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22]第八篇
第一章 迦旃延品
四一七 迦旃延本生譚
〔菩薩=帝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善侍奉其母者所作之談話。其人為舍衛城之一良家子,行為正直,父死之後,專心奉侍其母——為母洗面、與揚枝[A1]剔齒牙之垢,與水浴濯足之服務,且以粥、米飯哺養其母。
其母有時向彼云:「汝另外尚有許多家主之事待作,何處娶一家與我同等程度之女,彼女亦可為我效勞,汝可為自己之事務。」子:「母親!我為求自身之利益與幸福而對母親之奉侍,他人誰亦不能如此奉侍。」母:「汝可作繁榮家庭之任務。」子:「在家生活,非予所願,予看顧母親,亡故之後,予即出家。」
然彼母親雖數度反復摧促希望,終不得彼之承諾,於是未取得彼之同意,則由同等程度之家娶來一女,彼不敢違拒母命,乃與其女同居。
彼女自思:「予夫精進可驚,對母親奉侍,予亦應對母親善加服侍。」於是彼女亦盡心服侍彼母親。彼見彼女盡心服侍其母,自此以後,彼所得甘旨而又實質之食物,盡與彼女。
[P.423]彼女其後自思:「彼所獲甘旨而實質之食物,悉數與我,彼或欲將其母趕出;予將講求趕出之手段。」在這一錯誤之思考下,某日彼女告彼夫曰:「予夫!君外出時,君之母虐待於我。」彼默然無語。彼女自思:「予必須使彼母發怒,引起其子之反感。」
自此以後,彼女與粥,或為過熱、或為過冷,或是鹽多過鹹、或是淡而全然無味。母謂媳婦:「過熱、過鹹。」彼即滿注以冷水;母謂:「過冷、過淡。」彼女即大聲抗辯:「前此謂過熱過鹹,今又謂冷而無味,誰能如何使滿足?」
沐浴之水,十分高熱,向母之背上注澆,母謂:「予背如火燒。」於是又滿澆以冷水,母謂:「兒媳!如何又過冷!」於是彼女又告鄰居近處之人:「先前謂過熱,而後又謂過冷,誰能忍受如此之輕蔑?」
母謂媳婦:「予之寢牀,跳蚤甚多。」彼女即將寢牀取出,於其上撢掃自己寢牀,謂曰:「已撢掃矣。」然後取入敷被,使此大優婆夷(老母)加倍受跳蚤齧咬,終夜坐受凌虐而不成眠。母告媳婦曰:「我終夜為跳蚤所齧。」然彼女謂:「昨日撢掃寢牀,前此亦曾撢掃,如此誰能如何完成此種任務?」
「今予將激怒其子。」於是到處抹散痰唾、鼻涕及白髮。彼問:「家中如何如此垢穢?」彼女答云:「此為汝母所為。」彼告曰:「汝不可如此造作。」於是開始言爭。彼女曰:「予不能與此惡婆同住於家,或者彼住於家,或者予住於家,汝如何選擇?」彼聞彼女之言曰:「予妻!汝尚年輕,任往何處,皆能隨處生活,然予母體弱,惟有依賴於予,汝可往歸自家。」
彼女聞彼言心中恐懼,自思:「夫與母之間不能分裂,夫惟有愛其母之一途,若予往自己母家,將為寡婦生活,為一淒慘之人。予須如原來得姑之意,善為看顧。」[P.424]於是彼女自此以後,仍與以前同樣只管服侍老母。
某日此優婆塞(夫)為聞法往祇園精舍,恭敬禮佛,坐於一方。佛云:「優婆塞!汝修福業無懈怠耶?服侍老母行迹已滿足耶?」彼曰:「予母拒斥予意,帶一家女前來,然彼女作如是如是不可為之行迹。」彼向佛申訴一切之事,彼續云:「彼女不能分裂予與予母,今已盡心哺養予母。」佛聞彼之言而告彼曰:「優婆塞[1]!今生汝未依彼女之言,然前生則汝隨彼女之言,趕出汝母,因我之故,再使汝母歸家哺養。」於是佛應彼之乞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之都治國時,某家之子,於父死後,只管奉侍其母,與上述同樣服侍其母;一切均如上述所言同樣詳說。而彼女謂:「予不能與如此惡婆同住,或是彼住於家,或是予住於家,汝如何選擇?」彼則採聽彼女之言:「我母實使予困擾。」於是向母告曰:「母親!汝在此家中,時起爭端,母可由家出外,住於任何喜居之處。」彼母哭泣而出走,依賴某友之家,作零工困苦維持生計。
於姑出走之時,彼女懷孕,彼女向其夫及鄰居近處之人告曰:「彼惡婆住於家中之時,予不懷胎,然而今予則有孕。」其後分娩幼兒,彼女語夫曰:「君之母住於家中之時,未嘗得子,然今予則得之,依此理由,可知惡婆之性。」
[P.425]老母聞之自思:「誠然,予被逐出而得子。」「此世正法已死,若法未死,打母逐出之人不應得子,亦不應安樂生活。今試就法供養死者。」
於是某日,老母攜帶胡麻粉、米、小鍋、羹匙,往天然墓場,以三個骷髏為窯,燃火,至水邊洗淨頭首及外衣,然後歸至窯處,解散頭髮,開始洗米。
爾時菩薩為帝釋天主,實則諸菩薩眾均不放逸,因此彼(菩薩)恰於此時巡遊世間,見此苦難受打擊之老母,思法已死,欲就法供養死者。帝釋:「我將展施我之力量。」於是化現為婆羅門形,行於大道之上。見彼女時,由道路下來,立於其傍曰:「女士!於墓場炊食,實為少見。汝今煮此胡麻飯有何打算?」帝釋開始說第一之偈:
一
然彼女對此報以第二之偈:
二
[P.426]於是帝釋唱第三之偈:
三
聞此言已,老母說二偈曰:
四
五
帝釋因此述第六之偈:
六
[P.427]〔老母〕聞此曰:「不可,汝何為而出此言?予望予孫不死。」為說第七之偈:
七
此時帝釋為彼女述第八之偈:
八
如此述畢,帝釋著莊嚴華美之服,依自己之威神力,立於空中告曰:「迦旃延!汝勿畏,汝子汝媳,因予之威神力而來此處途中,將求汝寬恕,伴汝歸家,請為不放逸之生活。」帝釋於是歸己所而去。
彼等因帝釋之威神力思念彼女(老母),問村中之人曰:「予等之母,現居何處?」村人告以往墓場之處而去。彼等聞之,向墓場之道尋覓,頻呼:「母親、母親!」發現其母,均匍匐於足下:「母親!請恕我等之過。」請求恕罪。而彼女亦懷念其孫,於是互相融和而歸家,由此以來營相和合之生活。
九
此為現等覺者之偈。
[P.428]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彼優婆塞達預流果——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善為哺養其母者即是今正當看顧其母之人,彼之妻即是昔日之妻,帝釋即是我。」
四一八 八聲本生譚
〔菩薩=修行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拘薩羅王於午夜中聽聞無人能解之聲音所作之談話。此一事實在以上鐵鼎本生譚〔第三一四〕中所說恰好相同。然於此,王問:「世尊!予聞此等音聲,將發生何事?」爾時佛言:「大王!勿懼,卿聞彼聲之緣,並無任何危險。大王!聞此種可怕之聲不解者,非獨卿所獨聞,前生諸王亦聞此類之聲,從婆羅門之言,犧牲一切種類之四隻獸,思為供養,後聞諸智者之言,釋放為犧牲而集合之動物,向街中巡迴擊打大鼓作不殺生之告示。」於是佛應彼王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具有八百萬富裕之婆羅門家。成人後,於得叉尸羅,修習諸藝,父母歿後,調查諸多財富,廣行布施散財,斷愛慾入雪山出家,出家得禪定與神通後,為得鹽酢,循諸人之道而行,入波羅奈,住於園中。
