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佛本行集經

佛本行集經卷第四十三

優波斯那品[3]

「爾時商主及眾賈人至海洲已值於種種諸雜珍寶彼等收拾滿其船舶還至岸邊[4]𣫍寶貨欲向本國中間路上遇見一塔其塔乃是迦葉世尊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舍利之塔其塔破壞基陛頹落處處墮墜如是見已而彼最長商主告於餘二商主及眾商言『汝諸人輩若知我等不惜身命為求財故入彼大海而今彼處得利迴還至於此間我等今者亦可共作來世利益善業因緣如舊智人所說偈言

「『「福德之力成多利  人得利故放逸生
放逸則無持戒心  以是因緣墮地獄」』

「爾時商主說是偈已復更告言『汝等當知以是因緣我等今者應當運心共𣫍錢財隨意多少[5]料理於此迦葉如來舍利之塔』是時彼等諸商主輩及眾商人同共諮白長商主言『大善商主汝若𣫍錢當自作主[6]撿挍營造我等隨心所出多少錢財與之

「時長商主如是辭言『我不堪為撿挍之主所以者何我事緣多不能修理此之壞塔我若料理營此塔者則我家中妨廢生活』彼等商人及二商主慇懃多時相共勸請遣令撿校是時彼等諸商人輩速疾隨出多少錢財而付與之

「爾時優婁頻螺迦葉修營彼塔即自別造第一覆盆安置其上其次即是那提迦葉第二覆盆其次復是伽耶迦葉第三覆盆如是次第通彼商人及商主等詳共[7]料理迦葉如來舍利之塔破壞崩落皆使端嚴還如初造料理訖已發如是願『願我等輩未來世中還共值遇如是世尊既值遇已於彼世尊所說法教復願我等速疾證知願於[8]來世世世生生莫墮三惡四趣之中』」

佛告比丘「汝等當知彼三迦葉千商人者今三長老并及一千比丘是也又諸比丘彼時優婁頻螺迦葉[9]昔日以諸商人多時[10]慇懃勸請始肯撿校以彼業故今於我前多時方始受於我化當於爾時那提迦葉伽耶迦葉二商主等及諸商人暫發一言『隨心多少速出錢財』以是業報今日速疾承受我化彼時優婁頻螺迦葉最長商主先於迦葉如來世尊舍利塔上第一覆盆以用供養因彼業報今日得於五百人中最為其首最勝最妙最為第一那提迦葉第二覆盆因彼業報今為三百梵志作首而得第一伽耶迦葉第三覆盆因彼業報今作二百螺髻梵首而得第一

「爾時彼等發如是願『願我未來生生世世莫墮惡道及以地獄』因彼業報不入惡道乃至地獄恒生人天受於快樂又其彼等共見迦葉佛舍利塔破壞料理還得如舊心發是願『願於我等未來世中還得值遇如是世尊既值遇已彼世尊邊有所說法我等聞已速疾證知』因彼業報今值遇我即得出家受具足戒[11]羅漢果

諸比丘復白佛言「希有世尊云何世尊見是優婁頻螺迦葉墮於邪道世尊方便出五百種神通教化然後始得阿羅漢果」作是語已默然而住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汝諸比丘非但今日我見優婁頻螺迦葉墮於邪道勇猛精進出五百種神通化得其過去世亦墮邪道我心勤劬化取亦得

諸比丘即白佛言「善哉世尊此事云何願為解說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汝諸比丘至心諦聽我念往昔有一國土名毘提何([12]隋言非正身)彼國內有一剎利王名鴦伽陀(隋言與身分)灌頂為王甚有大力多饒兵眾錢財穀米倉庫盈溢

「爾時國王心有邪見曾於一時十五日夜月盛圓滿光明照耀其王初夜喚諸大臣悉來集聚其第一臣名毘闍耶(隋言難勝)第二大臣名蘇摩那(隋言善意)第三名為阿羅波多(隋言前言)此三大臣最為上首

