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76]第十三品
第一章 劫住論
今稱劫住論。此處,言「破和合僧者一劫煮於地獄」,即破和合僧者一劫間完全住於地獄,乃王山部之邪執。
一
(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劫之初耶?〔同時〕佛陀生於世間耶?[1](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劫之初耶?〔同時〕僧伽破耶?[2](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劫之初耶?〔同時〕劫住者作劫住之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劫之初耶?〔同時〕劫住之人死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住於過去之劫耶?住於未來之劫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住二劫之間耶?住三劫之間耶?住四劫之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劫住者於劫燒盡時趣何耶?(他)趣於他世界。(自)死而趣耶?趣空中耶?(他)死而趣。(自)劫住之業順次生異熟耶?(他)實不應[P.477]如是言……乃至……。(自)趣於空中耶?(他)然。(自)劫住者具神通者耶?[3](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劫住者具神通者耶?(他)然。(自)依劫住者而修欲神足、修進神足、修心神足、修思惟神足耶?[4](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三
(他)不應言:「劫住者得住一劫。」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
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故,劫住者得住一劫。
第二章 得善心論
今稱得善心論。於自宗,劫住者唯得欲界善,然而依此不得所捨其生之大或出世間〔心〕。然不區別此,言彼〔劫住者〕於一律不得善心,乃為北道派之〔邪執〕。
一
(自)劫住者不可能得善心耶?(他)然。(自)劫住者可能行布施耶?(他)然。(自)若劫住者可能布施者,汝實不應言:「劫住者不可能得善心。」(自)劫住[P.478]者不可能得善心耶?(他)然。(自)劫住者施衣、施食、施牀座、施病緣藥資具、施嚼食、施噉食、施飲水、禮拜支提、獻華鬘於支提、獻香、獻塗香、右繞支提而得耶?(他)然。(自)若「劫住者右繞支提」者,汝實不應言:「劫住者不可能得善心。」
二
(他)劫住者可能得善心耶?(自)然。(他)可能由此所出得善心耶?(自)然。(他)可能得色界……乃至……無色界……乃至……出世間之善心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第三章 無間〔業〕計劃者論
今稱無間〔業〕計劃者論。此處,言「無間〔業〕計劃者」。為蘊破壞(死)與異熟於無間之所命殺母等無間之業,其時依其決定性之命令以作其業,彼〔與命令之人〕生遂行之思,故邪性決定,不得入於正性決定。〔然而〕依非決定性之命令而所命作其業,彼〔命令者〕不生遂行之思,故不為邪性決定,得入正性決定。此乃自宗(自論師)之定說。然而,依彼非決定性之命令,言同樣不得入正性決定,乃北道派之邪執。
一
(他)計劃無間〔業〕之補特伽羅得入正性決定耶?(自)然。(他)得入邪性決定及正性決定之兩者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計劃無間〔業〕之補特伽羅得入正性決定耶?(自)然。(他)此計劃之業[1]非生惡作、追悔耶?(自)然。(他)若此計劃之業生惡作、追悔,汝實不應言:「計劃無間〔業〕之補特伽羅得入正性決定。」[2]。
[P.479]二
(自)計劃無間〔業〕之補特伽羅不可能入正性決定耶?[3](他)然。(自)殺母、殺父、殺阿羅漢、以害心出世尊之血、破僧伽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計劃無間〔業〕之補特伽羅不可能避其業、除惡作、除追悔而入正性決定耶?(他)然。(自)殺母……乃至……破僧伽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計劃無間〔業〕之補特伽羅不可能避其業、除惡作、除追悔而入正性決定耶?(他)然。(自)非避其業、除惡作、除追悔耶?(他)然。(自)若避其業、除惡作、除追悔,汝實不應言:「計劃無間〔業〕之補特伽羅不可能避其業、除惡作、除追悔而入正性決定。」
三
