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59]第十八品
第一章 人界論
今稱人界論。此處,執「世尊生於世間,等覺於世間,伏世間而住,不染於世間」之經為不如理,言「世尊出現於兜率天宮,住於其處,不來人間界,顯示只有唯相色」者,乃指現在方廣部之邪執。
一
(自)不應言:「佛世尊住於人界。」耶?(他)然。(自)非有佛所住之支提、園、精舍、聚落、城邑、王國、地方耶?(他)然。(自)若「有佛所住之支提……乃至……地方」者,汝應言:「佛世尊住於人界。」
二
(自)不應言:「佛世尊住於人界。」耶?(他)然。(自)世尊非生於藍毘尼、等正覺於菩提樹下,世尊非於波羅奈轉法輪、於遮波羅支提而捨壽行、世尊於拘尸那竭羅般涅槃耶?(他)然。(自)若「世尊生於藍毘尼……乃至……般涅槃」者,是故應言:「佛世尊住於人界。」
三
(自)不應言:「佛世尊住於人界。」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諸比丘!一時,我住於有迦帝,斯跋迦林娑羅王樹下。」[1]。「諸比丘!一時,我住於鬱鞞羅,於阿踰波羅尼拘律〔樹下〕初現等覺」[2]。「諸比丘!一時,我住王舍城,竹[P.560]林迦蘭陀園。」「諸比丘!一時,我住於舍衛國,祇多林給孤獨園。」「諸比丘!一時,我住於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應言:「佛世尊住於人界。」
四
(他)佛世尊住於人界耶?(自)然。(他)世尊非生於世間、等覺於世間、伏世間而住、不染於世間耶?[3](自)然。(他)若「世尊生於世間……乃至……不染〔於世間〕」,汝不應言:「佛世尊住於人界。」
第二章 法說示論
今稱法說示論。此處,世尊住於兜率〔天〕城說示法,送賜變化〔身〕,具壽阿難承受彼〔變化身〕及彼說示而說法,佛世尊不說者,乃方廣部之邪執。
一
(自)不應言:「依佛世尊而說其法。」耶?(他)然。(自)能依何而說耶?(他)依變化〔身〕而〔說〕。(自)變化〔身〕是勝者、大師、正自覺者、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法主、法依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自)不應言:「法依佛世尊而說。」耶?(他)然。(自)依何而說耶?(他)依具壽阿難而說。(自)具壽阿難是勝者……乃至……法依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P.561]三
(自)不應言:「法依佛世尊而說。」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舍利弗!我亦略說法。舍利弗!我亦詳說其法。舍利弗!〔我〕略詳說其法。但知者難得。」[1]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法依佛世尊而說。
四
(自)不應言:「法依佛世尊而說。」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諸比丘!我知而說法,不知而不說,諸比丘!我說有因緣法,不說無因緣法。諸比丘!我說有神變法,〔不說〕無神變法。諸比丘!知而說法,不知而不〔說法〕,說有因緣法,〔不說〕無因緣法,說有神變法,不〔說〕無神變法。此是我之訓誡、教應行。諸比丘!為汝等充分之滿足,為滿悅而充分,為喜悅而充分。世尊是正自覺者,善為法說,僧伽善行之。此之懸記所說耶?千之世界為之震動。」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法依佛世尊而說。
第三章 悲論
今稱悲論。此處,依所愛事之破壞而有貪者,依貪而見像似悲轉,言「貪者,即名悲。此無於世尊。故佛世尊無悲」者,乃北道派之邪執。
[P.562]一
(自)佛世尊無悲耶?(他)然。(自)佛世尊無慈耶?[1](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佛世尊無悲耶?(他)然。(自)佛世尊無喜……乃至……無捨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自)佛世尊有慈耶?(他)然。(自)佛世尊有悲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佛世尊有喜……乃至……有捨耶?(他)然。(自)佛世尊有悲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三
(自)佛世尊無悲耶?(他)然。(自)世尊無悲耶?[2](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世尊非有悲者、世間利益者、世間哀愍者、世間利行者耶?(他)然。(自)若「世尊是有悲者、世間利益者、世間哀愍者、世間利行者」,汝不應言:「佛世尊無悲。」
四
(自)佛世尊無悲耶?(他)然。(自)世尊非以大悲等至於等至耶?(他)然。(自)若「世尊以大悲等至於等至」者,汝不應言:「佛世尊無悲。」
五
