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三
聖行品[4]之下
「善男子!我觀諸行悉皆無常。云何知耶?以因緣故。若有諸法從緣生者,則知無常。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善男子!佛性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因所作、非無因作,非作、非作者,非相、非無相,非有名、非無名,非名、非色,非長、非短,非陰界入之所攝持,是故名常。善男子!佛性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法,法即是常。善男子!常者即是如來,如來即是僧,僧即是常。以是義故,從因生法不名為常。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因生。善男子!是諸外道不見佛性、如來及法,是故外道所可言說悉是妄語,無有真諦。諸凡夫人先見瓶、衣、車乘、舍宅、城郭、河水、山林、男、女、象、馬、牛、羊,後見相似便言是常。當知其實非是常也。
「善男子!一切有為皆是無常。虛空無為,是故為常;佛性無為,是故為常。虛空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無為,無為者即是常。常者即是法,法者即是僧,僧即無為,無為者即是常。
「善男子!有為之法凡有二種:色法、非色法。非色法者,心心數法;色法者,地、水、火、風。
「善男子!心名無常。何以故?性是攀緣,相應分別故。善男子!眼識性異乃至意識性異,是故無常。善男子!色境界異乃至法境界異,是故無常。善男子!眼識相應異乃至意識相應異,是故無常。善男子!心若常者,眼識應獨緣一切法。善男子!若眼識異乃至意識異,則知無常。以法相似,念念生滅,凡夫見已,[5]計之為常。
「善男子!諸因緣相可破壞故,亦名無常。所謂因眼、因色、因明、因思惟生於眼識,耳識生時所因各異,非眼識因緣;乃至意識異亦如是。
「復次,善男子!壞諸行因緣[6]異故,心名無常。所謂修無常心異,修苦、空、無我心異。心若常者,應常修無常,尚不得觀苦、空、無我,況復得觀常、樂、[7]我、淨?以是義故,外道法中不能攝取常、樂、我、淨。善男子!當知心法必定無常。
「復次,善男子!心性異故,名為無常,所謂聲聞心性異、緣覺心性異、諸佛心性異。一切外道心有三種:一者、出家心,二者、在家心,三者、在家[8]遠離心。樂相應心異、苦相應心異、不苦不樂相應心異,貪欲相應心異、瞋恚相應心異、愚癡相應心異。一切外道心相亦異,所謂愚癡相應心異、疑惑相應心異、邪見相應心異,進止、威儀其心亦異。
「善男子!心若常者,亦復不能分別諸色,所謂青、黃、赤、白、紫色。善男子!心若常者,諸憶念法不應忘失。善男子!心若常者,凡所讀誦不應增長。復次,善男子!心若常者,不應說言已作、今作、當作。若有已作、今作、當作,當知是心必定無常。善男子!心若常者,則無怨親、非怨、非親。心若常者,則不應言我物、他物,若死、若生。心若常者,雖有所作,不應增長。善男子!以是義故,當知心性各各別異。有別異故,當知無常。
「善男子!我今於此非色法中演說無常,其義已顯,復當為汝說色無常。是色無常,本無有生。生已滅故,內身處胎、歌羅邏時本無有生。生已變故,外[1]諸牙莖本亦無生。生已變故,是故當知一切色法悉皆無常。
「善男子!所有內色隨時而變:歌羅邏時異、安浮陀時異、伽那時異、閉手時異、諸[2]皰時異、初生時異、嬰孩時異、童子時異,乃至老時各各變異。[3]所有外色亦復如是,牙異、莖異、枝異、葉異、花異、果異。
「復次,善男子!內味亦異,歌羅邏時乃至老時各各變異。外味亦爾,牙、莖、枝、葉、花、果味異。歌羅邏時力異乃至老時力異,歌羅邏時狀貌異乃至老時狀貌亦異,歌羅邏時果報異乃至老時果報亦異,歌羅邏時名字異乃至老時名字亦異。所謂內色,壞已還合,故知無常。外諸樹木亦壞已還合,故知無常。
「次第漸生,故知無常。次第生歌羅邏時乃至老時,次第生牙乃至果子,故知無常。
「諸色可滅,故知無常。歌羅邏滅時異乃至老滅時異,[4]牙滅時異乃至果滅時異,故知無常。
「凡夫無[5]智,見相似生計以為常。以是義故,名曰無常。若無常,即是苦;若苦,即是不淨。善男子!我因迦葉[6]先問是事,於彼已答。
「復次,善男子!諸行無我。善男子!總一切法謂色、非色。色非我也。何以故?可破、可壞、[7]可裂、可折、生增長故。我者,不可破、壞、[8]裂、折、生長。以是義故,知色非我。非色之法亦復非我。何以故?因緣生故。
