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等與佛法[A1]
大師提出的問題,剛才聽了兩居士所發表的意見,我也有一點感想。佛法是以有情(生命物)為中心為出發點的,所以佛法的目的,在使有情認識痛苦而求解脫。因為佛法的本旨如此,所以佛法完全是為了要改善人生。有情痛苦的發生,不出三方面:一是由於自己(身心之間)所引起的。二是由於社會(自他之間)所發生的。三是由於自然環境(我物之間)給予的。佛法的宗旨,是為了要解決這些痛苦。但我與自然之間,只要有方法,了解自然物質的原理,就可控制利用而擺脫之,人人可以實驗,像科學所說的。可是人類社會的自他之間,就不會這樣簡單,在某種環境之下,同一的社會關係,社會機構,他贊成,你卻不滿意;過去可以安全,現在就不能控制;從前熱烈的追求他,現在卻厭惡他。社會現象所以不像自然科學的那樣必然,就為了有人類的精神活動在。故僅只科學是不足以改進社會的。社會的改善,可從適合多數人的要求,用社會組織的共同力去改善他,政治,法律等,都是為了這一點的。說到身心間的問題,只要肯自我反省,就可以知道比社會糾紛更複雜,更不容易把握。個人的性格,興趣,嗜好,思想,要加改善,是很不容易的。一切宗教,修養,特別是佛教,側重在這一點。從廣義說,要改善現實的人類社會與這三種都有關,也可說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宗教佛法,都為了改善有情中心的人間。但如社會不良,沒有合理的制度,那科學會變成賊害社會的東西。現代戰爭,不是受盡了科學的傷害嗎?但這與科學本身無關。進一步,如人類私欲發展,人格墮落,那麼任何社會制度,都難於改善社會。多少人假借民意,利用愚民;多少人利用政治,經濟機構,來破壞社會的和平。所以這三者並重,而改善社會,應從根本的人格思想改善起,這是佛法的立場。而且,科學的進步,不一定是社會的合理與平安。社會的改善,不能擔保你的身心安樂。佛法是從這究竟的觀點出發的。
人類的社會組織的好壞,雖有各人的見解不同,但不是不能比較的。大概在國家強盛時,其政策就比較寬容傾向大同;若受到壓迫,在危亡之時,就要強調比較狹隘的國家民族主義。社會的終極,當然是傾向大同,但真正的好壞,我認為應從人類的共同要求,而更當重視某一時空中的現實需要,從雙方兼顧中去估量其價值。否則,任何制度都不能一定適合,這只是例子。
佛法對於現實社會的改造,可以約聲聞佛教與大乘佛教,兩方面來講。聲聞佛法與大乘佛法不同,它是超越的,不是正面的去從事經濟,政治等活動,它是從有生而到無生,超越社會而得解脫。有人說:這是消極,但消極並不一定與世間就無好處。如小乘聖者,他有偉大的精神修養,有高上的人格,便可以影響社會。如中國的伯夷、叔齊,其精神感召後來的人也很多。然大乘佛法的思想,則完全不同。它以為生即無生,無生而不離生,故正面的去從事經濟政治等活動,並不妨礙自己的清淨解脫。它要從世間的正業去體驗而得解脫,這種解脫,叫做不思議解脫,這在《華嚴經》裡說得很多。故大乘佛教的思想,對於社會,並不一定要站在旁面,政治、經濟等,在吻合佛教的思想體系下,何嘗不是佛法?因為它主張世間法即是出世法的原故。總之,佛法一是淨化身心的聲聞教,守住自己的崗位,不失自己的立場,從旁面去影響社會,不去從事正面的經濟等活動;它深刻不能廣及。二是以世間而達到清淨解脫的大乘佛法,可以正面地去從事經濟政治等活動。出家人應以聲聞佛教為立腳點,而在家佛教徒則可本著大乘佛教的精神,正面的去從事政治經濟等活動。這政治經濟等,就是佛法。(光宗記)
【經文資訊】《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第 24 冊 No. 24 佛法是救世之光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所編輯
【原始資料】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