「爾時彼王復更廣命召集無量諸大臣等而告之言『汝諸臣等各各自說心意之中作何方便過此一夜共相娛樂而令不睡

「時前言臣即白王言『大王當知如臣意見應須備辦四種兵眾未降國土當令降伏既降伏已治化而住

「時善意臣復白王言『大王當知如臣意見今一切處所有怨敵皆悉降伏更無所畏今宜恣情受於五慾而自[1]歡樂

「時難勝臣復白王言『大王當知五慾恒常是可得事此有何奇有何希有但大王今若有沙門若婆羅門精進持戒具足多聞廣智慧者若得是人彼可供養彼可承事何以故開悟人故

「爾時國王報彼臣言『卿此一言甚為大善此言甚美是故卿今審諦觀察看何處邊最好沙門好婆羅門精進持戒多聞智慧我當至彼承事供養

「時前言臣即白王言『大王若須如是人者臣今能知如是人處在於鹿苑有一精進多聞之人名曰躶形姓迦葉氏能說微妙多種言語大王今者可事彼人

「爾時彼王嚴駕駟馬賢善妙車坐於其上身著白衣[2]擐白瓔珞左右皆悉著白衣裳張白傘蓋脚白革[3]手執白拂以白摩尼而莊嚴之以大王威大王神力及彼諸臣前後導從往詣躶形迦葉師邊到已恭敬坐於一面諮受未聞

「爾時鴦伽陀王慰問迦葉躶形導師作如是言『尊者四大安隱[4]已不一切時節和順已不資身之物得具足不衣食易得無所乏少不擾亂[5]

「爾時躶形迦葉道人即報於彼鴦伽陀王作如是言『大王我今無所乏少我身亦得安隱無患又復大王身體起動安和已不善事利益增長已不國內人民豐樂已不王之政治端平直不

「爾時鴦伽陀王共彼躶形迦葉道人相慰問已心有疑處即諮問言『尊者世間有諸沙門及婆羅門各說法行是中所有至真實者尊者為我次第解說』作是語已是時躶形迦葉道人即報王言『大王善聽是中所有至真實者[6]之真義我今當說是中有偈而鈍根人不能了知

「『世間幽冥愚癡人  或實或虛或妄語
以彼無有智慧故  觸語不能[7]辯了知
諸業一切[8]雜種無  善惡果報亦不有
夜叉等身亦非實  況復得有上諸天
又復無有父母親  此世彼世悉皆絕
沙門及婆羅門等  而彼一切皆悉空
世間師等亦復無  更有誰能被調伏
愚癡人輩教他施  智人聞已心不隨
若有善誑取他財  彼實愚癡[A1]自言智
所應死者其自死  行施已後無果收
此身一切常相連  欲言斷者無有是
所有火風及地水  若苦不苦并樂時
第七即是壽命根  此等無有能殺者
諸身及命兩間內  器仗從中自運行
世間愚癡人不知  謂言此被傷害死
如是怖畏名[9]不智  若受是名智慧人
一經八萬四千生  流轉之時方得脫
如是煩惱乃能淨  八萬四千生後周
流轉無有錯亂期  猶如海潮波依限
如是之法次第說  大王今者應當知

「爾時前言大臣聞說偈已即白躶形迦葉師言『如是如是迦葉道人如尊者說所以者何尊者迦葉我知宿命憶念昔在俱睒彌城曾作屠兒彼時我殺無量無邊牛羊水牛猪羖羊馬殺賣取錢以用活命我作如是惡業已後從彼捨命今來[10]生此大將之家足有資財以是因緣我知無有善惡業報

「爾時鴦伽陀王第一大臣名難勝者在王後立彼大臣聞如是語已悲泣下淚嗚咽不言鴦伽王告[11]彼臣言『汝今何故悲泣乃爾』難勝報言『大王當知迦葉道人所說之偈及前言臣如是義理無有違失

「『大王當知我亦憶念往昔在於俱睒彌城曾作長者能大捨施作於檀主所有資財悉皆共他分張而用白月黑月八日十四及十五日恒常受持八關齋戒恒常精進守護身口我作如是清淨業已今墮如是下賤婢胎生而作奴大王當知以是因緣我聞躶形迦葉道人及前言臣二人等語是故悲[12]泣啼哭不勝亦知世間無有善道

「時鴦伽王聞於躶形迦葉道人如是語已[13]座而起還至本宮過彼夜後聚集百官一切大臣而告之言『卿等三人從今日去若有私竊善惡等事慎莫問我我今遣此難勝善意并及前言三大臣等此等三人聰明智慧代我判事

