之故事後成正等覺之佛唱以下之偈

古井反覆掘     商人欲飲水
鐵銅錫及鉛     由井中出現

黃金與白銀     真珠與琉璃
彼等猶不滿     復更向下掘

火神之蛇恐     以火殺彼等
掘之勿過度     過掘則為惡
掘得諸財寶     過掘後失去

佛述此法語已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龍王是舍利弗商隊主即是我

[P.297]二五七 哥瑪尼闡陀農夫本生譚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智慧之稱讚所作之談話比丘等坐於法堂稱讚十力(佛)之智慧「如來有大智多智機智敏智銳智達智其智慧超越天界超越人界」適佛出其處問曰「汝等比丘今集此處為何語」比丘答「如是如是之語」佛云「汝等比丘如來之智慧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如是」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汝等比丘昔日波羅奈國結民王治國時菩薩生於王妃之胎其顏清淨如善磨黃金之鏡面甚為莊嚴於彼之命名日尊為鏡面王子之名至七歲時父使彼修得三吠陀及於此世間所應為之事遂即亡故大臣等為王舉行盛大葬儀行死者供養七日間集於宮廷「王子年幼不能即王位當行試驗而後繼承」某日莊飾街道準備法庭整頓玉座往王子之前「殿下可登法庭」王子「甚善」多名侍者隨侍而行登著玉座王子著座時大臣以兩足行路之猿著地理師[1][P.298]之服伴來法庭「殿下此男於父君大王時為地理師乃一有名之智者能透視地中七羅陀那深處之惡場所王城宮殿之位置皆為此男所定殿下採用此男使之就官」王子由上而下熟視此男王子知「其非人乃為一猿」自思「猿對所造之物皆知破壞但不知思考或製造未被造之物」王對大臣等唱第一之偈

此非造家之名工     此只強慾之皺面
被造之物皆破壞     此為此族之性質

大臣等曰「誠如殿下所言」於是伴猿而去而經一二日後復為其猿著飾伴來法庭「殿下此為父君大王時之司法大臣掌司法之事宜採用此男使執司法之事務」王子熟視此男心知「有心有意者之身毛非如此狀無心之此猿不能執司法之事務」於是唱第二之偈

有心者無此身毛     猿非如是鼓舞者
吾父結民王之教     此物何事亦不知

[P.299]大臣等聞此偈曰「誠如殿下之所言」於是伴猿而去而復於某日著飾其猿伴來法庭「殿下此男於父君大王時善仕母於家庭善尊敬老年者宜採用此男」王子熟視彼猿自思「猿心易變不能為如彼之善業」於是唱第三之偈

此者父與母     兄弟姊妹友
不能為養事     十車王之教[2]

大臣等曰「誠如殿下所言」於是伴猿而去皆謂「王子賢明能以治國」菩薩[P.300]即王位使市內敲銅鑼云「鏡面王之敕令下達

爾來菩薩善於治國彼之善政擴及閻浮洲全體而為示彼之賢德對彼有十四問題提出

牛子馬籠細工師     村長娼婦青少女
蛇鹿鷓鴣神與龍     苦行者與婆羅門

於是有如下之連鎖故事

當菩薩即王位時有結民王侍僕伽瑪尼闡陀者如是思考「此王國將依與〔王子同樣〕之少年人而繁榮予已年老將不能奉仕少年王子予將於田舍建立農業生活」彼往離街三由旬某村處居住然彼無作農用之牛彼於兩天之時向一友人借兩頭牛一日中耕作食以糧秣後返牛於持主之家時持主與妻同坐家內進食牛善知己家而入正值牛入之時持主端起食皿其妻則放下食皿伽瑪尼闡陀思「彼等不招待自己進食」便未親手交代牛隻而歸是夜盜人破牛棚將牛盜走牛之[P.301]持主早晨入牛棚不見其牛知為盜人盜走彼思「伽瑪尼闡陀應予賠償」於是往其住所「君返我牛」伽瑪尼「牛非已入汝家耶」持主「然汝親手交代與我耶」伽瑪尼「誠然予未親自交代」持主「如此此即為使汝見王之使者汝來」於諸人之間舉起砂石髑髏碎片及他物「此即使汝見王之使者汝來」伽瑪尼聞聲「使者」隨之而去

於共同伴行往王宮途中來至伽瑪尼某友人之村時「予甚飢餓入村進食於食畢之前君在此等候」遂入友人之家然友人不在友人之妻見彼「為君尚無調成之食請少待為汝調製」彼女急行循梯登上米倉不慎落地此時妊娠七月之胎兒流產爾時其夫歸來見此「汝打我妻使胎兒流產此即為使汝見王之使者汝來」於是捕彼伴行此後伽瑪尼即夾於二男中間而行

此時某村之門前一馬夫不能制馬馬漸次接近彼等奔來馬夫見伽瑪尼告曰「闡陀伽瑪尼伯父[3]請用何物打馬制止」伽瑪尼手握一石投擲洽中馬足如折伊蘭草莖馬足折斷因此馬夫「予馬之足為汝折斷此即使汝見王之使者」於是捕彼

[P.302]伽瑪尼與三男一同進行自思「如此諸人向王控我牛之代價予尚無法支付而況流產胎兒之償金又馬之代價如何可得予死為宜」中途近於道路森林之中彼見一側有崖之丘丘之蔭處有父子籠細工師編蓆伽瑪尼闡陀「諸友予欲便溺予來之前君等暫居此處」言畢馳登丘上向崖下飛降洽落於父籠細工之頭頂籠細工師被一擊而死伽瑪尼起立子籠細工師「汝為擊殺我父之惡漢此即使汝見王之使者」捕其手由樹叢中出諸人問「此究為何事」「此人為殺害我父之惡漢」於是伽瑪尼居中由四男包圍相伴前進

此時於他村之門首有一村長見伽瑪尼闡陀「闡陀伯父汝往何處」「往見國王」「汝必能見王予欲向王傳言請為代傳」伽瑪尼「可為代傳」村長「予以前美貌有財產獲得名譽身體健康今則貧而罹有黃疸是何緣故請向王尋問王為賢能之評判請君告其故並請再得聞王之傳言」伽瑪尼闡陀承諾「謹遵臺命

更往前進於他村之門前一娼婦見彼「闡陀伯父往何處」「往見國王[P.303]「王為賢能之評判請傳予之傳言」告以如下之事「予以前收入甚豐今則不得如檳榔子之金無人來至予所問王是何緣故請為我語

更往前進於他村門前一少女見彼同樣尋問後告曰「余不能居於夫家亦不能居於自家是何緣故請尋問王並請告我

由其處更往前進時於近大道之蟻垤住有一蛇見彼「闡陀汝往何處」「欲往見王」「王甚賢明請傳予之傳言」告曰「予覓食出時腹飢身細由蟻垤出但穴塞身體摺身勉強而出然諸方巡行歸來時身體飽滿粗壯進入蟻垤無法及穴緣而行入是何緣故請尋問王並請告我

更往前進一隻鹿見彼同樣尋問後告曰「予於他場所不能食草只能食某樹之根請問王是何緣故」由彼處更往前進時一隻鷓鴣見彼告曰「予坐於某蟻穴土丘之上鳴聲愉快坐於他處不能鳴叫請問王是何緣故

[P.304]而更往前進一樹神見彼問曰「闡陀欲往何處」答曰「欲至王前」「王為賢能之評判予以前得受人人崇拜今則一握之嫩枝亦不可得請問王是何緣故

由彼處更往前進時一龍王見彼同樣尋問後告曰「王為賢能之評判以前此湖水甚清如寶玉之狀今則混濁為浮渣所覆請問王是何緣故

更往前進時近街之某園住一苦行者見彼同樣尋問後告曰「王為賢能之評判以前此園野生之漿果皆為甘味今則無味粗糟請問王是何緣故

由彼處更往前進時近於街門居於某堂之青年婆羅門等見彼問曰「吾友闡陀欲往何處」答曰「欲往王前」婆羅門等告曰「如是請持去予等之傳言以前予等所學之問題皆善解今則如入開穴瓶之水於頭中無少殘留而不解誠真入暗請問王是何緣故

伽瑪尼闡陀持此十四問題來至王前王坐於法庭牛之持主捕捉伽瑪尼闡陀近[P.305]往王前王見伽瑪尼闡陀記起而自思「此予父王之侍僕抱予而行者長久期間居於何處」王云「闡陀長久期間居於何處而不見汝為何事而來」闡陀「大王自先王歸逝以來予往田舍營農業生活爾時此人以牛之事件出為王之使者伴予來至王前」王「如不伴來汝將不來伴來之事於汝甚善為此予得會汝彼男現在何處」闡陀「大王此即是彼」王「予友汝出為予之使者真實耶」「大王確為真實」王「是何緣故」持主「彼不返還予之二牛」王「闡陀此為真實耶」闡陀「如是請王聞予之所云」於是告語一部事件之始末王聞後問持主「予友汝見牛入汝之家否」持主「大王予未見」王「予友予之事世人稱為鏡面王汝曾聞之否明白申述」持主「大王予曾見之」王「予友闡陀按汝未親手交牛是汝負債此男見說未見故意虛言從而以汝手[4]挖取此男之兩眼汝自身支付二十四金幣為牛之代價」如此言畢命牛之持主退下牛之持主自思「眼被挖取錢有何用」於是跪向伽瑪尼闡陀之前乞求曰「闡陀代金與汝請將此亦接受」彼與數金幣而逃去

[P.306]其次第二號之男曰「大王此人打我妻使胎兒流產」王「闡陀此為真實耶」闡陀「大王請聞」闡陀詳述一切始末於是王問彼曰「然汝打此男之妻使胎兒流產耶」闡陀「大王非予使其流產」王「汝謂闡陀使胎兒流產能得復元否」男「此為不能」王「然則汝意云何」男「予欲得我之子」王「闡陀汝將彼妻伴歸汝家俟兒生產時再伴來彼女返還與彼」彼男跪於伽瑪尼闡陀足下「請君勿毀予之家庭」彼與闡陀數金幣而逃去

於是第三號之男出庭云「為彼打碎予之馬足」王「闡陀真實耶」闡陀「大王請聽」闡陀詳述其事王聞之向馬夫云「汝曾云『請打馬制止』此事真實否」馬夫答「予未說此言」數次被問馬夫云「予曾言及」王對闡陀云「此男不顧其言虛言〔未說〕汝可割此男之舌由予等接受一千〔金幣〕為馬之代價支付此男」馬夫與闡陀其他數之金幣而逃去

其次籠細工師之子云「大王此人為殺我父親之惡漢」王「此為真實耶[P.307]闡陀「大王請聞其詳」闡陀申述其仔細經過王對籠細工師問曰「然則汝意云何」細工師「大王予欲得吾父」王「闡陀此男欲得父然死者不能伴來汝可伴此男之母歸汝家為此男之父」籠細工師之子云「請勿毀壞予之亡父家庭」與闡陀數金幣而逃去

伽瑪尼闡陀訴訟獲得勝利喜向王云「大王有種種之人向王送來傳言今向王申述」王「闡陀汝可申述」闡陀以婆羅門等之傳言為首逆行一一申述王則逐一答其理由

首先聞第一之傳言告曰「以前彼所居之場所有一知時刻之鷄彼等依其鳴聲而起執聖典諳誦至太陽昇起因此其執持者悉不失去然今彼等所住場所有不按時之鷄鳴或於午夜中鳴或於天曉時鳴依午夜之鳴聲而起執持聖典彼等睏乏不能諳誦復又就寢依天曉後鳴聲而起彼等不能諳誦因此其所執持者均不了解

其次聞第二之傳言告曰「彼等以前行沙門之法專心徧淨今對沙門之法等閑視之專心為不應為之事以園中之諸漿果皆與侍者等依食之交換邪生活法而生[P.308]是故漿果皆無甜味然若彼等如以前之狀行正生活再專心為沙門之法彼等諸漿果將再成甘味如此之苦行者等不知王族之賢明應向彼等言說行沙門之法

其次聞第三之傳言告曰「此龍王等互爭故使水混濁若彼等如以前之彼此和善則水將再清

其次聞第四之傳言告曰「此樹神以前保護入森林之人得種種之供物然今不保護不得供物若如以前保護將再得不得之物彼不知有王之居應為彼言說並保護人人通過森林

其次聞第五之傳言告曰「此鷓鴣坐於其麓鳴聲愉快因蟻垤之下有諸多寶壺可將其挖出

其次聞第六之傳言告曰「此鹿於其下喰草因樹上有甚多蜂蜜彼慕滴蜜之草而不食他草汝可取其蜜蜂之巢以良蜜送予餘者自食

其次聞第七傳言告曰「此蛇所住蟻垤之下有諸多寶壺蛇住居看守出時身為財欲所縛而出獲食後財愛所不能縛急行進入汝可掘出寶壺取之

[P.309]其次聞第八之傳言告曰「此青年婦人於其夫之〔住村〕與其父母住村之間某村有愛人居住依向彼之愛欲使彼女不能居住夫家『予欲往會父母』於愛人之家滯在數日後往父母之家於其處居數日後又記起愛人『予往夫家』再往愛人之家汝告彼女王之所在之事向彼女說明使知『必須住於夫家若云嫌厭王將使人捕縛於汝汝將無命汝須注意』」

其次聞第九之傳言告曰「彼娼婦以前由某男之手接受工銀工銀未果不由他男之手接受工銀因此彼女以前收入甚多然今捨自己之習慣由一人之手接受未果更由他男之手接受於初男未了往後男之處因此彼女工銀之收入惡化誰亦不近彼女如能守自己之習慣彼女將復原狀汝對彼女說之使聞須守自己之習慣

最後聞第十之傳言告曰「彼村長以前正直公平解決事件從而為人人所喜好人人愛敬送彼極多之贈物因此彼美貌有財產獲得名譽今彼受賄賂解決事件不正因此貧慘而罹黃疸若如以前正直解決事件彼將再復原狀汝向彼云使聞應正直解決事件

[P.310]如斯伽瑪尼闡陀告以此等數數之傳言王依自己之智慧恰如一切智之佛對彼等之一切與以說明而與伽瑪尼闡陀多種之施物作為彼居住村之淨施與彼歸去彼由街出依菩薩所與之傳言傳於青年婆羅門等苦行者等龍王樹神由鷓鴣所坐之場所取得寶物於鹿食草場所之樹上取得蜂蜜送蜜與王於蛇住之場所壞蟻垤集取寶物向青年婦人娼婦村長按王之言語傳與傳言博得大名聲歸於己村而經其一生後從其業生於應生之處又鏡面王行布施積善業死後赴天上界

結分

佛云「汝等比丘如來大智非自今日始前生即為大智」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多人達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伽瑪尼闡陀是阿難鏡面王即是我

二五八 曼陀多王本生譚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一憂鬱比丘所作之談話彼於舍衛城巡迴托鉢時見一著美飾之婦人而起憂鬱於是比丘等伴來至法堂「世尊此比[P.311]丘憂鬱」向佛告白佛問曰「比丘汝憂鬱為真實耶」答「世尊是為真實」爾時佛云「比丘汝為在家生活何時將能滿欲愛欲如大海之無限昔日某王君臨為二千屬島所圍之四大洲為轉輪王以人世之狀態治理四大王天之世界又在[A3]忉利天之世界三十六帝釋之宮殿治理諸天尚不能滿自己之愛欲而死汝何時能滿其欲」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劫初有摩訶三摩多王其子曰樓夷其子曰跋蘭樓夷其子曰迦梨耶那其子曰跋蘭迦梨耶那跋蘭迦梨耶那之子曰烏逋沙他烏逋沙他之子曰曼陀多彼授七寶與四神通為轉輪王彼曲左手與右手拍合由虛空即降下如水晶七寶之雨沒膝彼為一如此不可思議之人彼於八萬四千年間享王子之樂八萬四千年間為副王八萬四千年間為轉輪王又其壽命不知其數

某日彼不能滿足愛欲而憂鬱大臣等問曰「大王何故憂鬱」王「予思予之福力此一王國為何樂所究在何處」大臣「樂所在天上界

[P.312]彼轉輪寶與多數人共赴四大王天世界於是四大王兩手捧天華天香眾多諸天隨之出迎導往四大王天之世界讓天之王國王由自己〔率來〕臣眾圍繞治理天之王國間經長年月然彼處亦不能滿其所欲而憂鬱四大王問「大王何故憂鬱」王「較此天上界之樂所為何處」四大王「忉利天之世界乃為樂所予等不過與其他世界之諸人從者相等而已

曼陀多王轉輪寶為自己所率諸人隨同往忉利天出發於是忉利天之帝釋天王兩手攜天華天香眾多之諸天隨同出迎執手曰「大王請來此處

王受眾多之諸天圍繞時皇太子[1]受輪寶與諸多臣眾通往人間世界之路下降入於自己之都中

帝釋伴曼陀多至忉利天宮分諸天為二部由自己王國之中央割讓與王爾來曼陀多與帝釋二王治國如此經過長時帝釋以三俱胝六十萬年之長生而死他之帝釋出生彼亦治天之王國命盡而死如是三十六帝釋相繼死亡而曼陀多依然如人世之狀態治理天之王國如此經過長時間內彼生次之愛欲彼思「只得王國之半分對予無何意義殺帝釋由予一人治理

結果未能殺帝釋此欲反為破滅之根本為此彼之壽命衰敗年老迫身然而[P.313]人世之身體不能壞於天上界於是彼由天上界墮降王之宮廷園吏通知宮中王之降來宮中諸人馳赴王處於宮廷設臥榻王疲衰就臥於牀大臣等問「大王王薨之後予等如何申告」王「予王之後汝向多人告此傳言『曼陀多大王君臨二千屬島圍繞之四大洲為轉輪王長久期間於四大王天世界治國經三十六帝釋壽命之間於天上界治國而死』」大王如此言畢斷息從業而生應生之處

結分

佛述此過去之故事後現等正覺唱如下之偈

日月之光輝     光輝亙天下
地上之住者     曼陀王從僕

金銀銅諸貨[2]     天雨滿王欲
欲無味苦痛     知者為賢人

盡如天之欲     快樂尚難求
惟志欲盡者     等正覺弟子

[P.314]如是佛述此法語後說明四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憂鬱比丘得預流果又他之多人亦達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曼陀多大王即是我

二五九 提利達瓦奢仙本生譚

〔菩薩=苦行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阿難尊者由拘薩羅王之婦人手得五百及由王之手得五百共接受千衣之事所作之談話此事已於第二篇之豺本生譚〔第一五二〕中詳細述說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迦尸國之婆羅門家於命名日稱提利達瓦奢童子不久達成熟之年於得叉尸羅修習種種技術在度家庭生活之[P.315]因雙親之死大為感慨遁世入於隱遁者之生活住森林中食樹根及野生之漿果當彼住於其處時波羅奈王之國境起內亂國王進往國境戰敗戰慄於死之恐怖乘於象脊由一方之血路逃出彷徨於森林之中晨起提利達瓦奢出外探尋野生之漿果而不在王來到彼之庵前

王思「此概為苦行者之庵」由象降下為風與熱所疲渴探尋水瓶到處不見探尋結果方發現水井但不見有汲水之繩瓶彼口渴不堪解象腹之束帶使象立於水井之側結帶於象足提帶降入井中然來至水面結上衣於帶之端更向下降其仍然不充分彼用足尖觸水愈益覺渴自思「只求癒渴死亦無妨」於是跳入水中充分飲水不能再出立於其處象善受訓練不往他處立於其處看護於王

菩薩於黃昏攜漿果歸來見象自思「此王者之外觀雖然如此但只一武裝之象是何緣故」往象方接近象知彼接近立於一方菩薩往井邊見王「大王勿[P.316]」菩薩奮力掛梯救王出井擦王身體塗菜種油使其沐浴與以漿果解象之武裝王休養二三日後與菩薩約束前來王所然後向歸途就道王之軍隊屯於市之近郊見王歸來群集於王之四週

一方菩薩於一月半之後到著波羅奈住於遊園翌日一面托鉢來至王城之門王開大窗眺望宮庭見菩薩而知之由高樓降下前來向菩薩敬禮導入廣間使坐玉座飾以白傘自為整理菜餚饗宴菩薩自己亦與共食然後伴往遊園於彼處為彼圍以迴廊修造住家總與修行者必要之諸器具附添園丁作禮而去

