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604]第二十一品
第一章 教論
今稱教論。此處,指三度之結集而「教為新」。又「何人於如來之教為新」,言「得新如來之教」,乃一分北道派之邪執。
一
(自)教是新耶?(他)然。(自)念處是新耶?[1](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正勸……乃至……神足……乃至……根……乃至……覺支是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先有漏……乃至……順結、順繫、順暴流、順軛、順蓋、執取、順取、順染,後是非順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自)有何人以如來之教為新者耶?(他)然。(自)有念處為新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正勸……乃至……覺支為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先有不善,後是善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先是有漏……乃至……順染,後非順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三
(自)為得如來之新教耶?(他)然。(自)為得新念處耶?(他)實不應如是[P.605]言……乃至……。(自)為得新正勸……乃至……覺支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為得「先不善而後善」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為得「先是有漏……乃至……順染,後非順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第二章 不遠離論
今稱不遠離論。此處,言「凡於補特伽羅或法之現在時,稱彼是不遠離其〔法〕」,是自宗之決定。言「依凡夫,三界諸法是不遍知,是故彼一剎那不依一切三界諸法遠離」,同彼等(一分北道派)之邪執。
一
(自)凡夫不遠離三界之法耶?(他)然。(自)凡夫不由三界之觸……乃至……受、想、思、心、信、進、念、定……乃至……遠離三界之慧[1]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自)凡夫不遠離三界之法耶?(他)然。(自)凡夫施衣,於其剎那得初禪而住……乃至……得虛空無邊處而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凡夫施食……乃至……施牀座……乃至……施病緣藥資具,於其剎那得第四禪而住,得非想非非想處而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三
(他)不應言:「凡夫不遠離三界之法。」耶?(自)然。(他)凡夫入於色界……乃至……無色界之業是遍知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是故,凡夫不遠離三界之業。
[P.606]第三章 結論
今稱結論。此處,認「阿羅漢不知一切佛境涯之故,其處彼應不斷無明、疑」,「不斷某結而得阿羅漢」,乃大眾部之邪執。
一
(自)不斷某結而得阿羅漢耶?(他)然。(自)不斷某有身見……乃至……不斷疑……乃至……不斷戒禁取、不斷貪、不斷瞋、不斷癡……乃至……不斷無愧而得阿羅漢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自)不斷某結而得阿羅漢耶?(他)然。(自)阿羅漢是有貪、有瞋、有癡、有慢、有覆、有嫌恨、有惱、有煩惱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阿羅漢非無貪、無瞋、無癡、無慢、無覆、無嫌恨、無惱、無煩惱耶?(他)然。(自)若「阿羅漢是無貪、無瞋、無癡、無慢、無覆、無嫌恨、無惱、無煩惱」者,汝不應言:「不斷某結而得阿羅漢。」
三
(他)不應言:「不斷某結而得阿羅漢。」耶?(自)然。(他)阿羅漢知一切佛境涯耶[1]?(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是故,不斷某結而得阿羅漢。
第四章 神通論
今稱神通論。此處,稱神通者,是於可能某狀態,於不可能某狀態。於「以無常等為常等」者一向為不可能。然而,轉同分相續為非同分相續者,或依同分相續轉為更長者,於其可能依止作為福業等諸原因之某狀態。即為比丘等「以飲水為醍醐等」之時,如於大界藏(佛舍利藏)轉燈火之長時相續〔是〕。是自宗之決定。然而,具壽畢隣陀婆蹉決心王宮之黃金,依止於此事,言「有意趣神通」,乃安達派之邪執。
[P.607]一
(自)意趣神通於佛與聲聞皆有耶?(他)然。(自)言:「綠葉之木常並列」之意趣神通於佛與聲聞皆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言:「花木常並列……乃至……果木常並列……乃至……常有月光,常有安隱,常為豐饒,常適度降雨」之意趣神通於佛與聲聞皆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自)意趣神通於佛與聲聞皆有耶?(他)然。(自)言:「已生之觸勿滅」之意趣神通於佛與聲聞皆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言:「已生之受……乃至……慧勿滅」之意趣神通於佛與聲聞皆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三
(自)意趣神通於佛與聲聞皆有耶?(他)然。(自)言:「色為常住……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識為常住」之意趣神通於佛與聲聞皆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四
(自)意趣神通於佛與聲聞皆有耶?(他)然。(自)言:「有生法之有情勿生……乃至……有老法之有情勿老……乃至……有病法之有情勿病……乃至……有死法之有情勿死」之意趣神通於佛與聲聞皆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P.608]五
(他)不應言:「意趣神通於佛與聲聞皆有。」耶?(自)然。(他)具壽畢隣陀婆蹉欲為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沙羅王城之黃金,非為黃金耶?(他)然。(自)若「具壽畢隣陀婆蹉欲為……乃至……黃金,為黃金」,是故汝應言:「意趣神通於佛與聲聞皆有。」
第五章 佛陀論
今稱佛陀論。此處,於彼等之時,除身之相違、壽之相違、光之相違,其餘之佛法,於諸佛間不名劣勝性,然而無彼區別而言「在」,乃安達派之邪執。
