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外志卷第三
峯
華頂峯
在縣東北六十里十一都,天台第八重最高處。舊傳高一萬八千丈,周回一百里,少晴多晦,夏有積雪,可觀日之出。入中有洞,石色光明。登絕頂降魔塔,東望滄海,瀰漫無際,號望海尖。下瞰眾山,如龍虎盤踞,旗鼓布列之狀。草木薰郁,殆非人世。智者與白雲先生思修於此,有葛玄丹井、王羲之墨池、李太白書堂。台山九峯崒嵂,猶如蓮華,此為華心之頂,故名。
摘星峯
在華頂之東,頗極高峻。
東蒼峯
即蒼山也。
獅子峯
即繫船山。
大雷峯
縣北大慈寺主山,東有蜜蜂洞。
葛閬峯
在縣東北三十里,寒風闕之上。長壽寺照山。上有龍潭,亦多效靈。
香爐峯
在縣東北五十里十一都。以日出有紫烟,故名。
香柏峯
在縣北六十里十一都。以多柏木,故名。四望陰崖,垂磴萬仞。
菩提峯
在縣北八十里,大同寺後,所謂菩提大同是也。
玉霄峯
在縣北三十五里,即洞天宮。重崖疊嶂,松竹葱蒨,且產香茅。直南巽隅,兩石對峙如門扉,號「小桐柏」。
玉笥峯
在銀山頂,號「金箱玉印」。
五峯
在國清寺側,正北曰八桂,東北曰靈禽,東南曰祥雲,西南曰靈芝,西北曰暎霞。前有雙澗合流,南注大溪。舊志云:「號天下四絕之一。」天台大師云:「吾刱寺雖多,惟徐州靈巖、潤州棲霞、荊州玉泉并國清為四絕。」
水塏西峯
縣北二十里,僧普岸所棲。
紫凝峯
縣西三十五里,智者誦經感紫雲護,故名。
九拆峯
在縣東北三十里十都。智者宴坐處,孫綽所謂「既克濟於九拆,路威夷而修通」是也。
蓮華峯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十三都。以狀如蓮華,故名。
通玄峯
在縣北五十里十一都。僧德韶嘗卓菴於此。
列秀峯
在縣西北六十五里,萬年寺西。
蘆峯
在縣西九十里三十七都,淨慧寺前。舊傳葛玄植蘆於此。下有蘆洋、蘆坑。
浙峯
在縣西五十里三十二都,一作岊崷。又有匼崷在縣東四十里,胡崷在縣西北四十五里,俱見《范志》。
菡溪峯
在縣西五十里三十一都,又名翠巖。四面懸絕,峯頂坦平,桃竹繁華秀麗。
華琳峯
在縣西北一十八里十二都。
香琳峯
在縣西北三十里十二都。
玉泉峯
在縣西北二十里桐柏觀前。
瑞雲峯
亦在觀前。
紫霄峯
在福星觀前。
臥龍峯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桐柏山之側。
蒸餅峯
在石梁北,出根子,昔僧曇猷欲渡梁訪方廣寺,有石如屏梗之,號「蒸餅」。
白雲峯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十一都,太平興國寺側。
大隱峯
未詳處所,宋錢厚之建雙清堂於其下,王銍為記。
瓐峯
在縣南十里二十都。
玉女峯
在縣二都。
巖
白郎巖
在縣西北三十里十四都。齊僧普耀自遼東憇此,有神號江白郎告曰:「此吾所居,以師有德業,推以相奉。」故建寺號白巖。唐長慶四年令白餘豐首禱雨焉,時有異物似龍自穴而出。至寶厯初再禱亦然。前進士王展為之記。
