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十九
高貴德王品
瑤亮云五行是略十功德廣一二功德廣聖行乃至九十功德廣病行太昌宗云從初至六廣前三行主對相應後四廣後兩全不相應光宅云五行十德體一義異同是因善起自外凡終於窮學感後習果謂之為行酬前習因謂之功德是則行因德果開善云五行據淺十德據深五行始於聞經終於初地十德始於初地終金剛心故品初則歎不與聲聞辟支佛共聞者驚怪第六功德以金心為體河西云五行是涅槃因其趣深遠恐憚不修故舉十德莊嚴獎勸令學今皆不然前兩家以廣略主對義不相應如其所說光宅云習因習果乃菩薩之位不關佛乘開善云行淺德深文云第九功德初發五事悉得成就此不應深聖行以大涅槃心修嬰兒行云得大涅槃此那忽淺河西云是獎勸之語獎勸則通何處不勸研其遺文不與經會皆不用之今依經文菩薩當修五種之行行即是修文云菩薩[1]修大涅槃經得十事功德豈非是證前三聖行各說行果亦是於證其文則少後十功德非不明修而證文多其事顯故判行為修以德為證就文為三一佛明十功德二高貴領解三總結初又二一總唱十數二別釋初唱數為三有對告唱數稱歎。
[科02]爾時世尊告光明徧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言。
初對告者光明徧照論外化廣高貴德王辨內行深又光明是般若高貴是法身德王是解脫解脫攝法故如王般若理周故徧照法性尊極故高貴三德具足以目一人從德名人從人題品。
次唱數者。
[科03]善男子若有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大涅槃經得十事功德。
直唱十數不別列名下別釋中一一出名。
三稱歎者。
[科04]不與聲聞辟支佛共不可思議聞者驚怪非內非外非難非易非相非非相非是世法無有相貌世間所無。
河西云梵本云希有奇特鈍根小智聞則驚怪翻者略希奇但存九句獨佛境界不與小共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不可思議深無底故驚廣無邊故怪不真故非內不假故非外分別智所不知故非難泥洹智所不洎故非易無色故非相無心故非非相無去來今故非世法無邊無中故無相貌絕四離百故世間所無。
何等為十下第二是歷別解釋先徵起。
[科05]何等為十。
次正釋即為十章舊分此不同冶城為兩周初功德不聞而聞從淺至深至第六功德金剛三昧為一周第七功德又始發心至第十功德修三十七品見佛性為一周開善作三周初周如前第七第八為二周謂從善友生即是外緣第九第十為一周由信心得即是[2]內因今謂若望法華明三周義初法次譬後因緣皆重說前義故言三周今之功德名義永異豈同三周今但為十初文為三先明五事次論義三結初文又三先標五章次列三別解。
舊明五事為三慧初一聞慧次一思慧後三修慧有云初兩是聞思二慧中間二是聞思功用後一是修慧興皇以初一是本後四相成由聞得益益故斷疑疑除故直直故知祕今明不然三慧似道此文明證修大涅槃得十功德真證昺然尚不得以別真道釋何用小共似道釋之去文逾遠興皇以五法相由是亦不然夫入證在懷非復前後說非行時何況證時猶在次第文明證得而作修解文明不共而作共解文明不聞聞而作從他聞解文明不思議作思議解文明祕密作顯露解文明圓備作偏缺解文明驚怪作尋常解文明無差作差別解文明中道作邊窮解若依文者無十過失不知何故拒抗佛經(云云)私諮後學請觀初德五法之文不聞而聞猶參因相聞[A2]已利益等四全是果上之名初既多立果名餘九縱似修因亦是[1]證中之行章安置多少之言意亦如是乃至細尋九句之文皆悉順於若修若證故知凡諸釋經若尋文取義若依義判文不然則罔像消文必招眾失。
三解五法文自為五初釋不聞聞為三標釋結。
[科01]何等不聞而能得聞。
標不聞聞者乃是圓證妙悟發解稱聞非他邊領若從他聞即是聞聞何得是不聞聞。
次所謂甚深下此即是釋釋此圓聞一聞一切聞不可具說略舉三種初不聞聞第一義諦二不聞聞俗諦三不聞聞真諦此之三諦三法一心非前非後不淺不深故言不與聲聞辟支佛共二乘之人永不證中故不與共亦不證俗復不與共其雖證真不知真之祕密亦不與共如此不與共是故驚怪乃至非是世法上所稱美正歎於此今初就不聞聞第一義中為二初通列次通釋。
[科02]所謂甚深微密之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佛法眾僧無有差別三寶性相常樂我淨一切諸佛無有畢竟入涅槃者常住不變如來涅槃。
初列中五一佛性二一體三寶三四德四涅槃常住五如來涅槃。
次通釋。
[科03]非有非無非有為非無為非有漏非無漏非色非不色非名非不名非相非不相非有非不有非物非不物非因非果非待非不待非明非闇非出非不出非常非不常非斷非不斷非始非終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陰非不陰非入非不入非界非不界非十二因緣非不十二因緣如是等法甚深微密昔所不聞而能得聞。
一一事中無非中道甚深凡二十句餘亦如是。
次從復有不聞聞一切外道經書下是第二不聞聞俗諦又二初列俗諦法二明祕密。
初俗法者然根本有三外道各有經書此但列迦毗羅優婁佉不明勒沙婆者略又迦毗羅計一即陰是我優婁佉計二異陰是我勒沙婆計亦一亦二亦即陰亦異陰與二人略同故不說。
[科05]今於此經而得知之。
復有十一部經去是第三不聞聞真諦法亦二一聞真諦法二聞祕密。
皆言因此經而得聞之即是圓證之義毗佛略中明三寶一體佛性常住涅槃小乘所無是故除之三結如文。
[科08]善男子是名不聞而能得聞。
次釋聞[A3]已利益者為三標釋結。
標證得之益非是思慧之益文云得近三菩提思慧猶未發真豈近義耶。
次釋為二一略二廣略中又二先提緣由故言聽受。
[科02]若能聽受是大涅槃經悉能具知一切方等大乘經典甚深義味。
次顯真證。
[科03]譬如男女於明淨鏡見其色像了了分明大涅槃鏡亦復如是菩薩執之悉得明見大乘經典甚深之義亦如有人在闇室中執大炬火悉見諸物大涅槃炬亦復如是菩薩執之得見大乘深奧之義亦如日出有千光明悉能照了諸山幽闇令一切人遠見諸物是大涅槃清淨慧日亦復如是照了大乘深邃之處令二乘人遠見佛道所以者何以能聽受是大涅槃微妙經故。
是一心三智舉三譬譬之真智照理如鏡內淨假智照事如炬了外物中智圓照如日徧朗而三番說者令人易解證時一心俱得三智。
二若有菩薩去是廣明利益又二初敘緣由。
[科04]善男子若有菩薩摩訶薩聽受如是大涅槃經得知一切諸法名字。
次歷四法明益。
[科05]若能書寫讀誦通利為他廣說思惟其義則知一切諸法義理善男子其聽受者唯知名字不知其義若能書寫受持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則能知義復次善男子聽是經者聞有佛性未能得見書寫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則得見之聽是經者聞有檀名未能得見檀波羅蜜書寫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則能得見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能聽是大涅槃經則知法知義具二無閡於諸沙門婆羅門等若天魔梵一切世中得無所畏開示分別十二部經演說其義無有差違不從他聞而能自知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文不從他聞是真證之益而能[1]得於近三菩提故知非思慧明矣。