「善男子!若諸外道以專念故知有我者,專念之性實非我也。若以專念為我性者,過去之事則有忘失;有忘失故,定知無我。
「善男子!若諸外道以憶想故知有我者,無憶想故定知無我。如說見人手有六指,即[9]便問言:『我先何處共相見耶?』若有我者,不應復問;以相問故,定知無我。
「善男子!若諸外道以[10]有遮故知有我者,善男子!以有遮故定知無我。如言調達,終不發言非調達也;我亦如是。若定是我,終不遮我;以遮我故,定知無我。若以遮故知有我者,汝今不遮,定應無我。
「善男子!若諸外道以伴非伴知有我者,以無伴故應無有我。有法無伴,所謂如來、虛空、佛性;我亦如是,實無有伴。以是義故,定知無我。
「復次,善男子!若諸外道以名字故知有我者,無我法中亦有我名,如貧賤人名字富貴。如言我死,若我死者,我則殺我,而我實不可殺,假名殺我。亦如[11]短人名為長者。以是義故,定知無我。
「復次,善男子!若諸外道以生已求乳知有我者,善男子!若有我者,一切嬰兒不應執持[12]糞穢、火、蛇、毒藥。以是義故,定知無我。
「復次,善男子!一切眾生於三法中悉有等智,所謂婬欲、飲食、恐怖,是故無我。
「復次,善男子!若諸外道以相貌故知有我者,善男子!相故無我,無相故亦無我。若人睡時不能進止、俯仰、視眴、不覺苦樂,不應有我。若以進止、俯仰、視眴知有我者,機關木人亦應有我。善男子!如來亦爾,不進、不止、不俯、不仰、不視、不眴、不苦、不樂、不貪、不恚、不癡、不行,如來如是真實有我。
「復次,善男子!若諸外道以見他食果口中生涎知有我者,善男子!以憶念故,見則生涎。涎非我也,我亦非涎。非喜、非悲,非哭、非笑,非[13]臥、非起,非飢、非飽,以是義故,定知無我。
「善男子!是諸外道癡如小兒,無慧方便,不能了達常與無常,苦、樂,淨、不淨,我、無我,壽命、非壽命,眾生、非眾生,實、非實,有、非有。於佛法中取少許分,虛妄計有常、樂、我、淨,而實不知常、樂、我、淨。如生盲人不識乳色,便問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貝。』[A1]盲人復問:『是乳色者,如貝聲[14]耶?』答言:『不也。』復問:『貝色為何似耶?』答言:『[15]猶稻米[16]末。』盲人復問:『乳色柔軟如稻米末耶?稻米末者復何所似?』答言:『[17]猶如雨雪。』盲人復言:『彼稻米末冷如雪耶?雪復何似?』答言:『猶如白鶴。』是生盲人雖聞如是四種譬喻,終不能得識乳真色。是諸外道亦復如是,終不能識常、樂、我、淨。善男子!以是義故,我佛法中有真實諦,非於外道。」
文殊師利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於今臨般涅槃,方[18]更轉於無上法輪,乃作如是分別真諦。」
佛告文殊師利:「汝今云何故於如來生涅槃想?善男子!如來實是常住不變,不般涅槃。善男子!若有計我是佛、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即是法、法是我所,我即是道、道是我所,我即世尊、世尊即是我所,我即聲聞、聲聞即是我所,我能說法令他聽受、我轉法輪餘人不能,如來終不作如是計。是故,如來不轉法輪。
「善男子!若有人作如是妄計:我即是眼、眼即是我所;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我即是色、色是我所;乃至法亦如是。我即是地、地即[1]是我所;水、火、風[2]等亦復如是。善男子!若[3]有人言,我即是信、信是我所,我是多聞、多聞即是我所,我是檀波羅蜜、檀波羅蜜即是我所,我是尸波羅蜜、尸波羅蜜即是我所,我是羼提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即是我所,我是毘梨耶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即是我所,我是禪波羅蜜、禪波羅蜜即是我所,我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即是我所,我是四念處、四念處即是我所,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亦復如是。善男子!如來終不作如是計。是故,如來不轉法輪。
「善男子!若言常住、無有變易,云何說言佛轉法輪?是故,汝今不應說言:『如來方[4]便轉[5]於法輪。』
