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〇 睒摩賢者本生譚[1]
〔菩薩=仙人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扶養母親之一比丘所作之談話。然而,住於舍衛城之都城有十八俱胝財產之豪商家有一兒子,受兩親極為寵愛。彼某日登上高建築物之廣間,開窗下望街道,見諸眾人手中持香及花鬘,前往祇園精舍聞法,[P.69]此事停留於彼眼中。彼自思考:「自己亦將前往。」彼持香及花鬘向精舍出發而行,並向僧團布施衣物、食物、飲物,向世尊供養香、花鬘等物後,坐於傍側。——彼聞法已,知愛欲有惡果,出家有善果,彼於眾人離去後,向世尊祈求出家。「無兩親許可者,如來等不使出家」,彼被加是言,由歸家後,七日之間發願絕食,漸能使兩親滿足同意,於是再來願求出家。世尊附以一比丘使彼出家。彼出家受非常之所得與尊敬,彼受師尊[2]與和尚[3]之中意,受具足戒[4]後五年之間會得諸法。彼思:「自己居於此處頗受煩累,此對自己為不相應。」彼入森林中住居,思欲徹修內觀;彼由師尊之處得來修行之具,赴某邊境之村,住居於森林之中。然彼在其處開始內觀之行後十二年,雖然專心努力,但仍不能使之成就。一方,兩親依時間經歷,形成貧窮。為其耕種田地,參與其商賣諸人謂:「此一家無有督促取得支付之子女。」各各取得自己入手之物而隨意潛逃,家中從事奴婢工作之人等,捉獲黃金與金貨而逃亡。此夫婦二人遂陷於窮乏,即連水瓶亦未殘留手中,賣家成無家者,誠立即至於可憐之狀態。二人著襤褸之衣物,手執磁器之破片巡迴於各處乞食。
時有一比丘由祇園出發來至彼等兒子之住處,彼行客比丘之作法安坐於一處。前之比丘問曰:「貴君由何處而來?」由祇園而來之答覆以後,彼詢問世尊及大弟子諸人無恙否之後,並問其父母之狀況:「尊者!舍衛城之如此豪商一家無恙而居耶?」「法友!汝勿問其一家之狀況為宜。」「彼為如何?尊者!」「法友!其一家只有一子,然信佛法出家。彼出家以來,其一家之財產全無,今兩親二人陷於最可憐之狀態,巡迴於各處乞食。」彼聞此言,不能依舊木然無動於衷,眼中充滿淚水,開始哭泣。「法友!為何哭泣?」「尊者!此二人乃我之兩親,予為此二人之子。」「法友![P.70]汝之兩親為汝而到達破滅,汝應前往扶養兩親。」彼自思考:「十二年間雖然專念努力,自己終於不能修得道果,自己難以勝任。出家對自己為何?為在家者,扶養雙親,多行布施可成往天國之人。」於是將彼森林之住居,委於長老,次日出發。次第前進,距舍衛城不遠之處,到達祇園之後側精舍。彼處之路二岐,一向祇園,一通往舍衛城,彼立於彼處自思:「應於最初會見雙親耶?或應見十力尊耶?」「自己未嘗得見雙親,由來已久,然今後接近佛之相好,則為甚難。今日先拜等正覺者聞法,明日晨朝再會雙親。」如是不採取行往舍衛城之道,黃昏時候入祇園而來。
是日之晨朝,佛觀察世界,看出此出家子之根機,於彼來時說「扶養母親經」[5],讚嘆父母之德。彼立於比丘之後端聽聞法語,彼思:「自己如為一在家者,思考或能為扶養雙親之事,雖然如此,而世尊曾言雖為出家之子,亦能為救助之事。前時自己離世尊而去,則如此出家之事,即歸於有缺;然而今不為在家者,仍為出家者扶養雙親。」於是彼持籌[6]而行,得籌食與籌粥;彼覺此十二年間,於森林中獨住,實是具有罪惡之感。彼晨朝到達舍衛城,彼思:「如是,最初應得粥而來耶?抑或先會見雙親耶?」在貧窮徹骨之人面前,空手而見是為不當,彼於得粥之後,來至雙親原來家之入口。而雙親得粥步行巡迴,向家之對側之壁處,彼見彼等往坐。彼心中悲痛,滿眼含淚,立於距雙親不遠之處,雙親雖然見彼,但未注意。彼之母親思唯:「此人必為求食而立。」母云:「尊者!予等無物奉與貴君,請往他處而行。」彼聞其言,胸中滿溢悲哀,更加增大,眼淚充滿,尚仍立於彼處,雖然二次三次言說,仍滯立不動。於是其父向母親曰:「汝往觀察,彼為汝子亦未可知[7]。」母親立起前往,而彼女判知是彼子,仆倒臥於彼之足前而泣;父親亦來彼處一同悲泣,誠可憐愍之[P.71]狀。彼亦因見雙親而不能維持平靜,珠淚滾滾而流,然而彼堪忍悲痛,安慰雙親云:「請勿憂心!予扶養雙親。」彼使雙親飲粥,坐於傍側後,再持所得之物前來使食,而後為索自己之食而出發,而於兩親之處歸來,再行進食。食事之事一切辛勞而為,更在其近處作一住居。彼爾來如此情狀扶養雙親,彼為自己所得每十四日[8]分配之食物,分與雙親,自己食巡迴行乞所得之物;為雨安居所得之某種食物,亦皆奉養雙親。雙親用舊之布,縫補修繕,染改以為自己使用。——然因得之日少而不得之日多,彼之下衣、上衣皆甚為粗惡。
如此彼扶養雙親之後,身體瘦細,漸次蒼白,因此,朋友與親知等詢問:「法友!以前貴君之身體色艷美輝,今則漸漸蒼白,究竟是否有病?」彼云:「非也,法友!予未有病,然而具有障礙。」於是使之聞其全部始終之事。「法友!世尊不許由信者所得布施之物,浪費成為無有。君由信者取得布施之物與在家者為不適合。」彼聞法友等之言滿感恥辱。彼等雖言如此,心猶不足,向佛告知:「世尊!某某比丘將由信者所得布施,使至終了以扶養在家者。」佛呼豪家之子詢問:「汝比丘!汝真實由信者所得布施使至無有扶養在家者耶?」「是為真實,世尊!」佛思讚賞彼之善行,又思聞佛言說自身前生之行為,佛問:「汝謂扶養在家者,究竟扶養誰人?」「乃吾雙親,世尊!」於是佛向彼著力三次而言:「是善行,善作!」而曰:「汝履我所行之道而行。我於前生亦行此正行,扶養兩親。」彼比丘恢復元氣。佛為比丘眾所懇望,說明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距波羅奈路程不遠,在河之此岸有一獵師村,對岸亦有一村,各各住有五百之家族;兩村獵師之首領各有一人,互為朋友。二人年少之時,互相約束:「若我等之中,一方生女而一方生男,則使其二人結婚。」如是此岸之村所住獵師首[P.72]領之家生下一子,其子生時,彼以黃麻[9]之布包裹,故命名為多庫羅〔黃麻織之布〕;而對岸之家生下一女,因其為對岸所生,故名之為波利迦〔對岸之意〕。男女二人,非常美麗,且為金色。二人雖生於獵師之家,但皆不殺生物。其後十六歲之時,兩親向年幼之多庫羅云:「吾子!汝可伴女方之女前來。」然彼乃由梵天世界再生而來者,為清淨之人,彼充塞雙耳云:「在家生活於予實無意義。請勿為如是之言。」父母雖云三次,彼終不欲為。而女方幼女波利迦之父母亦云:「吾女!予等友人之子,十分美麗,且為金色,予等思欲將汝與以彼人。」彼女同樣充塞雙耳不聞。彼女亦為由梵天世界再生而來者。多庫羅青年密送使書與彼女云:「若欲婬事,可往其他之家,予自己對婬事全然無有欲望。」彼女亦同樣送來使書。如是彼等雖然喜歡,但二人仍然行取婚禮;二人並未陷入煩惱之海,恰如二人在大梵天之狀,各別住居。多庫羅少年不殺魚類獸類,運來之肉,亦不販賣,於是兩親向彼云:「汝!汝!生於獵師之家,而不望在家之生活,不殺生物,究欲何為?」「吾母,吾父!如聽予言,今日予即出家。」「如是,汝等去亦可也。」言畢,即送遣二人離家。
彼等向兩親作禮而出行,沿恆伽河岸入於喜馬拉雅山地;密伽桑瑪達河由喜馬拉雅山地流來,落入恆伽河處,彼等離開恆伽河,沿密伽桑瑪達河上溯而行。彼時帝釋之住居,出現熱之徵候,帝釋知此事情,告毘首羯摩云:「汝,毘首羯摩!此二[P.73]偉大之人出家,入喜馬拉雅山地。彼等住之場所,實為必要。汝由密伽桑瑪達河距離半拘盧舍[10]之處,為二人前往化作葉之庵及出家之必要品。」彼承諾:「甚善。」彼一如啞躄本生譚話〔第五三八〕所作之狀況,整備一切之物,追逐發出不快聲之獸類,化作唯一人行通路之小徑,然後回歸自己之住居。彼二人發現其徑,沿此到著仙處。多庫羅賢者入於葉庵之中,見有出家之必需品:「此為帝釋與我者」,彼知為帝釋之贈物,脫去身上衣物,上下均著赤樹皮之衣,以羚羊之皮披肩,結螺髻而為仙人之姿;而玻利[11]亦使出家,二人修行欲界之慈悲[12]住於此處。依二人慈悲之力,獸類鳥類亦均互持慈悲心之狀,無害他之事。玻利運來飲物與食物,掃除仙處,使一切足用;二人共同取來種種果物而食,各各入住於葉庵行沙門之法。帝釋助彼等似無不足。
某日帝釋觀察知此二人有眼所不見之危險,於是彼來至多庫羅賢者之前,彼此問候,坐於傍側,為如次之言:「尊者!貴君等現危險之徵,必須儲備一看顧父母之子。汝等應從世間之法。」「帝釋閣下!何為如是之言耶?我等在家中尚且捨去世間之法,如見蛆虫湧現堆積可嫌之狀,今入森林出家成為仙人者,如何能為如此之事?」「尊者!若不能為如是者,可於玻利女月經之時,用手揉肚臍。」「如是則能為之。」偉大之人[13]同意,帝釋向彼為禮,回歸自己之住居。彼偉大之人將此緣由告知玻利,彼女於月經來時,彼用手奉操揉肚臍。爾時菩薩由神之國消失,前來再生彼女之胎[P.74]中。彼女十個月月滿,產生黃金色之子,名之曰「金色之睒摩」,而在山中棲住之緊那羅女[14]等代替玻利而為乳母之工作。彼等二人洗浴菩薩後,使寢於葉庵之中,而彼等出發前往採擇種種之果物,爾時緊那羅女等抱幼兒往諸洞窟之中,使之沐浴,或登山頂為之裝飾種種花,以雄黃及赤砒等於額頭塗飾斑點[15],然後伴歸使寢葉庵中。玻利歸來,使其子飲乳。
其後彼漸長大成十六歲,然而兩親仍使彼寢於葉庵之中,自己等出發往樹根採擇種種之果物。摩訶薩自思:「某種危險之事,某時將起。」彼注意兩親出發所行之道路。如是某日,兩親於樹根持種種果物,黃昏歸來時之事,距仙處不遠之處遭大雷雨,二人入於大樹之根元,登立於蟻穴之上,其中為毒蛇所居,由二人身體之汗臭混合之水,落入蛇之鼻孔之中,蛇怒吹出毒氣,二人之眼目為之成盲,彼此不能見物。多庫羅賢者向玻利云:「玻利!予之眼被傷,不能見汝。」彼女亦同樣云;二人不能見道路,為無餘生命而悲泣彷徨。究竟此為彼等之如何前業所招?——昔日曾有醫者之家,彼醫者為某大財主治療眼病,然而彼財主對彼未有任何支報。醫者憤怒,向妻云:「應如何為之?」彼女亦怒云:「由彼人之處請求金錢,成何體統?與彼人以藥[16],或唱咒文使其眼為眇盲。」彼云甚善,同意彼女之言,依言而行。為此二人之眼,成為盲者之報應——。如是摩訶薩思考:「自己之兩親,他日此時已經歸[P.75]來,今兩親生起何事?自己不明,前往迎行一觀。」彼出發往迎,大聲揚喚。兩親判別其聲揚聲應答,而因愛子之情云:「汝睒摩!此處有危險,不可前來。」於是彼向兩親云:「如此請捉此物。」彼伸出長棒,兩親捉棒端來至彼處。摩訶薩問:「因何理由眼目被傷?」「吾子!因降雨,予等立於樹之根元蟻穴之上,為此而然。」彼聞此判明:「彼處毒蛇所居,觸其怒而吹放毒氣。」彼見兩親而哭泣且笑,於是兩親問彼:「何以前泣而又笑?」「吾母、父!因貴君等尚未至召喚年齡而盲,故吾哭泣;然今後予思能扶養,故吾喜笑。請勿心憂,予將盡扶養之責。」彼伴兩親歸於仙處,於兩親夜之居處、晝之居處、經行處、葉之庵、大便處、小便處、及一切場所,結縛綱繩。自此以來,彼安置兩親於仙處,自己採來、樹根樹實,晨朝清掃兩親之住居,往密伽桑瑪達河持來飲物,整備食物,用楊枝磨齒,造洗面之水,使食種種美味果物,而於兩親食後洗口終了後,自己方食。食事終了向兩親為禮後,受鹿羣圍繞往森林中尋求種種果物,與棲住山中緊那羅等一同採來種種果物,至黃昏[17]歸來。彼向水甕加熱持來之水,其暖水適兩親之所好,或沐浴或洗足完了之後,持火壺來暖兩親之身體,然後坐而令兩親食種種之果物,最後自己進食,殘餘者則留著。——彼以如是之行事扶養兩親。
[P.76]爾時,在波羅奈有迦夷王[18]治國。彼因對鹿肉貪欲心強,委國於母,以五種之武器固身,進入喜馬拉雅山地,殺鹿取肉而食,來至密伽桑瑪達河。不久之事,睒摩為取飲水到達汲水之場[19];彼處因發現鹿之足跡,王用摩尼珠色之小樹枝造一小屋,取弓搭以毒箭,隱匿於彼處。摩訶薩於黃昏持種種果物而來,將置於仙處之中後,向兩親為禮云:「浴水之後,予往持飲水」,彼取甕,由鹿羣圍繞,彼使二鹿結而為一,於其背上負載水甕,以手支援,往河之汲水之場而來。王仍立於小屋之中,見彼等如此作為前來,王思:「予自己十分長久期間步履巡迴,然未嘗遇有人類,究[A1]竟彼為神耶,抑為龍耶?自己如接近於彼往問,如為神則將升騰入於空中,如為龍則潛入地中。然而自己非任何時常住於喜馬拉雅山地之故,不久將歸波羅奈,如是大臣等將向自己詢問:『大王!究竟住於喜馬拉雅山地觀見某種珍奇之物耶?』於是自己回答:『予曾見如是之活物。』『彼究為何物?』彼等如是詢問,而予如云不知,彼等將嘲笑自己;因此予射彼使其力弱,將為詢問以觀。」如此,彼鹿等先下河飲水而上岸,菩薩具德行大長老之狀,緩慢下入水中,而心靜氣爽之後,再行上岸,著樹皮之衣,被羚羊之皮於一方之肩,持起汲滿入水之甕,拭取水滴,負載於肩頭。——彼時,王見「今為射時」,王竟放射塗毒之箭,射中摩訶薩右面肋窩,箭向左之肋窩貫通。知彼被射之鹿等,恐怖而逃,然而黃金之睒摩雖然被射,但無論如何,亦不使水甕跌落[20],心中堅強忍耐支持,徐徐的放下。彼取除砂土,堆積水甕之後,觀定方位,頭向兩親居住處之方向,於銀板色之砂上恰如黃金像之形狀橫臥下去,[P.77]心中仍然堅強忍耐支持云:「予在此喜馬拉雅山地,自己無有所謂敵者,對其他任何人亦無所謂具有敵意。」彼由口中吐血,不見王之方位唱偈:
一
彼如是云,更為指示食肉之不適而唱偈:
二
彼唱第二之偈,希望知其名等而問彼:
三
王聞此語自思:「此男為吾塗毒之箭射倒,然彼對吾不罵不非難,完全以撫慰吾心臟之狀,對吾親切談話。予應前往彼處一見。」於是王出發而往,立於彼前云:
四
五
[P.78]彼如此讚揚自己之力後,問菩薩之姓名家世:
六
摩訶薩聞此自思:「若自己言說為神,為緊那羅,或為剎帝利生者,及為其他者,則其人必確信無疑;然予有言說真實之必要。」彼言:
七
八
九
一〇
王聞其言,不言真實之事,詐而云此:
一一
[P.79]於是摩訶薩云:「大王!何所云耶?在此喜馬拉雅山地,未有一隻見予而逃走之鹿。」
一二
一三
一四
王聞此語自思:「予今射此無罪之人,而又說示虛言,予必須說示真實之事。」王曰:
一五
彼王如此云後自思:「此黃金之睒摩必非只一人住此森林之中,尚有與彼居住之緣者等,予詢彼一觀。」向對方云:
一六
[P.80]彼聞王語,忍耐非常之痛苦,由口中吐血云:
一七
彼如此云後更關心兩親之事,歎息而言曰: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P.81]王聞彼之悲嘆,自思:「此可貴之梵行者,立正法扶養兩親,今雖陷入如此苦痛,尚為兩親歎念。予對如此有德之人造下罪業,究竟如何安慰此人為宜?予陷入地獄之時,予之王位又有何益?予將如此人扶養之狀,扶養其兩親,如是則彼死而未死。」王決心云: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如是摩訶薩云:「甚善,大王!如是請扶養予之兩親。」彼向王指示道路云:
二九
[P.82]如此彼告王道路後,依對兩親強烈之愛情,堪忍如此劇烈之疼痛,合掌祈願請王扶養兩親,而又言曰:
三〇
三一
王云甚善,與以承諾。摩訶薩頌送敬意之詞後,失去意識。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三二
彼既以非常多之話,不顧絕息而語,今為其毒之力,使生存之根本要素、意識、內臟器官被侵犯,為此於向來所云之言終絕,閉口瞑目,手足硬直,全身為血所溼。王思:「此人於今以前與予交談,現在究竟成何狀況?」彼窺視彼之呼吸,氣息早已斷絕,王見其身體硬直,停止呼息,悲痛難耐,兩手擊打頭上,揚大聲悲泣: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三三
三四
[P.83]三五
三六
三七
爾時神之女巴護索達梨住於香醉山,由此七生以前彼女曾為摩訶薩之母,因對子之愛情,常觀察護持菩薩,然恰好其日彼女陶醉於神之幸福,未曾觀護於彼——亦云行諸神之集會——。女神於彼失意識之時自思:「吾子究為如何之狀?」觀察而得其事。「迦夷王用毒箭射吾之子,仆倒於密伽桑瑪達河岸砂洲,彼王正大聲哭泣。——若自[A2]己不往,則予子黃金睒摩即原地死於彼處,彼王之心臟亦將張裂,睒摩之[P.84]兩親亦無持來飲水之人,渴盡而死;然予如往,則彼王持飲水之甕往兩親之處,而聞兩親之言伴二人來其子之處,於是予與彼等以為誓言,和解睒摩之毒,如是則予子生命將為取回,兩親之眼將與恢復,而王聞睒摩正法之教,歸後行大布施,成再生天國之人。是故予將出發往彼處一行。」如是彼女飛來至密伽桑瑪達河岸,立於空中隱其姿與王對話。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三八
三九
四〇
王聞女神之言:「予扶養此者之雙親,而必往天國。」彼如是信,「如王位又有何益,予扶養彼等。」彼為堅固之決心。強烈悲泣之彼,其悲痛緩和,彼沉思黃金睒摩已死,彼以種種之花供養彼之身體,降注撒水,右繞三次由東西南北禮拜四方後,持其供養之水甕,心情沉重依然,指向東方之方位而去。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四一
[P.85]彼王原具有強力,持水甕至仙處毅然而行入,來至多庫羅賢者之庵入口處。坐於其中之賢者聞彼之足音:「此非睒摩之足音,究竟為誰?」彼問而唱二偈:
四二
四三
王聞此言思考:「若自己不言是王,若言貴君等之子為予所殺,此人等怒,使予蒙受殘酷之言,如是予對彼等發怒,使彼等受苦。此於予不宜。——然云予為王,則無不怖者——故寧說為王。」於是置水甕於飲水之置場,立於葉庵之入口云:
四四
四五
賢者對彼歡迎云:
四六
四七
四八
[P.86]由彼如此之狀,被歡迎之王自思:「由最初開始即說彼之子為予所殺,則不適當,予作不知之狀,由最初談話。」彼王云:
四九
賢者聞此語:「大王!非吾等採來果物,乃吾等之子持來者。」為顯示此事唱次之二偈:
五〇
五一
王聞此云:
五二
五三
然而由此賢者之處距離不遠,有玻利迦之庵;彼女坐於彼處聞王之言,欲知發[P.87]生之事,於是依賴綱繩來至多庫羅賢者之處云:
五四
五五
於是賢者向彼女教示云:
五六
玻利云:
五七
多庫羅賢者云:
五八
如斯云已,二人兩手捶胸,讚嘆摩訶薩之諸德,起大悲痛。於是王勸慰彼等云:
五九
六〇
六一
[P.88]二人與彼語云:
六二
王聞此非常喜悅,彼思:「此實珍奇稀有,如此於吾之犯罪而對予不但無有冷酷煩言,尚來迎吾。」彼唱偈言:
六三
二人合掌祈願:「大王!貴君而為予等工作,此不合義理,但為予等請為取杖之先導,伴我等往彼處,請會見睒摩。」於是唱二之偈:
六四
六五
[P.89]彼等如此交談之中,太陽已經西沒。於是王自思考:「若予今伴此人等前往彼處,此人等見彼,為子之死,心臟張裂,如此三人死去,予必墮入地獄再生;因此,予不能伴此二人前往彼處。」於是唱四之偈:
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然彼等顯示於肉食獸類等不存恐怖而唱偈:
七〇
王不能阻止彼等,執彼之手伴往彼處。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七一
[P.90]王導引彼等立於睒摩之前教示云:「此貴君等之子。」於是父抱其頭於胸,母握其足,坐而悲歎。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七二
七三
七四
七五
七六
七七
七八
七九
八〇
八一
八二
八三
八四
[P.91]八五
如是彼之母親十分悲泣,擊手於胸上,思其臨終苦痛之情,彼女不斷思考:「予子甚苦,為毒而失去意識,予將為誓言使予子之毒消去。」彼女為發誓言。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八六
八七
八八
八九
九〇
九一
九二
九三
[P.92]如此母親以七之偈言為誓願,睒摩橫臥之方向改變。彼之父親於是亦為誓言:「予子能生,予亦為子宣發誓言。」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九四
九五[28]
九六
九七
九八
九九
一〇〇
一〇一
彼為誓言後,摩訶薩變更方向,於反對之側向下橫臥。於是彼女神為彼作誓言。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一〇二
一〇三
一〇四
一〇五
如此摩訶薩平安痊癒,兩親之眼目恢復原狀,太陽由東方昇起,依神之力,此[P.93]等四人出現於仙處之中——此一切皆為同時。兩親因自己之眼目復元,而睒摩又平安痊癒,二人更是非常歡喜。於是睒摩向彼等說偈:
一〇六
而又歡迎王云:
一〇七
一〇八
一〇九
王見此稀有之事云:
一一〇
睒摩自思:「此王思惟自己已死,今將教彼不死之事。」說示偈云:
一一一
一一二
「如是,世人所思惟之生及死,王應思判其意義。」睒摩說示法後,更唱次之二偈:
[P.94]一一三
一一四
王聞此思考:「實為稀有之事,扶養兩親者,罹患疾病而諸神前來平癒——彼睒摩益顯光輝。」而合掌云:
一一五
於是摩訶薩向彼云:「大王!若思欲往諸神之國,又思欲浸潤數多諸神之幸福,乃是十正法被實行之時。」為說實行十正法之偈:
一一六
一一七
一一八
一一九
一二〇
一二一
一二二
一二三
一二四
一二五
[P.95]如此摩訶薩教以十之王法,更與忠告授與五戒。王受其教,頭著於地而禮拜後,歸往波羅奈,而積累布施等之福,成為與諸人共赴天國者。菩薩亦又與兩親一同修得神通與等至,共赴梵天之世界。
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曰:「汝等比丘!扶養兩親之事,實為賢者所行來之慣例」。於是說四諦之教——說四諦之教終了時,彼之比丘達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神之女是優鉢羅色〔蓮華色〕,帝釋是阿那律,父是迦葉,母是跋陀迦比羅,而黃金之睒摩賢者即是我也。」
五四一 尼彌王本生譚[1]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住於近彌絺羅市之摩訶提婆菴婆羅林時,對微笑之事所作之談話。某日黃昏佛與眾多比丘等於菴婆園中各處散步後,觀察某一地域,思想欲說自己前生之行而微笑;尊者阿難長老問其微笑之理由,佛說:「阿難!此地域於我前生為摩調王時,住於浸潤禪定愉悅之處。」彼受請設席而坐,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在毘提訶國之彌絺羅市有摩調(大天)王。彼為王子耽於快樂八萬四千年,為副王之位八萬四千年,統治王國亦八萬四千年,如是王云:「爾理髮人!若予之頭出現白髮,向予申告。」其後理髮人見有白髮告王,王〔言〕拔髮毛置於[P.96]予手上,彼眺望白髮,感受死之迫來,已著於額中,彼云:「今為自己出家之時。」彼授與理髮人優越之村落後,呼喚年長之王子言曰:「汝可繼承國政,予將出家。」王子問曰:「父王因何理由耶?」王云:
彼如斯云,使彼王子灌頂即位:「汝亦將如是如是而出家。」彼語使聞,由市中出行。彼出家為乞食,步履穩重,於八萬四千年間修四梵住後,再生於梵天世界。其子亦為如此之狀出家,再生於梵天世界,同樣其子之子亦復如是;如是次第繼承至八萬四千人只二人不足之剎帝利族之王,頭見白髮,於此菴婆園出家,修四梵住,再生於梵天世界。
彼等之中,最初昇天之摩調王,立於梵天世界,仍在眺望彼之系嗣,彼知於八萬四千人中只不足二人之剎帝利族王出家之事,心甚歡喜,彼思:「今後將更有出家者耶?為如何耶?」彼知業已無有如是之人。「我之系嗣,只有自己可以維繫。」只此一念,彼由彼處沒卻其姿,再生於彌絺羅之都城,王之第一后妃之胎中。在彼出生命名之日,占相人等見諸種之吉相而申告曰:「大王!此王子為維繫貴君之系嗣而生來者,貴君之系嗣乃出家之系嗣,此王子之後,已無再來之人。」王聞此云:「此恰如車輪之轂狀,為維繫自己之系嗣而生來。」於是命名為尼彌〔轂〕王子,彼由兒童時代非常喜歡布施、持戒、及布薩行。如是彼之父王與前同樣見有白髮,與理髮人以優越村落,授國與王子後,於菴婆園出家,再生到達梵天之世界。尼彌王思欲布施,於四城門之處及市之中央制作五處之布施堂行大布施,於一一布施堂布施十萬[P.97]金,合計一日喜捨五十萬之金貨,且常守五戒,每半月遵行布薩,使人人積累布施等之福德,又指示昇天之道,以地獄之可怖震脅諸人而說法。從彼之教積布施等福德,由此世沒諸人等再生諸神之世界,為此諸神之世界充滿而地獄成為空虛。爾時諸神眾於三十三天集合於善法會堂云:「實則我等之師尊乃尼彌王,以王之恩蔭,如佛之智慧,我等乃得能享受如此神之幸福。」彼等稱讚摩訶薩之德;而在人間世界,眾人亦如向大海注油之狀,擴展彼之德語。
佛為說明此事,向比丘眾曰:
一
二
此時帝釋之住居出現熱之徵候,帝釋熟考其理由,見知王所思考之事,彼思:[P.98]「予將斷彼之疑念[3]。」於是彼獨自急速而來,使王之住居全體成為一色之光輝。彼入於王之寢室,其身充滿光輝,立於空中,於王所問之事與以說明。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P.99]天帝以此等偈說明住梵行者有大果報後,並指示出昔日之王等雖行大布施,然亦不能越欲界。
一〇
一一
如此顯示梵行之果報實較布施之果報為大,今再指示出住梵行而能超越餓鬼之世界,再生於梵天世界之苦行者等曰:
一二
一三
[P.100]如此住梵行者有大果,作從傳承而來之敘述後,今再續說以前自己所見之事: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P.102]彼如是云,更教示謂:「大王!假令雖云梵行較布施有大果,然此二者皆偉大人物之思考,故勿懈怠,應為布施與守戒。」帝釋語畢,歸往自己之住居。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一九
於是諸神羣眾向帝釋云:
「大王!先前貴君姿態未見出現,往何處而去耶?」「諸神彌絺羅之尼彌王曾起一疑念,予往答其問,拂清彼王之疑念而前往。」彼如斯云,更以偈說明其理由:
二〇
二一
二二
[P.103]爾後彼則一無省略說示王之特質。諸神聞此,欲往會王:「大王!尼彌王為吾等之師尊,從彼王之教,以其恩蔭,使吾等能得神之幸福。吾等欲與相會,或由大王呼喚彼王請與吾等會面。」
帝釋允諾:「甚善」,即喚摩多梨云:「摩多梨!汝繫結皮禪延多車赴彌絺羅載尼彌王於神之乘物,伴其來此。」摩多梨承應而繫車出發前往。然而帝釋與諸神互語,命摩多梨繫車之間,依人間之數算,已過一個月之久。如此尼彌王於滿月之夜,續行布薩,開東窗坐於殿上大廣間中,受大臣等圍繞,熟考戒事之時,由東方天空滿圓之月昇起之同時,其車出現。諸人夕食完畢,坐於各家之門口,而為喜樂言語時云:「今日有兩個月亮昇起。」然後彼等於交談之中判知車來之事,諸人相互謂云:「彼非為月,乃是馬車。」漸漸清晰見來千頭之信度馬、馭者摩多梨及皮禪延多車輛。諸人思考:「神之乘物前來往誰處耶?」「此非任何其他之處,乃我等之王為所相應處;此向王處而來之皮禪延多車必為帝釋所遣送而來,為對我等之王相應之事。」於是非常歡喜而說偈:
二三
然於此等人互語之間,摩多梨如風速而來,而將車轉至窗之檻處,著於後端,預為能使乘車之狀,向王招喚請乘之意。
[P.104]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二四
二五
王自思考:「予未嘗得見之事,於天之世界將見。而摩多梨對自己顯示好意,予將前往。」於是向宮中女官等與一般民眾告示曰:「予不久歸來,諸人勿懈怠,可積布施等之福德。」而後登車。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二六