「時鴦伽王作是語已入於一殿名為妙色在其中坐經於七日受五欲樂放逸自恣縱情而住過七日後

「時鴦伽王有於一女名曰意憙身著種種雜色之衣復以種種瓔珞七寶莊嚴身已向妙色殿至父王邊到已頂禮父王之足却坐一面默然而住鴦伽王告其女言『善意憙女汝曾至彼園樹林內遊戲已不其中多有種種樹木其樹木上有諸華[1]復有種種飛鳥作聲汝入彼中意樂[2]已不汝貪何等向我道之求願當與』作是語已問女所須

「時意憙女白父王言『善哉阿[3]女今身資無所乏少唯欲啟白阿耶一言唯願父王聽女諮諫』而說偈言

「『父王我今欲布施  一切沙門婆羅門
恒至月生十五時  願與我千金錢直

「爾時鴦伽陀王聞其女說如是語已即還以偈報意憘女作如是言

「『善女汝今至心聽  我從智人如是聞
雖復欲施多種財  一切皆空無果報
汝今何故發此意  誑惑世間諸癡人
現在未來悉皆無  汝復何須過勞苦
癡女汝今不聞彼  迦葉說法正不差
實無造業及作人  一切人天善惡果
夜叉鬼神悉非有  父母眷屬亦復無
略說八萬四千生  如是煩惱乃能淨
若過八萬四千後  流轉方無錯亂心
猶如海潮依限期  間中未至不可預
但當任運待時到  何用強作世紛紜
迦葉所說汝當知  此事無有虛真實
無現及以未來世  汝今莫自獨疲勞

「爾時意憘女聞父王鴦伽說是語已心中不樂即復以偈更白父言

「『阿耶今是國之王  應以正法治天下
惡臣諂曲既無實  復勸王事愚癡師
迦葉及彼三大臣  其等所說非真正
父王此是惡知識  今者詐現知識形
自行邪道復[4]誤人  下賤愚癡何所別
其今不與王安樂  反教王作不善因
我昔曾聞是事來  現在我身親自見
愚癡故來生於此  後復還得愚癡身
幽冥出已入幽冥  其後復還受幽冥
迦葉既是愚癡者  稱其愚惑意所宣
王為人主統四方  知理達解世間事
云何如彼小兒輩  入邪小道逕中行
隨逐意受親近人  相學即便生染著
如箭被血所污已  入[5]束展轉更相塗
智者交往深自防  不狎惡伴諸朋友
雖身不作於諸罪  而常習近作罪人
久昵習學自相[6]  其後自然得惡響
是故猶如彼射[7]  智者畏著罪亦然
莫與諸惡知識交  常親智慧善知識
若諸眾生身業淨  [8]經於八萬四千生
屠兒殺害眾命時  又如獦射釣魚者
迦葉既似彼等輩  彼輩亦如迦葉儔
格量彼二一種齊  無有差別勝不如
如是無體[9]理迦葉  愚癡盲冥空出家
執此虛妄為淨因  八萬四千生分畢
顛倒左轉行失度  無智愚癡心意迷
若諸眾生得淨時  不應八萬四千受
偷賊劫殺於人物  能與他作惡怨讎
迦葉共彼無有殊  彼與迦葉亦無異
眾生若得於彼淨  云何八萬四千生
如是數取善惡時  上下及中平等者
一切無勝復無劣  亦復無有分別生
若諸眾生得淨修  經歷八萬四千處
彼人愚癡無有智  猶彼迦葉空出家
譬如[10]炎熾大火燃  普燒盡諸所祭物
如是無智愚癡故  自燒一切功德山
大臣前言見未來  造作眾罪無果報
彼於先世修福業  [11]故今得受快樂心
若人造作眾罪時  捨福自然受殃禍
如船在水中不出  以重沈沒故不浮
更無有人能出之  即沒水中常腐敗
如人數數造諸罪  以造不息罪過多
如是即沒地獄中  王此前言臣即是
以其罪患未成熟  其罪不久熟即知
罪熟即墮彼泥[12]  猶如船在水中沒
被諸苔衣所覆蔽  草重自舉不能勝
船久如是益重牢  人造眾罪亦復爾
漸漸久沈體轉重  猶如人造善業因
速疾得向上界生  往昔造諸一切罪
今生如彼地種子  罪業盡已後漸生
若造諸善業報時  即自生於善果處

