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94]第十二 七百〔結集〕犍度
一
(一)
爾時,世尊般涅槃百年,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於毘舍離城出十事,〔謂:〕器中鹽淨[1],兩指淨,近聚落淨,住處淨,後聽可淨,常法淨,不攪乳淨,飲闍樓伽酒淨,無縷邊坐具淨,金銀淨。
爾時,有具壽耶舍迦乾陀子,遊行跋耆國,至毘舍離城。於此,具壽耶舍迦乾陀子住毘舍離城大林重閣堂。爾時,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於布薩日,以水注滿銅鉢,置於比丘眾中,言毘舍離之諸優婆塞來者:「諸友!僧伽需要資具,與僧伽一迦利沙槃[2]、半迦利沙槃、四分迦利沙槃、一摩沙迦!」如此言時,具壽耶舍迦乾陀子告毘舍離之諸優婆塞:「諸友!勿與僧伽一迦利沙槃……一摩沙迦,金銀於沙門釋子為不淨,沙門釋子不受金銀,沙門釋子不取金銀,沙門釋子棄摩尼黃金,遠離金銀。」具壽耶舍迦乾陀子如此言時,毘舍離之諸優婆塞仍與僧伽一迦利沙槃……一摩沙迦。
時,是夜過後,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以彼金錢分與諸比丘,一一配分。時,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言具壽耶舍迦乾陀子:「友!耶舍!此是汝所分配之金錢。」[P.295]「諸友!我無分配金錢,我不受金錢。」
(二)
時,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言:「諸友!此處,耶舍迦乾陀子罵詈、誹謗有信心及淨心之諸優婆塞,使之生不信,我等為彼行下意羯磨。」彼等為彼行下意羯磨。時,具壽耶舍迦乾陀子言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諸友!世尊制立,受下意羯磨之比丘應附隨伴。諸友!與我隨伴比丘!」時,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選一比丘,以隨伴具壽耶舍迦乾陀子。
時,具壽耶舍迦乾陀子與隨伴比丘俱,入毘舍離城,言毘舍離諸優婆塞:「我罵詈、誹謗有信心及淨心之諸優婆塞,使生不信耶?我乃說非法為非法、說法為法、說非律為非律、說律為律也。」
(三)
「諸友!一時[3],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諸友!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日月之翳有四,日月若為翳所覆,則無光、無輝、無照。何者為四耶?諸比丘!雲為日月之翳也,日月若為此翳所覆,則無光、無輝、無照。諸比丘!霧為日月之翳也……。諸比丘!煙塵為日月之翳也……。諸比丘!阿修羅王羅睺為日月之翳也……。諸比丘!日月有如此四翳,日月若為此等翳所覆,則無光、無輝、無照。諸比丘!如此,沙門婆羅門有四翳,一類沙門婆羅門若為此翳所覆,則無光、無輝、無照。何者為四耶?諸比丘!一類沙門婆羅門,飲穀酒,飲果酒,不能離飲酒者,諸比丘!此,沙門婆羅門之第一翳也,一類沙門婆羅門若為此翳所覆,則無光、無輝、無照。諸比丘!一類沙門婆羅門,習不淨法,有不離不淨法者,諸比丘![P.296]此,沙門婆羅門之第二翳……。諸比丘!一類沙門婆羅門,受金銀,有不離金銀之執受者,諸比丘!此,沙門婆羅之第三翳……。諸比丘!一類沙門婆羅門,邪命而活,有不離邪命者,諸比丘!此,沙門婆羅門之第四翳……。諸比丘!沙門婆羅門有如此四翳,一類沙門婆羅門若為此等翳所覆,則無光、無輝、無照。』
