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本生經

[P.200]第十三篇

四七四 菴羅果本生譚

〔菩薩=旃陀羅〕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提婆達多所作之談話提婆達多自行吼嘯「予已成佛沙門瞿曇既非吾師亦非為指導者」彼棄師尊之佛而離去如是彼失禪定策劃分裂僧團漸次來至舍衛城於迫近祇園精舍之間大地張開大口將彼吞入阿鼻地獄

於是比丘集於法堂談此語如花開放「汝等法友提婆達多棄師尊而去招來大破滅聞已出生於阿鼻地獄之中」佛出於彼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提婆達多前生亦棄師尊而去至大破滅」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王之司祭一家為某種可怖之病[1]而全滅唯有一子破防壁而逃出彼赴得叉尸羅於舉世聞名某阿闍梨前學三吠陀及其他之知識於學習終了後彼為向諸國行脚告別阿闍梨而出發經過各地來至某邊國之城市於彼近處有賤民旃陀羅族之大村爾時菩薩住此村中為一優秀之賢者彼知獲得季節外果物之呪文彼於晨起擔籃箕由村中出行而來至森林中所生[P.201]一株菴羅樹之處彼立於距樹七步之場所唱念呪文以一杯之水注往菴羅樹上於是朽葉由樹脫落衍生新葉花開散落菴羅成實須臾果熟味美有滋養分恰似天界之果物由樹落下菩薩拾集儘欲食之餘者入滿籃箕持歸家中彼賣此果以養妻子

此青年婆羅門見摩訶薩得季節外之熟菴羅果賣之事而自思惟「彼能為此事必為呪文之力自己接近其人亦欲學得世間無比之呪文」於是窺見摩訶薩得來菴羅果之方法結果完全得知彼不明呪文於是彼於摩訶薩尚未由森林歸來之時來至其家故作不知問摩訶薩之妻曰「師尊何往」答曰「前往森林」彼立於其處待摩訶薩之歸來不久見菩薩歸來向前出迎由其手接過擔箕置於家中摩訶薩善加觀察後突向其妻云「此年輕男欲學呪文而來然彼非正人呪文決不附身」而此青年亦自思惟「予自於阿闍梨前為使役而習記呪文

如是彼自爾時以來於摩訶薩之家辦種種之事採薪搗米煮飯洗面或洗足呈獻所需之物某日摩訶薩向彼云「幼徒汝為我尋一載足之足架可耶」然別無足架彼終夜而坐載摩訶薩之足於其腿上其後摩訶薩之妻產子時彼則盡為辦生產時一切之事某日彼女向摩訶薩云「貴君此青年生性尚好而只望汝教呪文我等得其為種種之事彼能否使呪文附身姑且不論望汝教彼」摩訶薩「甚善」與以允諾教彼呪文然後對彼云「此為世所無比之呪文依此汝可得[P.202]莫大之財寶且名聲高聞於世然王與王之大臣問汝何人為汝之師汝且勿隱匿予名何以故若以言於旃陀羅門下被教之咒文為恥而言以大家婆羅門為師尊之語則此呪文之效力將永久消失」彼云「予如何能匿貴君之名無論何人詢問予必云由貴君所教」彼如斯作答與摩訶薩告別離賤民旃陀羅之村而去途中諳誦呪文不久入來波羅奈之都於是彼依法賣菴羅果成莫大之富

某日王苑之園長由彼之手中買取菴羅果獻之與王王食後問曰「汝由何處得來如此美好之菴羅果」大臣「大王一青年持賣季節外之菴羅果予從彼者得來」王「如是爾後使彼向此處持菴羅果來汝可轉告於彼」園長如命而行自此以來青年向宮廷持菴羅果來而由王命彼為王近侍於是彼遂為王之用人得數多之財寶漸次搏得王之信賴

某日王向彼問曰「青年汝於季節之外而由何處得來如此色澤香味俱佳之菴羅果究竟為龍為金翅鳥為天人或為某何人所授與抑或彼為依呪文之力」青年「大王並無何人授我彼果予有世無類比之呪文予得菴羅果全依呪文之力」王「然則何時予等希見汝之呪文之力」青年「甚善大王將使御覽」翌日王與彼共同往王苑出發王命「且為一見」彼應之近於菴羅樹所離七步而立唱誦呪文向樹注水菴羅樹如前所述之狀忽焉結果菴羅果降下如大雷雨狀[P.203]人人風靡振衣拍手喝采王食其果畢與彼諸多之財寶王續問「青年如此世間珍奇之呪文由何人所教」青年自思「若自己答稱由賤民旃陀羅前所教為可恥之事更使人人對己為惡口之言予既已習得呪文今已無失去之理應語名聲優者阿闍梨為宜」如是彼云虛言「於得叉尸羅世間無雙之阿闍梨之前所教」彼如是云將真之師尊棄去爾時呪文之力忽然消失然何事亦不知之王非常欣喜與彼共歸城內

而又於某日王又欲食菴羅之果至王苑坐於吉祥之石臺上云「青年汝持菴羅果來」彼云「謹遵王命」近於菴羅果樹立於離七步之所而唱誦呪文其呪文之力早已失去爾時彼知消失之事於是面赤立於其處王自思惟「彼於先前在扈從者等當中取來菴羅果與予等如厚雲所齎之雨狀降下多數之菴羅果然此次何故全然為固定之狀而立究竟是何緣因」而問彼唱第一之偈

梵行者汝嘗為予齎菴羅     有大有小數甚多
婆羅門然今持呪為唱誦     爾何不現一樹實

青年聞此自思「若予云今日不能取得菴羅果王必發怒予須更為虛言相瞞為宜」於是唱第二之偈

吾待宿曜善運行     剎那須臾今不適
[P.204]宿曜運行剎那適     數多菴羅果吾齎

王甚訝異「先前此男就宿曜之運行未有一言然此為如何之事耶」於是唱次之二偈

宿曜運行爾未言     剎那須臾未嘗告
然須多齎菴羅果     色香味鮮彼果高

婆羅門爾嘗以呪唱     樹果多出現
然今不能結     爾行為真耶

青年聞此自思「以虛言瞞王已不可能若自己語以真實將被王命處刑雖然如此亦宜自己不能不語真實」於是唱次之二偈

旃陀羅族授     我如法持呪
且示呪之性     問者告名姓
若有偽匿時     呪即棄爾去

人王今問我     我為邪心覆
偽稱婆羅門     教我受此呪
今呪已失去     吾身泣悲哀

[P.205]王聞此曰「此惡人奴對如此之寶而不注重對此不能再入手之寶而言於生來之高下有何價值」於是王怒而唱以下之偈

蓖麻樹與絍婆樹     肉色花樹任何樹
索蜜之人得見蜜     於彼則為最上樹

剎帝利與婆羅門     吠舍首陀旃陀羅
補羯婆與任何族     受法之人為最上

持杖持笞與痛擊     打此卑賤居心者
辛苦得來無類寶     自負自慢自失之

王之臣下等如命對彼施行責罰王曰「汝速往前之師尊之所謝罪若能再得呪文之時可反回此處若不得時斷然不許向此方位前來」於是將彼放逐

彼已無依賴之處「除師尊之外自己已為無依賴前往何處之身前往師前謝罪而再度請求授與呪文」彼為悲痛所遮蔽往師之村摩訶薩見彼前來對其妻[P.206]「汝觀彼不良者失去呪文又復前來」彼來至摩訶薩之所向師問候坐於一方師問「如何又復前來」「師尊予為虛言為棄師而去招大破滅」彼如是言向師逐一語破誡之事再請教以呪文而唱偈云

一〇

恰思為平地     步入窟穴中
大樹根已朽     成孔落其中
遠觀如為繩     近見有黑蛇
如盲不見光     前行踏入火
如斯我對師     已犯傾躓罪
智慧師教我     失呪持重信

於是阿闍梨云「汝為何言若盲人豫為指示則注意坑穴而行予於先前對汝亦曾指示今何為而有顏來至予所」於是唱次之偈

一一

如法授爾呪     爾亦如法受
誠心示呪性     如法不離呪

[P.207]一二

汝癡者辛苦得來呪     今世人難得
汝無智漸得維生計     妄語實盡失

一三

愚迷忘恩者     虛偽不自制
吾不授斯人     如是之尊呪
呪由何處來     速去爾為吾不快

如是彼為阿闍梨所逐彼思「自己已無何生趣」於是進入森林哀痛而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提婆達多前生即棄師而去如是至大破滅」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忘恩之青年是提婆達多王是阿難賤民旃陀羅者(阿闍梨)即是我

四七五 攀達納樹本生譚

〔菩薩=樹神〕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盧奚多河河岸時對一族人等之爭論所作之談話此一事情於鳩那羅本生譚〔第五三六〕中將為詳說爾時佛於諸人之前言曰「大王」而為作以下之故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其市外有木工以作馬車為生計

爾時雪山地方有攀達納之大樹有一黑獅子為獲取獵物往其樹之根前橫臥[P.208]某日一陣大風吹起吹打其樹落下枯枝於獅子肩上彼之肩稍有傷損獅子驚懼飛起跳躍顧向後方眺望彼所來之路無何發現「他之獅虎未來追奔於己之後此必為此樹所棲之樹神不能容我寢於此處甚善予將記憶此事」彼格外之震怒擊打大樹云「予未食汝樹之一葉未害汝樹之一枝汝忍他獸之來而只不容於我我究有何過汝且待二三日汝樹將連根拔起切割為碎塊」彼如是脅迫樹神探索他人而去

爾時彼婆羅門出身之木工與二三人共同探索作馬車之木材曳車偶然來至今之場所之邊彼於某處置車手執劈刀與斧物色適當之樹木彼恰近於攀達納樹運步前來黑獅子見彼低聲自語「今日得見予敵人之背後須有所作為」彼於攀達納樹根之處等待木工各處眺望由攀達納樹近處向遠離之處而行獅子自思「予於彼未往過之前與彼談話」於是唱第一之偈

爾手持斧男     深入森林中
吾問汝語我     汝欲伐何材

木工聞此語自思「此實珍奇之事獸類而為人之語言此未曾見之事亦未曾[P.209]聞之事此物必知作馬車之上好材料如此甚善予將問之」而唱第二之偈

由林入林爾獸王     彷徨平地非平地
汝今語我我問汝     堅適車輪如何材

獅子聞此私自竊笑「今可善達自己之望」於是唱第三之偈

既非娑羅樹     亦非竭地羅
阿沙于那非     而況樹達瓦
有樹攀達納     堅材適車輪

木工聞之甚喜「幸得今日入森林有獸教予馬車之適材確甚得宜」而問獅子唱第四之偈

葉為如何狀     其幹為如何
吾問汝語我     可知攀達納

獅子示此唱次之二偈

樹枝垂而屈     然而並非折
樹名攀達納     吾曾立其下

車輻與轂軸     所有車之輞
一切適爾用     攀達納皆具

獅子如斯教後莞薾向一方步去而木工開始伐樹樹神自思「自己並未向獅[P.210]子身上落下何物而獅子格外之怒欲使自己之住居崩潰於是自己亦將滅亡今須設某一方便使彼獸王消滅」於是彼身扮樵夫往木工之前問曰「君覓得佳樹伐此何所作為」木工「欲作馬車之輪」樵夫「以此樹製作馬車由何人所教」木工「黑獅子所教」樵夫「如是果為其所教耶由此樹固能得作甚佳之馬車然如破取彼黑獅子之喉皮以鐵板為四指寬之幅包為輪之邊緣則車輪甚為堅固而君可得莫大之財產」木工「但黑獅子之皮由何處取來」樵夫「君何愚蠢此樹生於森林之中不能逃遁君可往教伐此樹獅子之所向彼云『君所教之樹由何處砍伐』於是伴彼前來如是彼亦別無疑慮在彼口中指出由此處伐之及由彼處伐之教示之際汝由彼時用利斧砍之使其斷息為止然後取其皮而食其上肉然後伐樹為宜」如是彼向復仇之路邁進

