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犍度

[P.1]律藏  大品(Mahā-Vagga)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正覺

第一 大犍度

(一)

爾時佛世尊初成現等覺止優樓頻螺〔村〕尼連禪河邊菩提樹下時世尊于菩提樹下一度結跏趺坐坐受七日解脫樂

(二)

世尊是夜初分于緣起順逆作意〔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憂悲如是集起一切苦蘊又無明滅盡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六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憂悲惱滅如是滅盡一切苦蘊

[P.2](三)

世尊了知此義即于此時自唱頌曰

力行靜慮婆羅門[1]
若是顯現諸法者
了知有因[2]諸法故
滅彼一切疑惑盡

(四)

世尊其夜中分于緣起順逆作意〔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乃至如是集起一切苦蘊乃至滅盡

(五)

世尊了知此義即于此時自唱頌曰

力行靜慮婆羅門
若是顯現諸法者
了知滅盡諸緣故
滅彼一切疑惑盡

(六)

世尊其夜後分于緣起順逆作意〔謂〕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如是集起一切苦蘊乃至滅盡

(七)

世尊了知此義即于此時自唱頌曰

力行靜慮婆羅門
若是顯現諸法者
則彼端立破魔軍
猶如照虛空日輪

———菩提〔樹下〕因緣終———

(一)

世尊過七日後從三昧起離菩提樹下往阿闍波羅榕樹處往已于阿闍波羅榕樹下一度結跏趺坐坐受七日解脫樂

(二)

有一傲慢婆羅門詣世尊住處詣已與世尊交談慶慰歡喜感銘[P.3]之言而立一面于一面立已彼婆羅門白世尊曰「汝瞿曇依何為婆羅門以何成為婆羅門法耶

(三)

世尊了知此義即于此時自唱頌曰

婆羅門[3]若除惡法
無慢無濁但自制
通達吠陀成梵行
是得自稱婆羅門
如彼世間無多人[4]

———阿闍波羅〔榕樹下〕因緣終———

(一)

世尊過七日後從三昧起離阿闍波羅榕樹下往目支鄰陀[5]樹處往已于目支鄰陀樹下一度結跏趺坐坐受七日解脫樂

(二)

此際不時起大雲連續降雨七日天陰風起空氣流寒目支鄰陀龍王從己棲處出局蜷七匝繞世尊身舉巨首覆〔世尊〕頭而立〔心中念言〕「毋寒世尊毋熱世尊蛇毋觸世尊

(三)

目支鄰陀龍王過七日後見雨止而空中清明從世尊身解去局蜷捨去本形化孺童相合掌立世尊前歸依世尊

(四)

世尊了知此義即于此時自唱頌曰

樂知足聞法     並見法遠離
樂于世無瞋     于有情制御
樂于世離貪     並超越諸欲
調伏我慢者     此為最上樂

———目支鄰陀〔樹下〕因緣終———

(一)

世尊過七日後從三昧起離目支鄰陀樹下往羅闍耶他那樹處往已于羅闍耶他那樹下一度結跏趺坐坐受七日解脫樂

[P.4](二)

爾時多富沙與婆梨迦二商人從鬱迦羅〔村〕來至此地路上多富沙與婆梨迦二商人〔有于前生〕具親族血緣一鬼神告多富沙婆梨迦二商人曰「諸兄世尊于此初成現等覺在羅闍耶他那樹下汝等應以蜜丸往供彼世尊將于長夜得其利益安樂

(三)

多富沙婆梨迦二商人即持蜜丸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于一面立一面立已多富沙婆梨迦二商人白世尊言「願世尊受我等子及蜜丸使我等于長夜得其利益安樂

(四)

世尊心生思念「諸如來不以手受我當以何〔器〕受蜜丸耶」時有四大天王以心知世尊念處分從四方來獻世尊四石鉢〔曰〕「世尊請以此〔器〕受蜜丸」世尊受此新石鉢蜜丸而食

(五)

多富沙婆梨迦二商人見世尊洗鉢及手已以頭面禮世尊足白世尊曰「我等于此歸依世尊與法願世尊容我等從今日起至命終止為優婆塞」彼等于世間初唱二歸依為優婆塞

———羅闍耶他那〔樹下〕因緣終———

(一)

[6]世尊過七日後從三昧起離羅闍耶他那樹下往阿闍波羅榕樹處往已于此世尊住阿闍波羅榕樹下

(二)

世尊于靜居宴默心生思念「我證得此法甚深難見難解寂靜美妙超尋思境而至微唯智者所能知焉然此眾生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而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眾生難見此緣依性緣起處也亦甚[P.5]難見一切諸行寂止一切緣依斷捨渴愛滅盡涅槃處我若說法彼不了解我時我唯疲勞困憊而已

(三)

然而未曾聞稀有偈句于世尊〔心中〕顯現

我困苦所證     今為何應說
貪瞋所惱者     不易悟此法
導引逆世流     深微而難見
欲著癡闇覆     是人不得見

(四)

世尊如是思擇心念默然不欲說法有索訶主梵天心知世尊之所思念而念「啊世間敗壞世間敗壞如來應供等正覺心念默然不欲說法

(五)

索訶主梵天如力士屈伸臂伸屈臂〔迅〕沒梵界而現世尊前

(六)

此時索訶主梵天偏袒上衣一肩右膝著地合掌面世尊而白世尊曰「願世尊說法願善逝說法有情有少塵垢者若不聞法即退墮若〔聞〕法即得悟也

(七)

索訶主梵天如此說如此言已且更說曰

曾于摩竭國現前
垢穢[7]所思不淨法
願欲弘開甘露門
令聞無垢所覺法
恰如壁立山頂峰
普見低處諸眾生
汝乃勝慧普眼者
昇登法所就高樓
[P.6]自超憂苦望鑑臨
沈憂生老惱眾生
躍起雄者戰勝者
商主債無遊世間
願請世尊為說法
能悟入者應有人

(八)

如是說時世尊告索訶主梵天曰「梵天我心生思念『我所證得此法甚深難見難解困憊而已』然而梵天未曾聞稀有偈句現于我〔心〕覆〔不得見〕』梵天我如是思惟心念默然不欲說法

(九)

索訶主梵天重白世尊「世尊願為說法應得了知」世尊重告索訶主梵天曰「我心生思念『我所證得此法甚深難見難解困憊而已』然而梵天未曾聞稀有偈句現于我〔心〕覆者〔不得見〕』梵天我如是思惟心思默然不欲說法

(一〇)

索訶主梵天三白世尊曰「世尊願為說法應得了知」時世尊因知梵天勸請並哀愍有情乃以佛眼觀察世間世尊以佛眼觀察世間時見有情有塵垢少者塵垢多者利根者鈍根者善行相者惡行相者易教導者難教導者有知他世與罪過之怖畏而住者

(一一)

譬如于青蓮池赤蓮池白蓮池或如青蓮赤蓮白蓮有生于水中長于水中不出水面沈于水中而繁茂者或如青蓮赤蓮白蓮有生于水中長于水中住于水面者或如青蓮赤蓮白蓮有生于水中長于水中出住水面不為水所染者

(一二)

如是世尊以佛眼觀察世間見有情有塵垢少者塵垢多者利根者[P.7]根者善行相者惡行相者易教導者難教導者有知他世與罪過之怖畏而住者見已以偈〔告〕索訶主梵天曰

有耳得聞甘露門
聞時棄捨昔所信
思欲嬈惑惱害者
不為演說妙法音

(一三)

索訶主梵天已知「世尊許為說法」敬禮世尊右繞而沒其處

———梵天勸請因緣終———

(一)

世尊心生思念「我應為誰先說法耶誰〔能〕速悟此法耶」時世尊心生思念「彼阿羅邏迦羅摩賢明聰敏伶俐長夜甚少塵垢我宜先為阿羅邏迦羅摩說法彼將速悟此法

(二)

有天不顯身白世尊「阿羅邏迦羅摩已命終七日矣」世尊亦自知「阿羅邏迦羅摩已命終七日」時世尊心生思念「阿羅邏迦羅摩是大損失[8]彼若聞此法當速悟也

(三)

世尊心生思念「我應先為誰說法耶誰能速悟此法耶」時世尊心生思念「鬱陀迦羅摩子賢明聰敏伶俐長夜甚少塵垢也我宜先為鬱陀迦羅摩子說法彼將速悟此法

(四)

有天不顯身白世尊「鬱陀迦羅摩子于昨夜命終矣」世尊亦自知「鬱陀迦羅摩子于昨夜命終」時世尊心生思念「鬱陀迦羅摩子是大損失彼若聞此法當速悟也

[P.8](五)

世尊心生思念「我應先為誰說法耶誰能速悟此法耶」時世尊心生思念「五比丘為我[9]多所饒益于我專心精進時承事于我我宜先為五比丘說法

(六)

世尊心生思念「五比丘今在何處耶」世尊以清淨超人天眼見五比丘在波羅㮈國仙人墮處之鹿野苑世尊于隨意間住優樓頻螺後向波羅㮈遊行

(七)

有邪命外道優波迦見世尊在迦耶與菩提樹途中見已白世尊「汝諸根清淨汝膚色清淨皎潔汝依誰出家耶以誰為汝師愛樂誰之法耶

(八)

彼如是言時世尊以偈告優波迦曰

一切勝者一切知
我不污染一切法
渴愛解脫離一切
自證知須法誰人
于我無有師     無有等我者
人天等世間     無與我比倫
此世間應供     我為無上師
我獨等正覺     而清涼寂靜
乃為轉法輪     赴迦尸都城
于盲闇世間     擊彼甘露鼓[10]

(九)

〔優波迦言〕「如汝自稱汝適為無邊勝者」〔世尊以偈曰〕

若得諸漏悉滅盡
即與我同為勝者
勝諸惡法優波迦
是故我乃為勝者

如是說時邪命外道優波迦言「或然」搖頭取別路離去

(一〇)

世尊次第遊行至波羅㮈國仙人墮處鹿野苑近五比丘住處五比丘[P.9]從遠方見世尊來見而相約言「從彼處來者是沙門瞿曇彼奢侈而棄精進墮于奢侈勿禮彼勿起迎勿取彼衣鉢但為設座彼若欲時得就坐

(一一)

世尊漸臨近五比丘五比丘即不守己約起迎世尊或取世尊衣鉢或與設座或持來洗足水足臺足布[11]世尊坐于所設座上就坐已世尊洗足而〔五比丘〕以「卿」稱呼世尊

(一二)

彼等如是稱呼時世尊即告五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切勿以名以『卿』稱呼如來諸比丘如來是應供等正覺諸比丘諦聽證得不死已我應教誨我應說法隨所教而行者不久必能于現法自證現證具足究竟無上梵行而住此乃善男子離家出家之本懷也

(一三)

如是說時五比丘白世尊言「瞿曇汝以彼行彼道彼難行尚未證得上人法至尊殊勝之智見今汝奢侈棄精進墮奢侈如何能證得上人法至尊殊勝智見耶

(一四)

如是說時世尊告五比丘曰「諸比丘如來非奢侈而棄精進非墮奢侈諸比丘如來乃應供等正覺也諸比丘諦聽證得不死已我應教誨我應說法隨所教而行者不久必能于現法自證現證具足究竟無上梵行而住此乃善男子離家出家之本懷也

(一五)

五比丘重白世尊乃至」世尊重告五比丘曰乃至[P.10]五比丘三白世尊「瞿曇汝于彼行彼道〔何能證得〕至尊殊勝之智見耶

(一六)

如是言時世尊告五比丘曰「諸比丘汝等于今以前知我有如是說[12]」「否」「諸比丘如來乃應供等正覺也〔諸比丘〕諦聽出家之本懷也」世尊已說服五比丘五比丘傾聽善聽如來故發了知心

(一七)

[13]世尊告五比丘曰「諸比丘于世有二邊出家者不得親近何為二耶〔一〕于諸欲欣愛貪著為事乃下劣卑賤凡夫所行而非聖賢無義相應也〔二〕自以煩苦為事乃苦而非賢聖無義相應也諸比丘如來捨此二邊以現等覺中道為資眼生智生寂靜生證智等覺涅槃者也

(一八)

諸比丘何為如來所現等覺資眼生智生寂靜生證智等覺涅槃中道耶此即八聖道也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諸比丘以此為如來所現等覺資眼生智生寂靜生證智等覺涅槃之中道也

(一九)

諸比丘苦聖諦者如此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說之五取蘊苦也

(二〇)

諸比丘苦集聖諦者如此持生後有貪俱行隨處歡喜之渴愛欲愛有愛無有愛也

(二一)

諸比丘苦滅聖諦者如此無餘離滅捨棄定棄解脫此渴愛而無執著也

(二二)

諸比丘苦滅道聖諦者如此即八聖道正見正定也

[P.11](二三)

諸比丘『苦聖諦者如此』于先未聞之法于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應遍知此苦聖諦者乃至已遍知于先未聞之法于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二四)

諸比丘『苦集聖諦者如此』光明生諸比丘應斷此苦集聖諦乃至已斷光明生

(二五)

諸比丘『苦滅聖諦者如此』時光明生諸比丘應現證此苦滅聖諦乃至已現證光明生

(二六)

諸比丘『苦滅道聖諦者如此』光明生諸比丘應修習此苦滅道聖諦乃至已修習光明生

(二七)

諸比丘我于此四聖諦以如此三轉十二行相如實智見尚未為完全清淨期間諸比丘我于天梵天世界沙門婆羅門天眾生界不稱現等覺無上等正覺

(二八)

諸比丘然我于此四聖諦以如此三轉十二行相如實智見已完全清淨故諸比丘我于天梵天世界沙門婆羅門天眾生界稱現等覺無上等正覺

(二九)

又于我智生見我心解脫不動此我最後生不更受後有」世尊如是說已五比丘歡喜信受世尊所說〔世尊〕說此教時具壽憍陳如生遠塵離垢法眼〔謂〕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法

(三〇)

世尊轉法輪時地居諸天發聲言曰「如此世尊于波羅㮈國仙人墮處[P.12]鹿野苑所轉無上法輪是乃或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間任何人所不能復者」聞地居諸天聲已四天王諸天發聲言曰乃至聞四天王諸天聲已忉利諸天乃至焰摩諸天乃至兜率諸天乃至化樂諸天乃至他化自在諸天乃至梵身諸天發聲言曰「如此世尊于波羅㮈國仙人墮處鹿野苑所轉無上法輪是乃或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世間任何人所不能復者

(三一)

如是于彼剎那須臾間其聲乃至達彼梵天劇烈動搖撼此十千世界無量廣大輝煌超越諸天榮耀光明現于世間世尊讚歎曰「憍陳如悟矣憍陳如悟矣」由此名具壽憍陳如曰阿若憍陳如[14]

(三二)

具壽阿若憍陳如已見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棄除猶豫得無畏以行師教不依他緣白世尊曰「我唯願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來比丘所善說者法為正滅苦盡故行梵行」此彼具壽具足戒也

(三三)

時世尊說法教導教誡其餘比丘于世尊說法教導教誡時具壽婆頗及具壽跋提生遠塵離垢法眼〔謂〕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法

[P.13](三四)

彼等已見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棄除猶豫得無畏以行師教不依他緣白世尊曰「我等唯願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來諸比丘所善說者法為正滅苦盡故行梵行」此彼諸具壽具足戒也

(三五)

世尊食用彼等持來施物[15]並說法教導教誡其餘比丘曰「三人比丘行乞食以其所得供養六人

(三六)

世尊說法教導教誡時具壽摩訶男與具壽阿說示生遠塵離垢法眼〔謂〕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法

(三七)

彼等已見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棄除猶豫得無畏以行師教不依他緣白世尊曰「我等唯願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來諸比丘所善說者法為正滅苦盡故行梵行」此彼具壽等具足戒也

(三八)

世尊告五比丘曰「諸比丘色無我諸比丘若色有我者此色應不致病于色應得謂『我用此色不用彼色』諸比丘然色無我故色乃致病于色不得謂『我用此色不用彼色

(三九)

受無我諸比丘若受有我者此受應不致病于受應得謂『我用此受不用彼受』諸比丘然受無我故受乃致病于受不得謂『我用此受不用彼受

(四〇)

想無我乃至行無我諸比丘若行有我者此行應不致病于行應得謂『我用此行不用彼行』諸比丘然行無我故行乃致病于行不得謂『我用此行不用彼行

(四一)

識無我諸比丘若此識有我者此識應不致病于識應得謂『我用[P.14]此識不用彼識』諸比丘然識無我故于識不得謂『我用此識不用彼識

(四二)