「善男子!譬如因眼,緣色、緣明、緣思惟,因緣和合得生眼識。善男子!眼不念言:『我能生識。』色乃至思惟終不念言:『我生眼識。』眼識亦復不作念言:『我能自生。』善男子!如是等法因緣和合得名為見。善男子!如來亦爾,因六波羅[6]蜜、三十七助菩提[7]之法覺了諸法。復因咽、喉、舌、齒、脣、口、言語、音聲,為憍陳如初始說法,名轉法輪。以是義故,如來不名轉法輪也。善男子!若不轉者即名為法,法即如來。
「善男子!譬如因燧、因鑽、因手、因乾[8]牛糞而得生火。燧亦不言:『我能生火。』鑽、手、牛糞各不念言:『我能生火。』火亦不言:『我能自生。』如來亦爾,因六波羅蜜乃至憍陳如名轉法輪,如來亦復不生念言:『我轉法輪。』善男子!若不生者,是則名為轉正法輪;是轉法輪即名如來。
「善男子!譬如因酪、因水、因[9]攢、因瓶、因繩、因人手捉而得出酥。酪不念言:『我能出酥。』乃至人手亦不念言:『我能出酥。』酥亦不言:『我能自出。』眾緣和合,故得出酥。如來亦爾,終不念言:『我轉法輪。』善男子!若不出者,是則名為轉正法輪;是轉法輪即是如來。
「善男子!譬如因子、[10]因地、因水、因火、因風、因糞、因時、因人作業而[11]芽得生。善男子!子亦不言:『我能生牙。』乃至作業亦不念言:『我能生牙。』牙亦不言:『我能自生。』如來亦爾,終不念言:『我轉法輪。』善男子!若不作者,是則名為轉正法輪;是轉法輪即是如來。
「善男子!譬如因鼓、因空、因皮、因人、因桴和合出聲。鼓不念言:『我能出聲。』乃至桴亦如是。聲亦不言:『我能自生。』善男子!如來亦爾,終不念言:『我轉法輪。』善男子!轉法輪者,名為不作。不作者即轉法輪,轉法輪者即是如來。善男子、轉法輪者乃是諸佛世尊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善男子!虛空非生、非出、非作、非造、非有為法;如來亦爾,非生、非出、非作、非造、非有為法;如如來性,佛性亦爾,非生、非出、非作、非造、非有為法。
「善男子!諸佛世尊語有二種:一者、世語,[12]二、出世語。善男子!如來為諸聲聞、緣覺說於世語,為諸菩薩說出世語。
「善男子!是諸大眾復有二種:一者、求小乘,二者、求大乘。我於昔日波羅[13]㮈城為諸聲聞轉于法輪,今始於此拘尸那城為諸菩薩轉大法輪。
「復次,善男子!復有二人:中根、上根。為中根人於波羅㮈轉於法輪,為上根人——人中象王迦葉菩薩等——今於此間拘尸那城轉大法輪。善男子!極下根者,如來終不為轉法輪,極下根者即一闡提。
「復次,善男子!求佛道者復有二種:一、中精進,二、上精進。於波羅㮈為中精進轉於法輪,今於此[14]間拘尸那城為上精進轉大法輪。
「復次,善男子!我昔於彼波羅㮈城初轉法[A2]輪,八萬天人得須陀洹果;今於此間拘尸那城,八十萬億人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善男子!波羅㮈城,大梵天王稽首請我轉於法輪;今於此間拘尸那城,迦葉菩薩稽首請我轉大法輪。
「復次,善男子!我昔於彼波羅㮈城轉法輪時,[15]說無常苦、空、無我;今於此間拘尸那城轉法輪時[16]說常、樂、我、淨。
「復次,善男子!我昔於彼波羅㮈城轉法輪時,所出音聲聞于梵天;如來今於拘尸那城轉法輪時,所出音聲遍[17]於東方二十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復次,善男子!諸佛世尊凡有所說,皆悉名為轉法輪也。善男子!譬如聖王所有輪寶,未降伏者能令降伏、已降伏者能令安隱。善男子!諸佛世尊凡所說法亦復如是,無量煩惱未調伏者能令調伏、已調伏者令生善根。
「善男子!譬如聖王所有輪寶則能消滅一切怨賊;如來演法亦復如是,能令一切諸煩惱賊皆悉寂靜。
「復次,善男子!譬如聖王所有輪寶[1]上下迴轉;如來說法亦復如是,能令下趣諸惡眾生上生人、天、乃至佛道。
「善男子!是故,汝今不應讚言:『如來於此更轉法輪。』」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於此義非為不知,所以問者,為欲利益諸眾生故。世尊!我已久知轉法輪者實是諸佛如來境界,非是聲聞、緣覺所及。」
爾時,世尊告迦葉菩薩:「善男子!是名菩薩住於大乘《大涅槃經》所行聖行。」
[A3]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復以何義名為聖行?」
「善男子!聖,名諸佛世尊。以是義故,名為聖行。」
「世尊!若是諸佛之所行者,則非聲聞、緣覺、菩薩所能修行。」
