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外志卷第十二
盛典考第十四
夫物有本末,事有先後;而賢者不以末而先乎本,不以本而後乎末。古先哲人惟道是重,視身命輕於鴻毛,觀財物賤于弊屣。或捨全身以求半偈,或罄家業以事如來;或析骨以書經,或刺血以為墨。非以先所重而後所輕乎?天台智者大師,相具四王,德嚴二備。為天人師,作如來使。震旦僧寶,一人而已。上至王臣以及士庶,為道為法,以財以心。凡有䞋施,委如山積。然於大師,雖受不著,惟用歸之。甘露苑中均俵眾僧而已。故四十餘年惟披一納,冬夏不釋體。彼以無施而施,可謂檀波;我以不受而受,無乖般若。可謂於法等者,於財亦等者也。今具錄其施品,以為法門盛典云。
釋
陳宣帝割始豐縣調
智者大師居佛隴修禪寺行道,以年既失稔,僧眾隨緣。師共慧綽種苣拾橡,安貧無慼。俄陳宣帝詔云:「禪師佛法雄傑,時匠所宗,訓兼道俗,國之望也。宜割始豐縣調,以充眾費;蠲兩戶民,用給薪水。」《別傳》、《百錄》具出
宣帝放生池
智者大師自捨身衣,并諸勸助,先贖簄一所,永為放生之池。後漁人捨惡從善,綿亘三百餘里江溪簄梁,合三十六所,同時永捨,俱成法池。大師遣人表聞金陵,欲求此處永為放生。宣帝勑云:「此江若無烏賊珍味,宜以所請永為福池。」陳東宮問徐陵曰:「天台功德,誰為製碑?」陵答曰:「願神筆玉著!」會宣帝崩,不復得就。勑國子祭酒徐[A1]孝克以樹高碑。載〈文章考〉
少主施物
陳少主顧問羣臣曰:「釋門誰為名勝?」徐陵對曰:「瓦官禪師,德邁風霜,禪鑑淵海。昔遠遊京邑,羣賢所宗。今高步天台,法雲東靄,永陽王北面親承,願陛下詔之還都。」陳主遂仗三使,更勅州敦請,延上東堂,四事供養,禮遇殷勤,在靈曜寺。主書羅闡宣口𢽟,送真金像一軀(光跌五十),釋論一部,闞寶[A2]縷𤕵案一面,山羊[髟/曷]麈尾一柄(并匣),虎面香爐一面(并合),東田口二。羅闡又宣口勑,不許讓口,且留山中使役,勿勞輸送。又羅闡口敕,送扶月供夏服一通,細蕉五端,絹、布各十疋,綿十斤,黃屑二斗,扶月白米五石,錢三千文,果菜付隨。由扶月送學士三人、弟子三十人,各給夏服,扶月供依舊式。又羅闡宣口勑,不許讓扶月供,云扶月薄少,無所致讓,受已捨施,彌會功德之心。又羅闡口敕,不許讓嚫衣服。法施無盡,財物有竭。所送不多,忘懷納受。九月二十四日,又羅闡宣口敕,施檳榔二千子,節子一百枚,萪席一領。《百錄》
少主沈后施物
沈后書云:「妙覺和南。今遣內師許大梵往,稽首乞傳香火,願賜菩薩名,庶𧂐薰菩提眷屬。謹和南。」大師答云:「今名海慧菩薩。」送扶月供薰陸沉檀各十斤,黃屑一斗,細紙五百張,燭十挺,赤松潤米五石,錢一千文。右件月月供光宅寺。《百錄》
後主施物
後主書云:「謹遣主書劉𤪽畧伸誠欵,殊未宣悉。弟子深和南,正月十三日。」扶月供薰陸香一合,檀香三十斤,中藤紙一墮,乳酥一斗,錢二千文。右牒月月供光宅寺。
隋秦孝王施物
隋文帝第三子名俊,為秦孝王(事見〈金湯〉、〈文章志〉),嘗請大師住安州方等寺。開皇十年五月十九日,奉施沉香等如別,至願檢領。沉香十斤,牋香十斤,薰陸少許。右牒薄伸供養。《百錄》
晉王施物
即煬帝也,當時猶為晉王,代秦王為楊州總管,奉智者為菩薩戒師。(書具〈文章志〉)《國清百錄》載:「王嚫戒師衣物,有聖種納袈裟一緣,黃紋舍勒一腰,綿三十屯,鬱泥南布袈裟一緣,黃𮈔布襪一具,絹四十疋,鬱泥南𮈔布褊袒一領,黃紬臥褥一領,布三十禪,鬱泥𮈔布坐褥一具,烏紗蚊幬一張,紙二百張,鬱泥𮈔布方裙一腰,紫綖靴一量,錢五十貫,鬱泥雲龍綾被一緣,龍鬚席一領,蠟燭十挺,鬱泥羅頭帽一領,須彌氊一領,銅硯一面,高麗青坐布一具,烏皮履一量,墨二挺,黃𮈔布背襠一領,南榴枕一枚,和香一盒,鐵錫杖一柄,象牙管一管,麈尾一柄,烏油鐵鉢一口(并袋),班竹筆二管,銅匕筯一具,犀角如意一柄(并匣),白檀曲几一枚,銅重盌三口,鍮石香爐奩一具,山水繩牀一張,銅搔勞一口,銅香火匕筯一具,白檀支頰一枚,銅澡灌一口,南榴夾膝挑一枚,竹蠅拂一枚,鐵翦刀一口,蒲移文木案并褥,犀莊瓜刀一口,鐵剃刀一口,黃𮈔布隱囊一枚,紫檀巾箱一具,鐵鑷子一具,白瓦唾壺一口(并籠帀),梯心筆格一枚,銅燭擎一具,鍮石裝梯心經格一具,犀裝書刀一口,白團扇一柄。