諸友!此是世尊所說,善逝尊師說此後,更說此〔偈〕:
我如是說,豈罵詈、誹謗有信心及有淨心之諸賢德優婆塞,而使生不信耶?我乃說非法為非法、說法為法、說非律為非律、說律為律也。」
(四)
「諸友!一時[4],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園。諸友!爾時,王之眾會集坐於王後宮,有集會眾人,因生如此言談:『於沙門釋子,金銀淨,沙門釋子受金銀,沙門釋子取金銀。』諸友!爾時,有摩尼珠髻聚落主,坐此眾會。諸友!時,[P.297]摩尼珠髻聚落主言彼會眾:『諸賢!勿如是言!於沙門釋子,金銀不淨,沙門釋子不受金銀,沙門釋子不取金銀,沙門釋子棄摩尼黃金、遠離金銀。』諸友!摩尼珠髻聚落主能使彼會眾得解。諸友!時,摩尼珠髻聚落主能使彼會眾得解後,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而坐一面。諸友!坐於一面之摩尼珠髻聚落主白世尊,言:『大德!此處,集坐於王後宮之眾會……「……沙門釋子取金銀。」如是言時,我言彼會眾:「諸賢!勿如是言……遠離金銀。」我能使彼會眾得解。我如此說,是世尊之所說耶?非以不實誹謗世尊耶?隨法說法耶?順法順正說而無墮於呵責處耶?』『聚落主!汝如是說者確實,是說我[5]所說也,非以不實誹謗我,是隨法說法,順法順正說,無墮於呵責處。聚落主!於沙門釋子,金銀不淨,沙門釋子不受金銀,沙門釋子不取金銀,沙門釋子棄摩尼黃金、遠離金銀。聚落主!以金銀為淨者以五欲為淨,以五欲為淨者,聚落主!應知一切非有法門之法、非有釋子之法。聚落主!然而,我如是言:需草時索草,需木時索木,需車時索車,需人時索人。聚落主!然而,我言:雖有任何事,亦不得領受,不得索取金銀。』」
「我如是說,豈是罵詈、誹謗有信心及有淨心之諸賢德優婆塞,使生不信耶?我乃說非法為非法……說律為律。」
(六)
如是言時,毘舍離之諸優婆塞言具壽耶舍迦乾陀子:「大德!唯尊者耶舍迦乾陀子獨是沙門釋子,彼等皆非沙門、非釋子也。大德!尊者耶舍迦乾陀子!請住毘舍離城,我等為尊者耶舍迦乾陀子,盡力供〔養〕衣服、飲食、臥坐具、病藥資具。」時,具壽耶舍迦乾陀子令毘舍離之諸優婆塞得解,與隨伴比丘俱往僧園。
(七)
時,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問隨伴比丘:「友!耶舍迦乾陀子向毘舍離之諸優婆塞謝〔罪〕耶?」「諸友!於我等不善,獨以耶舍迦乾陀子為沙門釋子,以我等皆為非沙門、非釋子。」
時,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言:「諸友!此處,耶舍迦乾陀子非我等之當選者,而為在家人宣說,我等為彼行舉罪羯磨。」彼等為彼行舉罪羯磨而集會。時,具壽耶舍迦乾陀子騰於虛空,立於憍賞彌。
時,具壽耶舍迦乾陀子遣使至波利邑、阿槃提國、南路之諸比丘處,言:「諸具壽!來!我等於非法興而法衰、非律興而律衰、非法說者強而如法說者弱、非律說者強而如律說者弱之前,受此為諍事。」
(八)
爾時,具壽三浮陀舍那婆斯住於阿吁恆河山。時,具壽耶舍迦乾陀子至阿吁恆河山具壽三浮陀舍那婆斯處,至已,敬禮具壽三浮陀舍那婆斯,坐於一面。於一面坐已,具壽耶舍迦乾陀子言具壽三浮陀舍那婆斯:「大德!毘舍離之跋耆子諸[P.299]比丘於毘舍離城,出十事,〔謂:〕器中鹽淨……金銀淨。大德!我等於非法興……如律說者弱之前,受此為諍事。」「唯!唯!友!」具壽三浮陀舍那婆斯應諾具壽耶舍迦乾陀子。時,有六十人之波利邑比丘,皆是阿蘭若者、乞食者、糞掃衣者、三衣者、阿羅漢,於阿吁恆河山集會。有八十八人阿槃提國、南路國之比丘,一分為阿蘭若者,一分為乞食者,一分為糞掃衣者,一分為三衣者,皆是阿羅漢,於阿吁恆河山集會。