「善男子!是諸世尊安住於此大般涅槃而作如是開示,分別演說其義。以是義故,名曰聖行。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如是聞已則能奉行,故名聖行。
「善男子!是菩薩摩訶薩得是行已,則得住於無所畏地。善男子!若有菩薩得住如是無所畏地,則不復畏貪、恚、愚癡、生、老、病、死,亦復不畏惡道、地獄、畜生、餓鬼。
「善男子!惡有二種:一者、阿修羅,二者、人中。人中有三種惡:一者、一闡提,二者、誹謗方等經典,三者、犯四重禁。善男子!住是地中諸菩薩等,終不畏墮如是惡中,亦復不畏沙門、婆羅門、外道、邪見、天魔波旬,亦復不畏受二十五有。是故,此地名無所畏。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無畏地,得二十五三昧,壞二十五有。善男子!得無垢三昧能壞地獄有、得無退三昧能壞畜生有、得心樂三昧能壞餓鬼有、得歡喜三昧能壞阿修羅有、得日光三昧能斷弗婆提有、得月光三昧能斷瞿耶尼有、得熱炎三昧能斷欝單越有、得如幻三昧能斷閻浮提有、得一切法不動三昧能斷四天處有、得難伏三昧能斷三十三天處有、得悅意三昧能斷炎摩天有、得青色三昧能斷兜[2]率天有、得黃色三昧能斷化樂天有、得赤色三昧能斷他化自在天有、得白色三昧能斷初禪有、得種種三昧能斷大梵王有、得雙三昧能斷二禪有、得雷音三昧能斷三禪有、得澍雨三昧能斷四禪有、得如虛空三昧能斷無想有、得照鏡三昧能斷淨居阿那含有、得無[3]礙三昧能斷空處有、得常三昧能斷識處有、得樂三昧能斷不用處有、得我三昧能斷非想非非想處有。善男子!是名菩薩得二十五三昧,斷二十五有。
「善男子!如是二十五三昧,名諸三昧王。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入如是等諸三昧王,若欲吹壞須彌山王,隨意即能。欲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心之所念,亦悉能知。欲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內於己身一毛孔中,隨意即能,亦令眾生無迫迮想。若欲化作無量眾生,悉令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中者,亦能隨意。[4]欲分一身以為多身、復合多身以為一身,雖作如是,心無所著猶如蓮花。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得入如是三昧王已,即得住於自在之地。菩薩[5]得住是自在[6]地,得自在力,隨欲生處即得往生。
「善男子!譬如聖王領四天下,隨意所行,無能障礙。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生處,若欲生者,隨意往生。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見地獄一切眾生,有可化令住善根者,菩薩即[7]往而生其中。菩薩雖生,非本業果,菩薩摩訶薩住自在地力因緣故而生其中。善男子!菩薩摩訶薩雖在地獄,不受熾然、碎身等苦。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所可成就如是功德無量無邊,百千萬億尚不可說。何況諸佛所有功德而當可說?」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8]曰無垢藏王——有大威德,成就神通,得大總持三昧,具足得無所畏——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長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諸佛、菩薩所可成就功德、智慧無量無邊,百千萬億實不可說。』我意猶謂:『故不如是大乘經典。』何以故?因是大乘方等經力故,能出生諸佛世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時佛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是諸大乘方等經典雖復成就無量功德,欲比是經不得為喻,百倍、千倍、百千萬[9]億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善男子!