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三十六
大般涅槃經憍陳如品下(卷第三十六)
北涼 天竺三藏 曇無讖 譯
晉 沙門 慧嚴 慧觀 謝靈運 重治
問眾[2]生何法故起常無常等六十二見。
[科02]佛言善男子不知色故乃至不知識故見世間常乃至非如去非不如去。
佛答不知色故起常無常乃至不知識故起常無常等夫言色者先業為因今世父母衣食為緣虗偽假合謂有常性所以能起常無常等乃至不知於識亦起諸見。
次番。
[科03]梵志言瞿曇眾生知何法故不見世間常乃至非如去非不如去。
更問知何色知何識故不起諸見。
[科04]佛言善男子知色故乃至知識故不見世間常乃至非如去非不如去。
佛言知色但是因緣和合無主無我即無諸見乃至知識亦復如是。
梵志言唯願為我下二是歸伏。
[科05]梵志言世尊唯願為我分別解說世間常無常佛言。
善男子若人捨故不造新業是人能知常與無常梵志言世尊我[A1]已知解佛言善男子汝云何見汝云何知世尊故名無明與愛新名取有若人遠離是無明愛不作取有是人真實知常無常我今[A2]已得正法淨眼歸依三寶唯願如來聽我出家佛告憍陳如聽是梵志出家受戒時憍陳如受佛敕[A3]已將至僧中為作羯磨令得出家十五日後諸漏永盡得阿羅漢果。
文云捨故等者故名無明與愛新名取有解者為二一云無明與愛是過去所以名故取有現在所以名新愛是現在那忽言故乃強解云由行得愛此解不然二云若據煩惱無明愛為新若據業者取有為故此亦不可取是煩惱那忽為新無明愛新那忽屬業最為不可又一解云不須云過現及煩惱業但論無明與愛是起身本取從無明愛起即是枝末所以名新無前諸失上云無明為父貪愛為母若尊敬此死入無間又云生死本際凡有二種無明與愛此豈非故今約三世現在望過去無明是故未來望現在愛即是故與觀師同又不失三世文云我今[A4]已得正法淨眼或法眼淨此應無異特是左右之異十五日後得羅漢者悟有早晚。
犢子梵志下第七外道文為三一緣起二論義三歸伏。
[科01]犢子梵志復作是言瞿曇我今欲問能見聽不如來默然第二第三亦復如是。
亦以默然為緣起者不得例前表其儒雅是故徐詳待三方答。
犢子言下二是論義。
[科02]犢子復言瞿曇我久與汝共為親友汝之與我義無有二我欲咨問何故默然爾時世尊作是思惟如是梵志其性儒雅純善質直常為知故而來咨啟不為惱亂彼若問者當隨意答佛言犢子善哉善哉隨所疑問吾當答之。
此無自執但咨正義故因佛默先問默意次佛思默意乃開問端。
次犢子言下正論義既無自執但問正義於中二先問法次問人初問法中二先問次佛答。
[科03]犢子言瞿曇世有善耶如是梵志有不善耶如是梵志瞿曇願為我說令我得知善不善法。
答中又二先許。
[科04]佛言善男子我能分別廣說其義今當為汝簡略說之。
次正答三種十種於中先雙釋次雙結。
[科05]善男子欲名不善解脫欲者名之為善瞋恚愚癡亦復如是殺名不善不殺名善乃至邪見亦復如是。
於釋中云解脫欲者此是無貪善根。
次問能修善斷惑之人者。
[科07]梵志言瞿曇是佛法中頗有一比丘能盡如是貪欲恚癡一切諸漏一切有不佛言善男子是佛法中非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無量諸比丘等能盡如是貪欲瞋癡一切諸漏一切諸有瞿曇置一比丘是佛法中頗有一比丘尼能盡如是貪欲瞋癡一切諸漏一切有不佛言善男子是佛法中非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無量諸比丘尼能斷如是貪欲瞋癡一切諸漏一切諸有犢子言瞿曇置一比丘一比丘尼是佛法中頗有一優婆塞持戒精勤梵行清淨度疑彼岸斷於疑[1]網佛言善男子我佛法中非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無量諸優婆塞持戒精勤梵行清淨斷五下結得阿那含度疑彼岸斷於疑網犢子言瞿曇置一比丘一比丘尼一優婆塞是佛法中頗有一優婆夷持戒精勤梵行清淨度疑彼岸斷疑網不佛言善男子我佛法中非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無量諸優婆夷持戒精勤梵行清淨斷五下結得阿那含度疑彼岸斷於疑網犢子言瞿曇置一比丘一比丘尼盡一切漏一優婆塞一優婆夷持戒精勤梵行清淨斷於疑網是佛法中頗有優婆塞受五欲樂心無疑網不佛言善男子是佛法中非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無量優婆塞斷於三結得須陀洹薄貪恚癡得斯陀含如優婆塞優婆夷亦如是。
其欲修習先訪其人若有高例我亦隨修此中但問出家二眾兼得四眾斷一切有者此明羅漢即出家二眾得阿那含者即問在家二眾度疑彼岸者少分稱得度此中再明優婆塞者有離欲者有妻子者文云受五欲樂而心無疑網者是佛皆答非一二三乃至五百者何如大品明大數五千分然諸經中多明五百弟子此是數方之言。
從世尊我於今者樂說譬下第三歸伏於中五先請述。
[科08]世尊我於今者樂說譬喻。
次佛許。
[科09]佛言善哉善哉樂說便說。
三述[A6]已。
[1]世尊譬如難陀婆難陀龍王等降大雨如來法雨亦復如是平等雨於優婆塞優婆夷。
四請出家。
[科02]世尊若諸外道欲來出家不審如來幾月試之佛言。
善男子皆四月試不必一種世尊若不一種唯願大慈聽我出家。
佛令四月試優婆塞經明必四月言四月者只是一時根性不同復不一種聞不一種即求出家。
五佛聽出家。
[科03]爾時世尊告憍陳如聽是犢子出家受戒時憍陳如受佛敕[A7]已立眾僧中為作羯磨於出家後滿十五日得須陀洹果既得果[A8]已復作是念若有智慧從學得者我今[A9]已得堪任見佛即往佛所頭面作禮修敬[A10]已畢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諸有智慧從學得者我今[A11]已得唯願為我重分別說令我獲得無學智慧佛言。
善男子汝勤精進修習二法一奢摩他二毗婆舍那。
善男子若有比丘欲得須陀洹果亦當勤修如是二法若復欲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亦當修習如是二法善男子若有比丘欲得四禪四無量心六神通八背捨八勝處無諍智頂智畢竟智四無閡智金剛三昧盡智無生智亦當修習如是二法善男子若欲得十住地無生法忍無相法忍不可思議法忍聖行梵行天行菩薩行虗空三昧智印三昧空無相無作三昧地三昧不退三昧首楞嚴三昧金剛三昧阿耨多羅三藐菩提佛行亦當修習如是二法犢子聞[A12]已禮拜而出在娑羅林中修是二法不久即得阿羅漢果是時復有無量比丘欲往佛所犢子見[A13]已問言大德欲何所至諸比丘言欲往佛所犢子復言諸大德若至佛所願為宣啟犢子梵志修二法[A14]已得無學智今報佛恩入般涅槃時諸比丘至佛所[A15]已白佛言世尊犢子比丘寄我等語世尊犢子梵志修習二法得無學智今報佛恩入於涅槃佛言善男子犢子梵志得阿羅漢果汝等可往供養其身時諸比丘受佛敕[A16]已還其尸所大設供養。
