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本生經

[P.90]第十一篇

四五五 養母象本生譚

〔菩薩=象〕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養母之長老所作之談話現在此一本生譚之事件與睒摩賢者本生譚〔第五四〇〕之事件相類似

佛向比丘等言「汝等比丘諸子不可怒此人昔之賢人等雖生於畜生之胎離母七日不食憔悴雖得受國王適當之待當彼云『無母予則不食』彼與母相會始為食事」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菩薩於雪山地方生為象胎全身美麗純白有八萬之象相從然而彼之母盲目彼以種種美味之果物與諸象命彼等送與母食然諸象不與彼女而逕自食彼調查得知其事彼思「予棄象羣自養吾母」夜間不使他得知伴母往羌都拉那山麓立於某池之側之山窟安置其母以便扶養

[P.91]時有住波羅奈都之某林務官迷失方向不能確定而大聲哭泣菩薩聞彼之聲自思「彼人迷路然有予立於此處決不使其人至於破滅」彼行近其前林務官恐怖欲逃彼見之而問曰「友汝絲毫不必恐怖亦勿逃走汝何故哭泣而行」「予失道路今日已第七日」象云「吾友勿怖予將伴汝往人行之路」彼象使彼坐於自己背上由森林載出歸去

彼男乃一惡人彼思「回至都中予將向王報告」彼用目測度樹與山巒由森林出往波羅奈都恰於此時王所乘用之象死去於是王命擊打大鼓巡迴布令云「若誰發現適於王所乘用之象者其人向王提出申告」彼男往王之前云「大王予見一適於陛下乘用全身純白具備戒德之象王予可為引路嚮導請王派遣象師等與予一同前往捕捉」王曰「甚善」與以同意於是派遣象師與林務官多人共同相從前往

象師與彼男共同前往見菩薩入池攝取食物菩薩亦見象師菩薩自思「此危險非由他人所起乃由彼一男人所為然予有大力縱有千頭之象亦能擊殺若予發怒則能供王國兵士所乘之各種獸類潰滅然若予發怒則有損予德是故今日雖以劍斬殺予決不動怒」於是決心垂頭不動而立

象師進入蓮華池內而立見彼具足相好象師云「汝來予子」以類銀之繩捉象之鼻其後至第七日到達波羅奈都

菩薩之母因其子不歸自思「彼因王之偉大之役人等伴去然今彼不在此森林[P.92]之樹林將繼續成長[1]」象母悲嘆唱次二偈

因我子象之不在     諸樹成長安金花
薩拉奇與庫達加     庫魯溫達與比薩
卡拉繼拉與薩瑪     卡尼卡拉七樹花

人人身具黃金裝     伴象王去與團食
王或王子乘無懼     象王可破敵武具

象師於途中向王發送書信王將都城嚴加裝飾象師向菩薩遍撒美香伴往準備裝飾之象舍以種種色幕圍繞向王告其原由王攜種種極美味之食物往與菩薩彼云「無予母予不攝食」彼不食團食而王請彼食事唱第三之偈

[P.93]

汝象請攝食     汝象勿自瘦
汝象應為者     王之用務多

菩薩聞此唱第四之偈

予實憐彼母     盲目無養導
悲嘆於山麓     以足擊樹株

時王問彼曰

大象彼女汝之誰     盲目無養導
悲嘆於山麓     以足擊樹株

菩薩唱第五之偈

大王彼即為我母     盲目無養導
悲嘆於山麓     以足擊樹株

依第六之偈王聞知其事放象使歸唱第七之偈

使彼養盲母     我今放象歸
此象與母會     一切親類會

以下第八第九為現等覺者之偈

由縛得解脫     象由繩被放
須臾復元氣     回到彼山窟

[P.94]

彼往清涼池     由此象使用
用鼻汲吸水     澆灌母之身

菩薩之母自思「天降雨耶」母對雨洩露不平唱第十之偈

一〇

非時天降雨     凡愚天神誰
我之生子去     誰為我從侍

於是菩薩為恢復彼〔母〕之元氣唱第十一偈

一一

我母汝速起     緣何仍倒臥
汝之自生子     今又得歸來
譽高迦尸王     毘提訶放我

彼母對王感謝唱最終之偈

一二

今放我子歸     孝養常不怠
富國迦尸王     得保壽永久

王欣菩薩之德由距池不遠之處設定村落與菩薩與母永久之看顧

[P.95]其後菩薩之母亡故彼為之營行葬式而後向伽藍達伽隱居地方行去於其場所有五仙人由雪山下來住居於是菩薩與彼等以看顧

王為菩薩作石之肖像施以非常之尊敬全閻浮提之住民每年集會施行象祭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四諦之理——說明四諦竟養母比丘得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女象是王妃摩訶摩耶養母之象即是我

四五六 月光王本生譚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長老阿難得優惠所作之談話世尊由最初成道二十五年間並無一定之侍者某時為長老那伽波羅[1]某時為那耆多優波摩那須那呵多周那娑竭陀某時為彌企哥隨侍世尊

某日世尊向比丘等言曰「汝等比丘我今年齡已老我對某比丘等言『我等由此路而行』但彼等由他路而往又某比丘等將我之鉢與衣投諸地上故諸子要我指定一人比丘為不變之侍者」於是由舍利弗為首諸長老均合掌低頭而立云「世尊予願隨侍予願隨侍」佛言「諸子之願望予甚諒察然有此意願已足」佛與拒絕因此比丘等向長老阿難云「君無求於侍者之地位耶」長老云「若世尊不以自己之所得衣與我不以鉢之食物與我不許與佛同住芳香之住居不攜予往[P.96]受招待又若世尊能往予所受招待之處若有由外國及遠方來會世尊之予之同伴得即刻引見世尊若予有疑惑時得即時許近世尊問明又若世尊於予不在中所說之法於予歸來時能為予說如此予方隨侍世尊」長老提出此四拒斥及四願望之八條優惠世尊當即許可彼之願望於是彼由爾時以來二十五年間成為一貫之常隨侍者

彼於五點[2]達此最高之地位彼具備七種幸福即遭逢聖教之幸福理解聖教之幸福知宿因之幸福為自利詢問之幸福位聖處之幸福如理作意之幸福與佛決定事務之幸福彼於佛前得八優惠之許可於佛之教為有名光輝如懸於中天之月

於是某日諸人於法堂開始談論「諸君如來與長老阿難以優惠使之滿足」佛適出堂問曰「汝等比丘諸君今於此處為何語而坐」彼等答「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此非只今生前生我亦與阿難以優惠使之滿足前生我亦與彼種種希望之物」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之都治國時彼之王子月光童子於得叉尸羅接受學業某夜彼因向教師有所詢問於黑暗之中由教師之家歸往自己之住居爾時有某婆羅門巡迴行乞童子因歸自己住居而未見彼以腕衝突壞彼入食物之鉢婆羅門倒地哭泣童子哀憫返來執手扶起婆羅門曰「貴君壞我行乞之道具請償予食物之代金」童子告曰「婆羅門今予不能與汝食物代金然予為迦尸國王之王子月光童子故於予即王位時請汝向予要求財產」童子於學業終了拜辭教師歸返波羅奈之都向父王展示學問父王曰「予望我生能見子為王」於是使童子繼承王位