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色常耶無常耶」「世尊無常也」「無常者苦耶樂耶」「世尊苦也」「觀無常有變壞之法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本我自身』然耶」「世尊不然

(四三)

「受乃至乃至乃至識常耶無常耶」「世尊無常也」「無常者苦耶樂耶」「世尊苦也」「觀無常有變壞性之法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本我自身』然耶」「世尊不然

(四四)

「是故諸比丘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色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劣或勝或遠或近一切色應以正慧如實如此觀察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本我自身

(四五)

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受乃至乃至乃至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劣或勝或遠或近一切識應以正慧如實如此觀察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本我自身

(四六)

諸比丘多聞聖聲聞若如此觀察則厭患色厭患受厭患想厭患行厭患識若厭患則離貪若離貪則解脫解脫者則『我已解脫』智生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四七)

世尊如是說已五比丘歡喜信受世尊所說〔世尊〕說此教時五比丘無取而由諸漏得心解脫其時世間有六阿羅漢矣

———誦品一〔終〕———

[P.15]

(一)

爾時波羅㮈國有名耶舍者為族姓子長者子富貴受寵溺彼有三時殿一冬一夏一雨季彼于雨季堂殿為不攙雜男子妓人圍繞侍奉入雨季歷四月間不下殿堂時族姓子耶舍被侍女圍繞備足沉迷五妙欲樂彼先睡眠而後侍女等亦睡終夜燃燈

(二)

族姓子耶舍先醒見已睡眠中諸侍女或置琵琶腋下或置小鼓項畔或置鼓于胸[16]或亂髮或流涎或寐語如現丘塚見已彼生過患其心決定住于厭離族姓子耶舍嘆而言「厄哉禍哉

(三)

族姓子耶舍著黃金履趣向家門諸非人開門言「任何人皆勿妨害族姓子耶舍離家出家」時族姓子耶舍趣向城門諸非人開門言「任何人皆勿妨害族姓之子耶舍離家出家」時族姓子耶舍乃向仙人墮處鹿野苑而去

(四)

爾時世尊早晨起而于露處經行世尊見族姓子耶舍從遠處來見即自經行處降敷座而坐時族姓子耶舍趨近世尊嘆曰「厄哉禍哉」時世尊告族姓子耶舍曰「耶舍此處無厄此處無禍耶舍我為汝說法

(五)

族姓子耶舍〔聞〕「此處無厄此處無禍」歡喜踴躍脫黃金履詣世尊處詣已敬禮世尊于一面坐族姓子耶舍于一面坐已世尊為之次第說示施論戒論生天論諸欲過患邪害雜染出離功德

[P.16](六)

知族姓子耶舍生堪任心柔軟心離障心歡喜心明淨心世尊乃為開闡諸佛本真說法〔謂〕苦譬如清淨無有緇斑原布領受正色如此族姓子耶舍亦于其座生遠塵離垢法眼〔謂〕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法

(七)

族姓子耶舍之母上彼堂殿不見族姓子耶舍即至長者居士處至已白長者居士曰「居士不見汝子耶舍」時長者居士即令使者乘馬遣往四方自己趣向仙人墮處鹿野苑長者居士見黃金履跡見而追其踪跡

(八)

世尊見長者居士由遠處來見已世尊生如是思念「我應現神通變化使長者居士雖于此坐但不見坐于此處之族姓子耶舍」時世尊即如是現神通變化

(九)

長者居士詣世尊住處詣已白世尊曰「世尊見族姓子耶舍否」「啊居士請坐此處若坐此處汝或見族姓子耶舍坐此處」時長者居士〔念〕「若坐此處我即見族姓子耶舍坐于此處」而歡喜踴躍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一〇)

長者居士坐于一面時世尊為之次第說示施論戒論生天論諸欲過患邪害雜染出離功德知長者居士生堪任心柔軟心離障心歡喜心明淨心世尊乃為開闡諸佛本真說法〔謂〕苦譬如清淨無有緇斑原布領受正色如此長者居士亦于其座生遠塵離垢法眼〔謂〕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法長者居士已見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棄除猶豫得無畏以行師教不依他緣白世尊曰「妙哉妙哉譬如扶起倒者如揭露覆者如教迷者道如暗中提舉燈火令有眼者見色如是世尊亦以種種方便顯示教法我于此處歸依世尊法及比丘眾請世尊容我從今日起至命終止歸依為優婆塞」彼乃世間始唱三歸依之優婆塞

[P.17](一一)

為其父說法時族姓子耶舍隨觀隨知以觀察地其心無取由諸漏得解脫世尊心生思念「為其父說法時族姓子耶舍隨觀隨知以觀察地其心無取由諸漏得心解脫族姓子耶舍不能還俗如前在家時享受諸欲樂我應止神通變化」時世尊即止神通變化

(一二)

長者居士見族姓子耶舍已坐所座見已告族姓子耶舍曰「汝耶舍汝母充滿悲憂勿使母死

(一三)

族姓子耶舍瞻視世尊世尊告長者居士曰「居士汝意云何耶舍以有學智以有學見觀法猶如汝也彼隨觀隨知以觀察地其心無取由諸漏得心解脫居士耶舍應得還俗享受如前在家時諸欲樂否」「否」「居士族姓子耶舍以有學智以有學見觀法猶如汝也彼隨觀隨知以觀察地其心無取由諸漏得心解脫居士族姓子耶舍不能還俗而享受如前在家時之諸欲樂

(一四)

「族姓子耶舍其心無取由諸漏得心解脫族姓子耶舍之利也族姓子耶舍之妙利也世尊願受我請今日與我進食令族姓子耶舍隨從沙門」世尊默然受請長者居士知世尊受請即從坐起敬禮世尊右繞而去

(一五)

長者居士離去未久族姓子耶舍白世尊曰「我唯願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來比丘所善說者法為正滅苦盡故行梵行」此[P.18]彼具壽具足戒也其時世間有七阿羅漢

———耶舍出家〔因緣〕終———

(一)

世尊于早晨著下裳持鉢以具壽耶舍為隨從沙門往長者居士住處往已坐所設座具壽耶舍母與原妻詣世尊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二)

世尊乃為彼等次第說示施論戒論生天論諸欲過患邪害雜染出離功德世尊知彼等生起堪任心柔軟心離障心歡喜心開闡諸佛本真說法〔謂〕苦譬如清淨無有緇斑原布領受正色彼等如是亦于其座生遠塵離垢法眼〔謂〕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法

(三)

彼等已見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棄除猶豫得無畏以行師教不依他緣白世尊曰「妙哉妙哉乃至我等于此處歸依世尊法及比丘眾願世尊容我等從今日起以至命終歸依為優婆夷」彼等乃世間始唱三歸依優婆夷

(四)

具壽耶舍之母父及原妻親手供奉世尊與具壽耶舍嚼食噉食令充足飽滿〔知〕世尊食訖洗鉢及手已坐于一面世尊說法教示勸導獎勵使具壽耶舍之母父及原妻慶喜從座起去

(一)

具壽耶舍有四在家友乃波羅㮈國長者隨長者族姓子〔名〕離垢[P.19]善臂滿勝[17]牛主「族姓子耶舍剃除鬚髮著袈裟衣離家而出家」聞已彼等心生思念「此非下劣法此非下劣出家何以故族姓子耶舍于此剃除鬚髮著袈裟衣離家而出家故

(二)

彼等四人至具壽耶舍處至已敬禮具壽耶舍立于一面具壽耶舍與彼等四在家友俱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具壽耶舍白世尊曰「此等四人我在家友波羅㮈國長者隨長者族姓子〔名〕離垢善臂滿勝牛主請世尊教導教誡此等四人

(三)

世尊為彼等順序說示施論戒論生天論諸欲過患邪害雜染出離功德世尊知彼等生堪任心柔軟心離障心歡喜心開闡諸佛本真說法〔謂〕苦譬如清淨無有緇斑原布領受正色彼等如是亦于其座生遠塵離垢法眼〔謂〕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法

(四)

彼等已見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棄除猶豫得無畏以行師教不依他緣白世尊曰「我等唯願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來諸比丘所善說者法為正滅苦盡故行梵行」此彼等具壽具足戒也世尊說法教導教誡諸比丘世尊說法教導教誡時彼等之心無取由諸漏得心解脫其時世間有十一阿羅漢矣

———四在家出家〔因緣〕終———

[P.20]一〇

(一)

具壽耶舍有五十在家友故里之舊家隨舊家[18]族姓子〔彼等聞〕「族姓子耶舍剃除鬚髮著袈裟衣離家而出家矣」聞已彼等心生思念「此非下劣法此非下劣出家何以故族姓子耶舍于此剃除鬚髮著袈裟衣離家而出家故

(二)

彼等至具壽耶舍處至已敬禮具壽耶舍立于一面具壽耶舍與彼等五十在家友俱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于一面坐已〔具壽耶舍〕白世尊曰「此五十人我在家友故里之舊家隨舊家族姓子也請世尊教導教誡我等

(三)

世尊為彼等次第說示施論戒論生天論諸欲過患邪害雜染出離功德乃至譬如清淨無有緇斑原布領受正色彼等于其座亦如此生遠塵離垢法眼〔謂〕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法

(四)

彼等已見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棄除猶豫得無畏以行師教不依他緣白世尊曰「我等唯願于世尊處出家得具足戒」「來諸比丘所善說者法為正滅苦盡故行梵行」此彼等具壽具足戒也世尊說法教導教誡彼等比丘世尊說法教導教誡之時彼等皆心無取由諸漏得心解脫其時世間有六十一阿羅漢矣

[P.21]一一

(一)

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我解脫天人一切羅網諸比丘汝等亦解脫天人一切羅網諸比丘去遊行此乃為眾生利益眾生安樂哀愍世間人天之義利利益安樂切勿二人同行諸比丘教說初善中善後善且具足義理文句之法顯示皆悉圓滿清淨梵行有情有少塵垢者若不聞法者退墮〔聞〕法者即得悟也諸比丘我將至優樓頻螺軍村[19]說法

(二)

魔波旬詣世尊住處詣已以偈白世尊

汝縛于天人
等一切羅網
汝縛于大縛
汝無解脫我
天人等一切
羅網我解脫
我已脫大縛
死魔[20]汝壞落
此有意羅網
往來翔虛空
以此我縛汝
汝無解脫我
色聲及香味
所觸成意樂
于此全無欲
死魔汝壞落

魔波旬苦惱悲嘆「世尊已知我善逝已知我」即于其處隱沒

———魔緣終———

一二

(一)

爾時諸比丘從諸方諸國偕來希望出家希望〔受〕具足戒者恭請「世尊使出家授具足戒」如是諸比丘既甚疲勞矣世尊于靜居宴默心生思念「今諸比丘由諸方諸國偕來希望出家希望〔受〕具足戒者恭請『世尊使出家授具足戒』如是諸比丘疲勞希望出家希望〔受〕具足戒者皆疲勞我當許諸比丘應言『諸比丘汝等應各自于當地當國使之出家授其具足戒』」

(二)

世尊于傍晚從宴默起由此因緣于此時機[21]集會比丘眾說法[P.22]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我今于靜居宴默心生思念『今諸比丘由諸方諸國偕來希望出家希望受具足戒者恭請世尊使出家授具足戒如是諸比丘疲勞希望出家希望受具足戒者皆疲勞我當許諸比丘應言「諸比丘汝等應各自于當地當國使之出家授具足戒」』

(三)

諸比丘我許汝等各自于當地當國使之出家授具足戒諸比丘出家授具足戒者當如此為之始令剃除鬚髮著袈裟衣令偏袒上衣令蹲踞令合掌令禮比丘足如此唱曰

(四)

『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再歸依佛再歸依法再歸依僧我三歸依佛三歸依法三歸依僧諸比丘許以此三歸依使之出家授具足戒』」

———三歸依具足戒因緣終———

一三

(一)

世尊于雨季過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我如理作意如理正勤獲得無上解脫現證無上解脫諸比丘汝等亦如理作意如理正勤獲得無上解脫現證無上解脫

(二)

魔波旬詣世尊住處詣已以偈白世尊

汝縛于天
死魔之羅網
汝縛于大縛
汝無解脫我
人與魔之
羅網我解脫
我脫離大縛
死魔汝壞落

魔波旬苦惱悲嘆「世尊已知我善逝已知我」即于其處隱沒

[P.23]一四

(一)

世尊于隨意間住波羅㮈後向優樓頻螺遊行世尊離道路到一密林處到已于其密林坐一樹下爾時有三十賢眾[22]友輩伴隨夫人遊玩密林有一無夫人因此而伴隨妓女彼等放逸遊玩其妓女取財物而逃

(二)

彼友等為助其友尋找其女徘徊密林見世尊坐一樹下見已詣世尊處詣已白世尊曰「世尊曾見一女人否」「諸孺童汝等與一婦女何為耶」「今我等三十賢眾友伴隨夫人遊此密林有一無夫人者伴隨妓女我等放逸遊玩其妓女取財物而逃故我友等助是友尋找其女徘徊于此密林

(三)

「諸孺童汝等于意云何汝等以何為勝耶尋婦女乎尋自己乎」「我等以尋自己為勝」「諸孺童若爾且坐我為汝等說法」「唯」彼等賢眾友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四)

世尊為彼等次第說示施論戒論生天論諸欲過患邪害雜染出離功德世尊知彼等生堪任心柔軟心歡喜心明淨心乃開闡諸佛本真說法〔謂〕苦譬如清淨無有緇斑原布領受正色彼等亦如此于其座生遠塵離垢法眼〔謂〕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法

[P.24](五)

彼等已見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棄除猶豫得無畏以行師教不依他緣白世尊「我等唯願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來諸比丘所善說者法為正滅苦盡故行梵行」此為彼等具壽具足戒

———賢眾友事終———

———誦品二終———

一五

(一)

世尊次第遊行至優樓頻螺其時優樓頻螺住三人螺髻梵志〔名〕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其中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乃五百人螺髻梵志之導師遍導師最尊上首最上螺髻梵志那提迦葉乃三百螺髻梵志之導師遍導師最尊上首最上螺髻梵志伽耶迦葉乃二百螺髻梵志之導師遍導師最尊上首最上

(二)

世尊至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庵至已言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曰「迦葉若汝不介意我欲于火堂過夜」「大沙門我不介意[23]彼處有具神通猛惡龍王有猛毒毒蛇若于汝無害者可也」世尊再次言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曰「迦葉若汝不介意我欲于火堂過夜」「大沙門我不介意然彼處有具神通猛惡龍王有猛毒毒蛇若于汝無害可也」世尊三次言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曰「迦葉若汝不介意我欲于火堂過夜」「大沙門我不介意然彼處有具神通猛惡龍王有猛毒毒蛇若于汝無害可也」「無害我事迦葉許入火堂」「大沙門請隨意而住

(三)

世尊進入火堂鋪草為敷具而坐結跏趺坐正身持念現前而住彼龍見世尊入見而苦惱悲嘆吐煙世尊心生思念「我當以威力滅盡威力[P.25]不損此龍皮膚骨髓

(四)

世尊即現如此吐煙神通行彼龍不勝忿怒而吐火焰世尊亦入火界三昧而放火焰兩者放光明故火堂熾然如焚出火焰放光明時彼螺髻梵志等圍繞火堂如此言「端正大沙門將為龍所害

(五)

世尊過是夜後以威力滅盡威力不損其龍皮膚盛于鉢中示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曰「迦葉此汝龍也其威力已以威力滅盡矣」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大沙門有大神通大威力何以故有神通猛惡龍王有猛毒毒蛇之威力已以威力滅盡故也然猶未若我阿羅漢

(六)

[24]世尊于尼連禪河邊言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曰「迦葉若汝不介意欲于火堂過此月夜[25]」「我不介意欲令汝安穩而停留彼處有具神通猛惡龍王有猛毒毒蛇若于汝無害可也」「無能害我迦葉許入火堂」知彼已許可無所恐懼超越怖畏而進入焉見仙人入蛇龍悲嘆吐煙人龍適意無惑亦于是處吐煙蛇龍不勝忿怒猶如燃火而放火焰善于火界人龍亦于是處散放火焰兩者放光明故螺髻梵志等睹〔熾燃〕火堂而言「端正大沙門將為龍所害[26]

(七)

是夜過後蛇龍火焰消除具神通〔世尊〕火焰仍有多種彩色有青深紅水晶多種色彩火焰現于鴦耆羅娑[27]身上蛇龍盛入鉢中以示婆羅門〔曰〕「迦葉此汝龍也其威力已以威力滅盡矣

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因世尊如此神通神變乃起信心白世尊「大沙門請住此處我恒常供汝食

———初神變〔終〕———

[P.26]一六

(一)

