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外志卷第三十
寄贈
唐玄宗:送司馬道士歸天台
間有幽栖者 居然厭俗塵 林泉先適性 芝桂欲調神 地道踰稽嶺 天台接海濱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東魯諸公
海客談瀛洲 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 雲霓明滅或可覩 天姥連天向天橫 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 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 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 綠水蕩漾青猨啼 腳著謝公屐 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 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 慄深林兮驚層顛
雲冉冉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煙 列鈌霹靂 丘巒崩摧 洞天石扇 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 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 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皷瑟兮鸞回車 僊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 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 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 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 且放白鹿青崖間 須行即騎訪名山
送楊山人歸天台
濤落浙江秋 沙明浦陽月 今遊方厭楚 昨夢先歸越 且盡秉燭懽 無辭凌晨發
我家小阮賢 剖竹赤城邊 詩人多見重 官濁未曾然 興引登山屐 情催泛海船
宋之問:寄司馬道士
遠愧餐霞子 童顏長自持 舊遊惜彌曠 微尚日憐緇 不寄西山藥 何由東海期
羅隱:送程尊師遊天台
華蓋峯前擬上耕 主人無柰又閑行 且憑鶴駕尋滄海 必恐犀軒過赤城
[A1]絳
簡便應朝右弼 紫旄兼合見東卿
項斯:寄石橋僧
逢師入山日 道在石橋邊 別後何人見 秋來幾處禪 溪中雲隔寺 夜半雪添泉
病中懷王展先輩在天台
強行休去早 暫臥起還遲 因說來歸處 卻愁初病時 赤城山下寺 無計得相隨
