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35]第七品
第一章 攝論
今名攝論。如牛等依繩而〔結〕,某法不攝於某法(性質),故無所謂「某法攝於某法」。是故,言「依一種而攝色是無意義」者,如王山部、義成部之邪執。
一
(自)某法非攝於某法耶?(他)然。(自)某法非依某法而令集、表示、繫屬耶?(他)然。(自)若「某法依某法而令集、表示、繫屬」者,汝不應言:「某法非攝於某法。」
二
(自)眼處如何入蘊集耶?(他)入色蘊之集。(自)若「入色蘊之集」者,汝應言:「眼處攝於色蘊。」(自)耳處……乃至……鼻……乃至……舌……乃至……身處入何蘊之集耶?(他)入色蘊之集。(自)若「身處入色蘊之集」,汝應言:「身處攝於色蘊。」
三
(自)色處……乃至……聲處……乃至……香處……乃至……味處……乃至……所觸處入何蘊之集耶?(他)入色蘊之集。(自)若「所觸處入色蘊之集」,汝應言:「所觸處攝於色蘊。」
四
(自)樂受入何蘊之集耶?(他)入受蘊之集。(自)若「樂受入受蘊之集」,汝[P.336]應言:「樂受攝於受蘊。」(自)苦受……乃至……不苦不樂受入何蘊之集耶?(他)入受蘊之集。(自)若「不苦不樂受入受蘊之集」,汝應言:「不苦不樂受攝於受蘊。」
五
(自)眼觸所生想入何蘊之集耶?(他)入想蘊之集。(自)若「眼觸所生想入想蘊之集」,汝應言:「眼觸所生想攝於想蘊。」(自)耳觸所生想……乃至……意觸所生想入何蘊之集耶?(他)入想蘊之集。(自)若「意觸所生想入想蘊之集」,汝應言:「意觸所生想攝於想蘊。」
六
(自)眼觸所生思……乃至……意觸所生思入何蘊之集耶?(他)入行蘊之集。(自)若「意觸所生思入行蘊之集」,汝應言:「意觸所生思攝於行蘊。」
七
(自)眼識……乃至……意識入何蘊之集耶?(他)入識蘊之集。(自)若「意識入識蘊之集」,汝應言:「意識攝於識蘊。」
[P.337]八
(他)如二頭牛依繩與紐而集結於梨柄,如鉢依絲而集結,犬依革紐而集結,諸法攝於諸法耶?(自)然。(自)若「如二頭牛依繩與紐而集結,鉢依絲而集結,犬依革紐而集結,諸法攝於諸法」者,汝應言:「某法攝於某法。」
第二章 相應論
今名相應論。如彼胡麻中,有〔含〕胡麻油,受等不入於想等故,某法與某法不相應[1],是故,「智相應等是無意味」者,乃王山部、義成部之邪執。
一
(自)某法與某法不相應耶?(他)然。(自)某法與某法非俱行、俱生、相雜、一生、一滅、一所依、一所緣耶?(他)然。(自)若「某法與某法俱行、俱生、相雜、一生、一滅、一所依、一所緣」者,汝不應言:「某法與某法不相應。」
二
(自)受蘊與想蘊俱生耶?(他)然。(自)若「受蘊與想蘊俱生」,乃應言:「受蘊與想蘊相應。」(自)受蘊與行蘊、識蘊俱生耶?(他)然。(自)若「受蘊與識蘊俱生」,汝應言:「受蘊與識蘊相應。」(自)想蘊、行蘊、識蘊與受蘊、想蘊、行蘊[P.338]俱生耶?(他)然。(自)若「識蘊與行蘊俱生」,汝應言:「識蘊與行蘊相應。」(他)如胡麻油隨伴入胡麻中,如砂糖隨伴入於甘蔗中,諸法與諸法隨伴而入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第三章 心所法論
今稱心所法論。此處,言「無稱為觸所等者。是故,心所亦不應有,無心所法」者,乃王山部、義成部之邪執。
一
(自)心所法無有耶?(他)然。(自)某法與心俱行、俱生、相雜、相應、一生、一滅、一所依、一所緣者無有耶?(他)然。(自)若「某法與心俱行、俱生、相雜、相應、一生、一滅、一所依、一所緣者在」,汝不應言:「心所法無有。」
二
(自)觸與心俱生耶[1]?(他)然。(自)若「觸與心俱生」,是故汝應言:「觸是心所法。」(自)受……乃至……想……乃至……思……乃至……信、進、念、定、慧、貪、瞋、癡……乃至……無愧與心俱生耶?(他)然。(自)若「無愧與心俱生」者,是故汝應言:「無愧是心所法。」
三
(他)若「與心俱生」者,是心所法耶?(自)然。(他)若「與觸俱生」,是觸所法耶[2]?(自)然。(他)若「與心俱生」者,是心所法耶?(自)然。(他)「與受……[P.339]乃至……想、思……乃至……信、進、念、定、慧、貪、瞋、癡……乃至……無愧俱生」者,是「無愧所法」耶?(自)然。
四
(自)心所法無有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
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有心所法。
五
(自)心所法無有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枳跋多!比丘示他有情、他補特伽羅之心、示心所、示尋求、示伺察:『如是乃汝之意,此汝之意,如是為汝之心。』」[3]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有心所法。