世尊住一密林近于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庵四大天王于深夜現殊妙色相遍照密林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立于四面如大火聚

(二)

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是夜過後詣世尊住處詣已白世尊曰「食時至矣大沙門何人深夜現殊妙色相遍照密林詣汝住處詣已禮汝立于四面如大火聚耶」「迦葉彼四大天王詣我住處欲聽受法」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大沙門有大神通大威力故四大天王亦詣彼欲聽受法然猶未若我阿羅漢」時世尊食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供食住彼密林

———第二神變〔終〕———

一七

(一)

釋提桓因深夜現殊妙色相遍照密林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立于一面如大火聚較前色光更為殊勝美妙

(二)

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是夜過後詣世尊住處詣已白世尊曰「大沙門食時至矣大沙門何人深夜現殊妙色相遍照密林詣汝住處詣已禮汝立于一面如大火聚而較前色光更為殊勝美妙耶」「迦葉彼釋提桓因詣我住處欲聽受法」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大沙門有大神通[P.27]大威力故釋提桓因亦詣彼欲聽受法然猶未若我阿羅漢」時世尊食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供食住彼密林

———第三神變〔終〕———

一八

(一)

索訶主梵天深夜現殊妙色相遍照密林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立于一面如大火聚而較前色光更為殊勝美妙

(二)

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是夜過後詣世尊住處詣已白世尊曰「大沙門食時至矣大沙門何人深夜現殊妙色相遍照密林詣汝住處詣已禮汝立于一面如大火聚而較前色光更為殊勝美妙耶」「迦葉彼索訶主梵天詣我住處欲聽受法」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大沙門有大神通大威力故索訶主梵天亦詣彼欲聽受法然猶未若我阿羅漢」時世尊食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供食住彼密林

———第四神變〔終〕———

一九

(一)

爾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將舉行大祭典全鴦伽摩竭國人齎來嚼食噉食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我今將舉行大祭典全鴦伽摩竭國人齎來嚼食噉食若大沙門于眾人中行神通神變則增大沙門利養恭敬衰退我利養恭敬望明日大沙門不來

[P.28](二)

世尊知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所思念至鬱單越由是處取摶食至阿耨達池而食于是處行晝間坐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是夜過後詣世尊住處詣已白世尊曰「大沙門食時至矣大沙門何故昨日不來耶我等憶念汝汝何故不來耶留有汝分之嚼食噉食

(三)

「迦葉汝非心生思念乎『我將舉行大祭典全鴦伽摩竭國人齎來嚼食噉食若大沙門于眾人中行神通神變則增大沙門利養恭敬衰退我利養恭敬望明日大沙門不來

(四)

迦葉我知汝心所思念至鬱單越由是處取摶食至阿耨達池而食于其處晝間坐

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大沙門有大神通大威力故能以心知心然猶未若我阿羅漢」時世尊食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供食住彼密林

———第五神變〔終〕———

二〇

(一)

爾時世尊得糞掃衣世尊心生思念「我于何處洗糞掃衣」時釋提桓因知世尊心所思念以手掘池而白世尊曰「世尊請于此處洗糞掃衣」時世尊心生思念「我于何處揉糞掃衣」時釋提桓因知世尊心所思念即置大石于前言「世尊請于此揉糞掃衣

(二)

世尊心生思念「我攀何物以出〔水池〕」時有住迦休樹天知世尊[P.29]心所思念即垂樹枝而言「世尊可攀此而出」時世尊心生思念「我于何處曬[28]糞掃衣」時釋提桓因知世尊心所思念即置大石近世尊前曰「世尊請于此曬糞掃衣

(三)

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是夜過後詣世尊住處詣已白世尊曰「大沙門食時至矣大沙門此處本無水池何以此處今有水池耶此處本亦無石何人置此石耶此迦休樹枝本未垂下〔何以〕此枝今垂下耶

(四)

「迦葉我于此處得糞掃衣我心生思念『我于何處洗糞掃衣』迦葉釋提桓因知我心所思念以手掘池而白我曰『世尊請于此處洗糞掃衣』此池非人手所掘迦葉我生思念『我于何處揉糞掃衣』迦葉釋提桓因知我心所思念置大石于前曰『世尊請于此處揉糞掃衣』此石非人所置

(五)

迦葉我生思念『我攀何物以出〔池〕耶』迦葉有住迦休樹天知我心所思念而垂樹枝曰『世尊請攀此出』此乃迦休樹與其手[29]迦葉我心生思念『我于何處曬糞掃衣』迦葉[30]釋提桓因知我心所思念置大石于前曰『世尊請于此處曬糞掃衣』此石非人所置

(六)

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大沙門有大神通大神變故釋提桓因欲為供給然猶未若我阿羅漢」時世尊食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供食住彼密林

(七)

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是夜過後詣世尊住處詣已白世尊時至曰[P.30]「大沙門食時至矣」「迦葉請往我將隨往」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遣往後乃取閻浮提名稱由來之閻浮樹[31]先至火堂而坐

(八)

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見世尊坐于火堂見而白世尊曰「大沙門汝由何路而來耶我先汝出然汝先到火堂而坐

(九)

「迦葉我于汝去後取閻浮提名稱由來之閻浮樹果先至火堂而坐迦葉此閻浮果乃具足色具足香具足味若喜請食」「大沙門汝獨能適此請汝自食」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大沙門有大神通大威力故先遣我往後取閻浮提名稱由來之閻浮樹果先至火堂而坐然猶未若我阿羅漢」時世尊食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供食住彼密林

(一〇)

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是夜過後詣世尊住處詣已白世尊曰「大沙門食時已至」「迦葉請往我即隨往」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遣往後即取閻浮提名稱由來之閻浮樹近處所生菴婆樹乃至阿摩勒樹乃至阿梨勒樹乃至往忉利天取波利質多羅華先至火堂而坐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見世尊坐于火堂見而白世尊曰「大沙門汝從何道而來耶我先汝出汝卻先至火堂而坐

(一一)

「迦葉我送汝後至忉利天取波利質多羅華先至火堂而坐迦葉此波利質多羅華具足色具足香若喜請取」「大沙門汝獨能適此請汝自[P.31]」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大沙門有大神通大威力故送我後即至忉利天取波利質多羅華先至火堂坐然猶未若我阿羅漢

(一二)

又彼螺髻梵志等欲供養火而不能折薪彼螺髻梵志等心生思念「我等所不能折薪者無疑是大沙門有大神通大威力也」時世尊告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曰「迦葉應折薪否」「大沙門應折薪」〔時〕五百薪一時俱折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大沙門有大神通有大威力故薪折然猶未若我阿羅漢

(一三)

又彼螺髻梵志等欲供養火而不能燃火彼螺髻梵志等心生思念「我等不能燃火所以者無疑大沙門有神通威力也」時世尊告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曰「迦葉應燃火否」「大沙門應燃火」五百火皆一時燃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大沙門有大神通大威力故火燃然猶未若我阿羅漢

(一四)

又彼螺髻梵志等供養火已不能滅火彼螺髻梵志等心生思念「我等不能滅火所以者無疑大沙門之神通威力也」時世尊告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曰「迦葉應滅火否」「大沙門應滅火」五百火皆一時滅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大沙門有大神通大威力故火滅然猶未若我阿羅漢

(一五)

又彼螺髻梵志等于寒冷冬夜八日祭[32]與其次八日祭間降雪時入尼連禪河或沈或浮或浮或沈世尊化作五百火爐[33]彼螺髻梵志等出[P.32]即自烘烤彼螺髻梵志等心生思念「化作此等火爐所以者無疑大沙門之神通威力」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大沙門有大神通大威力故化作火爐然猶未若我阿羅漢

(一六)

于非時現大雲降雨起大洪水世尊住處為水所浸覆世尊心生思念「我當于四面水退塵土所覆地上經行」時世尊于四面水退塵土所覆地上經行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思念「不得使大沙門被水所漂」率領諸多螺髻梵志乘船至世尊處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見世尊于四面水退塵土所覆地上經行見已白世尊曰「大沙門汝在此處耶」「迦葉我在此處」世尊即飛虛空立于船上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大沙門有大神通大威力故不為水漂然猶未若我阿羅漢

(一七)

世尊心生思念「此癡人猶長久心想『大沙門有大神通大威力然猶未若我阿羅漢』我當使此螺髻梵志感奮」時世尊告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曰「迦葉汝非阿羅漢亦非具足阿羅漢道汝尚未有可為阿羅漢或具足阿羅漢之道」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以頭面禮世尊足白世尊曰「我願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

(一八)

「迦葉汝乃五百螺髻梵志導師遍導師最尊上首最上且告彼等彼等可隨其所思惟而行」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到彼諸螺髻梵志處[P.33]彼諸螺髻梵志曰「我欲往大沙門處修習梵行汝等隨所思惟而行」「我等久已信樂大沙門若願于大沙門處修習梵行我等全部即往大沙門處修習梵行

(一九)

諸螺髻梵志將毛髮螺髻擔荷[34]祭火具皆付流水詣世尊住處詣已以頭面禮世尊足白世尊曰「我等唯願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來諸比丘所善說者法為正滅苦盡故行梵行」此乃彼等具壽之具足戒

(二〇)

螺髻梵志那提迦葉見水漂流毛髮螺髻擔荷祭火具見而心生思念「願我兄等無災禍」言「往訪我諸兄」已即遣諸螺髻梵志又自率三百螺髻梵志至具壽優樓頻螺迦葉住處至已言具壽優樓頻螺迦葉曰「迦葉以如此為最勝耶」「然以如此為最勝也

(二一)

彼諸螺髻梵志將毛髮螺髻擔荷祭火具皆付流水詣世尊住處詣已頭面禮世尊足而白世尊曰「我等願于世尊處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來諸比丘所善說者法為正滅苦盡故行梵行」此彼諸具壽之具足戒也

(二二)

螺髻梵志伽耶迦葉見毛髮螺髻擔荷祭火具漂流于水見而心生思念「願我諸兄無有災禍」言「往訪我諸兄」已即遣諸螺髻梵志又自率二百螺髻梵志至具壽優樓頻螺迦葉住處至已言具壽優樓頻螺迦葉曰「迦葉以如此為最勝否」「然以如此為最勝也

(二三)

彼諸螺髻梵志將毛髮螺髻擔荷祭火具皆付流水詣世尊住處[P.34]詣已頭面禮世尊足白世尊曰「我等唯願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來諸比丘所善說者法為正滅苦盡故行梵行」此彼等之具足戒也

(二四)

依世尊加持故五百薪或劈或不劈火或燃或不燃或滅或不滅並化作五百火爐依此理趣生三千五百神變

二一

(一)

世尊于隨意間住優樓頻螺後率千大比丘眾向伽耶國象頭山遊行此皆故舊螺髻梵志也于是與比丘千人俱住伽耶國象頭山

(二)

于是處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一切熾燃諸比丘如何一切熾燃耶諸比丘眼熾燃色熾燃眼識熾燃眼觸熾燃緣眼觸生受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亦熾燃也以何為熾燃耶我說以貪火瞋火癡火為熾燃以生惱為熾燃

(三)

耳熾燃聲熾燃乃至鼻熾燃香熾燃乃至舌熾燃味熾燃乃至身熾燃觸熾燃乃至意熾燃法熾燃意識熾燃意觸熾燃緣意觸生受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亦熾燃以何為熾燃耶我說以貪火瞋火癡火為熾燃以生惱為熾燃也

(四)

諸比丘多聞聖聲聞如是觀察即厭患眼厭患色厭患眼識厭患眼觸厭患緣眼觸生受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也厭患耳厭患聲乃至[P.35]患鼻厭患香乃至厭患舌厭患味乃至厭患身厭患所觸乃至厭患意厭患法厭患意識厭患意觸厭患緣意觸所生受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若厭患即離貪離貪即解脫解脫則所謂『我已解脫』智生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世尊〕說此法時彼千比丘無有取著心自諸漏解脫

———熾燃品終———

———誦品三優樓頻螺神變終———

二二

(一)

世尊于隨意間住象頭山後與大比丘眾千人向王舍城遊行此皆舊時螺髻梵志世尊順次遊行至王舍城于是世尊住杖林園善住靈廟

(二)

摩竭國洗尼[35]瓶沙王聞「從釋種出家沙門瞿曇釋子到王舍城住杖林園之善住靈廟彼世尊瞿曇受如此善名稱揚〔謂〕彼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彼說自證知法現證天梵界沙門婆羅門人天眾彼說初善中善後善具足義理文句之法顯示一切圓滿悉皆清淨梵行善哉見如此阿羅漢

(三)

摩竭國洗尼瓶沙王為摩竭國婆羅門居士十二那由多[36]所圍繞詣世[P.36]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彼摩竭國婆羅門居士十二那由多亦或敬禮世尊坐于一面或與世尊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言坐于一面或向世尊住處合掌坐于一面或世尊前稱言姓名坐于一面或唯默然坐于一面

(四)

彼摩竭國婆羅門居士十二那由多心生思念「大沙門從優樓頻螺迦葉修梵行耶又或優樓頻螺迦葉從大沙門修梵行耶」時世尊心知彼摩竭國婆羅門居士十二那由多心所思念以偈告具壽優樓頻螺迦葉曰

「優樓頻螺居住人
瘦削軀體人見稱[37]
汝何所見捨火天
汝何故捨事火法
我以此事相問詢
祠祀色
知如此者執垢穢
是故我不樂祠祀」

(五)

世尊乃言曰「迦葉[38]

若于此處汝心意
不愛樂著色
世間有何處[39]
汝心不愛樂著耶
迦葉就此覆語予
我見寂靜道無著
無所有[40]不執欲有
不變異難令變異
是故我不樂祠祀」

(六)

具壽優樓頻螺迦葉即從座起偏袒上衣頭面禮世尊足白世尊曰「世尊是增益我師我是聲聞世尊是增益我師我是聲聞」時彼摩竭國婆羅門居士十二那由多心生思念「優樓頻螺迦葉依大沙門而修梵行

(七)

世尊心知彼摩竭國婆羅門居士十二那由多心所思念順次說示[P.37]施論戒論生天論諸欲過患雜染出離功德知彼等生堪任心柔軟心離障心歡喜心明淨心世尊開闡諸佛本真說法〔謂〕苦

(八)

猶如清淨無有緇斑原布領受正色以此瓶沙王為上首摩竭國婆羅門居士十二那由多亦如此于其座生遠塵離垢法眼〔謂〕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法一那由多諸人言願為優婆塞

(九)

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已見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棄除猶豫得無畏以行師教不依他緣白世尊曰「我前為太子時懷有五願我今成就此等我前為太子時心生思念『我願受灌頂為王』此我第一願我今成就此矣『願應供等正覺降臨我土』此我第二願我今成就此矣

(一〇)

『我願得承事彼世尊』此我第三願我今成就此矣『願世尊為我說法』此我第四願我今成就此矣『願我證悟世尊法』此我第五願我今成就此矣我前為太子時有此五所願我今成就此等矣

(一一)

妙哉妙哉譬如扶起倒者揭露覆者教迷者道路暗中提舉燈火令有眼者見色世尊如此以種種方便顯示教法我于此處歸依世尊法及比丘眾[P.38]世尊容我從今起至命終止歸依為優婆塞願世尊與比丘眾俱于明日受我供食」世尊默然受請

(一二)

摩竭國洗尼瓶沙王知世尊受請即從座起敬禮世尊右繞而去

摩竭國洗尼瓶沙王是夜過後令調殊妙嚼食噉食白世尊時至曰「食時至矣」時世尊于早晨時著下裳持鉢率大比丘眾千人入王舍城此皆舊時螺髻梵志也

(一三)

爾時釋提桓因化現孺童色相立于佛為上首大比丘眾前而說偈曰

己已調御解脫人
率領螺髻梵志群
己已調御解脫者
一同進入王舍城
此如金鐶金世尊
率舊螺髻梵志等
今已自由解脫人
解脫者入王舍城
此如金鐶金世尊
率舊螺髻梵志等
今已度脫解脫人
度脫者入王舍城
此如金鐶金世尊
住于十居[41]十力[42]
了知十法[43]十具足[44]
千人擁入王舍城

(一四)

諸人見釋提桓因曰「此孺童美麗端正此孺童甚可愛此孺童甚殊妙此孺童隨于何人耶」如此言時釋提桓因向彼諸人說偈曰

勇猛一切調御己[45]
世間無有倫比者
佛陀應供是善逝
我乃隨侍奉事彼

(一五)

世尊至摩竭國洗尼瓶沙王住處至已與比丘眾俱坐所設之座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向佛為上首之比丘眾親手供奉殊妙嚼食噉食令充足飽滿〔知〕世尊食訖洗鉢與手已而坐一面