二七
於王自思考:「此二處任何一處予尚未見,二者予皆欲見。」彼云:
二八
如是摩多梨問:「二者不能一次得見,因此予詢問欲見。」更唱偈曰:
二九
[P.105]於是王自思考:「自己當然往諸神之世界,故寧作見地獄之事。」彼唱次之偈:
三〇
於是使見威塔拉尼[11]〔灰河地獄〕。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三一
如是王見於威塔拉尼受大苦被壓碎之生物,為恐怖所襲,彼向摩多梨詢問:「究竟此等之生物犯如何之惡耶?」彼對此說明。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三二
三三
三四
如斯摩多梨答彼詢問。而王見灰河地獄已畢,彼不再見彼地獄,驅車前進,而此次則示現犬之嚙食之處。王見此恐怖戰慄而訊問,彼即為作答。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三五
三六
三七
[P.107]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P.109]四七
四八
四九
五〇
五一
[P.110]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P.111]五七
五八
五九
六〇
六一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〇
七一
[P.114]七二
七三
七四
七五
七六
七七
七八
馭者摩多梨如是云畢,地獄亦即不見,更驅車前進使見懷邪見者之苦地獄。而彼仍被詢問,加以說明。
七九
八〇
八一
在神之世界,諸神眺望王之到來,羣集坐於善法會堂;帝釋自思:「究竟為何摩多梨迎遲?」彼熟考得見,知有如斯之理由。「摩多梨可顯示為卓越之使者,『大王!如是云說,地獄是苦。』彼乃教示地獄之道。然而尼彌王命盡之前,雖然前往,但亦不能到著全部地獄所未現之處。」於是天帝疾向一神遣命:「急遽伴王前來。」彼急往告知,摩多梨聞言云事不宜遲,四方諸獄,一次使王得見,而唱偈言:
八二
如斯云畢,摩多梨驅車向神之世界方向前進。王往神之世界首先第一所見之物——有十二由旬用摩尼珠與黃金所作之圓形屋頂,以一切之飾物裝飾,具有園池,[P.117]採取劫樹[18]圍繞,此乃女神比羅尼之天上宮殿,而此女神坐於高層建築物中之寢牀上,有千人之天女圍繞,顯示開窗眺望之姿——。王問摩多梨唱偈,彼亦又向王說明。
八三
八四
八五
八六
[P.118]如此云畢,摩多梨驅車前進,示現蘇那奠那神之七處黃金之宮殿。王見此天宮及彼神之莊嚴,詢彼之前業,摩多梨又對此回答。
八七
八八
八九
九〇
九一
九二
九三
[P.119]彼如此語蘇那殿那之前業後,更驅車前進見水晶之宮殿——其高二十五由旬,七寶所造之柱具有不知幾百,為幾百之高層建築物所裝飾,為鈴鐸鳴響之網所圍繞,金銀之幢柱高高建立,又有種種花彩之苑林所裝飾,具有快樂之蓮池,為奏巧妙歌曲之天女等所圍繞——。王見彼天宮,詢問彼天女等之前業,摩多梨向彼回答。
九四
九五
九六
九七
更又驅車前進,見一摩尼珠之宮殿,安全高聳立於平坦之地上,恰如摩尼珠之山,相互輝映而立之狀,聞神歌與音樂,由數多之諸神圍繞——。見此天宮,王詢問彼等諸神之作業,摩多梨回答。
[P.120]九八
九九
一〇〇
一〇一
一〇二
一〇三
一〇四
一〇五
一〇六
如斯向王語彼等之前業後,更驅車前進,又見其他之水晶宮殿——為數多之高層建築物所莊嚴,由種種之花遮蔽,優美諸樹裝飾,流水不濁之河環繞,岸上種種之[P.121]鳥囀嗚,天女之羣圍繞一有福德者之家——。王見此天宮詢問彼之前業,摩多梨對此言說。
一〇七
一〇八
一〇九
一一〇
一一一
一一二
一一三
一一四
如此向王語前業後,更驅車前進,又見其他水晶之宮殿,比較前之天宮,只多為種種之花與果物所被,數多之樹木叢生——。王見此天宮,詢問具此幸福神之前業,摩多梨答此。
一一五
[P.122]一一六
一一七
一一八
一一九
一二〇
一二一
一二二
一二三
如此向王語前業後,更驅車前進,見與前同樣之琉璃宮殿,而仍詢問彼處享受幸福神前業之語。
一二四
一二五
一二六
一二七
一二八
一二九
一三〇
一三一
一三二
更驅車前進,見似朝日之黃金宮殿,仍問住於彼處神幸福之語。
一三三
一三四
一三五
一三六
一三七
一三八
一三九
[P.124]如此彼對語此等八天宮時,諸神之王帝釋云:「摩多梨太為遲慢」,更疾遣其他之神。摩多梨聞此言語,業已不能猶豫,一次使見諸多天宮,而對王詢問於彼處享受幸福者等之前業,仍與以教示。
一四〇
一四一
一四二
一四三
如此說示空中天宮之後,出力往帝釋之前繼續云:
一四四
[P.125]如此語畢,驅車前進,使見圍繞須彌山[25]存在之七帶山[26]。——佛為說明王見此詢問摩多梨之事而言曰:
一四五
如此由尼彌王所詢問,神之子摩多梨云:
一四六
一四七
如此教示四天王天後,更驅車前進環繞三十三天質達庫達樓門,使見帝釋之像。王見此詢問,摩多梨回答:
一四八
[P.126]一四九
一五〇
一五一
一五二
摩多梨如斯云畢,使王入於諸神都城之中——於是作如下之言:
一五三
王立於神馬車之上,更進而認別善法會堂,彼詢問摩多梨,對此加以說明:
一五四
一五五
一五六
[P.127]一五七
一五八
一五九
諸神坐而眺望彼王之來,諸神聞王來,手中持天之香料、香水及花,向質達庫達樓門之處往迎,而供養香等,導王入善法會堂。王由車降下入會堂之中,諸神勸彼就坐,帝釋亦勸王就座,且以愛樂之態行止。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一六〇
一六一
一六二
如此王由帝釋勸受愛樂而答謝云:
一六三
[P.128]一六四
一六五
如是摩訶薩向諸神以美妙之聲說法。彼繼續說法,依人世之計算,滯在七日之間使諸神歡喜。彼於諸神真實之中,敘述摩多梨之德狀:
一六六
於是王向帝釋云:「大王!予欲往人間之世界。」帝釋吩咐:「如是汝摩多梨!汝伴尼彌王往彌絺羅。」「謹遵臺命。」彼即準備車輛。王與諸神之羣交互為告別禮後,與諸神告別乘車。摩多梨驅車向東方到達彌絺羅。諸人望見神車喜云:「我等之王歸來!」摩多梨右繞彌絺羅市後,由彼之窗處降下向摩訶薩云:「大王!予歸矣。」彼告別後歸往自己之住居。諸人圍繞彼王詢問:「諸神世界為如何者?」王即敘述諸神及諸神王帝釋之幸福使聽聞後云:「汝等積累布施等福業,如此則再生於諸神之世界。」[P.129]而為諸人說法。其後,彼由理髮人告以彼生白髮時,拔去白髮,授與理髮人優良之村,自己希望出家,使王子繼承治國。於是王子詢問:「父王!何故欲出家耶?」於是彼語前偈:「吾之頭諸髮,白髮齎來老,死神之使現,為吾出家時。」彼如先王等出家,住此菴婆園,而修四梵住,再生梵天界。
佛為說明彼出家之事,唱最後之偈:
一六七
然而繼續之王子伽拉羅佳那迦破其系嗣而不出家。
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云:「汝等比丘!彼非只為今者,前生如來亦敢行大出離事。」佛作本生之今昔結語:「爾時之帝釋是阿那律,摩多梨是阿難,八萬四千之諸王佛之是隨從人等,而尼彌王則是我也。」
五四二 康達哈羅司祭官本生譚[1]
〔菩薩=王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耆闍崛山時,對提婆達多所作之談話。彼事演出教團破壞[2]之章。彼由出家至頻毘娑羅王之死,其演出之事乃眾所周知。
但提婆達多於王被殺後,往阿闍世之處云:「大王!貴君之希望,終於達到,然予之希望尚未到達。」「尊者!究竟為何希望耶?」「殺害十力尊,予成為佛之事。」「然則我等宜如何為之為?」「請王集合射手。」「尊者!予敬知如命。」王於瞬間集合射手[P.130]五百人,由其中選出三十一人,王云:「如長老之言為之。」將彼等遣送至提婆達多之前。彼向其中最優秀者云:「沙門瞿曇住耆闍崛多,彼於晝居如此如此時間經行,汝等往彼處以塗毒之箭射彼,而其生命亡故,可通行如此如此之道路歸來。」彼派遣後於其道上使二人之射手站立云:「於汝等站立之道上,必有一人之男前來,如此則奪取彼者之生命,可由如此如此之道路歸來。」於其道上使四人站立而又云:「汝等站立之道上必有二人之男前來,汝等奪取彼二人之生命,可由如此如此之道路歸來。」於其道上使八人站立而又云:「汝等站立之道上必有四人之男前來,汝等奪取彼者等之生命,可由如此如此之道路歸來。」於其路上置十六人而又云:「汝等站立之場所,必有八人之男前來,奪取彼者等之生命,而須由如此如此之道路歸來。」彼何以如斯之狀而為耶?乃為隱蔽自己所作之行為。於是彼射手之首領左腰佩劍[3],背上結著箭筒,手持牡羊角所作之大弓,彼來至如來所在之處,而只思「速射」,取弓搭箭,拉滿揚起欲射。然彼不能射放,全身僵硬,完全成為被壓潰之狀,彼一面如受死之威脅而立。佛見此而以美妙之音聲而言曰:「汝勿恐怖,可由此道路歸來。」彼於瞬間放下兇器,壓低其頭於世尊足下云:「予完全為一愚人、迷者、不善人之所為,尊者!予犯罪惡,予不知貴君之德,依提婆達多之言,欲來奪取貴君之生命。伏乞尊者赦我!」彼請求寬恕,坐於傍側。於是佛向彼說示真理,使彼獲得預流果,佛言:「吾友!由提婆達多所教之道不通,可由其他之道而行。」佛遣送彼離去之後,由經行處下行,坐於某樹之根元處。如是其他二人因彼射手尚未歸來:「究竟彼為何故?」彼等逆道前行,見出十力世尊,近前為禮後,坐於傍側,佛向二人說示真理,使彼等獲得預流果。而佛言:「吾友!提婆達多所說之道不通,可行此道。」佛遣彼等歸去。如此情狀其他人等亦均前來坐定,皆使得預流果,由其他之道遣送而歸。如是[P.131]彼最初歸來之射手行近提婆達多告云:「提婆達多尊者!予不能奪取等正覺者之生命,彼之世尊有大神力,有大威力。」其他諸人等全部云:「予等依等正覺者之恩蔭,得以救助予等之生命。」而彼等均在佛前出家,達阿羅漢位。
此事件比丘眾彼此皆知,比丘等集合於法堂開始談話:「諸法友等!實際,提婆達多對如來一人懷有害意,為此企圖欲殺多人,然彼人等依佛之恩蔭得救助生命。」於是佛出現而問曰:「汝等比丘!汝等共同而坐,互為何語耶?」「如是如是。」「汝等比丘!彼不限於今生,前生提婆達多因唯對我一人害意,而企圖欲取得諸人之生命。」於是佛言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此波羅奈被呼為布泊瓦提,彼處為瓦薩瓦提王之子艾迦王統治,其子戰達羅王子在副王之位。康達哈羅婆羅門為司祭官,因彼向王有俗事與教聖法之差役,王思彼為賢者,使坐負法廷之責;然彼因賄賂而成為財富之人,彼受贈賄賂,以非業主使為業主,將所有主判決為非所有主。如是某日,一男因裁判敗訴,忿忿不平,由法廷出來,彼見到正欲向王問候奉伺出發前往之戰達羅王子,彼向王子足前投身作禮。「汝有何故?」「康達哈羅司祭在法廷奪物為生。王子!予雖行彼賄賂,但被敗訴。」「汝勿憂心。」戰達羅王子如是對彼安慰,伴彼往法廷,將繫爭之物交付原所有主,諸人大聲揚聲喝采。國王聞知此事詢問:「此為何物之音耶?」答云:「戰達羅王子將康達哈羅不正之裁判事件,與以正當之裁判,因此而有喝采之音聲。」王聞此,於王子前來問候站立時問曰:「汝認真裁判一事耶?」「唯然,大王!」「若然,今後汝為處理裁判者。」如是云已,將法廷與王子。康達哈羅之收入杜絕,彼爾來對王子心懷怨恨,而窺伺機會。而彼王暗愚,乃無信仰之人,某日晨朝,彼在夢[P.132]中見有樓門美麗之裝飾,城壁用七寶製造有六十由旬之廣,通有黃金之大道,為高千由旬之皮闍延多宮殿等建築物所莊嚴,有心神愉快之難陀那林等苑林,具有心神愉快之難陀池等蓮池,諸神羣集於其處——彼見此三十三天之世界。彼思:「康達哈羅阿闍梨來時,予詢往諸神世界之道,請彼教導,可往諸神之世界。」康達哈羅晨朝入王宮來,詢問王安眠與否,於是王與彼椅子坐後發問。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一
二
然此問因一切知之佛與彼之弟子等皆不在,只可[4]詢問菩薩,然此王恰如七日間之迷道者向半月程迷道之其他人詢問同樣,彼向康達哈羅詢問。康達哈羅思考:「今正為得見自己之敵與之對決之時,予將使戰達羅王子到達死地,以達自己之願望。」於是告王唱第三之偈:
三
王再詢問此問答之意義:
四
[P.133]彼對此解明:
五
如此之說明,彼王詢問至諸神世界之道,而彼則教以向地獄之道。彼如是思:「若自己僅使王捕戰達羅王子一人,則曝露心懷害意。」彼將王子放入許多諸人之中。然諸人傳聞得其語,宮殿中之女等,恐怖戰慄,大聲張揚。
佛為說明此事唱偈云:
六
王之一家,一切恰如世界終了為吹風擊打娑羅樹林之狀。彼婆羅門向王云:「大王!究竟能行殺生犧牲祭耶?抑或不能耶?」「是何言耶?阿闍梨!犧牲祭乃使予往神之世界。」「大王!心怯意志薄弱之人等,不能為殺生犧牲祭。請王集合所有被犧牲者,予可在犧牲之穴為之。」如此,彼率自己必要之軍隊,由市內出發,挖掘犧牲之穴,使穴底平坦,然後圍起,四周圍繞。——何故如此,為慮及正直之沙門婆羅門前來妨害。圍起犧牲之穴,四周圍繞之事,乃依昔日之婆羅門所試行之事。一方[P.134]王使人呼喚云:「予殺王子、王女、后妃等以供犧牲,往神之世界。汝等前往向彼等申述使聞此由,皆將彼等伴來此處。」於是而為伴使王子前來而說偈:
七