(九)
時,諸長老比丘相議,生此念:「此諍事粗而難也。我等得誰[7]為伴者,有力於此諍事耶?」爾時,有具壽離婆多,住於須離,多聞而通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為賢明、聰明、有慧、有恥、有悔而好學者。時,諸長老比丘生此念:「此處,有具壽離婆多,住於須離,多聞……而好學者。我等若得具壽離婆多為伴,如此,有力於此諍事。」
具壽離婆多以清淨超人之耳界清淨通,聞諸長老比丘相議。聞已,彼生是念:「此諍事粗而難也。我不應避如此諍事。然而,今,彼諸比丘若來,伴侶多,不得安穩而往,我宜先往。」時,具壽離婆多從須離往僧伽賒國。時,諸長老比丘往須離,問:「具壽離婆多在何處耶?」彼等言:「具壽離婆多往僧伽賒國矣!」時,具壽離婆多由僧伽賒國往伽那慰闍國。時,諸長老比丘往僧伽賒國,問:「具壽離婆多在何處耶?」彼等言:「具壽離婆多往伽那慰闍國矣!」時,具壽離婆多由伽那慰闍國往優曇婆羅國。時,諸長老比丘往伽那慰闍國,問:「具壽離婆多在何處耶?」彼等言:「具壽離婆多往優曇婆羅國矣!」時,具壽離婆多由優曇婆羅國往[P.300]阿伽樓羅國。時,諸長老比丘往優曇婆羅國,問:「具壽離婆多在何處耶?」彼等言:「具壽離婆多往阿伽樓羅國矣!」時,具壽離婆多由阿伽樓羅國往薩寒若國。時,諸長老比丘往阿伽樓羅國,問:「具壽離婆多在何處耶?」彼等言:「具壽離婆多往薩寒若國矣!」時,諸長老比丘於薩寒若國會見具壽離婆多。
(一〇)
時,具壽三浮陀舍那婆斯言具壽耶舍迦乾陀子:「友!此處,具壽離婆多多聞而通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為賢明、聰明、有慧、有恥、有悔而好學者。我等若問離婆多一問,具壽離婆多能以唯一問而得〔說〕過終夜。今,具壽離婆多將喚隨從之唱誦比丘,彼比丘若唱誦已,汝至具壽離婆多處,問此十事。」「唯!唯!大德!」具壽耶舍迦乾陀子應諾具壽三浮陀舍那婆斯。
時,具壽離婆多喚隨從之唱誦比丘。時,彼比丘唱誦已,具壽耶舍迦乾陀子至具壽離婆多處。至已,敬禮具壽離婆多,坐於一面。坐於一面已,具壽耶舍迦乾陀子言具壽離婆多:
「大德!器中鹽,淨耶?」「友!何者為器中鹽淨耶?」「大德!蓄鹽於器中,若無鹽時食之,淨耶?」「友!不淨也。」
「大德!兩指,淨耶?」「友!何者為兩指淨[8]耶?」「大德!〔日〕影過兩指,非時食,淨耶?」「友!不淨也。」
「大德!近聚落,淨耶?」「友!何者為近聚落淨耶?」「大德!食已,已示謝,將入聚落而食非殘食,淨耶?」「友!不淨也。」
「大德!住處,淨耶?」「友!何者為住處淨耶?」「大德!同一境界之眾多住處,各別行布薩,淨耶?」「友!不淨也。」
[P.301]「大德!後聽可,淨耶?」「友!何者為後聽可淨耶?」「大德!別眾行羯磨,若諸比丘來求聽可[9],淨耶?」「友!不淨也。」
「大德!常法,淨耶?」「友!何者為常法淨耶?」「大德!言:此我和尚之常法,此我阿闍梨之常法[10]而行之,淨耶?」「友!常法一分淨、一分不淨也。」
「大德!不攪乳,淨耶?」「友!何者為不攪乳淨耶?」「大德!食已,已示謝,飲非乳非酪之乳之非殘食,淨耶?」「友!不淨也。」
「大德!飲闍樓伽酒,淨耶?」「友!何者為闍樓伽酒耶?」「飲未榨[11]酒與未成酒,淨耶?」「友!不淨也。」
「大德!無縷邊坐具,淨耶?」「友!不淨也。」
「大德!金銀,淨耶?」「友!不淨也。」
「大德!彼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於毘舍離城,出如此十事。大德!我等先於非法興……如律說者弱之前,受此為諍事。」「唯!唯!友!」具壽離婆多應諾具壽耶舍迦乾陀子。