[P.97]彼名月光王以正義治國彼婆羅門聞此消息「予今將往取食物代金」彼往波羅奈之都而行彼見王向莊嚴之都城右旋為禮時立於某高處場所伸手高呼萬歲然王未見而通過婆羅門知王未能得見開始議論唱第一之偈

民之主請聞我言     月光王我有目的來此處
二足之長行路婆羅門站立     不應行過若無視

王聞彼言以金[A1]剛之棒制止象行唱第二之偈

聞梵志語我且止     因何目的來此處
梵志汝欲向我求何物     汝來此處語為何

爾後婆羅門與王之間更依問答之言辭說其他諸偈

大王與我五勝村     百人婢女七百牛
又與黃金一千兩     與我同族妻二人

[P.98]

梵志汝有難行與苦行     梵志汝有種種諸咒文
或有忠實夜叉鬼     汝或知我利益事

我無苦行無咒文     亦無夜叉諸鬼神
我亦不知汝利益     然只曾有相會事

我覺會見為最初     由今以前不知汝
我今問汝語此義     何時何處曾會見

王陛下健陀羅王之美都     汝住得叉尸羅時
暗闇之夜於彼處     我等肩與肩衝突

民之主我等二人立彼處     彼處親自相交談
我等會見止於此     由彼前後決再無

梵志人人無論於何時     賢者會見與善人
一時會見交友久     曾為恩義不泯滅

一〇

然則愚人不認交     曾為恩義已泯滅
愚者多歸無恩義     愚人乃為忘恩者

一一

反之賢者不忘友     曾為恩義不泯滅
[P.99]僅少恩義不歸無     賢人乃為知恩者

一二

我今與汝五勝村     百人婢女七百牛
更與黃金一千兩     與汝同族妻二人

一三

國王陛下善人會見乃如斯     星王之月滿光輝
迦尸之王依汝今日得會見     我今富有得如彼

[P.100]菩薩並與彼以非常之名譽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不只為今生前生我亦依優惠使阿難滿足」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婆羅門是阿難王即是我

四五七 法天子本生譚

〔菩薩=天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提婆達多沒入地中事所作之談話諸人於法堂中開始談論「提婆達多對如來持敵意而沒入地中」爾時佛適出堂問曰「汝等比丘諸子今為何語坐於此處」答曰「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彼於今世加害我勝者之法輪沒入地中彼於前生亦加害法輪沒入地中死後生無間地獄」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之都治國時菩薩生為欲界之法天子而提婆達多則為非法天子彼等之中法天子莊嚴天界駕乘莊飾優美之天車由天女圍繞於滿月之布薩日(齋戒日)月之黃昏時於村市都中諸人為食事後坐於各自之[P.101]門前為樂談說時天子立於空中說法曰「遠離殺生等之十不善業道成就母之孝養法父之孝養法及三種(身口意)之善行法如是為之死後生天享大名譽」勸起人人行十善業道使閻浮提右旋然非法天子則勸起人人行依殺生物等方法為十不善業道使閻浮提左旋

時彼等乘車於空中相會彼等之徒眾相互問曰「君等為誰之徒」「君等為誰之徒」相互答曰「予等法天子之徒」「予等非法天子之徒」於是由道分離為二分法天子告非法天子曰「我友君為非法我為法故道適於我君應下車讓道與我」於是唱第一之偈

我與名譽福善者     常讚沙門婆羅門
天人恭敬法天子     道適於我與我道

於是以下更為偈問答

我乘堅居非法駕     無怖畏者我有力
法天子此為未曾與之道     今日如何可與汝

往昔正法實現前     最長最勝最恒久
非法生起後世間     離最長者幼者道

如何懇願求適當     如何相應亦不讓
[P.102]今日兩者須戰爭     道於戰爭屬勝者

予之德望漫諸方     大力無量無比者
具一切德法天子     汝非法者何可勝

依鐵可以損黃金     黃金對鐵無損傷
今日非法若害法     鐵亦美麗如黃金

若汝非法得戰勝     縱汝非善無智慧
我無愛憎讓汝道     汝出惡言我忍辱

此等六偈乃由彼等之問答對話所生

[P.103]由菩薩說此偈之剎那非法天子不能立於車上頭下顛倒落於地上地即開裂爾時彼生於無間地獄之中

世尊知此事以現等覺者之智述殘餘之偈

非法天子聞此語     頭下足上落地獄
我今欲戰無須戰     行程皆無何能害

忍辱之力勝戰力     非法自害滅入地
真理精進法天子     滿足去道乘軍車

一〇

父母沙門婆羅門     在己家中不尊敬
此世已盡棄身體     肉體壞時至地獄
恰如非法之天子     頭下脚上墮惡趣

一一

父母沙門婆羅門     在己家中為尊敬
此世已盡棄身體     肉體壞時至善趣
恰如善法之天子     彼乘軍車昇天去

[P.104]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提婆達多非只今生前生即已對予為持敵意而沒入地中」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非法天子是提婆達多徒眾即是彼之徒眾法天子即是我徒眾即是佛之徒眾

四五八 優陀耶王子本生譚

〔菩薩=帝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乖離之比丘所作之談話此事件將在姑尸王本生譚(第五三一)中載出佛向彼比丘問曰「比丘汝真違背教團耶」彼答曰「世尊是為真實」佛言「比丘汝何故因煩惱而乖違此出離之教耶昔之賢人於廣泛十二由旬之繁榮都城蘇倫達那治國與美如天女之婦人雖同居一室達七百年決不放縱五官以貪欲心觀看彼女」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迦尸王於迦尸國蘇倫達那之都城治國時王無王子與王女彼向自己之后等云「欲得王子」爾時菩薩由梵天世界歿彼宿於第一后之胎爾時彼使多數之人心中增大歡喜而出生命名為優陀耶跋陀此童子於將學步時又有其他之有情由梵天界歿彼生於王之他后之胎而為王女彼女亦命名為優陀耶跋陀

[P.105]童子成年後極一切學術之蘊奧而彼生來為一禁慾者夢寐中亦不知淫慾之法彼之心不染著於諸煩惱王使王子即位並告彼「使生起種種娛樂」菩薩云「予不望王位予之心亦不染著於諸煩惱」彼與拒絕王屢勸慰彼用赤閻浮檀金作一女人之像告父母云「如得此像之女人則予接受王位」彼等持此黃金之像巡迴至一切閻浮提亦不得此容色之婦人於將王女優陀耶跋陀裝飾使立於像側時彼女較黃金之像尤為優美於是二人雖皆不欲諸人將此異母妹之優陀耶跋陀童女為第一之后使菩薩即就王位然彼等二人均為禁欲之生活

