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四十一
恐怖苾芻學處第六十六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具壽大目乾連度十七眾,出家并受近圓已。此十七人便與六眾而為共住,於六眾邊受學法義,自相謂曰:「我等無知不閑經典,常被六眾之所輕忽,宜各策勵勤為習誦。」六眾知已,時鄔陀夷便於初夜彼誦習時,即反[7]披毛緂作[8]可畏聲云:「藥叉來欲害於汝。」共相恐怖,時十七眾各大驚惶。復於他日其十七人恨相恐懼,即便共打鄔陀夷幾將命斷,以油塗身委頓而臥。苾芻見已問言:「何故?」答曰:「我為少許戲笑之事致斯[9]困辱。」以緣具告。少欲苾芻聞是[10]語已共生嫌賤:「云何苾芻怖他苾芻令生不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乃至「我觀十利,為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若自恐怖、若教人恐怖他苾芻,[11]下至戲笑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謂鄔陀夷,餘義如上。
他苾芻者,謂此法中人。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為恐怖他意,便作種種可畏形狀,所謂諸雜色類如燒杌樹、或復作諸鬼神等像云:「來食汝、斷汝命根。」隨彼苾芻怖與不怖,而此苾芻得波逸底迦罪。若苾芻作恐怖他意,便作種種可畏諸聲,所謂師子虎豹及諸鬼神等聲云:「來食汝。」餘並同前。若苾芻作恐怖他意,便作種種可畏諸氣,所謂大小便氣或鬼神等氣云:「此諸物欲來害汝。」餘並同前。若苾芻作恐怖他意,作不可意觸,所謂麁[1]鞕席薦及諸鬼神惡觸之事云:「來害汝。」餘並同前。若苾芻作恐怖他意,便作種種可愛之色,所謂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天神等像云:「此來害汝。」隨彼苾芻怖與不怖,得惡作罪。若作可愛聲,所謂琵琶、笙笛、天龍等聲云:「此諸聲欲來害汝。」若作可愛氣,所謂栴檀、沈水、龍腦、欝金、天龍等氣:「欲來害汝。」若作可愛觸,謂繒綵細[2]疊等上妙諸觸,及天龍等觸云:「此諸觸欲來害汝。」隨彼苾芻怖與不怖,皆得惡作罪。若欲令前人生厭離心,為說捺洛迦、傍生、餓鬼、人、天諸趣所有苦樂之事,令發怖心者,此皆無犯。又無犯者,謂最初犯人,廣說如上。
藏他苾芻等衣鉢學處第六十七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有長者請佛及僧就舍而食。諸苾芻赴請,世尊不去。六眾苾芻與十七眾在後徐行至一池所,六眾即便告十七眾曰:「具壽!未須急去,且共入池徐徐澡浴。」既入池已告十七眾曰:「共汝俱沒誰後出頭?」十七眾既沒,六眾即便疾出,取彼衣裳藏草叢下急行而去。十七[3]眾良久方始出頭,四顧瞻望不見衣服,各處而住。時尊者舍利子及大目乾連,人間遊行迴至於此,諸人遙見知是其師,白言:「鄔波馱耶!我等俱被六眾藏置衣裳,無緣得往俗家受供。我等今者知欲云何?」時大目連即為觀察,見其衣服藏草叢下,遂取衣裳與十七眾。彼著衣已往赴請處,既到坐次令苾芻起。苾芻怪問:「何故後來共相紛擾?」十七眾答諸人曰:「大德!我向無鄔波馱耶者,我等悉皆絕食終日。」問言:「何故?」即以事具答,少欲苾芻聞生嫌恥:「云何苾芻藏他衣服共相惱亂?」時諸苾芻還至寺內,以緣白佛。佛言乃至「我觀十利,為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知是苾芻、苾芻尼、若正學女、求寂、求寂女衣鉢及餘資具,若自藏、若教人藏者,波逸底迦。」如是世尊為諸苾芻制學處已。