[P.39](一六)

坐于一面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心生思念「世尊可住止何處耶宜離都邑不遠不近往來便利所有希求諸人易往晝少喧鬧夜少音聲絕人跡[46]離人眾幽靜而適于宴默之處

(一七)

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心生思念「我此竹林園離都邑不遠不近往來便利所有希求諸人易往晝少喧鬧夜少音聲絕人跡離人眾幽靜適于宴默我當施竹林園于佛為上首之比丘眾

(一八)

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取金澡瓶獻世尊曰「我施竹林園與世尊為上首之比丘眾」世尊領受此園世尊說法教示勸導獎勵摩竭國洗尼瓶沙王使之慶喜即從座起而去

世尊以此因緣說法告比丘等曰「諸比丘許受僧園

二三

(一)

爾時刪若梵志住王舍城大梵志眾二百五十人俱爾時舍利弗目犍連隨梵志刪若修習梵行約定「若先得不死者必告

(二)

具壽阿說示于早晨時著下裳持鉢入王舍城乞食彼心慶樂行止若即若離若瞻若顧若屈若伸眼視地上具足威儀梵志舍利弗見具壽阿說示于王舍城乞食彼心慶樂行止若即若離若瞻若顧若屈若伸[P.40]具足威儀見已對彼心生思念「若世間有阿羅漢阿羅道具足者此人即彼比丘中一人我應至此比丘處請問『汝依誰出家耶以誰為師愛樂誰教法耶』」

(三)

梵志舍利弗心生思念「此比丘行入民家乞食故今非問時我當隨此比丘後彼知希求者所需之道」時具壽阿說示步行王舍城乞食取施食而還梵志舍利弗至具壽阿說示處至已與具壽阿說示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言而立一面立于一面已梵志舍利弗言具壽阿說示曰「汝諸根澄清汝膚色清淨皎潔汝依誰出家耶誰為汝師愛樂誰教法耶

(四)

「有從釋種出出家大沙門釋子我乃依此世尊出家以彼世尊為師愛樂彼世尊教法」「具壽尊師教法者何彼教示者何耶」「我尚幼稚出家日淺新進此法與律我不能廣延示法但能略說其義」時梵志舍利弗言具壽阿說示曰「唯多少請說唯說其義我所希求唯義而已何用有多文句

(五)

具壽阿說示為梵志舍利弗說此法門

諸法因緣生
如來說其因
諸法滅亦然
是大沙門說

梵志舍利弗聞此法門得遠塵離垢法眼〔謂〕「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法」〔彼又言曰〕「若唯有此[47]亦足為正法汝等已悟無憂處其為我等經多那由多劫中所不曾見者

(六)

梵志舍利弗至梵志目犍連處梵志目犍連見梵志舍利弗從遠方來[P.41]而言梵志舍利弗曰「汝諸根澄清汝膚色清淨皎潔汝得不死否」「然得不死矣」「如何得不死耶

(七)

「我今見比丘阿說示步行王舍城乞食彼心慶樂若即若離若瞻若顧若屈若伸眼向地上具足威儀見而我生思念『若世間有阿羅漢或阿羅漢道具足者此乃其比丘中一人我應至此比丘處請問「汝依誰出家耶以誰為師愛樂誰教法耶」』

(八)

我生思念『此比丘行入民家乞食故今非問時我當隨此比丘後彼知希求者所需之道』時阿說示于王舍城乞食取施食而還我至比丘阿說示處至已與比丘阿說示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言立于一面我立于一面言比丘阿說示曰『汝諸根澄清汝膚色清淨皎潔汝依誰出家耶以誰為師愛樂誰教法耶

(九)

『有從釋種出出家之大沙門釋子我依世尊出家以彼世尊為師愛樂彼世尊教法』『具壽尊師教法者何彼教示者何耶』『我尚幼稚出家日淺新入此法與律我不能廣延示法但能略說其義』『多少請說唯說其義我所希求唯義而已何用有多文句』」

(一〇)

比丘阿說示教示此法門

諸法因緣生
如來說其因
諸法滅亦然
是大沙門說

[P.42]梵志目犍連聞此法門得遠塵離垢法眼〔謂〕「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法」〔彼又言曰〕「若唯有此亦足為正法汝等已悟無憂處其為我等經多那由多劫中所不曾見者

二四

(一)

梵志目犍連言梵志舍利弗曰「我等往世尊處以彼世尊為我等師」「此處有二百五十梵志依止我等瞻仰我等而住此處且告彼等令隨其所思而行」時舍利弗目犍連至諸梵志處至已告諸梵志曰「我等至世尊處以彼世尊為我等師」「我等依止具壽瞻仰具壽而住此處若具壽于大沙門處行梵行者我等皆于大沙門處行諸梵行

(二)

舍利弗目犍連至梵志刪若處至已言梵志刪若曰「我等往世尊處以彼世尊為我等師」「止勿往我等三人並領此眾」舍利弗目犍連再次乃至三次言梵志刪若曰「我等往世尊處以彼世尊為我等師」「止勿往我等三人並領此眾

(三)

舍利弗目犍連率二百五十梵志到竹林梵志刪若于是處口吐熱血

世尊見舍利弗目犍連從遠方來見已告諸比丘曰「彼處來二友乃拘律陀優波提舍也彼等成我聲聞一對上首雙賢也」二人于甚深智境滅執得無上解脫而到竹林師授二人記別「來此處二友乃拘律陀優波提舍也彼等成我聲聞一對上首雙賢也

[P.43](四)

舍利弗目犍連詣世尊住處詣已以頭面禮世尊足白世尊曰「我等唯願于世尊處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來諸比丘所善說者法為正滅苦盡故行梵行」此為彼等具壽具足戒

(五)

爾時摩竭國諸有名族姓子于世尊處行梵行眾人忿怒非難「沙門瞿曇來奪〔我〕子沙門瞿曇來奪〔我〕夫沙門瞿曇來斷絕〔我〕族姓今彼令千螺髻梵志出家令二百五十刪若梵志出家令摩竭國諸有名族姓子于沙門瞿曇處修梵行」又見諸比丘以如此偈句非難

來此摩竭國義利巴奢[48]大沙門
已誘刪若徒眾矣今復誘何人

(六)

諸比丘聞彼眾人忿怒非難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此聲應不久存唯存七日而已七日過後當消滅矣是故諸比丘若以偈難汝等曰

來此摩竭國義利巴奢大沙門
已誘刪若徒眾矣今復何誰人

汝等即以偈反難之

大雄如來尊
正法誘循循
以法誘智者
何生嫉妒心」

(七)

爾時眾人見諸比丘以如此偈非難

來此摩竭國義利巴奢大沙門
已誘刪若徒眾矣今復誘何人

諸比丘即以如此偈反難

大雄如來尊
正法誘循循
以法誘智者
何生嫉妒心

[P.44]眾人〔知〕「沙門釋子以法而不以非法誘導」此〔非難〕聲唯存七日七日過後則消滅矣

———舍利弗目犍連出家〔因緣〕終———

———誦品四終———

二五

(一)

爾時諸比丘無和尚教導教誡上衣下裳皆不整齊威儀不具而往乞食彼等于眾人供食時于噉食上出鉢于嚼食上出鉢于味食上出鉢于飲料上出鉢自定汁飯而求食于食堂亦出大聲高聲而住

(二)

眾人忿怒非難「如何諸沙門釋子上衣下裳皆不整齊威儀不具而往乞食眾人供食時于噉食上出鉢于嚼食上出鉢于味食上出鉢于飲料上出鉢自定汁飯而求食于食堂亦大聲高聲而住如婆羅門食時之婆羅門耶

(三)

諸比丘聞彼眾人忿怒非難諸比丘中少欲知足懷慚知悔而好學者忿怒非難「如何諸比丘上衣下裳皆不整齊威儀不具足而往乞食眾人供食時于軟食上出鉢于嚼食上出鉢于味食上出鉢于飲料上出鉢自定汁飯而求食于食堂亦出高聲大聲而住耶

(四)

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由此因緣于此時機令集會比丘[P.45]問諸比丘曰「諸比丘比丘等上衣下裳俱不整齊威儀不具而往乞食眾人供食時于軟食上出鉢于嚼食上出鉢于味食上出鉢于飲料上出鉢自定汁飯而求食于食堂亦出高聲大聲而住真實否」「世尊真實也

(五)

佛世尊呵責曰「諸比丘此等愚人所為非也非隨順非相應非沙門之法非威儀不應為諸比丘如何此等愚人之上衣下裳俱不整齊威儀不具而往乞食眾人供食時于噉食上出鉢于嚼食上出鉢于味食上出鉢于飲料上出鉢自定汁飯而求食于食堂亦出高聲大聲而住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有所增益且令未信者不信若已信者所以離反者也

(六)

世尊以諸多方便呵責彼等比丘說示難扶養難教養多欲不知足參與眾中懈怠之非以諸多方便說示易扶養易教養少欲知足漸損好頭陀行行信心損減障礙精進為諸比丘說其相應隨順法以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我許有和尚諸比丘和尚見弟子時當思如兒子弟子視和尚當思如父親若如此互相恭敬尊敬和合而住者則令此法與律增益廣大

(七)

諸比丘請和尚當如此行偏袒上衣禮足蹲踞合掌如此唱曰『尊者請為我和尚尊者請為我和尚尊者請為我和尚』若彼曰『善哉』『諾』『唯』『相應』『以信心勉之』或以身報或以言報或以身[P.46]言報者則為和尚若不以身報不以言報不以身言報者則不為和尚

(八)

諸比丘弟子于和尚應正當奉事正當奉事者如此晨起後應脫履偏袒上衣奉楊枝奉漱水設坐具若有粥即當洗鉢奉粥粥已飲時奉水取鉢于下方洗不令毀壞善洗收藏和尚起時應收坐具若其處有塵垢應清掃其處

(九)

若和尚入村時應奉裙取副裙奉衣帶奉僧伽梨洗鉢盛水以獻若和尚欲隨從沙門則應遍著下裳覆三輪[49]結帶疊僧伽梨纏而結紐洗鉢攜持作和尚隨從沙門

(一〇)

和尚言談時不應中斷其言談若和尚言似有犯應行遮止還時先回以設坐具取來洗足水足臺足布迎取鉢奉副裙取裙若上衣為汗所濕時應暫于熱處烘乾但上衣不應收置熱處應疊上衣疊上衣時由端餘四指寬以疊上衣心念不使中間有所損壞衣帶應置于〔上衣〕襞間若有施食而和尚欲食時應與水而奉施食

(一一)

應問和尚要水否若食已當奉水取鉢于下方洗不令毀壞善洗去水暫于熱處烘乾但鉢不應放置熱處應收藏鉢收藏鉢時一手取鉢一手摩[P.47]觸牀下或小牀下收藏鉢盂鉢不得置于露地收藏上衣時一手取上衣一手拂衣架或衣繩端外襞內而藏上衣和尚離去時應收坐具去洗足水收藏足臺足布若其處有塵垢應清掃

(一二)

若和尚欲洗浴時即應設浴若欲冷〔浴〕即設冷者若欲熱〔浴〕即設熱者若和尚欲入浴室[50]應捏細麵濕以粘土持浴室用椅與隨從和尚奉浴室用椅取上衣置于一面奉細麵奉粘土若可能應〔俱〕入浴室入浴室時應以粘土塗臉妥覆前後入于浴室

(一三)

不得推擠長老比丘而坐不得拒新參比丘入座應于浴室奉侍和尚從浴室出時持浴室用臺妥覆前後而出浴室水中亦應奉侍和尚欲出時先出拭己身之水著下裳再拭和尚身上水奉下裳奉僧伽梨持浴室用臺先行以設座置洗足水足臺足布應問和尚要水否

(一四)

若欲〔和尚〕受請說教當請說法若欲〔和尚〕受問當問若和尚所住精舍塵污能則令淨潔淨掃精舍時應先出衣鉢置于一面出坐具敷具置于一面出褥枕置于一面

[P.48](一五)

置牀于下勿撞門妥善取出應置于一面置小牀于下勿撞門妥善取出應置于一面出牀腳置于一面出唾壺置于一面出枕板置于一面出地敷具思惟如何敷張而置于一面若精舍有蛛網者應觀察而拂之應清掃窗戶及角隅若塗紅土色牆壁有塵垢者應濕絞雜巾而拭之若作黑色地面有塵垢者應濕絞雜巾而拭之若地未經處置者應澆水而清掃之『為使精舍無塵垢污故』應集清掃所出棄于一面

(一六)

應晒乾潔淨抖打地面敷具而搬入內如昔所敷張而敷之應晒乾淨掃牀腳而搬運入內放置原處應晒乾潔淨打掃用牀放置于下勿撞門妥善搬入如昔所置設而置之應晒乾枕拍而搬入如昔所置設而置之應晒乾坐具敷具拍而搬入如昔所鋪陳而陳之應晒乾唾壺拭淨搬入放置原處應晒乾枕板掃潔搬入放置原處

(一七)

應收藏衣鉢收藏鉢者應一手取鉢一手摩觸牀下或摩觸小牀下以藏鉢鉢不得收置于露地收藏上衣者應一手取上衣以一手拂衣架或衣繩端外襞內而藏上衣

(一八)

若由東方風吹塵來時應閉東窗若由西方風吹塵來時應閉西窗[P.49]由北方風吹塵來時應閉北窗若由南方風吹塵來時應閉南窗若寒冷時應于晝間開窗夜間閉窗若暑熱時即晝間閉窗夜間開窗

(一九)

若房間有塵垢時當清掃房間若庫間有塵垢時當清掃庫間若勤行堂有塵垢時當清掃勤行堂若火堂有塵垢時當清掃火堂若廁房有塵垢時當清掃廁房若無飲料時當備飲料若無食物時當備食物若灑水瓶無水時當盛水于灑水瓶

(二〇)

若和尚生不欣喜時弟子應〔自〕除或令〔他人〕除之或為此而說法若和尚生惡作時弟子應〔自〕滅或令〔他人〕滅之或為此而說法若和尚生成見時弟子應〔自〕離或令〔他人〕離之或為此而說法

(二一)

若和尚犯尊法應受別住時弟子應使僧伽與和尚別住若和尚應受本日治[51]弟子應使僧伽與和尚本日治[A1]若和尚應受摩那埵時弟子應使僧伽與和尚摩那埵若和尚應受出罪時弟子應使僧伽與和尚出罪

(二二)

若僧伽欲為和尚行呵責依止驅出下意舉罪之羯磨時弟子應使僧伽勿為和尚行羯磨或使減輕又或僧伽為和尚行呵責依止驅出下意舉罪之羯磨時弟子應使和尚正行順從乞求除罪使僧伽解其羯磨

(二三)

若應洗和尚上衣時弟子應〔自〕洗或使〔他人〕洗和尚上衣若應[P.50]作和尚上衣時弟子應〔自〕作或使〔他人〕作和尚上衣若應為和尚調染料時弟子應〔自〕調或使〔他人〕為和尚調染料若應染和尚上衣時弟子應〔自〕染或使〔他人〕染染上衣時應妥善反覆返轉而染之若滴未止時不應離去

(二四)

未問和尚不得與鉢于他人不得受他人之鉢不得與上衣于他人不得受他人之上衣不得與資具于他人不得受他人之資具不得剃除他人頭髮不得使他人剃除頭髮不得奉事他人不得使他人奉事不得侍候他人不得使他人侍候不得為他人隨從沙門不得使人作隨從沙門不得搬送他人〔所得〕施食不得使人搬送〔自得〕施食不問和尚不得入村不得往塚間不得赴他鄉若和尚患病但有生命時應近侍以待快癒

———奉事和尚品終———

二六

(一)

「諸比丘和尚對同修應正當承事應如此正當承事諸比丘和尚應依說示質問教導教誡以攝護增益同修若和尚有鉢同修無鉢時和尚[P.51]應與同修鉢或使〔他人〕與同修鉢若和尚有上衣同修無上衣時和尚應與同修上衣或使〔他人〕與同修上衣若和尚有資具同修無資具時和尚應與同修資具或使〔他人〕與同修資具

(二)

若同修患病時晨起應與楊枝與漱水設坐具若有粥時應洗鉢與粥飲粥已應與水取鉢于下方洗不令毀壞妥善洗淨收藏同修起時應收坐具若其處有塵垢時當清掃

(三)