(他)計劃無間〔業〕之補特伽羅得入正性決定耶[4]?(自)然。(他)非有彼業之計劃耶?(自)然。(他)若有彼業之計劃,汝實不應言:「計劃無間〔業〕之補特伽羅可入正性決定。」
[P.480]第四章 決定者入決定論
今稱決定者入決定論。此處,有二種之決定。邪性決定即無間業與正性決定即聖道。除此二決定而外不名為決定。一切餘三地之法名不決定。成就是等亦不決定。然而,佛依自身之智力,記別「此有情於未來得菩提」之菩薩者多功德故,而言「決定者」。以上唯執此之〔所言決言〕語,最後有之菩薩「依其生而現觀其法」之意思,言「決定是入決定」,乃東山住部、西山住部之邪執。
一
(自)決定者入決定耶?(他)然。(自)邪性決定者入正性決定,正性決定者入邪性決定耶?[1](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決定者入決定耶?(他)然。(自)前修道而後入決定耶?[2](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前修預流道而後入預流決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前修一來道……乃至……修阿羅漢道而後入阿羅漢決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前修念住……乃至……正勤……乃至……神足……乃至……根……乃至……力……乃至……覺支[3]而後入決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他)不應言:「決定者入決定。」耶?(自)然。(他)菩薩依其生而不得現觀其法耶?[4](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依此,實是決定者入決定。
第五章 有覆論
今名有覆論。此處,若清淨者,淨化作用不〔餘留〕者,言「覆蓋、障、覆者為斷蓋」者,乃北道派之邪執。
一
(自)有覆者是斷蓋耶?(他)然。(自)有染者是斷貪,瞋者是斷瞋,愚者是[P.481]捨癡,有煩惱是斷煩惱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貪而斷貪,依瞋而捨瞋,依癡而斷癡,依煩惱而斷煩惱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貪是心相應,道是心相應耶?(自)然。(他)二觸……乃至……二心是俱起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貪是不善而道是善耶?(自)然。(他)善不善、有罪無罪、劣勝、黑白之相對法〔同時〕現前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諸比丘!此四者極遠而遠,何等為四?諸比丘!天與地是第一極遠而遠……乃至……因此,不善之人與善士之法是相隔。」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依此,不應言:「善不善……乃至……現前。」
二
(自)有覆是斷蓋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彼如是乃入定、淨、清淨、無垢、離染、柔軟、堪任、安住,達不動之時,顧心於諸漏之盡智[1]。」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依此,不應言:「有覆者斷蓋。」
[P.482]三
(他)不應言:「有覆者斷蓋。」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如是知、如是見之人,心由欲漏而解脫……乃至……由無明漏而心解脫。」[2]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依此,有覆者斷蓋。
第六章 現前論
今稱現前論。現前者乃結之現前。即具足是等之煩惱者。
一
(自)現前者是斷結耶?(他)然。(自)有染者斷貪,瞋者斷瞋,愚者捨癡,有煩惱斷煩惱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貪而斷貪,依瞋而捨瞋,依癡而斷癡,依煩惱而斷煩惱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貪是心相應,道是心相應耶?(自)然。(他)二觸……乃至……二心是俱起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貪是不善,道是善耶?(自)然。(他)善不善、有罪無罪、劣勝、黑白之相對法〔同時〕現前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善不善、有罪無罪、劣勝、黑白之相對法〔同時〕現前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諸比丘!此四者極遠而遠,何等為四?諸比丘!天與地是第一之極遠而遠……乃至……因此,不善之人與善士之法者相隔。」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依此,不應言:「善不善……乃至……現前。」