一
(自)諸佛間有劣勝性耶?(他)然。(自)依念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正勸……神足……乃至……根……乃至……力……乃至……覺支……乃至……得真自在……乃至……一切知性智見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第六章 一切方論
今稱一切方論。遍四方上下,世界安住所,一切世界住諸佛,起自己之思惟,言「一切方住諸佛」,乃大眾部之邪執。
一
(自)一切方住諸佛耶?(他)然。(自)東方住諸佛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東方住諸佛耶?(他)然。(自)彼佛何名、何生、何姓耶?彼佛[P.609]之父母何名耶?彼佛之一雙弟子何名耶?彼佛之近侍何名,持如何之衣,持如何之鉢耶?於如何之聚落、村邑、都城、王國、地方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自)南方……乃至……西方……乃至……北方……乃至……下方住佛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下方住佛耶?(他)然。(自)彼佛何名……乃至……於……地方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上方住佛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上方住佛耶?(他)然。(自)〔佛〕住四王天……乃至……住三十三天……乃至……住夜摩天……乃至……住兜率天……乃至……住化樂天……乃至……住他化自在天……乃至……住梵天世界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第七章 法論
今稱法論。色等依色等之自性而決定,不捨其自性,是故言「一切法決定」,乃安達派及一部北道派之邪執。
一
(自)一切法決定耶?(他)然。(自)是邪性決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是正性決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無有不定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非有不定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非有不定聚耶?(他)然。(自)若「有不定聚」,汝不應言:「一切法決定。」
二
(自)一切法決定耶?(他)然。(自)「邪性決定聚、正性決定聚、不定聚之[P.610]三聚」非世尊所仰耶?(他)然。(自)若「『邪性決定聚、正性決定聚、不定聚之三聚』是世尊之所仰」者,汝不應言:「一切法決定。」
三
(自)色是依色義而決定耶?(他)然。(自)是邪性決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是正性決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識是依識義而決定耶?(他)然。(自)是邪性決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是正性決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四
(他)不應言:「色是依色義而決定……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識是依識義而決定。」耶?(自)然。(他)是色而為想、為行、為識;受、想、行、識為色、為想、為行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是故,色是依色義而決定……乃至……受、想、行、識是依識義而決定。
[P.611]第八章 業論
今稱業論。此處,順現法受等是依順現法受等而決定。是故,言「一切業決定」,同上(安達派及一分北道派)之邪執。
一
(自)一切業決定耶?(他)然。(自)是邪性決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是正性決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無有不定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非有不定聚耶?(他)然。(自)若「有不定聚」,汝不應言:「一切業決定。」
二
(自)一切業決定耶?(他)然。(自)「邪決定聚、正性決定聚、不定聚之三聚」者,非世尊所仰耶?(自)若「『邪性決定聚、正性決定聚、不定聚之三聚』者是世尊所仰」,汝不應言:「一切業決定。」
三
(自)順現法受業是依順現法受之義而決定耶?(他)然。(自)是邪性決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是正性決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順生受業……乃至……順後受業依順後受之義而決定耶?(他)然。(自)是邪性決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是正性決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P.612]四
(他)不應言:「順現法受業是依順現法受之義而決定,順生受業……乃至……順後受業依順後受之義而決定。」耶?(自)然。(他)順現法受業是順生受、順後受……乃至……順生受業是順現法受、順後受……乃至……順後受業是順現法受、順生受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是故,順現法受業依順現法受業之義而決定,順生受業……乃至……順後受業依順後受之義而決定。
〔攝頌曰〕:
第二十一品〔終〕
校注
[0359001] 〔所問〕「念處……」等,名教者是念處等之聖法而是善等之說。此處,除依世尊所說之念處等,依作其餘之念處,或依以不善等為善性等而稱「教為新」。非難於「何人令此如是而為耶?」「有何人如是而為耶?」或者「何人得為如是耶?」等三種之問而言。其餘一切如本文可知。 [0361001] 言「觸……」等,言示「一切之觸等於一剎那轉之過失」。 [0363001] 於「……一切佛境涯耶?」之二種問,明阿羅漢一切知性智之無有,是以不可為無明疑之不捨。然而,他論師則指不捨,「是故」建立邪執。此不如理之建立者則不成建立。【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62 冊 No. 30 論事(第6卷-第23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