若同修欲入村時應與裙取副裙與衣帶疊僧伽梨洗鉢應盛水與之若料彼還時應設坐具置洗足水足臺足布出迎而取鉢與副裙取裙若上衣為汗所濕時應暫于熱處烘乾但上衣不應收置于熱處應疊上衣疊上衣時由端餘四指寬以疊上衣不使中間有所損壞衣帶應入于〔上衣〕襞間若有施食同修欲食時應與水與施食

(四)

應問同修要水否若食已當與水取鉢于下方洗不令毀壞妥善洗淨拭水暫于熱處烘乾但鉢不應收置于熱處應收藏鉢收藏鉢時應一手取鉢一手摩觸牀下或小牀下以收藏鉢盂鉢不得置于露地收藏上衣時應一手取上衣一手拂衣架或衣綱端外襞內而收藏上衣同修起時應收坐具去足水收足臺足布若其處有塵垢時應清掃之

(五)

若同修欲洗浴時應設浴若欲冷〔浴〕時應設冷者若欲熱〔浴〕時[P.52]應設熱者若同修欲入浴室時應捏細麵濕以粘土持浴室用臺與浴室臺取上衣置于一面與細麵與粘土若可能應〔俱〕入浴室入浴室時應以粘土塗臉妥覆前後入于浴室

(六)

不得推擠長老比丘而坐不得拒新參比丘就座當于浴室承事同修從浴室出時持浴室用臺妥覆前後而出浴室于水中亦應承事同修欲出時先出拭己身之水著下裳再拭同修身上水與下裳與僧伽梨持浴室用臺先行以設座置洗足水足臺足布當問同修要水否

(七)

若同修所住精舍有塵垢可能時當清掃清掃精舍時應先出鉢置于一面〔同第一 大犍度二五(一四)~(一九)〕若灑水瓶無水時應盛水于灑水瓶

(八)

同修生不欣喜時和尚應〔自〕除或使〔他人〕除之或為此而說法若同修生惡作時和尚應〔自〕滅或使〔他人〕滅之或為此而說法若同修生成見和尚應〔自〕離或使〔他人〕離之或為此而說法

(九)

若同修犯尊法應受別住時和尚應使僧伽與同修別住若同修應受本日治時和尚應使僧伽與同修本日治若同修應受摩那埵時和尚應使僧伽與同修摩那[P.53]若同修應受出罪時和尚應使僧伽與同修出罪

(一〇)

若僧伽欲為同修行呵責依止驅出下意舉罪之羯磨時和尚應使僧伽勿為同修行羯磨或使減輕若僧伽為〔同修〕行呵責依止驅出下意舉罪羯磨時和尚應使之正行順從乞求除罪使僧伽解其羯磨

(一一)

若同修上衣應洗濯時和尚當教之曰『如此洗濯』或勉力思惟『同修上衣應如何洗濯』若同修欲作上衣時和尚當教之曰『如此作』或勉力思惟『同修上衣應如何製作』若欲調染料時和尚當教之曰『如此調』或勉力思惟『同修染料應如何調理』若同修欲染上衣時和尚當教之曰『如此染色』或勉力思惟『同修上衣應如何染色』染上衣時應妥善反覆返轉而染之滴未止時不得離去若同修患病但有生命時應近侍以待快癒

———承事同修品終———

二七

(一)

爾時諸弟子不正事和尚少欲諸比丘忿怒非難「如何諸弟子不正事和尚耶」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諸弟子不正事和[P.54]尚真實否」「世尊真實也」佛世尊呵責曰「諸比丘如何諸弟子不正事和尚耶」呵責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諸弟子不可不正事和尚不正事和尚者墮惡作

(二)

猶不正事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正事者許擯出諸比丘擯出應如此行之『擯出汝』『勿還此處』『持汝衣鉢去』『不得近侍我』或以身示或以言示或以身言示之以擯出弟子不以身示不以言示不以身言示者不得擯出弟子

(三)

爾時弟子被擯出而不悔過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悔過」猶不悔過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被擯出者不可不悔過不悔過者墮惡作

(四)

爾時諸和尚不受悔過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受悔過」猶不受悔過諸弟子離去還俗入于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可不受悔過不受悔過者墮惡作

(五)

爾時諸和尚擯出正事者不擯出不正事者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擯出正事者擯出者墮惡作諸比丘不可不擯出不正事者不擯出者墮惡作

(六)

諸比丘應擯出具足五分之弟子對和尚無最上愛敬無最上信心無最上慚無最上畏敬無最上修習也諸比丘應擯出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諸比丘不得擯出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對和尚有最上敬愛有最上信心有最上慚有最上畏敬有最上修習也諸比丘不應擯出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

(七)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弟子者宜擯出對和尚無最上愛敬無最上[P.55]修習也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宜擯出諸比丘具足五分之弟子不宜擯出對和尚有最上愛敬有最上修習也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不宜擯出

(八)

諸比丘不擯出具足五分之弟子和尚行有違越若擯出者則無違越對和尚無最上愛敬無最上修習也諸比丘不擯出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和尚行有違越若擯出者則無違越諸比丘擯出具足五分之弟子和尚行有違越若不擯出者則無違越對和尚有最上愛敬有最上修習也諸比丘擯出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和尚行有違越若不擯出者則無違越

二八

(一)

爾時有一婆羅門到諸比丘處請求出家諸比丘等不欲使彼出家彼于諸比丘處不得出家而致瘦弱粗醜漸漸身黃色惡露出脈結世尊見是婆羅門瘦弱粗醜漸漸身黃色惡露出脈結見已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如何婆羅門瘦弱粗醜漸漸身黃色惡露出脈結耶」「世尊彼婆羅門到比丘等處請求出家比丘等不欲使彼出家彼未得于比丘等處出家以致瘦弱粗醜漸漸身黃色惡而露脈結也

(二)

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何人有憶念彼婆羅門所為耶」如此言時具壽舍利弗白世尊曰「我于彼婆羅門行為有所憶念」「舍利弗如何于婆羅[P.56]門行為有憶念耶」「我于此處于王舍城行乞食時彼婆羅門令一匙施食我于彼婆羅門如此行為有所憶念

(三)

「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士知恩知報舍利弗故汝宜令彼婆羅門出家授具足戒」「我如何使彼婆羅門出家授與具足戒耶」時世尊于此時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我先許以三歸依為具足戒今日以後棄之諸比丘許依白四[52]授具足戒

(四)

諸比丘授具足戒時應如此行之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曰『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某甲欲從具壽某甲受具足戒若僧伽機熟者僧伽當以某甲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此為表白

(五)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某甲欲從具壽某甲受具足戒僧伽當以某甲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以某甲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我再次說此義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某甲欲從具壽某甲受具足戒僧伽當以某甲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以某甲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

(六)

『我三次說此義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某甲欲從具壽某甲受具足戒僧伽當以某甲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以某甲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僧伽已以某甲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此了知』」

二九

(一)

爾時有一比丘受具足戒未久而行非行諸比丘言曰「勿如此行此非威儀」彼言「非我請具壽而受具足戒何以非請而授我具足戒耶」彼等[P.57]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受請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諸比丘許受請授具足戒

(二)

諸比丘請時應如此行之願受具足戒者應到僧伽處偏袒上衣禮諸比丘足蹲踞合掌如此唱言『我向僧伽請具足戒僧伽哀愍濟度我』應二請乃至三請乃至

(三)

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某甲欲從具壽某甲受具足戒某甲請僧伽以某甲為和尚受具足戒若僧伽機熟者僧伽應以某甲為和尚授具足戒與某甲此乃表白

(四)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某甲欲從具壽某甲受具足戒某甲請僧伽以某甲為和尚受具足戒僧伽應以某甲為和尚授具足戒與某甲以某甲為和尚授具足戒與某甲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我二次說此義乃至我三次說此義乃至僧伽以某甲為和尚授具足戒與某甲已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此了知』」

三〇

(一)

爾時于王舍城備行賡續〔供養〕殊勝諸食有婆羅門心生思念「彼諸沙門釋子戒易行易進食美食臥風不入之臥具我應于諸沙門釋子處出家」時彼婆羅門到諸比丘處請求出家諸比丘令彼出家授與具足戒

(二)

彼出家後賡續〔供養〕美食停止諸比丘曰「來往乞食」彼言曰[P.58]「我非為乞食而來出家汝等若施我即食若不施我即不出家」「汝為腹而來出家耶」「然諸比丘

(三)

諸少欲比丘忿怒非難「如何于如此善說之法有為腹而來出家之比丘耶」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比丘汝真為腹而來出家耶」「世尊真實也」佛世尊呵責曰「愚人如何汝于如此善說之法為腹而出家耶愚人此令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非所增益」為之呵責說法告諸比丘曰

(四)

「諸比丘許授具足戒者說四依〔謂〕『出家依乞食于此乃至命終應勤行餘得者僧次食別請食請食行籌食十五日食布薩食月初日食也出家依糞掃衣于此乃至命終應勤行餘得者亞麻衣綿衣野蠶衣褐衣麻衣紵衣也出家依樹下坐于此乃至命終應勤行餘得者精舍平覆屋殿樓樓房地窟也出家依陳棄藥于此乃至命終應勤行餘得者熟酥生酥糖也』」

———誦品五奉事和尚終———

三一

(一)

爾時有一孺童至諸比丘處請求出家諸比丘為彼豫說〔四〕依彼言曰「若我已出家後若說〔四〕依者應不愛樂我今不出家我嫌厭不愛樂此〔四〕依也」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豫說〔四〕依說者墮惡作諸比丘許于授戒等無間說〔四〕依

(二)

爾時諸比丘以二人或三人僧眾授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滿十人僧眾不得授與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諸比丘許以十人或十人以上僧眾授具足戒

[P.59](三)

爾時比丘一戒臘者二戒臘者授弟子具足戒具壽優波斯那崩犍多子亦一臘而授弟子具足戒彼過安居後屆二臘率一臘弟子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與諸客比丘俱相慶慰乃佛世尊常法也

(四)

世尊言具壽優波斯那崩犍多子曰「比丘忍乎足乎從遠道來疲倦乎」「世尊世尊我從遠道來不倦」諸如來知而故問知而不問知時而問知時而不問諸如來于利志事即問非利志事不問諸如來毀非利志事之橋佛世尊依二相問諸比丘為說法為施設聲聞學處

(五)

世尊言具壽優波斯那崩犍多子曰「比丘汝幾臘耶」「世尊我二臘也」「此比丘幾臘耶」「世尊一臘也」「比丘是汝何人」「世尊是我弟子也」佛世尊呵責曰「愚人非也非隨順非相應非沙門法非威儀不應為之愚人惟汝自身應受他人教誡教導如何教誡教導他人耶愚人汝墮奢侈如此過速集眾愚人此令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非所增益」呵責而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未滿十臘者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諸比丘或過十臘者許授具足戒

(六)

爾時諸比丘曰「我十臘也」「我十臘也」愚癡暗昧而授具足戒故有和尚愚癡弟子賢明有和尚暗昧弟子聰明有和尚劣慧弟子具慧有一[P.60]舊外道于和尚為順次說法時論難和尚而還舊外道處

(七)

少欲諸比丘忿怒非難「如何諸比丘言『我十臘也』『我十臘也』愚癡暗昧而授具足戒耶有和尚愚癡弟子具慧」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諸比丘言『我十臘也』『我十臘也』愚癡暗昧而授具足戒有和尚愚癡弟子具慧事真實否」「世尊真實也

(八)

佛世尊呵責之曰「諸比丘如何諸愚人言『我十臘也』『我十臘也』愚癡暗昧而授具足戒耶有和尚愚癡弟子具慧諸比丘此令未信者不信乃至」呵責而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愚癡暗昧者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諸比丘許聰明賢能之比丘十臘或過十臘者授具足戒

三二

(一)

爾時諸比丘于和尚離去還俗死亡歸于外道時無阿闍梨無人教導教誡上衣下裳不齊整威儀不具足而往乞食彼等于眾人施食時〔同第一 大犍度二五(一)~(四)〕「世尊真實也」呵責而說法告諸比丘「諸比丘許有阿闍梨諸比丘阿闍梨視侍者當如兒子侍者視阿闍梨當如父親若如此互相恭敬尊敬和合而住則當增益廣大此法與律也諸比丘若屆十臘前依止而住屆十臘者許為依止

(二)

諸比丘請阿闍梨者當如是行應偏袒右肩禮足蹲踞合掌如此[P.61]唱言『為我作阿闍梨我依止具壽為我作阿闍梨我依止具壽』若彼曰『善哉』『諾』『唯』『相應』『以信心勉之』或以身報或以言報或以身言報者可作阿闍梨若不以身報不以言報不以身言報者不得為阿闍梨

(三)

諸比丘侍者于阿闍梨應正奉事正奉事者當如此晨起後應脫履偏袒上衣奉楊枝奉漱水設坐具若有粥者應洗鉢奉粥食粥已時奉水取鉢于下方洗不令毀壞妥善洗濯而收藏之〔同第一 大犍度二五(八)~(二四)『和尚』改為『阿闍梨』『弟子』改為『侍者』〕若阿闍梨患病但有生命時應近侍以待快癒

———奉事阿闍梨品終———

三三

(一)

「諸比丘阿闍梨于侍者應正行承事正承事者應如此諸比丘阿闍梨應依說示質問教導教誡攝護攝受弟子若阿闍梨有鉢弟子無鉢時阿闍梨應以〔自〕鉢與弟子或令〔他人〕以鉢與弟子若阿闍梨有上衣〔同第一 大犍度二六(一)~(一一)『和尚』改為『阿闍梨』『弟子』改為『侍者』〕若侍者患病但有生命時應近侍以待快癒

———承事侍者終———

———誦品六〔終〕———

三四

(一)

爾時諸侍者于阿闍梨不正奉事〔同第一 大犍度二七(一)~(八)「和尚」改為「阿闍梨」「弟子」改為「侍者」〕不擯出者無違越

三五

(一)

爾時諸比丘愚癡暗昧「我十臘也」「我十臘也」與人依止故有阿闍梨愚癡而侍者賢能有阿闍梨暗昧而侍者聰明有阿闍梨少聞而侍者[P.62]多聞有阿闍梨劣慧而侍者具慧諸少欲比丘忿怒非難「如何諸比丘愚癡暗昧『我十臘也』『我十臘也』與人依止耶有阿闍梨愚癡侍者具慧

(二)

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諸比丘愚癡暗昧『我十臘也』『我十臘也』與人依止事真實否」「世尊真實也」佛世尊呵責而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愚癡暗昧者不得與人依止與依止者墮惡作諸比丘許聰明賢能比丘十臘或過十臘者許與人依止

三六

(一)

爾時諸比丘于阿闍梨離去還俗死亡歸依外道時不知是〔否〕喪失和尚依止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喪失和尚依止有五和尚離去還俗死亡歸依外道與命令諸比丘如此五者成喪失和尚依止諸比丘失阿闍梨依止有六阿闍梨離去還俗死亡歸依外道與命令此等為五又或與和尚同住一處諸比丘如此六者為失阿闍梨依止

(二)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謂〕不具足無學戒蘊不具足無學定蘊不具足無學慧蘊不具足無學解脫蘊不具足無學解脫知見蘊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

(三)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得與依止得蓄沙彌〔謂〕具足[P.63]無學戒蘊具足無學解脫知見蘊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得與依止得蓄沙彌

(四)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謂〕自不具足無學戒蘊亦使他人不具足無學戒蘊自不具足解脫知見蘊而亦使他人不具足無學解脫知見蘊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

(五)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沙彌〔謂〕自具足無學戒蘊亦使人具足無學戒蘊自具足無學解脫知見蘊而亦使人具足無學解脫知見蘊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沙彌

(六)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謂〕不信無慚無愧懈怠失念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

(七)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沙彌〔謂〕有信有慚有愧精進不失念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沙彌

(八)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謂〕于增上戒破戒于增上行破行于增上見破見寡聞劣慧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

[P.64](九)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沙彌〔謂〕于增上戒不破戒于增上行不破行于增上見不破見多聞具慧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沙彌

(一〇)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謂〕侍者或弟子生病不能〔自〕近侍或使〔他人〕近侍之生不欣喜〔不能自〕除或使〔他人〕除之生惡作〔不能〕依法〔自〕滅或使〔他人〕滅之不知犯不知出罪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也

(一一)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沙彌〔謂〕侍者或弟子生病能〔自〕近侍或使〔他人〕近侍之生不欣喜能〔自〕除或使〔他人〕除之生惡作能依法〔自〕滅或使〔他人〕滅之知犯知出罪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沙彌

(一二)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謂〕不能令侍者或弟子學增上行儀之學不能令于調順初梵行學不能令于調順增上法不能令于調順增上律不能令于依法〔自〕離或令〔他人〕滅離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

