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613]第二十二品
第一章 般涅槃論
今稱涅槃論。此處,阿羅漢於一切智境涯不斷其結而般涅槃,是故,言「不斷某結而般涅槃」,乃安達派之邪執。
一
(自)有不斷某結而般涅槃耶?(他)然。(自)有不斷某身見……乃至……不斷某疑、戒禁取、貪、瞋、癡、無愧而般涅槃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自)有不斷某結而般涅槃耶?(他)然。(自)阿羅漢是有貪、有瞋、有癡、有慢、有覆、有嫌恨、有惱、有煩惱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阿羅漢非是無貪、無瞋、無癡、無慢、無覆、無嫌恨、無惱、無煩惱耶?(他)然。(自)若「阿羅漢是無貪、無瞋、無癡、無慢、無覆、無嫌恨、無惱、無煩惱」者,汝不應言:「不斷某結而般涅槃。」
三
(他)不應言:「不斷某結而般涅槃。」耶?(自)然。(他)阿羅漢知一切佛之境涯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是故,不斷某結而般涅槃。
第二章 善心論
今稱善心論。此處,阿羅漢雖得念方廣而般涅槃,正念正知而入般涅槃故,言「有善心而般涅槃」,乃安達派之邪執。
一
(自)阿羅漢有善心而般涅槃耶?(他)然。(自)阿羅漢行福行、行不動行、引趣作業、引有作業、引自在作業、引增上作業、引大財作業、引大眷屬作業、引[P.614]天之榮華作業、引人間之榮華作業而般涅槃耶?[1](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自)阿羅漢有善心而般涅槃耶?(他)然。(自)阿羅漢是增、減、捨、取、散、燻、薰而般涅槃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阿羅漢非是不增、不減、減終而安住耶?(他)然。(自)若「阿羅漢是不增不減、減終而安住」者,汝不應言:「阿羅漢有善心而般涅槃。」(自)阿羅漢非是不捨不取捨終而安住、不散不集散終而安住、不燻不薰燻終而安住耶?(他)然。(自)若「阿羅漢是不捨不取捨終而安住、不散不集散終而安住、不燻不薰燻終而安住」者,汝不應言:「阿羅漢有善心而般涅槃。」
三
(他)不應言:「阿羅漢有善心而般涅槃。」耶?(自)然。(他)阿羅漢非是正念正知[2]而般涅槃耶?(自)然。(他)若「阿羅漢為是念正知而般涅槃」,是故汝應言:「阿羅漢有善心而般涅槃。」
[P.615]第三章 不動論
今稱不動論。此處,思惟世間言「住第四禪而般涅槃」、「阿羅漢住於不動而般涅槃」,乃一分北道派之邪執。
一
(自)阿羅漢住於不動而般涅槃耶?(他)然。(自)阿羅漢非住於自然心[1]而般涅槃耶?(他)然。(自)若「阿羅漢住於自然心而般涅槃」者,汝不應言:「阿羅漢住於不動而般涅槃。」
二
(自)阿羅漢住於不動而般涅槃耶?(他)然。(自)阿羅漢住於作所成心而般涅槃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阿羅漢非住於異熟心而般涅槃耶?(他)然。(自)若「阿羅漢住於異熟心而般涅槃」者,汝不應言:「阿羅漢住於不動而般涅槃。」
三
(自)阿羅漢住於不動而般涅槃耶?(他)然。(自)住於作無記心而般涅槃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阿羅漢非住於異熟無記心而般涅槃耶?(他)然。(自)若「阿羅漢住於異熟無記心而般涅槃」者,汝不應言:「阿羅漢住於不動而般涅槃。」
四
(自)阿羅漢住於不動而般涅槃耶?(他)然。(自)「出定第四禪而於等無間般涅槃」者非世尊所言耶?(他)然。(自)若「『出定第四禪而於等無間般涅槃』是世尊所言」者,汝不應言:「阿羅漢住於不動而般涅槃。」
[P.616]第四章 法現觀論
今稱法現觀論。此處,見於過去有之預流住於母胎終而出現,言「於胎中有法現觀」,乃一分北道派之邪執。
一
(自)於胎中有法現觀耶?(他)然。(自)於胎中說法、聞法、法對話、質問受戒、防護根門、食知量、初夜後夜勸覺寤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無於胎中說法……乃至……勸覺寤耶?(他)然。(自)若「無於胎中說法……乃至……勸覺寤」者,汝不應言:「於胎中有法現觀。」
二
(自)於胎中有法現觀耶?(他)然。(自)依二緣而正見生,非他聲與如理作意耶?(他)然。(自)若「依二緣而正見生,他聲與如理作意」者,汝不應言:「於胎中有法現觀。」