爾時波羅奈王坐於王之大牀,午夜之中,聞有八種聲音:第一於王宮近處園中有一隻鶴唳鳴聲;第二繼其鳴聲之後,於象小屋之入口住有一隻牝鴉發聲而叫;第[P.429]三住於王宮之屋頂高處一類昆蟲發聲而叫;第四王宮所飼之鴿鴣發聲而叫;第五所飼之鹿發聲而叫;第六所飼之猿發聲而叫;第七所飼之緊那羅發聲而叫;第八繼此聲之後,則為一獨覺經過王宮之頂,往遊園而去發一感興之偈聲。
婆羅奈王聞此八種聲而驚懼,翌日問於婆羅門等,婆羅門等向王申告曰:「大王!君甚危險,應用一切種類四隻獸供養。」由王許可云:「如意為之。」婆羅門歡喜雀躍而由王宮退出,著手施行供養。
然而彼等之中上首行供養婆羅門之內弟子,有智有術,向師匠云:「師尊!如此慘虐而殺諸生物,切勿為之。」師云:「汝何無知,縱今外面無任何事,亦可得諸多魚肉。」弟子云:「師尊!不可為飽腹而為落地獄之行。」聞此,其他諸婆羅門等怒彼之勸告而言:「彼奴妨害我等之儲蓄。」
弟子畏懼彼等,乃曰:「諸君儘可以此為食魚、肉之手段。」言畢離去,至街外往王園尋覓能使王停止此事之如法沙門,彼恰好觀見菩薩,與之交談:「何故君對諸生物無憐憫之心耶?王殺諸生物,施行供養,何故汝不起解救羣生使去縛之心?」菩薩云:「青年!予居此處,王不知予之事,予亦不知王之事。」「尊者!然則卿應知王[P.430]聞諸聲之結果。」「予當然知之。」「卿既知之,何故不向王告述?」「青年!予如何能於額上結角[1]而往謂:『予能知之』?若王先至此處聽聞,予即申述此話。」
於是青年急往詣王宮,王曰:「卿有何事?」「大王!一修行者坐於王園中美麗之石上,知王所聞諸聲之結果,彼謂若王自行往問,彼即告之。敢請大王前往一聞。」
王急往其處,向修行者敬禮,自己亦被修行者榮迎,坐後問曰:「尊者!卿實能知予聞諸聲之結果耶?」「唯然,大王!」「若然,就彼語我。」「大王!所聞諸聲之緣由,於王並無危險。然王昔時園中住有一鶴,彼因未得養,空腹不堪飢餓,故發第一之聲。」菩薩以自己之智慧解析鶴之行為,說第一之偈:
一
「如是,大王!彼鶴為空腹所惱而發聲。因此,王可使彼免於空腹,清掃園林,使池水清湛。」王命從者如說辦理。
「其次,大王!於象小屋之入口,停落一隻牝烏,彼為悲痛己子發第二之聲。為此王亦勿起怖畏之思。」於是說第二之偈:
二
[P.431]菩薩說此偈已,而即問曰:「大王!何人為象小屋之象守衛者?」王曰:「尊者!一男名班都拉。」「大王!此男為隻眼之人否?」「尊者!唯然。」「大王!於象小屋入口之處,有一隻牝烏作巢,產卵其中,孵而生出子烏,此象守衛者乘象出入小屋,以鞭壞牝烏及子烏等之巢,牝烏為創傷所惱,發願破彼之眼,作如此申訴。若王對烏有憐愍之心,喚班都拉前來,命其善建壞巢。」王即喚彼面責,改換職務,由他人擔任守衛象之職務。
「大王!王之宮殿頂,住有一隻木虫,殘食木皮,殘食已盡,不能食硬材,彼不得食,然又不能離去,故而悲[A2]鳴發第三之聲。為此,王亦勿起畏怖。」菩薩以自己之智慧解析彼之行為,述第三之偈:
三
於是王命人,設法取出木虫。
「大王!王之宮殿飼養一隻鴿鴣否?」「尊者!唯然。」
「大王!彼雌鳥思戀以前所棲之森林,戀慕焦思,彼思:『何時究竟予能出籠,快樂前往森林?』因此發第四之聲。是故為此王勿起憂懼。」於是述第四之偈:
[P.432]四
正因如是,菩薩云:「大王!彼鴿鴣戀慕焦思,請將彼鳥釋放歸林。」王亦照辦。
「其次,大王!王之宮殿飼養一隻鹿否?」「尊者!唯然。」「大王!彼乃一鹿羣之主,彼思念自己之牝鹿,煩惱不堪,焦思苦悶而發第五之聲。為此,王亦無何可畏懼。」於是述第五之偈:
五
大士亦又請王釋放彼鹿。「大王!王之宮中飼養一猿否?」「尊者!唯然。」菩薩聞答後曰:「彼亦雪山地方所居一猿羣之首,與諸牝猿為愛欲所虜而彷徨,彼為獵師巴拉陀帶來此處,今戀慕焦思,思往彼處發第六之聲。為此王勿起恐怖。」於是述第六之偈:
六
大士請求釋放彼猿。
「大王!於王之宮殿飼養緊那羅否?」「唯然。」「大王!彼亦回憶與牝者同居諸事[P.433]而煩惱苦悶,發第七之聲。某日,彼與彼女共同登至高山頂上,彼等於彼處摘取色香皆具種種之花,且以彼等飾身,未思日已將西沉。彼等下山時,日已沉落,天色完全暗闇,於是彼女向彼云:『吾夫!天已全闇,留心下降,慎勿傾躓。』於是互相牽手下降。彼回憶思出彼女之語而發出聲。為此之故,王勿起恐怖。」菩薩以自身之智慧解析說明其聲之原因而述第七之偈:
七
如是大士說明緊那羅發聲之原因,請求放彼。「大王!第八為感興偈之聲。此蓋為難陀姆羅洞窟中,有一獨覺居住,彼知自己之壽行將盡,來至人間居處,於波羅奈王園將入涅槃。希望彼處之人等,為其埋骸設祭,供養設塔。以為彼等生天之道之因緣。彼以神通力來此處,於王之宮殿頂上落著時,卸下〔生命〕之重擔,頌入涅槃城之使人知之感興偈。」以下述獨覺所述之偈:
[P.434]八
「彼述此感興偈來此王國,於一花開齊整之娑羅樹根元處入般涅槃。大王可往為彼供養舍利。」
大士伴王往獨覺般涅槃之處,指示舍利。王見其舍利,具備軍隊前往獻香及華鬘,以表敬意,依菩薩之言,施行供養。向一切羣生行布施生命之布施,於街中擊大鼓巡迴告示斷殺生之祭。七日間嚴修祭祀,以香料莊嚴堆積,奉獻絕大之敬意,將獨覺之舍利,舉行荼毘,於大十字路建立塔婆。菩薩亦向王說法,向王告誡:「請勿放逸。」然後入雪山行梵住行。不斷修禪定,成為生梵天界者。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謂王曰:「大王!按其聲之原因,王無任何一種危險,須廣為供養,布施羣生以生命之布施。」為行布施生命之布施,向街中巡迴擊打大鼓告示。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青年是舍利弗,修行者即是我。」
[P.435]四一九 美女蘇拉薩本生譚
〔菩薩=神〕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給孤獨長者一婢女所作之談話。彼女恰當某祝日,與一隊婢女等共同前往遊園,向自己女主人善相夫人請借裝飾品。善相夫人將自身價值十萬金之裝飾品借與使用,彼女裝飾後與一隊婢女同往遊園出發。
爾時有一盜賊對彼女之裝飾品生起慾心:「殺掉此女,掠奪其飾物。」於是與彼女相語,前往遊園。與彼女魚肉及酒等。彼女以為:「彼以煩惱慾心,而如是作為。」遊園之娛樂已盡,黃昏休憩,婢女等倒臥之時,彼女單獨起立,赴彼男之前,彼曰:「此處過於開闊,少往外行。」彼女自思:「此處不能為秘密之行為,此男必將殺我,為奪我之飾品計算。甚善,予將使此男眼中見識。」彼女曰:「貴君!予飲穀酒,身中乾渴,有何飲物請使我飲。」相攜前往某水井前,彼女指繩與小桶曰:「請由此處為予汲取飲水。」盜賊以繩放入井中,彼則屈身汲水之時,此大力之婢女以兩手由後推男落入井中:「如此尚不能死。」於是又取一大磚由頭上投入,盜賊當即死亡。