崔湜:寄天台司馬先生
問有三元客 祈僊九轉成 人間白雲返 天上赤龍迎 尚惜金芝晚 仍攀琪樹榮
張九齡:送楊道士往天台
行應松子化 留與世人傳 此地煙波遠 何時羽駕旋 當須一把袂 城郭共依然
范德機:憶遊天台寄道流
雲龍出水風聲急 海鶴鳴臯日色清 石筍半山移步險 桂花當澗拂衣輕 今來盡是人間夢 劉阮茫茫何處行
宋
蘇軾:贈杜介遊赤城
應真飛錫過 絕澗度雲鳥 舉意欲從之 翛然已松杪 微言粲珠玉 未說意先了 覺來如墮空 耿耿窗戶曉
羣生陷迷網 獨達從古少 杜叟子何人 長歗萬物表 妻子空四壁 振策念輕矯
遂為赤城遊 飛步凌縹緲 問禪不歸舍 屢為瓠壺繞 何人識此志 佛眼自照燎
我夢君見之 卓爾非魔嬈 僊葩發茗碗 翦刻分葵蓼 從今更不出 閉戶閑腰褭 時從佛頂巖 馳下雙蓮沼
明
諸明公贈錢塘葛居士重修曇華亭(四首)
王士琦
天台鬱名陬 艮萬八千尺 鷲嶺既紆盤 雁堂亦空寂 傍開娑竭宮 直據應真宅
孤亭抗嶺表 故相留遺澤 軒檻俯龍湫 簷甍礙鳥翼 歲深棟宇摧 苔厚丹青蝕 不聞天雨花 祇見雲移石
葛生信開士 善根自夙昔 欲令佛日輝 忍見人天厄 施此布地緣 直埒開山力
乃知一笠功 奚啻千緡德 浩劫今復
[A2]祛 勝因豈終極 欲海湧慈航 早占蓮臺籍
王立程
建標霞五色 鞭石乳千年 飛瀑橋常在 聞鐘寺不傳 未能驂鶴駕 何處禮金僊
璧古摩青蘚 巖欹宿紫煙 尋源如捕影 得趣每忘筌 自有高人賞 欣逢長者緣
買山惟蠟屐 布地有金錢 轉覺浮生幻 深知道念堅 旃檀施未足 舍利果將圓 願以優曇鉢 賡為桂樹篇
應真知五百 化劫已三千 大白峯頭月 曇猷井下泉 與君深結侶 搔首意茫然
金以諫
世人惟願美田宅 不識真心生業白 銅山金谷有遷時 百歲無多身是客
我愛錢塘葛居士 叅禪往往得其旨 探奇為作赤城遊 買地揮金輕脫屣 遠觀石梁青截天 懸崖急水如飛煙
不染紅塵真覺路 布成黃土疑孤園 遂令荒蕪宮 縹緲輝金碧
左臨絕巘搆璇題 右向飛流甃錦石 栴檀香散滿天台 青獅白象時徘徊 巖前鐘韻今方續 鉢上曇花好再開
憶昔葛翁隱華頂 醮壇鶴去茶煙冥 今來重結梵王緣 到頭 悟三生惺
方廣可望亦可尋 騷客往往成高吟 入門曾識布施法 讚爾能銷慳悋心
諸明公贈僧燈詩
吳中禮石佛還天台,王穉登贈
古佛浮來知異代 空門到處悟前因 坐回芳草過殘臘 聽盡鳴禽已暮春 行度石梁人境隔 芒鞋細踏落花塵
紫阜山講經還天台,蔡宗明贈
擁錫西來日 繙經北去時 高天法雲影 落日朔風吹 路斷霞標見 山空木葉遲 浮生吾已覺 汗漫遠相期
四明講經還天台,諸明公贈
屠隆
鐙公結室住幽溪 水接天台佛隴西 松下石牀談般若 齋前寶地種菩提 義標二月金錍朗 香繞諸天繡蓋低
蔡學用
師居天台南 飄然乃東顧 手把楊柳枝 灑灑徧甘露 渴士思遙源 不減欽龍樹
慧日曜法筵 果見寶花雨 口風吹雪山 逝川拯溺具 四眾聞諦詮 利者立解悟
媿我交喪深 八正苦莫喻 徒從白社遊 攢眉一如故 惆悵送我師 目望九峯路 緬惟支遁踪 因仰右軍步
勝覽自昔奇 千載共情素 倘過楢溪行 兼懷孫綽賦 雙闕比瓊臺 丹霞赤城亙
李德學
滄江月送孤帆影 赤徼猨迎老衲衣 石室低回雲自滿 松枝談對伴應稀