自此以來菩薩於宮城為食處受大款待與尊敬大臣等對彼不服自思「若武士受如此款待彼更將如何」於是往副王之所告曰「殿下我王對一苦行者太過執心未悉對彼作何思想殿下應速向王忠告」副王承諾「甚善」與大臣等共往王前為禮唱第一之偈

彼亦無何智所生     既非親族亦非友
依何彼得持三杖[1]     緣何使彼享美食

[P.317]王聞之告太子曰「太子予往國境因戰敗二三日未曾歸來之事汝尚記憶否」太子答「予尚記憶」王云「爾時予賴其人得以拾回性命」於是詳述事之經過王云「太子予命之恩人來予所時縱與予之王國尚不能報予依彼所受之恩」於是唱其他之二偈

戰敗恐怖之荒野     我獨陷入水中時
困苦惱身伸援手     救我苦難沈溺中

依彼努力我得歸     離閻魔手還人世
提利達瓦奢受福     我與彼富與供物

[P.318]如是王稱讚菩薩之德恰似空中昇起之月到處使知彼之德行向彼布施益多尊敬愈高爾來副王大臣等又其他諸人亦均對王不敢有何云問王善守菩薩之訓誡行布施積功德到天上界菩薩發神通及等持成生梵天界之身

結分

佛云「古之諸賢人亦為救人而效力」佛告此語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苦行者即是我

二六〇 使者本生譚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貪欲比丘所作之談話此事於第九[P.319]篇之鴛鴦本生譚[1](四三四)中將再記出而佛告比丘「比丘〔汝之貪欲〕非自今日始前生汝即為貪欲且為貪欲為劍斬頭」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其王子達成年後於得叉尸羅修習種種技術因父王之死繼治王國彼頗為美食者為此彼具美食王之名實彼一餐費十萬〔兩〕食如是奢侈之饗宴又為食事而不食於家中為使多人觀看自己食事之狀為使羨慕自己之福業於城門造寶玉所鏤之亭於餐食之時遮以白傘為裝飾坐黃金造之玉座王族之少女等隨侍以十萬〔兩〕高價之美麗器皿攝取百味之飲食

有某貪欲之男見其餐食之狀思欲食其菜餚不能抑制其欲彼思「甚善予有善巧方便」彼佩套褲高舉雙手大聲高呼「大王予乃使者予乃使者」接近王前而來當時於其國中凡自稱「我為使者」者任誰不得遮攔因此多人避於兩側為彼開道彼以快步前進由王之食皿中抄取一塊食物納入口中張大其頰爾時持大刀者思欲「斬彼之頭」拔劍欲發王制之曰「勿打」王云[P.320]「汝勿拘泥盡可食之」彼洗手而坐食事終時王與其男自己之飲物及檳榔子問曰「予友汝云『予為使者』為誰之使者耶」答云「大王予為愛慾之使者胃腑之使者愛欲命我『汝往』於是我為使者而來」於是唱初之二偈

遙遠來行乞     為此且成仇
我胃腑使者     君主勿怒我

青年無晝夜     來參此庵下
我胃腑使者     君主勿怒我

王聞其語云「此語真實所有世間一切生物皆為胃腑之使者依愛欲之力而行動愛欲實推動一切之生者彼云有趣之事」王頗中意此男而唱第三之偈

婆羅門我將與汝紅色牛     千之牝牛添牡牛
使者何不與使者     吾等實即彼使者

如是唱畢王曰「今依此人聞今所未曾聞未曾思之事」王甚歡悅對彼多與褒美

[P.321]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貪欲比丘得不還果多人達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貪欲之男是今之貪欲比丘美食王即是我

第二章 梟品

二六一 蓮華本生譚

〔菩薩=長者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諸比丘以華鬘供養阿難陀菩提樹所作之談話此事於迦陵誐王菩提樹供養本生譚(第四七九)中詳加記載此樹因為阿難陀上座所植故稱阿難陀菩提樹上座於祇園樓門之處植菩提樹全閻浮提中皆知

然而地方所住之比丘數人前來祇園為「以華鬘供養阿難陀菩提樹」彼等於拜佛翌日入舍衛城往蓮華街但華鬘不能入手往阿難陀上座之處告曰「法友予等欲以華鬘供養菩提樹前往蓮華街一串華鬘亦未入手」於是上座云「諸位法友予為汝等取得而前往」於是向蓮華街出發抱來諸多來青蓮華而以此與諸比丘彼等手持蓮華向菩提樹施行供養耳聞此一始末之諸比丘集於法堂語上座之德如花開放「諸位法友地方福德微少之比丘雖往蓮華街但華鬘不能入手然上座出發前往則為持來」適佛來其處問曰「汝等比丘今為何語集於[P.322]此處」答曰「如是如是」佛云「汝等比丘秀語者依善言而得華鬘非自今日始前生即已如是」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為長者市內之某池蓮華開放一無鼻之男人守池某日為波羅奈祭日之時三人長者思以華鬘為飾與祭以為樂皆云「向此無鼻之男無中生有予以褒揚以乞得華鬘」彼男採割蓮華之時彼等來至池端立於其傍其中之一人告彼唱第一之偈

恰如毛髮與鬚髯     割而又割再伸延
如斯爾鼻將再伸     請爾善與我蓮華

彼聞言憤慨不與蓮華於是第二之男唱第二之偈

恰如秋實種     蒔田得伸延
如斯爾鼻伸     請與我蓮華

彼對此亦怒不與蓮華於是第三之男唱第三之偈

彼等兩者為冗語     然彼欲汝與蓮華
雖然彼等語不語     此非鼻伸之理由
爾今依我之請求     我友善與我蓮華

[P.323]蓮華池之守者聞此云「此二人為虛言君為實言蓮華與君乃最適當」取諸多蓮華束與彼然後回返自己蓮華之池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得蓮華之長者即是我

二六二 柔軟手本生譚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起戀情之比丘所作之談話佛伴此比丘來法堂問曰「汝真起戀情耶」答「是為真實」佛云「比丘此等女人任其愛慾突進不能制止昔日諸賢者自己不能制止自身之女女等於執父之手而立之間於父不察知時而縱任愛慾與男一同逃走」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第一后妃之胎年長後於得叉尸羅通諸學術技藝歸來彼於父死後繼承王位正當治國彼於王宮之中[P.324]扶養其女與甥二人某日與大臣同坐彼云「予死之後予甥為王予之女為第一后妃」而後彼等成年之時再與大臣同坐彼云「予甥可伴他女而來予女可嫁他之王家如此予等之親族增多」大臣等予以保證

於是王與甥於他家禁其前來王宮然此二人彼此相戀王子自思「有何方策可伴王女外出」彼思出一種方法贈賄賂與王女之乳母乳母云「究應如何為之為宜殿下」「乳母究有何法能得伴宮主外出之機會」「予與宮主言之可知分曉」「甚善甚善乳母希如是為之」彼女即往王女之處「汝來宮主予為汝取頭虱」使王女坐於低凳彼自坐於高凳使彼女之頭伏於自己膝上一面取虱一面搔王女之頭王女明瞭「此非乳母以自身之爪搔我此為予叔母之子之爪搔我」王女問「乳母汝往王子處而來」「唯然宮主」「彼何所言」「問予伴宮主外出之手段宮主」於是王女曰「彼如賢明當可了解」為唱最初之偈並云「乳母汝記此偈而往告知王子

若有柔軟之手時     更有善馴之大象
暗黑之空雨降時     彼時如欲得成就

乳母記入此偈即往王子之處王子問「乳母宮主何所言」乳母云「他無[P.325]何言只送此一偈」於是唱偈王子明了其意「乳母汝可歸去」於是遣歸彼女

王子確實知其意義準備一柔軟手之小僮又對王所乘吉祥象之看守人施與賄賂馴象使之勿動然後等待此時之到來而於某黑分[1]之布薩日恰於午夜將過之時濃厚黑雲降雨「今日即是王女約會之期」彼乘象載柔手之小僮於象背指往王宮出發於面對王宮庭院之廣場處之大壁傍繫象於窗之直近處濡雨站立一方王女王加護衛不許寢於他處使寢於自己小臥榻上王女判知「今日王子必來」雖然就寢不能入眠「父王予欲浴水」「如此汝往洗浴」王執彼女之手伴至窗前「如此可以浴矣」抱女入於窗外某蓮池中而執另一手而立彼女一面浴[P.326]一面伸手向王子王子由其手取下裝飾之具換著於小僮之手上抱彼入於蓮池王女之傍彼女執小僮之手入父王之手中王執彼手而放彼女之手彼女更由一方之手取除裝飾之具著換於小僮第二之手上而後將此手交入父王之手中與王子一同逃去王只思為自己之女水浴終了使彼少年於寢室中就寢塞閉門戶封印置護衛者然後往自己之臥榻而眠天明後彼開門戶發現少年王問「此為何事」彼告王聞謂王子與王女共同逃去王甚懊悔王思「予握手尚不能為女之守護者如此女人亦非能看守者」於是唱以下之二偈

恰如河水之難滿[2]     柔軟之言不滿意
如斯女等墮地獄     賢者知斯遠避去

此等之女有欲情[3]     或持財寶侍彼人
洽如火之燒薪木     更加迅速燃彼盡

[P.327]如斯摩訶薩云「予甥予仍扶養」王以非常之榮譽與尊敬以王女與彼使彼即副王位彼於伯父死後繼承王位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時起戀情之比丘證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即是我

[P.328]二六三 小誘惑本生譚[1]

〔菩薩=王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起戀情者所作之談話佛伴彼來至法堂問曰「汝真起戀情耶」答「誠然如是」佛云「此等之女自昔日即為穢淨心之人」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為王然彼無王子向彼之夫人等示意祈求王子夫人等祈願求得王子如此經數年後菩薩由梵天界沒於王之第一妃胎再生彼於降生洗浴後為與乳而委之侍女之手彼飲乳而啼哭無法停止於是又交付另他之侍女然彼於女性之手中即啼哭不停於是交下僕之手下僕抱持之間彼即停止啼哭而沉默自此以來男侍者等抱彼巡迴各處飲乳時絞乳而飲乳房以布覆蓋對彼之口而飲彼次第成長然不能使女人見彼因此王為彼離宮院別設禪堂

彼十六歲時王獨自思量「予無其他王子此王子於愛欲不稍樂亦必不望王位予實不善有兒運」然有一巧於歌舞音曲之女人具有魅惑男子使如己意之力[P.329]為一纖美舞踊之女彼女來至王處問曰「王為何思案」王說其理由使聞女曰「此亦無礙大王予對王子誘惑使知愛慾之味」王曰「若汝以女人之味誘惑無此欲予之王子王子於即王位之晨汝即成為第一后妃」「大王此事對予為茶飯事之易王請勿憂」彼女言畢即往護衛之處「予於早晨前來於王子所臥禪堂之外歌唱若王子怒時請告我我即離去若彼傾耳聽歌請對我說明其狀況」「謹遵臺命」諸人承諾彼女早晨來其場所以甜美之聲歌唱樂音不能凌駕歌音而歌音亦不見能凌駕樂音王子臥而聞之翌日命更近而歌又翌日命於禪堂中而歌更又翌日則命立於自己近前——如此次第生來慾情之彼從世間一般之法知愛慾之味「此女斷不可與諸他人」王子持劍降往街路中追趕諸男於是王將彼捕縛與女共同由都城追放

二人入森林中而後赴恒伽河下游於一面臨恒伽河一面臨於大海中間之處作一仙居每日度生女坐葉庵之中以球根及種種樹根為飯食菩薩由森林中採種種樹實而歸然於某日彼採樹實出外而去於彼不在之間由海中之島一仙人為行乞於空中飛翔而來彼見有煙而降來至仙處於是彼女「請坐待予煮飯熟[P.330]使仙人就坐彼女以媚態騙誘使失定力於是梵行失去彼如折翼之鴉不能棄彼女而去一日之中居於彼處彼見菩薩歸來大急向海中逃去因之菩薩思彼必為敵拔劍追趕仙人努力騰躍空中不成落入海中菩薩自思「此仙人必由空中飛翔而來而其定力已盡落入海中今須助彼脫困」立於海岸唱次之偈

浸海水中而不沉[2]     自以神足翔虛空
因與女人交會故     今爾來落大海中

虛幻無極蠱惑者     此等女人壞梵行
知彼墮沉入地獄     賢者皆應遠避去

此等女人持欲情[3]     或持財寶侍彼人
恰似火之燒薪木     更加迅速燃彼盡

仙人聞菩薩之言立於大海當中恢復失去之定力飛翔於空中歸還自己之住居菩薩亦思考「彼仙人持如此之行李如負睒婆梨樹之棉飛翔空中而去[P.331]己亦如彼得生定力飛翔空中」彼歸仙處伴彼女往通人里之道邊「汝請歸去」菩薩於遣送彼女後入森林中於精神愉快場所作一仙處彼成仙人修行遍處定修得神通與等至再生於梵天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時起戀情比丘證預流果——佛述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對女無味之王子實即是我

二六四 摩訶波羅那王本生譚[1]

〔菩薩=帝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坐於恒伽河岸對跋陀羅上座之威神力所作之談話某時佛在舍衛城住於雨安居後「欲濟度青年跋陀羅」由比丘眾圍繞行乞到跋提之街佛在伽提亞林中渡過三個月生活以待青年智慧之成熟跋陀羅青年頗有名聲為具有八十俱胝財之跋提市富商之獨子彼有三時殿於每一殿堂住四個月住一殿堂終了由舞女等圍繞以示非常華美華麗而往另他殿堂爾時「欲見青年華麗之狀」街中起大騷動殿堂與殿堂之間車輪與車輪臺架與臺架成重疊之狀態

佛於彼處止住三個月後告街中諸人曰「予等歸去」街中諸人曰「世尊請明日出發」對佛招待翌日準備以佛為上首之僧眾行大布施於街之中央搭建臨時屋舍美麗莊飾設座席後告知一切就緒佛從比丘前來坐於其處人人行大布施佛食事畢以美聲開始言謝正當此時跋陀羅青年由殿堂往殿堂移[P.332]然是日眺望彼之非常景色者竟無一人唯只被自己之從者諸人圍繞而已彼問從者曰「他時自己由殿堂往殿堂移動時街中起大騷動車輪與車輪臺架與臺架成為重疊狀態然而今日除予之從者外竟無一人究為何故」「公子等正覺者於此街之近郊休息三個月今日出發他往佛食事畢今向大眾說法街中諸人正聞其法語」「然則可往彼處我等亦將聽法」如是彼以盛飾之裝飾多數之從者相從前往接近並立於眾人之端傾耳聞法捨棄一切煩惱達最上之阿羅漢果如佛所告跋提市之富商曰「大商人閣下君之子著美飾者聽聞法語證阿羅漢果因此彼由今日出家耶抑即為直入涅槃耶」「世尊予子今入涅槃為予所不能忍請使其出家然於出家後請伴彼明日來予家一行」世尊對其之招待與以承諾後伴其貴公子歸於精舍使受出家之具足戒彼之兩親七日之間表示非常之敬意

佛休止七日間後使貴公子跟隨行乞到著拘利村拘利村人等向以佛為上首之僧眾行大布施佛食已開始言謝此貴公子於佛言謝時出至村外思量「佛不來時我不起座」彼於恒伽河渡場附近一樹之下坐成禪定長老比丘前來亦不起立於佛來時始行立起普通未曾開悟比丘均憤慨云「此比丘如早出家者見大上座[P.333]來亦不起立」拘利村人等為佛結舟筏佛乘舟中問曰「跋陀羅往何處耶」「世尊在於彼處」「汝來跋陀羅可與我等同乘一舟」上座起立同乘舟中當舟至恒伽河中流之時佛云「跋陀羅汝為摩訶波羅那王時所住之宮殿往何處耶」「沈於此處世尊」普通比丘等相互爭辯云「跋陀羅上座所云他事」佛云「跋陀羅汝可卻梵行者等之疑」爾時上座向佛為禮後行神通力以指尖摘起殿堂之圓蓋彼持遠達二十五由旬之殿堂飛騰於空中彼之飛騰對住於殿堂之下諸物因破殿堂而顯露自身而殿堂由一由旬二由旬三由旬持昇於水上於是前生彼之親族人等因對殿堂之貪慾於殿堂中再生為魚隨殿堂之上騰迴奔落於水中佛見彼等跌落云「跋陀羅汝之親族等均已困憊」上座聞佛之言放下殿堂復歸原處

佛渡至恒伽河對岸於恒伽河岸上設座佛於所設優美之座上恰如朝陽之放光而坐於是比丘等向佛問曰「世尊彼殿堂為跋陀羅上座何時住居者」佛云「彼為摩訶波羅那王時」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於毘提訶國之彌絺羅有修羅脂王其子亦曰修羅脂又其子曰摩訶波羅那彼等得此殿堂然為得此斯有前業[2]父子二人以蘆與烏曇跋羅樹之木材為辟支佛建造葉草庵以為住居——此本生譚之前生事件之一切將於 Pakiṇṇaka-nipāta〔第十六篇〕之善喜王本生譚〔第四八九〕中說明

[P.334]結分

佛說此過去之事後現等覺者唱次之偈

鉢羅拏那此王名     彼之樓閣黃金造
十六射程幅員廣[3]     人云高達千射程

一千射程分百階     幢柱皆飾黃金造[4]
彼處七組為歌踊     中有六千歌舞者

跋陀羅爾所語之事     昔日斯有之
時我為帝釋     爾曾為奉仕

[P.335]爾時普通之比丘等疑雲皆晴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摩訶波羅那是跋陀羅帝釋實即是我

二六五 箭本生譚

〔菩薩=森林護衛人〕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失精進力比丘所作之談話佛向彼問曰「汝真失精進力耶」答「誠然世尊」佛云「比丘汝於導悟之教如斯而出家何以失去精進力耶昔之諸賢者處於未能導悟之地位尚不失精進」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森林護衛人之家年長有五百人之諸人相從為護衛人之首領於森林入口處一村度日彼取薪金使人人安全通過森林

然於某日住波羅奈隊商首領之家世者與五百之車到達其村彼呼菩薩云「與君千金使予安全通過森林」「甚善」由彼手中接取薪金既得薪金彼即為商人提供性命彼引導商人入森林中但來至森林正中之處時為五百之盜賊所襲其他諸人一見盜賊即平伏爬行護衛人首領只其一人揚聲跳起飛奔打鬥追散五百盜賊而隊商首領之家世者竟由危處無事通過商人通過危處之對面使[P.336]隊商露營張幕對護衛人之首領招待種種美味飯菜自己亦用過早餐於是安樂坐定與彼交談「君於諸強盜賊每人手執兇器襲來之時云何理由不起少許之恐怖心」彼一面訊問而唱第一之偈

汝見彎弓放疾箭     手執油洗之利劍
如斯危險死現前     如何爾身不僵直

護衛人之領首聞此向商人之領袖唱二偈

汝見彎弓放利箭     手執油洗之利劍
如斯危險死現前     數多大喜予自覺

予心生喜戰勝敵     予之生命已先棄
生命牽心之勇者     勇猛之業不可為

[P.337]如斯彼於箭如雨降[1]之時且對己之生命全然無有欲望以此為勇者之業得遂使彼知之而送隊商之領袖登程後彼亦回歸自己之村彼積布施等福業隨業而往去處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失精進力比丘證阿羅漢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護衛人之領袖實即我是