(他)佛世尊有悲耶?(自)然。(他)世尊有貪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是故,佛世尊無悲。
[P.563]第四章 香氣論
今名香氣論。此處,依於彼佛世尊,奉親愛於不如理,言「世尊之大小便甚勝於其他之香氣,除此無妙香之香氣」,乃一分安達派及北道派之邪執。
一
(自)佛世尊之大小便甚勝於其他之香氣耶?(他)然。(自)世尊食香料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世尊非食煮飯、酸粥耶?(他)然。(自)若「世尊食煮飯、酸粥」者,汝不應言:「佛世尊之大小便甚勝於其他之香氣。」
二
(自)佛世尊之大小便甚勝於其他之香氣耶?(他)然。(自)將佛世尊之大小便浴、塗、採取、收籠、置箱、陳列於市場,依其香而有作香氣者之事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第五章 一道論
今稱一道論。此處,依於佛世尊而奉親愛於不如理,世尊是預流終,一來終,不還終,為阿羅漢而證阿羅漢,然「唯依一聖道而證四果」者,乃同彼等〔一分安達派及北道派〕之邪執。
一
(自)依一聖道而證四沙門果耶?(他)然。(自)四觸……乃至……四想是俱起耶?[P.564](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一聖道而證四沙門果耶?(他)然。(自)預流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是一來道……乃至……不還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如何之道耶?(他)依阿羅漢道。(自)依阿羅漢道而斷有身見、疑、戒禁取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阿羅漢道而斷有身見、疑、戒禁取耶?(他)然。(自)世尊是「斷三結為預流果」者非世尊所仰耶?(他)然。(自)若「世尊『斷三結為預流果』者是世尊所言」,汝不應言:「依阿羅漢道而斷有身見、疑、戒禁取。」
二
(自)依阿羅漢道而斷麤貪、麤瞋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阿羅漢道而斷麤欲貪、麤瞋恚耶?(他)然。(自)「欲貪瞋恚之薄者是一來果」者非世尊所仰耶?(他)然。(自)若「『欲貪瞋恚之薄者是一來果』是世尊所仰」者,汝不應言:「依阿羅漢道而斷麤貪欲、麤瞋恚。」
三
(自)依阿羅漢道而斷微俱行之欲貪、微俱行之瞋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阿羅漢道而斷微俱行之欲貪、微俱行之瞋恚耶?(他)然。[P.565](自)「欲貪瞋恚之無餘斷是不還果」者非世尊所仰耶?(他)然。(自)若「『欲貪瞋恚無餘斷是不還果』為世尊所仰」,汝不應言:「依阿羅漢道而斷微俱行之欲貪、微俱行之瞋恚。」
四
(他)不應言:「依一聖道而證四沙門。」耶?(自)然。(他)世尊修預流道之人耶?(自)然。(他)世尊是預流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世尊是修一來……乃至……不還道之人耶?(自)然。(他)世尊是不還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五
(自)世尊依一聖道而證四沙門果,聲聞依四聖道而證四沙門果耶?(他)然。(自)聲聞見世尊之未見、達〔世尊之〕未達、證〔世尊之〕未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第六章 入禪定論
今名入禪定論。此處,言:「諸比丘!比丘而離欲……乃至……達初禪定而住,尋伺寂靜……乃至……達第二禪定……乃至……第四禪定而住。」如是依止順次而說,近行各各之禪定而轉,由禪定而〔直〕入禪定者,乃化地部及一分安達派之邪執。
[P.566]一
(自)由禪定而入禪定耶?(他)然。(自)由初禪定而入第三禪定耶?[1](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由禪定而入禪定耶?(他)然。(自)由第二禪定而入第四禪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自)由初禪定而入第二禪定耶?(他)然。(自)為初禪定而起運心……乃至……願;為第二禪定而起運心……乃至……願耶?[2](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由初禪定而入第二禪定,不應言:「為初禪定而起運心……乃至……願;為第二禪定而起運心……乃至……願。」耶?(他)然。(自)第二禪定生於不運心者……乃至……生於不願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第二禪定非生於運心者……乃至……非生於願者耶?(他)然。(自)若「第二禪定生於運心者……乃至……生於願者」,汝不應言:「由初禪定而入第二禪定。」
三
