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73]第四 滅諍犍度
一
(一)
爾時,佛世尊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為不現前之比丘行或呵責、或依止、或驅出、或下意、或舉罪羯磨。諸比丘中少欲者忿怒、非難:「為何六群比丘為不現前之比丘行或呵責……或舉罪羯磨耶?」時,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六群比丘為不現前之比丘行或呵責……或舉罪羯磨,是實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此等愚人之所為非也,非隨順行……非所應為。諸比丘!為何此等愚人,為不現前之比丘行或呵責……或舉罪羯磨耶?諸比丘!此……」呵責、說法已,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不可為不現前之比丘行或呵責……或舉罪羯磨,行者墮惡作。」
二
(一)
有非法說之人、非法說之眾人及非法說之僧伽,有如法說之人、如法說之眾人及如法說之僧伽。
非法說之人令如法說之人解、深慮、觀察、思惟、指示、教示而言:「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師教,持此,愛樂此!」若如此而彼諍論滅,則是依非法之似現前毘尼而滅。非法說之人令如法說之眾人解……「……持此,愛樂此!」若如此而彼諍[P.74]論滅,則是依非法之似現前毘尼而滅。非法說之人令如法說之僧伽解……「……持此,愛樂此!」若如此而彼諍論滅,則是依非法之似現前毘尼而滅。非法說之眾人令如法說之人解……非法說之眾人令如法說之眾人……非法說之眾人令如法說之僧伽……非法說之僧伽令如法說之人解……非法說之僧伽令如法說之眾人……非法說之僧伽令如法說之僧伽……似現前毘尼而滅。
———黑分九事終———
三
(一)
如法說之人令非法說之人解……若如此而彼諍論滅,則是依如法之現前毘尼而滅。如法說之人令非法說之眾人……如法說之僧伽令非法說之僧伽……依現前毘尼而滅。
———白分九事終———
四
(一)
爾時,佛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園。其時,具壽摩羅子陀驃生年七歲,現證阿羅漢果,凡聲聞所應得之一切皆已得,更無所辦之事,於已辦者亦無增益。時,具壽摩羅子陀驃靜居宴默,生如是念:「我年七歲,現證阿羅漢果,凡聲聞所應得之一切皆已得,更無所辦之事,於已辦者亦無增益。我如何奉事僧伽?」[P.75]時,具壽摩羅子陀驃生如是念:「我宜為僧伽設置牀座、分配請食。」
(二)
時,具壽摩羅子陀驃夕時從宴默起,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而於一面坐,於一面坐已,具壽摩羅子陀驃白世尊:「此處,我於靜居宴默……『……奉事僧伽?』時,我生是念:『我宜為僧伽設置牀座、分配請食。』我欲為僧伽設置牀座、分配請食。」「善哉!善哉!陀驃!若爾,汝可為僧伽設置牀座、分配請食。」具壽摩羅子陀驃:「唯!唯!」應諾世尊。
(三)
時,世尊以是因緣,於此時機,說法而告諸比丘:「諸比丘!若爾,僧伽應選摩羅子陀驃為設置臥坐具人、分配請食人。諸比丘!應如是選:應先請陀驃,請後,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於僧伽中唱言:
『諸大德!請聽我言!若僧伽機熟,則僧伽應選具壽摩羅子陀驃為設置臥坐具人、分配請食人。是乃表白。
諸大德!請聽我言!僧伽選具壽摩羅子陀驃為設置臥坐具人、分配請食人。選具壽摩羅子陀驃為設置臥坐具人、分配請食人,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
僧伽已選具壽摩羅子陀驃為設置臥坐具人、分配請食人。具壽聽……我如是了知。』」
(四)
受選之具壽摩羅子陀驃,為同分諸比丘設置同一臥坐處;為誦經諸比丘設置同一臥坐處,令彼等互相誦經;為持律諸比丘設置同一臥坐處,令彼等互相抉擇律;為說法諸比丘設置同一臥坐處,令彼等互相對論法;為禪定諸比丘設置同一臥[P.76]坐處,令不互相妨難;為卑語、身體強壯諸比丘設置同一臥坐處,令此諸具壽適悅住;為非時而來之諸比丘入火光三昧,依其光明而設置臥坐處。又,有諸比丘蓄意於非時來,心念:「我等想見具壽摩羅子陀驃之神通、神變。」至具壽摩羅子陀驃處,言:「陀驃!為我等設置臥坐處。」具壽摩羅子陀驃告彼等:「諸具壽欲何處耶?我設置於何處?」彼等故意指遠處,言:「陀驃!為我等設置臥坐處於耆闍崛山。」「為我等設置臥坐處於盜賊嶽。」「為我等設置臥坐處於仙人山黑石。」「為我等設置臥坐處於毘婆羅山七葉窟。」「為我等設置臥坐處於尸陀林薩簸恕直迦鉢婆羅。」「為我等設置臥坐處於伍摩達窟。」「為我等設置臥坐處於丁土伽窟。」「為我等設置臥坐處於溫泉窟[1]。」「為我等設置臥坐處於溫泉林。」「為我等設置臥坐處於耆婆菴婆園。」「為我等設置臥坐處於曼直鹿園。」具壽摩羅子陀驃為彼等入火光三昧,以火指〔示〕而行於前,彼等依其光明,行於具壽摩羅子陀驃之後。具壽摩羅子陀驃為彼等如是設置臥坐處而言:「此是牀,此是小牀,此是褥,此是枕,此是大便處,此是小便處,此是飲用水,此是用水,此是杖,此是僧伽規約,應於此時入,應於此時出。」具壽摩羅子陀驃為彼等如此設置臥坐處後,復還竹林園。
(五)
爾時,有慈比丘及地比丘之徒,新參而福德少,彼等由僧伽得粗劣牀座、[P.77]食物。爾時,王舍城眾人欲施諸長老比丘祈願食,謂:熟酥、油、珍味也。而與慈比丘及地比丘之徒如日常屑米飯添酸粥。彼等食已,由乞食歸,問諸長老比丘,曰:「於食堂汝等得何耶?汝等得何耶?」一類長老曰:「我等得熟酥、油、珍味。」慈比丘及地比丘之徒曰:「我等皆不得,但如日常屑米飯添酸粥而已。」
(六)
時,有善飯居士,為僧伽設常恒食,日日施四比丘。彼於食堂與妻俱侍候供養,或供飯,或供汁,或供油,或供珍味。爾時,善飯居士請食,翌日當給慈比丘及地比丘之徒。時,善飯居士有事而至僧園,詣具壽摩羅子陀驃處,至已,敬禮具壽摩羅子陀驃而坐於一面。於一面坐時,具壽摩羅子陀驃為善飯居士說法、教示……令慶喜。時,善飯居士因具壽摩羅子陀驃之說法、教示……令慶喜之時,言具壽摩羅子陀驃:「明日我家請食,當給何人耶?」「居士!明日汝家之請食當給慈比丘及地比丘之徒。」時,善飯居士不喜,而思惟:「為何諸惡比丘於我家食耶?」歸後,令婢曰:「明日,若受食者來,當設座於門屋,於屑米飯添酸粥而供養。」彼婢應諾善飯居士:「唯!主人!」