三結如文。
三[2]從斷疑心者為三標釋結標如文。
[科07]斷疑心者。
前利益是內證斷疑是外論亦名為離亦稱智斷明生闇滅雖前後互明同顯圓證功德故舊云是聞思功能若小乘聞思何曾聞思佛性之義若大乘聞思未見佛性今作離斷之義於證義便。
次釋文為二初略釋離二廣釋離略有三番初離名義兩疑次離八倒之疑三離權實之疑初名義可見。
[科08]疑有二種一者疑名二者疑義聽是經者斷疑名心思惟義者斷疑義心。
次疑八倒。
[科09]復次善男子疑有五種一者疑佛定涅槃不二者疑佛是常住不三者疑佛是真樂不四者疑佛是真淨不五者疑佛是真我不聽是經者疑佛涅槃則得永斷書寫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四疑永斷。
云疑佛涅槃是無常倒次明常倒理須具八而文略將三單對一雙是五種(云云)[3]私云涅槃四倒總別之殊。
三疑有三下離權實上疑。
[科10]復次善男子疑有三種一疑聲聞為有為無二疑緣覺為有為無三疑佛乘為有為無聽是經者如是三疑永滅無餘書寫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則能了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疑三乘是疑權了眾生佛性是實理須具列佛性今但互現。
復次下二是廣離又三一離眾多疑以無常為首者即離實法上疑次復次色是我去即是離假名上疑三四重五逆下是離依正兩報上疑五逆四重就正報論重惡有佛性無佛性就正報論極善世界有邊無邊是依報。
[科01]復次善男子若有眾生不聞如是大涅槃經疑心甚多所謂若常無常若樂不樂若淨不淨若我無我若命非命若眾生非眾生若畢竟不畢竟若他世若過世若有若無若苦若非苦若集若非集若道若非道若滅若非滅若法若非法若善若非善若空若非空聽是經者如是諸疑悉得永斷。
初如文。
[科02]復次善男子若有不聞如是經者復有種種眾多疑心所謂色是我耶受想行識是我耶眼能見耶我能見耶乃至識能知耶我能知耶色受報耶我受報耶乃至識受報耶我受報耶色至他世耶我至他世耶乃至識亦如是生死之法有始有終耶無始無終耶聽是經者如是等疑亦得永斷。
次假名中云生死之法有始有終者有始有終是邪外所計內亦有之一云生死都無終始十二因緣輪轉無際二云無明一念即是其始金剛後心即是其終三云無始而有終經云無始無明即是無始佛果即是有終若定作三執即是諍論真證之時即便得離。
[科03]復有人疑一闡提犯四重禁作五逆罪謗方等經如是等輩有佛性耶無佛性耶聽是經者如是等疑悉得永斷復有人疑世間有邊耶世間無邊耶有十方世界耶無十方世界耶。
聽是經下三結如文。
[科04]聽是經者如是等疑亦得永斷是名能斷疑惑之心。
四釋慧心正直無曲亦三標釋結初標。
[科05]慧心正直無邪曲者。
前明內證三智外離諸疑未知何智今標正直之智非是二邊所以雙舉正直邪曲兩章。
次釋出。
[科06]心若有疑則所見不正一切凡夫若不得聞是大涅槃微妙經典所見邪曲乃至聲聞辟支佛人所見亦曲云何名為一切凡夫所見邪曲於有漏中見常樂我淨於如來所見無常苦不淨無我見有眾生壽命知見計非有想非無想處以為涅槃見自在天有八聖道有見斷見如是等見名為邪曲菩薩摩訶薩若得聞是大涅槃經修行聖行則得斷除如是邪曲云何名為聲聞緣覺邪曲見邪見於菩薩從兜率下化[1]乘白象降神母胎父名淨飯母名摩耶迦毗羅城處胎滿足十月而生生未至地帝釋捧接難陀龍王及婆難陀吐水浴之摩尼䟦陀大鬼神王執持寶蓋隨後侍立地神化華以承其足四方各行滿足七步至於天廟令諸天像悉起承迎阿私陀仙抱持占相既占相[A6]已生大悲苦自傷當終不覩佛興詣師學書算計射御圖讖技藝處在深宮六萬[A7]采女娛樂受樂出城遊觀至迦毗羅園道見老人乃至沙門法服而行還至宮中見諸[A8]采女形體狀貌猶如枯骨所有宮殿塚墓無異厭惡出家夜半踰城至鬱陀伽阿羅羅等大仙人所聞說識處及非有想非無想處既聞是[A9]已諦觀是處是非常苦不淨無我捨至樹下具修苦行滿足六秊知是苦行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復至阿夷羅䟦提河中洗浴受牧牛女所奉乳麋受[A10]已轉至菩提樹下破魔波旬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波羅奈為五比丘初轉法輪乃至於此拘尸城入般涅槃如是等見是名聲聞緣覺曲見。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聽受如是大涅槃經悉得斷除如是等見若能書寫讀誦通利為他演說思惟其義則得正直無邪曲見。
既識二邊正直自顯菩薩修聖行時[A11]已能除凡夫二乘邪曲當知五行是修曲見既除所見則正當知十德是證明矣釋聲聞曲見如文。
三修行如是下結可解。
[科07]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大涅槃經諦知菩薩無量劫來不從兜率降神母胎乃至拘尸城入般涅槃是名菩薩摩訶薩正直之見。
五釋祕密義亦三標釋結初能知者標也。
[科08]能知如來深密義者。
前無二邊邪曲而有正直中道之慧此慧能知深密之義。
次釋出為三一果深密二因深密三不思議深密初所謂下即是如來大般涅槃即果深密。
[科01]所謂即是大般涅槃。
次一切下是約因。
[科02]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懺四重禁除謗法心盡五逆罪滅一闡提然後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甚深祕密之義。
三復次下約不思議。
[科03]復次善男子云何復名甚深之義雖知眾生實無有我而於未來不失業果雖知五陰於此滅盡善惡之業終不敗亡雖有諸業不得作者雖有至處無有去者雖有繫縛無受縛者雖有涅槃亦無滅者。
實無有我而於未來不失業果下二句此寄無而言有次諸業下四句寄有而言無寄有無而言非有非無寄非有非無而言有無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復不可思議玄而復玄約不思議而論深密。
[科04]是名甚深祕密之義。
爾時光明下第二論義為四一德王論二瑠光論三無畏論四德王重論初論為兩先問次歎問為兩初領旨仰非。
[科05]爾時光明徧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聞不聞義是義不然。
二正難上雖說五事今正難初事凡作三雙初一雙作奪門次作縱門三作況門初奪門為兩先法次譬法說為三初通約有無奪次正就不聞聞奪三結初有無奪又二初奪次遮初文奪分使成兩。
[科06]何以故法若有者便應定有法若無者便應定無。
次無不應下遮生滅不得作一。
[科07]無不應生有不應滅。
次如其下就不聞聞奪。
[科08]如其聞者是則為聞若不聞者則為不聞云何而言聞所不聞。
三世尊若不下正結先結定成兩。
次云何下結定不應一。
[科10]云何而言聞所不聞。
譬如下是第二譬說先譬次合。
譬中無不一譬但是開合互現耳。
