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本生經

[P.193]第十八篇

五二六 那利妮伽王女本生譚

〔菩薩=行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比丘受原妻所作誘惑之談話言此時佛問比丘曰「何故汝厭出家」答曰「為原妻之故」佛言「汝比丘彼婦人對汝為不利者汝於前生為彼婦人失敗禪定陷大破滅」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西北出身之婆羅門大家達成年後修習學藝入仙人之道而出家得禪定與神通定居於雪山地方與阿蘭布薩天女本生譚〔第五二三〕中之事相同一隻牝鹿因此人而妊娠產子命名為伊西辛伽其後達於成年父使彼出家習遍處觀法不久彼得禪定與神通於雪山地方浸樂於禪定因苦行過劇諸根喪失作用但依其持戒之威力使帝釋天之宮殿震動經帝釋天詮索知其理由彼思「今以方便破其戒行」於是三年之間迦尸國中不使降雨國中如火燒之狀稻不結實人民受飢饉之苦羣集於王庭呼喚叫罵王立於窗前問彼等曰「汝等究為何事」「大王三年之間雨不降[P.194]國中枯焦人民苦甚王請使雨降下

國王謹持戒法守布薩戒但雨仍不能降下爾時帝釋天於夜間入彼之寢室立於空中光照一方王見而問曰「汝為何人」「予乃帝釋天主」「來此何故」「大王汝國不降雨耶」「誠如所言」「其不降雨之理由王知之耶」「予尚不知」「大王雪山地方住一名伊西辛伽之行者因苦行過劇失諸根之力彼時時眺望空中見天降雨彼即忿怒因此天不降雨」「然則如之何為宜」「破其戒行則雨下降」「然則何人能破其行」「汝女那利妮伽能以為之王可喚彼女前來告以『往如是如是之所往破行者之戒歸來』請遣之前去」帝釋如是教唆於王回返自己之所而去

翌日王與大臣等商談呼其女前來唱第一之偈

村里甚枯焦     國亦將亡滅
那利妮伽汝往雪山行     制彼婆羅門

彼女聞此唱第二之偈

父王予不耐苦難     亦不知去路
羣象出沒處     予將如何行

於是王唱次之二偈

汝依象與車     路過[A1]豐村里
組木造船舟     那利妮伽汝可如是行

[P.195]

象馬車步軍     〔隨意〕伴汝行
剎帝利女汝以色與姿     善使彼為虜

如是王為護國與其女言不能言之語彼女終於同意允往

於是王與彼女應與之物大臣等隨之前往送行大臣等至國之邊界於彼處露營擔負王女依山中人所告之路尋行入雪山之中午前近著於行者之道院恰於此時菩薩留其子伊西辛伽於道院之中自己為採拾果實入於森林山中人向道院出發立於伊西辛伽之住處使那利妮伽得見唱次之二偈

芭蕉幢為記     布伽樹包圍
伊西辛伽處     汝見樂道院

此火彼所點     遠處可見煙
思有大通力     彼祭祀火天

大臣等於菩薩入森林不在期間圍繞道院警戒看守王女著仙人之服上下衣[P.196]裳為金絲之織物飾一切諸種瓔珞持以絲線捲成之雜色手毬使入道院彼等在外護衛而立王女玩球降至經行處之末端爾時伊西辛伽坐於草菴入口處之磐石上見彼女來恐怖戰[A2]入草菴立於其中彼女亦往入口處繼續玩毬

佛為說明此事述次之三偈

頭飾摩尼珠耳環     彼見彼女來近前
伊西辛伽心懷怖     入於樹葉蓋道院

於此道院入口處     彼女仍以毬為戲
彼女肢體時隱現     金絲露處得觀見

彼見彼女之戲耍     入草菴中心不安
結髮道士出道院     彼向彼女作是言

一〇

有樹有如彼果實     投擲遠處又還復
彼果緣何不棄汝     此樹究為何稱呼

於是彼女向彼作樹之說明而唱偈曰

一一

婆羅門吾之道院近     住於香醉山
此類樹木多     有如此果實
投遠亦復還     此果不棄吾

[P.197]如此彼女說謊言行者信以為真彼思「此人為行者」於是示親密而唱偈曰

一二

請入道院攝此物     施汝果物足塗油
此處座席汝就座     卿草根樹果請多攝

「如是承受汝之賜與」彼女入草菴中坐於樹枝所造之蓆上金絲之衣分成二部全身裸露行者未曾一度得見女人之身體彼見而自思「此人有傷處」於是言曰

一三

股間為何物     黑色締結堅
此事我問汝     汝器入膜中

於是彼女欺彼唱次之二偈

一四

予求草根與樹果     徘徊林間遇野熊
[P.198]為熊追迫予倒地     野熊嚙取予根器

一五

予被嚙傷心感痛     身心寸時不得安
唯卿得癒此創痛     卿汝行婆羅門功德

彼以彼女之虛言信為真實彼云「若汝以此為藥可以一試」彼見其陰處唱次之偈

一六

汝之傷深帶赤色     非腐非爛大異臭
我今為汝煎煮藥     使汝必能得快癒

於是那利妮伽唱偈曰

一七

梵行人神咒之藥煎煮藥     其他諸藥皆無效
汝身具有柔軟物     使此創痛得快癒

[P.199]彼思「此人所言為真實之事」彼不知男女之行交為破戒消失禪定且彼未曾得見女人不知男女之交只聞其為藥於是與彼女行交同時破戒禪定亦告消失彼行交二三次數身體疲倦外出下湖水中以行水浴消除疲勞還至草菴之中而坐彼仍思彼女為一行者問其住居而唱偈曰

