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8]第三 集犍度
一
(一)
爾時,佛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具壽優陀夷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彼告諸比丘曰:「諸友!我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我應如何為之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爾,僧伽以優陀夷所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應與六夜摩那埵。」
(二)
「諸比丘!應如是為:諸比丘!彼優陀夷比丘應至僧伽處,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言:
『諸大德!我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故我乞請僧伽為我所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與六夜摩那埵。諸大德!我犯……不覆藏一罪,我二次乞請僧伽……與六夜摩那埵。諸大德!我犯……不覆藏一罪,我三次乞請僧伽……與六夜摩那埵。』」
(三)
「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於僧伽中唱言: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優陀夷比丘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彼請僧伽為彼[P.39]所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與六夜摩那埵。若僧伽機熟,則僧伽應為比丘優陀夷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與六夜摩那埵。此乃表白。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優陀夷比丘……與六夜摩那埵。僧伽為優陀夷比丘所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與六夜摩那埵。為優陀夷比丘所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與六夜摩那埵,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我二次言此事……我三次言此事。』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優陀夷比丘……請言。
優陀夷比丘所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與六夜摩那埵。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二
(一)
彼行摩那埵已,告諸比丘曰:「諸友!我犯一罪,〔謂:〕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乞請僧伽為我所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與六夜摩那埵。為我所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僧伽已與六夜摩那埵,我行摩那埵已。我應如何為之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爾,僧伽應與優陀夷比丘出罪。」
(二)
「諸比丘!應如是與出罪:諸比丘!彼優陀夷比丘應至僧伽處,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言:
『諸大德!我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乞請僧伽為我所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與六夜摩那埵。僧伽為我所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已與六夜摩那埵,我行摩那埵已,乞請僧伽與出罪。諸大德!我犯……一罪……我行摩那埵已,我二次乞請僧伽與出罪。諸大德!我犯……一罪……我行摩那埵已。我三次乞請僧伽與出罪。』」
[P.40](三)
「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於僧伽中唱言: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優陀夷比丘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彼請僧伽為彼所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與六夜摩那埵。僧伽為優陀夷比丘所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已與六夜摩那埵,彼行摩那埵已,而請僧伽與出罪。若僧伽機熟,則僧伽應與優陀夷比丘出罪。是乃表白。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優陀夷比丘……乞請出罪,僧伽與優陀夷比丘出罪。與優陀夷比丘出罪,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我二次言此事……我三次言此事。』
『諸大德!請聽我言……請言。
僧伽已與優陀夷比丘出罪。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三
(一)
爾時,具壽優陀夷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彼告諸比丘曰:「諸友!我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我應如何為之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爾,僧伽應為優陀夷比丘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與別住一日。」
(二)
「諸比丘!應如是與:諸比丘!彼優陀夷比丘應至僧伽處,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言:
『諸大德!我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故我請僧伽為我所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與別住一日。』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
(三)
「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於僧伽中唱言: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優陀夷比丘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彼請僧伽[P.41]……與別住一日。若僧伽機熟,則僧伽應為優陀夷比丘所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與別住一日。是乃表白。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優陀夷比丘……;僧伽為優陀夷比丘所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與別住一日。為優陀夷比丘所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與別住一日,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我二次言此事……我三次言此事……
僧伽為優陀夷比丘所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已與別住一日。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四