(一三)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沙彌〔謂〕能使侍[P.65]者或弟子學增上行儀之學能令彼等調順初梵行學能令調順增上法學能令于調順增上律學能令依法〔自〕離或令〔他人〕滅離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沙彌

(一四)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謂〕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輕犯不知重犯不善審知兩部波羅提木叉不善分別不善轉不善決擇經文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

(一五)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沙彌〔謂〕知犯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善審知兩部波羅提木叉善分別善轉善決擇經文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沙彌

(一六)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謂〕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輕犯不知重犯未滿十臘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

(一七)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沙彌〔謂〕知犯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十臘或過十臘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沙彌

———授具足戒之五分十六事品終———

三七

(一)

「諸比丘具足六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P.66]〔謂〕不具足無學戒蘊不具足無學定蘊不具足無學慧蘊不具足無學解脫蘊不具足無學解脫知見蘊不滿十臘也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以下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二)~(一五)但加『未滿十臘』和『十臘或過十臘』〕

———授具足戒之六分十六事[53]品終———

[P.69]三八

(一)

爾時有舊外道者和尚為說順法時以論難和尚而還舊外道處彼再來諸比丘處請具足戒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和尚為舊外道說順法時以論難和尚而還舊外道處者雖〔再〕來不得授具足戒諸比丘若彼舊外道希望依此法與律出家希望具足戒者當與四月別住

(二)

諸比丘與此〔別住〕時當如此行之先剃鬚髮令著袈裟衣偏袒右肩禮諸比丘足蹲踞合掌如此唱言曰『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再次三次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三)

諸比丘彼舊外道至僧伽處偏袒上衣禮拜諸比丘足蹲踞合掌如此唱言『我某甲為舊外道希望于此法與律〔受〕具足戒我請僧伽與四月別住』再次請願三次請願聰明賢能比丘告僧伽曰『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舊外道某甲希望于此法與律〔受〕具足戒彼請僧伽與四月別住若僧伽機熟者僧伽應與舊外道某甲四月別住此乃表白

(四)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舊外道某甲希望于此法與律〔受〕具足戒彼請僧伽與四月別住僧伽應與舊外道某甲四月別住今與舊外道某甲四月別住[P.70]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僧伽與舊外道某甲四月別住已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此了知

(五)

諸比丘舊外道適于僧意者如此不適僧意者如此諸比丘如何是舊外道不適僧意耶諸比丘此處為外道者入村落過早歸來過遲也諸比丘如此為舊外道者不適僧意也復次諸比丘為舊外道者與淫女親近與寡婦親近與年華童女親近與黃門親近與比丘尼親近也諸比丘如此為舊外道者不適僧意也

(六)

復次諸比丘為舊外道者不堪任梵行弟子之種種當為不勤勉不具足其為方便之觀察不能〔自〕作不能導他諸比丘如此為舊外道者不適于僧意也復次諸比丘為舊外道者于質問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之教說無志欲之願望也諸比丘如此為舊外道者不適于僧意也

(七)

復次諸比丘為舊外道者聞毀訾前外道處舊師之見喜欲忿而不樂不欣聞毀訾佛則樂而欣有聞讚歎前外道處舊師之見所欲樂而欣聞讚歎佛則忿而不樂不欣諸比丘如此乃決定為舊外道者不適于僧意之所以也諸比丘如此乃為舊外道者不適僧意也諸比丘如此不適僧意之舊外道來時亦不得授具足戒

(八)

諸比丘如何為舊外道者適于僧意耶諸比丘此處為舊外道者入村落不過早歸來不過遲諸比丘如此為舊外道者適于僧意也復次諸比丘為舊外道者不與淫女親近不與寡婦親近不與年華童女親近不與黃門親近不與[P.71]比丘尼親近諸比丘如此為舊外道者適于僧意也

(九)

復次諸比丘為舊外道者堪任于梵行弟子種種當為勤勉具足其為方便之觀察能〔自〕作能〔導他〕諸比丘如此為舊外道者適于僧意也復次諸比丘為舊外道者于質問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之教說有利志欲也諸比丘如此為舊外道者適于僧意也

(一〇)

復次諸比丘為舊外道者聞毀訾前外道處舊師之見所欲執時樂而欣聞毀訾佛僧時忿而不樂不欣聞讚歎前外道處舊師之見所欲執時忿而不樂不欣聞讚歎佛僧時樂而欣諸比丘如此乃決定為舊外道者適于僧意之所以也諸比丘如此為舊外道者適于僧意諸比丘如此適于僧意之舊外道來時應授具足戒

(一一)

諸比丘為舊外道者若裸形而來者乞請衣則依于和尚若不斷髮而來者乞僧伽剃髮應許可諸比丘若火教徒螺髻梵志來時當授具足戒不得與別住何以故諸比丘彼等讚業讚所當作故諸比丘生于釋迦族而為舊外道者來時當授具足戒不得與別住諸比丘我與諸親族此不共之特典

———舊外道因緣終———

———誦品七終———

三九

(一)

爾時摩竭國盛患五種病肺病癲狂也眾人患五種病者到耆婆童子處曰「師願治我等〔病〕」「我甚多當作甚多當辦我于[P.72]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及後宮于佛為上首之比丘眾亦不能不奉事我不能治〔汝等〕」「師一切所有歸于汝我等將為汝奴僕願治我等」「我甚多當作甚多當辦我于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及後宮于佛為上首之比丘眾亦不能不奉事我不能治〔汝等〕

(二)

彼眾人心生思念「彼諸沙門釋子戒易行易食美食臥風不入之臥具我等當于諸沙門釋子處出家若爾諸比丘應看護〔我等〕耆婆童子應治〔我等〕矣」時彼眾人到諸比丘處請出家諸比丘令彼等出家授具足戒諸比丘為之看護耆婆童子為之治療

(三)

爾時諸比丘看護甚多患病比丘多所乞多所求曰「與病者食與看護病者食與病者藥物」而耆婆童子因治此眾多患病比丘故時捨王事

(四)

有一人患五種病到耆婆子處曰「師願治我〔病〕」「我甚多當作甚多當辦我于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及後宮于佛為上首之比丘眾亦不能不奉事我不能治〔汝〕」「師一切所有歸于汝我當為汝奴僕願治我〔病〕」「我甚多當作甚多當辦我于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及後宮于佛為上首之比丘眾亦不能不奉事我不能治〔汝〕

(五)

是人心生思念「彼諸沙門釋子戒易行易食美食臥風不入之臥具我當到諸沙門釋子處出家若爾諸比丘應看護〔我〕耆婆童子亦應治〔我〕我至無病則還俗」時是人到諸比丘處請出家諸比丘令彼出家受具足戒諸比[P.73]丘為之看護耆婆童子為之治療彼病癒還俗耆婆童子見是人還俗見已言是人曰「汝非至諸比丘處出家耶」「師乃爾」「既爾何作如此事耶」時是人以此事告耆婆童子

(六)

耆婆童子忿怒非難「如何諸尊者令患五種病者出家耶」時耆婆童子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于一面坐已耆婆童子白世尊言「世尊願不令患五種病者出家

(七)

世尊說法教示勸導獎勵耆婆童子令之歡喜耆婆童子歡喜世尊說法教示勸導獎勵即從座起敬禮世尊右繞而去世尊由此因緣于此時機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患五種病者不得令出家令出家者墮惡作

四〇

(一)

爾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境內反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命令將軍大臣曰「汝等往鎮國境」「唯大王」將軍大臣應諾摩竭國洗尼瓶沙王

(二)

著名軍士心生思念「我等若喜戰而往則為惡而多積非福將依何方便以脫惡為善耶」時彼諸軍士又生思念「彼諸沙門釋子行法行平等修梵行說真實持戒有善法若我等往諸沙門釋子處出家則我等脫惡為善矣」時彼諸軍士即至諸比丘處請出家諸比丘令彼等出家授具足戒

[P.74](三)

將軍大臣問王臣曰「如何某甲等軍士不在耶」「某甲等軍士于諸比丘處出家矣」將軍大臣忿怒非難「如何諸沙門釋子令王臣出家耶」將軍大臣以此事告摩竭國洗尼瓶沙王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問司法大臣曰「以使王臣出家者當于何罪耶」「大王應斷和尚頭顱拔表白師之舌半折會眾之肋骨

(四)

摩竭國洗尼瓶沙王詣世尊住處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一面已洗尼瓶沙王白世尊曰「世尊于諸王中有無信心無淨心者以瑣事煩惱諸比丘願世尊不令王臣出家」時世尊說法教示勸導獎勵使摩竭國洗尼瓶沙王歡喜摩竭國洗尼瓶沙王慶喜世尊說法教示勸導獎勵已即從座起敬禮世尊右繞而去世尊以此因緣于此時機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不得令王臣出家令出家者墮惡作

四一

(一)

爾時盜賊鴦崛摩羅于比丘處出家眾人見之驚懼而逃避路背面閉門眾人忿怒非難「如何諸沙門釋子令強盜出家耶」諸比丘聞彼等忿怒非難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不得令強盜出家令出家者墮惡作

[P.75]四二

(一)

爾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下令曰「于諸沙門釋子處出家者得不作任何事但善說法行梵行正作苦邊際」爾時有一人為盜被繫于獄舍破獄舍逃脫于諸比丘處出家

(二)

眾人見曰「此乃彼破獄舍盜賊也應捕之」或言「不得如此說摩竭國洗尼瓶沙王下令『于諸沙門釋子處出家者得不為任何事但善說法行梵行正作苦邊際』」眾人忿怒非難「彼諸沙門釋子得無畏彼等得不為任何事如何令破獄盜賊出家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令破獄盜賊出家令出家者墮惡作

四三

(一)

爾時有一人為盜而逃至諸比丘處出家于王後宮張貼告示「若見應即殺」眾人見而言曰「此乃彼告示中盜賊也應殺之」或曰「不得如此言作苦邊際」眾人忿怒非難「彼諸沙門釋子得無畏彼等得不為任何事如何令被告示之盜賊出家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令被告示之盜賊出家令出家者墮惡作

四四

(一)

爾時有一受笞刑者于諸比丘處出家眾人忿怒非難「如何諸沙門釋子令受笞刑者出家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令受笞刑者出家令出家者墮惡作

[P.76]四五

(一)

爾時有一受烙刑者于諸比丘處出家眾人忿怒非難「如何諸沙門釋子令受烙刑者出家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令受烙刑者出家令出家者墮惡作

四六

(一)

爾時有一逃債者于諸比丘處出家諸債主見曰「此乃我等債務人捕之」或曰「不得如此說摩竭國洗尼瓶沙王下令『到沙門釋子等處出家者得不為任何事但善說法行梵行正作苦邊際』」眾人忿怒非難「彼沙門釋子等得無畏彼等得不為任何事如何令負債人出家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令負債人出家令出家者墮惡作

四七

(一)

爾時有一奴僕逃于諸比丘處出家諸主人見曰「此乃我等奴僕逮捕之」或曰「不得如此言正作苦邊際」眾人忿怒非難「彼沙門釋子等得無畏彼等得不為任何事如何令奴僕出家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令奴僕出家令出家者墮惡作

四八

(一)

爾時有一禿頭鍛工與父母爭而往〔僧〕園于諸比丘處出家彼禿頭鍛工之父母為尋彼禿頭鍛工到〔僧〕園問諸比丘曰「見如此童子否」諸比丘不知而言曰「我等不知」未見而言曰「我等未見

(二)

彼禿頭鍛工之父母尋彼禿頭鍛工見于諸比丘處出家忿怒非難[P.77]「此諸沙門釋子無慚妄語破戒知而言不知見而言未見此童子已于諸比丘處出家也」諸比丘聞彼禿頭鍛工之父母忿怒非難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應于僧伽求剃髮之許可

四九

(一)

爾時王舍城有一群童子十七人為好友以優波離童子為其上首時優波離父母心生思念「我等死後優波離依何方便得以安樂生活而無困苦」時優波離父母心生思念「若令優波離善學書我等死後優波離可得安樂生活而無困苦」時優波離父母心生思念「若令優波離學書于指即痛苦若令優波離學算數我等死後優波離可得安樂生活而無困苦

(二)

優波離父母心生思念「若令優波離學算數于胸即痛苦若令優波離善學畫我等死後優波離可得安樂生活而無困苦」時優波離父母心生思念「若令優波離善學畫于眼即痛苦彼諸沙門釋子戒易行易食美食臥風不入之臥具若令優波離于諸沙門釋子處出家則我等死後優波離可得安樂生活而無困苦

(三)

優波離童子聞父母如此言談優波離童子即至彼諸童子處至已言彼諸童子曰「來我等于諸沙門釋子處出家」「若汝出家者則我等亦出家」時[P.78]彼諸童子至各自父母處言曰「許我離家而出家」時彼諸童子之父母及彼諸童子皆同有善意趣志願故許焉彼等到諸比丘處請出家諸比丘令彼等出家授具足戒

(四)

彼等于夜未明凌晨早起而喚曰「與粥與食與噉食」諸比丘曰「應待至天明有粥即飲有食即食有噉食即食之若無粥噉食時應往乞食而食焉」諸比丘雖如此說彼等唯喚「與粥與食與噉食」〔而〕濡污臥牀

(五)

世尊于夜未明凌晨時起而聞童子聲聞已告具壽阿難曰「阿難何故彼童子聲」時具壽阿難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諸比丘知未滿二十歲而授與具足戒事真實否」「世尊真實也」佛世尊呵責曰「諸比丘如何愚人知未滿二十歲而授與具足戒耶

(六)

「諸比丘未滿二十歲者不堪忍耐寒蛇所觸〔不堪忍耐〕罵詈惡口言語身不堪忍受苦不悅不可意而奪命諸比丘二十歲者堪忍耐寒諸比丘如此令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非所增益」呵責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知未滿二十歲者不得授與具足戒授具足戒者應依法斷除

五〇

(一)

爾時有一家族因蛇風病而死唯遺父子彼等于比丘處出家俱往乞食彼童子當受其父施熱粥言曰「父親亦與我父親亦與我」眾[P.79]人忿怒非難「彼沙門釋子非梵行者也此童子乃比丘尼所生也」諸比丘聞彼眾人忿怒非難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令未滿十五歲童子出家令出家者墮惡作

五一

(一)

爾時有一歸依阿難家族有信心有淨心因蛇風病而死唯遺二童子彼等依舊習見有比丘即趨近前諸比丘等叱退之彼等為諸比丘所叱退而仍叫喚具壽阿難心生思念「世尊規定不得令未滿十五歲童子出家而此諸童子皆不滿十五歲依何方便得不喪失此諸童子耶」時阿難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阿難此諸童子能驅烏否」「世尊」時世尊依此因緣于此時機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許令未滿十五歲童子為驅烏人而出家

五二

(一)

爾時具壽跋難陀釋子有二沙彌謂騫荼與磨竭也彼等更相行淫諸比丘忿怒非難「如何沙門行如此非行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一人不得蓄二沙彌蓄者墮惡作

五三

(一)

爾時世尊于王舍城既過雨季又過夏眾人忿怒非難「有諸沙門釋子四方無路而盲闇彼等不知四方」諸比丘聞彼眾人忿怒非難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二)

世尊告阿難曰「阿難持鍵往告各房舍諸比丘言『世尊將遊行南[P.80]欲從者來』」「唯」具壽阿難應諾世尊即持鍵往各房舍告諸比丘言「世尊將遊行南山欲從者來

(三)

諸比丘曰「阿難世尊規定于十臘間依止而住過十臘後可與〔人〕依止若我等當往彼處而取依止住短時間復還來時則不能不再取依止若我等阿闍梨和尚往我等亦往若我等阿闍梨和尚不往我等亦不往阿難〔不然〕我等知為輕率也

(四)

世尊與少數比丘眾俱遊行南山世尊于隨意間住南山後復還王舍城世尊告具壽阿難曰「如何如來遊行南山唯與少數比丘眾俱耶」時具壽阿難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依此因緣于此時機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許聰明賢能之比丘依止五年暗昧者乃至命終應依止而住

(五)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謂〕不具足無學戒蘊〔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二)〕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謂〕無學之〔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三)〕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

(六)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謂〕不信〔同第一大犍度三六(六)〕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諸比丘具足[P.81]五分比丘得無依止而住〔謂〕有信〔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七)〕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

(七)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謂〕于增上戒學〔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八)〕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謂〕于增上戒〔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九)〕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

(八)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謂犯〔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一四)〕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諸比丘具足五分比丘得無依止而住〔謂不犯〔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一五)〕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

(九)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謂犯〔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一六)〕未滿五臘也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謂不犯〔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一七)〕五臘或過五臘也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

(一〇)