三
(自)於胎中有法現觀耶?(他)然。(自)於眠、放逸、失念、不正知[1]有法現觀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第五章 亦三論
今稱亦三論。此處,尚生不久之預流者得阿羅漢,見拘利女優婆夷七年妊腹〔之子〕,「於胎中有得阿羅漢」,又見夢中行虛空等,言「有法現觀」,又「於彼處有得阿羅漢」,亦於此處,同〔一分北海道〕之邪執。
[P.617]一
(自)於胎中得阿羅漢耶?(他)然。(自)於眠、放逸、失念、不正知得阿羅漢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自)睡夢者有法現觀耶?(他)然。(自)於眠、放逸、失念、不正知有法現觀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三
(自)睡夢者得阿羅漢耶?(他)然。(自)於眠、放逸、失念、不正知得阿羅漢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第六章 無記論
今稱無記論。此處,依「有思,此等難決定」之語,言「入於一切睡夢者之心是無記」,乃一分北道派之邪執。
一
(自)一切睡夢者之心是無記耶?(他)然。(自)睡夢殺生耶?(他)然。(自)若「睡夢殺生」者,汝不應言:「一切睡夢者之心是無記。」(自)睡夢不與取……乃至……作虛誑語……乃至……作離間語……乃至……作麤惡語……乃至……作雜穢語……乃至……破墻……乃至……作竊盜……乃至……作一家襲掠……乃至……待伏於路傍……乃至……趣於他妻……乃至……掠奪聚落……乃至……掠奪城邑……乃至……睡夢行婬法……乃至……睡夢者脫不淨……乃至……睡夢布施……乃至……睡夢施衣……乃至……施食……乃至……施牀座……乃至……施病緣藥資具……乃至……施嚼食……乃至……施噉食……乃至……施飲水……乃至……施支提……乃至……飾髮鬘於支提……[P.618]乃至……獻香……乃至……獻塗香……右繞支提耶?(他)然。(自)若「睡夢右繞支提」者,汝不應言:「一切睡夢者之心是無記。」
二
(他)不應言:「一切睡夢者之心是無記。」耶?(自)然。(他)「睡夢者之心難決定[1]」者非世尊所仰耶?(自)然。(他)若「『睡夢者之心難決定』者是世尊所仰」者,是故應言:「一切睡夢者之心是無記。」
第七章 習熟緣論
今稱習熟緣論。此處,一切法是剎那者,雖一刻而住,不名以習熟緣而習熟。是故,言「如何之習熟緣性亦無」、「依習熟緣性生之如何者亦無有」,乃同上〔之一分北道派〕之邪執。
一
(自)如何之習熟緣性亦無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諸比丘!行殺生之習熟,屢屢而行者引地獄、引畜生、引餓鬼。〔其中〕最輕殺生者之異熟乃引人間之短命者。」[1]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有其習熟緣性。
二
(自)如何之習熟緣性亦無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諸比丘!行不與取之習熟,屢屢而行者引地獄、引畜生、引餓鬼。〔其中〕最輕不與取者之異熟乃引人間之受用窮乏者……乃至……〔其中〕最輕欲邪行之異熟乃引於人間之怨敵者[P.619]……乃至……〔其中〕最輕虛誑語之異熟乃引於人間之不實噬告者……乃至……〔其中〕最輕離間語之異熟乃引於人間之善友離間者……乃至……〔其中〕最輕麤惡語之異熟乃引於人間之不可意聲者……乃至……〔其中〕最輕雜穢語之異熟乃引於人間之不可信語者。諸比丘!飲酒之習熟……乃至……〔其中〕最輕飲酒之異熟乃引於人間之昏迷者。」[*][A1]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有某習熟緣性。
三
(自)如何之習熟緣性亦無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諸比丘!行邪見之習熟,屢屢而行者引地獄、引畜生、引餓鬼者。」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有某習熟緣性。
四
(自)如何之習熟緣性亦無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諸比丘!邪思……乃至……邪定之習熟……乃至……引餓鬼者。」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有某習熟緣性。