百丈巖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崇道觀西北,與瓊臺相望,峭險束隘,四山牆立。下為龍湫,翠蔓蒙絡,水流聲潀然。磐㵎繞路,入為靈溪,由高視下,凄神寒骨,北望石口,呀然如張頤,亦號獅子巖,有石牀可盤踞。
獅子巖
在繫船山北,口呀然如獅子,故名。下臨小溪,險峻不可陟,特可仰視。有石棺、石櫃、石爐之屬。舊傳天台本東海島嶼,理或有之。巖下有竅,日初出時,光入隙中,謂之「日窗」。東望小亭,即「龍王祠」也。
翠屏巖
在縣南二十五里二十一都,八峯山上。下有龍湫。《志要》云:山形壁立如屏風然,故名。遠望山勢,中立如案,兩端略起,似展誥軸,又名展誥。屏後有特山如展誥者。
曹家巖
在縣西三里二十都。有靈康行祠,今廢。傍有小湫,舊名五龍潭。
龜巖
在縣南五里,闡法寺側。三巖相連,其上如一。元至元中,忽一日雷雨,有聲轟然。旦視之,其巖左脇橫裂,濶十數丈,深不可測。
寶陀巖
在縣北二十里十一都。
捨身巖
在縣北五十里,石橋之側。
赤巖
在縣南一十里二十都。峭壁屹立如大屏,其色丹赭,號「小赤城」。
佛巖
在縣西三十里二十三都。舊傳野燎至此自滅,見有泗洲小像,遂立祠,號曰佛巖。
隱身巖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桐柏觀之西。
隱巖
在縣北三十里一都,神跡石之東。夏赤城有〈始得隱巖記〉。
麻姑巖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一名仙姑。
靈巖
在縣西五十里三十二都。巖洞虛逈,有石如案,與浙崷山相連。中有小㠘,號曰文㠘,左右魚石盤列暎帶。
響巖
在縣東七里。
大小石鎖巖
在縣西北一十五里,福星觀西,盤接峭峻。舊傳其地積陰,夜聞呻吟聲,云是冥司拷掠之所。按:唐裘甫作亂,王師會戰於此,豈死者之精魄未散而然耶?
鑿字巖
在縣北三里十一都。巖上有「萬松徑」三字,各廣八尺,僧指堂書刻。由巖至國清,兩行昔列大松,今無。
鷹嘴巖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二十三都。
拾得巖
在國清寺。
烏石巖
在縣北五里十二都,赤城之南,又名烏岡。
靈響巖
在高明寺幽溪之上,峭壁百仞,隨人呼喚,響荅甚分明。
香谷巖
在幽溪之上,石如列屏,前有隙地方丈許,周植眾木,前種修竹數百竿,每遇陽和,則聚徒於此𥪡義。多生蘭蕙,故名。
觀音巖
在螺溪之側,天冠瓔珞於蒼翠中,宛然一普陀大士也。
巾子巖
在幽溪之背,白雲峯南。有石正方如巾,上拂霄漢,下連磐石,纔數尺許,流雲乍過其上,恍然天柱欲頹。
石筍巖
在螺螄潭上,根入潭水數十丈,尖銳如筍。多生莓苔,及生卷柏,蒙葺披離,又如紫籜之將解。
合掌巖
在明巖寺。
絹機巖
在丹丘山西。
犀牛翫月巖
在丹丘山南。
嶺
顧儒嶺
在縣東一十五里十都。舊名東𡵙,有顧歡讀書堂故址。
八桂嶺
在縣北五十里十一都,孫綽所謂「八桂森挺以凌霜」。
察嶺
在縣北五十里,與金地嶺接,蓋漢高察所隱,有讀書堂址。
金地嶺
在縣北二十里十一都,在招手巖下。
銀地嶺
在縣北二十里十一都,即定光佛示智者處。