時有苾芻寄餘苾芻衣,苾芻但藏自衣不藏他衣。時有賊至盜他衣去,苾芻因此衣服廢闕,佛言:「除時因緣,藏者無犯。前是創制,此是隨開。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自藏苾芻、苾芻尼、若正學女、求寂、求寂女衣鉢及餘資具,若教人藏,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謂是六眾,餘義如上。
苾芻等五眾,並此法中人。
衣有七種,腰絛有三,及所餘文並如上說。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自藏他苾芻等衣鉢資具,若教人藏,咸得墮罪。除餘緣故者,謂八難等,並皆無犯。又無犯者,謂初犯人,廣如上說。
受他寄衣不問主輒著學處第六十八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鄔陀夷斷諸煩惱[4]惑證阿羅漢已,廣說如餘,難陀、鄔波難陀依眾而住。時鄔波難陀年衰朽老,弟子門人無承事者,衣裳垢膩欲為浣染,持與弟子告言:「此衣我,無所用,與汝將去。」時彼弟子心貪衣故,即取浣染[5]料理訖。爾時世尊欲往人間遊行,弟子即便持所浣衣寄親教師,隨佛而去。鄔波難陀後取其衣,著用垢膩舉之舊處,如是乃至世尊還來。時有施主請佛及僧就舍而食。時鄔波難陀弟子作如是念:「我今宜取新浣染衣俗舍而食。」開袋見衣悉皆垢膩不堪披服,便著隨宜破弊之衣往赴請處。餘苾芻問:「何意著此垢衣而來受供?」即以事白。少欲苾芻聞生嫌恥:「云何苾芻受他寄衣,不問輒著?」以緣白佛。佛言乃至「我觀十利,為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受他寄衣,後時不問主輒自著用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謂鄔波難陀,餘義如上。
不問主者,謂隨自意不從借著。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受他寄衣不問而用者,結罪同前。若是得意相知,或是聞用歡喜,雖復不問,著用無犯。又無犯者,謂初犯人,廣說如上。
以眾教罪謗清淨苾芻學處第六十九
佛在王舍城羯蘭鐸迦池竹林園中。時具壽實力子住鷲峯山,於積石池邊經行遊履。時嗢鉢羅苾芻尼遙見尊者,來申禮敬。彼苾芻尼剃髮未久,低頭禮拜欲起之時,頭戴實力子大衣而起,乃至友、地二苾芻見斯事已,遂還住處告諸苾芻曰:「諸具壽!欲令我等於何人處生信仰心?而我自見實力子共嗢鉢羅苾芻尼身相摩觸。」廣說其事。時諸苾芻聞已白佛,佛告諸苾芻:「汝等善當究問,彼二苾芻何所見?云何見?以何事故,汝等往彼見身相觸?」時諸苾芻奉佛教已,問彼二人所見虛實,彼二答言:「[1]諸具壽!我等實不見實力子與嗢鉢羅尼身相摩觸,但見禮拜以頭舉衣。我有瞋恨忿心故作是說。」少欲苾芻聞是語已共生嫌恥:「云何苾芻於清淨無犯之人,以無根僧伽伐尸沙法謗?」即以緣白佛。佛言乃至「我觀十利,為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瞋恚故,知彼苾芻清淨無犯,以無根僧伽伐尸沙法謗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謂友、地二人,餘義如上。
瞋恚者,謂懷忿恨。
清淨苾芻者,謂實力子。