從世尊若不聞聞下第二一雙是縱難難有三初縱眾生有三縱一徵。
次縱佛果有一縱一徵。
三更結兩縱如文。
[科17]若不聞不聞如來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不聞不聞亦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若當不聞如是大涅槃經見佛性者一切眾生不聞是經亦應得見。
從世尊凡是色者下第三一雙是況難前就色聲況次就三世況初文者。
[科18]世尊凡是色者或可見或不可見聲亦如是或是可聞或不可聞是大涅槃非色非聲云何而言可得見聞。
障內色可見障外不可見麤可見細不可見質柱一邊可見餘邊不見世間之色尚有可見不可見況涅槃微妙云何可見聲亦類爾。
次三世者。
三世有為尚不可見涅槃無為何可見聞。
爾時世尊下第二歎答。
[科02]爾時世尊讚光明徧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知一切諸法如幻如𦦨如乾闥婆城畫水之迹亦如泡沫芭蕉之樹空無有實非命非我無有苦樂如十住菩薩之所知見。
舊云稱歎此非是答今明亦是答其以定相難佛明幻等豈可得定眾疑皆息是為歎答瑠璃光光來非青見青非黃見黃豈非不聞而聞此即是瑞答後瑠璃光答問即兼答德王無疑為眾興問凡此三答三根釋然河西亦言歎是總答下別答。
時大眾中下第二瑠璃光論義為二一從遠來二至[A21]已論義初又二先現來相次正明來初現相中先放光次問答初放光者。
乃是奇異仍釋前問名為瑞答以示來相放光是光體大眾遇光是光用師子王定即自在定迹既自在乃顯光體不可思議(云云)。
爾時文殊下二問答又二先明其本次明其迹初本又二先無言辨本次寄言辨本。
[科04]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今此光明誰之所放爾時如來默然不說迦葉菩薩復問文殊師利何因緣故有此光明照於大眾文殊師利默然不答爾時無邊身菩薩復問迦葉菩薩今此光明誰之所有迦葉菩薩默然不說淨住王子菩薩復問無邊身菩薩何因緣故是大眾中有此光明無邊身菩薩默然不說如是五百菩薩皆亦如是雖相咨問然無答者。
初四菩薩相問皆默者一顯諸法無言二顯此疑應從文殊得解故餘人不答文殊問佛佛默然眾見佛默答咸謂文殊玄解所以迦葉復問文殊文殊又默眾謂迦葉[A23]已解如是傳傳乃至五百。
爾時世尊下第二寄言明本先問。
[科05]爾時世尊問文殊師利何因緣故是大眾中有此光明。
次答凡有七番前六皆破定相。
[科06]文殊師利言世尊如是光明名為智慧智慧者即是常住常住之法無有因緣云何佛問何因緣故有是光明。
[科07]是光明者名大涅槃大涅槃者則名常住常住之法不從因緣云何佛問何因緣故有是光明。
[科08]是光明者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常住常住之法不從因緣云何如來問於因緣。
[科09]光明者名大慈大悲大慈大悲者名為常住常住之法不從因緣云何如來問於因緣。
[科10]光明者即是念佛念佛者是名常住常住之法不從因緣云何如來問於因緣。
[科11]光明者即是一切聲聞緣覺不共之道聲聞緣覺不共之道即名常住常住之法不從因緣云何如來問於因緣。
次一明因緣。
[科12]世尊亦有因緣因滅無明則得熾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燈。
私謂此因緣答是破是立因滅無明即是破也如前皆默熾然菩提即是立也如後世俗又前是自行破立故眾皆默後是為他破立故答光緣故知光之本者莫逾菩提之燈是故此光非色現色從真起應自彼而來放光召機故非現而現問菩薩放光豈是常住一云藉彼佛力故有常光二云彼菩薩是佛自有此光。
佛言文殊下第二辨光迹亦有問答。
[科01]佛言文殊師利汝今莫入諸法甚深第一義諦應以世諦而解說之。
佛言莫入即止其本應以世諦宜明其迹。
迹文為三初此述彼土。
[科02]文殊師利言世尊於此東方過二十恒河沙等世界有佛世界名曰不動其佛住處縱廣正等足滿一萬二千由[1]延其地七寶無有土石平正柔耎無諸溝坑其諸樹木四寶所成金銀瑠璃及以頗棃華果茂盛無時不有若有眾生聞其華香身心安樂譬如比丘入第三禪周帀復有三千大河其水微妙八味具足若有眾生在中浴者所得喜樂譬如比丘入第二禪其河多有種種諸華優鉢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香華大香華微妙香華常華一切眾生無遮護華其河兩岸亦有眾華所謂阿提目多伽華占婆華波吒羅華婆師羅華摩利迦華大摩利迦華新摩利迦華須摩那華由提迦華檀㝹迦利華常華一切眾生不遮護華底布金沙有四梯陛金銀瑠璃雜色頗棃多有眾鳥遊集其上復有無量虎狼師子諸惡鳥獸其心相視猶如赤子彼世界中一切無有犯重禁者誹謗正法及一闡提五逆等罪其土調適無有寒熱饑渴苦惱無貪欲恚放逸嫉妒無有日月晝夜時節猶如第二忉利天上其土人民等有光明各各無有憍慢之心一切悉是菩薩大士皆得神通具大功德其心悉皆尊重正法乘於大乘愛念大乘貪樂大乘護惜大乘大慧成就得大總持心常憐憫一切眾生其佛號曰滿月光明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隨所住處有所講宣其土眾生無不得聞為瑠璃光菩[2]薩講宣如是大涅槃經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能修行大涅槃經所不聞者悉皆得聞彼瑠璃光菩薩摩訶薩問滿月光明佛亦如此閒光明徧照高貴德王菩薩所問等無有異。
次彼述此土。
[科03]彼滿月光明佛即告瑠璃光菩薩言善男子西方去此二十恒河沙佛土彼有世界名曰娑婆其土多有山陵堆阜土沙礫石荊棘惡刺周徧充滿常有饑渴寒暑苦惱其土人民不能恭敬沙門婆羅門父母師長貪著非法欲於非法習行邪法不信正法壽命短促有行姦詐王者治之王雖有國不知滿足於他所有生貪利心興師相伐枉死者眾王者習行如是非法四天善神心無歡喜故降災旱五穀不登人民多病苦惱無量彼中有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大悲淳厚憫眾生故於拘尸城娑羅雙樹間為諸大眾敷演如是大涅槃經彼有菩薩名光明徧照高貴德王[A24]已問斯事如汝無異佛今答之汝可速往自當得聞。
三述彼菩薩欲來。
爾時瑠光下第二彼菩薩正來。
非彼佛不能答示佛道同欲生此土善滅此土惡令見性得道是故遣來問若諸佛同道彼土遣來此應遣往答亦應遣往但略不說又隨化主所舉此佛舉彼菩薩故菩薩來彼亦應舉此但略不舉問迦葉好世不說此經今佛惡世對治無常故說常經滿月如來亦出好世何以說之問難皆與德王同耶答常治無常其土應無若逗常機任理而說是故云同竝云昔所不聞而今得聞可非對治又迦葉如來亦有常機何故不說今解不爾彼土雖無對治之說亦三悉說迦葉亦爾。
爾時世尊問下第二至[A28]已論義為二初傍論去來二正問上義初文者然問答前後隨緣不定此中佛先問次菩薩問此中傍論與純陀異上文對佛而文殊傍難即是人傍而法不傍此中正應問不聞聞而問去來即是法傍而人不傍。
[1]爾時世尊問彼菩薩善男子汝為至來為不至來。
佛問意者汝見諸法有去來故來無去來故來。
瑠光答十番初兩就前境明無來。
[科02]瑠璃光菩薩言世尊至亦不來不至亦不來我觀是義都無有來世尊諸行若常亦復不來若是無常亦無有來。