第四章 施論
今名施論。此處名施有三種,乃捨思、離、所施法。「信、漸、善施……」,出〔於本文〕時,為捨思施。「施無畏」,出〔於本文〕時為離。「施飲水」,出〔於本文〕時為所施法。此處,言「捨思」者是施所施法(施物),或言「依彼而施所施法」之施。「離」是「依破壞之義或依切斷之義」之施,彼生起怖畏等,言「破壞惡戒之思或切斷」之施。所施法言「施」之施。如是此等三種亦依義為心所法與所施法二種。此處言「唯心所法是施而所施法不然」者,乃王山部、養成部之邪執。
[P.340]一
(自)施是心所法耶?(他)然。(自)心所法於施他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心所法於施他可得耶?(他)然[1]。(自)觸於施他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受……想、思、信、進、念、定……乃至……慧於施他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他)不應言:「施是心所法。」耶?(自)然。(他)施是非可愛果、非親果、非妙果、厭果、苦根、苦異熟耶[2]?(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施非可愛果、親果、妙果、好果、樂根、樂異熟耶?(自)然。(他)若「施是可愛果、親果、妙果、樂根、樂異熟」者,是故應言:「施是心所法。」
三
(自)「施是可愛果」為世尊所言,衣是施耶?[3](他)然。(自)衣是可愛果、親果、妙果、好果、樂根、樂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施是可愛果」為世尊所言,施食、床座、病緣藥資具是施耶?(他)然。(自)病緣藥資具是可愛果、親果、妙果、好果、樂根、樂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四
(他)不應言:「施是心所法。」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
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是故,施是心所法。
五
(他)不應言:「施是心所法。」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諸比丘!此五施是大施,知最上,知永行,知傳承,古來之物,未雜亂,古來不雜亂,〔現〕不雜亂,當無雜亂,依沙門婆羅門智者而無非難。何等為五?諸比丘!世有聖聲聞,捨棄殺生,禁止殺生。諸比丘!禁止殺生之聖聲聞於無量有情施無畏、施無惱害、施無瞋恚;於無量有情施無畏終、施無惱害終、施無瞋恚終而為無畏無惱害無瞋恚之享受者。諸比丘!此為第一之施,為大施而知最上,知永行,知傳承,古來之物,未雜亂,古來不雜亂,〔現〕不雜亂,當無雜亂,依沙門婆羅門智者而無有非難。又,諸比丘!聖聲聞捨棄不與取……乃至……捨棄欲邪行……乃至……捨棄妄語……乃至……捨棄飲[A1]酒,禁止飲[A2]酒。諸比丘!禁止[A3]酒飲之聖聲聞者於無量有情施無畏、施無惱害、施無瞋恚;於無量有情施無畏終、施無惱害終、施無瞋恚終而為無畏、無[P.342]惱害、無瞋恚之享受者。諸比丘!此是第五之施,為大施而知最上,知永行,知傳承,古來之物,未雜亂,古來不雜亂,〔現〕不雜亂,當不雜亂,依沙門婆羅門智者而無有非難。諸比丘!此等之五施是大施,知最上,知永行,知傳承,古來之物,未雜亂,古來不雜亂,〔現〕不雜亂,當不雜亂,依沙門婆羅門智者而無有非難[5]。」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是故,施是心所法。
六
(自)不應言:「所施法是施。」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此處有人施食、施飲水、施衣物、施乘物、施花環、施香、施塗香、施床、施住處、施燈具[6]。」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所施法是施。
七
(他)所施法是施耶?(自)然。(他)所施法是有可愛果、親果、妙果、好果、樂果、樂異熟者耶[7]?(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世尊所言:「施有可愛果。」衣是施耶?(自)然。(他)衣是有可愛果、親果、妙果、好果、樂根、樂異熟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世尊所言:「施有可愛果。」施食是施,床座是施,病緣藥資具是施耶?(自)然。(他)病緣藥資具是有可愛果、親果、妙[P.343]果、好果、樂根、樂異熟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他)是故,不應言:「所施法是施。」……乃至……
