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外志卷第十三
塔廟考第十六(附墳墓)
梵語「塔婆」,今略云塔;此翻方墳,亦翻圓塚,亦翻高顯,義翻靈廟(翻者,譯西天梵語為東土華言)。即供佛、菩薩及辟支、羅漢等舍利之所。隨尊卑層級不同:佛菩薩者高十三層,辟支塔應十一層,阿羅漢塔成以四層,餘隨品級減之。此八種塔上並有露盤:佛塔八重,菩薩七重,辟支六重,四果五重,三果四,二果三,初果二,輪王一,凡僧但蕉葉火珠而已。後世建塔不原佛制,聖凡相濫,[A1]紕繆至多矣。台山塔凡若干處,赤城巔者最古,次國清、紫凝、護國諸寺。今次第以錄緣起,後附諸祖墓塔及錢王等墓,以備通考。
塔類
赤城塔
在赤城山巔,七級,高二十丈,梁岳陽王妃建。舊有三所,今惟餘一。中藏佛舍利子四十九顆。五代韶國師重修,存二十八顆,餘散安東都府內,并應天寺、國清、護國等處。事見般若〈新寺磚塔記〉。
國清寺前大塔
是隋煬帝遣司馬王弘為智者大師建。
寺內二磚塔
是韶國師建,分安赤城塔舍利二顆。
寺前七塔
供過去七佛。
寺前二小塔
表解脫門。
萬松徑二塔
三處俱煬帝建。
護國寺二塔
韶國師建,各安舍利三顆。
白巖塔
在白巖寺後山上,七級,高十五丈,普耀禪師建。
萬年寺塔
自詢禪師建。
寶華寺塔
七級,高二十丈,唐乾符閒建。
降魔塔
在華頂,智者大師降魔之處。後人建塔,久廢。明王中丞恒叔重建。
真覺寺前雙塔
智者大師將終,命門人曰:「歿後可於峯南龕居吾身,累石周屍。龕前立二石塔,使見者發菩提心。」今廢。
寒山塔
在寒山寺石洞側。寒山子入滅後,有梵僧杖錫拾黃金鎖子骨,或問所以,對曰:「吾拾文殊菩薩舍利歸西天耳。」後人於此建塔。
諸祖龕塔
曇猷尊者全身龕塔
在赤城山室。晉隱士褚世標登山,見尊者顏貌如生平,而舉體綠色。他欲觀者輒為雲霧所蔽。
智者大師全身龕塔
大師以隋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於石城入滅,弟子舁歸,龕全身於真覺寺。隋煬帝仁壽元年,於大師忌辰設齋,開龕,顏貌如生。至大業元年更開,惟空龕而已。
章安大師全身塔
師以唐貞觀六年八月七日終於國清。九日,窆全身於國清之南山。
法華禪師塔
師以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終於東陽之法華山,塔於寺右。
左溪禪師塔
師以唐天寶十三載九月十九日終於左溪,門人分舍利為二分:一塔左溪之西原,遵像法之遺制;一塔東陽之東原,慰邑人之後思。
荊溪禪師全身塔
師以唐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終於佛隴。全身之塔去智者大師塋兆百步,後為天人取去。事見〈神明考〉。
至行尊者塔
師以唐會昌三年二月十六日終於禪林寺,葬全身於金地道場。後二十三年,門人良湑、敬文發塔,火育之,得舍利千餘粒,大如菽。即舊地建塔藏之。
正定尊者塔
師以唐中和五年三月十五日[1]終於國清,葬於智者塔院之側。
普岸禪師塔
師終於唐代,遺塔存平田寺。
韶國師塔
師於宋太祖開寶五年示寂於蓮華峯,全身塔於本院。
紫凝山普聞智勤禪師塔
師於宋太宗湻化初不疾而逝,塔於本山。三年後,門人遷塔發龕,覩師容儀儼若,髭髮仍長,遂迎入新塔。
螺溪尊者塔