後八番約迷悟悟無去來迷有去來。
[科03]若人見有眾生性者有來不來我今不見眾生定性云何當言有來不來有憍慢者見有去來無憍慢者則無去來有取行者見有去來無取行者則無去來若見如來畢竟涅槃則有去來不見如來畢竟涅槃則無去來不聞佛性則有去來聞佛性者則無去來若見聲聞辟支佛人有涅槃者則有去來不見聲聞辟支佛人有涅槃者則無去來若見聲聞辟支佛人常樂我淨則有去來若不見者則無去來若見如來無常樂我淨則有去來若見如來常樂我淨則無去來。
瑠光明理不去來而迹有去來迷悟亦爾兼答高貴不聞而聞。
世尊且置下正論義為四一請許二問答三重研四結難請許如文。
[科04]世尊且置斯事欲有所問唯垂哀憫少見聽許佛言。
善男子隨意所問今正是時我當為汝分別解說所以者何諸佛難值如優曇華法亦如是難可得聞十二部中方等復難是故應當專心聽受。
次瑠光下問。
[科05]時瑠璃光菩薩摩訶薩既蒙聽許兼被誡敕即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有能修行大涅槃經聞所不聞。
若具足問應如德王三雙六隻此中直問聞所不聞凡有三異一德王問廣瑠光問略二德王問證瑠光問修三德王問不聞聞瑠光問聞所不聞云何會通解云瑠光在本土亦作三雙之問眾[A29]已聞廣是故但略德王通問五行之證證是內悟不由外聞故言不聞聞瑠光問證中之修即是天行天行任運念念增明故言聞所不聞辭異理同(云云)。
佛答為二初緣起二正答初緣起中二有讚許誡聽。
[科06]爾時如來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欲盡如是大乘大涅槃海正復值我能善解說汝今所有疑網毒箭我為大醫能善拔出汝於佛性猶未明了我有慧炬能為照明汝今欲度生死大河我能為汝作大船師汝於我所生父母想我亦於汝生赤子心汝心今者貪正法寶值我多有能相慧施。
許有六句似如六度而不次第汝欲盡海我能善說此約精進許拔毒箭此約戒度許慧炬照明此約般若許其問不聞聞佛許汝於佛性未得明了我有慧炬能為照明當知廣說不聞聞即廣佛性上文云云何不聞聞得聞常樂我淨復是其義若瑠光問與德王同瑠光得了因高貴亦然下文云我因是事即得悟解一句半句得見佛性入大涅槃若不聞聞是佛性者三句云何不聞聞是了因聞不聞是緣因不聞不聞是正因聞聞是境界又是因性聞不聞是因因性(云云)例來不來生不生至不至等亦復如是作船師此約忍度許生赤子心此約禪度許慧施此約檀度許。
次諦聽去是誡聽又二初誡未聞次誡聞[A30]已。
[科07]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宣釋善男子欲聽法者今正是時。
誡未聞有三諦聽令不覆器善思令不漏器念之令不汙器不覆故能受不漏故不失不汙故堪飲誡聞[A31]已亦三初三事誡覆次二事誡漏次五事誡汙初標覆次釋覆。
當生敬心標法至心聽受標[A33]已恭敬尊重標師。
[科01]於正法所莫求其過莫念貪欲瞋恚愚癡莫觀法師種姓好惡。
莫生憍慢去是勿漏生死亦莫生念去勿漏涅槃無此二邊即是不漏。
從於佛法僧去誡勿汙。
[科03]於佛法僧應生等想於生死中生大苦想於大涅槃應生常樂我淨之想先為他人然後為身當為大乘莫為二乘於一切法當無所住亦莫專執一切法相於諸法中莫生貪想常生知法見法之想善男子汝能如是至心聽法是則名為聞所不聞。
一勿汙一體二勿汙四德三勿汙大乘四勿汙無住五勿汙法相若作別體汙即不能尊師若起四倒汙即不能尊法若起小乘住著生貪汙即不能尊自無此五失即是不汙凡行十法結是至心(云云)問瑠光放光光即常住安被斯誡答槌砧扣物寄聖誡凡。
善男子有不聞聞下第二正答即為二初約不聞聞四句次廣開不生生兩番四句南方舊解初四句是法說後兩四句譬說地論人初四句是教相次二是證相觀師云諸四句無異為逗三根三番說之舊解初番四句諸師不同一師約二諦云不聞聞即真為俗故真得有聞不聞不聞此但真諦絕無見聞聞不聞即俗為真無所聞也聞聞但是俗中有於見聞一師約真應不聞聞者法身起應不聞不聞法身嶷然聞不聞者攝應還真聞聞應迹聞見一師約生死涅槃涅槃真寂不聞不聞有感即應不聞而聞生死紛糾若能修道則聞不聞若不修道常是聞聞一師云聞聞四句非是正意後重研不生四句方是正意宜就不生等解不聞不聞是涅槃無始無終不生生是涅槃無始而始生不生是涅槃無終而終生死亦然生生是生死無始無終不生生是無始而始生不生是無終而終(云云)謂義皆不然何者此三番四句圓冠諸法靡不該通用圓釋經猶懼不會安得偏作若教行證法譬解耶非但方不會圓兼復屠割傷體又一師依於一體以釋四句雖言親密彌益疎遠況作二諦疣累轉多真應生死涅槃等二亦復如是況作生生等三句解者損失事深況作互無只是小乘少分意耳不關大道今皆不用又此十事皆是內證德王難不聞聞璃光難聞不聞二辭雖異而同問證答中廣明四句若欲釋之千途萬轍同顯斯證猶懼不當而諸師蓬飛野外萍流海表偏據事相執一害諸非但乖圓永不關證。
[科04]善男子有不聞聞有不聞不聞有聞不聞有聞聞。
若以四句通釋諸義觸處皆通欲解初四句應扶佛語佛雖答證意在通修初入證道修道忽謝無所可有名為不聞真明豁開無所不照即是於聞故名不聞聞證得如是大般涅槃大般涅槃無有聞相故名不聞不聞證起惑滅名聞不聞寂而常照隨扣則應名曰聞聞今取佛解不生生中四句釋此既是佛解非徒穿鑿初句明證智次句明證理第三句明證斷第四句明證應若事若理智斷自他於初證中具足無缺如此之證不與小共不可思議聞則驚怪盡涅槃海此一妙證釋二人疑。
復次不聞聞是證聖行聞不聞是證梵行不聞不聞是證天行聞聞是證嬰兒行病行一證一切證圓證具足故上文佛告迦葉不獨汝得如是五行今此眾中五十三萬人悉皆同得如是五行即其義也復次不聞聞是證了因聞不聞是證緣因不聞不聞是證正因聞聞是證境界故佛答璃光云汝於佛性猶未明了我有慧炬能為照明即其義也復次不聞聞是證圓淨不聞不聞是證性淨聞不聞聞聞是證方便淨故佛答璃光云汝今欲盡大涅槃海我能為汝具足解釋即其義也若得此意於一證中自在廣說(云云)。
第二廣明四句從如不生生去明兩種四句。
[科01]善男子如不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生生如不至至不至不至至不至至至。
云何名如是不異義彼此四句不可異故於彼四句更立名義互相顯釋類例可通略舉兩種顯廣義端徧冠一切內外諸法那言此四是譬說耶興皇例以此四句通本有今無雪山割肉等偈不生生是本無今有生不生是本有今無生生即是三世有法不生不生即是無有是處生不生諸行無常不生生是是生滅法生生即是生滅滅[A38]已不生不生是寂滅為樂不生生是如來證涅槃生不生是永斷於生死生死即生生若能至心聽常得無量樂即是不生不生今明初約圓證根本其義既立徧通一切內外之法何但通諸大經亦通小律生生是諸惡生不生即是莫作不生生是諸善奉行不生不生是自淨其意(云云)非但通於大小經律亦得通於菩薩之論生生是因緣所生法生不生我說即是空不生生是亦名為假名不生不生是亦名中道義(云云)。
世尊云何不生生下第三重研何故重研良由不聞聞等義猶難解更研不生生等重助釋之若了不聞聞等則不重研不生生等今欲類例通之使徧一切故重研也又為二一約內四句二約外四句。
[科02]世尊云何不生生善男子安住世諦初出胎時是名不生生云何不生不生善男子是大涅槃無有生相是名不生不生云何生不生善男子世諦死時是名生不生云何生生善男子一切凡夫是名生生何以故生生不斷故一切有漏念念生故是名生生四住菩薩名生不生何以故生自在故是名生不生善男子是名內法。