一八

卿之道院在何方     是否卿樂此林間
草根樹果類多否     猛獸對卿加害否

於是那利妮伽唱次之四偈

一九

由此正當北之方     雪山流出克瑪河
彼岸有予樂道院     卿願汝得見我棲所

二〇

菴羅樹與沙羅樹     胡麻樹與閻浮樹
鬱陀羅樹波吒梨     四季諸樹花盛開
緊那羅歌聞四方     卿願汝得見我棲所

二一

彼處予有多羅樹     其根其果善色香
[P.200]如此土地有地處     卿願汝得見我棲所

二二

彼處樹果草根夥     有香有味有善色
獵夫人等來其處     不奪予之樹根果

行者聞此為使其停留至父還來之前而唱偈曰

二三

我父往求樹根果     日暮即將還此處
我等二人離道院     父拾根果至來時

於是彼女自思「此人原來在森林中養育長大不知予為女人然此人之父見予立即知之而云『汝來此處何為』將以棒毆擊予頭予頭將破裂予必須於彼父未回之前離去予來此處之事已告終了」彼女告彼之來路今唱一偈

[P.201]二四

另有多姿善仙士     有王仙士住中途
汝向彼等問道院     彼等導汝至予所

彼女作如是語為彼自己逃出設此口實出草菴向看守之人云「汝等速還」尋得原來之路來至大臣等之所彼等伴彼女還至野營之處漸次歸往波羅奈城帝釋天甚為滿足即日國中降下大雨

一方伊西辛伽行者自王女去後身體發熱彼身戰抖入草菴中身著樹皮憂悲而臥菩薩日暮還來不見其子之姿彼思「彼往何處」放置擔棒入草菴中見其子倒臥「子汝有何患」菩薩撫子之脊唱次之三偈

二五

汝今不採薪     汝今不運水
汝不祭火天     沈思如癡人

二六

[A3]曩昔亦採薪     汝亦祭火天
汝為苦行者     梵行亦正確
汝為予設座     亦為予備水
汝為一梵士     多有梵士樂

二七

今汝不採薪     今亦不運水
亦不祭火天     亦不調飲食
今日予歸來     汝亦不呼我
汝將自滅耶     汝心有苦惱

[P.202]彼聞父之語告其理由曰

二八

結髮梵士來此處     胖瘦適中目秀麗
身體不高亦不低     彼卿漆黑之頭髮

二九

彼於首上懸器物     胸前生有二美瘤
無鬚容姿亦不衰     光澤猶如黃金塊

三〇

彼之容顏更美麗     耳邊懸有尖曲飾
佩身之物著金絲     青年行動伴光輝

三一

此外其他四種飾[1]     青赤珠寶有數百
猶如雨時鸚鵡羣     青年行動伴鳴音

三二

不用鉤藤草之帶     出家亦不用獸皮
[P.203]彼之腰懸美衣服     光輝猶如空電光

三三

無有莖柄亦無刺     懸於臍下結腰間
無物擊打常發音     父此為如何之樹果

三四

彼之髮結更美麗     百餘端曲有好香
髮形好整分二路     不知吾髮如斯否

三五

彼有好色與好香     調髮結時散芬芳
於此森林道院中     如風吹來青蓮風

三六

彼之身垢甚香美     吾之身體不如彼
隨風搖曳垢吹來     花開初夏在森林

三七

彼著種種諸顏色     美麗樹果地上投
打出之毬再還手     父不知此為何樹果

三八

彼之牙齒尤美麗     淨平善似硨磲貝
每一開啟表喜心     彼不以此為菜食

三九

彼語滑穩且甘柔     直聞不震不過高
[P.204]聲美猶如迦陵鳥     使吾徹心樂情搖

四〇

聲圓語明無過彼     向彼讀誦不善適
吾今得欲再見彼     青年吾友既分離

四一

此傷善癒著     一總團柔軟
此傷能增大     恰似蓮華蕾
彼以此就吾     開股以腰押

四二

兩腕甚柔軟     似有青黑毛
空中輝如電     有熱且照光
兩手秀且美     十指如珠玉

四三

肢體纖嫋毛不長     指甲修長且尖赤
姿容美麗擁柔腕     侍吾周到使吾樂

四四

身體有光如木棉     肌膚圓闊金貝面
兩手柔軟以觸吾     父彼之離去吾苦悶

四五

彼肩不擔棒     亦不自運薪
不以斧伐樹     彼手無肉刺

四六

有熊與彼傷     彼言吾能癒
[P.205]吾隨彼言行     依此吾亦快
彼復向予言     婆羅門予今甚快慰

四七

葛葉汝敷物     吾與彼不亂
吾等甚疲倦     浴樂水中還

四八

今日吾不誦神咒     不供犧牲祭火天
予不見此梵士間     草根樹果不與餐

四九

汝知此梵士     彼住於何方
速送予至彼     勿使死道院

五〇

森林聞有種種花     鳥類羣集時囀鳴
汝速送吾往彼處     吾先失命汝道院

[P.207]大士聞彼如此悲嘆之囈語知彼為某一婦人破戒於是誡彼唱次之六偈

五一

火天放光諸仙集     天人天女乾闥婆
[P.208]諸仙自古住此地     如斯戲事切勿行

五二

無論有友或無友     親族朋友愛意生
不知我由何處來     不運之人何有定

五三

實緣依共住     友情漸漸結
不住不會合     彼此友情衰

五四

汝若見梵士     若與梵士語
稻熟依水豐     速喜苦行德

五五

若再見梵士     再與梵士語
稻熟依水豐     速喜沙門道

五六

此等鬼類種種姿     人間世界且徘徊
有智之人不近彼     梵士近此遭破滅

[P.209]彼聞父語知此所謂為女夜叉於是恐怖翻心向父請恕「父予再不往任何處所請父恕我」父又慰彼云「青年汝應善觀慈」作梵住觀之語彼依其教實行再得禪定

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說明四諦——說四諦竟厭出家之比丘得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那利妮伽為其原妻伊西辛伽是厭出家之比丘而其父即是我