———誦品一〔終〕———
二
(一)
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聞:「耶舍迦乾陀子欲受此為諍事,尋求而得〔黨〕伴。」時,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生此思念:「此諍事粗而難也,我等得誰為伴,而有力於此諍事耶?」時,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生此思念:「此處,有具壽離婆多,多聞而通阿含……而好學者。我等若得具壽離婆多為伴,如此,則有力於此諍事。」時,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備甚多沙門資具,〔謂:〕鉢、衣、坐具、針筒[12]、[P.302]帶、濾水囊、水甕也。時,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持其沙門資具,乘船溯流而往薩寒若國。下船,於一樹下分配食〔物〕。
(二)
時,具壽沙蘭靜居宴默,生如是念:「誰為如法說者耶?是波夷那比丘?或波利比丘?」時,具壽沙蘭觀察法與律,生如是念:「波夷那比丘是非法說者,波利比丘是如法說者。」時,有一淨居天神,以心知具壽沙蘭之心念,即如力士屈其伸腕,伸其屈腕,〔迅〕沒於淨居天,現於具壽沙蘭之前。時,彼天神言具壽沙蘭:「善哉!大德沙蘭!波夷那比丘是非法說者,波利比丘是如法說者。大德沙蘭!若爾,隨法而如是住!」「天神!我以前及現在皆隨法而如是住。然而,我不顯我見,至當選此諍事。」
(三)
時,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持其沙門之資具,至具壽離婆多處。至已,言具壽離婆多:「大德長老!請受沙門資具,〔謂:〕鉢、衣、坐具、針筒、帶、濾水囊、水甕也。」「諸友!止!我三衣圓滿故,不欲受耳。」
爾時,有名為鬱多羅比丘,二十歲,為具壽離婆多之侍者。時,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至具壽鬱多羅處。至已,言具壽鬱多羅:「具壽鬱多羅!請受沙門資具,〔謂:〕鉢……水甕也。」「諸友!止!我三衣圓滿故,不欲受耳。」「友!鬱多羅!眾人以沙門資具供養世尊,世尊若受即喜悅,世尊若不受,則供養阿難,言:『大[P.303]德長老!請受沙門資具!如世尊所受。』具壽鬱多羅!請受沙門資具!如長老所受。」時,具壽鬱多羅為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所迫,取一衣而言:「諸友!若爾,請言所需!」「友!具壽鬱多羅!請如此言長老:『請大德長老於僧伽中,如此言:諸佛世尊生於東方國土,波夷那比丘是如法說者,波利比丘是非法說者。』」「唯!唯!諸友!」具壽鬱多羅應諾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至具壽離婆多處。至已,言具壽離婆多:「請大德長老……波利比丘是非法說者。」言:「比丘!汝使我墮非法。」長老擯出具壽鬱多羅。時,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言具壽鬱多羅:「友!鬱多羅!長老言何耶?」「諸友!於我等不善也。『比丘!汝使我墮非法。』而擯出我。」「友!汝滿二十歲否?」「然!諸友!」「若爾,依止我等為師。」
(四)