內四句中句句皆先問次答安住世諦者有二義若就生死外法即是初念託胎來名安住世諦若就涅槃內法修習方便位名安住世諦從修發證無明豁破即初出胎時亦是涅槃無始而言於始將此類通不聞聞等即是圓證其義轉明世諦死時亦有二義若就生死外法福命俱盡名世諦死若就涅槃內法即是無明盡時名世諦死亦是生死無終而終四住菩薩舊云十住中第四生貴住於生自在又云十地中第四地斷見諦盡不生三途能以神力示自在生今觀二解一似別義一似通義未會此文尋此義意但令菩薩四住惑盡非是結業牽生三界而能示現名生自在[1]他經有六住義第四住與此義相應具如止觀第五卷引彼亦引證不生生等。
第二約外法四句。
[科03]云何外法未生生未生未生生未生生生善男子譬如種子未生芽時得四大和合人功作業然後乃生是名未生生云何未生未生譬如敗種及未遇緣如是等輩名未生未生云何生未生如芽生[A39]已而未增長是名生未生云何生生如芽增長若生不生則無增長如是一切有漏是名外法生生。
而言未生生者未之與不各隨義便。
瑠璃光下第四結難於三四中但難不生生等於不生生等四句中但難生生欲因生生廣解諸句就文為三一難二解三領就難為六隻三雙初就常無常難次就自生生他難三就本有本無難皆難生生為常故生無常故生為自生為他生為本有生為本無生。
[科04]瑠璃光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有漏之法若有生者為是常耶是無常乎生若是常有漏之法則無有生生若無常則有漏是常。
初文[2]者常無常者生若是常有漏之法應無此生生若無常則有漏是常生自無常無常則滅不能自固豈生有漏有漏既其不為生之所生故應是常。
次世尊若生自生下第二結自生生他難。
[科05]世尊若生能自生生無自性若能生他以何因緣不生無漏。
生若自生生無自性者言生既[3]是自所生非復能生無能生性故言生無自性二云生本假緣未有自性何能自生若無自性何能生他能生他者等是生他何故但能生於有漏之他而不能生無漏之他有漏無漏望自俱他。
世尊若未生時第三難。
[科01]世尊若未生時有生者云何於今乃名為生若未生時無生者何故不說虗空為生。
若本有者未生之時[A40]已是於生何故於今方名為生於今乃是緣合之時若本無生而可生者虗空是無那不復云虗空生耶。
佛言下第二解釋為三先非六問次釋六非三答六問合有六非一是為七章門初非六問者。
[科02]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
若定如汝問則皆不可說初言不生生不可說即非初難生定是常生生不可說非第二難生定無常生不生不可說非其第三自生則失自性故是生不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不可說非其第四生他之難前云若能生他何不生無漏故言不生不生不可說生亦不可說非其第五本有之難不生不可說非其第六本無之難。
[科03]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後一結有因緣亦可得說即是顯四悉檀因緣而可得說。
云何不生生不可說下第二釋上六非章門。
[科04]云何不生生不可說不生名為生云何可說何以故以其生故。
釋第一云自云是生復云不生不生即常兩事相乖故不可說。
[科05]云何生生不可說生生故生生生故不生亦不可說。
釋第二章生若無常則生復生生為生所生舉體皆生復為滅所滅舉體皆滅生生故生即舉體皆生生生故不生即舉體皆滅故不可說。
[科06]云何生不生不可說生即名為生生不自生故不可說。
釋第三章門生不自生本取生死。
[科07]云何不生不生不可說不生者名為涅槃涅槃不生故不可說何以故以修道得故。
釋第四章門涅槃亦有生義不可定言涅槃不生前難云等是生他何不生於無漏無漏只是涅槃涅槃亦有生義[1]而是修道得故故復是生是生不為滅之所滅此生即常故不可說。
[科08]云何生亦不可說以生無故。
釋第五章門本無有生豈可言未生[A41]已是有。
[科09]云何不生不可說以有得故。
釋第六章門不可定言有於不生而復有於可得之事所以復生不同虗空一向無生。
[科10]云何有因緣故亦可得說十因緣法為生作因以是義故亦可得說善男子汝今莫入甚深空定何以故大眾鈍故。
第七可說章門十因緣者除後兩支前十為生而作因緣故可得說此[2]止消文止觀中釋四句稍廣私謂準彼釋意與今大經文理雅合深會彼文無生之觀咸契涅槃無生之[3]門莫入空定大眾鈍故有二解一云眾實是鈍不解空定故言莫入二云若作空定之說眾解則遲空義深隱取解為難以遲難為鈍然經文唱六句皆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佛以六番釋不可說竟又指因緣亦可說竟此義猶略今更兩番說有因緣皆可得說具於一句作四句說所謂不生生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四句皆如此說是為因緣亦可得說亦應言有因緣故皆不可說何以故一句具四何可偏作一二三說為此因緣則不可說乃至四句悉具四句那可偏作一二三說為是因緣皆不可說又四句即事而理理皆不可說又四句即理而事事皆可說何以故下文云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名多聞今例此義若知四句即事而理即是不說地師名前三種四句約教行證一往而言非無此義今欲分別此之六句似如單複通別惑解初兩句明通別惑次兩句明通別解不生生是別惑單生生是通惑複生不生是通解單不生不生是別解複次生句結前單生複生同是惑生次不生句結前單不生複不生同是解故如此單複惑解皆不可說因緣可說具如前辨(云云)。
善男子有為之法下第三答即正答六問答前六句為兩初答前兩問次答後四問答前又二先別就四相次合就四相初別就四相即為四。
[科01]善男子有為之法生亦是常以住無常生亦無常。
初言生是常者當其分部守其自性故得是常言無常者住來住生生即改變復是無常。
[科02]住亦是常以生生故住亦無常。
住亦如是為生所生不得是常。
[科03]異亦是常以法無常異亦無常。
異亦如是而言[1]諸法無常者前生中云住若無常生亦無常今舉法對異還是前生住無常法異亦有常無常義具如生住。
[科04]壞亦是常以本無今有故壞亦無常。
壞亦如是文云本無今有壞亦無常者本無今有只是生義[A42]已生來生壞壞不得是常本有今無復是無常。
善男子以生故下合明四相。
[科05]善男子以性故生住異壞皆悉是常念念滅故不可說常是大涅槃能斷滅故故名無常。
各守性分皆得是常以二義故不得是常近論念念遷變遠望涅槃即復非常為涅槃所斷是故非常。
善男子有漏之法下二答後四難又為二一正答第五兼答第六二正答第四兼答第三此初答第五問者。
上問若本有者云何於今乃名為生今答云本有生理非是[A44]已有今方是生即兼答第六等是無生何故不說虗空為生今答亦云有可生之理方得有生虗空無可生之理何得說空以之為生。
無漏之法下答第四難有法譬合初文者。
[科07]無漏之法本無生性是故生不能生。
初難云若能生他應生無漏今答無有生無漏之理故不能生有漏之法有生性故故可得生兼答第三生無自性難若有自性生能生之既無自性豈可得生兼答兩意自然懸去。
[科08]如火有本性遇緣則發眼有見性因色因明因心故見。