其後及父母去世菩薩執掌政治兩人雖同住於一室但決無依貪欲放縱五官相見之事雖然如此彼等互相約束云「予等之中最初死者生於次所而來必須告以『我已生於如是之場所』」

時菩薩即位後七百年而去世然並無他王由優陀耶跋陀后發佈政令大臣等推行政治菩薩於三十三天為帝釋天為受非常之名譽七日間未能回想過去之事而彼依人間世界計數發覺已逾七百年[1]彼思「予以財寶一試王女為獅子吼而說法完成約束歸來

彼一時代人間壽命為一萬歲[2]王女是日夜間緊閉門戶使衛兵站立彼女[P.106]於七層裝飾美麗之宮殿御室中唯只一人思自己之貞潔而坐時帝釋持一滿盛黃金貨幣[3]之金鉢出現於寢室立於一方與彼女交談唱第一之偈

麗裝持美肢     身體美無缺
獨坐昇高殿     緊那羅美眼
我今請求汝     共渡一夜歡

於是王女唱次之二偈

巡迴掘內壕     堅固望樓門
刀劍人守護     此城人難入

雖有青年人     不能來此處
然汝因何故     前來欲會吾

時帝釋唱第四之偈

[P.107]

美者我為一夜叉     前來汝之前
汝使我歡喜     與汝盛金鉢

王女聞此唱第五之偈

優陀耶歿後     天夜叉一切不望他
大威神力者夜叉汝速去     莫更入此地

彼聞彼女之獅子吼不能立足為離去之狀而隱身消失次日彼於同一時刻攜銀鉢盛金幣與彼女交談唱第六之偈

享受愛慾最上樂     有情為此行過惡
美麗微笑者如此快樂汝莫捨     我今與汝銀之鉢

王女自思「彼得與我談話將屢次前來故今予不與彼談話」於是彼女不作[P.108]任可言語帝釋知彼女不語之事即由彼處消失而次日彼攜銅幣[4]盛以鐵鉢而來曰「夫人請使予依愛慾之樂得到滿足如此予以盛銅幣之鐵鉢向汝奉上」王女見彼唱第七之偈

男子用財貨     向女求好意
欲求女承諾     增加高財額
然汝違天法     次第為遞減

菩薩摩訶薩聞此語云「王女陛下予為一細算之商人予不達目的決不失去財產若貴女愈益年青增加容色予則向汝增加持來之贈物然汝日日減少青年之容色因此予亦滅少財寶」於是唱次之三偈

於此人間世     有美身體者
年青與容色     人人日減退
從汝容色故     財寶亦減少
今日比前日     汝漸衰老故

有名譽之女     依此我觀察
時隨日夜過     容色漸減損

一〇

善慧之王女     汝當少年時
應速修梵行     汝益有容色

[P.109]於是王女唱一偈

一一

諸天不如人間老     彼等四肢無皺襞
威神夜叉我問汝     諸天不老因何故

時帝釋語彼女唱一偈

一二

諸天不如人間老     彼等四肢無皺襞
天之容色日益增     廣大享受天之樂

[P.110]彼女聞天界之美問往彼處之道更唱一偈

一三

於此世界中     多有老恐怖
而有諸多人     說往天行道
威神力夜叉     我今重問汝
往彼世界行     何道至無怖

時帝釋語彼女更唱一偈

一四

正置語與意     由身不為惡
住家多施食     有信心柔軟
同情且親切     叮嚀有愛語
如在斯道者     他界無恐怖

[P.111]王女聞彼之言讚賞而更唱一偈

一五

夜叉恰如父與母     汝對我教誨
勝容色者我今重問汝     偉大之人汝究竟為誰

於是菩薩更唱一偈

一六

美夫人我為優陀耶     約束來此處
告汝我所往     與汝完約束

王女聞言喘息流淚「夫君汝優陀耶跋陀王耶予無汝不能生活汝使予能得住於君側之方法教誨於予」於是更唱一偈

一七

若汝實為優陀耶     為約束故來此處
我等再會求方法     王子我欲汝常教誨我

時菩薩教誨彼女唱次之四偈

一八

青年速過如剎那     有情死無堅固者
身體危脆老行去     優陀耶女力行正法莫放逸

一九

一切土地滿財寶     唯只一王之領土
未離欲者死時棄[5]     優陀耶女力行正法莫放逸

[P.112]二〇

父母兄弟及姊妹     依據財產買得妻
彼等相互亦棄捨     優陀耶女力行正法莫放逸

二一

此身為他之食物     善趣惡趣皆輪迴
須知皆是暫時住     優陀耶女力行正法莫放逸

如是菩薩摩訶薩與彼女教訓彼女亦信樂彼之法語而為讚賞唱最終之偈

[P.113]二二

夜叉善說法     死者生命短
有限無長樂     苦惱又相伴
捨棄迦尸都     出家獨遊行

菩薩與彼教訓回歸自己之住所彼女於翌日將政治交付於大臣等於自己之都中心情愉快之御苑出家為仙人之道修行正法壽命終時生於三十三天為菩薩之侍女(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四諦之理——說明終了乖離之比丘得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女是羅睺羅之母帝釋即是我

四五九 水本生譚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對制伏煩惱之事所作之談話某時舍衛城之住民有在家五百人之同伴聽聞佛之說法出家受戒住於張黃金之牀某家夜半之時思起愛慾——一切詳情如前所述[1]——尊者阿難以世尊之命令於集合比丘眾時為佛設座著席佛不問「諸子起愛慾之思耶」而對全部一切諸人言曰「汝等比丘煩惱非為小事時時所起之諸煩惱為比丘所應制伏昔日之賢人等於佛未出世時制伏煩惱得辟支佛之智」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P.114]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迦尸國某村有二友人攜水瓶往田中置於田之一隅二人整理田地若喉渴時前往飲水彼等之中一人為飲水而往田端彼吝惜自己之水由他人瓶中取飲黃昏時彼由田出於洗身時反省「今日依身門[2]有無為惡之事」彼思出盜飲他人之水心懷恐懼戰慄彼思「此貪慾如增大則予將投入惡趣予須制伏此一煩惱」於是將盜水而飲之事置於念頭愈益為觀念之修行終至得辟支佛之智而對獲得之智經過不斷思考而去

時其他之一人洗身起立向彼云「吾友予等歸家」彼答「君且歸去予於家已無用予已成為辟支佛矣」「辟支佛如君之狀耶然則辟支佛為如何之人物」「辟支佛有二指長之髮著袈裟衣住於北面雪山之香醉山[3]洞窟之中」於是彼摩頭於剎那之間消失在家之相著純紅之重衣纏似電光之腰帶偏袒赤色之上衣以雲色之糞掃衣置於兩肩蜂色(黑)粘土製之鉢吊於左肩之下彼立於空中說法然後昇至高空降於香醉山之洞窟

又迦尸國之村有某地主於店中坐定見某人攜妻前來彼放縱五官眺望彼容色優美之婦人彼自思「若予貪慾熾盛予將墮入惡趣」於是彼恐懼戰慄愈並積[P.115]累修行觀念生辟支佛之智立於空中說法而後往香醉山洞窟而去