(一)
彼行別住已。告諸比丘曰:「諸友!我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請僧伽為我所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與別住一日。為我所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僧伽已與別住一日,我行別住已。我應如何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爾,僧伽應為優陀夷比丘所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與六夜摩那埵。」
(二)
「諸比丘!應如是與:諸比丘!彼優陀夷比丘應至僧伽處……白如是言:
『諸大德!我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請僧伽為我所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與別住一日。僧伽為我所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已與別住一日,我行別住已。請僧伽為我所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與六夜摩那埵。』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
(三)
「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於僧伽中唱言:
[P.42]『諸大德!請聽我言!此優陀夷比丘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彼請僧伽為彼所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與別住一日。僧伽為優陀夷比丘所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已與別住一日,彼行別住已。彼請僧伽為彼所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與六夜摩那埵。若僧伽機熟,則僧伽應為優陀夷比丘所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與六夜摩那埵。是乃表白。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優陀夷比丘犯故……一罪……與……。僧伽為優陀夷比丘所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與六夜摩那埵。為優陀夷比丘所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與六夜摩那埵,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我二次言此事……我三次言此事……
僧伽為優陀夷比丘所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已與六夜摩那埵。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五
(一)
彼行摩那埵已。告諸比丘曰:「諸友!我犯……一罪……〔同第三 集犍度四(一)〕……我行別住已。請僧伽為我所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一日一罪,與六夜摩那埵。僧伽為我所犯故……一罪……已與六夜摩那埵,我行摩那埵已。我應如何為之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爾,僧伽應與優陀夷比丘出罪。」
(二)
「諸比丘!應如是與出罪:諸比丘!彼優陀夷比丘應至僧伽處……白如是言:
『諸大德!我犯……一罪……我行別住已。乞請僧伽為……與六夜摩那埵。僧伽為我所犯……一罪,與六夜摩那埵。我行摩那埵已,乞請僧伽與出罪。』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
(三)
「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於僧伽中唱言: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優陀夷比丘犯故……一罪,與六夜摩那埵。僧伽為優[P.43]陀夷比丘所犯……一罪,已與六夜摩那埵。彼行摩那埵已,彼請僧伽與出罪。若僧伽機熟,則僧伽應與優陀夷比丘出罪。是乃表白。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優陀夷比丘……與出罪。僧伽與優陀夷比丘出罪。與優陀夷比丘出罪,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我二次言此事……我三次言此事……
僧伽已與優陀夷比丘出罪。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六
(一)
爾時,具壽優陀夷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二日一罪……覆藏五日一罪。彼告諸比丘曰:「諸友!我犯故……『……一罪……〔參照第三集犍度三。「覆藏一日」、「別住一日」改為「覆藏五日」、「別住五日」。〕……我如是了知。』」
七
(一)
彼於別住中,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彼告諸比丘曰:「諸友!我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五日一罪,請僧伽為我所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五日一罪,與別住五日。僧伽……與別住五日。我於別住中,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我應如何為之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爾,僧伽應為優陀夷比丘此期間所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應與本日治。」
(二)
「諸比丘!應如是與本日治:諸比丘!彼優陀夷比丘應至僧伽處……白如是言:
『諸大德!我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五日一罪,請僧伽為我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五日[P.44]一罪,與別住五日。僧伽……已與我別住五日。我於別住中,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故我請僧伽為我別住期間……不覆藏一罪,與本日治。』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
(三)
「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於僧伽中唱言: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優陀夷比丘……與別住五日。僧伽為優陀夷比丘……,已與別住五日。彼於別住中,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彼請僧伽……不覆藏一罪,與本日治。若僧伽機熟,則僧伽應為優陀夷比丘此期間所犯……不覆藏一罪,與本日治。是乃表白。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優陀夷比丘犯……一罪,與本日治。僧伽為優陀夷比丘此期間……不覆藏一罪,與本日治。為優陀夷比丘此期間所犯……不覆藏一罪……與本日治,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我二次言此事……我三次言此事……
僧伽為優陀夷比丘此期間……不覆藏一罪,已與本日治。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八
(一)
