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33]第二十一篇[1]
五三三 小鵞本生譚[2]
〔菩薩=鵞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對阿難尊者捨身行為所作之談話。提婆達多為要奪取如來生命,派遣射師等[3],爾時,最初被派遣者歸來向彼報告:「尊者!我等不能奪取世尊生命。世尊是有大神力有大威力之人。」提婆達多說:「爾等!甚善!沙門瞿曇生命,爾等既不得奪取,我自己去使瞿曇喪失生命!」彼登上耆闍崛山頂,來到山西側之山蔭,眺望如來在經行,彼用器械將大石由山頂以劇烈可怕聲勢投射下來,彼思:「用此大石將喪失沙門瞿曇之生命!」然而山之兩頂聚合到一起,把大石挾住,而碎石破片飛下擊中世尊之一足出血,感覺激劇疼痛。良醫耆婆[4]用小刀割破如來之足,放出壞血,割去腐敗之肉,塗藥而痊癒。佛仍如以前具廣大之威嚴,由比丘眾相隨而步行。
[P.334]爾時,提婆達多見沙門瞿曇有如此優勝之威容,為任何人所不能近犯,彼思:「國王有一那羅義利象,性殘忍凶暴,不知佛法僧之德。彼象將可喪失瞿曇之生命。」彼往王處,告知緣由,王同意,呼命象師:「象師!明日使那羅義利飲醉,早晨放牠到沙門瞿曇通過之街。」提婆達多向象師詢問:「此象平日飲酒幾何?」答以八壺。「明日飲以十六壺,使彼在沙門瞿曇通過之街上與之衝撞。」象師首肯:「謹遵使命!」
國王用大鼓向市中巡迴宣示:「明日那羅義利象飲醉放入市中,市民應於早晨辦備一日所用,其後切勿通過街道當中!」一方,提婆達多由王宮退下,前往象舍,對飼象者說:「我等實際使高位者墜落於低位,亦非難事,如爾等欲得榮譽,明日早晨用烈酒使那羅義利象飲十六壺,在沙門瞿曇來時,用狼牙棒或以槍戳牠發怒,使牠破壞象小屋,對沙門瞿曇通過之街道奔去,使瞿曇喪失生命即可。」飼象者應允承諾。
此事使全市中皆知。愛佛法僧之優婆塞等聽聞此一消息,來到佛之地方,向佛申說:「世尊!提婆達多與國王共謀,於明日放出那羅義利象在世尊通過之街道上。切望明日不要入市行乞,請在此處止住,我等以佛為上首,對僧團諸位,在精舍施食。」但佛不直接說明日不入市行乞,佛只說:「我明日行調伏那羅義利象之奇蹟,將使外道諸人折伏。我不在王舍城巡迴行乞,將隨比丘眾出市往竹林精舍,王舍城市民將持放置諸多食物之鉢,前來竹林精舍,明日精舍將有美食。」佛以此理由,使彼等同意。優婆塞等見如來使諸人同意,遂說:「我們把食物裝入鉢中,運來精舍施捨。」說罷離去。
[P.335]佛於初夜說法,中夜解諸疑問,後夜第一刻為獅子臥而眠,第二刻住於業果之定,第三刻浸潤於大悲定中,觀察有無可悟道之親族,見如能調伏那羅義利象,則八萬四千生類將能把握正法。夜明之時,佛備辦周身之所用後,告阿難尊者曰:「阿難!汝告知居於王舍城四周十八精舍全部之比丘等,今日與我一同入王舍城。」阿難長老如言通知,比丘等全部來竹林精舍集合,佛隨大比丘眾入王舍城。
飼象者諸人依命令實行。本日聚集之人非常之多,佛之諸信者說:「今日是佛象與畜生象將有戰鬥,我等前往觀看佛之無比威容,那羅義利象將被調伏。」諸人登於樓閣之階上及各家屋頂之上。然而無信心邪見之人等則說:「那羅義利象殘忍凶暴,不知佛等三寶之德,今日沙門瞿曇黃金色之姿容,必被粉碎而絕息。只有今日我等得見仇敵之背!」說罷也都登到樓閣之上。
象見世尊前來,牠使人人驚恐,毀壞多家,蹈毀車輛,象鼻高舉,耳與尾直豎,彷彿大山一般覆壓擴展向世尊之處突進而來。比丘等見此光景告曰世尊:「世尊[5]!彼殘忍凶暴殺人之那羅義利象,向車道前進而來,彼為不知佛德之畜生,世尊!請速退返!請速退返!」佛說:「汝等比丘!不須畏怖,我能調伏那羅義利象!」於是舍利弗尊者向佛請求:「世尊!父處有事,為長子應作差役,予當調伏彼象!」然而佛說:「舍利弗!佛之力與聲聞(弟子)之力有別,汝可安靜於此地!」佛拒其行。
如此,八十位大長老等幾乎皆請求,均悉遭佛拒絕。爾時阿難尊者強固思佛之情,不得忍耐,他想:「此象當首先殺我可矣!」他欲為佛付出生命,立於佛之前面。然而佛說:「阿難!且退,不可立於我之面前。」阿難說:「世尊!此象殘忍凶暴,為[P.336]殺人如劫火般之物,請讓彼先殺我,然後再往世尊之處!」阿難三次重復發言,立於彼處不行退返。於是世尊以神通力使彼退返,安置在比丘等人之間。
恰值彼時有一婦人見到那羅義利象,她為死之恐怖所擊,在逃走之時,將胸前所抱的嬰兒掉擲於如來與象之中間。象追逐來到嬰兒之旁邊,嬰兒大聲啼叫。佛以特別之慈心籠罩,發出非常優美之梵音曰:「喂!那羅義利!彼等使汝飲酒十六壺,成為醉者之同時,不思汝襲擊另外之人,汝乃為襲擊我而來。汝無理由使汝足疲勞,汝速來此處!」佛向象呼喚。
象聞佛之言,睜開眼目眺望世尊光明之姿,禁不得心中動搖,依佛之威光,彼之酒醉甦醒,象鼻垂下,搖動兩耳,來至如來足前,平伏而臥。於是佛說:「那羅義利!汝為畜生之象,我為佛象,今後不可殘忍凶暴殺人,應持慈心!」佛伸右手,撫摸象之前頭部而說示法語:
象之全身忽然歡喜顫抖,若彼不為畜生,將得證預流初果。諸人見此奇蹟,一同喝采拍手,諸人皆大歡喜,投下種種莊嚴器具物品,覆蓋象之身體。自此以來,[P.337]那羅義利獲得塔那帕拉卡(守財)之名。因此塔那帕拉卡之集會,使八萬四千生類,得飲不死之甘露。
佛使塔那帕拉卡守五戒,塔那帕拉卡以鼻取世尊足前之塵埃,撒在牠的頭上,然後退去;牠立於釋尊尚能得見之處停止,向此十力之尊為禮,然後旋踵返往入於象小屋而去。爾來之後,牠已善受調伏,無害於任何人。
佛已達成所思,將投與象之財寶器物,決定由各原有持主取回後,佛自思惟:「今日我已行大奇蹟,故於此市中行乞,已不適宜。」佛折伏外道者等之後,隨同比丘眾,如得勝利剎帝利之狀,由市中出往竹林精舍。市民等持奉諸多飲食之物,來至精舍,行大布施[7]。
是日晚間,坐於法堂之比丘等開始談論:「諸位法友!阿難尊者欲為如來付出自己之生命,誠為難能之事。彼見到那羅義利象後,不顧佛之三次使他退返而不折回,此長老實是敢為、難為之人。」佛思:「比丘語阿難之德,我須往彼處。」佛由香殿出來說:「汝等比丘!一同坐於彼處,究竟所言何事?」比丘等答言:「如是,如是。」佛說:「汝等比丘!此非只今日,前生阿難雖生於畜生之胎,亦曾有為我付出生命之事。」於是佛開始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彌沙塞迦國之薩拘羅市有一薩拘羅王,如法治國。當時距市不遠之一獵師村有一獵師,用網捕鳥,賣於市中,樹立生計;又近於此市有周圍十二由旬之蓮華池名摩奴舍,上覆五種蓮華,彼處有種種之鳥羣造訪。此獵師於此處隨其所願,張掛捕網。
爾時提頭賴吒鵞王率九萬六千鵞鳥棲住於心峰[8]山之黃金窟,有蘇木佳為將[P.338]軍。某日由鵞鳥羣中有幾隻黃金窟中鵞鳥,飛來摩奴舍池,隨心所願獲得甚多之食物,回歸美麗心峰山中,彼等告提頭賴吒鵞王說:「大王!薩拘羅市人里有蓮池,食物甚多,可往彼處覓食。」「人里乃危險之處,不可如是喜好該處。」王雖如斯拒絕,但經再三再四關說,王說:「若汝等喜好,可往一行。」王率其羣往赴彼池。
彼王由空中降落時,恰好一足踏入網中,網縛彼足,恰如[9]鐵帶緊繫。彼王思欲拉曳掙脫,然最初之時,使自己的皮破,二次之時肉破,三次則筋被割破,網遂如觸骨一般,血液流出,劇烈疼痛。
彼王自思:「若予舉聲呼捕,則親信者等吃驚,不取食物,空腹逃出,必將力盡落於海中。」彼王堪忍苦痛,使親信者等盡量得食,至鵞鳥開始戲樂之時,揚聲大叫呼捕。鵞鳥等聞聲,受死之恐怖衝擊,紛紛指向心峰飛去。
當彼等飛去之時,鵞鳥將軍蘇木佳尋找鵞王:「究竟大王有何危險,且往察看!」彼至急飛行,飛往前方鵞鳥羣中,不見摩訶薩形象;又飛往中程鵞鳥羣中察看,亦[P.339]不見鵞王蹤影。「大王必已有何危險無疑!」彼折返原處,見摩訶薩掛在網中,塗滿血跡,喘息痛苦,橫臥於泥土之上。蘇木佳說:「大王勿憂!我將付出生命,使王由網中解放!」彼降落坐於泥土之上向摩訶薩安慰。摩訶薩對彼試探,唱最初之偈言:
一
更有以下之諸偈: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P.340]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P.341]二二
二三
二四
[P.342]如此蘇木佳依與獵師之語,知其心境柔和,而唱乞求摩訶薩生命之偈:
[P.343]二五
獵師為彼之快人快語所悅,唱次之偈:
二六
於是蘇木佳復唱四偈: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如此,獵師依此法語,其心恰如投入油中綿軟柔和,彼以摩訶薩作為贈物[15]與彼蘇木佳而說次偈:
三一
三二
三三
[P.344]如此言畢,獵師心懷善意,走近摩訶薩身邊,切斷網縛,將彼由池中抱出,使坐於池之岸邊柔軟草地之上,足上所纏之網,靜靜以溫暖之心放開,投置於遠處。彼對摩訶薩生起強烈之愛情,以慈心取來池水,為之洗血,屢次撫摩,依彼慈心之力,菩薩之破筋、肉與皮,均皆癒合,足部忽然快癒,生皮長毛,與未被網縛之足同樣,安健如常。蘇木佳見摩訶薩因己之力得到康復,大為歡喜,對獵師大為稱讚。
佛為說明此事,而說以下之偈:
三四
三五
蘇木佳如此讚歎獵師,然後對菩薩說:「大王!此人對我等為非常之愛顧,若此人不依我言,將我等作為玩賞之鵞鳥獻與王侯,將得莫大之財寶,殺我等賣肉,亦將有所儲蓄;而此人不顧慮自己之生活,依我等之言而行。我等伴彼往國王之處,[P.345]將使彼能得安樂之生活。」摩訶薩與以同意。蘇木佳用鵞鳥之言與摩訶薩語後,於是今再用人間言語問獵師曰:「閣下掛置捕網,有何目的?」「當然欲得財寶。」「若然,閣下伴吾等入於市中,請與國王相會,必能獲得大量之財寶。」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獵師聞此語後說:「汝意想與王等相會,尚不可行。王者其心易變,汝等鵞鳥或被縛作為玩賞,而或被殺掉,皆未可知。」「不也!汝憂心無用,如閣下之慘酷,雙手塗血般的獵師,我尚以法語使汝心柔軟,曲膝於予之足下,王者乃有福德,有智慧,能辨善語惡語。請急速使我等與國王相會。」「如是,無論發生何事,不可怒我。[P.346]我因閣下等之意想如此,我只伴行而已。」彼用棒擔載二鳥前往王宮,使之見王。彼應王之問,如實作答。
佛為說明此事而說偈: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〇
五一
五二
五三
[P.347]五四
五五
五六
[P.348]如此,彼站立王前語蘇木佳之德,使王聞之;於是國王與鵞王非常高價之座席,與蘇木佳以黃金貴重之椅子,而王於彼等坐後,在黃金容器之中放入炒熟之穀類、蜂蜜,及蜜糖等與以為食。王於彼等食事終了時,向摩訶薩合掌,請賜法語,請坐黃金椅上。摩訶薩受請如意,於是向國王首先發致敬之言。
佛為說明此事,說如下之偈: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〇
六一
六二
六三
[P.349]如此菩薩說致敬之言辭終了,國王語彼云:
六四
六五
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〇
[P.350]如此語畢,王向某一大臣目送顏色。「王欲何為?陛下!」「汝等呼喚人等為此獵師整理鬚髮,然後使沐浴、塗香,飾以一切莊嚴之具,領導前來見王。」大臣如命伴獵師前來。國王賜與每年收入十萬金之村,橫跨兩街之宅邸及壯觀之馬車外,尚有數多之黃金。
佛為說明此事,唱如次之偈:
七一
摩訶薩繼續為王宣說法語,彼王聞得法語,心大歡喜,王云:「得聞法語,應表敬意。」與白傘蓋,說讓國之偈:
七二
七三
[P.351]摩訶薩退返王所賜與大白傘蓋。王自思惟:「我已聞鵞王之法語,然此蘇木佳之語巧妙,獵師非常讚賞,甚善!予將由彼聞得法語。」於是王與蘇木佳語,唱次之偈:
七四
蘇木佳說:
七五
七六
七七
國王聽聞彼之言語,非常歡喜,國王說:「獵師讚汝云如汝之巧妙法語語者,此外皆無。」王說偈云:
七八
七九
八〇
[P.352]於是摩訶薩讚王云:
八一
八二
八三
八四
如此語畢,王遂認可彼等之歸去。摩訶薩使王聞說由五種不德而來之禍,由德行而來之幸福,向王忠告:「務請守此德行,如法治國,以四攝事攝治人民。」然後飛往心峰山而去。
[P.353]佛為說明此事,說以下之偈:
八五
八六
八七
如此圍繞彼王之鵞鳥等詢問說:「大王!如何得被釋放?」摩訶薩言說蘇木佳之功勞與薩拘羅王及獵師所作之行為。鵞鳥之羣聞此大喜,讚嘆蘇木佳說:「願我等之將軍蘇木佳、薩拘羅王及獵師,幸福無苦而長生。」
佛為說明此事,唱最後之偈:
八八
[P.354]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曰:「汝等比丘!此非只今日,昔日阿難嘗為我付出生命。」佛結合本生之今昔云:「爾時獵師是闡那,國王是舍利弗,蘇木佳是阿難,九萬隻之鵞鳥是佛之隨從人等,鵞王即是我也。」
五三四 大鵞本生譚[1]
〔菩薩=鵞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對阿難長老捨身行為所作之談話。事情經過與前述者相同,然在此處佛如下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在波羅奈國之桑雅摩波羅奈王有名差摩之第一后妃。爾時菩薩受九萬隻之鵞鳥圍繞,住於心峰山中。某日王妃差摩於夜明之時夢見——有數隻黃金色之鵞鳥飛來,坐於王座,以美麗之聲,說示法語。王妃拍手,聽聞法語,在尚未聽聞十分滿足之中,已夜明天曉。鵞鳥等說法語完畢,由大窗飛出而去,王妃至急起立,伸手呼叫:「請速捕捉逃走之鵞鳥!」遂即醒來。侍女等聞王妃之言,乃微笑云:「鵞鳥現在何處?」王妃瞬間知是夢境,彼思:「予實際所見者並非無物,世間必有黃金之鵞鳥。然而予若向王言欲聽聞說此黃金鵞鳥之法語,則王必說黃金鵞鳥予等未曾得見,此係空談,而王決不以為真事;因此,予若言此為孕胎兒之欲望,王必構[P.355]想種種之手段,如此方能達成予之希望。」於是彼女偽裝疾病,囑咐侍女,就牀而臥。
坐於王座之王,於平日王妃出現之時刻,不見彼來,王問:「差摩后妃去往何處?」答云患病。王聞之後,往王妃之處而來,坐於寢牀之一隅,撫摩彼女之背部而問曰:「身體有恙?」「否!身體並無不佳,大王!予起為欲妊孕胎兒之欲望。」「后妃何所欲望請言,予立刻準備。」「大王!我望有一隻黃金之鵞鳥,坐於豎立大白傘蓋之吾王椅子之上,受供養香及花鬘,我拍手欲聞彼說示之法語。如能作到甚佳,然如不能,則予之生命將終。」
「如果人所住之世間,有如此之物,則適於汝意而為,請勿掛念。」王如此言說,安慰王妃。然後走出寢殿與諸臣商議:「此為何事?差摩后妃如能得聞黃金之鵞鳥說示法語,則能生活,如不能得聞,則將死去;究竟黃金鵞鳥之為物,有所存耶?」「大王!我等未嘗得見,亦未曾有聞。」「然則有誰能知者?」「唯有婆羅門等,大王!」
國王呼喚婆羅門等詢問:「究竟有無說法之黃金鵞鳥?」「有之,大王!據傳聞魚、蟹、龜、鹿、孔雀、鵞鳥——此等畜生之類,有黃金色之物,其中以提頭賴吒族之鵞鳥,最為賢明而有智慧;再加上人間,以上共有七種黃金色之物。」王大歡喜:「能說法之提頭賴吒族鵞鳥,棲於何處?」「我等不知,大王!」「有誰能知?」「彼為獵師等人。」
於是國王集合全部國中之獵師詢問:「汝等知黃金色提頭賴吒族鵞鳥棲於何處?」其中有一人獵師答:「樓於雪山中之心峰山中,我家代代如是傳說。」「汝等知捕此等鵞鳥之方法耶?」「否!我等不知,大王!」
[P.356]王呼喚婆羅門之賢者等來,說明黃金鵞鳥棲於心峰山之事由,王問:「汝等知否捕此鵞鳥等方法?」「大王!何有往彼處捕捉之必要?可以某種方法使伴來此市,加以捕捉。」「將用如何方法?」「大王!於市之北方可掘一三伽浮他[2]大小靜穩之池,盛滿清水,種植穀類,上覆五種蓮華。此池委一賢能之獵師看守,任何人亦不許接近,並於池之四隅豎立此池無任何危險之告示牌,使世間轟動。種種之鳥聞此,必來降落,而彼鵞鳥等漸次聞得此池之靜穩,亦必將飛來,如此則用以髮編織之網,定能生捕彼鵞鳥等。」
王聞此法,即在彼等所云之場所,依言作池,而呼喚巧妙之獵師一人,與以千金:「汝今後勿再從事自己之工作,汝之妻子,我為之扶養。汝勿怠惰看守此靜穩之池,驅逐諸人,勿使接近。並向一般轟傳此池並無危險,而對飛來之鳥事,向予報告。如有黃金鵞鳥飛至,汝將得受最大尊敬。」國王如此獎勵,委彼靜穩之池。自此以來,獵師依王命守護,彼被呼名為凱摩加獵師。
爾來種種鳥類來降,靜穩而無危險之池,次第週知,種種鵞鳥飛至;最初為草鵞鳥,次被聞知為黃鵞鳥、赤鵞鳥、白鵞鳥,復次為波佳鵞鳥。凱摩伽獵師於彼等飛來時向王報告:「大王!有五種鵞鳥飛來就池漁餌。在波佳鵞鳥來到後,今在數日[P.357]之中,黃金鵞鳥必將飛至,請王勿擔心。」王聞之後,以大鼓巡迴市中布告:「其他之人,一切不可前往彼處,若有往者,斬斷手足,奪其住居。」因此其後無任何往者。
然,波佳鵞鳥棲於距心峰山不遠之黃金窟內,彼等非常強而有力,與提頭賴吒族之鵞鳥相較,彼等身體之顏色不同。然波佳鵞鳥王之女為黃金色,王思彼女與提頭賴吒大王身色相應,此王於是派遣其女為其侍女。彼女非常受提頭賴吒王寵愛,因此理由,此兩族鵞鳥,互相親密。
某日,菩薩之從者等詢問波佳鵞鳥:「此頃尊等往何處漁餌而來耶?」「我等於距波羅奈不遠處靜穩之池漁取食餌。尊等飛巡何處耶?」「各處尋覓。」「何以不往靜穩之池?彼池氣氛甚佳,種種鳥羣前往,有五種蓮華覆蓋,有種種穀類花朵,有種種蜂羣吟聲,池之四隅,任何時均示知無有危險之聲響,而人人不能接近,何況更有煩惱他者?彼為如此之池!」對靜穩之池稱讚。
彼等聞此向蘇木佳云:「近於波羅奈有如此靜穩之池,波佳之鵞鳥等往彼處漁餌覓食,請貴君告王,若王許可,予等將能往彼池漁餌。」蘇木佳向王言說。然而王加思考:「人間之欺騙事多,長於奸計,誠然如有彼處之言說,前此長久之間未聞有如彼之池。此將為捕我等而作。」王向蘇木佳云:「不可往如彼處之池,其池非為良好之目的而作,乃為捕捉我等而作。人間之為物,巧妙慘酷,長於奸計,汝等仍往以前所經之自己餌場覓食!」
[P.358]黃金之鵞鳥等欲往靜穩之池,再向蘇木佳說明理由,蘇木佳將彼等欲往彼處之事,向摩訶薩言。「不可因我一人之故腐蝕親類等之氣氛,如是我等前往。」摩訶薩言畢,隨九萬隻之鵞鳥出發而去。於彼池漁餌,鵞鳥為戲樂後回返心峰。
凱摩伽於彼等食餌飛去後,即往王處告彼等之來。王大歡喜:「喂!汝凱摩伽,請盡力捕捉一隻二隻,汝將得非常之榮譽。」王與黃金,使彼離去。彼坐於甕形之籠中,窺伺鵞鳥等食餌所經之場所。