又迦尸國村落之住民父子二人一同行路盜賊於森林入口處埋伏等待捕獲彼等父子捉其子云「持財寶來領取汝子」將父親放回又捕獲兄弟二人捉其弟而放其兄又捕獲師父與弟子捉其師而放弟子因弟子愛惜學問往持財寶前來領取其師

時有父子已知盜賊埋伏等待父云「汝行予待其捕」子云「父莫作是言父行予待其捕」父云「汝莫作是言」父子相互爭辯之中為盜賊所捕盜賊問曰「汝等相互有何關係」「予等無任何關係」彼等故意以為妄言彼等由森林出黃昏洗身體之時其子默檢自己之戒德見自為妄言「予此惡行增大將墮惡趣予須制服此煩惱」於是彼愈益積觀念之修行生辟支佛之智而後立於空中為父說法向香醉山之洞窟而去

又迦尸國之村落某地主禁止殺生然於獻犧牲祭禮之時多人集合向彼曰「地主今為犧牲祭之時予等思欲殺鹿及豚向夜叉神為犧牲之供獻」地主曰「汝等可從前此之習慣」於是諸人多為殺生彼見諸多之魚肉「此諸人如此濫殺生物因予之一言使彼等殺生」彼深致後悔於是凭窗而立愈益積觀念之修行得辟支佛之智立於空中說法然後往香醉山洞窟而去

[P.116]又迦尸國之村落有某地主禁止賣酒多人云「以前在此時期有酒祭之祭日予等應如何為之」彼云「汝等依先祖之例為之」於是諸人為祭飲酒喧嘩或挫手足或割頸截耳彼等被捕縛多受刑罰地主見彼等心中自思「若予不與承諾彼等將不嚐受此等苦痛」彼因此事深致後悔於是愈益修行觀念生辟支佛之智立於空中說法「汝等不可怠惰」然後往香醉山洞窟

其後五人之辟支佛為行乞而至波羅奈之都下降立於自家之門下善整服裝善纏身軀以莊嚴之步法托鉢達到王宮之門前王見彼等起淨信之心招入王之宮殿洗彼等之足塗以香油招待以軟硬美味之食物於是王坐於一方問曰「諸位大德尚在青年而出家乃殊勝之事於此青年時代諸位出家視諸愛慾以為禍患然諸位修行觀念之對象出家之動機為何」彼等向王語云

我飲友不與之水     故後嫌惡此惡事
今決再不為此惡     知此之故我出家

見他人妻起欲心     故後嫌惡此惡事
我今再不為此惡     知此之故我出家

大王森林諸盜賊     捕獲我之父
我為彼等問     知而答虛語
故後我為此     嫌惡此惡事
決不再為惡     是故我出家

營犧牲之祭     人人為殺生
彼等要求我     我與彼承諾
故後我為此     嫌惡此惡事
決不再為惡     是故我出家

穀酒菓酒〔調和酒〕[4]     最初飲者諸人人[5]
[P.117]彼等無益今多飲     我與飲酒之承諾
故後嫌惡此惡事     不再為惡故出家

彼等順序說述五偈

王聞每人之回答述讚賞之辭曰「諸位大德出家於諸君最為適當

王聽聞彼等之法起淨信之心與衣服醫藥送出辟支佛等彼等亦向王作禮離其處而去

爾時以來王於物質之欲望離欲而不關心雖然攝取上味之食物然對婦人不語不見以離欲心起立行止入王室靜坐觀白壁為準備定不久即起禪定彼達禪定呵斥愛欲而唱次之偈

愛欲實可忌     惡香甚多棘
耽溺於欲者     不得此安樂

[P.118]時彼之第一之后自思「此大王聞辟支佛之說法為不滿足之狀不與我等談話自入王室是故予須把握此王」后往王室之門口立於門前聞王呵斥愛欲感慨甚深之偈后云「大王貴君呵斥愛欲但世間無有愛欲之快樂者」后讚美愛欲唱他之一偈

愛欲快樂大美味     無有快樂勝愛欲
生前耽於愛欲者     死後彼等可生天

菩薩聞此叱彼女曰「此死惡婆汝為何言愛欲有何快樂愛欲實為轉成苦痛之物」於是唱殘餘之諸偈

愛欲惡味為苦患     無有苦痛甚愛欲
生前耽溺愛欲者     死後彼等生地獄

堅銳利如刀     無慈悲之劍
如短刀刺胸     愛欲更苦痛

一〇

身如丈之深     炭火燃其身
太陽熱犁頭     愛欲更苦痛

一一

劇烈如毒藥     或如煮沸油
或如銅綠青     愛欲更苦痛

[P.119]菩薩摩訶薩向后如是說法於是集合大臣等「汝等大臣汝等統治國家予將出家」多數人民悲泣菩薩昇起立於空中與諸人教訓然後由空中飛向北方至雪山於心情愉快場所結庵出家為仙人之道命終之後彼繼生於梵天世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煩惱非是小事縱然微小煩惱賢人亦應調伏」於是佛說明四諦之理——四諦說明竟五百人之比丘等達阿羅漢位——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辟支佛等已般涅槃后是羅睺羅之母王即是我

四六〇 優萬伽王子本生譚

〔菩薩=王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踰城出家所作之談話某日比丘等集於法堂為佛德之語「諸位若十力之世尊為在家者彼於一切世界之中央為轉輪王具備七寶成就四神足將有千人以上之子相從然世尊捨棄此殊勝之威神力見愛欲之過患夜半由〔從者〕車匿相伴乘〔愛馬〕犍陟踰城於阿拏摩河岸出家為六年之苦行成等正覺」爾時世尊出堂問曰「汝等比丘諸子今為何語坐於此處」彼等云「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如來非只今生大踰城出家前生佛亦於有廣泛十二由旬波羅奈之都捨王位而出家」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藍瑪之都有名一切施王今日波羅奈之都於優陀耶王子本生譚〔第四五八〕謂之蘇倫達那都於小斯塔索瑪王本生譚〔第五二五〕謂之斯達薩那都於數那難陀仙本生譚〔第五三二〕謂之布拉夫瑪瓦達那都於堪達哈拉司祭官[P.120]本生譚〔第五四二〕謂之普帕瓦提都而於此優萬伽王子本生譚則謂之藍瑪都如此都名時時變更

於此之都一切施王有千人之王子王與長子優萬伽以副王之位彼於某日晨起駕華麗之車以非常之威嚴遊行御苑彼見樹梢及草葉尖端枝端及蜘蛛巢穴等處如懸真珠之網[1]之露滴問曰「馭者此為何物」「副王此為寒期所下之露滴」彼聞馭者之答日中遊於御苑黃昏歸時不見露滴彼問馭者「我今不見露珠露珠今往何處」馭者答「副王露珠於太陽昇起時即碎入地中」彼聞而恐懼戰慄「此等有情之壽命行作(狀態)亦如露滴予於病死尚未逼迫之中乞願父母出家為宜」彼以露滴為觀念之對象見三界如火宅於是不往自己之住居向坐於莊嚴具備之法庭中父王前禮拜坐於一方乞願出家唱第一之偈