[P.483]二
(自)現前者斷結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彼如是乃入定、淨、清淨、無垢、離染、柔軟、堪任、安住,達不動之時,顧心於諸漏之盡智。」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依此,不應言:「現前者斷結。」
三
(他)不應言:「現前者斷結。」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如是知、如是見人之心是由欲漏而解脫……乃至……由無明漏而心解脫。」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依此,現前者斷結。
第七章 入定者味樂論
今稱入定者味樂論。此處,依止「圓具初禪而住,彼味樂之」等語,而入定者味樂〔其禪〕,彼所言禪欲與禪有所緣,乃安達派之邪執。
一
(自)入定者味樂〔其禪〕,以禪欲、禪為所緣耶?(他)然。(自)其禪是其禪之所緣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其禪是其禪之所緣耶?[1](他)然。(自)依其觸而觸其觸,依其受而感受其受,依其想而想其想,依其思而思其思,依其心而思惟其心,依其尋而尋求其尋,依其伺而伺察其伺,依其喜而喜其喜,依其念而憶其念,依其慧而知其慧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P.484]二
(自)禪欲是心相應,禪是心相應耶?(他)然。(自)二觸……乃至……二心俱起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禪欲是不善,禪是善耶?(他)然。(自)善惡、有罪無罪、劣勝、黑白之相對法〔同時〕現前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惡、有罪無罪、劣勝、黑白之相對法〔同時〕現前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諸比丘!此等之四者極遠而遠,何等為四?諸比丘!天與地者第一之極遠而遠……乃至……因此,不善之人與善士之法相隔。」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不應言:「善惡……乃至……現前。」
三
(他)不應言:「入定者味樂〔其禪〕,以禪欲、禪為所緣。」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離欲惡不善法,圓具初禪而住,彼味樂之,味樂而依彼生喜。尋伺寂定之故……乃至……圓具第二禪……乃至……第三禪……乃至……第四禪而住,彼味樂之,味樂而依彼生喜。」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是故,入定者味樂〔其禪〕[2],以禪欲、禪為所緣。
[P.485]第八章 不快貪論
今稱不快貪論。此處,於「以如何受、樂、苦、非苦非樂受、彼歡、讚、貪著此受而住」之經,言依歡所見。〔然而〕,依止所言「歡」之語而言「對苦受亦貪著之故有歡喜。故有不快貪」者,乃北道派之邪執。指彼等言「有不快貪耶?」是自論師。此處,言「不快貪」,即於不悅之苦受而希望「[A1]嗚呼於我有」此!「然依邪執而肯定是他論師」。其餘此處唯明義。
一
(自)有不快貪耶?(他)然。(自)有歡苦之有情,以如何於望苦、希、願、求、探、於苦貪者而安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歡樂之有情,非如何之樂於望、希、願、求、探、樂貪者而安住耶?(他)然。(自)若「有歡樂……乃至……而安住」,汝不應言:「有不快貪。」
二
(自)有不快貪耶?(他)然。(自)對苦受,貪隨眠者附隨;對樂受,恚隨眠者附隨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非對樂受,貪隨眠者附隨;非對苦受,恚隨眠者附隨耶?(他)然。(自)若「對樂受,貪隨眠者附隨,對苦受,恚隨眠者附隨」,汝不應言:「有不快貪。」
三
(他)不應言:「有不快貪。」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彼如是順逆於入定,以如何之受,受樂、苦、非樂非苦。彼歡、讚、貪著此受而住。」[1]。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是故,有不快貪。
[P.486]第九章 法渴愛無記論
今稱法渴愛無記論。此處,所言色渴愛……乃至……法渴愛,此等六渴愛中,最後之渴愛言法渴愛故,是故言「此為無記」,乃東山住部之邪執。