師以宋雍熙四年十一月初四日終於螺溪傳教寺,門人累小塔窆於方丈後。徒屬謀遷塔,見貌若生人,髮長餘寸,遂遷葬於國清東南隅。
此庵景元禪師塔
師於護國寺握拳而逝,茶毘得五色舍利,齒舌右拳無少損。塔於寺東劉阮洞前。
如菴主塔
在大同寺。
無見覩禪師塔
師終於大元元統甲戌五月二日,塔於善興寺之西偏五十步。
噩夢堂禪師塔
在國清,有塔銘,今佚。
文大德禪師塔
在高明寺,踪跡埋沒,漫不可尋。適於深土中得小石一片,鐫「文大德舍利」五字,則知亦有道高僧也。
窄菴偉禪師塔
愚傑英禪師塔
寂菴光禪師塔
空叟聞禪師塔
北源濟禪師塔
已上五塔俱在華頂。
玅峯覺法師塔
在高明寺西偏,馮太史有塔銘。
象先清法師塔
在慈雲寺前嶺下,袁兵憲有塔銘。
易菴通法師塔
在國清寺,陸太宰有塔銘。
蘊空照禪師塔
在萬年寺。
古蹟考第十七
夫宇宙之內,人物之盛,品彙之多,自古迄今,何可勝數?卒皆泯滅無聞,棄置不錄。閒有獲貽名於終古,得傳美於當年;或物因人顯,人以物名,孰不由精神所召、盛德所感而然耶?若羊祜傷逝而峴山萬古,天台賦勝而孫綽千秋;矧佛祖之精神,湛然復性,聖人之盛德至矣!及人一行一坐,皆足啟後世之遐思;一石一泉,誰不仰斯人之勝蹟?嗚呼!物之傳美固亦有由,人之流芳又豈容易哉?作〈古蹟考〉。
古蹟類
降魔塔(在華頂峯頭,智者大師降魔之處(詳〈祖師志〉)。古有靜室(詳〈高僧志〉)。余友僧如慧,字大觀,萬曆十五年結茆其閒,趺坐三載。法弟傳統,字無餘,次踵其跡。是後住者,不得其人。)
拜經石(在華頂,相傳謂智者大師向西天竺拜《楞嚴》處。然準瑩公《清話》,但云「西望一十八載」,未嘗言拜也。)
煉丹井(有二,一在華頂峯傍,一在桐栢觀鐘樓之下,舊傳葛玄煉丹之所。)
太白堂(在華頂峯,李白嘗遊天台,後人為建書堂。)
伏虎壇(伏虎禪師遺跡。)
鬼疊石(智者大師降魔遺跡。)
墨池(相傳為王右軍洗筆池。)
黃經洞(藏右軍為白雲先生所書《黃庭經》處。)
甘泉先生居、茶圃(相傳為葛玄種茶之圃。已上在華頂。)
靈墟石(初智者大師入山,見一老父告云:「師上菴,遇盤石可止。」果如所告,師於此晏坐。其後成寺,因號「靈墟」。)
天柱峯(永明禪師九旬入定,斥鷃巢衣裓處。)
智者嶺(智者大師嘗於此註《涅槃經》。)
察嶺(漢高察隱居於此,後人名其嶺。下有讀書堂址。)
卓錫泉(在智者嶺,大師遺蹟。)
宴坐石、石牀、看經臺(皆在太平寺白雲峯下,智者大師經行處也。)
淨名堂(在大慈寺,智者大師曾講是經,故名。)
智者泉(在大慈寺側,今蕪沒。)
石經幢(在高明寺,連座葢高四尺許,幢體八方,上刻尊勝呪,末題云:「晉天福二年捨入幽溪禪院」。)
翻經堂(在高明寺,智者大師佛隴翻經之遺跡也,今行道菴。)
招手石(在定光菴之東峯,三石列峙,高丈許,色同赤城。一云在華頂,非。見〈聖僧志〉。)
金地嶺、銀地嶺(在大慈寺之左右。見〈聖僧志〉。)
錫杖泉(昔寺僧取水甚遠,普明禪師以錫杖叩之,泉水湧出。)
清音亭、更好亭、雨花亭、御書閣、萬工池、萬松徑、曹源(已上皆在國清寺。)
放生池(有二,俱大師放生遺蹟。一自縣溪至海際,綿亘三百餘里。一在崇善寺前。)
洗腸井、金錢井、僊人井、結集巖、釋籤巖(已上皆在赤城山。具見〈形勝志〉。)
螺溪(在清心寺前,智者大師放螺之處,有石泓如釜。)
應真閣、玅音亭、先照亭(在石橋寺,俱廢。)
曇花亭(賈丞相似道建,萬曆甲辰尼性慧募錢塘葛居士重建。)
列秀亭、右軍墨池(在白巖寺,今廢。)
閭丘太守影(在明巖寺。)
玅蓮閣、覽眾亭(在萬年寺。)