彼女返回街中,將裝飾品返還善相夫人,對女主人曰:「予今日因裝飾品,險遭殺害。」於是將一切發生情形,加以說述。善相夫人又告知給孤獨長者,長者又向如來申述,佛言:「誠然,長者!彼婢女有臨機之智,非自今始,前生即亦如是。因此,彼男為彼女所殺亦非自今始,前生亦有被殺之事。」佛應長老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都梵與王治國時,有名蘇拉薩街中之美人,由五百美麗[P.436]之婢女圍繞,賭以千金,彼女〔才無事〕過日。恰於此街又有一有名盜賊名薩多伽,具有大象之力,夜間侵入諸長者之家,任意掠奪搶劫,街中之人聚會,向王伸訴,王呼街中之守護前來,王命:「起用各處軍兵,捕捉盜賊,斬首示眾。」守護人縛盜賊之後手,巡遊街之四方道路,於四方道路以鞭擊打,諸人相攜前來死刑場地,舉街之人大量湧出云:「盜賊巧妙被捉。」
爾時蘇拉薩立於窗際,觀望街內,見彼盜賊而心中大動,彼女自思:「若予能使此軍人——強健男子釋放,廢棄此不淨生活,與此人一同為夫婦之生活。」以上如夾竹桃華本生譚〔第三一八〕所說,彼女送街之守護者千金,將彼放還,與彼互敬,營夫婦生活。
盜賊經三四月後,自思:「予不能住於如此之處,然不能空手而去。蘇拉薩之飾物價值十萬金左右,殺蘇拉薩而取之。」某日,彼向彼女曰:「予妻!某時,予為王庭之人所捉,於某山頂曾向樹神發願供養,彼神未得供養,對予恐嚇。予思前往供養。」「甚善,予將為汝準備一切。」「汝不必為予準備,我等二人以一切莊嚴飾身,由多人相伴,前往供養。」「甚善,依汝所言行事。」
如此,彼按計劃進行,彼行至山麓時云:「予妻!多人觀看,樹神可能不受供養,可由我等二人登山供養。」彼於彼女「允諾」接受時,使彼女手持供物,彼自己持五[P.437]種武器[1],武裝登向山頂,倚於人身百倍高之某崖前之樹根下安置供物,然後向彼女言曰:「予實非為供養而來,思欲殺汝以取汝之裝飾物品而遠走而來。汝將裝飾品悉數脫下,用上衣包成一包。」「汝為何欲殺我?」「予實為汝之寶物。」「汝應回憶予為汝所盡之功德,予由汝被縛牽引而行,以一富紳長者之子替換,與守護者多額之金保全汝命。每日雖得千金亦不願見其他之男人——,因此,予實為汝救命之主。請勿殺我,如此,予與汝多金,而予願為汝之下婢。」彼女向彼訴說而唱第一之偈:
一
於是薩多伽曰:
二
當盜賊隨其心意說第二之偈時,蘇拉薩忽然心底浮起臨機之思,彼女自思:「此賊不赦予命,予設方便,使此賊先行落崖,離世而去。」於是述一對之偈:
三
四
薩多伽不知彼女之用意,彼云:「甚善,請汝抱我。」蘇拉伽三度行右繞之禮,[P.438]然後相抱云:「如今將向君之四面作告別之禮。」首先以頭禮於彼之足,後向其側為禮,然後有如作背後之禮之樣式,此婦人使出如大象之力,捉住盜賊兩處脊樑,將彼倒豎投落到人身百倍之地獄中,彼於是粉碎為微塵而死。山頂所棲之神見此行為乃述如次之偈:
五
六
七
八
九
如是蘇拉薩殺盜賊終了,由山上降下,往自己伴侶之所,彼等問:「主人在於何處?」彼女云:「汝等勿問。」於是乘車往街之方向歸去。
[P.439]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彼之二人即是今之二人,神即是我。」
四二〇 善吉祥本生譚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王之敕誡各條所作之談話。而彼時由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宿於王第一夫人之胎而出生,及長,父之死後即王位,行大布施。彼有一名(善吉祥)之園丁守護者。爾時有一獨覺離難陀姆拉山窟,輾轉行乞踏入波羅奈之地,於園中過夜至天明,翌日,為行乞而入於街。
王見獨覺,心中大喜,請入王宮,使坐莊嚴之座,奉獻種種妙味軟硬之食。王聞感謝之言心喜,承諾獨覺住止於自己之園中,獨覺歸園後,王於〔翌日〕朝食後,親往調理獨覺之晝夜宿所,且任命園丁蘇曼伽拉為獨覺從者,然後回街而去。爾時,獨覺長時至王宮就食,繼續留住於其處,蘇曼伽拉對彼亦盡心服侍。
某日,獨覺呼蘇曼伽拉告曰:「予於數日間往某村滯留然後歸來,請向王申告。」語畢出行,蘇曼伽拉向王依言申述。獨覺滯留其地數日之後,於太陽西沉黃昏之時,[P.440]又回園中,然蘇曼伽拉不知彼已歸來,徑回自己家中;獨覺亦整頓衣鉢,稍行各處逍遙後,坐於一平石之上。
但當日園丁之家恰好到來數人之客,彼欲向彼諸人供咖哩飯,彼思:「殺一園中之馴鹿享客。」於是持弓往園中探鹿,見獨覺以為大鹿,以箭搭弓射之。獨覺抱頭呼曰:「蘇曼伽拉。」彼愕然大驚:「尊者!予不知汝之歸來,予思為鹿而射,請原諒我。」獨覺曰:「善哉,事已至此,無可奈何,汝且為我拔箭。」於是園丁恭敬拔箭,獨覺頓感非常痛苦,即坐入於涅槃。園丁自思:「若國王知此,對我必不原宥。」於是攜同妻子而逃亡。
獨覺忽般涅槃,諸天天神,以神通力對全市生起一大呼喚。翌日,諸人赴園中拜彼,向王報告:「園丁殺獨覺而逃亡。」
王由諸多伴者圍繞前往,於七日間嚴修舍利供養,奉獻誠篤之敬禮,舉行荼毘,如是設祭,建立支提,照舊如法為政事。
蘇曼伽拉經一年後,思欲知王之心態,往訪其一友人述說:「有關予之事,王之心境如何?予欲知之。」彼之友人於王所談彼之事,王如未有所聞之狀。友人歸告蘇曼伽拉,曾反復非一次之申述,但王頗不快。
[P.441]彼於第二年前往,第三年帶同妻子前往。友人知王之情緒穩定,使彼立於王宮之入口,向王申述彼之歸來。王召彼使出,引見後,王問曰:「蘇曼伽拉!汝何故為汝自己而使予之福田獨覺亡故?」彼答曰:「予並非欲殺獨覺,實則為如是之事情而發生如是之結果。」於是說明當時起事之原狀。爾時王曰:「如是,汝對此事可勿憂心。」王宥其過,再派其為園丁。
爾時彼之友伴問王曰:「大王!何以王於二年間聞蘇曼伽拉之事,竟不發一言,又如何於第三年聽聞入耳,召彼而原宥彼過?」王曰:「汝知王者不應於忿時而急為任何事,因此,予前此默然。第三年予知對蘇曼伽拉予心已柔軟,故召彼出。」於是述王者之職責:
一
二
三
四
[P.442]五
六
[P.443]王述此等偈已,王以此六偈語自己之事時,王之一切家臣等皆大歡喜,「如此德行之成就,陛下實甚適合」,稱讚王之德。而蘇曼伽拉於諸人稱王之語畢時,〔單獨〕起立向王敬禮合掌,讚仰王而述三偈:
七
八
九
[P.444]結分
佛為宣示拘薩羅王之勅誡而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獨覺〔真〕般涅槃,蘇曼伽拉是阿難,王即是我。」
四二一 理髮師甘伽瑪拉本生譚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布薩(佛教懺悔式)之儀式所作之談話。某日之事,佛呼喚營布薩之優婆塞等云:「汝等優婆塞!汝等之行,誠屬適當,行布薩者須順行布施,應善守戒〔文〕,不起忿怒,修慈悲心,起居適宜。古之諸賢者只以行一部分之布薩行,得大名稱。」佛應彼等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於其街有名斯奇巴利瓦拉之紳商,持八十億之財富,最喜行布施之福業。彼之妻、子、僕、婢乃至子牛之羣,於每月六日,皆須營行布薩。