佛為說明此事唱次之偈

如斯攀達納     樹神即刻語
吾今尚有言     婆羅豆婆遮[1]汝請善諦聽

此獸肩之皮     切取四指幅
以之繞車輪     成更堅固物

如斯攀達納     復讎直邁進
獸王生未生     先使齎苦果

木工聞樹神之言歡喜認為有理彼云「今日實為幸運之日」於是殺黑獅子伐樹取之而去

[P.211]結分

為說明其事佛言

一〇

攀達納獸王     獸王攀達納
互相爭喧嘩     終遂互亡滅

一一

如斯諸人間     喧嘩生起時
如上二者例     終成孔雀踊[2]

一二

吾今語爾等     共和為幸福
切勿起喧嘩     勿為獸樹侶

一三

實應學協調     諸佛所讚嘆
立法樂和合     寂靜勿退轉

王對此法語聞後諸人盡皆和解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於彼同一森林中所棲見此一部事情之終始之樹神即是我

四七六 敏捷鵞本生譚

〔菩薩=鵞〕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堅法經[1]之教說所作之談話

世尊曰「汝等比丘示以譬喻有力強勝者四人之射手技巧熟練立於四[P.212]一男前來言『此等四人之力強勝者射手——技巧熟練立於四方放箭我於箭尚未到達其地將之捉來』汝等比丘汝等如何思考『此敏捷之男持優良之疾速』實如是言耶」比丘「實然世尊」佛「然汝等比丘如此男之疾速尚有勝彼如太陽之疾速汝等比丘此男之疾速更如月太陽之疾速更又有超越月太陽如諸神奔馳行天之疾速而尚有疾速更勝於此者汝等比丘如此男乃至諸神之疾速尚更勝於彼之疾速即此身壽命消逝如斯汝等比丘汝等應學『須不放逸』

由語此經二日之後比丘等集於法堂相互交談「諸位法友佛自身立於佛之境界說明此等有情之命壽易過力量薄弱如是向一般比丘等說示諸多可怖畏之事此實佛力哉」佛出於彼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此非珍奇之事我達一切智今示壽命易逝使比丘怖畏而說法我於前生於此說而未能言說生於鵞鳥之胎時示以命壽之易逝由波羅奈王開始使王與王之臣下怖畏而有說法之事」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治國時摩訶薩生於敏捷鵞鳥之胎為九萬隻之鵞鳥圍繞棲於心峯山某日彼與彼之一羣共往閻浮提之平原食某湖水畔自然生長之米然後於大空中展開如筵席狀戲樂飛舞由波羅奈都之一端至他端大羣飛歸心峯山而去

波羅奈國王見狀謂廷臣等曰「此鳥亦正如予國王之狀」而彼對鳥起親愛之情彼手持華鬘薰香及塗膏仰面示敬並命家臣等執一切樂器為之吹奏摩訶[P.213]薩見王對自己表示敬意顧他鵞鳥等問曰「王對自己表如斯敬意究何所求耶」鵞鳥等「希與貴君交友」摩訶薩云「如是吾等與王結交友誼」於是彼與王結交友誼而去

某日王向王苑出遊時彼鳥至阿耨達池以一方之翼著水以一方之翼取旃檀粉來至王所以其水洗淨王體然後徧撒旃檀之粉而於諸人觀望中一羣共飛往心峯山而去自此以來王急欲與摩訶薩相逢不已王云「今日將可見予友之姿」王向彼飛來之方向眺望而坐

摩訶薩有二隻隨從之幼鵞鳥彼等思「欲與太陽比速」向菩薩表白其事然菩薩曰「太陽之速實為疾速汝青年等與太陽比速非汝等所能汝等必於中途死去決不可往」然彼等二度三度請求許可菩薩三度加以阻止而彼等強情執著不悟自己之力不使摩訶薩得知於太陽尚未昇起之前比疾飛馳而出發菩薩不見彼等問曰「彼等前往何處」彼聞悉此事後獨思「彼等不能與太陽比速必於中途死亡自己須救助彼等之命」於是彼往犍陀羅山頂而坐不久日輪昇起二隻之青年鵞鳥飛起與太陽共同奔馳摩訶薩亦與彼等一同馳向天空但一青年鵞鳥於晨朝既已飛行疲倦翼根之處感覺如火燃之熱彼向菩薩顯示「兄予已無力」向菩薩求救摩訶薩答曰「汝勿怖畏予救汝命」將翼作籠狀捲取彼身攜歸心峯山而將彼放置於鵞鳥共同之中間摩訶薩再行飛進往太陽之所與其他一隻一同馳向天空彼一隻亦於近午之時與太陽比疾而疲勞翼根之處[P.214]感覺如火燃之熱而亦向菩薩顯示「兄予已無力」摩訶薩同樣慰之將翼如籠狀伸出載彼伴歸心峯山此一瞬間太陽已達大空之中間

爾時摩訶薩自思「今日可測驗自己之體力」彼以某種之疾速飛達犍陀羅山頂上而坐於其處其次由彼處起飛以某種之疾速飛達太陽之所而又某時或先某時或後而飛行彼思「如自己與太陽比速實無用處有欠熟慮此事為之竟有何益勿寧向波羅奈出發向自己之友人國王作有義並有法之談話」於是彼即折返而彼於太陽尚未越過大空之正中飛越鐵圍山所有之一端至他端繼續減速更又飛越閻浮提所有之一端至他端到達波羅奈都城波羅奈之市為鵞鳥巡迴疾飛所蔽之狀毫無間隙彼次第減速從而大空出現間隙摩訶薩減速飛降止於王宮窗所王見大喜曰「予友人來」於是置黃金之臺為彼之座「君請入內請坐此處」於是唱最初之偈

鵞鳥來此就坐     我親爾姿
爾今來此     即為主人
來此勿怖     與我等語

摩訶薩坐於黃金之臺王以價值百金千金之塗油塗於彼之翼下又以美味之飯食及甘蜜之砂糖水盛於黃金之皿以為招待王親自款待問曰「友由何處而來[P.215]獨自來耶」彼向王詳述其事使聞於是王更云「友與太陽共比疾速可使予一見耶」摩訶薩「大王其疾速王不能得見」王「然類此之行請使一觀」摩訶薩「甚善大王以類似之事使王觀之如是請王集合能為人所不能得見之疾速神射之射手四人」王使射手等集合摩訶薩於其中選擇四人由王宮出至廣場於彼處使豎一石柱然後於菩薩之首繫一小鈴坐於石柱之頂而四人射手各於石柱近處向四方而立摩訶薩云「此四人同時向四方放四隻疾速箭予於此等之箭尚未著地之前取來使落於其人之足前得見予逐箭而行之事可由首掛之鈴音得知但予之姿則不能得見」於是將彼等同時所放之四箭輕易取來落於彼等之足前彼則仍止於柱頂使諸人得見其姿摩訶薩云「大王王已觀得予疾速」「大王此一疾速非予之最上者亦非中位者乃最下者最貧弱者大王予之疾速實如此者」於是王又問曰「然則有無其他較貴君之疾速尤為疾速者」「大王有者世間此等有情之壽命實較予之最上之疾速逝過百倍千倍乃至十萬倍無有如彼之疾速者有情乃為如此之疾速而崩壞」如斯言之顯示一瞬之間即行滅亡是故示現有形種種之物壞逝之狀王聞摩訶薩之語為死之恐怖所擊而不能定持意識暈倒於[P.216]地上諸人戰顫向王之面噴水漸漸恢復意識摩訶薩向王示教云「大王勿怖畏而持死之意識請王行法積布施等之福德勿怠」「友予如無具有如貴君智慧之阿闍梨則不能生存請離去心峯山而棲於此處請教予法為予之阿闍梨」王向彼乞願唱次之二偈

某者聞聲而有愛     某者見姿而欲消
既見且聞亦有愛     吾由見爾而成愛

聞爾之聲亦生愛     更況見姿故吾愛
如斯爾具有愛姿     鵞請汝善棲於吾前

菩薩云

吾棲於爾家     常續尊重吾
然爾有日醉     王將為是言「鵞王為吾煮」

[P.217]「今後一切使醉之飲物不攝」與應為之誓約唱次之偈

愛爾勝過吾     飲食必持呪
爾棲吾家時     我不飲醉物

於是菩薩語以最後之六偈

豺狼或鷹鷲     叫聲易了解
然大王人間之叫聲     比此了解難

於人應考慮     血緣與朋友
前者共相喜     後者終成敵

心相通者真不離     住雖遠距等共住
住在目前心相距     雖然共住真相離

若人內在保心淨     大海彼方心亦淨
若人內在有心穢     大海彼方心亦穢

一〇

爾與爾敵共相住     爾調御者主大王爾之內心相離
身雖相離心相近     爾國之增養者爾善諸人共相住

一一

過長居住時     愛者成不愛
則失爾友誼     吾與爾告別

[P.218]王又言曰

一二

吾等斯請願     合掌爾不解
爾耳雖不傾     吾等有情言
斯尚向爾請     何時再飛來

菩薩對此答曰

一三

若為吾等命     不遇遮斷時
大王無論爾與我     國之增養者等同若然時
吾等有相見     交互如晝夜

如是摩訶薩教王後往心峯山而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如斯我於前生生於動物之胎即為說示壽命易壞之法」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一隻青年鵞鳥是目犍連另一隻是舍利弗鵞鳥之羣是從佛之人人而敏捷之鵞鳥即是我

[P.219]四七七 小那羅陀苦行者本生譚[1]

〔菩薩=苦行者〕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粗惡少女誘惑之事所作之談話住舍衛城某家有十六歲之少女容貌非常美麗尚未結婚亦無何人前來提親彼女之母自思「予女年長而無何人前來問請結婚之事於無法之下以女為餌如以餌釣魚之法引入釋迦族比丘一人使其還俗予等可依彼人生活」爾時舍衛城有一家之子委身佛教出家由剃髮之時即無意於學習種種之事盡情怠惰惟事於裝飾身體

女家之優婆夷於其家中準備粥食及硬軟食物立於門前若比丘等行至路之當中為其中之美味所誘女家欲索得其中一人能憶持三藏者及通曉阿毘達磨毘奈耶者隨多數諸人通過則未見有可得捕捉之人由彼等之後通過演說妙法者等同捨斷黑雲如清風光月之人等托鉢前來者之中亦未見有如是之人唯有一人由眼端至眼之周圍塗以安闍那[2]美梳其髮著美麗下衣及軟而善摺之清淨上衣手持有摩尼珠光輝之鉢及握有輕便愉快之日傘由身體任何之器官見之均甚為勻稱身體鍛練強健彼女見此男來思之「此男可捉」於是向彼問候伴彼請入家中使坐施以粥等款待食事終了向彼勸請「今後出外務請來此」彼自此以來常至此家後甚親密

某日優婆夷與彼耳語「予家多娛樂之事但後繼無子只有女一人尚未有夫」彼聞此語問曰「何為而言此妙語」彼胸中稍感悸動於彼歸後彼女向其女教之曰「汝向彼男施以誘惑可如自己所思為之」於是其女身飾美飾現女人[P.220]所有之嬌態誘惑比丘——所謂「醜惡之女」不可以身體之醜惡污濁而論無論身體之肥與瘦而依其執著五欲貪愛之濃厚而被稱之為醜惡之女——

於是此青年遂成為煩惱之虜而彼思已不能守佛之教回歸精舍退返衣鉢語彼之阿闍梨及和尚「予已厭此生活」如是彼等引此比丘帶至佛前「世尊此比丘云已厭出家生活」佛問「比丘汝真厭此生活耶」「唯然真實不虛世尊」佛「何故生厭耶」比丘「為一醜惡之女世尊」佛言「比丘汝於前生住森林中彼女即妨礙汝之梵行而為大害汝如何更又為其女而生厭」佛應比丘等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菩薩生於迦尸國大富豪婆羅門族之家修習種種工巧後管理其家之財產但彼妻生產一子而死去於是彼思「予之愛妻如此而去自己之死亦將不免居家安閑度日又將何為自己將出家」於是摒棄一切愛著與其子共入雪山之中彼與其子一同出家成為仙人修定力與通力食樹實草根住森林中