(七)
時,慈比丘及地比丘之徒思惟:「昨日善飯居士請食,給我等,明日,善[P.78]飯居士為我等,當與妻子俱侍侯供養,或供飯,或供汁,或供油,或供珍味。」歡喜故,夜不善安眠。時,慈比丘及地比丘之徒晨著下裳,持衣、鉢,至善飯居士家。彼婢見慈比丘及地比丘之徒由遠方來。見而設座於門屋,言慈比丘及地比丘之徒,曰:「請坐!尊者!」時,慈比丘及地比丘之徒作是念:「令我等坐於門屋者,當必未調食。」時,彼婢奉給屑米飯添酸粥,言:「請食!尊者!」「我等受常恆食者也。」〔彼婢曰〕:「我知!汝等受常恆食者也,然而,昨日居士命我曰:『明日,若受食者來,當設座於門屋,於屑米飯添酸粥而供養。』請食!尊者!」時,慈比丘及地比丘之徒曰:「諸友!昨日,善飯居士往僧園,至摩羅子陀驃處,必是摩羅子陀驃由居士離間我等[2],憂苦故,不善食。」時,慈比丘及地比丘之徒食已,從施食歸而往僧園,收衣、鉢,於門屋蹲、坐僧伽梨衣上,默然而羞愧,氣餒低頭,沈思而困惑。
(八)
時,慈比丘尼至慈比丘及地比丘之徒處,至已,言慈比丘及地比丘之徒,曰:「我敬禮諸卿。」如是言之,慈比丘及地比丘之徒皆不顧,二次……三次言慈比丘及地比丘之徒:「我敬禮諸卿。」慈比丘及地比丘之徒三次亦不答。〔慈比丘尼曰〕:「我對諸卿有何過犯耶?何故卿等不與我言耶?」「妹!我等如此為摩羅子陀驃所惱,而汝不助我等。」〔慈比丘尼曰〕:「我當何為耶?」「妹!若汝願意,今日請世尊擯滅具壽摩羅子陀驃!」「我當何為耶?我能何為耶?」「妹!汝詣世尊處,[P.79]詣已,如是白世尊:『世尊!此不如法、不相應,無畏、無害、無惱之處,卻有畏,有害,有惱,無風之處風起,如水熾然,我為摩羅子陀驃所污。』」慈比丘尼:「唯!唯!」應諾慈比丘及地比丘之徒,詣世尊處。詣已,敬禮世尊而於一面立,於一面立已,慈比丘尼白世尊,曰:「此不如法、不相應……所污也。」
(九)
時,世尊以是因緣,於此時機,集會比丘眾,問具壽摩羅子陀驃:「陀驃!如此比丘尼所言,汝憶念為之耶?」〔陀驃曰:〕「世尊!如世尊了知我。」世尊二次言具壽摩羅子陀驃:「陀驃!汝憶念耶?」〔陀驃曰〕:「世尊!如世尊了知我。」世尊三次……「如世尊了知我。」〔世尊曰:〕「陀驃!如陀驃者不應如是答,汝若曾為當言『為』,未為當言『未為』。」〔陀驃曰:〕「我生已來,於夢中亦不憶念行淫法,況於覺時耶?」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若爾,擯滅慈比丘尼,當檢問彼諸比丘。」如是說已,世尊從座起,入精舍。時,彼諸比丘擯滅慈比丘尼。時,慈比丘及地比丘之徒言彼諸比丘:「諸友!勿擯滅慈比丘尼,彼女非有少分之過,我等憤怒不適意而欲擯斥〔陀驃〕而教唆彼女也。」〔彼諸比丘曰〕:「諸友!汝等以無根之壞戒,誹謗具壽摩羅子陀驃耶?」「實然!諸友!」諸比丘中少欲者忿怒、非難:「何以慈比丘及地比丘之徒以無根之壞戒,誹謗具壽摩羅子陀驃耶?」時,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慈比丘及地比丘之徒以無根壞戒,誹謗摩羅子陀驃,是實耶?」「實然!世尊!」呵責、說法已,告諸比丘曰:
(一〇)
「諸比丘!若爾,僧伽應與有憶念廣大之摩羅子陀驃憶念毘尼。諸比丘![P.80]應如是與:諸比丘!摩羅子陀驃應至僧伽處,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言:
『諸大德!此處,慈比丘及地比丘之徒以無根之壞戒誹謗我,我憶念廣大,於僧伽乞請憶念毘尼。』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
『諸大德!此處,慈比丘及地比丘之徒以無根之壞戒誹謗我,我憶念廣大,於僧伽乞請憶念毘尼。』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於僧伽中唱言: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慈比丘及地比丘之徒以無根之壞戒,誹謗具壽摩羅子陀驃。具壽摩羅子陀驃憶念廣大,於僧伽乞請憶念毘尼。若僧伽機熟,則僧伽應與憶念廣大之具壽摩羅子陀驃憶念毘尼。是乃表白。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慈比丘及地比丘之徒……請……。僧伽與憶念廣大之摩羅子陀驃憶念毘尼。與憶念廣大之摩羅子陀驃憶念毘尼,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我二次言此事……我三次言此事。諸大德!請聽我言!……不聽者請言。
僧伽已與憶念廣大之摩羅子陀驃憶念毘尼。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一一)
「諸比丘!如法與憶念毘尼有五事。〔謂:〕比丘清淨無罪、受誹謗、乞請、僧伽與彼憶念毘尼、如法和合[3]也。諸比丘!如法與憶念毘尼有如是五事。」
五
(一)
爾時,伽伽比丘發狂、心顛倒。彼發狂、心顛倒,常多行非沙門法,語有散亂[4]。諸比丘!伽伽比丘發狂、心顛倒而常犯罪過,非難言:「具壽!憶念犯如是之罪耶?」彼言:「諸友!我已發狂、心顛倒,我發狂、心顛倒,故常多行非[P.81]沙門法,語有散亂。我不憶念此,我乃愚癡而行。」彼如是說,彼等非難而言:「具壽!憶念犯如是之罪耶?」諸比丘中少欲者忿怒、非難:「何以諸比丘以伽伽比丘發狂、心顛倒而常犯罪過故,非難言:『具壽!憶念犯……耶?』彼言:『諸友!我……我乃愚癡而行。』彼如是說,彼等非難而言……耶?」時,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是實耶?」「實然!世尊!」呵責、說法已,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若爾,僧伽應與已不癡之伽伽比丘不癡毘尼[5]。」
(二)
「諸比丘!應如是與:諸比丘!伽伽比丘應至僧伽處,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如是唱言:
『諸大德!我已發狂、心顛倒,我發狂、心顛倒,故常多行非沙門法,語有散亂。諸比丘以發狂、心顛倒而常犯罪故,非難我,言:「具壽!憶念犯如是之罪耶?」我言:「諸友!我已發狂、心顛倒,我發狂、心顛倒,故常多行非沙門法,語有散亂。我不憶念此,我乃愚癡而行。」我如是說,彼等非難而言:「具壽!憶念犯……耶?」我不癡,於僧伽乞請不癡毘尼。』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
『諸大德!我已發狂……三次於僧伽乞請不癡毘尼。』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於僧伽中唱言: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伽伽比丘已發狂、心顛倒。彼發狂、心顛倒,故常多行非沙門法,語有散亂。諸比丘以伽伽比丘發狂、心顛倒,故常犯罪,非難而言:「具壽!憶念犯……耶?」彼言:「諸友!我……我乃愚癡而行。」彼如是說,[P.82]彼等非難而言:「具壽!憶念犯如是之罪耶?」彼不癡,彼於僧伽乞請不癡毘尼。若僧伽機熟,則僧伽應與不癡之伽伽比丘不癡毘尼。是乃表白。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伽伽比丘……乞請不癡毘尼。僧伽與不癡之伽伽比丘不癡毘尼。與不癡之伽伽比丘不癡毘尼,具壽聽……我三次言此事……僧伽已與不癡之伽伽比丘不癡毘尼。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六
(一)
「諸比丘!與不癡毘尼有如此非法三事及如法三事。何等為與不癡毘尼有非法三事耶?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罪,若僧伽、眾人、一人,非難彼,言:『具壽!憶念犯如是之罪耶?』彼雖憶念,但言:『諸友!我不憶念犯如是之罪。』若僧伽與彼不癡毘尼者,非法與不癡毘尼。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罪……言:『憶念……耶?』彼雖憶念,但言:『諸友!我憶念,但猶如夢中。』若僧伽與不癡毘尼者,非法與不癡毘尼。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罪……『憶念……耶?』彼非狂而作狂態,言:『我如此為,汝等亦如此為,我於此相應,汝等亦於此相應。』若僧伽與不癡毘尼者,非法與不癡毘尼。與不癡毘尼有如此非法三事。」
(二)
「何等為與不癡毘尼有如法三事耶?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發狂,心顛倒,彼發狂、心顛倒,故常多行非沙門法,語有散亂。若僧伽、眾人、一人,非難彼,言:『具壽!憶念犯如是之罪耶?』彼不憶念,言:『諸友!我不憶念犯如是之罪。』[P.83]若僧伽與彼不癡毘尼者,如法與不癡毘尼。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發狂……言:『憶念……耶?』彼不憶念,言:『諸友!我憶念,但猶如夢中。』若僧伽與彼不癡毘尼者,如法與不癡毘尼。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發狂……言:『憶念……耶?』彼為發狂、狂態,言:『我如此為,汝等亦如此為,我於此相應,汝等亦於此相應。』若僧伽與不癡毘尼者,如法與不癡毘尼。與不癡毘尼有如此如法三事。」
七
(一)
爾時,六群比丘於諸比丘未自言,即行呵責、依止、驅出、下意、舉罪之羯磨。諸比丘中少欲者忿怒、非難:「為何六群比丘於諸比丘未自言,即行呵責……舉罪之羯磨耶?」時,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是實耶?」「實然!世尊!」呵責、說法已,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諸比丘尚未自言,不應行呵責……舉罪之羯磨,行者墮惡作。」
八
(一)
「諸比丘!為自言者,如此為非法而如此為如法。諸比丘!如何為非法自言耶?有比丘,犯波羅夷罪,若僧伽、眾人、一人,非難彼,言:『具壽犯波羅夷罪。』彼言:『諸友!我非犯波羅夷罪,乃犯僧殘罪。』若僧伽斷彼犯僧殘罪,則非法自言也。有比丘,犯波羅夷罪……彼言:『諸友!我非犯波羅夷罪,乃犯偷蘭遮、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惡作、惡說。』若僧伽斷彼犯惡說,則非法自言也。[P.84]有比丘,犯僧殘罪……犯偷蘭遮、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惡作、惡說,若僧伽、眾人、一人,非難彼,言:『具壽犯惡說。』彼言:『諸友!我非犯惡說,乃犯波羅夷罪。』若僧伽斷彼犯波羅夷罪,則非法自言也。有比丘,犯惡說……彼言:『諸友!我非犯惡說,乃犯僧殘……偷蘭遮、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惡作。』若僧伽斷彼犯惡作,則非法自言也。諸比丘!如此為非法自言。」
(二)
「諸比丘!如何為如法自言耶?有比丘,犯波羅夷罪,若僧伽、眾人、一人,非難彼,言:『具壽犯波羅夷罪。』彼言:『諸友!然,我犯波羅夷罪。』若僧伽斷彼犯波羅夷罪,則如法自言也。有比丘,犯僧殘罪、偷蘭遮……惡說……彼言:『諸友!然,我犯惡說罪。』若僧伽斷彼犯惡說罪,則如法自言也。諸比丘!如此為如法自言。」
九
(一)
爾時,諸比丘於僧伽中,生起訴訟、鬥諍、諍論,以舌劍〔相〕擊而住,不得滅其諍事。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如此諍事,許以多覓〔毘尼〕滅之。應選具足五分之比丘為行籌人。謂:不隨愛、不隨瞋、不隨癡、不隨怖、知行籌及不行籌也。諸比丘!應如是選:應先請比丘,請後,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於僧伽中唱言:
『諸大德!請聽我言!若僧伽機熟,應選某甲比丘為行籌人。是乃表白。