沈明臣
白足僧疑褊袒問 青雲士辯攝衣前 講時猨傍翻經石 聽後龍潛洗鉢泉 我欲遠投黃葉寺 從師身到石橋邊
楊德政
書題瑤島近 夢繞赤城遙 問法龍常護 興慈象可調 錫飛華頂月 杯渡海門潮
張邦伊
花覆香臺留講席 鹿迎幢蓋引歸輪 不污蓮葉成千品 無住山雲作四隣
張邦伺
良晤誠不易 宿德難具陳 佩之如意珠 朗照千月輪 吹萬覺羣迷 鏜鞳洪鐘聞
既廣長舌相 復引攢眉人 所以白社客 握手不能分 聞師考禪室 名山極嶙峋 一萬八千丈 芙蓉高秋旻
瀑流飛積雪 香谷散長春 幽溪碧雲合 清泰足怡神 已解身為寄 甯超劫是塵
陳緯
同向空壇禮覺華 轉悲窮子滯天涯 青蓮已悟開龍藏 白法親聞喻鹿車
海國潮生華頂月 江門雲幻赤城霞 何年乞與西林社 日繞猊牀叩結跏
張應崧
聞說天台上 千峯挂一帆 去天原咫尺 絕地且巉巖 古洞餘殘雪 深林鎖石嵐
張邦岱
定時衲挂藤花老 歸去杯浮水月空 霞起赤城凝紺殿 雲連華頂護珠宮 何時杖錫重過此 大地弘揚智者風
聞龍
嶽嶽天人師 頭陀來海國 桑下宿不三 言邁返空谷 矯矯野鶴騫 濯濯冰壺潔 瀑布濕方袍 霞標絢金筞
山猨拾果迎 林鳥鳴相慝 和光不自炫 實證疇能測 少室避機鋒 匡廬慙理窟
李麟
我輩感即來 他方感即去 去來何所為 演說諸往具 以茲釋楞嚴 著述成玄義
八法等云云 深與經相契 肉身比丘讖 今始當其記 言下獲法身 合掌成斯偈
陳來譽
吾師飛錫自天台 無異曇花此再開 教似冰壺含寶月 聲同空谷走長雷 忽聞瓢笠歸華頂 猶見龍神護講臺
沈雲沖
揮
[A3]麈花常滿 懸燈鴿自翔 幾人成正覺 隨處是津梁 願結天台約 修因禮法王
施文德(二首)
天台喜復啟圓宗 卓錫高明第一峯 想見繽紛花雨處 栴檀座下繞天龍
廿年無賴病維摩 風浪猶驚在愛河 欲學無生師又去 幽溪何日共煙蘿
沈泰鴻
為問天台路 霞標萬丈披 荒臺曾說法 異蹟夙探奇 瀑布懸新雨 松門放舊枝
寒暄真自隔 隱顯亦奚私 徑轉區中絕 人歸物外疑 昔嘗聞智者 今又覩燈師
慧炬熒晴日 精廬俯碧漪 眼前飛鳥疾 窗外亂峯危 猨狖嚴迴復 蛟龍巧護持 鐘聲凌梵遠 香靄入雲遲
甘露分玄鑰 靈花𢿨赤髭 石如依講席 草似結英姿 毳衲經三伏 津梁度六時
忽來開善趣 便許訂幽期 緣障吾當謝 彫談世最宜 衰榮觀已熟 冷暖飲先知 水以無情照 蓮從不染窺
薛岡:十洲社集分體賦贈
湖中十洲杳難識 至今煙水凝秋色 水曲樓臺十萬家 朱闌粉壁暎窗紗 晚風官舫傳歌舞 朝雨漁舟出落花
晚風朝雨四時新 長傍風流賀季真 祠前有磯堪結社 流觴列坐皆高人
不獨高人訂交契 更有真僧度塵世 手中錫杖高於頂 杖頭一鉢供麤糲
二月湖水生 隨流入四明 五月湖風來 吹噓返天台 來時相詫寒山子 赤城霞染袈裟紫
還向寒山劚茯苓 石窗雲散袈裟青 山長水遠師獨往 百尺修梁攀葛上 白雲滿路無人迎 樹底深深拜魍魎
醴泉碧林世所稀 經時不雨滴翠微 深處煩師築雲广 他年待解薜蘿衣
僧傳慧
幽溪尊者總持後 現身五濁離塵垢 早契台家性具宗 普為眾生談玅有
開權譬喻還祗夜 座上長聞獅子吼 玄關幽鋌籍弘宣 得意維摩甯杜口 慧也逢師二十年 已作吾師牛馬走