貧婆鐘(在廣嚴寺。)
自轉藏、自滿庫(在大覺寺,今廢。)
雙松亭(在慈雲寺,今廢。)
親到堂(在萬年寺,宋仁宗有「如朕親到」之語,故名。)
鮑湖(四明鮑大王遺跡。)
招隱峯(在歡嶴,顧歡招杜京產處。)
顧儒嶺(在東𡵙,顧先生讀書堂在焉。)
拾得巖(在國清寺。)
繫船山(山高與華頂埒,舊傳古煎鹽處。)
司馬悔山(在縣北十三里,司馬承禎應召至此而悔,故名。)
鶴峯(又名折山,王喬控鶴於此,故名。)
寒巖(寒山子隱此。)
劉將軍宅(在縣西五十步,晉黎護將軍劉玄,因遇雨有金錢之異,遂捨宅為闡法寺。後寺徙溪南,而玄廟食其地。)
柳[A2]刺史宅(在縣北二十五里,唐元和閒,柳泌於此領務修藥,築室號「紫霄山居」。其中多有靈葩翠桱、修篁奇竹,又有曲池環沼,藥室丹爐。)
孟簡歇亭(在大慈寺西北,當華頂、石橋之衝。簡廉察浙東,捐俸以建,為遊人憩息,今廢。)
普賢閣(在大慈寺,陳宣帝為大師建。)
止觀亭(在國清寺解脫門外,隋煬帝為大師建。)
手書
師嚴教尊(爪)
喜捨供養(龍)
習惱餘氣(懸針)
緣覺侵斷(垂露)
咸登常樂(飛白)
豈如菩薩(倒薤)
能施所受(魚)
聲聞是證(科斗)
戒定慧滿(豸)
苦集滅道(大篆)
穀皮屏風一具(爪、篆、龍、魚、科斗、飛白、垂露、倒薤等書。右諸字,隋煬帝為晉王時手書嚫智者大師者,舊在修禪寺,今亡。)
國清寺(隋煬帝敕。取大牙殿牓,填以雌黃,書以大篆,付使人安寺門。)
《陀羅尼經》(四卷,智者大師手書,舊在修禪寺,今留慧明寺。至唐宋時失去一卷,四明元通法師習大師書法補完。復恐散失,別書四卷以俟。後復散失,惟留一卷。至隆慶閒為譚海憲持去。今所存者,是元通所書。)
《華嚴經》(唐虞世南書,是晉譯六十卷者,安修禪道塲供養,後為秦檜取去。)
天台佛大中國清之寺(唐大中五年重建國清寺,散騎常侍柳公權書「大中國清之寺」六字、「天台佛」三字。批僧清觀狀尾,言「天台佛」者,蓋指大師也。)
巖鐫
普賢境界(右四字楷,在修禪寺前石壁上,智者大師書。)
幽溪(右二字楷,在高明寺幽溪之上,大師書。)
結集、釋籤(右四字俱小篆,在赤城巖,唐清觀法師書。)
玉京(右二字在赤城山,不知何人書。)
蓋竹洞天(右四字大篆,在石橋傍,題云:「大宋嘉泰壬戌,奉議郎知天台縣事晉陵丁大榮書。」)
曹源(右二字楷,在國清寺,宋譙國曹勳書。)
潛真洞(右三字行,在寒石山,宋米芾書。)
蚪斗篆(右字在韋羌山。)
佛隴、天台山(右五字楷,在修禪寺前,宋國清寺僧志南(字指堂)書,傍有「指堂」字。)
天台僊界(右四字在桃源,邑令鄭至道書。)
萬松徑(右三字楷,在萬松徑上,志南書。)
瞻風(右二字八分,在石橋瞻風亭側,不知何人書。)
石梁(右二字行,在石梁,晉江莊一俊書。)
星橋勝槩(右四字行,在石橋,本縣主簿靈壁王榭書。)
飛梁懸瀑(右四字八分,在石橋潭上,廬陵甘雨書。)
教源(右二字八分,在修禪寺前,明邑貢元許光宇書。雖無題名,余嘗見其鐫石。)
華頂峯(右三字,兵憲吳憲台書。)
碑刻考第十八
文章乃載道之器,器在則道存,器亡則道歸於元始。是以古人之於道與器也,其用心不謂之不勤矣。以道傳之於竹帛;弗久,則傳之於嘉木;弗久,則傳之於良石。石之或弗久,久之或弗傳,是必道有弗尊也,文有弗古也,書有弗神也。三者苟有獲一而必傳,矧其全者乎?即如唐長安〈弘福寺聖教序碑〉,既得太宗之睿藻,復有奘師之道德,兼集右軍之妙書,今人獲片言隻字,猶寶之如珙。夫道傳之假,豈細故哉?天台僻居荒左,上古碑刻無聞焉,隋唐以來嘉刻非少,不災於火則災於水,惟修禪寺梁敬之碑䇄然草莽閒,字畫猶可辨,豈智師道德之所鍾,肅公精神之所及,而山靈故為之密祐耶?外此皆弗傳,傳之或弗古,今存廢古今並錄,兼附巖石書刻於後,好古者不無探奇之一助云。