諸大德!請聽我言!僧伽選某甲比丘為行籌人。選某甲比丘為行籌人,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
僧伽已選某甲比丘為行籌人……了知。』」
[P.85]一〇
(一)
「諸比丘!行籌,有非法十事及如法十事。何等為行籌之非法十事耶?諍事之小事,不知事之根本,自他俱不憶念,知非法說者多,知欲令非法說者多,知僧伽將受破,知欲破僧伽,非法捉〔籌〕,別眾捉〔籌〕,非如見而捉。如此為行籌之非法十事。」
(二)
「何等為行籌之如法十事耶?非諍事之小事,知事之根本,自他俱憶念,知如法說者多,知欲令如法說者多,知僧伽不受破,知不欲破僧伽,如法而捉〔籌〕,和合而捉,如見而捉。如此為行籌之如法十事。」
一一
(一)
爾時,烏婆瓦羅[6]比丘於僧伽中受檢問罪時,先言不犯而後言犯,先言犯而後言不犯,作異語遁辭,故意妄語。諸比丘中少欲者忿怒、非難:「何以烏婆瓦羅比丘於僧伽中受檢問罪時,先言不犯而後言犯,先言犯而後言不犯,作異語遁辭,故意妄語耶?」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是實耶?」「實然!世尊!」……呵責、說法已,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若爾,僧伽於烏婆瓦羅比丘應行覓罪相羯磨。」
(二)
「諸比丘!應如是行:應先非難烏婆瓦羅比丘,非難後,令憶念,令憶念後,令自白其罪,令自白其罪後,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於僧伽中唱言: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烏婆瓦羅比丘於僧伽中受檢問罪時,先言不犯而後言犯……故意妄語。若僧伽機熟,則僧伽於烏婆瓦羅比丘應行覓罪相羯磨。是乃表白。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烏婆瓦羅比丘……妄語。僧伽於烏婆瓦羅比丘行覓罪相羯磨。於烏婆瓦羅比丘行覓罪相羯磨,具壽……我三次言此事……。
僧伽於烏婆瓦羅比丘已行覓罪相羯磨。具壽聽……了知。』」
[P.86]一二
(一)
「諸比丘!如法行覓罪相羯磨有五事,〔謂:〕不淨、無恥、有呵責、僧伽如法行覓罪相羯磨、和合行之也。諸比丘!如法行覓罪相羯磨有如是五事。」
(二)
「諸比丘!具足三分之覓罪相羯磨乃非法羯磨,非律羯磨而羯磨未成就。〔謂:〕不現前而行,不檢問而行,不自言而行……非法而行,別眾而行。諸比丘!具足如此三分之覓罪相羯磨,乃非法羯磨、非律羯磨而羯磨未成就。諸比丘!具足三分之覓罪相羯磨,乃如法羯磨、如律羯磨而羯磨成就。〔謂:〕現前而行,檢問而行,有自言而行……如法而行,和合而行。諸比丘!具足如此三分之覓罪相羯磨,乃如法羯磨、如律羯磨而羯磨成就。」
(三)
「諸比丘!具足三分之比丘,僧伽若欲者,應行覓罪相羯磨。〔謂:〕於僧伽中為訴訟……〔同第一 羯磨犍度四〕諸比丘!具足如此三分之比丘,僧伽若欲者,應行覓罪相羯磨。」
(四)
「受覓罪相羯磨之比丘應正行。此中應正行者,〔謂:〕不可授人具足戒,不可為人依止,不可蓄沙彌,不可受選任教誡比丘尼,選任亦不可教誡比丘尼……不可與諸比丘交往。」
(五)
時,僧伽為烏婆瓦羅比丘行覓罪相羯磨。
一三
(一)
爾時,諸比丘生起訴訟、鬥諍、諍論而住,常多行非沙門法,語有散亂。是時,諸比丘生如是念:「我等生起訴訟……語有散亂。若我等以此等罪故,而互相斷〔罪〕,此諍事將致粗暴、紛擾、破僧。我等應如何為之耶?」彼等以此事[P.87]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此處,諸比丘生起訴訟……語有散亂。若諸比丘生如是念:『我等……致……。』諸比丘!如此諍事許以如草覆地法滅之。」
(二)
「諸比丘!應如是滅:眾人當集於一處,集會後,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於僧伽中唱言:
『諸大德!請聽我言!我等生起訴訟……語有散亂。若我等……致……。若僧伽機熟,僧伽依如草覆地法當滅此諍事,但粗重之過及在家相應之〔罪〕除外。』一方徒眾比丘中,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告己徒眾,言:
『諸大德!請聽我言!我等生起訴訟……致……。若諸具壽機熟,我為諸具壽之利益及我之利益,應於僧伽中,以如草覆地法說示諸具壽之罪以及我之罪,但粗重之過及在家相應之〔罪〕除外。』
他方徒眾比丘中,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告己徒眾,言:
『諸大德!請聽我言!我等生起訴訟……在家相應之〔罪〕除外。』」
(三)
「一方徒眾比丘中,一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
『諸大德!請聽我言!我等生起訴訟……致……。若僧伽機熟,我為諸具壽之利益及我之利益,將諸具壽之罪及我罪,應於僧伽中,依如草覆地法而說示,但粗重之過及在家相應之〔罪〕除外。是乃表白。
諸大德!請聽我言!我等生訴訟……致……。我為諸具壽……依如草覆地法而說示……,但粗重之過及在家相應之〔罪〕除外。於僧伽中,將此等罪依如草覆地法而說示,但粗重之過及在家相應之〔罪〕除外,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於僧伽中,將我等之此罪,依如草覆地法而已說示,但粗重之過及在家相應之〔罪〕除外。具壽聽故默然……了知。』
[P.88]時,他方徒眾諸比丘中,一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
『諸大德!請聽我言!我等生訴訟……了知。』」
(四)
「諸比丘!彼諸比丘如此而由彼罪出,但粗重之過與在家相應之〔罪〕除外;顯見[7]、不在其處者除外。」
一四
(一)
爾時,諸比丘與諸比丘尼[8]諍論,諸比丘尼與諸比丘諍論。闡陀比丘與諸比丘尼為伍,與諸比丘諍論,黨於比丘尼。諸比丘中少欲者忿怒、非難:「何以闡陀比丘與諸比丘尼為伍,與諸比丘諍論,黨於比丘尼耶?」時,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是實耶?」「實然!世尊!」……呵責、說法已,告諸比丘曰:
(二)
「諸比丘!諍事有四,〔謂:〕諍論諍事、教誡諍事、犯罪諍事、事諍事也。此處何為諍論諍事耶?諸比丘!於此,有諸比丘,言:法或非法、律或非律、如來之所言所說、或非如來之所言所說、如來之常法或非如來之常法、如來之所制或非如來之所制、有罪或無罪、輕罪或重罪、有餘罪或無餘罪、粗罪或非粗罪而諍論。此處,此訴訟、鬥諍、諍論、談論、異論、別論、反抗而言說、論議,名為諍論諍事。此處何為教誡諍事耶?諸比丘!此處有諸比丘,以壞戒、壞行、壞見、壞命而教誡比丘。此處,此教誡、非難、詰責、訓責、直言、辯疏、諧謔,名為教誡諍事。此處何為犯罪諍事耶?五種犯罪蘊為犯罪諍事,七種犯罪蘊為犯罪諍事,名此,為[P.89]犯罪諍事。此處何為事諍事耶?僧伽之所作、所辦、求聽羯磨、單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名此,為事諍事。」
(三)
「何為諍論諍事之根本耶?六種之諍根為諍論諍事之根本,三種不善根為諍論諍事之根本,三種善根為諍論諍事之根本。」
「何等六種諍根為諍論諍事之根本耶?此處有比丘,有忿,有怨。諸比丘!彼比丘有忿、有怨之時,於師不尊重、不從順而住;於法不尊重、不從順而住;於僧伽不尊重、不從順而住;於戒不圓滿。諸比丘!彼比丘於師不尊重、不從順而住;於法[9]不尊重、不從順而住;於僧伽不尊重、不從順而住;於戒不圓滿時,於僧伽生諍論。諍論致眾人無益、無樂、無利以及人天之無益與苦惱。諸比丘!汝等若如此由內或由外觀察諍根者,諸比丘!汝等當勤斷彼惡諍根。諸比丘!汝等若如此由內或由外觀察諍根者,諸比丘!汝等於此處當勤令未來不生彼惡諍根。如是斷此惡諍根,如是令未來不生此惡諍根。諸比丘!復次,有比丘,有覆,有惱,有嫉,有慳,有誑,有諂,有惡欲,有邪見,妄取現世,起堅固執而難捨棄。諸比丘!彼比丘妄取現世、起堅固執而難捨棄時,於師不尊重、不從順而住……如是令未來不生此惡諍根。如此六種諍根為諍論諍事之根本。」
(四)
「何等三種不善根為諍論諍事之根本耶?此處有諸比丘,有貪心而諍論,有瞋心而諍論,有癡心而諍論,言:法或非法……或非粗罪。如此三種不善根為諍論諍事之根本。」
[P.90]「何等三種善根為諍論諍事之根本耶?此處有諸比丘,無貪心而諍論,無瞋心而諍論,無癡心而諍論,言:法或非法……或非粗罪。如此三種善根為諍論諍事之根本。」
(五)
「何為教誡諍事之根本耶?六種教誡根為教誡諍事之根本,三種不善根為教誡諍事之根本,三種善根為教誡諍事之根本,身為教誡諍事之根本,語為教誡諍事之根本。」
「何等六種教誡根為教誡諍事之根本耶?此處有諸比丘,有忿〔同第四 滅諍犍度一四(三)。將『諍論』、『諍根』改為『教誡』、『教誡根』。〕……如此六種教誡根為教誡諍事之根本。」
「何等三種不善根為教誡諍事之根本耶?此處有諸比丘,有貪心而教誡,有瞋心而教誡,有癡心而教誡,對比丘以壞戒、壞行、壞見、壞命而教誡。如此三種不善根為教誡諍事之根本。」
「何等三種善根為教誡諍事之根本耶?此處有諸比丘,無貪心而教誡,無瞋心而教誡,無癡心而教誡,以壞戒……壞命而教誡比丘。如此三種善根為教誡諍事之根本。」
「如何身為教誡諍事之根本耶?此處有一人,惡色、醜惡、矮小、多病、眇目、駝背、半身不遂也,其故,教誡此。如此身為教誡諍事之根本。」
「如何語為教誡諍事之根本耶?此處有一人,為難語、口吃、啞巴者,其故,教誡此。如此語為教誡諍事之根本。」
(六)
「何為犯罪諍事之根本耶?六種犯罪生起為犯罪諍事之根本。有罪生起依身而不依語及心者,有罪生起依語而不依身及心者,有罪生起依身及語而不依心者,有罪生起依身及心而不依語者,有罪生起依語及心而不依身者,有罪生起依身、語、心者。如此六種犯罪生起為犯罪諍事之根本。」
(七)
「何為事諍事之根本耶?事諍事之根本一也,即僧伽也。」
[P.91](八)
「諍論諍事者:善、不善、無記。諍論諍事或善、或不善、或無記也。」
「此處何者之諍論諍事為善耶?此處有諸比丘,有善心而諍論,言:法或非法……或非粗罪。此處,此訴訟、鬥諍、諍論、談論、異論、別論、反抗而言說、議論,名為善諍論諍事。」
「此處何者之諍論諍事為不善耶?此處有諸比丘,有不善心而諍論,言:法或……論議,名此,為不善諍論諍事。」
「此處何者之諍論諍事為無記耶?此處有諸比丘,有無記心而諍論,言:法或……論議,名此,為無記諍論諍事。」
(九)
「教誡諍事者:善、不善、無記。教誡諍事或善、或不善、或無記也。」
「此處何者之教誡諍事為善耶?此處有諸比丘,對比丘有善心,教誡時以壞戒、壞行、壞見、壞命。此處,此教誡、非難、詰責、訓責、直言、辯疏、諧謔,名為善教誡諍事。」
「此處何者之教誡諍事為不善耶?此處有諸比丘,對比丘有不善心,教誡時……。」
「此處何者之教誡諍事為無記耶?此處有諸比丘,對比丘有無記心,教誡時……。」
(一〇)
「犯罪諍事者:善、不善、無記。犯罪諍事或善、或不善、或無記也。無有犯罪諍事為善者。」
「此處何者之犯罪諍事為不善耶?知、故意、圖謀、思量而犯,名此,為不善犯罪諍事。」
「此處何者之犯罪諍事為無記耶?不知、非故意、非圖謀、非思量而犯,名此,為無記犯罪諍事。」
(一一)
「事諍事者:善、不善、無記。事諍事或善、或不善、或無記也。」
「此處何者之事諍事為善耶?僧伽有善心而行羯磨,謂:求聽羯磨、單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名此,為善事諍事。」
[P.92]「此處何者之事諍事為不善耶?僧伽有不善心而行羯磨……。」
「此處何者之事諍事為無記耶?僧伽有無記心而行羯磨……。」
(一二)
「諍論而為諍論諍事,諍論而非諍事,諍事而非諍論,諍事亦為諍論,或諍論而有諍論諍事,或諍論而有非諍事,或諍事而有非諍論,或諍事亦有諍論。」
「此處何者為諍論而為諍論諍事耶?此處有諸比丘,言:法……非粗罪而諍論。此處,此訴訟……議論,為諍論而諍論諍事也。」
「此處何者為諍論而非諍事耶?母與子諍論,子與母諍論,父與子諍論,子與父諍論,兄弟與兄弟諍論,兄弟與姊妹諍論,姊妹與兄弟諍論,友與友諍論,此,為諍論而非諍事。」
「此處何者為諍事而非諍論耶?教誡諍事、犯罪諍事、事諍事也,此,為諍事而非諍論。」
「此處何者為諍事亦為諍論耶?諍論諍事為諍事亦為諍論。」
(一三)
「教誡而為教誡諍事,教誡而非諍事,諍事而非教誡,諍事亦為教誡。或教誡而有教誡諍事,或教誡而有非諍事,或諍事而有非教誡,或諍事亦有教誡。」