出家後修行得益言二法者或言止觀或定慧奢摩舍摩者輕重音異報佛恩者依法修行是報佛恩。
納衣梵志下第八外道此亦出家外道常服此納因衣名人此間亦有麻襦杯度之流文為二初論義後歸伏論義又二初執後破初執者開善分初文為八復次一據煩惱二據五大三據環釧四據自性五據五塵六據五根七據小兒八據有無招提分此文為二初難正義後立邪義就初復二一非業行後難煩惱觀師分為四初一復次難因緣義次三復次立自性義三一復次重難正義四三。
復次重立自性但分文在人孰是孰非且依觀師諸師多云納衣正問眾生之始三界流來弘廣問終諮決如來涅槃問始是問流來問終是問反出觀師據三文推之一陳如答弘廣云若人來問常無常有始有終佛常默然若納衣問始佛何故答二其初難眾生無量世中作善不善業未來還得善不善報此問行業果報何關問始三可中問於初流來者佛答不去何者界外初起一念流來此之流來復何處來向前推之永不可得知答不去由不作此問故如來解釋納衣正問因緣愛潤生義惡因緣死見地獄時反更生愛而生其中善因緣死則見天堂而生愛者則生其中解此數論不同數人言於生陰前起愛潤生有身有惑同在一時亦起愛心即便得身此即身先煩惱在後論人言於死陰後起愛潤生即煩惱在前身乃在後初難因緣又兩初領旨而非。
[科04]納衣梵志復作是言瞿曇如瞿曇所說無量世中作善不善未來還得善不善身是義不然。
次難煩惱文又為四一領旨二雙難三別難四總結。
[科05]何以故如瞿曇說因煩惱故獲得是身。
此下牒佛所說煩惱與身故云領旨。
若因煩惱下第二雙難又三先兩定次兩難三兩結初兩定可見。
[科06]若因煩惱獲得身者身為在先煩惱在先。
兩難者。
[科01]若煩惱在先誰之所作住在何處若身在先云何說言因煩惱得。
初云若煩惱在先全未有身那得煩惱煩惱何處住煩惱因誰生若煩惱復因煩惱煩惱則不是先故言不可次難身在先者則不從煩惱而得是身身既不從煩惱煩惱亦不因身此俱不可。
[科02]是故若言煩惱在先是則不可若身在先是亦不可。
若言一時下三別難。
[科03]若言一時又亦不可。
既言因果不應一時。
先後一時下四是總結三義。
[科04]先後一時義皆不可是故我說一切諸法皆有自性不從因緣。
三皆不可故知諸法不從因緣。
復次瞿曇堅是地性下次立邪自性之義有三復次。
[科05]復次瞿曇堅是地性溼是水性熱是火性動是風性無所罣閡是虗空性是五大性非因緣有若使世間有一法性非因緣有一切法性亦應如是非因緣有若有一法從因緣者何因緣故五大之性不從因緣瞿曇眾生善身及不善身獲得解脫皆是自性不從因緣是故我說一切諸法自性故有非因緣生。
彼明地性堅乃至空性無閡體性如此非因緣成五大既爾一切亦然即自性義。
復次世間之法有定用處證成前義。
[科06]復次瞿曇世間之法有定用處譬如工匠云如是木任作車輿如是任作門戶牀几亦如金師所可造作在額上者名之為鬘在頸下者名之為瓔在臂上者名之為釧在指上者名之為環用處定故名為定性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有五道性故有地獄餓鬼畜生人天若如是者云何說言從於因緣復次瞿曇一切眾生其性各異是故名為一切自性如龜陸生自能入水犢子生[A17]已自能飲乳魚見釣餌自然吞食毒蛇生[A18]已自然食土如是等事誰有教者如刺生[A19]已自然頭尖飛鳥毛羽自然色別世間眾生亦復如是有利有鈍有富有貧有好有醜有得解脫有[1]得下有是故當知一切法中各有自性。
在額名鬘等者如此土嚴具故初舉工匠揆木為難直者任牀曲者任机復舉五道為難乃言自性生地獄等又舉龜陸生即入水海裏蚶蛤誰之刻畫。
三舉貪欲一復次更難因緣前非佛旨。
[科07]復次瞿曇說貪欲瞋癡從因緣生如是三毒因緣五塵是義不然。
後乃作難。
[科08]何以故眾生睡時遠離五塵亦復生於貪欲瞋癡在胎亦爾初出胎時未能分別五塵好醜亦復生於貪欲瞋癡諸仙賢聖處閑寂處無有五塵亦能生於貪欲瞋癡亦復有人因於五塵生於不貪不瞋不癡是故不必從於因緣生一切法以自性故。
難有四意一難貪不對塵如人睡時亦不對塵而生欲貪二難小兒初生無所分別亦復生貪三難賢聖在於山林雖離五塵亦復生貪四難自有對塵貪對塵不貪竝是自性。
第四有三復次重立邪義。
[科09]復次瞿曇我見世人五根不具多饒財寶得大自在有根具足貧窮下賤不得自在為人僕使若有因緣何故如是是故諸法各有自性不由因緣。
初明五根不具而多財五根雖具而少祿根若不具則過去作惡今生何以多財若根具者過去行善今生何以貧窮竝是性爾不關因緣。
第二復次可見。
[科10]復次瞿曇世間小兒亦復未能分別五塵或笑或啼笑時知喜啼時知愁是故當知一切諸法各有自性。
第三復次舉有無難。
[科11]復次瞿曇世法有二一者有二者無有即虗空無即兔角如是二法一是有故不從因緣二是無故亦非因緣是故諸法有自性故不從因緣。
彼以虗空為有兔角為無誰作虗空之有誰使兔角令無二事既然一切亦爾皆是自性。
佛言下答以答望問略有三異一有無二鄭重三不次第言有無者前有四難為八復次今但七復次何故爾佛答七難竟其即領解是故不答第八難也鄭重者重答第二難何故爾性是其宗故再破之不次第者第一答第二第二答第三第三答第四第四答第一第五重答第二第六答第五第七答第六第八答第七初答第二破立自性義者。
[科01]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言如五大性一切諸法亦應如是是義不然何以故善男子汝法中以五大是常何因緣故一切諸法悉不是常若世間物是無常者是五大性何因緣故不是無常若五大常世間之物亦應是常是故汝說五大之性有自性故不從因緣令一切法同五大者無有是處。
彼以五大不從緣生例一切法亦不從緣佛逐破之汝立五大不從緣生是故名常例一切法亦不從緣生亦應是常。
汝言用處下是第二答第三破其證義。
[科02]善男子汝言用處定故有自性者是義不然何以故皆從因緣得名字故若從因得名亦從因得義云何名為從因得名如在額上名之為鬘在頸名瓔在臂名釧在車名輪火在草木名草木火善男子木初生時無箭矟性從因緣故工造為箭從因緣故工造為矟是故不應說一切法有自性也。
彼云環釧無何因緣佛破云皆從因緣得名亦從因緣得義名鬘名瓔此是從因得名匠為箭矟此從因得義若性是箭無假工匠況本是環今打為釧改釧為環向時曲者任机熨机直為牀向時直者為牀今熨牀曲為机皆是因緣何性之有。
汝言如龜陸生下第三破彼第四復次中有七事為破七事此即初事。
何不入火[1]吸角正反彼宗。
若言諸法悉有自性下第二事。
[科04]善男子若言諸法悉有自性不須教習無有增長是義不然何以故今見有教緣教增長是故當知無有自性。
其上復次中全無此語但言誰有教者而今有此破者既云利是性爾鈍亦如之豈有教而長耶。
若一切法有自性下第三事。
[科05]善男子若一切法有自性者諸婆羅門一切不應為清淨身殺羊祀祠若為身祠是故當知無有自性。
明婆羅門不應祠祀。