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眾病皆除,所有諸藥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從佛出[1]生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猶如醍醐。言醍醐者,喻於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善男子!以是義故,說言如來所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稱計。」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讚:『《大涅槃經》猶如醍醐,最上、最妙。若有能服,眾病悉除,一切諸藥悉入其中。』我聞是已,竊復思念:『若有不能聽受是經,當知是人為大愚癡,無有善心。』世尊!我於今者實能堪忍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折骨為筆,書寫如是《大涅槃經》。書已讀誦,令其通利,然後為人廣說其義。世尊!若有眾生貪著財物,我當施財,然後以是《大涅槃經》勸之令讀。若尊貴者,先以愛語[2]而隨其意,然後漸當以是大乘《大涅槃經》勸之令讀。若凡庶者,當以威勢逼之令讀。若憍慢者,[3]我當為其而作僕使,隨順其意,令其歡喜,然後[4]當以《大[5]般涅槃》而教導之。若有誹謗[6]大乘經者,當以勢力摧之令伏;既摧伏已,然後勸令讀《大涅槃》。若有愛樂大乘經者,我[7]躬當往恭敬、供養、尊重、讚歎。」
爾時,佛讚迦葉菩薩:「善哉,善哉。汝甚愛樂大乘經典、貪大乘經、[8]受大乘經、味大乘經,信敬、尊重、供養大乘。善男子!汝今以此善心因緣,當得超越無量無邊恒河沙等[9]諸大菩薩,在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亦不久復當如我,廣為大眾演說如是大般涅槃,如來佛性,諸佛所說祕密之藏。
「善男子![10]過去之世佛日未出,我於爾時作婆羅門修菩薩行,悉能通達一切外道所有經論,修寂滅行,具足威儀。其心清淨,不為外來能生欲想之所破壞,滅瞋恚火,受持常、樂、我、淨之法。周遍求索大乘經典,乃至不聞方等名字。我於爾時住於雪山,其山清淨,流泉、浴池、樹林、藥木充滿其地。處處石間有清流水,多諸香花周遍嚴飾,眾鳥、[11]禽獸不可稱計。甘果滋繁,種別難計,復有無量藕根、甘根、青木香根。我於爾時獨處其中,唯食諸果。食已,繫心思惟坐禪,經無量歲亦不聞有如來出世大乘經名。
「善男子!我修如是[12]苦難行時,釋提桓因等諸天[13]人心大驚怪,即共集會,各各相謂而說偈言:
「爾時,眾中有一天子名曰歡喜,復說偈言:
「爾時,復有一仙天子即為帝釋而說偈言:
「說是偈已,復作是言:『憍尸迦!世有大士,為眾生故,不貪己身;為欲利益諸眾生故,而修種種無量苦行。如是之人見生死中諸過咎故,設見珍寶滿此大地諸山、大海,不生貪著,如視涕唾。如是大士棄捨財寶、所愛妻子、頭、目、髓、腦、手、足、支節、所居舍宅、象馬車乘、奴婢、[18]僮僕,亦不願求生於天上,唯[19]求欲令一切眾生得受快樂。如我所解,如是大士清淨無染,眾結永盡,唯欲[20]求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提桓因復作是言:『如汝言者,是人則為攝取一切世間眾生。大仙!若此世間有佛樹者,能除一切[21]諸天、世人及阿修羅煩惱毒蛇,[22]是諸眾生住是佛樹陰涼中者,煩惱諸毒悉得消滅。大仙!是人若當未來世中作善逝者,我等悉當得滅無量熾然煩惱。如是之事實為難信。何以故?無量[23]百千諸眾生等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見少微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便動轉,如水中月,水動則動。猶如畫像,難成易壞;菩提之心亦復如是,難發易壞。大仙!如有多人以諸鎧仗牢自莊嚴欲前討賊,臨陣恐怖則便退散。無量眾生亦復如是,發菩提心牢自莊嚴,見生死過,心生恐怖即便退散。大仙!我見如是無量眾生發心之後皆生動轉。是故,我今雖見是人[24]修於苦行,無惱、無熱,住於[25]險道,其行清淨,未能信也。我今要當自往試之,知其實能堪任荷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重擔不?