第五章 受用所成福論
今名受用所成福論。此處,彼等執「日夜常長養其福」及「諸比丘!比丘受用其衣」,如是等之諸經為不如理,言「名彼受用所成有福」者,乃王山部、養成部、正量部之邪執。
一
(自)受用所成福是長養耶?(他)然。(自)受用所成觸是長養、受足長養、想是長養、思是長養、心是長養、信是長養、進是長養、念是長養、定是長養、慧是長養耶[1]?(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受用所成福是長養耶?(他)然。(自)如葡草之長養、如蔓之長養、如木之長養、如草之長養、如叢林之長養耶[2]?(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自)受用所成之福是長養耶?(他)然。(自)施者施之施終而不存念[3]、〔然時〕有福耶?(他)然。(自)於不運心、不觀念、不存念、不作意、不思惟、不希望、不願是有〔福〕耶[4]?(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非於運心、觀念、[P.344]存念、作意、思惟、希望、願是有福耶[5]?(他)然。(自)若「於運心、觀念、存念、作意、思惟、希望、願是有福」,汝不應言:「受用所成福是長養。」
三
(自)受用所成福是長養耶?(他)然。(自)施者之施終而起欲尋、起恚尋、起害尋而有福耶?(他)然。(自)二觸……乃至……二心俱起耶[6]?(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二觸……乃至……二心俱起耶?(他)然。(自)善惡、有呵嘖無呵嘖、劣勝、黑白之法乃〔同時〕現前耶[7]?(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惡、有呵嘖無呵嘖、劣勝、黑白之法現前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諸比丘!此等四者極遠,何等為四?諸比丘!天與地是第一極遠而遠。諸比丘!大海之此岸與彼岸是第二極遠而遠。諸比丘!日之昇處與沒處是第三極遠而遠。諸比丘!善士之法與不善士之法是第四極遠而遠。諸比丘!此等四者極遠[8]。」又言:
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不應言:「善惡、有呵嘖無呵嘖、劣勝、黑白之法現前。」
四
(他)不應言:「受用所成福是長養。」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
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是故,受用所成福是長養。
[P.346]五
(他)不應言:「受用所成福是長養。」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諸比丘!此等四以生福,生善,引樂,與勝妙物,有樂之異熟,能令生於天國,能令得可愛、可欣、可善、利益、安樂[10]。何等為四?諸比丘!有人,比丘受用彼衣服,具足無量心解脫住時,彼生無量福[11],生善,引樂,與勝妙物,有樂之異熟,能生於天國,能得可愛、可欣、可喜、利益、安樂。諸比丘!有人,比丘受用彼飲食……得安樂。諸比丘!有人,比丘受用床座……得安樂。諸比丘!有人,比丘受用彼病緣藥具……具足無量心解脫住時,彼生無量之福,生善,樂,與勝妙物,有樂之異熟,能生於天國,能得可愛、可欣、可喜、利益、安樂。」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是故,受用所成福是長養。
六
(自)受用所成福是長養耶?(他)然。(自)施者施施,受者受終而不受用,捨離亦有福耶?(他)然。(自)若「施者施施,受者受終而不受用,捨離亦有福」者,汝不應言:「受用所成福是長養。」
七
(他)受用所成福是長養耶?(他)然。(自)[12]施者施施,受者已受時,王奪,賊奪,火燒,水流,不可愛之相續者所奪亦是福耶?(他)然。(自)若「施者施施,受者已受時,王奪,賊奪,火燒,水流,不可愛之相續者所奪亦是福」者,汝不應言:[P.347]「受用所成福是長養。」
第六章 此處施論
今稱此處施論。此處,依止「依自此處所施而死之餓鬼生於彼處」之語,言「由此處所施衣等,唯依彼而生」者,乃王山部、義成部之邪執。
一