世間語法有三下第四事。
明皆有造作之語寧是自然。
若言諸法悉有自性下第五事。
[科07]善男子若言諸法有自性者當知諸法各有定性若有定性甘蔗一物何緣作漿作蜜石蜜酒苦酒等若有一性何緣乃出如是等物若一物中出如是等當知諸法不得一定各有一性。
縱則應定。
[科08]若一切法有定性下第六事。
善男子若一切法有定性者聖人何故飲甘蔗漿石蜜黑蜜酒時不飲後為苦酒復還得飲是故當知無有定性若無定性云何不因因緣而有。
明既其無定則應從緣。
汝說一切法下第七事。
[科09]善男子汝說一切法有自性者云何說喻若有喻者當知諸法無有自性若有自性當知無喻世間智者皆說譬喻當知諸法無有自性無有一性。
明說喻故故知無性若使解則性解何勞為說若不解者性自不解雖復說喻無所成益。
善男子汝言身為在先下第四追破彼第一復次但前難本有四一領旨二雙難三別難四總結今答不一一相對但總答之而此四意但正難中本來有三一者難身在先二難煩惱在先三煩惱與身一時別難中即無結難中有之今亦答三初答身在先難次答一時之難後答煩惱在先難初又二先雙非。
[科01]善男子汝言身為在先煩惱在先者是義不然。
次正答三難此下第一答身在先。
[科02]何以故若我當說身在先者汝可難言汝亦同我身不在先何因緣故而作是難。
然佛之本義說煩惱為身因則彼應正難煩惱在先所以又難身在先者相對而來非其本意今欲答正先發遣傍故云我無此說汝義亦然何忽難本欲難我還成我義。
善男子一切眾生下第二答一時之難就文為三初明一時次明前後第三更取意答。
[科03]善男子一切眾生身及煩惱俱無先後一時而有。
初言一時者除彼所計之一時若是其所解言一時者此則不可今言一時此是前後而一時亦是一時而前後(云云)。
[科04]雖一時有要因煩惱而得有身終不因身有煩惱也。
第二文中言其前後者此是一時中之前後無前後異一時亦無一時異前後今只於一時義中說有前後即煩惱為前身屬於後煩惱是因身即是果豈非因前果後若如中論所明緣成由果此有別意(云云)私謂諸大乘經云無始者不獨云身不獨煩惱若一在前一則有始今經從於對治化機以說故云要因煩惱故而得有身仍帶理說故云雖無前後雖是不盡之詞不盡是有餘之說故知實理却是權道之有餘實而言之非但過去言無先後只於現在煩惱為身而作因時亦無先後何以故因果無二色心體一三道三德一念無乖五陰五脫剎那理等貴在納衣執破破[A23]已了性同空空無前後內外誰施三十六軸唯從涅槃五十二眾咸成佛性至此不了終歸結緣此兩段義只有二行餘經文是釋疑之要也。
從汝意若謂如人二眼下第三更取意破。
[科05]汝意若謂如人二眼一時而得不相因待左不因右右不因左煩惱及身亦如是者是義不然何以故世間眼見炷之與明雖復一時明要因炷終不因明而有炷也。
若言煩惱與身是一時者不應前後如牛二角左不因右右不因左是事不爾如炷與明是一時有而要因炷有明終不因明有炷煩惱與身亦然但炷是燈器因燈有明而云炷者但齊火燒者名炷未燒之時不得名炷(云云)明佛此義正是一時因果舊說多謂此明眾生之始是一時因果今謂不然此不明眾生之始但明眾生用業得身必由煩惱自有二種一者[A24]閏業二者[A25]閏生若[A26]閏業者身果為奢今之所明正取[A27]閏生若依數解正以生陰之初有染汙識為[A28]閏生惑即結一期果報是為煩惱與身一時而有於義為便但今依後解若靈味法師亦用生陰云初起[A29]閏生愛極似數義其餘師竝云死陰之中起[A30]閏生愛得言一時因果者此前迦葉章中云由愛無明二因緣故得住壽命十地經云有漏有取心生熱惱種子漸備經云有漏有取心生有漏種子[A31]閏生之[1]異雖在前起而正由識是有漏故[A32]閏生之愛所以結之是為取識有漏[A33]已有即是一時因果[2]三義故[3]此意微採靈味之說彼前難云若言一時義亦不可今答一時而有此義殊堪反於邪難故也故云汝意若謂如人二眼下正取彼意破之明雖俱同時實有相因之義如炷之有明一時而有而復相因。
汝意若謂身不在先下第三答煩惱在前難又二此先牒彼難。
但此中文有兩家讀之一云若以身先無因緣故名為無者此是牒於彼難汝不應說者即是非之汝不應作如此說一切皆有因緣者還明一切法實有因緣然不須如此分句直云汝不應說一切法有因緣也然彼是自然之義無有因緣而言汝不應說一切法有因緣者然此三師外道云有二十五諦皆悉相生即因緣義而與佛因緣義異佛法據過去為因現在為果彼家直據現在一世相生以為因緣又如勒叉婆有依諦主諦如五大造五根五大是主諦五根是依諦竝是因緣如火大造眼令能見色色是火家之求那亦如空大造耳可能聞聲聲是耳家之求那(云云)。
若言不見下復取彼意破之。
[科02]若言不見故不說者今見缾等從因緣出何故不說如缾身先因緣亦復如是善男子若見不見一切諸法皆從因緣無有自性。
汝若言不見身因故不說者今現見缾從泥出何故不說見故不說乃是違心若見不見下此明[2]顯誰論汝見與不見但云現論諸法皆從因緣。
善男子若言一切諸法悉有自性下第五重破第二五大性難。
[科03]善男子若言一切法悉有自性無因緣者汝何因緣說於五大是五大性即是因緣善男子五大因緣雖復如是亦不應說諸法皆同五大因緣如世人說一切出家精勤持戒旃陀羅等亦應如是精勤持戒善男子汝言五大有定堅性我觀是性轉故不定善男子酥蠟胡膠於汝法中名之為地是地不定或同於水或同於地故不得說自性故堅善男子白鑞鉛錫銅鐵金銀於汝法中名之為火是火四性流時水性動時風性熱時火性堅時地性云何說言定名火性。
善男子水性名流若水凍時不名為地故名水者何因緣故波動之時不名為風若動不名風凍時亦應不名為水若是二義從因緣者何故說言一切諸法不從因緣善男子若言五根性能見聞覺知觸皆是自性不從因緣是義不然何以故善男子自性之性性不可轉若言眼性見者常應能見不應有見有不見時是故當知從因緣見非無因緣。
先且破其地大佛翻其義酥蠟等物是彼家地但酥蠟不定或時為水或時名地是故不定後更破之白鑞等物舉為五大(云云)不言三大四大寧非因緣耶此中兩雙前謂汝義說有五大後說有香為地有色為火如論文光相品中明衛世師義不言香為水色為地寧非因緣耶後雙者前謂汝義云從泥出缾從縷出衣寧非因緣後謂汝義溼[3]者水大假使由寒緣故凍汝猶隨溼緣是水不隨寒緣是地又水凍時不名為地故名為水何故波動時不名為風者此是[4]蔆角竝難若例難者應言水本流性凍時不流而尚名為水者風本動性應有物不動尚[5]不為風而今此文若作[*]蔆角竝意者水本流性凍時不流尚為水者風本動性波既是動應名為風波雖是動不得名風水既不流不得名水又解此是例難如水本流遇寒因緣凍而不流而猶隨本為水風本性動遇水因緣激而成波應猶隨本是風若波動遂逐因緣成水不名為風凍時亦應逐因緣成地地非是水竝意云水本是流溼之性凍時無流守本溼性猶名為水者風本動性風激成波猶自名水不名風者何異波動時守本動性應名為風只為波動名水凍時名凍所以得竝動是風大水為浪時雖藉風為緣猶隨因屬水不隨動為風寧非因緣。
汝言非因五塵下第六破彼第五。
[科04]善男子汝言非因五塵生貪解脫是義不然何以故。