「此處何者為教誡而為教誡諍事耶?此處有諸比丘,以壞戒……壞命,教誡比丘。此處,此教誡……諧謔,乃教誡而為諍事。」
「此處何者為教誡而非諍事耶?母教誡子……友教誡友,此,為教誡而非諍事。」
「此處何者為諍事而非教誡耶?犯罪諍事、事諍事、諍論諍事也,此,為諍事而非教誡。」
「此處何者為諍事亦為教誡耶?教誡諍事為諍事亦為教誡。」
(一四)
「犯罪而為犯罪諍事,犯罪而非諍事,諍事而非犯罪,諍事亦為犯罪。或犯罪而有犯罪諍事,或犯罪而有非諍事,或諍事而非犯罪,或有諍事亦有犯罪。」
[P.93]「此處何者為犯罪而為犯罪諍事耶?五種犯罪蘊為犯罪諍事,七種犯罪蘊為犯罪諍事,此,為犯罪而為犯罪諍事。」
「此處何者為犯罪[10]而非諍事耶?預流、等至也,此,為犯罪而非諍事。」
「此處何者為諍事而非犯罪耶?事諍事、諍論諍事、教誡諍事也,此,為諍事而非犯罪。」
「此處何者為諍事亦為犯罪耶?犯罪諍事為諍事亦為犯罪。」
(一五)
「事而為事諍事,事而非諍事,諍事而非事,諍事亦為事。或事而有事諍事,或事而有非諍事,或諍事而有非事,或諍事亦有事。」
「此處何者為事而為事諍事耶?僧伽之所作、所辦、求聽羯磨、單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也,此,乃事而為事諍事。」
「此處何者為事而非諍事耶?對阿闍梨之事、對和尚之事、對同和尚者之事、對同阿闍梨者之事也,此,為事而非諍事。」
「此處何者為諍事而非事耶?諍論諍事、教誡諍事、犯罪諍事也,此,為諍事而非事。」
「此處何者為諍事亦為事耶?事諍事為諍事亦為事。」
(一六)
「諍論諍事以幾種止諍法滅之耶?諍論諍事以兩種止諍法滅之,〔謂:〕現前毘尼及多覓毘尼也。有諍論諍事,不依多覓毘尼之一止諍法,而以現前毘尼之一止諍法可滅耶?當言:『有。』此事如何?此處有諸比丘,言:法……非粗罪而諍論。諸比丘!若彼諸比丘能滅此諍事,諸比丘!名此,為滅諍事。以何滅之耶?以現前毘尼。此現前毘尼有何耶?僧伽現前、法現前、律現前、人現前也。此處何者為僧伽現前耶?羯磨所須之比丘皆已至,應與樂欲者已與樂欲,現前〔比丘〕不呵責。此為此處之僧伽現前。此處何者為法現前、律現前耶?以法,以律,以師教,[P.94]滅此諍事,此為此處之法現前、律現前。此處何者為人現前耶?諍論者與諍論者自他俱現前,此為此處之人現前。諸比丘!如是滅諍事已,若作者還再發起,再發起者為波逸提[11];若與樂欲者憤,憤者波逸提[12]。」
(一七)
「諸比丘!若彼諸比丘於其住處不能滅此諍事者,諸比丘!彼諸比丘當往更多比丘住處。諸比丘!若彼諸比丘往他住處,於途中能滅此諍事者,諸比丘!名此,為滅諍事。以何滅之耶?……憤者波逸提。」
(一八)
「諸比丘!若彼諸比丘往他住處,於途中不能滅此諍事者,諸比丘!彼諸比丘當往彼住處,向彼住處諸比丘言:『諸友!此諍事如是生、如是起。諸具壽!願滅此諍事,以法、律、師教而善滅此諍事!』諸比丘!若彼住處諸比丘年長,而客比丘為新參者,諸比丘!彼住處諸比丘對諸客比丘應如是言:『諸具壽!汝等須臾於一面,我等於此時當議論。』諸比丘!若彼住處諸比丘是新參,而諸客比丘為年長者,諸比丘!彼住處諸比丘對客比丘應如是言:『諸具壽!若爾,汝等須臾於此,我等於此時當議論。』諸比丘!若彼住處諸比丘議論時生是念:『我等以法、律、師教而不能滅此諍事。』則不得承當滅此諍事。諸比丘!若彼住處諸比丘議論時生是念:『我等以法、律、師教而能滅此諍事。』諸比丘!彼住處諸比丘應向諸客比丘如是云:『諸具壽!若汝等隨生、隨起,告知我等此諍事,則我等隨以法、律、師教滅此諍事而得滅,我等承當此諍事。諸具壽!若汝等隨生、隨起之諍事不[P.95]告知我等……不得滅,我等不承當此諍事。』諸比丘!如是善作攝受後,彼住處諸比丘應承當此諍事。諸比丘!彼諸客比丘應向彼住處諸比丘如是言:『我等隨生、隨起,告知諸具壽此諍事。若諸具壽依法、律、師教滅此諍事,得善滅之,我等以此諍事委託諸具壽。若諸具壽……不得善滅此諍事,我等即自主此諍事。』諸比丘!如此善作攝受後,諸客比丘當以此諍事委託彼住處諸比丘。諸比丘!若彼諸比丘能滅此諍事,諸比丘!名此,謂滅諍事。以何滅之耶?……憤者波逸提。」
(一九)
「諸比丘!若彼諸比丘決定此諍事,生無邊[13]之言說,難知其所說之義時,諸比丘!許依斷事人,可滅如此諍事。應選具足十分之比丘為斷事人。〔謂:〕戒具足;依波羅木叉之律義,攝身而住;行具足,見微小之罪過而怖畏,執持學處而學;多聞而持所聞,累積所聞;凡初善、中善、後善,義備而文備,讚歎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如諸法多聞、多持,語熟,意觀,見時善通達;廣解兩部波羅提木[P.96]叉,於經及相善分別、善通曉、善決定;於律善巧不動;自他兩派堪能令悟、令解、令觀、令見、令靜;善巧於止滅及諍事之生起;知諍事、知諍事之集起、知諍事之滅盡、知順諍事滅盡之道也。諸比丘!許選具足如此十分之比丘為斷事人。」
(二〇)
「諸比丘!當如是選:應先請比丘,請後,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於僧伽中唱言:
『諸大德!請聽我言!我等決定此諍事,生無邊之言說,難知其所說之義。若僧伽機熟,則僧伽選比丘某甲與某乙,為斷事人,令滅此諍事。是乃表白。
諸大德!請聽我言!我等……難知……。僧伽選某甲比丘與某乙比丘,為斷事人,令滅此諍事。選比丘某甲與某乙為斷事人,令滅此諍事,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
僧伽已選比丘某甲與某乙為斷事人,令滅此諍事。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二一)
「諸比丘!若彼諸比丘能依斷事人而滅此諍事,諸比丘!名此,謂滅諍事。以何滅之耶?以現前毘尼也。此現前毘尼有何耶?法現前、律現前、人現前也……諸比丘!如是滅諍事已,若作者還再發起,再發起者波逸提。」
(二二)
「諸比丘!若彼諸比丘決定此諍事時,此處有說法比丘,彼不解經[14]、不解經分別、不辨義、依文句之蔭而擯真義,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告彼諸比丘,言:『諸具壽!請聽我言!此處有說法某甲比丘,彼不解經、不解經分別、不辨義、依[P.97]文句之蔭而擯真義。若諸具壽機熟,則令此某甲比丘起,由餘者滅此諍事。』諸比丘!若諸比丘令彼比丘起後,能滅此諍事,諸比丘!名此,謂滅諍事。以何滅之耶?以現前毘尼也。此現前毘尼有何耶?法現前、律現前、人現前也……諸比丘!如是滅諍事已,若作者還再發起,再發起者波逸提。」