一
(自)法渴愛是無記耶?(他)然。(自)是異熟無記、作無記、色、涅槃、眼處……乃至……所觸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法渴愛是無記耶?(他)然。(自)色渴愛是無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法渴愛是無記耶?(他)然。(自)聲渴愛……乃至……香渴愛……乃至……味渴愛……乃至……觸渴愛是無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色渴愛是不善耶?(他)然。(自)法渴愛是不善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聲渴愛……乃至……觸渴愛是不善耶?(他)然。(自)法渴愛是不善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自)渴愛是無記耶?(他)然。(自)「渴愛是不善」非世尊所〔言〕耶?(他)然。(自)若「渴愛是不善」者為世尊言,汝不應言:「法渴愛是無記。」(自)法渴愛是無記耶?(他)然。(自)「貪愛是不善」為世尊所言,法渴愛非貪愛耶?(他)然。(自)若「貪愛是不善」為世尊所言,法渴愛是貪愛,汝不應言:「法渴愛是無記。」
[P.487]三
(自)法渴愛是貪愛而無記耶?(他)然。(自)色渴愛是貪愛而無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法渴愛是貪愛而無記耶?(他)然。(自)聲渴愛……乃至……香渴愛……乃至……味渴愛……乃至……觸渴愛是貪愛而無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色渴愛是貪愛而不善耶?(他)然。(自)法渴愛是貪愛而不善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聲渴愛……乃至……觸渴愛是貪愛而不善耶?(他)然。(自)法渴愛是貪愛而不善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四
(自)法渴愛是無記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如是之欲渴愛[1]、有渴愛、無有渴愛者,是渴愛之再生,與喜貪俱行,歡彼此之處。」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不應言:「法渴愛是無記。」
五
(他)不應言:「法渴愛是無記。」耶?(自)然。(他)其非法之渴愛耶?[2](自)然。(他)若「其是法渴愛」,是故汝應言:「法渴愛是無記。」
[P.488]第十章 法渴愛非苦集論
今稱法渴愛非苦集論。此處,言「其是法之渴愛」故,不為苦集因,乃東山住部之邪執。
一
(自)法渴愛非苦集耶?(他)然。(自)色渴愛非苦集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法渴愛非苦集耶?(他)然。(自)聲渴愛……乃至……觸渴愛非苦集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色渴愛是苦集耶?(他)然。(自)法渴愛是苦集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聲渴愛……乃至……觸渴愛是苦集耶?(他)然。(自)法渴愛是苦集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自)法渴愛非苦集耶?(他)然。(自)「渴愛是苦集」非世尊所〔言〕耶?(他)然。(自)若「渴愛是苦集」為世尊所言,汝不應言:「法渴愛非苦集。」(自)法渴愛非苦集耶?(他)然。(自)「貪愛是苦集」為世尊所言,法渴愛非貪愛耶?(他)然。(自)若「貪愛是苦集」為世尊所言,法渴愛是貪愛,汝不應言:「法渴愛是苦集。」
三
(自)法渴愛是貪愛而不是苦集耶?(他)然。(自)色渴愛是貪愛而不是苦集[P.489]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法渴愛是貪愛而不是苦集耶?(他)然。(自)聲渴愛……乃至……觸渴愛是貪愛而非苦集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色渴愛是貪愛而苦集耶?(他)然。(自)法渴愛是貪愛而苦集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聲渴愛……乃至……觸渴愛是貪愛而苦集耶?(他)然。(自)法渴愛是貪愛而苦集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四