善男子生貪解脫雖復不因五塵因緣惡覺觀故則生貪欲善覺觀故則得解脫善男子內因緣故生貪解脫外因緣故則能增長是故汝言一切諸法各有自性不因五塵生貪解脫無有是處。
明五塵但為外緣復由覺觀內因只善惡覺觀即生貪瞋。
汝言具足諸根下第七破彼第六。
[科01]善男子汝言具足諸根乏於財物不得自在諸根殘缺多饒財寶得大自在因此以明有自性故不從因緣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善男子眾生從業而有果報如是果報則有三種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貧窮巨富根具不具是業各異若有自性具諸根者應饒財寶饒財寶者應具諸根今則不爾是故定知無有自性皆從因緣。
明業因不同致果報參差。
如汝所言世間小兒下第八破第七。
[科02]善男子如汝所言世間小兒未能分別五塵因緣亦啼亦笑是故一切有自性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若自性者笑應常笑啼應常啼不應一笑一啼若一笑一啼當知一切悉從因緣是故不應說一切法有自性故不從因緣。
明兒有啼笑則知有緣又不破第八者二解開善舊云第八是二種無法無不從緣則無勞破二冶城云此破七竟彼便領解是故不破。
梵志言若一切法下此是第二歸伏文為二初作兩問泛爾求解。
[科03]梵志言世尊若一切法從因緣有如是身者從何因緣佛言善男子是身因緣煩惱與業梵志言世尊如其是身從煩惱業是煩惱業可斷不耶佛言如是如是。
次從唯願為我去是正歸伏。
[科04]梵志復言世尊唯願為我分別解說令我聞[A34]已不移是處悉得斷之佛言善男子若知二邊中間無閡是人則能斷煩惱業世尊我[A35]已知解得正法眼佛言汝云何知世尊二邊即色及色解脫中間即是八正道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知二邊斷煩惱業世尊唯願聽我出家受戒佛言善來比丘即時斷除三界煩惱得阿羅漢果。
佛知根利直說二邊及與中間彼即領悟夫破義多方不唯一種隨病用藥不定後前若棄通從別須論次第初起道樹多用因緣破性次用無常苦空以破因緣次用體破析次用分別破析體空次用中道破於二邊次用圓常破於偏漸如此等義徧乎經論今大涅槃圓常極說而用因緣破彼納衣自性計者蓋隨其病以此初藥而後用之初後既然中間亦爾於一切處以智方便或隨欲隨宜隨治隨悟互用無失而次第宛然私謂四悉義兼祕密不定雖祕不定次第宛然若得此意應具作所以使文義分明因緣破性雖具經文更須懸作無常析空乃至圓常等義令法行成就節目顯然皆與修多羅合此義若成破諸外道邪教邪執破一切內道正教正義破一切小乘賢聖教行位理破一切大乘賢聖教行位理包括佛法尚盡況復執性外道耶於十仙文中一一須作具載則文煩故於納衣章中略申出此意得斯問意將對前後縱橫用之(云云)。
復有婆羅門名弘廣下第九外道文為二初論義後歸伏。
[科05]爾時復有婆羅門名曰弘廣復作是言瞿曇知我今所念不佛言善男子涅槃是常有為無常曲即邪見直即聖道婆羅門言瞿曇何因緣故作如是說善男子汝意每謂乞食是常別請無常曲是戶鑰直是帝幢是故我說涅槃是常有為無常曲謂邪見直謂八正非如汝先所思惟也婆羅門言瞿曇實知我心是八正道悉令眾生得盡滅不爾時世尊默然不答婆羅門言瞿曇[A36]已知我心我今所問何故默然而不見答時憍陳如即作是言大婆羅門若有問世有邊無邊如來常爾默然不答八聖是直涅槃是常若修八聖即得滅盡若不修習即不能得大婆羅門譬如大城其城四壁都無孔竅唯有一門其守門者聰明有智能善分別可放則放可遮則遮雖不能知出入多少定知一切有入出者皆由此門善男子如來亦爾城喻涅槃門喻八正守門之人喻於如來善男子如來今者雖不答汝盡與不盡其有盡者要當修習是八正道。
彼無所執直問知心念不佛知其念故作異說其本有四念佛亦作四句答者涅槃是常有為無常曲即邪見直即八正此四義者與其名同而意則異故重問之佛方為說即云乞食是常別請無常曲是戶鑰直是帝幢即是以所懷之事默以試佛佛知其意乃跨節用所表之理而以答之答過其表所以更請然𨷲字體應門裏作說文云函𨷲下柱今經中草下作此乃草名說文言雀麥也後問八正能令盡滅佛不答者以此問意眾生修道皆盡滅者應無復眾生然至理中眾生無盡是故不答若有可盡即是有邊私謂準文恐且約事舊用此文謂弘廣問終。
善哉善哉下二此明歸伏。
[科01]婆羅門言善哉善哉大德憍陳如如來善能說微妙法我今實欲知城知道自作守門憍陳如言善哉善哉汝婆羅門能發無上廣大之心佛言止止憍陳如是婆羅門非適今日發是心也乃往過去過無量[1]佛有佛世尊名普光明如來應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是人先[A37]已於彼佛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賢劫中當得作佛久[A38]已通達了知法相為眾生故現處外道示無所知以是因緣汝憍陳如不應讚言善哉善哉汝今能發如是大心。
其中發迹植因[A39]已久賢劫近成(云云)靈味以此一人例九外道皆竝是權觀師不許竝云若見一人發迹例九非實亦可九人是實反例一人非權但諸人直云證果不明是迹此人欲知城知道自作守門既發大心非為小事隨文判之不須盡例。
爾時世尊下第十外道有人云此章有三與前小異不止化外一為付囑二為降魔三化須䟦為付囑者以說經竟須付囑阿難為降魔者正法之障本由天魔今以呪降令法無壅為化須䟦者前諸外道恊邪難佛佛降伏竟須䟦自恃不來顧命阿難喚來得道今明不然皆化外道詞異意同何者佛大慈無量非但當時破執亦使將來救邪所以顧命阿難付囑流通阿難現為魔羂魔亦能羂障未來故以神呪呪之使二世無壅須䟦自佷表將來背化遣阿難往召表流通傳法故須䟦來而得道表於將來咸得歸正作此消文化外義成流通不失就文為四初顧命阿難二更論義三正命阿難四兼化須䟦初文二先問次答此下是問。
欲為付囑此經兼此化須䟦所以顧命阿難所在陳如言下二答文為二初明眾魔為亂次明阿難受亂先眾魔亂中二先眾說為亂次神通為亂。
[科03]憍陳如言世尊阿難比丘在娑羅林外去此大會十二由旬而為六萬四千億魔之所嬈亂是諸魔眾悉自變身為如來像或有宣說一切諸法從因緣生或有說言一切諸法不從因生或有說言一切因緣皆是常法因緣生者悉是無常或有說言五陰是實或說虗假入界亦爾或有說言有十二緣或有說言正有四緣或說諸法如幻如化如熱時𦦨或有說言因聞得法或有說言因思得法或有說言因修得法或復有說不淨觀法或復有說出息入息或復有說四念處觀或復有說三種觀義七種方便或復有說煗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學無學地菩薩初住乃至十住或有說空無相無作或復有說修多羅祇夜毗伽羅那伽陀憂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闍陀伽毗佛略阿浮陀達摩憂波提舍或說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聖道或說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始空性空遠離空散空自相空無相空陰空入空界空善空不善空無記空菩提空道空涅槃空行空得空第一義空空空大空。