杜潭嶺
在縣南二十五里,與臨海分界。
黃振嶺
在縣東四十里,與臨海分界。
關嶺
在縣西四十五里十五都,與新昌分界。上有朱葉二侯王廟,有司新任,道經此者必祀之。宋令鄭至道去任,邑人至此攀戀不忍捨,因留家焉,今其苗裔猶有存者。居側有鄭公祠,肖像其中,前有松關「留鄭坊」。
筋竹嶺
在縣東四十六里五都,與寧海分界,又二十七都亦有。
伏虎嶺
在縣西一十五里。
白水嶺
在縣西二十里十三都。
黃壇嶺
在縣南二十五里二十一都。
斜嶺
在縣西四十里二十七都。
石壁嶺
在縣西四十五里二十七都。
羅公嶺
在縣北五十五里十一都。
盤來嶺
在縣西北五十里十五都。
鎗旗嶺
在縣西七十里三十五都。
梅枝嶺
在縣東八十里。
摘星嶺
在縣北一百里。
山隍嶺
在縣東三十里三都。
興化嶺
在縣東四十五里一都。
黃山嶺
在縣南十里八都,其麓有鋪。
喬嶺
在縣西七十里三十六都。
王顧嶺
在縣西九十里三十七都。
金筻嶺
在縣西四十里二十七都。
烏巖嶺
在縣西六十里二十八都。
王會嶺
在縣西北五十里二十七都。
牛石嶺
在縣西北七十里十五都。
羅漢嶺
在縣西北六十里,萬年寺東南。《赤城三志》云:嶺有巨杉偃蹇,絜之大百圍。凡供五百大士,必於此嶺邀請。
桐柏嶺
在縣西一十五里十二都。
洞天嶺
在縣西北三十里十二都。
魏嶺
在縣東北三十里天封之外。舊產茶。
招隱嶺
在縣東北五十里十一都。昔顧歡招同郡人杜京產隱此。
菴頭嶺
在縣西南十五里二十三都。
孟湖嶺
在縣西六十里三十二都。
蒲棚嶺
在縣西南七十里三十二都。
牛路嶺
在縣西五十五里二十七都。
幽溪嶺
在高明寺傍。
猢猻檑嶺
在慈聖寺東,大同寺西。險峻難可登陟,故名。
大嶺、小嶺
在秀溪上。俗諺云:「十里橫沿九里阬,大嶺、小嶺在中央。」
洞
玉京洞
在赤城右脇,蓋十洞天之第六茅,司命真君所治,或號「太上玉清天」,或號「玉真清平天」,或號「上清玉平天」。按《道書》云:「天尊在元都玉京山說法,令眾仙居此」。又《會稽記》云:「赤城山有玉室璿臺,許邁嘗居此,因與王羲之書云:『自天台山至臨海多有金臺玉室,仙人芝草。』」《赤城事實》又載:「晉柏碩因馳獵深入,見其中有名花異草,香氣不凡。」又徐靈府《小錄》云:「其下別有洞臺,方二百里,魏夫人所治。南馳縉雲,北接四明,東距溟渤,西通剡川,中有日月三辰,瑤花芝草。自晉宋梁隋暨唐天寶,嘗以日中星鳥望秩茲山,今洞口有石刻『玉京』二大字,旁無年月可考。宋咸平天聖中,屢投金龍玉簡,今湮塞。側有道人洞,其中三石穴險不可入。」
劉阮洞
又名桃源洞,在縣西北二十里十四都,護國寺東北。先是,漢永平中,有劉晨、阮肇入山採藥失道,見桃實食之,覺身輕。行數里至溪滸,有二女方笄,咲迎以歸。留半載謝去,至家,子孫[A1]已七世矣。宋景祐中,僧明照亦因採藥,見金橋跨水,有二女戲水上,恍然如故事焉。乃疏鑿為亭,植桃紛擁。元祐二年,邑令鄭至道始鑿山開道,夾岸植桃數百本,仍即景物之勝而命名之。隨山曲折,水窮道盡,則有洞潛通山底,深不可測。其林木瑰異,殆不類人間。乃即山石為址,結亭其上,榜曰「浮杯」,鄭侯為記。
丹霞小洞
在縣西北一十五里,福星觀東北。舊傳葛玄煉丹於此,有「仙人拍手巖」。唐刺史柳泌於此修藥,有宅故址在其上。