爾時住於邊境之盜賊等入至人里襲取某村捕獲俘虜為彼等擔負如山之荷物向邊境撤退俘虜中有一美女具有虛言之長才彼女自思「彼等脅迫我等而行總使為奴隸予將請求善為逃亡之方法

於是彼女云「諸君予之身體疲勞思稍離開停留休息再行前進」彼欺騙盜賊而逃往森林中四處彷徨徘徊之時菩薩留其子於仙人之處彼往搜尋果實而他去——時為早朝之時——彼女尋至小屋見苦行者之子以愛慾誘惑其子破戒[P.221]不守使彼為自己藥籠中之物彼女云「汝何為住此森林之中速歸往村中生活彼處有美好之諸物種種慾望容易滿足」彼應之曰「予父先時往取果物往森林之中予見予父然後二人一同出發」然彼女思慮「此天真之青年雖然一無所知但彼父為一年老出家之人父若歸來『汝何故留於此處』將與以打擊摑予雙足投擲於森林之內不如於其父歸來之前逃去」於是彼女向青年云「予先行希貴君隨後前來」彼女示以路標而去青年由彼女離去時之後充滿悲哀不能著手如前工作抱頭萎匿於葉庵之中而倒臥

摩訶薩取果物歸來發現彼女之足跡彼思「此女人之足跡吾子必已破戒」彼入葉庵由肩上卸下果物而問其子唱第一之偈

爾聊不割薪     爾亦不運水
祭火亦不燃     思何如愚者

彼聞父之言起立向父問候畢告以不堪勉強住於森林之中唱次之二偈

我不住森林     迦葉父我今實告汝
我住森林苦     望去人之國

我願離此處     某處人里住
予學適行為     婆羅門教我以正途

[P.222]「我子如是予將語適於人里之行使汝聞之」於是摩訶薩唱次之二偈

若爾離林去     棄實與草根
喜住人之國     正法語爾聽

慎勿逐毒液     應避險懸崖
泥濘爾勿陷     慎步有蛇處

苦行者之子對此簡單之言不明其意義而問曰

梵行者言毒懸崖     以言泥濘為何義
爾今語蛇又為何     請父為我說問語

父於是向彼說明

我子世有毒液     其名為酒
芳香易醉     美味如蜜
那羅陀賢者所云     梵行者戒

我子世間有女人     誘惑捕愚者
奪去青年心     如風吹落綿
那羅陀賢者如是云     梵行之懸崖

諸人與名譽     尊敬與供養
那羅陀賢者如是云     梵行之泥濘

一〇

我子擁軍之諸王     住居此大地
具有大威力     那羅陀斯為人之王

[P.223]一一

王者之足下     爾且慎勿步
那羅陀賢者如是云     彼梵行之蛇

一二

求食當食時     來近至其家
若知彼處善     爾向彼求食

一三

爾求飲食物     來入至他家
應嚙適度食     勿為色動心

一四

牛棚酒屋不良住     練金工廠休息所
如斯之處爾遠避     恰如通道避凹凸

青年從父之語恢愎理性而云「父親汝云人之世界已甚多矣」於是[P.224]向彼就修養慈悲等事施教彼守父之教不久修得定力與通力父子二人入禪定中再生於梵天之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女是今之醜惡之女苦行者之子是厭出家之比丘而其父即是我

四七八 使者本生譚

〔菩薩=婆羅門〕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為讚嘆自身之智慧所作之談話比丘等集於法堂相互談稱「諸位法友試觀十力尊巧用種種方便之事對同族之子難陀使見天女之羣與以阿羅漢位對小旅人與襤褸布片與無礙辯同時與阿羅漢位對鐵工匠之子使見蓮華與阿羅漢位等等以種種方便導諸眾生」佛出其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如來『依是而如是』善知方便巧用方便非自今始前生亦巧於方便」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國中少量之黃金皆無此乃因國王壓制其國人民完全將財寶集中之故菩薩爾時生於住迦尸國某村之婆羅門族彼於成年赴得叉尸羅彼思「向師尊謝禮之金事後以正當行乞得來持此而行事」於是就某阿闍梨修習學問學終時向阿闍梨云「師尊予為得向貴君謝禮之金而去」如此發願後而出發彼於國中正當平等而行乞求得謝禮之金漸漸積得七尼伽[1]之金貨「以此獻予師尊」彼行至途中乘舟欲渡恒河但因其舟顛覆黃金完全落水彼自思「國中得金之事今為其難再次求索向師尊謝禮之金時已[P.225]甚遲今如坐於恒河堤上斷食如何如此自己斷食之事不久能為王所知由彼差某大臣前來自己與此等諸人緘口不言則王必自身前來予將由王直接獲得向師謝禮之禮金

於是彼坐於恒河堤上彼著上衣將祭祀用之紐結放置於外面自己如安置黃金之像坐於銀色均平之砂上多數之人見彼斷食而坐問彼「因何而坐」彼則一言不發次日於城門近處某村諸人聞彼之坐而斷食之事出動前來問彼但彼無語彼等見彼之面容憔悴悲痛而去第三日都中之人前來第四日市長由都中來第五王之家臣等來第六日王遣廷臣等然彼尚無言第七日終於王生恐怖來至彼所而問彼唱第一之偈

予曾為爾遣使者     婆羅門恒河之岸為冥思
爾不作答彼等問     爾何秘密為苦思

摩訶薩聞此云「大王予只向能為取除苦事之人發言其他之人皆為無用」於是唱次之七偈

迦尸國之增養者     若爾亦有苦之生
使爾不能脫苦者     爾勿對彼有語事

而今面對苦生者     彼由一面說苦情
若有如法脫苦者     彼對斯人知親愛

豺狼與鷹鷲     叫聲易了解
大王人間之叫聲     比之了解難[2]

[P.226]

於人應考慮     血緣與朋友
前者共相喜     後者終成敵

非時欲語彼之男     不能被問自苦事
斯者朋友變成敵     斯者利益反悲嘆

心無雜念知賢者     斯者可言知適時
對智者語諸苦痛     應發安穩具義言

若還自己知無能     無有使我安泰法
賢者獨自耐苦痛     誠當常思慚與愧

[P.227]如是摩訶薩以七偈向王說示法後示以索取向師尊之禮金事唱次之四偈

數多王國吾彷徨     由市過市至王城
為索阿闍梨謝禮     大王世間到處吾行乞

一〇

居士廷臣與長者     徧訪富有婆羅門
漸獲黃金七尼伽     不幸失去吾嘆惜大王

一一

大王王之廷臣至     由吾心見思
不適除吾苦     不與彼等語

一二

大王今王親駕至     由吾心見思
適能除吾苦     只斯與王語

王聞彼之言「婆羅門汝勿如此憂思予為付出尊師之謝禮」於是贈與失金二倍之額

佛為說明此事唱最後之偈

一三

迦尸國之增養者     此處持信與彼人
贈與財貨成謝禮     十四尼伽與黃金

摩訶薩與王以教誡並與師之禮金王亦守彼之教積布施等之福德正行治國如斯二人各各從所為之業而逝去

[P.228]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前生即已如是善巧方便」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師尊是舍利弗而其弟子即是我

四七九 迦陵誐王菩提樹供養本生譚

〔菩薩=司祭〕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阿難長老供養大菩提樹所作之談話如來為集教根機成熟者向人里出發其不在時舍衛城之人等各各手持熏香與華鬘前來祇園精舍未見其他供養之對象於是以手執之物置於香室之入口處而去雖然如此但彼等感覺非常喜悅給孤獨長者聞有此事於如來向祇園歸來時立即往阿難長老之所云「尊者此精舍於如來行脚出發時乃成無可供養處眾人持熏香華鬘前來供養無有對象希尊者向如來告白願聞此供養對象之有無」「謹遵臺命」阿難承諾向如來訊問「世尊支提[1]有幾」「阿難此有三種」「世尊彼為何名」「即舍利利伽[2]巴利保吉伽[3]及烏提西伽[4]」「世尊如是世尊在世時能否供養支提」「阿難舍利利伽不能供養此非諸佛入滅後不能供養而烏提西伽因不具體而以念為禮拜然而諸佛使用之大菩提樹則無論佛之在世或滅後皆是支提」「世尊世尊行脚外出祇園精舍無歸依者因而人人思行供養但無供養對象予思由大菩提樹取來種子植於祇園之門所」「此為甚善阿難汝可蒔之如是祇園如為我固定住居之狀

長老阿難告知給孤獨長者毘舍佉及國王於祇園之門邊掘一穴作為種植菩提樹之場所而又向長老大目犍連云「長老予思於祇園之門所植菩提樹請為予由大菩提樹取來其實」「甚善」長老承諾奔向虛空往菩提道場而其實由枝落[P.229][5]於尚未著地之前彼以上衣承受持之而歸付諸阿難

長老阿難告拘薩羅國王云「今日植菩提樹」於是王使眾多從臣持必要之物前來同樣給孤獨長者毘舍佉及其他信者等多人亦均前來長老阿難於種大菩提樹場所置大黃金之甕其底穿孔甕中滿入泥土於泥土中入香水而向王云「請置此菩提樹之實大王」將果實交付於王然王自思「王國等物非我手中永久存在故植此樹給孤獨長者最為適宜」於是王將果實交付大長者之手給孤獨長者取其香泥落入其處香泥由彼手甫行脫離忽然於眾人皆見之前有鋤頭大小之菩提樹強健伸出樹高達五十肘四方上下各出五根粗枝此亦長五十肘如此一瞬之間此樹成為祇園中最優之主樹而聳立實為壯觀之奇蹟王以八百黃金和白銀之壺充滿香水又以盛開之蓮花等為飾物徧撒傾注於大菩提樹之周圍而以盛滿香水之壺一列擺列於其處又作七寶之欄杆圍繞散布混以黃金之砂以為塀障更建造七寶之樓門實為莊嚴之供養

長老往如來之處白言「世尊世尊於大菩提樹下成道請將其成就之法為眾生之利益今再一次坐於予今所植之菩提樹下為之」「阿難汝何云耶我於菩提樹下成道所成就之法如於此處再坐以成就則他之地面將不能載持我身」「世尊為多人之利益請於此地上之場所能善為載持於此菩提樹下安成就之道法」於是佛於某夜於菩提樹下安浸入道之成就法長老告拘薩羅之國王及其他諸人開行菩提樹祭而此樹因係長老阿難所植於是以阿難菩提樹而知名

爾時比丘等集於法堂相互談論「諸位法友阿難尊者於如來在世之時[P.230]尚能為植菩提樹行大供養實為大德之長老」佛出於其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阿難於前生亦曾集合四大洲諸人與其眷屬持諸多之熏香與華鬘於此大菩提座行菩提樹祭」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迦陵誐王於迦陵誐王國㮈多布囉都治國時彼有二位王子名大迦陵誐與小迦陵誐占相者等預言謂「二人之中長兄於父王死後將統治王國而弟則出家為仙人度行乞生活但其子則將成轉輪聖王」經年父王崩歿兄之王子繼承王位弟之王子以為副王彼思自己之子為轉輪聖王由其子之事多起憍慢行為使兄王終不堪忍受為捕縛小迦陵誐遣一使者前往使者到達告曰「王子殿下大王意欲捕縛於汝貴君為保生命速逃」王子聞此將自己為印章之指環細毛之著物及佩劍三種物品示與來使之寵臣「今以此等紀念品為證據望與自己之王子以王國」彼如此言後即入於森林之中而於合意之河畔結庵為出家之生活

摩達之國沙竭之市摩達王生有一女占相者等預言「此女為行乞之生活然其子則成轉輪聖王」全閻浮提諸王聞此消息立即奔來包圍此市摩達王自思「若予將此女與其中之一王則必激怒他王予須守此女之身」王攜其女與妃於人不知中逃出市外入森林中而於恒河之畔距迦陵誐王子之庵不遠之上游結庵出[P.231]拾集樹落之實等於其處生活雙親為守育己女留彼女於庵中為採集樹實而出行彼女則摘取種種之花製作花鬘彼女於恒河岸上攀登恰如靠梯之滿開生花之菴羅樹上向河水之上投擲花鬘獨自為樂