諸人先往戰達羅王子之處云:「王子!貴君之父王殺貴君欲令往神之世界,為捕貴君而派遣我等。」「吾王從誰之言,使自己被捕?」「康達哈羅之言,王子!」「彼只使捕自己耶,抑有其他之人耶?」「其他之人亦被捕捉,每四人為奉獻犧牲。」王子自思:「按彼對其他諸人並無害意,彼在法廷因不能奪物,而對自己一人興起害意而欲使殺多人;因此,自己面見父王,使諸人得到解放乃自己之義務。」因此向諸人云:「如是依父王之言而為。」諸人伴彼立於王宮宮廷之傍側,其他一組之三人亦一同伴來置於同處後向王申述:「大王!予等伴王子前來。」王聞彼等之言云:「此次伴予之女等前來向王子等之處安置。」唱次之偈:
八
諸人云:「如王所云」,前往彼女等處,而伴悲嘆之王女等來,置於兄弟等之居處。王更為捕捉自己寵愛之夫人等,唱次之偈:
九
[P.135]諸人伴悲嘆之彼女等來,置於王子等之居處。於是王為使伴四豪商來,唱次之偈:
一〇
王之臣下等往伴彼等前來。——王捕捉王子與后妃之時,都中人等無人言語,然而豪商之家廣結親戚關係,於彼四人被捕,都中起大騷動。彼等云:「國王殺豪商等作奉獻犧牲,我等不能見而沉默。」於是圍繞豪商等,與親族之一團,共同擁向王宮;而受親戚包圍之彼等豪商,向王求乞自己之生命。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一一
彼等雖如此求乞生命,亦未能得到許可。王之家臣等退去其他諸人,只將捕捉四人使坐於王子等之居處。王更為使伴象等來發出命令:
一二
一三
[P.136]一四
一五
一六
彼王之兩親尚在存命於世,於是諸人往彼處告知母后云:「母后!貴女之子將殺妻子以供犧牲。」彼女聞此云:「是為何言?」兩手撫胸悲痛而來向王詢問:「汝真如此行犧牲祭耶?」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一七
王云:
一八
於是彼母云:
一九
[P.137]二〇
王云:
二一
因此彼母因彼不能聽入彼母之言而歸還,其父聞其始終而來詢問。
佛為說此事而言曰:
二二
王云:
二三
於是父向彼云:
二四
二五
王云:
二六
於是父又云:
[P.138]二七
彼亦仍不能聽入父之言語。如是戰達羅王子自思:「如此多人受苦,實只因自己一人之故而起,自己必須請求父王使此等多人由死之苦中逃出。」彼與王商議云: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王聞王子種種悲嘆之語,心臟頓呈張裂之狀,眼淚充滿云:「任誰均將不能殺自己之子,神之世界對予又何為乎?」王云使彼等全部解放:
三二
諸人聞王之此言,由王子開始乃至一切鳥類之生物,均與以解放。一方康達哈[P.139]羅司祭正在犧牲穴之處進行準備,爾時有一男人前來向彼云:「喂!心黑之康達哈羅!王子等均已被解放,貴君可殺自己之子,用其喉血為犧牲祭。」彼聞此言,「王為何事?」彼至急前來向王云:
三三
三四
暗愚之王,又採納此發怒司祭之言,以唯彼為知正法者,再將王子等逮捕。於是戰達羅王子向父王教示云: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P.140]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P.141]王聞王子悲嘆之言,傷嘆而云:
四七
唱此偈畢,再行解放。康達哈羅又復來此:
四八
四九
又如斯言而被捕,王子向王訴言:
五〇
五一
五二
五三
王子雖繼如斯語,但不能使其父王聽取自己之言辭,彼向圍繞國王而立之家臣者云:
[P.142]五四
五五
五六
王子雖如此云,但無任何一人發言,於是王子向自己之夫人等使其發願云:
五七
五八
彼女等往為王子等乞求生命,然王不作回顧,於是已成無助之王子,悲嘆而言曰:
五九
王子如斯云畢,再遣夫人等云:
六〇
[P.143]六一
[11]如是戰達羅王子之妹世羅王女悲痛不堪,投身父王之足前哭泣。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六二
然王不能聽入彼女之言,於是戰達羅王子之子瓦蘇羅見父之苦繼續於祖父之足前哭泣:「祖父!願汝保得父王之生命。」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六三
王聞其悲嘆之言,心臟張裂之狀,滿眼含淚,曲身抱起其孫:「汝安心,予放汝父。」王唱偈云:
六四
然而康達哈羅再度前來云:
六五
[P.144]六六
王為暗愚,又從其言,逮捕王子等。然康達哈羅自思:「此王心弱之人,某時拘捕,某時解放,此次又聽兒童之言,放王子等。因此先伴此王往犧牲之穴。」於是向王請來彼處而唱偈:
六七
於是彼強制引伴菩薩來至犧牲之穴時,宮女等結為一體出發前來。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六八
六九
如是彼女等續有悲嘆:
七〇
七一
七二
七三
[P.145]七四
七五
七六
七七
彼女等如是悲泣之時,諸人將菩薩等由市內牽出而行,都中起大騷動,諸人由市內開始出城,一時多人出發之狀,城門十分擁塞,不堪行進。彼婆羅門見此諸多人眾:「將起何變故亦未可知」,於是將城門緊閉,諸人不能出城。——由城門內側近處有王苑——眾人在其前大聲哭泣叫喚。鳥羣為此大聲所騷擾,均飛往空中。諸人向彼鳥說起悲嘆之語:
七八
七九
八〇
八一
[P.146]八二
八三
八四
八五
如是在彼場處諸人悲嘆之後,菩薩往彼住居之處,右繞宮殿,不斷眺望後宮、高閣、及苑囿等,以偈悲嘆敘述云:
八六
八七
八八
八九
九〇
九一
九二
[P.147]九三
彼於此場所悲嘆後,諸人更近至象之小屋等云:
九四
九五
九六
九七
九八
九九
一〇〇
一〇一
[P.148]諸多之人不能向城外出,在市內到處巡迴行走悲嘆,最後伴隨菩薩往犧牲之穴處。於是彼母[14]喬答彌后妃向王之足前投身悲歎云:「大王!請與予之生命以救王子。」
一〇二
一〇三
彼女雖如此歎泣,然在王前不能得任何之回答,彼女云:「予之王子恨貴君之事而死逝。——何以王不折回?」四人王子之夫人等,互相擁抱歎泣而云曰:
一〇四
彼女與夫者王子等雖共同嘆泣,然對彼王已無何物可得聽入,於是彼等唱非難康達哈羅之八偈:
一〇五
[P.149]一〇六
一〇七
一〇八
一〇九
一一〇
一一一
一一二
菩薩於犧牲之穴處向父王祈願云:
一一三
一一四
一一五
一一六
[P.150]一一七
一一八
一一九
一二〇
彼如此云,但在父王之前不能得任何之回答,於是仆臥母之足前涕泣云:
一二一
一二二
一二三
一二四
[P.151]於是母續悲嘆,向彼語四偈:
一二五
一二六
一二七
一二八
此次闡達王子之第一后妃,仆臥於國王之足下悲嘆云:
一二九
王聞此唱偈:
一三〇
[P.152]闡達云:
一三一
一三二
王云:
一三三
佛更語半偈:
一三四(1)
復次彼女悲嘆云:
一三四(2)
一三五
一三六
[P.153]一三七
一三八
一三九
如此彼女在王前雖以此等之偈悲歎哭泣,但不能得安慰,彼女往菩薩之處哭泣而立。於是菩薩向彼女云:
「闡達!予於普通生活之時,汝於各處說示善言,予必授與種種真珠等諸多飾物;然而今日作為最後之贈物,予身體所著飾之飾物,悉皆贈與,汝可受取。」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一四〇
闡達妃聞此,更以九偈悲嘆云:
一四一
一四二
一四三
[P.154]一四四
一四五
一四六
一四七
一四八
一四九
如是彼女悲嘆之間,犧牲之穴一切準備終了,諸人引起王子,使首前屈而坐。康達哈羅將黃金之鉢置近其前,取劍云:「斬落彼首。」闡達妃見此自思:「對予已不作歸依他處,依予真實誓言之力,為夫之祝福祈願。」於是合掌步行至王之家臣之間,而為真實之誓言。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一五〇
一五一
一五二
[P.155]一五三
諸神之王帝釋聞其[19]嘆聲,知此始終,彼持盛燃之大斧前來,使王驚愕,一切諸人均被解放。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一五四
一五五
一五六
一五七
一五八
[P.156]諸人殺彼更對王亦開始欲殺,然菩薩抱持父王未被殺害。諸人云:「此惡王之生命暫時得助,然不能享有傘蓋與在都城住居,被為賤民使住於都城之外。」而剝取王之著物使著黃色之衣物,頭上用鬱金染色之襤褸布包裹為賤民,而被逐於賤民所住之區城。而參與殺家畜為犧牲祭者,使為此者,喜為此者,皆必須墮入地獄。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一五九
彼諸人等將此二人不吉者追逐後,於是準備灌頂運作,使戰達羅王子舉行灌頂大典,繼承王位。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一六〇
一六一
一六二
一六三
一六四
一六五
一六六
一六七
一六八
[P.157]菩薩為父盡其所能而作,然不能使彼住於都城之中。彼當盡費用,菩薩向王苑為遊樂而來時,往近彼之處,彼云:「自己為真國主」,不為禮,然合掌云:「國王!願得長生。」彼被問及「欲得何物?」說明理由,王即與彼費用。菩薩正當治國,壽命盡後,可生於天界而昇天。
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云:「汝等比丘!彼非限於今日,前生提婆達多,只為我一人而努力欲殺極多之人等。」佛為本生之今昔作結語:「爾時堪達哈拉提婆達多是,喬答尼后妃是摩訶摩耶,羌達是羅睺羅之母,瓦蘇羅是羅睺羅,王女世羅是優鉢羅色(蓮華色),蘇拉王子是迦葉,闡達闍那是目犍連,蘇梨耶王子是舍利弗,而戰達羅王即是我也。」
五四三 槃達龍本生譚[1]
〔菩薩=龍〕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舍衛城時,對行布薩之優婆塞所作之談話。於布薩之日,彼等晨朝行布薩作布施,食後,香及華鬘各各在手向祇園出發,於聽法語時間坐於傍側。佛向法堂出來,坐於裝飾之佛座巡迴眺望諸比丘眾,比丘眾中有關誰人之法[P.158]語開始時,如來即與其人交談。因此,是日佛了解有關優婆塞前生之行為關聯之法語開始,佛與優婆塞等交談,佛問:「汝等優婆塞!汝等行布薩耶?」「我等行之,世尊!」佛言:「善哉善哉,優婆塞等!汝等修行善事,然汝等受如我之佛所教修行布薩之事,不足為奇,昔日之賢人等無師而尚棄捨絕大之榮譽而行布薩。」佛依彼等之請,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城梵與王治國,授與王子副王之位,王見其名聲甚大:「彼將奪自己之王國耶?」生起疑心,向王子云:「汝且出往所好之處住居,而於予死後,汝可繼承吾一家取得王國。」王子:「謹遵臺命。」與父王作禮後,離去都城,漸次來至耶蒲那河;而彼於耶蒲那河與大海之中間,建一葉庵,食樹根之實而生活。
時在大海龍之世界,有一夫死之青年龍女,眺望其他有夫龍女等之幸福,不能抑制煩惱,離去龍之世界,彷徨於大海之岸邊,而發現彼王子之足跡,向前追尋,見其葉庵。爾時王子往採種種果物不在庵中,龍女入葉庵之中,見用小枝所作之蓆及其他道具,彼女思:「此某出家者之住居。首先予將調查[2]此人為信仰深之出家者與否。」「若為信仰深之出家者,為一專念之出離者,則不能樂吾美麗裝飾之寢牀,若仍為喜好愛慾無信仰之出家者,則將寢予之寢牀;如是則為予所俘,為予之夫,將住於此處。」——於是彼女往龍之世界,集天華與天香,準備花之寢牀而來,而於葉庵遺花之贈物,遍撒香粉,美麗裝飾後回返龍之世界。黃昏王子歸來,入葉庵中見此狀況:「究竟誰人準備寢臺?」彼思考並食種種果物。「啊!室內清香,花實美[P.159]麗,實際此寢牀之準備,使人精神恍惚。」彼如是云,實為非有信仰之出家者,心中甚喜,橫臥於花牀之上而眠。翌日太陽昇起之同時起牀,葉庵亦未清掃,出發前往採摘種種樹實。青年之龍女彼時前來,見花枯萎:「此男乃喜愛慾之人,非是有信仰之出家者。此男將被予捕捉。」如此判定,取去舊花,持入其他之花等,準備新寢牀裝飾葉庵之中,於經行處撒花後回歸龍之世界。彼於其日寢於花之寢牀,翌日思考:「究竟誰飾此庵耶?」於是作出發採樹實之狀,於由葉庵不遠處隱身站立。龍女又持許多香花來至仙處,王子見此非常美麗龍之少女,完全心起愛戀,而不使自己之姿使見,俟龍女入葉庵準備寢牀之時入內,「貴女為誰?」彼問。「少年之龍女,貴君!」「有無夫婿?」「貴君!予無夫君,乃一寡婦。」彼女答覆問曰:「然則貴君住於何處之人?」「予乃波羅奈王之子,名梵與王子。貴女捨棄龍之世界,為何而彷徨耶?」「貴君!予在彼處眺望有夫之少年龍女等之幸福,心懷煩惱而不滿,離彼處為索夫而彷徨。」王子云:「予亦非為信仰而出家,由父所逐而來此住居,貴女可勿憂心,予可為貴女之夫,二人一同和睦生活,豈非盡善?」彼女應諾:「甚善!」爾來二人和睦一同居住。彼女依自己之威神力化作奢華之家,持來奢華之寢臺,準備寢牀;由此以來,已不食樹之根食,而食諸神飲食之物。其後龍女妊娠,生出一子,取名薩佳羅、[P.160]布拉夫瑪達陀。當彼步行之時,彼女又產一女子,因在大海之岸邊所生,取名薩姆茨達佳。