碑類
智者大師放生碑(陳宣帝勅國子祭酒東海徐[A3]孝克撰,不知何人書。在縣前五顯廟前。碑亡,文入本志。)
金庭館碑(梁沈約撰。碑亡,文入本志。)
天台館徐則法師碑(陳僕射徐陵撰,不知何人書。碑亡,文入本志。)
國清寺智者禪師碑(隋煬帝敕開府儀同柳顧言撰,不知何人書。碑亡,文入本志。)
善利亭記(唐博州防禦使韓衍撰。碑文俱亡。)
修禪道場碑(唐翰林學士梁肅撰,徐放書。在寺前草莽中,字頗遒勁。)
修桐柏觀記(唐元稹、劉處靜撰。碑文俱亡。)
佛隴禪林碑(唐台州司馬陳諫撰,[A4]刺史徐放書。碑文俱亡。)
新桐柏觀碑頌(唐崔尚撰,韓擇木八分書,玄宗題額。在玅山,碑仆三截,中截猶存,文入本志。)
玉霄宮記(唐御史陸潛撰。碑文俱亡。)
褚伯玉碑(唐孔稚圭撰。碑文俱亡。)
佛窟禪師塔銘(唐州守鄭仁弼撰。碑文俱亡。)
桐柏上清閣記(唐學士鄭仁規撰。碑文俱亡。)
長生福田記(唐太守顏顒撰,何歸儒書,沙門宗及篆額。碑文俱亡。)
白郎巖記(唐王展撰。碑亡,文入本志。)
福聖院碑(吳越王錢弘俶撰。碑文俱亡。)
護國寺碑(宋中書平章錢惟演撰,工部尚書李瑞懿學《聖教序》筆法,檢校司空鄂州[A5]刺史錢惟濟篆額。文已殘缺。)
傳教寺碑(五代特進判和州錢弘俶撰。碑文俱亡。)
重修桐柏觀記(宋曹勛撰。碑亡,文入本志。)
重修桐柏道藏記(宋夏竦撰。碑文俱亡。)
重修老君殿記(宋天台居士鮑嶷撰,松陽陳戒書。碑文俱亡。)
桐柏金籙齋記(宋郡守曾會撰。又有〈設醮銘〉、〈靈寶齋投龍記〉,皆會撰,碑文俱亡。)
重建三真人殿碑(宋句曲山道士王簡竹撰,范子詮書,薛如初篆額。碑文俱亡。)
天台觀碑(宋隱居徐觀撰,道士杜有廷書。碑文俱亡。)
習養瀑泉記(宋陳襄撰。碑文俱亡。)
秦魯國賢穆大長公主墓碑(宋給事中兼直學士院楊愿撰,兵部侍郎[A6]米友仁書。碑文俱亡。)
重建國清寺碑銘(宋福建安撫司參議謝伋撰,提舉玉隆觀曹勛書,主管崇觀賀允中篆額。碑文俱亡。)
訶羅神碑記(宋苾蒭慧遠撰,釋蘊常書。碑文俱亡。)
佛隴記(宋龍圖閣直學士葉清臣撰。碑文俱亡。)
國清三隱堂記(宋禹穴沙門志南撰。碑文俱亡。)
石梁羅漢聖跡記(宋縣令太史章撰。碑文俱亡。)
送金銀錢還潭記(宋守俞建撰。碑亡,文入本志。)
伫真亭記(宋之瑞撰。碑亡,文入本志。)
導元院記(秘書校書郎張仁穎撰,僊都山道[A7]士葉璚秀書。碑文俱亡。)
曇華亭記(僧法照撰。碑亡,文入本志。)
石橋寺碑(宋嚴首座撰。碑文俱亡。)
記人說生前事(宋王十朋撰。舊碑亡,明都御史吳時來重刻。在曇華亭。文入本志。)
應心泉記(宋賀允中撰。碑亡,文入本志。)
萬年覽眾亭記(宋福建轉運副使賀允中撰。碑文俱亡。)
萬年寺塗田記(宋大理少卿宋之瑞撰,提舉浙東常平倉黃唐書。碑文俱亡。)
金文藏院記(宋邑令鄭至道撰,縣尉鄭儀書。碑文俱亡。)
國清千門塗田記(宋劉潮撰。文入本志,碑近仆斷。)
劉阮洞記(宋鄭至道撰。碑亡,文入本志。)
飛泉石記(宋余亨記集,米南宮書。碑在慈聖寺,文入本志。)
廣嚴寺記(宋苾蒭有嚴撰,則休書,縣令吳師正篆額。碑文俱亡。)