「時意憙女說是偈已復更重白其父王言『父王當知我自思惟亦識宿命所以者何我憶往昔七生在於摩伽陀國王舍城內以惡知識相牽挽故造多罪業行於邪慾侵他婦妾受樂如天大王當知我於彼時所造惡業覆藏而住如灰覆火

「『復次大王我於彼處捨身已後又復生於金剛聚落富貴家生彼處生已值善知識黑月白月八日十四及十五日清淨守護八禁齋法恒常持戒大王當知我於彼處既造善業譬如安置種種伏藏至於水界牢固封治即便停住

「『復次大王我於彼處亦捨身命以昔遇緣造惡業故有餘未盡即便墮落叫喚地獄在於彼處經多千年受極苦厄

「『復次大王我於彼處罪業畢盡捨身即生頻那俱吒國土內受白羝羊身彼處生已有諸王子或駕車乘或被鞍韉而騎我上

「『復次大王我於彼處既捨身已復生於彼陀毘羅國亦作羊身彼處捨身復受牛身捨彼牛身[1]出山林中受獼猴身

「『復次大王我於彼處捨獼猴身還生於彼金剛國內復受非男非女等身彼處業盡捨身即生忉利天上歡喜園中與天帝釋以為侍衛

「『復次大王我於彼處捨身之後以昔護持月六齋戒得清淨故今日來生大王之家資財巨富無所乏少而大王今可不自觀此之因緣從何而得如是功德可不以昔造善業故今受此報如是以不

「爾時鴦伽陀王如是共女意憘對說言論之時有一天仙名不那羅陀(隋言不叫喚)從天上下觀閻浮提正當於彼鴦伽陀王宮殿之上從虛空中漸漸而下爾時王女意憙見彼天仙如是自上而下即從座起更置高座請彼天仙坐於其上是時天仙安坐訖已意憙頂禮天仙之足合十指掌向於天仙而諮白言『尊者天仙世間頗有善惡果報諸業[2]已不頗有夜叉諸天以不有父母不有此彼世有於沙門婆羅門不唯願天仙為我解說我此父王不信是事

「爾時大天不那羅陀即便反問鴦伽陀王作如是言『大王云何汝今意中實不信於此事以不』王即白言『此事實然』天仙復言『大王當知善惡果報一切皆有亦有夜叉及以諸天有父有母有此彼世有諸沙門及婆羅門大王須信我從天上下來至此

「爾時鴦伽陀王語天仙言『尊者天仙若有彼世今日尊者可與於我五百金錢我未來世當償尊者滿足一千』時那羅陀天仙向[3]王而說偈言

「『我今與王五百錢  須知王身有禁戒
若王心中無善行  因何未來償一千
此世有人諂曲行  彼世相求何處得
智人不與彼等債  如是人輩[4]債求難
墮於地獄猛火燃  或有諸鳥周匝食
云何來世能償我  墮於地獄受苦時
利刀割截身不完  節節割時流膿血
苦惱暫時無歇息  云何還我一千錢
舉手把利[5]剝筋時  斫剉其身如斬蔗
支節無有完全處  云何還我一倍錢
嚴惡黑狗膩荼身  處處轉動割截食
在於地獄無身肉  云何未來與倍錢
彼處有大利鐵叉  獄[6]墜數數鑽其上
在於地獄手向下  云何與我一千錢
地獄多有劍樹林  一一劍頭十六刃
貫穿其上不暫住  誰能與我一倍錢
灰河地獄熱沸流  速疾如風如箭射
入於其中受苦痛  云何與我一倍錢
吞熱鐵丸地獄中  或復融銷赤銅汁
在於如是苦逼內  云何與我一倍錢
地獄有手如霔霖  各出熱炎嚴熾火
割截支節無暫住  云何與我一倍錢
彼處可畏闇無明  日月光影所不照
在彼無智愚癡輩  云何與我一倍錢
大王捨此非法行  勸王行於如法事
王當作於如是習  後應不墮地獄中
東西南北所有來  沙門婆羅門乞索
王當充足與食飲  衣服湯藥臥具房
彼等精進梵行人  沙門婆羅門取語
彼能救護王苦厄  猶如熱雨繖蓋遮
王作如是善業時  多有朋友相隨順
得至善路快樂處  神通中最得神通
如牛渡水直截流  若人把尾隨得濟
一切世間亦如是  逐直得直邪得邪
諸有人中行法行  凡人學行皆成勝