五二七 溫瑪丹提女本生譚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厭出家之比丘所作之談話據傳此比丘於舍衛城托鉢巡迴途中見一裝飾極美容姿之婦人起戀慕之情不能轉心還歸精舍自此以來恰如為箭貫穿之狀為欲念所惱如迷鹿之瘠瘦脈管露於四肢膚呈黃色怏怏不樂對四威儀心無一滿足對阿闍梨奉仕等亦均棄置[P.210]每日亦不精進於讀誦詢問觀法法友等問曰「友汝以前六根清澄顏色明朗今與前違是何理由」彼答「諸位道友予已厭出家」彼等云「友恢復正氣佛之出世難逢聽法門受人身亦同樣難得汝得此難得之人身念願盡苦際之事不顧親族等之淚顏依信心而出家何故為煩惱之虜煩惱譬如蚯蚓其皆為愚人間共通之物以得此為目的者尚少樂味諸欲苦多禍多其患亦大諸欲猶如骨鎖猶如肉片猶如草之炬火猶如熾燃之炭火猶如見夢之人猶如借得之物品猶如樹木之果實猶如鐵籤猶如蛇頭汝既入斯教而出家緣何為無利益諸欲之虜」彼自己所行錯誤之事為諸人訓誡而不能滿足相伴而入於佛說法堂佛言「何故將此厭世比丘伴來」比丘等答曰「此人謂厭於出家」佛問「此為真實耶」彼答「尊師是為真實」佛言「汝比丘昔之賢者治國煩惱雖次第而起但不為所縛能制己心不為不當之事」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尸毘國阿利吒城尸毘王治國菩薩出生於第一妃之胎名曰尸毘王子王之將軍亦生一子名阿西般羅迦此二人為友一同生長十六歲時同往得叉尸羅修習學藝而還父王讓位與王子新王任阿西般羅迦為將軍之職彼依正義而治國

仍於此同一都城有八十億財產之提利達瓦闍長者此長者生有一女容姿無上美好達於極致清淨相好於命名之日名之為溫瑪丹提彼女十六歲時超越[P.211]人間之姿如天女之美凡見彼女不論何人皆情不自禁如飲酒中毒為煩惱之毒氣所迷惑而難以自持於是其父提利達瓦闍往王之所云「大王予家出一女寶只能與王合式相配請遣善觀相好之巧者前往觀察是否如王之意」王云「甚善」遣婆羅門等前往婆羅門等赴長者之宅被恭敬尊重受粥之供養爾時溫瑪丹提以諸類之瓔珞飾身出現彼等之前彼等見彼女不能自持為煩惱之毒氣所醉忘卻彼等自己飲食之事尚未終了有者取少量食物竟載於頭上有者或投入腋下有者叩壁皆現狂氣彼女見彼等云「此諸人前來觀察予之相而何竟有如此醜態可攫彼等之頸出之於外」彼等胡亂逃歸王宮對溫瑪丹提甚抱反感向王曰「彼女乃一不吉之女與吾君不相配合」王因云為不吉之女乃不對彼女迎聘彼女聞此消息「彼謂予為不吉之女王不迎聘所謂不吉有如此之人耶甚善若予得見王時將有所為之事」彼女對王懷有怒意爾後其父將彼女嫁與阿西般羅迦彼對彼女甚為鍾愛

然因如何果報彼女得如斯之美乃因施捨赤色著物之果報據傳彼女昔日於波羅奈都出生於一貧乏之家彼女於祭日見積善根之婦女等著鬱金色之衣裳及帶種種飾物戲樂彼女自己亦欲著彼樣之著物出遊向父母說明父母曰「女予等貧家予等如何能得如彼之著物」彼女云「請許我至富家之宅為得薪之工作彼方主人知我之價值予我以著物」彼女得到兩親之許可往某家庭謂曰「如得[P.212]鬱金色之著物予將為作求薪之工作」於是彼家之人等向彼女云「汝為三年間工作觀察有無價值而後付與」彼女同意「甚善」於是開始工作彼等知彼女之價值於三年未滿之間與彼女深濃鬱金色之衣及其他之著物「汝可著此與友人等一同浴水」於是遣退彼女彼女置其赤衣物於岸邊與友人等前往浴水

恰於此時迦葉佛一弟子之法衣破為寸斷折樹枝為上下著來至此地彼女見彼自思「此尊者衣物甚破予因前生未作施捨今生不易獲得衣物今將予之衣物分割以一分施與尊者」彼女由水中出著其下衣云「尊師稍待」女禮拜長老分其一分施與長老長老立於路傍隱秘之處棄其折枝業之衣以施得之一片為下衣另一片為上衣然後步出然其衣物之光輝使彼全身如朝日之放光彼女見此「此尊者前無此光而今如朝日之光輝予將餘物亦與尊者」於是將餘下部分亦均施與而立願曰「尊師請使予後世得無上之美容使男人見予失其原狀世間再無比予美之人」於是長老述謝禮之辭而去其後彼女於天上界繼續轉生此頃則出生於阿利吒都如其願行

[P.213]於阿利吒城布告[1]迦底迦月之祭同月之十五日全城盛大裝飾阿西般羅迦往自己守備場所時呼彼女謂曰「溫瑪丹提今日為迦底迦祭國王陛下巡行城中首先將來至予之家門汝不可使王見汝姿王如見汝將失正氣」彼女向出行之夫答曰「予將注意」彼去後彼女命侍女云「國王至此宅門告予得知

爾後太陽西沉滿月上昇城中裝飾如天人之城到處燈火通明王身飾多種瓔珞乘附駿馬之車諸大臣一同隨行於盛大光榮之中巡行都市首先第一往阿西般羅迦之家門而來其家以赤砒石色之牆圍繞裝飾門上附有望樓為一無上美麗之宮殿此時侍女向溫瑪丹提通告彼女持花籠以緊那羅女之魅力倚於窗口而立向王之方投花王仰見彼女為煩惱之毒氣所醉不能自持正氣即如此為阿西般羅迦家之事亦不能知於是呼馭者近前詢問唱次之二偈