所謂諸菩薩者,其行為無稍貪欲,如鵞王摩訶薩由降落之處開始,一步一步食米前進,然另外之鵞鳥等,則彼此來往巡迴覓食。於是獵師思惟:「此大鵞鳥,無稍貪欲,予可將彼生捕。」
次日獵師於鵞鳥尚未降臨池中,即坐於甕形籠中,潛身於距其降落不遠處之籠中,由破洞窺伺注視。爾時摩訶薩由九萬隻鵞鳥隨同前來,降落於前日所降臨之場所,而坐於前日限界內開始進食。獵師由籠之破洞窺見鵞鳥之姿,非常美麗,自思:「此鵞鳥如車體之大,為黃金色,頸有三根赤線捲繞,三根之線由喉部延伸下達腹部,三根之線貫通背部,恰如在赤毛線之紐上放置黃金之塊,光明異常。此必鵞鳥等之王,予將捕捉彼。」
鵞鳥之王漁取數多之餌,為水遊之樂後,隨鵞鳥之羣飛往心峰山而去。彼於六日之間,以如是之方法漁餌。
[P.359]於第七日,凱摩伽用黑馬之毛,編作堅固之大紐,結於棒上作網:「明日鵞鳥必降於此同一之場所。」彼知正確之處,將結於棒上之網,降入水中。翌日鵞鳥之王以隻足入網之狀降下時,忽然彼之隻足如被鐵帶所縛之狀而被捕。彼思割斷,出以大力,用齒嚙打,最初之時,破壞黃金色之皮,第二次則破壞赤毛線色之肉,第三次則筋斷,第四次則其隻足[3]將被折斷。然鵞王自思,若無有隻足,頗不相應為王,於是停止努力,彼鉅烈疼痛不已。
彼思:「若予揚聲叫捕,則親類驚恐,不取餌食,空腹逃出,將必落入海中。」於是彼忍耐痛苦,隨網動作,作巡迴食米之狀,而於親類者等所欲之食餌漁得之後,鵞鳥戲樂開始之時,開始大聲呼叫被捕。鵞鳥等聞此,如前所述而飛逃。
又蘇木佳如前所述思考,雖作探索,但於鵞鳥之羣三部分中,未能發現摩訶薩。「大王必定有何危險。」彼退返前來,於彼處見到摩訶薩:「大王!汝勿憂心。予付出生命,使王由網中解放。」彼如此言說降落,安慰摩訶薩坐於泥土之上。
摩訶薩思:「九萬隻之鵞鳥,雖然棄予逃去,唯其一人前來,然究竟彼見獵師前來,棄予而逃去耶?抑或彼不逃去耶?」彼思可為試探,於是仍掛於塗血之網棒唱次之三偈:
一
二
三
[P.360]蘇木佳聞此自思:「此鵞鳥王不解我所為者,不過以世俗所說之友,思考予事。予將示以所持真愛之情。」遂唱四偈:
四
五
六
七
如此蘇木佳以四偈作獅子吼時,摩訶薩說彼之德云:
八
[P.361]九
彼等如此交談之時,獵師立於池端,見鵞鳥等三羣逃去,彼思:「此為如何之事?」彼眺望掛置網之場所,見菩薩被掛於網之棒上,心中湧現歡喜。彼持棒繫帶,如劫火般速度之勢,踵蹈泥土,頭超於前方,近前而行。
佛為說明此事,唱次二偈:
一〇
一一
一二
[P.362]蘇木佳如斯安慰摩訶薩後,往獵師處,出美妙人間之聲詢問:「吾友!尊者之名為何?」「黃金色鵞鳥之王!吾名凱摩伽。」「吾友凱摩伽!尊者以馬毛製作之網所捕捉之鳥,不可思為一般之鵞鳥,乃九萬隻鵞鳥中最優秀之提頭賴吒鵞王。彼為尊者之網所捕捉,然此鵞鳥有智慧,具足戒行,為攝入[6]一切者,殺之即不相應。此鵞鳥於尊者為必要之事,無論如何予當相代,彼為黃金色,予亦如是,予將為此鵞鳥付出自己之生命。若尊者欲取此鵞鳥之翼,請取予之翼;或欲取皮、肉、筋、骨任何之物,請由予之身體取下;或欲使為玩賞之鵞鳥,請以予為之;欲以活活賣走以儲財,請賣予為而蓄之。不可殺此具智慧等德之鵞鳥,易言之,若雖然見殺,則尊者不能免除地獄等苦。」彼以地獄之恐怖,恐嚇獵師,以自己巧妙之語把握彼後,再來菩薩之處,安慰於彼,注視不動。
獵師聞彼之言,思:「此鳥雖為畜生之類,但為人所不能為之事,實際人間尚亦不能持有如此程度之友情。彼實為具有智慧、話語優美、行為正當之鵞鳥。」彼思畢,身體中充滿歡喜,身毛喜悅而豎立。彼捨棄木棒叩頭合掌,恰如向太陽南無膜拜而向蘇木佳合掌,稱讚其德。
佛為說明此事而說偈:
一三
一四
一五
[P.363]如此由彼心喜[8]而被問之蘇木佳思惟:「此獵師心甚柔軟,今將更再使其心柔和,以示自己之德。」而說次偈:
一六
一七
獵師聞彼有如法根據美麗之言,非常歡喜,身毛豎立:「若自己將具此戒及其他之德行鵞鳥殺之,則必將不免入四惡趣[9]。讓國王作其所喜之事,自己將此鵞王作為向蘇木佳之贈物,與以解放。」如此思畢唱偈:
一八
[P.364]獵師如此語畢,以柔心接近摩訶薩,彼曲棒使彼坐於泥上,由棒上解網,由池中抱持帶出,使坐於柔軟草叢之上,將掛足之網靜靜放下。彼對摩訶薩生起強烈愛心,以慈心取水來擦拭血跡,幾次幾次為撫摩,依彼之慈力,筋與筋、肉與肉、皮與皮相互癒合,足如原狀,已與其他一足完全相同,菩薩平安如常而坐。
蘇木佳見鵞王以自己之力安穩,非常歡喜而思惟:「此獵師已為我等作非常之愛顧,然我等為彼無何可為。若彼為國王與大臣等而捕捉我等,彼伴我等往彼等之前,將得莫大之財寶;若彼為自己而捕捉,則將賣我等儲蓄金錢。向彼詢問一觀。」彼思欲為獵師盡力而問云:
一九
二〇
獵夫聞此云:「予非為自己一人捕捉汝等,予受波羅奈王桑雅摩之命而捕捉。」彼從因王妃見夢,王聞彼等鵞鳥飛來之事云:「凱摩伽!汝辛勞捕獲一隻或二隻,將得非常之榮譽。」王與彼以金,使彼行事,彼談說始終經過無遺。
[P.365]蘇木佳聞此自思:「若此獵師不考慮自己之生計,釋放我等,將遭遇非常困難之事。若我等由此處飛去心峰山,則鵞王之有智慧,自己深厚之友情,均將不被人知,獵師之非常榮譽亦不能得,且王不得守五戒,王妃不能達希望之結果。」於是彼云:「友!如此之故,尊者不能釋放我等。請將我等示獻與王,王將善為處置我等。」彼為說明此事而唱偈:
二一
獵師聞此云:「汝等不可喜與王等相會,王者乃危險之人物,以汝等為玩賞之鵞鳥,或將殺之。」然而蘇木佳云:「獵師!請勿心憂。予於尊者慘酷之人,以法語使生柔和之心,如何將不使國王亦生柔軟心而擱置?王者賢明,能辨善語,務請急伴我等於國王之前。汝作大花籠,載提頭賴吒鵞王,覆以白蓮華,作小花籠,載予覆以赤蓮華,提頭賴吒在前,予在後,須稍低持。請汝急伴往王處,使與王會。」
獵師聞彼之言,思此為蘇木佳會王,希望對王與自己非常之榮譽,彼非常歡喜。於是彼以柔軟之蔓草作籠,覆以蓮華,如蘇木佳所云,伴彼等而往。
佛為說明此事作偈言:
二二
[P.366]二三
如是獵師持彼等出發之時,提頭賴吒鵞王想起波佳鵞王之女自己之妻,為煩惱而啜泣向蘇木佳言說。
佛為說明此事作偈言:
二四
二五
蘇木佳聞此,思:「此鵞王雖將為教誡他人,竟為婦人之事而悲嘆煩惱,正如同煮水沸滾時之狀,又如眾鳥圍越耕地貪餌食時之狀。予將以自己之力說婦人所持惡德,使鵞王注意。」彼思考而說偈:
二六
二七
[P.367]二八
二九
三〇
[P.368]然提頭賴吒心執著於婦人:「汝不知婦人之德,如為賢者則能知之。汝不可惡罵婦人。」彼為明此而說偈: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P.369]摩訶薩如此稱讚婦人,使蘇木佳為難。然彼見蘇木佳之不喜,彼又慰之而唱偈:
三八
[P.370]蘇木佳自思:「彼甚受死之恐怖威脅,彼不知予之力量,如能會見國王稍作交談,予知如何應對,事先予應安慰此鵞王。」遂唱偈:
三九
如此彼等互語鳥之言語,獵師一語亦不明白,獵師唯有擔棒入波羅奈而行。其後大眾驚異此稀有未曾有之事,合掌追隨而來。彼到王宮之門,向王通報彼之來事。
佛為說明此事而說偈:
四〇
門衛前往告述此事,王大歡喜:「速來!」王命之後,豎白傘蓋,隨羣臣坐王椅之上。王見凱摩伽獵師用棒擔鵞鳥昇來大廣殿內,王眺望黃金之鵞鳥云:「予已達到願望。」王大歡喜,囑咐羣臣為獵師備辦所用。
佛為說明此事而說偈:
四一
四二
[P.371]如此湧大歡喜之王,現其歡樂之面貌,王命:「汝等前往美飾獵師,引來參拜。」諸臣退下王宮,整理獵師髮鬚,使之沐浴、塗香,以一切莊嚴之具美飾,然後謁王。王與彼每年有十萬金收入之十二村,繫有駿馬之馬車及美麗裝璜之大邸——與彼以如此非常之榮譽。得此非常榮譽之獵師向王說明自己所為之事:「大王!伴予參王之鵞鳥,非為世俗普通之鵞鳥。此鵞鳥為九萬隻鵞鳥之王,名提頭賴吒,而此為其將軍蘇木佳。」王問:「汝如何能捕此二隻之鵞鳥?」
佛為說明此事而說偈:
四三
四四
獵師向王語云:
四五
四六
[P.372]王聞此語自思:「此獵師雖然立於門口之處告述,彼不過只云提頭賴吒之來,今亦云只捕獲一隻。彼必有某種理由。」於是唱偈:
四七
於是獵師:「大王!予心並未顛倒,予亦無向外人與此另一隻之心。無論如何,予所掛之網,只捕捉一隻。」彼說明云:
四八
四九
「彼知提頭賴吒被捕之事,彼回返前來安慰其王。予向前進行,彼向我方飛來,由空中向予致美麗音聲之敬辭,而用人間之語言說提頭賴吒之德,予心柔軟,彼再[P.373]立於鵞王之前。因此,大王!予聞蘇木佳之優美言辭,而起淨心,釋放提頭賴吒,如此提頭賴吒已被由網解放;而予持此二隻鵞鳥來此,實為蘇木佳如此所為。」獵師如此語蘇木佳之德,使王聞知。
王聞此語,欲聞蘇木佳之法語,彼於獵師對彼表敬意之中,太陽西沉,點著燈火,集來剎帝利族及其他多數之人。王妃差摩隨各種之舞姬等坐於王之右手邊。爾時王欲使蘇木佳語而唱偈:
五〇
蘇木佳聞此,顯示無有何等之恐怖而言曰:
五一
王聞此語,思欲使彼充分說話,難彼而云:
五二
五三
[P.374]如此,王詢問「以何理由而不恐怖耶?」之時,彼如下說明:
五四
五五
五六
王聞此語:「君如何言予為語妄語之不聖者耶?予已云何耶?」「王且請聽。」蘇木佳如此云: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〇
[P.375]如此於眾人當中,使王羞恥。於是王說明云:「蘇木佳!予非為殺汝等食肉而捕捉,因聞汝等賢明,思欲聞汝等善語而捕捉。」
六一
六二
蘇木佳聞此云:「大王!貴君為不當之事矣。」
六三
六四
六五
六六
[P.376]六七
六八
王聞此云:
六九
七〇
七一
諸臣聞王之言,為鵞鳥運來座席,使彼等坐於其處,用香水洗兩足,塗以百金精製之油。
[P.377]佛為說明此事而說偈:
七二
七三
七四
如是彼等於受愛顧之時,迦尸王為向彼等示親愛之情,自持黃金之鉢,前往捧獻於彼等;彼等二隻之鵞鳥由彼處食用蜜炒之穀物,飲用甘水。摩訶薩留意王之施捨與淨信,顯示出友愛之情。
佛為說明此事而說偈:
七五
七六
七七
七八
七九
八〇
八一
[P.378]八二
八三
八四
八五
八六
八七
八八
八九
九〇
九一
[P.379]蘇木佳聞此自思:「此有德之王不喜予之言語,對予發怒。予當謝罪。」乃云:
九二
九三
於是王抱彼使坐於黃金台上,而赦彼罪過云:
九四
王如是云,彼對摩訶薩之法語與蘇木佳之正直不曲,生起淨心,彼思:「我雖起淨心,但必須對之實行。予所持王位之光輝,應委與彼等二隻之鵞鳥。」王云:
九五
[P.380]九六
王如是云,以白傘蓋敬崇彼等二隻之鵞鳥,己棄捨己之王位。於是摩訶薩語王云:
九七
九八
王聽允彼等離去,而菩薩語法語間,太陽已昇起。
佛為說明此事而唱偈:
九九
如此得王許可之菩薩向王語應如法統治國家勿怠,把握五戒。王對彼等於黃金[P.381]容器中入炒蜜穀類及甘水,待食事終了,向彼等敬與香料及花鬘等後,國王高舉放入菩薩之黃金箱,王妃差摩舉起蘇木佳,推開大窗,恰為太陽昇起之時,王云:「吾友等!離去矣!」而放出彼等。
佛為說明此事而說偈:
一〇〇
二隻中之摩訶薩,由黃金箱中飛起止住於空中:「大王!勿懸心掛念,請行予等之忠告勿怠。」彼慰王之後,與蘇木佳一同飛往心峰山而去。彼之九萬隻鵞鳥等出黃金窟坐於高臺地之上,見彼等歸來,飛往迎接而圍繞。彼等由親類等之羣包圍入於心峰之臺地。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一〇一
一〇二
於是圍繞彼等之鵞鳥詢問:「大王!如何得到解放?」摩訶薩說明依蘇木佳之力得到解放及桑雅摩王[23]與獵師所行之行為。鵞鳥之羣聞此大喜云:「吾等之將軍蘇木佳、桑雅摩王及獵師幸福無苦而[24]長生。」
[P.382]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一〇三
此於小鵞本生譚中,已為詳述。
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結合本生之今昔:「爾時之獵師是闡那,王妃差摩是差摩比丘尼,國王是舍利弗,鵞鳥之羣是佛之從人等,蘇木佳是阿難,提頭賴吒即是我也。」
五三五 天食本生譚[1]
〔菩薩=帝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關心布施比丘之談話。彼為住於舍衛城豪富家之子,聞佛之法語起淨心而出家。彼完全履行諸戒,具頭陀[2]行,對諸梵行者慈心甚深,每日三次奉事佛法僧不怠,具諸行法,關心布施。彼因遂行友愛[3]之法,自己在得物之時,只要發現如有受者,則自己財物雖乾,亦施與之。彼關心布施,樂行布施,於比丘眾之間週知。某日於法堂生出話題:「諸法友等!某比丘關心布施,大樂於布施,自己所得之物,甚至一杯之飲物,亦施與梵行者等,無稍貪吝之處,實為菩薩之心境。」佛以天耳通聞知此語,由香殿出來往彼處:「汝等比丘!一同坐於此處,究竟所語為何?」比丘等答言:「如是,如是。」佛云:「汝等比丘!此比丘前生不稍布施,乃一吝嗇之男,草尖及油一滴亦不布施,彼經我催促,使為一無慾之人,為敘布施之果報,使其堅強把握布施之行。為此彼云彼手中得來一杯之水,如不施與他人,則彼不飲,如此,彼由我之處受惠。為此果報,彼關心布施,樂行布施。」於是佛以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之時,有一富有居士,具有八十俱胝[4]之財產,王與彼司財官之地位。因彼由王所尊敬,由市民及地方人所尊敬,某日彼眺望自己無缺之幸福而思惟:「此榮譽非是自己於過去世睡眠為惡行等之結果所得者,而[P.383]是充滿善行而得來。來世亦必須作自己依據之處。」於是彼往王處向王云:「大王!予家具有八十俱胝之財寶,請王收受。」王云:「否!予無受汝財寶等之必要,予有財寶甚多。汝可隨汝欲者而為。」「如此,大王!予將行財寶布施可耶?」「如汝所好!」
彼聞王如此所云,彼於都城四門、都城之中央,及自家之入口,共合建立六座布施堂,每日施捨六十萬金,行非常之布施。彼於生前之間布施,並告諭其子:「汝決不可破壞予之布施傳統。」彼生命盡後,再生為帝釋。
其子同樣推行布施,再生為戰達羅(月天)。其子再生為蘇利耶(日天),又其子為摩多梨[5],其子為般遮翼[6]。
然其子第六代之司財官名為瑪洽利拘私耶[7],持有八十俱胝之財寶,彼自思惟:「予之父及祖父愚笨,將苦勞所蓄之財產皆已棄捨;然予將自守財產,對任何人亦不為任何一施。」彼毀布施堂,用火燃燒,成為一頑固之吝嗇家。
乞人等共集前來至彼之門口門前伸手:「大司財官閣下,不可毀壞汝父與祖父等之傳統,請為布施!」彼等大聲悲歎。眾人聞之:「瑪洽利拘私耶破壞自己家之傳統」,對彼非難。彼以此為恥,於家[8]之門口處,設置守衛,阻止乞人共立之場所。乞人等不再前來,不來彼家門口眺望。爾來彼只積集財寶,而自己不與使用,亦不與以妻子。彼於酸粥中加入稻殼之赤粉而食,穿著不過以樹根樹枝為線之粗糙衣物,頭上張掛樹葉之傘,乘坐拴繫老衰牡牛之車而行。如此,此非一般人之男子具有如[P.384]此莫大財,恰為如犬得椰子之實之狀者。
某日,彼為對王奉伺問候,思與副司財官一同前往,來到彼家。彼時副司財官受子女等圍繞而坐,食用新酥煮蜜[9]及砂糖調味之乳糜,彼見瑪洽利拘私耶,即由座而起云:「啊!大司財官閣下!請坐此椅上食用乳糜。」司財官見此乳糜,口中唾液湧出,欲食而難堪忍,然彼自思:「若予食之,此副司財官[10]來予家時,予必須報之以酒席,如此為之,予之財產,將必無有。」彼云:「予不思食。」雖數次勸食,彼云不欲:「予今已食滿腹而來。」而於副司財官飲食之間,彼則口中湧唾,眺望而坐。副司財官食事終了,一同往王宮而去。
彼再回返自己家來,彼雖對欲食乳糜之欲望難堪,然彼思惟:「若予欲食乳糜,則多數人等亦將欲食,如此,則將無有多數之米。予將對誰亦不言語。」彼雖晝夜思惟乳糜之事,但恐財物之無有,對誰亦不言,忍耐其思食之心,然而漸漸不能忍耐,面色蒼白。雖然如此,彼恐無財,口不出言,而最後完全衰弱,緊攬寢牀而臥。
彼妻來至彼處,用手撫摸脊背而詢問:「君患病耶?」「患病耶?如汝之身體其佳,予無何疾病!」「然君之面色蒼白,有何思慮之煩惱耶?然則國王發怒耶?又子等不遜所致耶?然則有某種欲望湧現耶?」「甚是!予有欲望湧現。」「請君言之。」「汝能保守秘密耶?」「如為必須保守之秘密,予為汝保守。」
[P.385]然彼恐財將無有,不能敢語。而由妻幾次強請追問,彼始漸說出:「吾妻!予見副司財官食酥、蜜、砂糖調味之孔糜,由彼以來,予亦欲食乳糜,欲食之不堪忍耐」。「君非常人,君如此貧乏耶?予能作波羅奈市民全部能食充分之乳糜。」彼洽如以棒被擊頭時之狀,彼對妻怒云:「予知之!汝有諸多財寶之事。若由汝之鄉里家有持來之物以作乳糜,可施與市民等。」「然則予只作一街住民等所食之物。」「為彼等作是為如何之說?彼等可使自食自己之物。」「若然對此邊七間之家人等只充分作之。」「為彼等作是為如何之說?」「若然為此家中之使役等作之。」「為彼等作是為如何之說?」「若然為親族人等作之。」「對彼等又為如何之說?」「若然為君及予作之,君意如何?」「汝為何人,又為如何之說?汝亦不需要!」「如此,只為君一人作之。」「否!為予作亦不需,若汝作,則必定有多數之人欲來取得。與予米一斤[11],牛乳四分之一,砂糖一撮及蜜一壺,然後與煮壺一個,予入森林之中,將於彼處煮食。」彼女依其意而行。
彼將全部此等物品,使一下僕肩持:「汝往立於應諾之場所。」命令彼先行,而彼只一人圍面罩於他人不注意中出發往彼場所。彼於河岸之某灌木之根元處作竈,使下僕運來薪木及水,然後向下僕云:「汝往對面道上站立,若見有何人,向予作一信號。在予呼喚之前,不可前來。」彼遣派後,昇火製作乳糜。
爾時諸神之王帝釋具有一萬由旬之美裝神都,六十由旬之黃金街,高千由旬之[P.386]皮闍延多[12]宮殿,五百由旬之善法堂[13],六十由旬之[14]絆都紺巴拉石之座,周圍有五由旬黃金華鬘白傘蓋,其數二俱胝半之諸神並天女等及美麗著飾之己自身——彼眺望自己之榮耀自思:「究竟我如何始得如此之榮譽?」彼見到於波羅奈生為財務官而行布施。其次彼觀察:「我子等再生於何處?」「予子戰達羅再生為天子,其子為蘇利耶。」彼以此狀態眺望彼等一切者之再生。彼思:「般遮翼之子為如何者?」彼於觀察後明了破壞自己傳統之事。於是彼如此思惟:「此愚奴乃人卻如非人,既吝嗇而不自樂,對他人亦不施捨。予之傳統被此愚奴破壞,愚奴死將再生於地獄。予將忠告此愚奴,使確立予之傳統,為此愚奴作再生來神都之因。」