(二三)
「諸比丘!若彼諸比丘決定此諍事時,此處有說法比丘,彼解經而不解經分別、不辨義、依文句之蔭而擯真義。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告彼諸比丘,言:『諸具壽!請聽我言!此處有說法某甲比丘,彼解經而不解經分別、不辨義……發起者波逸提。』」
(二四)
「諸比丘!若彼諸比丘依斷事人,不能滅此諍事,諸比丘!彼諸比丘此諍事當委託僧伽:『諸大德!我等依斷事人,不能滅此諍事,請僧伽滅此諍事!』諸比丘!如此諍事許以多覓〔毘尼〕,可滅之。選具足五分之比丘,為行籌人……『……〔同第四 滅諍犍度九〕……了知。』應由彼行籌比丘行籌,應隨多數如法說比丘之說而滅此諍事。諸比丘!名此,謂滅諍事。以何滅之耶?以現前毘尼及多覓〔毘尼〕也。此現前毘尼有何耶?僧伽現前、法現前、律現前、人現前也。此處何者為僧伽現前耶?僧伽所須之……此為此處之人現前。此多覓〔毘尼〕有何耶?行多覓羯磨,乃預備、開始、進行、承認、無呵責也,此為此處之多覓〔毘尼〕。諸比丘!如是滅諍事已,若作者再發起,發起者波逸提;若已與樂欲者憤,憤者波逸提。」
[P.98](二五)
爾時,舍衛城之諍事,如是生,如是起。時,彼諸比丘不滿舍衛城僧伽之諍事止滅。彼等聞:「某住處住眾多長老,多聞而通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為賢明、聰明、有慧、有恥、有悔而好學者也。若彼諸長老以法、律、師教而滅此諍事,此諍事如是善滅。」於是,彼諸比丘往彼住處,向諸長老言:「諸大德!此諍事如是生、如是起。願諸長老以法、律、師教滅此諍事,善滅此諍事!」時,彼諸長老如舍衛城之僧伽滅諍事,行善滅,如是滅此諍事。時,彼諸比丘不滿舍衛城僧伽之諍事止滅,不滿眾多長老之諍事止滅。彼等聞:「某住處住三長老……住二長老……住一長老,多聞……而好學者也。若彼長老以法、律、師教而滅此諍事……善滅……」時,彼諸比丘往彼住處,向彼長老言:「大德!此諍事……願長老以法、律、師教而滅此諍事,善滅……!」時,彼長老如舍衛城之僧伽滅諍事、眾多長老滅諍事、三長老滅諍事、二長老滅諍事,行善滅,如是滅此諍事。時,彼諸比丘不滿舍衛城僧伽之諍事止滅,不滿眾多長老之……三長老之……二長老之……一長老之諍事止滅,詣世尊住處。詣已,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此諍事已決、靜、滅、善滅也。」
(二六)
「諸比丘!為令此等比丘解,許三種行籌,〔謂:〕祕密、竊語、公開也。諸比丘!何者為祕密行籌耶?彼行籌比丘,作有色無色之籌,至一一比丘處,應言:[P.99]『此乃如是說者之籌、此乃如是說者之籌也,隨所欲而取之。』若取當言:『勿示任何人!』若知非法說者多,言:『取之不善。』當棄之,若知如法說者多,言:『取之善。』當用之。諸比丘!如此為祕密行籌。諸比丘!何者為竊語行籌耶?彼行籌比丘應向一一比丘耳語,曰:『此乃如是說者之籌、此乃如是說之籌也,隨所欲而取之。』若取當言:『勿告知任何人!』若知非法說者多,言:『取之不善。』當棄之,若知如法說者多,言:『取之善。』當用之。諸比丘!如此為竊語行籌。諸比丘!何者為公開行籌耶?若知如法說者多,應令公開取之。諸比丘!如此為公開行籌。諸比丘!有如是三種行籌。」
(二七)
「教誡諍事以幾種止諍法而滅之耶?教誡諍事以四種止諍法而滅之,〔謂:〕現前毘尼、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覓罪相也。教誡諍事不依不癡毘尼及覓罪相之二止諍法,而以現前毘尼及憶念毘尼之二止諍法而可滅之,有耶?當言:『有。』此事如何?此處有諸比丘,以無根壞戒誹謗比丘。諸比丘!憶念廣大之彼比丘應與憶念毘尼。諸比丘!當如是與:諸比丘!彼比丘應至僧伽處,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如是唱言:
『諸大德!諸比丘以無根壞戒誹謗我。諸大德!我憶念廣大,於僧伽乞請憶念毘尼。』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於僧伽中唱言:
『諸大德!請聽我言!諸比丘以無根壞戒誹謗某甲比丘。彼憶念廣大,彼於僧[P.100]伽乞請憶念毘尼……〔同第四 滅諍犍度四(一〇)〕……了知。』」
「諸比丘!名此,謂滅諍事。以何滅之耶?以現前毘尼及憶念毘尼也。此現前毘尼有何耶?僧伽現前、法現前、律現前、人現前也……此處何者為人現前耶?乃教誡者及被教誡者俱現前。此為此處人現前。此憶念毘尼有何耶?行憶念毘尼羯磨,乃預備、開始、進行、承認、無呵責也,此為此處之憶念毘尼。諸比丘!如此滅諍事已,若作者還再發起,發起者波逸提;若已與樂欲者憤,憤者波逸提。」
(二八)
「教誡諍事不依憶念毘尼及覓罪相之二止諍法,而以現前毘尼及不癡毘尼之二止諍法而可滅之,有耶?當言:『有。』此事如何?此處有比丘,發狂,心顛倒,彼因發狂、心顛倒,故常多行非沙門法,語有散亂。彼比丘因發狂、心顛倒而常犯罪故,諸比丘非難彼,言:『具壽!憶念犯如是之罪耶?』彼言:『諸友!我發狂、心顛倒,我因發狂、心顛倒,故常多行非沙門法,語有散亂。我不憶念此,我乃愚癡而行。』彼如是說,彼等猶非難而言:『具壽!憶念犯如是之罪耶?』諸比丘!於不癡之彼比丘應與不癡毘尼。諸比丘!當如是與:諸比丘!彼比丘應至僧伽處,偏袒右肩……唱言:『我發狂……〔同第四 滅諍犍度五(二)。「伽伽比丘」改為「某甲比丘」〕……了知。』諸比丘!名此,謂滅諍事。以何滅之耶?以現前毘尼及不癡毘尼也。此現前毘尼有何耶?僧伽現前、法現前、律現前、人現前也……[P.101]此不癡毘尼有何耶?行不癡毘尼……無呵責,此,此處之不癡毘尼也。諸比丘!如是滅諍事已,若作者還再發起,發起者波逸提;若已與樂欲者憤,憤者波逸提。」
(二九)