須難陀〔馭者名〕     何人之住居
赤磚造塀護     遠望如火炎
空山見火光

須難陀此為何人女     養女或是妻
處女或有夫     我問急答予

[P.214]於是馭者語王唱次之二偈

吾甚知彼女     父母與其夫
大地護持者彼夫多勉勵     日夜為王護

王之一大臣     豐足榮且富
王之大將軍     阿西般羅迦
溫瑪丹提女     乃為彼之妻

王聞此稱彼女之名唱次之偈

此為彼女之名耶     彼之父母何善巧
溫瑪丹提[2]視予時     使予發狂不自覺

彼女知王感動閉窗入於寢室王見彼女一瞬之間後已無巡行都城之心[P.215]馭者曰「須難陀馬車還宮」繼云「此祭不適合於予等只適合於阿西般羅迦將軍王位亦適於彼坐」王使馬車還宮登上王宮臥於室中嘆息而言曰

柔眼如牝鹿     滿月光中現
肌色赤蓮華     鳩足著赤衣
予見彼女時     思空有二月

淨美具濃睫     見予豐魅力
森山緊那羅     跳上捕予心

爾時彼婦人     身長濃褐色
摩尼珠耳環     垂掛在兩邊
身著單一衣     足纖如牝鹿

指甲如銅色     腕柔有美毛
身塗旃檀精     指圓美麗婦
謙恭有美姿     何時可慰吾

一〇

金鬘著胸蓋     腰細長者女
以其雙柔腕     何時可抱予
生於大森林     恰如蔓抱樹

一一

肌膚好滑觸     猶如塗漆精
乳房似水泡     身色赤蓮華
何時口與口     如近酒家杯

一二

觀見彼女立     全身現喜悅
邇來予之心     何事亦不辨

一三

摩尼珠耳環     溫瑪丹提見
洽失賭千金     日夜不得眠

[P.216]一四

帝釋天惠予     惠予得彼所
予為大將軍     一夜或兩夜
與彼女同樂     再為尸毘王

於是大臣等告阿西般羅迦曰「卿國王陛下巡行城中行至卿家之門而還入於御殿之中」彼往自己之家呼溫瑪丹提近前「汝之容姿使王得見耶」「將軍一大腹大牙之男人乘車而來予不知其為王或大臣後聞為某高貴之人予立窗前[P.217]向之投花彼立即回返而去」彼聞此云「予為汝陷於破滅」翌日晨起至王宮立於王之寢室門口聞王為溫瑪丹提而歎息彼思「此王戀慕溫瑪丹提如不得彼女彼將死去為王與予免此不德予須救助王之生命」彼還歸自己之家呼通咒文之侍衛一人前來彼如是云「如是如是之處有一內部空心之支提樹汝勿使他人得知於太陽沒時往彼處坐於樹中予向彼處攜供物到達後禮拜天人祈願『天王予之王行祭都城時不作遊行歸還寢室嘆息而臥吾等不明其理由王為天人等甚盡其心每年向天人設千兩之供物今王為如此如此之事而嘆息請與指示請對吾等王以生命之施』予作此祈願爾時汝變聲色云『將軍汝等之王非是疾病王但戀慕汝妻溫瑪丹提如王得彼女則可長生否則即將死去汝若欲王生將溫瑪丹提獻上與王』汝須如此說話」於是使彼練習然後送出

侍衛往坐於樹中將軍來其處祈願如前所述而行將軍曰「謹遵天王之命」彼拜天人之後轉向大臣等談稱其事往城中入王宮叩王寢室之門王已恢復精神[P.218]問曰「何人叩門」「大王予阿西般羅迦」於是王開寢室之門彼入內拜王而唱偈曰