帝釋呼戰達羅等云:「然!吾等將往人里鄉鎮而行。瑪洽利拘私耶[15]破壞予等之傳統,燒去布施堂,自不樂亦不施他人。然愚奴今欲食乳糜不堪忍耐,彼云在家製作,必將乳糜施與他者,乃入森林中唯一人作食。我等來摧促愚奴使知布施之果報,然若予等均皆一次向彼乞食,愚奴將即死去;予最初前往乞乳糜而坐之時,汝等為婆羅門之姿順序前來乞討。」於是彼自扮婆羅門之姿接近瑪洽利拘私耶而去。
彼問:「喂!行往波羅奈之道路何方?」彼云:「汝狂妄耶?行往波羅奈道路尚且不知。何故來至此處,速往彼方。」帝釋仍若不聞之狀云:「貴君云何?」向彼之處[P.387]而來。彼大聲呼喚:「喂!汝聾婆羅門!因何前來此處?汝向其他之處行進。」於是帝釋云:「啊!汝為何喊叫?予見煙火,汝煮乳糜,必為招納婆羅門場所。婆羅門等食時,予亦應得少許,貴君如何對予追逐?」「此非招納婆羅門之處,汝速往他處!」「然則貴君因何發怒?予於貴君食時,欲得少許。」彼云:「與汝一團之食亦不可。吾僅此少量,除只支持予一人生命之外,別更無有,只此亦為予巡迴乞得之物。貴君可由他人索取求來自己之糧。」彼對其妻乞得之事,云此〔虛言〕而唱偈:
一
帝釋聞此云:「予亦以美好之聲唱一偈,請善聞之。」彼云:「貴君之偈於予何干?」彼雖加以妨礙,帝釋仍唱二偈:
二
三
[P.388]彼聞此言,乃云:「婆羅門!貴君所云為有趣之事,乳糜煮成時,與汝少許。啊!汝先請坐。」帝釋坐於一傍。彼正就座之時,戰達羅以同樣作風接近而來,而以同樣言辭交談,瑪洽利拘私耶雖然妨礙,仍然唱偈:
四
五
彼聞此言,雖完全嫌厭,但云:「請坐,與汝少許。」戰達羅往帝釋之前而坐。其次,蘇利耶同樣近彼,同樣交談,彼雖妨礙,仍得唱偈:
六
七
彼聞此言辭心中極為酸澀,但云:「如是請坐,將與少許。」蘇利耶往戰達羅之前而坐。於是摩多梨同樣近彼,同樣交談,彼雖妨礙,仍唱次偈:
八
九
一〇
[P.389]彼復又聞此言辭,恰如被山頂所壓,心中酸澀,但云:「請坐,與汝少許。」摩多梨往蘇利耶之前而坐。復次,般遮翼同樣近來,同樣交談,彼雖妨礙,仍唱二偈:
一一
一二
吝嗇家拘私耶聞此,於苦之努力下呻吟:「如是請坐,與汝少許。」般遮翼往摩多梨之前而坐。
如此彼等五人婆羅門坐畢,恰於此時,乳糜已熟,於是拘私耶由竈上將壺取下云:「貴君等可持樹之葉來。」於是彼等坐而伸手由雪山採來摩魯瓦蔓草之葉。拘私耶見彼葉云:「貴君等於如此葉之上,不能得受乳糜,請持朅地羅樹等之葉來。」彼等又持其葉來,而任何一葉均有如兵士楯之大小。拘私耶向彼等五人全部以匙分配乳糜,雖至施捨彼等五人之最後者時,壺中之乳糜亦不似有減少。彼施與五人後,持自己之壺而坐。
爾時般遮翼起立,變自己之姿為犬,於彼等之前垂出小便而來。婆羅門等用樹[P.390]葉遮蔽自己之乳糜,一滴犬之小便,偶然落於拘私耶手中之上。婆羅門等由水瓶取水,示現作注入乳糜而食之狀,拘私耶云:「施予少許之水,因洗手而食之故。」「汝可自取水來洗手。」「予向貴君等施與乳糜,請分予少許之水。」「予等不以有受得之施物。」「如是請為看守此壺,予洗手而來。」於是彼降往河邊而去。
爾時彼犬向壺中垂落滿壺之小便,彼見犬垂小便,持大棒嚇阻歸來。犬忽變成駿馬之大小,向彼追逐,化為種種之色,某時黑,某時白,又為黃金之色、斑色,背忽高忽低,如是成種種之色姿向瑪洽利拘私耶追逐。彼受死之恐怖威脅,接近婆羅門等,婆羅門等飛上空中而立。彼見彼等之神力而唱偈:
一三
聞此諸神之王帝釋唱偈曰:
一四
帝釋更稱讚般遮翼之榮譽而唱偈:
一五
拘私耶聞此言辭詢問曰:「此諸人等云何得如此無缺欠之神之幸福耶?」帝釋云:「不行布施、從惡法、吝嗇者決不赴諸神之世界而墮入地獄。」示此而唱偈:
[P.391]一六
唱此偈畢,次示行正法者獲得諸神之世界而唱偈:
一七
如此云已,而向彼說明:「拘私耶!予等非欲乳糜前來,予等憐汝、同情於汝而來。」帝釋說偈:
一八
拘私耶聞此,自思:「此諸神思使予為善利,由地獄引予使立於天上。」彼大歡喜說偈:
一九
二〇
二一
帝釋摧促瑪洽利拘私耶為無慾者,教以布施之果報,依法語嚴格把握五戒,於是與諸神共歸神都而去。瑪洽利拘私耶入市內,彼得王許可後,向來乞者之容器充滿注入,施以財寶,然後彼立即出家到雪山南側,在恆伽河與某一自然形成湖水之間,作一葉庵,為出家者,食樹根、樹實,長期住居,至於老年。
當時帝釋有無雙、有信、吉祥、有慚之四女,彼女等持多數之天香及天之華鬘,為遊水赴阿耨達池;於彼處彼女等遊水之後,坐於悅意石池畔。恰於彼時,有一名那羅陀婆羅門之行者,為晝間休息往三十三天難陀苑及奇達庫塔拉達園,於晝間休息之樂後,彼持波利夜呾囉之花為傘狀以覆日,歸來至悅意石池岩頂自己住居之金窟。彼天女等見彼手中之花,向彼乞索。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P.393]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P.394]四人天女聞彼之言唱偈:
二七
聞彼女等之言,那羅陀云:
二八
佛更唱偈:
二九
[P.395]彼女等如此詢問立於王前:
三〇
彼女等語此而唱偈:
三一
帝釋聞此自思:「此四人為吾之女,若予云四人之中,某一人具德為最優,則另外彼等恐生憤慨,此予不能訴於裁判。予將遣送四人往雪山之拘私耶行者之處,彼行者對此等愚奴將與裁判。」「予對汝等之訴不能裁判。雪山山中有拘私耶行者,予將對彼贈送天食[22]。彼者不向他人布施,則自己不食;彼當施捨時,善能分辨於人,為一施有德者之男。汝等之中,由其手中得食者將為最優者。」帝釋言畢唱偈:
三二
[P.396]帝釋如是遣送彼女等往行者之處後,呼摩多梨遣往彼行者處,唱次之偈:
三三
佛更言曰:
三四
拘私耶得此,佇立而唱二偈:
三五
三六
[P.397]於是摩多梨云:
三七
三八
拘私耶聞此,說明自己守誓而唱偈:
三九
彼如此云,摩多梨問:「尊者!貴君不布施他人而食,見為如何之罪過,曾立如此之誓耶?」彼說偈云:
四〇
[P.398]四一
摩多梨聞此,現身立於其前。恰於彼時,四人之天女各立於四方,吉祥立於東方,無雙立於南方,有信立於西方,有慚立於北方。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四二
四三
〔拘私耶如是云:〕
四四
[P.399]四五
四六
拘私耶聞此云:
四七
四八
四九
[P.400]彼女原姿消失而退。其次彼與無雙語云:
五〇
五一
於是彼女回答:
五二
[P.401]拘私耶聞此云:「貴女對入己意者與以希望,雖使之成就,然對不如意者不與希望;依貴女則不但不能得無缺之幸福,貴女乃使破滅之神。」於是說偈云: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五七
[P.402]彼女亦遭拘私耶拒絕,於立處消失。復次與有信談話,彼云:
五八
於是彼女唱偈:
五九
於是拘私耶云:「此等諸眾生信如此所說之言辭,做所當為之事,然所作不應為之事較應為之事多,如此一切皆為貴女所作之行為。」彼云如次偈:
六〇
六一
六二
彼女於立處消失。拘私耶更與立於北方之有慚相語,唱次之二偈:
六三
六四
於是彼女唱偈:
六五
彼行者聞此唱二偈:
六六
[P.405]六七
以下有等正覺者之偈:
六八
六九
七〇
七一
七二
七三
[P.406]七四
七五
七六
七七
[P.407]如此世尊讚嘆拘私耶之仙處。其次為顯示有慚天女入於彼處之事等而說偈:
七八
七九
八〇
八一
八二
[P.408]如此帝釋供養彼女後自思:「究竟以何理由拘私耶不授他人,只授此者以天食?」彼為知理由,再遣摩多利。
為說明此事,佛言:
八三
摩多梨承諾其言,乘皮禪延多馬車出發。
為說明此事,佛言:
八四
八五
八六
八七
八八
八九
[P.410]彼聞此言語唱偈:
九〇
其次稱有慚之德云:
九一
九二
九三
[P.411]摩多梨聞此唱偈:
九四
恰於彼如此云時,拘私耶必須由此世沒去。於是摩多利向彼云:「拘私耶!汝之壽命盡,汝已遂行布施之法,已在人間世界何為?汝將往神之世界!」彼思伴彼而行唱偈:
九五
如此摩多梨與拘私耶談話之間,拘私耶死沒化生為神之子,乘神之馬車,於是摩多梨伴彼往帝釋之處。帝釋見彼大喜,以其女有慚授為彼之第一后妃。彼之勢力不能測知。……佛見此事云:「優良眾生之業,成為如此之淨物。」佛唱最後之偈:
九六
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言:「汝等比丘!此非只今世,前生我對此不喜布施,頑固吝嗇家有催促之事。」佛對本生之今昔作結語:「爾時之天女有慚是優鉢羅色,拘私耶是彼施主之比丘,般遮翼是阿那律,摩多梨是阿難,蘇利耶是迦葉,戰陀羅是目犍連,那羅陀是舍利弗,帝釋則是我也。」
五三六 鳩那羅本生譚[1]
〔菩薩=鳩羅鳥〕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鳩那羅湖畔時,對心沈不快五百人比丘所作之談話。然而談話之次序如次。釋迦族與拘利族,於迦維羅衛城與拘利市中間流〔水〕之盧奚多[2]河,作一堤堰,種植穀物。然而至逝瑟吒月[3]時頃,穀物枯死,兩市之市民使役勞動者等,集合在一起。此時拘利方面人等云:「因此水為兩方分取,君等之方與我等之方,均不充分。然在我等之方穀物,得一水將可結實,故請此水望歸我等使用。」於是迦維羅衛城方之人等云:「在君等倉中穀物裝滿之時,我等懷赤輝之黃金,青色之寶石及銅色之銅錢,手持籠及袋,於君等之門口云〔請賜穀物〕,能步履巡迴無阻耶?我等之穀物,亦得一水將可結實,是故我等欲得此水。」「否!我等不與。」「如是我等亦不與。」
如是言語激動,一人起立撲向一人,於是被撲者又撲向他者,彼此互撲;彼此皆為王族[4]之起源,然因互毆互罵而衝突擴大。拘利之勞動者等云:「不可與迦衛城[P.413]市民同行,為犬與豺同樣,與自己之妹等同住之奴等,而以象馬或楯槍對待我等,將欲何為?」而釋迦之勞動者等亦云:「汝癩病患者之奴等,汝等今只伴子女等而行,為無何依之慘狀,如獸類住於[5]拘羅樹上之奴等,而以象馬或楯槍對待我等,能為何者?」彼等返擊。
彼等各各往掌管此事廷臣之處報告,廷臣報告於王族者。於是釋迦族等人云:「我等示彼與妹等同住者之力。」彼等整備戰爭而出發。拘利族等人亦云:「使彼等見識住於拘羅樹者之力如何強大。」彼等亦為戰爭之準備而出發。——有他之阿闍梨云:「釋迦族及拘利族之婢女等為汲水而往河邊,將頭上所載之布臺[6]放於地上而坐,樂為多嘴多舌之言時,一婢女以他婢女之布臺思為自己之物而互起諍端,逐漸擴大至雙方之市民,奴隸、勞動者,差官、使役、廷臣、副王等全體,皆作戰爭之準備而出發。」然前說較此說為許多註釋書所傳真實之故,於此處應被採用——。然彼等思整備戰爭出發,已黃昏時分……
時世尊住於舍衛城。當日之晨朝,觀察世界,見彼等如此準備戰爭出發,世尊熟思:「我如往彼處,接納[7]處理諍端如何?」「我往彼處接納諍端,將使聞說三篇本生譚,如此則諍端平靜;於是,更為說明和合而說二篇之本生譚,說示執杖經[8],使兩市童子各二百五十人聞法教與我相會。我使彼童子等出家——將有非常多數之集合。」
佛為如是決心,整備身邊之物,巡迴於舍衛城行乞,行乞歸來黃昏之時,未告任何人,佛只一人持衣鉢出香殿而行。彼在兩軍之間空中,結跏趺坐,使彼等見而驚愕,由烏黑之髮[9]中放出光輝而坐。
迦維羅衛城之住民等見世尊後而思惟:「我等一族最優之人佛世尊前來,佛或見我等必諍之事。」「然佛來此上,我等不能向他人之身體落刀,拘利人可殺煮我等!」[P.414]言畢投棄武器。拘利人亦同樣如此。於是佛由空中降下,於心情愉快之場所,稍高砂丘之上,坐於優美之座。受佛無上之榮光映照,彼等王族人等敬禮世尊而坐。
於是佛雖已知而亦向彼等詢問:「大王閣下[10]!為何汝等來至此地?」「尊者!吾等非為見河遊水,為於此場所準備戰爭而來。」「大王閣下!因何事而起諍端?」「尊者!乃為水之故。」「大王閣下!水有如何程度之值耶?」「僅為少量。」「土地為如何程度耶?」「其值不能測知,尊者!」「剎帝利為如何程度之值耶?」「所謂剎帝利,其值亦不能測知,尊者!」「如此,大王閣下!何故尊等為僅少量之水值而為滅有非能計值之剎帝利——若為戰爭則決非善事。大王閣下!為起諍端,某樹神與黑獅子之間,結成怨恨,及於現在之劫,及於全體。」於是佛為言說攀達納譚〔第四七五攀達納樹本生譚,漢譯南傳藏三七、七二〕。
佛更言:「大王閣下!不可盲從他者。棲於廣三千由旬之雪山有四足獸之羣,為盲從他者,僅由一隻兔之言辭,均皆跳入大海;因此,不可盲從他者。」於是佛為說墮落音本生譚〔第三二二墮落音本生譚,漢譯南傳藏三四、二六五〕。
復次佛言:「大王閣下!有時弱者有見強者敗北之事,又有時強者有見弱者敗北之事,小鳥之鶉,尚可殺大象。」佛為說鶉本生譚〔第三五七鶉本生譚,漢譯南傳藏三五、二一〕。
如此,佛為鎮靜諍端說此三本生譚後,為說明和合,語二本生譚。佛言:「大王閣下!任何人亦不能窺伺和合者等之隙。」佛為說樹法本生譚〔第七四樹法本生譚,漢譯南傳藏三二、八一〕。同樣佛言:「大王閣下!任誰亦不能見出和合者等之弱點,然若互起諍端,僅一人之獵師,亦能奪持此等者之生命而去;因此,諍端決非善事。」於是佛為之說鶉[11]本生譚。如此佛說五本生譚後,最後說執杖經。
王族人等皆起淨信,向佛云:「若佛不前來,我等互相殺戮,將血流成河,佛之恩蔭,使我等拾得生命。若佛為住家〔不為出家〕,則將有二千屬島之四大洲諸國,收入手中,又有千人以上之王子,更將有剎帝利之扈從等;然佛棄此無缺之幸福,[P.415]而出離獲得正覺。今佛更必須有剎帝利之從者等附屬。」於是將兩市居住各二百五十人之公子奉侍於佛,世尊使此等公子出家,往摩呵槃那[12]。翌日佛使彼等隨從,或時在迦維羅市,或時在拘利市,於此二市行乞,兩市之市民等給施以非常之尊敬。
彼等年少比丘等為尊崇佛而出家,然由自己不喜出家者中生出不滿,彼等之原妻等對彼等不滿而有種種傳言散出,使彼等更感覺強烈不滿。世尊觀察,知彼等感覺不滿。「此等比丘與如我佛同住而生起不滿,究竟說如何法語適合於此等比丘?」佛經熟考之後,發現鳩那羅法語之事,於是佛如下思惟:「我帶此等比丘往雪山說鳩那羅之譚,向彼等說明女人所持之惡害,以除去其不滿之心,示以得預流果之道。」
佛於晨朝之中著衣持外衣與鉢,巡迴於迦維羅衛城行乞,行乞過正午歸來後,於食事之時間,彼向五百比丘等詢問:「汝等比丘!汝等前此有見心情愉快之雪山耶?」「未也,世尊!我等未有見得。」「然而不思巡迴雪山耶?」「世尊!吾等未有神足,如何能往?」「然而若有誰抱持汝等而行,將能得往。」「唯然!能得,世尊!」
佛以神通力將彼等全部抱持昇於空中,飛往雪山,立於大空之上,快樂指示雪山地方之堪洽那山、摩尼山、興古羅山、安佳那山、薩奴山、帕利伽山等種種之山及五大河[13]乃至堪那門達迦湖、拉塔迦拉湖、西哈婆婆湖、洽丹塔湖、提雅迦拉湖、阿耨達湖、鳩那羅湖等之七湖。雪山實為非常廣大,高五百由旬,廣三千由旬,佛以威神力指示此喜悅心地之最佳地域,並指示於彼處之獅子、老虎、象類等四足獸之某住居場所,彼處有快樂之野苑生物,如開花結實之諸樹、種種之鳥羣、水生陸生之草花、雪山東側之黃金臺地、西側之朱色臺地等。由於於彼時見到此等喜悅心地之最佳場所,彼等比丘對原妻皆無欲情。
[P.416]於是佛率彼比丘等由空中向雪山之西側六十由旬之岩臺地降落,於一劫間不枯之七由旬娑羅樹下、三由旬之赤砒岩上由彼等比丘圍繞佛而坐。而佛放六色之佛光,恰如太陽搖曳之光輝,輝映至海之深處,佛向比丘等出美妙之音聲而言曰:「汝等比丘!汝等可問在此雪山汝等前此未嘗得見之物。」恰於此時,有二隻美麗之拘耆羅[14]鳥,口銜棒之兩端,中央坐其頭主,美麗的拘耆羅鳥前有八隻,後有八隻,左右各有八隻,下方八隻,上方為作蔭者亦有八隻,如是包圍此美麗之拘耆羅鳥之頭主於空中飛行。彼比丘等見此鳥羣問佛:「世尊!彼為何鳥?」「汝等比丘!彼為我昔之一族,我設如是習慣,前生亦為如是之習俗包圍於我;然彼時之鳥羣甚多,有三千五百之雌鳥包圍於我,但漸漸減少,今只為此數。」「世尊!彼雌鳥等於如何之森林中侍奉尊師耶?」於是佛向彼等云:「然汝等比丘!可傾耳諦聽。」追憶往事將過去之事說明。
主分
如是宣示,如是傳聞。——地上一切藥草茂生,數多之花擴覆,象、牡牛、水牛、陸陸鹿、犛牛、斑鹿、犀牛、牛耳鹿、獅子、虎、豹熊、狼、鬣狗、烏茲達拉迦獸[15]、伽達釐鹿、貓兔、堪尼迦鹿等徘徊,幼象[16]、大象[17]那伽象[18]之類羣集,子象羣棲,尚有伊薩鹿、薩伽鹿、薩拉巴鹿、伊泥延鹿、巴塔鹿、帕薩達鹿、普釐薩魯[19],緊那羅[20]、夜叉[21]、羅剎齊歡樂,附著花蕾、嫩芽之大花開放優美數多之樹羣[22]茂生,鶚、鷓鴣、鷹[23]、孔雀郭公[24]、耆婆耆婆迦、且羅瓦迦、賓迦羅、迦陵頻迦等幾百之鳥相互囀鳴,為黑、赤砒、雄黃、朱、金銀[25]等幾百之要素覆飾[P.417]之地域,——誠然於此快樂森林之中,鳩那羅鳥棲住,彼為極美之鳥,為美羽所覆。
此鳩那羅鳥有三千五百雌鳥為從者,如此二隻之雌鳥口銜棒之兩端,其中央鳩那羅鳥坐而飛起,其意為於長距離之間不使此鳩那羅鳥疲勞困乏。又五百之雌鳥飛於下方者,其用意為若此鳩那羅鳥由座上落下,則我等以翼抱上;五百雌鳥飛往上方者,其用意為使此鳩那羅鳥無為〔光〕熱所苦之狀;又五百之雌鳥各飛於兩側者,為不使此鳩那羅鳥觸及寒、暑、草、塵、風、露;又五百之雌鳥飛於前方者,其用意為使此鳩那羅鳥不被飼牛者,家畜之守護者、剎草者、採柴人、樵夫等棒擊,石礫、拳頭、土塊、木杖、小刀、陶器之碎片等擊打,又不使鳩那羅鳥與竹叢、蔓草、樹木、樑柱、岩石或強力之鳥翼衝突;又五百之雌鳥飛於後方,以柔和懇切快樂美妙之音聲交談而飛行者,其用意勿使鳩那羅鳥於座上生起不滿;又五百之雌鳥飛往此處彼處,由數多之樹採來各樣變化之果實,其用意為勿使鳩那羅鳥空腹而煩惱。
[P.418]如是,彼雌鳥等為使此鳩那羅鳥歡喜,由公園向公園,由王苑向王苑,由河之渡場向渡場,由山頂向山頂,由菴婆園向菴婆園,由閻浮苑向閻浮苑,由拉布迦[26]苑向拉布迦苑,由那利蘇羅[27]森林向森林,而非常迅速飛翔而行。但終日為其雌鳥等如此包圍之鳩那羅鳥,被迫而如次云:「卑劣之奴等即可消失!汝等有卑鄙之盜心,狡猾不善,輕率急燥,不思報恩之事,恰如風狀,汝等欲往何處即往喜好之處而行,汝等一切消失!」
[P.419]佛如斯語之後而言:「汝等比丘!如此,我雖生為畜生之類,知女之忘恩、多欺、惡行與不德,爾時我不依女之原意而使依我之原意而動。」佛以此譚除去彼比丘等不漢之後,佛即沈默。
爾時有二隻黑拘耆羅鳥持舉其頭主於棒上,其上下等處各有四隻於其場所飛來,比丘等見此問佛。於是佛言:「汝等比丘!前生我之友人噴那姆迦為有斑之拘耆羅鳥,此為彼之一族。」佛如斯言,與前同樣語比丘等之問。