師嚴教尊(右四字瓜),喜捨供養(右四字龍),習惱餘氣(右四字懸針),緣覺侵斷(右四字垂露),咸登常樂(右四字飛白),豈如菩薩(右四字倒薤),能施所受(右四字魚),聲聞是證(右四字科斗),戒定慧滿(右四字小篆),苦集滅道(右四字大篆),糓皮屏風一具(瓜、篆、龍、魚、科斗、飛白、垂露、倒[A3]薤等書)。淨人善心年十一。右牒開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所施[A4]嚫物,大師但留應用法器數種,餘者並以迴施。柳顧言回以報大王,王即用法諱遣書謝云:「弟子總持和南。柳顧言還奉旨,垂示六種捨施及留受用。弟子一日恭嚫,猶以陋薄,不稱宿心。來旨既以轉施,功德彌為增上。悲敬福田深是平等,固非敝識所能周見,事事仰依。其所留者,既以不多,願恒留受用,旨遣報諮。謹和南。」
晉王施物至匡廬
大師於楊州授戒已,即往匡廬度夏。晉王遣使送物,書尾云:「今遣主簿王灌指往祗承并貢,別牒用忘存著,敢畧繁辭。謹和南,七月一日。」法衣六件,鹽一百斛,米一百斛。右件其鹽米悉出江州正倉,王灌賫合魚開送。
晉王施物至荊州玉泉山
大師於廬山夏竟,即往荊州玉泉山建寺以報地恩。晉王有致物啟云:「弟子總持和南。率施別牒,五彩旛錦,香爐檀等十種。示表微誠,薄伸法貺,尠陋追悚。謹和南。」五彩四十九尺旛二張,五色班羅經巾二枚,絹五十疋,錦香爐檀十張,薰陸香二觔,剃刀十口,鵄納袈裟一領,油鐵鉢十口,雄黃七觔,須彌氊五領。右牒。
晉王施物至天台山
納袈裟十領,龍鬚蓆二領,須彌氊二領,貓牛酥三瓶,薰陸香一盒。
晉王於大師滅後,造國清寺并施物
《百錄》:王荅大師遺書,末云:「今奉施瓷瓦、香爐供養龕室。遺旨以天台山下,遇得一處非常之好,垂為造寺。今遣司馬王弘創建伽藍,一遵指畫。寺須公額并立嘉名,亦不違旨。佛隴頭陀並各仍舊,使移荊州玉泉。十僧守天台者,今山內現前之眾,多是渚宮之人,已皆約勒,不使張散。豈直十僧而已。所求廢寺水田以充基業,亦勒王弘施肥田良地。別資給行,送經一藏。依法為先師別供養,具鐘、旛、香、法鼓等物。又施錢直,且充日費。」
晉王遣使入天台設周忌
書云:「歲序推移,日月如逝,智者遷化,已將一周。追深悲痛,情不能已,念衷慕感慟,何堪自居?今遣典籤吳景賢往彼設齋,奉為亡日追福,遲知一二。楊廣和南,開皇十八年。」
皇太子施天台山物
即晉王也。《百錄》云:「開皇十八年改為仁壽元年[1],以晉王受皇太子,令書與天台山眾。末云:『今遣員外散騎侍郎張乾威,送僧使還山,於舊所設供,庶同甘露。能變麄澁,亦憑香積證道融銷。書不盡言,反此無悉。楊廣和南。仁壽元年十二月十七日。』白石香爐一具(并香合三枚),大銅鐘一口,鵄納袈裟一領,鵄納褊衫二領,四十九尺旛七口,黃綾裙一腰,氊二百領,絲布祇支二領,小旛二百口,和香二盒,胡桃一籠,衣物三百段,柰麨一盒,石鹽一盒,酥六瓶。」
皇太子又施天台山物
仁壽二年,右庶子王弘宣令施天台山物目:飛龍綾法衣一百六十領,旛一百五十張,光明鹽一石,酥五瓶。
皇太子又施天台山物
仁壽二年八月令旨云:「弟子重先師法門,故相勞苦,師亦須為法,勿以為辭。今遣大都督段智興送師還寺,為和南大眾好依先師法用行道,勿損風望也。好去!」并有布施:飛龍綾法服三百二十領,貓牛酥兩瓶,光明鹽一斛。
皇太子別施灌頂法師物
右庶子張衡宣令,別賜灌頂物:金縷成彌勒像,并夾侍菩薩、聖僧、周匝五十三佛,織成經檀七張,織成經袋三口,薰陸香一百觔,酥合和香一觔。又令書一函與眾。
皇太子為智者設千僧齋
仁壽三年,又遣楊州司功叅軍蔡[A5]恪到為智者設千僧齋。
煬帝施天台山眾物
《百錄》云:仁壽四年,皇太子登極,山眾具賀啟。皇帝遣使右僕射蘇宣敕賜天台寺物五百叚,至楊州庫叅軍向德元送物到寺。
煬帝賜國清寺額
《百錄》煬帝敕楊州僧云:「經論之內,若為尊於師氏勝於智者。」
「又前為智者造寺,權因山稱。經論之內,復有勝名。可各述所懷,朕自詳擇。」
諸僧表戒師有行者,聖表寺為禪門五淨居。其表未奏,僧使智璪啟云:「昔陳世有定光禪師,德行難測。遷神已後,智者夢見其靈云:『今欲造寺,未是其時。若三國為一家,大勢力人當為起寺。寺若成,國即清,必呼為「國清寺」。』伏聞敕旨,欲立寺名。不敢默然,謹以啟聞。」通事舍人李大方奏聞,敕云:「此是我先師之靈瑞,即用,即用!可取大牙殿榜,填以雌黃,書以大篆,付使人安寺門。」以上具見《國清百錄》