蓋竹洞
在縣北六十里,石橋之側。宋憲使何偁嘗夢遊其地,訪之不得。嘉泰元年,邑令丁大榮因禱雨得之。洞深三丈餘,中有二硤,穹窿幽邃,下視,攢峯壘嶂,如列翠屏。
圓通洞
在幽溪之上,一石橫架,廣丈許,修二丈許,似人負安者。下則四石砥盛,玲瓏空洞,四牕開豁,松風溪流,隱隱送聲。來於坐中,可習耳根圓通,故名。
潛真洞
在寒巖,米芾書題。
龍鬚洞
在寒山。
棲真洞
在明巖。
石
坐禪石
在縣西北八十五里,慈聖寺東,舊傳有壽禪師宴坐於此。
般若臺石
在幽溪之傍。長松作蓋,溪水紆迴。「潭影空人心」,於斯坐,證矣。
雞籠石
在縣東八里九都,以其狀名。
拋陀石
在縣西一十五里十三都,俗傳仙人自擔石擲此。
磐陀石
在縣東北五十里天封山。
擔石
在縣東十三里六都。其石長十丈,倚巖如擔,下有二巨石在水濱,故名。
神蹟石
在縣北二十里九都。石上有大人跡,鄉人立廟。
仙人棺
在寒山。
聖蹟石
在大雷峯後,三石品安,下二石如僧雙履,一石如僧包袱橫壓其上,俗稱仙人鞋。
五百羅漢石
在五百,相傳五百羅漢自西天泛海至此,舡與眾物皆化為石,故有覆舡山、蓮華、鉢錫之類,厯然可指。山名「五百」,蓋其遺意。隔溪小山有三石洞,如龕室,皆可跏趺。
溪
南奧溪
在縣西北七里,源出寒風闕,過國清入於大溪。
螺溪
源出黃壇。
楢溪
在縣東二十五里,孫綽所謂「濟楢溪而直進」是也。杜甫詩云「饑拾楢溪橡」,徐靈府記注云:出華頂,從鳳凰山東南流入溪,則得名舊矣。又以齊顧歡嘗居其上,名歡溪。《志要》云:「流往十都,至六都與五柏、靈溪諸水合流,而西經大覺寺前大溪以入海。」
水母溪
在縣北一百里,摘星嶺南,源自華頂,入寧海界。
羅木溪
在縣北六十里羅公嶺南,源出華頂,流入剡。
福溪
在縣北四十里。晉束皙《啟蒙記》云:「天台山去人不遠,路經福溪,水淺而清。」蓋是時已有此名矣。其流西入於剡。
鬧溪
源出察嶺。
秀溪
源出萬年寺前。
縣前大溪
在縣南五十步,源出東陽縣界。以其受始豐、清溪、桐柏、國清眾流,勢甚險。怒流塞無定處,大抵皆發源澗谷,易盈易涸。順流而下,凡一百一十七里至府。力勝四十斛舟,然水落則不可行矣,其餘小溪俱不通舟楫。《志要》云:源出大盆山,合寒、明、雨巖、鷓鴣諸山溪壑、桃源瀑布及始豐湖眾流,繞縈縣境,演漾清冽,環抱如帶。出東橫山趾,逶迤而東,至鳳凰山側,又會寶華之源、五百、靈溪、歡溪等水,於大覺寺山麓折流而南,至臨海界入三江以達於海。自築城後,名曰學前大溪。
始豐溪
在縣西百步,源出大磐山,東一百八十里與清溪合,始入大溪。
國清溪
在縣北一十里,發源自佛隴山,南流至神蹟石,會於大溪。
神蹟石溪
在縣東北三里,俗名白鶴溪,接國清之水,至廟側分支,一入臨川橋,一入孝義橋,俱會於大溪。
赭溪
在臨川橋北,俗名後堂溪,自神蹟石流經臨川橋以達大溪,每暴雨,奔濤如怒,勢不可禦,以其溪皆赭石,故名。舊有從化橋,今廢。夏赤城見霞亭,實臨其側。
清溪
在縣西五里,源出天台山,南流至桐柏,又南流三里,經三井下流為瀑布,方南入大溪。《志要》云:流出十五都山口,與左溪、秀溪反桃源之水流入曹家巖,南入大溪,其水澄清,故名。舊稱青溪,無謂。
靈溪