無相院記(宋禮部員外郎楊傑撰,禮部郎中博陵崔度書,主客郎中河南鞠承之篆額。碑文俱亡。)
大智寺記(宋僧法殊撰。碑存,文入本志。)
淨慧寺記(并〈轉輪藏記贊〉,俱宋承議郎致仕韓韶撰,尚書金部員外郎韓昭書。碑文俱亡。)
福田莊記(宋丁可撰。碑亡,文入本志。)
智者塔鉢盂記(通判台州賈廷佐撰。碑文俱亡。)
重建法輪真一宮記(元學士虞集撰。碑文俱亡。)
娑羅軒記(元僧梵琦撰。碑亡,文入本志。)
無見禪師塔銘(元曇噩撰。在華頂。文存本志。)
九天僕射祠記(郡倅李彙撰,姑蘇丁椿書。碑文俱亡。)
祀夷齊碑記(郡守張廷臣撰。碑文俱亡。)
夷齊碑頌(在桐柏宮。)
重建桐柏山門記(國初道士吳彥欽撰。碑文俱亡。)
鴻蒙先生草菴銘(□□□□□□□□)
□三真人香火記(□□□□□□□□□□)
寒石山二僊示現記(□□□□□□□□□□)
明玅峯覺法師塔銘(在高明寺側,翰林院編修馮夢禎撰文,禮科都給事中王士性書丹,禮部儀制司主事屠隆篆額。文入本志。)
象先清法師塔銘(在慈雲寺側,袁兵憲黃撰。文[A8]入本志。)
易菴通法師塔銘(吏部尚書陸光祖撰文,禮科給事中王士昌題額,刑部清吏司員外郎劉啟元書丹。)
重建國清禪寺記(邑侯王孫熙撰文,河南左布政王士奇題額,禮科給事中王士昌書丹,刑部清吏司員外郎劉啟元立石。)
異產考第十九
夫五方之土,各異其性;五土之產,各殊其物。國之所本,民之所天,《禹貢》之所以詳考宜矣。天台土地沙磧,民庶魯朴;所產無嘉物,所出無奇貨。上國之所不取,貴人之所不錄。或有一二,適足標奇佛界,樹異僊鄉,若茯苓、白朮、肥蕨、黃精等物,此又儉歲之膏粱,山林之府庫也。然以之贍家,則日富而歲貧;以之養生,則神王而氣固。天台異產,如此而已。餘物雖眾,又烏足書?
食類
黃精(按《本草》云:「黃精君,味甘氣平,無毒。主補中益氣,安五臟,益脾胃,潤心肺,除風濕,補五勞七傷。久服輕身,延年不饑,耐寒暑。」稽康曰:「聞道人遺言,餌朮黃精,能令人久壽。」《博物志》云:「藥物有大毒,不可入口鼻耳目者,即殺人,一曰鈞吻。」盧氏註曰:「陰精、黃精不相連,根苗獨生者是也。」又曰:「鈞吻草與荇華相似,採者宜辯之。」)
青精飯(陶隱居《登真訣》載:「太極真人青精乾石飢飯。」注云:「以南燭草木煮汁,漬米為之。」《真誥》云:「有道士鄧伯元者,授青精石飯之法。」《上元寶經》云:「子服草木,王氣與神通;子食青燭之津,命不復殞。」)
五芝(許邁云:「天台臨海,山多有僊人芝草。」《耳目記》亦云:「赤城山頂,有青芝二根。」《天台賦》云:「五芝含秀而晨敷。」注云:「赤芝、黃芝、白芝、黑芝、紫芝也,又有六芝。」《神農經》曰:「上藥養命,謂玉石之練形,六芝之延年。」)
朮草(《吳氏本草》曰:「朮,一名山連,一名山介,一名天蘇,一名山姜。有倉白兩種,台山皆有之。」曰:「朮有家者,然不及野朮為佳。」《抱朴子內篇》曰:「南陽文氏,其先祖漢中人,值亂逃華山中,饑困欲死。有二人教之食朮,遂不饑。數十年乃還鄉里,顏色更少,氣力轉勝,故朮一名山精。」《神農經》曰:「必欲長生,常服山精。」《異術記》曰:「朮草者,山之精也。結陰陽之精氣,服之令人長生,絕穀致神僊。」余謂蒼白二朮皆可服餌,蒼朮味苦而効速,白朮味甘而効遲。)