唐太宗皇帝賜爵
太宗正觀二十年,詔天台山國清寺法華智威禪師補四大師、朝散大夫。《統紀》
高宗皇帝賜爵
高宗詔天台山天宮寺慧威禪師與法華禪師,同補四大師、朝散大夫。《統紀》
德宗皇帝敕文舉法師為國清寺大德
師於貞元三年奉敕得度,尋敕為國清大德。《高僧傳》
宣宗皇帝加賜國清寺額
宣宗皇帝加賜「大中」二字,詔常侍郎柳公權書額。《國清碑》
吳越王建金光明道塲
先是,智者大師每年於國清建金光明道塲,邦鎮侯伯送供,黑白二眾無遠不屆。後因缺食,清觀法師置莊田十二頃贍之。會昌之後,其事遂寢。於是杭州瑞[A6]龍幻璋禪師請吳越王每年於天台重建金光明道塲。諸郡黑白大會,逾月而散焉。具見《清觀傳》、《稽古畧》
宋太宗皇帝重敕建壽昌寺
太平興國三年,太宗於滋福殿宣問兩浙都僧正贊甯,石橋長廣量度,一皆實奏,帝歎嗟久之。至八年,因福田寺道者自詢誓斷腕然鍊,乞重建此寺,乃宣內殿頭高品衛紹欽張承貴革故規制,若化出天宮。《神僧傳》
太宗皇帝賜天下寺額
太平興國三年三月,賜天下無名寺,額曰「太平興國」,曰「乾明」。[1]《通塞志》
太宗皇帝敕造羅漢像
雍熙元年,敕造羅漢像五百十六身,奉安壽昌寺。
真宗皇帝改賜國清寺額
真宗皇帝賜中金萬兩重建寺,改賜景德國清之寺。《國清碑》
仁宗皇帝供施五百應真
景祐四年,遣內侍張履信賫沉香山子一座、龍茶二百觔、銀五百兩、御衣一襲。《佛法金湯》
英宗皇帝賜天下寺額
治平四年,敕天下私造寺院及三十間,並賜「壽聖」之寺。《通塞志》
高宗皇帝敕差住持國清
建炎四年,恭奉高宗皇帝敕差慧 律住持,許令每遇聖節,進奏香疏。《國清碑》
高宗皇帝蠲免差借夫腳
紹興十七年八月、二十三年正月,兩蒙朝廷特降指揮,依明州天童例,除納正稅,一應科敷,差借夫腳、官員拘占,並行蠲免。《國清碑》
元朝敕施
元朝帝王甚重三寶,故台山諸寺免田劄、付勒石者至多。田既為豪右所佔,碑例不存。每於荊榛中得片石,猶可想見。
大明慈聖[A9]宣文明肅皇太后賜萬年寺藏經
萬厯十五年,太后賜經一藏,裝以龍蟒花錦段帛;每函裹以錦袱,甚莊。復賜守藏住持紫方袍之類。
今上皇帝賜國清寺藏經
萬厯三十年,今上差御馬監太監黨禮,賫賜經一藏,飯僧內金千兩,建藏閣內金四百兩,有特旨。
靈異考第十五
夫靈,莫靈於吾心之明覺;異,莫異於明覺之神通。即明覺以為神通,異元不異;即神通而是明覺,靈此真靈。良以聖人心珠圓淨,隨所願而雨神通;智鑑精明,對能臨以彰妍醜。大而蓋天蓋地,小而入芥入塵。本不動於寂常,又何移於當處?此如來之神通,吾心之靈覺者也。至於後世有道諸祖,雖不以神通自衒、洩佛密因,然於臨終,不無顯示。矧寒山、戒公、文殊度世,拾得、周嫗、普賢示生,欲令末俗以知歸,亦現殊常而駭俗;津梁濁世,厥功居多。靈異傳聞,人誰不信?第昧者不反求於明覺,乃持疑於見聞。或不遜指為妖人,或妄言稱為幻術。此何異匡人指孔子為陽虎,田巴斥三王為罪人乎?今之所錄,有稽僧史,事確理實,請無惑焉。
釋
五百應真
石橋山去縣五十里,即五百應真之境,方廣寺隱於此中。晉白道猷行至橋所,聞空中聲曰:「知君誠篤,今未得度,[A10]卻後十年自當來也。」師心悵然。留宿橋所,聞西有鐘磬聲,且復欲前。一人龐眉皓髮問師所之,師具答意。老人曰:「君生死身,何當得去?吾是山神,故來告爾。」師乃退。然每思不得度石橋,晨夕惋恨。乃結草為庵,彌年禪觀。後試造石橋,乃見橫石洞開,梁道平正,因得度橋。少頃,覩精舍宏壯,圖塔瓌異;神僧敘接,宛同素識。因共燒香中食。食畢將陳住意,神僧曰:「師母孕師時,嘗經韮畦,有腥羶氣,僊聖所不得近;若欲來此,必潔淨身意,十年後方得來也。」相送度橋,於是返顧,橫石還合。師還赤城,刲腹出腸胃以洗滌之。今赤城山有洗膓井,旁生青韮,他處即無,是其驗也。〈羅漢靈異記〉
天台大師於陳[A11]太建七年秋九月初八,天台未議卜居,常宿於石橋。見有三人皁[A12]幘絳衣,有一老僧引而進曰:「禪師若欲造寺,山下有皇太子寺基,用以仰給。」因而問曰:「止如今日,草菴猶自難得,當於何時能辦此寺?」老僧答曰:「今非其時,三國成一,大勢力人能起此寺。寺若成,國即清,當呼『國清寺』。」《天台別傳》