爾時菩薩生於某貧乏之家,為人工作,生活極為凄慘,彼為尋求工作,赴〔紳商〕之家問候,立於一面。紳商問曰:「汝何為而來?」「予思得在貴府工作。」紳商對其他之工作師等來工作時,常云:「任何人於我家工作,須守持戒〔文〕,能持戒[P.445]者方可工作。」然而對菩薩並未考慮慫恿其守戒。紳商云:「其善,卿可按自己應得之勞金工作。」彼自此以後,忠實盡心,對自己疲勞,毫不介意,為紳商作一切工作。早晨工作,黃昏歸家。
某日街中宣告祭祀,紳商呼婢僕等,告曰:「今日為布薩之日,凡在我家工作者,晨間早起炊煮食事,適時進食,然後為布薩行〔之斷食〕。」
菩薩亦適時而起,前往工作,但無任何人對彼言及:「今日請行布薩,工作休止。」而其他之工作師則皆晨起進食而後為布薩行者。紳商自己與妻子及使役人等相互營行布薩,而一切行布薩之人等皆往各自之宅,反省戒〔文〕而坐。
菩薩日間盡力工作,於太陽將西沉時歸家。爾時,炊事女人與彼洗手之水,付與鉢中滿盛之食物。菩薩問曰:「其他之日,此時皆是十分喧鬧之聲,今日往何處而去?」答曰:「皆為修布薩往自己之宅而去。」菩薩聞而自思:「於多人修具戒者之間,予一人不可止住成為犯戒者。於受布薩之諸友,予亦可得為布薩之儀式。」彼往紳商處尋問,紳商向彼云:「晨起未受者,不能得全儀式,然可允許受半儀式。」菩薩云:「雖然只此予亦願受。」於是在紳商之下,修受戒〔文〕,施行布薩,入自己之家,反省戒〔文〕而臥。
然於一日之中,未攝少量食物,恰於朝近時間痛如刀割而起。由紳商之處持來種種之藥,炊事之女勸彼全部吞下,彼云:「予不能破壞布薩,縱失壽命,亦須堅守。」[P.446]於是起大絞痛,太陽上昇之時,意識已不能完全控制,眾人云:「如是將死。」於是運彼離家而臥。
恰於此時,波羅奈王乘華麗之車,多數伴從相隨,巡遊街中,抵達此處。菩薩見王之威儀,心起希望,望得王者之尊。
彼以此半分布薩儀式之蔭,移生而住宿於王之第一夫人之胎內。彼女對新胎兒付出〔甚大之〕關心,經十月後產一男子,命名為優陀耶王子。彼成長後,廣遂一切諸藝之完成,具回憶其諸生之智。彼思出自己過去之所行,自謂:「此實對予少分所行之果報。」於是不自覺而頌感興偈。彼於父死時即王位,顧盼自己之威儀與榮耀,仍然頌出感興之偈。
如是之某日,街中準備祭祀,多數之人等熱中於遊覽。爾時於波羅奈之北門,住有一每日為傭工之人,作運水之工作所得半錢之金,放置於城壁兩磚重疊之間,於是仍然作運水工作而生活,彼與一貧窮婦人同居。
彼女向彼云:「街中有祭祀,若君持有少金,予等亦可見大娛樂。」「予持有金。」「君持幾何?」「予有半錢。」「在於何處?」「置於北門兩磚之間,此處距予住處有十二由旬之處。然而汝手中有幾多之金?」「予亦有金。」「如何數量?」「亦為半錢,汝之半錢與予之半錢〔合併〕恰為一錢,於是以一分買鬘、以一分買香、又一分買酒而[P.447]為娛樂。汝往取汝所藏之半錢。」彼云:「予由予妻得此佳話。」滿足喜悅語婦人曰:「汝勿憂心,予往取來。」語畢出行。
具有象力一般之每日傭工之人,既行六由旬,已至中午,脚踏如敷撒熾燃煤炭之熱砂上,為得金而喜悅滿足,身著古黃衣,耳飾棕櫚葉,面歌面走,向王宮前之廣場前進。
優陀耶王開窗而立,注視彼之行狀,王自思:「何以彼男,如此正不厭風熱,歡喜滿足,歌唱而行?予將向彼聞問。」於是為喚彼前來,特遣一男前往。
彼男前往彼所曰:「大王喚汝。」「王對我有何用?予不識王。」彼為使者強行攜往而行,見王立於一方。
爾時王問彼而說二偈:
一
二
彼聞王之語,第三之偈:
三
[P.448]爾時王向彼問曰:「汝願為何?」彼申告曰:「大王!予於北門之處,與一貧乏婦人一同共住生活。彼女問予:『與君祭日為樂,君之手中有幾錢?』予答曰:『予之貯蓄放置在北門入口處城壁之間。』彼女曰:『汝往持彼前來,二人共樂。』因此遣予往取。彼女之言,不離我心,予今思出,為使予熱愛之熱。大王!此即予始終之意義。」
「然汝受此風與熱而不厭,汝有如何喜樂之原因,使汝為之歌唱而行?」「大王!持彼貯蓄前來,彼女云『與汝一同為大樂』——以此原因為滿足而予歌唱。」
王問曰:「然汝置於北門入口處之貯蓄共有幾多?有十萬耶?」「無有,大王!」「然則,有五萬耶?四萬、三萬、二萬、一萬、五、四、三、二、一之金幣,半帕達[1],四、三、二、一錢耶?」然均被否定云:「只有半錢。」「可愛之大王!彼即予之全部財產,予持彼前來,原為與彼女一同為樂而去。為其歡喜,使予受此風熱而不為熱。」
王是時向彼云:「汝無須受此風熱前往彼處,予與汝半錢。」「大王!雖如君言,予仍將取來,予仍不願棄捨。往取之行,予不停止,予今即往持取。」「汝請歸來,以二錢與汝。二錢逐次增加,一億、百億乃至無量之財與汝,汝請歸來。」王雖言如此,彼仍如此言說:「大王!予願領受,但俟予再去一次歸來。」
[P.449]於是王以紳商身分及種種身分相勸誘,但彼仍與前言相同。王最後云:「與汝半國,請汝歸來勿往。」彼於是承服。王命家臣等曰:「汝等去為吾友剃鬚,沐浴,著華美之服飾,伴彼前來。」家臣依言而行。王分國為二分,以半國與彼,人云:「欲半錢而得北半份」,彼被命名為半錢王。
彼等兩王,融和相敬而為政治,某日前往遊園,於彼處遊樂後,優陀耶王頭著半錢王之膝,橫臥而寢。當彼沉眠之間,伴隨人等各自為應為之娛樂,前往各處。半錢王自思:「長時以來,予何可只有半國,不如殺彼,予自為王。」於是拔刀欲刺殺之,然彼再思:「此王使我凄慘貧窮之人,與彼自己為同等之身分,立為絕大之王者。今殺如是有名譽之布施者等行為,為予之起欲,實屬不宜之所行。」如是彼又恢復正氣而收刀。然彼同樣二度三度浮起惡心,於是自思:「予今幾度起意念,遂將敢為如是之罪業!」彼投劍於地上,喚醒優陀王曰:「大王!請王宥我。」彼平伏於王之足下。王曰:「予友!卿我彼此之間,均無任何謬誤。」半錢王曰:「大王!予有如是如是之罪惡。」「予友!予宥汝過,汝如希望,即請為王,予願為副王奉仕於卿。」彼云:「大王!予之所願,非為王土,何以故?予起惡欲,將墮惡處。王土為王所有,惟請王取之,予願出家,予已善見愛欲之根本。何以故?彼對欲望之人增長故。予[P.450]自今以後,已不再興此欲望。」於是彼頌感興之偈而唱第四之偈:
四
如是述已,更為愛欲所繫之大眾等說法,說第五之偈:
五
彼如是向大眾說法畢,向優陀耶王奉獻其國,面浮淚水,捨棄哭泣之大眾於後,入雪山出家,得禪定與勝智力。
彼出家時,優陀王以以上之一切作感興偈頌唱第六之偈:
六
[P.451]然就此等諸偈,任何一人亦不解其意。某日,王之第一夫人問彼偈之意義,王無任何言語。然於彼有一御用名甘伽瑪拉之理髮師,彼剃王之鬚,最初以剃刀剃之,然後拔毛而握髮。王於其以剃刀剃時,心情愉快,然拔毛之時感覺疼痛。彼(王)於最初之時,有願聞理髮師有何願望之心,但後來之時則思欲刎其頸而殺之。
如是,某日,王對王后說事之經過。王曰:「予后!予之御用理髮師,實甚愚蠢。」后云:「大王!如之何為宜?」王云:「命其最初拔髮,然後為剃刀剃之。」於是彼女喚理髮師告曰:「汝今後為王剃鬚之日,王欲汝最初拔髮,然後為剃刀剃之。而王問汝『有何申願』時,汝向王言:『大王!此外予無其他願望,惟願使予聞王感興偈之意義。』汝如此說,予將與汝諸多財寶。」