彼行別住已,於當受摩那埵期間,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彼告諸比丘曰:「諸友!我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五日一罪。請僧伽……〔同第三 集犍度七(一)〕……不覆藏一罪。請僧伽為我此期間……不覆藏一罪,與本日治。僧伽為我此期間……不覆藏一罪,已與本日治。我行別住已,於當受摩那埵期間,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我應如何為之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爾,僧伽應為優陀夷比丘此期間所犯……不覆藏一罪,與本日治。」
(二)
「諸比丘!應如是與本日治:諸比丘!彼優陀夷比丘應至僧伽處……白如是:
『諸大德!我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五日一罪……我行別住已。於受摩那埵期間,[P.45]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故我請僧伽為我此期間所犯……不覆藏一罪,與本日治。』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
(三)
「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於僧伽中唱言: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優陀夷比丘……與本日治。若僧伽機熟,則僧伽應為優陀夷比丘此期間……不覆藏一罪,與本日治。是乃表白。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優陀夷比丘……與……。僧伽為優陀夷比丘此期間……不覆藏一罪,與本日治。為優陀夷比丘此期間……不覆藏一罪與本日治,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我二次言此事……我三次言此事……
僧伽為優陀夷比丘此期間……不覆藏一罪,已與本日治。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九
(一)
彼行別住已。告諸比丘曰:「諸友!我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五日一罪……我行別住已。我應如何為之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爾,因三罪[1]故,僧伽應與優陀夷比丘六夜摩那埵。」
(二)
「諸比丘!應如是與:諸比丘!彼優陀夷比丘應至僧伽處……白如是言:
『諸大德!我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五日一罪……我行別住已,請僧伽因三罪故,與六夜摩那埵。』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
(三)
「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於僧伽中唱言: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優陀夷比丘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五日一罪……彼行別住已。因三罪故,彼請僧伽與六夜摩那埵。若僧伽機熟,則僧伽應為優陀夷比丘之三罪,與六夜摩那埵。是乃表白。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優陀夷比丘……與……。僧伽與三罪之優陀夷比丘六夜[P.46]摩那埵。與三罪之優陀夷比丘六夜摩那埵,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我二次言此事……我三次言此事……
僧伽為優陀夷比丘之三罪,已與六夜摩那埵。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一〇
(一)
彼行摩那埵中,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彼告諸比丘曰:「諸友!我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五日一罪……我於行摩那埵中,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我應如何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爾,僧伽應為優陀夷比丘此期間……不覆藏一罪,與本日治後,與六夜摩那埵。諸比丘!應如是與本日治……諸比丘!應如是與六夜摩那埵……『……僧伽為優陀夷比丘此期間……不覆藏一罪,已與六夜摩那埵。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一一
(一)
彼行摩那埵已,於受出罪期間,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彼告諸比丘曰:「諸友!我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五日一罪……我行摩那埵已。於當受出罪期間,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我應如何為之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爾,僧伽應為優陀夷比丘此期間……不覆藏一罪,與本日治後,與六夜摩那埵。諸比丘!應如是與本日治……諸比丘!應如是與六夜摩那埵……『……僧伽為優陀夷比丘此期間……不覆藏一罪,已與六夜摩那埵。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P.47]一二
(一)
彼行摩那埵已。告諸比丘曰:「諸友!我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五日一罪……我行摩那埵已。我應如何為之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爾,僧伽應與優陀夷比丘出罪。」
(二)
「諸比丘!應如是與出罪:諸比丘!彼優陀夷比丘應至僧伽處……白如是言:
『諸大德!我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五日一罪,請僧伽為……覆藏五日一罪,與別住五日。僧伽……覆藏五日一罪,已與別住五日。於別住中,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請僧伽為我此期間所犯……不覆藏一罪,與本日治。僧伽為我此期間所犯……不覆藏一罪,已與本日治,我行別住已。於當受摩那埵期間,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請僧伽為我此期間……不覆藏一罪,與本日治。僧伽為我此期間所犯……不覆藏一罪,已與本日治。我行別住已。因三罪故,請僧伽與六夜摩那埵。因三罪故,僧伽已與我六夜摩那埵。我行摩那埵期間,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請僧伽為我此期間所犯……不覆藏一罪,與本日治。僧伽為我此期間所犯……不覆藏一罪,已與我本日治。請僧伽為我此期間所犯……不覆藏一罪,與六夜摩那埵。僧伽為我此期間犯……不覆藏一罪,已與六夜摩那埵,我行摩那埵已。於當受出罪期間,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請僧伽為我此期間所犯……不覆藏一罪,與本日治。僧伽為我此期間所犯……不覆藏一罪,已與本日治。請僧伽為我此期間所犯……不覆藏一罪,與六夜摩那埵。僧伽為我此期間所犯……不覆藏一罪,已與六夜摩那埵,我行摩那埵已,請僧伽與出罪。』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
(三)
「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於僧伽中唱言:
[P.48]『諸大德!請聽我言!此優陀夷比丘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五日一罪,彼請僧伽與別住五日。僧伽為優陀夷比丘所犯……覆藏五日一罪,已與別住五日。彼於別住中,犯故出不淨而不覆藏一罪,彼請僧伽為彼此期間所犯……不覆藏一罪,與本日治。僧伽為優陀夷比丘此期間所犯……不覆藏一罪,已與本日治。彼行別住已……行摩那埵已,請僧伽與出罪。若僧伽機熟……我三次言此事……