陳郡袁子雄、新野庾崇,兩人登山,值智者大師於修禪寺講《淨名經》。雄見堂前有山,[口*(堊-王+田)]璃映徹;山陰曲澗,琳琅布底;跨以虹橋,填以寶飾。梵僧數十,皆手擎香爐從山而出;登橋入堂,威儀溢目,香烟徹鼻。雄以告崇,崇稱不見。《天台別傳》
智者大師受晉王請,出山十二年。修禪寺人蹤久斷,竹樹成林。還屆半山,忽見沙門,眉髮皓然,秉錫當路,一眾咸覩。行次漸近,逡巡韜秘。《別傳》
妙說尊者國清寺講經,升座眾集。或少,有異僧十人自外而入,威儀可觀。致敬已,坐行[A13]末。講散,復問訊,即出。遣侍者邀之,皆凌空舉手笑謝而去。《統紀》
黃檗希運禪師遊天台山,路逢一僧,與之言笑如舊識。熟視之,目光射人。乃偕行。屬澗水暴漲,捐笠植杖而止。其僧率師同渡,師曰:「兄要渡自渡。」彼即牽衣躡波,若履平地。回顧曰:「渡來!渡來!」師曰:「咄!這自了漢,吾早知,當斫汝脛。」僧嘆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言訖不見。見《傳燈錄》
永嘉全億長史畫半千羅漢形,每一迎請,必於石橋宿夜焚香,具鑼鈸幢蓋,引導入於殿。香風送至,幢幡之勢[1],而入門即止。其方廣寺在石橋裏,梵唄方作,香靄始飄。先有金色鳥飛翔,後林樹石畔,見梵僧或行或坐,或招手之狀,或臥空之形,瞬息之間千變萬化。
漢南國王錢氏,頻年施供養,又造五百銅羅漢安壽昌寺,祥瑞極繁。《石橋應真感應畧記》
景定中,賈丞相似道命僧妙弘建曇華亭。既成,供五百聖僧茶。茶甌中一一現異花,中有四字,其文曰:「大士應供。」聚觀者神之。〈曇華亭記〉
凡往來人供茗,乳花効應,或寶炬金雀、靈踪梵響接於見聞。石罅有木瓜,尤異:華時,青蛇盤糾枝榦;至實落,供大士,乃去。人目為護聖瓜。《赤城舊志》
曇猷尊者
居赤城山,神鬼讓居。飛錫救嫗。肉身不毀,舉體皆綠。具〈聖僧考〉
定光禪師
迹晦道明,易狎難識。有所懸記,多皆顯驗。具〈聖僧考〉
智者大師
寺北別峯呼為華頂,登眺不見羣山,暄涼永異餘處。大師捨眾獨往頭陀,忽於後夜大風拔木,雷震動山。虺魅千羣一形百狀,或頭戴龍虺,或日出星火。形如黑雲,聲如霹靂。倏忽轉變,不可稱計。圖畫所寫降魔變等,蓋少小耳。又作父母師僧之形,乍枕乍抱,悲哽流涕。大師安心空寂,深念實相,強輭二緣所不能動。明星出時,神僧讚曰:「制敵勝怨,乃可為勇。能過斯難,無如汝者。」既安慰已,後為說法。問曰:「大聖是何法門?當云何學?云何弘宣?」答:「此名一實諦,學之以般若,宣之以大悲。從今已後,若自兼人,吾皆影響。」
台州基壓巨海,黎民漁捕為業,為梁者斷溪,為簄者藩海。大師愍傷,自捨身衣,并諸勸助,先贖簄一所為放生池。於時[A14]刺史計詡臨郡,請講《金光明經》。見者歡喜,漁人改業,亘三百餘里。江溪簄梁合三十六所,同時永捨,俱成法池。詡後還都,別坐餘事,因繫廷尉。臨當伏法,遙想大師,望伸一救。其夜夢羣魚巨億,皆吐沫濡詡。明旦降敕,特原詡罪。當於午時,忽起瑞雲,黃紫赤白,狀如月暈,[A15]凝於虗空,遙蓋修禪寺頂;有黃雀羣飛,翾動嘈噆,棲集簷宇,半日方去。大師云:「江魚化為黃雀來謝恩耳。」師遣慧拔金陵表聞,陳宣帝敕云:「嚴禁採捕,永為放生之池。」《天台別傳》
陳文王太子永陽王出撫甌越,累信殷勤,仍赴禹越躳行方等。眷屬同稟淨戒,晝飡講說,夜習坐禪。師謂智越云:「吾欲勸王修福禳禍可乎?」越對曰:「府僚無舊,必稱寒𤍽。」師白:「息世譏嫌,亦復為善。」後出遊墮馬,將絕,越乃感悔,憂愧若傷。師躬自[A16]帥眾作觀音懺法,整心專志。王覺小甦,凭几而坐。王見一梵僧擎香爐直進,問王曰:「疾勢如何?」王流汗無對。僧乃遶王一匝,香氣徘徊。有旋,即覺㗳然痛惱都釋。《別傳》
大師將滅度時,一夜,皎月映牀,獨坐說法,如人問難。智晞問曰:「未審昨夜見何因緣?」答曰:「吾初夢大風忽起,吹壞寶㙮。次梵僧謂我云:『機緣如薪,照用如火,傍助如風。三種備矣,化道乃行。華頂之夜,許相影響,機用將盡,傍助亦息,故來相告耳。』又見南嶽共喜禪師向吾說法。說竟,謂我云:『他方華整,相望甚久,緣必應往,吾等相送。』」《別傳》