次譬中舉火眼者各有其性火性能生眼性能見此中言有生性故生能生者即是破性義竟然後說性是則無爽如前非性執竟後方云有因緣時則可得說。
合如文。
[科09]眾生生法亦復如是由本有性遇業因緣父母和合則便有生。
爾時瑠光下第三領解又二初經家敘相次正陳解。
陳解又二自陳陳眾。
初陳自云聞不聞陳眾云不生生此即陳其得解之門只為不至至四句有未解者無畏更問生不動國德王更論不至至等。
世尊我今[A46]已解下第三無畏論義為三一請許二論義三請答德王之問請許如文。
二無畏論義有三問答領解問中又二初問此生彼次問彼利根。
此兩相成轉側為異問經說淨穢二土菩薩互有勝負今云何通答若敵對相望淨土則勝若權實相望若入實淨土勝若入權穢土勝。
次佛答正答初問兼遣後問偈有二十一行為兩初十行是止善。
[科04]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後十一行明行善。
然淨土之業即菩提心今論別行乃是總別不異三領解如文。
是光明徧照下第三請答德王之問上中[A49]已解為未悟者更請先問次佛答問如文。
[科07]是光明徧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普為憐憫一切眾生上所咨問如來若說則能利益安樂人天阿脩羅乾闥婆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
佛答為二先讚誡聽次正答。
[科08]爾時世尊即告光明徧照高貴德王菩薩善哉善哉。
善男子汝今於此當至心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答中先舉未至不至次牒聞不聞初又二初標至不至章次解釋。
[科09]有因緣故未至不至有因緣故不至至有因緣故至不至有因緣故至至。
釋中意者然德王初問有三種六種佛說六喻及光瑞答不聞聞竟次璃光論義[A50]已答不生生竟今更重牒不至至耳初聞不聞四句上根[A51]已了次不生生四句中根又悟今為下根釋不至至緣之所宜故前後間出耳就此四句前兩句明涅槃有至不至修道除惑則至不爾不至下兩句明生死有至不至若修道背厭則不至不爾則至還重反覆成上諸句。
[科01]何因緣故未至不至善男子夫不至者是大涅槃凡夫未至以有貪欲瞋恚愚癡故身業口業不清淨故及受一切不淨物故犯四重故謗方等故一闡提故五逆罪故以是義故未至不至。
然此中解釋還須望前前云不生不生即大涅槃此言不至還是不生更無別異若爾何以不同前明不至不至答為緣單複不至者即是凡夫不能修習所以不至。
[科02]善男子何因緣故不至至不至者名大涅槃何義故至永斷貪欲瞋恚愚癡身口惡故不受一切不淨物故不犯四重故不謗方等經故不作一闡提故不作五逆罪故以是義故名不至至須陀洹者八萬劫至斯陀含者六萬劫至阿那含者四萬劫至阿羅漢者二萬劫至辟支佛者十千劫至以是義故名不至至。
不至至者亦望前初出胎時名不生生此中言不至至於生死互舉一邊。
至不至者亦須望前世諦死時名生不生亦是互舉。
[科04]善男子何因緣故名為至至至者即名二十五有一切凡夫須陀洹乃至阿那含煩惱因緣故名至至。
至至亦須望前前云生生不斷此中還論生死故與前同。
次牒聞所不聞又二前列四章。
[科05]善男子聞所不聞亦復如是有不聞聞有不聞不聞有聞不聞有聞聞。
次釋中但釋一句。
[科06]云何不聞聞善男子不聞者名大涅槃何故不聞非有為故非音聲故不可說故云何亦聞得聞名故所謂常樂我淨以是義故名不聞聞。
前[A53]已釋竟不欲繁文地人別分教證淺深之異然今文意只是緣宜宜作三說但是悟有前後非關法有淺深何以故語異義同故。
爾時光明下第四德王重論為二初單問果次雙問因果初文中問為三一問涅槃始有即是無常二問因莊嚴故復是無常三問涅槃若有亦是無常於第三問中復有四章不爾者直作七問一問本無今有故無常二問因莊嚴故無常三問若是有故無常四問可見故無常五問不平等故無常六問有須待故無常七問有名字故無常初問又三謂領旨略廣問。
廣問有法譬答。
第二第三第四如文。
[科12]復次世尊凡因莊嚴而得成者悉名無常涅槃若爾應是無常何等因緣所謂三十七品六波羅蜜四無量心觀於骨相阿那波那六念處破析六大如是等法皆是成就涅槃因緣故名無常。
[科13]復次世尊有名無常若涅槃是有亦應無常如佛昔於阿含中說聲聞緣覺諸佛世尊皆有涅槃以是義故名為無常。
[科14]復次世尊可見之法名為無常如佛先說見涅槃者則得斷除一切煩惱。
第五有兩重譬合。
[科01]復次世尊譬如虗空於諸眾生等無障閡故名為常。
[科02]若使涅槃是常等者何故眾生有得不得涅槃若爾於諸眾生不平等者則不名常。
[科03]世尊譬如百人共有一怨若害此怨則多人受樂[科04]若使涅槃是平等法一人得時應多人得一人斷結應多人亦斷若不如是云何名常。
第六有譬有合引昔。
第七如文。
[科07]世尊若涅槃中有常樂我淨名者不名為常如其無者云何可說。
爾時世尊下第二佛答三問初答本無今有有法有譬有合。
[科08]爾時世尊告光明徧照高貴德王菩薩涅槃之體非本無今有若涅槃體本無今有者則非無漏常住之法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以諸眾生煩惱覆故不見涅槃便謂為無菩薩以戒定慧勤修其心斷煩惱[A55]已便得見之當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無今有是故為常。
[科09]善男子如闇室中井種種七寶人亦知有闇故不見有智之人善知方便然大明燈持往照燎悉得見之是人於此終不生念水及七寶本無今有。
[科10]涅槃亦爾本自有之非適今也煩惱闇故眾生不見大智如來以善方便然智慧燈令諸菩薩得見涅槃常樂我淨是故智者於此涅槃不應說言本無今有。
地人作真緣兩修釋言真修是本有緣修是始有三論師用正因緣因釋正因是本有緣因是始有從汝言因莊嚴故下答第二有法有譬。
[科11]善男子汝言因莊嚴故得成涅槃應無常者是亦不然何以故善男子涅槃之體非生非出非實非虗非作業生非是有漏有為之法非聞非見非墮非死非別異相亦非同相非往非還非去來今非一非多非長非短非圓非方非尖非[1]邪非相非想非名非色非因非果非我我所以是義故涅槃是常恒不變易是以無量阿僧祇劫修習善法以自莊嚴然後乃見。
譬中三重譬合如文。
[科12]善男子譬如地下有八味水一切眾生而不能得有智之人施功穿掘則便得之。
[科13]涅槃亦爾。
[科14]譬如盲人不見日月良醫療之則便得見而是日月非[2]是今有。
[科15]涅槃亦爾先自有之非適今也。
[科16]善男子如人有罪繫之囹圄久乃得出還家得見父母兄弟妻子眷屬。
[科17]涅槃亦爾。
從汝言因緣故下答第三涅槃是有一往問答似不相應問直云涅槃是有即應無常今舉五因者明涅槃不同五因之有後舉生了而復簡生但同於了只答此問即兼餘四。
[科18]善男子汝言因緣故涅槃之法應無常者是亦不然何以故善男子因有五種何等為五一者生因二者和合因三者住因四者增長因五者遠因云何生因生因者即是業煩惱等及外諸草木子是名生因云何和合因如善與善心和合不善與不善心和合無記與無記心和合是名和合因云何住因如下有柱屋則不墮山河樹木因大地故而得住立內有四大無量煩惱眾生得住是名住因云何增長因因緣衣服飲食等故令眾生增長如外種子火所不燒鳥所不食則得增長如諸沙門婆羅門等依因和上善知識等而得增長如因父母子得增長是名增長因云何遠因譬如因呪鬼不能害毒不能中依憑國王無有盜賊如芽依因地水火風等如水鑽及人為酥遠因如明色等為識遠因父母遺體為眾生遠因如時節等悉名遠因善男子涅槃之體非如是等五因所成云何當言是無常因。