如是,彼諸山之王雪山之東方極美山中,有源流注入鳩那羅湖。——青蓮華、黃蓮華、赤蓮華、白蓮華、百葉蓮華、好香蓮華、曼阮羅華等一切具生,美麗馨香,[P.420]乃歡樂光輝之處,——庫拉瓦伽樹,目真鄰陀樹、開他伽樹、且他薩樹、瓦鷲拉樹、噴那伽樹、瓦庫拉樹、提拉伽樹、畢牙伽樹、阿薩那樹、娑羅樹、薩拉拉樹、旃簸迦樹、阿輸迦樹、那乃路迦樹、提力提樹、布迦樹、帕塔羅達樹、栴檀等有甚深之森林,黑阿迦魯[28]樹、波多麻迦樹、皮揚古樹、德巴達魯迦樹、有喬洽樹等之密林,卡庫達樹、庫拉迦樹、安寇拉樹、卡奇卡拉樹、刊尼卡拉樹、卡那威拉樹、寇蘭達樹、俱毘陀羅樹、甄叔迦樹、搖笛香之森林,摩利迦樹、無污點污穢之般笛樹,有極美之巴吉尼瑪拉樹等之開花,非常優美之蘇曼那樹,有馨香味之達努迦利迦樹,他利薩樹、多伽羅樹、優尸羅樹、克達樹、卡洽樹等之茂生,阿提木庫迦草、滿開之蔓草茂飾之處,鵞鳥、鴨、雁、家鴨等之鳴聲,具咒術者、有魔術者、沙門、行者等之羣住,為優神、夜叉、羅剎、陀那婆、乾闥婆、緊那羅、[29]摩睺羅伽俳佪之處——如此誠為快樂森林之中,噴那姆迦有斑之拘耆羅鳥棲息之處。彼有極美之音聲,眼中光輝恰如醉人之眼。
此有斑之拘耆羅鳥噴那姆迦有三千五百之雌鳥從者,如是,二羽之雌鳥銜棒之兩端,其中央使噴那姆迦坐定而飛起,於長距離飛翔之間,其寓意為使此噴那姆迦無疲勞困苦之事。又五百之雌鳥飛於下方,其寓意若此噴那姆迦由座上落下,我等可用翼抱持;五百之雌鳥飛行於上方,其寓意為使此噴那姆迦無有熱苦;又五百之雌鳥各各飛行於兩側,為使此噴那姆迦勿觸及寒、暑、草、塵、風、露;又五百之雌鳥飛於前方,其寓意為使此噴那姆迦勿受飼牛者、家畜之看護人、刈草人、採藥人、樵夫等之棒擊,以及石礫、拳頭、土塊、木杖、小刀、陶器等破片所擊打乃至[P.421]勿使與竹林、蔓草、樹木、樑柱、岩石、或強力之鳥翼相衝突;又五百之雌鳥,於其後方以柔和、懇切、快樂、美好之音聲交談而飛行,其用意為使噴那姆迦於其座上不起不滿;又五百之雌鳥此處彼處飛行,由數多之樹採來各樣變化之果實,其用意勿使噴那姆迦空腹而煩惱。
如是,彼雌鳥等為使有斑之拘耆羅鳥噴那姆迦歡喜,由公園往公園,由王苑往王苑,由河之渡場往渡場,由山頂往山頂,由菴婆園往菴婆園,由閻浮苑往閻浮苑,由拉布迦苑往拉布迦苑,由那利薊羅之森林往森林而為非常快速之飛行。然終日為此雌鳥等包圍有斑之拘耆羅鳥噴那姆迦讚語如此云:「善哉,善哉,吾諸妹等!汝等為主如此照顧之事,誠為汝等適為生於良家之女。」
如是,有斑拘耆羅噴那姆迦往鳩那羅鳥處出發而行。於是奉仕彼鳩那羅鳥之雌鳥等見到噴那姆迦,見彼由遠而來,彼等往噴那姆迦之處接近而行,向有斑之彼拘耆羅鳥噴那姆迦如斯云:「貴君噴那姆迦閣下!彼鳩那羅鳥過於粗暴,過於出粗獷之言,然因貴君來此,必將出優美之言。」「必將如此,諸妹等!」
彼往接近鳩那羅鳥之處而行,而與鳩那羅鳥問候交談坐於側面後,噴那姆迦向鳩那羅鳥如是云:「吾友,鳩那羅!家世甚佳之良家女等,行為正大,貴君何故辛苦問難,對彼女等為不快之言。鳩那羅!汝必須為快語者,況對說快語者耶?」如是被責之鳩那羅鳥,向彼有班之拘耆羅鳥為如次責難之語:「汝此無祿之卑奴!汝可消失,遠消失去,無祿之卑奴!如汝之狀,妻之所云,乃為胡言,究竟誰為賢明者耶?」噴那姆迦被如是非難,由彼處回返而去。
[P.422]如是其後不久,有斑之拘耆羅鳥噴那姆迦罹下血之重病,起劇列疼痛,行將垂死;爾時奉事拘耆羅鳥之雌鳥等思惟:「此噴那姆迦患病,其病多半將不能癒。」於是棄彼只餘彼一人而去,彼等接近鳩那羅鳥之處而來。
鳩那羅鳥由遠方見此雌鳥等前來,向彼等云:「汝卑奴等!汝等之主今往何處?」「貴君!鳩那羅鳥!彼有斑之拘耆羅鳥噴那姆迦患病,其病多半不癒。」鳩那羅鳥聞此,責難雌鳥等如斯云:「汝卑奴等!汝等可滅亡。汝等卑鄙而有盜心,狡猾不善,輕佻急燥,不思報恩之事,恰如風狀,無論何處皆向喜好之處而行。汝等可速消失!」而彼即往噴那姆迦之處向彼云:「喂!噴那姆迦!」於是噴那姆迦亦答:「啊!鳩那羅!」於是鳩羅鳥持起噴那姆迦之翼與嘴,飲以種種藥草,如是噴那姆迦之病,得以治療。
[P.423]彼之病癒,而其雌鳥等歸來。鳩那羅尚於數日之間使噴那姆迦食種種樹實,彼體力恢復,鳩那羅云:「吾友!貴君身體已成健壯,可與自己侍者等同棲。予須歸自己之棲家。」於是彼噴那姆迦云:「此奴等於予罹患重病,棄予逃去,此等狡猾之奴等無用。」摩訶薩聞此云:「如此,吾友!予將就女性之惡談話。」彼伴噴那姆迦往雪山斜面之赤砒臺地,坐於有七由旬娑羅樹之根下赤砒之座。噴那姆迦與從者等共同坐於一面。
全雪山中諸神之聲響徹:「今日鳥王鳩那羅坐雪山赤砒之座,將以佛之巧妙而說法語,大眾皆當聞此。」如此順次響傳,六欲天諸神皆知,其大部分集合而來。多數[P.424]之龍、金翅鳥及兀鷹等,及棲於森林中諸神亦轟唱其事。
爾時阿難陀兀鷹之王隨從一萬之兀鷹之羣棲於兀鷹山中。彼亦聞此騷動音聲,為聞法語,與其羣同來,坐於傍側。具五神通行者那羅陀亦從一萬行者住於雪山之中,彼聞其神之聲云:「予之友人鳩那羅就女人所持之不德而說法,予亦必須聞其法語。」以神足與一千行者同來,坐於傍側。同樣彼大會眾為聞諸佛之法語而集合。如是摩訶薩依記憶本生之智慧,於自己所目擊者原狀,向噴那姆迦語過去世所見有關女之惡事件。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如是鳩那羅鳥向恢復尚未久有斑之拘耆羅鳥噴那姆迦如斯云:「吾友,噴那姆迦!予見有名堪哈之女,父有二人,夫有五人,然其心戀第六之男,頭縮入胴中之矮小癱瘓之男人。」
而此處更有次偈:
一
「吾友,噴那姆迦!予曾有見一名為薩洽他波威之女行者,住於墓地之當中,舉揚四食而為食事,然與金屬細工犯作惡事。吾友,噴那姆迦!予又見伽伽提王妃之事,在大海當中,此威那泰亞之妻與納塔庫威拉犯作惡事。吾友,噴那姆迦!又予[P.425]見有庫蘭哥威美髮女之事,彼愛耶拉伽瑪拉,而又與恰蘭哥庫摩拉及達南泰瓦西二人犯作惡事。又予知如次之事,梵與之母棄憍薩羅王與潘洽拉羌達犯作惡事。此等之女又此外之女等亦多作惡事;因此,予對女人者,不加信用,亦不稱讚。恰如大地對一切之物同一喜愛,保持財寶,對任何之物,亦皆為依處,支持一切,不顫不搖——與此相同,於女淫行亦是如此。女人者不可信。」
二
「吾友,噴那姆迦!誠然彼女等本來非為賣淫或街市遊女,何故此賣淫女等而不謂為不貞之奴?原來此奴等即為賣淫、街女、殺人者[31];然彼女等恰如編髮之盜賊,混毒物於酒者,如商人口端親善,而有伊薩鹿角之曲心,如蛇具二條之舌,覆匿穴中,如山崖之不能滿,如惡鬼之不能喜,如閻魔抄掠一切而行,如火焰之食盡,如河水之運去,如風向所好之處而行,如須彌山之不為辨別,如毒樹常得成實——彼女等乃如是。」
而於是更語次偈:
三
四
五
[P.426]——[33]昔日,迦尸王梵與以其所具備軍隊奪取憍薩羅國,殺憍薩羅王,伴其懷妊之第一王妃歸波羅奈,以之為己之第一后妃。彼女後產一女,原本王無王女與王子,王大歡喜云:「后妃!汝如有願事,將如所願。」彼女受此預置。而彼王女命名為堪哈。
如是堪哈年次長成,其母向彼女云:「父王適汝所願之事,然予受此預置,因此,汝可受汝所好之物。」「予無任何一物之不足,然決定夫君,予欲自身選擇。」彼女之煩惱健強,忘卻羞恥向母如斯回答。母后以此告王,王云可隨其所好而決定,布告選婿之集會,以一切莊嚴之具莊飾王宮,集合多數之男等前來。堪哈手執花籠立於上方之大窗向下眺望,並無一人中意。
爾時潘杜[34]王家之阿著那、庫拉、畢摩色那、優第提拉、薩哈德拔五人王子等,於得叉尸羅世界最優秀之阿闍梨前修技術後,為知各地方之工作法,經巡諸國來至波羅奈。彼等聞市內喧囂,詢問前述之事,彼等知此:「我等亦將前往」,此擬美黃金像姿之彼等五人,往彼處並排而立。堪哈見彼等站之五人,對之全部生起戀心,向五人之頭上投擲花環。「母后!予選彼五人。」母后以此告王。王因有如願約束,不能言不,而為不快,然王詢問:「如何生者,為誰之子耶?」王知為潘杜王之王子等之事,王對彼等表示敬意!於是與王女堪哈為妻。
彼女於七階之宮殿,於彼之情熱,克得彼等五人之愛。然彼女有從者一人,為一佝僂癱躄之男,彼女以情熱克得五人王子之愛,於彼等外出之間隙,情慾燃燒,與彼佝僂之男,犯作惡事。女向彼云:「無如予之程度愛汝者,予殺王子等以彼之喉中滴血,將塗汝之足。」然彼女與五人中之長兄只二人同居時云:「貴君為予較彼四人為最愛者,予為貴君可棄置生命。予父崩逝後,將向貴君一人授國。」而與其他只二人同居時,亦與此為同樣之作風。彼等自思:「彼女只愛予一人,以彼女之恩蔭,自己將有王位之來。」因對彼女非常喜悅。
某日彼女患病,於是受彼等圍繞,一人揉頭而坐,他者各各揉兩手兩足,佝僂之男坐於足端。彼女向揉頭之長兄阿著那王子用頭暗示使知而執著於心:「予無較汝可愛之人,汝有生之限內,則予亦生。父王崩逝,將向貴君授國。」而對另外者亦同樣用手及足暗示使知,又向佝僂者以舌暗示使知。彼等皆各各如前所云,由暗示而[P.427]悟其意義,另外者亦各各自悟其暗示。然阿著那王子只見彼女之手足與舌之動作,自思:「與予相同,另外者亦必使知此暗示,而此奴與僂者亦必親戀。」於是彼伴弟等外出詢問:「彼奴持有五人之夫,彼奴向予動頭表現,汝等得見耶?」「如是!已見。」「汝等知其故耶?」「不知!」「彼云如是之故。然彼對汝等用手足暗示之故知之耶?」「彼奴對我等為如是暗示之故。」「如是向僂者以舌暗示之表現,汝等知之耶?」「我等不知。」於是彼向彼等教示:「僂者亦與彼奴作有惡事!」然彼等不信,呼僂者詢問,僂者語一切之[A1]始終。彼等聞僂者之言,對彼女之情愛消失:「啊!誠然女之為物,為不德之惡奴,如我等高貴之生者極美者等,彼尚捨去,與如此卑賤不快之僂者犯作惡事。生為賢者誰能與此不知恥之邪惡女為樂事耶?」於是數次對女責罵後,「住於此家之處何為!」五人進入雪山修徧處定,壽命盡時,各從其業死去……。鳥王鳩那羅即彼阿著那王子。
其次有關第二之事說明。
——昔日,於近波羅奈墓塲,有一名薩洽他波威之白色女行者作樹葉之庵,住於此處,舉揚四食而為食事。彼女之德於市中恰如月與太陽之狀,為人徹知。波羅奈之市民等噴嚏或傾躓皆云:「南無薩洽他波威!」
如是某祭時之事,最初之日,有幾人之金屬細工等羣集於某場所建曼陀婆[35],運來魚肉、獸肉、酒、香、花環,於彼處開始酒宴。時一金屬細工酒醉灌倒反吐,彼云:「南無薩洽他波威!」於是一賢明者云:「喂!糊塗蟲!向一心動不定之女人,君念南無,君甚糊塗。」「汝勿為是言,貴君!君不可為墮地獄之事。」於是此賢者云:「汝沉默,鈍奴!願為千金之賭。予由今日至第七日坐於此處,向美飾之薩洽[P.428]他波威使持酒杯,表現飲酒。所謂女人確乎為無有志操之輩。」彼云:「汝能為如是之事耶?與彼千金之賭。」彼賢者將此事[36]向其他金屬細工等說知。
次日晨朝扮行者之姿入於墓場,於距薩洽他波威之住居不遠之處站立,參拜太陽。彼女行乞出發前來,得見彼而自思:「此行者必有非常之通力,予等住於墓場一方之側,而彼人住於墓場之當中;必為內部充滿寂靜之心,予將對彼表示敬意。」彼女近前作禮。然彼既不回頭看顧,亦不交談言語。第二日亦為同樣。第三日彼女作禮之時彼仍向背後云:「汝行。」第四日開始作問候之言辭:「如何!行乞不疲倦耶?」彼女受得問候之言辭,大喜出發而去。第五日較前更得甚多之禮敬言辭,彼女坐於少時之間後而離去。
而於第六日彼向來彼之處為禮而坐之彼女詢問:「吾妹!今日於波羅奈音樂歌聲甚振,究為何事?」「聖者!貴君不知耶?市內催祭,彼於彼處作樂人等所立之音。」「唔!彼為彼之物音耶?」彼故作不知之狀而云。復次彼問:「吾妹!貴女之食事為幾多?」「聖者!予舉四食。然貴君為幾多之舉食耶?」彼為虛言:「吾妹!吾為七食。」每日彼於夜間進食之故。彼又詢問:「吾妹!貴女出家後幾年?」「已十二年,貴君為幾年耶?」「予於今已六年。」更又問曰:「吾妹!貴女已得達寂靜耶?」「否,聖者!貴君如何耶?」「予尚未達。」如是云後,彼曰:「吾妹!吾等如不得愛欲之樂,則出離不能得樂。極熱之地獄對吾等為何事耶?此無有也。吾等非為大眾作事者耶?予將還俗。依予母之處尚有財產,實無嚐受此苦之要。」彼如是云,彼女聞彼之言,易動心故,戀著於彼。「聖者!予亦不滿足,若貴君能不棄予,予亦還俗與貴君同住。」於是彼云:「如是出山,予將棄捨,汝可為予之妻。」
如是彼伴彼女入於市中住於一處,而於行酒宴曼陀婆時使彼女持酒杯飲酒。對手之男人負千金之賭。彼女依彼生殖幾人之子女……爾時之鳩那羅即為醉酒灌倒[37]之男。
有關第三[38]之昔日故事,於四集(第四篇)之伽伽提〔妃〕本生潭(第三二七)註中詳述。爾時鳩那羅為金翅鳥。
有關第四[39]——昔日、梵與殺憍薩羅王,奪其國,伴彼之懷妊第一后妃婦來波羅奈,知彼女懷妊之事,立為第一后妃。彼女期滿分娩擬如黃金之像王子,但彼女[P.429]自思:「波羅奈王於其成長,將云:『此愚奴為予之仇敵之子,使其生將如何處置?』則必將殺害。予之子不可死於他人之手。」於是向乳母云:「乳母!將此子包以襤褸之衣,於置於屍體之捨場使之寢臥。」乳母依言,洗其身體而歸。
一方憍薩羅王死後成為嬰兒之守護神而再生。依此神之威力,使一飼羊者巡視羊羣[40]場所時,見一牝羊發現其子生起愛護之情,牝羊飲之以乳,暫時離去,然又來二次三次四次使其飲乳而行。飼羊者見其所為,來至場所見一嬰兒,彼見嬰兒十分可愛,將嬰兒交付其妻。然彼女無子,不能哺乳,於是牝羊為使子飲乳之事。
自此以來每日有二三頭之牝羊死去。飼羊者云:「在此子養育之中,牝羊將全部死光。如此之子,將成何物?」於是使之寢入一素燒之壺中,再以一壺覆蓋,外面用豆粉塗之使無間隙,然後棄入河中。彼流至下流渡場,被有服役修繕各處廢物塲之闡陀羅一人與其妻一同洗面時發現,急往取來,置於岸邊,不知其中入有何物,開啟見一嬰兒。彼妻無子,彼女愛之甚烈,伴歸家中養育。彼由七歲八歲時伴隨兩親往王宮而行。十六歲以後,彼獨自[41]往王宮[42]修繕各處廢物塲。
如是王子第一后妃有王女名庫蘭迦威,極為美貌。彼女見彼時以來,對彼甚起戀心,彼女不樂於其他外之場所,只向彼勞動之處而來。彼等屢次相逢之中,互相戀愛,於王宮中或隱密之處遂行交涉,經時而為侍女等所知,向王申告。王怒召集諸臣云:「此闡陀羅之子作出此事,此奴應與適當處置。」諸臣答曰:「此為大罪,使為種種多樣之苦後,處以死刑辦理。」
恰於此時,少年之父守護神入於彼少年實母之體內,依其神力,彼女近王而申告:「大王!此非闡陀羅之子,乃憍薩羅王依予胎所生之子。予向貴君偽稱此子已死,予思此子乃貴君仇敵之子,交付乳母捨於屍體之棄場,然為一飼羊之人養育,因自己之牝羊死亡,將子流放於河。其流行之跡,為修繕王宮舊處之闡陀羅發現而養育。若王不信,可將彼等全部喚來。」王以乳母為初,呼喚彼等詢問一切,知皆如[P.430]言。王見生長甚高之兒,心甚歡喜,王使彼沐浴裝飾後,將女與彼。而因彼使牝羊死事,附以彼名為愛拉伽瑪拉(羊之死)。
王與彼乘物與軍隊而云為:「如是,乃己父之物,可取汝國。」彼攜同庫蘭迦威往即王位。復次,波羅奈王思彼因未受教育,為教授學問,遣派恰蘭伽庫瑪拉為其師尊,彼因此為師尊,付以將軍之位。其後庫蘭迦威與此恰蘭伽庫瑪拉為不道德之事,將軍有侍者名達難泰拔新者,將軍使彼持庫蘭迦威之衣類及裝身之具等往彼女之處,彼女與此男亦犯作惡事。
有關第五——昔日憍薩羅王奪波羅奈國,雖波羅奈王之第一后妃懷妊,以為自己之第一后妃歸來自國。彼女其後產一王子,王因無子,以其子可愛養育,使學一切學問。達於成年,王以可取己父之國,遣送回國,彼往其處而治國。
如是彼之母后云欲會見其子,向憍薩羅王請願,如此率眾多之侍者赴波羅奈途中,於兩國之中間或街市宿泊。其街有婆羅門之子名潘恰拉羌達,為一非常美貌之男,彼持贈物往參后妃。后妃見彼忽起戀心,彼女與彼犯作惡事,費時數日後,往婆羅奈會見其子,而又至急回返來至此街宿泊,數日間與彼男為不道之事後,歸返憍薩羅市。其後不久彼語某某之理由,向王請願往其子處之事而出發,去時歸時均於其街半月時間與彼男為不道之事。美貌之女云者,因不德而為作虛言之物。
[P.432]彼更示自[A2]己法語樣樣之巧妙:「吾友!噴那姆迦!有四種之物,於有事之場合,為帶來危害,為決不暫放他人之家者,——牡牛、牝牛、乘物及妻,此四者為賢者由家中遠避之物。」
[P.433]六
七
「吾友!噴那姆迦!又有六種之物,於有事之時,不利於工作者。無弦之弓、妻在親族之處、舟船、毀穀之車、離去不遠之友、及惡友——此等於有事之時,不利於工作者。吾友!噴那姆迦!實際有八種理由,婦人蔑視其夫:貧窮、患病、老耄、酩酊、暗愚、懈怠、一切工作隨從之,及對彼女疏於照顧[44]——實際,噴那姆迦!由此八種理由,婦人蔑視其夫。」
八
「吾友!噴那姆迦!實際婦人由九種理由作罪,婦人樂往苑林,往園林,往渡河場,往親族家,往他人家,熱好紳士[47]之外衣及裝身之具,飲強烈之酒,喜伺視,及喜立於門口。噴那姆迦!實際由此九種理由,謂婦人者作罪。」
而更如是有次之偈語:
九
一〇
「吾友!噴那姆迦!實際婦人用四十種方法,寵絡男人:直身出元氣、彎身低頭、嬉戲、示羞恥,自己之指甲與指甲相觸,以自己之足蹈男人之足,用棒端在地[P.434]面書寫,使兒童跳上跳下,戲兒童,被兒童所戲,使之接吻,食喰,使之食喰,與物,欲求某事,倣傚作事,高聲談話,低聲私語,直言不諱[48],秘密談話,用跳舞、歌唱、音樂、泣聲、媚態、飾身表現動作,善笑、凝視、用肘輕押、搖動[49]下衣,開股使見、匿股、使見乳房、使見腋下、使見肚臍、閉眼、揚眉、咬唇、囓舌、使舌轉動、脫下衣物、穿著衣物、脫頭上裝具,著頭上裝具——實際,噴那姆迦!婦人用此四十種方法為寵絡男人者。
又,吾友!噴那姆迦!實際以二十種理由可知惡女:讚美夫之不在、不憶夫之不在、不喜夫之歸來、常語夫之惡評、不語稱讚夫語、為夫不利益工作、作夫不要之事、夫之所利而不為、穿著衣物而寢、背夫顏面而臥、數數迴身而寢、心不鎮定、常作嘆息、常覺痛苦、大小便勤、為反意之事、聞他男之聲音堅耳而聽、損失夫之財產、與近處之男親近、常行外出、常巡迴街頭、多為惡事、對夫不遜——實際噴那姆迦!以此二十五種理由,知其為惡女。」
一一
一二
[P.435]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P.437]即是如此,——昔日波羅奈有堪達利王,乃一極為美男之王,每日諸臣往王之處所持千個之香筐,用其香塗均王宮之床,毀香筐為馨香之薪木以煮食物。王妃亦為美人,其名云金那拉。司祭官與王同歲,具有明智,名潘恰拉羌達。近王宮殿城壁內側生一閻浮樹,其枝垂於城壁之頂,在此樹蔭之下住一醜陋之躄人。
如是,某日王妃金那拉由窗中[A3]眺望,眼止於躄人而起戀心,於夜半以愛情包王入眠,徐徐起身而出,以種種最美味之食物,置於黃金容器之中,載於臀部,繫衣物之綱繩由窗而降,登攀閻浮樹,縛枝降落而行,而與躄人以美食與彼犯作惡事後,[P.438]通過來時之道,登上宮殿,身體塗香後,一同寢於王傍。彼女不斷以此作風與躄人以為惡事,王竟不知。