諸比丘具足六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謂無學之〔同第一大犍度三七(一)〕未滿五臘也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諸比丘具足六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謂無學之〔同第一 大犍度三七(二)〕五臘或過五臘也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

(一一)

諸比丘又具足六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謂〕不信〔同第一大犍度三七(五)〕未滿五臘也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諸比丘具足六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謂〕有信〔同第一 大犍度三七(六)〕五臘或過五臘也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

(一二)

諸比丘又具足六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謂〕于增上戒〔同第一 大犍度三七(七)〕未滿五臘也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諸比丘具足六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謂〕于增上戒〔同第一 大犍度三七(八)〕五臘或過五臘也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

(一三)

諸比丘又具足六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謂犯〔同第一 大犍度三七(一三)〕未滿五臘也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諸比丘具足六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謂不犯〔同第一 大犍度三七(一四)〕五臘或過五臘也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

———無畏誦品終———

[P.82]五四

(一)

世尊于隨意間住王舍城後往迦維羅衛城順次遊行至迦維羅衛城世尊住釋迦國迦維羅衛城尼拘律園世尊于早晨時著下裳持鉢至釋氏淨飯王住處至已坐于設座羅睺羅之母王妃言羅睺羅王子曰「羅睺羅彼汝父也往求餘財

(二)

羅睺羅詣世尊住處詣而立于世尊之前曰「沙門歡喜汝之形影」時世尊即從座起而去羅睺羅王子隨往世尊之後言曰「沙門與我餘財沙門與我餘財」時世尊告舍利弗曰「舍利弗汝令羅睺羅出家」「我如何令羅睺羅出家耶

(三)

世尊依此因緣于此時機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許以三歸依令出家為沙彌諸比丘令出家者應如此為之先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偏袒上衣禮比丘足蹲踞合掌如此唱曰『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二次三次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諸比丘許以如此三歸依令出家為沙彌

(四)

具壽舍利弗令羅睺羅出家釋氏淨飯王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一面已釋氏淨飯王白世尊曰「我有一願求世尊」「瞿曇諸如來已超所願」「〔我願〕相應無過也」「瞿曇請言

(五)

「世尊出家之時我不少痛苦難陀之時亦然及至羅睺羅而極大想對[P.83]子之愛由如割皮割皮而切膚切膚而割肉割肉而斷筋斷筋而粹骨粹骨而徹體願不令父母不許之子出家

(六)

世尊說法教示勸導獎勵令釋氏淨飯王慶喜釋氏淨飯王于世尊說法教示勸導獎勵已敬禮世尊右繞而去世尊由此因緣于此時機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不得令父母不許之子出家令出家者墮惡作

五五

(一)

世尊于隨意間住迦維羅衛城後向舍衛城遊行順次遊行至舍衛城世尊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爾時有一家族歸依具壽舍利弗送具壽舍利弗一童子請長老令其童子出家具壽舍利弗心生思念「世尊制定一人不得蓄二沙彌學處我已有羅睺羅我如何令〔此童子〕出家」彼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聰明賢能之比丘一人蓄二沙彌只要能教授教誡許蓄〔沙彌〕

五六

(一)

諸沙彌心生思念「我等學處有幾何耶我等應學何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沙彌有十學處許沙彌學此〔謂〕不殺生[P.84]不偷盜不行非梵行不妄語不飲酒不非時食不觀聽歌舞伎樂不用鬘香塗飾不睡高廣大牀不受金銀諸比丘沙彌有如此十學處沙彌應學此

五七

(一)

爾時諸沙彌不尊敬不恭順不與諸比丘和合住諸比丘忿怒非難「如何諸沙彌不尊敬不恭順不與比丘等和合住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罰具足五分之沙彌〔謂〕圖謀令諸比丘無所得圖謀令諸比丘不利圖謀令諸比丘無住處誹謗諸比丘離間比丘與比丘諸比丘許罰具足如此五分之沙彌

(二)

諸比丘心生思念「應如何行罰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禁止」時諸比丘皆禁止沙彌〔入〕僧園諸沙彌不得入園或離去或還俗或歸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禁止全僧園禁止者墮惡作諸比丘許禁住處或歸處

(三)

爾時諸比丘禁止諸沙彌進食眾人作粥或僧食言沙彌曰「來請飲粥請進食」諸沙彌言「我等不能比丘禁止矣」眾人忿怒非難「如何諸大德禁止諸沙彌飲食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禁食禁止者墮惡作

———罰事終———

[P.85]五八

(一)

爾時六群比丘未問和尚而禁止沙彌諸和尚尋〔思〕曰「何故我等沙彌不在耶」諸比丘言曰「為六群比丘所禁止」諸和尚忿怒非難「如何六群比丘不問我等而禁止我等沙彌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不問和尚而為禁止為者墮惡作

五九

(一)

爾時六群比丘帶走諸長老比丘之沙彌諸長老自取楊枝漱水而疲倦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帶走他人會眾帶走者墮惡作

六〇

(一)

爾時具壽跋難陀之沙彌騫荼污染比丘尼康達迦諸比丘忿怒非難「如何沙彌行如此非行儀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擯滅具足十分之沙彌〔謂〕殺生偷盜非梵行妄語飲酒謗佛謗法謗僧邪見污染比丘尼也諸比丘許擯滅具足如此十分之沙彌

六一

(一)

爾時有一黃門于諸比丘處出家彼至諸年青比丘處言曰「來與我行不淨法」諸比丘斥退而言「黃門滅去黃門喪去何用汝耶」被諸比丘所斥退而至諸長大肥胖沙彌處言曰「來與我行不淨法」沙彌等斥退而言「黃門滅去黃門喪去何用汝耶」被諸沙彌所斥退而到放象人[P.86]馬人處「來與我行不淨法」放象人放馬人與之行不淨法

(二)

彼等忿怒非難「彼諸沙門釋子乃黃門也彼等之中非黃門者污染黃門如此彼等皆非梵行者」諸比丘聞放象人放馬人之忿怒及非難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黃門未受具足戒者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應擯滅之

六二

(一)

爾時有一舊族姓子家道衰落而其身柔弱彼家道衰落舊族姓子心生思念「我身柔弱不能得未得之富使已得之富增大依何方便得安樂生活而無困難耶」時彼其家斷滅舊族姓子心生思念「彼諸沙門釋子戒易行易食美食臥風不入臥具我當自備鉢除去鬚髮著袈裟衣往〔僧〕園與諸比丘共住

(二)

彼家道衰落舊族姓子自備鉢去鬚髮著袈裟衣往〔僧〕園敬禮諸比丘諸比丘曰「汝何臘」「何臘者何」「汝之和尚為誰耶」「和尚者何」諸比丘言具壽優波離曰「優波離請尋問此出家者

(三)

具壽優波離詢問彼家道衰落舊族姓子彼告以此事具壽優波離以此事告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賊住者未受具足戒將不得授具足戒已授具足戒者當擯滅之諸比丘歸外道者未受具足戒時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應擯滅之

[P.87]六三

(一)

爾時有一龍悲嘆羞恥嫌惡龍生彼龍心生思念「依何方便脫離龍生速得人性耶」時彼龍心生思念「彼諸沙門釋子行法行平等修梵行說真實持戒有善法我若到諸沙門釋子處出家時應脫離龍生速得人性

(二)

彼龍現為孺童形至諸比丘處請求出家諸比丘令彼出家授具足戒爾時彼龍與一比丘俱住邊隅精舍比丘于夜未明凌晨起身于露處經行彼龍于比丘外出安心入睡現龍身遍滿精舍局蜷出于窗外

(三)

彼比丘欲開門入精舍見有龍身遍滿精舍局蜷出于窗外見而怖畏舉聲諸比丘跑來言彼比丘曰「何以舉聲耶」「有龍身遍滿精舍局蜷出于窗外」時彼龍為其聲驚醒而坐于座諸比丘曰「汝為何耶」「我乃龍也」「如何汝現如此形耶」時彼龍以此事白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四)

世尊依此因緣于此時機集會諸比丘而告彼龍曰「汝諸龍于此法與律不增長離去應持上半月十四日十五日八日之齋戒如此汝可脫龍生速得人性」時彼龍〔知〕于此法與律不增長苦惱悲嘆流淚舉聲而去

(五)

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現龍自相有二因緣〔謂〕與同類者交[P.88]會時及安心入睡時也諸比丘現龍自相有如此二因緣諸比丘畜生于未受具足戒時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應擯滅之

六四

(一)

爾時有一孺童奪母之命彼以其惡業故而悲嘆羞恥嫌惡彼孺童心生思念「依何方便出離此惡業耶」時彼孺童心生思念「彼諸沙門釋子行法行平等修梵行說真實持戒有善法我若于諸沙門釋子處出家時可出離彼惡業

(二)

彼孺童至諸比丘處請求出家諸比丘言優波離曰「優波離前有龍現孺童形于諸比丘處出家優波離詢問此孺童」時具壽優波離詢問彼孺童彼告其事優波離以此事告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殺母者未受具足戒者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應擯滅之

六五

(一)

爾時有一孺童奪父之命彼以其惡業故〔同第一 大犍度六四(一)~(二)〕比丘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殺父者未受具足戒者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應擯滅之

六六

(一)

爾時有甚多比丘行于娑竭陀至舍衛城道上路上諸賊出強奪一部分比丘殺戮一部分比丘王臣由舍衛城來捕捉一部分盜賊而一部分逃走諸逃走者于諸比丘處出家諸被捕者以受死罪而拘去

(二)

彼諸出家者見拘去受死罪諸賊見而言「我等善逃若被捕時我等[P.89]亦將如此被殺」諸比丘曰「汝等作何事耶」彼諸出家者以此事白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彼諸比丘乃阿羅漢也諸比丘殺阿羅漢者未受具足戒時不得授與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應擯滅之

六七

(一)

爾時有甚多比丘尼行于娑竭陀往舍衛城道上路上諸賊出強奪一部分比丘尼污染一部分比丘尼王臣由舍衛城〔同第一 大犍度六六(一)~(二)〕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污染比丘尼者未受具足戒時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應擯滅之諸比丘破和合僧者未受具足戒時不得受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應擯滅之諸比丘〔出佛身〕血者未受具足戒時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應擯滅之

六八

(一)

爾時有一人二根者于諸比丘處出家彼自行之亦令他行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二根者未受具足戒時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應擯滅之

六九

(一)

爾時比丘等授不請和尚者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請和尚者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

(二)

爾時諸比丘授以僧伽為和尚者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以僧伽為和尚者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

(三)

爾時諸比丘授以眾人為和尚者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以眾人為和尚者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

(四)

爾時諸比丘以黃門為和尚而授具足戒乃至以賊住者為和尚以歸[P.90]外道者為和尚以畜生者為和尚以殺母者為和尚以殺父者為和尚以殺阿羅漢者為和尚以污染比丘尼者為和尚以破和合僧者為和尚以〔出佛身〕血者為和尚授以二根者為和尚者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授以黃門為和尚者具足戒不得授以賊住者為和尚者具足戒不得授以二根者為和尚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

七〇

(一)

爾時諸比丘授于未具鉢者具足戒彼等以手受而往乞食眾人忿怒非難「猶如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授于未具鉢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

(二)

爾時諸比丘授于未具衣者具足戒彼等裸形往乞食眾人忿怒非難「猶如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授于未具衣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

(三)

爾時諸比丘授于未具鉢衣者具足戒彼等裸形以手受而往乞食眾人忿怒非難「猶如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授于未具鉢衣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

(四)

爾時諸比丘授于借鉢者具足戒受具足戒已而還鉢以手受而往乞食眾人忿怒非難「猶如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授于借鉢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

(五)

爾時諸比丘授于借衣者具足戒受具足戒已而還衣裸形往乞食眾人忿怒非難「猶如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授于借衣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

(六)

爾時諸比丘授于借鉢衣者具足戒受具足戒已而還鉢裸形[P.91]手受而往乞食眾人忿怒非難「猶如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授于借鉢衣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

———不得授具足戒二十種人品終———

七一

(一)

爾時比丘等令手被割截者出家乃至足被割截者足被割截者耳被割截者鼻被割截者鼻被割截者指被割截者大指被割截者腱被割截者手如蛇頭者佝僂者侏儒者癭者受烙印刑者受笞刑者被標記罪狀者象皮病者惡疾者毀辱眾者瞎子瘤手跛者半身不遂者殘廢者老弱者盲者瘂者聾者盲瘂者盲聾者聾瘂者盲聾瘂者出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二)

「諸比丘不得令手被割截者出家不得令足被割截者出家不得令盲聾瘂者出家令出家者墮惡作

———不得令出家之三十二種人品終———

———餘財誦品終———

七二

(一)

爾時六群比丘與無恥者依止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與無恥者依止與者墮惡作」爾時諸比丘依止諸無恥者而住不久成為無恥惡比丘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依止諸無恥者而住依止而住者墮惡作

(二)

諸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規定不得與無恥者依止不得依止無恥者而住我等如何知有恥及無恥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待四五日以知比丘習性

[P.92]七三

(一)

爾時有一比丘在拘薩羅國遊行旅途中彼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規定無依止不得住我應依止而在旅途中我應如何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旅遊途上比丘不得依止時許無依止而住

(二)

爾時有二比丘在拘薩羅國遊行旅途上彼等至一住處而于是處有一比丘生病彼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規定無依止不得住我應覓依止但有病我應如何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病比丘不得依止時許無依止而住

(三)

彼看病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規定無依止不得住我應作依止但此比丘有病我應如何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看病比丘不得依止時許無依止而住

(四)

爾時有一比丘住森林于其坐臥處得安穩彼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規定無依止不得住我應尋得依止但住森林而于此坐臥處得安穩我應如何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于森林安穩住之比丘不得依止時許無依止而住但與依止相應者來應依止而住

七四

(一)

爾時有願從具壽摩訶迦葉受具足戒者具壽摩訶迦葉遣使言具壽阿難曰「阿難來為此人誦〔具足戒文〕」具壽阿難曰「我不能唱長老名[P.93]長老乃我所尊重者故也」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唯稱姓誦〔具足戒文〕

(二)

爾時有二人願從具壽摩訶迦葉受具足戒彼等爭言「我先受具足戒我先受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一次誦文而與二人同〔授具足戒〕

(三)

爾時有甚多願從長老受具足戒者彼等爭言「我先受具足戒我先受具足戒」諸長老言「我等一次誦文而悉與〔授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一次誦文而與二人或三人悉〔授具足戒〕但應依同一和尚不得依其他和尚

七五

(一)

爾時具壽鳩摩羅迦葉從入胎算至二十歲受具足戒具壽鳩摩羅迦葉心生思念「世尊規定未滿二十歲者不得受具足戒而我從入胎算起滿二十歲我算受具足戒或不算受具足戒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于母胎生第一心而現第一識由此有生諸比丘許從入胎算至二十歲授具足戒

七六

(一)

爾時受具足戒者有癩肺病癲狂等病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授具足戒者詢問障法諸比丘詢問時應如此為汝有癩肺病癲狂等病否汝是人否是男人否自在否非負債者否非王臣否父母許否滿二十歲否衣圓滿否何名耶和尚之名為何耶

(二)

爾時諸比丘對願受具足戒者未與教誡而問障法願受具足戒者困惑[P.94]愧不能答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先教誡而後問障法

(三)

于其僧伽中行教誡願受具足戒者困惑羞愧不能答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于一邊教誡之後問障法諸比丘教誡者應如此為之應先令選擇和尚選和尚後應示鉢『此是汝鉢此是僧伽梨此是鬱多羅僧此是安陀會往立彼處』」

(四)

有愚癡暗昧者與教誡願受具足戒者受教誡時困惑羞愧而不能答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愚癡暗昧者不得與教誡與教誡者墮惡作諸比丘許聰明賢能之比丘與教誡

(五)

有未當選者與教誡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未當選者不得與教誡與教誡者墮惡作諸比丘許當選者與教誡諸比丘選時應如此為之或選自己或選他人如何選自己耶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某甲願從具壽某甲受具足戒若僧伽機熟者當與我教誡某甲』如此選己也

(六)

如何選他耶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曰『諸大德請聽我言某甲願從具壽某甲受具足戒若僧伽機熟者當令某甲與教誡某甲』如此選他也

(七)

當選比丘應至願受具足戒者處言彼曰『某甲請聽今汝〔語〕真時〔語〕實時于僧伽詢問時有應言有無應言無勿困惑勿羞愧當如此問汝汝有病否和尚之名為何耶

(八)