彼云:「甚善。」加以承諾。當剃鬚之日,最初拔毛,於是彼為王所問:「甘伽瑪拉!汝之作法,今日非最初之舉耶?」「大王!理髮師等亦有新奇方法。」於是最初拔髮,然後為剃刀剃之。
王問:「汝有何願望?」「大王!予無餘外之願,惟願聞感興偈之意義。」王恥於語自己貧乏時之所行,王告彼曰:「於汝之此願有何利益?汝可申述其他志願。」「予只此志願,請王告我,大王!」彼(王)畏作虛語,乃曰:「甚善。」王與承諾,依照酢味粥食本生譚〔第四一五〕中所述,整備一切,坐於寶座曰:「甘伽瑪拉!予於前生,仍然住於此街。」於是說明一切前生之所行。「予依此事情而唱半偈,而今予友[P.452]出家,予依然怠惰,為一王者,依此理由,述後半之偈。」王為述此感興偈之意義。
理髮師聞此自思:「以半布薩行而真正獲得此為王之幸福,誠然善須當為。如何?今予亦欲出家,求自己心之所依。」於是彼對親戚與財富之一切包圍,完全捨棄,只向王告以出家之事,往雪山作出家仙人而出家,依觀「無常、苦、無我」之三相,增長觀智力,善成獨覺,持超人力所生之鉢及衣,住醉山中五六年已,彼云:「今將往會波羅奈之王。」於是乘虛空往彼處,坐於遊園華美之石上。
守園者善見分別識彼,向王報告:「甘伽瑪拉已成獨覺,乘虛空而來,坐於園中。」王聞之曰:「予向獨覺問候。」於是急忙出迎。王母亦與王子(今之王)一同出迎。
王入遊園,向彼問候,於一方相伴而坐。彼與王互相交談:「梵與!爾今如何?不放逸耶?依法為政治耶?勵行布施等之福業耶?」彼直呼王名與之交談。
王母聞此怒曰:「此出生卑賤之理髮師——剃鬚之子孫,不知自己之事。予子乃大地之主,生而為剎帝利族之人,而彼竟直呼其名『梵與』。」於是述第七之偈:
七
[P.453]王遮攔其母,宣說獨覺之德,說第八之偈:
八
在王遮攔王母之時,其餘大眾起立云:「如此卑生者竟呼大王之名,實不相合之至。」王斥大眾,語彼功德之故事,說最後之偈:
九
王為斯語,向獨覺恭敬問候,王云:「尊者!請宥我母。」「大王!予皆為宥恕。」王之伴隨諸人皆乞宥恕。王願彼承諾停留於自己之宮殿,但獨覺不允,於王等一行立於眼前之際,昇至虛空,與王說誡法後,往香醉山而去。
[P.454]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如此次第故,汝等優婆塞,應行布薩行,實為有價值之事。」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獨覺入般涅槃,半錢王是阿難,第一夫人是羅睺羅之母,而優陀耶王即是我。」
四二二 支提本生譚
〔菩薩=婆羅門〕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提婆達多落入大地中之事所作之談話。此事恰於當日之講堂中提起之話題。「諸位法友!提婆達多善為謊言,落入大地之中,生入無間地獄。」佛出問曰:「汝等比丘!抑為何語而坐?」「實為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即有落入大地之事。」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世界成立〕之最初劫時,有壽命不可計數之摩訶三摩多王。其子曰盧遮,盧遮之子曰瓦羅盧遮,其子曰迦儒耶那,迦儒耶那之子曰瓦羅迦儒耶那,瓦羅迦儒耶那之子曰烏婆娑他,烏婆娑他之子曰曼陀多,曼陀多之子曰瓦羅曼陀多,其子曰遮羅,遮羅之子曰烏婆遮羅,又阿娑奢羅亦為其名。彼於支提王國之蘇提瓦底市執政,具足四種神通:即飛翔虛空中而行,有四天子由四方持劍守護,由體內出旃檀香之香氣,由口中出青蓮華香之香氣。
彼有一婆羅門之司祭官名迦毘羅,而此迦毘羅婆羅門之弟名庫拉卡蘭巴,為與[P.455]王在同先生之家修學之幼年朋友。王為王子之時,與彼約束:「予即王位,與汝司祭官之位置。」
彼雖即王位,但不能免其父王之司祭官迦毘羅婆羅門之職,而司祭官每於自身親往奉仕〔王〕之時,王對彼禮敬有加,給慇勤之所作。婆羅門警覺自思:「王蓋與同年輩諸人相合,予願請王允許出家。」於是向王申述:「大王!予已年老,家有予子,請王以彼為司祭官,予即出家。」於是使其子就司祭官之位置,而彼入王之遊園,出家為出家仙人,生禪定與神智力,依賴其子仍住於彼處。
庫拉卡蘭巴因彼雖出家,而未將位置讓彼接替,心中懷恨,某日於心情愉快談話之時,王問彼曰:「庫拉卡蘭巴!汝尚未就司祭官之位置。」「唯然,大王!予尚未就,予兄尚在。」「汝兄非已出家耶?」「予兄雖然出家,位置已交付其子。」「然則,汝可為之。」「大王!應代相傳以來,位置由兄取得,予自不能承繼。」「如此,予使汝為兄,而使汝兄為弟。」「大王!如何為之?」「予可為謊言。」「大王!予兄成就偉大無比之法,持有智明,彼將以無比之法,欺瞞於汝,汝之四天子守護即將消夫,由體與口所出之香將成惡味,汝不能飛翔而由空中落下,立於大地,繼而將入於大[P.456]地之中。於是一切將不能如汝之言而為。」「汝莫作如是思考,予能為之。」「何時為之?」「自今七日之間。」
王之此語,擴展於市之全體,民眾之間,均起欲知究竟之心:「據聞吾王說謊,年老為年幼,年幼為年老,而司祭官位置交付與年輕者。究竟說謊者為何種之人,為青色耶?抑為黃色中之色耶?」
爾時,據云,世間皆說真實之言,而說謊如是云者,諸人尚無所知。
司祭官之子亦聞知此語,對其父言曰:「父親!人言王為虛妄語,使汝為年少,以予等之位置,讓與叔父。」「吾子!王雖為虛言,但不能奪我等之位置。然則,彼究於何日為之?」「據謂由今日至七日之中。」「如此,爾時告知於我。」
於第七日,民眾欲見王之謊言,齊集於王宮前之廣場,行列相疊。子往告知其父。
王著美服出來,立於大眾正中廣場之空中;修行者(原來之司祭官)亦乘空來至彼處,於王前擴展皮之坐具,於空中結跏趺坐已,向王曰:「大王!予聞王以真實為虛,以年幼為年老,思欲與彼位置,然否?」「唯然,尊師!予為如是。」
爾時彼諫王曰:「大王!謊言為可怕之功德破壞者,將使墮四惡趣。蓋王為謊言,即為殺法者,王如殺法,自將被殺。」於是唱第一之偈:
一
[P.457]而後彼續諫王告曰:「大王!王語謊語,將失四神力。」於是為說第二之偈:
二
王聞之甚恐怖,往見庫拉卡蘭巴,然彼向王曰:「大王勿畏,予於最初即已對王說明。」
王雖聞迦毘羅語,但彼仍按自己之言推進,彼云:「尊者!卿年居下,庫拉卡蘭巴年長。」於彼謊言之同時,四天子云:「此謊言者不受保護。」於是棄劍於王足前而消失,而由王之口中噴出如腐敗之牝雞卵,由體內發出如便所噴出之惡臭,由空中立即落於地上,四神力一切消失。
如是司祭官對王曰:「大王勿恐,若王語真實,則一切為王復原。」於是說第三之偈:
三
[P.458]彼云:「大王!請觀,王以最初之謊言已消失四神力,請王思之,而今尚能收回。」雖如是言,王曰:「如是卿欲欺我。」於是語謊言,王之足踝已落入地中。
但婆羅門仍對彼云:「大王!請再思之。」於是說第四之偈:
四
如是彼云:「謊言之報,足踝已入地中,請再思之,大王!」於是述第五之偈:
五