二六六 疾風辛頭馬本生譚

〔菩薩=馬〕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某富人所作之談話舍衛城中有一美貌之女見一美貌之富人心起戀慕染著之情恰如全身燃盡心內燃起煩惱之焰彼女身心均不感喜樂食事不進只一人捉臥榻之支柱而寢彼女之佣人及友人等問曰「汝究患何心病捉支柱而寢有何不快」一度二度雖無應語再三再四訊問遂語其事彼等慰之云「汝勿憂慮予等伴其人來見」於是出發前往與富人[P.338]商談最初彼與拒絕幾度關說終於同意彼等約定「於斯日斯時前來」並告知彼女彼女整頓臥榻自著美飾坐於臥榻之上彼來坐於臥榻之一側時彼女自思「若予不重自身只今以〔身〕許之予之優越皆無初來之日無相許之理今日不與其人滿足他日再與許可」因此當彼男開始為握手等戲謔表示親愛彼女罵曰「汝且請回予對君無所事用」彼受辱身退起歸自己之住居他女等知彼女如此之行為當富人歸去時皆來問曰「汝戀慕彼男而憔瘁放擲飲食而寢處因此予等再三再四關說伴其前來何以汝不以身相許」彼女語其理由使聞「如此汝當以善顏對之為宜」彼女等離去然彼富人再不返來會見彼女彼女不能得彼終於絕食而亡

富人知彼女之死持諸多之華鬘薰香塗香來至祇園向佛供養禮拜坐於一方佛問「優婆塞究為何故不見汝姿」彼向佛告白其事「世尊於此間中予為恥事未來奉仕」佛云「優婆塞彼女為煩惱而招汝接近然汝來而不與身許使汝懸恥此事前生亦有對賢者焦戀而招其前來彼來而又不與身許使之困惑而別」於是佛應彼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為辛頭馬之類名疾風辛頭馬為王乘用之吉祥馬馬夫等牽彼於恒伽河浴水然有一匹坤達利牝驢馬對彼戀慕無[P.339]法息止為煩惱而反轉憂心水草不入細瘦只成皮骨其子子驢馬見其母日見瘠瘦問曰「我母汝因何不食草亦不飲水瘦弱不堪到處反轉寢處有何不快」驢馬最初不言再三再四訊問語其事使子聞之於是子驢馬安慰其母云「我母勿憂予伴彼馬前來」當疾風辛頭馬浴水外出時往近於彼請曰「閣下予母戀汝憔瘁異常不攝食物飢餓將死請救我母性命」「甚善予將為助馬夫等使予水浴後於恒伽河岸暫作解放以為運動爾時君可伴汝母前來此處」彼歸拉曳其母前來放置其處自己於近處藏身馬夫等亦於同一場所將疾風辛頭馬解放

彼見此牝驢馬前往接近但彼牝驢馬於彼前來接近開始嗅聞自己身體時自思「若予不重自身於最初到來即以身相許予之名聲及優越均將消失予必須示以[P.340]不喜之態」於是以足蹴彼馬之下顎而逃辛頭馬之齒根被毀思殆將死去彼云「此驢有何用心」彼受此辱由彼處逃去牝驢馬悔恨返來其處臥地啜泣於是子驢馬近前訊問唱最初之偈

爾何枯瘦成黃色     緣何爾不喜攝食
此者使由彼處來     如何爾今又逃去

牝驢馬聞子之言唱第二之偈

然者若由初開始     熱示親愛之感情
女之名譽將消盡     子然者我則逃走

如斯彼女以女人之性情言子令聽聞

結分

然第三之偈乃佛現等覺者之所唱

名高之族所生者     彼生從不喜女人
恰如予之於疾風[1]     長期悔恨故悲泣

佛說此過去之事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終富人之男證預流果——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牝驢馬是彼女疾風辛頭馬實即是我

[P.341]二六七 蟹本生譚

〔菩薩=象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婦人所作之談話於舍衛城有一富人彼伴其妻向地方出發收取賬目而收賬終了歸途為盜賊所捕彼妻美貌有愛嬌者盜賊之頭主對彼女生起慾情欲殺富人然彼婦人為有德之女貞操堅固信仰深強彼女投身於盜賊首領之足下請願云「若閣下為對予持戀情欲殺我夫我將飲毒窒息而死予不能與閣下同居予有不情之請勿殺我夫」強盜首領遂解放其夫

彼等二人無事到著舍衛城內通過祇園精舍內部時云「前往拜佛」於是入香室拜佛坐於一方佛問「汝等往何處而來」二人白佛「前往收賬世尊途中為盜賊所捕爾時予將被殺我妻向盜賊首領請求始被解放拾得性命」佛云「優婆塞現此婦人救汝生命前生亦曾救賢者之生命」佛為應彼之請求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雪山有大湖水彼處住一大黃金色蟹因彼居住故名蟹湖此蟹甚大有打穀臺大小捕殺象以為食大象恐怖不敢下湖撈魚為餌

[P.342]時菩薩依住於蟹湖近傍象群首領之血統再生於年少牝象之胎彼之母親為守胎兒往他之山地善守胎兒而產其子漸至分別之時彼體大有力身放光輝呈安闍那[1]色之山狀彼與一匹年輕牝象同棲思欲捕蟹伴妻與母來到象群之處會見其父云「父親我欲捕蟹」父制止云「汝無此力」然其再三再四請求父云「汝可一試」彼集合蟹湖附近全部住象一同來近湖水諸象問「我等挾擊彼蟹於湖水下落之時耶抑或取餌之時耶又或上岸之時耶」彼判定於上岸之時後曰「汝等入蟹湖中凡自所見之餌即可取之先行上岸予則由後而行」諸象依其所云而行蟹對最後登岸之菩薩以恰如鍛鐵店之大鐵鋏挾住鐵棒強力捉住象足牝象不捨菩薩立於近前菩薩雖盡拉曳但不能動蟹反而被蟹拉近自方菩薩為死之恐怖所襲揚聲悲鳴群象戰慄死之恐怖大舉鳴聲紛紛落糞[P.343]而逃牝象亦不能注視欲行逃出於是菩薩知會彼女自己已被捉住切勿逃去唱第一之偈

動物持鋏角[2]     眼長且突出
皮如骨堅硬     棲水無一毛
我為此物敗     慘數我歎泣
實爾為生命     棄我如夢寐

於是彼牝象返來對彼安慰唱第二之偈

我主我非棄爾欲逃去     年齡六十已失力
至此地上四方極     爾為我之最愛者

於是對彼增加勇氣云「汝今暫且與蟹商談使彼對汝解放」於是向蟹懇願唱第三之偈

[P.344]

大海乃至恒伽河     耐秣陀河所棲蟹
其中最勝爾水棲     我今歎願放我主

蟹由其語聲判知為女人心動[3]而由象足放開鋏角象被解放之後茫然不知所措爾時象舉足踏蟹之背背骨忽然折毀象舉歡喜叫聲群象復皆集來彼等將蟹運往平地將之踏碎為齎粉蟹之兩隻大鋏由體上摘下散置一旁彼蟹湖原為與恒伽河連為一體於恒伽河增水時河水流入充滿水退時由湖水之水流入河中蟹之兩隻大鋏被抬往恒伽河內一隻流入大海他之一隻為河中戲水之王家十人兄弟所得作成阿能訶大鼓流入海中之鋏為阿修羅取得製成阿蘭鈸拉鐃鼓後彼等與帝釋戰鬥敗北棄鼓逃去帝釋取之為己物阿蘭鈸拉雲狀之雷鳴即就此而言

結分

佛述此法語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彼二人之夫婦證預流果[P.345]——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牝象是此之優婆夷牡象實即是我

二六八 毀園本生譚[1]

〔菩薩=賢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特奇那祇梨(南天竺)地方對某一園丁之子所作之談話佛於安居終了後出祇園精舍往特奇那祇梨地方托鉢時有一優婆塞招待以佛為上首之僧團使之坐於苑囿以粥與硬食充分供應彼云「諸位欲於園囿中遊步者請與園丁一同行走」並囑園丁與聖者諸人種種果物比丘等於遊步中發現一無樹之場所問園丁曰「此處有穴而不生一樹究為如何理由」園丁向彼等說明「一園丁之子向樹苗灌水彼思欲使根之長大而灌水因而拔起根觀看依根之大小灌水為此此處無樹」比丘等往佛處告知此事佛云「此非由今日始前生此一兒童即為毀園者」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威薩賽那王治國時舉辦大祭園丁思「祭之樂」對苑內之住猿云「此苑林與汝等以非常之恩惠予七日間往觀祭樂汝等七日間為樹苗灌水」「謹遵臺命」猿等接受託付彼與猿以皮製水袋而去諸猿灌水滋潤樹苗然彼諸猿之首領云「汝等稍待水非時時可得必須節約使用拔起樹苗知根之[P.346]大小長根多灌短根少灌非如此灌之不可」諸猿答曰「予等知之」某者拔起樹苗某者植而灌之

爾時菩薩為波羅奈某家之子彼因有事故來此苑林見諸猿如今所云而作菩薩問「誰令汝等如此作者」「猿之首領」「如此云者如為汝首領之智慧則汝等之智慧如何實不可知」於是菩薩說明其事唱第一之偈

凡來此處集合者     皆為崇彼作領主
所持智慧若如斯     他者如何實可知

諸猿聞此語唱第二之偈

如是實爾婆羅門     爾雖非難實不知
實不見根將如何     可知樹木之成長

菩薩聞此唱第三之偈

我非非難於爾等     亦非難棲他森猿
威薩賽那王嗤汝     為王樹苗成如斯

[P.347]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猿之首領是今毀園者之子賢人實即是我

二六九 善生女本生譚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給孤獨子之妻——文荼長者之女毗舍佉之妹善生女所作之談話彼女以非常譽滿之名聲嫁入給孤獨之家然彼為大家之女〔故慢心〕強情善怒粗野橫暴不仕舅姑與夫威脅家中諸人與以毆打

某日佛率五百比丘往給孤獨之家而坐大長者坐於佛傍聞法恰於彼時善生女怒吼僕從之人佛中止法語問曰「此何物之音」「世尊此無敬心之兒媳不仕舅姑與夫不行布施不守戒律無信心淨心由晨至晚怒吼喊叫」「如是可喚來此處」彼女前來作禮後立於一方於是佛向彼女問曰「善生為妻者有七種汝為其中之何」「世尊我於如是所為簡單之言不明其意義請詳細語我」佛云「如是可注意善聽」佛為唱如次之偈

心兇不思人利益     心染他者疎我主
金銀購物勤殺生     殺害夫人呼彼女
技熟商賈事耕耘     其主為女儲財寶
[P.348]其中少許希掠奪     盜掠夫人呼彼女
貪食怠惰不工作     粗暴強橫惡言語
虐待奴婢度生活     強勢夫人呼彼女
常思他人之利益     守看其主如母子
主蓄財寶善守護     若有如是之妻子
阿母夫人呼彼女     恰如妹之於其姊
自己對主有敬意     謙讓聽從主支配
姐妹夫人呼彼女     見主之時滿心喜
恰如長別友人來     教養有德多奉獻
朋友夫人呼彼女     靜聞詈罵怯加害
心無邪惡耐其主     從主支配無忿怒
若有如是之妻子     婢女夫人呼彼女

[P.349]善生女此為七種之妻此中殺害夫人盜掠去人及強勢夫人與此三種相當者生入地獄其他者生於化樂天世界

此有妻女     呼為殺害
盜掠強勢     呼彼女等
不守戒律     粗暴不敬
彼女命盡     往赴地獄
此有妻女     阿母姐妹
朋友婢女     善呼彼等
彼之女等     守戒制己
彼女命盡     往赴善趣

如是佛說此等七種人妻時善生女證預流果當彼被言及「汝為七種之妻中云何」彼云「予當如婢女夫人世尊」請許禮敬如來如是佛為唯一曉諭家婦善生女使之和靄者食事終了回歸祇園精舍而於指示比丘眾應為之事後入於香室之中比丘等於法堂語佛之德如花開放「諸位法友佛只一諭家婦善生即成和靄得預流果」適佛來此處問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云「汝等比丘彼非自今日始前生善生女亦有依我一諭而成和靄之事」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王之第一后妃之胎年長後於得叉尸羅習學種種學術技藝父死後即王位如法治國彼之母后善怒強橫粗野為一叱吼怒喝之人彼思欲諭止母后「然以草率而無根據之言頗為不當[P.350]思如有類似可忠告之事今後注意某日彼出發前往御苑母后亦與子王共往然於途中聞有青堅鳥鳴喚之聲從者等聞聲塞耳曰「何來此酷聲云何有此粗野之聲希勿再鳴喚

菩薩由俳優等隨從與母后共同於御苑中遊步時在一株花滿開放之娑羅樹下佇立時有一羽拘耆羅鳥以美妙之聲鳴叫大眾喜其聲而互相牽手而言曰「此為如何安穩親柔之聲汝鳴汝鳴更再鳴之」大眾伸首止立注意深眺菩薩見此二事自思「甚善今能使母后理解」菩薩云「母后於路之中途大眾聞青堅鳥之聲大眾塞耳不望其再叫粗暴言辭誰亦不好」於是唱次之偈

其身實具美顏色     可愛之人見善聲
言辭粗暴人不愛     此世他世皆相同

爾實未見拘耆羅     彼有斑點惡黑色
此鳥具有柔和聲     數多之人皆愛護

因此當為親切語[1]     心和穩者語賢明
其所語者更美麗     說明事義與理法

[P.351]如此菩薩以此三偈為母后說法使母后理解爾來彼女成為正行之人菩薩僅以一諭使母后穩和後隨業報而離世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波羅奈王之母后是善生王實即是我

二七〇 梟本生譚[1]

〔菩薩=鵞鳥〕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鴉與梟之鬥爭所作之談話爾時群鴉於晝間嚙梟而梟於太陽沉沒時捥取群鴉之頭至死一比丘住於祇園近郊房舍於掃除之時常須棄捨由樹上落下七八納利[2]或更多之鴉頭彼將此事向比丘等談說比丘等於法堂中語如花開放的言論「諸位法友如是如是比丘之住處每日每日必[P.352]須棄捨許多鴉頭」佛來其處問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等答曰「如是如是」比丘等問「世尊由何時起鴉與梟互相為敵」佛云「此為第一劫時以來之事」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第一劫之人等共集以美貌光輝且有威光及一切優點完具之人為王獸類亦群集以一隻獅子為王大海之魚類以歡喜魚為王於是鳥群亦寄集於雪山地方某平岩之上「人世有王同樣獸類魚類亦均有王然我等之間尚無王出我等不可一日無君主我等亦應立王決定一適當者即王之位」彼等尋索鳥類選一隻梟鳥「此為我等所喜之鳥」彼等互相爭辯於是一鳥徵求全部意見三度宣言彼於二度宣言均獲承諾三度時一鴉起立「請稍待此鳥即王位時以彼之面目怒時如何不得而知此鳥怒眺向我我等如入熱鍋之胡麻將被滅卻此鳥為王我等不喜」為說明此事唱第一之偈

[P.353]

實依一切之同屬     此梟即位我等王
若得同屬之許可     反對一語我將云

於是與彼許可鳥等唱第二之偈

吾友汝語爾今發言應許可     有何義法可發言
我等為年少鳥群     有智慧亦有光慧

彼得如斯之發言許可唱第三之偈

梟鳥如灌頂     爾等幸福荒
不怒顏如此     怒時將如何
此鳥如即位     我等深不喜

彼叫曰「我等不喜我等不好」鴉向空中飛起梟鳥亦隨後追趕爾來彼等相互抱持敵意鳥群遂以黃金鵞鳥為王而散去

[P.354]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灌頂即位為王之青年鵞鳥即是我

第三章 森林品

二七一 泉井污濁本生譚

〔菩薩=仙人師〕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伊西帕他那(仙人墮處)時對污染井水之豺所作之談話有一豺向比丘眾飲水之井中大小便溺污染井水但某日彼近水井而來時沙彌等以土塊擊打受重創而去自此以後彼再不見返來至此場所比丘等知此事件於法堂議論如花開放「諸位法友污染井水之豺為沙彌懲處以來再未返來」適佛來此處問曰「爾等比丘今為何語集於此處」答曰「如是如是」佛云「汝等比丘彼非自今日始前生亦曾污染井水」於是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仙人墮處有一井時菩薩生於波羅奈之豪家出家而為仙人彼為仙人之群圍繞於仙人墮處營造住居爾時有一豺污染井水而去然於某日豺為仙人等包圍以某種方法擒獲伴來菩薩之處菩薩與豺交談唱第一之偈

仙人住森林     長期苦修行
勞苦作一井     如何爾污染

[P.355]豺聞此唱第二之偈

我等飲水必糞尿     此為諸豺之性質
此為我等父祖法     爾今怒此不相應

於是菩薩對彼唱第三之偈

斯事爾等以為正     何者爾等為不正
正與不正之區別     何時我等能得知

於是大菩薩與彼忠告「爾後不可再來」其後彼不再見返來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污井者是此豺仙人群之師實即是我

[P.356]二七二 虎本生譚

〔菩薩=樹神〕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拘迦利所作之談話拘迦利之事詳於第十三篇陀伽利耶青年本生譚〔第四八一〕拘迦利思欲伴舍利弗及目犍連歸去由拘迦利之國來至祇園精舍對佛問候後往上座之所拘迦利云「諸位法友拘迦利國人等期待君等可往彼處」「法友君可前往予等不往」彼為上座拒絕一人獨歸於是比丘等於法堂議論如花開放「諸位法友拘迦利與舍利弗目犍連二人俱彼不能無此二人結合一處不能分離」佛來此處問曰「汝等比丘今為何語集於此處」答曰「如是如是」佛云「汝等比丘彼非自今日始前生即與舍利弗目犍連俱而不能無此二人」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為某森林中之樹神由彼住居不遠處森林中有一最大某樹亦住一樹神獅虎住其森林之中因恐懼彼等無一人作畑亦無伐樹者即令前來眺望者亦竟無一人而獅虎以種種之風殺食獸類到處捨棄殘骸而去為此森林中充滿臭穢之屍體但菩薩對面之樹神暗愚不明道理某日向菩薩曰「君為此獅處使我森林充滿臭穢屍體我思欲趕走此等野獸」菩薩曰「樹君此二種野獸之恩蔭使我等之住居受到保護如將彼等趕走我等[P.357]住居將被毀壞人等不見獅虎足跡完全伐取樹木建造一村作畑如此為君所不喜」於是唱最初之偈

結合惡友故     毀棄大安穩
賢者衛其眼     己先守優越

結合善友故     彌增大安穩
賢者所當為     應立己生計

雖然由菩薩曉以事物之道理但愚神不能了解某日示以恐怖之外貌趕走獅虎人等不見其足跡判定獅虎移往他之森林於是於森林之一方[A4]伐取樹木[P.358]神來至菩薩之所云「予不依君之言趕走彼等今人等知彼等不居此處砍伐森林究應如何處理」菩薩云「今彼等獸類住於對方森林汝可往伴彼等前來」於是彼往森林而立於彼等之前唱第三之偈

虎君汝今回返去     歸來大森林
勿使伐樹木     虎君此林如夢別

彼等雖由樹神懇願俱云「汝去予等不歸」而加以拒絕樹神只有一人歸來森林而人等於數日之間[A5]伐森林拓展作畑開始耕作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不賢之樹神是拘迦利是獅子是舍利弗虎是目犍連而賢樹神實即是我

[P.359]二七三 龜本生譚

〔菩薩=仙人〕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停止拘薩羅王二大臣之爭所作之談話此一事情已於第二篇[1]中說述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迦尸國之婆羅門族年長赴得叉尸羅習學諸技藝歸來彼棄慾出家為仙人於雪山地方恒伽河之邊營造仙處修得神道與等至日日耽樂於禪定生活於此本生譚中菩薩得最上之中道圓滿捨波羅蜜之行彼坐於葉庵之入口一隻一向不見之惡猿前來向菩薩耳孔插入彼之男根菩薩已得中道對此並無妨礙而坐但某日一隻烏龜由水中登岸於恒伽河岸開口向陽而眠慾多之猿向龜口插入其男根於是龜睜眼咬住男根如藏寶入箱緊閉不放猿感非常痛苦不堪彼思「究竟誰能解除自己痛苦往何人之處求救」「除去仙人別無他人能解除自己痛苦予應赴仙人之處」彼雙手捧龜來至菩薩之處菩薩戲此惡猿唱第一之偈

[P.360]

滿溢如婆羅門手     手持食物來者誰
爾於何處行乞食     如何信仰爾近我

惡猿聞此唱第二之偈

我為愚獼猴     觸不可觸者
助我爾幸福     放我歸山去

菩薩與龜交談唱第三之偈

龜姓為迦葉[2]     獼猴憍陳如
此物犯邪淫     迦葉汝解放

[P.361]龜聞菩薩之言立即心淨解放猿之男根猿被解放後向菩薩作禮而去再不返來至其場所龜向菩薩問安後亦歸自己之住居菩薩定力不稍減退成赴梵天界之身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龜與猿是二人之大臣仙人實即是我