(自)依由此處所施而生於彼處耶?(他)然。(自)由此處施衣,其衣於彼處受用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由此處施施食,由此處施牀座,由此處施病緣藥資具,由此處施嚼食,由此處施噉食,由此處施飲水而受用於彼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由此處所施而生於彼處耶?(他)然。(自)他是他之作者,樂苦是他所作,作者與受者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他)不應言:「依由此處所施而生於彼處。」耶?(自)然。(他)餓鬼非為己隨喜施之所施[1],信樂其心,生喜,得滿足耶?(自)然。(他)若,「餓鬼為己隨喜施之所施,信樂其心,生喜,得滿足」者,是故,汝應言:「依由此處所施而生於彼處。」
三
(他)不應言:「依由此處施而生於彼處。」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
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是故,依此處所施而生於彼處。
四
(他)不應言:「依此處所施而生於彼處。」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諸比丘!父母見是等五處欲於族中生子,何等為五?或所養者當養我等,或當作我等之公務,或血統當久續,或當相續遺產,或又當獻供物於先亡之靈[3]。」諸比丘!父母見是等之五處欲於族中生子。曰:
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是故,依此處所施而生於彼處。
第七章 地業異熟論
今稱地業異熟論。此處,言「有引自在業、引支配之業」,此中,以自在者之性稱自在,支配者之性稱支配,言導土地自在支配業,是故,言「地是業異熟」者,乃安達派之邪執。
一
(自)地是業異熟耶?(他)然。(自)乃順樂受、順苦受、順不苦不樂受、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觸相應、受相應、想相應、思相應、心相應,有所緣,而有其運心、觀念、存念、作意、思、希望、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P.350]……乃至……。(自)乃不順樂受、不順苦受、不順不苦不樂受、樂受不相應、苦受不相應、不苦不樂受不相應、觸不相應、受不相應、想不相應、思不相應、心不相應,是無所緣,其非無運心、觀念、存念、作意、思、希望、願耶?(他)然。(自)若「不順樂受……乃至……是無所緣,其無運心、觀念、存念、作意、思、希望、願」者,汝不應言:「地是業異熟。」
二
(自)觸是業異熟,觸是順樂受、順苦受、順不苦不樂受、樂受相應、苦受[1]……乃至……不苦不樂受相應、觸相應、受相應、想相應、思相應、心相應,是有所緣,其有運心……乃至……願耶?(他)然。(自)地是業異熟,地是順樂受、順苦受、順不苦不樂受、樂受相應、苦受……乃至……不苦不樂受相應、觸相應、受相應、想相應、思相應、心相應,是有所緣,其有運心……乃至……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地是業異熟,地是不順樂受、不順苦受……乃至……是無所緣,其無運心……乃至……願耶?(他)然。(自)觸是業異熟,觸是不順樂受、不順苦受……乃至……是無所緣,其無運心……乃至……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P.351]三
(自)地是業異熟耶?(他)然。(自)地是無伸縮而得,無切斷破壞而得耶?(他)然。(自)業異熟是無伸縮而得,無切斷破壞而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地是買、賣、設置,集合、探索而得耶?(自)然。(他)業異熟是買、賣、設置、集合、探索而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地是與他人共同耶?(他)然。(自)業異熟是與他人共同耶[2]?(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業異熟是與他人共同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
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不應言:「業異熟是與他人共。」
四
(自)地是業異熟耶?(他)然。(自)初地確立,於後有情生耶?(他)然。(自)初異熟生,於後得異熟作為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P.352]五