僧伽已與優陀夷比丘出罪。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一三
(一)
爾時,具壽優陀夷犯故出不淨而覆藏半月一罪。彼告諸比丘曰:「諸友!我犯故……『……一罪……〔參照第三 集犍度三。「覆藏一日」、「別住一日」改為「覆藏半月」、「別住半月」。〕……我如是了知。』」
一四
(一)
彼於別住中,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五日一罪。彼告諸比丘曰:「諸友!我犯故出不淨而覆藏半月一罪,請僧伽為……覆藏半月一罪,與別住半月。僧伽為我……覆藏半月一罪,已與別住半月。於別住中,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五日一罪。我應如何為之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爾,僧伽應為優陀夷比丘此期間……覆藏五日一罪,與本日治後,前罪故,應與合一別住。」
(二)
「諸比丘!應如是與本日治:諸比丘!彼優陀夷比丘應至僧伽處……白如是言:
『諸大德!我犯故出不淨而覆藏半月一罪,請僧伽……覆藏半月一罪,與別住[P.49]半月。僧伽為我犯……覆藏半月一罪,與別住半月。僧伽為……覆藏半月一罪,已與別住半月。於別住中,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五日一罪,請僧伽為我……覆藏五日一罪,與本日治。』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我如是了知。』」
(三)
「諸比丘!前罪故,應如此行與合一之別住:諸比丘!彼優陀夷比丘應至僧伽處……白如是言:
『諸大德!我犯……一罪……與本日治。僧伽為我此期間所犯……覆藏五日一罪,已與本日治。我請僧伽為我此期間所犯……覆藏五日一罪,前罪故,行合一別住。』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我三次言此事……
僧伽為優陀夷比丘此期間所犯……『……覆藏五日一罪,前罪故,已與優陀夷比丘合一別住。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一五
(一)
彼行別住已,於當受摩那埵期間,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五日一罪。彼告諸比丘言:「諸友!我犯故出不淨而覆藏半月一罪,請僧伽……覆藏五日……。我應如何為之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爾,僧伽應為優陀夷比丘此期間……覆藏五日一罪,與本日治後,前罪故,應與合一別住。諸比丘!應如是與本日治……諸比丘!前罪故,應如是行與合一別住……
僧伽為優陀夷比丘此期間……『……覆藏五日一罪,前罪故,已與優陀夷比丘合一別住。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一六
(一)
彼行別住已。告諸比丘曰:「諸友!我犯故出不淨而覆藏半月一罪……[P.50]行別住已。我應如何為之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爾,僧伽應為優陀夷比丘之三罪,與六夜摩那埵。諸比丘!應如是與:諸比丘!彼優陀夷比丘應至僧伽處……『……我三次言此事……僧伽為優陀夷比丘之三罪,已與六夜摩那埵。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一七
(一)
彼於摩那埵中,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五日一罪。彼告諸比丘曰:「諸友!我犯故出不淨而覆藏半月一罪……我於摩那埵中,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五日一罪。我應如何為之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爾,僧伽應為優陀夷比丘此期間所犯……覆藏五日一罪,與本日治後,前罪故,與合一別住後,應與六夜摩那埵。諸比丘!應如是與本日治……諸比丘!前罪故,應如是行與合一別住……諸比丘!應如是行與六夜摩那埵……僧伽已為優陀夷比丘此期間……『……覆藏五日一罪,與六夜摩那埵。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一八
(一)
彼行摩那埵已,於當受出罪期間,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五日一罪。彼告諸比丘曰:「諸友!我犯故出不淨而覆藏半月一罪……行摩那埵已。於當受出罪期間,犯故出不淨而覆藏五日一罪。我應如何為之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爾,僧伽應為優陀夷比丘此期間所犯……覆藏五日一罪,與本日治,前罪故,與合一別住後,與六夜摩那埵。諸比丘!應如是與本日治……諸比丘!應如是與同前罪合一之別住……諸比丘!應如是行與六夜摩那埵……僧伽為優陀夷比丘此期間……『……覆藏五日一罪,已與六夜摩那埵。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P.51]一九
(一)
彼行摩那埵已。告諸比丘曰:「諸友!我犯故出不淨而覆藏半月一罪……行摩那埵已。我應如何為之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爾,僧伽應與優陀夷比丘出罪。諸比丘!應如是與出罪:諸比丘!彼優陀夷比丘應至僧伽之處……白如是言:
『諸大德!我犯故出不淨而覆藏半月一罪,請僧伽……行摩那埵已,請僧伽與出罪。』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於僧伽中唱言: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優陀夷比丘犯故出不淨而覆藏半月一罪……我三次言此事……
僧伽已與優陀夷比丘出罪。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出不淨終———
二〇
(一)
爾時,有一比丘犯甚多僧殘罪,一罪乃覆藏一日,一罪乃覆藏二日,一罪乃覆藏三日,一罪乃覆藏四日,一罪乃覆藏五日,一罪乃覆藏六日,一罪乃覆藏七日,一罪乃覆藏八日,一罪乃覆藏九日,一罪乃覆藏十日。彼告諸比丘曰:「諸友!我犯眾多僧殘罪,一罪乃覆藏一日……一罪乃覆藏十日。我應如何為之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爾,僧伽應依彼比丘諸罪中覆藏十日之罪,與合一別住。」
(二)
「諸比丘!應如是與:諸比丘!彼比丘應至僧伽處……白如是言:
『諸大德!我犯眾多僧殘罪,一罪乃覆藏一日……一罪乃覆藏十日,故我請僧伽依諸罪中覆藏十日之罪,與合一別住。』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於僧伽中唱言:
[P.52]『諸大德!請聽我言!此某甲比丘犯甚多僧殘罪,一罪乃覆藏一日……一罪乃覆藏十日。彼請僧伽依彼諸罪中覆藏十日之罪,與合一別住。若僧伽機熟,則僧伽應依某甲比丘諸罪中覆藏十日之罪,與合一別住。是乃表白。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某甲比丘……與合一別住。僧伽依彼諸罪中覆藏十日之罪,與合一別住……聽者……我三次言此事……
僧伽依某甲比丘諸罪中覆藏十日之罪,已與合一別住。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二一
(一)
爾時,有一比丘犯甚多僧殘罪,有一罪覆藏一日,有二罪覆藏二日,有三罪覆藏三日,有四罪覆藏四日,有五罪覆藏五日,有六罪覆藏六日,有七罪覆藏七日,有八罪覆藏八日,有九罪覆藏九日,有十罪覆藏十日。彼告諸比丘曰:「諸友!我犯甚多僧殘罪,有一罪覆藏一日……有十罪覆藏十日。我應如何為之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爾,僧伽應依彼比丘諸罪中覆藏最久之罪,與合一別住。諸比丘!應如是與:諸比丘!彼比丘應至僧伽處……白如是言:
『諸大德!我犯甚多僧殘罪,有一罪覆藏一日……有十罪覆藏十日,故我請僧伽依我諸罪中覆藏最久之罪,行合一別住。』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我三次言此事……
僧伽依某甲比丘諸罪中覆藏最久之罪,已與合一別住。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P.53]二二