一五

我禮敬鬼神     夜叉神來語
王心戀我妻     願獻為侍女

於是王問彼曰「阿西般羅迦予戀慕溫瑪丹提而嘆息夜叉等知之耶」「唯然大王」「如是世間評判予為一卑劣之漢」王感恥辱存留正義而唱次之偈

一六

善業將墮落     不得不死身
人將評判予     汝為惡業者
不得見彼女     汝心大煩惱

以下為兩者問答之偈

將軍

一七

我獻妻與王     我等之所為
王與我之外     一總無人知
王請長欲念     王請棄憂慮

一八

凡為惡業者     不願他人知
[P.219]鬼神見所為     賢人亦得知

一九

地上何人信     彼女非汝愛
汝施汝所愛     汝心大煩惱

將軍

二〇

彼女我所愛     實為吾愛妻
溫瑪丹提所     如一獅子窟

二一

世間剛毅士     壓制己煩惱
不棄樂果業     不犯邪惡業
唯有愚癡人     醉心享安樂

將軍

二二

王為我父母     妻兒養育者
我為王下僕     王王隨喜所行

二三

人以我為主     犯惡不為恥
彼若依此行     彼不得長壽
諸天依惡業     對彼不護佑

將軍

二四

由他人施與     正義人受施
受者與施者     共行樂果業

二五

地上何人信     彼女非汝愛
[P.220]汝施汝所愛     汝心大煩惱

將軍

二六

彼女我所愛     實為吾愛妻
我今奉獻王     溫瑪丹提妻
王請長欲念     王請棄憂慮

二七

若人除己苦     傳苦於他人
依他人之苦     自己得受樂
非此種之人     他苦如己苦
能知他苦者     是為正法人

二八

地上何人信     彼女非汝愛
汝施汝所愛     汝心大煩惱

將軍

二九

彼女我所愛     實為吾愛妻
我為愛王故     我獻我愛物
惟有與愛者     始能獲得愛

三〇

此予己欲故     將可損於己
予以為非法     不可損正法

將軍

三一

若王不欲容我意     人中努力之長者
我將彼女棄人前     王我今放棄彼女後
王可呼彼至王前

三二

阿西般羅迦     若捨無垢者
此汝大不利     汝蒙罵亦大
都中無汝黨

將軍

三三

我忍大嘲罵     誹謗與毀訾
一總任降來     我不受稱譽
隨王所好者     王其為所欲

[P.221]三四

不受誹謗與稱譽     不受毀訾與供養
光榮幸運離彼去     恰如暴雨過陸流

將軍

三五

由此所生苦與樂     無論越法損心者
一總我胸皆堪受     恰如大地容強弱

三六

越法損心諸苦惱     他人受之予不願
不惱何人立正義     此一重擔予獨負

將軍

三七

善業升天上     汝勿遮攔吾
我以澄淨心     向王獻彼女
如王之供犧     捧財婆羅門

三八

汝施利與吾     汝等皆吾友
諸天祖先謗     更見來世咎

將軍

三九

溫瑪丹提女     我獻王所故
都人與里人     總不言非法
王請長欲念     王請棄憂慮

四〇

汝為予利計     汝等皆我友
善人將責我     終難超咒罵

將軍

四一

王堪我崇敬     愛慈利益者
仁施扶給者     欲之善護者
[P.222]我向王奉獻     我取大果報
願王依我願     溫瑪丹提受

四二

阿西般羅迦     予之吏司官
汝總行正法     此處此日下
有情之世界     無論日與夜
多行予福利

將軍

四三

汝為長者無上士     汝為智者達知法
汝為護法壽命長     法護者我今請王語我法

四四

阿西般羅迦     汝今聞我語
予為汝說法     善士之行法

四五

喜法王為善     為善智慧人
為善不瞞友     不行惡為樂

四六

王之於國土     正義不含怒
人人住安樂     恰如居己家
如在大樹下     樹蔭得乘涼

四七

予之平生為事物     不喜粗略無思慮
亦知自己所不為     汝聞予之此譬喻

四八

渡水牛羣之王者     彼為嚮導莫行邪
嚮導者若取邪道     一切牛羣為行邪

四九

人中被認為長者     正與前此比喻同
長者設若行邪法     他人如何不倣行
王者若為邪法人     舉國人民難安寢

五〇

渡水牛羣之王者     彼為嚮導應行直
嚮導者若取直道     一切牛羣為行直

五一

人中被認為長者     正與前此比喻同
長者若能行正義     他人如何不倣行
王者若為正義人     舉國人民易安寢

[P.223]五二

予若以邪法     不願得天位
一切此大地     亦不願克取

五三

於此人間之世界     多有七寶與黃金
牛羣奴僕與衣服     還有高[A4]貴赤旃檀

五四

馬與婦女摩尼珠     一切日月所護物
予生尸毘為王者     不為此等為邪行

五五

國之尊者守護者     尊敬尸毘族之法
唯行正義以為念     己心不為外欲縛

將軍

五六

汝常行正義     好運且平安
治國垂永久     是為汝智慧

五七

正義勿作等閑視     我等為王且隨喜
剎帝利種之王者     等閑正義將喪國

五八

剎帝利大王力持行正義     對待父與母
此處行正義     汝將昇天界

五九

剎帝利大王力持行正義     對待妻與子
此處行正義     汝將昇天界

六〇

剎帝利大王力持行正義     對待友親族
此處行正義     汝將昇天界

六一

剎帝利大王力持行正義     對待象兵士
此處行正義     汝將昇天界

六二

剎帝利大王力持行正義     對待諸村邑
此處行正義     汝將昇天界

六三

剎帝利大王力持行正義     對待國人民
此處行正義     汝將昇天界

六四

剎帝利大王力持行正義     沙門婆羅門
此處行正義     汝將昇天界

六五

剎帝利大王力持行正義     對待諸鳥獸
此處行正義     汝將昇天界

六六

力持行正義     正義齎安樂
此處行正義     汝將昇天界

六七

此處行正義     積義到天庭
諸天帝釋天     梵天皆與共
正義勿等閑     等閑將喪國

[P.227]如是阿西般羅迦將軍為王說法時王已棄捨對溫瑪丹提戀慕之心

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說明四諦——說四諦竟此比丘得預流果——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須那陀御者是阿難阿西般羅迦是舍利弗溫瑪丹提是蓮華色其他者是佛弟子等尸毘王即是我

五二八 大菩提普行沙門本生譚

〔菩薩=普行沙門〕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般若波羅蜜所作之談話此譚將在大隧道本生譚〔第五四六〕中述出而彼時佛言「諸比丘此非自今始如來於前生即以智慧打破外道之邪說」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城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迦尸國有八億財產之西北出身之婆羅門豪家彼名為菩提童子達成年後往得叉尸羅修習學藝歸來經營家[P.228]庭生活其後棄諸欲入雪山地方出家修普行沙門之道食此處森林之草根樹果以為長住雨期之初頃下雪山遊行諸處漸次進達波羅奈之城入於王苑之中翌日彼為普行沙門相應之姿為托鉢巡迴於城中往至王宮之門前王立於窗前見其鎮靜之姿心甚感服呼彼入自己宮殿之中使坐於王座以示親密聽聞說教不久之後施以種種上品之食物大士受取食物後自思「王家之中有憎有敵甚多當予有災禍臨身之危難時何有為予拂除之者」彼忽發現王之身旁有一赭色之犬彼取一大飯塊欲與其犬王知其意命持犬之食器前來受取食物與犬大士施犬而食事終了王與彼約於城內王苑中建草屋與以出家之道具使彼住於其處王每日二度三度往訪問候又於食事之際大士常坐王座攝受王食如此經過十二年間