某日王巡迴右繞市中後,入來王宮途中,見一非常可愍之躄人橫臥於閻浮樹之樹蔭下,向司祭官云:「此似人間之餓鬼。」「誠如王言,大王!」「吾友!如是容貌不快之男,有誰人之女為情慾所驅而與之接近耶?」躄者聞此會話,心起慢意向王云:「王為何言?王自己之后妃通來予處,王未知之發現耶?」彼向閻浮樹合掌云:「再生於閻浮樹之神請聽!此事除貴君之外,無有知此事者。」司祭官見彼之作為自思:「王之第一后妃,必經閻浮樹來此,與此奴造作惡事。」彼向王詢問:「大王!王對后妃於夜間之身體感覺如何?」「吾友!予無何留意,然於中夜時到,覺彼女之身體寒冷。」「若然,大王!其他之女如何皆宜。貴君之第一后妃金那拉與此奴作為惡事!」「吾友!何言耶?如彼女非常之美者,有與如斯非常可厭之奴為享樂之事耶?」「如此,請加調查,大王!」「甚善!」
王於晚處後與彼女一同寢息,因云欲作調查,於入眠時刻,即現為入眠之狀。彼女為同樣之事而起身,王循其跡而行,立於閻浮樹蔭之近處。躄人怒王妃前來過遲,擊打彼女耳飾之鑽[50]。「請勿發怒,貴君!予待王之入眠!」彼女斯語,恰如彼家之婢女。彼女吃此一擊之下,為獅子口狀之耳飾,由彼女之耳落下,恰墜於王之足前。王思即此已十分可信,遂取耳飾而去。
王妃與躄人為姦事後,與前同樣歸至王傍欲一同入寢,但為王所拒。翌日王命曰:「凡予授與金那拉妃莊嚴之具,一切裝飾來此。」然彼女云獅子口之耳飾送往金[P.439]細工人處修理而未帶來。王再使往催,僅只片面之耳飾送到。王詢問說:「汝之耳飾往何處耶?」「送往金細工人之處。」於是呼金細工人問曰:「何故未附此耳飾而來?」答曰:「大王!予未受取耳環。」王怒:「賣姦之女!予之金細工人,乃與予相似之男。」於是將耳環投於其前,向司祭官云:「吾友!汝之言乃真實,如是可斬此奴之頭。」司祭官置彼女於王宮之某一場所,來王處言:「大王!如對王妃金那拉者,可勿發怒,女者一切如是。若王欲觀覽女之不德,如何為惡,如何多弄欺術,王可變裝巡迴國內。」「甚善!」王將政治預置於母后,與司祭官一同巡迴出發。
二人步行一由旬之路,坐於大道之傍,見一富戶為其子行結婚祝賀之禮,使新婦坐於隱覆之乘物,有多數之從者伴隨。司祭官見此云:「若貴君欲望彼女,能與彼女為姦惡之事。」「斯為何言?吾友!多數之從者相隨,此不可能。」「大王!可拭目一觀!」彼往前方距路不遠之處張一天幕,將王入於其中,自己坐於道傍而泣。於是彼富戶見此問曰:「汝何故而泣?」「予妻身重,予伴之欲往故家,行至道傍,然妻於途中分娩,今於天幕之中疲幣已極。妻處無任何女人,予亦不能前往彼處,將如何處理,予亦不知。」「予將使汝得[51]女一人,汝勿哭泣。女人甚多,只一人往行。」「若然請得一年少者行,如此,則此方最好吉兆。」富戶思考:「所云真實之事,如有此事,亦為嫁者之好吉兆,將有多數之子女生殖。」於是彼就嫁之女遣去。彼女入往天幕之中,見王而起戀情,犯作惡事,王與彼女指環。彼女所為之事[A4]已畢,外出回返,諸人問曰:「生產如何之子?」「黃金色之男子。」富戶伴彼女而去。
一方司祭往王之處:「大王!御覽可知,如彼少女尚為如彼之惡事,此外之女亦可推知。然而王與彼女何物?」「嗯!與一指環。」彼云:「不可與如此之女人。」彼急行追趕乘物。富戶云:「此為何事耶?」「此女取去予妻(婆羅門女)枕旁所置之指環,[P.440]予為取指環而行來。」富戶:「汝歸還其指環。」彼女於是交付。於是婆羅門用種種樣樣方法,向王告示其他多數之姦女,「此處為如是之物,且往其他外處,大王!」
王巡歷全閻浮提,而後云:「女人一切皆如此者,於我等何為?予將回返。」於是歸來至波羅奈。司祭官向王請曰:「大王!女人即是如此之物,如此之惡,乃女者之本性。切望大王赦免那拉后妃之過。」國王應司祭官之請,由王宮放出彼女,逐彼女離去其地位,以他女為第一后妃;更將此躄男放逐,伐去閻浮樹之枝。——爾時潘洽拉羌達即鳩那羅是。如斯彼自目擊之事持來說示而唱偈:
二一
尚於此外——昔日有波羅奈王婆迦,如法治國。當時波羅奈東門之處住一貧男,有一女名潘洽婆婆(五惡之女)。彼女前生亦為一貧女,揑粘土塗家之壁,然而有一辟支佛為塗均自己所住山窟之床,思欲於何處得來粘土,彼思:「將於波羅奈能得。」於是纏衣,手中持鉢,入來市中,立於距彼女不遠之處。彼女發怒,而上下觀彼云:[52]「扭曲之心而欲來得粘土耶?」然辟支佛其身不動,彼女見辟支佛之身不動,彼女繼起淨心,向彼注視云:「貴君尚未得粘土耶?」於是持一大塊粘土,置入鉢中。辟支佛用彼粘土塗均山窟之牀。
〔[53]彼女其後不久由彼處死去,於彼市城門外側之村,住一貧乏之女胎中再生[P.441]來此世,經十個月由母胎出生。〕彼女因布施粘土之塊果報,身體之皮膚極為柔軟,然而為發怒凝視,則手足口眼鼻等甚是醜惡,因此潘洽婆婆——五惡之名為人所知。
如是某日波羅奈王於夜間變姿,步行巡迴於市中來至彼之場所,彼女與村中幼女一同遊戲,彼女不知彼王而握王手。王對彼女之手感觸良甚,不能抑制自心,如觸及神手之狀。感觸優良而起情慾,雖然彼女如是醜陋,但王握其手問曰:「汝為誰之女?」「住於城門處者之女。」「有夫無夫耶?」詢問之後云:「予為汝之夫,可往得兩親之許可。」彼女往兩親之處云:「有一男人希望與予結婚。」「欲求如此之女,彼男必為貧人,甚善。」與以承諾,彼女回返告知兩親許可。彼遂於彼女之家一同宿泊,翌日晨朝回入王宮。爾來王為變裝不斷往女之處而行,而對其他之女不加看顧。
某日彼女之父,罹患赤痢,治病之藥為用無混氣之牛乳、生酥、蜜與砂糖所作之粥,彼家貧窮,不能獲得。因此潘洽婆婆之母向彼女云:「將如之何?汝之主人不能得此粥耶?」「母親!予夫較予等[A5]尤為貧乏,然雖如此,予向彼人一詢,請勿憂心。」彼女如斯言畢,待彼來時,心神惡劣而坐。如是王來問曰:「因何心神惡劣?」於是聞其始終,王云:「汝欲予由何處得此佳良之藥耶?」彼言畢自思:「予不能如此長時步履巡行,途中遭遇危險亦未可知;若復伴此女前往宮中,不知此女所觸良善者,將謂:『我等之王伴一夜叉而歸。』若全市住民,觸及此女,使知其良好,則予將免受非難。」彼向女云:「汝勿憂心,予將向汝父持粥來。」如是云畢,與女享樂後,回歸王宮。
翌日,煮如上述之粥,取數枝樹葉,作為兩個容物之器,一方盛粥,他方容入寶冠,王縛此於夜間出發而往。「汝知我等貧乏,此為苦勞準備而來之物,汝向父親云:『今日食此容器中之粥,明日再用彼容器之物。』」彼女如言而為。彼女之父體[P.442]力恢復,只食少量之粥,即已滿足,殘餘者與母及自己食此,三人皆得幸福。而容納寶冠之容器,為翌日而取之。
王歸宮殿洗面後,命持寶冠來,答云不見,王云搜索全部市中,然亦不見。王云:「然則於市外貧困人等之各家,取其入食物之樹葉容器調查。」調查之後,於彼家發現寶冠。「彼女之兩親為賊盜」,官吏縛起傳押。於是父云:「予非賊盜,乃外人持來之寶冠。」「彼為何人?」「吾女之婿。」「彼往何處?」「予女知之。」於是彼語女云:「吾女!汝知汝夫之事耶?」「不也,予不知之。」「若是,則予等無生命矣。」「彼人暗來暗去,因此,予不知其人之形貌,然能以手觸知,分辨其人。」
父以其由向王之家臣等報告,彼等向王申告。王作不知之狀,王命:「若然,入彼女於宮庭天幕之中,於天幕開一出手大之孔,而集合市內住民,以手之感觸,使彼女捕捉賊盜。」家臣等受命而為,往彼女之處而行,見彼女後,皆後悔云:「此奴為鬼。」如此嫌惡,不敢接觸。然引來王庭入此天幕中之市中住民,使全部集合,彼女由孔中出手握前來之人,云此皆非。人人如神之感觸,凡觸女之手者,則執著站立而不能去,彼等思考:「若此女將受杖刑,雖然受杖打,而須為奴隸之工作,我等將使此女至我家工作。」於是王臣等以杖叩擊彼等驅逐而散去。以副王為首,市中諸人皆成狂氣之狀,於是王伸出手云:「如何!予如是為之。」彼女握其手大聲呼叫:「賊盜已被捉矣。」王向諸人問曰:「汝等與此女握手時,有如何感覺?」諸人依原有真實之狀回答。於是王向彼等云:「因此,予思為伴彼女前來至自己之家,故如是為之。凡不知彼女之感者等,將非難予所為之事,予[54]如是思之,因此予使汝等全部得知。如是彼女在誰之家,最為相應?皆可云之。」「乃為貴君之處,大王!」如此,[P.443]王為彼女灌頂,使為第一后妃,對彼女之兩親,亦與權力。爾來王耽溺彼女,亦不為監督彼女之事,對其他之女人,亦不看顧一眼,宮女等搜尋彼女之過失。
某日,彼女夢為二人王[55]之第一后妃,向王申告見此標幟。王呼集占夢者等詢問:「若見如此之夢,將為如何?」彼等因由其他宮女等處得受賄賂向王答曰:「大王!如后妃坐於純白象背之事,乃為貴君死之前兆;又后妃乘象背而行時,觸及月亮之事,乃為導來貴君仇敵王之前兆。」「然則如何處置為宜?」「大王!不能為殺此女之事,可使乘舟,棄之於河。」王於夜間,王將食物、衣物、化粧之品與彼女一同入於舟中,棄之於河。彼女於河流中順水漂流而行,與在下游乘舟遊水之婆拔利亞王遭遇。王之將軍見舟云:「彼舟為我之物。」王云:「舟載之物品,則為我者。」舟流來時,發現為彼女所居。問曰:「鬼狀之汝為誰耶?」彼女微笑語為婆迦王之第一后妃,並將始末說明使聞。而彼女潘洽婆婆之名為全閻浮提中徹知,於是王持彼女之手起立。王持彼女忽為其感觸而起慾情,不思其他女等,以彼女為第一之后妃,彼女等同王之生命。
婆迦王聞得其由云:「予不許彼奴為彼王之第一后妃。」集合軍隊,而在婆拔亞王之對岸宿營,發送使書:「與妻耶?戰鬥耶?」彼準備戰鬥。然兩軍之大臣思考:「因女之事而賭死,實無必要。因有前夫,此女應屬婆迦王,又由舟被救亦必須屬婆拔利亞王,因此之故,可在各各之家每住七日。」此事二王滿意,二王皆喜,於此岸及彼岸各各營造街市以為住址,彼女即二王后妃之地位。二王耽溺彼女,彼女在一方之家住七日後,乘舟往另一方之家。而彼女與駕舟前進之一年老跛男,於河之當中犯作惡事。
[P.444]爾時鳥王鳩那羅是婆迦王,因此將此自己目擊之事持來說示云:
二二
又此外——昔日梵與王之妻頻迦尼開大窗見巡迴時王之馬夫,入其眼中。彼女於王入眠之時,由窗降下外出,與彼男犯作惡事後,再登宮殿,身體塗香而入,一同臥於王傍而寢。某日王思:「究為何故,后妃之身體於夜之中頃,常時冰冷?予將一查。」於是某日王作入眠狀態,於彼女起立出行後暗隨,見彼女與馬夫為惡事,回返臥於寢床之上。彼女亦因犯作惡事歸來,臥於小寢床之上。翌日王喚諸臣當中,呼彼女暴露其惡事,然王云:「一切女之奴者,為惡事者。」王對死刑,投獄、苦役、斬首等彼女相當之罪,與以赦免,而將其由地位逐出,以他者為第一后妃。——爾時鳩那羅王是梵與。因為自己目擊之事,持來說示唱偈:
二三
[P.445]彼以過去之事語女之罪過後,尚更語其他彼女等之罪過,彼云: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P.446]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P.447]聞如是說之大眾向摩訶薩云:「實妙說哉!」拍手喝彩。摩訶薩云如是,說女之不德後沈默不語。
兀鷹之王阿難陀聞此云:「鳩那羅王!予亦以自己智慧之力說女之不德。」於是開始其語。
佛為說示其事而言曰——
如是兀鷹之王阿難陀,對鳩那羅鳥之語,於最初、中頃、最終一切皆能辨解,於是爾時,彼唱次之諸偈:
[P.448]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P.449]四七
四八
四九
[P.450]如此兀鷹之王阿難陀,以自己知識之範圍,說女之不德後而沈默。聞彼之言辭,那羅陀亦以己知識之範圍,語女之不德。
佛為說示其事而言曰:
如是如神之婆羅門那羅陀,了解阿難陀所語偈之最初、中頃、最終一切,爾時唱次之諸偈:
五〇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五七
[P.451]五八
五九
六〇
如此那羅陀語女之不德時,摩訶薩更舉特例語女之不德。
[P.452]佛為說示此事而言曰:
如是鳩那羅鳥了解如神之婆羅門那羅陀所語偈之最初、中頃、最終之意,爾時,唱次之諸偈:
六一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〇
七一
七二
七三
七四
七五
七六
[P.454]七七
七八
七九
[P.456]如此摩訶薩說及不死之大涅槃終結其教,雪山山中之緊那羅、大蛇等,以及尚立空中之諸神云:「誠然佛以巧妙善說之法!」一齊喝[A6]采讚嘆。兀鷹之王阿難陀,如神之婆羅門那羅陀、有斑之拘耆羅鳥噴那姆迦,各各率自己之眾歸各自之場所而去,摩訶薩亦去往自己之住所。而前者等時時前來摩訶薩之處傾聽教訓,履行教訓,遂皆成赴往天界之事。
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唱最後之偈:
八〇
如是比丘等往時依佛之威神力而行,歸時各各用自己威神力而歸。佛為彼等於摩訶槃那〔大園林〕說示業處,彼等即日達阿羅漢位。諸神有非常眾多之集合,佛為說摩訶薩摩雅蘇陀[76](大會經)。
五三七 大須陀須摩本生譚[1]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住祗園精舍時,對鴦掘摩[2]長老所作之說話。彼之出生與出家之事,於鴦掘摩經[3]之註中,應知其詳說之狀。如是彼依其真實之行,使苦於難產之女,得以安寧,自此以來,彼行乞得食甚易。而彼喜獨住,後達阿羅漢位,被公認為八十人大長老中之一人。
爾時於法堂中開始其語:「諸位法友!誠然世尊,不用棒劍,調伏如彼殘忍、手塗血腥之大賊鴦掘摩,使成溫和,實為遂行之難事,誠為諸佛豈非遂行難事者耶?」佛坐香殿,以天耳聞得其語,佛思:「今日自行前往,有非常利益,將行大法語。」[P.457]佛以堂堂無雙之姿,往法堂坐於所設之席上:「汝等比丘!汝等坐於一處,互語何事耶?」「如是,如是!」「汝等比丘!今得最高等正覺之我,化度此者,並無少珍奇;我在前生,積行尚在有限智慧之時,即有調伏此者之事。」於是佛言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在拘樓國之恩達波陀市有拘牢婆王者,如法治國。菩薩於彼第一后妃之胎再生,而由聖知者云有大富之狀,命名為須陀須摩。彼於成年時分,王為使彼於最優阿闍梨之前,修學學術,遣彼至得叉尸羅。彼攜阿闍梨之報酬而出發,進道登程而行;同樣波羅奈迦尸國王之子梵與童子亦由父王派遣出發,邁向同路而進。
須陀須摩行進之路,於彼市之入口〔達到彼處〕坐於某公堂之長椅上休息,梵與童子亦行進前來與彼同坐於長椅之上。於是須陀須摩向彼禮問:「貴君旅途勞頓,由何方而來耶?」「予由波羅奈而來。」「何人之子息?」「梵與之兒。」「尊名為何?」「予名梵與童子。」「何故而來耶?」「為修學術而來。」彼亦同樣詢問須陀須摩旅途勞頓,彼亦語其始終之本末。彼等二人云:「我等同為剎帝利之生者,於同一阿闍梨之前,修學學術而來。」彼此互結親交,入於市中,向阿闍梨之家而行。而向阿闍梨作禮後,說明己之生年,言學習學術之來由,阿闍梨云甚善,與以首肯。二人向阿闍梨交付報酬,入於學術勤勉修習行列,而不僅彼等,此外當時於閻浮提〔印度〕中約百人之王子等於此阿闍梨之前修得學術。
須陀須摩於彼等弟子中為第一,學術一一修得不久,學業全部終了。彼不往其[P.458]他人之處,彼云:「彼為自己友人」,彼只往梵與童子之處,為其補助師尊,速使其學術熟練。其他學者等學術亦至終了,彼等向阿闍梨告別後,須陀須摩侍而出立。如是須陀須摩立於路之對側送別彼等〔阿闍梨〕云:「諸君!各各使自己之父王御覽學術,而即王位;即王位後,盼能實行予之教訓。」「阿闍梨!彼何為耶?」「每半月守護布薩,不可殺生。」「謹遵臺命。」彼等首肯。菩薩因長於觀相,判定將來波羅奈之王子,將生非常之危險,故如此教彼等而送別。彼等即時各各歸國向父王顯示學術,而即王位,而將即位之事及實行教訓之事,為告知菩薩,與贈物一同送寄信息。摩訶薩知其事情後,致送返書,勸勿懈怠。
彼等之中,波羅奈王無肉即不攝食事,因此諸人於布薩日必須為王留置肉食。然某日如是所留置之肉,因廚師之不注意,為王宮飼養品種優良之犬所食,廚師不見有肉,手中握滿金錢,步巡搜索肉類,不能獲得。彼思:「若無肉食侍應,自己性命不保,如是將如何為之?」彼有一法,於深夜至屍骸之捨場,割取今剛死去男人之股肉,以此充分烹飪以享王為食事。
王置肉片於舌尖,刺激七千之味覺神經,攪動全身。某種業力之故,彼前生因[P.459]有食人肉之習慣,彼由今生立即於前生生為夜叉吃食數多人肉而為此嗜好人肉。「若予自己默然食之,此廚夫對予自己將不言此肉為何物。」王如此思後,將肉與痰一同吐棄於地上。「大王!並無惡味,請王享用!」王令人等退下後:「予知此肉無何惡味,然此為何肉耶?」「為前日王未享用之肉,大王!」「非也,他時予確未嚐有此味。」「今日予已充分烹飪,大王!」「汝確以前如此盡力之方法烹飪?」王知彼已默認,王云:「汝應如實申述,否則無命!」
彼乞求赦免無畏,語其原狀。王云:「任誰不可言說,平日烹飪之肉,汝可自食,為予食人間之肉。」「大王!此實為難事!」「汝勿恐怖,此非難事。」「然則由何處於何時均能善得耶?」「牢獄之中,豈非有數多之人耶?」爾來彼依其命令而實行。其後牢獄之人已盡,彼向王申告:「今將如何處理?」「於道中投置千金之束物,有取彼者即云為盜人,捕而殺之可也。」廚師依其命令而行事。其後亦無取千金之束物者矣,「今將何為為宜?」「夜間之時,擊觸大鼓報時,市中混雜,汝可於有裂痕牆壁或於廣場之中,斬人而取肉。」
爾來彼取肥肉,到處橫臥屍體。「予母不見,予父失跡,予兄予妹皆不見矣。」諸人悲嘆之聲入耳,市民等恐怖戰慄:「究竟人等為獅子所食耶?或為虎耶?為夜叉耶?」諸人調查,見其傷口:「此或為人所食用!」大眾集合於王庭,掀起非難之聲。王問曰:「汝等為何事耶?」「大王!市內有食人肉之賊,請王捕捉!」「予如何知其為誰人?為防街市中,汝等謂予步行巡迴守護可乎?」
[P.460]大眾見王不顧市中之事,欲往告向伽拉哈提將軍云:「往將軍之處言說。」「務請將軍搜索賊人!」「請待七日,予搜出賊人而引渡。」彼如此送出大眾後,命令家臣等曰:「汝等知市中有噉人肉之賊,汝等於各處隱匿,捕捉彼賊歸案。」「謹遵臺命!」爾來彼等於市內守望。
國王之廚師藏匿於某家牆壁裂痕之中,殺一女人,取其緊湊之良肉,開始填入籠中。將軍之家人將其捕捉強縛,大聲喊叫:「噉人肉之賊,已被捕到。」大眾將其包圍,人人將彼痛毆,縛首裝入肉籠往見將軍。將軍見彼思考:「究竟此男為噉人肉者耶?抑或彼混合他肉販賣者耶?或其他誰人吩咐而殺者耶?」彼問此事,唱第一之偈:
一
二
三
四
於是將軍重縛彼使就寢。夜明彼與諸臣相議,全部發同意之一語,守護一切場所,全市收入掌中,然後縛廚師之首於肉籠中,將彼入於王宮而行,全市引起騷動。