(一)
爾時,有一比丘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彼生此念:「我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我宜請僧伽為其中一覆藏二月之罪,應行二月別住。」彼請僧伽為其中一覆藏二月之罪,行二月別住。僧伽以一罪覆藏二月之故,已與彼二月別住。彼於別住中,心生慚愧:「我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時,我生此念:『我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我宜請僧伽以一罪覆藏二月之故,應行二月別住。』我請僧伽以一罪覆藏二月之故,已行二月別住,僧伽以一罪覆藏二月之故,與我二月別住。我於別住中,心生慚愧。我宜請僧伽以第二罪覆藏二月之故,應行二月別住。」
(二)
彼告諸比丘曰:「諸友!我犯二僧殘罪……我於別住中,心生慚愧:『我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時,我生思念:我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我宜請僧伽以一罪覆藏二月之故,應行二月別住。我請僧伽以一罪覆藏二月之故,行二月別住,僧伽以一罪覆藏二月之故,與我二月別住。我於別住中,心生慚愧:我宜請僧伽以第二罪覆藏二月之故,應行二月別住。我應如何為之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三)
「諸比丘!若爾,僧伽以彼比丘第二罪覆藏二月之故,應與二月別住。諸比丘!應如是與:諸比丘!彼比丘應至僧伽處……白如是言:
『諸大德!我犯二僧殘罪……我宜請僧伽以第二罪覆藏二月之故,應行二月別[P.54]住。我請僧伽以第二覆藏二月之故,行二月別住。』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
(四)
「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於僧伽中唱言: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某甲比丘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彼生此念……彼請僧伽以第二罪覆藏二月之故,行二月別住。若僧伽機熟,則僧伽應以某甲比丘第二罪覆藏二月之故,與二月別住。是乃表白。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某甲比丘……我三次言此事……乃至……。
僧伽以某甲比丘第二罪覆藏二月之故,已與二月別住。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諸比丘!彼比丘由此應二月別住。」
二三
(一)
「諸比丘!此處有一比丘,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彼生此念:『我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我宜請僧伽以其中一罪覆藏二月之故,應行二月別住。』彼請僧伽以其中一罪覆藏二月之故,行二月別住。僧伽以其中一罪覆藏二月之故,與彼二月別住。彼於別住時,心生慚愧:『我犯二僧殘罪……〔同第三 集犍度二二(一)〕……以第二罪覆藏二月之故,應行二月別住。』彼請僧伽以第二罪覆藏二月之故,行二月別住。僧伽以第二罪覆藏二月之故,與彼二月別住。諸比丘!彼比丘由此應二月別住。
(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知一罪為罪而不知另一罪為罪。彼請僧伽以彼所知覆藏二月之罪,行二月別住。僧伽以彼所覆藏二月之罪,與二月別住。彼於別住時,知另一罪亦為罪。彼生此念:『我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知一罪為罪而不知另一罪為罪。我請僧伽以我所知之覆藏二月之罪,行二月別住。僧伽以我所覆藏二月之罪,已與二月別住。我於別住時,知另一罪亦為罪。我[P.55]宜請僧伽以另一覆藏二月之罪,應行二月別住。』彼請僧伽以另一覆藏二月之罪,行二月別住。僧伽以另一覆藏二月之罪,與彼二月別住。諸比丘!彼比丘由此應二月別住。
(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憶念一罪而一罪不憶念。彼請僧伽……〔同第三 集犍度二三(二)。『知』改為『憶念』。〕……應……別住。
(四)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不疑一罪為罪而疑一罪是否為罪。彼請僧伽……〔同第三 集犍度二三(二)『知』改為『不疑』,『不知』改為『疑』。〕……應……別住。
(五)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知一罪為罪而覆藏,不知一罪為罪而覆藏。彼請僧伽以此等覆藏二月之罪,行二月別住。僧伽以此等覆藏二月之罪,與彼二月別住。彼於別住時,有他比丘來,多聞而通達阿含,且持法、持律、持摩夷,為賢能、聰明、有慧、有恥、有悔而好學者。彼如是問:『諸友!此比丘犯何耶?此比丘何故別住耶?』彼等如是答:『友!此比丘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知一罪為罪而覆藏,不知一罪為罪而覆藏。彼請僧伽以此等覆藏二月之罪,行二月別住。僧伽以此等覆藏二月之罪,已與彼二月別住。友!此比丘犯此等罪,此比丘因此而別住。』彼如是云:『諸友!知罪而覆藏者,與別住則如法也,如法故成就也。諸友!然不知罪而覆藏者,與別住則非法也,非法故非成就也。諸友!此罪故,比丘應受摩那埵。』
(六)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一罪憶念而覆藏,一罪不憶念而覆藏……一罪無疑而覆藏,一罪有疑而覆藏……『……諸友!此罪故,比丘應受摩那埵。』」
[P.56]二四
(一)
爾時,有一比丘,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彼生此念:「我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我宜請僧伽以我所覆藏二月之二罪,應行一月別住。」彼請僧伽以彼所覆藏二月之二罪,行一月別住。僧伽以彼所覆藏二月之二罪,與彼一月別住。彼於別住時,心生慚愧:「我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時,我生此念:『我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我宜請僧伽以我所覆藏二月之二罪,應行一月別住。』我請僧伽以我所覆藏二月之二罪,行一月別住,僧伽以我所覆藏二月之二罪,與我一月別住。我於別住中,心生慚愧。我宜請僧伽以我所覆藏二月之二罪,應行第二月別住。」
(二)
彼告諸比丘曰:「諸友!我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時,我生此念:『我……生慚愧心。我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時,我生此念:我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我宜請僧伽以我所覆藏二月之二罪,應一月別住。』我請僧伽以我所覆藏二月之二罪,行一月別住,僧伽以我所覆藏二月之二罪,與我一月別住。我於別住中,生慚愧心。我宜請僧伽以我所覆藏二月之二罪,應行第二月別住。我應如何為之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三)
「諸比丘!若爾,僧伽以彼比丘所覆藏二月之二罪,應與第二月別住。諸比丘!應如是與:諸比丘!彼比丘應至僧伽處……白如是言:
『諸大德!我犯二僧殘罪……我宜請僧伽以我所覆藏二月之二罪,應行第二月[P.57]別住。我請僧伽以我覆藏二月之二罪,行第二月別住。』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於僧伽中唱言: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某甲比丘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彼生此念……應行第二月別住。彼請僧伽以覆藏二月之二罪,行第二月別住。若僧伽機熟……以覆藏二月之二罪,與第二月別住。以某甲比丘所覆藏二月之二罪,與第二月別住,具壽聽者……我三次言此事……