大師入滅於石城。當唱經時,侍官張達等五人,自見石佛倍大,光明滿山,直入房內。諸僧或得瑞夢,或見奇相。雖復異處,而同此時。《別傳》
大師滅後,有朱方天[A17]鄉寺沙門慧延,彼土名「達」,昔遊光宅,早霑法潤。忽聞遷化,感咽彌辰。奉慕尊靈為生何處?因寫《法華經》以期冥示。潛思累旬,夢見觀音高七層塔,光熖赫弈,過經所稱,智者身從觀音自西而至。延夢中作禮,乃謂延曰:「疑心遣不?」後見灌頂,始知臨終觀音引導,欣嗟無已。《別傳》
土人馬紹宗居貧好施,刈稻百束以供寺僧。執役疲勞,身如有疾,心作是念:「我由施故而感斯患,未測幽冥當有報否?」困極寢臥,夢見智者跏趺一牀,燒香如霧,安慰紹宗:「家貧好施,何疑無福?」多方慰喻。爾夜,宗兄、妻、母共得是夢,香氣盈家,經日不歇。《別傳》
開皇十九年十一月六日,土人張造,年邁腳蹶。曳疾登龕拜曰:「早蒙香火,願來世度脫。」即聞龕內應聲,又聞彈指。造再請曰:「若是冥力,重賜神異。」即復如初。《別傳》
又開皇十八年四月十六日,佛隴眾僧方就坐禪,師現常形,進堂按行,上坐道修良久瞻奉。其年十月十八日,又海州[A18]漣水縣人丘彪,晝於龕前發誓。夜見排戶,彪即起禮,師云:「勿拜,安隱無慮也。」遶寺一匝,彪隨後出門,奄然𠊳失。當其月十二日,有海州[A19]沭陽縣人房伯玉,於智者舊室見其形狀,事相如在。《別傳》
仁壽元年正月十九日,永嘉縣僧法曉,生聞勝德,沒傳妙瑞;悔不早親,追恨疚心,故來墳所旋千匝、禮千拜。於昏夕間,龕門自開,光明流出,照諸樹木,合寺奔馳來供瞻禮。《別傳》
大業元年二月二十日,土人張子達母俞氏年登九十,患腳短凡十八年。自悲已老,到墳奉別,設齋專至,即覺短腳還伸,行最平正,宛如少時。《別傳》
荊州弟子法偃於江都造智者像,還至江津,像身流汗,挹已更出。道俗瞻禮,如平生,汗痕尚在。《別傳》
大師忌辰以十一月二十一日[1],每歲至期,煬帝遣人設齋致禮。仁壽元年十一月初三日,右庶子張衡宣令僧使灌頂、智璪進內齋。令旨自問先師亡後靈異,灌頂師對已。令旨云:「弟子欲開龕墳,經論有法不?」頂法師對曰:「伏聞《法華經》說,釋迦如來自以右手開多寶塔戶。令旨欲開龕塔,深會經教。門人離違既久,若蒙開顯,重拜尊靈。」令旨云:「可與使人還山,設齋以開龕塔。」龕塔既開,見大師坐於石室,容範如生。次年,令盧政力至山再開,遂不見靈體。後荊州玉泉藏殿一日推輪,關王附人,語人曰:「我師肉身在此,不得動飛輪其上。」自是知關王神力自天台移藏於玉泉也。《百錄》
章安尊者
僊居樂安嶺南曰安洲,溪流湍急,歲常溺人。師誓之曰:「若此溪坦平,當於此講經。」旬浹之間,白沙遍涌,平如玉鏡。乃講《光明》、《法華》以荅靈惠。嘗於攝靜寺講《涅槃經》,羣盜突至,見寺門旌旗耀日,神兵執仗皆長丈餘。賊眾大驚,奔走潰散。俗因穪為山兵寺。每誦經宴坐,常有天花飄墜其側。《統紀》
普明禪師
師欲造國清講堂,章安勸諫。在赤城忽見師身長十餘丈,高出林表;山神隱形而至,勢若雷震。具〈聖僧考〉
智晞禪師
師於修禪寺架搆香臺,當香爐峯多檉柏木,師欲伐用,眾疑神所據;夜夢神送疏,遂遣伐之。智者勸沿江居民舍簄梁為放生池,厯年未久,復行漁捕。師與章安禮智者塔,焚香呪願。有漁人見僧立簄上(意謂墮水者),乘舟往救,忽不見。居人覩驗,遂停採捕。時羣獸悲鳴,眾鳥翔集,屢日不止。嘗往阿育王寶塔禮八萬四千拜,感紫文印手,方整明瑩。《統紀》
法華尊者
唐上元元年欲卜勝地,說法度人。執錫而誓曰:「錫止之處即吾住所。」其錫自國清飛至蒼嶺普通山,可五百里。以隘狹不容廣眾,凌空再擲,至軒轅煉丹山。師既戾至,翦𣗥刈茅,班荊為坐,聚石為徒。每登座,則有紫雲覆頂,狀如寶蓋,鳥雀旁止,有同家畜。名其居曰「法華」。法華至僊居上阪約八十里,師每日往反,齋粥禪講,未嘗少違。咸謂師有神足通。《統紀》
等觀禪師
餘杭法忍寺請師演法,有王服者至,稱皋亭神,來謁曰:「禪師昨過廟庭,適弟子巡遊,不及奉迎;今故遠來,專求戒法。」師即索爐然香,為授菩薩大戒。禮謝而退。具〈高僧考〉
慧燄禪師
常入深定,一坐旬日。所居三寶神光夜照。具〈高僧考〉
慧普禪師
常行法華三昧,感普賢大士乘大白象放光照身。具〈高僧考〉
法智禪師
一生念佛,求生西方。臨終有金色光明來迎,照數百里。具〈高僧考〉