「『大仙!猶如車有二輪則[26]能載用,鳥有二翼堪任飛行。是苦行者亦復如是,我雖見其堅持禁戒,未知其人有深智不?若有深智,當知則能堪任荷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重擔也。大仙!譬如魚母多有胎子,成就者[1]少;如菴羅樹,花多果少;眾生發心乃有無量,及其成就少不足言。大仙!我當與汝俱往試之。大仙!譬如真金,三種試已乃知其真,謂燒、打、磨。試彼苦行[2]者亦當如是。』
「爾時,釋提桓因自變其身作羅剎像,形甚可畏。下至雪山,去其不遠而便立住。是時羅剎心無所畏,勇健難當,辯才次第,其聲清雅,宣過去佛所說半偈:
「說是半偈已便住其前,所現形貌甚可怖畏,顧眄遍視觀於四方。
「是苦行者聞是半偈心生歡喜。譬如[3]估客於險難處夜行失伴,恐怖推索,還遇同侶心生歡喜,踊躍無量。亦如久病未遇良醫瞻病好藥,後卒得之;如人沒海,卒遇船舫;如渴乏人遇清冷水;如為怨逐,忽然得脫;如久繫[4]人卒聞得出;亦如農夫炎旱[5]值雨;亦如行人還得歸家,[A4]家人見已生大歡喜。
「善男子!我於爾時聞是半偈,心中歡喜亦復如是。即從座起,以手舉髮,四向顧視而[6]說是言:『向所聞偈誰之所說?』爾時[7]亦更不見餘人,唯見羅剎,即說是言:『誰開如是解脫之門?誰能雷震諸佛音聲?誰於生死睡眠之中而獨覺寤?唱如是言。誰能於此示[8]道生死饑饉眾生無上道味?無量眾生沈生死海,誰能於中作大船師?是諸眾生常為煩惱重病所纏,誰能於中為作良醫?說是半偈啟悟我心,猶如半月漸開蓮花。』
「善男子!我於[9]爾時更無所見,唯見羅剎。復作是念:『將是羅剎說是偈耶?』[10]覆生疑[11]惑:『非其說[12]耶?何以故?是人形容甚可怖畏。若有得聞是偈句者,一切恐怖醜陋即除。何有此人形貌如是能說此偈?不應火中出[13]於蓮花、非日光中出生冷水。』
「善男子!我於爾時復作是念:『我今無智。而此羅剎或能得見過去諸佛,從諸佛所聞是半偈。我今當問。』即便前至是羅剎所,作如是言:『善哉,大士!汝於何處得是過去離怖畏者所說半偈?大士![14]復於何處而得如是半如意珠?大士!是半偈義乃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之正道也。一切世間無量眾生常為諸見羅網所覆,終身於此外道法中,初不得聞如是出世十力世雄所說空義。』
「善男子!我[15]問是已,即答我言:『大婆羅門!汝今不應問我是義。何以故?我不食來已經多日,處處求索了不能得,飢渴苦惱,心亂謬語,非我本心之所知也。我今力能飛行虛空,至欝單越乃至天上,處處求食[16]亦不能得。以是[17]義故,我說是語。』
「善男子!我時即復語羅剎言:『大士!若能為我說是偈竟,我當終身為汝弟子。大士!汝所說者,名字不終、義亦不盡。以何因緣不欲說耶?夫財施者則有竭盡,法施因緣不可盡也。法施無盡,多所利益。我今聞此半偈法已,心生驚疑,汝今幸可為我除斷。說此偈竟,我當終身為汝弟子。』羅剎答言:『汝智太過,但自[18]憂身,都不見念今我定為飢苦所逼,實不能說。』我即問言:『汝所食者,為是何物?』羅剎答言:『汝不足問。我若說者,令[19]多人怖。』我復[20]問言:『此中獨處,更無有人,我不畏汝,何故不說?』羅剎答言:『我所食者,唯人[21]暖肉;其所飲者,唯人熱血。自我薄福,唯食此食,周遍求索,困不能得。世雖多人,皆有福德,兼為諸天之所守護,而我無力不能得殺。』
「善男子!我復語言:『汝但具足說是半偈,我聞偈已,當以此身奉施供養。大士!我設命終,如此之身無所復用,當為虎、狼、[22]鵄、梟、鵰、鷲之所噉食,[23]然復不得一毫之福。我今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捨不堅身以易堅身。』羅剎答言:『誰當信汝如是之言,為八字故,棄所愛身?』
「善男子!我即答言:『汝真無智。譬如有人施他瓦器得七寶器。我亦如是,捨不堅身得金剛身。汝言:「誰當信者?」我今有證,大梵天王、釋提桓因及四天王能證是事,復有天眼諸菩薩等為欲利益無量眾生修行大乘具六度者亦能證知,復有十方諸佛世尊利眾生者亦能證我,為八字故捨[24]於身命。』羅剎復言:『汝若如是能捨身者,諦聽諦聽,當為汝說其餘半偈。』
「善男子!我於爾時聞是[25]事已心中歡喜,即解己身所著鹿皮,為此羅剎敷置法座,白言:『和上!願坐此座。』我即於前叉手長跪而作是言:『[26]唯願和上善為我說其餘半偈,令得具足。』羅剎即說:
「爾時,羅剎說是偈已,復作是言:『菩薩摩訶薩!汝今已聞具足偈義,汝之所願為悉滿足。若必欲利諸眾生者,時施我身。』
「善男子!我於爾時深思此義,然後處處——若石、若壁、若樹、若道——書寫此偈,即便更繫所著衣裳,恐[1]其死後身體露現,即上高樹。爾時,樹神復問我言:『善哉,仁者!欲作何事!』