此王有五大臣教理經濟上之事與精神上之事其中一人為無因論者[1]一人為神為論者一人為宿命論者一人為斷滅論者而一人為利己論者其中無因論者教授多人謂「生類依輪迴轉生而得清淨」神為論者謂「此世界乃由天神而造者」宿命論者謂「生類之存乎苦樂唯依前世之作業而起」斷滅論者謂「只於此一世界即行斷滅並無由此處往其他世界者」利己論者謂「唯應願自己之利益[P.229]雖殺父母亦在所不惜」彼等對有關國王之裁判收取賄賂以非業主而判為業主等等之不法行為

然於某日一男人因裁判失敗見大士為托鉢進入王宮而來彼向大士禮拜云「尊師貴師於王宮進食而裁判之大臣收取賄賂使世間荒亂何以如不見而不問今予因五大臣收取惡裁判官之賄賂原為業主而被判為非業主」彼為此歎息大士同情此男往裁判所行正裁判使原業主為業主諸多人等一齊揚聲喝采聲振城市王聞其聲問曰「此何聲耶」王聞其理由之後於食事時大士食事終了坐於其側問曰「尊師今日貴師裁判公事耶」「唯然大王」「尊師能得貴師之裁判乃諸多人等之幸福今後請由貴師擔任裁判」「大王予等出家之人此非予等應為之事」「尊師為思垂愛於諸多人民務請擔任貴師無須終日裁判由王苑來此處時每日晨朝經裁判所判決四件於食後歸苑時判決四件能得如是則人民實為幸福」彼因王不斷反復約請大士「謹遵王命」而予以同意自此以後依王之願請而行

如是惡裁判官等不得其隙彼大臣等不能得賄賂而貧乏彼等自思「菩提普行沙門出任裁判以來吾等無有收入予等謂其為王之敵割斷彼與王之友誼使王殺彼」於是彼等來至王前告曰「大王菩提普行沙門企圖對王不利之事」但王不信王曰「彼人行正而有智慧不為此事」彼等又云「大王彼將城中人民入於自己手中唯予等五人彼不能收入若王思為虛偽可於彼入宮時觀察人[P.230]眾聚集情形」王曰「甚善」立於窗際眺望彼之前來見隨來之人等而此愚王深信此諸人皆為彼裁判而來之伴侶將諸人與以解散彼呼此大臣等近前問曰「如何處置為宜」「大王可將彼捕縛」「彼無大罪何得捕縛」「如是大王對彼可減其通常之尊敬以為觀察彼若知減待遇伶俐之普行沙門必將私自單獨逃走」王曰「甚善」於是對彼徐徐減少尊敬

第一日先使坐無蒲團之座席彼見座席知王心變彼於歸王苑後即日思去「必須使王善知之後再去」於是改思而不去其後翌日彼著無蒲團之座席後平時之王食及他物亦均皆撤去代之與混合物之食第三日不許昇至階上只以混合之食物置於階段之上與食彼將食物受取攜歸王苑而食第四日以碎末之粥置於階段之下與食而仍受取攜歸王苑於彼處食之

王問大臣等曰「大菩提普行沙門雖如何減少尊敬而不去彼將為如何者」「大王彼非以食物為目的而動彼以大傘蓋為目的而動彼若以食物為目的而動第一日則即將逃走」「目前應如何處置為宜」「大王明日將彼捕殺」王云「甚善」將刀付與彼等曰「明日汝等立於門之內側彼入來時先斷其首寸寸碎割秘密投入糞壺之中浴水而歸來」大臣等同意「謹遵王命」「明日彼來依王命而為[P.231]彼等於互相交談後各自還家

然王於黃昏食事完畢後臥於寢牀追想大士之德即時湧起悲哀之情由身體滲出汗水不能安枕輾轉返側爾時其第一妃臥於王側王亦不與妃交談於是妃對王曰「大王何故不語予對王有何過耶」「妃並無何事然彼菩提普行沙門為予等之敵予明日欲命五大臣殺彼此五人殺彼後將彼寸寸切割投入糞壺之中而捨棄但予思考觀察彼於十二年之長久期間向予等作種種諸多之說法在予眼中彼無絲毫之過失予聽信他人之言命令為殺彼之事以思此之故而煩惱」於是妃向王曰「大王若彼為汝之敵人殺彼有何煩惱如為敵人縱然為兒童亦應殺之以保自己之幸福王勿煩惱」王依妃之言心得安慰而就眠

恰於此時其素性善良赭色之犬聞得此語自思「明日予以自己之力必須救此菩提普行沙門之命」翌日晨早彼由殿上降下往大門之處將首置於門欄橫木之上觀看大士之來路而臥彼大臣等手執刀晨起而來立於王門之內側菩薩計算時刻出王苑向王城之門而來犬見彼開口現露四齒大聲狂吠「尊師何故於此閻浮洲中不向他所尋求食物我等之王為奪汝之命使五大臣持刀立於王[P.232]門之內側汝面臨死亡切勿前進速速逃生」沙門知其一之鳴聲覺其意義遂由彼處退出還至王苑為逃走而攜帶諸種道具

爾時王立於窗際不見彼來之姿彼思「彼若真為予之敵人彼還王苑將準備集合兵士起事若非為敵人將攜帶自己諸道具準備出行予先往觀察彼之所為」於是王前往王苑而大士自己攜諸道具「再見」彼由草菴出來於經行處之端所為王所見向大士禮拜立於一方唱第一之偈

婆羅門何故汝攜杖     身著鹿皮衣
鉤針與傘履     惶急攜大衣
汝往何方去     如何不語予

大士聞此「王似不知自己之所為以此教之」而倡二偈

此十二年間     予均住汝側
如此赭色犬     皆不曾狂吠

彼露四白牙     驕顏向予吠
汝與汝妻言     對我不置信

於是王感自己之過失而懺悔唱第四之偈

[P.233]