然彼三度說謊言:「尊者!卿年居下,庫拉卡蘭巴年長。」此時王膝已入地中。於是彼云:「大王!請再一度思之。」為說第六之偈:
六
七
彼述此二偈,謂王曰:「而今尚能回返。」
[P.459]但王不採其言,仍云:「尊者!卿年居下,庫拉卡蘭巴年長。」王四度說謊言,腰已入於地中。於是婆羅門向彼云:「大王!請再思之。」又為說次二偈:
八
九
但彼(王)五度言謊語云:「尊者!卿年居下,庫拉卡蘭巴年長。」王之臍已落入地中。因此,婆羅門向彼再陳述云:「大王!請再度思之。」為說次之二偈:
一〇
一一
但王不採用其言,六度說同樣之謊語,胸已落入地中。婆羅門更謂:「大王!請再思之。」為說次之二偈:
一二
一三
彼(王)因與惡友相交之過,仍不採用彼之言語,第七度仍為同一之言語,於是大地向彼開口,由無間地獄上來火焰,捕彼而去。
[P.460]一四
一五
以上二者為現等覺者之偈。
民眾等對支提國王非難仙人而又說謊,以致落入無間地獄充滿恐怖。
王之王子前來曰:「願為我等之救助。」婆羅門謂曰:「汝等之父殺法而為謊言,非難仙人,墮入無間地獄。蓋殺法者必自殺,汝等已不能棲於此處。」對最年長者曰:「汝由東門出,得見全白之象寶,至七處之地,以彼為目標,經營此市而止住。名此市為『象之城』。」
繼喚次子云:「汝由南門出,直行見全白之馬寶,以此為目標,經營彼處之市而止住,名彼市為『馬之城』。」
繼又喚第三之子云:「汝出西門,直行見有鬣之獅子,以此為目標,經營彼處之市而止住,名彼市為『師子之城』。」
[P.461]繼又喚第四之子云:「汝出北門見一切皆以寶石製造之車輪,以此為目標,經營彼處之市而止住,名彼市為『北般闍羅城』。」
繼又喚第五之子云:「汝不能住於此土,由此城中所建之大塔出往西北方向直行,見兩山相擊,發出達陀羅之音聲,以此為目標,於彼處經營城市而住,名其市為『達陀羅城』。」
彼等五人依言從往目標,於彼場所,各營城而住。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提婆達多非只今日,前生即為謊語而落入地中。」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支提國王是提婆達多,迦毘羅婆羅門即是我。」
四二三 根本生譚
〔菩薩=仙人〕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為先妻誘惑之人所作之談話。據傳,舍衛城中有一男子,聞佛說法,彼思:「住於家中,不能修得十分滿足且十分清淨之修行,須於善領導人之教團中出家,以求苦之絕滅。」於是將家中之財產悉數與其子女,懇願向佛出家,佛亦使彼受出家儀式。
然彼與教授師、戒師共同行乞時,彼為新入團者,參加多人比丘之中,於俗家或道場,不能獲得席位,不過只得坐椅或長凳,坐於教團新發意者之旁邊,食物只能獲得以匙突出撈取無飯塊之粥飯,或是糟臭乾硬之米飯,及焦糊乾燥之青菜,而並無滋養程度之物。
[P.462]彼持自己所得之物,前往先妻之前。於是彼女取彼之鉢,向彼問明之後,捨彼鉢中之食物,與以善製之粥、飯、湯汁、咖哩等。彼人為味欲所繫,難以捨先妻而去。彼女自思:「彼真為予所引誘耶?予將試彼。」
如是某日,以一貌醜男人,以白土節身使坐於家中,更為彼招來數人,與以飲食之物,彼等邊食邊樂而坐。家中門前,車上繫牛,尚有一車使之停放,而自己則坐於私室,燒製菓子。
彼人前來立於門前,一年長之男見曰:「夫人!一長老立於門前。」「與之相告,請與辭退。」「尊者!請往他處。」年長者反復一再言說,見彼仍不行:「夫人!長老不去。」
彼女出來,展開窗簾,向外眺望:「予子之父。」女且言且行,向彼問候,取鉢入家,且使飲食。食事終了,再續問候,謂老人曰:「尊者!卿現在為可成就涅槃之聖者。我等至今始終未往他家,然無夫之家,家庭生活不能成立,我等將往他家,行往遠地,卿亦勞力精進。若以予言為障礙,尚乞原宥。」老人聞此,如心膽破裂。
爾時彼曰:「予不能捨汝,汝勿他往,予將還俗,將衣物送往如是如是之處,還其衣鉢,我將歸來。」彼女首肯云:「謹如君言。」
老人往精舍,向教授師及戒師還其衣鉢,彼等問曰:「何故如是?」答云:「不能捨予先妻,我欲還俗。」於是彼等因彼心厭,攜彼來至佛前申告:「世尊!彼心不安,意欲還俗。」爾時佛向彼問曰:「汝心真實不安耶?」「世尊!是為真實。」「何人使汝心不安耶?」答云:「為予先妻。」佛言:「比丘!彼婦人為汝不利益之本。前生為彼脫失四禪,受大苦痛,賴予而由苦得免,得恢復禪定。」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P.463]主分
昔日波羅奈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以王之司祭官之緣,宿於彼婆羅門女(妻)之胎中,而其誕生之日,全市之武器皆燒,因此其名為光守護者。彼成長後,於得叉尸羅學一切諸藝,彼於王前顯示才幹後,捨其位,於無人得知,由正門出行,往阿蘭若,於薩伽達提耶地方之伽維陀迦僧院為出家仙人而出家。生禪定與神通力,彼住於其處時,數千仙人奉侍於彼,有同住者甚夥,並有七人之年長弟子。
彼等之中,有名薩離薩拉之仙人,離去伽維陀迦僧院於蘇拉吒國之甘水河岸,為數千之仙人圍繞而住;有名綿第薩拉仙人於為帕伽卡王[1]所征服之拉姆巴秋拉迦村附近為數千仙人圍繞而住;有名鉢跋多之仙人於阿臘毘國[2]附近為數千仙人所圍繞而住;有名黑執天仙人於阿槃提之南方地方大岩石附近為數千仙人所圍繞而住;有名奇薩瓦洽仙人,只一人住於丹達奇王之昆巴瓦底市附近園中;然有阿努席薩修行者,為菩薩之侍者住於其前;有名那拉陀之仙人,乃黑執天仙人之弟,只一人住於中國之阿蘭伽拉山脈之間岩窟之內。
然由此阿蘭伽拉山路程不遠之處,有一人煙稠密之村,其間有大河,多人於河中沐浴,有最上容色之美人等對諸人不斷誘惑,坐於河岸之上。那拉陀修行者見其[P.464]中之一人,心神完全被其吸引,失去定力,飲食不進,氣力衰微,任受煩惱之支配,七日之間,只有寢臥。
爾時彼兄黑執天,由禪定力,了知其事,乘空而來,入於岩窟。那拉陀見彼:「兄如何來此?」「因汝不健,特來看護。」然彼對其兄云:「兄言無有理由,空言虛語。」彼竟以謊言相責。其兄自思:「予不能使彼斷念。」於是攜來薩離薩拉,綿第薩拉,鉢跋提薩拉(即鉢跋多仙)前來,然對方對彼等三人亦以謊言相責。於是黑執天仙人自思:「予往伴薩拉般伽大師(即光守護者)前來。」於是乘空而往伴大師前來。
彼大師到來見彼,知其任根性之支配,大師問曰:「那拉陀!汝不可放任受諸根之支配。」對方聞此語後,更後起立云:「如是,吾師!」大師曰:「那拉陀!任根支配諸人,於現實之生涯枯萎且將受苦,於次一生涯將墮地獄。」於是為述第一之偈:
一
那拉陀聞此問曰:「大師!追求愛欲,乃為樂事,如斯樂事,何以云苦?」薩拉般伽向彼云:「如是,請與聽聞。」為唱第二之偈:
二
[P.465]那拉陀云:「吾師!此苦不能耐盡,到底不能忍受。」於是菩薩向彼云:「那拉陀!蓋於苦起之上,必須忍耐。」為唱第三之偈:
三