時,僧伽欲決定彼諍事而集會。時,具壽離婆多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我等若於此處滅此諍事,或起事諸比丘更發起羯磨。若僧伽機熟,則僧伽應於生此諍事之處,滅此諍事。」時,諸長老比丘欲決定彼諍事而往毘舍離城。
爾時,有名為一切去[13]之地上〔最高齡〕僧伽長老,是阿難之弟子,由受具足戒至今已一百二十年,住於毘舍離城。時,具壽離婆多言具壽三浮陀舍那婆斯:「友!我應往一切去長老所住精舍,汝於晨早至具壽一切去之處,問此十事。」「唯!唯!大德!」具壽三浮陀舍那婆斯應諾具壽離婆多。時,具壽離婆多詣一切去長老所住[P.304]精舍。具壽一切去之臥坐具敷於房內,具壽離婆多則敷於房前。時,具壽離婆多念:「此長老耄卻不臥。」而不臥。具壽一切去念:「此客比丘甚疲卻不臥。」而不臥。
(五)
時,具壽一切去於夜過明相出現時,言具壽離婆多:「汝今多依何三昧[14]而住耶?」「大德!今多依慈三昧而住。」「汝今多依俗三昧[15]而住,慈乃俗三昧也。」「大德!我以前在家時,習慈,故今多依慈三昧而住。然而,我得阿羅漢已久矣!長老大德今多依何三昧而住耶?」「今多依空三昧而住。」「大德!長老大德今多依大人三昧而住,大德!空是大人三昧。」「我以前在家時,習空,故今多依空三昧而住。然而,我得阿羅漢已久矣!」
(六)
如此兩長老比丘對談未竟,時,具壽三浮陀舍那婆斯至其處。時,具壽三浮陀舍那婆斯至具壽一切去之處。至已,敬禮具壽一切去而坐於一面。於一面坐之具壽三浮陀舍那婆斯言具壽一切去:「大德!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於毘舍離城出十事,〔謂:〕器中鹽淨也……金銀淨也。長老大德於和尚處多習法與律。長老大德觀察法與律,如何思念耶?以何者為如法說者耶?是波夷那比丘,或波利〔比丘〕耶?」「友!汝亦於和尚處多習法與律。友!汝觀察法與律,如何思念耶?以何者為如法說者耶?是波夷那比丘,或波利〔比丘〕耶?」「大德!我觀察法與律,生如是念:波夷那比丘是非法說者,波利比丘是如法說者。然而,我不顯我見,至我當選理此諍事。」「友!我觀察法與律,亦生如是念:波夷那比丘是非法說者,波利比丘[P.305]是如法說者。然而,我不顯我見,至當選理此諍事。」
(七)
時,僧伽欲決定此諍事而集會。決定此諍事時,生無邊[16]之所說,不得知一所說之義。時,具壽離婆多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我等決定此諍事時,生無邊之所說,不得知一所說之義。若僧伽機熟,僧伽應選斷事人,令滅此諍事。」選波夷那四比丘及波利邑四比丘。波夷那比丘是具壽一切去、具壽沙蘭、具壽不闍宗、具壽婆沙藍。波利邑比丘是具壽離婆多、具壽三浮陀舍那婆斯、具壽耶舍迦乾陀子、具壽修摩那。
時,具壽離婆多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我等決定此諍事時,生無邊之所說,不得知一所說之義。若僧伽機熟,僧伽應選波夷那四比丘及波利邑四比丘為斷事人,令滅此諍事。此是表白。諸大德!請聽我言!我等……不得知……。僧伽選波夷那……依斷事人,令滅此諍事。選波夷那四比丘及波利邑四比丘為斷事人,令滅此諍事,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僧伽已選波夷那四比丘及波利邑四比丘為斷事人,令滅此諍事。具壽聽……了知。」
爾時,有名為阿夷頭比丘,十歲而為僧伽之說戒者。時,僧伽選具壽阿夷頭,為諸長老比丘之知臥坐具人。
時,諸長老比丘生是念:「我等應於何處滅此諍事耶?」時,諸長老比丘念:[P.306]「此婆利迦園可愛而聲音少。我等應宜於婆利迦園滅此諍事。」時,諸長老比丘欲滅彼諍事而往婆利迦園。