二七四 貪欲本生譚[1]

〔菩薩=鳩〕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貪欲比丘所作之談話佛向法堂伴來之彼云「比丘汝之貪欲非自今日始前生亦為貪欲而殞命為此昔日之賢者等亦由自己之住居而被趕出」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於波羅奈某長者廚房之廚師為求福德設置籠巢時菩薩生於鳩胎住其巢中渡日有一貪欲之烏經過廚場見各種之[P.362]魚肉饞欲不堪彼思「究為如何能得機會」彼發現菩薩「決心依此鳩必能得逞」彼於鳩往森林漁餌時尾隨其後而行菩薩向彼曰「烏君汝之食餌為如是如是之物予之食餌為如是如是之物為何附於予後而來」「君之所為予甚喜好予與君攝取同餌思欲與君交談」菩薩與以同意烏與彼於餌場一同漁取同餌故使菩薩得見實則彼於回返突入牛糞堆中食小生物腹滿之後來至菩薩之處彼云「君如斯長期漁餌耶君知食物之限度耶今後應勿過遲而出發」菩薩與彼俱歸於住居廚師思為鳩之友人伴同歸來為烏亦設置另一籠巢烏則如此渡過四五日

然於某日長者之處運來諸多魚肉烏之饞欲難堪晨起呻聲寢處此朝菩薩向烏云「與君漁餌出發」烏云「君其請往予疑腹不消化」「烏君烏甚少有不[P.363]消化之事縱令食入燈心之物仍不稍存於君之腹中更何況嚥入其他之物即刻消化無餘希汝聽從予言見此魚肉不可沾染」「汝何出此言予疑腹不消化」「如此請多保重」菩薩於忠告後出發而去廚師調理各種魚肉立於廚場入口處擦拭身體汗水烏今以為偷食之大好機會飛往盛入諸種美味之器皿之上廚師聞啄物之音反身見烏急速跳入捕之拔其全身羽毛只殘餘頭上之飾毛「汝取污我主人之魚肉」於是以生姜與蒔蘿實之粉混以酪漿塗烏之全身然後拋入籠巢之中烏身生起劇痛菩薩由餌場歸來見烏呻吟戲唱第一之偈

盜人之事暗偷入     此鶴以雲為祖父[2]
此鶴頭上著冠毛     何者使汝為此狀
吾友鴉君有暴性     汝鶴應由此離去

[P.364]烏聞此唱第二之偈

我著冠毛非為鶴     我乃貪欲一烏鴉
我不從爾之言語     爾今歸來我拔毛

菩薩聞此唱第三之偈

斯時爾為德     予友爾再見憂患
人間諸種樂     有翼者勿用

菩薩於是云「自今以後予自身亦不能住於此處」立即飛往他之場所而去烏呻吟而亡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貪欲比丘證不還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

「爾時貪欲之烏是此貪欲之比丘鳩實即是我

[P.365]二七五 美麗本生譚[1]

〔菩薩=鳩〕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貪欲比丘所作之談話兩者之事與前之本生譚同其偈如次

主分

坐於鴉住之巢中     此鶴色美為何者
我友鴉君有暴性     此乃彼住之籠巢

我友爾實不知耶     與爾共食之烏是
我不從爾之言語     爾今歸來我拔毛

斯時爾為德     予友爾再見憂患
人間諸種樂     有翼者勿用

如此菩薩「予已不能今後在此居住」於是飛往他之場所而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貪欲比丘證不還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烏是此貪欲比丘鳩實即是我

二七六 拘樓國法本生譚[1]

〔菩薩=王〕

[P.366]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殺鵞鳥之比丘所作之談話有二人住舍衛城為朋友出家作比丘受具足戒後所作所為皆取一致某日彼等往阿致羅筏底河水浴於岸砂之上當陽而立親切交談恰於此時兩隻鵞鳥於空中飛翔一青年比丘手捉砂礫云「予當擊中子鵞之眼」對方比丘云「汝能擊中否」對方又云「汝請少待予當擊中此側之目及對側之目使汝見之」「如此則予不能」「如是汝可善觀」彼捉三角之砂礫由鵞鳥之背後投擲鵞鳥聞砂礫之音返目回顧間不容髮為比丘所捉之圓砂礫投中鵞鳥之側目今由一眼飛出鵞鳥揚聲大叫迴旋滾落在比丘等之足前各處站立之比丘等見而前來曰「法友君於佛教出家而為殺生實不相應」於是引彼等往見如來佛問曰「汝實為犯殺生戒耶」「是為真實世尊」佛云「比丘汝於此導悟之教出家而為如此之事耶昔日諸賢者於佛未出世時於家中營不清淨生活於僅小許之事即感後悔然汝於如斯之教出家尚不感後悔比丘誠須自制身口意」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拘樓國因陀波薩多都壇那奢耶王治國時菩薩再生於王之第一后妃之胎不久彼與父母分別於得叉尸羅習學諸技藝而歸由父王使據副王之位[P.367]後父王死去彼即王位不破十之王法實踐拘樓國法拘樓之國法為五戒菩薩守清淨之五戒而因菩薩如是彼母后妃諸弟副王司祭官婆羅門王領之管理官廷臣馭者長者主稅官大臣門衛娼婦婢女等亦皆如是

王母后妃與副王     司祭管理官馭者
長者主稅及門衛     此等皆守五戒法

如斯此等一切諸人皆持清淨之身守五戒之法王於都城四門中央及王宮入口造六布施堂每日投出六十萬金錢向全閻浮提使工作之手皆停之大布施而彼所布施之意願使彼之布施喜捨得以遍覆全閻浮提

爾時迦陵誐國㮈多布囉都迦陵誐王治國彼國天不降雨因此全國互皆飢饉食物缺乏人多憂思患病於是生起旱魃之恐怖飢饉之恐怖與疫病恐怖之三種恐怖人不得物腕抱子女各處彷徨國中人人聚集一團來至㮈多布囉於王宮入口哀號不絕王近窗而立聞聲問曰「何故人民騷動」「大王全國生起三種[P.368]恐怖天不降雨收穫全無生起飢饉人不得食物罹病不得藥物腕抱子女彷徨請天降雨大王」「昔日諸王不降雨時如何作為」「大王昔日諸王不降雨時行布施執行布薩善守戒七日之間入寢室臥於木牀如是方可降雨」王云「甚善」依言實行然仍不降雨王問大臣「予應為者皆為但雨不降究應如何方可」「大王因陀波薩多市拘樓王壇那奢耶所乘用之黑牡牛吉祥象我等如伴其前來當可降雨」「然王有強大軍隊勝利無望如何伴象前來」「大王彼王不喜戰事彼王欲布施喜布施者有求願者甚至可斬其御飾之頭刳出其清淨之眼提供全國以行布施即使求象亦不至反對王如求願必定可得」「然派遣何人求願為適當」「大王請派婆羅門前往

王由婆羅門村接來八人婆羅門予以崇敬尊重派遣請象彼等持金錢變身為旅行者之姿不敢稍事於途中任何處一宿急速旅行數日之中於都中有人口之[P.369]布施堂攝食彼等滿身體之欲後訊問「王何時來布施堂」諸人云「半月之中於三日間即十四日十五日及第八日前來明日為滿月因此明日將來」婆羅門等翌日晨起早晨前往東門之處而立菩薩亦於晨起沐浴塗油具一切裝飾乘坐美飾之象背多數之從者相隨來至東門之布施堂中而後彼由象降下彼親手與七八人以食物王云「汝等應如是布施」然後乘象前往南門婆羅門等於東門軍隊守護王未得機會於是往南門窺伺近王王由其門不遠處到達一稍高之場所時彼等揚手申示問候王以金剛之突棒使象變更方向向彼等之處而來王問曰「汝等婆羅門有何所欲」諸婆羅門稱揚菩薩之德唱第一之偈

爾具淨信與戒德     人民之統主[2]我等知之而來此
安闍那色爾之象     黃金交易迦陵誐

[P.370]婆羅門如斯云後菩薩慰之曰「諸婆羅門若汝等以金錢交易此象則汝等之金錢皆盡汝等勿憂予將此著美飾之象贈與汝等」更唱二偈

數多有食無食人     凡來我方此處者
我對彼等皆不拒     我前阿闍梨所言

如是婆羅門     此象贈爾等
相應王所持     此象名聲高
莊嚴且美麗     飾以黃金網
此象附馭者     爾等可牽去

[P.371]乘於象背之摩訶薩作斯語後次由象背降下「若不再附飾予將附飾後贈予」王三度右繞視察見無不著飾之處彼牽象鼻渡與婆羅門之手由黃金之甕灌以花與香之香味之水然後交與婆羅門等著以附屬品受象坐於象背向㮈多布囉歸來獻象與王然象雖來仍不降雨王更問曰「此何緣故」「拘樓國王壇那奢耶守拘樓之國法因此於彼國每半月或十日降雨一次此為彼王之德如此此獸象應有其德然究其德位如何不得而知」大臣等如此申言王云「如此將附飾之象及附屬之物品一同伴隨送返彼王而將彼王所守之拘樓法刻於黃金板上持歸」於是派遣婆羅門及廷臣前往

[P.372]彼等前往返還王象「大王此象雖去但國中仍不降雨然聞貴國守拘樓法我等之王亦願遵守派遣我等刻於黃金板上持歸請授我等拘樓之法」「諸位予守拘樓之法對之持疑拘樓之法使予之心不能滿足故予不能授與汝等

然何故此戒使王不能滿足當時每三年迦[A6]剌底迦月諸王主持迦[A7]剌底迦祭諸王樂此祭日身飾一切莊嚴之具如神之姿於奇達拉迦夜叉祠前向四方放射美色飾花之箭國王亦樂此祭立於某池岸邊奇達拉迦祠前向四方放美色之箭向外之方角飛出三箭均已尋見然放入水中之箭則未見尋到王思「予所放之箭或射中魚之身體」為殺生而破戒有關此事而持疑以故持戒使彼不能滿足

王如此言曰「諸位予對拘樓法持疑然予之母后善守此法於母后之處將可善授」「然大王並無殺生之意無殺意不謂之殺生請授予等王自身所守之拘[P.373]樓法」「如是可與刻付」即向黃金之板刻入「不可殺生物不可取不與之物不可行於欲之邪行不可語妄語不可飲強酒」如此刻入然王云「如斯云者使予不能滿足可於母后之處授與

使者等問候終了後來至其母后處申請曰「太后陛下汝為善守拘樓法者請授與我等」「諸位予為守拘樓法者現在予對之起疑此拘樓法使予心不能滿足以故不能授與汝等

彼女有二王子兄即為王(菩薩)弟為副王然有某王贈菩薩十萬金值之栴檀香及十萬金值之黃金飾環彼云欲供養母后於是全部贈與母后母后自思「予不塗栴檀香亦不著飾環可贈與兒媳」然而「長媳為我王之夫人居第一后妃之地位與彼以黃金之飾環次媳生活較差與彼以旃檀香」贈與後自思「予守拘樓法兒媳生活之優劣不成問題然予重視長媳為適當耶予如是為之豈非破戒」持有此疑故云如是

[P.374]於是使者等云「自持之物可隨己所好與之陛下持此疑但此外未犯有其他之惡依戒而論只此即不為破戒請授予等拘樓法」於是由彼女授戒刻入黃金之板彼女云「諸位如斯云者使予不能滿足然予之兒媳善守戒法可往彼處請其授與

於是彼等往王之第一后妃之處如前狀所云請拘樓法彼女所云亦同「現今之戒使予不能滿足以故不能傳授汝等

某日彼女於大窗之處王右繞都城見由其後坐於象背之副王行狀對彼生起戀情之后妃自思「若予得與彼相親則王死彼即為王如是使予得為夫人」然彼女起疑云「予守拘樓法為有夫之身然以煩惱之心見他之男予已破戒」故如是云

於是使者云「后妃陛下只由心中所起者非是罪過陛下持如是之疑但未犯有何種罪過如是之事非為破戒請授我等拘樓之法」於是由彼女授與刻於黃金之板后妃云「諸位如是云者對此使予不能滿足然副王善守戒法可往彼處請彼授與

於是彼等往副王之處如前狀所云請拘樓法彼於黃昏前往奉侍於王到著王庭後若欲於王處食事泊宿時則將扯手網繩與馭象突棒投入轅間依此暗記[P.375]從者等歸去次晨早來待彼出宮馭者亦守車於翌日晨早牽車至王宮入口處等候若爾時彼欲思歸去則將扯手與突棒置於車中往王處奉侍從者依其暗記於王宮入口等待此次之出宮某日彼以此狀入於王宮之中彼於入而未入之中降雨王云降雨不肯令彼歸去於是彼於王宮食事畢就寢諸人思忖「今將出宮」通霄淋雨等待副王翌日出宮見諸人裸露淋雨等待「自己守拘樓法而使諸人受苦已為破戒」於是生疑為此彼向使者等云「假令謂予守拘棲法而今已起疑故予不能授與」因而談此事情

於是使者等曰「副王君無使從者等受苦之意志無心之事不為犯過如此持疑如何能為君之罪過」於是於彼之處授戒刻於黃金之板副王云「如斯云者使予不能滿足然司祭官善守戒法可往彼處請彼授與

於是彼等受教前往司祭官處請求某日司祭官亦往奉仕於王途中見有某王贈與國王如朝日色狀之車彼問「此誰之車耶」「此為送往王處者」彼聞而自思[P.376]「余年已老若王將此車賜予予巡迴乘坐其樂何如」彼至王處問候而立時諸人向王獻見此車王見之云「此車誠然華麗可與阿闍梨」然司祭官不望此車王數度言說彼亦不稍希望何以故因彼曾作此想「自己身守拘樓之法對他人之物持有貪心自行破戒」彼談及此事云「諸位就拘樓法予對之有疑其法予不能滿足故予不能授法

於是使者等曰「閣下只起貪心不為破戒閣下雖對此事持疑但並未犯任何罪過」於是由彼處授戒刻於黃金板上彼云「如斯云者使予不能滿足然王領管理大臣善守此法可於其人之處授與

彼等受教往大臣之處請求某日大臣測量地方之耕地彼結網於棒一端使耕地之地主持之今另一端由自己持之而測量由網之一端起測量而結網之棒達到某一蟹穴之中央彼思「若將棒直入穴中則蟹必死若由穴之對側而測則侵王田若由此側則佔農田究應如何為宜」但彼又思「穴中誠然有蟹若彼現在必將現姿於此中且下此棒」當棒入內聞蟹有啾鳴[3]之聲於是彼作是思[P.377]「棒已下入蟹之背中蟹必死無疑矣自己守拘樓之法為此而破戒」彼談及此事云「以是理由對拘樓法有疑故予不能授戒

於是使者等云「閣下對蟹並無殺意無心之事不為犯過閣下雖持疑如是但並未犯何罪過」於是於彼之處亦授戒刻於黃金板上彼云「如斯云者使予不能滿足然馭者善守此法可於彼之處請授

彼等於是更往馭者處請求某日馭者伴馬乘車往御苑王於晝間樂遊彼處黃昏乘車出苑彼於未達街市之前恰於日沒之時雷雲四起馭者恐王被雨向馬加以突棒馬以非常速度而馳奔而自爾以來來往御苑經過彼處場所馬必疾馳而奔何以故馬等如此思想「此一場所為一危險之處故我等之馭者加以突棒」馭者亦思「王之被雨與否於我無咎然對此馴良之馬而於非場所之處加以突棒為此現今馬等時時疾馳而疲勞自己守拘樓之法為此而破戒」彼談及此事云「以斯理由對拘樓法有疑故不能授與君等

於是使者等云「君並未具有使馬疲勞之意志無心之事不為犯戒君對如是[P.378]之事起疑然君無何罪過」於是於彼之處授戒刻入黃金之板上彼云「如斯云者使予不能滿足然長者善守此法可於彼處授與

於是彼等往長者之處請求某日彼往自己耕作之地出發巡迴見稻由莖出穗歸途思欲結稻一束於是取一握稻穗結著於棒端然彼自思「此田有自己向王獻上之份然自己尚未獻王而取此田之一握稻穗自己守拘樓之法為此而破戒」彼談及此事彼云「依此理由對拘樓法持疑故不能授與

於是使者等云「君無盜心因無此心故不能宣言偷盜如對是事持疑君如何能取他人之物」於是由彼授戒刻於黃金板上彼云「如斯云者使予不能滿足然主稅大臣善守此法可至彼處授與

彼等即往大臣之處請求某日大臣坐於財政部入口計量王物中之稻彼由未量稻之堆中取稻作為標幟洽於此時降雨大臣數其標幟並謂「已量之稻已有此數」而將標幟之稻集起投擲於既已量終之稻堆上急急走入財政部內彼站立自思「自己究竟將標幟之稻量過而投於堆上抑或尚未量過而投於堆上」「若自己將彼稻投[P.379]入稻堆無理增多王之持分使稻之持主減少而自己守拘樓之法為此而破戒」彼談及此事使聞曰「以此理由對拘樓法持疑故不能授與

於是使者等云「君無盜心不能宣言為偷盜若君對是事持疑然君如何能取他人之物」於是由彼授戒刻於黃金板上彼云「如斯云者使予不能滿足然門衛善守此法彼可授與

於是彼等往門衛之處請求某日彼於關閉都城之門時間三度揚聲然有一貧男與自己之妹一同往森林採集樹枝樹葉歸來彼聞聲牽引其妹急急奔來門衛云「都城乃王所居汝不知耶城門按時關閉汝不知耶汝概為伴汝妻於森林中歡娛戀情而來」於是彼男云「否君知此非我妻乃我之妹」彼思「予為無理之事以妹為妻自己守拘樓之法為此而破戒」彼談及此事謂「以此理由予對拘樓法持疑故不能授與君等

[P.380]於是使者等云「君只為如是思故云此事君不為破戒因如是之事君對拘樓法持疑但並未故意云何虛言」於是於彼之處亦為授戒刻於黃金板上彼云「如斯云者使予不能滿足然娼婦善守此法可於彼處請求授與

於是彼等往彼女處請求彼女亦如前同樣拒絕何以故諸天之王帝釋思欲試見彼女之戒為青年之姿而來而與彼女以千金謂將再來歸天上界後三年之間未至彼女恐自己破戒三年之間由他男之手擔步羅(檳榔子)之物均不敢受漸次生活貧困彼女自思「授予千金之人三年之間未至予之生活貧困不能豎立門戶今往裁判官處言說今後必須收費」彼女往裁判所云「閣下三年前付我資費之男已否死去不得而知今予不能生活如之何為宜」「三年未至汝將何為今後可收取資金」彼女得判決出裁判所時一男積千金捧獻彼女伸手欲接受時帝釋現姿彼女云「三年前與我千金之人前來予不要君之金貨」彼[P.381]女縮手帝釋現本形如朝日之光輝立於空中都城之人等全部集來帝釋於大眾當中曰「予思見試此婦人三年前與彼千金守戒者必須如此婦人」帝釋與忠告後與彼女住居滿以七寶並謂「今後勿得懈怠」安慰彼女後往天界而去以此理由彼女云「予得資金不取消費向他男人索取資金而伸手以此理由對予持戒不達十分故予不能授與君等」予以拒絕

於是使者等云「僅只伸手不為破戒貴女士之戒可謂純潔」於是由彼女授戒刻入黃金板上

如是彼等將十一人之人等守戒之事刻入黃金板回歸㮈多布囉向迦陵誐王捧獻其黃金之板申述事情經過王實踐拘樓法滿五戒爾時迦陵誐國中降雨解消三怖國家安泰豐饒菩薩於生命有限之內積布施等之福德與其從者共滿天國之願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有者證預流果有者證一來果有者證不還果有者證阿羅漢果——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如次

娼婦蓮花色女是     爾時門衛富樓那
王領管理迦旃延     主稅官為拘律陀
爾時長者舍利弗     阿㝹樓陀為馭者
迦葉上座婆羅門     難陀賢者為副王
后妃羅睺羅之母     太妃乃是母摩耶
拘樓王即是菩薩     如斯本生應憶持