大義禪師
臨終之日,眾聞弦管之聲。議者謂天帝迎請誦經之相。具〈高僧考〉
行滿禪師
棲止華頂峯智者院充茶頭。所居檻外大松上有寄生小樹,遇師止坐,必嫋嫋低俯。時謂此樹為茶頭作禮。師於十四年間未嘗便溺。具〈聖僧考〉
清觀法師
居國清溪南。有請供者,夜雨水漲,人不能度;師頃刻即度,身衣無濕。人知有神足通。具〈高僧考〉
聖者頭陀
事見〈聖僧考志〉。
靈默尊者
山神震雷而不能害,飲食中毒而不能傷。叱龍施雨,合境霑足。具〈聖僧考〉
明淨禪師
乞食餧虎,有如家畜;結齋祈雨,高下滂注。具〈聖僧考〉
師簡尊者
以杖叩龍潭,雨即霶[A20]𩃱。具〈聖僧考〉
豐干禪師
住國清,常騎虎出入。具〈聖僧考〉
寒山拾得
自閭丘一見之後,即趨出門。閭丘送衣藥供養,寒山見使者至,喝曰:「賊!賊!」退入巖穴云:「報汝諸人,各自努力!」忽不見。後見梵僧於巖所仗錫尋覓。或問其故,僧曰:「我從西域來此拾文殊菩薩舍利爾。」眾見委地皆鎖子骨,作黃金色。今巖畔有小磚塔,是其遺蹟。具〈聖僧考〉
代病尊者
見〈聖僧考〉。
道育尊者
裸身飼蚊,以食餧虎。凡供羅漢,育則不食。具〈聖僧考〉
全宰禪師
居明巖二十餘年,惡鳥革音,山精讓窟。其出入經行,鬼神執役。具〈高僧考〉
從禮禪師
道德高隆,山君冥應。凡諸祈禱,無感不通。具〈高僧考〉
清心寺
周顯德初,螺溪居民張彥安詣淨光大師曰:「東南里所,陰晦之夕,必有鬼神吟嘯、敲鐘擊皷之聲。又嘗夢龍遊其地,非愚民所居,願以奉師!」師往視之,見山水秀異,謂眾曰:「此伽藍地也。」遂納之,以為弘教之所。具《佛祖統紀》
冥道齋
宋乾德中,錢忠懿王在國時,歲會天台山,設冥道齋。是時命判官陳用文往山監護。夜將曉,聞木杪有人聲,其形黑色,眾愕然。用文叩之云:「某姓陳住杭州觀音巷。入番被惡風飄墮鬼國,因取其女為妻。昨日元師府有牒,召赴台州冥會。妻與某偕來,令坐其大木上。某曾持念〈大悲陀羅尼〉,聞僧誦此,因記念之,某妻捨去。」用文歸杭州,見忠懿,召家屬視,皆懼而不識。陳遂述其舊事始末,乃知其祖也,抱之而泣。忠懿歎異,賜錢百餘,卻復人身十餘年。《縉紳脞記》
慈雲大師
於大慈寺行消伏呪法,親見觀音於口中引出數蟲,復注甘露於口。由是獲高頂寸餘,手垂過膝,肌如白雪,聲若洪鐘。居台之東掖,授「白鶴神戒法」,改祭為齋,神之與民,莫不聽命。具〈高僧考〉
道榮尊者
生前靈異頗多,滅後肉身不壞。至今祈禱,猶多肹蠁。具〈聖僧考〉
惟[A21]靖尊者
經行出入,虎豹常隨。小瓶儲粟,經久恒滿。具〈聖僧考〉
戒闍黎
淳熙七年,太守汪平父謂夫人曰:「嘗聞兜率有僧名戒闍黎,能食猪頭三箇、酒五斗,我欲請之。」夫人遂營辦邀師。師至,太守未測聖凡,不敢慢禮,遂行俎豆侍人。奉物獻師,師即食,酒物一空。太守大笑,師辭去。夫人問曰:「君見此僧有何靈異?」答曰「我無所見。」夫人曰:「妾見此僧,出入騰空,而鬼神環擁。酒食非僧食,但擲諸左右,鬼神接去。」太守大駭。次日復營饌,驗其實,果如夫人言。廣見《闍黎語錄》
周七娘
一日與闍黎共買蝦食。蝦主索錢,師曰:「我無錢。」蝦主曰:「還我蝦來。」師與七娘遂開口一嘔,蝦皆活。眾人曰:「風僧幻術,何足信哉?」至今此地凡遇雨即有蝦出。
濟顛禪師
見《聖僧志》。
裘聖僧
見《聖僧志》。
道
茅盈
哀帝元壽間,乘雲駕龍至太霍赤城玉洞之府。〈神僊考〉考[1]
劉晨阮肇
因山中採藥,悞入桃源。有一女方笄,笑迎以歸。留半載,謝去。至家,子孫已七世矣。〈神僊考〉
葛玄
入赤城山,學道後,尸解而去。
袁根柏碩
因驅羊,度赤城。遇二女,為室家。後亦羽化。〈神僊考〉考
班孟
能飛行,或坐空中,或入地內。飲酒餌丹,四百餘歲。〈神僊考〉
玉京觀
在赤城山。每歲設昇僊會,選道士一人,冠服劍佩,儀宇甚都。迫暮送登山頂,候天駕來迎。眾至夜分,果遙見天中二燈,燁然有光;簫皷僊樂齊鳴。須臾不見。眾真以為僊去,不知為白蟒恠也。曇猷累止中巖宴坐,神化為猛虎數十,咆哮向師,既不能害。又見白蟒真形,呀然開口將噬師。師即以錫飛入蟒口,柱其齦齶不得合,曰:「且借老僧坐地三年。」神始知懼,皆來降伏、悔罪,願徙他處。自此昇僊之會息矣。後人於穴中見白骨成堆,蓋即白蟒所啖昇僊骨也。張性中〈遊赤城錄〉
徐則