朋友大臣相圍繞     車乘之王我為禮
大王我今乞願請出家     主君許我此心願

時王對彼制止述第二之偈

若汝愛欲有不足     我可為汝使滿足
有害汝者我護汝     優萬伽莫作出家之乞願

[P.121]童子聞此唱第三之偈

愛欲對我無不足     亦無任何害我者
到老終無破壞事     我欲製造此洲渚(國土)

佛唱半偈說明以上之次序

四(A)

子向父乞願     父又乞己子

餘半偈為王所唱

四(B)

我子市民皆乞願     優萬伽莫作出家言

童子後又唱第五之偈

軍車之主王     勿止我出家
不耽諸愛欲     不屬老支配

童子唱此偈王無回答之語彼向童子之母曰「王后汝子向父望得承諾出家」后聞此語「貴君此為何言耶」后急切息不得喘坐黃金之輿急往法庭哀願唱第六之偈

我之愛子我願汝之身     我禁汝出家
永久我見汝     優萬伽莫為出家言

[P.122]童子聞此唱第七之偈

草葉端白露     太陽昇碎落
如人壽無常     愛母汝切莫止我

雖云如此彼女哀願再三再四於是菩薩摩訶薩向父唱第八之偈

車乘之主請王為駕夫     使母乘此輿
我將度苦海     使母莫妨礙

王聞王子之言謂后曰「我后汝且乘輿歸去請登(喜增)宮」彼女聞王之言不能居於彼處由婦人等圍繞而去登上宮殿「我子之事究竟如何」彼女站立遠望法廷之門

菩薩於母去時更向父乞願王不能拒絕彼之願望王云「我子如是可依汝之所思允汝出家」王與承諾彼得許可時菩薩之末弟財勝童子禮拜父王「父王請許予亦出家」王一併承諾兄弟二人拜王捨棄愛欲多人圍繞由法廷出后眺望菩薩摩訶薩「予子出家藍瑪都城將空虛矣」后悲嘆而唱次之二偈

汝急去告彼為賢者[2]     藍瑪都空虛
優萬伽出家     一切施王許

[P.123]一〇

千子之長兄     青年譬黃金
強力之童子     出家披袈裟

然菩薩亦未立即出家彼與末弟財勝童子一同拜辭父母出都而去而使多人歸回兩人進入雪山於適心之場所結庵出家為仙人而後起得禪定神通以樹根果物渡一生涯死後生至梵天世界

最後為佛偈說明其義

一一

優萬伽勝財     二童子出家
捨棄父與母     斷滅死縛著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非只現在如來前生亦棄捨王位而出家」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父母是今之大王族財勝童子是阿難優萬伽即是我

四六一 十車王本生譚

〔菩薩=賢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父亡之地主所作之談話彼於父亡之時為愁嘆所打擊放棄一切工作只為悲泣佛於晨起眺望世間觀彼已達預流[P.124]果之狀態於是翌日佛往舍衛城步行托鉢食已遣去諸比丘等只一年少沙門隨行前往彼家交談而坐佛以愛語問曰「優婆塞汝悲痛耶」「唯然世尊父亡之悲使予逼惱」佛言「優婆塞昔之賢人如實知八世間法[1]而無絲毫之悲痛」佛應彼之乞求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有十車大王其人捨惡行以正義治國彼之一萬六千夫人之最年長第一之后產有二王子及一王女長子名羅摩賢者次子名相童子王女名清涼

其後第一之后歿王為彼女之死而悲嘆由大臣注意營辦彼女之葬式王又以其他夫人置於第一后之地位彼女甚合王意至受寵愛彼女其後妊娠注意胎兒產一王子名芭拉陀童子王愛此一王子謂后曰「予與汝任何選擇之物」彼女接受其言亦暫置之然童子七歲之時彼女至王前云「大王汝前許予子可選擇任何之物今請與彼」「王后汝可選擇所欲之物」「大王請讓予子繼承王位」王彈指[2]「汝死惡婆予之二王子如日之光輝汝殺彼等則汝子之王位有望」彼女為王叱責心甚恐懼回返自己后室然其後數日屢屢向王乞求王位

然王不與彼女所選之物王自思「婦人者乃不知恩之反逆者彼女或偽為製造予之書信或偽行賄賂使殺王子」於是彼呼王子近前談此事情「吾子等汝等住於此處實甚危險汝等往鄰國或往森林於予死荼毘時返來繼承屬我家族之王位[P.125]又呼占相師前來詢問自己壽命之期限彼等云「有十二年之壽命」王聞之云「吾子等今後十二年來揭王之天蓋[3]」彼等云「謹遵王命」向父涕泣拜辭出王宮而去王女清涼亦云「予亦願隨兄等一同前往」向父乞假悲泣而去

彼等三人由多人圍繞出離王城多人歸去三人次第入於雪山向有水而又易得種種樹實之處結庵依果實彼等三人維繫生命而活

相賢者與清涼女對羅摩賢者請求云「兄長如我等父執地位請住此庵予等持樹實前來養育兄長」得兄之同意自此以來羅摩賢者殘留其處餘者持種種果實養彼

如是彼等以種種果實生活居住之時十車大王過於心懸王子等第九年而歿后於王之葬儀畢為自己之子揭示天蓋大臣等云「天蓋之主現住森林之中」不與王位芭拉陀童子云「予將往森林伴出予兄羅摩賢者揭示王之天蓋」彼執王之五種標章[4]整飾四種軍隊[5]到達彼之住所於不遠之處安置陣營於相賢者與清涼女往森林時彼入於庵之境內羅摩賢者於門前如善據黃金之像毫無怖畏安樂而坐彼行近其前禮拜而坐於一方告以王所發生之事與大臣等一同稽顙涕泣羅摩賢者決無悲傷亦無涕泣彼之五官一無變化

芭拉陀於黃昏泣而坐時他之二人持種種之樹實歸來羅摩賢者自思「彼等尚[P.126]在年幼彼等尚無如予之了解事物之智慧因此忽然告以『予等之父已歿』彼等將不堪悲痛心臟破裂予以方便使彼等下入池中而立使之聞此突然發生之事」於是向彼等指示前方一池云「汝等時常不歸此為汝等之懲罰下入此水中而立」唱前半之偈云

一(A)

如何相弟與清涼     汝等下水立

彼等依兄之言即下往水中而立時彼向彼等告以發生之事唱殘餘之半偈

一(B)

十車王崩去     芭拉陀所云

彼等聞父死之報告而氣絕彼再語彼等彼等再度氣絕如是三度氣絕大臣由池中將倒臥之彼等運出使坐於地上彼等蘇息之時一切諸人相互涕泣悲漢而坐

爾時芭拉陀童子自思「予之兄姊相童子與請涼女聞父之死悲痛不堪然羅摩賢者竟無悲泣彼不悲之原因究竟為何予將向彼聞見」於是彼詢問而唱第二之偈

羅摩依據何威力     應悲痛時汝不悲
汝聞父死不悲痛     苦惱何不征服汝

時羅摩賢者以自己不悲之理由向彼說明

任人如何多悲嘆     難為之事無奈何
如何有智有慧者     空自悲痛使自苦

[P.127]