然於某日其花鬘投擲懸掛於來恒河沐浴迦陵誐王子之頭上彼見此「此必為某女性之作此女恐非成人必為一纖弱之少女予將搜尋見之」彼煩惱心動向恒河之上游行進女坐菴羅樹上歌美麗之歌聲彼聞其聲近至於菴羅樹之根傍見彼女之姿而問曰「貴女何名」「予為一人」王子「請降下一敘」女「否予不能降予剎帝利生」王子「予亦剎帝利生請降下一敘」女「否予不能降只依言語不能為信若為剎帝利生請誦剎帝利呪文

二人互為呪文之唱合王女由樹降下如此二人甚相投契雙親歸來彼女將迦陵誐王子之事及其入於森林中之詳情向其雙親告聞雙親「甚善」與以承諾將女與彼為妻二人和睦度日之中彼女身重有孕而經十閱月舉一福德相之男兒命名為迦陵誐彼長大於父與祖父之前完全學得一切知識

彼父由宿曜之運行判斷知其兄已死去「汝不可住森林中汝之伯父大迦[P.232]陵誐已死去汝往㮈多布囉獲得我等世襲之王國」彼向其子作如是言並將彼著身之印章指環纖細毛衣及佩劍付與其子並謂「在㮈多布囉某某之街住有我等忠實之家臣汝往其家通至內室向彼示此三物並語彼汝為我子如是彼將使汝能即王位」於是遣送其子彼向父母與祖父為告別之問候彼以其福德而然之神通力飛行於天空尋獲廷臣之家通至其內室彼被問及「汝為何人」彼告曰「予為小迦陵誐之子」彼出三物品交付使見廷臣以此事通知王宮之人等於是廷臣等立即出佈告於市中命令全市裝飾於是向彼豎起國王象徵之傘蓋使彼得即王位有迦陵誐婆羅豆婆遮司祭告以為轉輪王必要之十事彼一切遂行成就於十五日布薩會之日由輪寶池現輪寶由布薩種現象寶由雲馬王種現馬寶由毘富羅山現珠寶來至彼所又女寶居士寶典兵寶亦均出現彼將鐵圍山以內全世界之主權皆收入手中

某日彼由長遠三十六由旬之廷臣羣圍繞踦全身純白可比克拉山之白象身著莊嚴美麗之裝飾奔馳於太空往訪於雙親之前當來至諸佛之勝座大地之臍之大菩提座上方彼象停足無論如何亦不能通過其上王再三再四掄鞭促進但均無用

佛為說明此事唱最初之偈

轉輪王王名迦陵誐     如法治地上
今來菩提邊     踦有大力象

王之司祭與王同行彼自思「天空應無障礙之物何以王之象不能前進[P.233]予將善為調查」於是彼由空中降下而認知諸佛之勝座為大地之臍之大菩提座爾時其處限度為王之伽利娑[6]之廣闊而即如兔鬚之草亦不生長如銀板狀純白光輝之砂撒於一面其周圍之一面則生有雜草蔓草與森林所生之大樹等生長茂密恰如右繞菩提座之狀且向菩提座之一方婆羅門觀察此一帶之地域彼思「此確為諸佛滅盡一切煩惱之處因此縱令天王帝釋之大神亦不能通過行於此上

彼赴迦陵誐王之前語菩提座之狀且告王應下乘

佛為說明此事唱次之數偈

婆羅豆婆遮     語王迦陵誐
導王轉金輪     告彼應合掌

大王此帶地域王下乘     諸佛讚嘆菩提座
此所諸佛無類比     無上覺者解脫輝

雜草蔓草生此地     施轉生為右繞狀
此座與地共無窮     大王此為我等前未聞

大地支持一切物     四周大洋共圍繞
此座與地共無窮     大王下乘應歸命

母方父方皆共優     王生尊貴有諸象
一切來至此方者     更進一步則不適

王與龍象尊貴生     見驅白象無類比
王今行空到此方     更進一步則不適

迦陵誐王聞此語     傾耳聽聞占相言
以鞭驅象向前進     此言如實予且試

王之龍象被鞭促     嘶叫前進如蒼鷺
然彼馳驅又折返     如耐重荷倒虛空

[P.234]此象經王再三再四鞭打難耐痛楚終於死去王尚未留意象之已死之事尚仍坐於象背之上爾時迦陵誐婆羅豆婆遮云「大王彼象早已死去請由他象取代

為說明此事佛唱第十之偈

一〇

婆羅豆婆遮     見象既命亡
彼急向王申     白王迦陵誐
此象早命絕     他象急來現

[P.235]依王之福德通力由布薩種現他之象寶立即前來出現象背王乘坐於其上而先之已死之象則落往大地之上

為說明此事王唱第十一之偈

一一

迦陵誐王聞此急     瞬時移乘此新象
先象落往大地上     占相之言證如實

如斯王由太空降下注視眺望菩提座甚久且見其奇蹟而讚嘆婆羅豆婆遮曰

一二

迦陵誐王如斯云     讚爾婆羅豆婆遮
爾實為一正覺者     知一切者見一切

但婆羅門拒受此過獎之言詞卻由自己自身謙虛立場讚嘆諸佛始能如是

佛為說明此事唱次之偈

一三

司祭不受過讚語     婆羅豆婆遮語王
我等不過為相者     大王諸佛與佛知一切

一四

知一切者見一切     諸佛不為占相事
我等不過為學者     諸佛與佛知一切

王聞諸佛之德畢內心歡喜不堪命令凡住鐵圍山以內者持諸多之熏香與花鬘前來於大菩提座前行七日間之菩提樹供養

[P.236]佛為說明此事唱次之二偈

一五

供養菩提樹     彈奏種種樂
華鬘與熏香     塗膏亦運到
而王出發來     持之周壁繞

一六

馬車六萬數     來集諸名花
迦陵誐輪王     供養菩提座

如是王行菩提樹之大供養後往訪雙親於是伴雙親歸㮈多布囉為種種布施功德之事死後再生三十三天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阿難亦為供養菩提樹之事」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迦陵誐王是阿難迦陵誐婆羅豆婆遮即是我

四八〇 阿吉提婆羅門本生譚[1]

〔菩薩=婆羅門〕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住舍衛城之一施主所作之談話彼招待佛至其家七日之間以佛為首而尊仰向僧團為莫大之布施終了最後之日向此聖潔之僧團布施一切必要物品佛於諸人之前言禮佛言「優婆塞貴君之喜[P.237]捨甚大貴君為人所難為之事實則此布施行之習慣由古之賢人等即多行之無論在家與出家皆須為之古之賢人等出家靜入森林之生活後僅食無任何味之撒水迦羅樹葉之狀態然遇有乞食者至則與以自己乞來之任何物而內心感覺歡喜與幸福」「世尊如世尊所言向多人布施一切必要之物予已善解世尊所言之譚則尚未與聞務請世尊為我等言之」佛應彼等之所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菩薩生於有八十俱胝財產之婆羅門富豪之家名曰阿吉提當彼站立行走之時彼之妹降生其名耶沙瓦提摩訶薩十六歲成年時往得叉尸羅求學學一切學藝終了歸來彼之雙親不久死去彼於送葬完畢清理家產「貯藏如是如是之財而死另有如是如是之財」使彼聞之彼心受擊痛「此等之財寶現仍得見然積集之人早已不見之彼人等皆遺此財寶而逝去然予將與此財寶一同而去」彼如此思考呼其妹云「此財寶請汝相續」妹「然則兄將作如何之計」兄「予欲出家」妹「兄長予之頭不能接兄長唾棄之痰持有財寶又為何用予亦出家

於是彼得王之許可於市中擊鼓通知「欲求財寶者前來賢者家」於七日間彼大行布施雖然如此財寶未盡彼獨自思量「自己之生命刻刻接近死亡不能愚蠢作此財寶遊戲凡有欲者可隨意持取」彼開放家扉云「此家產全部奉獻請隨意持取」如此彼置黃金之家於後而不顧在親友悲泣包圍之中攜同其妹出波羅奈而去彼出行之門名為阿吉提門彼泛舟渡河其渡場被呼為阿吉提渡

彼來至二三由旬之所發現一心情愉快之場所於彼處結樹葉之庵與妹共同出家彼自出家之時以來住於村王城之多人亦一同出家或出家隨彼[P.238]其羣甚眾因此由諸人所得之物亦莫大所受之尊敬亦絕大恰如佛之出現時之狀摩訶薩自思「居於此處得物莫大所受尊敬絕大而隨從之眾甚多然予只思一人居住」彼作是思於人不知即其妹亦不曉只一人離羣出行而去漸行遙遠來至陀眉羅王國[2]彼於伽維拉港不遠處某公園內定居修行禪定與神通彼於其處亦由諸人得物莫大受諸人尊敬絕大彼不喜此棄其處飛行於空中降落於龍島[3]附近之迦羅樹島爾時迦羅樹島被稱為蛇島彼於其島之迦羅大樹近傍結樹葉之庵居住彼於此處居住無任何人知曉

彼之妹搜尋其兄漸行到著陀眉羅王國於彼處早已不見彼之行蹤彼女住居與其兄所住居之同一處所修習禪定但未成功一方摩訶薩不出往任何之處而滿足於其處於樹實熟時食其實滿腹樹葉萌生時取其葉撒水而食諸神王帝釋之無垢白石座[4]為彼此德之火而現熾熱之徵候「何人使自己由此座上降落耶」彼善思考發現此一賢者「此苦行者何為而守戒彼望帝釋之位耶抑或有其他之所望耶自己將善見調查彼男何故自求如是苦之生活彼只食撒水之迦羅樹之葉若彼男望帝釋之位必將撒水之迦羅樹葉與我自己如若不望則必不與」彼於是變為一婆羅門之姿來至摩訶薩之所

菩薩坐於葉庵之門口向迦羅樹葉撒水然後放於地面之上彼思「俟其冷卻再食」恰於此時帝釋為一乞食之人出現於其前求食而立摩訶薩見之心中竊喜「終於到來乞食之人出現今日將適予之所望予將施物」彼準備食物入於[P.239]鉢中彼為布施而前進「此為予之施物以獲一切智為緣」自己一無所存將食物全部入於婆羅門之鉢中婆羅門得食稍行而消失其姿摩訶薩向彼施捨完畢自己無準備之食物但心中充滿安逸與歡樂度過一日翌日彼再準備食物如前之狀坐於葉庵之門口帝釋復以婆羅門之姿前來摩訶薩與前相同施捨而其日亦復同樣而過第三日亦同樣與彼施物「終於到來由迦羅樹之葉使自己生出幸福」彼心中揚溢歡喜然三日間未嘗攝食彼不顧身體之衰弱於晝食時由葉庵出就施食之事思量而坐於庵之門口之處帝釋見此俯首巡思「此婆羅門三日間未嘗攝食為如是衰弱之狀而彼為施捨而歡喜彼心亦無有不安彼究有何所望何故為此施捨完全不解自己先且問得其所望之處欲知其施物之緣由」於是彼待正午過時為裝嚴華美之姿恰如青年之太陽神狀光輝四射而前來立於摩訶薩之前問曰「汝苦行者貴君為如此熱風所吹受鹽之海水包圍何為而求苦行耶

佛為說明此事唱最初之偈

見此可尊阿吉提     有情之主帝釋云
「大婆羅門爾只一人住此處     緣何在此熱中住

摩訶薩聞此知彼為帝釋乃答曰「予決非希冀成就之法予只希得一切智」更為說明此意唱第二之偈

[P.240]

帝釋再生是為苦     體之壞滅苦
迷妄死亦苦     故吾住此處婆娑婆[5]