前舉五因似四緣三因生因即報因但長有草木和合因即是習因善惡自然相似住因即依因增長因即增上緣遠因即緣緣但無次第緣。
[科01]復次善男子復有二因一者作因二者了因如陶師輪繩是名作因如燈燭等照闇中物是名了因善男子大涅槃者不從作因而有唯從了因了因者所謂三十七助道法六波羅蜜是名了因善男子布施者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檀波羅蜜乃得名為大涅槃因三十七品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無量阿僧祇助菩提法乃得名為大涅槃因。
後二因者不同作因同於了因如文[1]私云以後二因簡前五因皆作因故。
爾時光明下第二雙問因果問中二先六度即是問因次問涅槃即是問果。
佛答又二一雙答因果二別答因果初雙答如文。
[科04]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行方等大般涅槃不聞布施不見布施不聞檀波羅蜜不見檀波羅蜜乃至不聞般若不見般若不聞般若波羅蜜不見般若波羅蜜不聞涅槃不見涅槃不聞大涅槃不見大涅槃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知見法界解了實相空無所有無有和合覺知之相得無漏相無所作相如幻化相熱時𦦨相乾闥婆城空處之相菩薩爾時得如是相無貪恚癡不聞不見是名菩薩摩訶薩真實之相安住實相菩薩摩訶薩自知此是檀此是檀波羅蜜乃至此是般若此是般若波羅蜜此是涅槃此是大涅槃。
善男子云何是施下二別答因果又二先因次果初因中又二初明順因次明違因初文又二初正答次歎經初正答為六辨度非度前五是少分涅槃後一正是判度。
[科05]善男子云何是施非波羅蜜見有乞者然後乃與是名為施非波羅蜜若無乞者開心自施是則名為檀波羅蜜。
[科06]若時時施是名為施非波羅蜜若修常施是則名為檀波羅蜜。
[科07]若施他[A56]已還生悔心是名為施非波羅蜜施[A57]已不悔是則名為檀波羅蜜。
[科08]菩薩摩訶薩於財物中生四怖心王賊水火歡喜施與是則名為檀波羅蜜。
[科09]若望報施是名為施非波羅蜜施不望報是則名為檀波羅蜜。
[科10]若為恐怖名聞利養家法相續天上五欲為憍慢故為勝慢故為知識故為來報故如市易法善男子如人種樹為得蔭涼為得華果及以材木若人修行如是等施是名為施非波羅蜜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大涅槃者不見施者受者財物不見時節不見福田及非福田不見因不見緣不見果報不見作者不見受者不見多不見少不見淨不見不淨不輕受者[A58]已身財物不見見者不見不見者不計[A59]己他唯為方等大般涅槃常住法故修行布施為利一切諸眾生故而行布施為斷一切眾生煩惱故行於布施為諸眾生不見受者施者財物故行於布施善男子譬如有人墮大海水抱持死屍則得度脫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行布施時亦復如是如彼死屍善男子譬如有人閉在深獄門戶堅牢唯有廁孔便從中出至無閡處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行布施時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貴人恐怖急厄更無恃怙依旃陀羅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行於布施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病人為除病苦得安樂故服食不淨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行於布施亦復如是善男子如婆羅門值穀[1]踊貴為壽命故食啖狗肉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行於布施亦復如是善男子大涅槃中如是之事從無量劫來不聞而聞尸羅尸羅波羅蜜乃至般若般若波羅蜜如雜華經中廣說。
有相有得則非度義無相無得乃名為度其中廣舉一檀為首餘五悉指雜華。
云何菩薩不聞下二歎經先結菩薩為歎次結三乘為歎。
[科01]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不聞而聞十二部經其義深䆳昔來不聞今因是經得具足聞先雖得聞唯聞名字而今於此大涅槃經乃得聞義。
初文中云十二經其義深邃者昔十二部但明於空比生死為深而非邃此經明生生即不生生即生不生即不生不生故為深邃亦是即有不有即空不空即非空非不空是故深䆳(云云)。
[科02]聲聞緣覺唯聞十二部經名字不聞其義今於此經具足得聞是名不聞而聞善男子一切聲聞緣覺經中不曾聞佛有常樂我淨不畢竟滅三寶佛性無差別相犯四重禁謗方等經作五逆罪及一闡提悉有佛性今於此經而得聞之是名不聞而聞。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九
日東 天台沙門本純 分會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十九
校注
[0606k01] ○二德王品證十功德二初題目 [0606001] 修下宋明有行字 [0606k02] 二本文三初佛明十功德二高貴領解三總結初中又二初總唱十數三初對告 [0606k03] 二唱數 [0606k04] 三稱歎 [0606k05] 二別釋二初徵起 [0606002] 內因宋明作因由 [0606k06] 二正釋十初明第一功德二明第二功德三明第三功德四明第四功德五明第五功德六明第六功德七明第七功德八明第八功德九明第九功德十明第十功德初中又三初明五事三初標 [0606k07] 二列 [0607001] 證宋明作正 [0607k01] 三別解五初釋不聞聞三初標 [0607k02] 二釋三初不聞聞第一義中諦二初通列 [0607k03] 二通釋 [0607k04] 二不聞聞俗諦二初列俗諦法 [0607002] 博食麗本作薄蝕 [0607k05] 二明祕密 [0607k06] 三不聞聞真諦二初聞真諦法 [0607k07] 二聞祕密 [0607k08] 三結 [0608k01] 二釋聞已利益三初標 [0608k02] 二釋二初略二初提緣由 [0608k03] 二顯真證 [0608k04] 二廣二初敘緣由 [0608k05] 二歷四法明益 [0608001] 得於宋明作自知 [0608k06] 三結 [0608002] 從宋明作釋 [0608k07] 三釋斷疑心三初標 [0608k08] 二釋二初略釋離三初離名義兩疑 [0608k09] 二離八倒疑 [0608003] 宋明無私云二字 [0608k10] 三離權實疑 [0609k01] 二廣釋離三初離實法上疑 [0609k02] 