王於前日雖食朝食,然夕食未有備辦,彼思廚師今將歸來,思今將歸來,如坐一夜,天已明亮。「今日廚師亦未前來,而竟聞得市民極大騷動之聲,此究竟為何事耶?」國王由窗中眺望,見彼廚師如前所云被押解前來,王思:「事情完全暴露矣。」王振起勇氣坐於椅上。伽拉哈提近王之處詢問,王向彼答。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五
六
[P.462]七
將軍聞此自思:「此王由自己之口中承認,將謂如何殘酷之人。如此長久之間,人人皆王之餌食。予自己須使之停止。」「大王!勿為如彼之事!」「伽拉哈提!何出此言?予不能廢此。」「大王!若不廢止,自己之國土將滅。」「雖然滅亦無關,予不能廢止。」將軍於是為使王首肯而持來典故示知:
昔日,大海棲有六尾大魚,其中阿難陀、提曼陀、阿礁哈拉三尾長五百由旬,提提米提、敏迦拉、提米拉頻迦拉有千由旬,彼等皆食岩苔。彼等之中,阿難陀棲於海之某一方之側,有多數之魚見之而來接近。某日彼等思惟:「所有二足之物〔人間〕,四足之物〔獸〕皆被任命有王,而我等則無王。我等亦應有魚王。」經所有之意志相合致,公推阿難陀為王。爾來魚類朝夕對彼,表示敬意。
如是某日,阿難陀於某山食岩苔,彼不知思為岩苔,受食一魚。其肉深為彼喜,彼思:「究竟如何此有如此之美味?」彼取出見魚身體,彼思:「如此長期之間,自己[P.463]不知而未食。」「予於魚等朝夕表示敬意來時,可食一尾或兩尾,然食魚之事,一旦暴露,將皆逃走而不來接近自己之處。」於是彼潛身由回返之魚背後襲擊而食。魚類之數,漸漸減少,眾皆思惟:「究竟由何處對我親族等生出危險耶?」然有一尾賢能之魚:「予對阿難陀所為之事,不能服氣,予將作一調查。」彼於魚類表敬意之時,潛身於阿難陀耳朵之中。阿難陀使魚類行過之時,由背後向行處之魚攫食。此魚見此行為,告知他者,魚類皆怖而逃去。
阿難陀自彼以來,執著魚味,而不向其他之餌漁食,彼為飢餓,漸次衰弱。「究竟彼等往何處而去?」彼於搜索魚類之中,見到一山:「彼等怖予,多半棲近於此山,予將圍卷此山瞭望。」彼以尻尾與頭將此山之兩側包圍,彼思:「若彼等棲於此處,則必將逃出。」彼注視自身之尻尾:「此等魚奴為避予而棲於山之近處。」彼甚憤慨,彼以五十由旬之尻尾擊之。彼思捕得其他之魚,飢不擇食開始囓食。引起激烈之苦[P.464]痛,血腥之味,使羣魚集來,啗食其尻尾,及於頭部。彼之身體過大,不能復元,當場氣絕而死。魚骨堆積如山之高,空中飛翔之男女仙人見此,向人人語及,全閻浮提中之人人皆知——伽拉哈提持來此典故開示而云:
八
九
一〇
[P.465]王聞此云:「伽拉哈提!汝知此例,予亦知之。」彼就貪食人肉之事,持來昔日之典故而說示:
一一
一二
[4]昔日在波羅奈有名呼為蘇迦陀之富家,彼為由雪山而來之五百聖者等整備鹽酢,使住自己之園囿而為奉事,任何時均於家中準備食物。然彼聖者等有時往田舍巡迴乞食之事,得大閻浮果之皮而食,蘇迦陀彼時思惟:「今日尊者等三日四日未歸,究竟往何處而行?」彼牽其子之手,恰於聖者等進食之時,向彼處出發。爾時一少年行者為年長行者等分送漱口水後,正在食閻浮果之皮。蘇迦陀向聖者等為禮後坐而問曰:「尊者食用何物?」「友!乃大閻浮果之皮。」蘇迦陀之子聞此,感覺口渴,於是聖者羣之最大長老少量分給。兒童食此,執著於其美味,幾次強請:「請與我皮,請與我皮。」富豪正在聽法,偽稱:「勿出大聲,歸家使汝再食。」彼為此子勿使召致尊者等不快,頻頻不斷安慰哄騙其子,而向行者等告別歸家。歸家後,其子泣云:「請與我皮!」一方面聖者等云已長期滯在,向雪山地方歸去,園囿之中,早已不見聖者等。諸人與其子以菴婆、閻浮、半娜婆、香蕉等之果皮與粉砂糖混合之物,彼[P.466]舐著於舌上之時,完全如劇烈之毒狀,彼七日間何物亦不思食,遂斷息而亡——。國王持來此事而說示。
於是迦拉哈提以此王過餘貪著美味,彼思須更持其他之例證,彼云:「大王!務請停止。」「不也,予不能也。」「若不廢止,則王之一族,次第毀滅,王位之光輝亦將失去!」
昔日,此處於婆羅奈有守五戒婆羅門之一家,彼一家有一子,兩親之慈愛,集於一身,彼通曉三吠陀。彼與同年之少年等共為一團步履巡迴各處。一團除彼以外者,雖食魚肉及其他飲酒,而彼少年不食魚肉,亦不飲酒。於是彼少年等思惟:「彼不飲酒,則不向予等送錢。今思一策,使彼欲飲如何?」彼等如說集合云:「君來參加祭祀一遊。」「君等飲酒,而予不飲,君等只去可也。」「如是,將為取來為君飲之牛乳。」「如是為善。」彼與同意。
此惡奴等往公園於蓮葉之間結置強烈之酒,如是彼等飲時,勸彼少年飲以牛乳。其中有一惡奴云:「取蓮蜜來!」於蓮葉之上,載以葉杯,於葉底穿孔,使吸入口中,如是其他之人亦取來使飲。彼少年問:「此為何物?」遂亦思考蓮蜜,而將酒飲下,更又食以炭火燃燒之肉。
如是彼連杯飲用,醉開之時,彼等教示:「此非蓮蜜乃為酒也。」「如此長久期間,[P.467]不知此美味之物,更請持此酒來。」彼等取來與飲。彼欲飲之欲望加大,彼更欲飲,答云:「酒已無有」,彼云:「如是,請更持來。」彼將指環交付。爾來彼終日與彼等一同飲酒,醉開赤眼,步履蹣跚,話語團欒不清,歸家倒臥就寢。
彼父知子飲酒,待彼醉醒:「汝為無理之事,生於婆羅門家而與外人飲酒。二次不可為如此之事。」「父親!予有何罪?」「不可飲酒!」「父親!是何言哉?予從未得如此之美味。」婆羅門反復不斷欲使其廢止,然彼依然只云不能。於是婆羅門自思:「如此不改,則我一家之系譜,將行斷絕,財產亦將烏有。」彼唱偈云:
一三
如是云畢,父云:「汝須廢止,若不廢止,予將汝由家逐出,或即由此國追放。」然年少者云:「雖然如此,予不能棄酒。」遂唱二偈:
一四
一五
如此云畢:「予不能廢飲酒,請如所好為之。」於是婆羅門云:「在汝捨棄予等,予將捨棄於汝。」乃唱偈曰:
[P.468]一六
彼攜同其子至法廷,宣佈廢嫡後逐出。其後彼子無有寄處,而為墮落乞食,彼身襤褸,手纏鉢乞食步行,於縣城壁之傍餓死——。迦拉哈提持來此事示王:「大王!若不依予等之言,貴君將被放逐。」乃唱偈云:
一七
如此迦拉哈提雖然持來例證,然王為不能廢止,卻示以外例云:
一八
一九
二〇
典故如前所述。[5]此一時候蘇迦陀見仙人等食大閻浮果之皮時,而不歸來,彼思:「是何緣故,彼人等而不歸來?若往何處行居,將與尋出,不然,將在彼人等之處聽聞法語。」彼往公園出發,而於聖者之羣最大長老之處聞法之中,夕陽沈落,雖云歸去,但謂:「今日停宿於此處」,彼向聖者之羣為禮後,入於葉之庵中而臥。夜分之時,諸神之王帝釋由諸神眾圍繞與自己之侍女等一同向聖者表達敬意而來,公園中綿延一色之光輝。蘇迦陀起立由葉庵之孔窺視:「此究竟為何事?」彼見帝釋向聖者等表達敬意而來,由天女等圍繞。彼見天女一目之下,忽然執起慾情。帝釋坐[P.469]而聽聞法語後,歸自己之住居。彼富豪〔蘇迦陀〕翌日向聖者等為禮問訊:「尊者!夜分向貴君等表敬意而來者究竟為誰耶?」「吾友!彼為帝釋。」「然則圍繞彼而坐者又為何者?」「天之仙女云者。」彼告別聖者之羣歸家之後,哭泣而喚云:「予欲天女,請授予天女。」彼一族之人等,圍繞彼云:「汝為鬼所附著耶?」對彼加以指責。「予非如是!予語天女之事,即是天之仙女事。」諸人於其所謂之天女,與彼往見其美飾之妻或往娼婦之處,彼均不加視見,彼云:「此非天女,乃為夜叉。」彼哭泣聲喚:「授予天女。」遂絕食斷氣而亡——。
迦拉哈提開始自思:「此王過餘貪著美味,若不注意理會,將不可收拾。」「食自己同類者,如空中飛翔之黃金鵝鳥亦遭破滅。」彼為示此而唱二偈:
二一
二二
[6]昔日在心峰山之黃金窟棲有九萬隻之鵝鳥,雨季四個月間,彼等均不外出。若外出者,兩翼為雨水完全濡濕,不能飛翔,將落入海中,因此彼等均不外出。雨期將近,彼等取由池中自然生長之米,於洞窟之中存滿,食此以度日。當彼等入於洞窟之時,於洞窟入口處有車輪狀大小之溫那那比蜘蛛每月結張一網,其一根一根[P.470]之絲可以如縛牛之綱繩。鵝鳥等為破其網,與一隻年少鵝鳥二隻份之食餌。彼俟雨晴,於最先頭割斷其網,如是破網出道,使其餘諸鳥通過。然某時雨期繼續五個月之久,鵝無餌,彼此相談:「為了生活之上,首先食卵。」於是先食卵盡,次食幼鳥,更又食年老之鳥。五個月已過,雨已停住,而蜘蛛結張五網。鵝鳥因同類相食,氣力衰弱,攝受二隻分食餌之幼鳥,相繼打破四網,然第五則不能斷破,為網所吸著,為蜘蛛破其頭而吸其血。其他諸鳥次第前來破網,然皆為網所吸,蜘蛛如是吸全部鵝鳥之血。人云,提頭賴吒鵝鳥,彼時即歸全滅——
王更欲為其他比喻,然市民等羣起:「將軍閣下!尚何為耶?噉人肉之賊,尚未捕獲耶?彼若不廢止,請由國內放逐。」未使王言說。王聞眾多之聲,心生恐怖,比喻之話,已不能言。將軍再次向王云:「大王!廢止之事不能耶?」王答:「不能。」於是彼以一切美麗莊嚴之具,裝飾後宮之婦人等及王子、王女等置於王傍:「大王!請王御覽此王之御族一國,廷臣之羣眾,王位之光輝。王不可失。請王廢止食人之肉。」然王云:「予不思此等之物較人肉可愛。」「然則大王!請由此市北國出。」「迦拉哈提!予對王位如何皆可,予將出行。但請授我一劍與廚師一人。」於是授彼劍與煮人肉之鍋與籠使其執掌及與廚師一人由國中放逐。
[P.471]彼攜同廚師出市而去,入森林之中,於某尼拘律樹根之處作住居而住。彼立於森林之通道,殺人持歸,交付廚師,廚師烹飪其肉使彼進食,如此二人生活。彼云:「予為食人者。」凡被彼驅逐之人,無一不折腰仆地,彼於其中選擇,或提足於上,或捉足於下,彼持歸交付廚師。
某日彼於森林中未獲一人而歸,廚師問:「大王!將為如何耶?」「汝將鍋置於窯〔窟同〕上。」「大王!肉在何處耶?」「肉予即取來。」廚師已思自己生命將盡,身形顫抖於窯昇火放鍋。而食人者用劍將彼斬殺,煮其肉而食。「食人者於通路殺人。」於是閻浮提中均皆徹知。
時有一持有莫大財富之婆羅門,積有五百之車,由東向西行旅經營商賈。彼雖知殺人賊佔道殺人,但彼思與以財寶將可通過。彼向住於森林入口處人等云:「可使予通過森林」,與以千金,如是彼與其人等一同進入道中而行。車隊在前,彼自沐浴,塗抹塗膏,盡量纏付身體之裝飾,心神愉快坐於繫白牛之車上,由領路人等圍繞由最後前進。
食人者登於樹上四下觀望,彼思:「彼等其他之徒等,無有可食之程度。」對彼[P.472]等無有食慾,但彼見到婆羅門時,立即不堪忍耐,湧出唾液想食。當彼婆羅門恰好來到自己之前時:「予為食人者!」呼喚己名,揮舞其劍,恰如以砂滿入眼中之狀,蹦跳而行,任誰無一人不折腰仆地,蹲踞地面以避。食人者心情愉快將坐於車上之婆羅門提足捉下,使頭垂吊於自己背中,以踝打擊其頭,持之而去。
人人起立,受金者云:「喂!諸位,堅強起來!我等由彼婆羅門之手,受取千金,予等之中不為人間應為之事,予等為何物耶?無論能與不能,予等應尾隨其後。」於是眾人隨後跟蹤而行。一方食人者回顧,不見有任何人,彼緩步而去。爾時一勇敢之男,急往彼處追來,食人者見此,即跳越一垣牆,誤蹈朅地羅樹之刺,由足趾甲中突出,彼足滴血,跳越而行。彼男見此,即云:「啊!予使彼奴受傷,君等可由後面前來,予將捕捉彼。」諸人知食人者已弱,由後追至。食人者知被追討,於是放出婆羅門,以討本身之安全。引導人等取返婆羅門云:「賊已對予等無用。」於是由彼處返去。
食人者也自己回歸至尼拘律樹之根元,入於嫩枝之間而坐。「大樹之女神!若貴女於七日之中,使此傷快癒,予以全閻浮提中一百零一人剎帝利〔王族〕喉部之血洗淨貴女之樹幹,圍繞以贓物及五種美味之肉,犧牲致祭。」彼如是發誓。彼因不攝飲食之物,身體衰弱,然傷於七日之間快癒,彼思此依樹神之神力而快癒。彼食人肉,數日之間,體力復元。彼思:「神對自己垂示極大恩惠,予必須完成誓約。」彼[P.473]執劍由樹元出發:「予將引來諸王!」前往各處。
如是彼前生為夜叉時,有一一同噉人間之肉之夜叉友人,彷徨於其近邊發現於彼:「彼為我昔日之友。」彼判定後問曰:「君識我耶?」「不識!」於是彼說前生之事使聞,食人者開始判知,慇勤為禮。「君再生於何處?」彼言其再生來之處、由國中放逐之因、現住之處、因刺傷之故,為滿樹神之誓約而來此處。「君亦應幫助予之此一工作,如是君我二人同行。」「不也,吾友!君若能行願即君自行,僕有必須一人所為之用。然予知無價相[7]之咒文,彼可增強力量、速度與威光。請汝記憶此咒文。」「謹遵所教。」彼與以同意。
夜叉授彼咒文而去。食人者會得咒文,自此以來,如風狀之速,極為勇敢。彼於七日間見百人之王,往苑與其他如風狀驅使而行。彼呼喚自己之名,吼叫跳上,使人陷入恐怖,彼以足摑頭向上,以踵擊打頭部,如風之速,拴之而歸,而將彼等之掌穿孔,用綱繩吊在尼拘律樹下,風一吹動,恰如枯萎之克蘭達花[8]環之狀,使其足之指尖磨動地面而吊下。然彼食人者未將須陀摩拴來,因以前曾為自己之補助師尊,彼思閻浮提不可成空之故,彼為犧牲祭祀昇火炙燃肉串而坐。
[P.474]樹神見此,自思:「此人自己將作犧牲祭祀。此人之傷,決非依我自己之恩蔭而快癒。今此人將為大虐殺,如之何則可?」「予自己之力不能扼止。」彼云後往四天王處而言其故:「請與制止。」彼雖云說,然答言:「我等不能制止,可近往帝釋之處以言其事。」「請與廢止,天王!」雖然申說,彼亦云:「予不能廢止,然予教能者與汝。」「彼為誰人?」「諸神世界與人間世界只此一人之外無他人。彼乃拘樓國蔭達波陀市拘牢婆王之王子須陀須摩。此者可溫和調伏彼食人者,諸王之生命亦將得救,食人肉事亦將使作罷,於全閻浮提中將降不死之甘露。若汝欲救諸王之生命,可攜同須陀須摩前來為犧牲祭祀之狀與語可也。」「謹遵王命。」
樹神急行為出家者之形像,接近食人者之處而行。食人者聞足音,以為某王欲為逃去,四處巡查發現於彼。「此出家人必為剎帝利(王族),予將此奴捕獲,滿百一之數,將可為犧牲祭祀。」彼手持劍追逐。追巡至三由旬,然終不能追及。彼由手足滴汗,彼思:「自己以前無論象、馬、馬車,只要急追驅策,必可捕捉,然而今日此出家者普通步行,予盡力急追而不能捕獲。究竟此之謂何故?」復次彼思:「出家者乃依言辭而為者。予喊其停止,於其停時即捕捉。」彼云:「沙門!且停。」但彼答曰:「予停,汝亦努力請停。」於是,彼曰:「出家人生命所係,不云虛言,然汝云虛言。」彼語畢唱偈:
[P.475]二三
於是樹神唱二偈:
二四
二五
樹神云此,消失出家之形像,恢復自己本來之姿,立於空中如太陽狀之光輝。食人者聞樹神之言,更注視彼之姿,問曰:「貴女為誰?」「此樹再生之樹神。」彼以拜自己之神,非常歡喜。「神王!須陀須摩之故,請勿憂心,請入自己之樹中。」樹[P.476]神於彼所見之前入於樹中。
恰於此時,太陽沈沒,月亮上升。食人者通於吠陀及其類之物,知星宿[9]之運行。彼注視空中,彼思:「明日為鬼宿[10]之日,須陀須摩沐浴,將往王苑而行,予於彼處將彼奴捕獲。然其警護極為嚴重,全閻浮提中之人等均為警護環繞者,以故予於警護尚未整備之初更時分往米迦奇拉苑,降於王之蓮池。」於是彼出發而行,降於蓮池,以蓮葉被於頭上,安靜隱居。魚龜等為彼之威力而後退,於水邊巡迴羣泳。彼此威力由何處而來?乃由前生之業——彼於迦葉十力世尊時,出牛乳之食奉[11]〔布施比丘眾牛乳〕,為此彼有非常之勢力。彼作溫室為比丘眾禦寒,施捨作火之薪木及劈割薪木之鉈(秤鉈)與斧,因此彼有威力。
如是當彼入王苑中時,非常早,但在周圍三由旬之間已到著諸人警護。王亦於晨朝之食完畢,王以美飾,坐乘於象背,率四軍之兵,出市而行。恰於此時,有名難陀之婆羅門,持每一值百金之四偈,由得叉尸羅,步行二十由旬之道路,到著市邊,宿泊於城門之處之村,太陽上昇,共同入市中見王由東門出行,舉手向王高唱萬歲。王因能見四方之人,於行進當中,見婆羅門立於高處場所舉手,使象接近彼方而行,云如次之偈:
二六
於此彼云:
二七
「大王!此為迦葉十力尊者所教之四偈,一一各值百金。貴君以聖知識歡喜聽聞,予為向貴君申教而來此。」王大為歡喜:「阿闍梨!汝言甚善,然予今不能回返。今日為鬼宿之日,乃洗頭之日,俟予歸來之後,予將致聞,汝勿思有不快之狀。」王向廷臣等云:「為此婆羅門於如彼之家設牀,準備衣食之物!」王命令之後,即入王苑而去。
彼處由十八肘[12]之城壁圍繞,由象互相擦撞程度所包圍保護,更有馬,其次兵車,其次射手等步兵包圍,恰如大海沸騰之狀,軍兵彌漫。王取下優美莊嚴之具,剃髮,身體塗油,如王者甚為尊嚴於蓮池中沐浴。而後由水上來,著浴衣而立。於是諸人向王捧上薰香之華鬘莊飾。
[P.478]彼食人者思考:「王著莊嚴之具,身軀必非常重,予應於彼身輕時往捕。」於是彼揚聲叫喊跳起,於頭上掄揮寶劍如電光之狀:「予為食人之賊。」自己報稱其名,以指著額,由水中跳出。聞彼之聲,騎象者與象一同,騎馬者與馬一同,車兵與車一同仆倒在地,軍隊手持武器均俯伏放下。食人者捕須陀須摩將其抬起,然後於其他人之時,捉足使頭向下,以踵叩打頭部而行,然對菩薩之時,則近彼屈腰而抬起使坐於肩上。彼思:「由門而行,則多阻礙。」彼由其眼前十八肘城壁之處跳越向前方飛進,由太陽穴滴液最多之象前頭部蹈降,完全如由山頂仆伏之狀,以風速奔馳,蹈馬寶之背及車之前部,恰如旋轉吼叫之陀螺,踏碎婆羅迦樹與尼拘律樹之葉狀,狂奔之下,驅進三由旬之遙。「或許有誰為須陀須摩由後追來者,也未可知。」彼各處迴視,未見任何一人,於是緩緩而行。彼見由須陀須摩髮中,水滴落彼自身之上:「世間無不恐死之人,須陀須摩亦必戰慄於死之恐怖而泣,多半如此!」彼思考而云:
二八
二九
須陀須摩答曰:
三〇
三一
於是食人者云:
三二
[P.480]三三
摩訶薩聞此如獅子狀無怖而云:
三四
三五
彼如斯云而食人者不信。於是菩薩思考:「此者對予不加信用,予將依宣誓使此者生信。」「食人者,請將予由肩降下,予將宣誓使信任。」彼如斯云,食人者將王降置於地上,王宣誓云:
[P.481]三六
食人者於此處自思:「此須陀須摩破王族者之未嘗宣誓之例,如此之輩,予不需要。予為剎帝利之王,可取自身之腕血犧牲祭神,此輩乃過弱者。」於是唱偈:
三七
於是摩訶薩云:「友!請勿懸心。請聞每一值百金之四偈法語,若能對彼者表示敬意,明日早晨,予將回返。」語畢唱偈:
三八
於是食人者云:「大王!貴君行王族者未嘗為之宣誓,望汝如誓實行。」「食人者!汝由小時即應知予之事,予對戲謔之事,未嘗虛言。現即王位,予已辨法與非[P.482]法,如何能用虛言?請汝信予,予將使汝得為犧牲祭祀。」彼食人者遂至信用而云:「大王!汝行。貴君歸去不來,則犧牲祭祀不能成就,樹神亦因貴君不在,將不滿足。請勿妨害予之犧牲祭祀。」於是彼放摩訶薩。摩訶薩恰如由羅睺之口逃出之月,此人中之強象,急來市中。
一方國王之軍兵雖思:「須陀須摩王為賢明說示妙法之王,或能以一二語言,調伏彼食人者,恰如逃出獅子之口充滿喜悅之象狀歸來。」然更考慮:「如謂吾等由食人者處棄王歸來,則吾等將受諸人非難。」於是彼等停留於市外。由遠處見王歸來,出迎而行,於敬禮之後云:「大王!為食人者至於何處,王無痛楚耶?」表示歡迎之意。「彼食人者對予為兩親尚難能為之事。如彼之慘酷暴虐之徒,用予之法語而放予歸。」