無根者,謂無三根見、聞、疑事,餘如上說。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謂知清淨人以無根法謗,十事成犯,五事無犯。云何為十?謂不見其事、不聞、不疑,便作如是虛誑解想,實無見等,妄言:「我有見、聞、疑。」作是說時得波逸底迦。或聞而忘、或疑而忘,作如是解作如是想,而云:「我聞、疑不忘。」作是說時得波逸底迦。或聞而信、或聞不信,而言我見;或聞而疑,或聞不疑、或但自疑,而云:「我見。」作是說時得波逸底迦,是謂十事成犯。云何五事無犯?謂彼不見、不聞、不疑,有見等解有見等想,作如是語:「我見、聞、疑。」者無犯。或聞而忘或疑而忘,有聞疑想而言聞等,亦無有犯。如謗清淨人時,十事成犯,五事無犯。若謗清淨似不清淨人,亦復如是。若謗不清淨人,十一事成犯。六事無犯。云何十一?謂不見、不聞、不疑,作如是解作如是想,實無見等,妄言:「我有見聞疑。」作如是說時得波逸底迦。或見而忘、或聞而忘、或疑而忘,作如是解作如是想,而云:「見、聞、疑不忘。」作如是說時得波逸底迦。或聞而信、或聞不信,而言:「我見。」或聞而疑、或聞不疑、或但自疑,而云:「我見。」作是說時得波逸底迦。是謂十一事成犯。云何六事無犯?謂彼不見、不聞、不疑,有見等解有見等想,作如是說:「我有[2]聞疑。」者無犯。或見而忘、或聞而忘、或疑而忘,有見等解有見等想,而言見聞等,亦皆無犯,是謂六事無犯。又無犯者,謂初犯人,廣說如上。
與女人同道行學處第七十
佛在王舍城羯蘭鐸迦池竹林園中。時此城中有一織師,稟性麁獷難為共住,諸餘織師知其性惡不共婚娶,便往室羅伐城娶織師女為妻,將歸故里住王城中,常加苦楚鎮無樂意。時彼隣家有一老母,其女詣之告云:「阿母!我遠嫁此得惡夫婿,恒加杖楚無有樂心,我欲逃走,其事如何?」母默無對。其女出外見有苾芻往室羅伐,即與相隨尋路而去。是時織師尋蹤急逐,見一苾芻共婦隨路。織師遙見待至一村,喚諸相識共打苾芻幾將至死,少得穌息漸至室羅伐城。苾芻見問:「行李安樂不?」答言:「寧有安樂!」遂問其故,具答所由。諸苾芻曰:「汝合與女人更無男子隨路行耶?」報云:「只由不合遭斯厄難。」少欲苾芻聞生譏恥:「云何苾芻與無男子女人隨路而去?」以緣白佛。佛言乃至「我觀十利,為諸苾芻制[3]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共女人同道行更無男子,乃至一村間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謂此法中人,餘義如上。
女人者,謂堪行婬境。
更無男子者,但有二人。
道,謂曠遠路。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獨與女人於逈遠路相隨而去者,得波逸底迦。若一村[4]間有一拘盧舍,如是至七,若未滿拘盧舍,皆得惡作;若滿,皆得墮罪。或從村至野,或從野至村,里數得罪與上相似。若於其處他遣女人為引導者無犯。或時苾芻迷於道路,女人來為指授者,此亦無犯。又無犯者,謂初犯人,廣說如上。
第八攝頌曰:
與賊同行學處第七十一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有一苾芻於王舍城竹林中住,為夏安居。時彼苾芻夏了作衣竟,欲往室羅伐城禮世尊足,出求商旅。時有商人欲向室羅伐城,此之商人是偷稅者,苾芻不知,共相隨去,欲至稅所便取餘路偷道而行。時彼稅官伺知偷路,遂便捉獲俱縛將來,知苾芻無過即便放去。既得脫已漸至給園。諸苾芻見問言:「善來!行李安樂不?」答言:「何有安樂?」問言:「何故?」具以事答。諸苾芻問言:「具壽!豈合與賊相隨而行!」答曰:「只由不合見斯[5]難苦。」少欲苾芻聞生嫌恥:「云何苾芻與賊同道行?」以緣白佛。佛言乃至「我觀十利,為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與賊商旅共同道行,乃至一村間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謂此法中人。