(八)
時,具壽離婆多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若僧伽機熟,我問律於具壽一切去。」具壽一切去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若僧伽機熟,我答離婆多所問之律。」
時,具壽離婆多言具壽一切去:
「大德!器中鹽,淨耶?」「友!何者為器中鹽淨耶?」「大德!蓄鹽於器中,若無鹽時食之,淨耶?」「友!不淨也。」「於何處受禁耶?」「於舍衛城。於經分別[17]。」「犯何〔罪〕耶?」「殘宿食之波逸提也。」「諸大德!請聽我言!僧伽於此處決定第一事,故此事是邪法邪律而離師教。於此處,下第一籌。」
「大德!兩指,淨耶?」「友!何者為兩指淨耶?」「大德[18]!〔日〕影過兩指,非時食,淨耶?」「友!不淨也。」「於何處受禁耶?」「於王舍城。於經分別[19]。」「犯何〔罪〕耶?」「非時食之波逸提也。」「諸大德!請聽我言!僧伽於此處決定第二事……下第二籌。」
「大德!近聚落,淨耶?」「友!何者為近聚落淨耶?」「大德!食已,已示謝,入聚落而食非殘食,淨耶?」「友!不淨也。」「於何處受禁耶?」「於舍衛城。於經分別[20]。」「犯何〔罪〕耶?」「非殘食之波逸提也。」「諸大德!請聽我言!僧伽於此處決定第三事……下第三籌。」
「大德!住處,淨耶?」「友!何者為住處淨耶?」「大德!同一境界之眾多住處,各別行布薩,淨耶?」「友!不淨也。」「於何處受禁耶?」「於王舍城。於布薩相應[21]。」「犯何〔罪〕耶?」「違律之惡作也。」「諸大德!請聽我言!僧伽於此處決定第四事……下第四籌。」
「大德!後聽可,淨耶?」「友!何者為後聽可淨耶?」「大德!別眾行羯磨,[P.307]若諸比丘來求聽可,淨耶?」「友!不淨也。」「於何處受禁耶?」「於瞻波律事[22]。」「犯何〔罪〕耶?」「違律之惡作也。」「諸大德!請聽我言!僧伽於此處決定第五事……下第五籌。」
「大德!常法,淨耶?」「友!何者為常法淨耶?」「大德!言:此我和尚之常法,此我阿闍梨之常法而行之,淨耶?」「友!常法一分淨、一分不淨也。」「諸大德!請聽我言!僧伽於此決定第六事……下第六籌。」
「大德!不攪乳,淨耶?」「友!何者為不攪乳淨耶?」「大德!食已,已示謝,飲非乳非酪之乳之非殘食,淨耶?」「友!不淨也。」「於何處受禁耶?」「於舍衛城。出於經分別[23]。」「犯何〔罪〕耶?」「非殘食之波逸提也。」「諸大德!請聽我言!僧伽於此處決定第七事……下第七籌。」
「大德!飲闍樓伽酒,淨耶?」「友!何者為闍樓伽酒耶?」「飲未榨酒與未成酒,淨耶?」「友!不淨也。」「於何處受禁耶?」「於憍賞彌。於經分別[24]。」「犯何〔罪〕耶?」「飲酒之波逸提也。」「諸大德!請聽我言!僧伽於此處決定第八事……下第八籌。」
「大德!無縷邊坐具,淨耶?」「友!不淨也。」「於何處受禁耶?」「於舍衛城。於經分別[25]。」「犯何〔罪〕耶?」「切斷之波逸提也。」「諸大德!請聽我言!僧伽於此處決定第九事……下第九籌。」
「大德!金銀,淨耶?」「友!不淨也。」「於何處受禁耶?」「於王舍城。於經分別[26]。」「犯何〔罪〕耶?」「受金銀之波逸提也。」「諸大德!請聽我言!僧伽於此處決定第十事……下第十籌。」
「諸大德!請聽我言!僧伽決定此十事故,此事為邪法邪律而離師教。」
〔具壽一切去曰:〕「友!此諍事已除,已靜,已寂靜,已善寂靜。友!然而,汝於僧伽中,更問我此十事,令彼諸比丘〔得〕解。」
時,具壽離婆多於僧伽中,以此十事更問具壽一切去,具壽一切去隨所問而答之。
(九)
此律結集時,有七百比丘,不多亦不少,故名此律結集為七百〔結集〕。
———〔誦品二終〕———
校注