(自)地是一切有情之業異熟耶?(他)然。(自)一切有情受用地耶[4]?(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一切有情受用地耶?(他)然。(自)誰能不受用地而般涅槃耶[5]?(他)然。(自)誰能不盡業之異熟而般涅槃耶[6]?(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六
(自)地是輪轉有情之業異熟耶?(他)然。(自)他之有情以受用地耶?(他)然。(自)他之有情受用輪轉有情之業異熟[7]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他之有情受用輪轉有情之業異熟耶?(他)然。(自)他之有情受用輪轉有情之受、想、思、心、信、進、念、定、慧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七
(他)不應言:「地是業異熟。」耶?(自)然。(他)無有引自在業、引支配業耶[8]?(自)然。(他)若「有引自在業、引支配業」者,是故汝應言:「地是業異熟。」
[P.353]第八章 老死異熟論
今稱老死異熟論。於此處「有引醜惡之業、引短命之業」之此中,稱醜惡是老,稱短命是死,有引此業,是故「老死是異熟」,乃安達派之邪執。
一
(自)老死是異熟耶?(他)然。(自)即順樂受、順苦受、順不苦不樂受、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觸相應、受相應、想相應、思相應、心相應,有所緣,而其有運心、觀念、存念、作意、思、希望、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乃不順樂受……乃至……無所緣[1],其非無運心……乃至……願耶?(他)然。(自)若「不順樂受……乃至……無所緣,其無運心……乃至……無願」者,汝不應言:「老死是異熟。」
二
(自)觸是異熟,而觸是順樂受……乃至……為有所緣,而其有運心……乃至……願耶?(他)然。(自)老死是異熟,老死是順樂受……乃至……有所緣,而其有運心……乃至……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老死是異熟,老死是不順樂受……乃至……是無所緣,而無運心……乃至……無願耶?(他)然。(自)觸是異熟,觸是不順樂受……乃至……是無所緣,而其無運心……乃至……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P.354]三
(自)不善法之老死是不善法之異熟耶[2]?(他)然。(自)善法之老死是善法之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法之老死是不應言:「善法之異熟。」耶?(他)然。(自)不善法之老死不應言:「不善法之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四
(自)善法之老死是不善法之異熟耶?(他)然。(自)不善法之老死是善法之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不善法之老死是不應言:「善法之異熟。」耶?(他)然。(自)善法之老死是不應言:「不善法之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五
(自)善與不善法之老死是不善法之異熟耶[3]?(他)然。(自)善與不善法之老死是善法之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與不善法之老死是不應言:「善法之異熟。」耶?(他)然。(自)善與不善法之老死是不應言:「不善法之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六
(他)不應言:「老死是異熟。」耶?(自)然。(他)非有引醜惡[4]之業、引短命[P.355]之業耶?(自)然。(他)若「有引醜惡之業、引短命之業」者,是故汝應言:「老死是異熟。」
第九章 聖法異熟論
今稱聖法異熟論。此處,言「彼唯捨煩惱為沙門果而非心心所法」者,如安達派之邪執。
一
(自)無聖法之異熟耶[1]?(他)然。(自)[2]沙門是大果,婆羅門非大果耶?(他)然。(自)若「沙門是大果,婆羅門非大果」,汝不應言:「無聖法之異熟。」
二
(自)無聖法之異熟耶?(他)然。(自)非有預流果耶?(他)然。(自)若「有預流果」者,汝不應言:「無聖法之異熟。」(自)非有一來果……乃至……不還果……乃至……阿羅漢耶?(他)然。(自)若「有阿羅漢」者,汝不應言:「無聖法之異熟。」
三