僧伽以某甲比丘所覆藏二月之二罪,已與第二月別住。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諸比丘!彼比丘由前應二月別住。
二五
(一)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彼生此念:『我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我宜請僧伽以我所覆藏二月之二罪,行一月別住。』彼請僧伽以彼所覆藏二月之二罪,行一月別住,僧伽以彼所覆藏二月之二罪,與彼一月別住。彼於別住中,心生慚愧:『我犯二僧殘罪……〔同第三集犍度二四(一)〕……應行第二月別住。』彼請僧伽以覆藏二月之二罪,行第二月別住。僧伽以覆藏二月之二罪,與彼第二月別住。諸比丘!彼比丘由前應二月別住。
(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一月知為罪而一月不知為罪……一月憶念而一月不憶念……一月無疑為罪而一月有疑。彼請僧伽以彼所覆藏二月之二罪,故行無疑月之別住,僧伽以覆藏二月之二罪,與無疑月之別住。彼於別住時,於第二月離疑。彼生此念:『我犯二僧殘罪,一月無疑為罪而一月有疑,[P.58]我請僧伽以覆藏二月之二罪,行無疑月之別住,僧伽以我所覆藏二月之二罪,行無疑月之別住。我於別住時,於第二月離疑。我宜請僧伽以我所覆藏二月之二罪,應行第二月別住。』彼請僧伽以彼所覆藏二月之二罪,行第二月別住。僧伽以彼所覆藏二月之二罪,與第二月別住。諸比丘!彼比丘由前應二月別住。
(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一月知為罪而覆藏,一月不知為罪而覆藏……一月憶念而覆藏,一月不憶念而覆藏……一月無疑為罪而覆藏,一月有疑而覆藏。彼請僧伽以彼所覆藏二月之二罪,行二月別住。僧伽以覆藏二月之二罪,與彼二月別住。彼於別住時,有他比丘來,多聞而……好學。彼如是問:『諸友!此比丘犯何耶?此比丘何故別住耶?』彼等如是答:『友!此比丘犯二僧殘罪而覆藏二月,一月無疑為罪而覆藏,一月有疑而覆藏。彼請僧伽以彼所覆藏二月之二罪,行二月別住。僧伽以所覆藏二月之二罪,與二月別住。友!此比丘犯此等罪,此比丘因此而別住。』彼如是云:『諸友!無疑而覆藏之月,與別住則如法也,如法故成就也。諸友!然而有疑而覆藏之月,與別住則非法也,非法故不成就也。諸友!此月故,比丘應受摩那埵。』」
二六
(一)
爾時,有比丘,犯甚多僧殘罪,不知罪數、日數,不憶念罪數、日數,有疑罪數、日數。彼告諸比丘曰:「諸友!我犯甚多僧殘罪,不知罪數、日數……[P.59]有疑……日數。我當如何為之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爾,僧伽應為彼比丘之此等罪,與清淨邊別住[2]。」
(二)
「諸比丘!應如是與:彼比丘應至僧伽處……乃至……白如是言:
『諸大德!我犯眾多僧殘罪……有疑……日數。我請僧伽為我之此等罪,行清淨邊別住。』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應由一聰明賢能比丘於僧伽中唱言: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某甲比丘犯甚多僧殘罪,不知罪數……有疑……日數。彼請僧伽為彼之此等罪,行清淨邊別住。若僧伽機熟,則僧伽應為某甲比丘之此等罪,與清淨邊別住。是乃表白。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某甲比丘……僧伽為某甲比丘之此等罪,與清淨邊別住。為某甲比丘之此等罪與清淨邊別住,具壽聽者默然……我三次言此事……
僧伽為某甲比丘之此等罪,已與清淨邊別住。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三)
「諸丘比!應如是與清淨邊別住、如是與別住。
諸比丘!如何應與清淨邊別住耶?不知罪數、日數,不憶念罪數、日數,有疑罪數、日數,應與清淨邊別住。知罪數而不知日數,憶念罪數而不憶念日數,無疑罪數而有疑日數,應與清淨邊別住。知一分罪數而另一分不知,不知日數,憶念一分罪數而另一分不憶念,不憶念日數,一分罪數有疑而另一分無疑,有疑日數,應與清淨邊別住。不知罪數,知一分日數而另一分不知,不憶念罪數,憶念一分日數[P.60]而另一分不憶念,有疑罪數,有疑一分日數而另一分無疑,應與清淨邊別住。知罪數,知一分日數而另一分不知,憶念罪數,憶念一分日數而另一分不憶念,無疑罪數,有疑一分日數而另一分無疑,應與清淨邊別住。知一分罪數而另一分不知,知一分日數而另一分不知,憶念一分罪數而另一分不憶念,憶念一分日數而另一分不憶念,有疑一分罪數而另一分無疑,有疑一分日數而另一分無疑,應與清淨邊別住。諸比丘!若如此,應與清淨邊別住。」
(四)
「諸比丘!如何應與別住耶?知罪數、日數,憶念罪數、日數,無疑罪數、日數,應與別住。不知罪數而知日數,不憶念罪數而憶念日數,有疑罪數而無疑日數,應與別住。知一分罪數而另一分不知,知日數,憶念一分罪數而另一分不憶念,憶念日數,有疑一分罪數而另一分無疑,無疑日數,應與別住。諸比丘!若如此,應與別住。」
———別住終———
二七
(一)
爾時,有比丘,於別住中還俗。彼再還,乞請諸比丘與具足戒。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別住中還俗。諸比丘!還俗者未成就別住。彼若再受具足戒,如前與此別住,已與之別住為善已與,已別住之分為善已別住,餘分應別住。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別住中成為沙彌。諸比丘!沙彌者未成就別住。彼若再受具足戒,如前與此別住,已與之別住為善已與,已別住之分為善已別住,餘分應別住。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別住中成為狂人。諸比丘!狂人者未成就別住。彼若再成為非狂人,如前與此別住,已與之別住為善已與,已別住之分為善已別住,餘分應別住。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別住中成為亂心者。[P.61]諸比丘!亂心者未成就別住。彼若再成為非亂心者……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別住中成為痛苦人。諸比丘!痛苦人未成就別住。彼若再成為非痛苦人……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別住中依不見罪……依不懺悔罪……依不棄惡見而被舉。諸比丘!被舉人未成就別住。彼若再解〔舉〕者,如前與此別住,已與之別住為善已與,已別住之分為善已別住,餘分應別住。」
(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當受本日治而還俗。諸比丘!還俗者未成就本日治。彼若再受具足戒,如前與此別住,已與之別住為善已與,應與彼比丘本日治。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當受本日治而成為沙彌……成為狂人……依不棄惡見而被舉。諸比丘!被舉人未成就本日治。彼若再解〔舉〕者,如前與此別住,已與之別住為善已與,應與彼比丘本日治。」
(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當受摩那埵而還俗。諸比丘!還俗者未成就摩那埵。彼若再受具足戒,如前與此別住,已與之別住為善已與,已別住為善已別住,應與彼比丘摩那埵。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當受摩那埵而成為沙彌……依不棄惡見而被舉。諸比丘!被舉人未成就摩那埵。彼若再解〔舉〕者,如前與此別住,已與之別住為善已與,已別住為善已別住,應與彼比丘摩那埵。」
(四)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行摩那埵中還俗……依不棄惡見而被舉。諸比丘!被舉人未成就摩那埵。彼若再解〔舉〕者,如前與此別住,已與之別住為善已與,已別住為善已別住,已與之摩那埵為善已與,已行之摩那埵分為善已行,餘分應行。」
[P.62](五)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當受出罪而還俗……依不棄惡見而被舉。諸比丘!被舉人未成就出罪。彼若再解〔舉〕者,如前與此別住,已與之別住為善已與,已別住為善已別住,已與之摩那埵為善已與,已行之摩那埵為善已行,應與彼比丘出罪。」
———四十事終———
二八