彼云:「吾師!愛欲之樂為最上之樂,予不能捨彼。」菩薩云:「法不可以任何理由棄捨。」彼說第四之偈:
[P.466]四
如是薩拉般伽依持四偈說法時,黑執天仙人誡自己之弟,唱第五之偈:
五
佛知以上那拉陀之事已為黑執天仙人說得,佛現等覺者而為述第六之偈:
六
[P.467]此時薩拉般伽呼喚彼(那拉陀)曰:「那拉陀!今所說者,汝應聽聞。人若最初不為應為之事,彼如往森林中年少者,成為有悲有憂之人。」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昔日,迦尸某邑,有一婆羅門之年少者,貌好且具有強如象之力,彼思:「予營農業諸事以養父母,將為如何之人?持有妻子,為布施等福業,又將成為何等之人?(否,)予不養任何人,亦不為自己之福業,予入森林,殺鹿等以自養。」於是彼以五種武器隨身,往雪山殺種種之鹿以噉食,於雪山深處威達瓦河岸,入於四周有山之大山谷,於彼處殺鹿,食火焙之肉以度生。彼思:「予不能永久強壯,力弱之時,亦不能於森林中彷徨。於現今之中,將種種之種類鹿趕入山谷,結立門戶,當予不能於森林中彷徨散步時,可隨心殺鹿而噉食。」於是彼依其計劃而行。
然彼時過去已(老之)時,彼之工作亦終了,於是現實之苦感切實發生:自己手足不能任意,各處彷徨,亦不可能;不僅此也,食物、飲物且亦不見;體亦盡萎,宛然為一活死人。夏季身體亦如大地同樣污穢,皺紋滿面,容貌枯萎,組織衰頹,終日只為大苦所惱。
如此度日之間,尸毘國之尸毘王欲往森林中食火焙之肉,遣國家之寵臣等,攜帶五種武器,入森林中,殺鹿食肉,漸次來至右列之地方,見右列之男,雖然恐怖,而鼓起勇氣問曰:「可愛之男人!君為何人?」「貴君!予為活死人,受自己所為之業[P.468]果。貴君為何人?」「予為尸毘王。」「何為來至此處?」「為噉鹿之肉。」時彼向王曰:「大王!予亦實為同一原因而來此處,成為一活死人。」於是詳述苦之事實向王說明而述以下殘餘之諸偈:
七
八
九
[P.469]而如是語已,更云:「大王!予因自己樂欲而使他苦,於現生之中,如活死人。大王!請勿為罪業,君回自己城中,多營布施等福事。」王依言而行,善滿得昇天之道。——
薩拉般伽大師說此事件之故事,使修行者恢復正氣,彼修行者因彼大師之言,心起恐怖,向大師敬禮請恕其罪。普修十種一切入,善復已失之禪定。於是薩拉般伽大師不許其住於此處,而伴彼回歸自己之僧院。
結分
佛述此法話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竟,心中不安之比丘得安住於預流果——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那拉陀即是今之失去安心之比丘,薩離薩拉是舍利弗,綿第薩拉是迦葉,鉢跋多是阿那律,黑執天是迦旃延,阿努席薩是阿難,奇薩瓦洽是目犍連,而薩拉般伽即是我。」
四二四 燃燒本生譚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無有比類之布施所作之談話,其無有比類之布施,依大典尊經之註釋有詳細之說明。於供養日之第二日,於法堂中,生起[P.470]話題:「諸位法友!拘薩羅王據詳細思惟,了知福田,以佛為上首,向聖者僧伽供養絕大布施。」適佛入來問曰:「汝等比丘!為如何話題,集坐於此處?」「實為如是如是之緣由。」佛受此〔次第〕之說明而言曰:「汝等比丘!王審思之後,於無上福田樹立布施,無何不可思議,昔諸賢者亦於善思之後,供養布施。」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蘇尾羅國之樓魯瓦城有巴拉達大王,王不破十法,以四攝事攝受人民,對大眾立於父母之位置,對貧乏人、行旅者、乞食及乞求供養者等為大布施。王妃薩姆達維伽耶第一夫人,更是十分賢明,為智慧成就之人。
彼〔王〕一日視布施堂自思:「予之布施施與不持戒之貪欲者,不為上施,予欲供養持具足戒之獨覺,乃為第一有價值之布施。彼等住於雪山地方,然何人能伴來招待彼等?予將遣何人前往?」將此目的與后言談。
后對彼曰:「大王勿憂!我等當具備供養之布施力、持戒力、真諦力,送花邀請諸獨覺,彼等來王之傍時,具備一切必需品,與以供養布施。」王曰:「甚善!」與以首肯。於是擊鼓巡迴通知:「全市住民,應善持戒。」王自身與周圍人等亦共同修行布薩諸務,供養大布施,執充滿須摩那花之金籠由高殿降下,立於宮廷前之廣場,五體投地,對東方敬禮告述曰:「敬禮東方諸阿羅漢,若我等有何等之德,垂慈我等,請受納我等食物供養。」〔日間七時(由寅至申)〕,人手各撒一杯鮮花。然東方無有獨覺,次日無一人前來。
第二日向南方敬禮,然由彼處仍不見來;第三日向西方歸命,然仍不來。第四[P.471]日向北方歸命,為歸命禮後曰:「住雪山北方諸獨覺,請受我等食物供養。」於日間七時,人手各撒一杯鮮花。鮮花飄散落至難陀姆拉山窟五百獨覺之上,彼諸獨覺熟思之結果,知招待自己等之事實,翌日,諸獨覺等,集議語七人之獨覺:「國王招待君等,應向彼垂慈。」
獨覺等由空中而來,降落於王之城門處。王見彼等,心生歡喜,寒[A3]暄恭敬,登上高殿,表絕大敬意,供養布施。而於取食行事終了之時,翌日復翌日,同一作風招待至第五日,〔合計〕為六日之食施,於第七日具備一切必需品供養布施後,準備黃金鏤刻之寢臺椅子,始自三衣乃至沙門一切用品,放置於七人獨覺等之前,恭敬而言曰:「此等之物品以為君等之供養。」而於彼等取食終了時,王與王妃二人恭敬敬禮而立。於是彼等表示歡喜之意,一行之上首長老說以下之二偈:
一
二
[P.472]如是上者長老表示喜意,向王誡曰:「大王!慎勿放逸。」然後飛翔於上空,直接通過高殿之天頂,至難陀姆拉山窟降落。而施捨與彼長老之必要物品,與彼共同飛翔於上空,至山窟降落。王與后全身充滿歡喜,如是於彼去後,餘者諸人亦各說偈: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如是一人一人以偈表示喜意,同樣諸必需品亦共同飛去;如是第七之獨覺亦表[P.474]示喜意,向王勸說不死之大涅槃,告誡王勿懈怠,與上述同歸往自己之住所。王亦與后相伴,於一生涯供養布施,充實至天界之道。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如是諸賢者亦善審思供養布施。」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獨覺已完全涅槃,薩姆達維伽耶是羅睺羅之母,巴拉達王即是我。」
四二五 非處本生譚
〔菩薩=修行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心中不安之比丘所作之談話。佛問此比丘:「比丘!聞汝心不安為真實耶?」「世尊!是為真實。」「是何緣故?」「為有煩惱故。」佛言:「婦人者,不知恩、賣友、不守信用。昔日有賢者,每日與千金猶不能[P.475]滿足,彼女一日不得千金,即攫捉彼等之頸而與逐出,婦人為如此不知恩者。不可為彼女等而落入煩惱。」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都梵與王治國時,其子梵與王子與波羅奈長者之子名大富兒為遊玩之伴侶,不僅友誼甚好,且在同一先生之家,學習諸藝。王子於父歿後,登上王位;長者之人,仍在其處。