與賊者,謂破壞村坊及偷關稅。
同道行者,謂逈遠處共為伴侶,乃至一村間,得波逸底迦。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與賊同行者,得波逸底迦。若一村間有一拘盧舍,乃至七村,廣說如上,皆得墮罪。若以賊為防援引導人者,同行無犯,或迷失道彼來指示者,雖同道去此亦無犯。又無犯者,謂初犯人,廣說如上。
與減年者受近圓學處第七十二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大目乾連與十七眾出家受近圓。時諸童子既近圓已,通夜不食而至天明,飢火所燒身形羸瘦,遂便啼泣。爾時世尊聞邊房中有小童子啼泣聲,告阿難陀曰:「邊房之內何意有童子啼泣聲?」時阿難陀白言:「世尊!是十七眾出家近圓,無非時食忍飢不堪,因此啼泣。」世尊告曰:「豈諸苾芻與減年者而受近圓成苾芻性耶?」白言:「世尊!與受近圓。」佛告阿難陀:「若人未滿二十,不能忍受寒熱飢渴,乃至巡家乞食皆並不能。以此緣故,乃至我觀十[1]利,為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若復苾芻知年未滿二十,與受近圓成苾芻性者,波逸底迦。此非近圓,諸苾芻得罪。」
若復苾芻者,謂此法中人,餘義如上。
未滿二十者,謂減年人不堪進具。
言成苾芻性者,雖以白四羯磨法受而不成苾芻。
此非近圓,諸苾芻得罪者,謂除本師,所餘諸人皆得惡作罪。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人年未滿二十作未滿想,欲受近圓,諸苾芻問言:「汝滿二十未?」答言:「未滿。」若苾芻與受近圓者,此人元不得戒,本師犯墮罪,餘人得惡作。若餘人共住同受用者,亦皆惡作。
若人未滿二十作未滿想,欲受近圓,諸苾芻問言:「汝[2]年滿二十未?」答言:「我自憶知心無疑惑,未滿二十。」諸苾[3]芻與受近圓,此人不得戒,得罪同前。若人年未滿二十,作年滿想,欲受近圓,諸苾芻問言:「汝滿二十未?」答言:「我滿二十。」諸苾芻與受近圓,此人得戒成苾芻性,本師無犯,餘人亦無犯。
若人年未滿二十,作年滿想,欲受近圓,諸苾芻問言:「汝滿二十未?」答言:「我自憶知心無疑[4]惑,年滿二十。」諸苾芻與受近圓,此人得戒成苾芻性,本師無犯,餘人亦無犯。
若人未滿二十,然不自知心無疑惑,欲受近圓,諸苾芻亦不曾問,設有問時亦不酬答,然諸苾芻與受近圓。此人得戒成苾芻性,本師有犯,餘人亦有犯,共住等無犯。
若人滿二十作不滿想,欲受近圓,諸苾芻問言:「汝滿二十未?」答言:「未滿。」時諸苾芻與受近圓,此人得戒成苾芻性,本師及眾並皆有犯,共住等無犯。
若人年滿二十作不滿想,欲受近圓,諸苾芻問言:「汝年滿二十未?」答言:「我自憶知心無疑惑,未滿二十。」諸苾芻與受近圓,此人得戒,本師有犯,餘人亦有犯,共住等無犯。
若人年滿二十,作滿二十想,欲受近圓,諸苾芻問言:「汝年滿二十未?」答言:「滿二十。」諸苾芻與受近圓,此人得戒,本師及眾並皆無犯。
若人年滿[5]三十作滿二十想,欲受近圓,諸苾芻問言:「汝滿二十未?」答言:「我自憶知心無疑惑,年滿二十。」諸苾芻與受近圓,此人得戒,諸苾芻無犯。