(自)由初禪定入第禪定耶?(他)然。(自)初禪定生於隨欲之過失而[3]作意之時耶?(自)第二禪定生於隨欲之過失而作意之時耶?(他)實不應如是而言……[P.567]乃至……。(自)初禪定是有尋有伺耶?(他)然。(自)第二禪定是有尋有伺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由初禪定而入第二禪定耶?(他)然。(自)初禪定是第二禪定耶?[4](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四
(自)由第二禪定而入第三禪定耶?(他)然。(自)為第二禪定而起運心……乃至……願;為第三禪定而起運心……乃至……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由第二禪定而入第三禪定,不應言:「為第二禪定而起運心……乃至……願;為第三禪定而起運心……乃至……願。」耶?(他)然。(自)第三禪定生於不運心者……乃至……生於不願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第三禪定非生於運心者……乃至……生於願者耶?(他)然。(自)若「第三禪定生於運心者……乃至……生於願者」,汝不應言:「由第二禪定而入第三禪定。」
五
(自)由第二禪定而入第三禪定耶?(他)然。(自)第二禪定生於尋尋伺之過失而作意之時耶?(他)然。(自)第三禪定生於隨尋伺之過失而作意之時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第二禪定有喜耶?(他)然。(自)第三禪定有喜耶?[P.568](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由第二禪定而入第三禪定耶?(他)然。(自)第二禪定入第三禪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六
(自)由第三禪定而入第四禪定耶?(他)然。(自)為第三禪定而起運心……乃至……願;為第四禪定而起運心……乃至……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由第三禪定而入第四禪定,不應言:「為第三禪定而起運心……乃至……願;為第四禪定而起運心……乃至……願。」耶?(他)然。(自)第四禪定生於不運心者……乃至……生於不願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第四禪定非生於運心者……乃至……非生於願者耶?(他)然。(自)若「第四禪定生於運心者……乃至……生於願者」,汝不應言:「由第三禪定而入第四禪定。」
七
(自)由第三禪定而入第四禪定耶?(他)然。(自)第三禪定生於隨喜過失而作意之時耶?(他)然。(自)第四禪定生於隨喜過失而作意之時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第三禪定是樂俱行耶?(他)然。(自)第四禪定是樂俱行[P.569]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由第三禪定而入第四禪定耶?(他)然。(自)第三禪定是第四禪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八
(他)不應言:「由禪定而入禪定。」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曰:「諸比丘!離欲……乃至……達第四禪定而住[5]。」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是故,由禪定而入禪定。
第七章 禪定中間論
今稱禪定中間論。此處,於彼宗,「於五位不分別五禪定,單『有三三摩地』為佛所說」,不知無尋唯伺三摩地之狀態而言「於初禪定與第二禪定之中間有名禪定中間者」,乃正量部及一分安達派之邪執。
一
(自)有禪定中間耶?(他)然。(自)有觸中間……乃至……想中間耶?[1](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禪定中間耶?(他)然。(自)於第二禪定與第三禪定之中間有禪定中間耶?[2](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禪定中間耶?(他)然。(自)於第三禪定與第四禪定之中間有禪定中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P.570]二
(自)於第二禪定與三禪定之中間無禪定中間耶?(他)然。(自)若「於第二禪定與第三禪定之中間無禪定中間」者,汝不應言:「有禪定中間。」(自)於第三禪定與第四禪定之中間無禪定中間耶?(他)然。(自)若「於第三禪定與第四禪定之中間無禪定中間」者,汝不應言:「有禪定中間。」
三
(自)於初禪定與第二禪定之中間有禪定中間耶?(他)然。(自)於第二禪定與第三禪定之中間有禪定中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初禪定與第二禪定之中間有禪定中間耶?(他)然。(自)於第三禪定與第四禪定之中間有禪定中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四