然住波羅奈有一獵師,時常來此場所。彼受歡迎,看出王子之事,滯留數日之後,彼云:「王子!予將向王之一家申告貴君住於此處之事。」彼出,往赴都城。時王駕崩,大臣等於葬禮殯送後,第七日一同集合商談:「大王不在,國不能立,然王子之居所住處,究竟生死不能判明;應以華車[3]解放獲得可為王位之人。」恰於此時,獵師到達都城,聞得此語,往大臣等之前云:「予為於王子處生活三四日而歸來者。」並使大臣等聞其一部始終之事。大臣等聞此,向彼表示敬意,依彼之道為引導而往彼處,而受歡迎之彼等告以國王駕崩之事:「王子!請返國統治。」彼等申告。王子:「須知龍女之心。」而往龍女之處。「貴女!予之父王死去,大臣等前來促予繼承王位。尊女!前往,予二人治理此十二由旬之波羅奈國,汝有一萬六千之宮女隨行。」女云:「予不能前往!」「何以故?」「予為持毒者,急激發怒者,雖僅有小事而發怒。而與夫人等一同居住,夫人等之相爭,實甚深酷,若予見某事,或聞某言而紛亂發怒,恰成以大拳撒散諸人之結果。以此理由予不能前往。」王子翌日亦再懇願。彼女向彼作次樣之言:「予以此理由,無論如何,亦不能前往;然此二人之予子,非是龍子之狀,而為與貴君同棲之人間兒童,若貴君愛予,請勿疏待此子女等。然此等子女為水生者,身體纖弱,往陸路之時,為太陽之熱而易疲困至死,因此作獨木舟,其中滿盛以水,請伴子女為水遊之戲;而在都城之中,為二人於住居之中,請[P.161]製作蓮池,如此則子女不死。」如是言畢,禮王子右繞之後,擁抱子女,使寢於乳間,接吻其頭後,交付王子,而悲痛由後處消失姿態,往龍之世界而去。王子亦心為悲痛所塞,眼中湛忍滿淚由住居出來,拭淚後往大臣等處,彼等即於當場為灌頂後云:「大王!請往都城。」王云:「然須急作獨木舟載於車上,中滿盛水,水上可撒種種之花,吾之子女水生之人,子女等於此中遊戲為樂。」大臣等依言而作。王到達波羅奈,入裝飾之都城,由一萬六千善於歌舞之宮女等及諸大臣等圍繞坐於殿上之大廣間,而於七日間連續飲非常之飲物。又為其子女製造蓮池,二人之兒童,常於其中遊樂。
某日向蓮池入水之時,有一隻龜入來,彼不能發現逃處,乃橫臥於蓮池之底。子女等遊戲之時,彼露頭於水上,子女等眺望後,又再沈入水中。子女等見彼恐怖,往父王之處告訴:「父王!蓮池之中,有一夜叉,威脅予等。」王命家臣等:「前往捕彼前來。」諸人投網取龜,抬送王前。王子等見此:「父王!此為鬼也!」大聲叫喚。王對子女愛情,向龜發怒,命令臣下:「往將此龜適當處罰。」於是某者云:「此為王之仇物,用臼杵將其搗碎磨粉。」又某者云:「三次煮食。」有者謂:「在炭火之上燒烤。」有者謂:「置於壺中煮之。」然有一人畏怖於水之大臣云:「將其投入耶蒲那河之旋渦流中,如此則彼在其中將受大苦,實再無如此嚴重之刑罰。」龜聞此言出頭云:[P.162]「噫!予對貴君從未作何惡事,何以為如此嚴厲之懲罰?其他之處罰予尚堪能忍耐,然此實為過酷。請勿作此言說。」王聞此語云:「必須依彼之狀而為。」將龜投入耶蒲那河中。龜於龍之世界落於某一水流,乃赴龍之世界,然在水流中遊戲之提頭賴吒龍王之子等看顧年幼之龍女等,見龜而言曰:「將彼奴隷捕獲。」龜自思:「自己由波羅奈王手中逃來,此次再為此慘忍之龍手中之物。有何方法能得逃出耶?」「有一方法,只有虛言。」「貴君等往提頭賴吒龍王之處,何故不申述斯言耶?——予名奇托秋羅龜,乃波羅奈王之使者,派至提頭賴吒之處。我等之王云欲贈女與提頭賴吒,派予前來。予欲會龍王。」龍等歡喜伴彼往龍王之前,申述其事。王云:「伴來」,雖然呼彼見之而不喜云:「如此猥索不揚身體之物,不能當使者之役。」龜聞其言云:「依王之見,須多羅樹般大之使者為何必要耶?身體之大小並非標準,於使往之處,完成任務,豈非標準耶?大王!我等之王有諸多使者,陸上之事,人等為之,空中有鳥,水中有予為使。予名奇托秋羅可為申告,受王寵愛,被任其役,願王勿謗。」彼讚自己之德。於是提頭賴吒問彼:「然以如何目的由王所遣?」「大王!我王申言:『予與全閻浮提之王等結成友好。此次為與提頭賴吒龍王結好,欲贈予女薩姆茨達佳。』以故遣予前來,請勿遲滯,貴君請遣家臣與予一同,決定日期,受取王女。」[P.163]龍王甚喜,對龜表示敬意,龜與四人之幼龍被遣送前往。四龍承命,捉龜出龍之世界。龜見耶蒲那河與波羅奈中間有一蓮華池,心生一計思欲逃跑,作如次云:「諸位幼龍,我等之王與其一家之人等,見予於水中往來,歸王宮時懇求欲得蓮華之蓮根及莖,予為此諸人等摘取此物,請解放我。汝等雖不見予,總知予已先往王處,予於彼處再與貴君等相會。」幼龍等信用於彼與以放縱。龜於彼處之某處沈沒,龍等不見彼而思考:「我等向國王之處前往。」於是循道而進,至王之處作婆羅門之姿近前。王表歡迎問曰:「由何處而來耶?」「大王!由提頭賴吒之前。」「有何緣由耶?」「大王!予等為彼之使者。提頭賴吒敬訊貴君安泰,又對貴君之欲求,竭誠奉上,我王申願貴君之王女薩姆茨達佳為我等王之后妃。」彼等如斯云已,為說明此事唱第一之偈:
一
王聞此唱第二之偈:
二
幼龍等聞此云:「若貴君認為與提頭賴吒之結合為不適當,何以汝自己之從者奇[P.164]陀秋羅龜向我王云:『欲贈薩姆茨達佳王女。』向我等之王遣彼使者?如此派遣,而今成如是侮辱我王。對貴君等如何作為為適當,為我等欲承知之處,我等乃是龍身。」彼等威脅國王唱次之二偈:
三
四
於是王唱二偈:
五
六
幼龍等思欲以龍之鼻風殺王:「我等為決定日期而被遣來者,殺王而歸為不適當,我等往告大王處置。」於是由其場所消姿而歸。龍王問曰:「汝等受得王之女耶?」「大王!貴君實無理由派遣予等前往各處。」彼等怒云:「若王欲殺予等,請即殺之。[P.165]彼王謾罵毀謗貴君,誇稱其生之尊貴,使自己之女居於高位。」彼等所云言王所未言,使龍王激怒爆發。彼命令集合自己之家臣云:
七
然,龍等向龍王云:「若任何人亦不可害,我等往彼處,將如何為之耶?」王云:「如次之樣為之,予亦如是為之。」彼唱二之偈:
八
九
龍等依令如右狀實行。
[P.166]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王在寢臥,先前因曾受四幼龍之威脅,為死之恐怖所擊,聞都中人等及自己之夫人等歎息:「予之女薩姆茨達佳將贈與提頭賴吒!」於是三次反復聲言。龍王等聞此,一切均退後一伽浮他[7]距離,而化作出如諸神都城狀之一城市住於其中,發送[P.167]書信:「欲得遣送王女。」王接受送來之書信,向使者云:「貴君等請歸原處,予經廷臣等之手,送女到達。」王於使者歸後,呼王女一同登上宮殿最高之房間,王開窗向女云:「吾女!汝見彼裝飾華麗之城市耶?汝將於彼處為某王之第一后妃。彼城市距此不遠,若去而不滿足,即能歸來。——汝必須前往彼處。」王教女後,為彼女洗頭,以一切美飾裝飾,使乘有棚覆之馬車,委交廷臣等之手遣送前往。龍王等烈熱歡迎、致以非常之敬意。廷臣等入彼都市贈女,獲得諸多財物而返。王女登至殿上,橫臥於美麗裝飾神仙之寢牀,恰於彼時,龍女等扮作佝僂僕婦之狀,作為人間之侍女模樣,圍繞彼女。彼女橫臥神之寢牀,感覺神之感觸而入眠,提頭賴吒抱持彼女與隨從之龍等一同由其處消失,現姿於龍之世界。王女醒覺眺望此龍之住居,有美麗裝飾神之寢牀,其他黃金所造之高大建築物等,有遊園與蓮池,恰如裝飾為神之住居。彼女詢問佝僂狀之侍女云:「此都城過於美飾,非予等都城之狀。此究為何人之都城耶?」「后妃夫人!此乃貴女主人之都城,福德甚小者,不能獲得如此之幸福。依貴女之大福德而得此。」提頭賴吒亦向其由五百由旬龍之世界以大鼓宣告:「對薩姆茨達佳現龍蛇之姿者,處以王刑。」因此無一人向彼女現龍蛇之姿。彼女思為人間世界,與彼龍王繼續樂享於彼處,享受愛之同棲歲月。
都城之章終了
其後,彼女依提頭賴吒而妊娠產子,其子為具可愛之姿,命名須陀蘇那。其後[P.168]又產子名達達,此即是菩薩,更又舉一子名蘇婆迦,最後所生之子名阿梨吒。彼女雖然如此生產四子,但尚未知此為龍之世界。但是某日有向阿梨吒云者:「汝母為人,非是龍類。」阿梨吒思欲查察一見。某日彼飲乳時,突現蛇身,以其尻尾擊打母踵,彼女見蛇身喫驚,仰天大聲呼叫,將其子摔打地上,用手抓裂其眼,由彼處流血。王聞彼女叫聲:「后妃因何呼叫耶?」經詢問知阿梨吒之所為。王前來威脅云:「將此蠢才逮捕,奪其生命!」王女知王發怒,且對其子愛護云:「大王!吾子之眼,為吾撕裂,請王寬恕。」王因彼女如此請願:「予不處置!」言與寬恕。彼女於彼日開始知曉此為龍之世界。阿梨吒自此以來名為伽那梨吒〔眇目之阿梨吒〕。
四人童子,分別漸漸成年,於是彼等之父各與百由旬之國。彼等甚有聲望,各有一萬六千之龍女為侍,父之國亦有百由旬。三人之子,每一個月來會兩親,然而菩薩則每半月前來,在龍之世界發生之問題,菩薩為之解明。彼與其父一同出發,奉伺問候毘樓博叉大王[8],以前所發生之問題彼均與以解決。某日毘樓博叉與龍之家臣同赴三十三天之都城圍繞帝釋而坐時,諸神之間提起問題,任何一人均無能解釋,然而摩訶薩坐在美觀之椅上與以解明。於是諸神之王帝釋供養神香及花之後云:「達達汝具與大地同等之廣大智慧,今後可稱為布理達達〔宏大達達〕。」賜與槃達之[P.169]名。彼爾來奉伺帝釋前來,眺望美麗裝飾之皮闍延多宮殿,受諸神及天女等圍繞,觀見極具魅惑的帝釋之幸福,對諸神世界抱持希望。彼自思惟:「予等食蛙之狀態,如何可為?予歸龍之世界,將為住布薩行,而累積再生諸神世界之業。」彼往龍之世界向兩親發願:「父親,母親!予望為布薩之業。」王云:「甚善!願汝為之。然汝為之可矣,但不可往外行之,汝可在此龍之世界無住之某宮殿行之,龍若外出,因有非常之危害。」彼云:「承知父命。」彼於其世界無住之宮殿庭園及苑林等處住布薩行,然龍女等手執種種樂器,出悲嘆之音。彼思:「自已住於此處,不能遂行布薩之業,予將往人間世界積累布薩之業。」如是恐被拒絕,彼對兩親不作任何言辭,向自己之夫人等云:「予往人間世界,於耶蒲那河岸,有大尼拘律樹,予於其近處蟻穴之上卷曲而臥[9],專念有四支之布薩,思積布薩之業,予於一夜中捲行布薩之業,太陽昇起之時,汝等中各十人每次手執樂器,前來予處,向予供養香花,歌踊舞蹈,然後與予同歸龍之世界。」言畢即赴彼處,捲曲於蟻穴之上:「予之皮膚、腱骨、血肉,有欲取者請即持往。」彼專念有四支之布薩,身體現鋤柄大小而臥,行布薩之業。太陽昇起時,幼年龍女等出發而往,依命伴彼歸回龍之世界。如此情況彼行布薩之[P.170]業期間,長年之歲月流轉而逝。
布薩之章終了
爾時在波羅奈城門近村住一婆羅門與其子名蘇瑪達達共同製造樁橛、器械、打坑、張網、殺鹿用畚箕運賣以維生計。某日彼連小蜥蜴亦未能捕獲,彼向其子云:「汝蘇瑪達達!若空手而歸,汝母必發怒,吾等可往捕物歸來!」彼與其子前往菩薩所臥蟻穴方向而來。彼發現鹿往耶蒲那河飲水而行之足跡,彼向其子云:「汝已判明鹿行之道,汝可退後等待,予將射殺前來飲水之鹿。」彼取弓不斷張望,立於某大樹之根元。如是黃昏時分,一頭之鹿前來飲水,彼立即射出,鹿當場未曾倒下,受箭勢所激,滴血而逃,父子追趕,於其倒臥場所取肉。而由森林出時,已達日沒之時,彼等來至尼拘律樹之處。父云:「已無時間,不能歸去。在此一晚以待天明。」置肉於傍側,二人登樹,橫臥於枝間。婆羅門至晨朝醒來,傾耳聞鹿等之聲。洽於此時,年幼龍女等前來為菩薩設置花座,菩薩消失蛇身,以一切莊嚴飾身為神之姿,如帝釋之優雅,坐於花座。幼年之龍女等以香及花鬘供養彼後,奏神之樂器,演唱歌舞。婆羅門聞彼物音自思:「此究竟為誰,不可不知。」彼云:「喂!吾子。」彼雖呼叫,而其子不醒。「此奴深睡,恐甚疲倦,予自行往觀。」彼由樹降下,來至其前。幼年龍女等見彼,即持樂器,沉入地中往龍之世界而去,只餘菩薩一人。婆羅門立於彼[P.171]之前詢問,唱次之二偈:
一四
一五
摩訶薩聞此自思:「若自己如謂為帝釋等中之一人,則此婆羅門必切信不疑。然今日自己必須言說真實。」於是自己言說自己為龍王之語:
一六
一七
如斯云已,摩訶薩自思:「此婆羅門為慘忍暴惡之人,或將使吾為蛇戲,而對自己布薩之業有所妨害,因此,今伴彼往龍之世界,與大榮譽,則自己布薩之業,將[P.172]能永續。」於是對彼云:「婆羅門!予將與貴君以大榮譽,可快樂前來龍之世界。如何?請往!」「然予有子,貴君能使子亦前往,則予等如命。」「如是,婆羅門!可伴子一同前往。」如是言後,告以自己之住居云:
一八
一九
婆羅門出發往子處說明其事,伴子前來。摩訶薩率彼二人前往耶蒲那河之河岸,彼立於岸邊云:
二〇
摩訶薩如是云畢,依自己之威力,伴彼等父子二人往龍之世界,於是於彼處二人得享神之狀態。摩訶薩授與彼等神之幸福,與以四百之龍女,使此二人浸潤於非常幸福之生活。菩薩亦積累布薩之業不怠,彼每半月前來奉伺兩親之起居,使彼等聞法語後,由彼處來至婆羅門處詢問康健云:「有何所欲之物請語,享無不滿之樂。」[P.173]並與蘇瑪達達交相問候,往自己之住居。婆羅門一年間滯在於龍之世界,因其愚福業之故,此處不能滿足,欲歸往人間之世界——龍之世界於彼猶如地獄,莊嚴之宮殿,亦若獄舍,美飾之龍女等思為夜叉女侍之樣。彼思:「如此予不能滿足,蘇瑪達達之心,必須得知。」彼來至子處:「汝不感覺不滿耶?」「有何不滿之處?予未感覺不滿,然父親不滿耶?」「唯然,吾子!」「其尚有何理由耶?」「汝母及汝之兄弟姊妹均未得見,如是,蘇瑪達達!予等不應前往耶?」彼雖云不往,但經父再三勸說,終於承知應許。彼思:「如是已能得己子之心,然予如對槃達云言不滿,彼將更授予更多之榮譽,如是予將更不能歸去。——將用一方便,由讚嘆彼之幸福說起:『貴君棄如是之幸福,因何理由欲往人間世界積累布薩之業耶?』予如是問,彼答望昇天國,『貴君將如此之幸福,尚能捨棄,積累布薩之業,為往生天國,然如我等殺他之物以立生計,將如何為之為宜?——予亦往人間世界,會見親戚等後出家,行沙門之業。』予如是言,彼將滿意,如是彼將許可予往。」某日彼前來問曰:「如何,婆羅門!感覺有所不滿耶?」「予等居於貴君之處,何有不滿?」彼如斯云,不稍言欲歸之事,首先讚嘆彼之幸福云:
二一
二二
二三
[P.174]二四
二五
摩訶薩聞此云:「婆羅門!汝勿為如是之言,我等之榮譽與帝釋之榮譽相較,如一芥子粒在須彌山之外而不能得見者。我等為其侍者尚且不值也。」乃唱偈云:
二六
彼如此云,更聞婆羅門之讚言:「貴君之宮殿為具千眼者〔帝釋〕之狀。」乃又云:「自己有如是心,自己願望皮闍延多宮殿,故勵行布薩之業。」彼為述自己之希望乃云:
二七
[P.175]婆羅門聞此:「今上好之機會到來。」心甚歡喜,對願歸之而唱次之二偈:
二八
二九
於是菩薩云:
三〇
三一
彼語此二偈後自思:「此男如依自己之恩蔭,渡幸福之日,則對任何人將不言自己之事。予將授與彼獲一切愛樂之摩尼寶珠。」於是繼續授此珠云:
三二
如是婆羅門唱偈云:
三三
菩薩云:
三四
[P.176]婆羅門云:
三五