彼等載王於美飾象背之上,扈從入於市中而行。全市市民見此,歡喜無限。王因對法熱心,不往會兩親,彼云:「後程再會。」入於王宮,坐於王座,而立即呼喚婆羅門,命諸人為其剃髮。婆羅門刈髮剃髯,次行沐浴,使之塗膏油著衣,飾以裝身之具後,扶來見王。彼出現時,王於其後而浴。而使攝食事終了,而王自攝食。復次使彼坐於高價之椅上,為尊法之故,以香及華鬘向彼供養,王自坐於低座,王乞願曰:「予願聞阿闍梨為予齎來所申述之偈。」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P.483]三九
婆羅門由菩薩乞願時,兩手塗香,由袋中取出佳美之書物,兩手執云:「如是,大王!請聽迦葉十力尊所教之四偈——摧破慾情高慢等,斷轉生輪除執著,為滅愛慾須離慾,入滅不死齎涅槃。此四偈一一皆值百金。」彼注視書物而云: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P.484]如此婆羅門將一一值百金之四偈如迦葉十力尊所教教之而沈默。菩薩聞此非常歡喜:「予歸來真為善矣。」彼思:「此四偈非為弟子等之所詠,非仙之人所說,非詩人之所作,實為一切智者之所唱。予不知其有何數之價值!」「對此,縱然以此鐵圍山所圍之全世界,達到梵天界滿授以七寶,尚不能與之相當;然予向此者則能授與三百由旬拘樓國七由旬恩達波陀市之王位,但此者有無繼王位之運勢?」彼依觀相力雖然眺望,然其相不現。在將軍與其他役者雖然加以思考,能持有一村之運勢者,尚不得見;其次對得財寶者加以思考眺望,由百萬長者中開始漸得見出能有四千金之運勢。「只有如是對此者表示敬意。」彼以一一各以千金入內之囊四個授與彼婆羅門。王問:「阿闍梨!汝對他王教偈,得值若干?」「一偈各為百金,大王!為此,各為百金之值。」於是摩訶薩云:「阿闍梨!汝所持巡迴之證物有不可測之價值而汝不知,今後此四偈各有千金之值。」王唱偈云:
四四
復次彼心情愉快授車:「此婆羅門將彼安全送至家中。」彼命諸人遣送。恰於此[P.485]時,須陀須摩王將有百金價值之物敬為千金之值,引起「壯觀!壯觀!」之大喝[A7]采。王之兩親聞聲詢問:「此為何物之音?」彼等對金錢之貪慾,聞此事實而有譴怒摩訶薩之事。摩訶薩遣送婆羅門之後,往兩親之處為禮問候而立,父王云:「汝由慘酷如彼之賊手逃歸耶?」雖然而不為歡迎之事,自己為金錢之貪慾,反而問曰:「汝確實聞三四偈而施以四千金耶?」王云確實,而唱次偈:
四五
於是摩訶薩云:「予非望財寶之增大者,予冀求知識之增大,父王!」王望兩親理會而說偈:
四六
四七
四八
如斯彼云:「為財寶之故,請勿譴責於予。予為聞法作回返之約束而來,如是,予將往食人者之處,此王位請貴君即位。」彼於讓王位中唱偈:
四九
爾時父王之心發熱:「汝須陀須摩何所言耶?予以四軍之兵,前往捕賊。」彼唱偈云:
五〇
如是兩親眼中充滿淚水,父王求願云:「希汝勿行。」一萬六千舞姬等及其他之扈從等亦悲泣而云:「大王!欲往何處?使我等均無寄托。」全市之中無任何一人得[P.487]以平靜:「大王與食人者約束歸來,而今向聞一一值百金四偈之法語者表示敬意,向兩親為禮再往賊處。」全市陷入混亂旋渦之中。——須陀須摩聞兩親之言唱偈:
五一
彼安慰兩親:「父王!母后!請勿為予事擔心。予迄今參與善業,予抑制六欲不難。」彼向兩親為禮後,安慰其他諸人而離去。
佛為說明此事而唱偈:
五二
如是食人者思考:「吾友須陀須摩欲歸來則將歸來,假令如不歸來,則樹神須與[P.488]予思如此為之,即殺諸王等以五種美味之肉以為犧牲祭祀。」彼積薪木燃火,待昇起炭火作災燒肉串而坐之時,須陀須摩歸來。食人者見而大喜:「吾友!汝往完成所用而來?」彼詢問時,摩訶薩云:「唯然,大王!予聞迦葉十力尊所說之偈,向為其法語者表大敬意而去。而吾往完成所用已畢歸來。」彼為示此事而唱偈:
五三
食人者聞此自思:「此王不稍恐怖,對死無恐怖而言。此究竟是何威力?」「此無他!此奴非云聞迦葉十力尊之說偈而來者耶?此必為其威力。予將聞此奴所語之偈,如此則予亦將無恐怖。」如是決心,彼唱偈云:
五四
[P.489]摩訶薩聞此:「此人誠為食人之惡奴,予對此者稍加非難之語,使其知恥。」彼思考而云:
五五
五六
食人者雖如斯受謗而不怒。此為何故耶?乃因摩訶薩之慈力偉大。「如汝所云,須陀須摩!只予一人為非法者耶?」彼如是云而唱偈:
五七
摩訶薩聞此,思考破彼異端而唱偈:
五八
[P.490]如此食人者被非難,無術他逃,為覆匿自己之惡而唱偈:
五九
於是摩訶薩云:「吾友!如予之程度者,必須通統治之法[20]。予能辨彼,然予尚未進入真實之道。」彼唱偈曰:
六〇
食人者云:
六一
[P.491]菩薩答言:
六二
如此摩訶薩對彼語真實之利益,使彼聞得。於是食人者注視彼之顏面如滿開之蓮華、滿月之光輝,彼思:「此須陀須摩見予堆積炭火,炙作肉串,而其心對此無有恐怖,此究竟為百金值偈之威力耶,抑或其他有某種真實之威力耶?」「予將問彼一觀。」彼問而唱偈:
六三
摩訶薩即說偈云:
六四
六五
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〇
七一
[P.493]食人者聞此:「此須陀須摩王乃為善人有智慧之人,若予自己噉此者,則予之頭分割為七部,或將由地面開大口將予吞嚥。」彼受恐怖所襲,彼云:「吾友!貴君非予相應所噉之人。」乃唱偈曰:
七二
如此彼向摩訶薩云:「貴君對予乃有劇毒狀者,誰能食貴君耶?」而彼發願欲聞其偈,然摩訶薩欲使彼生敬法之心,彼云:「汝非為聞如此無非難可繫法偈之器」,而加以拒絕。然彼食人者思:「全閻浮提中尚無與此者並肩之賢者,此者由予自己之手放行聞偈,向語法者表示敬意,而於己之額上,附著死神,但仍歸來。是故其偈為非常善良之物。」而更欲聞,生起尊敬之念,彼發願而唱偈:
七三
於是摩訶薩思:「食人者今欲聞法,予將說示使聞。」「如是吾友請善聞傾聽。」彼使彼之注意集中之後,一如難陀婆羅門之語狀,讚唱其偈。——六欲天之諸神一[P.494]齊舉揚讚嘆之聲,諸天拍手喝采。爾時摩訶薩向食人者說法:
七四
七五
七六
七七
摩訶薩巧妙之語乃摩訶薩自身是為賢者,食人者思為一切智佛說偈之狀,一瞬之間,彼之全身受五種歡喜之擊打,對菩薩心已柔順,思如由父授彼大白傘蓋之狀:「自己不具向須陀須摩施捨之黃金,然對一一之偈將作各各惠與之事。」彼思考而唱偈:
七八
於是摩訶薩拒此云:「汝與如何之惠與耶?」
[P.495]七九
八〇
於是食人者自思:「彼不信自己之事,予必須使之相信。」彼思考而唱偈:
八一
摩訶薩自思:「此者極為勇敢之語,彼將依自己之言而為,吾將受彼之惠與。然若最初望彼勿食人間之肉,彼對此惠與將必心痛,故於最初受其他之三種惠與,最後再受此惠與。」彼云:
八二
[P.496]彼聞此:「此人被吾剝奪王位,而今向此一思欲噉肉,為非常不利於人動作之大賊,希望吾之生命長久,彼實為希望吾利益之人。」彼非常歡喜,彼不知菩薩避聞最初應選之物而選此惠與,食人者為彼授此惠與而唱偈:
八三
復次菩薩云:
八四
如斯彼取第二之惠與,使百人所餘王族等生命即得受惠與。食人者云將授此:
八五
[P.497]如是彼諸王已聞得二人讚話之聲耶?抑或不聞耶?實則彼等全部未聞也。何以故?食人者畏怖其樹為煙焰所損,由樹遠離而昇火,摩訶薩坐於火與樹之間,與彼談話,故全部未聞。然有部分片斷聞得,彼等相互安慰:「今須陀須摩調伏食人者,無有恐怖之事。」爾時摩訶薩唱次之偈:
八六
如此摩訶薩受第三之惠與,彼受將諸王放還自國之惠與。此為何故耶?食人者假令雖不噉彼等,然恐怖復讎,將彼等全部為奴隸使住於森林之中耶?或殺而棄之耶?或攜往邊境出賣耶?是故彼受將諸王放還自國之惠與。對手之食人者授彼惠與而唱次之偈:
八七
菩薩可受第四之物唱次之偈:
八八
[P.498]彼如斯云,食人者鼓掌笑云:「吾友!須陀須摩!何為此言,如何予能向貴君授此惠與耶?若有所欲,可更受其他之物為宜。」彼唱偈:
八九
於是摩訶薩云:「汝為好食人肉,汝言不能廢止。實際,為喜好之故,為惡者乃為愚者。」彼唱次之偈:
九〇
如斯所云,食人者陷於恐怖:「自己不能放棄須陀須摩所受之惠與,亦不能廢止[P.499]噉食人肉,究竟如何為之為宜?」彼眼中充滿淚水而唱偈:
九一
於是菩薩云:
九二
九三
食人者聞此哀泣而唱偈:
九四
於是摩訶薩唱次之偈:
九五
食人者次繼啜泣而唱偈:
九六
於是摩訶薩云:
九七
摩訶薩如是取來食人者最初所云之偈以教彼,而為使彼起授惠與之勇氣,彼唱偈:
九八
九九
如此摩訶薩以此等方法,使彼把握真實,其次教以應尊自己而唱偈:
一〇〇
彼如是云:「友!食人者!有德師尊之言不可破也。予年少時亦曾為汝補助之師,使汝修得數多學術,現予以佛之巧向汝使聞一一值百金之偈,是故汝須依予之言。」食人者聞此自思:「須陀須摩為自己之師尊,彼乃為賢人,而自己與彼相約惠與,如何為宜?誠然,人各有死,乃為必然,自己早應不噉人肉。授彼以惠與。」彼涕淚滂沱流落而起立,向人王須陀須摩之足投身,而與惠與唱次之偈:
[P.502]一〇一
於是摩訶薩云:「友!若如此甚善!對於把握戒者,死事尚可惠與,大王!予將受置汝之惠與。由今日起汝切實立起師尊之道,如是乃予之願。若汝能寄予以親愛,大王!請受五戒。」「謹遵臺命!友!請授予以五戒。」「如是,大王!受之甚善。」於是彼向摩訶薩於地上五處為禮[23],坐於一側,摩訶薩使彼把握戒體。
爾時集來之地神等於森林各處,為大音響喝[A8]采:「由阿鼻地獄至最上天界,除摩訶薩外,無人能供食人者歡喜廢止人肉。須陀須摩實為遂難能之事。」吊於樹上之諸王亦均聞此諸神喝[A9]采之音,樹神亦於其宮殿而喝[A10]采,如是雖聞諸神喝[A11]采之音,但不見其姿。諸王等亦聞諸神喝[A12]采之音而自思:「以須陀須摩之恩蔭,使我等之生命得救。須陀須陀摩調伏食人者實為難以退除之事。」彼等對菩薩加以讚嘆。
食人者禮摩訶薩之足,立於傍側。於是摩訶薩向彼云:「友!請放開諸王等。」食人者自思:「自己為此王等之仇敵,如放此王等,則彼等必云捕我等之仇敵,對自己加害也未可知。然對自己而言,棄捨生命,亦不能破由須陀須摩之手把握之戒。予與須陀須摩一同前往作解放之事,如此方為安全。」於是彼向菩薩為禮云:「須陀須摩二人前往釋放王等。」彼唱偈云:
[P.503]一〇二
於是菩薩對彼云:
一〇三
彼等近王等之處云:
一〇四
於是彼等云:
一〇五
[P.504]於是菩薩向彼等云[24]:「如是對予請守約束。」
一〇六
王等同意而唱次之偈:
一〇七
如此摩訶薩由彼等取得約束,呼食人者云:「如是汝解放王等。」彼執劍切斷一人王之縛。然其王七日間未攝取食物,為充滿痛苦,於切縛同時,失氣而仆於地上。摩訶薩見此生起憐憫云:「友!食人者!不可如彼之狀切縛。」用雙手將一人之王強抱於胸:「如是切縛為宜。」於是食人者以劍切斷。摩訶薩之力甚強,將王抱持於胸上如自己子之狀,容易緩和降落於地上,如是全部均使寢臥於地上。然後洗其傷口,如拔除兒童之耳紐,慢慢由掌拔除綱繩,洗除舊血,勿害於傷。彼云:「友,食人者!持來樹皮一枚,於石上搗碎。」彼如說持來,然後依誓言擵諸王之手掌,傷口忽然快[P.505]癒。食人者取米煮一種之飲物,摩訶薩與食人者二人使百餘王者等飲此飲物,如是彼等皆得腹滿。其日日暮,次日朝、晝、晚間,皆使飲此飲物,第三日使飲有塊之粥,如是彼等直至很快恢復。
如是摩訶薩問曰:「君等行矣?」「唯然!予等將行。」彼等回答。〔菩薩云:〕「友,食人者!予等將往自己之國。」食人者哭泣投身於彼之足下云:「友!貴君請率此王等而行,予將食樹根之實住於此處。」「友!此處汝謂何為?汝之國乃為心情之善處,請於波羅奈攝取政事。」「友!何為是言?予不能往波羅奈行。全市民為予之敵,彼等皆云:『予之母親為彼奴所殺,予之父為彼奴所殺。』彼等均將罵我而云:『捕捉此賊!』彼等將以土塊殺我。而予於貴君之前,把握持戒,雖然生命悠關,而予不能再殺他人,故予不往。予因廢止人肉,如何只能永生,尚不可知,但己恐此後不能與貴君相見。」彼哭泣云:「請貴君前往。」於是摩訶薩摩挲彼之背:「友!予須陀須摩對如汝殘忍者尚能依予而和平安穩,波羅奈之市民等將何所作為耶?予將舉揚汝據於彼處,還有將予之國二分與汝。」「予雖居於貴君之市,然予之敵人仍在。」摩訶薩於是自思:「此者依予之言而行,非常為難。予構一策,須使此者得據有以前之榮譽。」為唆使彼之心意,讚歎都市一切物之一切完備:
一〇八
[P.506]一〇九
一一〇
一一一
一一二
[P.507]如此摩訶薩自思:「此者必在以前愛食美味,今憶出思歸。」最初為食物,第二為煩惱,第三為寢牀,第四為舞踊、器樂、歌唱,第五為苑與都,如此以此等之物相誘:「如此,大王!予伴汝而行,據於婆羅奈,然後再往自己之國。若不能得婆羅奈王位,予以予之國半分與汝。森林之中,何可住居?請從予之言。」彼聞此言,遂欲往行,彼思:「須陀須摩為予利益而思,向予自己憐憫,最初向予把握使之為善,而彼今云將得據以前之榮譽。若為彼者則必能得,予與彼一同前往,森林中住居將為何物?」彼歡喜讚嘆摩訶薩之德,彼云:「友!須陀須摩!與善友相接,則為無上之善,與惡友相接,則為無上之惡。」
一一三
一一四
一一五
一一六
一一七
一一八
一一九
如是食人者以七偈稱讚摩訶薩。摩訶薩與食人者及其他諸王等相伴往邊境之村,邊境之村人等見摩訶薩,往都城告其原由。大臣等率諸軍前來圍繞,摩訶薩與其扈從一同赴波羅奈,於途中,地方諸人捧獻贈物,隨從其後。如斯從者甚多,摩訶薩隨從此等到達波羅奈。
時食人者之子為王,迦拉哈提為將軍。市民等告王:「大王!須陀須摩調伏食人者相伴而來,勿使入市。」而急速關閉城門,手執武器而立。摩訶薩知閉城門,將食人者及百人餘王等留後,彼幾人與大臣一同前來云:「予為須陀須摩王!望得開城。」[P.509]城門遂開,摩訶薩入於市中。國王與迦拉哈提出迎,伴隨摩訶薩登上宮殿。
彼坐王座喚來食人者之第一后妃及其他諸臣,彼向迦拉哈提云:「迦拉哈提!汝何故不使王入市耶?」「彼者在王位之時,噉食此市多人。彼為王者不可為之事,彼與全閻浮提分離。彼為如是之惡人,因此,關閉城門,不使入內,彼今將仍為此事。」「不也!汝勿憂心。予已調伏於彼,使彼把握戒律,雖然關係自己生命,亦決不殺他人,彼已對汝等再無危險,因此,無須為如此之事。人子必須扶養兩親,扶養兩親者,往天上行,不如是者,將墮地獄。」如是彼向坐於低席之王子諭後,向將軍教言:「迦拉哈提!汝為王之友,同時為王之臣下,而汝依王據有大勢力,而汝亦必須為王之狀行事。」其次又對王妃諭言:「王妃!汝亦由自己之生家出來,於彼之處達第一后妃之地位,依彼而得子寶,汝亦應為彼之狀行事。」〔菩薩〕更為徹底為王之事而說法:
一二〇
一二一
一二二
一二三
[P.510]王與將軍聞此法語,皆大歡喜,彼等云:「如是伴來大王!」於是觸擊大鼓,巡迴公布,集合市民:「汝等勿怖,大王已把握正法。如是伴大王前來!」於是以摩訶薩為先頭與大眾一同來至王處。於作禮後,向理髮人命令奉事,如此剃髯、刈髮、沐浴、塗油、終了,捧獻寶物之堆積,施行灌頂,伴入市內。食人者之王向百人餘之王等及摩訶薩更表鄭重之敬意。全閻浮提中起大轟動,皆云:「依須陀須摩王,調伏食人者再據王位。」
恩達波陀市之市民遣使希望王速歸來。摩訶薩居住一月後,彼向食人者諭云:「友!予等歸矣。貴君勿起懈心,可於城門之處與王宮之門前作五處布施之堂。勿破十條王法,請緊慎於惡事。」其後由百餘王城,多數軍隊集合前來,於是彼於軍隊圍[P.511]繞之下由波羅奈出發。食人者亦一同出行,中途折返。摩訶薩對無乘物之王等,與以乘物,悉皆送歸。彼等與摩訶薩交互親禮,擁抱為適宜之問候,各各返國而去。摩訶薩亦歸還至都城,恩達波陀之市民等美飾市中如諸神都之狀,菩薩以非常之威光輝耀而入都。彼向兩親為禮表示敬意後,登上宮中之大廣間。
食人者如法治國,彼思:「樹神為予建立非常之功,予應獻上諸多之供物。」彼於尼拘律樹附近,鑿大池,遺往諸多家族建設村落,村中甚大,列有八萬商店美好之軒屋。彼於樹根之處,在擴展土地之限度內平伸環繞周圍,建造欄楯[26],豎立門扉,樹神非常滿悅。其村為調伏鬼類而建設之處,命名為伏鬼街[27]。諸王皆守摩訶薩之諭,積累布施等福德,死後生於天界。
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我調伏鴦掘摩非自今始,前生亦有調伏之事。」佛為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食人之王是鴦掘摩,迦拉哈提將軍是舍利弗,難陀婆羅門是阿難,樹神是迦葉,帝釋是阿那律,其他諸王是從佛之人等,兩親是大王今之一家,須陀須摩王乃是我也。」
校注