二離假名上疑 [0609k03] 三斷依正上疑 [0609k04] 三結 [0609k05] 四釋慧心正直三初標 [0609k06] 二釋 [0609001] 乘明本作成 [0609k07] 三結 [0609k08] 五釋秘密義三初標 [0610k01] 二釋三初果深密 [0610k02] 二因深密 [0610k03] 三不思議深密 [0610k04] 三結 [0610k05] 二論義四初德王論二初問二初領旨仰非 [0610k06] 二正難三初作奪門二初法三初通約有無奪二初奪 [0610k07] 二遮 [0610k08] 二正就不聞聞奪 [0610k09] 三結二初結定成兩 [0610k10] 二結定不應一 [0610k11] 二譬二初譬 [0610k12] 二合 [0610k13] 二作從門三初縱眾生二初三縱 [0610k14] 二一徵 [0610k15] 二縱佛果二初縱 [0610k16] 二徵 [0610k17] 三更結兩縱 [0610k18] 三作況門二初就色聲況 [0611k01] 二就三世況 [0611k02] 二歎答 [0611k03] 二瑠光論二初從遠來二初現來相二初放光 [0611k04] 二問答二初明其本二初無言辨本 [0611k05] 二寄言辨本二初問 [0611k06] 二答二初六番破定相六初約智慧 [0611k07] 二約涅槃 [0611k08] 三約如來 [0611k09] 四約慈悲 [0611k10] 五約念佛 [0611k11] 六約不共 [0611k12] 三番約因緣 [0612k01] 二明其迹二初問 [0612k02] 二答三初此述彼土 [0612001] 延麗本作旬 [0612002] 薩下麗明竝有摩訶薩三字 [0612k03] 二彼述此土 [0612k04] 三述菩薩欲來 [0612k05] 二正來 [0613k01] 二至已論義二初傍論去來二初問佛 [0613k02] 二瑠光答二初兩就前境明無來 [0613k03] 後八番約迷悟明有來無來 [0613k04] 二正問上義四約請許 [0613k05] 二問答二初瑠光問 [0613k06] 二佛答二初緣起二初讚許 [0613k07] 二誡聽二初誡未聞 [0613k08] 二誡聞已三初三事誡覆二初標覆 [0614k01] 二三覆 [0614k02] 二三事誡漏 [0614k03] 三五事誡污 [0614k04] 二正答二初約不聞聞四句 [0615k01] 二廣開不生生兩四句 [0615k02] 三重研二初約內四句 [0615001] 他宋明作地 [0615k03] 二外法四句 [0615k04] 四結難三初難三初就常無常難 [0615002] 文者之者宋明本無 [0615k05] 二就自生生他難 [0615003] 是自宋明作自是 [0616k01] 三就本有本無難 [0616k02] 二解三初六非一是二初六不可說非六問 [0616k03] 二後一是結可說 [0616k04] 二釋六非一是七初釋第一不生生 [0616k05] 二釋第二生生 [0616k06] 三釋第三生不生 [0616k07] 四釋第四不生不生 [0616001] 而宋明作如 [0616k08] 五釋第五生 [0616k09] 六釋第六不生 [0616k10] 七釋第七可說 [0616002] 此止止宋明作只 [0616003] 門宋明作文 [0617k01] 三答六問二初答前兩問二初別就四相四初生 [0617k02] 二住 [0617k03] 三異 [0617001] 諸宋明無 [0617k04] 四壞 [0617k05] 二合就四相 [0617k06] 二答後四問二初正答第五兼答第六 [0617k07] 二正答第四兼答第三三初法 [0617k08] 二譬 [0617k09] 三合 [0617k10] 三領三初經家敘相 [0617k11] 二正陳解二初自陳 [0617k12] 二陳眾 [0618k01] 三無畏論三初請許 [0618k02] 二論義二初問二初問此生彼 [0618001] 六明作八 [0618k03] 二問彼利根 [0618k04] 二答二初是止善 [0618k05] 二是行善 [0618k06] 三領解 [0618k07] 三請答德王之問二初問 [0618k08] 二佛答二初讚誡聽 [0618k09] 二正答二初舉未至不至二初標至不至章 [0619k01] 二解釋二初明涅槃有至不至二初未至不至 [0619k02] 二不至至 [0619k03] 二明生死有至不至二初至不至 [0619k04] 二至至 [0619k05] 二牒聞不聞二初列四章 [0619k06] 二但釋一句 [0619k07] 四德王重論二初單問因果二初問三初問涅槃始有即是無常三初領旨 [0619k08] 二略問 [0619k09] 三廣問三初法 [0619k10] 二譬 [0619k11] 三合 [0619k12] 二問因莊嚴故復是無常 [0619k13] 三問涅槃若有亦是無常五初是有故無常 [0619k14] 二可見故無常 [0620k01] 三不平等故無常二初譬二初譬 [0620k02] 二合 [0620k03] 二譬二初譬 [0620k04] 二合 [0620k05] 四須待故無常二初譬 [0620k06] 二合 [0620k07] 五有名字故無常 [0620k08] 二佛答三初答本無今有三初法 [0620k09] 二譬 [0620k10] 三合 [0620k11] 二答因莊嚴二初法 [0620001] 邪麗本作斜 [0620k12] 二譬三初譬二初譬 [0620k13] 二合 [0620k14] 二譬二初譬 [0620002] 是下麗有本無二字 [0620k15] 二合 [0620k16] 三譬二初譬 [0620k17] 二合 [0620k18] 三答涅槃是有二初舉五因 [0621k01] 二舉二因 [0621001] 宋明無私云二字 [0621k02] 二雙問因果二初問二初問因 [0621002] 般上麗本有為字次同 [0621k03] 二問果 [0621k04] 二佛答二初雙答因果 [0621k05] 二別答因果二初因二果初中又二初明順因二明違因初中又二初正答二初分涅槃五初約有乞無乞 [0621k06] 二約時施常施 [0621k07] 三約生悔不悔 [0621k08] 四約生怖不怖 [0621k09] 五約望報不望 [0621k10] 二判度 [0622001] 踊麗本作勇 [0622k01] 二歎經二初結菩薩為歎 [0622k02] 二結三乘為歎【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6 冊 No. 659 涅槃經會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10-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涅槃經疏卷第九
頂法師 撰
天台沙門湛然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