五
(自)如何之習熟緣性亦無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諸比丘!修正見之習熟,屢屢而修者有沒人於不死,以不死為所趣,以不死為終結。」[2]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有某習熟緣性。
六
(自)如何之習熟緣性亦無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諸比丘![P.620]正思……乃至……修正定之習熟,屢屢而修者有沒人於不死,以不死為所趣,以不死為終結。」[*][A2]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有某習熟緣性。
第八章 剎那論
今稱剎那論。此處,一切有為法是無常,是故不過一心剎那而已,依無常性之存在,言「如何某者瞬間而壞,某者長時而壞」者有區別耶?乃東山住部、西山住部之邪執。
一
(自)一切法是一心剎那耶?(他)然。(自)〔唯一〕心〔剎那〕間大地住、大海住、須彌山王住、水住、火住、風住、草木巨樹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自)一切法是一心剎那耶?(他)然。(自)眼處與眼識俱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眼處與眼識俱生耶?(他)然。(自)長老舍利弗非如是而言耶?曰:「友!雖內眼不壞視域之外色亦不來,且若無依其生之存念,則無有出現依其生之識。友!雖內眼不壞,視域之外色來時,若無依其生之存念,則無依其生之識有。友!雖內眼不壞,視域之外色來時,若依其生有存念,則有出現其生之識有。」[1]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不應言:「眼處與眼識俱生。」
[P.621]三
(自)耳處……乃至……鼻處……乃至……舌處……乃至……身處與身識俱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身處與身處俱生耶?(他)然。(自)長老舍利弗非如是言耶?曰:「友!雖內身不壞,無來外觸之識域,則……乃至……友!雖內身不壞,來外觸之識域時……乃至……友!內身不壞,來外色之識域時,若有依其生之存念,則有出現其生之識有。」[*][A3]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不應言:「身處與身識俱生。」
四
(他)不應言:「一切法是一心剎那。」耶?(自)然。(他)一切法是常、堅固、恆、不變法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是故,一切法是一心剎那。
〔攝頌曰〕:
第二十二品〔終〕
校注
[0372001] 言「有善心」者,是依行福行等,故依其義而非難彼而言「行福行」等。 [0373002] 言「正念正知……」者,是於速行〔心〕之剎那,依作正念正知明無昏迷之死而言,非明善心。 [0374001] 言自然心(Pakaticitta)者,是有分心(bhavaṅgacitta)。一切有想之有情住於有分。依有分終之死沒心(cutucitta)而死。非難彼,依此意如是而言。於四蘊有。阿羅漢之自然心雖亦不動,然而此間即對五蘊有而說。是故,言「不應言:『……住於不動而般涅槃』」。 [0376001] 「眠……」等,指有分(bhavaṅgavāra)之時而言。於胎中,大概唯轉有分〔心〕。是故,眠無作時之轉(kiriyāsamayapavattābhāva),〔等於〕「眠」,若無修懃,是放逸。若無執業處之念、正知,是失念、不正知。如斯者如何而有法現觀耶? [0379001] 言「睡夢者之心難決定」,指是罪而言。雖睡夢者亦依殺生等而轉惡心,然而無有犯事。此處為知罪之不可。依此理由,其以「難決定」。非是無記。 [0380001] A. N. Vol. IV, P. 247。 [0381002] S. N. Vol. V, P. 54。 [0383001] M. N. Vol. I, 190。中阿含.三〇.象跡喻經(大正一、四六七c)。【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62 冊 No. 30 論事(第6卷-第23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