死於江都,或見徒行歸山,令弟子掃室,延客迎柩。語訖,跨石梁而去。〈神僊考〉考
司馬承禎
為青童君所召,蟬蛻而化。〈神僊考〉考
謝自然
白日僊去。
寒山子
毘陵道士李褐,性偏急,好陵侮人。忽有貧士相詣,即勿顧。數日,有乘白馬來者,禮接之。曰:「頗相記乎?」視其貌,乃前之貧士。謂褐曰:「子知有寒山子乎?」曰:「知。」曰:「即吾是也。始謂子可教,今不可也。修生之道,除嗜去欲,嗇神抱和,所以無累也;內抑其心,外檢其身,所以無過也;先人後[A22]己,知柔守謙,所以安身也;善推於人,不善歸之於身,所以積德也;功不在大,立之無怠,惡不在小,[A23]去之不貳,所以積功也。三毒未翦,冠裳為飾,可謂虎豹之𩋻而犬羊之質也。」出門乘馬而去,竟不復見。《續僊傳》
葉法善
修《黃籙》於天台,顯迹甚多。
李元
騎白鹿遊天台。
王旻
年七百歲,貌如嬰孩。
吳善經
年八十三,羽化。
應夷節
年八十五卒。及窆,惟空棺而已。
閭丘方遠
端坐而逝。舉棺但空衣。後人於僊都廬山見之。
左玄澤
常與虎坐。不食五穀。後尸解。
王可交
蘇州人。一旦,棹漁舟,方支枻高歌。入江行數里,忽見一綵畫舫漾於中流,有道士七人,皆玉冠霞帔,服色各異;侍從十餘人,鬃角雲鬟。又四人黃衣乘舫,一人呼可交姓名。方驚異,不覺漁舟已近舫側。一人令鬃角引可交上舫,見七人面前各有青玉盤酒器果子,皆瑩徹有光,可交莫識。又有女妓十餘人,悉持樂器。可交遠立於筵之末,徧拜。七人共視可交。一人云:「好骨相,合有僊分。生於凡賤間,已灸破矣。」一與酒喫,侍者瀉酒於樽中,酒再三瀉之不出。侍者具以告,道士曰:「酒乃靈物,必若得入口,當換其骨;瀉之不出,亦乃命也。」一人與栗喫。俄有一人於筵中取二栗,侍者送與可交,令喫。視之,其栗青赤光如棗,長二寸許,嚙之有皮,非人間栗,方脆而甘。久之,食方盡。一人曰:「可交已見之矣,可命去。」令一黃衣送上岸。乃於舫過覓所乘漁舟,不見。黃衣曰:「不必漁舟,但合眼自到。」於是合眼,若風水林木浩浩之聲。洎開眼,已失黃衣所在;但見峯巒重疊,松柏叅天。坐於路中石上,見有門樓,多人出入。俄頃採樵者并僧十餘人到,問可交:「何人?」可交具以前事對。又問:「何日離家?」可交曰:「今日早。」又問:「今日是何日?」「是三月三日。」樵者與僧驚曰:「今日是九月九日,已半年餘。」可交問:「此是何地?」僧曰:「此是天台瀑布寺前。」眾審極異之,乃以狀白唐興縣,以達台州,聞於廉[A24]使王渢。渢具以奏聞,詔稱其異。後可交[A25]挈妻子入四明山。二十餘年復出明州賣藥。後三十年卻入四明山,不復出。《續僊傳》
夏侯隱
每登山渡水則閉目而睡,比至則覺。有人呼為「睡僊」。
月光童子
居嵩山,石孔中有宮闕,光明照燭。在天台往來。
厲歸真
於中條山飛昇。
呂洞賓
嘗遊天台,賦詩於福聖觀。又嘗負巨瓢為母行乞於[A26]市,但云「只兩口」。後擲瓢於地,跨之昇空而去。
姜僊翁
熱能招雲,旱則呼雨,多著神異。後坐化,以真骨塑像,今猶響應。
沈僊翁
歲旱致雨,亦多效靈。已上具〈神僊考〉
瀑布山
餘姚人虞洪入瀑布山採茗,遇一道士引三青羊至此山,曰:「吾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今以茗奉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餘相遺也。」後常與家人入山,獲大茗焉。《神異記》
丹霞洞
咸通中,有客自金庭路將抵明州。日莫,遇道士,託宿。山谷沖寂,烹野蔬藥苗以相待。俄有叩門者,童子報曰:「隱雲觀請來日齋。」道士去。客問童子,荅曰:「觀去此五百里,嘗隱雲中,故名。」客驚曰:「尊師何日當還?」曰:「往來頃刻耳。」道士歸,留客久住,辭焉。乃遣童子示其舊路。行未遠,失所在。問歲月,已三年矣。唐裴通記曰「金庭洞天」,即道門所謂赤城丹霞第六洞天也。舊志
禹鐘
咸通中,洞天宮有禹鐘,高二尺,重百餘斤,形如鐸,上有三十六敔,有文隱起。相傳夏禹所鑄,或云越王樂器。嘗空中夜鳴。墮入禹廟時,[A27]浙東李綰之為鐘銘,具以歲月刻其上,以惠玉霄道士葉藏質。禹跡寺僧頻求不得,因令僧與不逞輩入玉霄,伏板閣下,取鐘,縻之,羣呼而走。約行三十里,迨明,猶在閣側。視之,背鐘者僵矣,餘黨癡懵。鐘失復歸,藏質呪水灑之即活。