初眾說中云毗伽羅那即是論文亦言和伽羅那梵音不同然此中魔說盡明佛法正義不說魔邪之法若說魔義念阿難解之然其常聞如來所說纔聞異義即不信受若爾云何為亂解云或說十二因緣或說四緣復說四諦八諦等以為惑亂文云三觀者有多種一云苦無常無我一云觀陰入界亦云觀三毒言七方便者數人云不淨觀總別四念處并煗法頂忍世第一成論人云一者觀色苦二觀苦集三觀苦滅四觀苦道五觀苦過六觀苦出七觀苦入約一切法皆爾。
[科04]或有示現神通變化身出水火或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上出火左脅在下右脅出水右脅在下左脅出水一脅震雷一脅降雨或有示現諸佛世界或復示現菩薩初生行至七步處在深宮受五欲時初始出家修苦行時往菩提樹坐三昧時壞魔軍眾轉法輪時示大神通入涅槃時。
從世尊阿難比丘見是事[A41]已下二明阿難受亂。
[科01]世尊阿難比丘見是事已作是念言如是神變昔來未見誰之所作將非世尊釋迦作耶欲起欲語都不從意阿難比丘入魔罥故復作是念諸佛所說各各不同我於今者當受誰語世尊阿難今者極受大苦雖念如來無能救者以是因緣不來至此大眾之中。
而阿難得初果親為佛侍而今忽受眾魔所亂此有二義一者迹中現受表神呪功方能降魔二者。
阿難既不在座欲令如來顧問文殊往復論其德業堪為付囑河西解云阿難所以為魔所惱凡有五義一者陳如應是對揚化諸外道所以阿難不來在座二者謂魔得度故示在彼三者欲顯阿難內德八事四者欲令阿難往召須䟦五者欲折阿難高心。
爾時文殊白佛下第二更論義釋疑復為二初問次答問中復二初問具出菩薩自能流通。
[科02]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此大眾中有諸菩薩[A42]已於一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至無量生發菩提心[A43]已能供養無量諸佛其心堅固具足修行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成就功德久[A44]已親近無量諸佛淨修梵行得不退轉菩提之心得不退忍不退轉持得如法忍首楞嚴等無量三昧如是等輩聞大乘經終不生疑善能分別宣說三寶同一性相常住不變聞不思議不生驚怪聞種種空心不怖懅了了通達一切法性能持一切十二部經廣解其義亦能受持無量諸佛十二部經何憂不能受持如是大涅槃典。
從何因緣故下此問阿難何為獨蒙顧問。
[科03]何因緣故問憍陳如阿難所在。
爾時世尊告文殊言下二答文為三初具述本緣次現前稱歎三正答二問此初具述本緣。
[科04]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諦聽諦聽善男子我成佛[A45]已過[1]三十秊住王舍城爾時我告諸比丘言今此眾中誰能為我受持如來十二部經供給左右所須之事亦使不失自身善利時憍陳如在彼眾中來白我言我能受持十二部經供給左右不失所作自利益事我言憍陳如汝[A46]已朽邁當須使人云何方欲為我給使時舍利弗復作是言我能受持佛一切語供給所須不失所作自利益事我言舍利弗汝[A47]已朽邁當須使人云何方欲為我給使乃至五百諸阿羅漢皆亦如是我悉不受爾時目連在大眾中作是思惟如來今者不受五百比丘給使佛意為欲令誰作耶思惟是[A48]已即便入定觀見如來心在阿難如日初出光照西壁見是事[A49]已即從定起語憍陳如大德我見如來欲令阿難給事左右時憍陳如與五百阿羅漢往阿難所作如是言阿難汝今當為如來給使請受是事。
阿難言諸大德我實不堪給事如來何以故如來尊重如師子王如龍如火我今穢弱云何能辦諸比丘言汝受我語給事如來得大利益第二第三亦復如是阿難言諸大德我亦不求大利益事實不堪任奉給左右時目楗連復作是言阿難汝今未知阿難言大德唯願說之目楗連言如來先日僧中求使五百羅漢皆求為之如來不聽我即入定見如來意欲令汝作汝今云何反更不受阿難聞[A50]已合掌長跪作如是言諸大德若有是事如來世尊與我三願當順僧命給事左右目楗連言何等三願阿難言一者如來設以故衣賜我聽我不受二者如來設受檀越別請聽我不從三者聽我出入無有時節如是三事佛若聽者當順僧命時憍陳如五百比丘還來我所作如是言我等[A51]已勸阿難比丘唯求三願若佛聽者當順僧命文殊師利我於爾時讚阿難言善哉善哉阿難比丘具足智慧豫見譏嫌何以故當有人言汝為衣食奉給如來是故先求不受故衣不隨別請憍陳如。
阿難比丘具足智慧入出有時則不能得廣作利益四部之眾是故求欲出入無時憍陳如我為阿難開是三事隨其意願時目楗連還阿難所語阿難言吾[A52]已為汝啟請三事如來大慈皆[A53]已聽許阿難言大德若佛聽者請往給侍。
即是如來昔於僧中命覓侍者之本緣(云云)。
文殊師利阿難下第二現前稱歎若阿難在眾豈得歎美又二前歎八事不可思議。
[科01]文殊師利阿難事我二十餘秊具足八種不可思議何等為八一者事我[A54]已來二十餘秊初不隨我受別請食二者事我[A55]已來初不受我陳故衣服三者自事我來至我所時終不非時四者自事我來具足煩惱隨[1]有入出諸王剎利豪貴大姓見諸女人及天龍女不生欲心五者自事我來持我所說十二部經一經於耳曾不再問如瀉缾水置之一缾唯除一問善男子瑠璃太子殺諸釋氏壞迦毗羅城阿難爾時心懷愁惱發聲大哭來至我所作如是言我與如來俱生此城同一釋種云何如來光顏如常我則憔悴我時答言阿難我修空定故不同汝過三秊[A56]已還來問我世尊我往於彼迦毗羅城曾聞如來修空三昧是事虗實我言阿難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六者自事我來雖未獲得知他心智常知如來所入諸定七者自事我來未得願智而能了知如是眾生到如來所現在能得四沙門果有後得者有得人身有得天身八者自事我來如來所有祕密之言悉能了知善男子阿難比丘具足如是八不思議是故我稱阿難比丘為多聞藏。
次歎希有。
[科02]善男子阿難比丘具足八法能具足持十二部經何等為八一者信根堅固二者其心質直三者身無病苦四者常勤精進五者具足念心六者心無憍慢七者成就定意八者具足從聞生智文殊師利毗婆尸佛侍者弟子名阿叔迦亦復具足如是八法尸棄如來侍者弟子名差摩迦羅毗舍浮佛侍者弟子名憂波扇陀迦羅鳩村[2]大佛侍者弟子名曰拔提迦[3]那牟尼佛侍者弟子名曰蘇坻迦葉佛侍者弟子名葉婆密多皆亦具足如是八法我今阿難亦復如是具足八法是故我稱阿難比丘為多聞藏。
[4]又云毗舍浮佛七佛之名定應如此脫有本有舍浮者非。