菖蒲(《春秋運斗樞》曰:「玉衡星散為菖蒲。」《孝經援神記》云:「菖蒲益聰。」《吳氏本草》曰:「菖蒲,一名元韭,一名昌陽。」《神僊傳》曰:「漢武帝上嵩山,忽見有僊人,長二丈,耳出頭下垂肩。帝禮而問之,僊人曰:『吾九疑人也,聞中嶽有石上菖蒲,一寸九節,食之可以長生,故來採之。』忽然不見。帝對侍臣曰:『彼非欲服食者,以此諭朕耳。』」《羅浮山記》曰:「羅浮山中菖蒲,一寸十二節。」余居幽溪,每採菖蒲入藥,一寸九節、十二節者至多。其他谿谷,類皆有之。《抱朴子》曰:「韓終服菖蒲三十年,身生綠毛。」)
茯苓(《抱朴子》云:「任子季食茯苓十八年,玉女從之,能隱能見。」)
薯蕷(《本草經》曰:「薯蕷,一名山芋。益氣力,長肌肉,除邪氣。久服輕身,耳目聰明,不饑延年。」《湘中記》曰:「永和初有採藥衡山者,道迷糧盡,過息巖下。見一老公,四五年少,相對執書。告之以饑,與其食物如薯蕷,指教所去。六日至家而不復饑。」台山處處有之,藤葉如家植薯藥而小,土人多不知採食。《異苑》曰:「薯蕷入藥,又可服食,野人謂之土藷。若欲掘之,嘿然有獲;唱名者便不可得。」有移植者,隨所種之物而像之。)
黃獨(俗稱毛團,根子皆可餐。年愈多而根實愈大。不費耕鋤,道人清供也。)
蹲鴟(即芋也。昔高僧居山,惟種芋三百六十本。日餐其一,不遊人[A9]間,因之得道。)
蕨粉(土名蕨鷄,以初生狀如鷄拳故名。苖可煮食,根可為粉。山中之民,每於秋冬閒,漫山開掘,渟漉為粉。或切素作麫,或蒸炙為餅,皆甘美可口。萬曆己亥,天台失稔,鄉人携妻子入山採蕨度荒者萬餘人。不填溝壑,蕨之功也。)
苣勝子(即胡麻也,可作飯。昔劉阮誤入桃源,僊女飯以胡麻,即此物也。今山中無此。《智者別傳》云:「師共慧綽種苣拾橡,安貧無戚。」故知必由種植而得。)
橡斗子(即擇樹子。《莊子》「狙公養猿,朝三暮四」,即此物也。實可為粉,秋末閒人人採之。水漬一月,晒乾,去其殼;復漬月餘,然後磨,濾去滓,水渟成粉。山中有此,足稱佳品。或云可愈痢疾。)
山栗(山中人稱羅漢果。樹不高,四五尺,遍山皆是枝葉。花果同於家栗,但大小為異耳,然香脆有勝於大栗也。秋閒善探者,日可斗許。或以之易米,或曝作乾糧,亦山居之佳品也。)
孟菜(處處有之,華頂最多。有油菜孟、火棍孟、犂頭孟、藤孟。山中僧俗每於二三月閒,競採為乾。清涼無毒,可愈痢疾,多食不傷胃。苦行沙門每賴此以當煮石之供。)
茶(陸羽《茶經》稱:「生赤城山者與歙同。」桑莊《茹芝讀譜》云:「天台茶有三品,紫凝、魏嶺、小溪是也。」今諸處並無出產,而土人所需多來自西坑、東陽、黃坑等處。石橋諸山近亦種茶,味甚清甘,不讓他郡。蓋出自名山雲霧中,宜其多液而全厚也。但山中多寒,萌發較遲。兼之做法不嘉,以此不得取勝;然所產不多,足供山居而已。)
泉(陸鴻漸《茶經》以天台瀑布泉為天下第十三水。余嘗試飲,比余幽溪蒙泉殊劣。余疑鴻漸但得至瀑布泉耳,苟遍厯台山,當不取金山為第一也。)
木類
菩提樹(舊惟東𡵙有之。相傳謂西天梵僧遊化於此,人得飯之,乃遺報此種。今山寺頗皆接得。樹如柿,花亦大同。未結蘂先,乃別抽一葉,長指半許,闊兩指,色白而光閏。乃結蘂於葉下,日則覆子以蔽穢,夜則捧子以承露。秋社後,取子為珠,十百中必有一二如羅漢者,謂之佛頭。他處所產則無之。若西天佛菩提樹,智藥三藏移植於廣州光孝寺者,其樹不花不實,經冬不凋。葉之筋脉細緻如絹,廣人每用此為燈、為花、為蟬蟲之翼,則與此大不相類。余謂樹無定名,以實建名。菩提,梵語;此稱為覺。佛於樹下得成正覺,故稱樹為菩提。今以此珠令人念佛。佛稱為覺,所念既覺,念者亦覺,成不二覺,即大菩提,樹稱菩提宜矣。又《校量數珠功德經》,佛明言菩提子比槵子蓮子等功德最多,則菩提有子明矣。)