(自)預流果非異熟耶[3]?(他)然。(自)施果非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預流果非異熟耶?(他)然。(自)戒果……乃至……修果非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一來果……乃至……不還果……乃至……阿羅漢果非異[P.356]熟耶?(他)然。(自)施果非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阿羅漢果非異熟耶?(他)然。(自)戒果……乃至……修習果非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四
(自)施果是異熟耶?(他)然。(自)預流果是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施果是異熟耶?(他)然。(自)一來果……乃至……不還果……乃至……阿羅漢果是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戒果……乃至……修習果是異熟耶?(他)然。(自)預流果是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修習果是異熟耶?(他)然。(自)一來果……乃至……不還果……乃至……阿羅漢果是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五
(自)欲界善是異熟耶?(他)然。(自)出世間善是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色界善……乃至……無色界善是異熟耶?(他)然。(自)出世間善是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出世間善是無異熟耶?(他)然。(自)欲界善是無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出世間善是無異熟[P.357]耶?(他)然。(自)色界善……乃至……無色界善是無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六
(他)欲界善是有異熟而至於累積者(流轉)耶[4]?(自)然。(他)出世間善是異熟而至於累積者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色界善……乃至……無色界善是異熟而至於累積者耶?(自)然。(他)出世間善是異熟而至於累積者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出世間善是有異熟而至於損減者(還滅)耶?(自)然。(他)欲界善是異熟而至於損減者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出世間善是異熟而至於損減者耶?(自)然。(他)色界善……乃至……無色界善是異熟而至於損減者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第十章 異熟法法論
今稱異熟異熟法法論。此處,異熟是依〔其他〕異熟之相互緣等為緣,是故異熟亦是異熟法法者,乃安達派之邪執。
一
(自)異熟是異熟法法耶?(他)然。(自)其異熟[1]是異熟法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其異熟是異熟法法耶?(他)然。(自)〔如是〕[2]無苦之終,無輪迴之斷絕,無無取涅槃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P.358]二
(自)異熟是異熟法法耶?(他)然。(自)言異熟或言異熟法法亦言異熟法法或言異熟者[3],亦是前者即後者,而為一義、平等、同分、等類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三
(自)異熟是異熟法法耶?(他)然。(自)異熟與異熟法法、異熟法法與異熟是俱行、俱生、相離、相應、一生、一滅、一所依、一所緣耶[4]?(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四
(自)異熟是異熟法法耶?(他)然。(自)不善即是不善之異熟耶?善即是善之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異熟是異熟法法耶?(他)然。(自)依其心而殺害生物,以其心於地獄煎;依其心而布施,以其心於天歡喜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五
(他)不應言:「異熟是異熟法法。」耶?(自)然。(他)異熟無色之四蘊非是互相緣耶?(自)然。(他)若「異熟無色之四蘊是相互緣[5]」,是故汝應言:「異熟是異熟法法。」