帝釋聞此非常喜悅而自思惟「此男實對一切事心懷不滿今住斯森林以求涅槃自己應對斯人所求與以任何適助」於是與彼恩惠唱第三之偈

爾之言實美     適切為善言
迦葉吾當適惠與     爾取從心願

摩訶薩選其惠與唱第四之偈

帝釋一切有情主     若適惠與吾
妻子與財寶     其他親緣者
得之非心滿     我不貪此等
彼勿住此處

帝釋非常歡喜更適惠與摩訶薩受此於是彼此應答以如次之偈

爾之言實美     適切為善言
迦葉吾當適惠與     爾取從心願

帝釋一切有情主     若適惠與吾
財畑與黃金     牛馬與奴隸
彼等生而老     我不喜此等
彼勿住此處

爾之言實美乃至

帝釋一切有情主     若適惠與吾
癡者吾不喜     不見亦不聞
[P.241]不與癡者俱     不與癡者語

癡者何負爾     汝語迦葉爾語其緣由
迦葉爾持何緣由     不願見癡者

一〇

癡者行不正     暗愚繫其心
邪行以為善     正言彼生瞋
此者不知戒     不見實相宜

一一

爾之言實美乃至

一二

帝釋一切有情主     若適惠與吾
賢者為予喜     賢者吾見聞
吾與賢者俱     吾與賢者語

一三

賢者何優爾     汝語迦葉汝語其緣由
迦葉汝持何緣由     爾望見賢者

一四

賢者行皆當     英邁繫其心
當行以為善     正言不生瞋
此者知戒律     與彼俱相宜

一五

爾之言實美乃至

一六

帝釋一切有情主     若適惠與君
此欲貪願盡     朝陽昇之頃
天食有出現     持戒乞食來

一七

布施吾無盡     布施終不悔
布施心歡喜     帝釋此即吾所求
惠與中惠與

一八

爾之言實美     適切為善言
迦葉吾當適惠與     爾取從心願

一九

帝釋一切有情主     若適惠與吾
爾勿重近吾     帝釋此為予所求
惠與中惠與

二〇

諸男與諸女     數多為聖行
見吾成希冀     見吾有何怖

二一

帝釋天上飾莊嚴     享受諸愛樂
見爾行退轉     見爾生恐怖

[P.242]「尊者予已善知今後決不至貴君所攪擾」帝釋言斯語為告別之問候而去摩訶薩盡壽命在其處修梵住再生於梵天界中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帝釋是阿那律賢者阿吉提即是我

四八一 陀伽利耶青年本生譚

〔菩薩=司祭之弟子〕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拘迦利所作之談話某一雨期之事佛之最優二大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離多人思欲獨住得佛之許可來至拘迦利王國拘迦利之住居如是言曰「法友拘迦利予等居於貴君之側甚感快樂貴君居[P.243]於予等之側亦感快樂於此三閱月間予等思欲於此處生活」拘迦利「然貴君等何以居於予之側而感快樂」二人「若貴君不向任何人洩露『最優之佛弟子二人住於此處』之事則予等不受干擾能得安居之生活因此居於貴君之側予等感覺快樂」拘迦利「然則貴君等何以知予居貴君等之側感覺快樂」二人「予等於三閱月間能為貴君說法及為作法語之事因此貴君居於予等之側感覺快樂」拘迦利「誠然誠然請自由住居」於是彼心情愉快為彼等提供住居彼等浸潤於成就法之安樂果中安定度過雨期之日而彼等住居於其處之事無任何一人知者於是彼等無事度過雨期「法友拘迦利予等於貴君側之生活已過雨期思將出發向佛問候」語畢告別彼云「甚善」與以認可二人一同往近村巡迴托鉢二位長老食事終了離村而去拘迦利於送別之後回返向諸人云「汝優婆塞等汝等等同獸類三閱月間最優之二位佛弟子住於予之近處之寺而無一人知曉此二人今已出發」諸人云「尊者何以不告知我等」於是諸人立即準備酥油及藥又著物與被物等等來至長老等之所問候已畢謂長老曰「尊者請與容赦予等對最優佛弟子住居之事絲毫不知今日由拘迦利尊者之言始知始末請憐我等受納此酥及著物被物等物」拘迦利自思「長老等少欲知足此等著物自己不受必皆與我」彼與優婆塞等一同往長老之前但長老等立於指導比丘之立場將此等贈物一總自己不受更何能與拘迦利於是優婆塞等申告曰「尊者貴君等不納此等物品請憐我等再一度請至我方」長老等承諾後向佛之住所出發

拘迦利心生憤慨「此長老等自己不受亦不與我」長老等於佛所暫住時日後各各與隨從自己之五百比丘共為千人托鉢出至拘迦利王國此處之優婆塞等出迎[P.244]與長老等一同引導入寺每日示以非常崇敬贈與數多之藥與著物被物等物與長老一同行乞出發之比丘等將所得之上衣各處分贈與同來彼處之比丘但拘迦利則一件上衣亦未獲得而長老亦未有頒分與彼之言於是彼誹謗長老而罵曰「舍利弗與目犍連為心術不正之人先前不受贈物而今又皆收受雖然如此亦不滿足更不顧及他人之事」長老等見之「此男因自己等在此將為不善之舉」於是與從者比丘等一同離去村之諸人願請作四五日之滯留但彼等終於不返時有一年幼比丘云「優婆塞等長老等如何能住此處貴君等同家比丘拘迦利對長老等之居住不能相容」諸人聞此向拘迦利之所進擊而來「尊者貴君對長老等住於此處不能相容汝應出行向彼等謝罪請返否則汝可往外所他處生活」諸人向彼逼迫彼見優婆塞等之激昂深為畏怖出發往長老之所願請然長老等云「法友請且去予等不返」終於離去彼如是不能請返歸來至自己寺院優婆塞等問彼已否請返長老等人當然彼答「不能前來」「云何不能」彼等於是思惟「在此惡人住於此處限內心地善良比丘等決不能住於此處須將彼之比丘逐出」於是向拘迦利云「尊者貴君請勿住於此處汝雖居於予等之所貴君亦將一無所有

彼完全由諸人失去尊敬取鉢與上衣赴祇園精舍往佛前告白「世尊舍利弗與目犍連為心術不正之人為惡望所支配」佛告拘迦利「拘迦利汝莫作是言汝對舍利弗目犍連應勿起瞋心汝應思彼等為心地善良之比丘」拘迦利云「世尊世尊對之深信為最優之弟子我以此眼得見彼二人心術不正隱覆過惡持戒不堅」彼如此云彼不顧佛之三度抑制彼仍饒饒不休反覆爭辯彼由座起外出出而不久全身生芥子粒狀膿疱眼見增大如橡樹熟實大小瘡破膿血流出彼呻吟苦痛不堪倒臥於祇園精舍樓門之處而拘迦利誹謗二位最優佛弟子之大叫聲使梵天皆聞

[P.245]爾時都頭梵天——昔日為彼之和尚——知彼之如此行為「此應向長老等謝罪」前來立於空中云「拘迦利汝為此大錯之事對最優之二位佛弟子應鎮靜瞋心」拘迦利「法友貴君究係何人」梵天「予為都頭梵天」拘迦利「法友貴君由世尊確言應得不還果得不還果者則由此世界不再還來至此地因此貴君概為某處塵山棲居之夜叉」彼又如斯誹謗梵天梵天終亦不能使彼滿意於是告曰「汝為汝自己之言受苦宜矣」梵天遂歸其清淨之住居而去

拘迦利遂即死去墮入蓮華地獄[1]娑婆主大梵天知彼墮入其處將此事告知如來佛如是告知諸比丘等比丘等集於法堂就彼之不善互相談論「諸位法友拘迦利實際誹謗舍利弗與目犍連而為由自己口中所出之禍墮入蓮華地獄」佛出此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拘迦利以言語滅身為自己之口而嚐苦彼非自今始前生既已為其口而嚐苦」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王之司祭皮膚黃色齒拔不存一顆但彼之妻與其他一婆羅門——體型完全與其夫相同——繼續非道之關係司祭屢次示意但均無用於是彼自思「自己假自己之手不能殺此敵人應設一良策使彼滅亡」彼來王之所告曰「大王大王之都為全閻浮提中最優之都城王乃最優之大王然如此最優之王而都城之南門極不合宜亦不吉祥」王「阿闍梨究應如何始為宜耶」「取除古門運來吉祥合宜之材木向守護都城之鬼神等奉獻供物致祭然後觀星宿運行之吉日興建」王「若然汝其善為規劃可矣」爾時菩薩為一[P.246]名陀伽利耶之青年彼於此婆羅門處修習學問

司祭取除古門準備新材之後向王告曰「門材準備終了明日為星宿運行吉日切勿逸過此日奉獻供物以為建門致祭」王「然則阿闍梨奉獻何物以為祭」司祭「有大威力之門乃為有大威力之鬼神所守護以一婆羅門——皮膚黃褐色拔齒無一顆父母兩系血統清淨——殺之以其血肉為犧牲身體奠基於門下於其上建門如是則大王之都城安泰」王「甚善阿闍梨可殺如是之婆羅門以建新門」司祭喜悅不堪彼思「明日當見敵人之脊背向上」彼興奮而出彼歸來自己家後不能噤口向其妻多言饒舌「汝不正行之婦人今後汝將與何人作樂明日殺汝之情夫以為犧牲」妻「何故殺無任何罪過之人」司祭「此為王之所言將以齒莖突出[2]膚黃褐色婆羅門之血肉為犧牲建都城之門汝之情夫齒莖突出膚黃褐色予將殺彼以其為供物」彼女於是盡速告知於其情人之處「國王將殺齒莖突出膚黃褐色之婆羅門以為供物若以生命為大事貴君與體型同樣之婆羅門等一同於明日祭時之前逃出」彼如所教彼於市中傳知此事市中齒莖突出膚黃褐色之婆羅門等均皆逃亡

司祭對敵之逃亡之事一無所知翌朝彼急至王前告曰「大王如是如是之場所住一齒莖突出膚色黃褐之婆羅門請即召捕彼男」王遣家臣等前往然彼等[P.247]未發現彼男而歸向王報稱「彼男逃亡不見」王命搜索他處侍臣等到處搜索皆未發現於是王更命盡速搜查侍從人等答曰「大王除司祭閣下之外無如此之男人」王「然則將殺司祭耶」家臣「大王誠如王言如因司祭閣下之故今日門不能建都城遂不能守護更如阿闍梨所言『今日逸過爾後如不經幾百千年則將不能捕捉此吉星宿運行之日』因此多年之間無有都門是以將為敵國以可乘之機殺某一人而以他之經驗深之婆羅門奉獻犧牲終可得以建門」王「然而與彼阿闍梨匹敵之婆羅門司祭得究有居於他處者耶」家臣「有之大王是為彼之內弟子陀伽利耶青年請以彼青年任司祭使建吉祥之門

王以使呼彼出崇彼任為司祭命如今所述之狀為之彼從多人往都城之門所而去依王之權威逮捕前之司祭隨行摩訶薩於應建門之處掘穴於其周圍張幕圍繞彼與先之阿闍梨共入幕內阿闍梨見穴已知其難逃之命運「予之目的今已善達之予愚而不能噤口速向惡女饒舌予今自掘墓穴」如是彼向摩訶薩云唱最初之偈

實為予之愚     吾語不應語
如蛙在森林     [A1]鳴叫如呼蛇
陀伽利耶吾將墮此穴     實為饒舌過

[P.248]於是陀伽利耶對此男唱偈曰

過於饒舌者     破滅斯悲嘆
實爾應自恥     阿闍梨爾身葬此穴

彼如斯云尚附加言曰「阿闍梨因不慎言而墮入苦者非只貴君更有其他幾人亦為墮入苦者」於是彼引入過去之史話使其觀之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有遊女名佳里其兄名頓第羅佳里日儲千金但其兄頓第羅則玩弄女人酗酒賭博彼女時與其金彼則於得金則隨手用盡彼女欲止而不與但歸無用某日彼於賭負之後著物完全被人剝取彼僅著圍腰之物來至[P.249]彼女之家然彼女告使女等云「縱然頓第羅前來亦不能與以何物將捉其頭頸擲出門外」彼女等被如是囑告依言而行彼則無計可施佇立於門之入口處啜泣