若人年滿二十,然不自知心無疑惑,欲受近圓,諸苾芻不問,設問彼復不答,諸苾芻與受近圓。此人得戒,諸苾芻有犯,共[A1]住等無犯,同前廣說。此中初二非受近圓,若與善苾芻同在一處,若二、若三為褒灑陀,是賊住故此應滅擯。若人年未滿二十作滿二十想,此成近圓,有親屬來問言:「此人年未滿二十,誰與受具?」者,應與此人計胎中月及閏月,若滿者善。若不滿者退為求寂,更與受戒。若不退為求寂、不更受戒者,與善苾芻同在一處,若二、若三為褒灑陀,是賊住故此應滅擯。若人年十九而與近圓,若未經一歲便自憶知未滿二十,應計胎中月及閏月,若滿者善,若不滿者,應退為求寂更與近圓。若不爾者,與善苾芻同在一處,若二、若三為褒灑陀,此應滅擯。若經一歲而憶知者,名善受近圓。汝諸苾芻!若人於善說法律出家近圓成苾芻性,難值遇故。若人年十八而與近圓,若未一歲憶未滿者,應退為求寂更與近圓。若不爾者,與善苾芻同在一處,若二、若三為褒灑陀,此應滅擯。若經一歲憶未滿者,計胎中月及閏月,滿者善,若不滿者,應移其處更與近圓。若不爾者,同前滅擯。若經二歲方憶[6]知者,此即名為善受近圓,廣說如上。聖教難遇故,若人未滿二十而有疑心,此應為作憶念計其年月實滿不滿,除去疑情。若未滿者,應以胎閏而為計之,若滿者善,若不滿者廣說如前。若人年滿二十作不滿想,希求具戒與受近圓,名為善受。若人年滿二十作年滿想,希求具戒受近圓,名為善受。又無犯者,謂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壞生地學處第七十三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自手掘地或教人掘,或造堤防或損蟻封等,諸外道見皆共譏嫌:「云何出家苾芻作諸俗務,掘地害命情無悲愍?」少欲苾芻聞已白佛。佛集苾芻,以種種方便讚歎持戒少欲知足,呵責多欲作無益事,廣說乃至「我觀十利,為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自手掘地、若教人掘者,波逸底迦。」若復苾芻者,謂是六眾,餘義如上。
自他同前。
地者,有其二種:謂生地、非生地。云何生地?謂性是生地,或因發掘於三月中經天大雨,是名生地。若無雨者,經六月後方名為生。釋罪如上。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
攝頌曰:
若苾芻掘損生地,得波逸底迦;若非生地者,得惡作罪。若苾芻舉地皮時,若與地性相連者,波逸底迦;若不相連者,得惡作罪。若苾芻釘橛者,波逸底迦;若拔橛者,得惡作罪。若苾芻輒[2]畫地者,得惡作罪;若輕為記數者無犯。若苾芻牛糞著地而發起者,得惡作罪;若但取牛糞者無犯。若苾芻崩河岸時損生地者,波逸底迦;若有璺裂而崩墮者,得惡作罪。若苾芻搖動河池中泥者,得惡作罪。若瓨在泥處而擎起者,得惡作罪。若牆上釘杙者,波逸底迦。若牛糞著牆發舉者,得惡作罪。若[3]推牆壁與濕性相連者,得波逸底迦。若有璺裂者,得惡作罪。若畫壁,得惡作罪;若作記數想者無犯。若牆上生青衣損動者,得惡作罪。若掘石地石少土多者,得波逸底迦罪;若土少者,得惡作罪;若純石者無犯。若掘砂地砂少土多者,得波逸底迦;若砂多者得惡作;若純砂者無犯。若營作苾芻欲定基時,得好星候吉辰無有淨人,應自以[A2]橛釘地欲記疆界,深四指者無犯。又無犯者,謂初犯人,如上。
過四月索食學處第七十四
佛於釋迦處人間遊行,漸至劫比羅城在多根樹園。時釋迦大名知佛來至,便往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佛為說法示教利喜。即從座起合掌向佛,白言:「世尊!願佛及僧慈悲哀愍,受我三月飲食供養,并及一切所須之物。」世尊默然而受,見佛受已從座而去。既至宅中告家人曰:「我請佛僧三月供養,汝等當辦勿令有闕。」時六眾苾芻聞是事已,便作是念:「我等云何於三月中噉好飲食,常得消化身輕安隱無病苦耶?」即往醫人處問其方藥。醫人告曰:「先食油膩後當[4]痢下,雖多食噉而能消化。」時鄔波難陀聞斯語已,皆如醫教於三月中常噉好食,三月既了尚從厨人索好美食,謂肉羹等,從索不得。時彼厨人往報大名施主,時彼聞已便起譏嫌,少欲苾芻聞是語已極生嫌恥:「云何苾芻受他請了非分強索?」以緣白佛。