(自)法渴愛非苦集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如是之欲渴愛、有渴愛、無有渴愛,是渴愛之再生,與喜貪俱行,歡彼此之處。」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不應言:「法渴愛非苦集。」
五
(他)不應言:「法渴愛非苦集。」耶?(自)然。(他)其法非渴愛耶?(自)然。(他)若「其法是渴愛」,是故汝應言:「法渴愛非苦集。」
[P.490]〔攝頌曰〕:
第十三品〔終〕
校注
[0194001] 言:「……佛陀……」,此無佛陀之生,示無破和合僧而言。 [0194002] 言:「劫之始耶?〔同時〕僧伽破耶?」示「若全部住者,劫之初以來〔即〕為業,示生住於彼耶?」而言。 [0195003] 於「劫住者具神通耶?」之問,指修所成而否定。然他宗,準許生來神通,指彼而肯定。 [0195004] 言「修欲神足……」,言依生來之神通為具神通者唯邪執而已。然而若汝有神通者,為難「有修習是等神足故」而言。 [0195005] 「墮惡生人、墮地獄人……」之經者,以一劫為八十分,其一分之間住,指其壽劫而言,故不為證。 [0198001] 於「彼……業」之問,「業」是殺母等之業。此處,指非決定性之命令,然肯定是自論師。因為,無確定性之命令,故「我為不當之事」生之惡作、追悔。 [0198002] 言「若……」等,唯執惡作之生,建立邪執依他論師而言。 [0199003] 今問「依非決定性之命令與計劃無間者,禁依他論師而入定性決定,執其補特伽羅,計劃無間……為不可能耶?」是自論師,依其邪執而肯定是他論師。然,自論師「言〔入正性決定〕為不可能,是殺母等業之作者,為難其如何,依汝為其業耶?」而言「殺母……等」。他論師不見如是所作,故否定「實不應如是言……」。言「……避其業……」是指非決定性命令之業而言。因為,「我不為命令」,依取消命令而為「避」者。避之故,此處,即除惡作、除追悔。然,有如是之時亦被認為是「前之命令者有決定性」,他論師以「然」而肯定。此時,自論師承認有避其業之性質,立己之見解而言「若……」等。 [0199004] 終「計劃無間……」之問如最初之問,問為他論師。肯定為自論師。「非有彼業……耶?」之徵問是他論師。指「避」時以前之計劃時而肯定者是自論師。唯執計劃之前分,依不決定之見解而建立「若……」之邪是他論師。然而,此邪執為不如理,而建立故,等於不建立。(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4],今於此處加上[04]之註標。) [0201001] 言「邪性決定」等,言為示依某決定而入決定者無其他決定之事。 [0201002] 言「前修道……」等,言為示決定之別。 [0201003] 言「念住」等,言為示於一決定法之別。 [0202004] 「菩薩……得……耶?」之言,唯表示菩薩為可能,不入決定者之決定,故不成立。因為,前依一決定法而不決定,於菩提之根本,依見諦而入決定。 [0203001] 言「淨、清淨……」等,依伏而鎮伏清淨,清淨者之示正斷清淨而言。言「如是知……」等,依知、依見而說漏盡。非斷有覆者之蓋,故不為證。D. N. vol. I, p. 83。 [0204002] D. N. vol. I, p. 84。(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2],今於此處加上[02]之註標。) [0206001] 於言「其禪為其禪之所緣耶?」之問,以自身不見其物之所緣,自違經之畏而否定,依「味樂其禪」之〔經〕語而肯定。 [0207002] 「彼味樂其〔禪〕」之經,即得禪自禪出定而成禪味樂。非於等持之中,禪欲、以禪為所緣。A. N. vol. II, p. 126。(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2],今於此處加上[02]之註標。) [0209001] 「彼於歡、讚……此受……」(M. N. vol. I, p. 266)之經,然行引依苦受者,不稱貪之生起。然而,總括以受為相之法,或由自體察苦受,名為見思惟;依見歡喜而歡喜受,非喜苦受之轉變。敗於苦受即願求反對之欲樂亦名為歡苦受。如是,有「苦受歡」喜之意義。是故,非證不快貪。(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1],今於此處加上[01]之註標。) [0211001] 依「欲渴愛」(S. N. vol. III, p. 26)等之三部分,六渴愛則略而顯。於色等之六種所緣,依味著其欲而轉渴愛者為欲渴愛。「我及世間有」與常見俱行之渴愛為有渴愛。「〔我及世間〕非有」與斷見俱行之渴愛則為無有渴愛。 [0211002] 言「非其法之渴愛耶?」之語,即示渴愛緣法所緣而轉,非表無記性。是故不成立。【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62 冊 No. 30 論事(第6卷-第23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