「教誡諍事不依憶念毘尼及不癡毘尼之二止諍法,而以現前毘尼及覓罪相之二止諍法而可滅之,有耶?當言:『有。』此事如何?此處有比丘,於僧伽中以重罪非難比丘,言:『具壽!憶念犯如是波羅夷或相似波羅夷之重罪耶?』彼言:『友!我不憶念犯如是波羅夷或相似波羅夷之重罪。』彼如是否認,而更強言:『具壽!願知憶念犯如是波羅夷或相似波羅夷之重罪!』彼言:『友!我不憶念犯如是波羅夷或相似波羅夷之重罪,友!然而,我憶念犯如是之少罪。』彼如是否認,而更強言:『具壽!願知憶念……。』彼言:『友!我犯此少罪,不受問而自言,然而,如何犯如是波羅夷或相似波羅夷之重罪,受問而不自言耶?』彼曰:『友!汝犯此少罪,不受問而不自言,然而,汝犯波羅夷或相似波羅夷之重罪,如何不受問而自言耶?具壽!願知憶念犯如是波羅夷或相似波羅夷之重罪!』彼言:『友!我憶念犯如是波羅夷或相似波羅夷之重罪。我嬉戲、輕率而言:不憶念犯如是波羅夷或相似波羅夷之重罪。』諸比丘!於彼比丘當行覓罪相羯磨。諸比丘!當如是行: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同第四 滅諍犍度一一(二)。「烏婆瓦羅」改為「某甲」,[P.102]「罪」改為「重罪」〕……了知。』諸比丘!名此,謂滅諍事。以何滅之耶?以現前毘尼及覓罪相也。此現前毘尼有何耶?僧伽現前、法現前、律現前、人現前也……此覓罪相有何耶?行覓罪相羯磨,乃預備、開始、進行、承認、無呵責也,此,此處之覓罪相。諸比丘!如此滅諍事已,若作者再發起,發起者波逸提;若已與樂欲者憤,憤者波逸提。」
(三〇)
「犯罪諍事以幾種止諍法而滅之耶?犯罪諍事以三種止諍法而滅之,〔謂:〕現前毘尼、自言治、如草覆地法也。犯罪諍事不依如草覆地法之一止諍法,而以現前毘尼及自言治之二止諍法而可滅之,有耶?當言:『有。』此事如何?此處有比丘,犯輕罪。諸比丘!彼比丘至一比丘處,偏袒右肩,胡跪,合掌,如是唱言:『友!我犯某罪,為此懺悔。』後,當言:『汝見耶?』『然!我見。』『今後當攝護之!』諸比丘!名此,謂滅諍事。以何滅之耶?以現前毘尼及自言治也。此現前毘尼有何耶?法現前、律現前、人現前也……此處何者為人現前耶?乃說者及聞者俱現前。此為此處之人現前。此自言治有何耶?行自言治,乃預備、開始、進行、承認、無呵責也。此,此處之自言治。諸比丘!如此滅諍事已,若受者再發起,發起者波逸提。」
(三一)
「若如是而得則善。諸比丘!若不得,則彼比丘應至眾多比丘處,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如是唱言:『我犯某罪,為此懺悔。』應由一[P.103]聰明賢能比丘告彼諸比丘,言:『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某甲比丘憶念罪,明示,告白而說。若諸具壽機熟,則我將寬恕某甲比丘之罪。』彼應言:『汝見耶?』『然!我見。』『今後當攝護之!』諸比丘!名此,謂滅諍事。以何滅之耶?以現前毘尼……〔同第四 滅諍犍度一四(三〇)〕……再發起者波逸提。」
(三二)
「若如是而得則善。諸比丘!若不得,則彼比丘應至僧伽處……如是唱言:『諸大德!我犯某罪,為此懺悔。』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於僧伽中唱言:『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某甲比丘憶念罪,明示,告白而說。若僧伽機熟,我將寬恕某甲比丘之罪。』彼應言:『汝見耶?』『然!我見。』『今後當攝護之!』諸比丘!名此,謂滅諍事。以何滅之耶?以現前毘尼及自言治也。此現前毘尼有何耶?僧伽現前、法現前、律現前、人現前也……諸比丘!如是滅諍事已,若受者再發起,發起者波逸提;若已與樂欲者憤,憤者波逸提。」
(三三)
「犯罪諍事不依自言治之一止諍法,而以現前毘尼及如草覆地之二止諍法而可滅之,有耶?當言:『有。』此事如何?此處諸比丘生訴訟……『……〔同第四 滅諍犍度一三(一)~(三)〕……我如是了知。』諸比丘!名此,謂滅諍事。以何滅之耶?以現前毘尼及如草覆地法也。此現前毘尼有何耶?僧伽現前、法現前、律現前、人現前也。此處何者為僧伽現前耶?羯磨所須之比丘悉已到,應與樂欲者已與樂欲,現前〔比丘〕不呵責,此為此處之僧伽現前。此處何者為法現前、律現前耶?[P.104]以法、律、師教而滅此諍事,此為此處之法現前、律現前。此處何者為人現前耶?乃說者及聞者俱現前,此為此處之人現前。此如草覆地法有何耶?行如草覆地法,乃預備、開始、進行、承認、無呵責也,此,此處之如草覆地法。諸比丘!如是滅諍事已……再發起者為波逸提;若已與樂欲者憤,憤者波逸提。」
(三四)
「事諍事以幾種止諍法而滅之耶?事諍事以一種止諍法而滅之,〔謂:〕現前毘尼也。」
———第四 滅諍犍度終———
校注
[0104001] 「溫泉窟」,暹羅本作 Kapotakandarā。 [0107002] 「我等」,依暹羅本,原本 nissamsayaṁ 之後補 kho mayaṁ。 [0109003] 「和合」,原本samaggo,依暹羅本 samaggena 譯之。 [0110004] 「語有散亂」,原本為 parikantaṁ,依暹羅本 parikkantaṁ 譯之。 [0110005] 「不癡毘尼」,原文 amūḷhavinayaṁ,日譯為「不癡羯磨」(不癡為無過之意)。 [0115006] 「烏婆瓦羅」(Upavāḷa)原本為 Uvāḷa,依暹羅本譯之。漢譯律之此處,相當此人名者有:「象力」、「象首」、「訶多」、「尸利耶婆」等,但與巴利名不相應。 [0119007] 「顯見」(diṭṭhāvikamma),羯磨提出異議,而主張自己之意見。 [0119008] 「諸比丘尼」,原本為諸比丘,依暹羅本譯之。 [0121009] 「於法」,以下原本省略,而依暹羅本全文譯出。 [0127010] 「犯罪」,唯限此項 āpatti,非犯罪之意。以「預流」、「等至」兩語含有 āpatti 之語,唯是玩弄語言遊戲。 [0128011] 「波逸提」,相當於波逸提六三(漢譯南傳大藏經律二第一六九頁)。 [0128012] 「波逸提」,相當於波逸提七九(漢譯南傳大藏經律二第二〇四頁)。 [0130013] 「無邊」,原本 anaggāni,依暹羅本 anantāni 譯之。 [0131014] 「經」,此處指波羅提木叉。【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4 冊 No. 2 犍度(第11卷-第22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