[P.359]〔攝頌曰〕:
第七品〔終〕
校注
[0025001] 更依他論師而提出「如胡麻油於胡麻之……」等此比喻之問題。〔然而〕如於受與想,於胡麻與胡麻油,隨其相而相異不明確,全胡麻〔草〕、實、皮若於任何唯成胡麻之名稱者,若生胡麻〔實〕而可取〔實〕者,〔同言胡麻,但早已〕依前形是胡麻〔草〕者不能承認,是故〔此問不成喻〕等於無提出。 [0026001] 言「……俱生耶?」指相應之俱生而言。 [0027002] 「觸所法耶?」乃依不見是種言語是他論師之問。「如依語言,依此於心者,是心所法,如是,言依止於觸者是觸所法耶?」無過失而肯定為自論師。 [0027003] D. N. Vol. I, P. 123。長阿含二四、堅固經(大正一、一〇一c)。(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3],今於此處加上[03]之註標。) [0029001] 彼依「施無畏」之經而肯定。於觸等之問題,不見「施觸」等之言而否定。 [0029002] 「非可愛果……耶?」等者,是為明非心所法之施性而言。非心所之食等法者,不於未來與異熟。可知為可愛果性之決定,如是而言。於此處之意如次。若「非心所食等之法是應施」,則以利益心對於施非可愛非親之〔苦〕藥者,如由拈筏種〔生〕拈筏等,全應現非可愛之果。然而此時言捨思施與利益果故,所施法雖為非可愛時,唯有可愛果。 [0029003] 如是依他論師,心所法施之性質所建立,〔對〕由論師依他之方法,以證所施法施之性質,言「世尊所言:『施為可愛果』……」等。他論師即亦以不見衣等之可愛異熟而否定。(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3],今於此處加上[03]之註標。) [0030004] A. N. VIII. 32, Vol. IV. P. 236。 [0031005] A. N. VIII. 39, Vol. IV. p. 246。 [0031006] A. N. VIII. 35, Vol. IV. p. 239。 [0031007] 「所施法是可愛果耶?」乃唯否定可愛果之性。然而,「是故,不應言……」者,於此處唯依可愛果之性而言是不合理。尚且,依應與之義,所施法是施。為解二種施之混同性而有此說。 [0033001] 然,名福不外是觸等之善法,是故「汝觸等長養耶?」之為難,則「受用所成觸」等為最先。此全部以其等非長養,依他論師而否定。 [0033002] 「如葡草……」等者,乃隨無作業及修習,恰如葡草依其自身而長養,責難「如是長養耶?」而言。於此處,亦以如是無長養而否定。 [0034003] 於「不存念」之問,則〔施者之〕最初之思是依受者受用而長養。如是,依「此為福」之邪執而肯定。 [0034004] 其次,所問「不運心」等,即指施者之施思而否定。此處,言「不運心者」,依前行於施思之運心而不向有分〔心〕者,即不轉。言「不觀念者」,是「無觀念者」,言「不存念者」,是「無存念者」。言於運心斷有分而生自身而來之道,且存念某施思〔之思〕。依如是〔心之〕作用而依此心不存念者是有福耶?言「不作意者」,乃「不作意」也。於運心而生其之無間,名作某意(譯者曰:速行心),即「不如是」之義。〔言 manasi〕此於格是業格之代用。言「不思者」,是不起思。言「不希望者」,是「稱希望不為善欲者」。言「不願者」,是「依施思而不立心」之義。 [0034005] 言「非有……觀念耶?」部分之「觀念者」,是「有觀念」或「若有觀念,則」或「於觀念之無間有福」之義。 [0034006] 於「二觸……」等,依一剎那、施者非有二觸等而否定,指施者與受用者兩者之觸等而肯定。尚又有言「彼五識俱起」之邪執,亦依彼而加以肯定。 [0034007] 於是,自論師即閉方便門,依直接反證而責難,乃有〔有呵嘖無呵嘖……現前耶?〕之問。於此處指善惡不相應於一剎那而否定,然而依「生受用所成之心不相應」之邪執而肯定。然後,自論師依經而使墮負。 [0034008] A. N. IV. 47, Vol. II. P. 50。 [0036009] 於經證,「植於園林」等,乃指依追憶與反復等而時時生福,言「長養其福」。S. N. I. 5. 7. Vol. I. P. 33。雜阿含經三六.五(大正二、二六一b)。 [0036010] A. N. Vol. II. P. 54。 [0036011] 言「彼生無量福」者,乃依〔四〕於緣施不放逸住者,依「如是我受用其衣」之隨喜而言。彼〔他論師〕乃思惟彼是受用所成〔之福〕。 [0037012] 然依共受者而受,亦依不受用所施法而有福。是故,自論師之論為有力。此處,於「受者所受時」之語,可見「依受者而所受時」之意。 [0040001] 言「……施之所施」者,是「見施所施」之義。依己之隨喜事,彼等於彼處受用生。