[0001001] 本篇乃第八十集(Asīti-nipāta)。 [0001002] 雜寶藏經卷八〔一〇一〕(大正藏卷四、四八八頁);J. no. 534. Mahāhaṁsa(J. V, P. 354f); J. no. 502Ḥaṁsa(J. IV, P. 423f); Jm. 22Ḥaṁsa(Jm. p. 127f)etc 參照。 [0001003] 有關射師等不能射如來之譚見 J. VI, P. 129。 [0001004] Jīvaka(Komārabhacca)為歸依佛之王舍城良醫。Bimbisāra 王之子 Abhaya(無畏)王與淫女之間所生。Komārabhacca 之異名,乃為哺育王子之故,或見此小兒之故而如斯云云。 [0004005] 訂正為 bhante。 [0005006] 同偈 Vin. II, P. 195(Cv. VII, 3, 12.)。 [0006007] 調伏此醉象之譚見增一阿含卷第九、Vin II, 195;五分律三、十誦律三六,有部破僧事一九、有部藥事五、鼻那耶五、雜寶藏經八、Dhp. -A. I, P. 140;法句譬喻經三、及其他。 [0007008] Cittakūṭa 為繞阿耨達湖(Anotatta)五峰之一。 [0007009] 讀為 ayapaṭṭakena。Text, P. 359 參照。 [0010010] Sañcalesuṁ 之略(異本)。註釋中為 Caliṁsu。 [0010011] ādīnavaṁ 音韻上成為 adīnavaṁ。 [0011012] 同偈出於 J. IV, P. 426; V, P. 362。 [0011013] 幾乎出於同上之同偈。 [0011014] 同偈出於 J. IV, P. 425。 [0013015] 讀為 dāyaṁ。Text, P. 363 參照。 [0015016] 意義為提頭賴吒(Dhataraṭṭha)與蘇木佳(Sumkga)二人,Dhataraṭṭha 為複數之形。註釋中說為在 Dhataraṭṭha 族所生二人鵞鳥之頭主。 [0016017] 讀為 yam yad āyatanaṁ(Francis)。 [0016018] 此概為 Parakka〔ma〕nto 之省略語。 [0024019] 八六、八七之二偈出自 Text, P. 381。 [0027001] J. no. 533, Cullahaṁsa(J. V. P. 337);J. no 520, Haṁsa U. IV, P. 423F;雜寶藏經卷八〔一〇一〕(大正藏卷四、四八八頁)。Jm 22, Haṁsa(Jm. p. 127F)參照。 [0029002] gāvuta 一由旬四分之一。 [0033003] 讀為 Pādo Cgijjeyya(異本)。 [0033004] 以下三偈亦出於 J. IV, P. 424。 [0035005] 讀為 āpatī(異本)。 [0036006] Saṅgāhaka-pakkge thito saṅgahaka 由 Saṅgaha 而來之語,指四攝事。 [0037007] 殆於同偈 J, IV, P. 426; V,P. 340 中出。 [0037008] 讀為 tuṭṭhacittena。原文 duṭṭhacittena(有惡意者)。 [0038009] 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之四者。 [0039010] 由原文 Saṁyamāno(自制)而來 Samyama 之語,為國王之名故,此處出以現在分詞之形,實為指 Saṁyana 王之事。 [0041011] Sugemā 乃其妻之名。 [0041012] 依註釋此為有蠅之肉與無蠅之肉皆食之之意。 [0041013] 依註釋:「如此之女人依於煩惱之力,對捕捉富者貧者,家世高者或不然者,美者醜者而愛著者。雖是如此惡女,貴君為此女而嘆息……。」 [0042014] 出於同偈 J. II, P. 330。 [0044015] 原文有為 Saññamāno rājā。 [0046016] 讀為 ghaṭassito(異本)。 [0046017] 可讀為 adanesanaṁ?(Francis)。 [0050018] 在按取註釋之意,——自己欲思聞法,誘之使來,等同囮(音訛誘捕鳥獸之媒)之鳥獸,以為著名之蓮池,欲聞賢者之法話,以網縛之使受苦者——為所說之意。 [0050019] tidiva 三十三天(Tāvatiṁsa)之事。 [0052020] 七六~八一偈出於 J. V,P. 348,又亦出於大致與之相同者之 J. IV, P. 427。 [0054021] 布施等十種王法(dasa rājadgamā)。 [0057022] 以下二偈出於(TEXt, P, 353)。 [0057023] 訂正為 Saṁyamarāja-Iuddaputehi。見 Text, P354。 [0057024] 取 Naciraṁ 之 Na。 [0060001] J. no. 78. I llisa(J. I, P. 349F)參照。 [0061002] dgutaṅga 亦譯為抖擻、大灑等。善見律毘婆沙卷六(大正藏卷二四.七一二a)中,有云以煩惱之塵垢為抖擻,為於衣食住拂去貪著之行法,於此舉十二頭陀。 [0061003] Sārāṇīya-dgamma 此有六種,見 D. III, P. 245; A. III, P 288。 [0061004] Koṭi 億,大數之名。 [0062005] Mātali 帝釋之馭者。 [0062006] Pañcasikha 從帝釋之樂神。 [0062007] Maccgarikosiya 吝嗇之 Kosiya(拘私耶)之意。 [0063008] 訂正為 Nivesana。 [0063009] 讀為 madgu。 [0063010] 讀為 anuseṭṭgino(異本)。 [0065011] Pattga 音譯為鉢羅薩他,譯為斤。量之名。algaka(āḍgaka,阿宅迦)之四分之一。 [0065012] Vejayanta 譯為最勝殿,帝釋之宮殿。 [0065013] Sudgammā〔-savgā〕三十三天講堂之名。 [0065014] Paṇḍukambala-Silāsana paṇḍukambala 為赤黃色毛布之意。由此色庂美石所成帝釋之座。 [0066015] 在原文有為 Maccharikosika。P. 392 中亦有。 [0067016] Mahāvastu, II, P. 49 參照。 [0067017] 讀為 duvinnan。 [0072018] 讀為 na cāpi, datvā……(Francis)。 [0073019] Gandhamādana 譯為香醉山,在雪山之北方。(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19],今於此處加上[19]之註標。) [0073020] Dānava 阿修羅之一。 [0074021] Purindada 帝釋之異名。 [0075022] Sudhābhojana 諸神所食之食物。 [0077023] ekāsanaṁ 不可解為 eka-asanaṁ 之意,如註釋之誤者。 [0079024] Kusa 吉祥草。 [0079025] masakkasāra 須彌山之頂上,即為三十三天。 [0083026] sāmāka 黍之類。nīvāra 粳米。cīnaka 豆之類。moca; kadalī 均為羊角蕉之類。sāli稻。Pavigi 稻之類。ābhuji 樹名。taṇḍula 穀米。 [0084027] cakkavāka 赤鵞鳥,漢譯鴛鴦。 [0084028] jīvajīvaka 譯為共命鳥。雉之類。 [0084029] 最後之二句亦出於 J. VI, P. 277。 [0084030] 此一句與次偈殆為同一之物,亦出於 J. VI, P. 277。 [0084031] 讀為 Palāsatā(stede)。 [0084032] ganin; nika 皆為鹿之類。 [0086033] 參照八九偈讀為 Kosiya。 [0086034] 讀為 Suplavantaṁ(stede)。 [0086035] jambonada 由閻浮河所採黃金。 [0086036] Canda 在註中有為 Candaka,為孔雀尾上之目。 [0086037] laṅgganaya 不詳,或為鹿之類?但在此處從註釋而為斯譯。 [0092001] J no 74 Rukkhadhamma(J. I. P. 3275)Sn-A. p. 3575 參照。 [0092002] Rohiṇi 釋迦、拘利兩族,就盧奚多河灌溉所謂有關水論,見 J. I. P. 327. J. IV, P. 207, Ṣn. -A. , 3575, ṃanora-thapūnani, P772 等。 [0092003] Jeṭṭha(-mūla)相當五~六月。但西域記卷二以第三月為逝瑟吒,即相當於三月十六日~四月十五日之間。 [0093004] 釋迦族及拘利族皆為剎帝利,即是王族。 [0093005] Kala 棗樹,拘利族(Koliya)之名,據云因此拘羅樹而發生。 [0093006] cumbaṭa 載壺等於頭上運行場合,用敷布為台卷成幾層而成圖形。 [0094007] Vūhasammisati 或訂正為 -Samiss-。 [0094008] Attdaṇḍa-Sutta sn; IV, 15(P. 1825)漢譯義足經卷下(16)維樓勒王經(大正藏卷四、一八八a)與此相當。 [0094009] Kesa-saṁsi 由頭髮發出光線之意。J. I. P. 327 中有 nīla-naṁsi(紺青之光線)。 [0095010] 原文以下皆為單數之呼格,因繫指釋迦及拘利兩族之諸王族之意,故譯為複數。 [0096011] 在此處有 Vaṭṭaka-jātaka,此勿寧為 J, no, 33, Sammodamāna(J. I, P. 2085.)與此相當。 [0096012] Mahāvana 譯為大林。在 D, 20. mahāsamaya(D. II, P. 253)言為在迦維羅衛城外。漢譯有迦維林或迦維羅林等。此處概為指此之森,尚且毘舍離亦有同名之森林。 [0097013] 由雪山流出之五大河為 Gaṅga(恆伽)、yamuña(搖尤那)、Aciravatī(阿夷羅婆提)、Sarabhū(舍山牛浮)、makī(摩企)等。 [0098014] Kakila 譯為好聲鳥,即印度產之郭公鳥。 [0099015] uddākā 英譯為獺。 [0099016] nelamaṇḍada 註釋云為 mahābilāra(大貓),更解為青年子象之羣(taruṇa bhinkācchapa maṇḍala)。 [0099017] mahāvarāha 註釋有 mahāhatthi,但 varāha 乃豬之意。 [0099018] nāha 一般謂為象,亦有種種稱呼,即 nāga, hatthin, gaja, kuñjara, dantin, mātaṅga, vāraṇa 等。 [0099019] Purisallu 註釋有馬面之夜叉。 [0099020] Kiṁpurisa = kimnara 譯為人非人,住於深山人面鳥身之妖精,善巧為歌,云為樂神。註釋舉 deva-kinnara, duma, kinnara 等類。 [0099021] yakkga 具有神力之一切精神(spirit)。如木精(樹神)等是。具有與人禍福之神性,為俗信之對象,後被看做是一種之鬼。 [0099022] Pādapa 為「由足根飲食之意」。 [0099023] Vānaṇa 有如象鼻嘴之兀鷹。 [0099024] 讀為 garabhuta。(stede)。 [0099025] 於原文中舉出 hema 及 kanaka 二者。 [0100026] labuja 麵包樹。 [0100027] nalikera 椰子樹。 [0101028] agalu 香樹,或與伽羅,黑沈香相當。但一般謂為伽羅 tagara 之略音。 [0101029] mahāraga 大蛇之意,為大蟒神。 [0106030] 以口與四足為手之用,有五根之意。 [0107031] 註釋於此處揭櫫大鵝本生史話 mahāhaṁsa-jātaka 第三之偈。 [0107032] nāvasamākatā 意義不明。恐為此形式上之錯誤。此處解作與散文 avisesakara 為同一意義。 [0108033] 以下五種之說話,原典中插入為註釋。然在 kuṇāla-jātaka(鳩那羅本生史話)中,史話之本文與註釋部分辨別困難之關係,如其後所見種種本生史話揭櫫說明,因此等史話之形與此種史話同樣關係,故於此處譯出。 [0108034] paṇḍu paṇḍu 王及五王子之事,此在 mahābhārata 中曾經說示。而於此處選婿者為pañcāla 之王女 dranpadī。此一史話明顯取材於 mahābhārata。 [0111035] maṇḍapa 祭等之場合所建一時之假屋。 [0111036] 於 so 之次加入 taṁ。 [0112037] 讀者 surādhuttako(異本),英譯為 tulāputto(金細工人)。 [0113038] 讀為 tatiyavatthusmiṁ(異本)。 [0113039] 讀為 catukkavatthusmiṁ(異本)。 [0113040] 讀為 cārentasa(異本)。 [0114041] 讀為 saeva(異本)。 [0114042] 原文為 bahakaṁ gantvā。 [0116043] 取 bhañjanti(√bhañj)之意。 [0116044] 應讀為-dhane,註釋則取其意。 [0116045] 應讀為 hapakaṁ(<√hā)(kern)。 [0117046] 解作 paṇidhānena 之意(異本)。 [0117047] adāsa 自由人,非奴隸之男。 [0117048] 讀為 aviviccaṁ(stede)。 [0118049] guyha-bhaṇḍaka 下衣。 [0121050] 讀為 kaṇṇa-sañkhaliyaṁ(stde)。 [0123051] 訂正為 laddhuṁ。 [0124052] 由脚註異本補充。 [0124053] 由脚註異本補充。 [0127054] 讀為 cintetvā(異本)。 [0128055] Rājūnaṁ 為補充(異本)。 [0129056] 此處有 pāvāsika。 [0130057] 馬夫與后妃之地位,兩者比失之意。 [0131058] kambojaka 十六大國之一。為四北印度迦境之國名。註:「kamboja 國之人,為由森林捕護野馬之時,於某一場所建立一圍繞之門,於馬飲水之處,在 kevala 草(青苔之一種)上塗蜜,此種草束由水邊之草開始,向圍繞之門處塗置。馬來飲水為美味所吸引,就塗蜜之草而食,次第入於圍繞之場所而行。」 [0134059] 彼處有蛇入,又為敵人之創投置之故。 [0135060] 此註為說 ummadantī-jātasa(蓮華色比丘尼前生)(NO. 527)之事。 [0135061] 此註為說 Naḷinikā-jātaka(那麗尼卡姬本生)(NO. 526)之事。 [0135062] 此註為說 Nanda(難陀)長老之事。 [0137063] 同偈亦出於 J. V. P. 94。 [0138064] 同偈亦出於 J. II. P. 326. IV, P. 471。 [0138065] 同偈亦出於 J. II. P. 330. IV, P. 471。 [0138066] 同偈亦出於 J. II. P. 326. IV, P. 471。 [0139067] bimba 持真紅之果。 [0139068] saṁvara 阿修羅王之名。 [0140069] 陀那婆入女於籠中嚥入腹內,雖然預為守護,但終不能護女。出於 J. III. No. 436. Samugga-jātaka(P. 527)。 [0140070] 如註釋中有 Hārita-Lomasakassapa-kusarāano。此中就 gasta 見 J. III. No. 431(P. 496);就 Lamasahassapa 見 J. III, No. 433(P. 514);就 Kusa(Kusa)見 J. V, NO. 531(P. 728)。 [0140071] Rāhu(羅睺)阿修羅王捕月之故而起月蝕。 [0140072] Namuci 惡魔(māsa)之別名,註釋有 Kilesamāra(煩惱魔)。見 Sn-A. P. 386。 [0141073] Patāpana 八大地獄之一。見前之 Saṅkicca-jā(NO. 530)。 [0141074] Simbalivana 小地獄之一,被列舉於(M. 130)相當於漢譯之十六小地獄中之劍樹(長阿含三〇世紀經)。參照前 sankicca-jātaka。(據云由 Vetaranī 之兩岸垂下鐵 simbali樹。) [0141075] Nandana 歡喜苑,為三十三天神苑之一。 [0143076] mahāsamaya-sutta(大會經)D. 20(II. P. 2535)漢譯南傳藏八,二一一參照。 [0150001] cp, 32, sutasoma, Jātakamālā 31sutasoma(P, 207),六度集經卷四(41)普明王經(大正藏卷三、二二b),菩薩本行經卷下(大正藏卷三、一一九b),賢愚經卷十一(二五)無惱指鬘品(大正藏卷四、四二三b)失譯雜譬喻經卷上(八)(大正藏卷四、五〇三e)僧伽羅剎所集經卷上(大正藏卷四、一一六a),智慧論卷四(大正藏卷二五、八八c)等參照。 [0150002] Aṅgulimāla 譯為指鬘。言為殺人以其指作鬘。後為佛所化,得應果。 [0150003] Argulimāla Sutta M 86(M, II, P, 97)與此相當漢譯雜阿含卷三十八(大正藏卷二、二八〇c),別雜卷一(大正藏卷二、三七八b),鴦掘摩經(大正藏卷二、七一九b)等。 [0159004] 依註釋補足。 [0163005] 依註釋補足。 [0165006] 依註釋補足。 [0169007] agghapadalakkhaṇa「不知測量價值之特相。」 [0169008] 讀為 karandaka(異本)。一種之灌木。 [0171009] nakkhatta 所謂二十八宿,依其運行判別占算下界一切發生之事故。 [0172010] phussa-nakkhatta 南方七宿之鬼宿。音譯為富沙弗沙星、佛星、學星等。 [0172011] 訂正為 salāhabhattaṁ。 [0173012] hattha 為由肘到中指尖端之長度。 [0175013] 以下之二偈亦出於 J, V, P, 24。 [0175014] 最初之二偈亦出於 J, V, P. 23。 [0176015] 同偈亦出於 J, IV, P. 462。 [0176016] 為與婆羅門果約之意。 [0179017] 同偈亦出於 S. I. P. 17。 [0181018] 最初之二句亦出於 J, V, P. 289。 [0184019] 註釋中有:「五五與象等十種有情由肉所成之故(maṁsamayena)不可噉食,非可噉之物。」而尚有別解:「知剎帝利法之剎帝利,在持五爪有情之中,鬼、箭豬(sallaka)大蜥蜴、山豬(讀為 savi)及龜山五種之有情可以噉食,其他則不可噉食。」 [0185020] nakkhattadhamma 對此大菩薩之答覆 khattadhamma(統治之法)之意。是故 nakhattadhamṁe kusalo 可讀為(統治之法不道)之意耶? [0188021] 以下四偈為四〇【南傳】,~四三偈之返復。 [0192022] 同偈亦出於 J, III, P. 280。 [0195023] Pañcapatiṭṭgitena vanbait 額、腰、肘、膝、足著地為禮。 [0197024] 讀為 ne(異本)。 [0203025] 註釋為說父母之事。 [0204026] Vedikā 為環繞神詞、聖處、聖樹、聖物等周圍之一種玉垣。在佛教多環繞於塔之周圍,現於印度得見其古代之例如 Bhāsrhut sānchī Amarāvati 等。 [0204027] kammāsadamma-nigama 譯為伏鬼街?食人者即為鬼(kammāsapada)持有斑之足之調伏街之意。【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40 冊 No. 18 本生經(第23卷-第24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