〔教誡者及受者〕相偕而來不得相偕而來教誡者應先來告僧伽言『諸[P.95]大德請聽我言某甲願從具壽某甲受具足戒我與彼教誡已若僧伽機熟者令某甲來』應言『請來』即偏袒上衣禮諸比丘足蹲踞合掌請受具足戒『我請僧伽授具足戒僧伽哀愍濟度我二次三次我請僧伽授具足戒僧伽哀愍濟度我

(九)

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某甲願從具壽某甲受具足戒若僧伽機熟者我問某甲障法某甲請聽今乃汝〔語〕真時〔語〕實時也我問汝事有應言有無應言無汝有病否和尚之名為何耶

(一〇)

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某甲願從具壽受具足戒無有障法衣完備某甲請僧伽以某甲為和尚授具足戒若僧伽機熟者僧伽應以某甲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此乃表白

(一一)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某甲願從具壽某甲受具足戒無有障法衣完備某甲請僧伽以某甲為和尚授具足戒僧伽應以某甲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以某甲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

(一二)

我二次說此事我三次說此事不聽者請說僧伽以某甲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已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具足戒羯磨終———

七七

(一)

「其次應量〔日〕影告時季告日分告法式應告四依〔謂[P.96]出家依乞食于此乃至命終應勤行餘得者僧次食別請食請食行籌食十五日食布薩食月初日食也出家依糞掃衣于此乃至命終應勤行餘得者亞麻衣綿衣野蠶衣褐衣麻衣紵衣也出家依樹下坐于此乃至命終應勤行餘得者精舍平覆屋殿樓樓房地窟也出家依陳棄藥于此乃至命終應勤行餘得者熟酥生酥糖也

———四依品終———

七八

(一)

爾時諸比丘授一比丘具足戒唯留其一人而去彼以後獨往而于途中遇其舊妻彼女言曰「汝今出家耶」「然我出家矣」「出家者難得淫法行淫法」彼與彼女乃行淫法甚久始來比丘等言曰「汝為何遲來耶

(二)

彼比丘以此事告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授具足戒者許與同伴而告四非事受具足戒之比丘即對畜生亦不得行淫法比丘以行淫法者非沙門非釋子也猶如有人一經斬首其身命即絕如此比丘若行淫法其沙門釋子〔戒命〕亦絕此即至命終不得為也

(三)

受具足戒比丘不與取即偷盜乃至盜一草葉亦不得為之為五錢或五錢物或過五錢物不與取偷盜者乃非沙門非釋子猶如枯葉離枝不〔復〕綠色如此比丘行五錢或五錢物或過五錢物不與取偷盜者亦非沙門釋子矣此至命[P.97]終不得為也

(四)

受具足戒比丘不得知而奪去有情乃至螻蟻性命比丘知而奪命乃至墮胎者即非沙門非釋子猶如巨石破為二分不得復合如此比丘知而奪人身命非沙門非釋子此至命終不得為也

(五)

受具足戒比丘不得稱上人法乃至言『我于空屋受快樂』比丘有惡欲為惡所迫稱非真非實之上人法解脫三昧正受果者乃非沙門非釋子猶如多羅樹截去其心者不能復生如此比丘有惡欲為惡所迫稱非真非實上人法者亦非沙門非釋子此至命終不得為也

———四非事品終———

七九

(一)

爾時有一比丘不〔自〕見罪被舉而還俗彼再還來向諸比丘請求受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自〕見罪被舉而還俗再還來向諸比丘請求受具足戒應言彼曰『汝見彼罪耶』若言見者可令出家若言不見不得令出家

(二)

令出家後應言『汝見彼罪耶』若言見者可授具足戒若言不見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後應言『汝見彼罪耶』若言見者可與解羯磨若言不見不得與解羯磨與解羯磨後應言『汝見彼罪耶』若言見者善若言不見者若得僧和合可再舉之若不得僧和合者與〔之〕共住共食亦不成罪

(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有罪不懺悔而還俗再還來向諸比丘請求受具足戒[P.98]應言彼曰『汝懺悔彼罪耶』若言懺悔者可令之出家若言不懺悔者不得令出家令出家後應言『汝懺悔彼罪耶』若言懺悔者可授具足戒若言不懺悔者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後應言『汝懺悔彼罪耶』若言懺悔者可與解羯磨若言不懺悔者不得與解羯磨與解羯磨後應言『汝懺悔彼罪』若言懺悔者善若言不懺悔者得僧和合時可再舉之若不得僧和合者與之共住共食亦不成罪

(四)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捨惡見被舉而還俗再來向諸比丘請求受具足戒應言彼曰『汝捨彼惡見耶』若言捨者可令出家若言不捨者不得令出家令出家後應言『汝捨彼惡見耶』若言捨者可授具足戒若言不捨者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後應言『汝捨彼惡見耶』若言捨者可與解羯磨若言不捨者不得與解羯磨與解羯磨後應言『汝捨彼惡見耶』若言捨者善若言不捨者得僧和合可再舉之不得僧和合者與之共住共食亦不成罪

———〔誦品一〇終〕———

律乃于大義     齎樂善美者[54]
折伏惡欲人     攝受有恥者
持教者而為     悉知勝者境
無疑善施設     不異境安穩
于犍度附隨     篇並毘尼母
如義而行善     能者如理覺
若人不知牛     不能保牛群
不知戒律者     安護律儀行
[P.99]論縱亡失     律存教常存
是故乃為總攝隨智進
次第攝頌我說請傾聽
理趣廣說等皆是
雖難遍盡但可依理知
于菩提樹下     阿闍波羅樹
羅闍耶他那     索訶主梵天
阿羅邏迦羅     鬱陀迦羅摩
比丘優波迦     憍陳如婆頗
跋提摩訶男     乃至阿說示
耶舍及四人     五十人諸方
由一切羅網     事三十人
與優樓頻螺     及螺髻梵志
火堂與大王     帝釋及梵天
祠祭之和合     糞掃衣
及迦休樹石     闍浮菴婆樹
阿摩勒取波     利質多羅華
迦葉應折薪     迦葉應燃火
迦葉應滅火     沈之火爐
伽耶杖林園     以及摩竭國
以優波提舍     乃至拘律陀
為有名出家     下裳不齊整
乃至以出鉢     瘦醜婆羅門
而以行非行     滿腹及孺童
二人或三人     眾授具足戒
法臘而愚癡     授與具足戒
和尚之離去     法臘十依止
不奉事驅出     愚癡失依止
五分之比丘     六分之比丘
其他舊外道     裸形不斷髮
髻梵志釋子     摩竭國五病
[55]盜賊鴦崛     摩竭王下令
標記笞刑     烙印刑負債
奴僕及禿頭     優波離蛇病
一家有信心     騫荼無路去
迦維羅衛城     童子及受處
不和合而住     如何行罰耶
所有之僧園     食不問和尚
帶走及騫荼     黃門賊住者
及歸外道者     蛇殺母父者
以殺阿羅漢     污染比丘尼
以破和合僧     出佛身血者
乃至二根者     不請和尚者
僧伽為和尚     以眾為和尚
黃門為和尚     及不具鉢者
借者有三人     手被割截者
足被割截者     手足割截者
耳被割截者     鼻被割截者
鼻割截者     指被割截者
大指割截者     腱被割截者
手如蛇頭者     佝僂人侏儒
癭者笞刑者     受烙印刑者
標記罪狀者     及象皮病者
惡疾瞎子者     毀辱大眾者
[P.100]瘤手及跛者     半身不遂者
斷威儀路者     老瘂者
盲瘂聾者     盲聾聾者
及盲聾者     為無恥依止
不為無恥者     依止旅途中[56]
請者及希望     來者爭先後
依一人和尚     鳩摩羅迦葉
受具戒者病     不受教誡而
使困惑教誡     僧伽中教誡
愚癡之教誡     非當選教誡
教誡受者來     謂請濟度我
之具足戒依     留一人三人
此犍度有一     百七十二事[57]

———第一大犍度攝頌終———


校注

[0002001] 婆羅門「除惡漏盡者」以名婆羅門(原註)婆羅門(Brāhmaṇa)解釋為「除惡」(bāhitapāpa)是一語源之說明 [0002002] 十二緣起支皆由因生故名為有因之法(原註)言所有一切法 [0004003] 原文 So brāhmaṇo brahmavādaṁ vadeyya 與 Mahāvasto 文一致brāhmaṇo 一語可能為衍文 [0004004] 此一行甚多異解今依文脈ussada 解釋為「夥多」原註此語解為「腫物」「彼于一切世間處之任何所緣無不是貪腫物瞋腫物癡腫物慢腫物見腫物之五種腫物」英譯意同此譯 [0004005] 目支鄰陀巴利語謂 Mucalinda北傳言 Mucilinda [0006006] 對下文請看相應部一二三四頁五分律卷第十五(大正二二一〇三頁a) [0008007] 「有垢穢者」指六師外道(原註) [0010008] 「為大損失」(mahājāniya)「七日不出而失所得道果故彼為大損失」(原註)或得譯為「阿羅邏伽羅摩長衰矣」 [0011009] 原本之 Kho,me 讀為 Kho me [0012010] 原本 amatadudrabhin 改為 -dundubhin至于 āhañhi 見 Geiger 巴利文典 153, 2 [0013011] 「足台」「足布」此處缺註釋依其他註Pādapiṭha 置已洗足之台Pādakathalika 是置未洗足之台或擦足布北傳有「洗足台」「拭足布」之譯例 [0014012] bhāsita 之語根有二義即「語」(bhāṣ)及「輝」(bhās)也若依原註謂「如是說」者「有如是二語」(vākyabheda)之義(參照四分律第三十二卷大正藏第二十二卷七八七頁下)但中阿舍經譯為「光明照耀」 [0014013] 參照相應第十六卷下轉法輪品增支部六集第六大品六十一 [0017014] 阿若憍陳如 Aññātakoṇḍañña 謂「證憍陳如」 [0018015] 「食施物」nihāra-bhatta 之意義不明梵語 ni+√hṛ 有施與故如現譯向來譯為「持來物」原本次二語 iminā nihārena 暹羅本缺衍文不譯 [0021016] 暹羅本有(ure)「胸」故採用之 [0026017] 「滿勝」(Puṇṇaji)于佛本行集經中「富蘭那迦(言隨滿足)」依此應為 Pûrṇaka [0027018] 「舊家隨舊家」「舊家隨舊家者乃舊家系及次舊家系之意」(原註) [0028019] 軍村(Senānigama)于 Lalitavistara, Mahāvastu 有 Senāpatigrāma(ka)依此即「將軍村」義 [0029020] 「死魔」(Antaka)魔波旬之形容語原註謂「劣惡下賤有情」 [0030021] 原本 etasmiṁ nidāne 之下省略 etasmiṁ Pakaraṇe bhikkhusaṅghaṁ sannipātāpetvā 四語依暹羅本補 [0032022] 「賢眾」(bhaddavaggiya)「彼等王子之外貌內心皆優美必與眾遊故名賢眾」(原註)又梵文佛傳呼「五人比丘群」為「賢眾」可能非固有名詞 [0034023] 「雖然」(api ca kho)原本缺依暹羅本補下同 [0035024] 以下幾近第七節終了為止乃以上返復記述暹羅本大部份看似偈文以用語觀之或亦未可知但不明了 [0035025] 「此月夜」(ajjuṇho)依辭典解為 ajja+juṇhā但原註解釋為「今日一日」(ajja ekadivasaṁ) [0035026] 此句意義不明此處辭典乃以 udiccare 為 udikkhati 之自言現在第三人稱複數但原註將此語釋為「熾然」(ādittaṁ)此釋一如視語根為 √dīp 者然在音韻上實有難處但依此文脈無寧用此意義頗見自然若爾應將複數改為單數當如次譯之「以二俱放光明故火堂熾然螺髻梵志等言」今暹羅本句讀亦然 [0035027] 「鴦耆羅娑」Aṅgirasa屬安義羅斯族者佛之異名 [0039028] 「曬」Vissajjeti「為令乾而鋪開義」(原註) [0040029] 「與我手」āharahattha如言「請攀〔我〕手」而垂之也(原註) [0040030] 「迦葉」一語原本缺 [0040031] 「閻浮樹」原本 jambuyāyaṁ 從暹羅本可改為 jambuyā下同 [0043032] 「八日祭」Aṭṭhakā參照第八犍度一三~二(南傳卷三五〇二頁)並請參閱大品英譯(東方聖典第十三卷一三〇頁註一) [0043033] 「火爐」(mandāmukhi)語義不明原註「謂火器(aggibhājana)也」今依之 [0044034] 「擔荷」(khārikāja)此語甚難解原註釋為「一加利重擔」(kkāribhāra)一加利重約六斗如此解釋不一定妥當為對照四分律卷第三十三文句乃相當于「淨衣澡瓶」然應再勘之 [0047035] 「洗尼」(Seniya)若依梵本大事乃 Śreṇya參照荻原博士「梵漢對照佛教辭典」(一八四一〇)及神博士「翻譯名義大集」(三六五二)(前面譯為斯尼耶頻毘娑羅王 [0048036] 「那由多」(nahuta)此音譯用梵語形若依(原註)「此處一那由多乃十千也」十二那由多即十二萬于四分律有車乘一萬二千人數八萬四千 [0048037] 「瘦軀者」(kisaka)苦行者之稱「因苦行而成為瘦軀者」(原註)但不採用原註 kisaka+ovadana 一合成語之解釋 [0049038] 「迦葉云云」原文四語似不屬偈文如此解時雖以一字不足但如此等偈文亦多亂脫梵本大事相當此文之一行(第三卷四四四頁一八行)亦不足一字 [0049039] 「何處」于原註 ko 釋為 kuhiṁ 也 [0049040] 「無所有」(akiñcana)「無所有貪等」(原註) [0052041] 「住十居」(dasavāsa)原註「住十聖居」十聖居之名出自長部經典第三卷三四九及三八〇頁(南傳大藏經第八卷)增支部經典第二二卷上三四六及三四七頁 [0052042] 「十力」一名出自相應中部經典第十三卷三九~四〇頁等參照荻原博士梵漢對譯佛教辭典七一~一〇 [0052043] 「知十法」「知十業道也」(原註) [0052044] 「十具足」「具足十無學分」(原註)大概同于十無學力若爾即于八支聖道再加正智正脫出于無礙解脫道第二卷一七三頁 [0052045] 「調御一切己」(sabbadhi danto)依原註「于一切根調御自己世尊于眼等無有少分不調御也」但四分律「一切解」即讀 sabbadhī 讀為 sarvadhīḥ 者依此應譯為「于一切解調御自己」 [0053046] 譯為「絕人跡」原語為是 vijanavāta從來解釋有三依原註解為「無人身風(嗅即氣息)」二vṛjanavāta 譯作「村落風吹」三視為 vāta譯為「群」日譯者以梵語 vijana(無人)類比此語而推斷為vijanapada 之轉訛 [0055047] 「若唯有此」云云暹羅本為偈似Triṣṭubh 之四分三今依原註原註曰「若認唯有此」為假令即無此以上者亦足以得彼預流果道如所云然此乃正法義也「汝等已悟無憂之處」者即汝等已了悟已獲得我等所尋求以行之無憂處之意「于多那由多劫中亦未曾見」者我等經多那由多劫未見此無憂處」原文 abbhatitaṁ 可依暹羅本斷作 abbhatītaṁ(但原註有 abbhutitaṁ) [0059048] 「義利巴奢」(Giribbaja 梵語 Girivraja)王舍城之別名日譯者想為「山所圍」義 [0063049] 「三輪」臍與兩膝也 [0064050] 「浴室」(jantāghara)神博士編「翻譯名義大集」九二八九有 jentāka「暖房」溫暖浴室又漢譯亦云「溫室」但現代漢譯以「溫室」指種植花果而有氣溫裝置園藝房舍故直以「浴室」名之 [0066051] 「本日治」又「本日」(mulāya paṭikassana)犯罪別住期間再犯罪時又從新起算之別住神博士編「翻譯名義大集」八六五一「再從根本(頭)起算別住」(yaṅ-gshi-nas-bslaṅ-ste-spo-ba)即此也但其出自梵語 mūlâpakarṣaparivāsa 似應準巴利語形訂正 [0074052] 「白四」(ñatticatuttha梵 jñapticaturtha)三唱之後行決議之法也 [0086053] 「十六事」原本暹羅皆然但實僅十四事 [0123054] 以下頌文似後世附加 [0126055] 原本 eko 依暹羅本改為 bhaṭo [0128056] 原本 kataddhānaṁ 依暹羅本改為 tath'addhānaṁ [0128057] 以上所舉項目中有一二互相對應亦不明了者其數法亦不明了
[A1] [-]【CB】[51]【南傳】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