(自)於第二禪定與第三禪定之中間無禪定中間耶?(他)然。(自)於初禪定與第二禪定之中間無禪定中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第三禪定與第四禪定之間無禪定中間耶?(他)然。(自)於初禪定與第二禪定之中間無禪定中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五
(自)無尋唯伺三摩地是禪定中間耶?(他)然。(自)有尋有伺三摩地是禪定中間耶?[3](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無尋唯伺三摩地是禪定中間耶?(他)[P.571]然。(自)無尋無伺三摩地是禪定中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六
(自)有尋有伺三摩地不是禪定中間耶?(他)然。(自)無尋唯伺三摩地不是禪定中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無尋無伺三摩地不是禪定中間耶?(他)然。(自)無尋唯伺三摩地不是禪定中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七
(自)於現在二禪定之中間有無尋唯伺三摩地耶?[4](他)然。(自)無尋唯伺三摩地轉依時,初禪定滅,第二禪定非未生耶?[5](他)然。(自)若「無尋唯伺三摩地轉依時,初禪定滅,第二禪定未生」者,汝不應言:「於現在二禪定之中間有無尋唯伺三摩地。」
八
(他)無尋唯伺三摩地不是禪定中間耶?(自)然。(他)無尋唯伺三摩地是初禪定……乃至……第二禪定……乃至……第三禪定……乃至……第四禪定耶?[6](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是故,無尋唯伺三摩地是禪定中間。
九
(自)無尋唯伺三摩地是禪定中間耶?(他)然。(自)「有三三摩地。即有尋有伺三摩地、無尋唯伺三摩地、無尋無伺三摩地」者,非世尊所仰耶?[7](他)然。[P.572](自)若「『……乃至……三摩地』為世尊所仰」,汝不應言:「無尋唯伺三摩地為禪定中間。」
第八章 入定者聞聲論
今稱入定者聞聲論。此處,「初禪定聲是刺」為世尊所仰,而入定者若不聞此者,如何是刺耶?是故「入定者聞聲」,乃為東山住部之邪執。
一
(自)入定者聞聲耶?(他)然。(自)入定者依眼而見色……乃至……依耳……乃至……依鼻……乃至……依舌……乃至……依身而觸所觸耶?[1](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入定者聞聲耶?(他)然。(自)入定者是耳識具足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三摩地非有意識具足者耶?(他)然。(自)若「三摩地有意識具足者」,汝不應言:「入定者聞聲。」
二
(自)三摩地有意識具足者,耳識具足者聞聲耶?(他)然。(自)若「三摩地有意識具足者,耳識具足者聞聲」,汝不應言:「入定者聞聲。」(自)三摩地有意識具足者,耳識具足者聞聲耶?(他)然。(自)二觸……乃至……二心俱起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P.573]三
(他)不應言:「入定者聞聲。」耶?(自)然。(他)「初禪定聞是刺[2]」非世尊所仰耶?(自)然。(他)若「『初禪定聲是刺』為世尊所仰」,汝應言:「入定者聞聲。」(自)「初禪定聲是刺」為世尊所仰,入定者聞聲耶?(他)然。(自)「第二禪定[3]尋伺是刺」為世尊所仰,彼有尋伺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初禪定聲是刺」為世尊所仰,入定者聞聲耶?(他)然。(自)「第三禪定喜是刺,第四禪定出入息是刺。虛空無邊處入定者色想是刺,識無邊處入定者虛空無邊處想是刺,無所有處入定者識無邊處想是刺,非想非非想入定者無所有處想是刺,想受滅盡定入定者想與受是刺」為世尊所仰,彼有想與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第九章 眼見色論
今稱眼見色論。此處,依止於「依眼見色」之語,言淨眼見色,乃為大眾部之邪執。
一
(自)依眼見色耶?(他)然。(自)依色見色耶?[1](他)實不應如是言……乃[P.574]至……。(自)依色見色耶?(他)然。(自)依色認[2]色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色認色耶?(他)然。(自)色是意識耶?[3](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自)依眼見色耶?(他)然。(自)於眼有運心……乃至……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眼非無運心……乃至……願耶?(他)然。(自)若「於眼無運心……乃至……願」者,汝不應言:「依眼見色。」
三