故依此之理由,彼之邪執者欲建立亦不建立者,彼等非依此處所施之物而生故。 [0041002] Petavatthu I. 5. P. 5。 [0041003] A. N. Vol. III P. 43。 [0043001] 依「觸……」等之理趣於所廣說異熟,觸是順樂受等之各種,其與想等、樂受等相應,受等是與想等〔相應〕,一切有所緣。於此等稱前行之運心等,有差向其心,此業緣之思。其處對可愛異熟之處,希望是依其願而轉為根本欲望。問「於汝而地是如是者耶?」他論師否定。逆論之問等唯明其義。 [0044002] 於「業異熟與他人共耶?」之問,指觸等而否定,指業等起之色及地等之共性而肯定。「不與何人共有……」之等經,自他宗引用而加以表示。 [0045003] Khuddakapāṭha VIII, 9。 [0045004] 於「一切之有情受用地耶?」之問,指不依止於地而否定,指依此而肯定。 [0045005] 「不受用地而般涅槃耶?」對於無色而般涅槃者而肯定。 [0045006] 言「不盡業異熟」者,依他論師之宗而言,因為「不盡業異熟而般涅槃」者是彼等之邪執。然於自宗,則給予〔熟〕業機會而生異熟〔之〕不盡而無般涅槃。若依彼等之邪執,地是依共異熟,是生之異熟。不盡其異熟住而責難般涅槃者不合理是當然。他論師依邪執而否定。 [0045007] 於「輪轉有情業異熟」之問,指不共之觸等而否定,指共者而肯定。地、海、月、太陽等者一切是共業異熟乃彼等之邪執。 [0045008] 言「引自在業」,於此處名自在是廣大之富。名支配者置餘人等於自己勢力中,以依他人所尊敬之義為支配性。此處,業稱「由得之而引者」。非依能生。是故,業之異熟不成立。 [0047001] 於逆論之問,言「無所緣」者,是色法之〔老死〕暫時為無所緣。然而又非色〔法〕之老死,若無相應之相在者,是無所緣。 [0048002] 於「不善法之老死是不善法之異熟耶?」之問,名老死應是依「非可愛異熟」之邪執而肯定。依此同一理由,對於善法,否定老死是善異熟。自此以下,唯肯定不善異熟。 [0049003] 依「善與不善」之問〔善法與不善法〕為一。可是,此於一剎那即不在。無記無異熟(法)之老死是無理由應言異熟。是故依無記之問而作無。 [0049004] 言「引醜惡」者,此處稱醜惡者是不清淨色性。稱短命是轉壽命之長久是不可能。此處,不善業是對業等起之醜惡色而為業緣。若非相等〔者〕,彼〔之醜惡色〕即非彼〔不善業之〕異熟。可是,〔不善業〕是對於季節等起〔色〕等,依得此,及對壽命依能斷者為緣。如是,此〔不善業〕乃間接引〔醜〕之名。如對於異熟觸等非依能生。是故,於異熟性是不成立。 [0050001] 此處,言「聖法之異熟」者,乃稱為「道」聖法之異熟。依「唯煩惱盡為聖果」之邪執者,他論師是肯定。 [0050002] 言「沙門者」,是沙門之性。此乃道名。〔佛陀〕言:「汝等諸弟子!為沙門者,我當說沙門果」。「婆羅門者」亦〔與沙門〕同一理趣。 [0051003] 於「預流果非異熟耶?」等,指預流道等之至損減是(還滅),聖果無異熟性而肯定。以施果等而否定。「其〔異熟〕至於累積(流轉)」者,就何義有所選擇耶?言「至於名異熟之累積」,又言「累積累積行」者,是至於累積。言「損減異熟行」者,是「至於損減」。是故,如是肯定如是否定。 [0052004] 「欲界之善是有異熟而至於累積耶?」等之問是他論師。肯定與否定是自論師。世間善是有異熟,言:「累積死生與輪迴而行」之意,是「至於累積者」。出世間善是言「損減死生、輪迴而行」之意,是「至於損減者」。如是,此〔出世間善〕唯有異熟,〔然而〕唯依「非至於損減」之意,〔為〕無異熟。指此意,於此處可知自論師之肯定與否定。 [0054001] 「其之異熟」者,是其異熟法法異熟之異熟者,亦於汝之說為「異熟法法耶?」他論師是由無未來果而否定,於第二所問之時,以其為緣,又指他異熟之生而肯定。 [0054002] 若如是,如善不善者,於其異熟亦有異熟,於其亦應有異熟,應循還而至於無窮。其問畏懼與其宗相違而否定。 [0054003] 言「言異熟……」語言之吟味,然而若異熟與異熟法法為一義者,善、不善、無記亦應為一義而否定。 [0054004] 「異熟與異熟法法……」者,於此處之意如次。於四異熟蘊之各項,依於互相緣為緣之義而成異熟法法,又依緣所生義而思惟異熟,所問「異熟是異熟法法耶?」以「然」而肯定。於其處,自論師責難言:「汝於一剎那之四蘊准許異熟或異熟法法,是故彼等應為俱行等之性」。他論師則名善不善指異熟法法而否定。 [0055005] 「相互緣」者,依唯對俱生而緣之言。是故,不成立。於大種亦稱相互緣性,是等非於異熟或異熟法法。【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62 冊 No. 30 論事(第6卷-第23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