琪樹(李紳詩云:「石橋峯上棲玄鶴,碧澗巖邊蔭羽人;水葉萬條垂碧實,玉珠千日保青春。月中泣露應同色,澗底浸雲尚有塵;徒使伏根成琥珀,不知松老化龍鱗。」自注云:「垂條如弱柳,結子如碧珠,三年子乃一熟。每歲生者,相續一年者綠,二年者碧,三年者紅。綴條上璀錯相閒。孫興公賦所謂『[A10]琪樹璀璨而垂珠』是也。」則李善注謂「僊都所產」,正指桐柏、石橋等處也。)
金松(按唐李德裕賦序云:「於顏太師猶子舊宅,覩奇木,枝似檉松,葉如瞿麥,訪其名,曰『金松』。得於台嶺,故為之賦。」其略云:「風入葉而成韻,露垂柯而流液;含春藹而葱菁,映夕陽而的礫。疑翠羽之羣翔,笑金潭之旁射;亦猶處子在於隱淪,奇材遺於山澤。」)
羅漢(蒼翠可愛,葉如翦刻,狀如綠玉,結實如羅漢,故名。)
怪松(在資福寺。大數圍,高不四五尺。枝葉翱翔於水面,狀如舞鳳。根株盤屈於巖畔,形類盤龍。櫻寧子以「盤龍舞鳳」顏之,陸龜蒙〈怪松圖讚〉即此也。余於萬曆壬辰特往觀之,癸巳七月即為溪水摧壞。然台山宜松,佳者致多。今真覺寺後,覆智者大師塔坎者不下數百年,偃蹇如虬龍,亦可愛也。又石橋舊多古松,故風景愈佳,近為俗品所殺。唐人詩云:「畫松一似真松樹,待我尋思記得無?曾向天台山上過,石橋東畔第三株。」可想見也。)
花類
娑羅樹花(一名鶴翎,出華頂峯。以多經風霜,樹不高大。樹數百枝,枝十餘頭,頭六七葉,經冬不凋。花如芍藥,香如茉莉。按〈蜀都賦〉,雅州瓦屋山產娑羅,花有五色,照映山谷,與此相類。)
杜鵑(台山致多。山㵎邊有高一二丈者,惟紫色者極高。有四、五色,白者蓋寡。)
山礬(一名鄭花,台山處處有之。黃山谷云:「江南山野中,有一種小白花,木高數尺,春開極香,野人謂之鄭花。王荊公嘗欲作詩,而陋其名,予請名曰『山礬』。野人採鄭葉以染黃,不借礬而成色,故名曰『山礬』。又名『瑒花』,又名『玉蘂花』。」《高齋詩話》云:「唐人王建〈題唐昌觀玉蘂花〉詩云:『一樹瓏鬆玉刻成,飄廊點地色輕輕;女冠夜覓香來處,唯見堦前碎月明。』」今瑒花即玉蘂花,蓋瑒,玉名,取其白耳。)
蘭蕙(一幹一花,正月開者蘭,香清而雅。一幹五七花,三四月開者蕙,香濃而濁。又有葉闊如建蘭者,一幹而五七花,開於秋閒,故知建蘭亦蕙也。黃山谷以蘭比君子,蕙比士大夫,槩山林十蕙而一蘭也。《離騷》曰:「既滋蘭之九畹,又植蕙之百畝。」是知楚人賤蕙而貴蘭矣。)
玉蘭(台山處處有之,其樹有合抱者,土人謂之望春花。開時香滿山谷。)
山海棠(土人謂之紅棠梨,有紅梨。樹大者花開如紅梅、紅杏。)
草屬
觀音草(生山巖中,以盆盛清水沙石植之則青,着泥則萎。夏赤城詩云:「西來小草異嵩逢,天地生時別有工;怪見着根泥土上,只須水石養青藂。」)
長生草(即僊人指甲蘭,素花多香,生山巖及古樹中。取而空懸,曝之以日,經年不槁。王右丞詩云:「老根那復古春色,能住虛空自發生。」)
生卷柏(生石上,土人謂之萬年松。曝之葉卷,得水葉舒。雖藏於箱篋,經年猶有生意。)
僊掌(生石壁上,如人掌。)
獸屬
僊鹿(高五尺,逐則跽而請命。)
青羊(虞洪嘗見於紫凝山。)
岐尾獸(傅弘業宰天台,有人獵得一物,如豕仰鼻,長尾有岐,謂之怪。傅識之曰:「雖非怪,天雨則懸於樹,以尾塞其鼻。」後驗之。見《葆光志》)
僊鼠(即服翼。在山孔中食諸乳石。其大如鳩鵲者。《僊經》所謂「玉芝」是也。)
麋鹿(相依道人,有同家畜。)
虎、豹、豺、狼(此為惡獸,獨台山有之而不惡,非以聖僊異境而異物馴化耶?)