婆羅門誠如汝之語     予犯此過失
予再信任汝     婆羅門住此汝勿去

大士聞此對王曰「大王所謂賢士不得如汝輕信他人之言而不自查察者同住」彼說明王之不德而唱次之諸偈

所食先為白     爾後變成斑
今總成赤色     是我應去時

先入王宮內     中途更至外
由此城追出     我自棄之去

不親無信者     恰如井中水
如更再深掘     將得泥臭水

使親有信者     排除無信者
親近有信者     如近湖求水

交有交誼人     不交無義人
有義者不交     此為不善法

一〇

不交有義人     不親應親者
人中最劣者     如獸棲樹枝

一一

過度來相會     過度不相會
或又不時求     交友為至傷

一二

過度不相訪     不訪勿太久
有時來相求     交友斯無傷

一三

住居太過久     愛者成憎者
告汝我將去     先於成時憎

[P.234]王曰

一四

不受如斯願者禮     不納我等隨侍語
如斯予再向汝求     汝若回心再還來

菩薩曰

一五

如斯相隔我等住     汝與我間無障害
國土增大者幾多晝夜經過後     我等有期再相見

[P.235]如斯語畢大士向王云「當精進」離王而去於某便利之場所托鉢出波羅奈城往雪山方面暫停再由其處降下住於接近國境森林之中自彼離去以來彼之大臣等再列裁判之席恣意掠奪彼等自思「若大菩提普行沙門又再還來吾等均將無命如何使彼不能復返」於是彼等又自思考「所謂人者不能棄捨所愛著之事物彼男於此處所愛著之事物為何」爾後彼等思量「乃為王之第一妃」「彼為此婦人或將返來此為可憂之事於彼未返來之間殺彼婦人」彼等決心乃向王告曰「大王昨今城內有某種傳說」「何種傳說」「大菩提普行沙門與王妃相互私通之傳聞」「何以又有此事」「沙門向王妃傳言『汝能否以自己之力使王無命將王位讓渡與予』而王妃向沙門傳言『使王無命為予之責任汝請速還來』」彼等向王不斷反復申述王信以為真「將如何處置」大臣等云「可殺王妃」王不加善思「如是汝等可殺彼寸寸碎斷投入糞壺之中」王如是命令大臣等依言殺害王妃傳徧城中王有四子對王懷有敵意「吾母緣何無罪而被殺」王對此甚感恐怖

大士耳聞次第所發生之事件而自思「能使王子等息怒而使向王謝罪除予之外並無他人如此王之命得救使王子等亦勿犯罪」翌日沙門入國境之村落食由人[P.236]所施之猿肉受得其皮於修道院晒乾去臭將猿皮內著上纏與肩披此緣何理由而如是「此對予大為有用」彼為如是之言彼攜猿皮次第前進到達波羅奈往王子等之所向王子等云「殺父為殘忍之事斯事斷不可為人無年老而不死者予為汝等相互和好而來俟予通知汝等汝等立即前來」彼與王子訓戒後入於城內之王苑敷猿皮坐於平石之上

苑丁見此急往告王王聞欣喜不堪伴大臣等前往其處禮拜大士後坐下互為懇切之問候然大士並不與王交談手中只摩猿皮王見大士如此問大士曰「尊師汝以予為除外之人只摩猿皮此猿皮較予更為有用耶」「誠如所言大王此猿皮對予大為有用予曾乘彼之背到處周遊行走此猿曾為予持水瓶掃除住居為種種之行完成種種義務又予自心不堅食其肉而乾其皮敷彼而坐臥如是對予實大有用」如此彼為打破彼等之謬說而以猿皮呼猿之名自己由此說相關之教訓而提出此等言辭如此彼云彼曾著其皮之事有乘其背而步行之事有掛水瓶於肩上使之運行之事曾謂「汝持水瓶來」並用其皮清掃地面曾謂「汝清掃住居」而臥於其皮上墊背兩足觸及彼皮又云「彼為予完成種種義務」又飢時[P.237]而食其肉「此予心不堅而食其肉者

諸大臣聞此以為「彼為殺生」均拍手大笑曰「試觀汝出家人殺猿食肉攜皮遊步諸方」大士見彼等拍手嘲笑「此諸人等不知予為打破彼等自己之說而特攜來此皮予思使彼等知之」首先呼喚無因論者問曰「友汝何故向予為此惡口之言」「汝背叛友人而為殺生」於是大士云「然則有人若依汝之自說〔無因論〕信奉於汝若為此行何有如何之惡事」菩薩為破彼之說而唱偈曰