佛言:「汝等勿復從他施主強為乞索因生忿惱。汝等當聽!乃往過去於靜林中,在大池側有一仙人,跏趺而坐繫念思惟。時有龍子從[5]池中出,以身繞仙為遮寒苦,并復報云:『仁何所須?』如是日日常以身[6]繞。時彼仙人由斯惱故,遂嬰疾病懷憂而住。有餘仙人來至其所,問言:『何故身體衰羸頓至如是?』以事具答,彼仙告曰:『龍子若來,頂有明珠,應可從乞,彼惜珠故不復更來。』仙人聞已見彼龍來,即從乞珠慇懃不已,龍遂遠去,說伽[7]他曰:
「汝諸苾芻!彼之龍子是傍生類,聞強乞求[8]因[9]即遠去,何況於人。是故汝等不應從他強為乞覓。復次汝應更聽,於往昔時有一仙人,於大林中修習靜慮,時此林中多諸飛鳥,鳴聲喧聒令彼仙人心不能定。有餘仙人來至其所,見不得定,問言:『何故不定?』即以事答。彼仙告[A3]曰:『仁今可於夜中然大炬火,於彼林下作如是語:「汝等可與我翼,并與我卵及小鳥兒,以充食用。」』時彼諸鳥聞是語已,銜卵將兒移向諸處。汝諸苾芻!彼是鳥類,聞強乞時尚皆遠去,況復於人。」爾時世尊廣引譬喻種種呵責已,告諸苾芻,乃至「我觀十利,為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有四月請,須時應受。若過受者,波逸底迦。」
如是世尊制學處已,漸次遊行至王舍城,住竹林園中至坐夏。時影勝大王請佛及僧三月供養。時具壽畢隣陀跋蹉姊夫復請供養,畢隣陀跋蹉遂便白佛,佛言:「今我隨開。若別別請者,苾芻應受無犯。」復有客苾芻來,作如是念:「我不被王請。」遂行乞食。王因見之問言:「我請眾僧,何因乞食?」答言:「我不受請。」王曰:「[1]諸有苾芻我[2]更請之。」以事白佛,佛言:「若更請者,苾芻應受。」時諸苾芻作如是念:「王務繁多或[3]容廢忘,我行乞食。」王復遙見:「我已更請何意乞食?」苾芻告曰:「王法事繁或容廢忘。」王曰:「我更慇懃重請,願受我食。」以事白佛,佛言:「若慇懃重請,當可受之。」時影勝王請佛僧食。時既滿已巡行乞食,王復遙見:「何因聖者仍行乞食?」白言:「王請食了,是以行乞。」王曰:「我今常請。」時諸苾芻以事白佛,佛言:「若常請者,苾芻應受。」爾時世尊讚歎持戒少欲,呵責多欲,告諸苾芻曰:「前是創制,此是隨開。為諸弟子重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有四月請,須時應受,若過受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謂別請、更請、慇懃請、常請,此是時。」
若苾芻者謂鄔波難陀。
四月者,謂齊四月。
請者,謂他延請。
受者,謂許其事。
若過者,謂過期限。
除餘時者,謂別請時,即是不及餘人。更請,謂數數更請。慇懃請者,謂更慇懃盡心而請。常請者,謂是長時延請。此是時者,謂隨開時。釋罪如上。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他請麁食從索美好,索時惡作,食便墮罪。若他與好食從索麁者,索時惡作,食時無犯。如與乳等時便從索酪等,索時惡作,食時墮罪;若病者無犯。若苾芻巡家乞食,女人見已持食而出。若苾芻情有所希者,應告彼女曰:「更不須飯。」若女返問:「聖者更何所須?」者,此即是請;隨所須者當就覓之無犯。又無犯者,謂初犯人,廣說如上。
遮傳教學處第七十五
佛在王舍城羯[4]蘭鐸迦池竹林園中。世尊法爾:若制二部共學處時,即二部僧伽並皆須集。此之學處是二部共有,然尼眾不集。佛告具壽阿難陀:「汝可語朱荼半託迦:『汝當持此學處詣苾芻尼眾而為宣告。』」時阿難陀即往朱荼半託迦所,具陳佛語。時朱荼半託迦奉佛教已,便往尼寺欲宣佛教,於其中路見六眾苾芻,便告之曰:「具壽!佛為二部僧伽[5]今制學處。」六眾問曰:「是何學處?」即為陳說:
「若復苾芻有四月請,須時應受。若過受者除餘時,波逸底迦。若有別請、更請、慇懃請者、常請者,此是時。」既為說已報六眾曰:「具壽!此之學處應當修學。」六眾報曰:「汝是愚癡不分明不善好,我今豈能用汝之言行斯學處。我若見餘苾芻善閑三藏者,當隨彼言受行學處。」作是罵已遂便捨去。時半託迦又至十二眾苾芻尼處,彼亦如是作非法言。餘眾苾芻苾芻尼聞已歡喜,頂受奉行。時半託迦還住處已,即以此事白諸苾芻。時少欲者聞是語已以緣白佛。佛言乃至「我觀十利,為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聞諸苾芻作如是語:『具壽!仁今當習如是學處。』彼作是語:『我實不能用汝愚癡不分明不善解者所說之言受行學處。我若見餘善閑三藏,當隨彼言而受行。』者,波逸底迦。若彼苾芻實欲求解者,當問三藏,此是時。」
若復苾芻者,謂六眾也,餘義如上。
具壽!仁今當習如是學處者,謂是所傳學處。
不能用汝愚癡等者,謂思其惡思、說其惡說、作其惡作,名之為愚。若不持經律論,名之為癡。若於三藏不了其義,名不分明。若於三藏不善決擇,名不善解,餘文易知。乃至釋罪皆如上說。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有苾芻[6]告餘苾芻作如是語:「具壽!仁可習行如是學處。」彼便報云:「我不能用汝語。」便以愚等四事一一說時,皆得墮罪。若彼前人是實愚等,說時無犯。又無犯者,謂初犯人,廣說如上。
默聽鬪諍學處第七十六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鄔陀夷斷眾結惑證阿羅漢,具壽闡陀向憍閃毘省緣而坐,阿說迦、補捺伐素俱並命終,難陀、鄔波難陀依大眾住。時十七眾見是事已,各生勇決報怨之心,共作是議:「於六眾內極相欺惱者,鄔波難陀常為初首。我等應與作捨置羯磨。」便向食堂所共為籌議。時鄔波難陀詣其窓所,側耳而聽聞彼議論,即入堂中苦為剋責,作如是語:「我必當為汝等作大治罰,汝等豈可不聞古仙頌曰:
時十七眾知鄔波難陀覺其事已,便出共詣溫堂之所評論其事,欲為捨置。時[1]鄔波難陀復於屏處聽其言說,便入堂中更為害語。時彼十七便往上閣,鄔波難陀住在中閣。彼在中閣,鄔波難陀住在閣下。彼在房內,鄔波難陀遂居簷下,或復翻此。彼在門屋下,鄔波難陀即在門隅,或時翻此。時十七眾共作是議:「我等不能為彼老人作捨置羯磨,唐捐辛苦宜就其所共作懺摩。」便至其所請見容[2]恕,既愧謝已,問言:「大德!因何得知我等欲為大德作其捨置?」彼便一一具答其事:「汝所至處,我隨後聽。」少欲苾芻聞是語已共生嫌恥:「云何苾芻知他苾芻有鬪諍事共作評論,而便竊往側聽其語,作如是念:『隨彼籌議,我當發舉。』」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乃至「我觀十利為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知餘苾芻評論事生,求過紛擾諍競而住,默然往彼聽其所說。作如是念:『我欲聽已當令鬪亂。』以此為緣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謂鄔波難陀,餘義如上。
餘苾芻者,謂此法中人。
言評論事者,謂初見不可意事始作評論。
言求過者,謂求覓過愆更相道說。
紛擾者,謂情不[3]含忍發舉其事。
諍競者,以此諍事入鬪諍門,自結朋黨共相扶扇。
鬪諍而住默而聽者,謂竊聽其言隨彼所說。