在縣西北十五里,福聖觀前。今縣東三十里,亦有靈溪,蓋其名適類云。
乾溪
在縣東一十五里,其源出石井山,舊傳僧曇猷飛錫救老嫗,溪水立涸,故名。詳見仙釋。
夏家溪
在縣東南七里。
左溪
在縣西五十里,其源自左溪嶴與關嶺接,委𧉮曲折,凡七十里至大溪。
折溪
在縣東北五里,舊有浙溪,發源自黃壇潭,即螺溪也。
玉女溪
一名女梭,在桐柏觀前,名「女梭福地」。發源自洞天山,過女梭洩為瀑布,下入靈溪,會於學前大溪也。
界溪
縣東四十里,與寧海分界。源出龍鳴山,流入寧海界。
銅溪
在縣西北二十里,源出桃源洞,以其水色黃如銅汁,故名。一作桐溪。
關嶺溪
在縣西北四十里,自本處發源,會秀溪,入清溪也。
赤城溪
在縣西北五里,源出赤城山,流入大溪。
響山溪
在縣東一十五里,源出響巖,流入大溪。
幽溪
在縣東北二十里,源出大慈山,流入螺溪。
潭
石橋惠澤潭
舊名惠濟,在石梁之下,其龍甚靈。見〈神明考〉。
蒼山靈澤潭
在縣東四十里第五都。見〈神明考〉。
百丈潭
在瓊臺、雙闕間。見〈神明考〉。
石墠潭
在縣東五十里四都。
河胤潭
在縣西七十里三十六都。見〈神明考〉。
金橋潭
在桃源,水清可鑒毛髮,旱潦不損益,宋令鄭至道以僧見金橋跨水而名。
深坑潭
《赤城舊志.縣境圖》:「在縣東筋竹嶺側,而出水門」。又云:「在縣南二十五里。」《邑志》:「在縣西二十五里二十七都。」蓋《邑志》為是。
瀑布潭
在縣西南三十里二十三都無相院側,一名戲龍。
雷馬潭
在雷馬山上,石崖壁立,登者以綆懸挽至山半,又挽而下,方到潭側,其深莫測也。
蟹渚潭
在縣東南十里八都響巖上,其中有龍,禱輒響應,今久湮塞。
黃壇潭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十一都。舊傳智者放螺處,今巨螺出沒於潭之石筍上,每鳴吼則有大風雨。
丹霞潭
在縣西北二十里十二都丹霞洞下,即柳泌煉丹處。
鼻山潭
在縣西十五里二十三都。
黃婆潭
在縣北二十五里十一都。
翠屏潭
在縣南三十里二十一都。
海坑潭
在赤城之陰。
洗馬潭
在縣西北七里,今落馬橋是也。
柘溪潭
在縣西北三十里,水極泓深,前橫石檻,又有石室,可容百人。見《一統志》。
洗米潭
在九女砩之下,每日早午晚三次水渾復清,狀如洗米。見《志要》。
巧尖潭
在縣南十五里二十三都。其龍最靈。
湖
始豐湖
在縣南四十步。舊自永坊三井廟前一帶直至九都,地名湖頭。別瀦小水,而大溪之水直從冷水堤下流。永樂中,湖併入大溪,惟五顯廟前一帶尚在。上則湮塞,民為居圃。其下則大溪之水所會,漸逼學宮矣。
泉湖
在縣西五十里三十都。《茅君傳》云:「霍林司命赤城玉洞之府也。」
墨湖
在縣西南八十步,今湮塞,僅存小坑水而已,舊有金波亭。
葉湖
在縣西南六十里。
玉湖
《志要》云:「在縣西十里,廣百步,長五里許,溉田百餘頃,俗呼『馬湖』。」
白湖
在縣西四十五里二十都。
鮑湖
在縣東二十里六都。舊傳有鮑鐵腳居其地,年少時於湖側養鴨,往往為物所掣。後旱,湖涸,獲一巨鱔,其大如杵,因煮食之,身覺有力。後沒於四明,能效異,土人祀之,號鮑大王,今湖側猶有鮑姓者居之。
鐵船湖
在羅漢嶺下,湖中有荷,以水寒不花,相傳羅漢嘗泛鐵船於此。