(一)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別住中犯甚多僧殘罪,有量而不覆藏。應與彼比丘本日治。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別住中犯甚多僧殘罪,有量而覆藏。應與彼比丘本日治,因覆藏諸罪中最初之罪故,與合一別住。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別住中犯甚多僧殘罪,有量而或覆藏、或不覆藏。應與彼比丘本日治,因覆藏諸罪中最初之罪故,與合一別住。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別住中犯甚多僧殘罪,無量而不覆藏……無量而覆藏……無量而覆藏、或不覆藏……或有量、或無量而不覆藏……或有量、或無量而覆藏……或有量、或無量而或覆藏或不覆藏。應與彼比丘本日治,因覆藏諸罪中最初之罪故,與合一別住。」
(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當受摩那埵而……行摩那埵中……於當受出罪而犯甚多僧殘罪,有量而不覆藏……或有量、或無量而覆藏或不覆藏。應與彼比丘本日治,因覆藏諸罪中最初之罪故,與合一別住。」
———三十六事終———
二九
(一)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甚多僧殘罪,不覆藏而還俗。彼再受具足[P.63]戒,仍不覆藏其諸罪。諸比丘!應與彼比丘摩那埵。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甚多僧殘罪,不覆藏而還俗。彼再受具足戒,覆藏其諸罪。諸比丘!依彼比丘於覆藏最後之罪蘊,與別住後,應與摩那埵。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甚多僧殘罪,覆藏而還俗。彼再受具足戒,不覆藏其諸罪。諸比丘!依彼比丘覆藏最初之罪蘊,與別住後,應與摩那埵。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甚多僧殘罪,覆藏而還俗。彼再受具足戒,仍覆藏其諸罪。諸比丘!依彼比丘覆藏最初與最後之罪蘊,與別住後,應與摩那埵。」
(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甚多僧殘罪。彼或覆藏、或不覆藏諸罪。彼還俗後,再受具足戒,前覆藏諸罪而後不覆藏,前不覆藏諸罪而後不覆藏[3]。諸比丘!依彼比丘覆藏最初[4]之罪蘊,與別住後,應與摩那埵。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甚多僧殘罪。彼或覆藏、或不覆藏諸罪。彼還俗後,再受具足戒,前覆藏諸罪而後不覆藏,前不覆藏諸罪而後覆藏。諸比丘!依彼比丘覆藏最初與最後之罪蘊,與別住後,應與摩那埵。諸比丘[5]!此處有比丘,犯甚多僧殘罪。彼或覆藏、或不覆藏諸罪。彼還俗後,再受具足戒,前覆藏諸罪而後亦覆藏,前不覆藏諸罪而後亦不覆藏。諸比丘!依彼比丘覆藏最初與最後之罪蘊,與別住後,應與摩那埵。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甚多僧殘罪。彼或覆藏、或不覆藏諸罪。彼還俗後,再受具足戒,前覆藏諸罪而後亦覆藏,前不覆藏諸罪而後覆藏。諸比丘!依彼比丘覆藏最初與最後之罪蘊,與別住後,應與摩那埵。」
(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甚多僧殘罪,知一分罪為罪而另一分罪不知,[P.64]所知之罪覆藏,不知之罪不覆藏。彼還俗後,再受具足戒,前知而覆藏之諸罪,後知而不覆藏,前不知而不覆藏之諸罪,後知而不覆藏。諸比丘!依彼比丘覆藏最初之罪蘊,與別住後,應與摩那埵。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甚多僧殘罪,知一分罪為罪而另一分罪不知,所知之罪覆藏,不知之罪不覆藏。彼還俗後,再受具足戒,前所知而覆藏之諸罪,後所知而不覆藏,前所不知而不覆藏之諸罪,後所知而覆藏。諸比丘!依彼比丘覆藏最初與最後之罪蘊,與別住後,應與摩那埵。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甚多……再受具足戒,前所知而覆藏之諸罪,後所知而覆藏,前所不知而不覆藏之諸罪,後所知而不覆藏。諸比丘!依彼比丘覆藏最初與最後之罪蘊,與別住後,應與摩那埵。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甚多……再受具足戒,前所知而覆藏之諸罪,後所知而覆藏,前所不知而不覆藏之諸罪,後所知而覆藏。諸比丘!依彼比丘覆藏最初與最後之罪蘊,與別住後,應與摩那埵。」
(四)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甚多僧殘罪,一分罪憶念……〔同第三 集犍度二九(三)『知』改為『憶念』〕……應與摩那埵。」
(五)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甚多僧殘罪,一分罪無疑為罪而另一分罪有疑……應與摩那埵。」
三〇
(一)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甚多僧殘罪,不覆藏而成為沙彌……成為狂人……成為亂心者……如上[6]應廣說……成為痛苦人。彼或覆藏或不覆藏諸罪,[P.65]知一分罪為罪而另一分罪不知。憶念一分罪而另一分罪不憶念,一分罪無疑為罪而另一分罪有疑。無疑之罪覆藏而有疑之罪不覆藏。成為痛苦人。彼再成為非痛苦人,前無疑而覆藏之罪,後無疑而不覆藏,前有疑而不覆藏之罪,後無疑而不覆藏。前無疑而覆藏之罪,後無疑而不覆藏,前有疑而不覆藏之罪,後無疑而覆藏。前無疑而覆藏之罪,後無疑而覆藏,前有疑而不覆藏之罪,後無疑而不覆藏。前無疑而覆藏之罪,後無疑而覆藏,前有疑而不覆藏之罪,後無疑而覆藏。諸比丘!依彼比丘覆藏最初與最後之罪蘊,與別住後,應與摩那埵。」
———摩那埵百事〔終〕———
三一
(一)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別住中犯甚多僧殘罪,不覆藏而還俗。彼再受具足戒,不覆藏其諸罪。應與彼比丘本日治。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別住中犯甚多僧殘罪,不覆藏而還俗。彼再受具足戒,覆藏其諸罪。與彼比丘本日治,因覆藏諸罪中最初之罪,應與合一別住。諸比丘!此處……犯……覆藏而還俗。彼再受具足戒,不覆藏其諸罪。與彼比丘本日治,因覆藏諸罪中最初之罪,應與合一別住。諸比丘!此處……犯……覆藏而還俗。彼再受具足戒,覆藏其諸罪。與彼比丘本日治,因覆藏諸罪中最初之罪,應與合一別住。」
[P.66](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別住中犯甚多僧殘罪。彼或覆藏、或不覆藏諸罪。彼還俗後,再受具足戒,前覆藏諸罪而後不覆藏,前不覆藏諸罪而後不覆藏。與彼比丘本日治,因覆藏諸罪中最初之罪,應與合一別住。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別住中犯甚多僧殘罪。彼或覆藏、或不覆藏諸罪。彼還俗後,再受具足戒,前覆藏諸罪而後不覆藏,前不覆藏諸罪而後覆藏。與彼比丘本日治,因覆藏諸罪中最初之罪,應與合一別住。諸比丘!此處……再受具足戒,前覆藏諸罪而後覆藏,前不覆藏諸罪而後不覆藏。與彼比丘本日治……應與……。諸比丘!此處……再受具足戒,前覆藏諸罪而後覆藏,前不覆藏諸罪而後覆藏。與彼比丘本日治……應與……。」
(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別住中犯甚多僧殘罪,知一分罪為罪而一分罪不知……〔同第三 集犍度二九(三)~三〇。處分為:與彼比丘本日治,因覆藏諸罪中最初之罪,應與合一別住。〕……。」
三二
(一)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當受摩那埵……乃至……行摩那埵中……於當受出罪而犯甚多僧殘罪,不覆藏而還俗……於應受摩那埵者、行摩那埵者、應受出罪者,如別住應廣說。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當受出罪而犯甚多僧殘罪,不覆藏而成為沙彌……成為狂人……成為亂心者……成為痛苦人。彼或覆藏、或不覆藏諸罪……〔同第三集犍度三〇〕……罪,後無疑而覆藏。與彼比丘本日治,因覆[P.67]藏諸罪中最初之罪,應與合一別住。」
三三
(一)
「諸比丘[7]!此處有比丘,犯甚多僧殘罪,有量不覆藏而還俗……無量不覆藏而還俗……同名不覆藏而還俗……異名不覆藏而還俗……同分不覆藏而還俗……異分不覆藏而還俗……別立不覆藏而還俗……相雜不覆藏而還俗……。」