摩訶薩知彼不欲住此處,乃呼喚幼龍等遣送婆羅門父子二人往人間世界。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三六
三七
婆羅門云:「吾子蘇瑪達達!此處為我等射鹿之處,此處我等捕豬。」彼於行路途中向其子閒話,見一蓮池:「汝,蘇瑪達達!不浴水耶?」其子應之,二人脫去神之裝飾物及神之衣物,將其一束置於池岸,下池浴水。爾時,彼等之飾物等消失,歸往龍之世界,而最初所衣之黃色襤褸衣物則纏著於彼等之身體,一切弓箭刀等仍如以前之狀。蘇瑪達達泣云:「父親!為聽貴君之言,一切無益!」於是父向彼安慰云:「汝勿憂心,只要鹿在,予等於森林中殺鹿,豈不為生耶?」蘇瑪達達之母親聞彼等歸來之事,於途中迎接,伴入家中,充分與以食物飲物。婆羅門飲食終了後入[P.177]眠,母親詢問其子:「汝等長此期間,前往何處?」「吾母!吾等為槃達龍王伴往大龍之住居,而因感覺不滿,由彼處歸來。」「持有財物歸來耶?」「未有也,別無任何得來財物,吾母!」「由彼龍未向汝等作何表示耶?」「由槃達贈與吾父子與一切愛樂之摩尼寶珠,然吾父未加受取。」「彼又云何?」「父云欲出家之故。」彼女甚怒:「如此長久期間,使予負擔子女等生計而彼住於龍之世界,今又欲出家。」彼女以炒米之大匙擊打彼背而威脅云:「汝此非道之婆羅門奴!汝云出家而未得來摩尼寶珠,為何不去出家,而無面目歸來家中?汝速由家出行。」於是彼云:「汝勿怒!森林只要有鹿,則予能扶養汝與汝之子女。」次日即與其子一同往森林出發,而與以前同一方法,建立生計。
入森之章終了
時在南方大海之方角,於喜馬拉雅睒婆梨樹棲息之一隻金翅鳥鼓動其翼[16],搏退大海之水,下往龍之世界捕捉一尾龍王之頭——爾時金翅鳥尚未知捕捉龍王之時分,此在槃達拉本生譚〔第五一八〕中已知——。然彼捉龍之頭在海水尚未擴來之中昇起,吊持飛向喜馬拉雅山頂。爾時在迦尸國住一婆羅門出家為仙人,於喜馬拉雅地方作葉庵住居,彼之經行處端有大尼拘律樹,彼於晝間於樹之根元處住居。金翅鳥持龍來至尼拘律樹頂,龍於吊下之中欲逃,以尻尾捲住尼拘律樹之枝,金翅鳥[P.178]不知,以其大力向空中飛起,使尼拘律樹連根拔起。金翅鳥持龍來至睒婆梨樹之森林中,用嘴啄裂其腹,食龍之脂肉,身體則投棄於大海之中;尼拘律樹落下,發大音響。金翅鳥自思:「此何音響?」向下見為尼拘律樹,彼思:「此樹由何處拔出?」「此為苦行者經行處端之尼拘律樹。」彼正確判明。「此樹對彼非常有用。究竟自己已為惡事耶,抑或非為惡事耶?」彼思考之後:「首先向彼詢問一觀。」於是扮為婆羅門之姿來至其前。恰如其時,苦行者於彼場所盤腿而坐,金翅鳥向苦行者為禮坐於傍側,作一無所知之狀問曰:「尊者!彼為如何之場所?」「一隻金翅鳥為食食物,持龍來此處,龍欲脫逃,用尻尾捲尼拘律樹之枝,鳥以自己之大力,飛勝而行,於是由此處將樹拔起,此即其拔樹之場所。」「然則彼金翅鳥有罪耶?」「若不知而為,亦非故意,故無罪。」「龍之方面如何?尊者!」「龍殺此樹,並非摑拔,因此彼亦無罪。」金翅鳥喜苦行者之言:「予金翅鳥之王,尊者!貴君對予之問所答甚為可喜,請貴君住此林中。而予有一『阿蘭婆耶那』咒文[17]——應知此為無價尊貴之咒文,予以此授君以為謝師之禮。請與接受。」「咒文對予[A5]已經滿足無需,請貴君行之。」彼再三乞願,苦行者接受,遂授與咒文並教示藥草種類而去。
爾時,在波羅奈有一貧人之婆羅門,彼負債甚多,頻受債權者催討,彼思:「予住此世何為,莫如入林中尋死。」於是出發,漸入彼仙處。彼來見苦行者,以其勤勉所作之完善,使苦行者甚為歡喜,苦行者思考:「此婆羅門對自己為一有助之人,予[P.179]將由金翅鳥所得咒文授與彼知。」「婆羅門!予知『阿蘭婆耶那』咒文,予授與貴君,可為受取。」「尊者!予已滿足,咒文對予毫無意義。」於是彼再三再四強使彼承知,授咒文與彼,而對咒文適合之藥草及其用法一切說示使聞。婆羅門云:「如此予已得生活之手段。」彼滯在數日之間,「尊者!予內臟疼痛。」彼假作一口實,受得離去許可,如是彼由苦行者處逃出,向彼作禮畢,離去森林,漸漸來至耶蒲那河岸。彼記憶咒文,進入街道。
爾時槃達之侍女大約千人左右之幼少龍女等,持能與一切愛樂之摩尼珠,由龍之世界出來,而放置寶珠於耶蒲那河岸砂山之頂,其光明於一晚之中照耀而為遊水之樂。在太陽昇起之時,龍女等用一切飾物,裝飾自己,取摩尼珠收其光輝圍繞而坐。婆羅門記憶所習咒文,繼續來至彼處,龍女聞咒文之聲:「此必為金翅鳥」,非常驚怖,未及持摩尼珠而沒入地中回歸龍之世界。婆羅門見摩尼珠:「自己之咒文已然成就。」非常歡喜,彼取摩尼珠而去。恰於此時,彼獵師婆羅門與其子蘇瑪達達一同捕鹿而往入森林途中,見彼摩尼珠在此婆羅門之手,向其子曰:「啊呀!彼槃達非與予等之摩尼珠耶?」「是也,吾父!即是彼物。」「如是,使彼聞知此珠並無何用,以欺騙之。而將摩尼珠奪入予等之手。」「吾父!貴君前此不受槃達所云欲行贈與,今此婆羅門奴必將騙汝,我等沉默勿言。」「汝勿多言,彼奴能騙予耶?予將騙彼,汝可觀之。」彼與阿蘭婆耶那[18]交談:
三八
[P.180]如此阿蘭婆耶那唱偈:
三九
獵師欺彼言摩尼珠無用,自己欲取而唱三偈:
四〇
四一
四二
於是阿蘭婆耶那唱偈:
四三
[P.181]婆羅門云:
四四
阿蘭婆耶那回答:
四五
婆羅門云:
四六
阿蘭婆耶那答:
四七
婆羅門云:
四八
彼敘述自己之力云:
四九
五〇
五一
[P.182]五二
獵師婆羅門聞此自思:「此阿蘭婆耶那如使之見龍,將與彼之摩尼珠;如是使彼見槃達,將取得摩尼珠。」於是彼與其子商談繼續唱偈:
五三
蘇瑪達達云:
五四
五五
婆羅門云:
五六
[P.183]蘇瑪達達答:
五七
五八
婆羅門云:
五九
蘇瑪達達云:
六〇
雖如此云,此賢德之青年,見其父不能從己之言云:「予不能與如此惡人一同行事。」彼大聲驚動諸神,而在父親未見之前逃去,入喜馬拉雅山地出家,修得神通及等至,成為於禪定無缺者,再生於梵天界內。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六一
獵師婆羅門思考其子蘇瑪達達離開,除自己之家,能往何處而去,但阿蘭婆耶[P.184]那頗感不快,彼見此云:「阿蘭婆耶那!汝勿憂心,予使貴君得見槃達。」與彼一同赴龍王行布薩之場所,而見彼於蟻穴之上蜷蚼而臥之龍王,彼立於不遠之處伸手而唱二偈:
六二
六三
摩訶薩開眼見獵師自思:「此男將妨礙自己之布薩。」「自己以前伴此男往龍之世界享受非常之幸福,而自己雖與彼摩尼珠,但彼不受,然今引蛇使前來——若自己對此男背叛朋友之事發怒,則自己必將破戒。實際自己目前第一必須專念者,乃為有此四支之布薩,只此一點必須仍如以前之行。——阿蘭婆耶那對自己或斷或煮,或以木橛穿刺皆可,自己對彼不可發怒。」於是閉目受持專念波羅蜜,在蜷蚼之中,入頭於身不動而臥。
戒之章終了
獵師婆羅門云:「阿蘭婆耶那!汝捕此龍,摩尼珠可與我耶?」阿蘭婆耶那不拂與任何考慮云:「汝可取之,婆羅門!」將摩尼珠投向其手。但彼摩尼珠由彼手中滑落地面,當即沒入地中往龍之世界而去。獵師婆羅門將此摩尼珠、槃達之友誼、及其子三者均皆失去:「予已無所寄托,予悔不從吾子之言。」彼哭泣歸家而去。阿蘭[P.185]婆耶那以神聖之藥塗自己之身,並食少許,強化彼身體,口唱咒文,接近菩薩,摑其尻尾,強握其頭使之開口,將所食之藥,唾入龍之口中。而清淨出生之龍王,恐怖破戒,不稍發怒,雖使開眼而己未開眼;於是彼唱藥之咒文,摑住龍之尻尾,使頭向下巡迴振動,使吐出食物後,長長橫臥於地面之上,洽如枕中物潰出,彼以手壓潰,使骨如同粉碎之一般,更又摑住尻尾如叩布之狀擊打。摩訶薩受如此之苦痛,而不稍發怒。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六四
如此摩訶薩完全無力,彼已準備以蔓草所作之籠,入摩訶薩於其中,然因身體大而不能入,彼以踵將其踢入,而持籠來至某村。於村之正中放下蛇籠,彼大聲云:「請來觀龍之舞蹈。」村中諸人集合前來。爾時阿蘭婆耶那云:「大龍汝出。」摩訶薩自思:「自己今日使眾人歡喜,則自己亦快樂,如是則阿蘭婆耶如能得諸多財物,心中歡喜,或可將自己解放。無論此男對自己之所為,自己為之工作。」於是彼由籠中取出菩薩,彼云:「變大!」即成大龍;彼云:「變小!」即成圓形;平臥則成一龍蓋、二龍蓋、三龍蓋、四龍蓋、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之龍蓋、百之龍蓋,或高或低,或見或不見之狀,或成青黃赤白紅,出焰、出水、出[P.186]煙,如彼所云,使自己變現舞蹈,為眾觀看。見者任何人亦不能抑止落淚,諸人贈與諸多之黃金、金貨、衣物、飾物等等,只此一村即儲得十萬金上下。彼於捕得摩訶薩時,思考如得千金即與釋放,然彼見此諸多財物儲得,彼自思:「只此一村自己即儲得如此諸多財物,如是都城,不知更將儲得多少財物。」彼因貪欲財物而不放龍。彼於此村作定住之基礎,作寶石之籠,入摩訶薩於其中,彼乘心情快樂之乘物,與諸多之從者一同出發,沿途於各村各市使龍不斷演技,來至波羅奈都城。彼與龍王以蜜所製穀物,殺蛙與食,然龍王恐怖不被解放而不取食物。僅管不取食物,彼仍在四城門外之村開始,此處彼處一個月中間使之演技,滿月布薩之日,向王申告:「今日向貴君演技請觀。」王鳴大鼓巡迴街市,集合諸人,人人積累重臺作觀覽之臺。
演技之章終了
菩薩為阿蘭婆耶那所捕時,恰於其日,摩訶薩之母,在夢中見一赤眼黑面之男,用劍斬取彼女之腕,持血滴之腕而去。彼女喫驚坐起,觸見右腕,始知是夢,雖然如此,彼女思:「予見此為一慘酷之惡夢——畢竟必定予四人之子,或提頭賴吒老王及予有何危險。」然而只對有關摩訶薩之事,過多思考:「何以其他諸子均住於龍之世界,而只有彼只望持戒往人間世界行布薩之業,因此有某人、蛇使、或金翅鳥捕予之子而去亦未可知。」彼女深為思案擔心。其後經過半月:「予之次子半月生活而[P.187]不能無予——彼確已生起某種危害。」彼女悲傷。經過一個月後,其間彼女悲傷無不落淚之時,彼胸涸[20]眼矇:「今將歸來,今將歸來!」痛思坐於其子歸來之道路前後眺望。時值彼女長男須陀蘇那經過一月欲見兩親,由諸多隨侍相伴前來,彼向母親作禮畢立於傍側,彼女悲嘆槃達之事,與彼無何語交談。彼自思考:「自己之母親以前於自己來時,非常歡喜款待,然而今日悲痛,究竟為何理由?」彼向彼女詢問云:
六五
六六
彼女雖被其子如斯云問,但仍不作語。「究竟被誰辱罵,或被非難亦未可知。」須陀蘇那自思,於是向彼女詢問,更唱一偈:
六七
於是彼女向彼語云:
六八
六九
彼女如斯云:「實無處可見汝弟吾可愛之子,彼必生起何等危害。」彼女悲嘆唱次之偈:
七〇
七一
七二
如此云後,彼之從者及自己自身之從者等一同向彼處出發。
另方面槃達之夫人等在蟻穴之頂雖未見彼,彼等思:「彼必往其母之住居。」並未掛心,然聞婆母未能得見其子前來,心中喫驚,往途中迎行,彼女見婆母云:「母親!貴女之子未見,今日已屆一月。」大聲哭泣,投身於母之足前。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七三
七四
[P.189]槃達之母與其兒媳一同於道路之當中悲泣,而後彼女等一同登上彼之宮殿,眺望彼之寢牀悲泣云:
七五
七六
七七
七八
七九
如此槃達之母悲嘆,槃達之住居,洽如大海內部之狀,響徹一音,無一人不失自己之平靜。其住居全部,洽如世界終了之吹風打擊娑羅樹林之狀。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八〇
彼之兄弟阿梨吒、蘇婆迦為奉伺兩親之起居而來,聞得其悲聲,入槃達之住居,安慰母親。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八一
八二
[P.190]薩姆茨達佳彼女云:
八三
八四
子等云:
八五
八六
於是須陀蘇那思考:「若吾三人指同一方向而行,則必遲緩,以三人向三場所而行,一人往神之世界,一人往喜馬拉雅山地,一人往人間所住之世界。然而阿梨吒如往人間世界,彼發現槃達,則其村其市必被燒毀,此誠慘酷之事,不能遣彼往人間世界。」彼如此思考故,向阿梨吒云:「汝阿梨吒!汝往神之世界。若槃達欲聽法,為諸神伴往天界,汝可由彼處伴彼歸來。」彼遣阿梨吒往神之世界。又向蘇婆迦云:「汝往喜瑪拉雅山地,沿五大河[22]搜索槃達前來。」彼派遣其往喜瑪拉雅地方。自己則思欲往人間世界:「若予扮作婆羅門之姿而行,則人間等眾將必追返自己,因此,扮作苦行者之形狀而行,所以然者,出家者受人間等眾喜愛之故。」於是彼變身姿為[P.191]苦行者,向母商談後出發而去。菩薩有一異母之妹名阿奇姆吉,彼女非常愛喜菩薩,彼女見須陀蘇那出發,云:「兄長!予亦甚悲苦,予與貴君一同前往。」「吾妹!汝不能行,予為出家者姿態之故。」「予變為一小青蛙,臥於汝之螺髮之中前往。」「如是可行。」彼女變為小蛙,臥於彼之螺髮之中。須陀蘇那自思:「予由根本處搜索於彼而行。」彼由菩薩之夫人等詢知彼行布薩之場所,首先第一前往彼處。彼發現摩訶薩為阿蘭婆耶那所捕之處殘留血跡與以蔓草作籠之場所,彼知菩薩為蛇使之手所捕,忽然心起悲痛,湛忍滿眼之淚,彼循從阿蘭婆耶那所行之道路,來至最初發現演技之村,詢問諸人:「如此如此之龍,依某蛇使而被作演技之事耶?」「唯然!由今一月有之前,依阿蘭婆耶那被作演技之事。」「彼男儲金多少?」「儲金甚多,只此一處即儲金十萬上下。」「今往何處而去?」「如此如此之多村而行。」彼由此以來尋訊,漸漸來至王宮之入口。洽於此時阿蘭婆耶那善為湯浴,塗以美麗之油膏,身著美好之布衣,造寶石之籠使從者抬持,洽行來到王宮入口。諸人集聚,為王設席,王立於宮殿之中宣告云:「予今參觀龍王之演技。」阿蘭婆耶那於顏色美麗之覆布之上放置寶石所造之籠,將其開啟:「大龍王!請出。」彼與指示。爾時須陀蘇那立於羣集之先端,摩訶薩出頭徧見羣集。——龍者有二理由巡迴觀見羣集,一為為見金翅鳥之危害,更則為見親族者之有無;如見金翅鳥恐怖則不舞踊,見親族羞恥亦不舞踊。摩訶薩徧觀羣集之間,見出其兄,彼抑止眼中之淚,由籠中出向其兄之處出發而行。諸人見其前來,恐怖而後退,只有須陀蘇那一人殘留,摩訶薩往彼之處,向彼足甲〔龍爪〕低頭而泣,須陀蘇那亦泣,摩訶薩泣終退入籠中。阿蘭婆耶那思為:「彼苦行者為龍所咬,應對彼人加以安慰。」彼行近前云:
[P.192]八七
須陀蘇那思與彼交談云:
八八
阿蘭婆耶那思:「此實如是云云。」彼不知其事,怒云:
八九
於是須陀蘇那以偈呼喚彼云:
九〇
阿蘭婆耶那云:
九一
九二
[P.193]須陀蘇那聞彼之言,云:「以五千金我等將賭。」彼不稍驚慌,往王宮而行;而彼立於其舅父國王之前唱偈:
九三
王自思考:「此苦行者向自己請求莫大之金,究[A6]竟為何耶?」彼唱偈:
九四
彼如此云,須陀蘇那唱次之二偈:
九五
九六
「如是予往。」王與苦行者一同出發前來。阿蘭婆耶那見王喫驚:「彼苦行者伴王前來,彼為王家親族之出家者。」彼附彼王等之後而行唱偈:
九七
[P.194]於是須陀蘇那唱次之二偈:
九八
九九
於是阿蘭婆耶那怒彼云:
一〇〇
一〇一
於是須陀蘇那戲彼繼續唱偈:
一〇二
於是阿蘭婆耶那以二偈向彼云:
一〇三
一〇四
〔須陀蘇那云〕:
一〇五
[P.195]一〇六
一〇七
彼如斯云後:「汝阿奇姆吉!由螺髮之間出來,載於掌上。」彼於諸多人眾當中伸手呼其妹出。彼女聞其聲,臥於螺髮之間不動,作三次蛙鳴之聲而出,然後出來坐於肩上,跳起於彼之掌上落三滴之毒後,再進入彼之螺髮之間。須陀蘇那持毒而立不動:「予滅亡此國,此國全滅。」彼三次宣示,彼之聲音響過十二由旬之波羅奈。於是王詢問曰:「因何理由滅亡此國?」「大王!此毒撒得之場所,對予實不可測。」「此處土地廣大,可撒於地上一觀。」彼云不能,拒絕王言,繼續唱偈:
一〇八
王云:「若然,可投於上方空中。」「彼亦不能。」如斯云而示以彼事唱偈:
一〇九
王云:「若然,可注入水中。」「彼亦不能。」為示彼事而唱偈:
[P.196]一一〇
於是王向彼云:「吾人已失,只求請汝講求勿滅我等國之方法。」「如此,大王!於此處並列請掘三穴。」王命諸人掘造。須陀蘇那於中央穴中滿盛種種藥草,第二之穴中為牛糞,第三之穴中滿置神之藥草,然後向正中之穴中滴入毒藥,如是爾時出煙,火焰衝上,火焰侵占牛糞之穴,由彼處火焰更熾,更又波及充滿神之藥草之穴,藥草燒盡漸消。阿蘭婆耶那立於距穴不遠之處,然毒之熱氣著付其身,全身皮膚完全破壞,使彼成為一白癩病患者。彼恐怖戰慄,三次宣示:「解放龍王。」菩薩聞此,由寶石所造之籠出來,作出以一切飾物裝飾自己之姿,儼然諸神王帝釋之非常莊嚴狀態,站立起來。須陀蘇那與阿奇姆吉亦同樣在傍侍立。於是須陀蘇那向王云:「大王!此我等為誰之子汝知之耶?」「否!予不知也。」「貴君不知也未可知,然而迦尸王之女阿姆茨達佳,贈與提頭賴吒之事,王當知也。」「啊!予知,彼為吾妹。」「予等乃其子也,貴君乃予等之舅父。」王聞此,擁抱彼等,接吻其頭而泣。彼等登入宮殿之上,表非常之敬意後,王對槃達表示親愛詢問:「汝持此強烈之毒,如何阿蘭婆耶那將汝捕獲?」槃達詳加說明始末之語,更又云:「大王!王者必須以如是方法治國。」彼對其舅父說法。繼而須陀蘇那向王云:「舅父!予等之母未見槃達,心中憂慮,予等不能在外遲疑。」「其善!如是汝等可以行矣。然予欲見吾妹,如何方法始[P.197]能得會耶?」「舅父!祖父迦尸王現居何處?」「汝等祖父,以吾妹不在,不能生活,捨國出家,而住於此森林中云云。」「舅父!予等之母亦思與貴君及祖父相會。貴君於規定之某日,往予祖父之處,予等伴母來祖父之仙處,於彼處貴君與吾母相會。」如此彼等與舅父約定日期之後,退下王宮而去。王送其妹之子等,哭泣而返回宮中,彼等則沉沒於地中,歸回龍之世界。
入都城之章終了
當摩訶薩到著之時,龍之都城一切諸生,充滿歎聲。彼於一月在籠中為疲勞之故,臥於病牀,而向彼處探望之龍等實無限際,彼與龍等談話甚是疲勞。阿梨吒往神之世界,然未見摩訶薩,首先第一歸來,如是:「此者強暴,性情粗暴,可能阻擋龍之羣眾。」以彼為摩訶薩臥居場所之門衛。蘇巴迦搜索喜馬拉雅地方,次又搜索大河及其他之河後,繼續搜索耶蒲那河前來。獵師婆羅門見阿蘭婆耶那成為癩病患者,彼思:「彼奴因使槃達疲弊而成癩病患者,然而以自己來說,自己受槃達之非常款待,而因欲得摩尼珠,使阿蘭婆耶那得見槃達。彼惡果必將來臨,在尚未來之中,往耶蒲那河洗惡運之場所,洗濯其惡。」洽於此時蘇婆迦來至此處,彼聞其聲:「彼惡人只欲得摩尼,而將與彼奴非常榮譽之自己兄弟之場所,告示阿蘭婆耶那。此奴已不得保生命!」於是彼以尻尾捲其兩足,拉沉於水中,絕息而稍使弛緩,如是彼提[P.198]起其頭,然後再拉沉水中。如此幾回返復行之,疲勞至極之獵師婆羅門揚頭唱偈:
一一一
蘇婆迦以偈向彼云:
一一二
於是婆羅門思考:「此乃槃達之兄弟,自己生命將不可靠。吁息!自己對其兩親及其自身加以讚美,使其心軟和平以為之計,然後乞保生命。」乃唱偈:
一一三
[P.199]於是蘇已迦向彼云:「惡婆羅門奴!汝思欺我欲逃,予不使汝生。」彼說明彼所作之行為云:
一一四
一一五
一一六
一一七
一一八
一一九
婆羅門思考:「此龍將不使予生,然予如何努力為可逃之方耶?」乃唱偈:
一二〇
[P.200]蘇婆迦聞此生疑,彼思:「今將此奴押往龍之世界,詢問兄弟之後,再作判斷。」唱次之二偈:
一二一
一二二
如斯語畢,摑彼之首,將彼撮起,不斷罵詈與惡口,來至摩訶薩宮殿之入口。
摩訶薩搜索之章終了
時為門衛而坐之阿梨吒見拴來之婆羅門形甚疲弊,出至途中往迎云:「蘇婆迦!不可使其受苦,婆羅門族乃大梵天之子,若大梵天知誰使其子受苦,梵天發怒,將使我龍之世界全部毀滅。婆羅門族乃世之中最優而又有非常威力者,汝不知其人等之威力,予則善知。」實際阿梨吒前一生乃為犧牲祭之婆羅門,故彼如此云。彼如斯云,更將前生經驗長於作犧牲祭之事,彼向蘇婆迦及龍眾宣告其狀:「諸君!請聞予讚嘆婆羅門作犧牲祭之德。」如此云畢,開始敘述犧牲祭之讚嘆:
一二三
[P.201]於是阿梨吒又詢問曰:「蘇婆迦!此世依誰而整備汝知之耶?」彼答不知。「乃婆羅門族之祖父梵天所整備者。」彼為示此,而唱次偈:
一二四
如此,彼云:「此婆羅門族者持有大德,此等之人心保清淨,如行布施,則決不再生其他之處,必往神之世界。」於是更又唱偈:
一二五
一二六
[P.202]彼更讚嘆婆羅門而唱偈:
一二七
如此婆羅門族者應為受布施之最上人等,彼更持來其他理由應如此,顯示而唱偈:
一二八
為說明其意義彼唱次之偈:
一二九
尚又以其他之例云:
一三〇
一三一
如此持彼婆羅門昔日之語,又唱次之偈:
一三二
為說明其意義如斯云:
一三三
一三四
彼更云:「吾兄!此海緣何理由成為不能飲之鹽水,汝知之耶?」「予不知也,阿梨吒!」「汝除殺婆羅門之事外,一無所知。可善聽之。」彼云唱偈:
一三五
彼云:「婆羅門乃如是者」,更又云:
一三六
如此阿梨吒以十四偈讚嘆婆羅門族、犧牲祭及吠陀之事。諸多前來看視摩訶薩之龍等,聞彼之言,皆云:「彼云真實之事。」彼等成為採用錯誤見解之狀態。摩訶薩雖臥病在牀,而已聞其一切,龍等並亦告知於彼,於是菩薩思考:「阿梨吒讚嘆錯誤之道,自己應破其論,以正眾人之思考。」彼起立沐浴,以一切飾物飾身後,坐於說法之座,使全部龍眾集合,呼阿梨吒近前云:「阿梨吒!汝語錯誤之事,讚嘆吠陀、犧牲及婆羅門族,婆羅門等依吠陀之作法,而為犧牲祭之事,不能認為究竟之物,並非約束能至天國之物。汝應知汝之論斷錯誤。」彼於是語破犧牲祭之論云:
[P.206]一三七
一三八
一三九
一四〇
一四一
一四二
一四三
[P.207]一四四
一四五
一四六
一四七
一四八
一四九
一五〇
[P.208]一五一
一五二
一五三
一五四
一五五
一五六
一五七
[P.210]於是宣示此等之非真理云:
一五八
一五九
一六〇
一六一
一六二
一六三
一六四
一六五
一六六
一六七
一六八
一六九
一七〇
一七一
一七二
一七三
一七四
一七五
一七六
一七七
一七八
一七九
[P.214]一八〇
一八一
一八二
一八三
一八四
[P.217]如此摩訶薩破彼等婆羅門等之論,在此確立自己之論,龍眾聞彼之法語,皆大歡喜。摩訶薩將獵師婆羅門由龍之世界逐出,但尚不誹謗於彼。
王子薩佳羅布拉夫瑪達陀,不違約束之日,由四軍之兵圍繞向父住居之處而來。摩訶薩亦巡迴鳴擊大鼓:「我等前往會見舅父及祖父。」而非常華麗裝飾由耶蒲那河向上前行,向彼仙處出發,彼之其他兄弟等亦繼續於彼等兩親之後。薩佳羅、布拉夫瑪達陀見摩訶薩由許多人隨從而來,不與理會而詢問其父云:
一八五
一八六
一八七
[P.218]一八八
一八九
一九〇
一九一
一九二
一九三
一九四
一九五
一九六
一九七
一九八
[P.219]如此由其子蘇佳羅布拉夫瑪達陀所問而獲得神通力之苦行者答云:「此提頭賴吒王之子等,乃汝之甥為龍者也。」然而唱偈云:
一九九
如此二人共語之間,龍眾到著於苦行者之足前作禮後坐於旁側,薩姆茨達佳亦向其父問候後,不勝悲痛哭泣,與龍眾一同歸往龍之世界。國王蘇佳羅布拉夫瑪達陀於彼處滯在數日間後,歸往波羅奈。薩姆茨達佳於龍之世界死去,菩薩則在生命之限內,守戒行布薩之業後,與龍眾共同滿登天道。
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言:「汝優婆塞等!如此昔日之賢者等於佛尚未出現時,尚能捨棄龍之幸福,行布薩之行。」於是佛為作本生之結語:「爾時之兩親,是今大王之一家,獵師之婆羅門是提婆達多,蘇瑪達達是阿難,阿奇姆吉是優鉢羅色,須陀蘇那是舍利弗,蘇婆迦是目犍連,阿梨吒是須那呵多,槃達則即是我也。」
五四四 大那羅陀迦葉梵天本生譚
〔菩薩=梵天〕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杖林時,對教化鬱鞞羅迦葉[1]所作之談話。然而佛轉最[P.220]優法輪教化鬱鞞羅迦葉等之螺髻外道後,為完成與摩揭陀王之約束[2],有以前千人[3]之螺髻外道等相隨,前來至杖林。爾時摩揭陀王與十二那庾多[4]之扈從前往向十力尊敬禮而坐,彼之扈從之中有婆羅門與居士者之間生起議論,所謂:「究竟鬱鞞羅迦葉於大沙門之處修習梵行耶?抑為大沙門於鬱鞞羅迦葉之前修習耶?」於是世尊自思:「必須使之知此迦葉在自己之前出家。」乃唱次之偈:
上座忖度世尊之意唱偈:
彼唱此偈後,為顯示自己為弟子,彼向如來之足甲著頭云:「諸位!予之尊師為世尊,予為彼之弟子。」而為一多羅[6]、二多羅、三多羅、乃至七多羅止,七次於空中騰降表現後,向如來作禮,坐於旁側。見此奇蹟諸人云:「佛實為持大威神力者,如此有勢力之迦葉外道,自己思已得成為阿羅漢者,而鬱鞞羅迦葉打破邪見之網,為如來教化所成就之處。」彼等對佛之德交談。於是佛言:「我現今到達一切知,教化此等者並不為珍奇,我於前生尚未得離欲之時,我尚為那羅陀梵天打破邪見之網,溫順此者。」佛受眾人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毘提訶國之彌絺羅都有名安佳提之王治國,彼為規法正直之王。王女盧佳,非常美麗可愛,彼女因十萬劫間之誓願得非常之福德,來王之第一后妃之胎,再生而來。但其他一萬六千之宮女等皆石女不能生育,是故王對此王女特別歡喜疼愛。王為彼女以種種之花入滿二十五個花籠,與精密之織錦著物,王云:「以[P.221]此可為自己最美之裝飾」,每日贈與其女;又云:「一切食物有無限際之多,每半月須布施一次。」贈與千金。此王有毘闍耶、蘇那瑪、阿拉陀三位大臣,如是於四月[7]滿月之日催開祭祀,王使其街市與宮中裝飾為諸神都城之狀時,王充分施行熱水之浴,身體充分塗以塗膏,以一切莊嚴之具飾身,開放天窗,在殿上之大廣間中,受廷臣等環繞,眺望於澄澈之大空中昇起之月輪,王向大臣詢問:「實為如何愉快之月夜!然則今宵應如何耽醉於歡娛之中耶?」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一
二
三
四
彼等如此被問,各各如自己所思者語之。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五
[P.222]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P.223]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P.224]王為彼等眾多從臣等環繞,坐於一面為禮問訊。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P.225]此王於一切知之佛、辟支佛、佛弟子、摩訶薩之中,未能索得最初之者(佛),又未能向最後之者(菩薩)相應處之大權威質問,然王卻向全裸一無所知亦無任何權威之邪命外道加以詢問。彼雖受如此詢問而不能對其問與以相應之說明,恰如叩擊步行牛之人,又如投棄塵埃於食物鉢中之人,彼云:「大王!請聽。」彼以只此良好機會教示自己之邪見。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P.226]如此敘述布施之無果後,現又敘述惡之無果云: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P.227]如是此斷見論者非常熱心各別語其自論。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〇
五一
五二
[P.228]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〇
六一
[P.229]六二
六三
六四
彼如斯云已而又云:「尊者迦葉!予等長久期間心地朦朧,唯今予等能得尊師。今後將從汝之教,唯耽愛欲之樂,將不聞只成為予等障礙之法。尊師可居於此處,予等將歸去矣。」
六五(一)
六五(二)