一六

人若依汝言     偶然行此事
應作而不作     無意而為作
無意為作者     其罪應歸誰

一七

適利又適法     為善不為惡
此語若真實     我殺猿無罪

一八

若汝對己說     已知為有過
則汝不咎我     汝說正如是

[P.238]如是大士說破彼使彼困惑此王亦於眾中覺無顏面俯首而坐大士破無因論者之說後呼喚神為論者云「友若汝信奉神明化作說以為精髓何故向予為此惡口之言」而唱偈曰

一九

一切世界主     若彼造生命
彼造善惡業     繁榮與衰亡
天主作命令     其罪應歸誰

二〇

適利又適法     為善不為惡
此語若真實     我殺猿無罪

二一

若汝對己說     已知為有過
則汝不咎我     汝說正如是

如是彼恰如以菴羅樹所造之槌擊落菴羅果而以神為擊破神為論後呼喚宿命者云「友若汝思宿命說為真理何故向予為此惡口之言」而唱偈曰

二二

只論前世因     今生受苦樂
彼昔有犯罪     其責應可免
昔責之可免     其罪應歸誰

[P.239]二三

適利又適法     為善不為惡
此語若真實     我殺猿無罪

二四

若汝對己說     已知為有過
則汝不咎我     汝說正如是

如是彼破宿命論者後向斷滅論者云「友汝不為施捨等事汝思生類只於此世界斷滅不往他世界汝何故向予為此惡口之言」大士責彼而唱偈曰

二五

生類依四大     生彼之色相
色相之生所     死後還其處

二六

此處有生者     未來皆赴滅
無論賢與愚     此世為斷滅
此世若斷滅     其罪應歸誰

二七

適利又適法     為善不為惡
此語若真實     我殺猿無罪

二八

若汝對己說     已知為有過
則汝不咎我     汝說正如是

[P.240]如是彼打破斷滅論後呼喚利己論者云「友汝主張徘徊於雖殺父母應謀自己利義之意見何故對予為此惡口之言」而唱偈曰

二九

世有利己者     自愚思為賢
父母亦欲殺     又欲殺兄弟
妻子亦欲殺     若斯為利益

彼述此利己論者之意見後彼說明自己之意見而唱偈曰

三〇

於一樹之蔭     坐而又復臥
手不可折枝     害友此為罪

三一

然汝起必要     連根欲拔取
我因需食物     殺猿我無罪

三二

適利又適法     為善不為惡
此語若真實     我殺猿無罪

三三

若汝對己說     已知為有過
則汝不咎我     汝說正如是

[P.241]如是彼打破利己論者此五人失去顏面倍感無言以對彼呼王曰「大王陛下伴此掠國土之大盜賊而行實為愚事與此等人相交無論今世來世將受大苦」彼為王說法而唱偈曰

三四

無因論與神為論     宿命論與斷滅論
利己論者共五人     此為不良五大臣

三五

世有此等不良輩     愚而自思為賢者
更使他人作如是     與不良輩相交往
生起苦難終苦惱

於是為示譬喻更進而說法

三六

昔有狼如小羊形     入山羊羣不為怪
彼殺牝牡諸山羊     如意逃去羊戰慄

三七

類此沙門婆羅門     隱覆假面欺人人
有斷食者臥地者     塗塵跪坐精勤者
[P.242]間隔食者斷飲者[2]     自稱羅漢惡行者

三八

世間有此不良輩     愚而自思為賢者
此輩自己作惡事     更使他人如是作
與不良輩相交往     生起苦難終苦惱

三九

彼無精進事     否定因緣果
他作與己作     全歸同一解

四〇

世有此等不良輩     愚而自思為賢者
此輩自己作惡事     更使他人如是作
不良之輩相交往     生起苦難終苦惱

四一

若無精進事     亦無善惡業
王不養工人     亦不作工事

四二

於世有精進     以有善惡業
王以養工人     亦令作工事

四三

若一百年間     雨雪不降落
此一世界壞     人羣將被滅

四四

世間降雨     雪亦濕潤
稻穀純熟     國亦久保

四五

渡水牛羣中牛王     彼為嚮道莫行邪
嚮導者若行邪事     彼等一總為邪行

四六

然於人羣中     被認為長者
彼若行非法     人不要其言
王若非法者     舉國民沉苦

四七

渡水牛羣中牛王     彼為嚮導若行直
嚮導者若行直事     彼等一總為直行

四八

然於人羣中     被認為長者
彼若行正法     人將要其言
王若行正法     舉國民住樂

四九

結果之大樹     摘未熟之實
彼不知其味     亦害其種子

[P.243]五〇

非法治國者     譬如大樹木
彼不知其味     其國亦破滅

五一

結果之大樹     摘其熟實者
彼得知其味     亦不害種子

五二

正法治國者     譬如大樹木
彼得知其味     其國亦不滅

五三

王若以非法     治理其郡縣
剎帝利種王     為礙諸藥種

五四

從事買賣同     與力供犧牲
為害市民者     彼為倉廩礙

五五

善知擊適所     戰場立功勳
害高士之王     彼為兵士礙

五六

非法剎利王     彼害梵行士
與此為同理     彼於天上礙

五七

王住於非法     殺害無罪妻
重積諸慘事     彼為子女礙

五八

郡縣與市村     正行軍士間
勿害梵行士     對妻行平等

五九

如是大地主     護國富友情
猶如天帝釋     鄰國皆震撼

[P.245]如是大士為王說法後呼四人之王子近前與以訓誡說明王之所行使彼等向大王謝罪後大士云「大王自此以後未調查而用中傷者之言切勿如此輕率從事諸位王子君等勿為叛王之事」彼一同與以訓誡於是王向彼曰「尊師予對貴師及對妃有罪此皆彼等大臣之所為予用彼等之言為此惡事予將此五人之大臣皆予殺之」「大王不可作如此之事」「然則斬斷彼等之手足」「亦不可如此為之」王曰「尊師之意予善了解」王與同意將大臣等全部財產沒收[P.246]將頭髮分作五穗以革紐縛體身注牛糞予以侮辱之後放逐於國外

菩薩留於其處數日後向王告別「請王保重」以誡王前往雪山得禪定神通一生涯中修四梵住死後昇梵天界中

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如來非自今始前生即為智慧者打破外道之邪說」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五人邪見之輩是富蘭那迦葉末迦梨瞿舍梨婆浮陀迦旃那阿夷多翅舍欽婆羅尼乾陀若提子赭色之狗是阿難大菩提普行沙門即是我


校注

[0088001] 四種飾即摩尼珠珊瑚四種 [0096001] 迦底迦月(Kattika)為印度曆十二月中之第八月在陽曆十月十一月之間 [0098002] 溫瑪丹提(Ummadantī)一語之註彼女使人見之發狂不得使人持常念故稱之為「發狂者」 [0114001] 無因論者 ahetuvādin神為論者 issarakāraṇavādin宿命論者 pubbekatavādin斷滅論者 Ucchedavādin利己論者 khattavijjavādin [0128002] 間隔食者(pariyāyabhatta)間隔時日而為食事
[A1] 豐【CB】豊【南傳】
[A2] 慄【CB】慓【南傳】
[A3] 曩【CB】襄【南傳】
[A4] 貴【CB】責【南傳】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