[P.382]二七七 羽毛本生譚

〔菩薩=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對企圖殺生之事所作之談話現在之事既已明了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鳩彼從眾多之鳩於森林中山窟中生活又有一持具足戒之仙人距鳩等住居不遠之處近於邊境之村作一仙處住於山窟中生活菩薩時時出往彼處聞所值聞之事

仙人常住此處後而他往繼而一詐欺漢之螺髻仙人前來居於此處菩薩從鳩等往彼之處向彼問候以示親愛之情後飛翔仙處於山窟附近漁餌黃昏歸至自己住居此詐欺漢仙人住於此處已五十年以上某日邊境之村人等調理鳩肉宴彼彼對此美味心起執著彼問「此究為何肉」而彼聞為鳩之肉自思「予之仙處有多數之鳩飛來可殺彼等而食」彼持來穀末生酥乳酪蒔蘿黑胡椒等置於一處而以棍棒藏於衣物之端不斷眺望鳩之飛來坐於葉庵之入口菩薩由鳩等圍繞而來彼見知詐欺漢之惡圖「彼惡仙人有某種企圖而坐概欲食我等同類之[P.383]予將查看一番」於是往下風之處嗅彼身體之味「此人思欲殺我等而食不可與之接近」於是伴鳩等飛離仙人見其不來自思「以美言與彼等言說彼等信賴而來近然後殺而食肉」於是彼唱最初之二偈

數多五十年長日     我等住於岩窟中
有羽毛者汝等勿疑心持穩     彼卵生者來我處

然今者諸鳥彼二生者緣何故     欲行前往他山窟
我仍如前汝不知     長住他處或如舊

[P.384]菩薩聞此立於飛離之處唱第三之偈

我等已知爾     我等非愚者
汝實為其人     我等非他者
於我等生物     爾心有惡意
汝邪命外道     我等實怖爾

詐欺漢仙人自思「彼等識破予之事」於是以棍棒向菩薩投擲然不能中彼云「汝去汝等予完全失敗」於是菩薩云「汝雖損害我等但汝墮入四惡趣事不會失敗汝若居於此處將被人視為盜人而被捕汝速逃失為宜」菩薩威嚇於彼而去彼螺髻仙人已不能住居於其處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仙人是提婆達多前之有德之仙人是舍利弗鳩群之首領實即是我

[P.385]二七八 水牛本生譚

〔菩薩=水牛〕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對魯莽之猿所作之談話舍衛城某家飼養一馴順之猿猿往象之小舍坐於善象之背上於其處放散糞尿以為遊戲象自身具有善良天性與忍德無何作為然某日之事他之惡象子取代彼象而居猿思「此仍如平時之物」爬登惡象之背然象用鼻捕猿摔於地上用足踏壓使猿崩潰

此一事件於比丘之間普遍傳知某日比丘等於法堂開始論議此事「諸友魯莽之猿思為善象登上惡象之背象奪猿命」彼處佛來問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語集於此處」答曰「如是如是」佛云「汝等比丘彼猿為此行狀非自今日始昔日亦如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於雪山地方生於水牛一族之中達青年時具力有大身體彷徨於山麓岩窟山嶽及難踰之密林之中

某時彼發現一快恬之樹蔭於得晝之餌食後立於樹蔭之下爾時有一隻惡戲者之猿由樹上降下爬上水牛之背放出糞尿然後捉角用尻尾纏垂於角下搖動以為戲然菩薩具忍辱慈悲憐愍故對猿之粗鹵行為並不介意猿則再三行之

[P.386]然某日棲於彼樹之樹神立於樹幹向彼云「水牛之王汝受此猿侮辱置而不問為何故請制彼勿作」樹神敷衍此意說第一之二偈

今由猿忍受苦痛     汝企圖欲為何事
彼輕佻侮辱朋友     如主人充滿諸欲

以角突出彼     再以足踏之
如無制彼者     愚夫亦將怒

菩薩聞此答曰「樹神予對彼之生類種姓力等不為蔑視若不忍其罪過則如何成就予之願望縱令其不為彼事彼猿思其他水牛亦將如我而為鹵莽之動作彼猿對易怒之水牛如為如此作風彼水牛等將殺彼猿如彼已為其他水牛等所殺則予亦將不免有殺生之苦痛」於是唱第三之偈

彼思仍為我     對他亦造作
爾時彼被殺     彼死我將免

[P.387]過數日後菩薩往他處他之易怒水牛來立於此場所惡猿思「彼亦如平時之牛」於是攀登其背於其處為鹵莽之事於是水牛振落彼猿打倒於地上以角貫其心臟以足蹂躪粉碎為微塵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明其真實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惡水牛是此惡象惡猿是此惡猿善水牛之王實即是我

二七九 鶴本生譚

〔菩薩=盜賊〕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半豆及盧呬得迦所作之談話此六人群中彌多羅與浮摩二人住於王舍城附近阿濕貝與弗那婆須二人住於枳吒山近郊又半豆與盧呬得迦二人住於舍衛城郊外之祇園精舍彼等攪亂依法決定之事項友人無論交情之厚薄均鼓動生事且謂「諸友君等出生之種姓人格決不劣於彼等若君等捨棄自己執見彼等將戰勝君等」不使人捨執見於是爭論喧嘩紛議異說生起比丘等告此事於世尊世尊為宣明此事集諸比丘並亦招集半豆及盧呬得迦佛問曰「汝等比丘汝等自己就某問題持有疑問而勿使他人捨棄執見是真實耶」答云「確為真實世尊」佛云「汝等比丘汝等之行動恰如鶴之與人」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迦尸族某村之某家達成年後[P.388]不營耕作商業等生計率五百之盜賊為彼等之首領為打搶劫盜等生活

爾時波羅奈有一財產家彼貸與某田舍者千錢之金貨於尚未返還前死去爾後其妻亦患病臥牀將死告其子曰「愛兒汝父貸與某人千錢之金未還而死予今若死彼人將不與汝在予息尚存之間汝往彼人之處索還貸金」爾曰「甚善」即往彼處取〔貸〕金時彼母已死因愛其子再生為牝豺彼於歸路等待其子

爾時盜賊首領掠奪過路之人彼與一隊共住於此路之上彼牝豺於其兒到達森林入口之時彼牝豺再三遮路使停意謂「愛兒不可入森林彼處有盜賊彼等殺汝奪金錢」其子不知自思「此不吉之牝豺遮我歸路」執土塊與杖追趕其母進入森林爾時有一鶴鳥見之「此男掌中有千錢之金可殺彼而奪其金」乃鳴叫向盜賊方向飛去青年不知思為「鶴為瑞鳥今我將繁榮」於是合掌誦念「鳴善之神鳴善之神

爾時菩薩知此一切聲之意義見到兩者之行自思「此牝豺為彼之母是故彼女意謂『彼等欲殺汝奪金錢』心恐而加以阻止又此鶴為彼之敵是故彼意[P.389]『彼等殺之而奪其金』彼如此宣叫此子不知其意願求彼之幸福於是叱咜追趕其母認願其不幸之鶴為幸福之欲願者而合掌此子實太愚蠢」——實則諸菩薩為是偉大之丈夫然因取惡轉生之姿奪他人之財物據人云此為星宿之誤

青年接近陷入盜賊之內菩薩捕彼問曰「汝何處之住民」青年「波羅奈之住民」菩薩「欲往何處」青年「往某村取千錢之貸金」菩薩「然汝已得貸金耶」青年「誠然已得」菩薩「汝奉何人之命而往」青年「首領予父死母亦罹病母思『予死將不得金』遣予前往」菩薩「汝知汝母今之狀態耶」青年「首領予不知」菩薩「汝母於汝出發時已死為憐其子成為牝豺恐汝被殺遮汝之路使停然汝唬嚇追趕於彼而此鶴乃汝之怨敵彼欲殺汝奪金向我方飛進汝為自己之愚昧汝思希汝幸福之母為『希不幸者』希汝不幸之鶴為『希幸福者』彼對汝等無少恩惠而汝母乃汝之大恩人汝其持金且去」語畢遣青年而去

結分

佛述此語後為說此等之偈

牝豺住森林     希子之幸福
向彼提警告     思為希不幸
希不幸之鶴     思為希幸福
路上之青年     彼思乃如是

如斯之人     今在此處
聞友忠言     則為曲解

[P.390]

無論何人稱讚己     如為怖畏而稱揚
彼思其人為友者     如此青年之於鶴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盜賊之首領實即是我

二八〇 毀籠本生譚

〔菩薩=賢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籠之破壞者所作之談話於舍衛城[P.391]一大臣招待以佛為上首之僧伽彼坐花園中施捨施物食事中彼云「有思欲於花園中散步者可自由行動」於是比丘等漫步於花園中恰於此時花園之衛士攀登葉茂之樹上逐次取下大葉彼云「以此製花籠以此製果實籠」邊言邊造落於樹根彼之幼兒將落下之籠個個毀壞比丘等以此事告佛佛云「汝等比丘此非自今日始前生彼即為籠之破壞者」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波羅奈之某家成長後為家庭生活時某日因事往花園中彼處住有多數之猿花園之衛士與前同樣落籠猿之首領將落籠逐次破壞菩薩呼喚彼曰「汝將衛士之落籠逐次破壞汝思欲造更美之籠」於是唱第一之偈

無疑汝獸王     製籠應熟練
如此毀壞籠     似思欲別造

猿聞此唱第二之偈

我父與我母     造籠不巧妙
我等壞所造     此我族習俗

[P.392]菩薩聞此唱第三之偈

汝等如此法     實是為不法
汝等法不法     我等決少見

菩薩宣法畢叱責諸猿而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猿是壞籠之兒賢者實即是我

第四章 正中品

二八一 正中本生譚

〔菩薩=行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舍利弗長老及耶輸陀羅長老尼與菴羅果汁所作之談話即正等覺者於毘舍離之重閣講堂轉勝法輪時摩訶波闍波提憍曇彌率五百釋迦族之女相伴而來請佛許可懇願出家入團爾後此五百之比丘尼受難陀迦之教誨得阿羅漢果又佛在舍衛城近郊時羅睺羅之母夫人自思「予夫出家至一切智者之位予子亦出家同住於彼之近側予於家內何所作為予亦出家往舍衛城與正等覺者及予子可不斷望看生活」於是往比丘尼之草庵出家與阿闍梨及和尚俱同往舍衛城見佛與愛子後住居於某尼寺羅睺羅沙彌前往面見其母

[P.393]某日長老尼罹患腹痛於愛子來訪時不能外出與彼會面由他人出而宣告不快之旨彼往母處問曰「我母有何需要」母云「愛子予居家時飲譊砂糖之菴羅汁可以寧靜腹痛然今為巡迴托鉢生活由何處得」沙彌云「予將得之持來」於是離去

此具壽(羅睺羅)之和尚為法將舍利弗阿闍梨為大目犍連叔父為阿難父為正等覺者彼實為一大幸運兒雖然如此彼不往他人之前只往和尚之前敬禮作悲顏停立其側爾時舍利弗長老向彼曰「羅睺羅何故作悲顏耶」羅睺羅「我母為腹痛所惱」舍利弗「彼女何所需要」羅睺羅「飲澆以砂糖之菴羅汁可以快癒」舍利弗「善哉予為得來汝勿憂心

翌日舍利弗伴羅睺羅入舍衛城使沙彌坐於待客室中己則進入王室拘薩羅王勸請長老入座恰於此一剎那花園之衛士持來一籠結實累累純熟甘味之菴羅果王剝菴羅之皮澆以砂糖親自壓碎充實於長老鉢中長老由玉座往待客間付與沙彌云「速持奉汝母」彼持往奉獻長老尼食畢同時腹痛寧靜

於是王亦遣人謂曰「長老坐於此處未食菴羅之汁汝往察看究竟與他人與否」使者隨長老而往得知此事還來報王王思「若佛營家庭生活佛為轉輪王羅睺羅沙彌為其寶皇太子長老尼成其寶後宮一切世界之支配權為彼等之物我等亦應須奉仕彼等而生活今彼出家住於我等近處之際如惜物力實為不適」自此以後彼為長老尼不斷贈與菴羅果汁

[P.394]長老與耶輸多羅長老尼菴羅果汁之事普遍為比丘之僧伽所知某日集於法堂開始議論「諸位法友舍利弗長老與耶輸多羅長老尼菴羅果汁甚為滿足」佛來此處問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云「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舍利弗與羅睺羅之母菴羅果汁甚為滿足非自今始前生亦為如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迦尸村某婆羅門家達成年時於得叉尸羅修習學藝居家為家庭生活父母死後入仙人出家之道於雪山地方獲得諸種神通及定力為諸仙人之群圍繞為一群之師經長時之後為得鹹味及酸味由山嶽地方降下遊行到著波羅奈在花園之中住宿

但因仙人之群戒德光耀震動帝釋之宮殿帝釋熟思知其原因「予須荒廢此苦行者之住所如此則彼等之住所破壞於混亂之中不斷放浪於各處不能得心之平靜如是則我如意得安」「究應用何方法」彼思種種方法之時此一方法浮現彼思「中夜警戒過後予入王第一夫人寢室停於虛空予告彼女云『貴婦人若汝得食正中一菴羅果之實汝將能得轉輪王之兒』王由夫人聞得此話必為求菴羅果之實遣使至果樹園爾時予使菴羅果消失於是告王果樹園中無菴羅之實王問『是誰食之』『苦行者等食之』王聞此必將鞭笞追放苦行者出園如是使彼等煩惱

於是彼於中夜警戒過後入寢室立於空中彼自身顯現天王之姿向彼女交談說第一第二之偈

[P.395]

正中有樹     食天果實
懷妊之女     生轉輪王

貴婦人汝為王妃     受夫君寵
王將齎汝     正中之果

如是帝釋向夫人說此二偈並諭彼女曰「貴女勿懈不可猶豫明朝可告知大王」帝釋於是歸還住所

翌日彼女偽裝臥病並示意於侍女等王高張白色天幕坐於獅子座上觀賞舞蹈但不見王妃王問侍女「妃在何處」「夫人臥病」王往夫人處坐於臥榻之側撫其背而問曰「吾愛汝何病」妃「大王予無他病予思食物」王「欲思何物吾愛」妃「正中菴羅之實予君」王「正中菴羅之實在於何處」妃「予君正中菴羅之實予亦不知然予得此果實則有生命如不能得則無生命」王「予將持來汝勿憂心

[P.396]王慰妃後起立坐玉座呼集大臣等王問「妃欲願得正中菴羅之果如何可得」「大王二菴羅中間之菴羅即為正中之菴羅可遣人往果樹園持來正中之菴羅捧獻於夫人」王云「甚善」「如此之菴羅持來」遣人赴果樹園中帝釋依己之威力如已食之狀由果樹園消滅一切菴羅果實諸人前來果樹園中搜尋各處巡迴幾徧不能得一菴羅歸來向王報告果樹園中無一菴羅之事「誰食菴羅」使者「苦行者等大王」王「鞭笞行者等由園中趕出」諸人「善哉」承諾王命予以追趕

帝釋之企圖成功王妃則不斷臥床欲得菴羅果實王則不知何術集大臣與婆羅門王問「正中之菴羅之事汝等知之耶」婆羅門等「大王正中之菴羅乃天人等之食物我等聞傳言在雪山之黃金窟中」王「誰能持此菴羅歸來」婆羅門「彼處非人所能往可遣一鸚鵡之子是為良策

此時王宮有一鸚鵡之子身體大如王子等車輪之轂力強賢明巧於策略王伴彼來曰「可愛之鸚鵡予多施汝恩惠住汝黃金之籠以金色之皿飼汝熬甘味之穀物飲汝砂糖之水汝亦須為我等勉為一事」鸚鵡「吾王請下命令」王「可愛之鸚鵡王妃欲望正中之菴羅然彼菴羅在雪山之黃金窟中彼為諸神之食[P.397]人不能往其處因此汝可持其實歸來」鸚鵡「善哉大王予將持歸

於是王對彼以金色燦爛之皿饗以熬甘味之穀物飲以砂糖之水煮煉百次之胡麻油塗其翼下兩手取之立於窗際放之於天空彼表忠誠於王飛揚於天空起離人界往於住雪山第一山洞鸚鵡之處尋問「正中之菴羅在於何處教予彼之場所」彼等「我等不知第二山洞之鸚鵡容或知之」彼由彼等聞之由其處飛赴第二之山洞如是連訪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之山洞彼處之鸚鵡亦均謂「我等不知第七山洞之鸚鵡容或知之」彼往其處尋問「正中之菴羅在於何處」彼等「如是如是之處位於黃金山洞中」鸚鵡「予為彼之果實而來請導予往其處而由其處得出果實

彼等「此為毘沙門大王之食物不可能接近至其處全樹由根以七層銅網作牆一千億之鳩槃荼羅剎守衛如為彼等發現即無生命一劫之間火在續燃如無間地獄之狀汝勿起往彼處之欲望」鸚鵡「若汝等不往請對予說明場所」彼等「汝可通過如是如是之處前往

依其說明充分探求其路往彼場所晝間隱滅己姿午夜警戒過後羅剎等陷於深眠之時彼向近於正中之菴羅前進由樹根之處開始攀登而銅網鳴聲大[P.398]羅剎等驚醒見小鸚鵡「此概為菴羅盜者」與以拘捕眾議紛紛如何處置一人曰「投入口中嚥下」他之一人云「以手揑碎散酒為粉」又他之一人云「分割為二燒於餘燼之上食之」彼聞彼等評議處置之法毫不恐怖告彼等羅剎云「汝羅剎等汝等為誰之臣下」「毘沙門大王之臣下」彼云「汝等為一王之臣下予亦為一王之臣下波羅奈王遣予為正中之菴羅而來予彼時實已將予之生命捧獻與王實則為父母為主君捨生命者無論何人皆生天界是故予亦由此鳥獸生活解放而將生於天界」於是說第三偈

為主棄自己     盡命之英雄
彼得如何位     我亦與之同

彼依如是之偈為彼等說法彼等聞法乃甚滿足皆云「此乃適法者不能殺[P.399]放彼歸去」於是放開鸚鵡曰「汝小鸚鵡汝被解放由我等之手安全飛去」鸚鵡「予前來訪問勿使空虛而歸請與一菴羅之實」羅剎「小鸚鵡與汝一果實並非我等之負擔但此樹之果實附有記號而保存一果實如不符合我等即無生命何以故毘沙門王如一怒睨視投入燒鍋千人之鳩槃荼鬼破碎散亂如胡麻之狀是故不能與汝然可教汝得處」鸚鵡「可向何人求得予之目的乃為果實請教予得處」羅剎「在此金山脈中有一拜火苦行者名光味住於金得草庵彼為毘沙門王之寵臣毘沙門王不斷贈彼以四果實可往彼處求之

彼首肯贊成「甚善」即訪問至苦行者前敬禮坐於一方於是苦行者問「由何處來」鸚鵡「由波羅奈王處」苦行者「為何而來」鸚鵡「主上我等之王妃欲望純熟正中之菴羅為此而來然羅剎不自予我遣來主上之前」苦行者「若然汝坐與汝」毘沙門王贈彼四果於是行者食二果以一與小鸚鵡為食物於食畢之時用細絲線將一果實繫於鸚鵡之頸上云「汝去」於是遣小鸚鵡行彼運此果往奉王妃彼女食果滿足欲望雖然彼女並未生子

[P.400]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妃是羅睺羅之母鸚鵡是羅睺羅[1]與熟菴羅果之苦行者是舍利弗住果樹園之行者實即是我

二八二 善人本生譚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拘薩羅國王之大臣所作之談話彼為王之大輔佐官處理一切之事務王謂「此乃予之大輔佐官」對彼大加優遇其他之人不堪忍耐向王進讒言對彼中傷王信彼等之言不加訊問對此有德無邪心之彼以鎖束縛投入獄舍彼於其處單獨居住依具足戒體得心之統一成為心之統一者後確認轉變有為得須陀洹果