(自)依耳聞聲……依鼻嗅香……乃至……依舌嚐味……乃至……依身觸知所觸耶?(他)然。(自)依色觸知其色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色觸知其色耶?(他)然。(自)依色認知其色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色認知其色耶?(他)然。(自)色是意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四
(自)依身觸知所觸耶?(他)然。(自)於身有運心……乃至……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身無運心……乃至……願耶?(他)然。(自)若「於身無運心……乃至……願」者,汝不應言:「依身觸知所觸。」
[P.575]五
(他)不應言:「依眼見色……乃至……依身觸知所觸。」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曰:「諸比丘!此處,依眼見色……乃至……依身觸知所觸。」[4]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是故,依眼見色……乃至……依身觸知所觸。
〔攝頌曰〕:
第十八品〔終〕
校注
[0301001] M. N. Vol. I, P. 326。 [0301002] S. N. Vol. V. P. 185。 [0301003] 言「生於世間……」者,他論師指兜率天居而言。然大師指其唯人間界而言。言「伏世間」,他論師以「伏人間界」之見解而言。然而,大師伏所緣之世界而住。言「不染於世間」者,指「他論師依人間界而不染」而言,但大師「依不染於世間法之煩惱」而住。 [0303001] A. N. Vol. I. P. 133。雜阿含三五.一三(大正二、二五五b)。 [0304001] 而,名此悲者依據無雜染性、有情所緣性、心解脫性、十一利益性而與慈等為同類者。故非難「若世尊無悲,則慈等亦應無有」而言「佛世尊無慈耶?」等。 [0304002] 於「無悲者耶?」之問,則以不見如是之事而否定。其餘於此處意明矣。(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2],今於此處加上[02]之註標。) [0309001] 然而,非難「若不達第二禪定而近行飛躍,由初禪定正入第二禪定,亦應由初禪定而入第三禪定,由第二禪定而入第四禪定」,而言「由初禪……」等。 [0309002] 言「為初禪定……」等,非難「若於初禪定之無間以第二,又由第二等而入定於第三等,應依一運心而入定」而言。 [0309003] 言「於隨欲過失……」者,初於欲之過失而作意,後生於禪定剎那之時,則唯相作意。 [0310004] 言「初禪定是第二禪定耶?」非難「若如後速行〔心〕由前速行〔心〕而生,生於無間,除前後之性,依相,此應立即為彼」而問。 [0312005] 言「離欲……」等,由初明〔禪〕順序禪定〔次第〕所說,非明生於無間事。是故不成立。D. N. Vol. I, P. 74。 [0313001] 禪定亦是心所法,觸亦是心所法。是故,非難「若有名為禪定中間,則亦應有觸中間等」,而言「有觸中間……耶?」 [0313002] 言「於第二禪定與〔第三禪定之中間……〕」,即非難「若有名禪定中間者,於第二第三等之禪定亦應有是等之中間」而言。彼唯依邪執、依不在而否定與肯定。 [0314003] 言「有尋有伺……」等,非難「三三摩地於三摩地之性平等,唯無尋唯伺三摩地是禪定中間,其他不然,此處有如何之別因耶?」而言。 [0315004] 言「現在二禪定……」,是指初、第二而言。他論師由「現在中間之無尋唯伺三摩地名禪定中間」之邪執而肯定。 [0315005] 「初禪定滅……」之問,以「於三者之一剎那而轉依為不應理」而肯定。 [0315006] 言「無尋唯伺三摩地是初禪定……耶?」指依四〔禪〕位而問。自論師則由「於如是之理趣而彼之不在」而否肯。 [0315007] 「非三摩地……耶?」此處之意如次。若是等三三摩地中而二三摩地是禪定而不是禪定中間,則同其他之〔無尋唯伺〕亦應是禪定而不是禪定中間。 [0317001] 言「依眼而見色耶?」等,即非難「『入定者暫無轉依五門』,無其〔五門轉依事〕,若彼聞聲,則色亦可見」而言。 [0318002] 言「聲是刺」,即依散亂之因而言。麤聲刺激其耳時,有由初禪定而出事,是故而言,故不成立。 [0318003] 言「第二禪定……」等,為「其他之刺亦如於等至內不存在,聞聲之事亦如是令覺」而言。 [0319001] 非難「若依眼見色,依色應可見色」,言「依色見色耶?」等。他論師指色處而否定,更問指唯眼而肯定。 [0319002] 言「承認耶?」於此處之意如次。言「見耶?」者,指吾人之「認知」而問,唯非單向眼,故最初,汝眼即依色而認知色耶?他論師唯依前之理論而否定或肯定。 [0319003] 而,非難彼「若如是,色亦為意識,因此以認知」,言「色是意識耶?」他論師不得其偽而否定。 [0320004] 言「諸比丘!此處,依眼見色」者,依資糧論之理趣而言。如言「依箭而討,依弓而討者」,言「依眼識而見亦依眼而見」。是故不成立。【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62 冊 No. 30 論事(第6卷-第23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