許我稍餘信解資 怪余未斷聲聞酒 憶昔慈悲早見憐 衣珠默繫情彌厚
今日重來示我珠 始覺蓮花吾父母 旋聞又欲返天台 心擬從之尚掣肘 作繭冰蠶赴火娥 自纏自炙伊誰咎
傲雪堅貞羨柏松 望風零落慙蒲柳 嗚呼 蒲柳摧殘固等閒 松柏豈亦能長久
僧佛引(二首)
到處稱慈父 隨方現化城 路經華頂舊 門對石梁平 遙憶雙林下 名香出澗清
德香薰海眾 宇宙徧知名 歸路千峯亂 長江一葦輕 霞標臨海赤 瀑布落天清
僧圓復
滄海波侵螺髻碧 赤城霞暎戒珠紅 曉吟天姥消殘雪 晚度浮梁跨彩虹
僧正亮
慧光普照恆沙界 法韻咸驚大辯才 方渡木杯停海岸 又飛金筞入天台 心空來徃知無著 自隔迷雲望轉哀
錢塘勝果寺講經還天台,周錫圭贈
天台山高在何處 翠翦芙蓉落煙霧 我昔依稀夢裏遊 覺來月色紛琪樹
幽溪先生朅相遇 擊皷吹螺雨法雨 瓊臺敷座發僊音 江山滿目供揮麈 非空非有指真如 一枝一葉皆沾濡
廣長舌覆大千界 窮兒始獲衣中珠 法席蟬連殊未已 一杯又渡錢塘水
赤城縹緲望無極 餘霞散作空中綺 心懷形勝經歲旬 因師飛錫猶馳神 何時借結雲中屋 鼎炊白石搏青精
桃花流水今已杳 當年應悔求僊早 六十小劫彈指間 桑田滄海何須道
秋來準擬尋雙闕 綸巾野服瑤天末 石梁橫據吸銀河 華頂高眠擲明月 山中猨鶴舊有盟 石壇芝草長青青
何白寄贈,兼懷朗初
吁嗟南宗久寥廓 阿師復振人天鐸 去年說法吹臺山 機鋒鑿鑿開霜𨬱
天龍獅象繞經臺 六時擁護鳴天樂 湧舌蓮花吐貝多 灌頂醍醐出酥酪 了義真看鑛出金 離筌直是林辭籜
何人寶炬照昏迷 有客金錍開障膜 貧逢長者與寶珠 病遇醫王飲良藥
大海咸資智慧舟 九關更啟葳[(毤-允+豕)-毛+生]鑰 日斜下席據高梧 山氣霏霏圍翠幙 風高僊梵出空林 夜靜霜鐘流斷壑
繩牀相對發清機 佛火熒熒掩深閣 香積伊蒲弟子俱 紫筍朱英和露嚼
薰習宗雷不啻過 襟期惠肇差堪託 吾師振錫向四明 談空趺坐楞伽石
白法元知不住施 指揮更見鬘陀落 彷彿容輝不可攀 問訊幾從南海泊 前日沙門江上來 還枉徽音慰寂寞
琅函法寶諸佛印 五井新詩朗公作 朗公一別倐經秋 方外清遊恍如昨
楓林同載會昌湖 一葉蜻蛉出山郭 玄言天酒溢金盤 出水芙蓉何綽約 慧業翻嫌綺語新 道尊元與時名薄
伊余落穆亦何為 即有雕龍總糟粕 天台雪竇共相思 題書遙寄支郎鶴
五峙講經還天台,項復弘贈
扶桑紅日近 華頂白雲深 清磬度山翠 黃花布地金 三乘示方便 萬法總惟心
林國材
解印歸來臥白雲 風塵總不到松筠 身從寶蓋依華座 手散天花聽梵文 五峙法空霞作綺 一龕慧月虎成羣
錢塘勝果山修懺還天台,虞湻熙贈
新伊鑒虞
[A4]瞳 懸皷交帝網 飲我以醍醐 經王洵無上 四行淨浮根 五悔導哀響
普現玅色身 崩山始稽顙 辰阿素煙浮 黑月微星朗 羣昏俟燈公 千緇同一仰 吳岫啟靈壇 笪梵虛方丈
洪鐘震幽林 衣珠輝象罔 香雲流玉毫 雜花騰寶掌 彩纈宛隋宮 芬芳集朱幌
祥氣蕩炎風 神光燭僊榜 將夢九頭龍 倘遇六牙象 誴芝生胡牀 利樹栽空壤
乍可抽見腸 正爾滌凡想 三周詎有疲 雙輪庶無往 勸請合情條 慇勤遡方廣 何當復來儀 式引遵安養
修天台山志,金以諫寄贈
高明懸寺鶴 宏淨甲禪堂 地勢依金嶺 溪流帶石梁 藤蘿緣逕合 松檜倚門蒼 丈室琉璃砌 方疏瑇𤦛墻