青年與老人     愚人與賢者
富者與貧者     任人皆死去

譬如熟果實     恐怖其常落
生死諸人人     常有死畏怖

晨會諸人人     夕有不見者
夕會多人人     晨有不見者

愚人害自己     空自徒悲嘆
多齎諸利益     賢者應為此

身瘦顏色褪     一切自己害
死者不復蘇     悲嘆竟無益

譬如家燃燒     依水可滅消
有智有聞慧     賢人亦如是
急起止悲哀     如風散飛綿

一〇

一人之死一族生     一切生類實如是
若人能依第一義     皆有關連共互住

一一

是故賢者多聞者     洞察此世與他世
人死悲痛雖大事     知法心意自無苦

一二

此我親族不施捨     養育彼等使受樂
我善護持其餘者     此為智者之所行

依此等偈彼說明世之無常

[P.129]集會之諸人聽聞羅摩賢者說明世無常之說法均止住悲痛

而後芭拉陀童子禮拜羅摩賢者云「請兄受承波羅奈都之王位」「吾弟汝可與相童子及清涼女伴往執行政治」「吾兄汝如何」「吾弟父王告予『逾十二年返來為政』予若今往違背父言今後三年將往」「其間誰掌政治」「汝可為之」「否予等不能為」羅摩賢者云「如是於予歸前以此履物治之」於是脫下自己之草鞋與之彼等三人取履物禮拜賢者由多人圍繞往波羅奈之都

[P.130]彼之履物於三年間執掌政治大臣等置草鞋於鳳輦乘決定訴訟若決定惡時則履物相互擊打見履物之指示再改正決定若決定正當則履物無音而靜止

賢者經過三年出森林達波羅奈之都入於御苑童子等知彼返來之事彼等由大臣等圍繞前往御苑以清涼女為第一之后行二人之灌頂式菩薩摩訶薩於是即位乘嚴飾之車為多人圍繞而入都右旋為禮昇至善月王宮之大廣間自此以來彼於一萬六千年間以正義而為政治昇往天界

一三

羅摩為政治     一萬六千年
有首如螺貝[6]     政治大臂者

此為現等覺者之偈說明其訊息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明四諦竟此地主達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十車大王是淨飯大王母是摩訶摩耶夫人清涼女是羅睺羅之母芭拉陀是阿難相童子是舍利弗徒眾是佛之徒眾羅摩賢者即是我

四六二 防護童子本生譚

〔菩薩=大臣〕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放棄精進努力之一比丘所作之談話彼為舍衛城之住民上好門第之子聞佛說法而出家彼完成由阿闍梨(軌範師)及和尚(親教師)所命之義務通曉兩波羅提木叉滿過五年彼思「予欲得業處[1]將住森林」彼向阿闍梨及和尚乞假往拘薩羅國某邊疆之村於彼處信樂彼之威[P.131]儀作法諸人為彼造柴庵互通聞問雨期近至彼努力用功統一心意依非常之精進三個月間修習業處然彼尚不能認識曙光彼思「予確如佛說四種人[2]中之最平淡無奇者[3]予住於森林將有何益」「予往祇園精舍得拜見如來殊勝之顏色聽聞甜蜜之說法」彼放棄精進由森林出漸次往祇園精舍而來

於是由阿闍梨和尚友人及知己等問其返來之理由彼言其事情彼等對彼責難「何故為如此事」伴彼往佛前佛言「汝等比丘何故伴來汝等不欲之比丘」告曰「世尊此比丘放棄精進而歸來」佛問比丘曰「是真實耶」答曰「世尊是為真實耶」佛言「比丘汝為何放棄精進耶於此教法不精進怠慢之人不能得最上之阿羅漢果而精進之人則能成就此法汝於前生為有努力堪忍教訓者依此理由汝為波羅奈都之國王百子中之末子能守賢者之教訓而能得王之白天蓋」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有防護童子為王之百子中之末子王云「每子一人應各學適當之學」與每子以一大臣為師時菩薩為童子之師為一賢人學者立於王子父執之地位大臣等使學習學業終了之王子見王王與彼等以地位而後送出防護童子已極一切學術之蘊奧彼問菩薩「師尊若予父派遣予至其他地方予將如何為之」菩薩曰「王子若汝被提供地方時汝不接受汝向王云『大王予為末子予如亦出往他處陛下膝下空虛予願侍王左右』」於是某日防護童子向王禮拜立於一方王向彼問曰「我子汝之學業終了耶」「唯然[P.132]」「汝可選擇汝所好之地方」「大王汝之膝下空虛予願侍王左右」王甚滿足「甚善」王與同意

其後彼居王之膝下問菩薩曰「師尊今將如何」菩薩云「請向王索取一處古之御苑」彼云「謹如君命」彼由王得受御苑後以彼處所生之花與果實結交親近都中之有力者彼復問菩薩「現將如何」菩薩云「王子乞願於王向市內諸人施與食物及著物」彼如其言對市內之人一人不遺施與食物與著物彼更問菩薩求王許可對宮中使者馬匹軍隊悉皆無有遺漏與以施物此外對由外國前來使者住居之照顧對諸商人稅金之平均分擔即一切應為之事彼皆自行之如是彼從菩薩摩訶薩之忠告對一切宮城內外人人市民國民及外來人等恰如鐵練之狀依各各四攝事[4]而結縛親近於是彼受人人之喜愛

其後王於臨終大臣等集於牀前問曰「大王陛下歸隱之後與誰王之白天蓋」王答曰「予之諸子對王之白天蓋有同等之權利然可與汝等中意之人」彼等於王崩後葬式終了於第七日集會說明「大王遺言『汝等中意者揭王之白天蓋』予等中意於防護童子」於是由王之一族圍繞以黃金飾房之白天蓋為彼所揭防護大王依菩薩之忠告以正義治國

[P.133]他之九十九人童子云「予等父王駕崩諸人使防護揭得天蓋彼為末弟天蓋不可加諸於彼天蓋應為我等長兄所揭」彼等一同以書信送交防護大王「天蓋應與我等否則訴之戰爭」於是包圍都城王向菩薩告知此事問曰「我等今將如何」彼答曰「大王不可與陛下之兄等戰爭即將陛下之君父所有之財產分作百分向九十九位兄長發送通知謂曰『諸位此皆父王之所有物請與分取予與諸兄不起戰爭』」彼依照施行此時彼之長兄布薩童子告其他諸弟曰「諸君無人能有勝王者我等之末弟雖為敵人而決不敵對反將父王之所有物送與我等且云『予決不與諸兄戰爭』然我等不能一時皆揭天蓋我等唯有使一人揭起天蓋應使彼為王並謁彼向彼受取王領而後歸回我等之地方」於是彼等一切童子解散都之包圍停止敵對行為而入都王亦使大臣等對彼等表示敬意而出迎童子等率諸多從者步來登上王宮對防護大王表示恭順坐於低之座席防護大王坐白天蓋下獅子座上名聲嚇嚇威風堂堂而王下眺所至場所悉皆震駭