桐柏觀
大觀中,詔遣小黃門持御香詣桐柏觀,有所密禱。事畢,登閣縱觀,時方盛夏,見飛瀑如練,留住不忍去。命侍史取酒,道士曰:「此地神僊窟宅,天龍守護,自來無敢飲酒食肉者。」黃門不聽。既飲數盃,又買雞烹之。未及下咽,青天白日中,迅雷風雨,暴地震撼,皆若欲仆。移時開霄,則黃門已斃。觀遂報縣,達於郡,奏聞徽宗,即日別命使降祝,詣觀謝。石柱其大合圍,龍爪跡入數寸,火𦦨燒灼痕透徹於外,至今猶存。《夷堅志》
紹興中,方士李季至越之樗浦石闌干憇。道傍遇異人自石闌干揖季曰:「君來何為?」季曰:「秦太師遣往桐柏設醮請福。」其人太息曰:「秦已死矣!張浚、劉錡皆當起為將相,秦豈得存耶?」季大駭,亟去天台,而秦之訃至矣。《會稽志》
曹法師
見〈神僊考〉。
石橋
國清寺僧陳惠虗嘗與同侶遊石橋,眾皆股慄,惠虗獨超然而度至石壁外。微有小徑,稍平闊,遂見空闕樓閣,連亘十里許。其門㮄曰「會真府」,左曰「金庭宮」,右曰「桐柏宮」,三門鼎峙。入右門之西,見一高樓,榜曰「右弼宮」。又到一處,忽見一老叟,訝曰:「汝俗人,何得來此?」惠虗曰:「嘗聞過石橋即有羅漢,時聞鐘皷聲,故來相訪。」叟曰:「此真僊之福庭,天帝之下府,為小都會。太上一年三降此宮,校定天下學道之人功行品第,非羅漢所居也。」引之使行十餘里,已見國清矣。《高道傳》
傳燈議曰:「石橋為方廣,此所從來舊矣。」今《高道傳》乃云「真僊福庭,天帝下府」,然耶?否耶?余謂羅漢境界雖不可以凡情而度,至於或隱或顯,孰不由見者感召而然?故聖者見之聖,僊者見之僊;陳惠虛雖復為僧事佛,而僊念當情故,因是以見也。不則,乃道士虛搆此說,以誣神僊。蓋道家多有不根之說,除老子、莊、列諸書外,其餘皆後世道士偽造,若王浮之類是也。唐杜光庭其偽述猶多。今人指無根之說為「杜撰」,言始於此。況僧者,捨家從釋,例不言姓;今云陳惠虗,其謬可知。
開權和尚 善來和尚 諦妙法師 從乾和尚 文理和尚 從雲法師 道溪和尚 英宣和尚 薇山法師 式教和尚 法增和尚 能明法師 成修和尚 益信和尚 慧芳法師 達鏞和尚 蓮生和尚 諦見法師 道興和尚 性智和尚 能聰法師 已上各助英洋一元
光緒十九年陽月佛隴日種敏曦謹募
天台山方外志卷第十二終
校注
[0469001] 《國清百錄》卷第三作「開皇二十一年改為仁壽元年」。(CBETA, T46, no. 1934, p. 813, a22-23) [0474001] 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敕天下無額寺院,若確有房廊、佛像、殿宇、僧尼等,即賜給「太平興國寺」和「乾明寺」寺額。前者依年號命名,後者則以皇帝誕節(太宗乾明節,十月七日)命名。見黃敏枝〈宋代政府對於寺院的管理政策〉pp. 109-141,《東方宗教研究》第一期,1987.09。 [0481001] 「幢幡之勢」,《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七作「幡幢之勢前靡」。(CBETA, T50, no. 2061, p. 880, b23-24) [0487001]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卷第一:「以大隋開皇十七年歲次丁巳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入滅」。(CBETA, T50, no. 2050, p. 196, b26-27) [0495001] 編按:底本〈神僊考〉下衍一「考」字,後文同此者不另及。【經文資訊】《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 A089 冊 No. GA089n0089 天台山方外志(第8卷-第18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所編輯
【原始資料】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