然波羅奈街中有一美貌之娼婦,彼女為美人,甚為繁昌,長者之子,每日與以千金,常時與彼女一處相樂。父亡得長者之位置以後,仍不相捨,一如原狀,每日與千金相樂。彼每日三度往王處奉仕,某日,彼於黃昏,出往王處,與王談話之間,日已西沉,天光暗闇,彼由王宮出來,彼云:「予已無返家時間,將往街中娼婦之家。」於是遣回使者,只一人進入彼女之家。
然彼女見彼云:「施主!汝持千金而來耶?」「今日來此相會時間不巧,予不返家,遣歸僕等,只予一人前來,然明日與汝二千金。」彼女思考:「若予今日與以承諾,他日又將空手而來,如此予將無金;予今日決不與承諾。」於是向彼云:「貴君!予等不過為一娼婦,予等無有千金為酬不能苟且從事[1]。汝請持千金來。」「明日加[P.476]倍持來奉上。」如是屢次請求。
街之娼婦命下婢曰:「汝等攫捉此輩之頸,推出關閉門戶。」彼女等依言而行。
彼乃自思:「予為彼女費八百萬金,然彼女只一日見予空手而來,攫頸而推出。此婦人為如何之罪惡無恥,不知恩而賣友者。」彼對婦人之不德,沁沁沉思,遂離欲產生厭想,俗家生活已不得滿足,於是彼思:「予將如何?自今日起與俗家生活從此絕緣出家。」於是彼不返家,亦不謁王,出城往入森林生活,於恒河之岸,立一淨居,出家得禪定及神通力,食林中樹根及果實,於彼處自營生活。
王不見彼問曰:「予友現往何處?」街中娼婦之行為,城中盡人皆知,於是左右向王申告事實,「緣因如是,王之友人,恥不還家,入森林生活出家。」
王喚街之娼婦前來:「聞汝只一日未獲千金,攫予友人之頸而追出,此真實耶?」「大王!是為真實。」「汝罪惡深重之婦,速速往予友之處所,伴彼前來,如不能伴來,汝即無命。」
彼女聞王之言恐懼,乘車率諸多伴侶出城,探求彼之行所,得其消息,往彼處問候:「施主貴君!予盲目愚鈍,鑄為過錯,尚乞忍宥,二度不為如是。」彼云:「甚[P.477]善!予宥汝,予對汝無怒。」彼女云:「若汝請聽,與予同乘回城,而返城之時,予願將家中之金,悉數奉上。」彼聞彼女之言,語之曰:「汝婦人!予今不能與汝同行,然若不得已之事在世出現時,彼時將往。」於是為說第一之偈:
一
然而彼女聞此語再度請求云:「請返回城,與予同乘。」彼告云:「他日一同前往。」女曰:「何時?」彼云:「如是如是之時。」於是唱殘餘諸偈: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P.478]九
一〇
一一
如是大士只舉此等不得有之事,說十一偈竟。
街之娼婦聞此等語,願大士宥恕,往城中謁王,申告其事,願王恕命,王亦恕其罪。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比丘!如此之婦人,為不知恩、賣友者。」佛為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彼心不安之比丘達預流果——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修行者即是我。」
[P.479]四二六 豹本生譚
〔菩薩=修行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隻牝山羊所作之談話。某時,目犍連長老止住於為山環繞只有一入口山窟之住處,而恰於入口近處為彼之經行處。爾時山羊之牧者等,相互言曰:「山羊皆在此處遊息。」將羊追入山窟,自己等任意遊樂。
如是某日之黃昏,彼等前來收趕山羊而去,但有一隻牝山羊遠離遊玩,彼未見山羊等離去,只有〔單獨〕落後。突有一豹見落後離去之〔牝山羊〕,思欲吞食,而立於山窟之入口處,牝山羊環視四周,忽見彼豹,心中自思:「彼為殺我噉食而立,若予改變方向而逃,予即無命,莫若為人之作風為宜。」彼向豹猛然跳躍,頓足向豹之立處作欲捉豹之狀,然後急逃而入於山羊羣之中。
長老見彼等之所作,翌日,往告如來:「世尊!彼牝山羊如是之所為,彼以自己之善巧方便,努力而免遭豹〔災〕。」佛言:「目犍連!今只此次豹未能捉得山羊,然於前生,山羊泣叫而為豹所殺。」佛應彼之請,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菩薩受生於摩揭陀國某邑大富〔者〕之家,成人之後,斷愛慾為出家仙人而出家,得禪定與神通力,長住雪山地方。為求鹽與酢,入王舍城,於山窟建庵而住。
爾時,與今恰為同樣之事,某日,山羊牧者等使山羊遊息之時,與今之同樣有一隻豹見一落後而行之牝山羊而欲食彼,立於山窟之入口,而牝山羊亦見到彼豹,[P.480]彼思:「予命休矣,今設一方便,與豹善為妥協,使豹心柔軟,以保性命。」於是由遠方與彼交談,向彼接近,說第一之偈:
一
豹聞此自思:「此一狡猾之羊,竟稱予為伯父,企圖朦混,彼尚不知予之獰猛。」於是說第二之偈:
二
牝山羊聞此云:「伯父!卿莫作是言。」於是說第三之偈:
三
於是彼告牝山羊曰:「牝山羊!汝言云何?予之尾無處不有。」為說第四之偈:
[P.481]四
牝山羊聞此自思:「此惡徒對甘言不入耳,今為敵人與彼相談。」為說第五之偈:
五
時豹語山羊曰:「予知汝由虛空來之事實。然如是來時,乃為破壞予之食物而來者。」於是說第六之偈:
六
牝口羊聞此,畏縮死之恐怖,口實亦不能出言,哭泣叫喚曰:「伯父!請勿為暴亂之行,切望饒我之命。」然而對方乘其啜泣之際,捉其肩殺而食之。
七
八
此二者為現等覺者之偈。
[P.482]修行者(菩薩)對彼等之行一切皆見。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牝山羊正是今之牝山羊,豹正是今之豹,修行者即是我。」
校注
[0004001] 底本為 āvuso,今取脚註之 upāsaka。 [0010001] 英譯註為「自負之標徵」。 [0013002] 比較他人先,即誰亦未曾飲水之意(註釋)。 [0018001] 劍、槍、戰斧、弓、盾之五種(見奇魯達斯辭典)。 [0030001] 一帕達(pāda)為一金幣之四分之一,而一錢(māsaka)為一帕達之二分之一。 [0047001] 異本名 Pancāla。 [0047002] 為多羅維多族之一族,云住於森林中之諸人。 [0050003] 黑執天(Asita-devala 或 Kāla-devaka)asita 與 Kala 皆是黑之意。 [0051004] 底本為 Siva 異本為 Sivi 今採用異本。 [0059001] 異本為「妾等不得千金,當然無有娛樂」。【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36 冊 No. 18 本生經(第10卷-第13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