布薩童子眺望防護大王之威容自思「予等之父王恐已知自己歿後防護童子為王之事故與我等地方而不與彼」於是彼與王會談唱次之三偈

[P.134]

大王思起民之主(父王)     知汝之戒德
敬他諸童子     不與汝何物

大王尚在時     或往天上時
予之一族見己之利益     承諾汝王位

防護汝依何戒行     立於同族上
何故一族眾     無能超越汝

防護大王聞此說自己之德唱次之六偈

王子沙門及大仙     我均不嫉視
我尊敬彼等     跪拜其足下

沙門仙人喜德行     彼等德法俱相應
我欲聽聞彼說法     教訓於我無嫉念

沙門及大仙     我聞彼等言
毫不起輕視     我心喜法緣

象兵與衛兵(馬兵)     車兵步兵等
我常於彼等     與衣食不怠

大臣顧問官     輔我從者等
[P.135]波羅奈之都     供與肉酒水

又有富商賈     彼等諸國來
我計彼等便     布薩如此知守護

時彼布薩童子聞彼之德唱次之二偈

一〇

防護汝實依法者     汝勝予一族
汝今可治國     賢慧利益者

一一

汝由一族所圍繞     積集種種之寶德
諸敵無能征服事     修羅無能征帝釋

[P.136]防護大王與一切兄等非常之榮譽彼等於彼之前滯留月半彼等云「大王諸地方盜賊起時予等以為監督陛下可安享國政之樂」於是各各歸返自己之地方王從菩薩之忠言而行壽命終後往生天國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比丘如此汝於前生堪從忠告然今生汝何故不精進耶」佛為說四諦之理——說明四諦竟彼比丘達預流果——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防護大王是此比丘布薩童子是舍利弗其餘弟兄是大小長者徒眾是佛之徒眾與忠言之大臣即是我

四六三 蘇婆羅迦賢者本生譚

〔菩薩=賢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般若波羅蜜[1](最上智慧)所作之談話某日黃昏之時等待如來出堂說法之比丘等集於法堂「諸君佛實為大智廣智明智速智利智銳智者具備臨機應變之方便智其智廣大如大地甚深如大海廣闊如虛空於一切閻浮提(全世界)所起之智無得凌駕十力之世尊者——譬[P.137]如於大海所起之波不能超越其岸又如達岸時波即破碎如依其智無任何人能超越十力之世尊者若達佛之足前其人必被破碎」如是比丘等說明十力世尊之大般若波羅蜜(最上之大智慧)佛適出堂問曰「汝等比丘諸子今為何語坐於此處」答云「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世尊非只今生為具智慧者彼於前生智慧尚未成熟時即為一具智慧者彼雖盲目於海洋中依海洋之標幟而知『此海中有如是如是之寶』」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在巴魯國巴魯王治國時巴魯之海濱有一港村爾時菩薩生為巴魯海濱船戶頭之子身為可愛之黃金色彼名蘇婆羅迦童子彼於多人服侍下成長十六歲時極乘船學術之蘊奧其後父歿彼即為船戶之頭操乘船之業彼為賢者具備智慧彼所乘坐之船決無災害發生

其後彼之兩眼為鹽水所害而失明彼自其時以來雖為船戶之頭但不作操船之業彼思「予將賴王以生活」彼往王之前時王任命彼為評價鑑定之工作自此來王之象寶馬寶真珠寶摩尼寶(寶石)等等之鑑定使彼為之

爾時某日之事有率黑岩頂色象而來之人等曰「此可為王所乘用之象」王見其象云「可使賢者見之」於是諸人率象往彼之前彼以手撫摸象之身體告曰「此不適為王者之象彼之後足傷殘何以故母象產時未能以肩承受於是落於地上後足傷殘」諸人問牽象而來人等彼等云「賢者之言是為事實」王聞此[P.138]甚感滿足與彼銅幣八枚

復於某日有牽一匹馬來之人等云「此可為王之馬乘」王又使將此馬送賢者之前彼以手撫摸後云「此馬不適為王者之馬乘何以故此馬生而母死故此馬未得母乳未能十分發育」彼之所云又為真實王又聞此甚感滿足與以銅幣八枚

爾時某日又持車來人等云「此可為王之車乘」王亦使送彼所彼以手撫摸車後云「此車為空洞之木所作故不適王乘用」彼所云又為事實王又聞之與銅幣八枚

時有向王持來價值甚高之毛氈之人等王又命送彼之前彼以手撫摸後云「此氈有被鼠嚙破之一洞」諸人檢視發現其處告王王甚滿足與銅幣八枚

彼自思「此王對鑑定如是希有之事只與以銅幣八枚此贈物只可為理髮師之禮物此王概為理髮師之子奉仕此王實無利益予將歸自己之住所」於是回歸巴魯海濱之港

彼住於其處時商人等準備乘船出海彼等考慮「我等將使誰同乘」「蘇婆羅迦賢者所乘之船決不蒙害彼為賢者善巧方便彼雖盲目但蘇婆羅迦賢者為一殊勝之盲目者」於是往彼之前乞願曰「請為我等之船頭」彼云「諸君予為盲目之人如何能為操船之工作」「頭主汝雖盲目但對予等而言實為第一人[P.139]於是一再懇求彼與承諾「甚善諸君予依諸君之言[2]乘船前往」於是乘入彼等之船

彼等依船向大洋駛出船七日間無事進行爾後不時風起四個月之間漂流於大海上到達庫羅瑪拉海域彼處有身體似人口如剃刀之魚類出沒於水中商人見此魚類向菩薩問其海之名唱第一之偈

出沒如人魚     剃刀之鼻嘴
蘇婆羅迦我等向汝問     此為如何海

摩訶薩因彼等問依自己乘船之經驗較量唱第二之偈

出帆巴魯濱     諸商求財寶
迷船來此處     庫羅瑪拉海

而此海產金剛石摩訶薩自思「若予語彼等『此為金剛石海』則彼等為貪欲而採多量之金剛石船將沉沒」彼不語彼等使船繫留而以方便握一網繩如取魚狀投綱撈取金剛石之寶投入船中而將其價值少之物品棄於海中

船過其海往火鬘海之處而行其海燃燒如火聚如懸於中天之太陽放大光明諸商人以偈問彼

我等見此海     如火如太陽
蘇婆羅迦我等向汝問     此為如何海

摩訶薩復向彼等繼續說偈

[P.140]