爾後王知為無實之罪使解除鎖之束縛較以前更增大優遇然彼云「予將拜佛」持諸多之香料與花環等來至精舍禮拜供養如來坐於一方佛對彼親密應接兩言曰「我等已聞卿起禍」大臣「世尊有之然予因禍而得福坐牢獄而得須陀洹果」佛云「優婆塞轉禍為福實不只卿昔之諸賢者亦由己之禍而成福」佛應彼之求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彼第一夫人之胎成長後於得叉尸羅修習學藝父王崩御後登繼王位不違王之十法行布施護戒開布薩會

[P.401]然彼有一大臣於後宮為不義之行下僕等知之告王曰「如是如是之大臣於後宮為不義之行」王捕大臣知其真相喚彼前來「爾後不及侍予」予以驅逐彼往奉仕鄰國之王此等一切事件如以前之具戒王本生譚(第五一)中所說於是彼王三度試驗信彼大臣之言「如是可佔領波羅奈王國」於是率領多數之從者迫臨國境波羅奈國王五百之將得知此事齊曰「大王如是如是之王欲佔領波羅奈王國進入侵略我國土之事可往生擒彼王」王曰「予由傷害他人而保王國又有何用汝等勿為何事」賊王將圍困都城大臣等再近王前謂曰「大王不可如是可捕彼前來」王曰「何亦不可為速開城門」王自身由大臣圍繞坐於王殿之玉座賊王之親兵向四門殺入城攀登王宮捕大臣圍繞之王縛鎖投下牢獄王坐牢獄憐賊生慈悲之喜悅由彼慈悲之感力使賊王之身體發熱全身如被二炬火燃燒彼大苦惱問曰「是何緣由」彼等臣下答曰「汝投有德之王入牢獄是故得生此苦」於是彼往菩薩之前乞赦云「汝之國為汝自身之物」將國返還於[P.402]「今後汝之怨敵予將為之重罰」於是與惡大臣課以王罰己則回歸城市

菩薩坐於裝飾之大壇翳以白天蓋之玉座上使大臣等坐於周圍與彼等交談說第一第二之偈

近侍善人     是乃真幸
與一人和     救百人死

如是當為者     和一切世間
若只餘一人     自不往生天
迦尸之人眾     如是應諦聽

如是大薩埵為大眾讚嘆修習慈悲之功德於十二由旬之大波羅奈城捨白天蓋入雪山出家為仙人

[P.403]結分

佛成等正覺者身說第三偈

波羅奈國治國者     堪薩大王說此語
弓矢箭筒皆捨棄     到達和平制止爭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賊王是阿難波羅奈王實即是我

二八三 工匠養豬本生譚

〔菩薩=樹神〕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弓術師帝須長老所作之談話波斯匿王之父摩訶拘薩羅嫁其女(拘薩羅夫人)與頻婆娑羅王並贈與納稅一萬金之迦尸村後阿闍世弒父頻婆娑羅時拘薩羅夫人亦悲嘆衰敗而去世波斯匿王自思「阿闍世弒其父予之姊妹亦因夫君先去憂愁而死予不以迦師村與殺親之盜人」於是彼不以彼與阿闍世二人之間有關此村幾度引起戰爭阿闍世年輕力強波斯匿衰老因此每次挫敗摩訶拘薩羅國民亦皆被征服於是王與大臣等諮商「我等屢次被破如何為善」「大王聖者等巧於策略且聽祇園精舍比丘等之言語為宜」於是王命間牒「於適宜之時聽來比丘等之談話」彼等爾後即依命而行

爾時有烏陀長老與弓術師帝須長老二位高齡長老位於寺外之草庵中弓術師帝[P.404]須長老於初夜中夜入眠至後夜醒覺折薪燃火而坐云「吾友烏陀長老」「何事吾友帝須長老」帝須「汝眠耶」烏陀「我等不眠將為何事」帝須「汝且坐起」烏陀長老起帝須向烏陀長老言曰「此暗愚大鼓腹之拘薩羅王食物可化糞尿滿一土器戰術一無所知屢次戰敗被取償金」烏陀「如此究應如何」恰於此時間牒立聽二人之談話弓術師帝須長老談論戰術帝須「吾友戰爭有蓮華軍戰車軍輜重軍之三軍如欲生擒阿闍世於某山腹配置二處山寨守兵由前面使見弱兵知其入山中後遮斷入口之道由前後兩山寨突擊吶喊速能捕彼如被釣之魚如掌中之蛙子

間牒以此語向王報告王聞之後即令敲響戰爭之大鼓往作戰車軍生擒阿闍世而以己女金剛孃嫁與彼甥阿闍世並將迦尸村作為化粧金亦與之

此一事件普為比丘之僧伽所知某日於法堂開始談論「諸友拘薩羅王以弓術師帝須之戰術勝阿闍世」佛來問比丘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語集於此處」如是如是回答時佛云「弓術師帝須巧於戰術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如是」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P.405]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為森林之樹神爾時於波羅奈之近傍有木工村諸人滯留居住一木工為得木柱而入森林見一豬落入陷阱帶回家中養育彼成長後身體甚大牙齒彎曲為一行儀善良之豬木工伐木時豬用鼻轉木用口銜手斧木槌等運來並把墨繩之端彼木工恐有人食彼伴往森林放之

彼入森林搜尋閑靜居地好之善處住行走之中發現山間一大山洞彼處有球根樹根果實為安樂之棲家數百之豬見彼來至彼之住所彼向彼等云「予搜尋君等而行終於相遇此處為一樂所予今後將住於此處」彼等「此處真為樂所然此處危險」彼「予亦以為然予亦見君等住於此處食物如是之多而身體無有血肉不知是何理由君等於此處有何恐懼」彼等「每朝有一虎來所見任何之物皆為捕歸」彼「彼常來捕耶時時耶在何處」彼等「常來此處」彼「虎有幾隻」彼等「只有一隻」彼「君等如此眾多不敵一頭之虎耶」彼等「實際予等不敵」彼「予將生擒彼但只希望君等如予所云而作其虎住於何處」彼等「住於彼山

[P.406]彼於其夜訓練豬等論述戰術彼云「戰爭即蓮華軍戰車軍輜重軍隨有三種」彼安排訓練蓮花軍彼實知地利於是彼思「必須於此地開始戰鬥」置豬兒與母豬於中間其周圍牝豬其周圍子豬其周圍青年豬其周圍長牙豬其周圍有戰力強之豬十頭乃至二十頭作為密集部隊配置於其處於自己陣地之前掘一大圓穴其後掘如箕形漸漸每段加深之洞穴彼由六七十頭軍豬伴隨到處云「汝等勿恐」施以教練教練完畢時已天曉

虎起知「時至」前往面向彼等而立彼立於山之臺地開兩眼見到豬群工匠之養豬施以暗號「向彼睨視」彼等向彼睨視虎開口逞其威勇豬等亦如法行之虎放尿豬等亦放尿如此虎所為者彼等亦如法為之

虎經熟思「前此豬等見己時即刻逃竄甚至有不能逃走者今不逃與己為敵並共為自己之動作於臺地立有一豬彼為彼等之指揮者今之勝利為己為彼尚未可知」於是彼旋踵而歸自己之棲家

然有一與虎分食捕肉之偽隱者彼見虎空手而歸與虎相談說第一之偈

[P.407]

若汝於臺地     戰勝諸豬者
殺彼最勝者     而今唯獨歸
汝力已燒盡     汝虎汝為無力者

虎聞之說第二之偈

昔日彼等惱怖畏     離散紛亂尋洞穴
今日彼等相集合     羣眾徒黨成一味
彼等如此相對抗     今我難以勝彼等

於是偽隱者激勵彼云「汝往汝勿畏汝如咆哮跳躍則一切之物恐怖破碎而逃走

於是虎振起勇氣為勇士再往立於山谷王匠之養豬則立於二陷阱之間豬等叫曰「我主賊復來矣」「汝等勿恐今我將擒彼

虎怒號向工匠之養豬攻近當虎迫近自己時養豬急行躲避虎立即落入所掘[P.408]穴中虎急切不能停止如軲轤轉動滾入入口非常狹窄之箕形壕中形成如土塊所作之物不能週轉養豬由穴內飛出如電光之速而行以牙襲擊虎之內股撕裂至腎臟之邊緣將其五味俱備之肉纏絡在牙上打碎虎頭叫曰「逮捕汝等之敵」將虎由陷阱中拋出其先到者已食盡虎肉後來者問曰「虎肉為何味」一面嗅聞彼等之口而走

豬等只此並不滿足工匠之養豬見彼等之形相云「汝等思有不安」「君殺一頭之虎無何死怖然尚有能伴十頭之虎而來之偽隱者在」「彼為何人」「乃一惡德之苦行者」「虎尚為予所殺彼對我能為何事予等前往捕彼」立即與豬羣一同出發偽苦行者見虎不歸自思「若然虎為豬等所捕亦未可知」彼往出迎之時途中與蜂湧而來之豬等遭遇彼取己身周圍之物已遲只有逃奔而被追及彼棄週身之物迅速攀登無花果樹上「主人我等已無方策苦行者逃至樹上」「何種之樹」「無花果之樹」工匠之養豬指示云「牝豬運水豬子掘土有長牙豬等切斷樹根餘者包圍看守」彼等如法而為時大根皆無成為直立之無花果樹如自被斧伐[P.409]一擊而倒包圍而立之豬等將偽隱者於大地上擊打粉粹為微塵骨肉皆被食盡

於是工匠之養豬坐於無花果樹幹上以偽隱者之食器法螺貝運水灌頂被推戴為王又向一隻牝豬灌頂作為第一夫人由此以來至於今日皆以無花果樹為慶賀之坐椅而以三法螺貝施行灌頂

彼住於森林中之女神見此不可思議之事由某樹幹之穴顯現於豬等之前說第三之偈

眾團幸會集     友情不思議
我見如是云     牙力依協力
有牙豬勝虎     得免死恐怖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豬是今之弓術師帝須樹之女神即是我

二八四 吉祥本生譚

〔菩薩=家庭僧〕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盜吉祥婆羅門所作之談話此一本生[P.410]譚所生起之事已於柯地羅樹炭火本生譚〔第四〇〕中詳述此處更對住於給孤獨邸第四樓門之邪見女神為贖罪持五十四俱胝之金而來充滿穀倉成為長者友人之事於是彼伴彼女導至佛處佛為彼女說法彼女聞法成須陀洹爾後長者之名聲如以前所說之生起

爾時住舍衛城知此吉祥之形相有一婆羅門自思「給孤獨原為貧者但今如王者予裝為訪客至其家盜來吉祥」如此思後往彼之家受到尊敬[A8]暄終了長者問「尊者何事前來」婆羅門四週觀看「吉祥宿於何處」彼見長者淨洗如法螺週身純白之牡雞入於金籠之中吉祥即宿於彼雞冠之中婆羅門向週邊觀瞧發現吉祥之宿物對長者曰「大長者予教五百弟子密咒而牡雞不按時啼鳴彼等與予甚為苦惱此為正當報時之牡雞予為欲求此雞而來請賜與此雞」長者云「請持去婆羅門予願獻牡雞與尊者」即此一剎那吉祥由雞冠中出往枕上寶珠之中堅固確定而宿婆羅門知吉祥嚴存於寶珠之中又向長者懇願賜與寶珠長者「寶珠願獻與尊者」即此一剎那吉祥由寶珠出至枕側所置護身用之杖中住宿彼知其在於彼處更向長者囑望賜與長者「尊者可持去」如斯所云之剎那吉祥由杖中出而宿於人稱善相夫人之長者第一夫人之額中婆羅門自思「此為不能轉讓者此為不能乞願者」於是向長者云「大長者予思欲往大人之家盜此吉祥而來吉祥原宿於大人牡雞之雞冠中在予請求之同時彼出而宿於寶珠之內當請寶珠之同時彼又宿於杖中當請求得杖而彼出宿於善相夫人之額內此實不[P.411]能讓他人者予亦不能得之盜大人之吉祥為不可能大人之物仍屬於大人」言畢離席而去

給孤獨長者就此事欲向世尊言說彼往精舍恭敬禮拜坐於一方向如來談此一切之事世尊聞之而言曰「家主今他人之吉祥不移他處但前生有小善之人所獲之吉祥則往善人之前而去」佛應長者之請求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迦師國之婆羅門家成青年後於得叉尸羅修習學藝為家庭生活但父母死而煩惱出家於雪山地方為仙人生活得諸定力經長時後為得鹽酢出至人里止於波羅奈王庭園翌日乞食行路時抵達象師之家門象師中意彼之動作行狀施與比丘使住自己之庭常為近侍

爾時有一採伐薪木之人由森林運送木材時遲天晚不能到達市內彼於某神殿以木束為枕而臥神殿育有甚多牡雞棲於近彼之一株樹上天明之時彼等之中棲於上方牡雞以糞落棲於下方牡雞背上「落糞於予背上者誰」答云「是予」曰「何故」答云「未曾思及」言畢又行落下於是雙方互相喧嘩「汝有何力量」「汝又有何能力」於是棲於下方之牡雞云「有殺予者以炭火炙肉而食[P.412]之人明日可儲一千金幣」而棲於上方之牡雞云「汝勿為此壯語如食予之肥肉者為王食外肉者男得將軍之地位女得王妃之地位食附骨之肉者在家者為王之庫頭地位出家者得國師之地位」採薪之人聞彼等之談話〔思〕「登王位將有千金」即速攀登捕殺棲於上方之牡雞入衣褶中彼信「我將為王」而去城門將開即入市中剝牡雞洗淨其腹與其妻而命之曰「善為調理此雞之肉」妻將牡雞之肉與米飯調理捧與其夫「吾夫請食」「賢妻此肉有大效能食此予將為王汝將為第一王妃」彼思「持此飯與肉往恆河岸邊沐浴再食」於是置飯鉢於岸邊己則降至河內沐浴即此剎那風搖水捲岸上飯鉢被淘洗運往河中而去下流有一象師首領使多象在河中沐浴見此命人拾起問曰「彼處漂來何物」「主人飯與雞肉」象師包起封緊「待我等歸去之前不可開啟」使人送至家中

一方採薪之人口中進入砂水抱膨脹之腹奔回爾時象師之家僧為一得天眼之苦行者彼以天眼觀察象師已知其緣由「我之信友不離此象所將有獲得成功之時」於是先行坐於象師之家

[P.413]象師歸來敬禮坐於一方彼向人云「持彼飯鉢前來供應苦行者雞肉與水」苦行者攝飯而不食其肉曰「此肉予將分配」象師云「請尊者分配」於是分肥肉及各部分肥肉與象師外肉與其妻附骨之肉則自食食事終了時彼云「貴人自今三日之後將登王位好自精進」言畢而去

第三日鄰國之王前來包圍波羅奈城波羅奈國王命象師著王衣乘象出戰王則親自變裝亦出戰陣然急行飛來一矢貫王剎那戰死象師知王之崩御發出多金曰「欲得金者立於先頭出戰」於是擊起戰鼓全軍頃刻之間殺敵王而大勝

大臣等為國王送葬之儀式終了協議云「誰將為王」眾議「王於生前親將御衣與象師彼自身亦參戰獲勝王國應與彼繼承」於是彼即王位其妻為第一夫人菩薩成為國師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現正等覺者說此二偈

無吉祥之努力者     如何積集欲多財
持吉祥者巧不巧     與彼同等為享受

不適於彼處     全多異財物
有善業之人     到處生財物

[P.414]佛說此偈宣示「家主此等人似善而實異非有其他之因有善之人雖無礦坑亦生寶石」於是說示此法

此處有寶藏     與一切欲者
無論乞何物     依此皆能與
麗貌與妙聲     妍姿與好色
王位與主權     轉輪王幸福
天人之王位     依此皆能得
人界之成功     天界之快樂
涅槃之成就     依此皆能得
乃至得友誼     深結諸友情
生命之解放     自主得自在
無礙解解脫     聲聞之極致
獨覺之地位     依此皆能得
如是大神通     即此善得達
賢者思慮者     稱讚善之作

[P.415]於是說明給孤獨長者吉祥所宿之寶物並就此鳥作如次之說

雞與寶珠杖與妻     一總此等充善相
此等寶物歸何處     無垢善業之人生

佛述此言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長老家庭僧是正等覺者

二八五 寶珠野豬本生譚

〔菩薩=苦行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孫陀利橫死所作之談話當時世尊受人人非常之尊敬其次之譚於犍度[1]中既已說述此則所謂其拔萃者是當時對世尊比丘之僧團集聚之施物與尊敬等同如五大河合為一大河流之程度〔因此〕外道之施物尊敬皆被剝奪恰如日出後之螢火失去光明外道等集於一處商談「我等自沙門瞿曇出現以來施物尊敬皆被剝奪均對我等之生存現不知之狀究與何人結托使沙門瞿曇立得惡評施物與尊敬能歸無有」爾時彼等商談決定「與孫陀利結托可能成就」某日孫陀利入於仙林向彼等問候而立外道等無一言開口彼女屢次問話無人答覆彼女問曰「諸位聖者究因何故所苦而如此」外道「貴姊彼瞿曇之所行奪取我等之施物與尊敬使我等受苦汝不知耶」孫陀利「此際予當如何為之方可」外道「貴姊汝實美人且具福德請汝盡力建立瞿曇之[P.416]惡評使大眾信汝之言語使彼無施物與尊敬」於是彼女承諾「甚善予當為之」商量已畢離其處而去

此後彼女攜華鬘塗香龍腦香伽陀伽果於薄暮黃昏大眾聞佛法話終了向街內歸來時彼女向祇園精舍而行習以為〔常〕人問「往何處去」答曰「往沙門瞿曇之前去予於香室與彼共渡〔夜〕明」實則於外道之仙林中過夜曉方返回至祇園道上向街內方向歸來人問「孫陀利汝往何處而來」答曰「予於沙門瞿曇之香室共同過〔夜〕情愛殊深往為此事而來

如此數日後〔外道〕與暴漢等以金錢「往殺孫陀利然後棄捨於沙門瞿曇香室之傍爛土堆中」彼等依言而行事加之外道以孫陀利不見而大騷動向王提出告訴王問「汝等以為何地涉有嫌疑」答曰「彼女二三日前似往祇園精舍其後消息我等不知」「如是前往探來」侍僕等受王命到祇園精舍開始搜索於爛土堆中發現死骸運尸歸回街內向王報告「沙門瞿曇之弟子等欲匿師之惡行殺孫陀利棄捨於爛土堆中」於是王云「甚善往街中廣行告示」彼等出至街上大聲告示「請看釋子沙門之所行」然後再歸至王宮之門前孫陀利之尸骸運至死骸室之臺上派人看守舍衛城之住民除聖者聖聞之外皆曰「請看釋子沙門之所行」等等謗語比丘之語於街內街外公園森林到處行走比丘等將事之顛末語告如來於是佛云「如是耶汝等可向彼諸人等如是難之

說虛言者入地獄     為云不為者亦然
[P.417]兩人俱為行惡事     死後彼世生地獄

弟子說唱此偈王命部下曰「殺孫陀利之犯人非他人耶應予調查」一方彼等暴漢因得金飲窣羅酒(木酒)互相開始爭論恰有一人多言「汝小子只一擊之下打殺孫陀利棄捨於爛土堆以所得之金食窣羅酒是耶非耶」王之部下「甚善真相大白」逮捕暴漢送往王前「殺人者為汝等耶」暴漢「大王誠為我等」王「受何人唆使而殺」暴漢「受外道之託」於是王呼外道前來「汝等可擔孫陀利沿街巡迴叫喊『我等思欲立瞿曇之惡評而殺孫陀利實則瞿曇與其弟子無罪有罪者乃我等』」彼等如命行事於是愚昧之大眾再信佛教彼等外道被問殺人之罪

爾後大眾對佛之尊敬日益彌大彌高某日於法堂開始談論「汝等法友外道為佛著污點反而自著污點而對佛之施物與尊敬彌大彌高」佛來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言」佛云「汝等比丘著佛污點為不可能著佛污點恰如不染之寶珠雖欲塗泥終不能染」佛應彼等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某村婆羅門之家達成年後見欲愛之中有苦惱而出家越過雪山地方之三大山王於彼處為苦行者住於仙居於其近處有摩尼珠之洞穴住有三十隻野豬然洞穴近處有一獅子來往彷徨善為[P.418]摩尼珠映現其影野豬見影恐懼戰慄肉為之落失散血氣於是彼等自思「因此寶珠透明而現其影污此寶珠使無光澤」於是往近處湖水中持泥土歸來磨此摩尼寶珠然摩尼珠為野豬之毛所磨益形光亮透明野豬今不知可為之術向苦行者尋問使寶珠失去光澤方便之術於菩薩近傍頂禮坐於一方唱最初之二偈