「善男子!我時答言:『我欲捨身以報偈價。』樹神[2]問言:『如是偈者何所利益?』我時答言:『如是偈句,乃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說開空法道,我為此法棄捨身命,不為利養、名聞、財寶、轉輪聖王、四大天王、釋提桓因、大梵天王、人天中樂。為欲利益一切眾生,故捨此身。』
「善男子!我捨身時復作是[3]言:『願令一切慳惜之人悉來見我捨離此身;若有少施、起貢高者,亦令得見我為一偈捨此身命,如棄草木。』我於爾時說是語已,尋即放身自投樹下。下未至地,時虛空[4]之中出種種聲,其聲乃至阿迦尼吒。爾時,羅剎[5]還復釋[6]身,即於空中接取我身,安置平地。
「爾時,釋提桓因及諸天人、大梵天王,稽首頂禮於我足下,讚言:『善哉,善哉。真是菩薩,能大利益無量眾生,欲於無明黑闇之中然大法炬。由我愛惜如來大法故相嬈惱,唯願聽我懺悔罪咎。汝於未來必定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見濟度。』爾時,釋提桓因及諸天眾頂禮我足,於是辭去,忽然不[7]現。
「善男子!如我往昔為半偈故捨棄此身,以是因緣,便得超越足十二劫,在彌勒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得如是無量功德,皆由供養如來正法。善男子!汝今亦爾,發[8]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已超過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菩薩上。善男子!是名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修於聖行。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三
校注
[0687004] 之下【大】,下【宋】【元】,第十九之三【明】 [0687005] 計【大】,謂【元】 [0687006] 異【大】,〔-〕【宋】【元】【明】 [0687007] 我淨【大】*,淨我【宋】*【元】*【明】* [0687008] 遠【大】,違【宋】【元】【明】 [0688001] 諸【大】*,之【宋】*【元】*【明】* [0688002] 皰【大】,胞【明】 [0688003] 所有【大】,所謂【宋】【元】【明】 [0688004] 牙【大】,芽【明】 [0688005] 智【大】,知【宋】【元】【明】 [0688006] 先【大】,上【宋】【元】【明】 [0688007] 可裂可折【大】,可打可裂【宋】【元】【明】 [0688008] 裂折【大】,打裂【宋】【元】【明】 [0688009] 便【大】,復【宋】【元】【明】 [0688010] 有【大】,〔-〕【宋】【元】【明】 [0688011] 短【大】,座【宋】,矬【元】【明】 [0688012] 糞穢【大】,不淨【宋】【元】【明】 [0688013] 臥【大】,墮【宋】【元】【明】 [0688014] 耶【大】,邪【宋】 [0688015] 猶【大】*,如【宋】*【元】*【明】* [0688016] 末【大】*,粖【宋】*【元】*【明】* [0688017] 猶如雨雪【大】,如雪【宋】【元】【明】 [0688018] 更轉於【大】,復更轉【宋】【元】【明】 [0689001] 是【大】,〔-〕【宋】【元】【明】 [0689002] 等亦復【大】,亦【宋】【元】【明】 [0689003] 有人【大】,人計【宋】【元】【明】 [0689004] 便【大】,更【宋】【元】【明】 [0689005] 於【大】,上【宋】【元】【明】 [0689006] 蜜【大】,蜜和合得名為見善男子如來亦爾因六波羅密【宋】【元】【明】 [0689007] 之【大】,〔-〕【宋】【元】【明】 [0689008] 牛糞【大】*,秋草【宋】*【元】*【明】* [0689009] 攢【大】,鑽【宋】【元】【明】 [0689010] (因地…時)十二字【大】,及地水火風沃壤時節【宋】【元】【明】 [0689011] 芽【大】,牙【宋】【元】【明】 [0689012] 二【大】,二者【宋】【元】【明】 [0689013] 㮈【大】下同,奈【宋】下同【元】下同【明】下同 [0689014] 間拘尸那【大】*,〔-〕【宋】*【元】*【明】* [0689015] 說【大】,演說【宋】【元】【明】 [0689016] 說【大】,如實演暢【宋】【元】【明】 [0689017] 於【大】,于【元】【明】 [0690001] 上下【大】,下上【宋】【元】【明】 [0690002] 率【大】,術【宋】【元】【明】 [0690003] 礙【大】*,閡【宋】*【元】*【明】* [0690004] 