三四
(一)
「有二比丘,犯僧殘罪,於僧殘罪見為僧殘罪。一人覆藏而一人不覆藏。令覆藏者惡作悔過,依覆藏,與此別住後,應與兩者摩那埵。有二比丘,犯僧殘罪,於僧殘罪有疑。一人覆藏而一人不覆藏。令覆藏者惡作悔過,依覆藏,與此別住後,應與兩者摩那埵。有二比丘,犯僧殘罪,於僧殘罪見為雜罪。一人覆藏而一人不覆藏。令覆藏者惡作悔過,依覆藏,與此別住後,應與兩者摩那埵。有二比丘,犯雜罪,於雜罪見為僧殘罪。一人覆藏而一人不覆藏。令覆藏者惡作悔過,依覆藏,與此別住後,應與兩者摩那埵。有二比丘,犯雜罪,於雜罪見為雜罪。一人覆藏而一人不覆藏。令覆藏者惡作悔過,依覆藏,與此別住後,應與兩者摩那埵。有二比丘,犯少罪[8],於少罪見為僧殘罪。一人覆藏而一人不覆藏。令覆藏者惡作悔過,兩者應依法而斷。有二比丘,犯少罪,於少罪見為少罪。一人覆藏而一人不覆藏。令覆藏者惡作悔過,兩者依法而斷。」
(二)
「有二比丘,犯僧殘罪,於僧殘罪見為僧殘罪。一人思念:『我告之。』[P.68]一人思念:『我不告之。』彼於初更覆藏,於二更覆藏,於三更覆藏,至日昇時仍覆藏其罪。令覆藏者惡作悔過,依覆藏,與此別住後,應與兩者摩那埵。有二比丘,犯僧殘罪,於僧殘罪見為僧殘罪。彼等思念:『告之。』而往,途中一人起覆藏心而念:『不告之。』彼於初更覆藏,於二更覆藏,於三更覆藏,至日昇時仍覆藏其罪。令覆藏者惡作悔過,依覆藏,與此別住後,應與兩者摩那埵。有二比丘,犯僧殘罪,於僧殘罪見為僧殘罪。彼等成為狂人,後成為非狂人,一人覆藏而一人不覆藏。令覆藏者惡作悔過,依覆藏,與別住後,應與兩者摩那埵。有二比丘,犯僧殘罪。於誦波羅提木叉時,如是云:『今已知,此法亦傳於經,攝於經,故每半月誦之。』於僧殘罪見為僧殘罪。一人覆藏而一人不覆藏。令覆藏者惡作悔過,依覆藏,與別住後,應與兩者摩那埵。」
三五
(一)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甚多僧殘罪,或有量,或無量,或同名,或異名,或同分,或異分,或別立,或相雜。彼請僧伽以此等罪故,行合一別住。僧伽以此等罪故,與彼合一別住。彼於別住中犯甚多僧殘罪,有量而不覆藏。彼請僧伽以於〔別住〕中犯罪故,行本日治。僧伽以於〔別住〕中犯罪故,依如法、無過、應理之羯磨,與彼本日治;依非法〔之羯磨〕而與摩那埵;依非法〔之羯磨〕而與出罪。諸比丘!彼比丘由此等罪,未清淨。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眾多僧殘罪,或有量,或無量,或同名,或異名,或同分,或異分,或別立,或相雜。彼請[P.69]僧伽以此等罪故,行合一別住。僧伽以此等罪故,與彼合一別住。彼於別住中犯甚多僧殘罪,有量而覆藏。彼請僧伽以於〔別住〕中犯罪故,行本日治。僧伽以於〔別住〕中犯罪故,依如法、無過、應理之羯磨,與彼本日治;依如法〔之羯磨〕而與合一別住;依非法〔之羯磨〕而與摩那埵;依非法〔之羯磨〕而與出罪。諸比丘!彼比丘由此等罪,未清淨。諸比丘!此處……或相雜。彼請僧伽以此等罪故,行合一別住。僧伽以此等罪故,與彼合一別住。彼於別住中犯眾多僧殘罪,有量而或覆藏、或不覆藏。彼請僧伽以於〔別住〕中犯罪故,行本日治。僧伽以於〔別住〕中犯罪,依如法、無過、應理之羯磨,與彼本日治;依如法〔之羯磨〕而與合一別住;依非法〔之羯磨〕而與摩那埵;依非法〔之羯磨〕而與出罪。諸比丘!彼比丘以此等罪,未清淨。」
(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或相雜。彼請僧伽以此等罪故,行合一別住。僧伽以此等罪故,與彼合一別住。彼於別住中犯甚多僧殘罪,無量而不覆藏……無量而覆藏……無量而覆藏或不覆藏。彼請僧伽以於〔別住〕中犯罪故,行本日治。僧伽以於〔別住〕中犯罪故,依如法、無過、應理之羯磨,與彼本日治;依如法〔之羯磨〕而與合一別住;依非法〔之羯磨〕而與摩那埵;依非法〔之羯磨〕而與出罪。[P.70]諸比丘!彼比丘由此等罪,未清淨。諸比丘!此處……或相雜。彼請僧伽以此等罪故,行合一別住。僧伽以此等罪故,與彼合一別住。彼於別住中犯甚多僧殘罪,或有量或無量而覆藏。彼請僧伽以於〔別住〕中犯罪故,行本日治。僧伽以於〔別住〕中犯罪故,依如法、無過、應理之羯磨,與本日治;依如法〔之羯磨〕而與合一別住;依非法〔之羯磨〕而與摩那埵;依非法〔之羯磨〕而與出罪。諸比丘!彼比丘由此等罪,未清淨。」
———根本未清淨九事終———
三六
(一)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甚多僧殘罪,或有量,或無量……或別立,或相雜。彼請僧伽以此等罪故,行合一別住。僧伽以此等罪故,與彼合一別住。彼於別住中犯眾多僧殘罪,有量而不覆藏。彼請僧伽以期間犯罪故,行本日治。僧伽以期間犯罪故,依非法、有過、不應理之羯磨,與彼本日治;依如法〔之羯磨〕而與摩那埵;依如法〔之羯磨〕而與出罪。諸比丘!彼比丘由此等罪,未清淨。諸比丘!此處……彼於別住中犯甚多僧殘罪,有量[9]而覆藏……有量而或覆藏、或不覆藏。彼請僧伽以期間犯罪故,行本日治。僧伽以期間犯罪故,依非法、有過、不應理之羯磨,與彼本日治;依非法〔之羯磨〕而與合一別住;依如法〔之羯磨〕而與摩那埵;依如法〔之羯磨〕而與出罪。諸比丘!彼比丘由此等罪,未清淨。」
(二)
「諸比丘!此處……彼於別住中犯甚多僧殘罪,有量而覆藏。彼請僧伽以期間犯罪故,行本日治。僧伽以期間犯罪故,依非法、有過、不應理之羯磨,與彼[P.71]本日治;依非法〔之羯磨〕而與合一別住。彼思念:『我於別住』中犯眾多僧殘罪,有量而覆藏。彼於此地,憶念於前罪中所犯之罪,憶念於後罪中所犯之罪。彼生如是念:『我犯甚多僧殘罪,或有量……或相雜。我請僧伽以此等罪故,行合一別住。僧伽以此等罪故,與我合一別住。我於別住中犯甚多僧殘罪,有量而覆藏。我請僧伽以期間犯罪故,行本日治。僧伽以期間犯罪故,依非法、有過、不應理之羯磨,與我本日治;依非法〔之羯磨〕而與合一別住。我思念於別住中犯甚多僧殘罪,有量而覆藏。我於此地,憶念於前罪中所犯之罪,憶念於後罪中所犯之罪。我宜請僧伽以於前罪中所犯之罪及於後罪中所犯之罪故,依如法、無過、應理之羯磨,受本日治;依如法〔之羯磨〕而受合一別住;依如法〔之羯磨〕而受摩那埵;依如法〔之羯磨〕而應受出罪。』彼請僧伽以於前罪中所犯之罪及於後罪中所犯之罪故,依如法、無過、應理之羯磨,受本日治;依如法〔之羯磨〕而受合一別住;依如法〔之羯磨〕而受摩那埵;依如法〔之羯磨〕而受出罪。僧伽以於前罪中所犯之罪及於後罪中所犯之罪故,依如法、無過、應理之羯磨與本日治;依如法〔之羯磨〕而與合一別住;依如法〔之羯磨〕而與摩那埵;依如法〔之羯磨〕而與出罪。諸比丘!彼比丘由此等罪,成為清淨。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如上文,『覆藏』改為『或覆藏或不覆藏』。〕……由此等罪,已為清淨。」
(三)
「諸比丘!此處……彼於別住中犯甚多僧殘罪,無量而不覆藏……無量而覆藏……或有量、或無量而不覆藏。彼請僧伽以期間犯罪故,行本日治。僧伽以期[P.72]間犯罪故,依非法、有過、不應理之羯磨,與彼本日治;依如法〔之羯磨〕而與摩那埵;依如法〔之羯磨〕而與出罪。諸比丘!彼比丘由此等罪,未清淨。諸比丘!此處……彼於別住中犯甚多僧殘罪,或有量、或無量而覆藏……或有量、或無量而或覆藏,或不覆藏。彼請僧伽以期間犯罪故,行本日治。僧伽以期間犯罪故,依非法、有過、不應理之羯磨,與彼本日治;依非法〔之羯磨〕而與合一別住;依如法〔之羯磨〕而與摩那埵;依如法〔之羯磨〕而與出罪。諸比丘!彼比丘由此等罪,未清淨。」
(四)
「諸比丘!此處……〔同第三 集犍度三六(二)。『有量』改為『或有量或無量』。〕……由此等罪,已為清淨。」
攝頌曰:
校注
[0065001] 「三罪」:五日覆藏,別住中犯罪不覆藏,摩那埵中犯罪不覆藏。 [0082002] 「清淨邊別住」(suddhantaparivāsa),「若受此者,由受之日,數具足戒以來之日數,為別住之數。」(原註)。 [0088003] 「不覆藏」,原本無否定辭 na,依暹羅本而譯之。 [0088004] 「最初」,原本「最始及最終之」,依暹羅本譯之。 [0088005] 「諸比丘」云云,此一項目底本缺,依暹羅本補之。 [0090006] 原語 heṭṭhā,意為「下」。 [0092007] 「諸比丘」云云,此節底本省略,未明記,今依暹羅本而譯之。 [0093008] 「少罪」(suddhaka),「離僧殘罪之輕少罪蘊」(原註)。 [0097009] 「有量」云云,原本「有量而或覆藏、或不覆藏。」今依暹羅本之順序。 [0100010] 「分別說部」讀為 Vibhjjavādīnaṁ,但兩本俱是 padānaṁ。【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4 冊 No. 2 犍度(第11卷-第22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