連牀攤貝葉 充棟襲縹緗 燕尾穿紋細 蟲絲蠧錦長 標題函孔墨 臚列盡緇黃
禹貢探將遍 秦封記不忘 巉岏思剖劂 幽隱必輝煌 雲笈抽真秘 星官失保章
徵求方內外 詮序事存亡 玄語紛如屑 靈機露似芒 陶鎔無瓦礫 點綴到粃糠 十斛供燒石 千翻啟砑光
端溪磨古玉 湘浦截新篁 水泛龍池黑 花分鹿苑芳 天人朝送供 神女夜添香
易草陰移席 高吟月下廊 編圖凌五岳 結篆逼三倉 至理叅微玅 奇言破渾茫 僧林聞皷吹 藝圃挾風霜
受筆煩鴻輩 澄心印象王 誰能將語晦 吾欲剖身藏 萬品應難說 同歸七寶裝
周錫圭:讀無盡大師天台山志偶述
崚嶒幾千仞 呼吸應帝闕 天迴海日浮 霧洗霞光發 珠林簇佛龕 玉函閉僊穴
瀑流萬壑雲 松亂千巖雪 名區鬱阻脩 奇歇空突兀 載展幽谿志 懸鑑燭鬚髮
標指知月形 勝情賴超豁 塵網及兩紀 樊龍苦覊紲 何時從杖錫 瑤華幸分掇
又讀山志,因得三人,領以幽溪,作四賢詠
晉常侍孫興公
孫公賦遂初 經營東山岑 筞杖經長阜 磐桓依茂林 天台八百里 繪賦良工心 模勝開幽絕 詠句見嶔崟
宋康樂矦謝客兒
慧印貝葉義 筆散琪樹花 怡情斤竹秀 遊神赤城霞 尚子謝晚妍 魯生悲盜[大/子]
唐學[1]李太白
濯纓吳泉流 晞髮扶桑顛 天姥夢飛越 五峯志留連 浮杯雄劒氣 粲花露新篇
明幽溪法師燈公
含虛頓一極 了義超三乘 揮玄夜掃月 觀化日支藤 淨土開十門 字字蓮花生
迷途建寶幢 覺踏指金繩 紛紜集緇侶 雝肅禮法庭 授記故有緣 吹萬原無情 甘雨從茲灑 塵土還清泠
陳繼疇:聽幽溪法師講《法華經》于山陰大善寺賦贈
佛子等恆沙 真詮誰堪寄 千載有燈公 宗門嗣正系 直探台教源 人我期兼利 爰作天人師 巍巍登法位
舌吐青蓮花 指揮鉄如意 妙法衍一乘 真常現三昧 白日麗中天 皎皎消陰翳
龍女愛河乾 脩羅怒刃棄 天樂闥婆陳 緒言鶖子繼 伊余初學人 悠悠牽章句 叅究匪一朝 無由見了義
何幸逢導師 而獲沾法施 願言勵翹勤 於焉發弘誓 依此甘露門 漸入三摩地
劉康社:送幽溪法師還天台山
衣珠一念述 敝帚千金享 每欲訪連人 與之遊無象 何當慧燄微 誰扶凡夫想
智者有雲孫 卓哉嗣遺響 瓊臺結淨居 銀地開方丈 座泠水光浮 衣閒苔色上 悠然五陰空 廓爾四門敞
學士競山瞻 緇林沼漢仰 浮杯凌滄海 挂錫來窮壤 憐我固佛民 何為麗坌鞅
爰揮玉塵頻 更拭金[鎞-囟+(奐-大)]朗 玅理破疑襟 玄談恣勝賞 寶池蓮欲舒 星澗泉應悵 忽憶石梁雲 自扶桃竹杖
秋風行色佳 落日離心怏 𤠔鶴相向迎 交遊切餘愴 我慙未拂衣 何得同長往
旃檀像成志喜
開士愍沉淪 慨然思極援 乃崇象教源 欲使玄風扇 旃林購珍木 鏤象依崇殿
神力犍連供 奇踪忉利現 金容滿月煇 螺髻青珠炫 彈指仰慈顏 人天同歎羨 始知安養國 居然趨震旦
彌陀本性中 生佛原無間 余亦方外人 偶爾牽憂患 壯志願歸依 塵情薄婚宦
焚香掃虛室 長作西方觀 已知劫是塵 甯昧身為幻 稽首畢微誠 接足希明鑑
周應賔:贈幽溪講經還天台
高座譚經處 潮音
[A5]襍梵音 三車開寶筏 半偈得金針 雲樹江前舞 天花雨後深 石梁歸棹急 去住兩無心