「爾時鴦伽陀王既聞說已復還以偈白彼天仙那羅陀言

「『大梵天仙哀愍我  猶如父母愛[7]嬌兒
唯願數為我現來  若覩智人見善事
唯願尊者見度脫  我沒煩惱海甚深
我今無地可住行  唯尊作我歸依處
唯願大梵仙護我  我今覆面如[1]蹈坑
地獄無量苦眾多  我今一一依尊語

「爾時大仙那羅陀天還更以偈告鴦伽陀王如是言

「『王今若造罪不息  憎嫉沙門婆羅門
斷見顛倒既不除  我汝各各不相見
王若能行正法行  承事沙門婆羅門
精進持戒布施禪  我汝恒常得相見

「時那羅陀大天仙神為鴦伽陀大王說法教令正見心既迴已王意喜歡頂禮天仙合十指掌右遶三匝那羅陀即從座起別鴦伽王還本來處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汝諸比丘今應當知爾時天仙那羅陀者[2]見我身釋迦文是爾時彼王鴦伽陀者見即今日優婁頻螺迦葉[3]身是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汝諸比丘我於往昔見彼優婁頻螺迦葉邪見熾盛墮顛倒道發精進心教化令入於正道中今日亦然見其顛倒入邪道故我以是發大精進力為其出現五百種變神通教化[A2]令其安住無上菩提盡生死際到無畏處至涅槃岸

佛本行集經卷第四十三


校注

[0852002] 闍【大】法師闍【宋】【元】【明】 [0852003] 下【大】第四十五之二【明】 [0852004] 𣫍【大】*歛【元】斂【明】* [0852005] 料【大】*聊【宋】*【元】 [0852006] 撿挍【大】*檢校【宋】*【元】*【明】* [0852007] 料【大】聊【宋】【元】 [0852008] 來世【大】未來【宋】【元】【明】 [0852009] 昔【大】尒【聖】 [0852010] 慇懃【大】殷勤【明】 [0852011] 羅【大】阿羅【宋】【元】【明】 [0852012] 隋【大】*此【明】* [0853001] 歡【大】娛【宋】【元】【明】 [0853002] 擐【大】串【宋】【元】【明】【聖】 [0853003] 履【大】屣【元】【明】 [0853004] 已【大】*以【元】【明】* [0853005] 耶【大】也【宋】【元】【明】【聖】 [0853006] 之【大】定【聖】 [0853007] 辯【大】辨【聖】 [0853008] 雜【大】離【聖】 [0853009] 不【大】無【宋】【元】【明】【聖】 [0853010] 生【大】出【宋】【元】【明】 [0853011] 彼【大】後【聖】 [0853012] 泣啼【大】涕泣【宋】【元】【明】 [0853013] 座【大】坐【宋】【元】【明】【聖】 [0854001] 果【大】菓【宋】【元】【聖】 [0854002] 已【大】以【宋】【元】【明】【聖】 [0854003] 耶【大】*爺【元】【明】* [0854004] 誤【大】忤【宋】【元】【明】【聖】 [0854005] 束【大】來【聖】 [0854006] 成【大】戒【聖】 [0854007] 垛【大】挅【聖】 [0854008] 經【大】*逕【聖】* [0854009] 理【大】裏【聖】 [0854010] 炎【大】燄【明】 [0854011] 故今【大】枝令【聖】 [0854012] 梨【大】犁【宋】【元】【明】【聖】 [0855001] 出【大】在【宋】【元】【明】 [0855002] 已【大】以【聖】 [0855003] 王【大】主【元】 [0855004] 債【大】責【宋】【元】【明】【聖】 [0855005] 剝筋【大】斵斤【元】【明】剝勸【聖】 [0855006] 墜【大】隊【宋】【元】【明】【聖】 [0855007] 嬌【大】憍【宋】【元】【聖】 [0856001] 蹈【大】墮【宋】【元】【明】【聖】 [0856002] 見【大】*現【宋】*【元】*【明】* [0856003] 身【大】〔-〕【宋】【元】【明】
[A1] 自【CB】【麗-CB】目【大】(cf. K20n0802_p0876a12)
[A2] 令【CB】【麗-CB】今【大】(cf. K20n0802_p0879c11)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