我等三十來洞穴     習慣住此七年間
有時我等作思考     試圖消去此珠光

摩而又重磨     珠光只愈清
我問婆羅門     爾知如何行

菩薩聞彼等言唱第三之偈

寶珠之貴     非毘琉璃
清淨無污     難消其光
野豬汝等且去     速離此場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苦行者即是我

[P.419]二八六 睡蓮根豚本生譚[1]

〔菩薩=牡牛〕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肥女之誘惑所作之談話此事在小那羅陀苦行者本生譚〔第四七七〕中將詳細說明佛問此比丘「比丘汝真熾戀耶」比丘「世尊誠然如是」佛「熾戀何人」比丘「世尊乃一肥女」於是佛云「彼乃為害及汝之女前生汝為彼女之結婚式集來賓客作可觀之宴席」佛應比丘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一名大赤之牡牛彼有一弟名小赤同在村之某家勞動此家有一達成年之女與他家訂有婚約此家於結婚式時必須準備上等之菜餚於是以米飯飼養一名睡蓮根之豚豬使此豚豬經常寢於軒下之牀[2]某日小赤向兄曰「兄長我等在此家勞動此家受我等之蔭而生活然此家人等只與我等以乾草然彼豚豬養以米飯寢於軒下之暖牀究竟彼為彼等所為何事」兄「吾弟汝勿羨望米飯彼女結婚式之日為造上等菜餚使彼肉肥滿而養彼再經二三日彼將由床下被牽出宰殺細細切割以為來客之菜餚」於是開始唱最初之二偈

[P.420]

勿羨睡蓮根之身     彼所取者死之食
離欲乾草以為食     此為長命之根源

不久家僕來服侍     諸多客人來此處
爾時汝觀睡蓮根     鐵杵之上將倒斃

爾後經二三日於結婚式上諸人來集殺睡蓮根製作上等之菜餚而此二隻之牡牛見彼之遭遇思謂「我等仍食穀草為宜

結分

佛現等覺者說明此事唱第三偈

快豚之上顎     受杵而倒斃
老牡牛自思     我等穀最上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此比丘得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肥女是今之肥女睡蓮根是熾戀之比丘小赤是阿難大赤即是我

二八七 利得輕侮本生譚

〔菩薩=婆羅門〕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長老舍利弗之弟子[1]所作之談話長老[P.421]之弟子至長老之前問候坐於一方問曰「師尊請教予得利得之方法如何能得衣類等之利得」長老謂彼曰「法友具〔次〕之四支(性質)者得集聚利得與尊敬即於自己之內心斷絕知恥之心捨棄友人非瘋狂而作瘋狂之狀語誹謗之語如同踊者之行為到處以暴言為必要」彼聞此得利得之方法心生輕侮起立而出長老至佛前語此事佛言「舍利弗此比丘輕侮利得非自今日始前生亦有輕侮之事」佛應長老之求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婆羅門之家十六歲達成年時已窮極三吠陀及十八學藝之蘊奧聲名普徧四方為教五百弟子學藝之師尊爾時德行兼備之弟子某日來至師前問利得之方法「此等諸人如何得利得耶」師云「愛弟此諸人得利得依有四因」於是唱最初之偈

可為狂氣可陰口     如踊暴言並下流
愚者之中可利得     此為對汝之教誡

[P.422]弟子聞師尊之語輕侮利得唱次之二偈

恥哉婆羅門     財名利得者
行罪為不法     依此得生計

若持鉢在手     無家且遊行
依法不望得     此生活最勝

[P.423]如斯青年讚出家之德出家入仙人之生活依法行乞食達等至成可生梵天界之身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青年婆羅門是今之輕侮利得之比丘師尊即是我

二八八 魚羣本生譚

〔菩薩=河神地主〕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不正直之商人所作之談話此事既已如前[1]所述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治國時菩薩生於地主之家達成人能分別之年後自持地產彼有弟一人後彼父死某日彼等商酌「應整理父所作之事業」於是赴某村得千金而歸於河岸待船中食隔籠所盛之飯畢菩薩以殘食與恆河之魚類並以此功德奉獻與河神

神感謝承受菩薩〔回向〕之功德神力增加神思念己力增加知其原因[P.424]方菩薩擴展上衣臥於砂上橫身而眠然其弟有幾分盜癖如此大金不與菩薩思欲獨取作同樣金包內包砂礫兩包放於一處彼等乘船至恆河中流弟搖動船身思將砂礫之包投水但誤將千金之包投下「兄長千金之包落入水中」菩薩「落水之物不能復出汝無須憂心」河神自思「予由彼得〔回向〕之功德為感謝受增神力當護彼之財產」依自己之神通力使一口大之魚吞下金包自行護之然盜人之弟歸家自思「予兄已完全為予瞞過」但解包見為砂礫一時如心〔血〕涸竭緊抱臥榻之臺而倒下

爾時漁夫等為獲魚而投網而吞金之魚依神之通力而掛網漁夫持彼魚出賣而來至村內眾人見大魚而問價漁夫云「千金與七曼薩伽[2]請即持去」眾人曰「今日得見千金價值之魚」以為諧謔於是漁夫等來至菩薩家之入口云「請買此魚」菩薩「價值幾何」漁夫「七曼薩伽請汝持去」菩薩「賣與他人其價幾何」漁夫「於他人須千金與七曼薩伽始能讓渡若汝則七曼薩伽即請持去」於[P.425]是菩薩與彼等七曼薩伽將魚渡交其妻妻剖魚之腹見千金之包告知菩薩菩薩見彼發現自己所留之記號判定為自己之物彼思「彼漁夫等賣與他人為千金與七曼薩伽原來千金為我之物故對予只賣七曼薩而不明此理者任何人亦不相信」於是唱最初之偈

魚值超千金     信者無一人
我只七曼薩     買得魚一繫

如是唱此偈終了作如下之思「究竟何人之蔭使此金入我之手」於此瞬間河神隱姿於空中說明曰「予為恆河之河神汝與魚族殘食以其功德與我以此之故我來護汝財產」於是唱次之偈曰

與食於魚族     與我供養德
供養我銘記     銘記汝尊敬

[P.426]神唱此偈語彼弟所為詐偽行為一部之始末「今彼之心臟結果涸竭而倒抱惡心者決不得榮予為不使汝喪失財產持來此處讓渡交付此非與汝盜人之弟完全只由汝取」於是唱第三之偈

抱惡心者不得榮     欺兄獨取父遺產
欲為盜者為惡行     神亦不向彼獻物

神謂對為惡行之盜人不予其金菩薩云「予不忍為如此之事」於是亦分與其弟五百金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商人得預流果——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弟是今之不正直商人兄即是我

二八九 諸種願望本生譚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長老阿難達八願望之事所作之談話此事應於第十一篇月光王本生譚〔第四五六〕中說述

[P.427]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治國時菩薩生於王之第一夫人之胎達成年後於得叉尸羅修習學藝父死後即王位〔爾時有一原〕為父之司祭〔後〕被廢職之貧困住於古家者某日之事菩薩於夜間變裝探望彼在街中行走

爾時發生一事盜賊於酒店飲窣羅酒攜酒瓶外出歸家街中見彼「汝為何人」於是捉其上衣舉起酒瓶脅迫欲擊打於彼邊說邊走

即此瞬間彼司祭婆羅門走出立於街上觀星知王落於敵手彼呼婆羅門夫人出彼女「君有何事」語時急往彼側[1]婆羅門向彼女云「我妻我等之王為敵所捕」妻「王者之事無論有無非汝之事其他婆羅門將知此事」王聞婆羅門之語稍行幾步謂暴漢曰「予為一貧乏者只有上衣可以與汝請與赦免」再度屢次言說彼等〔遂〕生憐憫而放免於彼王見記彼等之住家而返爾時婆羅門「我妻我等之王由敵手放免」王行亦聞此語遂入宮廷

天明王招婆羅門等問曰「諸師昨夜觀星耶」婆羅門「大王予等已觀」王「福耶禍耶」婆羅門「我王幸福」王「無何蝕處耶」婆羅門「大王並無所蝕」於是王謂「由如是如是之家招婆羅門來」於是招入前之司祭問曰「尊師[P.428]昨夜卿觀星耶」司祭「大王予已觀之」王「有何蝕處耶」司祭「大王昨夜君上為敵所捕但立即放免」王云「觀星人必宜如是」於是免其他諸婆羅門職向前司祭云「婆羅門予甚滿足卿有所需可進而言之」司祭「大王請許予與予妻共作商量」王「汝可往商量而來」於是彼歸呼集夫人其子養女女傭問曰「王謂予等望得何物」夫人曰「請攜來百頭之乳牛」其子青年婆羅門洽達曰「請與我牽車駕之百合色辛頭產之駿馬」養女曰「請與予摩尼寶環及一切之裝飾具」女傭成滿曰「請與予臼及篩」而婆羅門〔自身〕則欲得村邑於是將所持之願望呈到御前王問「婆羅門汝已問汝[2]妻子耶」彼云「予已問過然所問之人等願望皆不一致」於是唱最初之二偈

一家居住者     大王願望有種種
我欲賜村邑     妻望百牝牛

洽達駿馬車     女望寶珠環
婢女名成滿     欲得杵與臼

王命與所有望者次第之物唱次之偈

[P.429]

向婆羅門賜村邑     與其夫人以百牛
洽達贈與駿馬車     養女贈與寶珠環
又對婢女名成滿     使得臼杵與蘿篩

如是王對婆羅門所望之物外並授與其他之榮譽王云「由此以後希汝精勵提攜予所為之業務」王使婆羅門隨侍於自己之身傍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婆羅門是阿難王即是我

二九〇 驗德本生譚

〔菩薩=司祭〕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婆羅門試驗道德所作之談話此事之現在〔譚〕及過去譚已於第一篇之驗德本生譚〔第八六〕中說此處亦與前同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治國時其司祭「欲試驗自己之道德」由金庫中每日取一金幣二日及三日彼被視為竊盜〔犯〕逮至王前彼於途中並觀使蛇之藝王問曰「婆羅門何為而為此行」婆羅門「為試自己之德」於是唱次之偈[1]

實為有盛德     世間無上者
我見劇毒蛇     不殺有德者

[P.430]

我今誓守德     愛世之幸福
為聖者行業     此謂有德者

親族中所愛     朋友中放光
死後歸善趣     再生有德者

如是菩薩依此偈示以美德為王說法「大王於我家中父之所有母之所有予之所造及王之所賜有數多之財產不知際限然予為試道德由庫金盜金見其後果始知於世之所生家系及家之地位均不足取唯德為最上予思出家請王允許」王再三再四懇願不聽去入雪山出家為仙人生活達等至出生為梵天界之身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試德司祭婆羅門即是我

[P.431]第五章 瓶品

二九一 寶瓶本生譚

〔菩薩=帝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給孤獨長者之甥所作之談話彼以飲酒之惡習蕩盡父母之遺產四億金來長者之前長者云「去為商賈」與以千金彼又消費千金後再來於是又與五百金又再用盡三度前來今再與以兩件之舊衣然此舊衣亦變賣無著再來求助〔此次〕為長者提其脖〔筋〕拉出門外於是彼無依賴倚側壁而命終為〔諸人〕曳出棄置給孤獨長者赴精舍向如來語及其甥所發生事件部份之始末佛言「汝如何能使其滿足前生予為適彼一切願望與以寶瓶而不能使其滿足」佛應長者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治國時菩薩生於豪商之家父死後自為豪商之主人彼家地中埋有四億之財產彼只有一子菩薩行布施等之德行命終生為諸天之王帝釋然彼之子造遮蔽街路之酒亭由大眾圍繞飲酒作樂對馬戲競技歌樂舞蹈之人一擲千金耽溺酒色美食宴樂謂曰「汝歌汝舞汝作[P.432]音樂」漁色集會遊惰放浪曾幾何時四億財產家財家具全部耗光貧乏襤褸彷徨街頭帝釋思念知彼貧困為子愛情所牽而來為適彼一切之望與以寶瓶而誡之曰「吾子此瓶善為守護不可破壞此瓶在汝手中決無財產貧乏之事善為注意」言畢自歸天界其子爾後又到處巡迴飲酒某日大醉將瓶擲向空中用手承接一次未曾接住寶瓶落地而破壞其後彼又陷於貧窮纏襤褸衣手持銅鉢乞食遂坐於壁側而命終

結分

佛為說過去之事後〔更曰

有適一切望之瓶     此一寶瓶暴漢得
此瓶在於彼手中     寶瓶賜與彼幸福

沉醉高慢缺注意     此一寶瓶終毀棄
赤裸一貫纏襤褸     愚者今成落魄人

如此之寶在手中     不知節度只為食
今則寶瓶終毀壞     愚哉彼亦受苦死

佛正等覺者唱偈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壞寶瓶之暴漢是此豪商給孤獨之甥帝釋即是我

[P.433]二九二 美翼烏王本生譚

〔菩薩=烏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舍利弗長老與耶[A9]輸陀羅以赤魚調味混以生酥之粥所作之談話此事於前正中本生譚[1]〔第二八一〕中所述者完全相同此時長老尼為腹痛所惱善良之羅睺羅告知長老長老使彼坐於待客室中自己則到拘薩羅王殿中持來以赤魚調味混以生酥之粥與彼彼持之與母長老尼食後腹痛立止王遣人看護爾後與長老尼以同樣之食物然某日之事於法堂開始論議云「諸位法友法將舍利弗以如是如是之食物使長老尼得以滿足」佛來問曰「汝等比丘汝等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語」佛言「汝等比丘舍利弗與羅睺羅之母所要之物非自今日始前生即有與彼之事」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治國時菩薩生於烏之胎成年後為八萬烏族之首長烏王名美翼其妃名好觸司祭官名好嘴彼率六萬之烏住於波羅奈城之近傍某日之事彼伴妃好觸前往覓餌通過波羅奈王廚房之屋頂爾時廚師為王準備調製魚肉烹飪完畢取開壺蓋散發熱氣烏妃好觸嗅魚肉之香欲食王之菜餚而患異食症[2]當日無何言語次日彼云「予妻汝來與予一同前往覓餌」彼女云「君請一人前往予患異食之症」「如何異食之症」「予欲食波羅奈王之食[P.434]然予不能得予思予命將絕大王」菩薩坐而思考司祭官好嘴前來問曰「大王君有何不滿」王語其事烏將軍曰「大王請勿煩思」安慰彼等二人並謂「今日且住此處予將持王之菜餚前來」烏將軍留言而去彼集烏眾語事之緣由「汝等可持食物來」烏眾於是入波羅奈城分烏眾為數羣於廚房附近各各場所瞭望而立自與八隻兵隊之烏止於廚房屋頂之上於等待運送王之食物時向烏眾云「予於運王之食物時使其壺落地壺落時亦即我無命時汝等四人用口銜滿粥食四人攫取魚肉而往王與妃處使王與妃食之若王問『將軍在何處』可答隨後即來

爾時廚師準備各色食物已畢擔以天秤棒向王宮出發來至御苑時烏將軍與烏眾以暗號自己飛上廚師運飯人之胸部怒爪[3]打擊以如槍尖之嘴啄其鼻端以站立之兩足覆彼之顏面時王於階下大室中來往徘徊由大窗眺望見烏之所行高聲喚廚師運食者「廚師汝速拋壺捕彼悍烏」彼即拋壺而將烏牢固捉住王云「速來此處」一瞬之間烏眾飛來飽食菜飯依照命令指示運走殘食其他[P.435]烏眾亦來食其殘食八隻兵烏前往王與妃處獻上食物烏妃好觸之異食症亦痊癒

廚師運食人伴烏來至王前王問烏曰「爾烏汝不畏服於我傷廚師運食人之鼻打碎食物之壺不保自己之命汝何故為此之行」烏「大王予之王住波羅奈城之近傍予為彼之將軍然王妃好觸患異食症欲食大王汝之食物予王告予妃之熱望予因此故犧牲予命而來為此今予已將食物送交彼女予之希望成就予為此行依此理由」烏將軍釋明理由唱次之三偈

大王波羅奈之城     烏王為住居
其名[A10]曰美翼     八萬眾供奉

彼之后好觸     妊娠欲食魚
王之廚房煮     王之新鮮食

彼等為王使     送我來此處
為主供犧牲     是故傷其鼻

[P.436]王聞彼之偈云「予實於人間與大榮譽而予竟無得為信用之親友雖與以村邑但不見有為予獻命者然彼雖為烏為自己之王犧牲生命實甚壯烈彼之聲譽優美行為正大」王喜烏之德與彼純白之傘以表敬意然彼以自己所得之傘向王表示敬意語美翼烏王之德於是王招彼聞法對彼兩者供養與自己菜單相同之粥食對其他烏等每日煮一安瑪那量[4]之米自己從菩薩之教訓護一切眾生使無怖畏守持五戒如是美翼烏王之訓誡於五百年間行世不衰

結分

佛為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烏將軍是舍利弗烏妃好觸是羅睺羅之母美翼烏王即是我

二九三 身體厭離本生譚

〔菩薩=苦行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男人所作之談話舍衛城有一男人罹黃疸病醫生束手於是妻及子自思「有何人能治療彼之疾病」彼忽然生起如下之思「若予能由病中起立痊癒予將出家」於二三日後聞得某一療法身體痊癒赴祇園精舍請出家於佛之前出家入團不久達阿羅漢位某日之事比丘等於法堂開始議論「諸位法友如此名黃疸病者自思『若能由病起癒即將出家』遂出家達阿羅漢位」適佛來其所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P.437]」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不獨此者前生智者亦如是云依病起而出家有自行修養之事」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治國時菩薩生於婆羅門之家於構築家庭生活中罹黃疸病醫生不能治療妻及子大為悲嘆然彼自思「予由此病起即行出家」遂得某種療法而痊癒赴雪山出家為仙人生活爾後彼達等至與神通味禪定之樂彼謂「長期以來予尚不知此樂」於是發感興語

我一罹病者     為劇病所苦
日照塵中花     此身速枯萎

諸種身分滿[1]     不見高貴人
不貴亦如貴     不淨現為淨

恥哉此污身     可厭不淨病
委身斯懶惰     再生阻善趣

[P.438]唱此偈已摩訶薩制御諸種之不淨性及常病性厭離身體盡壽命住四梵住出生為梵天界之身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多人等得預流果——佛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苦行者即是我

二九四 閻浮果實本生譚[1]

〔菩薩=樹神〕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對提婆達多與拘迦利所作之談話當時提婆達多無所得尊敬拘迦利赴各家云「長老提婆達多為摩訶三摩多[2]王之血統世代連綿為剎帝利族生於(甘蔗)王之家積修養熟三藏達禪定說具有甘露語之法請為長老獻物」發為讚賞提婆達多之語提婆達多亦謂「拘迦利出生於北部地方之婆羅門家說法多聞請助拘迦利而獻物」為讚賞拘迦利之語如此彼等互為賞讚之語於各家巡迴接受招待某日於法堂開始議論此事「諸位法友提婆達多與拘迦利互述不備之德巡迴接受招待」適佛出堂問曰「汝等比丘汝等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彼等語不備之德受招待非自今日始前生亦有如此受招待之事」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治國時菩薩生為閻浮林之樹神彼處有一烏止[P.439]於閻浮樹之枝上食閻浮果爾時有豺來向上眺望見烏豺思「若對彼語不備德之讚賞予亦能食其閻浮果」於是向彼呈頌讚賞之辭唱次之偈