出帆巴魯濱     諸商求財寶
迷船來此處     其名火鬘海

而此海多產黃金摩訶薩依如前狀由其處採黃金投入船內船更過海達輝耀光如乳酪之酪鬘海商人以偈問其名

我等見此海     如酪又如孔
我等向汝問     此為如何海

摩訶薩繼續以偈語之

出帆巴魯濱     諸商求財寶
迷船來此處     呼為酪鬘海

而此海多產白銀彼仍以如前之方便採之投入船中船更過海到達海面輝耀如青色草禾又如穀物之畑名青色草鬘海商人以偈問海之名

我等見此海     如草又如穀
蘇婆羅迦我等向汝問     此為如何海

彼繼續以偈說明

出帆巴魯濱     諸商求財寶
迷船來此處     青色草鬘海

而此海多產青摩尼(綠柱玉)之寶彼仍以如前之方便採寶玉投入船中船過其海到達如葦林之狀又如竹林之狀之葦鬘海商人以偈又問其名

[P.141]

我等見此海     如葦又如竹
蘇婆羅迦我等向汝問     此為如何海

摩訶薩繼續以偈說明

一〇

出帆巴魯濱     諸商求財寶
迷船來此處     呼為葦鬘海

而此海多產竹色之瑠璃彼又使採投入船中商人等過葦鬘海見瓦拉巴姆迦海彼處海水由四面八方捲起擁近船邊四方有如同絕壁之大洞捲起之水波生出恐怖劈耳之音聲如使心臟破裂商人等見此恐怖戰慄以偈問其名曰

一一

不思此海此世物     聞此音聲大畏怖
譬如大洞與絕壁     此海我等從未覩
蘇婆羅迦我等向汝問究竟     此處名為如何海

菩薩繼續告其名曰

一二

出帆巴魯濱     諸商求財寶
迷船來此處     瓦拉巴姆迦

[P.142]菩薩摩訶薩云「諸君到達此瓦拉巴姆迦海決無能有歸還之船船到此海必至沉沒破滅」然此船中有七百人乘坐彼等為死之怖畏如在無間(阿鼻)地獄被煎煮之眾生異口同音放出悲哀之聲摩訶薩自思「除予之外無任何人能救此等諸人之安全予將立願救助彼等」於是向彼等云「立即用香水使予沐浴使予著新衣服預備盛物之鉢置於船之先端」彼等急忙照辦摩訶薩以兩手執盛物之鉢立於船頭發願唱最終之偈

一三

自有記憶限     達知覺以來
我對一生物     不知故意害
依此真實語     使船安全歸

四個月之間行遇異國之船今歸路如有神通依神通之威力僅一日之間到著巴魯濱港而船更又向陸上行近過八宇沙婆[3]立於船頭家之門前而止摩訶薩[P.143]分與彼等諸商人金摩尼珊瑚金剛石等並與彼等教訓云「此等諸寶諸位已充分獲得今後決再勿為航海之事」菩薩一生涯為布施之善業生於天之都城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如來前生即為如此之大智者」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徒眾是佛之徒眾蘇婆羅迦賢者即是我


校注

[0229001] 象居之處食樹芽而荒樹不能成長今因彼不在而不食樹木得以繁榮生長之意 [0233001] 巴利語 Nāgasamāla 漢譯那伽波羅又譯象護原語為 Nāgapāla [0233002] 五點(Pañcasu ṭhānesu)按英譯之註五點為五之 abhabbaṭṭhāna(不可能處)意義為何不明 [0243001] 三十三天一日一夜當人間世界之百年可與雜阿毘曇心論卷二俱舍論卷十二S. Hardy; Manual of Buddhism P. 25 參照 [0243002] 人間之壽命依時代為由八萬歲至十萬歲 [0243003] 貨幣 Māsaka 指一般以銅木等製造之小貨幣而言漢譯為一錢 [0245004] Kahāpaṇa 為四角之銅幣重 1 Penny 之六分之五約當三四錢重 [0248005] 原典為 Tan cāpi jahāti avītarāgo原典之註為 Taṇhāvasiko puggalo ettakena piyasena atitto maraṇakāle avitarāgo va taṁ vijahati英譯德譯皆誤應譯為「未離欲者雖有如何之財產國土父母妻子眷屬從僕等死時不能將之持去一切捨棄一人墮於惡趣」 [0250001] 英譯於第四一二德譯於第三〇五及第四〇八中舉出 [0251002] 指身口意三者 [0251003] 香醉山 Nandamūlaka 為辟支佛所住之洞窟 [0254004] Sarā 穀物所造之酒(穀酒)meraya 植物之汁所造之酒(調和酒) [0254005] 原文 Ye Janā patham'āsu no註 Ye no gāme janā paṭhamaṁ evarūpā āsuṁ ahesuṁ(於我村最初如此之人人) [0259001] 「真珠之網」底本為(muttājālākāre nalagge)應讀為 muttājālākārena lagge 方為正確 [0262002] 「汝急去」云為后命令侍女之言「為賢者」為向王子之傳言 [0263001] 八世間法 aṭṭha lokadhammā得(Iābha)二不得(alābha)三稱(yaso)四譏(ayaso)五毀(nindā)六譽(pasaṁsā)七樂(Sukhaṁ)八苦(dukkhaṁ) [0264002] 彈指嘲弄人時或叱責人時所作之表示 [0265003] 揭天蓋乃即王位之意 [0265004] 王之五標章 pañca rājakakudhabhaṇḍani扇(vāḷavījanī)冠(uṇhīsa)劍(khagga)天蓋(Chatta)履物(pādukā) [0265005] 四種之軍隊 Caturaṅginī senā象兵(hatthāruhā)馬兵(assāruhā, anika-ṭṭhā)車兵(rathikā)步兵(pattikārikā) [0269006] 「螺貝之首」(kambu-gīvo)註為「似黃金之相首」(suvaṇṇalingasadisagīvo)此在 Stede 辭典中釋為 having a neck shaped like a shell, i. e. in spirals, having linesor folds, considered as lucky英德兩譯亦有類似之說明 [0271001] 業處 Kammaṭṭhāna巴利佛教有四十業處之數即十遍處十不淨觀十念四無量四無色界差別食厭觀 [0271002] 在德譯之註舉預流一來不還羅漢四種然四種人依漢譯亦有幾種例如從闇趣闇從闇趣明從明趣闍從明趣明又一順流行者逆流行者自住者到彼岸者等是 [0271003] 「最平淡無奇者」(padaparama)英德兩譯為 The most devoted to worldly conditions; der weltlichkeit am nächsten兩者為同樣之註釋於 Stede 之辭書中說明為 one whose highest attainment is the word(of the text, and not the sense of it) [0273004] 「四攝」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0278001] Paññāpāramī 為梵語之 Prajñā-pārāmitā普通漢譯為般若波羅蜜(多)譯為度或到彼岸巴利語波羅蜜(pāramī)為最極最上之義 [0280002] 原文為 tumhehi ārocitasaññāya niyyāmako bhavissāmi 譯為「自己盲目不能見海與空諸君以觀察告予予依其言之狀況判斷駛船操作」之意 [0285003] 宇沙婆 usabha一宇沙婆等於百四十肘即二百尺餘故八宇沙婆約一千六百餘尺
[A1] 剛【CB】鋼【南傳】(cf. T04n0193_p0077a17)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