周應治:石梁行送幽溪法師還天台
天台盤旋八百里 赤城突屹丹霞起 中有石梁雲外見 隱隱孤虹跨天漢 琪樹參差杳難即 福庭緲緲無消息
應真化現金烏翔 曇公洗腸澗水赤 上人卓錫佛隴西 荷擔如來大法師
四方從學若雲集 昔日虎溪今幽溪 何幸浮杯來海上 開函為演楞嚴藏 法鼓一聲清磬幽 無數天花盈几丈
慙余質謝淵明儔 蓮社欣逢惠遠遊 方外論交比金石 世塵直欲等浮漚
君今振錫天台去 我願侶之訪真際 請君試問寒山子 石梁坦道今開未
屠隆:贈幽溪師講經還天台
隨喜振金策 至止譚玄義 適來講楞嚴 見聞咸受記 講罷還天台 孤雲不留滯
天台故與四明連 天姥金庭持顧指 大師嵗嵗往復還 代佛金口宣青蓮 嗟予不悟大乘禪 安得三昧忘蹄筌
我師慈悲雖可憐 譬比頑石那可鐫 送師還山心黯然 師但熟視無一言
金錫敦:贈幽溪至永嘉刻香像并山志成還山
搴舟向永嘉 欲朗羣生目 購木鏤香象 製作何大樸 刻畫摹吳生 精微驅顧陸
妙與優填儔 千秋拓信宿 遺悰寄逸翰 慧想騖疋逐 苞稡羣山奇 品藻綴實錄 興公具典刑 前修聊以朂
靈境起煩雜 搜剔無滲漉 作述淹至理 世人真碌碌 徂節變蟄蟲 炎涼改初服
邵建章:贈幽溪刻栴檀像
阿師秉慧業
[A6]夙譽著 門 舌底蓮華吐 指下貝葉翻 四座聆玅音 漸漸破愚昏
潦澄覺泉冽 霧埽窺日暾 更念沉迷者 風幡無定論 欲令法輪轉 政賴象教尊 取材旃檀林 摹跡給孤園
莊嚴金粟影 光輝寶月痕 俯攝眾生趣 仰報如來恩 豈云有漏因 用斷無明根
我生苦纏縛 譬彼羊觸藩 衣色頗思壇 顛毛長欲髠 願乞甘露水 一洗此塵煩 頂禮依佛足 相對兩忘言
汪其俊:贈幽溪法師三吳解講歸天台
由來去住總空華 到處雲山是故家 振錫潮飛滄海月 翻經花散赤城霞 即看講 慈 滿 還對玄栖寶樹斜
天台山方外志跋
客僧自朝山來,禮定慧真身墖已,入室問訊。適見敏曦校勘本山方外志,展卷不數頁,避席而請曰:「寶山夙以教觀為家法,今校此志,敢問何教何觀所攝?」答曰:「坐!試詳言之。上座未來,天台安在?見山見志,從因緣生,是生滅法。藏教所攝,名為假觀。心外無山,山外無志;誰山誰志?當體俱空,是無生法。通教所攝,名為空觀。山列千層,志詮萬事;星羅棋布,差別重重,是無量法。別教所攝,亦即假觀。諸祖三德一心,印入千峯,而纖塵不立。此山名巒勝蹟,收入一志而傳遍寰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是無作玅法。圓教所攝,名中道觀。經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上座欲判教觀,還請自問。」
客曰:「善哉家法,拈來即是!既聞命矣!國朝龍興以來,近三百年,豈無碩德宏法於兹?即今墖院莊嚴,何緣興起?要皆山志所必載,何不續加新輯,而必重刊明本舊志?」答曰:「未曾織錦,何自添花?敏曦願此久矣,殆有時節因緣在乎!」客曰:「敢問吾師,住山其已久如?」答曰:「曦為蒼溪沙彌,佛前自誓,宏揚教乘,勉繼台宗。同治十年辛未春,始住天台華頂方丈。訪求山志,片帙無存。旋詣真覺寺,頂禮智者大師墖,見其椽梠差脫,廧壁圮坼,惻然引為己憂。