欲【大】,能【宋】【元】【明】 [0690005] 得【大】,〔-〕【宋】【元】【明】 [0690006] 地【大】,地者【宋】【元】【明】 [0690007] 往而【大】,時往【宋】【元】【明】 [0690008] 曰【大】,住【宋】【元】【明】 [0690009] 億【大】,〔-〕【宋】【元】【明】 [0691001] 生【大】,〔-〕【宋】【元】【明】 [0691002] 而隨【大】,隨順【宋】【元】【明】 [0691003] 我當為其而【大】,為【宋】【元】【明】 [0691004] 當【大】,復【宋】【元】【明】 [0691005] 般涅槃【大】,涅槃經【宋】【元】【明】 [0691006] 大乘【大】,方等【宋】【元】【明】 [0691007] 躬當【大】,當躬【宋】【元】【明】 [0691008] 受【大】,愛【宋】【元】【明】 [0691009] 諸大菩薩在前得【大】,大菩薩前【宋】【元】【明】 [0691010] 過去之世【大】,乃昔過去【宋】【元】【明】 [0691011] 禽獸【大】,群獸【宋】【元】【明】 [0691012] (苦難…等)九字【大】,難行苦行時彼帝釋【宋】【元】【明】 [0691013] 人【大】,人等【宋】【元】【明】 [0691014] 共【大】,各【宋】【元】【明】 [0691015] 以【大】,已【宋】【元】【明】 [0691016] 諸【大】,諂【宋】【元】【明】 [0691017] 此【大】,是【宋】【元】【明】 [0691018] 僮【大】,童【宋】【元】【明】 [0691019] 求欲令一切眾生【大】,願一切【宋】【元】【明】 [0691020] 求於【大】,志求【宋】【元】【明】 [0691021] 諸【大】,梵【宋】【元】【明】 [0691022] 是【大】,若【宋】【元】【明】 [0691023] 百千諸眾生等發於【大】,眾生發【宋】【元】【明】 [0691024] 修於【大】,專修【宋】【元】【明】 [0691025] 險道【大】,道撿【宋】【元】【明】 [0691026] 能【大】,有【宋】【元】【明】 [0692001] 少【大】,鮮【宋】【元】【明】 [0692002] 者【大】,〔-〕【宋】【元】【明】 [0692003] 估【大】,賈【宋】【元】【明】 [0692004] 人【大】,獄【宋】【元】【明】 [0692005] 值【大】,得【宋】【元】【明】 [0692006] 說是言【大】,作是語【宋】【元】【明】 [0692007] 亦更【大】,四顧【宋】【元】【明】 [0692008] 道【大】,導【宋】【元】【明】 [0692009] 爾【大】,是【宋】【元】【明】 [0692010] 覆【大】,覆復【宋】【元】【明】 [0692011] 惑【大】,或【宋】【元】【明】 [0692012] 耶【大】,〔-〕【宋】【元】【明】 [0692013] 於【大】,生【宋】【元】【明】 [0692014] 復【大】,汝【宋】【元】【明】 [0692015] 問【CB】【宋】【元】【明】,聞【大】 [0692016] 亦【大】,而【宋】【元】【明】 [0692017] 義【大】,之【宋】【元】【明】 [0692018] 憂【大】,愛【元】【明】 [0692019] 多人【大】,人多【宋】【元】【明】 [0692020] 問【大】,語【宋】【元】【明】 [0692021] 暖【大】,煖【宋】【元】【明】 [0692022] 鵄【大】,鴟【宋】【元】【明】 [0692023] 然【大】,而【宋】【元】【明】 [0692024] 於【大】,是【宋】【元】【明】 [0692025] 事【大】,語【宋】【元】【明】 [0692026] 唯【大】*,惟【宋】*【元】*【明】* [0693001] 其【大】,於【宋】【元】【明】 [0693002] 問【大】,又【宋】【元】【明】 [0693003] 言【大】,願【宋】【元】【明】 [0693004] 之【大】,〔-〕【宋】【元】【明】 [0693005] 還【大】,遠【明】 [0693006] 身【大】,形【宋】【元】【明】 [0693007] 現【大】,見【宋】【元】【明】 [0693008] 於【大】,〔-〕【宋】【元】【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2 冊 No. 375 大般涅槃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1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蕭鎮國大德輸入,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