塘
妙山塘
在妙山上,產綠毛龜。
降真塘
在縣北二十里。徐靈府記云:桐柏觀前一里,石壇前有塘,名「降真」,中植荷荇。自塘一里出洞門,西峯即王真君壇也,今湮塞矣。
醎塘
在縣東二十五里五都,蒼山之側。周圍可百步,宋元以前其水醎。邑人陳氏世居其地,宗族富盛甲於台邑。後塘不醎而陳廢。
井
醴泉井
在桐柏觀眾妙臺下,水甘可以愈疾。
三井
在昭慶院東,唐時嘗遣使投金龍白壁。舊傳為尼所觸,一井自塞,其二深不可測。每春夏時雨,則眾流灌注,激湧雷吼。或云通海,又云海眼。宋[A2]咸平中,嘗醮祭投金龍,夏竦有銘。
義井
在縣西南市街袁氏門首,舊傳僧德韶所穿,按北斗而為七,此其一也。一在建寧坊西,一在舊尉司側,一在今按察司之西,一在東南,一在縣東者,俱湮塞之也。
丹井
在桐柏觀鐘樓之下,傳葛玄煉丹之所也。
泉井
在縣西四十五里,發源甚遠,深可五六尺,每秋成,多有秕糠自底而出,經旱不竭。近為一婦浣穢衣其中,水經月渾不可汲,居人設肴醴祭之,復清如初。
洗菜井
俗亦呼三井,即闡法寺井也。水甚寒洌,以錫瓶盛之則透於外。其下五十步許有一井,石欄上刻云「建炎二年置」,不知何時所穿,亦經旱不竭。
楓樹井
上有楓木高二十餘丈,大可數十圍,其中空虛已久,坐可容數人。井水味醎,相傳通海井。井邊有陂陀小嶺,謂之楓樹下嶺。見《范志》。
洗腸井
在赤城山曇猷洗腸處,今井邊猶生青韭,即其驗也。
仙人井
在赤城山,飛流噴[A3]沫,冬夏不渴。
泉
智者泉
在大慈寺側,今蕪沒。
湧泉
在縣西一十五里三十都。
錫杖泉
在國清寺側。寺僧取水甚遠,普明禪師以錫杖扣之,泉水湧出。
巖泉
在縣北六十里。
透瓶泉
在桐柏觀洞門之陰,其泉寒冽,盛以錫瓶則津津然滲漏於外。
龍鬚泉
在縣西七十里寒巖洞口,以其噴[口*薄]如龍鬚,故名也。
石舂泉
在縣西北一十五里十二都。經夏不渴,清甘可愛。
卓錫泉
在智者嶺,智者注《涅槃經》處。
應心泉
在萬年寺西,宋參政賀允中寓居於此,泉自湧出,因名。允中自為記。
曹源
在國清寺後,有窪池,常經旱不渴。宋曹勛書「曹源」二字并偈,刻石於其上。
池
墨池
在華頂峯,王羲之遊西郡時,有墨池在此。
放生池
舊志:陳[A4]太建十年,智者所置。凡亘百餘里,敕禁採捕。國子博士徐孝克撰記:「宋紹興甲子,敕置放生池一所,於赤城之西,廣袤三十餘丈。遇誕聖節,官吏於此縱羽鱗,為集福之地。」今縣南五顯廟前有放生池,石碑在焉。前此數十年,土人於此競渡放生。
金錢池
在赤城山,相傳曇蘭憩此誦經,有神獻金錢,棄池中,故名。
天台山太平菴授輪法師助英洋叁拾元
光緒拾九年桂月佛隴真覺寺敏曦監梓
天台山方外志卷第三終
【經文資訊】《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 A088 冊 No. GA088n0089 天台山方外志(第1卷-第7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所編輯
【原始資料】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