光緒五年己卯,重刊《楞嚴圓通疏》。蕆事,應武林天龍寺講《法華經》。聞錢唐息庵許居士,方校勘台家書。敏曦以本願謁,譚及真覺寺傾圮,居士潸然出涕,曰:『東土小釋迦,為宏揚教典鼻祖。墖院興廢,震旦法運攸關,豈獨係天台一山也哉?』遂發願首創捐金,并約同願貴筑李明府捐助鶴俸,屬敏曦力為重興。次年,覺塵沈太史為譔募建緣啟。嗣是諸方檀施,銖積寸累;殫十餘年,經營艱苦,而前後兩殿暨講堂、方丈、僧寮、客舍,悉復舊觀。且又增構飯王殿於東北,追祀釋迦如來之所自出,而以智者大師之父母從祀。推本窮源,表孝道焉。迄己丑𡻕,迺得丹艧圓滿。若非宰官居士護[1]法宏願,曷克臻此?」客曰:「百廢具興,洵為美善;第俗云:葬者藏也。塔院陰地,宜乎幽靜;今常住僧多,頻年講經傳戒,輒集數百人,得毋嫌喧攘否?」答曰:「隋開皇十七年,建定慧真身塔院。迄宋祥符元年戊申,改「真覺寺」額。彼時龍象雲集,更盛於今。前明隆萬間,真稔先師重興佛殿、僧房,亦嘗講經二十年。然則動靜各有機緣,盛衰俱關法運。聖感眾應,眾感聖應,皆有不可思議者矣!豈人力所能為耶?他若安徽池州九華山暹羅太子塔院,相傳為地藏應化真身;浙江杭州西湖淨寺永明塔院,為彌勒應化真身;奉化封山寺布袋和尚塔院,為彌勒應化真身。凡現住世者不可枚舉,要皆晨鐘暮鼓、梵唄經魚,無間寒暑。且四時香火,梯山航海而往者,較真覺寺倍蓰,曾何嫌其喧攘乎?」
客乃恍然曰:「法海淵深固難蠡測;而真覺寺重興緣由,何可不載於山志?」答曰:「敏曦住山數十年,其耿耿不能忘者,惟以不獲本山舊志為憾!平時徧處搜求,袛遇斷簡殘編,未逢足本。前年復謁息庵居士於吳門,語及山志。居士曰:『吾家《徑山全藏》中,語錄、山志為南北藏所未收者甚夥!曾憶有《天台志》在。』遂發篋開緘,果出示幽谿先師所著《方外志》三十卷,完善無缺。敏曦歡欣頂禮而受持曰:『踏破芒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當速付棗梨。』覺塵沈居士從旁贊曰:『二公滿願,會有夙因。現成先刊,勿減勿增。』敏曦夕陽晚景,才亦不勝。續編新志,還俟後人。」客僧於是「唯唯」而退。爰詮次所問答,以備續修志者擇焉。
時在光緒二十年,歲次甲午,秋八月,佛隴真覺寺住持釋敏曦謹跋
補錄:天台方外志跋[2]
明萬歷間,傳鐙禪師撰《天台山方外志》,都三十卷。《四庫提要》已著錄矣。而其書迄未廣布,以釋氏言釋,與專志山川輿地者不同,放儒家罕言之。今以世風凌替,大道不行,不得不以神道設教挽回末俗,借慈悲之妙義,懲剽掠之澆風。於是貝葉梵書日顯於世,延僧說法、數典談玄。而宗派源流,聽者或未甚明瞭;然則志傳紀載等書,所亟當探討矣!
我集雲軒為南屏佛祖開化勸人而設,融貫三教,行將獨闢一宗。而探本窮源,台宗實為先河之導。
上年王一亭先生以此書板已被燬;搜求原本,屬付校印,以廣流傳。繼鐙師纘述之苦心,即仰體佛祖開宗之雅化。留意研求佛學者所爭先快覩也。
壬戌九秋,南屏弟子伊覺任謹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