時有一豪商之子常時向佳里投注千金是日偶然前來於彼處見彼問曰「頓第羅為何而泣」頓第羅「施主予因賭負來至妹家然為使者捉予頭頸擲出門外」富商之子「汝請待立於此處予向汝妹言說」彼入內謂曰「汝兄著破圍腰立於門外汝何以不與著物」妹「予決不與若彼與貴君有緣請貴君自身為之

然此遊女家之慣例千金之中五百金為遊女自身之金餘之五百金則為衣類香料華鬘之代金凡來此處之男任何一人均須貨換著衣夜明之後翌日歸時將貨衣脫下著自己來時之著衣而去因此豪商之子亦向彼女貨換著物而將自己著來之著物交與頓第羅彼大喜急速飛奔酒屋而去

佳里囑咐使者等「明日此男歸去之際剝取其所著之物」翌日彼將出發使者由四面將彼包圍恰如掠奪之狀剝取其貸換之著物「青年人可以行矣」將彼裸體放出彼被裸身而去眾人見之皆笑彼蒙此恥辱自思「今之如此原為自己不能噤口而來」於是心中悲泣菩薩為說明此事唱第三之偈

緣何吾問頓第羅     佳里待其兄如何
而吾全裸剝衣類     有此義然實數多

[P.250]其他更有一史話於波羅奈之某牧場為飼羊者之怠忽有二牡羊格鬥爾時有一隻庫林佳鳥見之自思「今此二羊頭將撞破而死予將使之停止」「二位不可格鬥」彼如斯鳴叫欲使停止但彼等一言不發彼於是落止於牡羊之脊背與頭上相勸然而無論如何亦不能停止於是彼云「先行殺予再為格鬥惡習」彼鳥切入二羊之頭與頭之間而彼則恰如為杵搗碎之狀此亦因自己喜好多口以致身滅菩薩為說明此事唱第四之偈

二頭牡羊相鬥間     庫林佳鳥欲使和
切入其場被擊碎     有此義然實數多

今尚有一史話住於波羅奈之人等見一飼牛之重要多羅樹一男攀登於樹上取實當其摘落幾多果實時有一黑蛇由蟻穴中出開始蠕動爬樹樹下人等見之以棒擊打不能使之落下彼等向樹上之男告曰「有蛇向多羅樹攀上」樹上之男大聲吼叫下面人等擴展一件上衣握其四角向樹上之男叫曰「汝可跳落於上衣之上」於是彼男由樹上飛降落於四人中間上衣之上但機會不巧突起大風[P.251]能緊握諸人互相衝撞頭被擊中而皆殞命菩薩為說明此事唱第五之偈

手握堅衣四人男     為護一人之危難
擊倒頭碎無人免     有此義然實數多

更有一史話住波羅奈之盜羊人等某晚盜來一隻牝羊彼等思於森林中食之為使羊不出聲而緊縛其口置於竹藪之中翌日為食羊而來但忘攜殺羊刀具彼等云「殺羊烤肉以解饞欲速將刀來」但徧尋不見一人持有殺羊刀具「無有刀具殺之而不能取肉」「如此放彼此物運佳」於是使羊逃跑偶然一作籠之人思欲截竹彼將作籠用之小刀置於竹之葉間而歸羊被解放歡喜不堪於竹藪中飛奔跳躍之間其後足機會不良蹴落小刀盜人聞小刀之落音回顧得見於是歡喜雀躍立即殺羊烤肉以飽口福如此此牝羊自己所為之事遂招殺身之禍菩薩為說明此事唱第六之偈

牝羊被縛入竹籔     雀躍踊跳現屠刀
是故喉管被切斷     有此義然實數多

[P.252]如斯言之後「自己之口善為慎言語得中庸者能由死之苦中得脫」今再為緊那羅之故事

住波羅奈一獵師之子以某種方法捕得二隻夫婦之緊那羅彼將其攜歸獻與國王王初見此未嘗得見之緊那羅問曰「獵師緊那羅為何種之物」獵師「大王此以甘美之聲歌唱能誦快樂之誦任何人間不能有此種之歌誦」王聞之與獵師諸多之財寶後對緊那羅曰「汝歌汝誦」王下命令然緊那羅自思「若予等歌完全不能傳歌之色則歌失敗則受眾人如雨之嘲罵予等之命亦將被取而又諸多饒舌以為妄語」如此思量彼等深恐妄語故不顧王之屢次催逼一言不語而況歌誦亦不為之王終大怒命曰「殺此等物燒肉將來」於是唱第七之偈

此物非天為獸類[3]     亦非乾闥婆之子
獵夫設法捕其來     燒來供我朝夕餐

緊那梨(女)自思「王今發怒必殺予等今可與語」於是立即唱偈

百千之歌歌不美     佳美之歌幾分值
歌不美者歌有穢     默然棲林非吾愚

[P.253]王聞緊那梨之言心甚滿足即唱偈曰

此女語吾可解放     使去雪山彼之山
此男交與膳食所     早朝燒來為朝餐

緊那羅(男)聞王之言自思「自己不言王必殺我今可置語」於是唱次之偈

一〇

家畜依雲雨     人間依家畜
大王吾依爾     而吾妻所依
二者知一死     解放何得歸

如斯語後更云「大王予等難從王之所言非予等沉默不語因知所言之不正故僅不語」彼等為說明此事唱次之二偈

一一

避謗實不易     人王多人為數多
[P.254]實或博賞讚     亦或受誹謗

一二

常人不一心     各各持己心
此為有情事     如何成一心

王聞此語非常歡喜「此為真實語者賢明之緊那羅」於是唱最後之偈

一三

持妻緊那羅     有時保沉默
怖戰今能語     釋放自由樂
實則彼所言     多人齎真義

王載緊那羅於黃金所造之籠呼獵師至命曰「汝將此緊那羅送往捕彼之場所與以放之」於是使彼等逃脫

[P.255]菩薩更語曰「阿闍梨試觀此二隻緊那羅如此慎言只於適當之時為發善言終被釋放但貴君為惡言終應受此大苦」彼說明此譬喻後向彼安慰云「阿闍梨汝勿憂慮予助汝命」司祭「然君能助予耶」弟子「星宿運行尚未適當」於是使彼待過其日菩薩於午夜中持一死之牡羊來「婆羅門閣下汝可往他處生活」而於他人不知之中秘密遣彼逃生犧牲奉獻羊肉畢遂建其門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拘迦利即曾為如斯之言而滅其身」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齒莖突出膚黃褐色之男是拘迦利賢明之陀伽利耶即是我

四八二 盧盧鹿本生譚[1]

〔菩薩=盧盧鹿〕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對提婆達多所作之談話某比丘向彼云「法友提婆達多佛對貴君所盡之處甚多貴君就如來出家了解三藏由眾人得物甚多並得名譽」答曰「法友自己由佛草葉之恩惠亦未受得自己依自己而出家三藏依自己而了解由眾人所得之物及名譽皆為自己之力」比丘等集於法堂相互談論「法友提婆達多實不知恩乃無考慮之人」佛出其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提婆達多之不知恩非自今始前生亦不知恩彼嘗為予助其一命但彼不感予之善行」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有八十俱胝莫大財產之某商人儲有一子名摩訶達納迦彼思「吾子若作學問將成疲勞」於是何等亦均不教彼因此彼除歌誦飲食之外一無所知雙親為彼迎娶適妻後未數年相繼辭世而去雙親[P.256]死後彼誑彼女為飲酒賭博之夥伴所包圍花費種種金錢結果財產蕩盡借債生活然因彼無力償還由債權者前來催逼困苦已極彼思「長年生活有何意義自己生於此世完全變為他種之生活狀態不如死去為宜」於是彼向債權者云「請將借據持來恒河之岸儲有予一族之財寶予將以之償債」於是彼等與此男出發前往彼教以真如有財寶埋藏之狀「此處埋有財寶彼處藏有若干」「自己欲跳入恒河自殺」彼伺諸人之隙遂奔往河中跳入然彼為急流所沖流動之間大聲悲鳴而呼救

爾時摩訶薩生於盧盧種類之鹿胎彼離鹿羣獨自棲住於恒河彎曲之處混有娑羅樹之菴羅樹林為一盛開花朵堪誇之悠閑場所彼之身體生有如拭淨黃金之皿色光輝之毛手足純白如塗牛乳尻毛似犛牛角映銀鎖之色眼如摩尼珠所磨首飾美好之狀其口如赤毛球狀之豔麗彼於深夜聞呼救之悲鳴「此為人聲在自己生命之限度決不可死予將對之施救」如是思量彼由林藪茂密之寢牀起立奔向河岸向彼與以安慰之言「汝勿憂心予今助汝」於是急劇轟然跳入河內彼切流游泳而行將彼溺男乘載於自己背上安全運往岸上更與彼以自己棲居前運來之果物使食經二三日後鹿云「人兄予將貴君由森林運往波羅奈道上如是君可安全歸去然不可只為財寶而云『彼處有黃金鹿棲居』無論向大王或大臣絕對不可言此」彼曰「予斷然不語」如此相互約定摩訶薩得彼之誓約將彼負載於背上運往波羅奈之道上而來然後放下回返而去

於彼到著波羅奈之同日王之第一后妃名懺摩者於是日晨早夢見黃金之鹿[P.257]向自己說法后妃醒後獨自思考「若世無此鹿則予不應見有此夢確有此鹿予將向大王申述」后妃如是思已來至王所「大王予欲聞黃金鹿之說法能否得聞如適得聞予將得生如不適聞則予將死」王受容其言「如世間棲有此鹿當可適與」於是呼婆羅門等至問曰「世間究竟有無黃金色之鹿」答曰「有之大王」王聞之於美飾象背上載黃金籃其中納入千金之袋如有何人教以有黃金鹿之所則與其人黃金袋籃與以此象及最佳之象更以偈言刻於黃金板上命一大臣「汝往市中諸人處公告予言」王於是唱此本生譚最初之偈

何人能告吾     鹿中最上鹿
美女及優村     吾將與其人

大臣持黃金板於市中公布此商人之子入波羅奈市中彼聞此語立即往大臣之所告曰「請使予拜謁國王予將示知鹿之所在」大臣由象背降下攜彼來至王前告曰「大王此男能告述鹿之所在」王問「汝言真實耶」彼云「大王予言真實請王賜予光榮」於是唱第二之偈

王可賜與吾     美女與優村
鹿中最上鹿     吾有告王知

[P.258]王聞之喜此賣友無德漢之言王問曰「此鹿棲居何處」「如是如是之處大王」王使彼為引導與諸多臣一同來至其場所時彼無德之漢告王將軍隊暫停軍隊停止彼云「大王彼即黃金之鹿居於彼處」彼以手指指示唱第三之偈

於此森林茂密處     菴羅娑羅樹花香
染赤猶如臙脂蟲     此即彼鹿棲彼處

王聞彼之言命令大臣「包圍森林茂密之處勿使彼逃走速行捕捉到手」諸人受命包圍大聲喊叫王與臣下數人立於某處而彼男亦距其處不遠而立摩訶薩聞其叫聲自思「軍隊之聲非常眾多誠然欲以此人數威脅自己」彼起立巡迴眺望四方緊緊包圍之人眾彼見王站立之所「此乃予之安全之處必須馳向彼處」彼作是思於是奔向王前王見彼奔來「此鹿堅強如象揚起塵砂奔來備箭威脅彼鹿若彼奔來即放箭以弱其力而捕之」王作是思急取弓箭準備對向菩薩

佛為說明此事唱次之二偈

備弓箭搭絃     瞄向彼赴處
此鹿見國王     遙遙發言語

大王王請稍暫待     調御者之主王請勿射吾
何人語王者     告予棲此處

[P.259]王為鹿之美言而動心放下弓箭以尊敬之念而立摩訶薩近於王前亦以美妙友愛之情立於王傍諸人亦放棄圍捕來至王前將鹿包圍爾時摩訶薩振以如黃金之鈴之美聲向王問曰「何人向王告知此處有鹿棲居」爾時惡人稍行後退立於唯僅聞聲之處王答「由彼處所立之男教示爾之居所」於是唱第六之偈