[0393001] 「器中鹽淨」(siṅgiloṇakappa)。梵語 śrṅgī 或為「薑」之義,即為「薑、鹽淨。」五分律即然也。又此語可能有「一種容器」之義(參照梵語辭典)。今用此解釋。看後文一二.一.一〇之 siṅginā loṇaṁ 不得不如此解之。但異本之處(原本三三〇頁所引)singiloṇaṁ,若依此,應採用上述之第一解。 [0393002] 「迦利沙槃」,錢之單位,摩沙迦是其二十分之一。 [0394003] 「一時」,以下出於增支部二。 [0397004] 「一時」,以下出於相應部(原典第四卷三二五頁)。 [0398005] 「我」,原本 c'eva 和 hosi 之間,失落了 me,依暹羅本補之。 [0398006] 「一時」,參照捨墮十八(漢譯南傳大藏經律一第三三六頁)。 [0400007] 「誰」,兩本俱為 kathaṁ,於十二.二.一之同句,兩本皆為 kaṁ,今採用之。 [0402008] 「兩指淨」,諸律中兩指皆指為抓食。 [0402009] 「求聽可」,原本 anujānessāmā,依暹羅本 anumā essāmā 譯之。 [0403010] 「常法」,原本 ajjhāciṇṇaṁ taṁ,依暹羅本 ajjhāciṇṇaṁ ti 譯之。 [0403011] 「未榨」,原本 asurātā,依暹羅本 asutā 譯之(參照梵語用例)。 [0404012] 「針筒」,原本 sucighara,依暹羅本 sūcighara 譯之。 [0406013] 「一切去」,依四分律、五分律之譯例,如這樣,原語應該是 Sabbagāmin。 [0406014] 「三昧」,原本為住(vihāra)。 [0406015] 「俗三昧」(kullakavihāra),諸律譯為「小定」、「小三昧行」、「粗定」。從原註解釋為 uttāna,非「顯了」之義,應該是「粗淺」之義。 [0407016] 「無邊」,原本 anaggāni,依暹羅本 anantāni 譯之。 [0409017] 「經分別」,波逸提第三十八(漢譯南傳大藏經律二第一一五頁)。 [0409018] 「大德」,以下原本多省略,而補譯之。 [0409019] 「經分別」,波逸提第三十七(漢譯南傳大藏經律二第一一四頁)。 [0409020] 「經分別」,波逸提第三十五(漢譯南傳大藏經律二第一〇八頁)。 [0410021] 「布薩相應」,大品第二犍度八.三。 [0410022] 「瞻波律事」,大品第九犍度三.五。 [0411023] 「經分別」,同註[20]。 [0411024] 「經分別」,波逸提第五十一(漢譯南傳大藏經律二第一四五頁)。 [0411025] 「經分別」,波逸提第八十九(漢譯南傳大藏經律二第二三〇頁)。 [0411026] 「經分別」,捨墮第十八(漢譯南傳大藏經律一第三三六頁)。在此處是尼薩耆波逸提(即捨墮)。 [0412027] 「波利」,原本 Paveyyako,依暹羅本 Paṭheyyako 譯之。 [0412028] 「僧伽賒」,原本 Saṁkāsaṁ,依暹羅本 Saṁkassaṁ 譯之。 [0412029] 「薩寒若」,原本 Sahaṁjāti,依暹羅本 Sahajāti 譯之。 [0412030] 「喚」,兩本皆有 majjhesi,m 是插入二個母音之中間。 [0412031] 「溯流」,原本 sa ujji,依暹羅本 ujjavi 譯之。 [0412032] 以下三語,兩本其句中意義皆不明白。【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4 冊 No. 2 犍度(第11卷-第22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