從如汝所說下第三正答二問。
[科03]善男子如汝所說此大眾中雖有無量無邊菩薩是諸菩薩皆有重任所謂大慈大悲如是慈悲之因緣故各各怱務調伏眷屬莊嚴自身以是因緣我涅槃後不能宣通十二部經若有菩薩或時能說人不信受文殊師利阿難比丘是吾之弟給事我來二十餘秊所可聞法具足受持喻如瀉水置之一器是故我今顧問阿難為何所在欲令受持是涅槃經善男子我涅槃後阿難比丘所未聞者弘廣菩薩當能流布阿難所聞自能宣通。
明菩薩雖能流通各有重任調伏眷屬故不付囑。
阿難下果親為侍者多聞最上所以付之長壽品初盛明聲聞不堪菩薩堪受今付阿難不付菩薩此有三義一者前呵實行故云不堪今明是權故言其堪二者對揚大法弘宣深理其即不堪於教文言受持章段其即堪能下文自云若阿難所不知者弘廣菩薩自為宣說深義正理即付菩薩三者明聲聞者自有與奪奪故不堪與故言堪文云是吾弟者此是從弟但欲論近不復言從直云是吾之弟所未聞者弘廣菩薩當能流布者此有三解一冶城云十外數中迹居第九實是菩薩是故佛言弘廣菩薩自能流布二者招提云佛法之中大士何限而忽取同外道名謂能弘經言弘廣者非據一人但能弘通教化利益即是弘廣故大智度論結集法藏中具明其事迦葉對阿難則出修多羅阿毗曇對優波離出於毗尼即是律藏若文殊師利與彌勒等對阿難出大乘藏是則文殊彌勒即是弘廣菩薩第三解既非外道又非通說別有菩薩名為弘廣如言普賢文殊等之流。
從文殊師利阿難比丘今在他處下第三正命阿難舊明三義而文中唯有降天魔喚須䟦應有付教之事文少不來今就文有五一佛命文殊二如來說呪三文殊奉命四魔王發心五阿難致敬第一佛命文殊令其持呪以解阿難。
[科04]文殊師利阿難比丘今在他處去此會外十二由旬而為六萬四千億魔之所惱亂汝可往彼發大聲言一切諸魔諦聽諦聽如來今說大陀羅尼一切天龍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山神樹神河神海神舍宅等神聞是持名無不恭敬受持之者是陀羅尼十恒河沙諸佛世尊所共宣說能轉女身自識宿命若受五事一者梵行二者斷肉三者斷酒四者斷辛五者樂在寂靜受五事[A57]已至心信受讀誦書寫是陀羅尼當知是人則得超越七十七億弊惡之身。
文云大陀羅尼者翻音不同亦云總持亦云能持能持正法不失邪法不起故謂為持亦翻辯才是梵音兼義正翻為持故其文云聞是持名其中令持呪人行於五事斷辛等悉如文。
爾時世尊即便說之下二如來說呪。
[科01]爾時世尊即便說之。
阿磨隷毗磨隷涅磨隷瞢伽隷醯磨羅若竭裨三曼那䟦提娑婆他娑檀尼婆羅磨他娑檀尼摩那斯阿拙啼比羅祇菴羅賴坻婆嵐彌婆嵐摩莎隷富泥富那摩奴賴綈
呪之名義[A58]已如前解但呪中云若竭裨經本不同或作衣邊或為土邊今以衣邊為正而有二音徐愛音云此是卑音今以為婢離反然土邊作亦有二音又云名婆嵐彌其字山下風此本是攜字但讀音為嵐然亦可山字有邪正故作字不同如豈字頭山則斜巖字頭山則正今嵐與攜字亦應爾又賴綈之字或為[1]弟音今為提音說文云[2]憂德也然新金光明陀羅尼淨地品佛為十地菩薩說十篇呪此之一呪即是彼經第十篇擁護十地此呪正護第十地菩薩若爾當知阿難位行即高乃是十地菩薩如來說呪而擁護之彼經云得此呪者不畏毒蛇師子虎狼等圓教一生既許超登十地肉身未免如是等畏故呪護之然阿難縱非此生始證本迹何殊呪護之意思之可見若不爾者菩薩斷煩惱無復怖畏今何得云得呪方乃免怖故人多釋或云其事實是難知不可淺情所度而有一義法身之體而無所畏就應身為論此當示畏如來道登種覺尚有九惱況乃菩薩皆依前釋。
爾時文殊受呪下第三文殊奉命。
魔王聞是下第四眾魔發心。
文殊與阿難俱下第五明阿難致敬。
[科04]文殊師利與阿難俱來至佛所阿難見佛至心禮敬却住一面。
但古來呪文不譯而有五義一是三寶名二四諦名三空境名四勝行名五鬼神名總此五義故稱為總能持善不失持惡不生故名為持三寶名者請觀音云南無佛陀達摩僧伽但三寶名種種不同或當如此所以摩竭大魚聞三寶名即便合口四諦名者賢愚經中聞四諦名鸚鵡生天空理名者真境無名無所不名故聞此空名即便悟道成聖斷惑勝行名者大品言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呪無上明呪又請觀音明六字章句即六妙門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鬼神名者一者善神王名二者惡神王名。
佛告阿難是娑羅林外下第四兼化須䟦文為三一緣起二論義三歸伏初緣起又三一告阿難二阿難奉命三相隨而來。
[科05]佛告阿難是娑羅林外有一梵志名須䟦陀秊百二十雖得五通未捨憍慢獲得非想非非想定生一切智起涅槃想汝可往彼語須䟦言如來出世如優曇華於今中夜當般涅槃若有所作可及時作莫於後日而生悔心阿難汝之所說彼定信受何以故汝曾往昔五百世中作須䟦陀子其人愛心習猶未盡以是因緣信受汝語。
初文須䟦陀羅此有二翻一云好賢二云善賢雖得五通未捨憍慢者慢是散心之惑既得上定應伏下惑而言未捨憍慢者數論兩解若依數義慢從他使背上而起彼既得非想定即緣彼地而起慢也故言未捨憍慢若依論解慢是散心煩惱此實[A61]已伏[3]昔非[4]想地猶有慢在且慢本自高而彼得下定我心殊多以有我心故得名為未捨憍慢生一切智起涅槃想者此是須䟦長存之想謂生一切智想及涅槃想又云其人愛心習猶未盡者可有二義一云此是善愛謂父慈子孝之愛此乃由煩惱愛故生此心但今判屬世中之善而謂為習猶未盡者未必便是習氣但明數起此善其事既數習不[A62]已是故便云習猶未盡二者此論煩惱之習若煩惱習有二解舊云要永伏斷方始起之即是所用二解明凡夫所起之習而言未盡者以其得上地定伏於重惑餘輕者在故云習猶未盡。
時須䟦陀到[A64]已問訊下二是論義文為二初論業行後論解脫初業行者即是世間解脫即出世間具與佛論世出世二事就前文為四此下第一求聽佛言今正是時第二佛許瞿曇有諸沙門下第三彼正問佛四如來答。
前二如文。
[科05]瞿曇有諸沙門婆羅門等作如是言一切眾生受苦樂報皆隨往日本業因緣是故若有持戒精進受身心苦能壞本業本業既盡眾苦盡滅眾苦盡滅即得涅槃是義云何。
第三問佛中不云是其[A66]己義但言世間有諸沙門等皆作此說何故不自出[A67]己義宗此亦有意前來聞佛破諸外道所立之義所以今時不自立宗恐為佛破直舉諸人所解問佛明一切善惡果報皆由本業無有現身起業及現因緣有業之義殊近正說但無現在因緣即便為邪只云過去之業能感苦樂二報若現在能修斷苦樂報既能修道現在此身便得涅槃故云一切眾生苦樂果報皆悉不由現在之業因在過去現在受果現在無因未來無果。
若有沙門下第四佛答文自為三初難彼邪說次責其邪師後為明正義此下先難彼邪說。