此之惡行男     離君立彼處
此為彼告吾     有鹿棲此處

摩訶薩聞之責彼賣友者而與王語唱第七之偈

人言實真理     世有種種人
寧引流水木     勝於救惡人

王聞此更唱他之一偈

盧盧鹿實爾責何物     獸鳥或人間
[P.260]聞爾語人言     吾實自多怖

於是摩訶薩言「大王予所責者非為獸類亦非鳥類實對人間有所責焉」於是唱第九之偈

彼溺恒河流     疾流吾救助
是故危害吾     大王實交惡友苦

王聞此對彼男發怒「如此盡受種種之恩者不稍感念大德予將以此弓殺彼」於是唱第十之偈

一〇

吾射四翼鳥     貫胸為小片
賣友不當為     吾將滅此男
彼不感大恩     毫不為善業

然摩訶薩自思「此男不可因自己之故而被滅」於是唱第十一之偈

[P.261]一一

愚者實應憎     賢者不殺戮
此男使歸家     褒賞遂其欲
王意欲如何     吾將如爾意

王聞之甚喜讚摩訶薩唱次之偈

一二

實爾盧盧鹿     百賢之一人
對此欺誑男     不以怨報怨
惡男使歸家     褒賞遂其欲
而吾隨爾意     如爾意使行

「大王人於面前所言之事與另所為之事完全相違」摩訶薩欲明此唱次之二偈

一三

豺狼與鷹鷲[2]     叫聲易了解
大王人間之叫聲     比之了解難

一四

於人應考慮     血緣與朋友
前者共相喜     後者終成敵

王聞此「鹿王予亦思如是者為不可予縱失此王國亦斷不違反惠與汝之約[P.262]請君信予」王如斯云使取惠與摩訶薩於王所謂適切之惠與中以自己為始向一切生物與以「無畏」為王所謂適切之惠與王與之作適切之約束後引導菩薩入都於是都城與摩訶薩均被裝飾而於后妃之前向之說法摩訶薩以美妙人間之聲向由后妃開始乃至王與王之臣下說法更向王教以十種王法又向大眾亦說法之後再歸森林入於為鹿羣圍繞之生活

王對一切生類應與「無畏」向國中以大鼓布告宣示自此以來任何人對獸類鳥類均不能出手傷害於是鹿羣食人間耕作之穀物使成荒田任何人亦不取妨阻多人來至王庭舉揚非難之聲

佛為說明此事唱次之偈

一五

村市人共來     陳情向國王
鹿羣食穀類     大王此應與禁止

王聞此唱次之二偈

一六

縱對諸人無有愛     吾雖有失吾王國
然予決不欺此鹿     吾適「無畏」之惠與

一七

人人對吾縱離棄     吾雖有失吾王國
然對鹿王適惠與     如何吾能為欺偽

大眾聞王此言無如何方法而去此語立即擴展為摩訶薩聞之集合鹿羣教[P.263]「爾今對人間之穀類決不可食」又向諸人曰「可各自於田舘結樹以為標示」於是人人依言而行依此標示其後乃至今日鹿均不食穀物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提婆達多不知恩非自今始前生亦如斯不知恩」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商人之子是提婆達多王是阿難而盧盧鹿即是我

四八三 舍羅婆鹿本生譚[1]

〔菩薩=舍羅婆鹿〕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佛向自身法將舍利弗簡潔發問而舍利弗詳細說明之事所作之談話爾時佛向長老簡潔發問此為佛由天上降下時要略而有順序之故事即長老賓頭羅跋囉惰闍以神通力由王舍城商人處得來栴檀之鉢[2]佛禁比丘等使用神通時外道等自思「沙門瞿曇禁止神通奇蹟之使用故今後彼等自身必不使用」而一無所知之彼等弟子等問曰「何以貴君等不以神通力取鉢」「自己等對盜取之事任何亦不為之而況欲取一毫無價值之木鉢有何人願以自己精徵微妙之力徒現於彼等在家人之前由此考慮所以不取但釋迦族之沙門伴侶貪慾且又愚痴出以神通力往取切勿思吾等之神通力有何使用困難自己等眼中並無沙門瞿曇之弟子若吾等有意樂可與沙門瞿曇一較神通之競技沙門瞿曇為一神通吾等則為雙倍之力使見」彼等如此之言比丘等聞知此事告白世尊「世尊外道等欲為神通」佛「汝等比丘任彼等為之吾亦將為

頻毘娑羅王得此傳聞出至世尊之處問曰「世尊請為神通如何」佛「甚善大王予將為之」王「然則佛非曾就此已制定禁戒耶」佛「唯然大王[P.264]然此為對我佛弟子所制者非對諸佛所謂之禁戒正如大王貴君御苑之花與果物為對其他人等所禁者[3]而此規定對貴君則不適用之理相同」王「然則世尊於何處為此神通耶」佛「於舍衛城城門之處騫荼菴羅樹之下」王「予於彼處為作某種準備」佛「大王一切不用」翌日佛於朝食終了托鉢出行諸人見之問曰「世尊往何處」「將往舍衛城城門之所於騫荼菴羅樹下為摧破外道之雙倍神通[4]而行」比丘等以此語使聞

大眾「如佛之神通實未曾有吾等將往見之」於是離開家戶隨佛之後而行他之外道「沙門瞿曇行神通吾等亦行自己之神通相與之競」於是引率各各之弟子等追隨於佛之後不久佛至舍衛城王問「世尊即將真正行神通耶」佛「即將為之」王「何時為之」佛「由今日至第七日阿沙荼[5]月滿月之日」王「世尊將作幕蔭耶」佛「均已妥當大王在予行神通場所帝釋為作十二由旬寶石之幕」王「行此神通之事可否向市中宣布」佛「可與宣布大王

王即命令法之布告者跨於美飾之象背之上「佛於舍衛城城門之處在騫荼菴羅樹下行摧破外道之神通時為自今七日之後」於是每日巡迴布告外道等聞佛於騫荼菴羅樹下欲行神通於是投擲私財砍伐舍衛城附近一帶之菴羅樹於滿月之夜法之布告者巡迴布告「今日[6]晨朝將行神通」彼依諸神之力如立於全閻浮提中家家之前布告之狀聲音響徹而起心欲往見者均自己到著舍衛城如是有綿延十二由旬之參觀者

佛於晨朝托鉢入舍衛城爾時王苑之園長名騫荼者持一如水壺大之純熟美麗菴羅之實往王所之途中彼於城門之處會佛「將此獻佛為宜」彼以菴羅之實向佛[P.265]獻上佛受之坐於其處而食食終佛言「阿難將此核付與園長植於此處此將成為騫荼菴羅樹」長老依言於是園長掘地植之其核忽破數根下垂出鋤柄粗細之芽彼於多人得見之間成為高達百肘幹枝五十肘之大菴羅樹而於觀看之間開花生實蜜蜂羣集果實墜滿樹上聳立於天空之中風來吹打使美味之實落地後來之比丘等食之而去黃昏之時諸神之王熟思「造七寶之幕為我等之責」於是速遣毘首竭摩覆以青蓮華十二由旬作七寶之幕如是一萬世界之神前來參集佛為摧破外道行雙倍神通即令弟子亦感異常而多人見此持有信心佛繼站起坐佛座而說法使二十俱胝之有情如飲甘露然而佛思「過去佛行神通後往何處而行耶」佛知「乃往三十三天」於是佛由佛座起立以右足踏於由犍陀羅山頂而以左足跨於須彌山之頂上登上三十三天坐於晝度樹下無垢白石之上度過雨期向諸神說有關阿毘達磨之法

諸人不知佛之去向因不見[7]各自歸家經三閱月自恣之日近長老目犍連往佛之所告白此事佛問曰「舍利弗今往何處」目犍連「世尊彼長老見彼神通而起歡喜心與出家之五百新比丘一同在僧伽舍之市安居」佛「目犍連自今七日後吾將降落[8]於僧伽舍城門之處如欲見如來者皆可集於僧伽舍」長老「謹遵聖命」受命歸來向諸人告此信息後將諸人一瞬之間全部運往距舍衛城三十由旬之僧伽舍市

佛過雨期於自恣終了告帝釋欲歸人間帝釋喚毘首竭摩近前命曰「為十力尊歸人間界為作階梯」彼於須彌山頂作階梯之一端另一端則作於僧伽舍城門之處[P.266]其中間者為寶珠造一方之側為白銀造另一側黃金造為築此三階梯階梯以七寶造之欄楯圍繞佛行開闢之大神通由中央寶珠造之階梯降下帝釋天為持衣鉢須夜摩天為執拂子娑婆主梵天為持傘蓋相隨一萬世界諸神雨天香料天之華鬘以供養之當佛立於階梯最後之階時長老舍利弗首先第一拜佛然後其他諸人拜佛佛於如斯羣集諸人之中自思「目犍連以有神通力有名優婆離以善保持戒律有名然舍利弗具有大智之事一般尚未遍知除予之外實際無有具與彼同等智慧者予將於一般眾中示知彼有智慧之事」於是先以問題問諸凡人凡人等如是答之次問於預流果境界者得預流果人等如是答之而凡人等則不解於是於一來果之境界不還果之境界諸漏盡阿羅漢果之境界設問於各大弟子之境界被問時各各下位者不知上位之問上位者則答以適於彼之問至於最優弟子之境界被問則最優弟子等答如是而其他者則不能解最後舍利弗長老適切被問此長老答如是而其他諸人則全然不明諸人問曰「與佛問答彼長老為何人」「法將舍利弗是」諸人聞之「實為大智之人」互相談論爾來諸神或諸人之間於此長老有大智之事善為遍知於是佛於佛之境界發問

世有達彼對岸者     更有有學諸凡人
君賢者彼等行狀為如何     吾今問汝汝語我

佛問「舍利弗此簡言之意義應如何詳見汝知之耶」長老熟思佛問明了佛所問者為有學無學比丘等應到之道彼對是問並無何等疑點然彼思「依應到之道而言從諸蘊等能說數多之方法究依何種方法而說始能與佛之意向相合致耶」有關佛之意向抱有疑點佛知此「舍利弗對所問已無何等疑點但有關我之[P.267]意向則有疑點自己若不示其方法則不能說明此事善哉予將教以方法」於是謂其方法如是如是以教之佛言「此即如是舍利弗善為了解可矣」於是彼已善了解佛自思量「舍利弗知我意向從諸蘊將能十分說示」長老舍利弗為佛所教方法其問題明顯有如已知百方法千方法之狀彼以由佛所教之方法說明於佛境界之所問佛向遍十二由旬諸人羣眾說法為使三十俱胝之有情能飲不死之液(甘露)

佛於諸人散去之後繼續行脚之旅漸行至舍衛城到達之翌日佛外出托鉢得食物歸來向比丘等就諸事說明之後入於香室黃昏時比丘等相互談長老舍利弗之德坐於法堂「諸位法友舍利弗長老實為大智之人其智慧實廣敏銳徹對十力尊簡單發問之事作詳細之說明」佛出彼處問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彼對簡單所云之事詳細說明」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菩薩生於舍羅婆鹿之胎棲於森林之中王好狩獵且力甚強彼思他人皆不如己堪稱為人某日王出獵時向廷臣等云「任何人於鹿由傍逃過而放之者處以笞刑」諸人自思「任何人立於自己家之當中而亦多有對自己庫房不留意之處今一鹿跳起須善加處理將彼驅向王所立之處豈非上策」於是人人時時整備先安置王於路傍而立彼等則將大叢林包圍以棍棒及其他諸物即地驚起舍羅婆鹿最初於叢中旋轉三度環繞奔馳搜尋逃出之空隙然見諸人手執弓箭毫無間隙立於周圍實無法可想只有唯一方法彼發現王所立之處有隙可乘彼之眼中閃現光輝如瓦礫飛投之狀直向王前奔來[P.268]王見飛奔前來之鹿立即放箭但歸失敗