[P.230]王於最初至古納之前問候而發質問,然其歸去則未作禮而去,此乃古納之不德所致,尚且未受禮遇,開始施食亦未受如何尊敬。一方王過其夜後,翌日呼集大臣云:「為予準備一切愛樂,今後予將只耽於愛欲之樂。此外任何之事,無須向予申告,作裁判之事,可由某與某理執行。」彼王即沈湎於愛樂之中。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〇
七一
七二
七三
[P.231]七四
七五
[P.232]七六
七七
七八
七九
八〇
八一
八二
八三
[P.233]八四
八五
八六
八七
八八
[P.234]八九
九〇
九一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九六
九七
[P.235]九八
九九
又彼女說明此意義云:
一〇〇
一〇一
於是今再示告從惡友之惡結果,從善友之善結果。
一〇二
一〇三
[P.236]一〇四
一〇五
一〇六
一〇七
如此王女以六偈為父王說法後,於是彼女自身昔嘗蒙受苦楚而示云其狀。
一〇八
一〇九
一一〇
一一一
[P.237]一一二
一一三
一一四
一一五
一一六
一一七
[P.238]為說明彼事而唱偈:
一一八
——更又由此死沒再生於森林中之猿胎,出生之日,使會見獸羣之王,彼獸羣之王云伴來自己之處,彼緊強抱,彼不聞予大聲哭泣呼喚,以齒拔去予之睪丸——。彼女為說明此事云:
一一九
更又說示他生云:
一二〇
一二一
一二二
一二三
一二四
一二五
一二六
[P.239]一二七
一二八
一二九
一三〇
[P.240]其次彼如宣示最優之法:
一三一
一三二
一三三
一三四
一三五
一三六
[P.241]如此彼女教其父王,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一三七
如此由晨朝開始晚間一夜向父王說法後云:「父王!請勿聽信持有錯誤思想之裸形者言辭,此世界有,他世界有,善惡之業有果報,請聽語予之狀善友之言,請決勿向不正之作法前進。」雖然如此,而彼女並未能使父王之錯誤思想脫除。實際彼聞王女美麗之音聲,不過只此歡喜而已。何以故?兩親者雖愛可愛子女之言,然不放棄其自己之思想。在市中則云王女盧佳向父王說法使其放棄錯誤思想而起騷動:「唯今彼賢德王女除去父王錯誤思想,使市中人等得到安穩不違。」大眾皆大歡喜。彼女雖然未能使父王覺悟,然決不失去精神:「予將構想某等方法,給與父王安泰。」彼女在頭上合掌向十方禮拜不斷:「在此世界中支持世界之正當沙門婆羅門,世界之守護神、大梵天王俱應存在,切望諸方前來,請以貴君等自身之力使予之父親放棄[P.242]錯誤思想。此之父君雖然無德,然呈予之德,呈予之力,呈予之真實,切望前來使彼放棄錯誤之思想,使世界中之人人安泰。」彼女如是云言禮拜。爾時菩薩為那羅陀大梵天——所謂諸菩薩者,依自身之慈行、依慈愛、依大行,時時巡迴眺望世間之正行者、不正行者。彼於彼日巡迴眺望世界中,見彼王女為除去父王錯誤思想,祈請世界諸神支持,彼思:「除自己之外,無有得使放棄其錯誤思想者。今日予自己向彼王女表示親切,必須前來為使王與其家臣安穩。然予將以何種姿態前往耶?」「人世之中,唯有出家者深受敬愛、尊敬、與歡迎,是故予以出家者之姿態前往。」彼如是決心,作出黃金色人間之姿態,結人間之螺髮,螺髮之間,刺入黃金之針,在身之表裏著赤色樹皮之衣,以黃金之星美飾,以白銀完成羚羊之皮披掛於片面之肩上,持垂真珠之紐所作之黃金乞食之鉢,肩擔三處彎曲之黃金擔棒,持用真珠紐之珊瑚水瓶;作如此所謂仙人之姿,恰如懸於大空之月光輝綿徧於空中而來,入於美飾之羌達宮殿之大廣間中,立於王前方之空中。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一三八
一三九
[P.243]王亦見彼,驚愕梵天之光輝,彼不能於自己之席上直立不動,彼由席上下來,立於地面之上,彼詢問彼由何處而來,姓名為何。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一四〇
一四一
於是彼思:「此王思無他之世界,是故向王語他世界之事使之聞得。」遂唱偈云:
一四二
如是王思:「以後再問他世界之事。彼如何得神通耶?向彼一問試觀。」於是唱偈:
一四三
[P.244]那羅陀云:
一四四
王雖然聞梵天如此之言,但仍強圖把持謬思,因此彼不信有他之世界:「究竟善業之果報為實有耶?」彼唱偈云:
一四五
那羅陀云:
一四六
王云:
[P.245]一四七
那羅陀答:
一四八
王聞此爆笑而續唱偈:
一四九
於是摩訶薩於眾人當中繼續對王非難云:
一五〇
[P.246]一五一
一五二
如此由摩訶薩所非難之王無能返言相對,大眾非常歡喜:「此神仙持有非常之威力,今日將使國王放棄錯誤之思想。」市中欣起一陣之騷動。依摩訶薩之威力,爾時經七由旬彌絺羅之市街,無一人不聞彼之法語,如是摩訶薩思考:「此王把持特強之謬見,且以地獄之恐怖嚇王,使其放棄謬見後,再以諸神世界之事安慰於彼。」彼云:「大王!若貴君不放棄謬見,將墮往無限苦之地獄。」開始地獄之語:
一五三
[P.247]摩訶薩對彼述大鴉地獄使之聞後:「若不向彼處再生,則將再生於世界之邊涯地獄[28]」於是宣唱彼地獄之偈:
一五四
彼向王詳述世界邊涯地獄使聞:「大王!如不放棄謬見,不單只止於此而已,更將受其他另外之苦。」於是唱次之偈:
一五五
彼就其他之地獄亦用此同樣之方法說示,故此用以前所說之方法,就此等一切之場所,詳細一同說示彼地獄獄卒之行為,而對各各之偈與〔散文之說明〕未說者,一一向被說述:
一五六
[P.248]一五七
一五八
一五九
一六〇
一六一
一六二
一六三
一六四
一六五
一六六
一六七
[P.250]一六八
一六九
一七〇
一七一
一七二
王聞摩訶薩語此地獄之言,心巡迴攪亂,彼向摩訶薩請求歸依而云:
一七三
一七四
[P.251]一七五
於是摩訶薩教示應行清淨之道,並以入於正道昔日國王等之事為例而教示云:
一七六
一七七
一七八
一七九
一八〇
[P.252]如此摩訶薩向王說布施之語、持戒之語後,見此王若以車來比較闡述對彼說法,彼王將喜,故與一切愛欲以車之比喻說法教示云:
一八一
一八二
一八三
一八四
一八五
一八六
一八七
一八八
[P.253]一八九
一九〇
[P.254]「大王!貴君對予為如是云:『此吾將不墮入地獄,那羅陀!為吾教示清淨之道。』予已為汝說示種種方法。」如此摩訶薩向王說示正法,使王放棄謬思,緊守諸戒,並與忠告:「今後棄惡友近善友為宜,常努力不懈。」而並讚嘆王女之德,與王[P.255]之家臣及宮中之諸女等忠告後,在彼等之觀仰中以非常之威力往歸梵天界而去。
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言曰:「汝等比丘!彼不只今生,彼於前生,鬱鞞羅迦葉依我斷除邪見而被調伏。」佛作本生今昔之結語,唱次之結尾之偈:
一九一
一九二
一九三
五四五 比豆梨賢者本生譚[1]
〔菩薩=賢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智慧波羅蜜所作之談話。如是某日比丘等於法堂一同坐定相互談話:「諸位法友!佛有大智、廣智、明智,有敏捷之智慧、銳利之智慧、透徹之智慧,打破他派之說,以自己智慧之力,破剎帝利賢者等所準備之微妙質問,與以調伏,確實把握歸依與諸戒,導與不死之道。」佛來彼處問曰:「汝等比丘!一同坐於彼處,相互所為何語?」答云:「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得無上等正覺之如來,破他人之說,導引剎帝利等,並非稀有,所謂如來前生索正覺智時,即為有智慧打破他說者。事實我為比豆梨時,於六十由旬高之迦羅樹山頂,以智慧之力調伏不那奇之夜叉將軍,使之溫順安穩,向自己布施,使之願與生命。」於是佛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俱盧王國之因陀羅波羅薩多市,達難伽雅[2]、高羅婆王治國,有大臣比豆梨教王俗事與聖事。彼為美妙音聲說偉大法之人,洽如以琵琶之音色魅惑醉[P.256]象之狀,使閻浮提(印度)中之諸王為其美妙之音聲法語離去魅惑,彼等諸王不願歸往自己之國;而彼以佛之善巧為大眾說法,在市內住居受得非常之榮譽。
一方,波羅奈之居士,相互為友之四位婆羅門富豪,彼等看破愛之危險,入雪山出家而成仙人,修得神通與等至,食樹根之實,長棲於山中。彼等為得鹽醋之物下山托鉢來至鴦伽國入於瞻波之都求食。在此市內亦有互為友等之四人富豪,彼等對彼仙人等之正當行狀生起信仰,禮拜之後,執乞食之鉢,於各各自己之家,各為一人饗宴飲物食物後,得其承諾,使彼等住於王苑之中。四位之行者於四位富豪之家攝取食事之後,為晝間生活,一人往三十三天,一人往龍之世界,一人往金翅鳥之世界,而一人則往俱盧王之蜜佳奇拉園。其中往神之世界度晝間者見帝釋之榮譽歸來,向奉仕自己之富豪交談使聞;往龍之世界度晝間者,見龍王之幸福歸來談話;往金翅鳥之世界者,則見金翅鳥王之豪華;而在俱盧王之御苑度晝間歸來者,則見達難佳雅王之繁榮與光輝,向奉仕自己之富豪語此使聞。於是此四位之人等望欲往生神等之世界,積累布施等之福德,生命盡後,一人再生成為帝釋,一人與其妻子一同生於龍之世界,一人生為住睒婆梨湖宮殿之金翅鳥王,最後一人再生於達難佳雅王第一后妃之胎;又彼四人行者等則再生於梵天界中。
俱盧國之王子年長,於父王死後即王之位,正確統治其國,然彼好賭勝負。彼[P.257]把握比豆梨賢者之教,行布施,守戒律,住於布薩。某日彼執行布薩之時,欲精修獨住,出發至王苑坐於精神愉快場所,實行沙門之法。爾時帝釋亦行住於布薩,彼云:「於神之世界,頗有障礙。」於是來至人間世界彼王之王苑,坐於精神愉快之場所,實行沙門之法;龍王波留尼亦行住於布薩,謂龍之世界頗有障礙,來至同一王苑,坐於精神愉快之處,實行沙門之法;金翅鳥王亦住於布薩,謂金翅鳥之世界頗有障礙,來至同一之處,坐於某一精神愉快場所實行沙門之法。此四人至黃昏之時,各自由自己之場所離去,來集於吉祥蓮池之岸,然而彼等互見,因為昔日之友愛,互相和合,互相喜悅,彼此互相堅定慈悲之心,以柔聲坐而交談。帝釋坐於吉祥之平面石上,其他諸人各自坐於自己認為相應場所。爾時帝釋向彼等云:「我等四人俱為王者,我等之中誰之戒德最大耶?」於是龍王波留尼云:「比較君等三人之戒德,予之戒德最大。」「其為何理由?」「其乃如是,此金翅鳥王對我等龍之既生者與未生者均視為仇敵,然予雖見奪我生命之仇敵亦不起何等憤怒,此為予之戒德最大之理由。」乃作偈云:
一
在見所斷之四布薩誓願本生譚〔第四四一〕曾唱此第一之偈。「予有如此之德,[P.258]因此予之戒德最大。」金翅鳥王聞此云:「此龍為予最先所食之物,然予見此最易食之物,耐飢而不犯欲食惡之故,是故予之戒德乃一等之大。」於是唱次之偈:
二
於是諸神之王帝釋云:「予捨棄最為接近安樂之因,種種神之世界幸福,為守戒來至人間世界,故予之戒德為最大。」乃唱次偈:
三
如是帝釋亦稱讚自己之德。達難佳王云:「予今日捨棄莫大財寶,一萬六千舞姬[P.259]充滿之宮中,在此王園行沙門之法,故此予之戒德為最大。」乃唱次之偈:
四
如斯彼等全部大事讚譽自己之德,帝釋等向達難佳雅云言:「大王!有否任誰於貴君之處居有賢者,請其解明此一問題之人耶?」「有者,諸位大王!有對予教示俗事聖事之無比之人,名為比豆梨賢者,彼者必可解明此一問題,可否相宜請至彼者之處耶?」「甚善!」其他諸人承諾,於是皆出王苑來至法堂。此處裝飾美麗,使菩薩坐於椅子當中,問候作禮,坐於傍側云:「賢者!予等生起問題,望得解明。」
五
[P.260]賢者聞彼等之語云:「大王等!予對貴君等有關戒律所起爭論之偈,汝等能否善巧述說,吾則加以判斷?」乃唱次之偈言:
六
七
於是彼等唱次之偈:
八
摩訶薩聞彼等之所云,唱次之偈云:
九
如此摩訶薩使彼四德平等。四人聞此,非常喜歡,讚彼語次之偈:
一〇
如此彼四人對摩訶薩之解答非常歡喜,而帝釋以神之美衣供養於彼,迦樓羅以黃金之華鬘,龍王波留尼以摩尼珠,達難佳雅以千頭之牛分別供養。王如次云:
一一
[P.262]帝釋等供養摩訶薩後,各各返回自己之住居。
四人行布薩之章終了
彼等之中,龍王之后妃名毗摩羅者,彼女不見龍王之首裝飾之摩尼珠而問曰:「大王!彼摩尼珠往何處去?」「后妃!羌達婆羅門之子比豆梨賢者之法語,吾聞起信心,予以摩尼珠供養彼者。此不僅予也,帝釋供養神之美衣,金翅鳥王則以黃金之華鬘,達難佳雅王則供養千頭之牛。」「誠然,彼乃說法之人。」「后妃!汝將云何?彼乃完全與佛之出世者同樣,閻浮提(印度)中百人之王者為彼美麗之音聲法語所引付,宛如象之魅惑於琵琶之音色,醉象魅惑之狀而不歸於自己之國。彼者乃為說示如此美妙法語之人。」龍王之后妃聞比豆梨賢者之德與法語,急欲見彼,彼女自思:「若予言欲聞彼者之法語,向王乞願,請伴其來,但總將不能伴來。若以心中起劇烈之欲望,為疾病狀之女求之如何?」彼女如狀實行,向侍女等合謀,臥於牀上。龍王來訪彼女之時,不見其姿,向侍女等詢問毘摩羅之去處,答曰:「身患疾病。」於是往彼女處坐於寢牀之傍,繼續按 其身體而唱第一之偈:
一
如是彼女告王唱第二之偈:
[P.263]二
龍王聞此唱第三之偈:
三
彼女聞彼之言:「如若不能,如此予將死去。」彼女返寢,以背向彼,以著物之角匿其顏面。龍王往自己寢室,坐於寢牀之上,彼知毘摩羅欲使持來比豆梨心臟之肉,彼思:「予如不能得賢者之心臟,則毘摩羅之生命將失。然則究竟如何取來其心臟之肉?」爾時彼之女伊蘭達提梨龍女,美容裝飾,以非常豪勢之姿態,奉仕父王之起居前來問候之後,立於傍側,彼女見父王之顏色變化,彼女詢問:「父王!顏面不佳,究有何事?」而唱偈曰: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