[科06]佛言善男子若有沙門婆羅門等作是說者我為憐憫常當往[1]來如是人所既至彼[A68]已我當問之仁者實作如是說不彼若見答我如是說何以故瞿曇我見眾生習行諸惡多饒財寶身得自在又見修善貧窮多乏不得自在又見有人多伇力用求財不得又見不求自然得者又見有人慈心不殺反更中夭又見喜殺終保秊壽又見有人淨修梵行精勤持戒有得解脫有不得者是故我說一切眾生受苦樂報皆由往日本業因緣須䟦我復當問仁者實見過去業不若有是業為多少耶現在苦行能破多少耶能知是業[A69]已盡不盡耶是業既盡一切盡耶彼若見答我實不知我便當為彼人引喻譬如有人身被毒箭其家眷屬為請醫師令拔是箭既拔箭[A70]已身得安隱其後十秊是人猶憶了了分明是醫為我拔出毒箭以藥塗傳令我得差安隱受樂仁既不知過去本業云何能知現在苦行定能破壞過去業耶彼若復言瞿曇汝今亦有過去本業何故獨責我過去業瞿曇經中亦作是說若見有人豪貴自在當知是人先世好施如是不名過去業耶我復答言仁者如是知者名為比知不名真知我佛法中或有由因知果或有從果知因我佛法中有過去業有現在業汝則不爾唯有過去業無現在業汝法不從方便斷業我法不爾從方便斷汝業盡[A71]已則得苦盡我則不爾煩惱盡[A72]已業苦則盡是故我今責汝過去業彼人若言瞿曇我實不知從師受之師作是說我實無咎。
有四重假設皆立一彼一我相對文皆可見。
從我言仁者下第二責彼邪師。
[科07]我言仁者汝師是誰彼若見答是富蘭那我復語言汝昔何不一一咨問大師實知過去業不汝師若言我不知者汝復云何受是師語若言我知復應問言下苦因緣受中上苦不中苦因緣受下上苦不上苦因緣受中下苦不若言不者復應問言師云何說苦樂之報唯過去業非現在耶復應問言是現在苦過去有不若過去有過去之業悉[A73]已都盡若都盡者云何復受今日之身若過去無唯現在有云何復言眾生苦樂皆過去業仁者若知現在苦行能壞過去業現在苦行復以何破如其不破苦即是常苦若是常云何說言得苦解脫若更有行壞苦行者過去[A74]已盡云何有苦仁者如是苦行能令樂業受苦果不復令苦業受樂果不能令無苦無樂業作不受果不能令現報作生報不能令生報作現報不令是二報作無報不能令定報作無報不能令無報作定報不彼若復言瞿曇不能我復當言仁者如其不能何因緣故受是苦行。
文中言彼若見答富蘭那然須䟦之師實是鬱頭藍弗故下文云汝師鬱頭藍弗利根聰明而今言是富蘭那者是假設之辭蘭那是六師之宗其人邪見撥無實不說業行但云假使是大師富蘭那者亦須併責文云下苦因緣受中上苦不者實論因果則下因得下果亦有轉障隨緣不定故言下因得中上苦上因得下果可有轉障又云能令樂業受苦果不者謂行善是樂業而轉於地獄獲報人中受果即是樂業受樂果也苦業受樂果者即為王除賊此是苦業而得富貴是苦業受樂果令無苦無樂業作不受果者此非無記之業為無苦無樂今以下善為捨受之因即是無苦樂業隨緣異故都不得報故云不受果也又文云能令無報作定報不者此非超然無報正謂無定之報令作定報不。
仁者當知定有下第三正義。
[科01]仁者當知定有過去業現在因緣是故我言因煩惱生業因業受報仁者當知一切眾生有過去業有現在因眾生雖有過去壽業要賴現在飲食因緣仁者若說眾生受苦受樂定由過去本業因緣是事不然何以故仁者譬如有人為王除怨以是因緣多得財寶因是財寶受現在樂如是之人現作樂因現受樂報譬如有人殺王愛子以是因緣喪失身命如是之人現作苦因現受苦報仁者一切眾生現在因於四大時節土地人民受苦受樂是故我說一切眾生不必盡因過去本業受苦樂也。
仁者若以斷業因緣力故下第二論解脫義此有五番此初番也。
[科02]仁者若以斷業因緣力故得解脫者一切聖人不得解脫何以故一切眾生過去本業無始終故是故我說修聖道時是道能遮無始終業仁者若受苦行便得道者一切畜生悉應得道是故先當調伏其心不調伏身以是因緣我經中說斫伐此林莫斫伐樹何以故從林生怖不從樹生欲調伏身先當調心心喻於林身喻於樹。
佛言汝今云何下第三重責。
[科04]佛言善男子汝今云何能先調心。
世尊我先思惟下第四。
[科05]須䟦陀言世尊我先思惟欲是無常無樂無淨觀色即是常樂清淨作是觀[A78]已欲界結斷獲得色處是故名為先調伏心次復觀色色是無常如癰如瘡如毒如箭見無色常清淨寂靜如是觀[A79]已色界結盡得無色處是故名為先調伏心次復觀想即是無常癰瘡毒箭如是觀[A80]已[1]後得非想非非想處是非想非非想即一切智寂靜清淨無有墮墜常恒不變是故我能調伏其心。
文云我先觀欲是無常無樂無淨者然外道所觀多作六行謂苦麤障止妙離若佛法弟子作八行觀謂無常苦空無我不淨如癰如瘡如毒如箭今此須䟦亦作八觀但例而為言應觀欲界為無常無樂無我無淨而今獨不言無我者以外道為我修禪令我出離無無我觀然此須䟦次第斷三界煩惱得非想處謂為涅槃是先調心。
佛言汝云何下第五如來重破。
[科06]佛言善男子汝云何能調伏心耶汝今所得非想非非想定猶名為想涅槃無想汝云何言獲得涅槃善男子汝[A81]已先能訶責麤想今者云何愛著細想不知訶責如是非想非非想處故名為想如癰如瘡如毒如箭善男子汝師鬱頭藍弗利根聰明尚不能斷如是非想非非想處受於惡身況其餘者。
汝雖言調心而猶有計非想處而為涅槃涅槃無想汝自計之豈是調心前斷三界思惟煩惱是除麤想而復計有涅槃是存細想其中云汝師鬱頭藍弗後退非想定作飛狸身所以然者此外道本欲界身得非想定為眾鳥所閙乃發誓願願作飛狸身殘害魚鳥後時退定遂受此身然其得定以為涅槃生大邪見後墮無間[1]受是惡身。
世尊云何能斷諸有下第三歸伏文為三一請說無想之法二時眾得益三須䟦悟道私謂此悟道文少應如後分卷初此下請說無想之法又二先請次答。
[科01]世尊云何能斷一切諸有。
答文自二初略後廣此初略說。
[科02]佛言善男子若觀實想是人能斷一切諸有。
實想者若從境為名應言實相若從智為名即云實想想是智名相是境名。
須䟦言云何下第二更請廣說於中先請。
[科03]須䟦陀言世尊云何名為實想。
次佛答。
[科04]善男子無想之想名為實想世尊云何名為無想之想善男子一切法無自相他相及自他相無無因相無作相無受相無作者相無受者相無法非法相無男女相無士夫相無微塵相無時節相無為自相無為他相無為自他相無有相無無相無生相無生者相無因相無因因相無果相無果果相無晝夜相無明闇相無見相無見者相無聞相無聞者相無覺知相無覺知者相無菩提相無得菩提者相無業相無業主相無煩惱相無煩惱主相善男子如是等相隨所滅處名真實想善男子一切諸法皆是虗假隨其滅處是名為實是名實想是名法界名畢竟智名第一義諦名第一義空善男子是想法界畢竟智第一義諦第一義空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故得無上菩提。
答中文云隨所滅處名真實想者此有二義一者以真實智斷諸煩惱故云隨所滅處二以此空遣於俗有故言隨所滅也又言名第一義諦第一義空者涅槃果上亦有此名如師子吼初說今此文中則正明真空為第一義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得緣覺菩提者古來有解謂三乘異觀今此文中明三乘同觀第一義空但智有下中成三乘別例如三獸度河得水深淺三乘同觀中道深智即得無上菩提淺智但得辟支佛與聲聞菩提。
說是法時十千菩薩下第二明時眾得益。