汝聲美如玉     最勝之鳴手
常在閻浮枝     譬如彼孔雀

爾時烏以讚辭答彼唱第二之偈

得讚良家子     汝出於良家
讚汝如幼虎     吾友善食我獻物

如此互讚搖動閻浮之枝果物落地爾時住於閻浮樹之樹神見彼等語不備德之事食閻浮果唱第三之偈

虛言者相聚     我見之已久
食身〔豺〕食吐物〔烏〕     交互為賞讚

樹神唱右偈現可怖之形相將彼等由彼處驅逐趕走

[P.440]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豺是提婆達多烏是拘迦利樹神即是我

二九五 下賤者本生譚[1]

〔菩薩=樹神〕

序分

此本生譚是在其處〔竹林精舍〕時又就彼二人者〔提婆達多與拘迦利〕所作之談話其現在之事與前者完全相同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為近於某村蓖樹之樹神爾時某村人等拉曳一死老牡牛出至村之入口捨棄於蓖麻樹林中有一隻豺前來食肉一隻烏前來止於蓖麻樹上見之彼思「若予向彼語不備德之事予以能食牛肉」於是唱最初之偈

汝肩如牡牛     動如獅子王
動物王我今歸命汝     使我有所得

豺聞此唱第二之偈

得讚良家子     汝出於良家
汝頸似孔雀     烏友汝由彼降來

樹神見彼等之所行唱第三之偈

汝豺獸中下賤者     汝烏鳥中下賤者
蓖麻樹中下賤者     善哉下賤者輩集

[P.441]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豺是提婆達多烏是拘迦利樹神即是我

二九六 海本生譚

〔菩薩=海神〕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長老優波難陀[1]所作之談話彼實為一大食大慾者以車滿載資具彼尚不能滿足彼當雨季時期於二三精舍過雨安居一精舍中置屣一精舍中置錫杖一精舍中置水瓶一精舍中自住又往鄉間之精舍見整備資具萬端之比丘等為說聖種之應依之事[2]使彼等取糞掃衣而自取彼等之衣類使彼等取土製之鉢而自取美麗之鉢金屬製之鉢金屬製之鉢取此等於車中滿載歸來至祇園精舍某日之事於法堂中開始議論「諸位法友釋子優波難陀為大食大慾向他人勸說善行自以沙門之資具滿載於車中而歸來」佛適出堂問曰「汝等比丘汝等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優波難陀向他人說應依聖種之事乃不適當之行首先第一得自制慾後始可向他人說應依聖種之事」於是佛舉法句經(一五六)之偈

自己第一     正置為善
而後教他     智者無愧

然後對優婆難陀訶責佛言「汝等比丘優婆難陀為大慾者非自今日始前生於大海亦思必須節約用水」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治國時菩薩生為海神爾時有一隻水鳥於海之[P.442]上方巡迴飛翔對魚羣與鳥羣為制止之語「汝等飲適當之海水節約飲用」海神見之唱最初之偈

汝為何等鳥     飛翔於海原
制止摩迦羅     波上欲傷誰

海鳥聞彼之語唱第二之偈

無限吞水鳥     諸方不滿足
我實欲飲海     為海流之主

海神聞彼之語唱第三之偈

此海一度減     立即又成滿
未見能飲盡     海水無窮盡

〔海神〕言畢現恐怖之形相追逐海鳥而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海鳥是優波難陀海神即是我

[P.443]二九七 愛慾悲嘆本生譚

〔菩薩=天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前妻之誘惑所作之談話現在之事於花祭本生譚〔一四七〕中已述過去之譚將於根本生譚中說述

主分

此男生為竹籤刺傷彼於此時間望見空中之〔飛〕鳥彼不顧劇痛之苦為向愛妻傳送消息呼喚飛鳥唱次之偈

鳥友上飛高天者     振翼空中行
告予美脛妻     於彼時難捱

刀槍加我身     易怒不知事
我苦彼女怒     受苦我不思

青蓮形之鎧     枕邊金頸環
軟衣迦尸產     滿足彼愛財

[P.444]彼於如是悲嘆中斷氣出生於地獄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此熱戀比丘得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妻是今之妻見此事件之天子即是我

二九八 優曇婆羅本生譚

〔菩薩=樹神〕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比丘所作之談話彼於某邊境之村邑造精舍而住此為一住居愉快之精舍建於盤石之上心情愉快居於水邊有清掃之場所乞食至村不遠人人以好意與食爾時一比丘遊行來此精舍居住之長老對此新來者相當禮遇翌日伴彼為施食而赴村中人人對彼與食並作翌日之招待

如此新來者寄食二三日中彼思「用一手段騙此比丘將其趕走佔領精舍[P.445]對方伺長老之心情愉快時問彼曰「法友汝曾否向佛問候」比丘「吾師至今尚無來見此精舍者故予尚未前往」新來比丘「汝可前往向佛問候歸來之前予為汝看守」比丘「吾師如是予往即來」居住比丘向眾人云「在予歸來之前請勿對長老疏忽」於是出發而去

其後新來比丘向彼等眾人中傷原住比丘云「彼原住比丘有如是如是之罪惡」原住比丘向佛表敬意後再行歸來對彼不與一席於某處一宿翌日赴村中乞食眾人對沙門不為義理致敬彼心憂愁再往祇園精舍向比丘等告述始末彼等於法堂開始議論「諸位法友如是如是比丘由精舍將如是如是比丘逐出」佛出堂問曰「汝等比丘汝等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彼非由今日始前生彼即將此比丘由居住之處趕出」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治國時菩薩生為森林之樹神正當雨季其處連續七週間降雨爾時一赤顏之小猿住於一雨不入之石洞之中某日心情愉快坐於洞口不濕之處一隻黑面大猿濡濕苦寒來至其處彼見如斯心情愉快而坐者彼思「予以計策誘彼出洞予將住於此處」彼鼓起肚腹[1]作充分飽滿之顏色立於彼前唱最初之偈

優曇婆羅果已熟     榕樹之果適猿食
君可出來往食之     何可飢餓等待死

[P.446]於是小猿信彼之語起欲食野生果物之望由洞窟中出發向各方諸處巡迴行走何亦未得入手再行歸來欲入洞窟見大猿坐於洞窟彼知為其所騙立於大猿之前唱第二之偈

予向長老表敬意     亦如長者為幸福
樹實多數如得食     今日之我亦為福

大猿聞彼之語唱第三之偈

猿住森林同一林     我雖欺騙他之猿
年少之猿不此信     何況年老之古猿

於是小猿由彼處離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小猿是原住之比丘大猿是新來之比丘樹神即是我

[P.447]二九九 寇瑪耶普陀婆羅門本生譚

〔菩薩=婆羅門〕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東園精舍時對持遊樂性比丘等所作之談話佛在階上時彼比丘等居於階下互相談論見聞之事或為爭論或云惡口佛呼喚大目犍連言曰「汝往使比丘等震驚」於是長老飛揚於虛空之中以足趾擊打建築之塔如海邊之水到來震動建物彼等比丘心中恐怖死之威脅跳出立於外面如是彼等持有遊樂性之狀於比丘間遍知某日之事於法堂中開始議論「諸位法友某比丘等於導向解脫之教而出家但巡迴耽於遊樂不為沙門之業以為達到諸法無常苦而無我之智見」佛適出堂問[A11]「汝等比丘汝等有何語而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彼等非自今日始前生亦持有遊樂性」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治國時菩薩生於某村邑婆羅門之家其名為寇瑪耶普陀及長後彼出家為仙人生活住於雪山地方當時其他遊樂性苦行者等亦於雪山地方構築仙居不為遍處定之準備由森林持野生之果物來食談笑爭吵耽於種種娛樂以渡時光然彼等之前有一隻猿亦有遊樂性變種種顏面於諸苦行者前現諸種種藝苦行者等長期之間住於此處為得鹽酢而出往人住之處

彼等去時之後菩薩來此場所以為定居之處猿則一如對彼等同樣向彼現藝[P.448]然菩薩彈指與以訓誡語猿曰「住於積充分修練出家者之傍應具德行制御身等之業於禪定善使心統一」其後彼猿亦守戒具德行其中菩薩又由彼處前往他所彼等苦行者得鹽與酢歸來但猿對彼等不作以前之現藝苦行者等問彼曰「吾友汝以前於予等之前作藝今不為此緣何理由」其中一人唱最初之偈

有德者傍為道場     汝作叫聲現樂藝
猿友汝為猿應為之事     汝之有德我不喜

猿聞彼之偈唱第二之偈

多聞寇瑪耶普陀     我聞第一之淨法
汝勿思我如昔我     法友努力禪定住此者

[P.449]苦行者聞彼之偈唱第三之偈

有時岩上播種子     雨雖降下終不生
雖汝聞得最淨法     汝猿禪定地甚遙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持遊樂性苦行者是此等比丘寇瑪耶普陀即是我

三〇〇 狼本生譚

〔菩薩=帝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舊日友情所作之談話此事在律[1]中有詳細說明此章所謂其中之拔萃長老烏波斯那〔法臘〕滿二年與同住〔法臘〕滿一年之弟子相伴來佛之前受佛之責難離佛前而去其後彼具觀達羅漢位具備知足之德修十三頭陀行弟子等亦使持十三頭陀於世尊三個月獨居期間與弟子同到佛前彼因弟子等之事受佛責難又因非法之談話失禮今二次見佛得佛承認「自此以後凡持頭陀行之比丘等許可樂欲前來會我」彼受佛之憐愍而去並向比丘等告知此事其後比丘等持頭陀行者前往會佛佛由獨居起時拋棄[P.450]糞掃衣於彼處而自著清淨衣佛與比丘等於精舍內散步時見各處失落之糞掃衣佛問知此事佛言「汝等比丘此比丘等不能永續〔善〕行之決心如狼之斷食行[2]」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治國時菩薩為天主帝釋爾時有一隻狼住於恒河之河岸岩上雪溶之水流入恒河包圍岩石彼僅能坐於岩上無食亦無往得食之路而水益增加彼思「予無食亦無往得食之路如此枯坐不若作斷食行為優」於是決心行斷食行實行持戒時帝釋思念知彼之決心薄弱「予試干擾此狼之心」於是化為羊形近彼之傍而立狼見其現身自謂「他日再為斷食之行」起立飛躍向羊撲來捕捉羊則各處跳走難捕其身狼捕羊不得返回原處仍欲不破斷食之行再坐於彼處帝釋以帝釋之神通力立虛空中對彼責難使之痛苦曰「汝持有如此薄弱之意志如何能為斷食之行汝不知予為帝釋一心欲食羊肉」言畢歸天界而去

結分

斷他生而活     食血肉之狼
彼欲固決心     企圖行斷食

帝釋知彼決心弱     化為羊形近彼身
食血者頓忘其行     變心破其斷食行

[P.451]

恰如此之世     決心薄弱者
雖即決自心     如狼被羊破

以上三偈為等正覺者所稱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帝釋即是我


校注

[0001001] 「師尊等」原文為「阿闍梨和尚及其他」阿闍梨和尚同為比丘之師 [0003002] 「托鉢之器」即是鉢由行者之手取過於王宮之中欲以飲食物施與行者之意 [0004003] 「四事品物」為比丘行者生活必須之四種物品即衣服臥具飲食醫藥 [0005004] 此三偈在本生譚中為最難譯之偈予對此譯大體尚稱滿足可與英德譯文對照 [0010001] 「現死相」由原語 muccum ādāya 譯出按照文字應譯為「運死」由前後之文脈推敲加入 lakkhana 成為此譯 [0011002] 「受王所罰之憂患」為 rājadaṇḍa-bhaya 之意譯者按照文字為「王所罰之恐怖」結果是指死刑 [0012001] 「逃去」為 paṭipajjisu 之譯語然於原文 paṭijaggimsu 為「供養」之意於脚註 paṭipajjisu 為「從行」按照文脈用 patipajjati 之 aorist(不定過去式)為妥當 [0012002] 「依行乞」為 saṁyācikāya 之譯語然原文有 saññācikāyo 意義難解今從脚註譯之 [0016001] 客僧者是 āgantuka 之意譯依照文字應譯為「向此方來者」文脈之關係譯為客僧 [0016002] 傳法僧為 dhammaghosaka-bhikkhu 之譯文實即傳達說法事使命僧之意 [0018003] 辛頭駒(Sindhava-potaka)譯為辛頭馬之子 [0018004] 「漫步」為 caritaṁ 之譯文脚註為 khādituṁ即「為食生草」此譯後者較為妥當今按原文譯之 [0023001] 「入巢」原文為 kulāvake katvā文脈上不適當今從脚註之 kulāvake thapetvā 譯之 [0026001] 「獎勵耕作」為 unnaṅgalaṁ karoti 之譯語Rhys Davids 之字典中譯為「與安息日」或「使準備祭日」此一正反對解釋之起因概為基於 ud+naṅgal 中 ud 之意義依於取法今由於菩薩行中之下化眾生之考慮譯為「獎勵耕作」 [0028001] 地理師(vatthuvijjācariya)為依魔法知家屋之建地適與不適之學者 [0029002] 「十車王」(Dasaratha)按 W. H. D. Rouse 謂為「結民王」之別名 [0031003] 伯父(mātula)母之兄弟之意以下准此 [0035004] 原文為 tvaṁ kammiko hutvā(汝為執行者)今意譯「以汝之手」 [0042001] 皇太子(parināyakaratanam)為轉輪王七寶之一七寶為輪寶(cakkaratanam)象寶(hatthiratanam)馬寶(assaratanam)珠寶(maniratanam)女寶(itthiratanam)家主寶(gahapatiratanam)及主兵臣寶(parināyakaratanam)即皇太子是 [0043002] 原文為 kahāpaṇa(貨幣)kahāpaṇa 有金貨銀貨銅貨今意譯為「金貨銀貨銅貨」 [0046001] 「持三杖」(tedaṇḍiko)為修行者吊水瓶之杖三根杖捆為一束 [0047001] 烏本生譚(kākajātaka)是一四〇則恐為鴛鴦本生譚 cakkavākajātaka 之誤鴛鴦本生譚是在第九篇第四三四則 [0055001] 黑分(kāla-pakkha)一月分為黑白二部由新月至滿月之前半曰白分(sukka, or juṇhā-pakkha)後半曰黑分(kāla-, or kaṇha-pakkha) [0056002] 次之二偈與本生譚第五〇七大誘惑本生譚之二六二七兩偈相同 [0056003] 此偈與第二六三小誘惑本生譚第三偈相同 [0057001] 與第五〇七參照大誘惑本生譚 [0059002] 次下之第一三偈各各與第五〇七大誘惑本生譚之第二四二五二七偈相同 [0060003] 第三偈與第二六二柔軟手本生譚第三偈相同 [0061001] 可與第四八九善喜王本生譚及 Divy. P. 57 參照 [0064002] 「斯有前業」原文為 Pan'assa今依異本 Pana idaṁ 之所云 [0064003] 「射程」為箭所到達之距離註云射程量有二十五由旬而此宮殿之幅員為半由旬 [0064004] 「黃金造」(haritāmaya)註釋解為黃色摩尼造 [0067001] 「降」原文為 vassanto今讀為 vassante [0070001] 坤達利 kundāli 於偈中之予即代表坤達利此處為 kundali [0072001] 安闍那(añjana)為於眼之周圍所塗之化粧料為黑紫色 [0073002] 鋏角(singi)註釋謂「黃金色之動物〔蟹〕依兩鋏適用為角」siṅgi 為黃金色之意有角之意 [0074003] 「心動」原文為 akampita今讀為 ākampita [0075001] 與第四六毀園本生譚參照本篇與第四六之故事略同而稍簡單但偈則兩者不同 [0081001] 此偈可與 Dhp. v. 363 參照 [0082001] 可與本生經第二二六梟本生譚雜寶藏經十(一二〇)烏梟報怨緣(大正藏四四九八頁下)僧祇律七(大正藏二二二八八頁下)參照 [0082002] 納利(nālī)為管之義量之單位此處可視為一箕之六八杯量 [0090001] 可與第一五四龜本生譚之序分參照 [0091002] 依註釋迦葉家與憍陳如家依嫁娶而結合 [0092001] 可與第四二鳩本生譚參照 [0094002] 「以雲為祖父」laṁghīpitāmahā依附於此偈底本之註laṁghī 為跳躍於空中謂雲之意據云鶴依雷鳴而受胎故雷鳴為鶴之父雲為祖父為如此之說明 [0095001] 可與第四二鳩本生譚第二七四貪欲本生譚第三九五烏本生故事及 cariyā, 15: Mahiṁsarāja 參照 [0097001] 可與 cariyā. 3, kurudhamma 參照 [0100002] 此一句亦見於 Dhp. A. IV. P. 88 [0106003] 「啾鳴」原文為 kirīti 今譯作 kilīti [0130001] 底本及英譯為阿難而德譯以為羅睺羅方可 [0146001] 「犍度」Khandaka 乃為 Vinaya-piṭaka 之名稱然大品小品均無孫陀利之語而於 Vdāna 及 Avadānakalpalatā 之中有此故事 [0150001] 此本生譚與第三〇末尼伽豚本生譚大致相同其不同者為豚之名及偈文之數 [0151002] 「軒下之牀」heṭṭhāmañca Rhys Davids 氏於 Buddhist Birth Stories P. 277 中說明「It is possible that the word means the platform or seat in front of the hut, andunder the shade of the overhanging eaves, -a favourite resort of the people ofthe house.」今譯置如上 [0153001] 「弟子」saddhivihārika 有譯為同精舍者按長老之弟子可如此稱呼今置如上譯 [0155001] 就不正直商人於第九八邪商本生譚乃第二一八詐騙商人本生譚中既已說明 [0156002] 曼薩伽 Māsaka 為極少值貨幣之名因之譯千金之語時此金之原語為 Kahāpapaṇā 即金貨之名稱 [0159001] 底本為 Sa由前後關係上看乃 So 之談今如上譯 [0160002] 底本只有 dāro 一字今不取依據異本 [0162001] 「唱次之偈」之一句為依異本補入者 [0166001] 第二八一之正中本生譚中未見此食物之事 [0167002] 異食症(dohaḷa)謂為妊娠婦女對食物等有異常之熱望因不見有適當之譯語故用醫學上之名詞 [0168003] 「怒爪」nakhapañjara, pañjara 為構造組成骨組等之意直譯應為爪之骨組怒爪之時骨組表現特別明顯故如以上之意譯 [0169004] 安瑪那原語 ammaṇa 與十一 doṇa 相當而依克勒夫(Clough)計算一 doṇa 等於七磅十一盎斯一安瑪那等於十貫目(日本量)與米二斗五升相當然現今之 amuṇa 則因地而異在可倫坡地方約當一石二文之量 [0171001] 諸種之身分 nānākunapa 即三十二身分 dvattiṁsakāra 指人身具有一切之物質 [0172001] 此一譚與次之譚為姊妹章兩者相接有為一譚之觀可併讀之 [0172002] 摩訶三摩多 Mahāsammata 有〔被選大王〕之字義據傳說乃人類最初之王於賢劫成劫之時已有人居住不久感覺有王之必要由彼等之中選王與以此名乃摩揭陀王之祖先釋尊亦為其子孫如大史(Mahāvamsa 8)所云此王乃釋尊之本生 [0175001] 此一譚與前為姊妹章可以併讀如前所言 [0176001] 有關優波難陀此等之所行可與 Mahāvagga VIII. 25. 1-4 及 III. 14 . 1-4 參照 [0177002] 此指四依法(cattāro nissayā)而言即一當行乞食著糞掃衣蘭若樹下住病以腐爛藥治 [0181001] 「鼓起肚腹」之原語 Kucchiṁ olambitvā 直譯應為腹部吊下滿腹則為肚腹膨漲之意味今意譯如上 [0185001] 指 Mahāvagga I. 31. 3-5 而言 [0186002] 原語為 uposatha斷食行(布薩)於婆羅門教斷食乃指蘇摩祭之前所行之斷食
[A1] 暄【CB】喧【南傳】
[A2] 暄【CB】喧【南傳】
[A3] 忉【CB】切【南傳】
[A4] 伐【CB】代【南傳】
[A5] 伐【CB】代【南傳】
[A6] 剌【CB】刺【南傳】
[A7] 剌【CB】刺【南傳】
[A8] 暄【CB】喧【南傳】
[A9] 輸【CB】輪【南傳】
[A10] 曰【CB】日【南傳】
[A11] 曰【CB】日【南傳】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