鬪亂者,欲令紛競不止息也。釋罪如上。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在於上閣共為議論,有餘苾芻[4]昇閣之時,應蹈階道作聲,或謦欬或彈指。若不作如是事昇閣之時,但聞言聲未解其義,得惡作罪;若解言義便得墮罪。廣說如前,乃至門屋輕重之罪隨事應知。若經行處若靜林中,亦准事應識。若有苾芻隨路行時共為籌議,苾芻後來,所有行法皆准昇閣應知;若不作者,得罪輕重如上。若苾芻先無讎隙,[5]遇爾聞之,或復聽已欲令鬪諍,方便[6]殄息者無犯。又無犯[7]者,謂初犯人,廣說如上。[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四十一
校注
[0850007] 披【大】*,被【宋】【元】【明】【宮】* [0850008] 可【大】,何【宋】【元】【明】 [0850009] 困【大】,因【聖】【聖乙】 [0850010] 語【大】,說【宋】【元】【明】【宮】 [0850011] 下【大】,乃【宋】【元】【明】 [0851001] 鞕【大】,鞭【聖乙】 [0851002] 疊【大】,㲲【宋】【元】【明】【宮】 [0851003] 眾【大】,〔-〕【宮】【聖】 [0851004] 惑【大】,或【宋】【元】【明】【宮】 [0851005] 料【大】,撩【宋】【元】【宮】 [0852001] 諸【大】,謂【宋】【元】【明】【宮】 [0852002] 聞【大】,見聞【明】 [0852003] 其【大】,斯【聖乙】 [0852004] 間【大】,聞【聖乙】 [0852005] 難【大】,艱【宋】【元】【明】【宮】【聖乙】 [0853001] 利【大】,〔-〕【明】 [0853002] 年【大】,〔-〕【宋】【元】【明】【宮】【聖】【聖乙】 [0853003] 芻【大】,芻苾芻【聖】【聖乙】 [0853004] 惑【大】,或【聖乙】 [0853005] 三【大】,二【宋】【元】【明】【宮】 [0853006] 知【大】,〔-〕【宋】【元】【明】【宮】【聖】【聖乙】 [0854001] 釘【大】,打【宋】【元】【明】【聖乙】 [0854002] 畫【大】,盡【聖】【聖乙】 [0854003] 推【大】,摧【宋】【元】【明】,崩【宮】 [0854004] 痢【大】,利【聖】【聖乙】 [0854005] 池【大】,他【元】 [0854006] 繞【大】,純【聖】【聖乙】 [0854007] 他【大】,陀【明】 [0854008] 因【大】,困【聖】 [0854009] 即【大】,耶【宋】 [0855001] 諸【大】,請【聖】【聖乙】 [0855002] 更【大】,便【宋】【元】【明】 [0855003] 容【大】*,客【聖乙】* [0855004] 蘭【大】,闌【宋】【元】【宮】【聖乙】 [0855005] 今【大】,令【宋】【元】【明】 [0855006] 告【大】,〔-〕【宋】【元】【明】【宮】 [0856001] 鄔波難陀【大】,鄔陀夷【宋】【元】【明】【宮】【聖】【聖乙】 [0856002] 恕【大】,恐【聖乙】 [0856003] 含【大】,合【聖】【聖乙】 [0856004] 昇【大】*,陞【宋】【元】【明】【宮】* [0856005] 遇【大】,偶【元】【明】 [0856006] 殄【大】,於【宮】 [0856007] 者【大】,〔-〕【宋】【元】【明】【宮】 [0856008] 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3 冊 No. 1442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0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伽耶山基金會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釋本禪法師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