猿(台山有猿而無猴。猴性輕躁,喜犯苗稼。山居無此物,亦萬安之福也。《天台游考》云:「金絲猿隱石梁閒,見者必大貴。」)
松鼠、栗鼠(松鼠尾小,栗鼠尾大。余幽溪果木豐饒,是物至夥。辰午飼以生飯,皆不失期而至。)
猩猩(雖有,不常見人。隆慶閒,有僧結茅於華頂峯,四壁陡立。雪夜跏趺擁爐,是物來附火。僧故怡然不屑,而是物亦相望於海翁,向曉乃去。後不復至。)
禽屬
念佛鳥(聲喚「阿彌陀佛」。)
搗藥鳥(以其音丁當似之。)
金雀(石梁方廣梵唄方作,先有金色鳥飛翔林石。)
飛生鳥(即五技鼠。狀類鴟,大於鵞。紫毛,夜飛,人多以為怪。藏其皮,臨產者持之則易娩胎,故列之土貢。)
天鷄(產桃都,李謫僊詩「空中聞天鷄」是也。)
畫眉、黃頭、黃鶯、竹鷄、布穀、杜鵑、百舌、百勞、鵜鶘(山中鳥屬無慮百種,惟是數鳥音聲頗佳,空谷無人之境,足當一部鼓吹。)
藥屬
昔劉阮因採藥誤入桃源,則台山產藥其來舊矣。然所產藥品實不止此,今取及耳目者列之,亦居山者養生之一助也。
百藥祖、黃寮郎、崔風𠊳、石南藤、含藤清風藤、耆婆藤、天壽藤、百稜藤、紫葛、千里急、烏藥(右十二品,按《本草》皆出天台。先朝廷常取清風藤,無有識者。後於臨海山中得之,蓋「天台」乃六邑之總名。)
天南星、枳殻、玄參、天門冬、何首烏、蛇牀子、無名異、牽牛、五味子、五倍子、覆盆子、龍膽草、瞿麥、香附子、骨碎補、山茨菰、桑白皮、枳實、麥門冬、桑寄生、山查子、五加皮、萞麻、威靈僊、金銀花、車前子、草決明、桔梗、瓜蔞子、天花粉、僊遺糧、薏苡仁、茵陳馬蘭、柴胡、薄荷、大黃、常山、台芎、百合、貝母、莞花、巴㦸、連翹、杏仁、蟬蛻、黃連、茯苓、芍藥、茱萸、地黃、草薢、苦參、沙參、細辛、草烏、僊茅、根子、枸杞、白芷、卷柏、半夏、陳皮、蒼耳、蒼蒲、葶藶、狶薟、黃精、白朮、花椒、前胡、獨活、良姜、金線重樓。
石類
石連理木(產消山,皮日休〈送從勉游天台〉詩「行過石樹凍無煙」是也。)
圖書石、硯石(《圖經》云:石之丹者如霞,青者如黛。然求其美者不可得,惟寶花山所出者可為圖書,潢水山所出僅可為硯而已。)
天童寺德清和尚助洋十二元般若寺妙樹和尚助洋十二元
延慶寺一峯和尚助洋一十元龍樹庵守林和尚助英洋六元
迴龍寺修楞和尚助英洋六元迎恩堂梅春法師助英洋四元
七塔寺達光法師助英洋四元昭慶寺省徹和尚助英洋四元
國清寺光月和尚助英洋三元
光緒十九年陽月佛隴日種敏曦謹募
信受法師 諦愿法師 宗量法師 諦閑法師 文權法師 慶雲法師 滄量法師 榮祥法師 了塵法師 成光法師 文清法師 各助洋二元
輝壽法師 見法法師 則禪法師 道通法師 各助洋一元
光緒十九年陽月天台佛隴敏曦識
天台山方外志卷第十三終
校注
[0510001] 唐僖宗中和五年三月十四日改年號為「光啟」。(參照 DDBC 時間規範資料庫)【經文資訊】《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 A089 冊 No. GA089n0089 天台山方外志(第8卷-第18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所編輯
【原始資料】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