須知舍羅婆鹿獸類巧於避箭如箭由前面飛來則急速停止站立使其飛過由後飛來則向前飛奔由箭逃出由上而來則曲背避之由橫飛來則稍行扭開身體如狙擊腹之當中則鹿團其身體而倒臥如此彼於箭飛行恰如風之吹散黑雲驀地逃竄無蹤王之兩側站立之廷臣等見舍羅婆鹿逃逸一同來集問曰「此為何人逐鹿現場」「此乃王之捕捉場所」「然王確曾呼叫欲殺此鹿實際王未能射中箭墜地面」彼等無所事是以此論調對王作戲笑之談如花開放國王自思「彼等笑予之事尚不知予真正之力量」王一緊身上之著物取劍徒步而行「予將捕捉舍羅婆鹿」於是急急奔出彼隨於鹿後馳行三由旬舍羅婆鹿馳往林中王亦入林但舍羅婆鹿之行方有一深六十肘之大穴為一朽木所覆之穴其深三十肘處積水並繁生蘆草覆蓋舍羅婆鹿嗅聞水味知其穴之所在彼稍回返避之通過然王直接奔來遂落入穴中舍羅婆鹿不聞王之足音回返視之不見其姿「此王必落穴中」彼往觀之見王在深水中不能立足焦急疲困是時鹿已對彼之所為[P.269]早不存心心感充滿哀憐「如是棄王而去王必死去予今將為王除苦」於是立於穴端曰「王請勿怖予為王除苦」彼如引自己可愛之子依岩石支持身體努力向上引王將此為殺鹿而奔入之王由六十肘之深穴抱起負載於背上由森林出至距王之軍隊居處不遠場所將王卸下於是與王以忠告使誓守五戒王由摩訶薩身邊離去深感歉咎曰「舍羅婆鹿王請與予同來波羅奈予有十二由旬之波羅奈國獻與貴君請君統治」鹿「大王不可予等獸類不可治國若王對予持有善意望請守予先刻所囑持戒之意並家臣諸人亦如是守之」菩薩為忠告後即隱入森林而去王思起鹿王之美德眼中湛滿淚水歸來至軍隊之所為各軍圍繞而還都王命以大鼓巡迴宣告「今後國中之人民皆應守五戒」然王對摩訶薩救自己之美德善行未向任何一人洩露王於黃昏食種種美食臥於美飾之裘牀次晨朝起思起摩訶薩之美德出牀於椅上結跏趺坐心中喜溢唱次之六偈歌以敘其喜

爾聞人希望之光     賢者勿厭倦
爾實應見吾     今已達所望

爾聞人希望之光     賢者勿厭倦
實爾應見吾     吾由泥上陸

爾聞人應勤奮鬥     賢者勿厭倦
實爾應見吾     今已達所望

爾聞人應勤奮鬥     賢者勿厭倦
實爾應見吾     吾由泥上陸

縱然沉苦海     勿斷希望夢
若人有智慧     終將到樂地
[P.270]實人感觸多     有苦亦有樂
若人不深思     死魔神來訪

從不思考者     彼等招破滅
為男女幸福     不獨思己利

王作如斯之歌間太陽昇起王之司祭晨朝侍奉王之起居來至宮門入口聞王之歌彼自思「王於昨日行獵必定被舍羅婆鹿逃逸受侍從者嘲諷為不失王族之榮耀為殺鹿而追逐鹿蹤於是落入六十肘之深穴舍羅婆鹿王思其可哀不思王對自己所作罪等救王出穴故王今作歌以敘其喜」於是婆羅門將王之歌一字一句皆得聞記彼對王與舍羅婆鹿所演之一幕情況正如拂拭潔淨之鏡映影見彼之顏如同原狀完全知其一部之始終彼以指尖扣扉王問「何人」「大王[P.271]予為司祭」王啟扉「阿闍梨請入」司祭入王之室述問候後立王之傍「大王王於森林中所為之事予已全知王追一舍羅婆鹿落入穴中彼舍羅婆鹿依岩支持身體由穴中引王出險因此今王思起其鹿之美德作歌以敘其喜」於是彼唱次之二偈

王於險峻山路中     舍羅婆鹿爾嘗追
彼以廣大仁慈心     實冒危險救爾命

彼鹿之身岩支持     引爾出穴脫苦難
魔神手中免斯苦     廣大仁慈爾應讚

王聞是語自思「此男未與自己一同行獵彼時之事完全得知彼如何知曉當為一問」於是唱第九之偈

爾時彼處不共在     或又何人語爾言
爾見一切知無礙     婆羅門爾之智識真可畏

於是婆羅門云「不也大王予決非一切知之佛予只善思[9]大王之歌偈中一字一句知其意義而已」彼如是說明唱第十之偈

一〇

爾時彼處吾非在     亦非何人對吾言
[P.272]爾美歌偈句句意     人王賢者善知彼思量

王聞此甚喜與彼諸多寶物自有此事以來王樂為布施等善行諸人亦喜善行由此世死去者使諸神世界充滿

某日王欲為射鵠之戲與司祭一同來至王苑時諸神之王帝釋見天宮增殖諸多之青年神與女神彼思「此究為何故」而彼知悉舍羅婆鹿由深穴救王勸王誓守戒律之事帝釋自思「王以其力使人人皆為善行故諸神世界充滿今恰值王來王苑為射鵠之戲予當以獅子吼讚舍羅婆鹿之美德且使知自為帝釋之事予立於空中說法說明慈悲與五戒之德然後歸去」帝釋來至王苑王取弓搭箭將欲射鵠爾時帝釋於王與鵠的中間以神力使舍羅婆鹿出現王見鹿而不能放箭於是帝釋入於司祭身體之中唱偈云

一一

爾矢可死強力者     以箭搭弓何躊躇
箭發之處射殺鹿     彼肉可饗王宮食

[P.273]王以偈答之曰

一二

此事吾確知     婆羅門鹿為王族食
鹿行吾感銘     故吾不殺彼

帝釋更唱次之二偈

一三

大王此鹿並非鹿     大王此為阿修羅
人中之王爾儘可殺之     成天人之王

一四

大王若爾心躊躇     友殺此舍羅婆
爾強勇者爾與爾妻子     閻魔灰河[10]

王以次之二偈答曰

一五

一次險惡林中陷     妻子親愛之友羣
縱墮閻魔之灰河     不殺與吾生命者

[P.274]一六

此鹿救吾瀕死地     於多怖畏森林中
斯事常令吾想起     大婆羅門如何知彼而殺之

帝釋聞此恢復本來帝釋自身之姿由司祭之身體出立於空中敘王之美德唱次之二偈

一七

汝喜友者生年永榮善     王法治王國
數多女人羣     侍汝賢王者
此國有快樂     更生三天界

一八

爾今無怒心常靜     喜施一切托鉢者
成大利此樂施果     天界為家斯無咎

[P.275]諸神之王帝釋為斯語後更續云「大王予本強汝所難為而來然爾不與予以可乘之隙好自為之慎勿懈怠」遺此忠告彼歸自己之住所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舍利弗亦對此簡單之問事而詳細知其意義」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司祭是舍利弗舍羅婆鹿實即是我


校注

[0065001] 可怖之病(Ahivātakaroga)直譯為「蛇風病」一般認為由毒蛇呼氣而起者罹此病之家由防壁圍繞防病蔓延或防止病情惡化 [0076001] 婆羅豆婆遮為木工之名 [0077002] 有關「孔雀踊」(Mayūra-nacca)可參照第三二舞蹈本生譚(漢譯南傳藏第三十一卷二六七頁以下) [0078001] 此處所謂堅法經(Daḷha-dhamma-suttanta)與 Dhanuggaha-sutta(S. N. II, P. 265)(雜阿含第二四大正藏二一七一頁c)之內容殆皆相同(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1]今於此處加上[01]之註標 [0086001] 與此相同之故事見三四八森林本生譚(漢譯南傳藏三十四卷三三九頁)及四三五散亂本生譚又可參照一〇六釣瓶女本生譚(漢譯南傳藏三十二卷一八九頁) [0087002] 安闍那(añjana)為塗於眼之周圍化粧用之塗料(眼膏) [0094001] 尼伽(nikkha)一種金幣相當於十五蘇萬那(Suvaṇṇa) [0095002] 此四五兩偈與四七六敏捷鵞本生譚之六七兩偈相同 [0098001] 支提(Cetiya)總云禮拜之對象不單限於祭祠於狹義指某種之建築物此處謂於佛教內一般禮拜之對象 [0098002] 舍利利伽(Sāririka)所謂舍利此處指佛之入滅後荼毘所得佛之身骨嚴格來說佛生前其身體之一部如髮爪亦須包含在內此所謂收藏舍利所營造之塔(Stūpa)亦被包含 [0098003] 巴利保吉伽(Pāribhogika)為佛日常使用之物如錫杖鐵鉢袈裟水瓶佛座等如道樹佛足跡等亦應包含於其中 [0098004] 烏提西伽(uddesika)為佛所營造建立之紀念的建築物與狹義之支提(Cetiya)相當如塔精舍法輪等註釋家以此類為佛之尊像依此一本生譚所說之狀為(avatthukaṁ manamattena)建造之物勿寧可視為紀念聖地之意義 [0099005] 「落下」原本作 Parigalantuṁ依註釋讀為 Pari-galantaṁ [0104006] 王之伽利娑(rāja-karīsa)為面積之單位因一般使用之單位與王所使用之單位不同故言王之伽利娑 [0109001] 與此同類之故事有 Jātakamālā 7, Agastya, Cariyā-Piṭaka I, Akatti [0111002] 陀眉羅(Damiḷa)為多羅維多人之國 [0111003] 龍島(Nāgadīpa)即今之錫蘭島 [0112004] 無垢白石座(Paṇḍukambala-silā-āsana)直譯為如黃色欽婆羅衣(毛衣)之石座為帝釋常坐之座 [0114005] 婆娑婆(Vāsava)帝釋之別名 [0122001] 蓮華地獄(Paduma-niraya)八寒地獄之七 [0124002] 齒莖突出(Kaḷāra)原為齒莖突出之意然若讀為(Kaḍāra)則為黃褐色之意而此處則與齒拔無一存在為同一意義 [0130003] 若為天(Deva)或為乾闥婆(Gandhabba)則能歌善誦如為非天則只不過獸類而已之意 [0133001] 與此同類之史話見 Jātakamālā 26, Ruru; Cariyā-piṭaka 16, Rururajā六度集經卷六(大正藏三三三頁a)九色鹿經(大正藏三四五二頁b)菩薩本緣經卷下第七(大正藏三六六頁c)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一五(大正藏二四一七五頁a)等 [0139002] 第一三一四之偈與四七六敏捷鵞本生譚之第六七之偈及四七八使者本生譚之第四五之偈同 [0142001] 與此同類之史話見 Jātakamālā 25, Sarabha [0142002] 此一史話亦出於 Vinaya III, P 29f; Dh. A, III P. 201f四分律卷第五一(大正藏二二九四六頁b)毘奈耶卷第六(大正藏二四八七七頁b)等 [0143003] 所禁者底本作 Cāritaṁ今依脚註為 Vāritaṁ [0143004] 雙倍神通(Yamaka-Pāṭihāriya)此一史話見 Mahāvastu III, P. 115; Diviyāvadāna XII; Dh. A. III, P. 474f; Jātaka I. P. 88四分律卷第五一(大正藏二二九四九頁a)等 [0144005] 阿沙荼(Āsāḷhi)月之名為仲夏由六月之後半至七月之前半 [0144006] 今日云云由日沒至次之日沒為一日 [0145007] 不見底本作 disvā依脚註為 adisvā [0146008] 從天降下之傳說見 S. N. 40 10Ṣakka; Diviyāvadāna P. 400; Dh. A. III, PP. 224雜阿含卷一九(大正藏二一三四a)增一阿含卷第二八(大正藏二七〇七頁a)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二九(大正藏二一三四頁a)義足經卷下(大正藏四一八四頁c)等 [0153009] 善思底本作 amakkhetvā依脚註為 Samekkhitvā [0154010] 灰河(vetaraṇī)所謂在地獄中之河名(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10]今於此處加上[10]之註標
[A1] 鳴【CB】嗚【南傳】(cf. N35n0018_p0023a12)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