[科05]說是法時十千菩薩得一生實[2]想萬五千菩薩得二生法界二萬五千菩薩得畢竟智三萬五千菩薩悟第一義諦是第一義諦亦名第一義空亦名首楞嚴三昧四萬五千菩薩得虗空三昧是虗空三昧亦名廣大三昧亦名智印三昧五萬五千菩薩得不退忍是不退忍亦名如法忍亦名如法界六萬五千菩薩得陀羅尼是陀羅尼亦名大念心亦名無閡智七萬五千菩薩得師子吼三昧是師子吼亦名金剛三昧亦名五智印三昧八萬五千菩薩得平等三昧是平等三昧亦名大慈大悲無量恒河沙等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恒河沙等眾生發緣覺心無量恒河沙等眾生發聲聞心人女天女二萬億人現轉女身得男子身。
文云得一生實相二生法界者謂十地補處大士以為一生九地則是二生若具論者則如法華經損生義說。
須䟦陀羅下第三明須䟦悟道。
[科06]須䟦陀羅得阿羅漢果。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六
涅槃經疏卷第十五
日東 天台沙門本純 分會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三十六(終)
校注
[0836k01] 六第六外道二初論義二初番二初問 [0836001] 名淨麗作名曰清淨浮 [0836002] 生下疑脫不知二字 [0836k02] 二答 [0836k03] 二番二初問 [0836k04] 二答 [0836k05] 二歸伏 [0837k01] 七第七外道三初緣起 [0837k02] 二論義二初開問端 [0837k03] 二正論義二初問法二初問 [0837k04] 二佛答二初許 [0837k05] 二正答三種十種二初雙釋 [0837k06] 二雙結 [0837k07] 二問人 [0837001] 網下麗有不字 [0837k08] 三歸伏五初請述 [0837k09] 二佛許 [0838k01] 三述已 [0838k02] 四請出家 [0838k03] 五佛聽出家 [0838k04] 八第八外道二初論義二初執四初難因緣義二初領旨而非 [0838k05] 二難煩惱四初領旨 [0838k06] 二雙難三初兩定 [0839k01] 二兩難 [0839k02] 三兩結 [0839k03] 三別難 [0839k04] 四總結 [0839k05] 二立自性義二初立自性義 [0839k06] 二證成前義 [0839001] 得下有一本作不得者下字明本作不 [0839k07] 三重難正義二初非佛旨 [0839k08] 二作難 [0839k09] 四重立自性三初復次 [0839k10] 二復次 [0839k11] 三復次 [0840k01] 二破八初答第二破自性 [0840k02] 二答第三破其證義 [0840k03] 三破第四中七事七初事 [0840001] 吸宋明作𡂡 [0840k04] 二事 [0840k05] 三事 [0840k06] 四事 [0840k07] 五事 [0840k08] 六事 [0840k09] 七事 [0841k01] 四追破第一二初答身在先難二初雙非 [0841k02] 二正答三難三初答身在先 [0841k03] 二答一時之難三初明一時 [0841k04] 二明前後 [0841k05] 三更取意答 [0841001] 異明本作惑 [0841002] 三明作之 [0841003] 此下宋明有義字 [0841k06] 三答煩惱在先難二初牒彼難 [0842k01] 二正破二初正破 [0842001] 法有麗作諸法皆有 [0842k02] 二復取彼意破 [0842002] 顯宋明無 [0842k03] 五重破第二五大性難 [0842003] 者宋明作是 [0842004] 蔆宋明作芰下同 [0842005] 不鈔云應作名 [0842k04] 六破第五 [0843k01] 七破第六 [0843k02] 八破第七 [0843k03] 二歸伏二初泛爾求解 [0843k04] 二正歸伏 [0843k05] 九第九外道二初論義 [0844k01] 二歸伏 [0844001] 佛麗作劫 [0844k02] 十第十外道四初顧命阿難二初問 [0844k03] 二答二初眾魔為亂二初眾說為亂 [0844k04] 二神通為亂 [0845k01] 二阿難受亂 [0845k02] 二更論義釋疑二初問二初問具出菩薩自能流通 [0845k03] 二問阿難何為獨蒙顧問 [0845k04] 二答三初具述本緣 [0845001] 三麗作二 [0846k01] 二現前稱歎二初歎八事不可思議 [0846001] 有麗作我 [0846k02] 二歎希有 [0846002] 大麗作駄 [0846003] 那下有含字 [0846004] 又疑文 [0846k03] 三正答二問 [0846k04] 三正命阿難五初佛命文殊 [0847k01] 二如來說呪 [0847001] 弟宋明作第 [0847002] 憂德宋明竝現行說文作厚繒 [0847k02] 三文殊奉命 [0847k03] 四魔王發心 [0847k04] 五阿難致敬 [0847k05] 四兼化須跋三初緣起三初告阿難 [0847003] 昔宋明無 [0847004] 想下有一字 [0848k01] 二阿難奉命 [0848k02] 三相隨而來 [0848k03] 二論義二初論業四初求聽 [0848k04] 二佛許 [0848k05] 三問佛 [0848k06] 四佛答三初難邪說 [0848001] 來明作至 [0848k07] 二責其邪師 [0849k01] 三為明正義 [0849k02] 二論解脫五初示正義 [0849k03] 二述己自陳 [0849k04] 三重責 [0849k05] 四答先調心 [0849001] 後明作獲 [0849k06] 五重破 [0850001] 受是宋明作是受 [0850k01] 三歸伏三初請說無想之法二初請 [0850k02] 二答二初略 [0850k03] 二廣二初請 [0850k04] 二答 [0850k05] 二時眾得益 [0850002] 想一作相 [0850k06] 三須跋悟道【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6 冊 No. 659 涅槃經會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10-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陳如品之二
起卷是第六外道文為二初論義後歸伏論義有二番初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